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資訊計量學的方法,來探討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發表 論文之情形,包括定義高產量學者及高產量學者之發表論文的數量、期刊分布特 性、期刊 IF 值與排名、論文被引用情形及學術表現。

資訊計量學主要是利用量化的統計與分析,描述各學科領域出版文獻的特性 及發展模式。例如:由文獻數量成長瞭解學科興衰更迭、分析作者資訊提供作者 生產力的指標、分析主題資訊可提供研究主題趨勢的觀察(林巧敏、范蔚敏,2010)。

普遍運用於分析特定領域學術文獻數量、作者、研究機構,以瞭解學術生產活動 或是文獻成長與聚集的分析。另外,在學術評鑑上,也時常使用資訊計量法在學 術論文發表篇數及被引用次數上,藉此迅速掌握評鑑對象大致的學術表現,例如 JCR 的期刊影響係數 IF 值,Hirsch(2005)提出的 h-index 等。顯見資訊計量其 客觀直覺的優點,適合用來描寫文獻的形式內容特性,以及學者生產力特性,並 據以瞭解一個學科領域或作者較長期、全面的發展。故本研究以資訊計量學的方 法來探討開放近用期刊中的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之情形。

為了探究 30 位生醫領域中開放近用期刊的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的數量、發 表論文的期刊分布特性、期刊 IF 值與排名、論文被引用次數及學術表現,以回 答本研究之研究問題,達到本研究的目的,利用以下方法分別進行資料整理、統 計及分析。以下分別說明各分析方法之進行方式。

一、 論文數量

依照自 WOS 資料庫下載的書目資料,計算分析各年度學者發表論文的數量,

繪製 30 位學者合計的年度數量分布曲線圖,觀察發表論文數量每年分布的情形

38 為開放近用期刊,例如:Nucleic Acids Research 一刊為 1996 年首度發行,但至 2005 年才改變出版模式為開放近用期刊,故本研究將該期刊 2004 年以前之論文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OAJ論文篇數 NOAJ論文篇數

圖 3-2 學者 Deng, Youping 歷年論文數量分布圖

39

二、 學者發表論文之期刊分布特性

探討這 30 位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之期刊是否有集中或分散的情形,例如,

是否有某一種期刊的論文數量特別多的情形,抑或是都呈現平均分布的情形。並 計算開放近用期刊所占的比例。另外,再以刊名查詢期刊被 JCR 收錄的情形,

了解其發表論文的期刊沒有被 JCR 收錄的比例,探討期刊是否具備 IF 值,對學 者選擇期刊上是否有很大的影響。其中,期刊可能會有停刊、復刊、分刊、併刊、

改刊的情形,為使同一期刊的文獻不致因刊名變更或出版方式改變而分散,利用 ISSN 確認期刊更名的情形,如有更名情形,則進行資料合併,統一使用最新的 刊名,例如:期刊 Proteins-Structure Function And Genetics 自 2004 年起更名為 Proteins-Structure Function And Bioinformatics,則本研究採用新刊名代表,僅計 算為一種期刊,2004 年以前以舊刊名發表之論文資訊及統計資料併入新刊名計 算。

三、 期刊 IF 值與論文篇數分析

探究 30 位高產量學者發表論文之期刊 IF 值分布的情形如何。利用刊名查詢 2011 年的 JCR 中,這 30 位學者每一篇論文發表的期刊 IF 值,繪製每一位學者 發表論文的 IF 值散布圖(如圖 3-3),以及 30 位學者之平均 IF 值,觀察 IF 值分 布的情形,並進行迴歸統計分析期刊 IF 值與論文篇數間是否存在相關性。

40

41

五、 學術表現

學術表現主要探討作者在發表論文時,名列通訊作者、第一作者或其他作者 之情形,以及所發表論文之期刊 IF 值是否會影響其學術表現,主要利用學術貢 獻度及 h-index 兩者來評量。

(一)學術貢獻度(Academic contribution,簡稱 AC):本研究參考國科會之 研究表現指數 RPI,利用加權計算方式計算 30 位學者之學術貢獻度,

計算方式如下:

1. J 表示刊登期刊分類排名加權分數:

(1) SCI、SSCI 期刊排名百分比(期刊排名/該領域期刊總數;以 2011 年度之 JCR 資料為準)

Impact Factor >=6 時或 Impact Factor 排名≦10.00% J=6 分 10.00%<排名≦20.00% J=5 分

20.00%<排名≦40.00% J=4 分 40.00%<排名≦60.00% J=3 分 60.00%<排名≦80.00% J=2 分 排名 80.00%以後 J=1 分

(2) 非 SCI、SSCI 收錄之學術性期刊 J=0.5 分

(3) 註:如遇期刊有兩個以上領域者,則取排名較佳之領域的百分 比計算。

2. A 表示作者排名加權分數:

42

第 1 作者或通訊作者 A=5 分 第 2 作者 A=3 分

第 3 作者 A=1 分

第 4 作者或以後之作者 A=0.5 分

3. 單篇論文之學術貢獻度以 JxA 表示。

4. 作者之學術貢獻度(AC 值)則以各單篇論文之學術貢獻度加總後 除以所有發表論文的數量,AC 值最高分為 30 分,公式如下:

AC=[(J1xA1)+(J2xA2)+…+(JnxAn)]/n

5. 例如:學者 Winters-Hilt, Stephen 之學術貢獻度 AC=653/32=20.41,

計算方式如表 3-4。

43

(二)h-index:

本研究採用為 Hirsch(2005)所提出的 h-index 來描述個別科學 家研究產出的影響力與數量,h-index 之定義為「科學家的 Np 篇文章

44

中,有 h 篇被引用次數達 h 次或以上的文章,且其他文章(Np-h)每 篇被引用次數皆小於或等於 h,則其 h-index=h。」舉例來說,如第一 個學者 Deng, Youping 的 h-index 為 12,代表 Deng, Youping 這位學者 曾發表 12 篇被引用次數至少 12 次的文章,且 Deng, Youping 其他文 章的被引用次數皆小於或等於 12。h-index 愈高代表該科學家已出版 愈多數量被高度引用的作品。並比較若只將開放近用期刊與非開放近 用期刊之論文被引用次數分開計算 h-index 之情形。主要是想瞭解學 者發表在開放近用期刊的論文與非開放近用期刊中的論文其影響力 如何。

h-index 之計算方式,首先由 WOS 資料庫中的 Times Cited 欄位取 得每位作者每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將每一位作者的論文書目依論文 被引用次數排序後分別計算出每位作者的 h-index,如表 3-5 為學者 Deng, Youping 的 h-index 計算方式。首先,將 Deng, Youping 學者的 77 篇論文依論文被引用次數排序後,可得知被引用次數排名第 12 名 的編號 62 之論文其被引用次數為 13,剛好大於 12,而被引用次數排 名第 13 名的編號 43 之論文其被引用次數為 11,小於 12,故學者 Deng, Youping 之 h-index 為 12,亦即其有 12 篇論文的被引用次數大於或等 於 12,而其他的論文被引用次數皆小於 12。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