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針對生醫類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的情況進行探討,

根據研究目的,本研究從 WOS 資料庫中收集 30 位生醫領域內開放近用期刊的 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的書目資料,利用資訊計量方法,分析論文的篇數、期刊的 分布、期刊 IF 值、論文被引用次數及學術表現,並利用迴歸分析,分析論文篇 數與 IF 值、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與 IF 值、h-index 與論文篇數及 IF 值以及學術 貢獻度與發表論文之作者排名之間的關係。以下簡述歸納上述研究分析所得的研 究發現。

一、 30 位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的情形

1. 30 位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之期刊數量分布呈現冪次分布,開放近用期刊論文 篇數比例為 36%,並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結果,這 30 位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之期刊數量分布呈現 冪次分布,開放近用期刊之論文篇數占所有期刊論文總篇數的 36%(1,042/2,927), 而在這 30 位學者發表論文數量最多的前十名期刊中,開放近用期刊占 5 種,論 文數量為 712 篇,占前十名期刊篇數的 68%(712/1,042)。

所有的論文總共發表在 496 種不同的期刊中,其中開放近用期刊有 57 種(占

82

期刊總種數 11%),平均每種開放近用期刊發表論文 18.28 篇;非開放近用期刊 439 種,平均每種發表論文 4.19 篇。若扣除僅被發表過 1 篇論文的期刊 263 種,

則總共有 233 種不同的期刊,其中開放近用期刊有 33 種,平均每種發表論文 30.85 篇;非開放近用期刊有 199 種,平均每種發表論文 8.27 篇。30 位學者發表論文 在開放近用期刊的篇數也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在開放近用期刊與非開放近用期刊的領域排名上,有 24 位學者發表論文的 開放近用期刊之平均排名都在非開放近用期刊的平均排名之前,且所有開放近用 期刊的平均排名均在前 28%,而非開放近用期刊之平均排名百分比則散布於前 3%至 81%之間。

2. 期刊 IF 值與學者發表的論文篇數之相關性為低度的正向關係。

根據第四章第二節之分析結果得知,這 30 位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的期刊中,

僅有 28 種期刊沒有被 JCR 收錄過,而發表在這 28 種期刊中的論文數量為 39 篇,

僅占所有論文比率 1.33%。也就是大部份的期刊都是有被 JCR 收錄。接著利用皮 爾森相關係數分析 55 種開放近用期刊歷年陸續被 JCR 收錄的種數及學者歷年發 表在開放近用期刊的論文篇數,亦呈現顯著相關。

探討期刊的 IF 值與學者發表的論文篇數之相關性來看,其開放近用期刊的 IF 值與論文篇數之相關性為顯著的低度正向關係,非開放近用期刊的 IF 值與論 文篇數間也是低度正向關係,但不具顯著性,而開放近用期刊與非開放近用期刊 IF 值與論文篇數之線性迴歸統計分析的 R 平方解釋力都不高,無法說明期刊 IF 值與學者發表論文篇數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另外,30 位學者發表論文的期刊平均領域排名都在前 31%,若將開放近用 期刊與非開放近用期刊分開計算,則開放近用期刊的領域排名都在前 28%,非開 放近用期刊之領域排名則散布在前 3%至 81%之間,以發表論文最多的前十名期

83

刊為例,前五名開放近用期刊之 IF 值平均為 5.596,前五名非開放近用期刊之 IF 值平均為 18.592,整體而言,開放近用期刊之平均 IF 值大部份小於非開放近用 期刊的 IF 值。

二、 高產量學者發表於開放近用期刊與非開放近用期刊中的論文被 引用的情形

1. 30 位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平均每年每篇論文為 0.93 次,其中 開放近用期刊平均為 0.88 次,非開放近用期刊為 0.99 次,且論文被引用的 次數與期刊平均 IF 值有顯著的高度的正向關係。

2. 高產量學者發表於開放近用期刊中的論文並不具有引用優勢。

本研究之結果顯示論文被引用的次數與期刊平均 IF 值有高度的正向關係,

而開放近用期刊在這 30 位高產量學者中並不具備引用優勢。本研究統計 30 位高 產量學者每篇論文平均每年被引用之次數,並區分其發表在開放近用期刊及非開 放近用期刊之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計算每一位學者開放近用期刊的引用優勢,

其中有 22 位學者的引用優勢為負值,而 30 位學者之平均引用優勢為-52%,這 代表 30 位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刊的被引用次數大部份少於發表在 非開放近用期刊的被引用次數。

本研究關於引用優勢之結果與過去的研究不同,過去的研究大部份顯示開放 近用期刊具有引用優勢,例如在工程學與物理學的領域上。而探討本研究開放近 用期刊引用優勢之結果與過去研究不同的原因,主要為學科領域及研究對象的選 擇不同。在學科領域上,本研究選擇的領域為生醫領域,此領域在開放近用期刊 引用優勢上,過去的研究顯示其開放近用期刊之引用優勢較其他學科領域低;在 研究對象的選擇上,過去的研究主要針對單本期刊內的文章或某學科領域中的多

84

種期刊文章進行分析,而本研究選擇的研究對象為學者,就學者本身發表的所有 論文進行比較,論文品質的影響因素較低,同一本期刊或是同一學科領域中,論 文品質之差異較大,判斷此為本研究結果與先前研究不同的主要因素。且本研究 以學者為對象分析學者個人分別發表論文在開放近用期刊與非開放近用期刊之 分析,使得被引用次數之多寡不存在作者聲譽及作者所在機構的影響因素。

最後,過去的研究指出,開放近用期刊大部份具有引用優勢,雖然確實的原 因尚待進一步研究,但主要原因可能是開放近用提高了論文的能見度(黃明居等 人,2012),而本研究之 30 位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在非開放近用的頂 尖期刊中也有不錯的表現。本研究認為因為這 30 位學者所發表論文的非開放近 用期刊有高比例是領域內的頂尖期刊,故而各機構圖書館大部份都有訂購典藏,

使得開放近用期刊對讀者而言免費開放取用的優勢降低了,這可能也是在這些高 產量學者中其開放近用期刊不具引用優勢的原因。

三、 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之學術表現

1. 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學術貢獻度分布範圍為 4.42 至 20.41,其高低 主要與發表論文時之作者排名呈現顯著的中度相關。

在學術貢獻度方面,30 位學者的學術貢獻度分布範圍為 4.42 至 20.41,平均 而言,開放近用期刊的學術貢獻度(10.45)高於非開放近用期刊的學術貢獻度

(9.10)。線性迴歸統計分析之研究結果顯示學術貢獻度與作者平均排名之加權 分數呈現顯著的中度相關,表示學術貢獻度之高低主要受發表論文時之作者排名 影響。

2. 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 h-index 之範圍則是 5 至 82,其高低主要與發 表論文之篇數多寡相關。

85

資料分析結果 30 位學者的 h-index 之範圍是 5 至 82,而平均而言,開放近 用期刊的 h-index(10.03)低於非開放近用期刊的 h-index(23.23)。由資料分析 中也可知此 30 位學者發表的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與期刊 IF 值之比值平均為 0.93,

顯示這些學者論文被引用的次數接近一般平均。且 30 位學者發表論文的期刊領 域排名平均都在前 31%,而論文發表最多的前十名期刊,領域排名更在前 16%,

其中還有四種的排名是領域內的前三名。由於這 30 位高產量學者之論文品質均 有一般平均水準,其 h-index 之高低主要與發表論文之篇數多寡相關。線性迴歸 統計分析之研究結果,h-index 與學者論文的發表篇數呈現顯著的非常高度相關,

並且具高度解釋力,而 h-index 與學者論文發表之期刊的 IF 值,則是屬顯著的中 度相關;而所有學者的 h-index 都大於其本身非開放近用期刊的 h-index,代表學 者發表論文在開放近用期刊大部份都提升了其 h-index。

綜合以上的研究結果,在開放近用期刊的發展上,從本研究這 30 位高產量 學者發表在開放近用期刊中的論文比例平均為 36%以及開放近用期刊之領域排 名平均在前 28%來看,顯示表現良好的開放近用期刊,確實會得到學者的支持。

而本研究開放近用期刊中的 IF 值雖然沒有非開放近用期刊高,但其在領域中的 排名也有不錯的表現。就如 McVeigh(2004)的研究所提,雖然開放近用期刊在 JCR 的排名都在領域的後半段,但總是會有幾種期刊排名在該領域的前四分之一,

此即顯示開放近用期刊的品質也受到學者們的肯定。而且發表論文於開放近用期 刊中的作者並不是特定的某一群人,而是原來學術傳播領域內的學者也開始投稿 開放近用期刊,顯示開放近用期刊仍然有發展空間。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