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我國中小學生社會關係基模的探討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我國中小學生社會關係基模的探討"

Copied!
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台灣師值大學教育心理學系 教育心理學線,民間, 13.期, 13.-26 頁

我國中小學生社會關係基模的探討

黃堅厚

義每k

Kuethe 及美國另一些學者會發現人們在排列人物模型時,常看某些共同的趨向,而稱 之為「社會開係基模」。本研究旬在探討此項社會開係基模在中國學生中是否也存在。因在 四所學校中還取了三、六年級及閩中三年級學生 253 名進行「人物自由排列 j 測驗。共用丁 九組人物模型,結果發現有錢種基本社會開係丟在模確實存在,而且似有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市 更接近基模的趟向,但並無性別闊的差異。部分學者認為人物模型韓列的情形常反映當事人 與其觀朋闊的心理距離,本文作者對此表示懷疑。本文並會就特殊反鷹提出討論。

• '13

1 • 人們在觀察外界事物的時候,常會將感官所接受的刺激,組織為若干知覺的單元,完形心理學者 並已指出「相似性」、「接近性」、「連續性」等為知覺..完組成的基本原則。還種組騙的傾向,在 觀察社會性刺激時也存在,比如當載們看到幾個人的時候,常會認為有某些關係存在於他們之間,而 很少會將每個人看成為單獨存在的個體的。社會性刺激經常組成的型式就是「社會關係基模J

(social

schema) 。如果有很多人採用闖一種「基模」來解釋其所見人物的關係,那就表示他們曾有一些相 同的經驗,使他們對那種社會情境作相類似的反應。處在同一種女化環境中的人們,就會有遺種情 形。

K uethe

(1962a) 首先對於「社會關係基模」感到興趣,脅利用誠布剪成的人形,令受試者在 絨布板上將其任意排列。他發現美國大學生受試者的反應有一些特色:他們總是會將人形有組織地排 列起來,而不會零亂地散佈在那兒;他們傾向於將人排在一起,而將和其他的事物隔得遠一點:通常 小孩會被放得靠近女性一點,而狗則多靠近男人一點。某些獨特的排列有時可能具有路床方面的意 義。 K

uethe

(1964) 並進而用錢種不同的方法進行實驗,發現在「自由排列」法將男女排在一塊的 被試,在「重排法J (受試先看到已經排好的情況,然後主試將人型取下,令受試依照原樣重儷蚱 好)中常會將男女排得比原來更靠近,而且在蒙眼情況下也是如此。他且發現這些受試在單字聯想 中,傾向於產生「男一一女J (~女一一男)聯想反廳。 Kuethe 月認為人們對於一種社會人物情 況,總是會以同樣的「社會關係基模」作為組織的參考,無論是關覺的、非觸覺的,或者是語女的。 換言之,這種基模的運用是頗為廣涯的。

Kuethe

(1962b) 後來叉用一連串的實驗結果,指出在「自由排列」中所發現的「社會關係基模」 會使雙試者在「重排法」中歪曲人物間的距離,其歪曲的情況將障所排人物的性質而異。例如原來相 距20吋的面朝他處的兩個男人,重排時的距離被增為23.2吋。而在重排兩個彼此對看的男性,距離則 被降為16吋。他並認借這種「歪曲」的產生,並不是在觀察時發生的,而是在「重排」時發生的。 Kuethe 且說明獨特的人物排列可能是要表現個人的創造性,而不襲用大家通用的「基模J '但也可 能是根本沒有「基模」的概念,任意排列。在後一種情況下,受試者在重排法中對人物距離造成的 「歪曲 J '其傾向是會和社會習有基模相背的。

(2)

• 14..

教育心理學報

Carlson and Price

(1船6) 為7要驗種 Kuethe 的假設,選取7 四組被試〔少年 (7一11

歲) ,背年 (13-16歲) ,成人 (25一切歲) ,犯罪背少年J '說九組人物作「自由排列J '所得結 果,大都符合 Kuethe 指出的標車模式。問時他們還發現此種反應的年齡差異、性別釐異,和社會 化的差異。比如將「人形J 排在一塊的傾向,成人較青年3萬強,背年較少年搗強。在排列男人、女 人、小孩的時帳,青年操用「男、女、孩」模式的核威人和少年為少。在「男人、女人、狗J的排列中, 男性受試者肯將「男人」掉在中間位置,女性則常將「女人」雖在中位;在排列「長芳形」時,男性 受試常將其垂直排列,且此種傾向隨年齡增加。至於犯罪背少年的反應,則和一股背少年沒有差別。 犯罪背少年在排列長芳形時,依高度順序配置的,民較一般少年第多;艾女性犯罪者將兒童和女性靠 近排列的較一般背少年為少。這些結果顯示社會關保基模的運用,和各人的社會經驗有關。

VVeinstein

(1965

,

1967) 也認為一個人的社會經驗和其所運用的「社會關係基模」有關,好 像在啡列人物時,將自己和他人的感情距離,反映到韓列時的實際距離上去7 。因此他認為情緒困擾 的見童在棋布板上排列人物的情形將和一艘正常見宜的排列情況有益則。他應用「自由排列」和「重 排法」進行實驗 (VV

einstein.

1965)

,發現正常見童在自由揖列時, r見童」和「母幸免」的距離小 於「見童」和「女幸免」或「友伴」間的距離,而情緒困擾兒童的排列情形則正相反;叉當在「重誰 法」中,情緒困擾若將「人典人」間的距離排得比「長芳形之間」的距離篇大的較多。5人中有別 人) ,而正常兒童則沒有這種差別。 在重排時將原有人典人間距離縮小,表示當事者持有「正面的基模J

(positive

schema) 。

Weinstein

(1967) 在另一研究中,發現具有「正面的基模」之見章,多認為自己是為父母所喜恆 的見章,但友伴關係對此倒無影響。 闊前述 Weinstein 氏的研究位乎暗示:在棋布板上排列人物時的距離,可以代表當事人與-般 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換雷之,要試者的反應不自覺地反映7他的人間開係。 Hobbs (凹的〉根撮7 這個棋設,利用 Kuethe 倡用的人物排列測驗來衡量其對情緒困擾兒童所施輔導工作的效果。在進 行輔導之前,還些見宜所揖列的「母一子」間距離較正常見章所排列者為大,而在接受輔導之後,他 們將「母一子」間的距離輯短7 。顯示他們在行為上產生7改變,同時也在測驗民聽上表現7那種改 變。 Fischer(1967) 也會發現顛倒的結果:正常見童在揖列人物時,人典人間的距離常比那些在教 室內表現犯規行為者所排列的距離小些。

Tolor and Orange

(1969) 將家庭經濟狀況較差的見童和家庭經濟狀況被佳見章相比較,發現

前者在排列人物時,其人間距離往往較大;但在排列非社會性事物時,兩組兒童並無差異。 Tolor

(1968

)文曾以適應不良的少年 (7-12歲)和行為適應正常的少年相比較,據用 T Kuethe 的「重 排法J

(replacement

method) 進行實驗,苦就人物間的距離數值言,適應不良組所重排的人間 距離多較控制組為小,所以並沒有支持「心理距離」的說法。不過若說「重排的距離J和「原有距離」 間的差異來說,則適應不良組所造成的「說差J 桓較接制組為大。也可以說他們知覺的正確性較低。 也許這和其不良適應行為有關。

Dorothy Rubin

(1髓的根攘T

VVeinstein

(1967) 的儂說,進而揖討小學學生的社會基模

和其學業成說的關係。她發現學業成誼商之男孩在揖列人物常將「自己J 興「母觀」之間的距離小於 「自己」和「食觀」之間的距離,同時他們比較低成就者更靠近「母觀」。但是高成就的女孩每使其 與「究組J ~ r母韓」間的距離大於高成說男孩所排列的情形,而低成就的女孩則較高成說女孩更 使「自己」靠近「艾觀」。因此, Rubin 認為小學生的社會基模是其性別和學業成麓的函數。 後來 Rubin (1969) 在其研究中加入7種展變項,受試者中同時包含7 白人和黑人。結果發現 她以前撞得的結論,在白種小學生中仍然撞得支持,間社會基模篇小學生的健身IJ~學集成就的函數。 但在黑種人小學生中,性別之間沒有顯著差異,他們在安啡「自己」典「母觀J 或「交額」之間的關 係時,軾受到學業戲說因素的影響。

(3)

1R:園中小學生社會關係莓模的探討

• 15 •

方法 本研究中「社會開係基模」測驗的實施,是探個別芳式進行的。內容包括九組人物紙型,分別為 :

(1)男人、小孩 ;(2)女人、小孩: (3)男人、女人、小孩: (4)男人、女人、狗 ;(5)兩個男人、兩個長芳

形 :(6)一男人、一女人、兩個長芳形: (7)兩側面男人: (8)側面男女各一人 ;(9)男人、女人、男孩、女 孩。其中男人、女人身長均為19公分,小孩則為12.5公分,長方形之長為15企分,寬為 5 企分,紙型 均用橘紅色卡紙剪戚,後貼有砂紙,俾在織布板上不易脫落;惟第七、凡兩組側面人形則采貼砂紙,兩 面均為橘紅色,期其正反面均可使用。實施時,將絨布棍〈裸線色· 60公分 x40去分〉置於被試面前桌 上,令其按照自己的意恩分別將各組紙型詳列在板上,輔布板共有九塊,被試排列一組後,主試部將 該絨布放連同排列的紙型費給東試,隨後進行第二組:此時由襄試在不影響被試注意的條件下紀錄所 排人物之位置及按此間之距離,在第九組排列後,主試將要求受試者說明其內容: r請告訴我,這些 是什麼人?他們是仲廳關係 ?J 。但第一至第八組完成時,不作此要求,以免妨穗要試者「自由」安 排的心理。 f佳苦受試者主動有所說明,則主試均予以紀錄。一般說來,受試者對此項測驗都極感興 趣,全部可在 10分鐘內完成。 紀錄時,先記下其排列方式,必要時襄試將各人物之位置描畫在紀錄紙上。人物間之距離,一般 情形下均以自中心點所作垂直線間的距離為準。如遇特殊情形,在紀錄紙亦干予以註閉,以供分析時之 參考。 參加此項測驗的受試,為臺北市、畫北縣兩所國民小學三年級 (8-9歲)、六年級 (11-12歲) 和兩所園中三年級 (14-15歲)的學生(本女申有時稱之為九年級,以求簡便) ,每年級的八十名, 男女各半。全部受試為 253 名。 結果 一、 M-個(男人、小孩. MC) 第=組(女人、小聲,

WC)

在這兩組中, r小孩」的性別和安試者相間,使測驗的情調趨於單純。還兩組揖列的結果,可見 表一。自褻中資料,我們可以察見幾項事實: (a)各年齡組男生所排MC 和WC 之距離都棋接近,沒有 種異;各年齡組女生所排者也無差別。遣和 Kuethe (1962) 所發現「孩子比較接近女性(母額) 裹一各年鼠,住所揖MCllWC距離之此較 三 女

t

值 l 人數平均數標準差

人數平均數標車差|

i 人數平均數擦掌差

可﹒ 國小三年級

40 10.28

8.23

41 11.04

7.18

一 0.44

81 10.66

7.68

國小六年級

40

8.66

5.22

43

8.89

4.96

一 0.20

83

8.78

5.06

MC

園中三年級

46

8.20

3.85

-0. 自

89

7.91

4.52

F 值 1. ω| 3.05串 4.81料 國小三年級

40 10.05

7.71

41 1

1.

52

8.99

一 0.79

81 10.79

8.36

國小六年級

40

8.63

6.06

43

8.56

5.69

一 0.05

83

8.59

5.83

WC

園中三年級

46

7.57

4.25

43

7.02

3.44

-0.67

89

7.31

3.87

F 值

3.52*

5.3伊* 6.72'紳

*P<.05 : **P<.Ol

(4)

• 16 •

教育心理學報 的基模不相符合。 (b)各年齡組男生和女生所排MC 之距離,及所排WC 之距離均頗相近,間無性別差 異。 (c)受試所排MC:&WC 距離,均有關年齡減小之趨向;除男生MC 部分外,其餘各組中這種傾 向,皆已達統計上有意義的水單。 二、第三組(男人、女人、小孩.

MWC)

此一組可有六種可能的排列,但若不計左右位置之則,則可歸納為MCW 、 MWC 、 CMW 三種 情況。本研究中受試者在這方面的結果,可見表二。 .三各年級學生講到「男人、女人、小孩」時,各種型式的比較

MCW

!

CMW

CWM

其他

|人數

百分比 i 人數

百分比人數

百分比人數

百分比

男 (N=的) I 16

40.∞

4

10.00

i

20

50.∞

o

0

國小三年級女 (N=41)

16

39.02:

6

14;64

18

43.90 I 1

2.44

合 (N=81)

I3239.51

10

12. 扭扭晶 .911

1.

23

男 (N=40) 1 24 的.∞ 3 7. 由 13

32.50 1 0

0

國小六年級女 (N=43)

I 22

5

1.

16 I 3

6.98 I 18

4

1.

86 I 0

0

合 (N=的 I

46

55.42 i 6

7.23 1 31

37.3510

O

男 (N=46)

I 26

56.但 I

8

17.39 I 12

26.09 I 0

0

園中三年級女 (N=43) 指

83

.7

2 I 0

0

I 7

16.28

0

0

合 (N

=89) I 62

69.66 I 8

8.99 I 19

2

1.

35

i

0

0

由表二所示,以全部受試者的排列傾向來說 'MCW型式出現最多, CWM型次之,而 CMW最 少,其差異是很顯著的 (χ2=18.46 ,

df=6

,

P<.Ol)

。同時MCW出現的情形,有隨年齡增加的 傾向(三、六年級之間 z

=2.04

, P<.05; 三、九年級之間 z

=3.95

, P<.Ol; 六、九年級之 間,

z

=1. 93' 亦接近 P<.05之水準)。相反地, CWM的出現次數,似隨年齡而有降低的傾向: 三、六年級的差異不高顯著 (z

=1.

24)

,但六、九年級間 (z

=2.31

, P<.05) 和三、九年級間

(z

=3.53

, P<.OI)的滅降情況,則都巴具顯著性7 。 義三在MCW型建揖列中CM和WC~離之比較

MC

CW

卜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1

t

|平均數標準差 1 平均數標準差|

男 CN=16)

I 6.52

3.05! 6.02

2.27

0.52

0.02

0.29

國小三年級 女 CN=16)

I

7.ω4.84

I 6.95

4.符

合 CN=32)

j

6.76ωI 6.晶

3.68

男 CN=24)

I 5.52

1.27

園小六年級女 CN

=22) I 6.39

1.

55

合 CN

=46) I 5.93

1.

46

男 (N=26)l

5.42

圈中三年級女 (N=36)i

5.66

合 CN

=62) I 5.55

1.

70

1.

33

1.

49

5.450.90|0.22

6.22

1.39

0.38

5.82

1.21

0.39

5.50

1.

49

5.89

....,.

1.

38

5.73

1.

43

一 0.18

-0.72

一 0.68 f直

(5)

我國中小學生社會開係基模的保討

• 17 •

在排列上,三、六兩個年級中男女生之間,都沒有差異〈χ2分別為1. 49 ,

0.79;

df=3',表示差 異無意義)。祇有九年級的女生排列MCW的特多,以致另兩種排列乃較少,乃和該年級男生的排列 形成7 有意義的差別 (χ2=10.84 ,

df=3

,

P<.05)

在本組排列中,吾人自也可以注意「小孩」和男性及女性接近的情形。由 CWM出現次數遠超過 CMW的事實,當然顯示小孩被安排靠近「母親」的機會是確實大些。如果就全部資料來比較 CW和 CM之間的距離,其間差異是不待說聞自朗的。 但若紙取MCW型的資料來觀察,即將發現在此種排列中 I小孩」幾乎都是被放在居中的位 置, CM和 CW之間的距離,無論在那個年齡組,都沒有差別,也未見性別差異;而且這些數值,不 表現隨年齡異動的情形,見表三。 三、 M因組(男人、女人、狗、 MWD). 這一組和第三組的差別,就是用狗取代 7 小孩;其可能排列的型式是 MDW ,

DMW

, DWM三 者,表四顯示7 它們出現的次數: 表四 各年級學生在「男人、女人、拘」排列中 lifBl肉容分配倩影

WDM

WMD

DWM

|瓦局正|人數百分比|人數叫人數

男 (N=40) ,

6

15.00

I

19

47.50

I

14

35. ∞ I

1

國小三年級女 (N=41)

4

9.76

I

15

36.59

I

18

43.90

I

4

合 (N=81);

10

12.35

I

34

4

1.

97

I 招 39.51 I

5

/男 (N

=40)

I

2

5.00

21

招 .50

16

40.ω1

國小六年級女 (N=43)',

8

18.60

I

18

4

1.

86

I

17

39.54!

0

合 (N=83)j10

也05

I

39

位的|泊紙7611

男 (N=46)

I

4

8.的~

,

47.83

W

~.輯 i

0

國中三年級女 (N

=43)!

4

9.30

12

27.91

26

60.46

I

1

合 (N=飽)

I

8

8.99

34

此20 I 鉛叫9l

l

其他 百分比

2.50

9.75

6.17

2.50

1.

20

2.33

1.

12

以全部受試者的反應來看, 253人中只有28人將狗排在中間位置(11. 07%) ,狗的重要性不如小 孩,是十分明顯的7 。並於 DWM和 DMW出現的次數幾乎相等,也就表示狗被放在男人身側和放在 女人身側的機會是相同的.。 男女兩性在這些排列方面,三個年齡組中都沒有發現什麼顯著的差異 (χ2 分別為 3.16 , 4.筒,

4.63; df=3)

,。至於男生和女生分別排列 DWM和 DMW的傾向,大部分是無顯著差異的。女生方 面只有九年級的 DWM顯著地多於 DMW

(z

=4.70

, P<.Ol) 男生方面,松有六年級的 DMW 多於 DWM

(z

=2.12

, P<.O日。換句話說,本研究並沒有發現男生將男性排在中央位置,或女 生將女性排在中央位置的一般性傾向。 關於本組人物間的距離,

MDW

,

DMW

, DWM 三組仍宜分別計算。當狗在中央位置時, DM與 DW距離在三個年齡組均無顯著差異(t 值分別為1. 51 ,

0.10

, 0.8日。當男性在中央位置時, MD 和 MW之間距離只有九年級女生組的MD<MW (t 口 3. 跑,

P<.Ol)

,其他各組均無差異。 當女性在中央位置時,也祇有九年級女生組有 WD<WM的情形 (t

=2.44

,

P<.01)

,該年級男 生也表現相同的傾向,但差異不顯著。惟在該年級男女生合併計算時,兩者之差異就巴具有統計上的 意義7 。

(6)

• 18 •

教育心理學報 四、 Mli祖〈胃男人、南.'背影 t

MMRR)

這一組包含了四個單位,由於其中兩兩相同,其排列的情況原有 RMMR,

MRMR

,

MRRM,和 MMRR 四種型式。但因測驗時說明可隨意安排,說有頗多特殊的情況出現,在表五中列為「其他」 型式者,其出現次數僅次於 RMMR ,而居第二位。 護軍各年融學生在「商男人、兩.有形」排列中Btll 肉容~E情形

MRMR

人數百分比 人數百分比 人數百分比人數百分比人數百分比 男 (N=40)

6

15. ∞

8

20. ∞

11 27.50

6

15. ∞ 9 招 .50

國一年 f級j、女 (N=41)

5 12.20

10 24.39

10

24.39

10 24.39

6 14.63

合 (N=81)

11

13. 回

18 22.22

21 25.93

16 19.75

15

18. 但 男 (N=的 4 肌∞

9 22.50

11

27.50

2

5.00

14 35.00

要年最女 (N=4的

9 亂的

9 20.93

16 37.21

4

9.30

5 1

1.

63

合 (N

=83)

I

13 15.66

18 2

1.

69

27 招 .53

6

7.23

19 22.89

男 (N=46)

5 10.87

7 15.22

11

23.91

4

8.70

19 4

1.

30

自農女 (N=的

3

6.98

4

9.30

22 5

1.

16

4

9.30

10 23.26

年合 (N=89)

8

8.99

11

12.36

叮叮.明

8

8.99

的 32. 自 由表五翁們可以察見 RMMR 型在各年齡組中都是出現次數最高的一種排列,在全部反應中幾 乎有三分之一 (32.01%) 為此型式。其次數隨年齡遁塘,不過三個年級間的差吳均不具統計上的意 羲。(三、六年級間,

z

=0.93; 六、九年級間,

z

=0.63; 三、九年級間,

z

=1.

56)

至於獨特的排列,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各有其巧,無從歸頰,故以 r其他J 統納之。出現次數為 全部反應的四分之一 (24.俯身~) ,且隨年齡增加,其中三、九兩年級之間次數之差異,已達統計上有 意義的水筆 (z =2.ω ,

P<.05)

,顯示出年齡愈大,別出心裁的傾向愈高:這和創遍性發展傾向 是寫闌珊的。 這些排列型式的分配,在各年齡組中,都沒有曇現性別差異〈三、六、九年級的好分別為1. 95 ,

7.68

,

7.69; df=4

'均未達有意義水準) ,顯示男女兩住在這組人物的啡列上,反聽是頗為相近。 在這組可能的四種排列型式及「其他」型式中,實文可以大別噶爾種情況,一種是將兩個人排在 一塊見的,另←種是將兩個人分閉的。細察「其他J 的排列中,全都是屬於第一種情況,因此屬於第 二種情況的就祇有 MRMR 和 MRRM 兩種型式7 。如果就將兩個人分合的排列分巔,則顯然「兩 人被啡在一塊」的情形遠多於「兩人被分開J 的情祝(174

v

S. 79,好 =18.49 ,

df=

l,

P<.01)

,

差別是統計上有意盡量的。這種情形,在九年級中也存在 (χ:2=15. 妞,

df=1

,

P<.01)

,不過在三 、六年般說不具顯著性7 。 五、第六組(男人、女人、南長百彤,

MWRR)

本組人物的排列,在有現律的情況下,若不計男女性的左右位置闢係'也可歸納為 RMWR ,

WRMR

(包括 MRWR) ,

MWRR

,

WRRM

(包括 MRRW) 四種型式,此外倘有「其他」一項, 包括所有獨特的排列型式。這幾類反應出現的次數,可見衰六。 在表六中,若以全體受試者的反應來看, r其他」高居首位,顯示獨特的排列倒是一個普遍的現 象,而且從國小三年級開始就有約四分之一的要試作這類反應,在六年級時竟超過7三分之一,充分 顯示7今日少年們創造的能指興興趣。 RMWR 是次多的排列型式,有隨年齡增加的傾向,但各年

(7)

~圈中小學生誼會關係鑫攘的撫才 齡組聞之差異未達有意義的水準。 義六各年輯學生對「男人、女人、南'.有影」揖J1JBt.倩影

• 19 •

WRRM

WRMR

RMWR

MWRR

其他 人數百分比|人數百分比 1 人數百分比|人數百分比 1 人數百分比

ωmuωmu-Mwmm-021560-915 且

,

•.•

嚕, 4 唔,

.•

唔,直咱 Ea--嚕, A 可 E4 唔,且圖

459279-954-、'',、‘',、 EE' 、】'、‘',、】,一、】',、】',、】',­ Aυ\til'inυnana-woiqJIAV­ A 唱 aazonua44 且zoo-aaτ4 “ zoo-EEEE==

一一一一一一一-

NNNNNN-NNN-',、',、, z 、 -rtrz 、',、-, E 丸,'、 rkE 男女 A口男女 A

口男女合一

小級小級中級

年年年

國三國六國三

14 35.00

5 12.19

19 23.46

13 招 .50

11

25. 揭

8

20.∞

8 19.51

16 19.75

3

7.50

4

9.30

7

8.43

8 17.39

3

6.98

11 12.36

7

17. 助

13 3

1.

71

20 24.69

15 37.50

13 30.23

28 33.74

13 28.26

10 23.25

23 25.84

和第五組一樣, WRMR 型排列位居第三, WMRR 和 WRRM 分居第四、五位。 就排列的分配言,各年級中都沒有性別差異 (χZ分別為6. 的,

3.19. 7.63

,

df=4)

,各年級間 也不會發現有系統性的差異 (χ:2=8.47 , df=8) 。 在「其他」的排列型式中,除了五位受試者以外,其他還是將男女二人據列在一起。因此使全部 反應中,將MW視為一個組合的達171人,較之將兩人分開雖列者 (82人) ,顯著地參些(~=16.15;

df=

l,

P<.01) 。在三、六、九三個年級中,也都有顛倒的情形 (~分別為5.36 ,

6.00

,

4.85;

df=

l,

P<.05)

六、 M七組(兩側面男人,

MM)

兩側面男人的排列,可能有三種情形,是回M→←M(面對)

,

M←→M(相背) ,互相隨 (M←←M)o 此外倘有極少數特殊反聽 (3.16%) 。在全部反廳中, r相對」的民蟬鳴數最高,在三 年級時,約有39.5%表現遺個民暉,到六年級時更增為56.63彤。增加情形遭到 7P<.01 的水準。 ~J 九年級時,仍舊維持這樣的比例。 衰七各年餒,生在揖J1J r兩個面男人」時Bta分配情形

18.07 .

I

24

28.但

M

••

M

M

••

M

M

••

M

其他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男 (N=40)

14

35.∞!

6

15. ∞

19

47.50

!

1

2.50

國小三年級女 (N=41)

18

43.90

2

4.88

20

48.78

1

2.44

合 (N=81)

32

39.50

i

8

9.88

39

晶 .15 I

2

2.47

6.52

23.26

14.61

泊的∞廿四

別扭扭

臼自認

(8)

• 20 -.

教育心理學報 「相隨」的排列,在三年級受試中出現得最多,到六年級時,即有顯著的減少 (z

=3.56;

P<.01)

,九年級時文有小幅度的問升,似沒有固定隨年齡變化的傾向。 「相背」的排列出現頻率較低,三、六、九年級的反應次數相距甚飯,也沒有什麼明顯的趨向。 男女學生在作本組排列時,雖然三年級倒有性別差異 (χ2=17.24 ,

df=3

,

P<.Ol)

,但在分 項計算時,男女學生的反應次數,都沒有顯著的差異。六年級和九年級學生,也都未在排列上顯出有 意義的差異 (χ2分別為1.帥,

2.76

, df=3) 。 至於人物間的距離,有些事實是值得注意的。「相對」排列時二人闊的距離,但大於「相背」時 的距離,而且兩者的差異,在三、六、九各年級中都達到有意義的水準 (t 值分別為1. 7阱, 6.57料, 5. 招牌)。同時「相對」時的距離,也都較「相隨」時的距離鳴大;除7 六年級以外,三、九兩年級 中此兩項距離的差異,都已達 P<.05 的顯著水準 (t 值分別為2.05 , 1.

96)

,若再看「相背」和 「相隨j 的距離,則「相隨」的距離叉常要大些。在六、九兩年級中,此項差異且均日連 P<.Ol 的 顯著水準 (t 續分別為3.11 , 3.00) 一般說來,這組人物間的距離,和受試者的年齡似乎有些關係 r相背」的距離,是隨年級遞減 的,其閉關係已屬顯著 (F=3.50 ,

P<.05)

0 r相背」的距離,則三年級較六、九年級者為大。 至於「相隨」的距離,三、六年級雖略大於九年級,但差異邦不具統計上的意義。 七、第八組(一男、一女,側面,

MW)

本組的排列,除 T r相對 J (M→←W) 、「相背J (M←→W) 之外, r相隨」可以有兩種情 形,部 M←←W和M→→W 。特殊的反應只出現 5 次,佔總次數的1. 9896 。 「相對」的反應出現的頻率最高,似有隨年齡增加的傾向(三、六年級間 z=1.

96

,

P

<

.05

, 三、九年級問 z =2. 帥, P<.Ol ,惟六、九年級間之差異未達有意羲之水準) 在兩種相隨的情況中 'M←←W 出現的次數較高於M→→W

(24.0596 vs 16.9996)

0

M

••

W

反應在三年級頗多,以後間有顯著降低情形 (z=2.18'

P<.05)

oM→→W在三、九兩年級中也 現頻率相若,但在六年級時有降低的跡象。 和第七組的結果一樣,男女「相背」的反應出現頻率也較低,祇佔總反應數的 13.04彩。九年級 核三、六年級尤低,但差異無顯著性。 男女學生在這幾種排列的分配1:'三年級和九年級中均無差異 (χ2分別為4 .48及 5.66 ,

df= 4)

要八各年a學生在排列「側商男人、女人」時反應分配倩影

l

l

l

1

l

其他

人數百分比|人數百分比|人數百分比 l 人數百分比 1 人數百分比

男 (N=40)

I 13 32.50

6

15.∞ I

11 27.50 I 10 25.00

-1

0

0

國小女 (N=41)

I 12 29.27

5 12.20 I 18

43.ωI

5 12.19

1

1

2.44

三年級 ~L" &.I;1.&,,1 J ~&,H~V ~O 'i:..J.:1\I iJ ~Lt.~ò7

合 (N=81)

I

25 30.86

11 13.58 : 29 35.80 I 15 18.52

i

1

1.

24

男 (N=40)

I

15 侃切 1

6 15.00

I

7 17.50

I

10

25.∞ I

2

5.0。

要年蟲女 (N=的)|235M9|

81Mo

ilO 此前 I

1

2.33

1

1

合 (N=83) I

38 45.78

14 16.87

1

17 20.48

I

11 13.25

!

3

3.62

男 (N=46)

I

22

47.閱

7 1口2|

8 m 9 i

9 拭目

o

0

堅年農女 (N=43)125 招﹒ 14

1

2.33

i

8 18.60

8

1州

1

2.33

合 (N=89) 1 47 臼 .81 I

8

8.99

1

16 17.98 I 17 19.10

I

1

1.

12

(9)

我國中小學生吐會關係基攘的探討 • 21 • 但在六年級中均顯示了一些不同的情況,女生所排M→←W鞍男生為多,而其M→→W反應如只有 1 次,核男生 (10次)為少。 以人物間的距離來看, r相對」時的距離值大於「相隨」時的距離,且多已達有意義的水準。至 於「相對」與「相背」的距離相駛,三個年級中,六、九年級均以 M→←W 較大,在九年級中此項 差異且已具統計上的意義(t

=

1.

67

,

P

<

.05)

;但在三年級中姆是 M→←M 小於 M←→M' 不 過其差異未達顯著的水準(

t

=

0 . 7

1,

P

>

.05)

0 r相背」和「相隨」的距離差異,在小學階段, M←→W有大於「相隨」的距離的傾向,在國中三年級,這種傾向願倒 7過來,但除三年級M←→M 大於M←←M之外 (t

=1.

87

,

P

<

.05)

,其餘的差異都很小,未達有意義的水準。 八、 M:h.組(男人、女人、男童、女章,

M W B G)

第九組的人物是男女兩個成年人和男女兩個見章,其排列的情況,可以歸納為四種型式,即成年 人在兩外側 (MBGW) ,成年人在中央位置 (BMWG) ,成年人和兒童相閉的排列 (MBWG)

,

成年人和見輩各成一組並立 (MWBG) 。各年級受試所作排列反應分配情形,有如表九所示。 衰:h.各年級學生在「男人、女人、見,區、女aJ 排列中反眉~Iè情形

BMWG

MBWG

人數百分比 人數百分比 人數百分比人數百分比人數百分比 男

5 12.50

11 27.50

8

20.∞

15

37.50

1

2.50

國小三年級 女

6 14.63

14 34.15

9 2

1.

95

11

26.83

1

2.44

A日A

11

13. 自

25 30.86

17 20.99

26 32.10

2

2.47

9 22.50

8

20. ∞

15 37.50

8 劫 .00 國小六年級 女

5 1

1.

63

14 32.56

10 23.25

13 30.23

~

14 16.87

22 26.51

25 30.12

21 認 .30

5 10.87

19 41.31

8 17.39

國中三年級 女 9

20.93

16 37.21

14 32.56

4

9.30

合 22

24.72

21 認 .60

33

37. 的

12 13.48

總計 I

47

68

75

59

若從出現的次數看 'MBGW出現最多,而 BMWG較少,顯示受試者傾向將成人排於兩外側, 將兒章安置在中央:這可能是含有保護之意。他們將見童置於外側較少,也可能是基於同樣的原因。 MBGW型式似有隨年齡漸增的趟勢,三、九兩年級之間右,顯著差異存在 (z =2. 鉤 t

P

<

.05) ;

而 BGMW反應則有隨年級遞減的情形,三、六年級差異雖不顯薯,但六、九年級問及三、九年級間 的差異,則均達到統計上有意義的水車 (z 分別為1. 97 ,

P<.05;2

,

9

1,

P<.Ol) 。 事實上無論是那一種型式的排列,絕大多數受試(85.38%) 都認為這組人物是「父母子女」的關 係'是「一家人J '並且多指出其間和諧的關係,如「爸媽帶孩子去郊遊J

'

r一家人在照相」等。 討論 在將本項研究的結果分析之後,乃發現有些問題值得探討。 一、「社會開係華橫」的存在間. Kuethe首倡「社會關係基模」之說,就是認為一般人對人間 關係有些共同的印象,在排列人物間kÁ之為依援。如排列「男人、女人、小孩」三者時,通常的型式 是MCW或MWC' 而很少 CMW的情形;文在排列「男人、女人、兩長方形」峙,多數被試會將兩

(10)

• 22 • 教育心理學報

個人排在一起,不讓長芳形隔在二人之間 (Kuethe ,

1962

,

1963) 。此項理論,曾獲得一些研究 者的支持(如 Carlson

&

Piice

,

1船6;

Weinstein

,

1965

,

1抽7) 。

本項研究可能是圍內第一次對「基模」的探討,根撮前述結果,倒乎也發現一些共同的傾向: 份在「男人、女人、小孩J三者排列時, MCW型式出現最多(55.34%)' CWM次之(34.7896) 'CMW最少 (9.4896) 。這和Kuethe所得結果完全一致。顯示MCW似乎是一個頗為普遍 的「祉會開係基模」。 口在排列「男人、女人、狗」三者時, MDW 出現的機會極少 (11.07%) ,這也和 Kuethe 的結論相符。但本研究並沒有發現男女受試有將和自己性別相同的人物置於中央位置的傾向,

因此和 Carlson

and Price

(1966) 的結果不一致。同時「狗」也不一定排在「男人」身旁 ,遺是和Kuethe的結果不一致之處。 的在「兩男人、兩個長方形」或「男人、女人、兩長方形」的排列中,兩個人被排在一塊的領 向,極為明顯,且各年級受試均有此傾向。 i比與Kuethe所發現之基棋是一致的。 倒在排列側面人物時,無論是「兩個男人」或「一男人、一女人」都是以「相對」的情形最多 (前者達51.78% '後者為43.65%) 。其次則為「相隨」的情形(分別為32.80%及41.6696) ,而以「相背」的型式為最少 (12.25%及 13.ω%) 。 困在「男人、女人、男孩、女孩」的排列中,雖有多種型式,但均係將四人並列,而大多數將 那些人物觀為「一家人J 0

Kuethe

(1963) 發現男人女人被排在一塊的傾向較多,本研究中 沒有發現同樣的情形,也許是因為我們的受試者是國小和國中的學生,而Kuethe 所用的是大 學生,所以結果會不一致。 上列這些趨向都頗為明顯,從這些事實看, r社會關係基模」的存在,叫乎是得到了一些支持。 在安排這些人物時,受試者無疑地會以其平日社會經驗為基礎。某些經驗是一般人所共有的,自將形 成相顛倒的「基模 J '這應該是不難瞭解的一個事實。至於「基模」究竟是表示一種「反應傾向」

(response set) (Kuethe

,

1962) 或者是像Fischer (1968) 所建議的,是一種「知覺觀念」

(perceptual conception)

,因本研究的結果全係得自於「自由揖列法J '不能作何定論。 二、人鞠排列時距離的問團在排列人物時,彼此間的距離,乃是顯示相互關係的一個元素,也可 以說距離是基模的一方面。有些研究者認為排列時的距離,每將反映受試者心理上與各該人物的距 離:換言之,受試者在作排列時,會將本身與某些人物的心理距離,投射到所排列的人物之間。如是

Weinstein (1965

,

1967) 乃發現情緒困擾者所排人間距離常較為大, Hobbs 也指出情緒困擾者在 接受輔導後,其排列的「母一子」距離有縮短的趨勢。但是 Tolor (1峙的的研究均未能證實這點, 情緒困擾少年在重排法中將人物排列的距離比正常少年所排的更小一些,故不支持 Hobbs 等的說 法。 本研究中設有進行正常兒童和情緒困擾見童的比較,但從受試者自動提供的說明看來,排列人物 時的距離,但乎並不一定直接反映覺試者的心理距離,絨布板上人物間的距離,不能簡單地表示人物 間的關係。例如一位三年級的男生將第一組的「男人」和「小孩」分別放在棋布板的兩端,兩人之間 的距離為 39.2cm' 他自動解釋說: r這是爸爸和小孩,小孩放學罔家,爸爸去接他」。這顯示兩個 人物理上的距離雖然很遺(三年級男生所揖 MC 距離平均值為 10.28cm) ,他們之間的心理距離都 是很近的。相反地,另一女性受試在排列「男人」和「小孩」時,將兩人排得頗近 (7.5cm) ,而她 的說明則是 r爸爸在罵我! J 顯示近的距離不一定表示良好的關係。遺類的例子頗多,明白指出人 物間的物理距離和其間的心理距離沒有簡單而直接的確定關係。

Kuethe

(1962a)曾指出「小孩比較接近女性(母輯) J 。本研究中均沒有顛倒的發現。在第一 組人物排列中, MC 間距離和WC 間距離均甚接近,而且在男女生中都是如此,在各年級中都是相同 的情形〈衷一〉。同時在第三組「男人、女人、小孩J的排列中,若單就MCW型的反應來看, r小孩」

(11)

a園中小學生社會關係基模的探討 • 23 • 大都是安置男女問道中的位置, MC 和 CW間的距離,也無顯著差異(表三)。這是否間能反映我國 的少年與父輯和母靚闊的關係是相等的,尚無法作結論;但Kuethe所謂「小孩比較接近母觀」連個 基摸,在本研究中未遭支持。文在第四組「男人、女人、狗」中,雖然「狗」很少被放在男女二人之 間,但狗典人闊的距離,甜Ij'\於人與人間的距離,也是一件有趣的事實。 若就側面人物的安置情況來看,人物間的物理距離也不能表示他們的關係。闖一般情況說 r相 對」所代表的關係太半會比「相背」所代表的關係好些。但在本研究中甜發現「相對J 時人物闊的距 離,但大於「相背」時的距離(在第七、八兩組排列中都是如此) ø

Fischer

(1968) 也發現7 間樣 的情形。不過他所用的是三個側面人形,常被排列成第一、二人相對立,第三人和第二人有「相隨J 的關係。前者距離常被後者爵大。 Fischer以知覺土平衡的原則解釋 r相對」暗示一種比較觀切的 關係,因此距離雖較大仍無助礙 r相背」及「相隨」不若「相對」那聽聽近,因之雙方距離宜近一 些,以為補償,使三個人能保持平衡的關係。本研究中未曾安排三個側面人的組合,輯用 7兩個人, 但平衡的原則但可應用。而且我們的社會經驗也是這樣的, r相隨」及「相背」的兩個人可以算得很 近,而「相對立」就得保持一些距離7 。 事實上「相對」原也不一定表示良好的關係。例如某九年級受試在第七組中,使兩男人相對立 (相距6.3cm) ,並解釋說 r二人反目成仇,像要打架一釀」。另一受試者在第八組中,將側面的 男人和女性相對立(距離為4.7cm) ,他的解釋是 r哥哥姊姊在吵架」。相反地, r相背」的啡列 也不一定時示不良好的關係。例如某些受試使兩男人背對相靠地站著,說「他們兩個在比身高J 另 有一受試者將兩側面男女距離18cm 相背而立,她的說間是 r爸爸要去說澡,姆媽去幫他燒水」。 相互關麓的心情,和人物雖列芳式及距離所表現的頗不一致。 三、社會關保甚模的性別聲具和最真趨勢在本研究中,各年級的男女受試者人數相若,因此得 以隨時比較男女生反應的差異。雖然在少數分別處理的情形中,會發現男女生之間壘現了有意羲的區

別,但就一般情說,特別是就幾項重要的「基模」言,沒有發現性別差異。這和 Estes

and Rush

(1971) 所得的結果是一致的。社會關係基模主要的是受社會經驗的影響,現在臨未發現性別差異, 說表示男女背少年的社會經驗沒有太顧著的不同 7 。

至於基稜隨年齡發展的情形,本研究也得到和 Estes

and Rush

(1971) 相類似的結論:年長 的受試者似乎比較更注意到趾會基模的存在,而常會使自己所排列的更接近基模的型態,更暸解「那 些人是該在一塊見的」。例如第三組中MCW型反應隨年齡增加,而 CWM則有遲漸誠少的趨勢;在 第五組中 RMMR有隨年齡增加的傾向,在側面人形揖列中,六年級所有的「相對」的韓列顯著地多 於三年級,九年級時雖未見再增加,詞也保持7 那種71<準。在第九組中 'MBGW是最普遍的排粥, 也曇現7 隨年齡增加的情況。這些都顯示當年齡增加時,人物的韓列更傾向掛接近於社會關係基模。 這個現象是不難瞭解的。因為「社會關係基模」是受社會經驗影響的,年齡愈長,對一般人間關 係體驗愈今,也愈加熟悉,因之在其作人物排列時,將愈接近基模的型式。不過在另一方面,年齡增 加時,想像能力亦隨之而增,每個人都常有其獨特的恩想和創造的作用,因此特殊的反應也將增加, 這一點留持下節討論。 四、轉轉的反廳型 it 一般受試者在排列各組人物時,常會使人物直立(部與織布板底過所垂直 位置) ,相互平行地排起來。但也有一些比較特殊的排列型式(idiosyncratic responses)' 讀將 人物傾側,或使之相互重塾,或使二人各撮誠布板之一端,造逅相對,顯然和多數人的民睡不同。

Kuethe

(1 962) 曾指出此類反應可能具有臨床芳面的意義,應予以注意。 這些顯然與來不同的民暉,可能代表三種情形:第一種情況是受試未能覺知基模的存在,對某項 排列中的人物一般的關係,無前認識,不知道「誰會跟誰在一墟J '或是「誰韻和誰在一塊J '因此 他祇能將人型任意地置放,沒有組織,也沒有若何意義。年幼的兒童和智能低下者將會有這嚼的困 難。第二種情況是由於特殊的原因,使雙試者對其社會關係'有7歪曲的觀念或印象,因而在排列人

(12)

• 24 • 教育心理學報 物,-他乃有異於常人的安置。神經系統的障礙或心理上的困擾,可能是造成這種困難的原因。第三種 情形則是基於受試者優異的想像 11和創造力,使其能為面前的人物設想一個特殊而具有意義的安排。 後兩種情形,在表面上頗不易區別,祇有藉受試者本身當時的說明,方可得知。 事實上本研究中所發現的特殊反暉,幾乎都屬於第三種一一創造力的表現。在進行測驗時,主試 都將被試的語言反應紀錄7下來,對此極有幫助。當時因顧慮到可能發生干涉性的影響,所以除7 第 九組排列之外,在其餘各組排列之後,主試均不作任何詢問;但很多受試者都常自動提供說明。不少 內容極為新穎,若平表面看來不甚合理的排列,實際上蘊含7頗為有趣的「故事」。 此類特殊皮暉,在第五、六兩組中出現較多。這乃困在遺兩組內,有兩個長方形。一般說來,本 測驗中的人型,除7 外型之外,別的芳面都沒有顯露出來,困立他們的身份角色,都不固定,可由受 試隨其需要而加以指定。雖然如此, r男人」看上去總像是個成年的男性,仍然是有些限制的。但那 兩個長方形就無此限制 7 。它們可親為牆壁、柱子,也可當作講奎、座椅;有的將它們分開排列,當 作「大門 J 有的將它們排得整齊,當作「衷樹」、 「冰箱J 甚至還有當它看成為男一個「人」 的。這樣就增加 7 受試者的自由度,可以比較隨意地按其想像去作安排。般是其中涵義,都不能直接 自「實物J 上察覺出來。下面是幾個有趣的例子:

CR MM R)

r兩個人走進公闋的大門J (男,園中三年級)

CMR WR)

r一個人在開冰箱,一個人在開家櫥J (男,圈中三年級)。 〔男女分立,兩長方形互疊如十字形置於中央) r 這兩個人在結婚 J (男,國小三年級) 〔男女分立,兩長方形橫放,平行地置於中央) r兩人離婚,方塊為道路,表示兩個人分道鑽繳 了。 J (女,圈中三年級)。 此類特殊反應,在第五組的排列中,似有隨年齡增加的趨勢(國小三年級與園中三年級聞之差異 為 z

=2.09 • P<

.05) 。但在第六組中,六年級的特殊反應顯然多於三年級,但到圈中三年級文降 下來,而沒有一定的傾向。 總結 J社會關係基模」是一個值得注意的觀念。它顯示一般人對於人間關係'有若干共同的基本看法。 本項研究利用我國中小學生為對象,以誠布板上自由排列人型方法進行測驗,證實社會關係基模之存 在,並發現若干隨年齡發展之趨向。椎因受試在作人型排列時,人型彼此間之距離,常不一定與其親 近或友好之程度有直接關係'所以作者認為那些「距離」似不一定反映受試者和其往來幫崩間的「心 理距離」。不過本研究是控用自由排列法,而過去有些研究是接用重排法,可能有些不同。繼續研究 時,當說重排法作些嘗試。此外「社會關係基模」和道路情況、頭子關係、學業成就等變項的關係, 也準俯在進一步研究時,予以探討。 哥華考文獻

Berman

,

A.L. Social Schemas: An investigation of age and socialization variables.

Psychological

Rφorts, 1971 , 泊,但3-348.

Carlson

,

R叮&

Price

,

M.A. The generality of social schemas. J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66

,

3

, 589-5位.

Fischer

,

C.T. Social Schemas: response sets or perceptual meanings? J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68

,

10

,

8-14.

Kuethe

,

J.

L. Social schemas. Journal

01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62,但〉

鈕,

31-38.

(13)

a園中小學生社會"係鑫攘的探討 ﹒筠﹒

f側rnal

01

abnm咖al

and

S,師al Psycholo,御"

1962b

,

95

(1),

71-74.

Kuethe

,

].L. Pervasive influence of social schemata.

Journal

01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喝4,的, 248-認4.

Kuethe

,

].L. Children's Schemata of man and woman: a comparison with the

schemata of heterosexual and homosexual populations.

The Journal

01

Psyc,知F

logy

1975

,

90

,

24

9-

258.

Kuethe

,

].L. & Stricker

,

G.

Man and woman: social schemata of males and females.

Psychological

Rφ orts, 1963, 間,

655-66

1.

Lew 祉,

D.

W.

&

]oy

,

V. D.

Kinetic versus social schemas in figure grouping.

J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67

,

7

,

6

3-

72.

Lit

tI

e

,

K.

B.

Cultural variations in social schemata.

J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68

,

10

,

1-7.

Rub泊,

D.

Mother and father schemata of achievers and underachievers in

primary school arithemetic.

Psychological

Re.ρ orts, 1968, 訟,

1215-122

1.

Rubin

,

D.

Parental schemata of Negro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Psychological

Reρorts, 1969, 路,

6

0-

62.

Tolor

,

A.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disturbed and normal children.

Psychological

Reρorts, 1揖8,路,

69

5-

70

1.

Tolor

,

A.

&

Orange

,

S. An attempt to measur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in

advan-taged and disadvanadvan-taged children.

Child

Develo.ρment, 1969, 曲.

407-420.

Tolor and Warren

,

M. 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interpersonal styles and their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distance.

Psychological

Rφ orts, 1971 , 詞,

1263-1275.

Weinstein

,

L. Social experience and social schemata.

Journal

01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

1966

,

4

,

429-434.

Weinstein

,

L.

Social schemata of emotionally disturbed boys.

Journal

01

Abnorma/

Psychology

,

1965

,

70

,

457

-4

6

1.

(14)

• 26 •

教育心理學報

Bulletin of

Ed

ucational Psychology

,

1980

,

13

,

1

3-

26.

Taiwan Normal

Universi紗,

Taipei

,

Taiwan

,

China.

SOCIAL SCHEMATA

OF CmNESE SCHOOL CHILDREN

CHIEN-HOU HWANG. MIN-HUI LAN

ABSTRACT

253 Chinese school children of three age groups (3rd

,

6th and 9th graders)

were asked to make free placement of felt figures to investigate the

pheno-menon of social schema which was found by Kuethe and others among subjects

of Western societies. Nine sets of figures were used. The voluntary verbal

responses of individual subjects during the testing session were recorded for

analysis along with the arrangement of the figures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m. Some basic social schemata were found. There seemed to be some

indi-cation of developmental progression showing increasing awareness of how

people related to one another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

,

However

,

generally

there was no sign of sex difference. The concept that the figure arrangement

might reveal the psychological distance of subjects with others around them

was questioned. The significance of idiosyncratic responses was discussed.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臺灣研究 參考工具 電子期刊 報紙 社會科學 文學 綜合. 國中小 高中職

C7 國立台中護理專科學校護理科 台中市 主任 C8 中臺科技大學老人照顧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9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台中市 助理教授 C10

「倍思科學」教育系統,是由國內長期推動科學教育的專家學者和優秀的中小學教師共同規

為此,國立中正大學防制藥物濫用教育中心與台灣藥物濫用防治研究學會,在教育部學生事 務及特殊教育司之支持下,將於 2019 年 10 月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設有文教法律碩士班及原住民文

威夷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任 國家科學委員會特約研究員。榮 獲國家科學委員會優良研究獎、美國東

我國「國民教育」之實施早期為小學六年,57 學年度以後延伸為九年,民國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