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一八事變時期的日中政治動員與軍事作戰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九一八事變時期的日中政治動員與軍事作戰"

Copied!
6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九一八事變時期的日中政治動員與

軍事作戰

黃自進

∗ 「一戰二和三撫」是關東軍的作戰策略三部曲。面對遼寧省的東北軍, 關東軍主「戰」,因為掌握南滿鐵路可謂是關東軍的首要作戰目標。除了掌 握運輸線,確保軍隊的調動自如的軍事上目的以外,南滿鐵路沿線的25個城 市,本來就是東北的精華區。掌握了鐵路,自然也就掌握了這些沿線都市, 掌握了這些精華區,遼寧省也就大致底定。 至於對付吉林省,關東軍是主「和」的。吉林省代理主席熙洽能於事變 爆發後的第3天,開城迎敵,第10天就率眾投降。這份效率,這份默契無一 不在說明,熙洽在事變期所有的活動,皆是精心設計下的產物。特別是熙洽 一顆棋子,就能讓吉林省7個步兵旅、1個騎兵旅,85%的步兵、100%的騎 兵放棄抵抗甘願接受關東軍收編,由此也可見識到關東軍在政治謀略上的成 效。 對付黑龍江省,關東軍則以「撫」為主軸,黑龍江省俗稱北滿,原本就 是蘇聯的勢力範圍區,日本在當地本為勢力,借用特區長官,也就是東北政 界耆老張景惠在東北政界、軍界的影響力,安撫黑龍江省的地方勢力是關東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2)

軍在事變初期所擬定的政治謀略。 相較於關東軍的「一戰二和三撫」,東北軍卻以「拒戰、懼戰、觀戰」 為回應。雙方的優劣差距,不僅反映在關東軍的因地制宜力求主動之作戰模 式上,也反映在東北軍的因循苟且坐以待斃的消極回應模式中。除了雙方在 軍事策略上主被動的明顯差異,關東軍的政治動員能力更是不容忽視。吉林 市可在1個星期,瀋陽可在3個月之內,恢復原貌。這份效率,無疑的可為關 東軍對東北地方事務的熟悉及掌握,提供最佳的說明。也由於關東軍對東北 事務有十足的掌握,九一八事變的戰事中因而得以在關東軍所設計的軌道上 進行。 關鍵詞:九一八事變、滿洲國、關東軍、張學良、不抵抗政策

一、前言

九一八事變在近代中日關係史上意義重大,已無庸置疑,尤其是九一八 事變所造就的滿洲國,更是逼使中國走向全面抗戰的導火線。相關之研究, 不勝枚舉。但至今為止,以日本創建滿洲國過程為主題的探討,尚屬罕見。 尤其是有 10,400 的關東軍以及 4,000 名的朝鮮軍,面對 179,500 名的東北軍, 竟能於短短的 105 天之內鯨吞整個東北的此一事實,應該如何解讀呢?更特 別的是,整個東北戰役日軍死傷僅 1,200 人。1此一數字若與 1932 年及 1937 年的上海戰役,日軍為攻取比東北小 1,299 倍,只有 860 平方公里的上海時, 前者死傷 2,363 人,2後者死傷 4 萬 372 人3的紀錄相較,又應如何評價呢? 再則,敵我相持,關東軍的成功,亦即表示東北軍的失敗。尤其是 1932 年 3 月 1 日「滿洲國」成立時,日本駐軍雖已增為 23,058 名,4可是分配在 1 北岡伸一,《日本の近代(5):政黨から軍部へ》(東京:中央公論新社,1999),頁169。 2 陸軍參謀本部,〈支那時局報第四十三號〉(1932年3月24日),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藏,原件。 3 秦郁彥,《日中戰爭史》(東京:河出書房新社,1977),頁281。 4 1931年12月17日,日本開始對中國東北增兵,首先派遣以4個步兵大隊、1個砲兵大隊為建制的 混成第9旅團,總兵力約為4,496名。接著又於12月27日,增派混成第8旅團,總兵力約為4,162

(3)

1,116,953 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均每 1,000 平方公里,只能配置 21 人。藉 由此一數字就可理解,沒有地方軍政系統的積極配合,滿洲國是不可能在 6 個月之內,就可宣告成立。換言之,滿洲國之所以能成立,軍事奇襲只是臨 門一腳,政治動員成功才是關鍵所在。如何威脅利誘,將張學良的執政團隊, 整批收編為滿洲國的建國骨幹,才是關東軍籌畫九一八事變時的重點。 有鑑於此,本文擬先以關東軍在事變前夕的活動內容為研究焦點,探討 關東軍為發動九一八事變所規劃的藍圖以及軍事佈署。其次,以關東軍與東 北軍的攻防戰之過程為研究主軸,評析關東軍針對東北三省的不同軍政體 系,所設定「一戰二和三撫」的三部作戰策略之實際執行效果以及東北軍的 「拒戰、懼戰、觀戰」的回應模式中所呈現出東北軍不能有效抗敵的緣由所 在。最後,再以關東軍與東北地方軍政系統的互動關係為研究線索,追溯關 東軍對東北各地方派系的實際掌握狀況以及滿洲國得以成立的經緯。

二、關東軍的軍事謀略

(一) 事變前夕的戰略佈署

關東軍創設於 1906 年,5主要任務在於保衛關東州以及南滿鐵路。6所謂 關東州是指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租借地,範圍包括旅順、大連及遼東半島。至 於南滿鐵路則包括三部份:(一)鐵路本身,(二)沿鐵路線,兩側合計 62 米(62 公尺)之處的腹地,(三)沿鐵路線的都市道路。鐵路本身全長 694 哩(1,116.64 名,內含4個步兵大隊、1個砲兵中隊。外山操、森松俊夫編,《帝國陸軍編制總覽 第1卷:近 代日本軍事組織‧人事資料總覽》(東京:芙蓉書房出版,1993),頁62-63。原剛、安岡昭南編, 《日本海陸軍事典》(東京:新人物往來社,2003),下卷,頁255。 5 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關東軍(1):對ソ戰備ノモンハン事件》(東京:朝雲新聞社, 1983),頁13。 6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一卷:滿州事變前夜》(東 京:朝日新聞社,1963),頁190。

(4)

公里)。7其中以大連至長春線為主軸以外,還包括瀋陽到安東的安奉線等各 種路線。8除鐵路本身以外,若再將鐵路沿線的腹地也加以核計,其總面積為 16 萬哩(41,422 萬平方公里),貫穿遼寧省、吉林省中的 25 個都市。9 關東軍的駐軍人數,是根據鐵路線的線路距離核算而出。根據日本與清 廷所訂的駐軍協定,一哩鐵路線的駐軍配額是 15 人,10因而 694 哩全長的南 滿鐵路,可分配到的配額為 10,410 人。九一八事變前夕,關東軍的實際駐軍 人數為 10,400 人,分別隸屬於 1 個師團、6 個獨立大隊。11 關東軍司令部設防於遼陽的第 2 師團,兵力約 6 千人,分佈地點遍佈長 春、公主嶺、海城、鐵嶺、遼陽、瀋陽、旅順等地。其他 6 個獨立守備隊分 別駐防於公主嶺、瀋陽、大石橋、連山關、四平街、遼陽等地,總兵力為 5,400 人。 7 參謀本部,〈滿蒙に於ける本邦勢力の概要〉(1928年5月調查),收入小林龍夫等編,《現代史 資料11:續‧滿州事變》(東京:みすず書房,1977),頁156。 8 大連至長春的南滿鐵路全長438哩,瀋陽至安東的安奉線全長161哩,除此之外還有旅順線、營 口線、煙台線、撫順等各支線。參謀本部,〈滿蒙に於ける本邦勢力の概要〉,頁156。 9 25個都市分別為瓦房店、松樹、熊岳、蓋平、大石橋、海城、鞍山、遼陽、瀋陽、鐵嶺、開原、 昌圖、雙廟子、四平街、郭家店、公主嶺、范家屯、長春、撫順、本溪湖、橋頭、連山關、雞 冠山、安東、營口。 10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一卷:滿州事變前夜》,頁 362。 11 新人物往來社戰史室,《滿州國と關東軍》(東京:新人物往來社戰史,1994),頁220。防衛廳 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關東軍(1):對ソ戰備ノモンハン事件》,頁14-15。

(5)

附圖1:關東軍駐軍圖 保衛關東州及南滿鐵路,雖然是創設關東軍的初衷,但隨著日本勢力在 中國東北地區的擴張,關東軍所分擔的任務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也愈趨複雜。 這其中包括藉由眾多貸款而取得鐵路、通訊、航運、金融、礦產、工業等眾 多特權。12尤其是北洋軍閥割據時代,日本勢力在東北的擴張和張作霖勢力 在東北的坐大,成為相互扶持互為倚仗關係之時,維繫張作霖在東北的君臨 地位,進也成為關東軍的重要任務之一。1925 年 11 月,當奉軍第 10 軍軍長 郭松齡「倒戈」之際,關東軍為了要讓張作霖有調動援軍再啟戰機的機會, 出兵阻擋郭軍進軍瀋陽,就是明顯的例證。13不過,當張作霖自認為羽毛已 12 參謀本部,〈滿蒙に於ける本邦勢力の概要〉,頁155-197。 13 郭松齡是乘直奉戰役剛落幕,奉軍精銳盡出關內遍佈華北各地之際,從灤州起兵,沿京奉線北 進。一路是勢如破竹,瀋陽是指日可陷。此刻張作霖幸得日本關東軍資助,關東軍以郭軍不得 進入南滿鐵路附屬地為藉口,以軍事武力阻止郭軍不得北進。張作霖也因關東軍的適時出動, 得以以逸待勞,在吉、黑兩省援軍到達後,再重開戰端痛潰郭軍。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編, 《關東軍(1):對ソ戰備ノモンハン事件》,頁11。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瀋陽:遼 寧人民出版社,1991),頁18-19。

(6)

豐,不願再接受日本政府擺佈之時,誅殺張作霖,讓群龍無首的東北各地軍 閥群起逐鹿,然後關東軍再挑選一個能配合日本國家利益者加以扶植,則成 為關東軍的另一選擇方案。14 從以上兩個事例可以看出,隨著日本勢力在中國東北的無所不在,關東 軍的任務已從單純的保衛租界地及南滿鐵路以外,進而擴大成為保衛日本在 東北的全體利益,扶植能為日本利益效忠的東北地方軍閥,自然成為此一時 期關東軍的主要策略。早期扶植張作霖,是因為他最能配合日本要求,晚期 誅殺張作霖,是希望能換一個願配合日本需要的新領導人。在扶植與誅殺之 間,關東軍的基本政策,應沒有跳出尋找代言人的範疇。換言之,此一時期 的關東軍,至少還承認中國東北的主權,還沒有想到要直接掌控東北。 認為關東軍應主動出擊,據東北為己有者是石原莞爾中校於 1928 年 10 月出任關東軍作戰參謀以後的事了。也就是說,關東軍的對東北政策,從積 極培養利益代言人而發展到要直接掌控東北,是受石原的影響。石原早在赴 任關東軍參謀之前,就以擅長研究戰略理論而享有盛名,「世界最終戰論」 是他的主要論述。他認為終結戰爭是人類的普世價值,可是此一普世價值唯 有待人類世上最後一次大戰才有希望實踐。而代表人類參與最後一次決戰的 主要兩個國家,一為日本,另一為美國。換言之,日美之戰,也是人類兩大 文明的決戰,日本為東方文明的代表,美國則代表西方文明。優勝劣敗,是 人類文明進化的法則,兩大文明必然一戰,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趨勢。 對於地狹人稠,又欠缺自然資源的日本而言,若要求能僥倖存活,唯有掌控 中國東北一途。15 英國不能戰、美國不欲戰、蘇聯不敢戰,是石原對 1930 年代國際局勢 14 1928年6月4日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是關東軍高級參謀河本大作上校一手策劃而成,和日 本政府沒有直接關連。不過,河本大作的所作所為,很明顯的得到日本軍方普遍的認同,這也 是日本軍方拒絕將他交出送審的主要理由。田中義一內閣也因不能將河本執之以法,而被天皇 面斥,只得以辭職收場,至於河本,事後只受到提早退休的行政處分。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 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一卷:滿州事變前夜》,頁308-309、318-327。 15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一卷:滿州事變前夜》,頁 366-367。

(7)

的觀測,也由於他有這一份自信,所以他強烈主張,此時此刻是日本擷取中 國東北的最好時機。不過,一旦日本拿下中國東北,蘇聯與美國自然不會輕 易罷休,為了追求日本能夠早日面對與列強一戰的變局,關東軍應該將出擊 東北,與促進國內體制的改革,視為一體之兩面。也就是說,當戰爭的形式, 已發展到全民皆兵,國家需總動員的情勢之下,日本為求應戰,自然得將國 家總動員體系納入政府的改造工程計畫。再者,日美之戰既然不可避免,而 日本不拿下東北,就沒有與美國一戰本錢的現實壓力下,關東軍應趁國際局 勢對日本最有利之時機,主動出擊拿下東北,更應利用拿下東北所引爆的國 際緊張情勢,強逼日本國內實施改造,提早建構一個能應付世界大戰的國家 動員體系。16 石原的論述驚世駭俗,不過卻迎合亟欲改變現狀的關東軍之基本心態。 尤其是石原赴任 2 個月後,張學良宣佈東北「易幟」。易幟後的東北,觸目 所及,東北民眾的民族主義浪潮高漲,反日聲浪不斷。「反帝廢約」原本就 是國民政府誓師北伐時,向全國民眾宣誓的公約。如今中國統一,修改不平 等條約、恢復中國國民固有權益,自然將會成為國民政府首要施政目標。可 是對長年依存特權在中國東北發展之日本僑民而言,所謂修改不平等條約, 無非就是喪失在中國賴以發展的生活地盤。如何阻止中國的修約浪潮,維護 日本既有權益,自然成為東北地區日本僑民社會的共同關心議題,17而關東 軍當然不會置身事外。 除了石原的論述,能迎合關東軍的基本心態以外,板垣征四郎上校於 1929 年 5 月到關東軍任職,也是石原的戰略理論能左右關東軍走向的主要關 鍵。板垣與石原原本就是舊識,18板垣赴關東軍擔任高級參謀是石原的戰略 理論能具體落實為關東軍的作戰計畫的一大契機。換言之,一支 10,400 人的 16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一卷:滿州事變前夜》,頁 378。 17 仙頭久吉,《滿州青年聯盟史》(東京:滿州青年聯盟史刊行委員會,1933),頁11-12。 18 板垣征四郎與石原莞爾在旅順相遇之前,在日本的仙台以及中國的漢口就有共事的經驗。日本 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一卷:滿州事變前夜》,頁368。

(8)

部隊,要挑戰擁有 40 萬大軍的張學良,19自然需要精心籌畫。在板垣的支持 下,1929 年 7 月起關東軍展開一連串的參謀演習,就是為了模擬石原的「以 寡擊眾」之戰術演練。首先是哈爾濱、齊齊哈爾、海拉爾、滿洲里之旅。20 著是 1929 年的錦州之旅,1930 年 1 月的瀋陽攻城戰,弓張嶺夜襲戰、1930 年 5 月的長春演習,這些一連串的參謀作業操練,爾後皆成為九一八事變時 期關東軍的作戰手冊。21 此外,中國國民政府的內鬥,更是對落實石原的戰略構思有最直接的幫 助。1930 年為裁軍問題所引爆的中原大戰,不僅歷時半年,雙方動員人數還 超過百萬。此一堪稱辛亥革命以來最大的內戰,是靠張學良揮軍入關力挺中 央才得以落幕。22 中原內戰的結果之一,就是東北軍再度入關,華北成為張學良論功行賞 的新地盤。奉軍嫡系相繼出任河北省省主席以及北平、天津兩市的衛戍司 令,張學良開始長駐北平,工作重心也從瀋陽移到北平。23張學良離開瀋陽, 對於關東軍而言自是福音一件。特別是張學良帶了 8 萬精銳入關,24對減輕 戰鬥阻力自是不在話下。1931 年 2 月蔣介石幽禁立法院長胡漢民,促使粵系 大老於同年 5 月在廣州另立「國民政府」以謀反制。國民政府的再度分裂, 自然又是關東軍另一減輕東北戰鬥力的大好時機。同年 7 月在廣東臨時政府 的唆使下,石友三在華北叛變,關東軍為得漁人之利,趁機將亡命大連的閻 錫山用專機送回太原,25而東京的陸軍省總部也對石友三提供武器,26冀望石 19 劉鳳翰,〈九一八事變前後的東北軍〉,收入李雲漢主編,《國民政府處理九一八事變之重要文 獻》(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92),頁535。 20 石原莞爾,〈「戰史大觀」の由來記〉,收入石原莞爾,《最終戰爭論》(東京:經濟往來社,1980), 頁126-127。 21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一卷:滿州事變前夜》,頁 371-372。 22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台北:曉園出版,1994) 下冊,頁697-688。 23 當時的河北省省主席王樹常、平津衛戍司令于學忠皆出身東北軍。 24 劉鳳翰,〈九一八事變前後的東北軍〉,頁548。 25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冊,頁692。 26 〈石友三ニ兵器供給ノ件〉(1931年1月24日),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藏,《陸軍省密大日記:

(9)

友三的叛亂與廣東臨時政府的討蔣北伐,能夠形成南北夾擊之勢。石友三叛 亂雖未成氣候,但張學良為了平亂,再調東北軍精銳 7 萬入關,27對減輕關 東軍的戰鬥阻力,自是裨益甚大。 1931年4月日本陸軍參謀本部針對中國東北問題,提出一個三階段的解 決方案: 第一階段:承認中國對東北有主權的框架下,剷除張學良,另樹立一 個能配合日本政府需要的新東北王。 第二階段:不承認中國對東北的主權,在日本的武力支援下,扶植東 北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第三階段:直接佔領東北,讓東北成為日本領土的一部。28 根據這三階段方案,陸軍大臣南次郎也於同年的 6 月召集陸軍省及參謀 本部的相關課長,組織研究小組,正式草擬武力解決東北之具體方案。不過, 根據此一研究小組的研議結果,認為武力解決東北,需眾多相關措施配套。 此等配套措施,需時 1 年才能準備完成。因此,按陸軍省的正式見解是 1932 年 6 月以後,才能考慮出兵東北。29 相較於東京陸軍總部需時 1 年之評估,關東軍確認為只需再 3 個月就可 完成準備。雙方的評估有 9 個月的差距。至於差距的原因,來自於兩點,一 則是關東軍生活起居於東北,對東北情勢的掌握,自然優於東京總部。二則 是關東軍的起步甚早。如前所述,關東軍於 1929 年 7 月起,就利用參謀演 習之名,對東北各戰略要地進行實地考察之事。再者,關東軍參謀部調查班 也於同年的 7 月開始負責進行「滿洲占領研究」,此一計畫歷時 2 年,於 1931 年 7 月完成。計畫的重點,在於模擬關東軍佔領東北後的前 3 年,可能面臨 昭和6年》第2冊,原件。 27 劉鳳翰,〈九一八事變前後的東北軍〉,頁564。 28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二卷:滿州事變》(東京: 朝日新聞社,1962),頁24-25。 29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一卷:滿州事變前夜》,頁 391。

(10)

的各種挑戰,除了確立「以戰養戰」的基本戰略觀念以外,細節部份還包括 治安的維繫、行政體系的建立、民生物質的調度、租稅制度的重整等。30 研究計畫進行的同時,石原還於 1930 年 1 月起,每週六固定主持「占領研 究」研討會,在參謀部全體參謀人員出席的情況下,對如何實踐占領提供補 充意見。31此外,石原也於 1930 年 3 月時正式懇請滿鐵調查部的相關人員, 為今後預定成立的占領當局代擬訂法律規章、經濟發展藍圖。32 總言之,自 1929 年 7 月起就開始進行的東北占領計畫,所涵蓋的層面, 不僅只是軍事武力的攻防戰,還包括占領後一連串的政治、經濟、行政、產 業、交通等等配套措施;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計畫皆不是經由中央政府規 劃,而由關東軍全面一手包辦。其中,更值得一提的是,九一八事變爆發後, 關東軍在第一時間內所發動的進攻模式,完全是照事前紙上作業規劃操作,33 滿洲國成立後的行政措施,也是根據事先的規劃方針按部就班實施。34這些 計畫,皆是由石原負責整合。由此可一窺石原參謀作業功力之高以外,更可 見他對東北圖謀之切。 自 1931 年 7 月占領研究計畫完稿以後,關東軍開始進入實踐計畫階段。 在這之前的 1 個月,關東軍就派奉天特務機關的花谷正少校到東京總部尋求 共識,對於他所帶來的計畫,雖然東京總部的負責事務的中間層幹部有些質 疑,不過最後大家還是一致表示支持。這其中包括陸軍省的軍務局局長小磯 國昭少將、軍事課課長永田鐵山上校、動員課課長東條英機上校以及參謀本 部的參謀次長二宮治重中將、負責情報事務第二部部長建川美次少將、中國 30 片倉衷,《戰線隨錄》(東京:經濟往來社,1972),頁12-13。 31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一卷:滿州事變前夜》,頁 372。 32 例如法律規章是委託調查課的法治室主任松本俠、產業發展是委託調查課俄國室的宮峽正義。 這兩位接受委託研究的負責人,在滿洲國成立後相繼出任要職。松本俠為法治局長,宮峽正義 為日滿經濟研究所所長。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一 卷:滿州事變前夜》,頁372。 33 片倉衷,〈滿州事變機密政略日誌〉,收入小林龍夫等編,《現代史資料7:滿州事變》(東京: みすず書房,1977),頁183。 34 片倉衷,《回想の滿州國》(東京:經濟往來社,1972),頁36。

(11)

課課長重藤千秋上校等核心幹部。35 此外,日本陸軍省於 1931 年 8 月在東京召開「軍司令官‧師團長」的 聯席會議時,關東軍司令本庄繁中將也利用朝鮮司令林銑十郎中將同時出席 會議之便,懇請朝鮮軍在東北戰火一起時,就能揮軍支援關東軍。對於本庄 的懇求,林是當面應允,在場者有陸軍省次長杉山元中將以及二宮治重、建 川美次、小磯國昭等人。36 凡此可見,在策動九一八事變之前,關東軍為得到友軍及總部支持,所 做的一連串部署,甚為縝密。除了這些人際網絡的聯繫外,關東軍也得到一 些實質性的幫助。例如 1931 年 7 月,為因應攻瀋陽城所需的 24 釐榴彈砲從 東京秘密運送到瀋陽的日軍防區,就是陸軍省軍事課長永田鐵山應石原要求 私下為關東軍所調度者。37同年的 8 月至 9 月初,陸軍參謀本部中國課課長 重藤千秋在得知關東軍即將起事後,先後為關東軍籌措 10 萬 2 千日幣。關 東軍原可動用的特支費是 1 萬日幣,38如今,能多出 10 倍的金額可自由調度, 自然裨益不淺。特別是這些費用大部流為收買東北地方軍閥所用,其對關東 軍初期政治工作的開展當然助益甚大。

(二) 第一波的攻擊目標

1931 年 9 月 18 日晚上 10 時半,關東軍的獨立第 2 守備隊在瀋陽城北門 外約 1 公里半柳條溝附近的南滿鐵路線上,安置炸藥並予以引爆。在造成鐵 路被炸毀的現象後,獨立守備隊隨即轉向鐵路東側距現場只有 800 公尺之處 東北軍駐紮的「北大營」全面進攻。39 35 緒方貞子,《滿州事變と政策の形成過程》(東京:原書房,1966),頁96。 36 緒方貞子,《滿州事變と政策の形成過程》,頁96-97。 37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一卷:滿州事變前夜》,頁 424。 38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一卷:滿州事變前夜》,頁 407-408。 39 日本產經新聞社,中央日報譯,《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台北:中央日報,1976) 第8冊,頁1-2。

(12)

不過,對於獨立守備隊破壞鐵路的自導自演行為,關東軍總部並未如實 向日本政府呈報,9 月 19 日凌晨 1 時 7 分送到東京陸軍總部的電文是如此報 告的: 18 日晚上 10 時半左右,暴戾的中國部隊於瀋陽北方北大營的西側之 處,破壞滿鐵鐵路,襲擊我守備部隊,並與趕往該處的我部份守備隊 員發生衝突。據報:駐紮在瀋陽的第 2 獨立守備隊現正趕往現場中。40 同日凌晨 2 時,第 2 封電報又到,內容如下: 破壞滿鐵鐵路者為北大營的中國部隊,為數大約為 3、4 個中隊,我 軍虎石台中隊,41已於 11 時左右起與北大營的 5、600 人左右之中國 部隊交戰中,目前雖已進佔北大營之一角,但是敵方不斷投入機關槍 與迫擊砲,我中隊目前正苦戰中,野田中尉已受重傷。42 第 3 封電報是同日凌晨 3 點到,內容為: 基於前面所報導的狀況,板垣參謀已做出以下決定: 第1、獨立第2守備大隊,負責掃蕩北大營之敵蹤 第2、步兵第49連隊,負責攻瀋陽市 第3、獨立第5守備大隊,在接受獨立第2守備大隊隊長的指揮下,從 北邊進攻北大營 第4、向第2師團請求主力部隊支援43 19 日早上 7 點 55 分,與關東軍相互呼應的朝鮮軍司令官林銑十郎向陸 軍發出的第 1 封電報,內容如下: 我軍在評估瀋陽方面狀況後,已於今天早晨從平壤的飛行第 6 連隊 中,各抽調了戰鬥機及偵察機 1 中隊,派赴支援關東軍。再者,也準 備從第 20 師團中抽調 1 混成旅團派赴瀋陽。此外,也在研商能否從 40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二卷:滿州事變》,頁3。 41 虎石為地名,是關東軍第2獨立守備隊第4中隊的駐紮地。 42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二卷:滿州事變》,頁3。 43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二卷:滿州事變》,頁4。

(13)

第 19 師團中再多抽調一些部隊派赴支援。44 從以上 4 封電報內容所交織而成的影像,所謂兩軍衝突乃是起因於中國 東北軍破壞鐵路在先,隨即又襲擊守備鐵路線的關東軍在後。關東軍為求自 衛,只得反擊,而朝鮮軍因見情勢危急,故擬緊急支援。 不過,在 19 日早上 10 時所召開的內閣緊急會議上,外務大臣幣原喜重 郎提出一連串電報,內容卻與陸軍大臣南次郎所持者,大相逕庭。這些從外 務省駐瀋陽總領事林久治郎發出的電報中,指出柳條溝附近的鐵路線時逢整 修,是當時連關東軍都不准進入的地段,所謂守備鐵路線的關東軍在柳條溝 附近被襲,本身就是謊言。再者,中國東北軍在被攻擊後並無反擊,省長臧 式毅已表明採不抵抗態度,除了北大營的中國軍已於 19 日凌晨 2 點半從東 邊撤出外,瀋陽城內的所有主要政府機構也於 19 日早晨由關東軍的步兵 29 聯隊全面進駐。45 既然,外務省的消息來源證實所有的軍事行動都是關東軍自導自演,不 准擴大爭端,就成為緊急內閣會議的惟一結論。面對此一結論的陸軍大臣南 次郎,首要之舉就是阻止朝鮮軍對關東軍的增援。19 日中午 12 點 30 分,參 謀總長發電給朝鮮軍司令官林銑十郎,要求他撤銷派兵增援關東軍的決定。 在發給林司令官之同時,又發出 2 封電報,一封是給已在赴瀋陽路上的第 39 旅團旅長,要求他就地駐留;另一封是發給守衛邊界的新義州守備隊隊長, 要求他不准第 39 旅團越過邊界,部隊必須停留在韓國境內。至此,除了早 上已飛走了 2 個中隊的飛機,其餘朝鮮軍的增援部隊,皆停留在新義州中韓 邊界處。46 至於中國東北方面,早上 11 時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率主要幕僚從遼陽 抵達瀋陽。此刻的瀋陽已完全落入關東軍之手,南滿線外的 2 個外圍要地, 一是營口線上的營口市,另一是安奉線上的鳳凰城,也已由日軍控制,只剩 44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二卷:滿州事變》,頁6。 45 鹿島平和研究所,《日本外交史 第18卷:滿州事變》(東京:鹿島研究所出版會,1973),頁94-96。 46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二卷:滿州事變》,頁8。

(14)

長春還在激戰中。不過,東北政權的要角們皆已失蹤,東北政權的行政組織 顯已瓦解。47同日下午 5 時 40 分,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就以東北地區軍事行 動異常順利,目前可謂是一舉囊括東北的最好時機,電請中央能支援 3 個師 團兵力,以便維護整個東北地區的治安,至於 3 個師團在東北的花費則由關 東軍負責籌措。48 然而,陸軍中央一口回絕,陸軍大臣與參謀總長皆分別回電表達了政府 不准擴大爭端的指令。49隨後關東軍也接到朝鮮軍司令官的來電,得知朝鮮 軍因受限於軍令,已不能履行諾言派軍支援東北。50這一連串出人意外的消 息,頓使關東軍手足無措。 援軍不到,自然無法擴展戰線,戰線不擴大,改變現狀的機會就不大, 這也是關東軍恐慌的緣由。51在關東軍總部束手無策之時,他們只得問計於 事變當天抵達瀋陽的參謀本部第二部部長建川美次,52建川建議將九一八事 變的目的定位於打倒張學良,以及另扶植一位能聽命於日本要求的新東北 王。不過,對於建川的建議,以板垣及石原為首的關東軍參謀無法接受,關 東軍的理想是將東北直接納入日本版圖由日本直接統治。53 9 月 19 日關東軍總部與建川之間的籌商會議並沒有結論。不過,20 日 再度召開的籌商會議中,建川提出 3 點新建議:第一、將軍事行動控制在哈 47 片倉衷,〈滿州事變機密政略日誌〉,頁183。 48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二卷:滿州事變》,頁28。 49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二卷:滿州事變》,頁28。 50 片倉衷,〈滿州事變機密政略日誌〉,頁184。 51 片倉衷,〈滿州事變機密政略日誌〉,頁184。 52 關東軍原本預定於9月28日起事,但事前大規模武器彈藥的調度,也早引起日本國內的注意。 元老西園寺公望為阻止關東軍的暴行,首先向天皇建言。天皇也於9月11日召見陸軍大臣南次 郎時,要求南注意軍紀。南於9月12日拜訪西園寺,西園寺明言,東北為中國領土,有關東北 問題應由外務省出面解決,要求他切不可讓關東軍擅自行動。為此,南特派建川攜帶親函要求 關東軍放棄軍事行動。惟建川要來東北以及來之目的,關東軍也經其他管道早已得知,故臨時 決定將起事提前於18日發動。至於建川本人原本也無意阻止關東軍發動軍事行動,因而於18日 下午7點5分抵瀋陽時,並不直接趕赴軍部,反而是與接待幕僚先赴飯店買醉,藉此擺脫責任。 不過,也因有此淵源,九一八事變當時,建川也在瀋陽。 53 片倉衷,〈滿州事變機密政略日誌〉,頁184。

(15)

爾濱以南;第二、出兵吉林及洮南;第三、放棄納東北為日本版圖之計畫, 應轉向扶植溥儀,以建立傀儡政權之方式,達到控制東北之目的。54 建川的建議,目的有二,一是消除軍方首長們55的虞慮,一是為朝鮮軍 入東北解套。掌控東北,不僅是關東軍夢寐以求之目標,也是軍方首長們的 共同心願。不過,東北向來是日本與蘇聯分庭抗禮的局面,洮南以南世稱南 滿,是日本的勢力範圍區;洮南以北則是北滿,自帝俄時代以來便是俄國的 勢力範圍區。是以,關東軍若能將軍事行動範圍限定在南滿地區,而不去招 惹蘇聯,日蘇衝突可望避免,在這樣的前提下,自然較易爭取軍方首長們的 認同。其次,維繫中國領土完整,可謂是第一次世界戰後,列強在東亞地區 所達成的共識之一。1921 年的九國公約,就是反映此一精神的最佳指標。做 為簽約國之一的日本,若公然毀約擅自併吞東北,不僅有損日本清譽,也會 招到列強的共同反制。職是之故,關東軍若能放棄直接佔領方案,由東北民 眾自立政府,則日本政府就不必背負破壞中國領土完整之惡名,與列強對決 之局面也可倖免。換言之,關東軍若能在不損日本顏面與不激化日本與列強 的緊張關係的話,關東軍欲控制南滿之軍事活動,自然較易取得陸軍首長們 的支持。 建議出兵吉林與洮南,是為了製造新的緊張局勢,好為朝鮮軍創造越境 支援活動的機會。誠如日籍學者島田俊彥所指陳,陸軍首長們於 19 日中午 就命令這批朝鮮增援軍在中韓國界交接處的韓國境內待命,表面上雖然阻止 他們不准前進,可是又不下令叫他們回防。故意讓這批軍隊就地紮營,無非 是等待解套的契機。也就是說,因內閣決定不准升高衝突層次,故陸軍首長 們為了敷衍內閣不得不禁止這批增援部隊赴東北,但內心並不反對他們去幫 忙,因此也不急著要部隊回防,反而認為事緩則圓,期盼能伺機再動。56 川建議出兵吉林與洮南,就是針對這些陸軍首長們的思緒而提出的解套方 54 片倉衷,〈滿州事變機密政略日誌〉,頁185。 55 是指陸軍三長官,包括陸軍大臣、參謀總長、教育總督。 56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二卷:滿州事變》,頁14。

(16)

案。吉林與洮南雖然皆不在南滿鐵路線上,不過前者位於長吉線(長春到吉 林),後者位於四洮線(四平街到洮安),2 條線皆是日本投資,兩條線自然也 是日本勢力範圍區。如今,若藉口護僑出兵兩大都市,一則可造成南滿鐵路 線上的防務空虛,二則就可利用此一新藉口,要求朝鮮軍越境增援。 關東軍的參謀們都認為建川的建議是解套良機,願意遵奉而行,只是司 令官本庄繁對出兵吉林頗為難,經過與板垣兩小時的閉門協商之後,57才於 9 月 21 日凌晨 3 點出兵吉林。為了迴避總部方面的牽制,關於吉林出兵之事 宜,是當天的早上 6 點才呈報。也就是說,在造成既成事實後,再逼總部接 受。58 建川的建議,果然有效。21 日早上 10 點所召開的內閣會議中,朝鮮軍 應否越境增援的議題雖然再遭否決。59可是當天下午 1 時,卻已傳出朝鮮軍 第 39 旅團越境之消息。60 朝鮮增援軍的越境,則由朝鮮軍司令官林銑十郎個人決定。也就是說, 此次軍隊調度並不是奉陸軍司令部命令行使。61據日本憲政體制,軍隊屬天 皇所有,任何軍隊調度,皆得事先經天皇同意。若依正常程序,軍隊的調度 計畫,得先由參謀總長向天皇報告,得到天皇裁可後,才得將調度計畫轉交 給陸軍大臣,陸軍大臣依此計畫擬定執行流程,並針對執行流程,再度向天 皇報告,天皇裁可後才得執行。62至於有關海外用兵,因涉及經費的核定, 在軍事首長向天皇請示前,還多了一重需要內閣會議通過的程序。63 朝鮮軍司令官在沒有接到陸軍司令部命令之前,就擅自派兵越境,當然 是違法亂紀。如何處置自然就成為檢驗陸軍首長們對九一八事變的基本態 57 本庄繁於1925年至27年出任日本駐中國公使館武官代表時,板垣征四郎是他的副官,是以,兩 人曾有多年共事經驗,私人情誼自非其他同僚可比。 58 片倉衷,〈滿州事變機密政略日誌〉,頁188。 59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二卷:滿州事變》,頁16。 60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二卷:滿州事變》,頁16。 61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二卷:滿州事變》,頁18。 62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二卷:滿州事變》,頁117。 63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二卷:滿州事變》,頁6。

(17)

度,同時也成為觀察軍方與政府鬥爭成敗的指標。不過,對關東軍而言,朝 鮮軍的支援,不僅可增加戰鬥力以外,更可增加與日本國內政治鬥爭的籌 碼。在朝鮮軍來援的鼓舞下,關東軍更可肆無忌憚的展開他的侵略計畫。 9 月 21 日的出擊吉林計畫,異常順利,因為吉林省代理主席熙洽已將原 防守吉林省城的步兵第 25 旅及長官公署衛隊團調離至省城 8 公里以外,讓 關東軍兵不血刃就佔領吉林。64 在關東軍手上的棋子裡,熙洽只是最先浮出的一顆。當朝鮮軍來援後, 關東軍也逐一展開原先的部署。首先,9 月 21 日奉天市政府成立,由關東軍 的特務機關長土肥原賢二出任代理市長。65接著 9 月 22 日,提出滿蒙獨立方 案,確定擁立溥儀為首建立一個涵蓋遼寧、吉林、黑龍江、熱河 4 省的獨立 政權,在地方派系方面,將以鎮守使為名,將上述省劃分為 5 區,由以下 5 人分疆為治。 熙洽:吉林地區;張海鵬:洮寧地區;湯玉麟:熱河地區;于芷山:東 邊道地區;張景惠:哈爾濱地區。66 這 5 位鎮守使,當然都是關東軍事先埋好的伏線。熙洽原為吉林省代理 主席、吉林邊防軍司令部參謀長,他的向背,自然關乎整個吉林軍的走向。 關東軍兵不血刃就佔領吉林城,他居功甚大。湯玉麟為熱河省現任主席,掌 握他就雷同掌握熱河省。張海鵬原為洮寧鎮守使署,于芷山原為東邊鎮守使 署,兩人在張學良主政時代就本是地方一霸,而關東軍則以承認他們現有地 位來換取他們對關東軍的忠誠。張景惠原為東北政界耆老,早年與張作霖、 張作相義結金蘭,與張作霖淵源非比尋常。張作霖主政時代就歷任要職,九 一八事變爆發當時,還是現任的國民政府軍事參議院議長、東北政務委員會 委員、東省特區長官。依張之資歷,能為關東軍所用,自然有助於關東軍對 既有勢力的安撫。 64 青木得三,《太平洋戰爭前史》(東京:學術文獻善及會,1956),卷1,頁169。 65 片倉衷,〈滿州事變機密攻略日誌〉,頁188。 66 片倉衷,〈滿州事變機密攻略日誌〉,頁189。

(18)

掌握南滿鐵路,可謂是關東軍的首要作戰目標。首先,掌握運輸線,確 保軍隊調動自如,本來就是作戰要務。除了軍事目的以外,南滿鐵路沿線的 25 個城市,向來就是東北的精華區。掌握了鐵路,自然也就得以掌握這些沿 線都市,掌握了這些精華區,東北也就大致底定。是以,9 月 18 日晚上 10 時半起所展開的軍事行動中,緊接北大營、瀋陽、長春以後,順序展開者為 營口、鳳凰城及安東。拿營口是為了防堵錦州方面東北援軍的反擊。拿鳳凰 城及安東是為了確保安奉線的運輸順暢,以便朝鮮軍能利用安奉線適時支援 關東軍。67 附圖2:9月18日關東軍第一波攻擊目標 在拿下營口、鳳凰城及安東等南滿線的外圍要地以後,關東軍緊接的第 二批軍事目標是鞍山、海城、開原、鐵嶺、撫順、四平街、本溪湖等南滿線 上的重要都市。這些軍事占領目標皆於 9 月 19 日就已完成。689 月 20 日至 67 參謀本部,〈滿州事變にわける軍の統帥(案)〉,收入小林龍夫等編,《現代史資料11:續‧滿州 事變》,頁306。 68 〈九一八事變及遼吉黑三省之淪陷〉,收入國史館史料處編,《第二次中日戰爭各主要戰役史料 彙編:東北義勇軍》(新店:國史館,1981),頁8。

(19)

25 日第三批軍事目標是吉林、熊岳、昌圖、遼源、通遼、洮南、新民等重要 城市。69吉林為吉林省省會,為吉林省中樞,熊岳、昌圖位於南滿線上,新 民、遼源、通遼、洮南為分散於遼河的內外兩側之戰略要地,掌握此等要地 就可封鎖遼河。70也就是說,控制了新民、通遼等地就可防止東北軍借道遼 河反攻。 附圖3:9月21日止關東軍的控制區域 在關東軍原來的計畫裡,並未預期東北軍居然會不抵抗。因而 9 月 18 日的計畫中,原來進攻的目標只有 5 處,分別為北大營、瀋陽、營口、鳳凰 城、安東。在兵力分配上,獨立守備第 2 大隊主攻北大營、獨立守備第 3 大 隊主攻營口、獨立守備第 4 大隊主攻鳳凰城及安東、獨立守備第 1 大隊、第 5 大隊、第 6 大隊及第 2 師團主力則集中進攻瀋陽。71換言之,軍事目標有 5 處,但超過 50%的兵力是放在進攻瀋陽。瀋陽原本是東北步兵第 7 旅的防區, 69 〈九一八事變及遼吉黑三省之淪陷〉,頁8。 70 參謀本部,〈滿州事變にわける軍の統帥(案)〉,頁310。 71 參謀本部,〈滿州事變にわける軍の統帥(案)〉,頁306-307。

(20)

不過第 7 旅的主力是駐紮在北大營,總兵力 9,700 多人中,只知有 8,000 人 左右是集中駐防於北大營,留守瀋陽者數目不詳,但估計人數不多。此外瀋 陽城外有一東大營,估計有 2,500 東北軍。不過,東大營為東北講武堂所在 地,所謂 2,500 人大部分是在此進修的在職軍官及學生兵,武器裝備及戰鬥 力自然不能和正規軍相提並論。72 關東軍的以寡擊眾的戰略,在北大營及長春戰役有最主要的發揮。參加 攻擊北大營的日軍約 500 人,由於有 24 釐榴彈砲的支援,再加上已有多次 夜間模擬演習的經驗,因而佔盡攻其不備之優勢。73反之,由於東北軍堅守 不抵抗政策之命令,除了第 620 團因被包圍,為求突破而與日軍有衝突以外, 其餘 621 團、619 團,早在日軍展開攻擊的同時,就開始撤退。北大營之役 的主要表現在 620 團的突圍戰中,雙方的傷亡也集中在此一戰役。其中日軍 死 2 人傷 22 人,東北軍死 320 人、傷 20 人、74失蹤 483 人。75 相較於北大營,瀋陽的攻防戰更屬單純。日軍負責首攻瀋陽城的,是由 駐紮在瀋陽的步兵第 29 聯隊,除此之外,駐遼陽的第 2 師團主力步兵 16 聯 隊,駐公主嶺、鐵嶺、鞍山等地的獨立第 1 大隊、第 5 大隊、第 6 大隊,以 及駐旅順的步兵 30 聯隊及野戰砲兵大隊,也都奉命支援進攻瀋陽城。76第 29 聯隊於 9 月 18 日晚上 11 點 30 分開始發動攻擊,奮勇抵抗者為瀋陽市內的 警察大隊,有 75 名警察在防城戰中喪生。77第 29 聯隊於 9 月 19 日凌晨 2 點 15 分攻破城牆,於 3 點 40 分佔領全城。而奉命增援的第一批援軍第 2 師團 主力及步兵第 16 聯隊到達瀋陽時已是凌晨 5 點。78換言之,在沒有援軍支援 72 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頁88-89。 73 參謀本部,〈滿州事變にわける軍の統帥(案)〉,頁308。 74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f Enquiry into the Sino-Japanese Dispute (Tokyo: The League of Nations Association of Japan, 1932), pp. 115-118.

75

日本產經新聞社,中央日報譯,《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第8冊,頁8。

76

參謀本部,〈滿州事變にわける軍の統帥(案)〉,頁306-308。

77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f Enquiry into the Sino-Japanese Dispute, p. 116.

78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f Enquiry into the Sino-Japanese Dispute, p. 116.

(21)

下,約 600 兵力的第 29 聯隊即已單獨完成任務。佔據瀋陽城後,緊接著由 第 2 師團負責接收兵工廠、飛機場以及東大營,79整個接收過程於下午 1 時 完成,未遭受任何抵抗。瀋陽之役,關東軍 7 人受傷,東北軍 30 人死亡。80 長春原本不是關東軍的首批作戰目標,根據石原莞爾最初擬定的作戰計 畫,原先駐紮在長春的所有部隊將全部抽調到瀋陽支援攻城戰。不過,9 月 18 日當晚擬執行此等作戰計畫時,遭到關東軍司令官本庄繁的反對,本庄認 為長春的關軍東應仍駐紮原地,伺機而動。是以,9 月 19 日凌晨 1 時 30 分 關東軍下動員令時,駐長春的步兵第 3 旅團的任務為進入備戰體制。換言之, 關東軍將其列為後備部隊,是否出動支援瀋陽,當視時機而定。81 當第 3 旅團得知瀋陽攻城戰異常順利時,旅團司令官長谷部照悟少將就 臨時決定留在長春攻城。他於 3 點 5 分下達攻擊令。82主攻部隊為步兵第 4 聯隊,兵力將近 1 千。主要戰鬥區為寬城子兵營及南嶺兵營,寬城子兵營為 東北獨立步兵第 23 旅防區,南嶺則為獨立步兵第 25 旅及砲兵第 19 團防區,83 兵力約 1 萬人,84不過,步兵第 23 旅於得知瀋陽被攻擊後,就將該旅撤往雙 陽城,只留下第 663 團的第 2 營留守。但是第 2 營卻奮勇迎敵,使日軍於 19 日早上 11 時才拿下寬城子。85南嶺兵營的戰鬥則持續更久,因此獨立第 1 守 備隊及騎兵第 2 聯隊先後投入戰場。除此之外,關東軍還緊急從瀋陽戰場抽 調步兵第 30 聯隊、野戰砲兵第 2 聯隊第 2 大隊派赴長春支援。86在日軍增援 部隊源源不斷而來時,駐守南嶺的第 25 旅及砲兵第 19 團於 19 日下午 2 點 30 分突圍,南嶺也因守軍的撤離,隨即為日軍佔領。在寬城子及南嶺兩大兵 79 參謀本部,〈滿州事變にわける軍の統帥(案)〉,頁308。 80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f Enquiry into the Sino-Japanese Dispute, p. 116. 81 參謀本部,〈滿州事變にわける軍の統帥(案)〉,頁306-307。 82 參謀本部,〈滿州事變にわける軍の統帥(案)〉,頁308。 83 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頁91-92。 84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f Enquiry into the Sino-Japanese Dispute, p. 121.

85

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頁91。

86

(22)

營的戰鬥順利結束後,日軍即刻進軍長春城內,長春城內沒有顯著的抵抗, 晚上 10 時長春全城為日軍控制。87長春之役,日軍死亡 67 人,受傷 88 人,88 東北軍死亡 218 人,受傷 199 人。89 綜上所述,關東軍之臨時要攻長春,完全是因受瀋陽大勝之鼓舞而起。 關東軍原本策略是以搶攻瀋陽為核心。所以用 500 關東軍去進攻 8,000 人東 北軍駐守的北大營,並無必勝的把握,目的只是為了牽制北大營的東北軍, 避免關東軍在進攻瀋陽城時有腹背受敵之虞。也就是說,關東軍的最初設 計,是不計任何犧牲,先拿下瀋陽,其次保安奉線。拿瀋陽,為了建根據地, 保安奉,是為確保朝鮮軍能順利赴援。是以,若關東軍能在第一時間內建立 根據地,朝鮮軍又能及時支援,則關東軍可保不敗之地。再者,雙方軍事衝 突擴大,關東軍也可以此為藉口,要求國內派軍支援。從國內派軍,前後也 不過只要 11 天的行程來看,90關東軍原本就是準備打一場硬戰。

(三) 「一戰二和三撫」的作戰方略

在第一階段的軍事行動中,如前面所述,除了長春稍有戰鬥以外,北 大營及瀋陽皆是零星衝突,營口、鳳凰城、安東則是東北軍毫無警覺意識下 被解除武裝。91至於其他滿鐵沿線及遼河兩側要塞等城市的佔領,就如同當 時國民政府特種外交委員會的成員之一顏惠慶所指稱的,「我軍按站撤退, 日軍按站占領,無殊彼此換防」。92 87 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頁92。 88

The League of Nations,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f Enquiry into the Sino-Japanese Dispute, p. 121. 89 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頁92。 90 這是根據1931年12月的派兵實例推算。當時日本陸軍中央為了進軍錦州,擬增派1個混成旅團、 1個戰車隊,1個十五榴砲大隊支援關東軍。從12月17日取得派軍許可,到3支部隊分別於12月 26日至28日完成登陸大連時止,總計11日。 91 參謀本部,〈滿州事變にわける軍の統帥(案)〉,頁308。林銑十郎,《滿州事變日誌》(東京:み すず書房,1996),頁11。 92 顏惠慶著、姚崧齡譯,《顏惠慶自傳》(台北:傳記文學社,1973),頁165。

(23)

當時東北軍的主力主要是在遼寧及吉林 2 省。而編制上則冠上獨立旅之 名,至於以省為名的駐軍只以黑龍江省為限,但兵力及裝備皆不如獨立旅等 的正規軍。93至於遼寧省內有 3 支部隊編號較特殊,各為東邊鎮守使署、洮 寧鎮守使署,興安屯墾軍,這是因應特殊地緣關係。東邊鎮守使署的防區為 遼東地區,也就是中韓邊界一帶,洮寧鎮守使署與興安屯墾軍的駐守防區緊 鄰外蒙古及察哈爾省,為滿漢蒙人雜居之地。其軍隊編配如下:94 附表1:東北軍駐遼寧省部隊一覽表 區分 隊號 主官 駐地 兵力 馬匹 槍械 備考 獨立步兵第7旅 王以哲 瀋陽 9776 874 4772 獨立步兵第12旅 張廷樞 錦縣 9894 821 4772 獨立步兵第19旅 孫德荃 打虎山 9487 765 4772 獨立步兵第20旅 常經武 昌圖 11087 868 4772 獨立騎兵第3旅 張樹森 通遼 3778 2760 2158 獨立砲兵第8旅 劉翰東 錦縣 2372 2063 557 重炮24門 輜重教導隊 牛元峰 溝幫子 2024 946 960 東邊鎮守使署 于芷山 山城鎮 9724 2310 4772 洮遼鎮守使署 張海鵬 洮南 9695 3174 2158 興安屯墾軍 苑崇古 洮安 9874 583 4772 航空司令部 張煥相 遼寧 995 58 飛機262架 共 計 78706 15164 34523 資料來源: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頁106。 附表2:東北軍駐吉林省部隊一覽表 93 〈黑軍重創日寇〉,《申報》(上海),1931年11月14日。 94 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頁106-107。

(24)

區分 隊號 主官 駐地 兵力 馬匹 槍械 備考 獨立步兵第21旅 趙芷香 寧安 9248 864 4772 獨立步兵第22旅 蘇德臣 雙城 9437 864 4772 獨立步兵第23旅 李桂林 長春 9341 868 4772 獨立步兵第24旅 李 杜 依蘭 9341 864 4772 獨立步兵第25旅 張作舟 吉林 9349 869 4772 獨立步兵第26旅 邢占清 哈爾濱 9481 862 4772 獨立步兵第27旅 吉 興 延吉 9382 870 4772 獨立步兵第28旅 丁 超 哈爾濱 9473 874 4772 獨立騎兵第7旅 常堯臣 農安 3778 2760 2158 炮兵第19團 穆純昌 長春 2114 782 566 野炮36門 共 計 80944 10477 40900 資料來源: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頁106。 附表3:東北軍駐黑龍江省部隊一覽表 區分 隊號 主官 駐地 兵力 馬匹 槍械 備考 獨立騎兵第8旅 程志遠 滿洲里 3509 876 4772 炮兵第20團 樸炳珊 泰安鎮 2072 771 556 野炮36門 省防步兵第1旅 張殿九 扎蘭屯 3574 825 4772 省防步兵第2旅 蘇炳文 海拉爾 3985 796 4772 省防步兵第3旅 馬占山 黑河 3652 883 4772 省防騎兵第1旅 吳松林 呼蘭 3103 2189 1820 共 計 19895 6340 21464 東北三省(遼寧、吉林、黑龍江) 總 計 179545 31981 96887 飛機262架 火炮96門

(25)

資料來源: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頁107。 依附表 1 所示,九一八爆發前夕,東北軍在遼寧省留守的有 4 個步兵旅、 1 個騎兵旅 1 個砲兵旅、1 個教導隊、2 個鎮守使署、1 個屯墾軍、1 個航空 司令部。以上部隊中,除了 2 個鎮守使署是率眾投降日軍,屯墾軍遠走黑龍 江省,航空司令部名存實亡,所屬飛機 262 架全數被日軍所擄以外,95其餘 部隊還屬完整,這些部隊先撤至錦州,爾後又奉張學良令再撤入關內。 儘管,在奪取南滿線的初期戰略中,關東軍原本準備是要打一場硬戰 的,不過,在面對 120 餘萬平方公里,面積約為 3 個日本大的東北時,關東 軍也有因人、因地之異,而設計不同的作戰模式。換言之,除了「戰」以外, 關東軍還有「和」與「撫」等不同的配套策略。面對遼寧省的東北軍,關東 軍主「戰」,因為他們是張學良的嫡系部隊,忠誠度高於其他兩省,在訓練 及裝備上,也優於其他兩省。至於對付吉林省,關東軍是主「和」的。 吉林省代理主席熙洽原本就是關東軍預埋的伏線。熙洽除利用九一八之 變,不僅打算將吉林省的軍政大權獨攬於一身,更企圖利用投身關東軍的機 會,具體落實他在吉林省的權勢與地位。9 月 28 日,他正式宣佈獨立,同時 並以新省長身份發表以下命令:第 24 旅旅長李杜為依蘭警備司令、第 21 旅 旅長趙芷香為綏寧警備司令、第 23 旅旅長李桂林為吉林警備司令、第 26 旅 旅長邢占清為哈長警備司令、第 22 旅旅長蘇德臣為警備長官、騎兵第 7 旅 旅長常堯臣為農安警備司令、吉林參議為吉林省城司令。96此外,10 月 5 日, 他任命第 27 旅旅長吉興為延吉警備司令。97爾後他又任命第 28 旅旅長丁超 為東鐵護路軍總司令。98 95 不過在朝鮮軍司令官林銑十郎的日記中,卻記載擄獲70架飛機,其中只有三分之一可用。陸軍、 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頁91。林銑十郎,《滿州事變日誌》,頁22。 96 林銑十郎,《滿州事變日誌》,頁38-39。 97 林銑十郎,《滿州事變日誌》,頁41。 98 〈龍江失守經過〉,《申報》(上海),1931年11月25日。

(26)

附表4:東北軍投敵表 區分 隊號 主官 駐地 兵力 馬匹 槍械 備考 吉 林 獨立步兵第21旅 趙芷香 寧安 9248 864 4772 獨立步兵第22旅 蘇德臣 雙城 9437 864 4772 獨立步兵第23旅 李桂林 長春 9341 868 4772 獨立步兵第24旅 李 杜 依蘭 9341 864 4772 獨立步兵第26旅 邢占清 哈爾濱 9481 862 4772 獨立步兵第27旅 吉 興 延吉 9382 870 4772 獨立步兵第28旅 丁 超 哈爾濱 9473 874 4772 獨立騎兵第7旅 常堯臣 農安 3778 2760 2158 炮兵第19團 穆純昌 長春 2114 782 566 野炮36門 遼 寧 東邊鎮守使署 于芷山 山城鎮 9724 2310 4772 洮遼鎮守使署 張海鵬 洮南 9695 3174 2158 共 計 91014 15092 43058 野炮36門 若將熙洽所封的新貴名單與附表 2 東北軍留駐吉林部隊的編號相比較, 就可發現原東北軍系統中的 8 個步兵旅、1 個騎兵旅、1 個砲兵團,有 7 個 步兵旅、1 個騎兵旅接受召編。沒有和熙洽一起投靠關東軍者只有 1 個步兵 旅及 1 個砲兵團。分別為步兵 25 旅及砲兵 19 團。這兩支部隊原本是據守在 長春的南嶺兵營,也是事變初期唯一與關東軍有實際交手的部隊,砲兵團在 突圍戰中已被打散,而 25 旅在旅長張作舟率領下避居榆樹、賓州一帶,爾 後並投效設在賓州的吉林省政府。99 熙洽這一顆棋子,就能讓吉林省 85%的步兵、100%的騎兵旅放棄抵抗 甘願接受關東軍收編,由此也可見証了關東軍在政治謀略上的成效。對付黑 99 〈丁李致國聯調查團書〉,《申報》(上海),1932年4月24日。

(27)

龍江省,關東軍則以「撫」為主軸。黑龍江省俗稱北滿,原本就是蘇聯的勢 力範圍區,日本在當地本無勢力,借用特區長官,也就是東北政界耆老張景 惠在東北政界、軍界的影響力,安撫黑龍江省的地方勢力,是關東軍在事變 初期擬定的政治謀略。 9 月 20 日,關東軍的高級參謀板垣在瀋陽市與張景惠進行磋商;9 月 23 日,張景惠根據計畫啟程返哈爾濱市,隨行者還有日人新井宗治。100哈爾濱 為中東鐵路的中心,因特殊地緣關係,周邊地區雖屬於吉林省,但哈爾濱卻 劃歸為東省特別區。張景惠因貴為特別區長官,在事變爆發後就趕回任區, 其本人動靜自然廣受矚目。「安定北滿,維持舊體制」是當時他回哈爾濱的 口號,喊出這個口號,也讓時人將他比喻為庚子拳亂時期倡導東南自保運動 的張之洞。在事變初發,大家都摸不清方向之際,張景惠的安定北滿之口號, 最能安撫人心。所以他的政策,不但獲得駐哈爾濱的 21 國領事的一致支持, 也得到代表中東鐵路的蘇聯理事支持。101甚至,國民政府也於 1931 年 10 月 12 日在哈爾濱設吉林省政府的行署。102 張景惠角色的成功,自然也代表關東軍佈線的成功。不過,關東軍除了 張景惠之外,也準備了另一顆棋子,那就是原遼寧鎮守使張海鵬。張景惠不 比熙洽,他的特區長官地位和黑龍江省的地方官僚,沒有上下主從的權力隸 屬關係。關東軍重用他,是因關東軍不僅在黑龍江省甚至整個北滿地區,本 來就沒有任何可使力之處。借重他,是欲納哈爾濱作為前進北滿地區的橋頭 堡。可是,張景惠手上並無一兵一卒,僅憑聲望,當然不可能達成任務。起 用緊鄰黑龍江省的洮南鎮守使張海鵬,讓張海鵬先用武力威嚇一番,就是關 東軍在事變初期對付黑龍江省的手段。 從 9 月 28 日起,大規模的武器、資金及軍服陸續的送往張海鵬的駐防 100 片倉衷,《戰線隨錄》,頁42。 101 田布衣,〈東北抗日英雄平話〉,收錄於國史館史料處編,《第二次中日戰爭各主要戰役史料彙 編:東北義勇軍》(新店:國史館,1981),頁495、506。 102 〈東北義勇軍抗日大事記〉,收錄於國史館史料處編,《第二次中日戰爭各主要戰役史料彙編: 東北義勇軍》(新店:國史館,1984),頁855。

(28)

地洮南,103張也於 10 月 1 日宣佈獨立。獨立後的張海鵬自稱「邊境保安司令」 並開始從洮南循洮昂鐵路北上,目標是黑龍江省省會齊齊哈爾。104黑龍江省 主席原為萬福麟,事變爆發時,他正在北平,為阻止張海鵬的北上,他於 10 月 12 日任命省防兵第 3 旅旅長馬占山為代理省主席。105馬在接任代理主席之 後,立即令嫩江守軍將架在齊齊哈爾南方約 70 公里的嫩江上的鐵橋破壞,106 遏阻張海鵬的軍隊前進。107由於關東軍已於 10 月 12 日下令要求張海鵬必須 於 15 日展開攻擊,108張的部隊乃於 15 日強行渡河,卻不料受阻於嫩江西岸 的屯墾軍。這批屯墾軍原屬於遼寧省系統,防區為洮安一帶。因事變初期, 張海鵬在洮南叛變,南下之路被阻,屯墾軍在旅長苑崇穀率領之下,只得北 上,寄居於嫩江西岸,109兵力 3 團,人數約為 9 千餘人。110 嫩江之役,可謂事變以來東北軍的首次捷報,也為東北軍洗雪事變以來 不敢戰的恥辱。不過,對關東軍而言,北滿是他必得之地,既然傀儡部隊不 能戰,那就自己出馬。首先,關東軍以嫩江鐵橋為日本財產為由,111限馬占 山 1 週以內修好,否則日本自行處理,必要時也不惜使用武力。112對於關東 軍的要求,馬占山當然無法同意。是以,11 月 4 日關東軍除動用張海鵬的 7 千偽軍以外,並編了一個嫩江支隊:以步兵 16 聯隊為主力,再配備 1 個大 103 根據關東軍參謀片倉衷的記載,9月28日提供張海鵬3,000支槍,1萬套制服,10月2日又提供3,000 支槍,1萬套制服,10月9日再提供20萬軍費,10月30日又補送3,000套制服。片倉衷,〈滿州事 變機密政略日誌〉,頁196、198、206、238。 104 日本產經新聞社,中央日報譯,《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第8冊,頁66。 105 片倉衷,〈滿州事變機密政略日誌〉,頁855。 106 栗直,〈抗日名將馬占山〉,收錄於國史館史料處編,《第二次中日戰爭各主要戰役史料彙編: 東北義勇軍》(新店:國史館史料處,1984),頁25。 107日本產經新聞社,中央日報譯,《蔣總統秘錄:中日關係八十年之證言》第8冊,頁66。 108 片倉衷,〈滿州事變機密政略日誌〉,頁210。 109 〈黑軍抗日苦戰記〉,《申報》(上海),1931年11月26日。 110 參見附表3,頁192。 111 嫩江鐵橋位於洮昂鐵路線上,這一條鐵路興建時的資金是向日本貸款,而貸款的擔保就是鐵路 本身。此刻,日本以債務還沒償清為理由,主張鐵橋應可等同視為日本政府所有。 112 日本國際政治學會太平洋戰爭原因研究部,《太平洋戰爭ヘの道 第二卷:滿州事變》,頁50-54。

(29)

隊的野砲兵,2 個中隊的工兵,合計 1,544 人的部隊向嫩江進攻。113 戰役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 11 月 4 日至 6 日的嫩江攻防戰。戰 火集中於大興站,日軍要強行渡河,東北軍隔江對峙。戰火持續 3 日,因日 軍有空軍助陣,大興站不支淪陷,第一階段戰役也就結束。大興站為控制嫩 江的門戶,拿下大興站,關東軍就可安心修橋,軍事的補給,自然源源不斷。114 第二個階段在 11 月 14 日至 19 日。11 月 13 日,關東軍修好嫩江橋,增 援部隊陸續到達後,於 14 日開始進攻,目標是黑龍江省會齊齊哈爾。關東 軍動員近 13,000 兵力,其中偽軍 7,000 人,日軍 5,900 人,可謂是事變以來 投入最大的兵力。115東北軍方面,整個黑龍江軍系皆已動員,其中包括 4 個 步兵旅、2 個騎兵旅、1 個砲兵團、1 個軍署衛隊團,116參戰人數為 11,800 人。117日軍不僅在人數上已佔優勢,在火力上更是強盛,除了空軍助陣以外, 還有戰車攻堅。整場戰役,在馬占山部於 11 月 19 日退出省城,而告結束。 此役東北軍死 600 人,傷 500 人;關東軍死 56 人,傷 126 人。118特別值得一 提的是,戰役是在極寒地域開展,尤其還要渡江,雙方都為此付出重大代價。 例如苑崇穀的屯墾軍,於 11 月初為佈防嫩江橋東岸,因無船隻,所有砲兵 將砲彈頂於頭上,裸體渡河,水深及肩,冰寒澈骨,凍死者就有 1 百餘人。119 關東軍在整個嫩江戰役也有 996 人凍傷。120 嫩江之役,不僅讓關東軍領教到黑龍江軍善戰之本領,也讓關東軍見識 到馬占山在軍事及政治領域上的才華。尤其是 11 月 17 日國民政府正式任命 113 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頁96-97。 114 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頁96-97。 115 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頁98。 116 參與此次戰鬥者有省防步兵第1、2、3旅,獨立騎兵第8旅、省防騎兵第1旅、砲兵第20團、軍 署衛隊團以及興安屯墾軍改編的1個步兵旅。 117 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頁98。 118 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頁98。參謀本部,《滿洲事变作戰經過ノ概要》(東京:嚴 南堂書店,1972),頁60。 119 〈黑軍抗日苦戰記〉,《申報》(上海),1931年11月26日。 120 參謀本部,《滿洲事变作戰經過ノ概要》,頁60。

(30)

馬占山為黑龍江省政府主席,121更讓馬占山名符其實,在省內享有無人可比 的聲望。11 月 19 日日軍進佔齊齊哈爾後,對退居海倫的馬占山並沒有乘勝 追擊,反而是多般討好。12 月 8 日板垣親赴海倫邀馬占山到哈爾濱談和解,122 馬占山也在關東軍斡旋下,於 12 月 11 日到哈爾濱與張景惠會談。123此次會 談,雙方達成和解,關東軍支付 20 萬給馬作為裁軍費用,馬同意放棄抵抗, 並同意參與「滿洲國」的建國以及出任新政府組織下的黑龍江省省長。124 馬占山的妥協以及在錦州的遼寧省政府行署於 1932 年 1 月 1 日移灤州, 原駐錦州軍隊向關內撤退,整個東北除吉林省內的榆關、賓縣一帶還有 28 縣市掛中華民國旗幟以外,125其餘地區皆聽命於關東軍。可以說自 1931 年 9 月 18 日起至 1932 年 1 月 1 日止,關東軍在「一戰二和三撫」的策略下,於 105 天之內,就成功的瓦解了東北軍的抵抗,也為滿洲國的創建奠下基礎。

三、東北軍的回應與挫敗

(一) 不抵抗政策下的五種回應模式

1931 年 9 月 18 日事變爆發時,東北邊防軍司令張學良不在瀋陽,而國 民政府主席蔣介石也不在南京,兩位守土有責的負責人所以不在自己崗位, 當然是另有要務。蔣介石是在江西勦共,126而張學良則在北平為蔣協防大華 北。127 121 〈東北義勇軍抗日大事記〉,頁861。 122 片倉衷,〈滿州事變機密政略日誌〉,頁290。 123 片倉衷,〈滿州事變機密政略日誌〉,頁297。 124 片倉衷,〈滿州事變機密政略日誌〉,頁274、382。 125 〈丁李致國聯調查團書〉,《申報》(上海),1932年4月24日。 126 當時正逢第三次剿共作戰期,蔣介石首先於1931年6月25日在南昌成立黨政委員會,自兼委員 長,奔走於南昌與剿共戰場之間。 127 此刻的張學良雖因傷寒入北平協和醫院治療,不過他離開瀋陽並不是為了就醫,而是為了經營 華北。自1930年9月,張學良為了支援蔣介石,特地揮軍入關參與中原大戰以後,張就開始長 駐北平。

(31)

對於事變前夕,東北地區中日之間日趨緊張的局勢,蔣、張兩人當然不 致於完全不在意,特別是 1931 年 7、8 月間,先後爆發萬寶山及中村事件, 前者是因長春萬寶山韓僑與當地農民衝突,朝鮮發生排華暴動,中國則發動 全國性抵制日貨運動。後者是日本軍事間諜中村震太郎在遼寧洮南被殺,日 本軍方主張報復。128 7 月 12 日,針對萬寶山事件,蔣介石致電張學良,謂:「現非對日作戰 之時,以平定內亂為第一」。129由此可以看出蔣介石對東北的高度緊張局勢, 也有相當的理解。對於不與日軍正面衝突之決定,張學良是全面贊同,早在 蔣的來電之前,張就於 7 月 6 日電令東北政務委員,謂:「此時如與日本開 戰,我方必敗,敗則日本將對我要求割地償款,東北將萬劫不復,亟宜力避 衝突」。1309 月 6 日,又命瀋陽軍事負責人,謂:「無論日人如何尋事,須萬 分容讓,不與抵抗,以免事態擴大」,131這一連串的指示,不僅反映出東北局 勢的緊張,也說明蔣、張兩人對狀況的了解。 不過,若將這 2 位負責人長期離開工作崗位之事實再加審視,至少可確 認兩位在事前並未對事態的嚴重性有充分警覺。認定日本政府不至於甘冒破 壞九國公約之大不韙,侵略中國,可謂是蔣、張兩人在九一八事變前夕對中 日局勢的判斷。也由於認定日本無意侵犯中國,故認為面對關東軍的挑釁, 只要東北軍不積極回應,不擴大衝突層面,零星的軍事衝突皆可納入可控制 的範疇,不需多慮。132 不抵抗政策,是針對九一八事變前夕中日兩國層出不窮的衝突案例,國 民政府與東北當局共識下所決定的應對準則。不過,面對挑釁,不積極回應 的尺度應如何界定,似乎並沒有一定標準。 128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冊,頁714。 129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冊,頁714。 130 梁敬錞,《九一八事變史述》(香港:亞洲書店,1964),頁109。 131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下冊,頁714。 132 黃自進,〈蔣中正先生與九一八事變:不抵抗責任的探討〉,《近代中國》,第152期(台北, 2002.12),頁125-126。

(32)

在 9 月 18 日所挑起的軍事行動中,日軍第一批發動突襲的戰場有 8 處, 這 8 處守軍的反應可歸納出 5 種模式: 第一種:投降:反映在防守營口、鳳凰城、安東等 3 城市的東北駐軍。 第二種:撤離:反映在防守瀋陽市、東大營及北大營的部份防區之守軍。 第三種:放棄抵抗武裝突圍:反映在防守北大營的步兵第 7 旅第 620 團 的駐軍。 第四種:積極抵抗力竭突圍:反映在防守長春市的寬城子及南嶺的守軍。 第五種:積極抵抗壯烈犧牲:反映在負責瀋陽治安的警察大隊。 同一道命令,有 5 種不同的反應模式,正顯示命令的本身並沒有嚴格的 規範,應如何解讀命令的內涵,似乎因人而異。發下這一道命令的張學良, 在事隔 59 年後,面對日本記者詢問時,坦承這是一道錯誤的命令,原因在 於低估關東軍發動事變的企圖心。也就是說,關東軍將有所行動之事,張學 良已有風聞,不過,在認定日本政府無意侵華之同時,只將關東軍的軍事行 動視為一種情感宣洩,故要求東北軍採迴避態度,避免升高衝突層次。133 不能事先精確掌握關東軍的行動目標,已是一大失策;鬆懈的行政組 織,不能在第一時間內掌握情勢,也是東北軍頻頻失策的眾多原因之一。例 如,東北邊防軍參謀長、代司令榮臻,9 月 17、18 日在家為乃父作壽,忙於 應酬賓客。吉林省主席兼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官張作相,因父歿由吉林回錦 州治喪,職權由軍署參謀長熙洽代理。黑龍江省主席兼東北邊防軍副司令長 官萬福麟,討伐石友三之後留居北平,一直未返職,職權由其子萬國賓代理。 東省特別區行政長官張景惠身居瀋陽私邸,其職權由政務廳長葆康代理。除 了這些領導不在其位以外,甚至一些駐守防區的軍旅首長亦不在軍中,如首 當其衝遭受日軍攻擊的北大營第 7 旅,旅長王以哲及團長張士賢即不在部 隊。是以,事變發生後,各部群龍無首,手足無措,以致歷經數小時,尚未 弄清「日軍行動真意」。134 133 NHK取材班臼井勝美,《張學良の昭和史の最後證言》(東京:角川書店,1991),頁123-126。 134 陸軍、杜連慶,《張學良與東北軍》,頁110-11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八、全期訓練時數四百五十小時以下之訓練班次,於開(參)訓日起三

(二)適當工作位 置之選定 (三)基本掩蔽 (四)變壓器一二.

內曰:不然。斷邪見故說是經 (修妬路) ,是吉。是不吉,此是邪見 氣,是故無過。復次無吉故 (修妬路)

四、 本次研習報到時間皆為上午 9 時 00 分至 9 時 30 分。. 五、

本書之撰寫,始於公元 2003 年 8 月。當時,筆者申請了一年的教授休假,希望可以 寫一本書留作紀念。沒想到到了 2004 年 7

當長者於午休時躺在床上,將三軸感測器設於長者腰 間,並在床的附近放置 IP Camera 以便在長者起床時 可拍攝到臉;當長者在午休時未告知護理人員情況下

2.本推薦表請於線上填寫完成,並上傳核章後之掃描檔,於 111 年 1 月 22 日(星期六)23 時 59

但三路之中左右兩 路的主要目的是牽 制敵人,中間沿穎 水南下一路才是主 戰力所在。又,前 秦動員規模過於龐 大,在軍事行動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