•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六節 民眾使用中醫醫療之認知、信念與行為

早期中醫醫療研究領域以民眾就醫傾向或態度作調查為多:

吳就君(1981)對台灣地區居民社會醫療行為研究顯示(2):不論城市和 鄉鎮的民眾均採用西醫、中醫及民俗醫療三種方式,以城市中佔 63.6%,

在鄉鎮中佔 48.9%。

吳淑瓊等(1982)對 10 個立意取樣縣市的調查分析(3):採複向求醫方 式的個案佔 21.9%;其中以女性、年齡較大、教育程度較高者和傷病頻率 高者的複向求醫傾向較高。

劉素瑛(1989)對中部某醫學院學生調查時發現(31):百分之八十的受試 者對一般疾病或急性疾病仍以西醫為第一優先考慮,唯在西醫告知無治 癒希望時,61.3%會希望採用中醫療法。

王廷輔(1990)調查台中地區居民中西醫療行為取向(32):一般民眾以西 醫之採用頻率最高;亦有 30.4%的民眾常求診於中醫內科門診。有三分之 二的受訪者認為中醫治本而西醫只能治標;中醫的藥效較慢而西醫的設 備好。對於長期、病因不明的疾病,一般挫扭傷、骨折脫臼及產後之保 養,民眾仍偏向採取傳統的療法。

邱清華(1990)對台灣地區中醫醫療狀況及需求之調查研究(5):受訪者 使用西醫門診的比例最高,佔 47.2%;求診中醫醫療者約佔 28%,且以 女性、年齡較大、教育程度較低者及慢性疾病為多。若中醫納入全民健 保後,民眾預期可能會去看中醫的比例高達 94.5%,且年齡愈小、教育程 度愈低者,表示可能利用中醫的比例愈高,性別則無顯著差異;此外,

原本採用西醫療法的民眾表示會轉看中醫者平均為 30.5%(慢 性 病 27.0%,骨折 28.6%,內臟疾病 30.2%,癌症 31.8%,神經疼痛 31.8%)。

李金鳳(1990)調查中西醫門診病患對傳統醫學的情意與行為意向顯 示(33):年齡較輕、社經地位較高者、教育程度較高者,其對傳統醫療的 認知程度較高。教育程度較低、社經地位較低、中年人,其對傳統醫療 的情意與行為意向都較高。對於一般疾病,大部分病人傾向求診西醫,

但在肌肉骨骼疾病則有 50%以上的病患傾向求診中醫。

楊文山(1992)「台灣地區民眾求醫行為之分析」(34),針對 20 歲到 70 歲全國民眾抽樣調查的資料進行二次分析顯示:民眾的求醫選擇,不論 急、慢性病皆以西醫為主,中醫次之。急性病病患的求醫行為和人口特 徵、社會文化及態度無關;而慢性病病患的求醫行為則和人口特徵、社 會文化及態度有顯著相關。

康健壽等(1992、1994)調查中醫門診病人對傳統醫學的態度與行為意 向發現(35):受訪者的行為意向最傾向中醫醫療的有「肌肉扭傷,關節脫 臼」與「肌肉關節酸痛,關節炎」;對中醫醫療的態度,有 78.7%受訪者 同意「西藥的副作用大,而中藥的藥性溫和不會有副作用」;77.3%受訪 者同意「西醫的治療時間短,中醫的治療過程較久」。以求診於教學醫院 中醫部的病患比一般中醫診所病患對中藥的認知較高,對中西醫藥理療 效的態度較偏向中醫。年齡愈大者,其態度與行為意向愈偏向中醫藥;

教育程度愈高者,對中醫的認知愈多,其對中醫藥的行為意向愈為負向。

康翠秀等(1998)調查台北市北投區居民對中醫醫療的信念與行為意 向顯示(36):受訪者對中醫醫療的信念方面,並無顯著差異。在行為意向 方面,大部份較傾向西醫,而「肌肉扭傷、關節脫臼」及「產後保養」

則較傾向中醫。年紀越輕,對中醫醫療認知越高者,其行為意向越偏向 中醫。在醫療利用型態方面,只利用西醫者佔 68%,只利用中醫者佔 2.9%,中西醫合併利用者佔 29.1%。

綜合上述,國內民眾普遍採用複向求醫行為,一般疾病的病患就醫 大多採西醫醫療,而長期、病因不明的疾病,關節扭傷、肌肉骨骼疾病、

呼吸消化疾病、產後保養或西醫無法根治的疾病則較傾向採用中醫醫 療,其原因可能與一般人認為西藥的副作用大、中藥的藥性溫和的觀念 有關。一般自覺健康狀況較差及傷病發生率高者,較傾向使用中醫或複 式求醫。人口特性一般以女性和年齡愈高者,對中醫醫療的信念與行為 較高;年齡越輕者,中醫醫療的認知影響其中醫醫療之行為意向;而教 育程度則隨研究對象的差異有不同結果。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