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小學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小學為例"

Copied!
2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指導教授:顏佩如 博士

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小學為例

研究生:陳瑞堂 撰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十二月

(2)

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小學為例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的關係。以問卷調 查為主佐之半結構式訪談。以自編之「國民小學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調查問 卷」為調查工具;採分層隨機取樣,抽取台中縣公立國民小學 805 位學校教師,以 平均數、標準差、t 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é 事後比較、多元逐步迴歸統 計分析。訪談採分層隨機抽取八名教師了解全球化認知及專業發展實際境況。結論 如下:一、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及專業發展之現況均良好。二、台中縣不同 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及專業發展部分有差異存在。三、台中縣國小教師 全球化認知及專業發展兩者關係密切,而且有正相關存在。四、台中縣國小教師全 球化認知整體內涵對專業發展有顯著的預測力。 據上結論,建議如下: 一 教育行政機關方面:編組全球化教育的研究、發展及推動團隊,制定妥善的全 球教育課程。提高國小適當的教師編制及降低班級人數,減輕教師行政負擔。 建立國小教師職場進階的動能,提昇教師專業發展的動力。 二、師資培育機構方面:提供全球化認知的學習教材,制定一套全球化教育的規準, 廣設教師在職進修,實施區域性的輔導措施,建立資訊網站及分享平台。 三、學校行政人員方面:營造合宜的學校生態,凝聚全體共識。平衡工作負擔,減 輕教師行政雜瑣,鼓勵研習進修。整合資源,重視教師需求,落實進修制度, 提升專業發展。 四、國小教師方面:體認全球化的潮流趨勢,提昇自我的專業。提升教學知能,精 進教學能力。培養積極、服務、樂善、好群的人生觀,以學生為重。

(3)

五、對未來研究者方面: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研究內容及研究變項方面,提出未 來研究之參考。

(4)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cogni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bstract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cogni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ata were collected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and semi- structure interviews with teachers. The questionnair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cogni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as developed by the reasearchs. Participants selected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ere 805 teachers from public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ichung County. After the questionnaires were conducte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way of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t-test, one-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nce, Scheffé posteriori comparison and multiple piece-to-piece regression statistic analysis. Then eight participants selected by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were nterviewed about their recogni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e major findings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First,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ichung County had a clear recogni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econ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developed different recognition of glob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rd, the teachers recognition of globaliza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Finally, the teachers recognition of globalization outstandingly helped predict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5)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were made. First,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should organize professional teams to research, develop and try to carry out the globalizational education. Also,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teachers in elementary schools should be appropriately promoted,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in a class should be lowered and the teachers’ administrative burden should be reduced. Second, the teacher nuturing and training institution should provide the learning materials of the recognition of globalization, establish the principles of the education of globalization, popularly found the furt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or on-service teachers, and carry out the measures of regional conseling, and established of an information web sites and shared platform . Third,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should construct an appropriate school ecology, make the staff’s common consensus cohere, balance every teacher’s work burden, decrease teachers’ administrative chores, encourage the teachers to research and study and pursue further education. In addition, the administrative staff should integrate school resources, pay much attention to teachers’ need, fulfill the system of teachers’ further education, and promote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urth,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should understand the trend of globalization, promote their own profession , enhance their teaching knowledge and ability, and elaborate their teaching. Besides, they should develop an active, obligated, good-doing, gregarious view of life, and value their students. Fifth, the research method, research participants,

research contents, and research variance of the study can be taken into account for future studies.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recognition of globalizati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6)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背景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6 第四節 名詞釋義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全球化認知的意涵、層面及相關研究 11 第二節 教師專業發展的內涵、層面及相關研究 57 第三節 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相關研究 7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8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8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8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87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取樣 90 第五節 研究工具 94 第六節 實施程序 107 第七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10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13 第一節 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及專業發展之現況分析與討論 113 第二節 台中縣不同背景變項之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及專業發展差 異之分析與討論 118

(7)

第三節 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二個分量表及各層 面的相關分析 146 第四節 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對專業發展的預測力分析 149 第五節 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及專業發展之關係半結構式 個別訪談結果分析與討論 15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5 第一節 結論 165 第二節 建議 167

參考文獻

173 中文部份 173 外文部份 180

附錄

185 附錄一 預試樣本分佈及問卷統計表 185 附錄二 抽樣學校及回收情形統計一覽表 186 附錄三 問卷初稿 190 附錄四 預試學者專家效度名單 203 附錄五 調查問卷專家意見彙整表 204 附錄六 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小學 為例調查問卷(預試問卷 ) 210 附錄七 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關係之研究-以台中縣國民小學為例 調查問卷(正式問卷 ) 216 附錄八 半結構式訪談問卷 221

(8)
(9)

表 次

表 2-1-1 幾個關於全球化開始時間的代表性觀點表 16 表 2-1-2 政治、經濟及文化全球化對教育影響與意涵摘要表 22 表 2-1-3 全球議題與挑戰表 29 表 2-1-4 全球議題的知識表 31 表 2-1-5 十一個全球議題及應用實例表 34 表 2-1-6 全球化認知的相關研究彙整表 50 表 2-2-1 教師專業發展內涵表 63 表 2-2-2 教師專業發展相關研究表 72 表 2-3-1 國內外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相關研究摘要表 78 表 3-3-1 資料編碼系統說明表 89 表 3-4-1 研究母群體概況表 90 表 3-4-2 預試問卷各區學校抽樣情形表 91 表 3-4-3 抽樣學校數分配表 92 表 3-4-4 研究樣本人數表 93 表 3-4-5 教師有效樣本基本資料分析統計表 93 表 3-5-1 預試問卷題項分配表 97 表 3-5-2 教師全球化認知量表各層面題數一覽表 98 表 3-5-3 教師全球化認知量表之項目分析及信度分析表 99 表 3-5-4「教師全球化認知」預試問卷因素分析結果摘要一覽表 102 表 3-5-5「教師全球化認知」預試問卷信度分析結果摘要一覽表 103 表 3-5-6 教師專業發展量表各層面題數一覽表 103

(10)

表 3-5-8「教師專業發展」預試問卷因素分析結果摘要一覽表 106 表 3-5-9「教師專業發展」預試問卷信度分析結果摘要一覽表 107 表 3-5-10「教師全球化認知」預試問卷信度分析結果摘要一覽表 108 表 3-5-11「教師專業發展」預試問卷信度分析結果摘要一覽表 108 表 4-1-1 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之現況分析表 114 表 4-1-2 台中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之現況分析表 115 表 4-2-1 不同性別的台中縣國小教師對全球化認知內涵與各層面 認知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119 表 4-2-2 不同年齡的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內涵與各層面 看法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0 表 4-2-3 不同學歷的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內涵與各層面 看法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2 表 4-2-4 不同服務年資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內涵與各層 面看法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4 表 4-2-5 不同職務的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內涵與各層面 看法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6 表 4-2-6 不同學校地區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內涵與各層面 看法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28 表 4-2-7 不同學校規模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內涵與各層面 看法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0 表 4-2-8 不同性別的台中縣國小教師對專業發展內涵與各層面情形 t 考驗分析摘要表 131 表 4-2-9 不同年齡的台中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內涵與各層面看法 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2 表 4-2-10 不同學歷的台中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內涵與各層面看法

(11)

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3 表 4-2-11 不同服務年資台中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內涵與各層面看法 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5 表 4-2-12 不同職務的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內涵與各層面看法 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6 表 4-2-13 不同學校地區台中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內涵與各層面看法 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7 表 4-2-14 不同學校規模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內涵與各層面 看法差異之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138 表 4-2-15 台中縣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教師在全球化認知整體及各 層面之顯著差異及事後比較分析綜合摘要表 139 表 4-2-16 台中縣不同背景變項國小教師在專業發展整體及各層 面之顯著差異及事後比較分析綜合摘要表 144 表 4-3-1 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相關分析表 147 表 4-3-2 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分量表與專業發展各層面 相關分析表 147 表 4-3-3 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整體內涵及各 層面之相關分析表 148 表 4-4-1 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對專業發展整體層面的 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50 表 4-4-2 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對「專業知識」分層面的 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51 表 4-4-3 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對「專業態度」分層面的 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52

(12)

多元逐步迴歸分析摘要表 153

(13)

圖 次

圖 2-1-2 九年一貫課程中有關全球教育概念的分析圖 41

圖 2-1-3 Cakmak(1993) 全球課程地圖 43

圖 2-1-4 整合 ASCD, IGEC 與 Cakmak 的全球課程地圖 44

圖 2-2-1 教師專業知識圖 70

(14)

第一章 緒論

本研究旨在透過對國民小學教師的調查研究,了解台中縣國小教師全 球化認知及專業發展兩者之間的關係。從問題背景緣起,闡述研究動機及 目的,發展相關待答問題,對主要相關名詞做明確的定義,並界定研究範 圍及限制。

第一節 問題背景緣起

全球暖化在「不願面對的真相」下,形成全球的整體行動、「美國 911 事件」造成全球的撼動,「微軟科技」實現全球如鄰的生活。天涯若比鄰, 世界如一家,今天實實在在的在你我生活上體現。當全世界正面對全球化 的衝擊下,這一股全球旋風,勢必也會朝我們飛撲而來。誠如顏佩如(2007; 12)所言:「全球化趨勢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領導者與國際組織關注的焦 點,也是不可抗拒的進程」。因此對於具備全球化的知識觀念、了解全球 化教育改革、關注全球化的議題、明瞭全球化的課程發展及明瞭全球化下 教師的素養,在面對全球化衝擊的危機下具有一定程度的穩定及轉機的力 量。 全球化時代奠基於知識的豐厚,展現於高科技及數位化中,國家的經 濟優勢取決於國民創造及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知識就是力量,二十一世 紀肯定也是知識主宰的世紀,誰掌握了知識誰就能贏得競爭的優勢。在國 際化、全球化的劇烈競爭下,知識的創造與運用,必須更為普及化、多元 化、科技化。而掌握知識的關鍵在教育,教育的成效在教師,教師的良窳 在素質,素質的提升在專業發展。值此全球知識匯聚下,全球化的知識開 拓日形重要,教師自不能在此環絡下缺席。我們沒有不參與的權利更沒有 缺席的本錢,如何有效的在全球化潮流中佔有一席之地,是大家一致要努

(15)

力的目標。而目標的實現關鍵在於教育的開展。尤其職司基礎教育的國小 教師,具備全球化知能,積極的迎接挑戰才有開闊的大道,提升自己促進 專業發展才有競爭的條件。教育改革的推行、教育政策的釐定、九年一貫 課程的規劃與實施(教育部,2000),在在彰示順應全球化潮流、化危機為 轉機的必要之舉。 當世界離我們愈來愈近,彼此的生活影響越來越密切的同時,諸多國 外學者積極投入全球化概念、影響的研究(Banks & Moon,1999;Collins, Czarra & Smith,1998;Merryfield,Jarchow & Pickert,1997;Pinhey, 1998;Robertson,1992;Tomlinson,1999;Waters,1995)。國內學者亦 紛紛符應此潮流,在政治、經濟及文化影響範圍面上的研究多所著墨,全 球化下有關教育的研究(林淑宛,2002;林文竹,2004;洪雯柔,2001; 陳玫妤,2005;陳季鈴,2006;許雅婷,2006;黃騰,2002;廖昱琮,2006; 蔡靜宜 2001;劉欣宜,2004;劉永元;2006;賴炫光,2007;謝曉芬,2002; 顏佩如,2004)幾個學者。國小教育相關層面的研究有;陳玫妤(2005) 曾就高雄縣市國小教師實施全球化認知與校務參與、工作投入關係的研 究。陳季鈴(2006)以台北市公立國民小學教師全球視野認知與影響因素 做探討研究,賴炫光(2007)亦針對台中縣市及南投縣市國民小學實施全 球化現況與學校競爭力之關係研究。在這些研究中教師全球化的認知明顯 影響教師教育或學校效能的成效,因此對國小教育相關層面與全球化的探 究,在面對全球化趨勢下的今天益顯重要。對於培養具有世界觀,世界公 民的學生也具有相當的助益。尤以教師,更是成功的關鍵。教師是學生知 識的傳播者、學習的導引者,教師教學的成功是教育成效的保證。因此本 研究希望透過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現況的探討,以瞭解教師在全球化下自 我成長的關係,促使教師專業發展的再建構,進一步落實全球教育的深

(16)

研究者更希望能藉由本研究的探討,深入教師專業發展的有利因素, 期能引發更多關心全球化下教育層面的研究,提供學校採取因應措施。在 國內學者紛紛投入有關全球化問題的研究時,在教育相關方面應多加研 究,因為教育為立國之本。因此本研究著眼於目前國內幾位學者針對學校 效能(賴炫光,2007)、校務參與、工作投入(陳玫妤,2005)、課程或教 學(許雅婷,2006、顏佩如,2004)國小領域的探討與結果,延展至教師 專業發展的層面,希望能在全球化下的今天,對國小教育政策、教師成長, 能有所啟迪,並基於延續學者賴炫光對台中縣研究的擴展,促使研究者以 台中縣為研究範圍的關注,將台中縣國民小學教師做為研究的母群。

第二節 研究動機及目的

一、研究動機

現今生活的世界隨著科技、交通的進步與人類貿易、思想、溝通日益 密切,使得全球形成一個全球村(global village)(顏佩如,2007)。全球化 正悄悄的在你我周遭伺機而動,改變你我生活的實體生活世界。並使世界 逐 漸 趨於同 質 性(homology),並形成一個相互關聯的全球化共同體

(unity)。不動就會湮沒在潮流下的危機感,不創新即滅亡(innovate or die)

(Drucker,1954)。展現在資本流動、訊息傳播、企業發展乃至於不同文 化間的交流。全球對話(global conversation)儼然形成你我日常生活中的一 環。全球化的腳步不僅促使各人種更加緊密合作,並可以促進世界的共同 繁榮。國際貨幣基金(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主席 Michel Camdessus 於 1999 年接受 Naim(2000)訪問談到:「全球化是促進世界人類 生活條件的最好方法,因為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在長期世界統一的趨勢下,全球

化促使世界各人種更加緊密合作,可以促進共同的繁榮」(轉引自顏佩如,

2007)。任何國家或地區誓不能逃離全球化的衝擊,更無法置身度外。英代

(17)

正處於急劇變換的環境中,傳統與習慣不斷被衝擊與顛覆,一旦衝擊與顛覆的力 量往往超過其既有資源能控制的範圍時,就稱之為「十倍速變化」(轉引自陳坤 賢,2000)。因此快速的變化已是全球化必然的現象。WTO(World Trade Organization)世界貿易組織的形成,加速全球化的腳步。 當經濟資本家正面對全球化,各種研究理論如雨後春筍頻冒出頭之 際。不外能在全球浪潮下屹立不搖。台灣也於 2001 年正式加入 WTO。至 此,全球化的狂潮雲湧而來。在自由經濟、資本主義研究者面對全球化經 濟洪流引發的各種效應後、紛紛提供更好的發展主軸並助長演化的精進。 目的不外是替經濟資本主義找到更適合立足於世界的階梯,提供更多適合 人類社會共存共榮的途徑。資本經濟模式的成效迅速成為其他領域師法的 對象,政治、外交、國防、內政---等。大家正習慣於經濟全球模式,提供 自由社會下資本主義者再找到舞台發揮的空間,進而以此正當、合理化地 直入異域擴大其商機,為生存找到一線的生機時,一向穩固保守的教育也 掀起了改革的巨浪。原因無它,全球化到來使然。教育是立國之本,國家 興亡的百年大計工程,尤以職司基本教育的國小教師為要。小學教育是基 礎教育,具有未來性、生命性和社會性,是整個教育系統的奠基部分,不 管時代如何變,其基礎的地位是不變的(葉瀾,2001)。在我國各方面嚴陣 以待全球化的浪潮衝擊時,教師自然不能也無法置身度外。除了本身應嚴 正面對外,更應加強全球化的知能涵養,才能負起教育下一代面對全球化 的挑戰,開創各人種更加緊密合作,促進世界共同繁榮的境界。國小教師 全球化的知能攸關教育因應全球化衝擊下變革成敗的關鍵。因此探討國小 教師全球化的認知,為本文研究關注焦點之一。 教育活動是人類社會的一環,無法摒除於全球化的漩渦中,受到全球 化的影響促使傳統教育生態丕變,思維、觀念、教育活動、課程設計乃至

(18)

人力資源。教育面對全球化下的變革,其關鍵也是在人-執司其務的教師。 Huberman 和 Miles (1984)指出:教師是教育改革的關鍵群組(criticl mass) 改革需要他們實質的參與。Fullan(1991)直接言明,教育改革的落實與貫 徹,成敗繫於教師。輸掉教師,就輸掉教育;輸掉教育,就輸掉未來,高 素質的教育來自於高素質的教師(吳武典,2004)。高素質的教師得力於精 湛的教師專業發展。Rubin(1987)指出:改進教學品質,不在訓練教育人 員,而是提升教師專業。 雖然諸多學者紛紛投入以經濟企業理論模式運用研究,加諸於教育領 域的開發學習及引用,企圖在教育的領域上一如企業經營般有效能及有效 率。進一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出一套放諸四海而皆準的定律。然教 育為人教人的工作,教育工作者並非資本主義者追求最大利益、利潤所可 比擬。某些層級非彼之學者可以科學方式予以量化,因此並無法建立一套 標準系統,放之四海而皆準。故強調以教師為中心的自我專業發展才是正 歸之途。全球化的今天,人才決定勝敗。透過政治網羅人方是可行之道。 但根本解決的方法乃是以教育的力量培養人才,才是庶幾正鵠之方。教育 的力量展現在教師,教師的精湛在專業發展,了解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現 況,無疑是教育成功最重要的一環。此乃本文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之二。 二十世紀末以降,全球化(Globalization)已然成為最顯明的名詞。二 十一世紀正走向一個網路興起、知識工作增加、貿易全球化,三大趨勢的 交會點。全球化已躍為現今世界的主體,在面對全球化的衝擊時,教育如 何面對、吸收、接受、進而開創教育全球化的典範,實為當務之急。因此 世界各國莫不紛紛掀起一連串教育改革,以因應教育全球化。全球化的教 育應有自己的途徑,促進全球化的互蒙互利、合理正當,才不至於掉入全 球化的弔詭中。學校,本諸教育的目的、目標發展出具體的作為,教師有 效能且有效率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其中專業發展攸關教師素質的良窳。 教師專業的提升非僅依賴外在環境的誘因,更需要來自於內在動機的泉

(19)

湧,在全球化下的今天,具備全球化知能進而內化為專業發展的動力,是 教師專業發展成功的保證,確保教育成功的不二法門。教師全球化知能能 否形成教師專業發展提升的動力泉源,是今日教育面對全球化的衝擊而能 立於不敗的重要關鍵。此乃本文研究者關注的焦點之三。

二、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所言,本研究的目的為: (一)、瞭解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及專業發展的現況。 (二)、探討台中縣不同背景之國民小學教師全球化認知及專業發展 的差異情形。 (三)、探討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與教師專業發展相關情形。 (四)、瞭解教師全球化認知對專業發展之預測力。 (五)、根據研究結果,針對學校教育提出具體建議,並供後續研究 的參考。

第三節 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討的問題分述如下: 一、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及專業發展的現況如何? 二、台中縣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其全球化認知差異情形如何? 三、台中縣不同背景變項之國民小學教師其專業發展差異情形如何? 四、台中縣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與教師專業發展相關情形如何? 五、教師全球化認知對專業發展之預測力如何?

(20)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探討的重要名詞分述如下:

一、國民小學

國民小學係根據國民教育法設置之公私立國民小學,本研究所指「國 民小學」係由政府辦理,施行國民義務教育前六年之教育機構,不包含私 立小學或特殊學校。

二、全球化

全球化指涉的是全球往來聯繫的緊密化、擴張化、深入化及迅速化。 是一個過程或一系列過程,環繞在「互賴程度」、「遠距活動」及「時空壓 縮」,型塑全球性社會型態的形成。

三、教師全球化認知

「全球化認知」,指教師在資訊及傳播科技與資本主義推動的世界壓 縮、連結與互相依賴而導致政治、經濟、文化及教育等逐漸呈現跨國的同 質化趨向,而理解全球為一體,對全球化的概念、全球化的議題、全球化 的教育改革、全球化的課程發展及全球化的教師等五面向的理解、認同與 知覺。本研究教師全球化認知分為五個層面: (一)全球化的理解:教師認知全球化為一個世界性的概念,任一處 發生的事件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每一個人,多元多層面的, 透過資訊科技及世界性語言的運用,培養獨立思考及批判的能 力。

(21)

(二)全球化的議題關注:教師認知全球化下的人權議題為核心概 念,環繞人口議題、資源議題、飢餓與貧窮議題、環境議題、 安全與和平議題等,知覺全球議題的重要性。 (三)全球化的教育改革:教師知覺各國全球化下教育改革情形,資 訊科技引領下學校教育變革狀況,家長及社會對校務的監督, 學校管理提升效率、重績效的情形。 (四)全球化的課程發展:教師了解全球化的課程為統整的課程,不 僅是知識的統整,更要將它運用於生活中,教學多元取向及培 養學生具備國際觀。 (五)全球化的教師素養:教師知覺全球化下須具備更多元及專業的 知識與技能,尊重文化間的共同性與普遍性,注重不同文化差 異性,以及全球互動觀,以學生為中心,並善用資訊科技活化 教學的技能。 在本研究中,係依據受試者在「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相關之研 究-以台中縣國小為例」問卷之「教師全球化認知」部分的層面得分高低加 以判別,得分越高表示教師全球化認知愈高。

五、教師專業發展

本研究中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基於提升專業水準與專業表現,不斷 的在教育情境中進行研究及發展,自我提升、改變和進步,促進自我實現。 以期能在專業知識、專業態度、專業技能等三方面的增長。本研究的「專 業」包括教師專業知識、教師專業態度、教師專業能力。分述如下: (一) 教師專業知識:包括一般知識(與教育有關的知識、國內外教 育新知及學科知識(學科內容知識、學科教學知識)。

(22)

與等。簡言之即對教育專業熱愛的程度。 (三) 教師專業技能:教學能力、班級經營能力、研究精進創新能力 及人際關係表達溝通的能力。 在本研究中,依據受試者在「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相關之研究 -以台中縣國小為例」問卷之「教師專業發展」部分的層面得分高低加以判 別。得分越高表示教師專業發展情形愈好。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法為主輔以半結構式的訪談,探討台中縣國民小學 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之現況。以下針對研究範圍與限制予以說明:

一、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的對象:任職於台中縣國民小學的合格教師為母群體。 包括主任、組長、級任導師及科任教師,不包含代理代課教師 及實習教師。以分層隨機抽樣方式選取適當樣本。 (二)本研究的內容:包含台中縣國小教師個人背景變項、教師全球 化認知及專業發展。探討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現況及兩 者相關之探究。

二、研究限制

(一)本研究乃針對台中縣公立國民小學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 相關情形加以探究。採問卷調查為主佐以半結構式訪談,問卷 調查以自編量表為主,因此受到心理社會自我期許及問卷刻板 效應,以致填答有所顧忌和保留,致使測驗產生誤差,對調查 後針對需要補強的半結構式訪談部分,需視調查結果而論,因

(23)

此無法隨機抽樣以致樣本在代表性上有所缺陷,且半結構式訪 談受實際情境及個人心理情緒的影響,實非研究者所能控制。 (二)全球化認知為最近新興的議題,有待探究,且影響教師專業發 展的因素甚多,受限於人力、經費及時間,為求研究的精實及 延續性,僅以台中縣為限。故最後的研究結論及建議,能否推 論至其他地區的國小教師實應謹慎為之。

(2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章主要探討教師全球化認知與專業發展兩個變項的理論內涵及相關研 究,透過探討分析與歸納以建構兩者的理論基礎,並與研究結果相互援引對照, 以為研究發展之依據。本章共分三節,第一節探討教師全球化認知的意涵、層面 與相關研究;第二節探討教師專業發展之意涵、層面與相關研究;第三節分析教 師全球化認知與教師專業發展之相關研究,茲將各節分述如下:

第一節 教師全球化認知的意涵、層面與相關研究

全球化是當代的一種議題,隨著時代的遞嬗,學者重視焦點及關心層面的不 同,立論分歧,導致詮釋的差異,而產生「十人十一義」與「瞎子摸象」的紛擾 (顏佩如,2007)。但是全球化的概念雖然分歧,然而全球化的事實隨著各國經濟 發展的自由化、國際化及科技化,經濟全球化已然是全球共對的議題,也因而推 進了政治全球化及文化全球化,全球化投射於教育源自於對世界性議題的回應、 民權運動(顏佩如),反映在學校環境、組織、教師、課程、教材、教法及評量 上,顛覆傳統的教育方式也顛覆傳統校園受教模式(武文瑛,2004),教育不再侷 限於單一國家的範疇,教育是立國的根本,教師是教育的實現者,教師本身對全 球化的認知,無疑是教育學生迎接全球化到來的第一線防護,因此教師自不能置 身事外,也唯有教師本身對全球化能有深一層的體認,才能在教育的上崗位扮演 好教育下一代的重責大任。陳玫妤(2005)在其研究「高雄縣市國小教師全球化 認知與校務參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一文中,對於「教師全球化認知」,架 構在全球化的起源及意義、全球化的影響、全球化的課程發展、全球化下的教師、 全球化的學習轉變、全球化的教育改革及教育創新及全球化的學校組織上,賴炫

(25)

光(2007)於其研究「國民小學全球化現況與學校競爭力之關係研究」一文則從 國際視野、人文關懷、遠距資訊及外語情境,了解教師全球視野狀況。林文竹(2004) 在其研究『國民小學職前教師「全球議題」教學專業知能之調查研究』中,認為 人口議題、經濟議題、生態環境與科技發展議題、戰爭和平與全球安全議題、人 權議題、醫療教育福利議題及全球治理議題,為教師全球議題的關注層面。顏佩 如(2004)勾勒出全球教育內容各目標-層面,一、世界公民素養的養成;二、全 球問題的解決;三、國際依賴與合作;四、尊重文化差異;五、促進和平的能力; 六、本土關懷與全球課題關係的平衡。 基此,本研究從鉅觀的角度切入至微觀的內涵收斂的方式,根據上述學者對 教師全球化認知的詮釋,歸納出本研究「教師全球化認知」乃植基於對全球化概 念的理解,認同全球化的議題,進而認識到世界先進國家全球化的教育改革的情 況,為因應全球化的到來在課程發展上符應的了解,知覺到全球化下的教師應有 的作為,建構出本研究理論探討的面向,並對教師全球化認知做有系統及有結構 性的探討。因此本節,著眼於全球化概念為核心的論述,此面向包括:全球化的 起源,全球化的意義,全球化的特性及影響,進而外延至全球化議題的關注,世 界主要先進國家全球化的教育改革情況,理出全球化下的課程發展脈絡及至全球 化下的教師等方面的探討,並經由文獻羅織及探討,建構出本研究,教師全球化 認知的意涵及層面,綜覽相關研究,形成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壹、全球化概念

一、全球化的源起 Robertson(1992)認為全球化不是新近的事,從時間上,它在資本主義之先。

(26)

他從社會學的視野,從民族國家、國際關係、個人觀念和人類意識四個向度,把 全球化劃分為五個階段: (一)萌芽階段(從 15 世紀初期到 18 世紀中期,發生在歐洲)。 萌芽階段(1400-1750 年):中古基督教國家的解體、第一批世界地圖的產 生、以太陽為中心的宇宙觀學說、海外探險、地理大發現、西歐國家對外的殖 民主義;民族國家共同體形成;中世紀“跨民族"體系作用開始降低;天主教 會範圍擴大;個人觀念和人道思想受到強調;世界日心說和近代地理學開始出 現;太陽曆使範圍擴大。 (二)開始階段(從 18 世紀中葉到 19 世紀 70 年代,主要發生在歐洲)。 開始階段(1750-1875 年):民族國家的產生、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正式外交行 為、公民權與護照發行、國際博覽會與通信協定;向同一化、單一性的國家觀 念迅速轉變;規範化的國際關係概念、標準化的公民個人觀念和較具體的人類 觀念得到具體化;國際和跨國調節和交往有關的法律公約和機構迅速增加;國 際性展覽會舉辦;國際社會“接納"非歐洲社會問題開始出現;民族主義---國際主義問題成為討論主題。 (三)起飛階段(從 19 世紀 70 年代延續至 20 世紀 20 年代中期)。 起飛階段(1875-1925 年):國際通信協定、各國運動與文化的連結、全球曆 法、第一世界大戰;這一階段,全球化的四個參照點成為不可抗拒的形式;民 族國家社會、一般意義上的個人(偏向男性)、單一的國際社會、某種日趨單 一但不能統一的人類概念。現代性的問題初步成為討論主題;關於民族國家和 個人認同的思想成為主題;一批非洲社會納入“國際社會" ;國際間的形式

(27)

化和人道思想的嘗試性實施;移民限制的全球化;全球化交往形式的數量迅速 擴大;宗教世俗運動興起,全球性競賽(如奧林匹克運動會和諾貝爾獎)形成。 世界時間的實行和接近,在全球範圍採用太陽曆;第一次世界大戰。 (四)爭霸階段(從 20 世紀 20 年代中期到 60 年代後期)。 爭霸階段(1925-1969 年):國際聯盟與聯合國的相繼產生、第二次世界大戰 與冷戰、核武威脅、第三世界的出現;出現圍繞起飛時期結束時的主導性全球 化過程的脆弱條件展開的爭論和戰爭;國際聯盟,以及後來聯合國的確立;盟 國與軸心國相互衝突的現代性觀念,隨後冷戰持續;因大屠殺和原子彈的使用 而使人們強烈關注人類的本性與前景,第三世界的成型。 (五)不確定階段(從 60 年代後期開始,並在 90 年代初顯示出危機趨勢)。 不確定階段(1969-1990 初期):太空科技的發達與探險、更複雜易的國際關 係、全球環境問題、更新的科技與更快速的大眾傳媒體;60 年代後期全球意識增 強;人類登上月球;重視“後物質主義價值"冷戰的終結,擁有核武和熱核武器 的權利問題突出出來。全球性機構和運動量大大增加;全球交往手段迅速加速。 各社會日益面臨多文化和多種族問題,因性別、性和民族與種族的考慮而變得複 雜化的個人觀念。公民權成為一個全球性問題;國際體系更加不確定--兩極體系 終結;對作為一個物種的人類的關注大大增加;全球傳媒體系更加共鞏固,包括 這方面的對立加劇,伊斯蘭成為一種逆全球化再全球化運動;世界環境首腦會議 (Robertson,1992)。 Jameson 的全球化起源觀點:他認為全球化的進程與資本主義發展相重疊, 他把資本主義劃分為三個階段:

(28)

市場資本主義階段:包括民族國家在內的市場整合。 帝國資本主義:資本國家建立殖民地,以攫取原料供應者和國際市場。 跨國資本主義或消費資本主義:為資本主義擴張建立一個新的整合的全球空 間,通過擴張個體的欲求來擴張市場。詹姆遜也稱第三個階段為“晚期資本 主義” (轉引自吳美真譯,1998)。 全球化起源並無固定標準的論調,全球化的現象早就濫傷於三、四百年前。 誠如呂秀蓮副總統所言:「什麼叫全球化?哥倫布從歐洲跑到美洲發現新大陸,可以說 是啟動了全球化的第一步;事實上,全球化起源有三波的說法;第一波是,十字軍的東 征,羅馬帝國的擴充,成吉斯汗的西征,這是陸地上的交往過程,而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是海洋方面的。第二波是,資本主義興起、擴張,跨國界的冒險開始。第三波的觀點則 是;二次大戰後,特別是科技發展,資訊科技快速的資訊流通,且穿越國界的門牆。」 (呂秀蓮,2008)。開始出現全球化這個名詞是在 Norman Angel(1910)「大幻覺」

(The Great Illusion)一書中,他指出:「在經濟全球化下,世界和平的保證乃是

因為各國政府無法不顧及強權的存在和貿易的進行」。一般咸認為,從 1960 年加

拿大傳播學者墨克呂漢(Marshall Mcluhan)提出並為大家繁用的「地球村」(Global

Village)概念開始。從而韋氏大辭典(1961)首度納入「全球化」一詞,繼而牛 津大辭典(1962)收入「全球化」一詞。 雖然 1960 年全球化概念開始蔓延,但是諸多學者較認同全球化開始於 1980 年代(Giddens,1990)。Roberson(1992)指出,直到 1980 年代甚至中期,學界才 認知到全球化概念在學術上的重要性。Waters(1995)指出,全球化的起源應從 下列三點加以考量: 一、自歷史發韌以來,全球化一直在進行當中。從那時候起,全球化就已增 強其影響力但最近一直加速進行。 二、全球化與現代化和資本主義發展同時,而最近呈加速發展。

(29)

三、全球化是一個與後工業化、後現代化或者資本主義解組等社會過程有關 的晚近現象。 武文瑛(2002)認為全球化起源於:電子通訊的突飛猛進、跨國企業的日益 顯赫及自由貿易市場的新頁。洪雯柔(2002)將起源說分成五項:1.歷史自然演 進。2.資本主義擴展。3.工業化歷程延續。4.資訊傳播科技革命。5.後工業、後福 特主義的出現。楊雪冬(2003)將全球化起始年代整理成如表 2-1-1,並認為全球 化最早的形式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的形式出現。 表 2-1-1 幾個關於全球化開始時間的代表性觀點表 作者 全球化開始時間 體現的形式 馬克思 15 世紀 現代資本主義 華勒斯坦 15 世紀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 羅伯遜 1870-1920 年 多向度的 紀登士 18 世紀 現代化 波爾穆特 (Perlmutter) 東西方衝突的結束 全球文明 資料來源:全球化(頁 5),楊雪冬,2003,台北:揚智。 綜上所述,全球化的事實就是人類文明的進化史。依附於人類經濟活動直至 全球化名稱出現,學術界的重視才掀起了軒然大波。隨著時間壓縮及空間的延 展,遂成為二十世紀中後期的主要議題。 二、全球化的意義 雖然二十世紀末以降,全球化(Globalization)已然成為最流行的名詞。有關 全球化的措辭用語早已流傳於今日世界中的所有主要語系(沈宗瑞等譯,2001), 也在學術圈及社會民主黨派的文獻中引發了熱烈討論(鄭武國譯,1999)。恆諸中

(30)

外,對於全球化的定義不勝枚舉。但對於什麼是全球化?迄今亦是眾說紛紜,無 一定見。茲將中外學者所做的定義簡述如下: Giddens(1990)對全球化的界定:連結遠處各地的世界性社會關係的增強, 其方式是在地事件被遠處發生的事件所型塑,反之亦然。它是一個辯證過程,不 規則的發展過程,形成延伸關係又相互型塑。 Roberson(1992)對全球化的定義:「全球化」同時指涉世界的壓縮(global compression)及增強世界作為一個整體的意識。這兩者凝結了 20 世紀的全球互賴 全球整體意識。世界於此全球化的加速歷程中,具文化和反思的基本特性,且遵 循一不可變的邏輯,而成為一完整體系。 Waters(1995)對全球化的定義:全球化是一種社會過程,其中地理對社會 和文化安排的束縛降低。 Casstells(1996)對全球化的定義:全球化就是「世界透過不斷增加的國際貿 易、生產與金融市場的相互國際化,由持續增加的網路化、全球電傳系統所促進 的商品文化的相互國際化等,而迅速地整合為一個經濟空間的過程。」 Beck(1999)對全球化的理解:全球化是指在跨國行動者及其權力、機會、 取向、認同和網路的運作下民族國家及其主權受到打壓及穿透的過程(孫治本 譯,1999)。 Longworth(2000)對全球化的定義:為全球經濟體系的形成。即是使企業能 夠在世界上各個地方籌集資金,然後在利用各地區的資訊、科技、通訊、管理和 人力等資源,把資金化為產品,再賣給世界各地的顧客(應小端譯,2000)。

(31)

張家銘(2002)指稱:全球化指涉一種過程,再相當程度的去除時空的囿限 下,將無形的全球意識或有形的政經事務予以重整排序,指向世界趨向於一體的 互賴脈絡。該脈絡所起之作用,同時滲透到政治、經濟、文化等範疇。使全球性 事務的起因、過程與影響不受傳統社會概念界域的約束,而從全球的角度重新思 考,變的更加多元與複雜。即研究焦點已從現代民族國家的地緣政治界限內醞釀 的社會生活形式,擴展到全球性社會形式。 由上述學者對全球化的定義,可以釐清全球化意義的一個概梗,就最簡單的 意義來看;全球化指涉的是全球往來聯繫的緊密化、擴張化、深入化及迅速化。 是一個過程或一系列過程,環繞在「互賴程度」、「遠距活動」及「時空壓縮」, 型塑全球性社會型態的形成。 三、全球化的特性及影響 由於全球化的概念模糊,牽涉複雜的文化、政治、經濟、歷史、社會、甚至 種族、宗教、信仰、人權…等問題,範圍廣泛。各家學說立論分歧,因此要歸納 其特性實不容易。賴炫光(2007)根據多位理論專家的觀點看法,歸納出全球化 的特性:1.世界經濟一體化;2.資訊傳播網路化;3.生活型態一致化 4.文化的融合 化;5.過程加速化;6.內容多樣化;7.方式內在化;8.效應兩極化。 環諸上述之特性幾可包羅全球化的特性,並符合國內外學者大致的看法。蓋 全球化思想的爭論,並無損全球化的到來。Wright 指出:「全球化包含兩種特質, 一是全球化的腳步很難停止下來。因為隨著世界中一部分的人不斷的累積財富,全球化 的現象很難遏止;二是全球化使世界形成另一種平衡,至少更繁榮」(引自顏佩如, 2007)。既然無法遏止而對的方法就是順勢而為。在全世界經濟走向自由化,運用

(32)

跨越時空、地域的網際網路,拉近彼此的生活型態,彼此尊重不同文化的多樣多 元面貌,實現在地文化全球化,全球文化在地化,促進另一繁榮富庶的榮景,維 繫和平共處的另一平衡。 全球化影響層面極廣,全球化所引發的並不只單純是字義上的涵意,它更廣 闊地影響了人類與世界人文、科學、社會等層面,並且改變人類以往的思考模式 與生活方式(林聲華,2003)。大至國與國之間,小至個人與個人之間皆有影響。 因此全球化的影響是一種多面向的。高博銓(2002)指出,全球化的趨勢可以從 政治、經濟及文化三個層面來加以觀察。其他國內學者,王如哲(2002)、洪雯柔 (2002)、林海清(2003)、楊雪冬(2003)、廖春文(2003)、楊順富(2004)等 皆持相類似的看法。Watersu 也指出,全球化可透過三個社會生活領域進行追溯,這 三個領域是許多理論分析認定的基本面向。包括有: (一)經濟:為貨品與有形服務的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所做的社會安排。 (二)政治:為權力集中與應用所做的社會安排。特別是涉及到強制和監督的組織 性交換,以及像權威和外交等可用來控制人民和領土的這類食物出現的 制度化變化。 (三)文化:為符號、生產、交換和表達所做的社會安排。用以代表事實、情感、 異議、信念、偏好、品味與價值。(轉引自徐偉傑譯,2000) Appadurai(1990)則從種族景觀、科技景觀、金融景觀、媒體景觀及意識型 態景觀等幾個面向來分析全球化的現象。歸納言之,以科技作為動力的全球化, 呈現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三面向的影響變化。事實上,全球化也是一種不同趨勢和 力量間相互抗衡的對話與辯證過程,現實生活中,全球關聯性的複雜和規模,只 能從中選擇可行之途徑開始。雖然無法一窺全球化全貌,卻是我們能清楚體認到

(33)

不同動態面的彼此互動與關聯性。因此以下就全球化對政治、經濟及文化的影響 層面加以論述,最後並就全球化對教育的影響做一概觀分析。

1. 全球化對經濟的影響

國際貨幣基金會(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在 1997 年將全球化經 濟的特質界定為:「跨國商品與服務交易及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和形式的增加,以 及技術迅速傳播,使世界各國經濟的相互依賴性增強」。Giddenes(1990)對經濟 全球化的界定為,「流動的現代性」。在整個世界經濟的流動中,快速的、跨越國 界的,使得所有金融、人才及金融系統因為利益的變化,產生快速的流動。資本 主義的盛行除了瓦解共產經濟體系外更因為科技的進步,加快了市場的開放與資 本主義的滲透,形成一種跨國的全球性經濟體系。經濟全球化打破國與國的界 線,對於過去國家保有的經濟自主獨立性不得不審慎的重新檢視一番。國家角色 將重新定位,過去所享有的高控制權也將削減,形成一個較具有彈性,講求服務 導向,並能與國際社會接軌的政治實體(賴炫光,2007)。 2. 全球化對政治的影響 政治全球化呈現在國際組織、跨國集團與區域聯盟的政治合作,逐漸要棄絕 單一民族國家的主宰與壟斷。聯合國(UN)及其下的各種國際組織就是最典型的 例子。戴曉霞(2001)指出,其與其他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有三種:(1)全球化 導致民族國家式微;(2)國家是全球化之建構者;(3)全球化的順暢運作,有賴 國家機制的介入。Huntington(1996)指出,目前全球政治的發展可以溯自 1970 年代或 1980 年代,當時有 30 幾個國家從威權政府轉向民主政治制度,這個轉型 和前蘇聯的垮台,使全球展開前所未有的大規模民主革命。此後,西方國家,尤

(34)

其是美國的大力主導之下,人權觀念和西方的民主政治被視為普世的價值,成為 政治全球化的主要特徵。形成民主化過程的第三波(Huntington,1996)。 3. 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 文化是生活的點滴(Williams , 1989)。文化在日常生活中處處皆是,Tomlinson (1999)說到 :「全球化是當代文化的重心。」因為「全球化不僅改變了文化實 踐的根本結構,也影響到我們對於當代文化的詮釋,也因此全球化產生的巨大變 化必須經由文化面去加以瞭解」。文化不在侷限於某地,全球化的文化現象係受 到全球經濟與科技等結構與相關制度的影響而決定。形成「超國家文化」、「超社 會文化」。全球化以消費文化商品出現,它是可以觸摸的、食用的、穿戴的,商 品成為世界各地彼此共同的語言風俗(劉維公,2001)。由此看來,文化因著資本 主義持續的推進,科技不斷進步,拉近了人彼此間的距離進而促進文化的共同 性,削減了差異性。雖然這股共同性的力量影響有愈來愈大,但是另一股反動的 力量也隨著增強。黃裕美(1999)就提到,一方面隨著科技的發達和文化的頻繁 交流互動,使彼此文化發展相互影響,而產生共同性的文化。另一方面,一股抗 拒西方霸權文化入侵所引發的反動勢力,也促進了文化多元發展。 4、全球化對教育的影響 全球化對政治、經濟、文化所造成的影響已成為全球共同面對且休戚與共的 生命共同體。教育是社會系統的一環自然無法置身事外,Daun(2002)曾就經濟、 政治、文化、科技在全球化影響下分析對教育的影響;「1.經濟全球化的影響,在 教育上就要培養個體具有彈性,訓練可以調整應變及多能工作者,講求人力資 本,創意及選擇等。2. 政治全球化的影響,在教育上就要具備全球認同,培養競

(35)

爭力。3. 文化全球化的影響,在教育上就要力求普遍化、世俗化及標準化。4. 科 技全球化的影響,在教育上要力求結構化,講求創造性及彈性」。全球化對教育 的最大影響是在教育的重建以及教育方式的改變(Daun,2002)。 陳玫妤(2005)從全球化影響政治、經濟與文化面整理出對教育的影響,研 究者彙整於表 2-1-2。 表 2-1-2 政治、經濟及文化全球化對教育影響與意涵摘要表 層面 影響 內容 教育所做調整 公民教育與移 民教育的蓬勃 發展 全球化下的公民已是世界公 民,公民教育的方向也須改 變。再者,經濟活動的跨國 化,移民人潮的增加,使得這 些針對移民設計的獨特課程 與教育安排有所必要,此即移 民教育更顯重要。 在全球化脈絡中,教育 以往所扮演的培訓國家 公民的角色,逐漸轉變 為培養具世界大同概念 的公民角色。 跨國議題成為 教育內容 在政治全球化中,如人權保障 的概念、環境保護議題、反毒 與反恐怖主義的行動等,都成 為各國共同行動的議題,也是 必須透過各國以及全體人民 共同努力達成的行動。 以培養各國人民的相關 概念,並激起人民的共 同合作與投入。 政 治 全 球 化 跨國與跨區域 組織對國家教 育政策的影響 在政治全球化中,跨國組織與 企業得以對各國教育體系與 政策有所影響,其可以藉由財 務贊助、貸款核發或是動員制 裁之類的方式,促使教弱勢的 國家遵循其要求而行。 聯合國科學文教組織倡 導「終身學習」,地球高 峰會提倡環境保護引領 環境保護教育,世界銀 行與國際貨幣基金促使 中南美洲國家採行結構 調整政策、歐盟開始推 動共同的教育體制,這 變形程來自國家之外的 影響力。

(36)

國家補助經費 減少及教育商 業化 由福利國家邁向新自由主義 國家,縮減公共事務的經費, 教育便是受影響的體系之 一。國家補助經費減少,迫使 教育機構必須自籌財源,經費 主要來源有二:一為學生學 費,一為企業的合作或是提供 教育相關服務。 學生學費將因此調漲, 學校也可能尋求私人企 業的贊助或是採行私人 企業強調效率的管理措 施,以增加學校收入並 縮減支出。如此一來, 一方面會影響學生受教 機會,貧窮學生難以繼 續升學;另一方面可能 促使教育的商業化與私 有化。 經 濟 全 球 化 調整高等教育 結構政策:新自 由主義下的結 構調整政策 以新自由主義傾向為主,將教 育視為市場、以學生為消費 者、知識為商品、老師為售貨 員。這種政策取向先由美、英 等先進國家開始,擴及全世界 的高等教育重構,且多數國家 都採取類似的意識形態與政 策,在高等教育的結構調整政 策中,強調教育與就業和經濟 的連結,學生擁有學校選擇 權、國家補助縮減以及學校自 籌財源、權力鬆綁邁向私有化 與企業化。學習內容的改變, 希望培養的學生是學生學習 能力與興趣,多元能力與及具 備團隊工作的精神。 全球化對教育領域的影 響最早出現在高等教育 階段,而施行高等教育 結構重整最明顯的例子 是澳洲、英國與美國這 三個國家過去十五年來 對教育的改變。1.削弱 政府對教育的控制;2. 鼓勵教育服務的私有化 與對市場動力的依賴。 是以高等教育結構調整 是因「市場化」的趨勢, Schungurensky(1999) 認為這反映了兩件事: 其一是各國對相同問題 有相同的回應;其二重 構乃是由有力的利益團 體迫使大學去適應新經 濟典範。 表 2-1-2(續)

(37)

教育職業化的 取向 Burbules 與 Torres (2000)指 出全球化對教育政策的影響 之一便是提升就業準備的重 要性。這意味著學校需因應後 福特主義工作環境所形塑的 新工作市場,以及符應工作需 求變遷所需的彈性與新技 巧,並使學生具有面對漸增的 國際勞動人口競爭的能力。 基於經濟競爭力的升級 以及經濟利益追求的需 求,促使教育加強其職 業化取向,而且需培養 具備彈性工作與多元任 務能力的勞工;更甚 者,因為直腸所需知識 與技能不斷更新、提升 促使教育體系必須培養 出具有自我學習能力與 持續性學習興趣的勞動 力。 重視教學品質 與評量 Carnoy(1999;15-17)指出全 球化中的一個現象便是對國 家教育制度之品質進行跨國 比較的增加,且特別強調科學 與數學課程,以英語作為外語 以及傳播溝通技巧。此種檢驗 與標準乃藉由度量知識生 產、教育工作者與管理者來達 成增加績效的成果。 在經濟全球化下,教育 被要求要追求績效,效 率與卓越,品質的控制 與評量的進行就成為重 要的考量,因此標準化 的國家教育測驗也出 爐,使學生、教師、學 校甚至是各國於以等級 排列,以供選擇的依 據。 學校與企業合 作或自企業借 鏡 為了更回應政府或社會提升 教育對經濟發展貢獻的要 求,獲得來自企業的資金補 助,創造更應用性的知識、器 物與技能的開發因此興起了 企業大學(interepreneurial universities)、學術資本主義等 現象(Morrow 與 Torres, 2000)。 企業與教育的結合,這 種做法早已出現,而再 結構調整政策中一為其 他的主軸之一;但是隨 著全球化的益形擴張與 深化,企業與教育的結 盟更進一步,遂形成所 謂的學術資本主義、企 業大學或是大學中的新 管理主義。 表 2-1-2(續)

(38)

強調職業教育 相關的教育 教育的職業化取向,以及強調 教育應因應生產、製造方式的 改變與國際勞力分工的變化 等,並且回應知識經濟時代的 需求,都是教育政策近年來的 關切重點,因此諸如初等與中 等教育課程的改變、師資培育 的多元化、第二專長與終身學 習機會的增加、應用性學科地 位的提升以及學習能力的培 養,都更加受到重視。 Carnoy(2000)指出:未 來技職教育與高等教育 在人才的培育上需要因 應以下工作特質與組織 安排來規劃課程:1.高 級技術性工作的增加與 重要性的提高。2.多元 任務性工作的增加。3. 勞力的跨國性流動與操 作。4.在工作的安排與 組織方面,強調個人 化、彈性化與分權。 培養專業化及 高級人力 在全球化時代中,強調教育要 能教出快速學習、從事團隊工 作的人(Morrow 與 Torres, 1999)。再者,Balckmore(2000) 從資訊科技所帶來的知識與 科技流通來看,這種發展對教 育的影響為:導致課程、學歷 資格與評鑑有更大的彈性,也 發展教育、職場、家庭間的通 路,以促進終身學習。總之全 球化的教育強調終身學習、培 養學生具備第二專長、擴大高 等教育通路、開設相關課程、 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與研究的 能力及加強英語學習等。 教育在全球化經濟中最 為明顯的改變乃是知識 經濟所帶來的影響。知 識的內容與教育水準的 高低比以往更能決定全 球社會中個人的地位。 增加婦女與少 數族群受教育 機會 Carnoy(2000)指出:由於世 界經濟生產轉向知識密集產 品與歷程,政府施行的政策導 致收入不平等的增加,因此教 高層級之教育水準的薪資逐 漸提升,同時也使的婦女極少 數族群受教的需求增加。 由於對高教育程度低成 本勞力的需求,促使政 府擴增婦女的教育機 會,少數族群也再高等 教育機會的增加中獲 益。 表 2-1-2(續)

(39)

學校性質因應 消費文化而改 變 消費文化重視包裝,所以我們 可以看到越來越多包裝精美 且吸引人的教科書,裡面充滿 彩色圖片及較少的文字敘 述,這些都是吸引消費者購買 的因素之一。此外消費文化也 反映在學校及學生、老師與學 生的關係上,學校、老師逐漸 被視為公司、售貨員,學校所 教導內容為商品,學生與家長 則為消費者,學生與家長有權 選擇學校,也有挑剔所受商品 與售貨員不佳的權力。 師道觀念的轉變,以往 以教師為尊,很少人會 去質疑教師的教學內容 與方法在今日則不同, 許多家長會對教師的做 法提出質疑或要求,學 校教師不再享有教學專 業與教學獨尊的地位, 而受到學生與家長、社 區人士的控管與監督。 英語成為全球 語言 許多國家都把英語當作官方 語言,或將英語列為學校教育 中的主要外語。有一個最主要 的原因就是;英語的溝通與教 育功能。再者,在教育學術研 究領域中,由於美國等西方國 家仍是知識創造與技術革新 的主要國家,而且重要刊物與 出版多半來自西方先進國 家,為了能趕上知識與技術的 腳步,英語能力更是不可或缺 英語是獲取世界上大量 知識的媒介,而知識的 獲取也算是教育的範 疇,再全球化下培養英 語成為第二語言,乃成 為各學校的教育目標之 一.,我國現階段實施的 九年一貫課程也將英語 學習提升至國小五年級 階段。 文 化 全 球 化 文化認同或是 培養多元文化 的觀念 在文化全球化中,文化在一定 程度以及某些向度上有著同 質化或混合化 (creolization,hybridization)的 現象,其所引發的教育政策, 如有關積極差別待遇、雙與教 育等的論辯。 在消費者資本主義鼓勵 「多樣性」文化下,卻 也同時產生與隻對抗的 另一股壓力,強調「文 化認同」因此有關文化 混合與文化認同的議題 便再文化全球化下成為 新議題或是出現新問 題。因此教授內容也必 須有所因應。 表 2-1-2(續)

(40)

表 2-1-2(續) 後殖民主義影 響教育文化 外來族群對本土文化的深 植,無論是內部殖民(國內菁 英階級對邊緣階級的控制)或 外部殖民(強勢國對弱勢國的 控制)不僅長存於教師的意識 中而傳遞給學生,教育經驗、 價值觀,也隨之影響學生。 後殖民主義對教育的影 響,以及本土族群在此 種情境脈絡下的因應, 仍有待進一步得探究。 Carnoy 認為資訊科技乃 是兼顧教育量的擴充與 質的提升的最佳工具。 資訊與傳播科 技補充教學內 容和方法 資訊科技帶來的新變化,就教 育制度而言,Carnoy(1999) 論述資訊科技引入的影響,指 出:透過低成本的遠距教育來 擴展教育的量,一方面透過電 腦輔助教學與網際網路等高 成本教育方式來提升教育品 質。 資料來源:高雄縣市國小教師全球化認知與校務參與、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頁 9-12),陳玫妤,2005,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從表 2-1-2 可以看出,全球化對教育的影響,其重要性更甚於全球化的政治、 經濟及文化,並且得自於全球化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的全球作用而促使全世界各 國莫不掀起一連串的教育改革行動。台灣亦然,蓋教育在未來我國社會邁向現代 化的過程中,承擔著極為重要的任務;包括,人才的培育、價值觀念的引導、國 家競爭力的提升、社會風氣的轉變乃至文化的傳承民族延續(張明輝,1999),非 賴教育不以為功。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全世界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各種跨國際的議 題及人類最終的生存問題,都躍然成為現今世界共同面對的問題。在這樣的趨勢 下世界各國莫不思考如何培育新觀念、新技術及新視野的國民以加入新世紀的競 爭與合作,而這個重任就由教育與文化體系來承擔,因而促成各國莫不競相仿 效,不敢稍加落後的教育改革(行政院教改會,1996)。 以上資料分析,了解全球化的起源、全球化的意義、全球化的特性及影響,

(41)

對於全球化概念能夠有一個較周延的認知,也具有一定的全球體系概念,因而能 坦然面對全球化,進而能為全球一員而克盡職責。

貳、全球化的議題

全球化的議題,國內外不乏學者提出相關的論點,Carlos、 Byron 和 John (1999).就將全球議題分為,人權(human right)、人口(population)、難民 (nutrition)、環境(envirorment)、能源(energy)健康(health)、營養(nutrition) 經濟(global economics)安全(global seurity)。Merryfield、 Jarchow 和 Pickert ( 1997 ) 指 出 全 球 議 題 及 問 題 有 , 人 口 及 家 庭 計 畫 議 題 、 自 我 決 定 (self-determination)、發展的議題(development issues)、人權的議題、人口流動、

移民以及難民、全球共有使用權(global commons)、環境與自然資源議題、財富 科技資訊資源及市場的分配與獲得議題、飢餓與食物相關的議題、和平與安全議 題及偏見和歧視相關的議題。Kniep(1986)認為全球議題具有以下五項特質:(一) 議題和問題是跨國的、(二)問題無法由一個單一國家就可解決的、(三)衝突本 身存在問題中、(四)問題和議題已經發展許多年,而且可能在未來以某種形式 存在著、(五)問題與另一個相連結。因此議題包括,和平和安全議題、發展中 議題、環境議題和人權議題。Collins、Czarra 和 Smith(1998)則認為中小學生 應該學習的十個全球議題及挑戰。列述如表 2-1-3

(42)

表 2-1-3 全球議題與挑戰表

主類別 次主題/群集

1.衝突與調解(Conlict and Its ontrol): 犯罪/恐怖主義/戰爭 1. 分國衝突:革命、市民衝突、暗殺、造反、 游擊戰、種族大屠殺及種族分派。 2. 武器擴散:傳統武器、化學武器、生化武器、 核子武器、軍備競賽(包括,銷售、批准、 控制、非法交易)。 3. 恐怖主義:國家發起的恐怖主義、教堂、社 會革命者、國家分離主義、宗教基要主義者、 民族統一主義或復仇主義為主的跨國衝突。 4. .國家安全:單方面或連合其他國家的武力使 用。 2.經濟系統(Economic System)1. 經濟系統的認知比較 2. 國際貿易、圍繞模式、貿易與支付差額、自 由貿易與地帶、貿易協商。 3. 外交協助 4. 發展中國家的特殊需求:債券危機與解除、 優惠交易政策、嬰兒保護企業、貧富差距。 3.全球信念系統(Global Belief Systems):形上學/宗教/哲學 蘇聯主義、中國共產主義、主要世界宗教文化、 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特殊宗教思想系統(儒 說、印度教、美國女兒會、道教) 4.人權和社會平等/人類需求和 生活品質(Human Rights and Social Justice/ Human Needs Quality of Life) 1. 人權和社會平等問題:兩性平等議題、兒童 權利(童工濫用)、公平、權利違反與濫用(以 人種、種族、性別、政治本體為主)。 2. 食物和飢餓(營養失調、飢荒):全球飲食安 全 3. 健康、教育和福利關切:傳染疾病、不當環 境衛生、藥物使用、違章建築、文盲、低生 活水準、區乏社會安全網。

(43)

5.星球管理(Planet Management): 資源/能源/環境 1. 資源:再生與非再生資源、資源依賴、儲備 資源、資源回收、國際商品權角色、水(管 理、重覆利用、污染、缺乏和費用)。 2. 能源:石油和核子能源、太陽能、水利之開 發與保存。 3. 環境:海、空、陸地和海底污染;全球溫室 和冷卻效應;臭氧層破壞,毒品和核子廢棄 物;酸雨、陸地下陷(侵蝕、深林濫砍、乾 旱、沙漠化、生物種類削減)。 6.政治系統(Political Systems): 國際架構/機構/成員/程序 1. 政經系統的研究。 2. 聯盟、協定及協商角色。 3. 政治瓦解、民主統一主義、分離主義、國民 轉移、地區整合和民主與自由權擴大的相對 走向。 7.人口(Population): 人口成長/模式/活動/趨勢 1. 人口成長(出生率、死亡率、替換率、遷移、 移居、移民)和它的變化、模式與走向。 2. 家庭計畫、避孕實施(國家準可的墮胎與節 育) 3. 人口相關議題:外籍勞工、非法進入的外國 人、政治庇護、老化、越洋入境者、附屬人 口比例(15 歲以上和 65 歲以下者)、世界各 地難民比例。 8.人種與種族地位(Race and Ethnicity):人民與差異 1. 降低種族歧視、免除刻板印象、排除種族區 別。 2. 重視差異、提升學生的自我形象與自我概 念。 3. 種族與移居定額、土著人種團體問題的法 律、種族屠殺、歐洲中心主義與跨文化主義 的辯論。 9.技術專家政治改革(The Technocrati Revolution):科學 /科技/交流 1. 科學與科技研究報告提供了先進的運輸工具 給社會學者、數學與科學老師,使她們發展 出反訓練課程。使學生探討科學與科技對全 球人類生活帶來什麼正負面影響。 2. 交流:創新、建立關係網路、使用自主、資 訊革命、增加速度與降低成本。 表 2-1-3(續)

(44)

10.支持性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政治/經濟/社 會 1. 新殖民主義、新印象派、邦交國的理論議題 (增加外國借款與帝國主義)。 2. 都市漂流、人口爆炸成長。 3. 商品權角色、發展中國家的企業聯合、中立 非結盟運動。 4. 發展中國家的內部地區變化、若干土著人民 虐待、自治運動。

資料來源:Guidelines for global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educationChallenges , Cultures , and Connections , by H. Thomas Collins , Frederick , R . Czarra . &

Andrew, F. Smith . 1998 , The American forum for global education .(轉引自 林 文 竹 , 2004) 國內學者張善楠、沈坤宏(1996)認為,全球論題有以下五議題:1.人口問 題、2.科技問題、3.能源問題、4.糧食問題、5.生態環保問題。王錦蓉(2002)也 將全球議題區分為,人口議題、資源議題、飢餓與貧窮議題、環境議題、人權議 題、安全與和平議題和其他。陳國華、高熏芳(2002)認為有關全球議題的知識 涉獵應包括如表 2-1-4 所列: 表 2-1-4 全球議題的知識表 全球議題 核心概念與內容 人口議題為全球社會變動的最核心因子,人 口數量的成長(正、負)、移動(移入、移出) 與人口組成結構(性別、年齡)的變化模式 和趨勢,都構成了對各地區社會的家庭、社 會福利、移民與經濟政策的重要參考指標, 以及社會間競爭或合作的基礎要素。 1.人口結構 (Growth/Pattern/Movement/Trend) 表 2-1-3(續)

(45)

2.性別不平等(Gender Inequality) 兩性平等教育為此議題的實踐內涵,平等教 育機會與品質的提供已經大幅改善了相關的 貧窮、性犯罪、性教育、家庭、婚姻、子女 教養、工作、政治活動參與等全球社會共同 面臨的挑戰。此一潛在議題更因科技資訊教 育以及社會的快速發展,而須持續改變相對 應的環境與制度設計。 3.種族/多元文化(Race/Multicultrual) 此一議題強調尊重多元與文化歧異,與及學 習者自我形象與自信的建立,相關的學習概 念為:偏見、刻板印象及歧視的怯除、避免 與排除,並增加對少數族群的關注。 4.全球經濟體系(Global Economic Systems) 核心概念為:國際貿易、投資與援助,首要 面向在於瞭解與比較各類經濟體系。例如計 畫經濟、社會主義經濟及自由市場經濟。 5.財富與權力分配(Distribution of

Wealth and Power)

其核心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定義發展?我們 用什麼標準區分已開發與開發中國家?這些 握有不同權力與財富水準的國家的特質分別 為何?它們的地理區位差別?地球村的意義 若至於此一範疇內又該如何被詮釋?就相對 地位而言,則問題為:就目前全球情勢而言, 所謂的東西權力抗衡存在嗎?北與南的社會 經濟鴻溝呢?深入探討內涵則可以介紹現狀 的過去軌跡,以及如果我們期待任何未來改 變的話,我們可以採取什麼動作? 6.全球治理(Global Govermance) 分別為四個主要面向:政治結構、制度、角 色與程序。與比較經濟結構相同,政治結構 亦可略分為幾個相對應類別。依制度面分則 可歸納出一些群集,如聯合國、區域結盟 (NATO、SEATO、OAS、OAU)和非政府組 織(NGOs)扮演的全球協商替代性角色與功 能。最後為全球核心國家的政治決策過程分 析如中國與美國。 表 2-1-4(續)

數據

表            次  表 2-1-1  幾個關於全球化開始時間的代表性觀點表   16  表 2-1-2 政治、經濟及文化全球化對教育影響與意涵摘要表   22  表 2-1-3 全球議題與挑戰表  29  表 2-1-4 全球議題的知識表  31  表 2-1-5 十一個全球議題及應用實例表   34  表 2-1-6 全球化認知的相關研究彙整表   50  表 2-2-1 教師專業發展內涵表    63  表 2-2-2 教師專業發展相關研究表   72  表 2-3-1 國內外教師全球化認知
圖            次
表 2-1-2(續) 後殖民主義影 響教育文化  外來族群對本土文化的深 植,無論是內部殖民(國內菁 英階級對邊緣階級的控制)或 外部殖民(強勢國對弱勢國的 控制)不僅長存於教師的意識 中而傳遞給學生,教育經驗、 價值觀,也隨之影響學生。  後殖民主義對教育的影響,以及本土族群在此種情境脈絡下的因應,仍有待進一步得探究。 Carnoy 認為資訊科技乃 是兼顧教育量的擴充與 質的提升的最佳工具。資訊與傳播科技補充教學內容和方法 資訊科技帶來的新變化,就教育制度而言,Carnoy(1999)論述資訊科技引入的影
表 2-1-3 全球議題與挑戰表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