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醫類開放近用期刊中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之資訊計量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生醫類開放近用期刊中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之資訊計量研究"

Copied!
10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資訊學研究所 碩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謝 吉 隆 博士. 生醫類開放近用期刊中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之 資訊計量研究 A Informetrics Study of High Productivity Authors Publish Papers in Biomedical Open Access Journal. 研究生:溫 燕 鈴 撰. 中 華 民 國 一 ○ 二 年 六月.

(2) 致謝辭 兩年終於過去了!在這兩年的研究生涯中,開啟我不同視野的師長同學、陪 伴我一路走來的朋友,全部都是我成長的來源,我獲得的並不是一紙證書那麼的 簡單,我獲得的是思維的啟迪、視野的開拓以及豐厚的關愛友誼。 首先,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謝吉隆博士,感謝他對我的耐心指導以及諄諄 教誨。猶記得研一時,對於如何著手研究、如何確立研究論文主題以及研究方法 等有許多的不瞭解,總是在 E-mail 中長篇大論的述說著我的想法,而老師總是 很有耐心的為我解惑。在論文寫作階段,老師也總是給我極大的鼓勵以及指導, 花費許多的時間心力,開啟我研究的道路。此外,謝謝我的口試委員柯皓仁老師 及鍾翊方老師提供寶貴的指導與建議,讓我的論文可以更臻完善。 回顧兩年的時光,重拾書本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時常出現瓶頸與低潮,也常 感到不安,幸而有好友彥佑一路相陪,充當我的垃圾桶、聽我吐苦水,時而給予 我鼓勵,時而又給我當頭棒喝;還有遠在新竹的雅惠,雖然見面不易,但總是透 過無遠弗屆的網路,不時的稍來訊息,對於低潮的我給予鼓勵,並督促著我論文 的進度。 謝謝同窗好友昭妍,有你相伴的研究日子份外甜美;謝謝功力深厚的學姐偲 傑對於我論文書寫的指導;圓圓夫婦與我分享論文寫作的經驗;遠在台南的土豆 給予我中肯的建議;祥元、致遠以及學妹怡君在課業及論文書寫上的協助;陽明 大學的葉主任一直給予我最大的支持;還有所有的同事對於我的包容及鼓勵;同 窗同學及學長姐、學弟妹們也都是幫助我成長的重要人物,這些一起求學的日子, 將會是我人生難忘的回憶。 謝謝所有的朋友對於我一路走來的支持,此時的心中,真的是充滿感恩,想 要感謝的人真的太多,鴑鈍的我可能一時無法精確的記下每次感動的時刻,但這 i.

(3) 些關懷都已化為涓涓細流溫暖了我的心,成為一種力量支持著我一路走下去,謝 謝你們,我所有親愛的朋友們。 最後,謝謝我的家人,研究所期間適逢父親往生,突逢劇變,事務煩雜,感 謝你們讓我沒有後顧之憂,勇敢面對一切,謝謝你們,我最親愛的家人們。 這份論文的完成,或許不會對世界帶來偉大的影響,但卻是自己碩士生涯的 重要痕跡,感謝所有的師長同學朋友們以及親愛的家人,謝謝大家,我願把這份 榮耀與你們一起分享。 燕鈴. 謹識. 2013 夏末.于師大圖資所. ii.

(4) 摘要 本研究主要探討生醫類開放近用期刊中高產量學者的學術著作分布,本研究 收集該領域 30 位高產量學者的論文進行計量分析,共自 WOS 所收錄的期刊中 蒐集了 2,927 篇論文。主要研究問題包含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 於開放近用期刊中的比率及分布情形,其在開放近用期刊中的論文與非開放近用 期刊中的論文被引用的情形,以及這些高產量學者的學術表現等,以做為未來向 學者推廣開放近用期刊之參考。 研究結果顯示,30 位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之期刊種數與論文篇數分布呈現 冪次分布,2,927 篇論文中開放近用期刊論文篇數比例為 36%,並有逐年增加的 趨勢;而 30 位學者發表論文的期刊 IF 值與論文篇數之相關性為低度的正向關係; 在論文被引用次數方面,其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與期刊平均 IF 值有高度的正向關 係;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針對這群高產量學者所做的調查發現,開放近用期刊 對其而言並不具有引用優勢,此點與前人研究結論不同;在學者的學術表現方面, 本研究定義之學術貢獻度分布範圍為 4.42 至 20.41,高低主要與發表論文時之作 者排名呈現中度相關,而 h-index 之範圍則是 5 至 82,高低主要與學者發表論文 之篇數多寡相關。 綜合以上的研究結果,在學者對開放近用期刊的發表情形上,本研究立意取 樣開放近用期刊的高產量學者,較過去廣泛對學者進行抽樣調查更能夠客觀的比 較開放近用期刊與非開放近用期刊的投稿選擇以及對學者學術成就的影響。而採 用資訊計量方法所產生的客觀數據來進行比較,亦更能夠作為推廣開放近用期刊 的依據。. 關鍵字:資訊計量、開放近用期刊、高產量學者、學術貢獻 iii.

(5) Abstract The study investigated publishing behaviors of high productivity authors who have ever published papers in biomedical open access journals (OAJ). In this study, 2,927 academic papers published by 30 high productivity authors were collected from Web of Science (WOS) database. The ratio and distribution of the papers in OAJ from the 30 high productivity authors were calculated. The citation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OAJ are compared with papers published in non-OAJ as well. Finally,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these high productivity authors was studied for speculating the reasons why the percentage of the articles they published in OAJ is almost 36 %.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that: 1) the categories of the academic journals and in which the number of the 30 productivity authors’ papers are displaying power law distribution;2) the percentage of the 2,927 papers in OAJ is 36% and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journal impact factor and the number of the papers is modestly positive correlated; 4) with regard to the number of paper citati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mean journal impact factor and the citation of the papers is highly positive correlated; it’s notable that, in this study, to be compared with non-OAJ, OAJ has no citation advantage to these high productivity authors, and this result differs from the predecessors’ researches; 5) the academic contribution defined in this study, ranges between4.42 and 20.41, which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authorship order in academic articles; and 6) the range of h-index is between 5 and 82, which is influenced by the numbers of the author’s published papers. Based on the above findings, to make a comparison of the publishing behaviors iv.

(6) of the high productivity authors between the selection of submitting papers in OAJ and non-OAJ, and study the impact o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it’s more objective to use purposive sampling of high productivity authors in this study than using conventional extensive sampling. Moreover, to make such comparison by adopting the objective data, which are collected by infometrics method, is more able to be as a basis to promote OAJ as well.. Keywords:Informetrics、Open Access Journal、High Productivity Author、 Academic Contribution. v.

(7)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8. 第四節. 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背景 ...................................................................11. 第二節. 開放近用期刊的起源與發展 ...............................................................13. 第三節. 作者對開放近用期刊的態度及看法 ....................................................19. 第四節. 開放近用期刊的引用優勢 ...................................................................2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30.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 ...........................................................................30. 第二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32.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 ......................................................................................37. 第四節. 研究架構 ..............................................................................................4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分析 ......................................................................................47. 第一節. 學者發表論文之期刊分布情形............................................................47. 第二節. 期刊影響係數與論文篇數之分析 ........................................................53. 第三節. 學者發表論文的生產力及特性............................................................57. 第四節. 開放近用期刊與非開放近用期刊論文被引用次數 .............................66. 第五節. 高產量學者學術表現之分析 ...............................................................76. 第五章. 結論 ..........................................................................................................81. 第一節. 結果與討論 ..........................................................................................81. 第二節. 研究貢獻 ..............................................................................................86. 第三節. 未來研究建議 ......................................................................................88 vi.

(8) 參考文獻 .................................................................................................................89 附錄 .........................................................................................................................95. vii.

(9) 表次 表 2-1. 作者對開放近用期刊的態度及看法之影響因素 ......................................25. 表 3-1 Bio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領域內排名在第二個四分位數以上 的 7 種開放近用期刊.................................................................................32 表 3-2. 7 種開放近用期刊中 44 位高產量作者發表論文篇數及同名分析 ..........34. 表 3-3. 30 位作者發表論文之數量統計 ................................................................36. 表 3-4. 學者 Winters-Hilt, Stephen 學術貢獻度 AC 值之計算方式 ......................43. 表 3-5. 學者 Deng, Youping 之 h-index 計算方式 .................................................45. 表 4-1. 30 位學者每年發表論文之期刊種數及開放近用期刊之比例 ..................49. 表 4-2. 30 位學者每年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之篇數及比例 ..........................49. 表 4-3. 55 種開放近用期刊歷年被 JCR 收錄的情形 ............................................50. 表 4-4. 30 位學者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前十名期刊 .............................................52. 表 4-5. 30 位學者發表論文之開放近用期刊與非開放近用期刊 IF 值分布情形 .53. 表 4-6. 所有期刊中 IF 值排名前十名的期刊 ........................................................56. 表 4-7. 開放近用期刊中 IF 值排名前十名的期刊 ................................................56. 表 4-8. 30 位學者發表論文之資料統計分析表.....................................................61. 表 4-9. 30 位學者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期刊及其占全部論文之比例 ..................64. 表 4-10. 30 位學者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前三名期刊篇數占學者全部論文篇數之 比例 ...........................................................................................................65 viii.

(10) 表 4-11. 30 位高產量學者論文被引用情形 ..........................................................66. 表 4-12. 30 位高產量學者開放近用期刊引用優勢 ...............................................67. 表 4-13. 30 位學者論文被引用次數與論文平均 JIF 之相關性 ............................68. 表 4-14. NOAJ 與 OAJ 平均 IF 比值與被引用次數比值 ......................................71. 表 4-15. 五位具開放近期刊引用優勢的學者 .......................................................73. 表 4-16. 最不具開放近用期刊引用優勢的五位學者 ............................................73. 表 4-17. 國內主要醫學院校訂購 Nature 及 Science 兩期刊之情形 .....................75. 表 4-18. 30 位學者論文發表篇數及論文平均 IF 值與 h-index 間的關係 ............77. 表 4-19. 30 位高產量學者之學術貢獻度與 h-index..............................................78. 表 4-20. 作者排名平均加權分數與學術貢獻度....................................................80. ix.

(11) 圖次 圖 3-1. 樣本抽樣流程圖 ........................................................................................33. 圖 3-2. 學者 Deng, Youping 歷年論文數量分布圖................................................38. 圖 3-3. 學者 Deng, Youping 發表論文之期刊 IF 值散布圖...................................40. 圖 3-4. 研究架構圖 ................................................................................................46. 圖 4-1. 30 位學者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之種數及篇數比例分布圖 ..............49. 圖 4-2. 30 位學者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及非開放近用期刊之年度篇數分布圖 ...................................................................................................................50. 圖 4-3. 30 位學者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及非開放近用期刊之年度篇數累計分 布圖 ...........................................................................................................50. 圖 4-4. 30 位學者發表論文之期刊數量分布情形 .................................................51. 圖 4-5. 30 位學者發表論文之期刊數量分布情形_Log 散布圖形 ........................52. 圖 4-6. 194 種非開放近用期刊 IF 值散布圖 .........................................................54. 圖 4-7. 55 種開放近用期刊 IF 值散布圖...............................................................55. 圖 4-8. 論文平均 IF 值與平均被引用次數迴歸統計 ............................................69. 圖 4-9. 30 位學者論文平均 IF 值與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迴歸統計 ....................69. 圖 4-10. NOAJ 與 OAJ 期刊 IF 值比值與被引用次數比值迴歸統計 ...................70. 圖 4-11. 30 位學者論文發表篇數及論文平均 IF 值與 h-index 之迴歸分析 ........77. 圖 4-12. 30 位作者排名平均加權分數與學術貢獻度之迴歸統計分析 ...............80 x.

(12)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學術期刊在學術傳播過程中扮演著一個主要的角色,1990 年代隨著電腦科 技的興起與網際網路的發展,電子期刊開始興起,並以其可快速傳遞全文、超連 結、不受時空限制、易於檢索等優勢特性,使得在學術殿堂居於重要地位的大學 圖書館對於電子期刊的館藏採購十分重視(Park, 1999) 。然而電子期刊高居不下 的定價、年年固定的漲幅及大規模套裝出售的銷售方式,以致圖書館面臨所謂的 期刊危機(serials crisis)(Bhat, 2009)。 於是學術界開始思考如何讓學者能在一個公平、合法、自由的學術傳播環境 下累積知識、創新知識(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2004)。2001 年 12 月 英國 The Open Society Institute(簡稱 OSI) ,在布達佩斯(Budapest)召開會議, 期望透過國際間的共同努力,使得學術界的研究論文都能免費供大家使用。與會 學者共同分享經驗及看法,提出了所謂的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簡稱 BOAI) ,並於 2002 年 2 月正式對外公布本項宣言的內容。 BOAI 將「開放近用(Open Access)」定義為: 「文獻可以從網路上免費取得,允 許任何使用者閱讀、下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或連結到這些文獻的全文, 可以抓取資料製作索引,將文獻傳送到軟體或任何其他合法的使用,同時,沒有 任何經濟、法律或技術的障礙;唯一的限制在於重製、散布及著作權方面,著者 擁有對作品完整性的主控權,確保其作品得以被正確引用。」其主要目的是希望 期刊不再受限於價格、版權,能夠建立一個不受限制的學術取用管道(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2002)。. 1.

(13) 2003 年 4 月份的貝塞斯達開放近用出版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則擴大了開放近用的內涵,認為使用者的權利,應屬於不能 撤回、全球性、永久的近用權(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2003)。2003 年 10 月份的柏林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也公開聲明支持開放近用及 BOAI 和 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兩份文件的內容,期待透過網際網 路的發展,實現全球知識開放傳播的願景(Berlin Declaration, 2003)。以上三項 宣言對開放近用做了具影響力的定義,幾乎所有開放近用的支持者都同意這所謂 的三 B 定義(BBB definition) (Suber, 2004) ,顯示學術界期待開放近用成為學術 出版的新典範。 除了學術界的發聲,圖書館界也開始響應。在學術傳播的過程,科學家或是 作者探索知識然後創造知識,透過學術出版(出版商),將研究成果傳播供大眾 使用。圖書館則收集這些學術成果,將學術成果提供給讀者使用,讀者其實也就 是作者,使用了這些學術成果,進而又創造了新的學術成果,如此不斷的循環。 在這過程中,圖書館編列預算購買研究資源提供給讀者使用,讀者使用了這些研 究資源,而有了新的學術成果,但新的學術成果,圖書館仍然必須再編列預算購 買。因此,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簡稱 ARL) 也在 2002 年提出對開放近用發展的見解,認為任何有品質的學術與教學資源, 都應該採用開放近用的模式,不受限制的供公眾使用。其並鼓吹開放近用的關鍵 人物,作者、老師、讀者與科學家將開放近用期刊帶入學術研究領域,鼓勵圖書 館員、學校管理者、顧問、職員、決策者參與開放近用期刊的議題討論,將開放 近用應用在學術研究機構中,提供一個更經濟有效的散布及使用資訊的方法,以 創造一個新型態的學術出版模式(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2004)。上述 新的學術出版模式,最主要的變遷重點,就是減少出版商在學術出版中的中介角. 2.

(14) 色,使出版商在學術出版的價值鏈上的重要性下降(吳紹群、陳雪華,2008)。 如上述所提,足顯示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在學術界頗受重視,然而,儘管其 發展已超過十年,至今各大學圖書館仍為期刊價格年年調漲煩惱不已。2012 年 初英國數學家 Timothy Gowers 也因價格高昂的問題,在自己的部落格提出了抵 制大型出版商 Elsevier 的理由1,其主張引發了一連串的呼應迴響,其中一位回應 者 Tyler Neylon 並於翌日建立了名為「The Cost of Knowledge」的網站2,呼籲共 同連署,以三項行動: 「不供稿、不審稿、不擔任編輯委員」抵制 Elsevier,連署 人數至 2012 年 11 月底止已逾萬人。 由於作者是學術傳播體系中的關鍵角色,因此作者對開放近用期刊的看法及 投稿與否最易影響未來學術傳播體系的發展(徐華玉、林奇秀,2011)。開放近 用有名的社群論壇 Open Access Directory(簡稱 OAD)也將研究者的態度及行動 視為重要的研究主題之一(Open Access Directory, 2012)。對於作者來說,開放 近用期刊的興起為學術傳播體系帶來新型態的出版模式,但也帶來許多的疑慮, 研究發現作者對於開放近用期刊「免費取用」 (free access)的特性,大多表示十 分的認同(Swan & Brown, 2004; Schroter, Tite, & Smith, 2005; Nariani & Fernandez, 2012),但無論是否願意將論文發表在開放近用期刊,其共同關心的議題主要在 於開放近用期刊的影響力(impact factor)及是否有同儕審閱機制(peer review) (Goodman, 2004; Schroter, Tite, & Smith, 2005; Warlick & Vaughan, 2007; Nariani & Fernandez, 2012)。 儘管部份作者對於開放近用期刊影響力仍有疑慮,但根據 Thomson Reuters. 1. Gowers, T. (2012, January 21). Elsevier — my part in its downfall[Web 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gowers.wordpress.com/2012/01/21/elsevier-my-part-in-its-downfall/ 2. Neylon, T.(2012). The cost of knowledge. Retrieved from http://thecostofknowledge.com 3.

(15) 公司的報告,其出版的引用文獻資料庫 Web of Science(簡稱 WOS)自 2002 年 便開始陸續收錄開放近用期刊。Thomson Reuters 表示其任務是要維持一個全球 性且具學術內容的資料庫,其表示收錄資料庫評估的重點在於文獻的內容品質, 而文獻的出版模式是商業模式或是開放近用模式並不會影響其評估判斷(Testa, 2012) 。McVeigh(2004)的研究也顯示,雖然大部份的開放近用期刊在 WOS 出 版的期刊引用報告 Journal of Citation Report(簡稱 JCR)中的排名都在該領域的 後半段,但總是會有幾種期刊排名在該領域的前四分之一,例如:期刊「Genome Biology」在 2011 年的 JCR 中,其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簡稱 IF 值)高達 9.04, 並在期刊總種數為 158 種的 Biotechnology & Applied Microbiology 領域中排名第 6 名。此即顯示,開放近用期刊的品質也受到學者們的肯定。 但以上對於作者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之相關研究,都是以問卷或訪談方 式探討作者的投稿經驗或只探究作者對於開放近用期刊的接受度,然而缺乏對於 作者實際的發表論文過程的分析,而且本研究發現過去的研究(如 Swan & Brown, 2004; Nicholas, Huntington, & Rowlands, 2005; 徐華玉、林奇秀, 2011)其訪談或 問卷的對象缺乏長期投稿開放近用期刊的經驗,其研究樣本對象來源通常為一般 性的作者,例如以 Nicholas、Huntington 與 Rowlands(2005)的研究中雖然樣本 數將近 4,000 位,但其中有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的人數只占百分之十。因此 可知,過去的研究成果若套用至本研究所著重關於開放近用期刊高產量作者的分 析,確有其邏輯上之缺陷。這引起本研究想要著重於開放近用期刊中,高產量作 者實際發表論文的資料分析,以區別與過去研究作者沒有投稿開放近用期刊經驗 或投稿次數很少的不同。本此初衷,本研究便針對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 來搜集論文。 總結本研究試圖了解之問題如下:開放近用期刊中發表論文的高產量作者, 其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中的情形如何?這些高產量作者是否偏好開放近用 4.

(16) 期刊?而開放近用期刊在其發表論文的過程中所占的比率及分布情形如何?發 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的比率是否對其學術表現會有影響?這些開放近用期刊 的高產量作者只將論文發表在開放近用期刊,抑或是也會同時發表論文在非開放 近用期刊。 在大學圖書館面臨的期刊危機中, 長期以來,學者主要專注在自己的研究, 將研究成果,透過大部份的營利出版社審稿然後出版,出版後主要是由圖書館編 列預算購買。學者透過圖書館取得的服務及資源通常都是免費的,因此學者較不 容易發現價格的問題。所以圖書館界應該要對作者積極推廣開放近用的觀念。而 在此之前,圖書館必須對這些作者(也就是讀者)有更加深入的瞭解,瞭解其在 學術研究中的過程及真正的需求,才能達到更好的推廣效果。經由上述問題之釐 清,本研究期望由此瞭解開放近用期刊對於作者的影響及其在作者學術研究中扮 演的角色,以做為未來圖書館向作者推廣開放近用期刊之參考。. 5.

(17)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開放近用運動旨在促進學術資料可以不受限制的交流。根據三 B 宣言可以 得知學術界相當重視此議題,然而身為學術界中的作者是否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 期刊才是維持開放近用期刊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承上文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欲 探討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的情形,期望藉由資料分析的探討, 瞭解開放近用期刊在學者學術傳播過程中扮演的角色,期望能藉著對學者投稿論 文的期刊選擇更加瞭解,提供給圖書館或相關機構做出不同的推廣策略。據此擬 定主要的研究目的為: 一、. 探討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的情形。. 二、. 探究高產量學者發表於開放近用期刊與非開放近用期刊中的論文數 量分布與被引用情形。. 三、. 探討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之學術表現。. 為了達成上述研究目的,提出下列研究問題。 1. 這些高產量學者所發表的論文中,發表於開放近用期刊中所占的篇 數比率及分布情形如何? 2. 期刊 IF 值與這些學者所發表的論文篇數之間的相關性為何? 3. 相較於非開放近用期刊中的論文,高產量學者發表於開放近用期刊 的論文其被引用次數是否較高? 4. 高產量學者發表於開放近用期刊中的論文是否較發表於非開放近用 期刊的論文具引用優勢?. 6.

(18) 5. 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學術貢獻度與 h-index 如何?. 7.

(19) 第三節 名詞解釋 一、開放近用 開放近用,譯自 Open Access,亦有稱為開放取用、開放取閱、開放存取、 開放式資訊取用等。1994 年的大法官釋字第 364 號將 Access 譯為「接近使用」3, 中研院資訊科學研究所推動的「創用 CC 計畫」參酌了大法官的英文中譯方式, 將 Open Access 譯為開放近用。本研究使用「開放近用」為 Open Access 之譯名, 開放近用期刊(Open Access Journal)簡稱 OAJ。相對於開放近用期刊,本研究 將非開放近用期刊簡稱 NOAJ。 目前最為人所熟知的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BOAI) ,其對開放近用(Open Access)的定義為: 「文獻可以從網路上免費取得,允許任何使用者閱讀、下載、 複製、散布、列印、檢索或連結到這些文獻的全文,可以抓取資料製作索引,將 文獻傳送到軟體或任何其他合法的使用,同時,沒有任何經濟、法律或技術的障 礙;唯一的限制在於重製、散布及著作權方面,著者擁有對作品完整性的主控權, 確保其作品得以被正確引用。」. 二、期刊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簡稱 IF 值) IF 值是用來評量某期刊在特定年份中出版論文被引用的頻率,由 Thomson Reuters 的 JCR 提供,每年更新,計算方式為:某期刊二年前出版之文章總數在 某一特定年平均被引用的次數。原則上影響係數值愈大,表示該期刊影響力愈大, 公式如下:. 3. 大法官釋字第 364 號 http://www.judicial.gov.tw/constitutionalcourt/p03_01.asp?expno=364 8.

(20) 第一年與第二年出版的文章在第三年被引用的總數 第一年與第二年出版文章的總數. 三、期刊領域排名 JCR 各領域中分別以各該領域所有期刊該年的影響係數的高低來排序,並以 此代表期刊的熱門程度。由於各領域之期刊總數不同,通常使用排名百分比來瞭 解期刊在該領域中的排名情形,例如該領域共收錄 100 種期刊,依影響係數高低 排序後,排名第一名的期刊之領域排名百分比即為 1%(排名次序 1 除以期刊種 數 100) ,排名第 100 名的期刊之領域排名百分比即為 100%(100 除以 100) ,故 排名百分比愈小者,代表該期刊在該領域的排名愈前面。. 9.

(21) 第四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針對生醫類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之情形進行研究, 研究限制如下。 一、. 資料收集範圍以 WOS 資料庫為主,未被 WOS 資料庫收錄的開放近 用期刊及論文,不在本研究範圍內。. 二、. 由於生醫領域範圍廣泛,本研究生醫類開放近期刊之高產量作者的 樣本來源主要從 JCR 中開放近用期刊種數較多之 Biotechnology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 領域中取得,並非由整個生醫類領域中取得, 但為了研究書寫方便,以生醫類代稱。故,本研究結果僅代表生醫 類中 Biotechnology and Applied Microbiology 次領域之情形,不能推 論至全部的生醫領域。. 10.

(2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瞭解開放近用期刊中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之情況。因此先 從電子期刊的發展說起,從中探討開放近用期刊發展的起源,進而了解作者對於 開放近用期刊態度以及開放近用期刊引用優勢之相關研究,以作為本研究之基 礎。. 第一節 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背景 學術期刊在學術傳播過程中扮演著一個主要的角色,1990 年代隨著電腦科 技的興起,網際網路的發展,電子期刊開始興起,並以其可快速傳遞全文、超連 結、不受時空限制,易於檢索等優勢特性,使得在學術殿堂居於重要地位的大學 圖書館對於電子期刊的館藏十分重視(Park, 1999) 。然而電子期刊高居不下的定 價、年年固定的漲幅及大規模套裝出售的銷售方式,以致圖書館面臨所謂的期刊 危機(Bhat, 2009) 。期刊危機主要描述的是學術期刊價格飆漲的情況,尤其是在 STM(即 Science、Technology 及 Medicine)領域的期刊更加明顯(Panitch & Michalak, 2005)。 不論是國內外學術圖書館都面臨學術期刊價格飆漲的情況,分述如下。根據 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簡稱 ARL)的調查,其 105 個成員圖書館 1986 年訂購之期刊每一種平均單價為美金 89.81 元,2006 年 為美金 251.38 元,平均每年成長 5.3%;1986 年至 2006 年期刊總經費明顯增加 了 321%,但期刊訂購的總種數僅成長 51%,且同期間圖書總經費的漲幅僅有 82% (Kyrillidou & Young, 2008)。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 Chapel Hill 分校也統計了其 圖書館 1986 年至 2003 年期刊訂購的總經費,共增加了 231.88%,但期刊訂購總. 11.

(23) 種數僅增加了 22.36%(Panitch & Michalak, 2005) 。期刊出版商 EBSCO 公司研究 了 117 種醫學及護理學核心臨床期刊 2005-2009 年的價格,也發現期刊單價從 2005 年的美金 451.36 元成長到 2009 年的美金 638.05 元,漲幅高達 40.2%(Fortney, 2009)。Bosch、Henderson 與 Klusendorf(2011)的期刊價格調查也指出,由於 美國經濟不景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2009 年至 2010 年僅上漲了 1.6%,但同 時期期刊價格的漲幅是 4-5%。 而國內情形,依圖書館年鑑統計資料指出,自 96 年度起,大專院校圖書館 的電子資源經費都居圖書館經費支出的要項之一。99 年度電子資源經費占總經 費比例的 46.76%,居主要館藏總經費比例之冠,其中電子期刊占 21.83%,較 96 年度的 15.96%又往上提升;然而圖書經費占總經費的比例卻從 96 年度的 30.22% 下降至 99 年度的 24.02%。(國家圖書館輔導組,2006,2011) 由於期刊危機的出現,學術出版日趨商業化,造成學術界難以取得足夠的研 究資源。期刊價格年年高漲,圖書館的經費有限,預算的編列趕不上期刊價格的 漲幅,面臨了不得不以刪減期刊訂購種數或減少購置其他類型資源的經費來因應, 這不僅影響圖書館的館藏發展,也導致讀者獲得的服務減少,其結果將對學術傳 播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礙(Bosch, Henderson, & Klusendorf, 2011)。於是學術界也 開始思考如何讓學者能在一個公平、合法、自由的學術傳播環境下累積知識,創 新知識(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2004)。 ARL 在 2002 年提出對開放近用發展的見解,認為任何有品質的學術與教學 資源,都應該採用公開近用的模式,不受限制的供公眾使用(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2004) 。2002 年,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的提出,使開放近用 運動大大的往前跨了一步,開始蓬勃發展。. 12.

(24) 第二節 開放近用期刊的起源與發展 一、開放近用期刊的起源 開放近用的觀念自 90 年代即開始。西元 1987 年,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發行第一份經過同儕審閱的免費線上期刊 New Horizons in Adult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就是開放近用概念的學術期刊(毛 慶禎,2007) 。1991 年物理學家 Paul Ginsparg 建立一個跨學門電子文件典藏中心 ArXiv 網站(http://arxiv.org),是第一個免費的科學網路資料庫,主要提供物理 學、數學、電腦科學、量化生物學的學者自動交換電子預刊本(preprints),至 2012 年已收錄超過 80 萬篇開放近用的電子文件,物理學家相當支持 ArXiv 資料 庫(劉聰德等人,2010)。. 二、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三 B 宣言 關於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其中三 B 宣言(BBB definition)是十分重要的 里程碑(Suber, 2004)。第一個主要國際宣言是 2002 年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簡稱 BOAI),其他兩個宣言也相繼出爐,一 個是 2003 年的貝塞斯達開放近用出版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另一個是柏林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以下分別說明之。 (一)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 2001 年 12 月英國 The Open Society Institute(簡稱 OSI),在布達佩斯 (Budapest)召開會議,期望透過國際間的共同努力,使得學術界的研究論文都 能免費供大家使用。其中與會學者分享經驗及看法,最後形成了所謂的布達佩斯 13.

(25) 開放近用提議(BOAI) ,並於 2002 年 2 月正式對外公布本項提議的內容。BOAI 開放近用(Open Access)的定義為:「文獻可以從網路上免費取得,允許任何使 用者閱讀、下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或連結到這些文獻的全文,使用者可 以抓取資料製作索引,將文獻傳送到軟體或任何其他合法的使用,同時,免除任 何經濟、法律或技術的障礙;唯一的限制在於重製、散布及著作權方面,著者擁 有對作品完整性的主控權,確保其作品得以被正確引用。」主要目的是希望學術 期刊不再受限於價格、版權,能夠建立一個不受限制的學術取用管道(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2002)。 (二)貝塞斯達開放近用出版宣言 2003 年 4 月份的貝塞斯達開放近用出版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在美國馬里蘭州貝塞斯達附近的霍華休斯醫學中心(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 ,由 24 位生物醫學研究領域的學者擬出的協議。主要是 希望可以讓相關團體能夠以最有效率的方式進行學術研究的開放近用出版,其擴 大了開放近用的內涵,認為使用者權利,屬不能撤回、全球性、永久的近用權 (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2003)。 (三)柏林宣言 根據 BOAI、歐洲文化遺產線上憲章(European Cultural Heritage Online Charter)及貝塞斯達開放近用出版宣言的精神,柏林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應運而生。其在 2003 年 10 月由德國馬普學會(The Max Planck Society)發起,由德、法、義等國的 科學研究機構在柏林簽署,針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資源,旨在推動網際網路成 為全球科學知識庫的工具,使資訊能廣泛而又便利地為公眾所使用,並提出供决 策者、研究機構、資助機構、圖書館、檔案館和博物館應考慮的各種必要措施。. 14.

(26) 宣言中對於開放近用的定義,主要包含兩個要件: 1.. 作者及著作所有權人授權給所有的人取用其作品,免費、不能撤回、 全球性的權利,只要使用者清楚標示作者的姓名,就允許其不拘目的, 以任何數位型式,公開複製、使用、散布、傳送,展示原作品及散布 改著的作品,並允許印製少量的紙本供個人使用。. 2.. 包括所有附件及授權聲明在內的完整作品,必須以標準的電子檔案格 式以適當的科技標準,儲存在至少一個線上典藏所,該典藏所必須由 學術機構、學會、政府機關或其他知名組織設立及管理,以確保其作 品得以長期地開放近用,無限制地散布,並保障其互通性。期待透過 網際網路的發展,實現全球知識開放傳播的願景(Berlin Declaration, 2003)。. 以上三項宣言對開放近用做了具影響力的定義,其內容彼此互補。也由於三 B 宣言以及 ARL 的支持,開放近用的發展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各項實際推動的 活動紛紛與起,也有專門以開放近用模式營運的出版社成立,及開放近用期刊的 目錄。. 三、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實際行動 瑞典盧德大學(Lund University)於 2003 年建立開放近用期刊目錄(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簡稱 DOAJ) ,DOAJ 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全面性的、涵蓋 所有科學與學術性開放近用期刊的系統,並且使用高品質的控制系統保證其內容, 增加開放近用期刊的能見度,提高其利用及影響,以便使用者能快速找到所需的 開放近用期刊。其收錄的開放近用期刊,除了要符合學術期刊的定義外,還採用 了嚴格的開放近用標準(DOAJ definition):1.期刊所有的內容均免費取用;2.可 以免費自由的登入;3.沒有延遲,期刊出版的當時即開放取用。至 2012 年 10 月 15.

(27) 底 DOAJ 已收錄 8,314 種開放近用期刊,並且持續增加中。(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2012)。 而以開放近用模式營運的出版社方面,則以英國的 BioMed Central 及美國的 PLOS(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是最成功的開放近用出版社之一(毛慶禎, 2007) 。BioMed Central 是 STM(即 Science、Technology 及 Medicine)領域的出 版社,成立於 2000 年,至 2012 年 10 月底止已出版超過 200 種具同儕審閱的期 刊,所有出版的期刊均為開放近用期刊,具有永久免費且立即的開放線上取用特 性,採用創用 CC 授權方式,允許以任何格式或媒體使用、重製或散布,只要正 確的標示作者及引文(BioMed Central, 2012)。PLOS 成立於 2000 年,是一個由 科學家和醫生組成的非營利機構。主要的目的有:1.提供即時可獲得的研究資料, 避免不必要的障礙。2.出版優質的開放近用期刊透過讓世界任何一個地方的科學 家、醫生、病患或者學生無限制地獲取最新的科學研究訊息,打開世界科學知識 圖書館之門。3.透過實現自由搜索已發表的文章全文,查找特定觀點、方法、試 驗結果和觀察資料,以促進研究、資料齊全的醫學實踐和教育。4.讓科學家、圖 書館管理員、出版商和企業家可以發展新的模式以探索和利用世界科學理念和發 現的寶庫。授權方式也是採用創用 CC,主要致力於把世界上科學與醫學的文獻 作為免費資源向公眾開放(PLOS, 2012)。 2008 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簡稱 NIH)也提 出實行開放近用政策(NIH Public Access Policy) ,其主要目的是要促進科學及人 類健康的發展,聲明凡由 NIH 經費所贊助的研究成果之原稿及附加資料都要儲 存於 NIH 自己的線上典藏庫 PubMed Central,最遲在論文發表後 12 個月內必須 公開在 PubMed Central 中,以便社會大眾得以免費取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2008)。. 16.

(28) 四、綜述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歷史 綜合上述開放近用期刊的概念及發展,Laakso 等人(2011)的研究,將開 放近用期刊的發展分成三個時期:開創期(1993-1999 年)、革新期(2000-2004 年) 、穩固期(2005-2009 年) 。雖然開創期開始的年代是 1993 年,但其實更早之 前就有開放近用模式的期刊,例如:New Horizon in Adult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1987-現在)及 The Public-Access Computer Systems Review (1989-2000)。以下分別說明三個時期的發展概況: 開創期(1993-1999 年)的期刊數量及論文篇數每年都很積極的成長,但是, 這些年的總數量在結果的呈現上都十分溫和。此時期的開放近用期刊大都由學術 單位發行在簡單的技術平台上,通常使用大學編者的免費網路伺服器。這模式與 傳統開放原始碼的模式相似。 革新期(2000-2004 年)期刊數量及論文篇數都快速成長,開放近用期刊出 版的方式出現了新的商業模式,開放近用期刊出版社 BioMed Central 成立並開創 了作者付費的新模式,值得注意的是,BioMed Central 出版社 2008 年被商業出 版社 Springer 購買。另一家開放近用出版社 PLOS 則使用大量的補助金建立了少 量高品質的開放近用期刊。在這期間,紙本期刊電子化很快,有一些社群期刊也 開始使用 HighWire Press 免費電子期刊的服務,其他國家也開始出現開放近用資 源的網站,希望他們的論文可以有更廣泛的全球曝光。2004 年主流商業出版社 開始出現複合模式(hybrid model)的出版,例如:Springer Open Choice,允許 作者在傳統期刊中付費使其論文採用開放近用模式。開放近用期刊的擁護者也逐 漸增加,並出現奠定開放近用中心原則的宣言,例如:BOAI,以及專門探討開 放近用議題的會議。 穩固期(2005-2009 年)期刊論文篇數每年增加的百分比開始下降,但每年 17.

(29) 仍維持在 20%,且亦興起更多支持開放近用期刊的相關措施,DOAJ 成為開放近 用期刊最主要的名錄,且經由荷蘭國家圖書館的協議提供長期的典藏。開放近用 期刊的版權使用也開始出現並被較廣泛的接受。在出版方面,開放近用學術出版 學會(The Open Access Scholarly Publisher Association)成立,幫助開放近用期刊 出版社設定品質標準;政府或相關機構對於研究基金的贊助,也開始允許作者可 以將研究贊助基金使用在開放近用期刊的出版上,部份大學也開始撥出專款用於 在開放近用。 綜觀過去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過程,可以說開放近用期刊在學術傳播中已經 是一種持續性的存在,部份先驅的開放近用期刊仍然活躍在出版界,同儕審閱的 研究論文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長,研究人員可以從一般性的搜尋引擎(例如:Google Scholar)找到研究所需的開放近用文獻(Laakso et al., 2011) 。Björk 等人(2010) 的研究也顯示,開放近用已經在科學期刊文獻中有顯著正面的影響。然而迄今, 圖書館依然深受期刊價格高漲之困擾,Poynder(2009)也認為開放近用期刊的 發展可能會導致期刊價格危機逐漸轉變成作者危機。故而,除了瞭解作者對開放 近用期刊的態度及看法外,本研究擬從觀察作者實際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情 形,. 探討作者真正接受開放近用期刊的情況。. 18.

(30) 第三節 作者對開放近用期刊的態度及看法 學術傳播,是指研究人員和學者將其研究成果,經由正式或非正式管道來傳 播和使用這些辛苦努力產出的研究成果;而學術出版是主要的正式傳播管道,學 者通常透過出版的結構化與格式化程度來進行傳播研究成果,以達到最有效率的 散布(邱炯友、蔣欣樺,2005)。故而在學術傳播中,作者是重要的關鍵角色, 其對開放近用期刊的看法及是否投稿影響未來整體學術傳播體系的發展(吳紹群、 陳雪華,2008; 徐華玉、林奇秀,2011; Nicholas, Huntington, & Rowlands, 2005)。 自 2004 年起陸續有學者研究作者對於開放近用期刊的態度及看法,整理如表 2-1。 英國的聯合資訊系統委員會(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及開放 社會機構(Open Society Institute)委託 Key Perspectives 公司在 2004 年針對 317 名作者進行調查,主要是想了解作者對於開放近用出版機會的態度及行為及作者 投稿於開放近用期刊的意願。該研究利用線上問卷調查,並將作者區分為至少發 表過一篇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的作者(154 名) ,與從未發表於此的作者(157 名) , 研究結果發現(Swan & Brown, 2004): 一、願意將論文發表在開放近用期刊的作者,主要理由是: (一)認同開放近用期刊免費存取的政策(佔 92%); (二)認為開放近用期刊出版的速度較傳統期刊快(佔 87%); (三)認為開放近用期刊的讀者群應該比傳統期刊的讀者群多(佔 71%); (四)認為開放近用期刊的論文會更常被引用(佔 64%);. 19.

(31) (五)擔心機構在傳統期刊的訂閱費用過多(佔 56%)。 二、沒有發表過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的作者,其不願意將論文發表於開放近 用期刊的主要理由是: (一)不熟悉自己的學科領域中有哪些開放近用期刊(佔 70%); (二)學科領域內的開放近用期刊影響力及學術聲望較低(佔 69%); (三)認為開放近用期刊的讀者群較傳統期刊少(佔 64%); (四)無法辨識該將論文發表在哪些開放近用期刊(佔 56%)。 最後有 71%的作者表示,若以上這些缺點能克服,則願意將論文發表在開放 近用期刊。由此可見大部份的作者對開放近用期刊都抱持著較為正面且願意接受 的態度,但前提是開放近用期刊要能克服作者對於影響力及聲望的疑慮。然而至 少發表過一篇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的作者與從未發表於此的作者之回應結果,對 於開放近用期刊的看法存在落差,例如:至少發表過一篇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的 作者有 71%認為開放近用期刊的讀者群應該比傳統期刊的讀者群多,但從未發表 過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的作者則有 64%認為開放近用期刊的讀者群較傳統期刊 少。可見投稿開放近用期刊的經驗會改變作者對開放近用期刊的態度與認知,亦 為本研究為何針對開放近用期刊高產量作者抽樣之主因。 Swan 與 Brown(2004)的研究中亦提出,不曾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的 作者有 56%認為自己找不到該將論文發表在哪些開放近用期刊,但曾發表論文於 開放近用期刊的作者卻有 46%覺得很容易找到發表論文的開放近用期刊,36%覺 得容易找到。另外,兩者對於開放近用期刊讀者群的認知也持相反意見,一方認 為開放放近用期刊讀者群較多,一方則認為較少。然而其共同的疑慮則是認為開 放近用期刊的影響力及學術聲望較一般期刊低,其中曾發表論文在開放近用期刊. 20.

(32) 中的作者佔 40%,沒有發表論文在開放近用期刊中的作者 74%有疑慮。但最後, 有 71%曾經發表論文在開放近用期刊的作者表示其未來仍然會繼續投稿於開放 近用期刊,而未曾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的作者雖然有 56%的作者表示找不到 該將論文發表在哪些開放近用期刊,但卻也有 53%的作者表示未來有可能將論文 發表於開放近用期刊。可見得作者們對開放近用期刊的看法雖都抱持正面態度, 但認為開放近用期刊在品質影響力及學術聲望上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在 2003/2004 年冬季,Nicholas、Hungtington 與 Rowlands(2005)接受英國 出版協會(Publishers Association)的委託,針對 97 個國家總計約 4000 位期刊作 者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問卷調查,以了解作者對開放近用出版議題的知識、開放近 用期刊的出版數量與作者對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的態度及感受。研究結果如 下: 一、 對於開放近用的知識:約三分之一(34%)的作者不知道開放近用期刊。 以地區來看,美國(40%)、西歐(31%)及澳洲(38%)的學者有超 過三分之一的作者表示不知道開放近用期刊,這可能顯示有健全出版 系統的作者,較不需要知道其他替代的出版系統。以學科領域來看, 科學領域(例如:生物化學、神經科學、數學和材料學)對開放近用 期刊的認識比較多,社會科學領域(例如:人文藝術、社會科學、經 濟學及商學)的作者則較多不知道開放近用期刊。 二、 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的意願:有 46%的作者知道開放近用期刊, 但未曾利用過。每十個人中只有一位作者曾經將論文發表在開放近用 期刊,這些作者分別來自澳洲(18%)、北美(17%)、西歐(15%)、 非洲(11%)。另外,曾有在網際網路上出版論文經驗的作者,更有可 能改以開放近用期刊為出版管道。而發表論文數量較多的作者,也更 有可能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中。 21.

(33) 三、 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的態度:地理位置跟作者發表論文於開放近 用期刊有相關性。作者發表開放近用期刊數量較多的地區,對開放近 用的態度也愈正面,但也有例外。南美洲有 31%高比例的開放近用作 者,這些作者對開放近用的發展也是持正面態度,但東歐地區就矛盾, 有高達 25%的開放近用作者,但也有很明顯的很少支持開放近用的作 者且有顯著的負面看法。另外,年輕學者更可能喜歡開放近用期刊免 費取用的特性,可能是因為在網際網路上的文獻研究會有更好的互 動。 從這些調查項目的比較,可以看出作者們對於開放近用期刊雖然大部份持正 面態度,但仍然有許多疑慮及不確定性。 Schroter、Tite 與 Smith(2005)的研究則是以半結構式訪談方式,電話訪談 在 2003 年投稿於開放近用期刊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的 28 位作者,幾乎所有的 作者都支持開放近用期刊的想法,認為開放近用期刊具有以下優點:容易及快速 檢索文獻;節省時間、降低複印、館際合作及訂購的費用;快速傳播研究結果; 所有人可以更平等的取得,因為醫學的本質就是要獲得全球性的改善。但多數的 作者也對於開放近用期刊的品質與聲望是質疑的,且認為期刊品質是發表論文的 重要考量,只要是高品質的期刊,即使須支付發表費用,他們仍然有意願投稿。 也就是說期刊品質重於一切,同儕審閱制度非常重要,低 IF 值的開放近用期刊 需要更加努力向作者證明它們的品質。 Schroter 與 Tite(2006)以問卷調查生物醫學領域 468 位作者(在 2004 年 發表論文於 BMJ,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and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 三種期刊的作者),得到的結果為 27%的受訪者同意或非常同意開放近用期刊的 品質不如一般期刊來的高,29%受訪表示不知道。468 位受訪者中,僅有 29%表 示願意投稿,其中 55%受訪者表示發表論文的主要考量因素是期刊的聲譽,並有 22.

(34) 54%的受訪者表示,開放近用期刊對他們而言,是比較沒有影響力或在決定投稿 期刊時,是低優先考量的決定因素。此研究除顯示出作者對於期刊品質的重視, 也顯示作者對於開放近用期刊的出版仍然不熟悉,故開放近用期刊的政策對於作 者發表論文的決定因素影響力很小。 Warlick 與 Vaughan(2007)採用半結構式訪談法,研究杜克大學(Duke University)及北卡萊羅納大學教堂山分校(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Chapel Hill)兩校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最多次數之 14 位生物醫學領域的教師。研究 結果顯示,對這兩機構的教師來說,出版速度、著作權及作者付費對於投稿開放 近用期刊都不是主要的限制因素。期刊的品質考量才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免費 取用(free access)、能見度(visibility)及快速傳播曝光(increased exposure)也 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但這些都是要在品質有達到標準時,才會考慮的。 Park 與 Qin(2007)針對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的 8 位教師及 6 位博士生進行半結構式深入訪談,探討什麼因素會影響學者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 期刊的意願及這些因素之間彼此是否有互相影響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有 7 個 主要因素:期刊的聲望、主題相關性、可獲得性、職業利益(career benefit) 、取 得的價格、內容品質、易用性。其中職業利益是和先前研究較不相同的影響因素, 是和作者本身有關的考量因素,文中提到,在現今的學術獎勵制度下,期刊內容 品質與聲望,已和職業利益聯繫在一起。追求職業利益(任職或升遷)及對開放 近用期刊的不熟悉,使得學者競相發表論文於影響係數較高的傳統期刊,期望對 個人在組織內的升遷較有幫助。 Nariani 與 Fernandez(2012)的研究則指出:作者想要被同儕閱讀及引用, 他們選擇期刊要符合興趣主題及目標讀者群;而期刊的影響係數也很重要的,故 對於開放近用期刊品質的改善及廣泛的散布,會是選擇開放近用期刊發表論文的 考量因素之一;作者也希望文章被科學技術及醫學索引收錄,例如 PubMed;而 23.

(35) 作者在投稿開放近用期刊時,其文獻的保有權及推廣過程並不被認為是障礙。研 究結果和早期研究結果相同:期刊的影響係數與讀者群是投稿的重要因素,但在 本研究中,是否被科學資料庫索引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同時研究也顯示作者對於 開放近用期刊的特色並沒有掌握充足,但最後也提到改善品質可以使作者對他們 選擇的投稿期刊滿意,幾乎所有的受訪者(除了一位)都表示會持續發表論文於 開放近用期刊。 徐華玉與林奇秀(2011)針對生物醫學領域研究人員投稿開放近用期刊之經 驗訪談結果也指出,期刊品質表現良好、出版處理速度快、個人投稿經驗良好是 促成作者願意繼續投稿開放近用期刊的因素;而需支付費用及處理速度慢則是阻 礙投稿的因素。 綜合以上文獻探討所述,無論願意或不願意將論文發表在開放近用期刊的作 者,其對於開放近用期刊免費取用的精神多數表示認同,但對於開放近用期刊的 影響力、期刊的聲望、同儕審閱、出版費用仍感到懷疑,整理如表 2-1。故本研 究欲探究在大部份作者都對開放近用期刊抱有疑慮的情況下,為何仍然有部份的 開放近用期刊表現亮眼,這些時常發表論文在開放近用期刊的作者是全然的支持 開放近用期刊或是已經與傳統期刊的作者產生了重疊性。 另外,以上的研究都是採用問卷或訪談方式了解作者對開放近用的看法及態 度,對於作者實際發表論文的情形並沒有進一步的研究,且部份的受訪者並沒有 實際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的經驗,故本研究之研究方法採用計量分析,探究 作者實際發表論文的相關情形。. 24.

(36) 表 2-1. 作者對開放近用期刊的態度及看法之影響因素. 影響因素. 期刊品質. 資料來源. 包含以下子項目:. Swan 與 Brown(2004). 期刊品質. Schroter、Tite 與 Smith(2005). 期刊影響力. Schroter 與 Tite(2006). 期刊學術聲望. Warlick 與 Vaughan(2007). 擔心同儕審閱制度是否健全. Park 與 Qin(2007) Nariani 與 Fernandez(2012) 徐華玉與林奇秀(2011). 免費存取的政策. Swan 與 Brown(2004) Schroter、Tite 與 Smith(2005) Warlick 與 Vaughan(2007) Park 與 Qin(2007). 不熟悉有哪些開放近用期刊. Swan 與 Brown(2004) Nicholas、Huntington 與 Rowlands(2005) Schroter 與 Tite(2006) Park 與 Qin(2007). 認為開放近用期刊較非開放近用期刊更能快速 傳播研究結果. Schroter、Tite 與 Smith(2005) Warlick 與 Vaughan(2007) Nariani 與 Fernandez(2012). 認為開放近用期刊出版的速度較快. Swan 與 Brown(2004) 徐華玉與林奇秀(2011). 25.

(37) 認為開放近用期刊的讀者群較多或較少. Swan 與 Brown(2004) Nariani 與 Fernandez(2012). 認為開放近用期刊較具引用優勢. Swan 與 Brown(2004) Warlick 與 Vaughan(2007). 容易及快速檢索文獻. Schroter、Tite 與 Smith(2005) Park 與 Qin(2007). 開放近用期刊需要支付出版費用會影響投稿意. 徐華玉與林奇秀(2011). 願. 因為職業利益的考量而選擇投稿的期刊. Park 與 Qin(2007) 徐華玉與林奇秀(2011). 期刊主題相關性. Nariani 與 Fernandez(2012) 徐華玉與林奇秀(2011). 期刊是否被索摘收錄. Nariani 與 Fernandez(2012). 投稿經驗的感受. 徐華玉與林奇秀(2011).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6.

(38) 第四節 開放近用期刊的引用優勢 學術界常以一篇文章被引用的次數來評斷該篇文章品質的優劣,被引用次數 愈多,代表文章的品質愈好,學術影響力愈高(黃明居、黃瑞娟、賴姿伶,2012)。 Swan 與 Brown(2004)的問卷調查指出有 64%的作者認為開放近用期刊有較多 的引用次數,為了實際調查開放近用期刊是否的確比非開放近用期刊會有更多的 引用次數,開始有學者進行開放近用期刊引用優勢(Citation Advantage)之研究 (黃明居、黃瑞娟、賴姿伶,2012;Davis, 2008;Norris, Oppenheim, & Rowland, 2008;Eysenbach, 2006;Hajjem, Harnad, & Gingras, 2005),計算公式如下: (開放近用期刊平均被引用次數-非開放近用期刊平均被引用次數) 非開放近用期刊平均被引用次數 黃明居、黃瑞娟與賴姿伶(2012)的研究主要探討在理工類期刊中(七個領 域:Chemistry、Computer Science、Earth Sciences、Engineering、Materials Science、 Mathematics、Physics) ,各領域內開放近用論文及非開放近用期刊論文被引用的 次數及引用優勢,其研究結果指出,理工類開放近用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為 17, 非開放近用期刊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為 11,開放近用期刊論文平均引用優勢約 為 55%,然而再細究其各次領域之引用優勢,其中 5 個領域的開放近用期刊引用 優勢都為正值,Engineering 領域更是高達 215%,然而 Chemistry 與 Material Science 兩領域開放近用論文之引用優勢為負值(-8%與-29%) 。其研究結果表示 雖然平均而言開放近用期刊具有引用優勢,但不同的學科領域間卻存在著明顯的 差異。 Davis(2008)的研究主要是要探究開放近用會不會增加論文的影響力。該 研究的樣本是在 2003-2007 年間出版的 11 種生醫類期刊,這些期刊都可以提供. 27.

(39) 作者選擇該篇論文是否要開放近用,比較這些期刊中一般論文與作者選擇開放近 用的論文之間的引用次數是否有不同。研究結果顯示,只有兩種期刊開放近用的 論文有正向且顯著的影響,而在引用優勢上平均是 17%,然而,其引用優勢從 2004-2007 年平均每年都下滑 7%(從 2004 年的 32%至 2007 年的 11%) 。該研究 也指出研究的限制是,我們可以控制一些我們可以預測的變項來預測引用次數, 但是我們無法控制論文的品質,一個作者願意將他的論文用付費的方式讓大眾開 放近用,可能代表這篇論文的品質與其他論文不同。Davis 的研究顯示了生醫領 域中其開放近用期刊的引用優勢較其他領域低。 Hajjem et al.(2005)研究 1992-2003 年間 10 個不同領域中開放近用期刊論 文與非開放近用期刊論文被引用的情形,其中開放近用期刊論文比例在各領域中 分別為 5%-16%,呈現逐年緩慢的成長;比較各領域中同一年度同一種期刊中開 放近用論文與非開放近用論文的引用情形,開放近用論文都有較多的引用次數, 引用優勢則因領域及期刊的不同,範圍為 36%-172%。其研究方法是從 ISI 出版 的 SCI 及 SSCI 光碟片中,下載 10 個不同領域的書目資料 1,307,038 篇,再利用 網路機器人(robot)自動至搜尋引擎(如 Yahoo、Metacrawler、Altavista…等) 搜尋該篇論文是否可由網路上獲取全文,以這種方式區分開放近用論文與非開放 近用論文。但是有學者提出,研究中的開放近用論文包含自我典藏(self-archiving) 的論文時,可能會有自我選擇的偏見(self-selection bias)問題,其指出作者可 能會典藏自己認為品質較好的論文(Hajjem et al., 2005;Norris et al., 2008),因 而導致這部份的論文被引用的機會較高。 Eysenbach(2006)則針對單一期刊(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中,開放近用論文(作者付費開放近用)及非開放近用論 文在不同時間點(出版後 0-6 個月、4-10 個月及 10-16 個月)被引用次數之比較, 其發現開放近用論文被引用的次數在任何的時間點都高於非開放近用論文,且開 28.

(40) 放近用論文被引用的立即性較高。 另外,在研究方法的部份,Norris et al.(2008)也提出,以期刊論文模式研 究時,若利用爬蟲機器人或人工在網路(特定的典藏庫、Google 或 Google Scholar…等)上查詢樣本文章是否可以在網路上免費取得全文時,可能會有以下 的問題,例如:出版社可能會偵測到研究者所在的機構 IP,如果該機構剛好有 訂購某些付費的電子期刊,這些期刊的論文可能會被誤以為是可以免費使用的開 放近用論文。 以上的研究顯示,開放近用期刊的引用優勢在各領域間存在差異,而雖然一 般學者都認為開放近用有提升文章能見度、增加文章的引用率的優點,但確實導 致開放近用具有引用優勢的原因仍尚待研究。例如:學者提出引用優勢的研究中 存在的問題有:作者自我典藏的自我選擇偏見(Hajjem et al., 2005;Norris et al., 2008;Davis, 2008)以及利用網路機器人自動在網路上搜尋判斷論文是否屬於開 放近用時,會受到機構 IP 的影響,出版社可能會偵測到研究者所在的機構 IP, 如果該機構剛好有訂購某些付費的電子期刊,這些期刊的論文可能會被網路機器 人誤以為是可以免費使用的開放近用論文(Norris et al., 2008) 。同時,Norris et al. (2008)也提出了可能影響引用次數的原因還有,論文的年齡、作者數、文章品 質、作者聲譽、作者所在機構。故而開放近用期刊具引用優勢之原因仍待進一步 的研究。. 29.

(41)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本研究以生物醫學領域之開放近用期刊為例,利用資訊計量方法探討其中高 產量學者發表論文的情形,本章主要闡述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資料蒐集與處理、 資料分析方法及研究架構等四部份,分述如下。. 第一節 研究對象與資料來源 本研究以 JCR 所界定的 Biotechnology & Applied Microbiology 領域為主要 的研究樣本收集範圍。DOAJ 名錄所統計的全球開放近用期刊的種數,至 2012 年 10 月底共計 8,314 種,並且持續增加中。其中,生物醫學領域的開放近用期 刊數量總計 2,970 種,居所有領域之冠(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 2012)。 WOS 資料庫收錄的開放近用期刊中也以醫學與生命科學類別數量較多(McVeigh, 2004)。而以開放近用期刊模式營運的出版社 BioMed Central 在整個醫學與生命 科學類別的開放近用期刊發展中,是最成功的出版社之一(毛慶禎,2007),其 出版的開放近用期刊因都具有同儕審閱制度而受到重視(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2004) 。至 2012 年 10 月底止 BioMed Central 出版社已出版 244 種期刊, 其中有 123 種被 WOS 的期刊引用報告 JCR 收錄(BioMed Central, 2012) 。準此, 本研究以刊名查詢上述 123 種期刊中 IF 值在 2.0 以上且領域排名在前百分之五 十 者 , 分 別 屬 於 JCR 的 哪 些 領 域 。 查 詢 結 果 發 現 其 中 有 7 種 被 收 錄 在 Biotechnology & Applied Microbiology 領域,其他領域皆少於 7 種,故本研究以 此領域為主要的高產量學者樣本取得來源。這樣的查詢結果符合 Frandsen(2009) 研究所描述,雖然開放近用期刊在科學領域一直是成長的趨勢,但各次領域間之 成長仍然不盡相同。故本研究針對上述經由查詢所得到的 Biotechnology & Applied Microbiology 領域,由於其相較於其他生醫的次領域有較多的開放近用 30.

(42) 期刊,故以此領域中排名前百分之五十的開放近用期刊做為主要的樣本取得來源。 但為了研究書寫方便,以生醫領域代稱,此為本研究之研究限制。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究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其發表論文的情形,開 放近用期刊在其發表論文中的分布情形、所占比率,所選擇的開放近用期刊 IF 值的範圍、JCR 的領域排名,論文被引用的次數、是否具引用優勢以及發表論文 在開放近用期刊對其學術表現的影響。由於先前的研究指出作者對於開放近用期 刊最大的疑慮為 IF 值較低或無同儕審閱制度,故而本研究直接從 IF 值領域排名 在 第 二 個 四 分 位 數 以 上 的 開 放 近 用 期 刊 較 多 的 Biotechnology & Applied Microbiology 領域中,抽樣 30 位高產量學者,試圖探究這些發展較好且高品質 的開放近用期刊其主要的生產者發表論文的情形,以做為向作者推廣開放近用期 刊之參考依據。. 31.

(43) 第二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首先為了找出品質較好的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因此針對 2011 年 JCR 中 Bio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領域內的 158 種期刊,以 DOAJ 查 詢其是否為開放近用期刊,所得結果共有 17 種為開放近用期刊。本研究主要探 討 IF 值較高的開放近用期刊之作者發表論文的情形,故選擇 IF 值總排名在該領 域第二個四分位數(50%)以上的 7 種開放近用期刊進行資料分析。 以 7 種期刊刊名聯集為查詢指令,查詢 WOS 資料庫所有文獻,並將文獻類 型限定在 Article 及 Review 的文獻,letters、editorials、corrections、news…等其 他類型由於 WOS 不列入引用次數之計算,故排除在研究範圍外,年代限制為 1970-2012,共查得 14,728 篇文獻,如表 3-1。. 表 3-1 Biotechnology &Applied Microbiology 領域內排名在第二個四分位數以上的 7 種開放近用 期刊 No.. 期刊刊名. 1. Genome Biology. 2. 2011 年_IF 值. 領域排名. WOS 篇數. 9.04. 6/158. 2,008. Biotechnology for Biofuels. 6.09. 12/158. 205. 3. BMC Genomics. 4.07. 26/158. 4,563. 4.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3.55. 35/158. 562. 5. BMC Bioinformatics. 2.75. 57/158. 4,961. 6. Journal of Biomedicine and Biotechnology. 2.44. 65/158. 1,717. 7. BMC Biotechnology. 2.35. 69/158. 712. 總計. 14,728. 本研究預期從 7 種開放近用期刊中找出前 30 位高產量學者做為分析樣本。 因此自 WOS 中將 14,728 篇文獻書目資料匯出成文字檔,使用程式分析文獻中所 有作者的文獻篇數,取產量最多之前 30 位學者做為本研究的分析樣本。由於其 32.

(44) 中有作者發表論文篇數相同及同名問題,最後的分析樣本共 44 位作者。 為了區別同名作者,以 44 位作者之全名為檢索點,查詢 WOS 中該作者發 表的所有文獻,利用查得的書目資料,分析比對 44 位作者的機關名稱,以確認 作者同名的情形,其中有 8 名作者有多個構關名稱而確定有同名作者,區分同名 作者後,論文篇數少於 13 篇,故從樣本中刪除,另有 6 名作者因機關數太多而 無法確定是否確實為同一作者,故從樣本中刪除,最後以 30 位作者為主要的樣 本對象,如表 3-2。雖然有 6 位作者因為機關數太多而無法確定是否有同名作者 而從樣本中刪除,如此可能會造成我們所取的前 30 名作者,並非真正產量最多 的前 30 名作者,但卻可以避免因為資料篩選錯誤,導致合併兩位作者資料的情 形。而漏取部份高產量作者,並不影響本研究欲蒐集開放近用期刊中高產量作者 來瞭解他們發表論文之情形,因故直接刪去此 6 位無法確定是否有同名作者之作 者。以上所述之研究樣本抽樣流程如圖 3-1。. 開始. 作者同 名查詢. 選擇發展IF值較高的OAJ. 無作者同 名情形 確認研究領域: Biotechnology & Applied Microbiology. 選擇IF值總排名在第二個四 分位數以上的7種OAJ. 做為研究樣本 (共30位). 自WOS下載書 目資料. 利用Medline資 料庫補正書目 分析7種期刊中的作者篇數, 取前44名高產量作者為樣本 下載書目資料 進行資料分析. 圖 3-1. 樣本抽樣流程圖 33. 有作者同 名情形. 自樣本 中刪除.

(45) 表 3-2. 7 種開放近用期刊中 44 位高產量作者發表論文篇數及同名分析. 篇數排名. 取樣編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作者名. Deng, Youping Yang, Jack Y. Wang, Jun Wincker, Patrick Winters-Hilt, Stephen Valencia, Alfonso Wang, Wei Reinhardt, Richard Gerstein, Mark Hayashizaki, Yoshihide Li, Yixue Neubauer, Peter Yang, Mary Qu Salzberg, Steven L. Burgess, Shane C. Raghava, Gajendra P. S. Perkins, Edward J. Ranganathan, Shoba Tong, Weida Jones, Steven J. M. Milanesi, Luciano Parkhill, Julian Tomita, Masaru Koonin, Eugene V. Tavare, Simon Wang, Jing Bhak, Jong Davidson, William S. Fang, Hong Hu, Xiaohua Huber, Wolfgang Koop, Ben F. Li, Jing Li, Wen-Hsiung Nielsen, Jens Shi, Leming Sonstegard, Tad S. Zhang, Yan Buchs, Jochen Dandekar, Thomas Flicek, Paul Gerstein, Mark B. Marra, Marco A. Mattanovich, Diethard. 7種OAJ中發表 WOS中發表 論文的篇數 的論文篇數. 43 26 25 25 25 24 23 22 21 21 21 21 21 19 18 18 17 17 17 16 16 16 16 15 15 15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4 13 13 13 13 13 13. 34. 68 39 3914 81 29 98 6782 146 192 176 128 54 29 31 52 31 59 48 61 100 47 112 185 178 74 4201 51 45 197 66 92 47 3940 90 432 55 37 4261 68 67 56 85 121 47. 作者同名判斷. 同一人 有同名作者,刪除 無法確定,刪除 同一人 同一人 有同名作者,刪除 無法確定,刪除 有同名作者,刪除 同一人 同一人 有同名作者,刪除 同一人 同一人 同一人 同一人 同一人 同一人 同一人 同一人 同一人 同一人 同一人 有同名作者,刪除 同一人 同一人 無法確定,刪除 同一人 同一人 有同名作者,刪除 有同名作者,刪除 有同名作者,刪除 同一人 無法確定,刪除 同一人 無法確定,刪除 同一人 同一人 無法確定,刪除 同一人 同一人 同一人 同一人 同一人 同一人.

(46) 接著利用作者的全名分別查詢此 30 位作者在 WOS 中所有發表的 Article 及 Review 類型文獻,以探討其發表論文的情形。分析 30 位作者在 WOS 資料庫中 發表論文之書目資料,發現 30 位作者在 WOS 中被收錄的論文年代大部份都在 2006 年以後,均屬較晚近的發表,為了避免資料的疏漏,因故利用 Medline4資 料庫進行書目補正。於是從 Medline 資料庫中以作者全名查詢 30 位作者在 Medline 發表論文的情形,發現這 30 位作者都有更早年代的論文發表,故利用從 Medline 查詢到的年代較早的書目資料之論文題目,再重新進入 WOS 中查詢, 發現早期 WOS 中有許多書目資料中的作者資料只有姓名縮寫,導致先前本研究 利用作者全名查詢時,無法查得這些書目資料。但為了避免利用作者姓名縮寫查 詢會有更多作者同名判斷的問題產生,於是利用作者全名查詢 Medline 資料庫後, 與先前在 WOS 資料庫中利用作者全名查得的書目資料進行比對,找出沒有從 WOS 中查得的書目資料,再利用這些論文的題名一筆一筆從 WOS 中將資料匯 出,補正至原來的書目資料中,所得書目資料數量統計如表 3-3。. 4. Medline 資料庫是生醫類最著名且歷史最悠久的資料庫,自 1964 年建立,已收錄逾 4,600. 種世界知名生物科學期刊文獻資料,包含 40 種以上的語言,目前已超過 1,180 萬筆紀錄,且每 個月以 52,000 筆記錄快速增加中,主題涵蓋廣泛:基礎生命科學、臨床生命科學、生物科學、 解剖學、組織學、化學與藥物、心理學、社會醫學、農業、醫技設備學、醫技工業學、醫事資訊 學等。 35.

(47) 表 3-3 取樣 編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小計. 30 位作者發表論文之數量統計 作者名 Deng, Youping Wincker, Patrick Winters-Hilt, Stephen Gerstein, Mark Hayashizaki, Yoshihide Neubauer, Peter Yang, Mary Qu Salzberg, Steven L. Burgess, Shane C. Raghava, Gajendra P. S. Perkins, Edward J. Ranganathan, Shoba Tong, Weida Jones, Steven J. M. Milanesi, Luciano Parkhill, Julian Koonin, Eugene V. Tavare, Simon Bhak, Jong Davidson, William S. Koop, Ben F. Li, Wen-Hsiung Shi, Leming Sonstegard, Tad S. Buechs, Jochen Dandekar, Thomas Flicek, Paul Gerstein, Mark B. Marra, Marco A. Mattanovich, Diethard. 7種OAJ中發表 論文的篇數 43 25 25 21 21 21 21 19 18 18 17 17 17 16 16 16 15 15 14 14 14 14 14 14 13 13 13 13 13 13. 原WOS中發表 的論文篇數 68 81 29 192 176 54 29 31 52 31 59 48 61 100 47 112 178 74 51 45 47 90 55 37 68 67 56 85 121 47. 36. 以Medline補正書 論文起 目後的論文篇數 始年 77 2003 108 2002 32 2003 318 1994 281 2002 62 2002 29 2007 98 2000 59 2002 35 2004 58 2003 64 2002 76 2002 128 2002 56 2002 153 2002 261 2000 89 2002 54 2005 63 2002 57 2003 154 1992 64 2002 43 2002 68 2006 89 2002 60 2002 89 2002 150 1999 52 2002 292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The observed small neutrino masses strongly suggest the presence of super heavy Majorana neutrinos N. Out-of-thermal equilibrium processes may be easily realized around the

Define instead the imaginary.. potential, magnetic field, lattice…) Dirac-BdG Hamiltonian:. with small, and matrix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1) Determine a hypersurface on which matching condition is given.. (2) Determine a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Radiographs of Total Hip Replacements 廖振焜 林大弘 吳長晉 戴 瀚成 傅楸善 楊榮森 侯勝茂 2005 骨科醫學會 聯合學術研討會. • Automatic Digital PE

The difference resulted from the co- existence of two kinds of words in Buddhist scriptures a foreign words in which di- syllabic words are dominant, and most of them ar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