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職教師進修體系對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 64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在職教師進修體系對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 64"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在職教師進修體系對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影響

翁福元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教授 廖昌珺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

一、前言

多元的世代裡,教師的角色是被 賦予專業的追求與表現。在職教師的 專業發展面對今日講求績效的潮流, 是不斷被強調的。在職教師進修與研 究體系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更是需要 依教師所需作適度的調整。教師以進 修、研究方式進行專業發展是無庸置 疑的;但現今的在職教師的進修與研 究體系,是否足夠的支援供應教師專 業發展,得以因應時代潮流所需。 學校教育的主體與動力在於「教 師」,教育品質的關鍵點也在於「教 師」。影響教育品質的關鍵仍是在學校 裡實際負責教學任務的「教師」。面對 教育改革的基層人員—教師,需不斷 提升自我專業發展,以因應當前的教 育改革潮流。因此,本研究針對現今 在職教師進修體系對國民小學教師專 業發展影響,並能夠提出具體建議提 供相關單位與現職教師做為參考用。 以下分別就以國民小學教師專業 發展的意涵、現行國民小學在職教師 進修的分析與在職教師進修系統對國 民 小 學教 師專 業發 展 的影 響加 以 探 討。

二、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意

學 校 教 育 不 同 於 傳 統 的 科 層 體 制,它是屬於專業性的鬆散科層體制 (邱錦昌,1996)。在專業性與鬆散性 的特質下,國小教師的專業是否得以 持續發展,或者受到適度的專業視察 與輔導。Mitchell & Mitchell(2005) 認為發展終生專業成長(career-long professional growth)是教育特定的目 標。 專業是指從具有卓越的知識和能 力,專業人員將其專業知識和能力的 運用於服務或奉獻(賈馥茗,1979; 林建福,2005)。教師專業發展的重要 性是在於課程與知識基礎的增加、教 師自我革新的需要、社會對學校教育 的要求及不滿增大(歐用生,1996)。 教師是專業的教育工作者,應有專業 能力、專業倫理、專業精神,發揮教 學的效能;教師透過其專業訓練、專 業倫理與專業精神提供教育服務(詹 棟樑,2005)。因此,教師團體是具更 多 專業性 與挑 戰( Hoy & Miskel , 2005)。 在專業發展歷程看,將塑造教師 的角色如技師、藝術家、知識份子與 政策的行動者(Smyth,2005)。教師 在經過專業發展的動力歷程中,包含 的層面為專業成長權、教學自主權、

(2)

參與決策權、專業地位及影響力(鍾 任琴,2000);並且教師在教育目標 下 , 兼顧 成功 的教 學 與有 效能 的 行 政 , 創 造 性 的 交 互 影 響 ( Brown , 1993)。因此,教師專業素養即為教師 專業的發展基礎與導向。教師在專業 發展歷程,更要扮演學習者的角色(吳 清山,2004)。 所以,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是 對於教育工作領域的專業知識、能力 與道德,透過研習、進修、研究與其 他專業成長途徑,得以提昇與轉化為 自身與團體的專業知能、專業自主及 專業精神,並實踐應有的權利及應盡 之義務的發展歷程。

三、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困

境與展望

面對經濟、社會與政治的變化,全 球的競爭,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也面 對許多困境。因此,教師專業知識必須 與時俱進,個人知識應得到更有效的管 理(陳美玉,2002)。就國民小學教師專 業發展的困境與展望分述如下: (一)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 以學者(呂錘卿與林生傳,2001; 陳美玉,2002)所提出教師專業發展 的困境,彙整如下: 1. 教育專業本身欠缺充分的「自主 性」,師資教育之歷程不夠「專業 化」。 2. 進修過程缺乏完整且制度化之規 劃。 3. 進修經費編列不易,進修機構分佈 不均,影響教育人員進修意願。 4. 進修制度未與教師績效考核結合。 (二)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展望 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重在教師 自我的專業成長,應具主動性、專業 化及擴展延續性。以下就國民小學教 師專業發展的期望說明之。 1. 發展知識管理 學校對於教師累積多年的專業知 識 ,因教師 的調動 或 離開而妥適 傳 承。知識管理的績效在於充實教學知 識、促進專業成長、提升教學校能、 增加學生成就。教師是知識管理的主 體,也是專業成長能量的來源,有力 的自主學習機會;教師知識管理的策 略為進行網上學習、發展教學檔案、 從事行動研究、反思教學實務、參加 專業社群(孫志麟,2004)。 2. 運用反思與協同合作 教學專業的現實情形中,教師透 過群體共同學習,協同合作與反省思 考便成為教學的專業實踐與教師專業 發展上突破此困境的最好途徑。教師 透過反省思考得以專業實踐,引導專 業學習,實踐智慧的動力,以群體協 同合作,交互批判,並且形成共同學 習 與 成 長 的 專 業 社 群 ( 陳 惠 邦 , 2003)。

(3)

3. 課程改革的應變發展 面對課程改革,教師專業發展可 著 重 於課 程知 識權 力 重組 及統 整 理 解;教師課程發展參與的角色重新詮 釋與調整;課程安排是師生學習活動 的民主參與與落實;國家、學校與教 室的課程教學專業的再概念化;課程 教學自主與責任平衡;課程兼顧生活 經驗與社會統整(蔡清田,1999;李 俊湖,2000)。 4. 重視教師成長 教 育 改 革 最 重 要 的 是 「 教 師 成 長」,如課程鬆綁與學校本位課程,教 師 變 成課 程的 主體 , 而非 客體 或 媒 介;教師專業自主權提升,創造的彈 性與空間增加;因此,教師專業發展 的素質決定課程的品質,教師將發揮 創造力,讓學生在課程中有效學習(詹 志禹與蔡金火,2001)。 5. 建立專業發展能力指標 梁坤明(2002)對教師專業發展 的活動形式研究,發現參加活動次數 多而少的專業發展活動為校內週三進 修、專案進修研習、參觀考察、參加 讀書會或成長團體、修習學分學位。 而教師對進修研習活動認為對教師沒 有幫助,可能認為學校安排規劃者對 教師需求與興趣忽略。因此有待建立 教師專業發展指標,使教師能對自我 的進修活動予以規劃、選擇,並自我 檢討是否達到應有的目標。 6. 行動研究的實施 「行動研究」強調研究功能與實 務工作的行動結合,一方面實務工作 者可以透過「行動研究」,將「基本研 究」或「應用研究」的研究結果,落 實特定情境當中,裨益於實際問題的 解決;同時,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實務 工作的研究能力(蔡清田,1998)。 7. 資訊科技的運用 在知識經濟時代,學習者比以前更 有能力掌握及決定獲取資訊的內容、量 與速度。資訊科技的能力可以提升教師 的專業能力,操作使用各種資訊設備的 能力將是每一位教師必備的能力,有效 的使用資訊媒體應用在課堂上,有助於 學生的學習;教師教導學生發現資訊與 知識、知識與生活的關係,進行有意義 的學習(陳美玉,2002;蔡文山,2002)。 面對現今多元與創新的時代,國民 小學教師教師專業發展取向(圖 1),應 透過教師在職進修得以保持創新與學 習、合作與分享的自我改善進步的自我 永續經營的理念與態度,以面對教師專 業發展的教學能力、行政能力、溝通能 力、輔導能力、研究能力、專業知識、 專業倫理與專業精神等多方取向。 專業精神 教師 專業發展 教學能力 專業知識 輔導能力 行政能力 溝通能力 研究能力 專業倫理 創新 分享 學習 合作 持續 發展 自我 改進 圖 1 教師專業發展取向

(4)

四、以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

在職教師進修建議

整 個 教 師 生 涯 的 專 業 發 展 上 , Christensen & Fessler(1992)認為師資培 育的採認(recognition)如同一複雜的過 程,傳統觀點認為師資培育有兩個簡單步 驟:1.教師職前的培育是在學院或大學; 2.在職教師教育的時期是從成為學校成 員 系 統開 始 ,到 教師生 涯 結束 。而 Leithwood 提出教師教學專長運用的方式 為:發展剩餘的技能(survival skills)、教 學基本技巧能勝任、擴大教育的彈性、取 得教學專業知識、貢獻同僚教學經驗、在 教 育 系統 所 有層 級廣泛 的 參與 決定 (Allington & Cunningham,2007)。

因此,在職進修制度對國民小學教師 專業發展,應注意整體性、參與性、進階 性、專業性,以強化教師專業能力,並對 於教師生涯提供更有效的協助與支援。所 以針對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在職進修系 統思考面向與建議如下: (一) 提升教師專業發展的在職進修系 統思考面向 對於教師專業發展的在職教師進 修系統策略,可從在職教師專業生涯 的進修需求與因應學校本位之教師專 業發展的進修等兩個面向加以說明: 1. 在職教師專業生涯的進修需求 在 余 民 寧 、 賴 姿 伶 與 王 淑 懿 (2002)研究結果發現:在開始擔任 教師的第一年後,就有 25.9%的教師開 始有尋求在職進修的想法;到了第三 年後,就有超過一半的教師想在職進 修,累計達 59.0%;第五年後,就已經 累計到 82.6%的教師都想尋求在職進 修的機會。這項結果顯示教師在就職 前的大學或師資培育機構所給予的教 師 專業訓 練,頂多只 夠使用三至五 年,初任教師在任教三到五年之間, 便開始覺得所學的知識已經不夠用, 必須開始不斷的進行在職進修,藉以 增能圓熟其專業知能的不足。因此, 依據教師不同的教學生涯規劃其專業 增能進修研習課程,以及建立不同生 涯 發展階段 教師專 業 發展的能力 指 標,進而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實現, 研擬激勵教師進修的多元措施,協助 教師專業發展的實現。 2. 因應學校本位之教師專業發展的 進修 以 學 校 本 位 之 教 師 專 業 發 展 內 涵,教師是主動的學習者及研究者,應 重視教師進修場所以校內為主,進修時 間配合學校課程時間,進修內容符合實 際工作,並兼顧教師及學校發展需求, 且進修實施必須是持續的發展過程。 (二) 對教師在職進修與教師專業發展 建議方面 教 師 在 職 進 修 與 專 業 發 展 上 , Ashdown & Hummel-Rossi(2005)討論深 思行動研究工作的一些形式對教師長 期發展具決定性與教師生涯是不可分 離的。個別化與專業化是一致受到核心 價值或以教師個人的哲學主觀影響。教 學是在大範圍生活中的脈絡嚴肅地從 內在洞察教師,獲得受益性的瞭解。

(5)

因此,研究者認為發揮教師進修 系 統 對國 民小 學在 職 教師 發展 的 影 響,能朝向正面積極與有效的優質國 民教育方向發展: 1. 設置教師進修統籌中心:分設中 央、縣市與學校三級單位,對於在 職教師生涯發展與政策推動能密 切聯繫,並避免資源的浪費。 2. 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視:藉由較長期 且有系統的在職教育歷程提升教 師素質,安排在職教師輪流進入學 分班、學程或學位進修。 3. 瞭解人性的啟發:透過相關學習動 機與多元鼓勵措施及具有誘因的 進修制度的建立,以對教師對於人 的教育持續抱持熱忱。 4. 資訊科技的遠距進修:利用資訊科 技建立進修交流平台,含括教師群 體間、校際聯盟、與相關大學院所 的合作,打破時空的限制。

五、結語

國民小學為基礎教育,透過優質的 教學與教育環境下,學生自然有了優良 品質的學習基礎。教師是與學生接觸最 直接與最多時間的教育工作人員,其專 業發展是必須的;而在職教師進修制度 是影響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因素。 國民小學在職教師除了職前的師資 培育機構的專業培育與進入教育職場中 的經驗累積外,便需有系統的在職進修 系統以提供教師專業發展的需求,以因 應時代潮流、社會的期望及相關政策的 發展;並透過教師在職進修使得教師以 保持創新與學習、合作與分享的自我改 善進步的自我永續經營的理念與態度, 以面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教學能力、行政 能力、溝通能力、輔導能力、研究能力、 專業知識、專業倫理與專業精神等多方 取向的教師專業發展。如同前述所及國 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趨勢是發展知識 管理、運用反思與協同合作、對九年一 貫課程的應變、重視教師成長、建立專 業發展能力指標、行動研究的實施與資 訊科技的運用。所以,這些的趨勢在於 職教師的進修更凸顯對教師專業發展的 影響。 當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困境顯 現於教育專業缺乏自主性,師資教育歷 程的更需專業化,教師專業成長應均衡 發展,教師工作壓力需調適,進修制度 與發展待改進。為了吻合國民小學的現 職教師的專業進修的需求的改善需要對 在職教師提供更多的鼓勵與誘因、立法 與保障、多元與彈性,以期教師不僅在 教育工作的效能發揮,重要的是學生的 學習獲得優質的提升。因此,對於教師 與學生都有正面且多贏的局面,則是有 賴透過在職進修以提升教師專業發展應 有的效能。 參考文獻  方志(2009)。泰晤士報大學排名 指標體系及其啟示。北京城市學院學 報,89,81-84。  余民寧、賴姿伶與王淑懿 (2002)。教師終身進修相關議題之調 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5(下), 543-584。

(6)

 吳清山(2004)。提昇教師素質之 探究。教育研究月刊,127,5-17。  呂錘卿與林生傳(2001)。國民中 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指標及現況之研 究。教育學刊,17,45-64。  李俊湖(2000)。九年一貫課程與 教師專業發展策略。http: //140.111.1.12/primary/society/ks-ck/nin e/n5.htm  林建福(2005)。教育專業倫理的 哲學省思:專業、角色、人。教育研 究月刊,132,30-43。  邱錦昌(1996)。學校教育改革的 途徑。教育資料與研究,9,20-21。  孫志麟(2004)。開啟專業學習的 新視窗:教師的知識管理。教育研究 月刊,126,19-32。  梁坤明(2002)。建立教師專業發 展能力指標。現代教育論壇,6, 210-213。  陳美玉(2002)。教師個人知識管 理與專業發展。臺北市:學富文化。 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 臺北市:師大書苑。  詹志禹與蔡金火(2001)。九年一 貫課程改革與教師行動研究。中華民 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行動研究與 課程教學革新,75-100。臺北市:揚智 文化。  詹棟梁(2005)。教師的專業倫理 與專業精神。教育研究月刊,132, 11-19。  賈馥茗(1979)。教育概論。臺北 市:五南。  歐用生(1996)。教師專業成長。 臺北市:師大書苑。  蔡文山(2002)。知識經濟時代之 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人文及社會 學科教學通訊,13(4),120-134。  蔡清田(1998)。從行動研究論教 學實習課程與教師專業成長。中華民 國師範教育學會主編,教師專業成 長:理想與實際,177-202。臺北市: 師大書苑。  鍾任琴(2000)。教師專業權能之 研究:理論建構與實證分析。臺北市: 五南。

 Allington, R. L., & Cunningham, P. M. (2007). Schools that works: Where

all children read and writ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 Ashdown, J., & Hummel-Rossi, B. (2005).The impact of program adoption on teacher’s professional lives. Beijaard, D., Meijer, P.C., Morine-Dershimer, G., & Tillema, H. (ed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hanging conditions,pp213-23.Netherlands:

(7)

 Brown, A. F. (1993). People about People: What the administrative

environment do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Kremer-Hayon L., Vonk, H. C., & Fessler R. (ed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 multiple perspective approach ,pp59-74.

Amsterdam: Swets & Zeitlinger.

 Christensen, J. C., & Fessler, R. (1992). Teacher development as a career-long process. In Fessler, R., & Christensen, J. C. (eds). The teacher

career cycle: Understanding and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pp1-20. Boston: Ally and

Bacon.

 Hoy, W. K., & Miskel, C. G. (2005).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 Mitchell,I., & Mitchell, J.(2005) What do we mean by career-long

professional growth and how can we get it? In Beijaard, D., Meijer, C.,

Morine-Dershimer G., & Tillema, H. (ed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hange conditions ,pp291-308.

Netherlands: Springer.

 Smyth, J. (2005). Three rival versions and a critique of teacher staff development. In Hopkins, D.(ed) The

practice and theory of school

improvement ,pp.208-237. Netherland: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資源和支援 學與教資源 社區資源 學校設施 和支援 研究與 發展計劃 學校領導與

二、本案中等師資類科學生(特教系以外之學生)修習之「教育專業課程版本」應為106年11月17日教育部臺教師(二)字第

本校為一科技大學,學生之來源大多屬技職體系之職業高中及專科學

近年,各地政府都不斷提出相同問題:究竟資訊科技教育的投資能否真正 改善學生的學習成果?這個問題引發很多研究,嘗試評估資訊科技對學習成果 的影響,歐盟執行委員會聘請顧問撰寫的

-學校要有共同理念 -成為學校關注事項 -成立資優統籌小組 -提供教師的專業培訓 -推動教師參與計劃 -小步子嘗試.

試驗計劃」 教育局資訊科技教育組 香港大學

結合夥伴協作學校,與大專院校、出版社及電 子學習平台機構組成專業協作社群,以資訊素

有關資料可參閱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