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學術期刊在學術傳播過程中扮演著一個主要的角色,1990 年代隨著電腦科 技的興起與網際網路的發展,電子期刊開始興起,並以其可快速傳遞全文、超連 結、不受時空限制、易於檢索等優勢特性,使得在學術殿堂居於重要地位的大學 圖書館對於電子期刊的館藏採購十分重視(Park, 1999)。然而電子期刊高居不下 的定價、年年固定的漲幅及大規模套裝出售的銷售方式,以致圖書館面臨所謂的 期刊危機(serials crisis)(Bhat, 2009)。

於是學術界開始思考如何讓學者能在一個公平、合法、自由的學術傳播環境 下累積知識、創新知識(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2004)。2001 年 12 月 英國 The Open Society Institute(簡稱 OSI),在布達佩斯(Budapest)召開會議,

期望透過國際間的共同努力,使得學術界的研究論文都能免費供大家使用。與會 學者共同分享經驗及看法,提出了所謂的布達佩斯開放近用提議(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簡稱 BOAI),並於 2002 年 2 月正式對外公布本項宣言的內容。

BOAI 將「開放近用(Open Access)」定義為:「文獻可以從網路上免費取得,允 許任何使用者閱讀、下載、複製、散布、列印、檢索或連結到這些文獻的全文,

可以抓取資料製作索引,將文獻傳送到軟體或任何其他合法的使用,同時,沒有 任何經濟、法律或技術的障礙;唯一的限制在於重製、散布及著作權方面,著者 擁有對作品完整性的主控權,確保其作品得以被正確引用。」其主要目的是希望 期刊不再受限於價格、版權,能夠建立一個不受限制的學術取用管道(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2002)。

2

2003 年 4 月份的貝塞斯達開放近用出版宣言(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則擴大了開放近用的內涵,認為使用者的權利,應屬於不能 撤回、全球性、永久的近用權(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2003)。2003 年 10 月份的柏林宣言(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 Sciences and Humanities),也公開聲明支持開放近用及 BOAI 和 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 兩份文件的內容,期待透過網際網 路的發展,實現全球知識開放傳播的願景(Berlin Declaration, 2003)。以上三項 宣言對開放近用做了具影響力的定義,幾乎所有開放近用的支持者都同意這所謂 的三 B 定義(BBB definition)(Suber, 2004),顯示學術界期待開放近用成為學術 出版的新典範。

除了學術界的發聲,圖書館界也開始響應。在學術傳播的過程,科學家或是 作者探索知識然後創造知識,透過學術出版(出版商),將研究成果傳播供大眾 使用。圖書館則收集這些學術成果,將學術成果提供給讀者使用,讀者其實也就 是作者,使用了這些學術成果,進而又創造了新的學術成果,如此不斷的循環。

在這過程中,圖書館編列預算購買研究資源提供給讀者使用,讀者使用了這些研 究資源,而有了新的學術成果,但新的學術成果,圖書館仍然必須再編列預算購 買。因此,美國研究圖書館學會(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簡稱 ARL)

也在 2002 年提出對開放近用發展的見解,認為任何有品質的學術與教學資源,

都應該採用開放近用的模式,不受限制的供公眾使用。其並鼓吹開放近用的關鍵 人物,作者、老師、讀者與科學家將開放近用期刊帶入學術研究領域,鼓勵圖書 館員、學校管理者、顧問、職員、決策者參與開放近用期刊的議題討論,將開放 近用應用在學術研究機構中,提供一個更經濟有效的散布及使用資訊的方法,以 創造一個新型態的學術出版模式(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2004)。上述 新的學術出版模式,最主要的變遷重點,就是減少出版商在學術出版中的中介角

3

色,使出版商在學術出版的價值鏈上的重要性下降(吳紹群、陳雪華,2008)。

如上述所提,足顯示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在學術界頗受重視,然而,儘管其 發展已超過十年,至今各大學圖書館仍為期刊價格年年調漲煩惱不已。2012 年 初英國數學家 Timothy Gowers 也因價格高昂的問題,在自己的部落格提出了抵 制大型出版商 Elsevier 的理由1,其主張引發了一連串的呼應迴響,其中一位回應 者 Tyler Neylon 並於翌日建立了名為「The Cost of Knowledge」的網站2,呼籲共 同連署,以三項行動:「不供稿、不審稿、不擔任編輯委員」抵制 Elsevier,連署 人數至 2012 年 11 月底止已逾萬人。

由於作者是學術傳播體系中的關鍵角色,因此作者對開放近用期刊的看法及 投稿與否最易影響未來學術傳播體系的發展(徐華玉、林奇秀,2011)。開放近 用有名的社群論壇 Open Access Directory(簡稱 OAD)也將研究者的態度及行動 視為重要的研究主題之一(Open Access Directory, 2012)。對於作者來說,開放 近用期刊的興起為學術傳播體系帶來新型態的出版模式,但也帶來許多的疑慮,

研究發現作者對於開放近用期刊「免費取用」(free access)的特性,大多表示十 分的認同(Swan & Brown, 2004; Schroter, Tite, & Smith, 2005; Nariani & Fernandez, 2012),但無論是否願意將論文發表在開放近用期刊,其共同關心的議題主要在 於開放近用期刊的影響力(impact factor)及是否有同儕審閱機制(peer review)

(Goodman, 2004; Schroter, Tite, & Smith, 2005; Warlick & Vaughan, 2007; Nariani

& Fernandez, 2012)。

儘管部份作者對於開放近用期刊影響力仍有疑慮,但根據 Thomson Reuters

1 Gowers, T. (2012, January 21). Elsevier — my part in its downfall[Web log post]. Retrieved from http://gowers.wordpress.com/2012/01/21/elsevier-my-part-in-its-downfall/

2 Neylon, T.(2012). The cost of knowledge. Retrieved from http://thecostofknowledge.com

4

公司的報告,其出版的引用文獻資料庫 Web of Science(簡稱 WOS)自 2002 年 便開始陸續收錄開放近用期刊。Thomson Reuters 表示其任務是要維持一個全球 性且具學術內容的資料庫,其表示收錄資料庫評估的重點在於文獻的內容品質,

而文獻的出版模式是商業模式或是開放近用模式並不會影響其評估判斷(Testa, 2012)。McVeigh(2004)的研究也顯示,雖然大部份的開放近用期刊在 WOS 出 版的期刊引用報告 Journal of Citation Report(簡稱 JCR)中的排名都在該領域的 後半段,但總是會有幾種期刊排名在該領域的前四分之一,例如:期刊「Genome Biology」在 2011 年的 JCR 中,其影響係數(impact factor,簡稱 IF 值)高達 9.04,

並在期刊總種數為 158 種的 Biotechnology & Applied Microbiology 領域中排名第 6 名。此即顯示,開放近用期刊的品質也受到學者們的肯定。

但以上對於作者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之相關研究,都是以問卷或訪談方 式探討作者的投稿經驗或只探究作者對於開放近用期刊的接受度,然而缺乏對於 作者實際的發表論文過程的分析,而且本研究發現過去的研究(如 Swan & Brown, 2004; Nicholas, Huntington, & Rowlands, 2005; 徐華玉、林奇秀, 2011)其訪談或 問卷的對象缺乏長期投稿開放近用期刊的經驗,其研究樣本對象來源通常為一般 性的作者,例如以 Nicholas、Huntington 與 Rowlands(2005)的研究中雖然樣本 數將近 4,000 位,但其中有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的人數只占百分之十。因此 可知,過去的研究成果若套用至本研究所著重關於開放近用期刊高產量作者的分 析,確有其邏輯上之缺陷。這引起本研究想要著重於開放近用期刊中,高產量作 者實際發表論文的資料分析,以區別與過去研究作者沒有投稿開放近用期刊經驗 或投稿次數很少的不同。本此初衷,本研究便針對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 來搜集論文。

總結本研究試圖了解之問題如下:開放近用期刊中發表論文的高產量作者,

其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中的情形如何?這些高產量作者是否偏好開放近用

5

期刊?而開放近用期刊在其發表論文的過程中所占的比率及分布情形如何?發 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的比率是否對其學術表現會有影響?這些開放近用期刊 的高產量作者只將論文發表在開放近用期刊,抑或是也會同時發表論文在非開放 近用期刊。

在大學圖書館面臨的期刊危機中, 長期以來,學者主要專注在自己的研究,

將研究成果,透過大部份的營利出版社審稿然後出版,出版後主要是由圖書館編 列預算購買。學者透過圖書館取得的服務及資源通常都是免費的,因此學者較不 容易發現價格的問題。所以圖書館界應該要對作者積極推廣開放近用的觀念。而 在此之前,圖書館必須對這些作者(也就是讀者)有更加深入的瞭解,瞭解其在 學術研究中的過程及真正的需求,才能達到更好的推廣效果。經由上述問題之釐 清,本研究期望由此瞭解開放近用期刊對於作者的影響及其在作者學術研究中扮 演的角色,以做為未來圖書館向作者推廣開放近用期刊之參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