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點弦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點弦 "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HPM 通訊第九卷第六期第一版

發行人:洪萬生(台灣師大數學系教授)

主編:蘇惠玉(西松高中)副主編:林倉億 助理編輯:李建勳、陳春廷(台灣師大數學所)

編輯小組:蘇意雯(成功高中)蘇俊鴻、趙國亨(北一女中)

黃清揚(北縣福和國中)葉吉海(新竹高中)

陳彥宏(成功高中) 陳啟文(中山女高)

王文珮(桃縣青溪國中)黃哲男(台南女中)

英家銘(台師大數學系)謝佳叡(台師大數學系)

蔡寶桂 (新竹縣網路資源中心) 傅聖國 (北市萬福國小)

創刊日:1998 年 10 月 5 日 每月 5 日出刊 網址:http://math.ntnu.edu.tw/~horng

 《數之起源:中國數學史開章《筭數 書》》跋文

 記蕭文強教授來訪

 中點弦

 π案叫絕論劉徽

 新書櫥窗:《博士熱愛的算式》

《數之起源:中國數學史開章《筭數書》》跋文

台師大數學系 洪萬生教授

《算數書》於1983 / 1984 年出土後,由中國湖北省荊州市博物館館長彭浩教授負責整 理。他經過長時間的細心爬梳之後,終於在公元2000 年 9 月,將它的釋文發表於《文物》

月刊第九期。當月,筆者從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郭書春教授處獲贈此一文獻,立 刻邀請七位年輕的朋友蘇意雯、蘇俊鴻、蘇惠玉、陳鳳珠、林倉億、黃清揚與葉吉海等,

共同學習校勘與解讀,並及時地將研究成果發表在《HPM 通訊》第三卷第十一期(2000 年11 月出版,以《算數書》專輯問世)。幾乎在這同時,筆者也已經差不多另行完成了三 篇論文:〈《算數書》初探〉、〈《算數書》vs.《九章算術》〉與〈《算數書》的幾則論證〉。後 來,又進一步撰寫了〈關於《算數書》體例的一個備註〉。

現在,我們利用這些研究報告為基礎,再結合中國學者如郭書春、郭世榮、鄒大海、

彭浩,日本學者大川俊隆團隊,以及美國學者道本周 (Joseph Dauben) 與英國學者古克禮 (Christopher Cullen) 的研究成果,我們乃得以完成本書之撰寫。此外,劉鈍、徐義保(中 國學者)、林力娜 (Karine Chemla)、馬若安 (Jean-Claude Martzloff)(法國學者) 與 Alexei Volkov(俄羅斯學者)等人,在秦漢算學史研究方面都很有建樹,也是我始終仰望的北辰。

除了有關《筭數書》文本內容之解讀之外,我們還倚重了考古學家與史學家有關秦漢 墓所入葬的簡牘之研究成果(這,當然多虧了倉億在搜尋資料與文獻方面所下的基本功 夫)。所有這些,特別是有關秦漢簡牘、法制史與醫學史的研究,都在我們拍照《筭數書》

的『寫真集』時,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背景或脈絡。誠然,本書之寫作,主要讓『文本』(text) 得以安放(回)在它原生的『脈絡』(context) 之中,以便述說一個比較有趣的故事。不過,

限於本書的『普及』體例,我們顯然不須要『言必引據』,同時,在綜合諸家論點時,也 可能掛一漏萬,禮數不周在所難免,在此總請『眾家路數(線)』諒察與包容就是了。總 之,筆者在間隔大約25 年之後,還有機會以本書之寫作進路,來呼應 1980 年左右所撰寫 的〈重視證明的時代-魏晉南北朝時代的科技〉,對於相關的學界貢獻,始終中心存敬意。

我想本書只不過提供了一種敘事手法,將考古學家、秦漢史家以及數學史家的研究成果,

編織出一個以《筭數書》為主角的歷史圖像而已。拋磚引玉,當然有所期待於可畏的後生!

(2)

HPM 通訊第九卷第六期第二版

本書之撰寫,始於公元2003 年 8 月。當時,筆者申請了一年的教授休假,希望可以 寫一本書留作紀念。沒想到到了2004 年 7 月休假期滿,雖然寫了前四章,但第 5、6 兩章 離完成階段還有一大段路。後來,就與『通訊團隊』(Tongxun Group,這是道本周教授對 我們團隊的暱稱)伙伴商量,請他(她)們義助一把。於是,俊鴻協助撰寫第5 章,倉億 與惠玉合作完成第6 章。由於他(她)們都曾參與《筭數書》的校勘工作,再加上他們已 有相當成熟的的數學史研究心得,因此,一路寫來相當得心應手。另一方面,由於他(她)

們的出身背景比較不被某些學問的門道或常規所限制,所以,他(她)們的論述,總是可 以讓我們感受年輕人筆觸下所洋溢的熱情與活力。這種分享的喜悅,絕對是我完成本書之 後的最大收穫!

最後,感謝盧金城先生的推薦,以及李俊男先生的編輯協助(書名是他的建議,希望 讀者喜歡)。當然,台灣商務印書館原意出版發行本書,也是我們團隊的榮幸。無論如何,

我們誠懇地歡迎專家學者與讀者的批評與建議。

記蕭文強教授來訪

蕭文強教授趁訪台之便,應邀於5 月 25 日蒞臨本系發表演講,講題為:「數學史與數 學教學的融會:『知易行難』抑或『知難行易』?」與會同仁與研究生都相當興奮,並與 他進行了非常難得的學術互動。其中論及HPM 的切入點時,蕭教授特別分享了他參觀朱 銘美術館所獲得的心得。他認為當我們試圖將數學史融入數學教學時,看似無門徑可入,

然而,對於有心人而言,卻是處處可以切入。誠所謂:處處無門處處門!

(3)

HPM 通訊第九卷第六期第三版

(4)

HPM 通訊第九卷第六期第四版

中點弦

成功高中游經祥、劉國莉老師

壹、前言

高二數學教材中有『中點弦』之單元。本文作者之一劉國莉講解相關例題:

設點 為橢圓 內的一點,一直線過點 P 且交橢圓 於兩點 A,B,若 點 P 為線段

( )

2,1

P Γ:x2+4y2 =16 Γ

AB 的中點,求直線AB的方程式。

有一位學生提出補教界的解題秘方如下:

以點P

( )

2,1 代入橢圓的切線方程式x0x+4y0y=k ⇒2x+4y=k,點P

( )

2,1 在此直線上 8

1 4 2

2× + × =

=

⇒ k ,得直線AB的方程式為2⋅x+4⋅1⋅y=8 ⇒x+2y=4。

然而,該學生不知其解題的道理為何?於是,劉國莉下課後,遂與另一作者游經祥老師討 論,最後,我們歸納下列應相互連結的教學單元,希望可以提供解題的所以然之故:

1. 定義相似橢圓。

2. 相似橢圓上切線的幾何關係及證明。

3. 相似橢圓上切點弦的平分關係及證明。

4. 橢圓中平行弦中點共線性質及此直線之方程式公式。

5. 切線公式在橢圓中的幾何意義及證明,作為切線公式在圓中的性質的推廣。

6. 實例應用。

貳、相似橢圓

我們定義:兩橢圓Γ :b2x2 +a2y2 =l與Γ′ :

,為相似橢圓。

2 ,

2 2

2x a y k

b + = k> l0, >0

其理由如下:如右圖(一),設兩橢圓

,中心點為O 0

, 0 : ,

:

2 2 2 2

2 2 2 2

>

⎪⎩ >

⎪⎨

= +

Γ′

= +

Γ k l

k y a x b

l y a x

b

( )

0,0 ,點B ( , )x y

在橢圓Γ 上,點 A

(

x y′ ′,

)

在橢圓 ′Γ 上。設OA=rOB,即

x′ =rxy′ =ry,代入方程式b2x2 +a2y2 =k,,得b r x2 2 2+a r y2 2 2 =k 2 2 2 2 k2 b x a y

⇒ + =r 與 比較常數,得

l y a x

b 2+ =

Γ: 2 2 2 l

rk =2

l r= k

⇒ 。因此, OB

l

OA= k ,即 x

l x′= k

y l y′= k

L2 L1

O B

A

Γ

Γ ′

圖(一)

當兩共中心的橢圓Γ:b2x2+a2y2 =l,Γ′:b2x2 +a2y2 =k

(

l,k>0

)

的圖形關係是Γ與Γ′

(5)

HPM 通訊第九卷第六期第五版

可以互相伸縮而得到重合者,我們就定義Γ 與 Γ′ 為相似橢圓,且Γ 伸縮到 的伸縮倍數為Γ′

l k

參、相似橢圓的切線關係

觀察過中心的直線與兩相似橢圓Γ 、 Γ′ 的四個交點,而過此四點分別作 Γ 與 Γ′ 之切 線將會平行。我們寫成定理1 如下:

定理1:如圖(二),設Γ 、 ′Γ 為兩相似橢圓,過中心點 O 的任意直線 L 交 Γ 、 ′Γ 於 B、D、A、C,且分別作 與Γ Γ′的切線L1L2L3L4,則L1//L2//L3//L4

)

證明:如圖(二),設兩相似橢圓 ,

,點B 坐標為

l y a x

b + =

Γ: 2 2 2 2 k

y a x

b + =

Γ′: 2 2 2 2

(

l,k>0

(

x y0, 0

)

,則過點B 的切線方程式L2b2x0x+a2y0y=l。因 OB

l

OA= k ,點A

坐標為 ⎟⎟⎠

⎜⎜⎝

0

0, y

l x k l

k ,則過點A 的切線方程式 :L1

k y y a l x k x b l

k 2 0 + 2 0 = ⇒b2x0x+a2y0y= kl,得證L1// L2。同理,利用OD=−OB

OB l

OC=− k ,可分別推得L2// L4L3// L2。因此,L1//L2//L3//L4得證。

Γ Γ′

圖(二) L4 L3

L2 L1 O

B A

C D

肆、相似橢圓的切點弦關係

觀察參中之圖(二),設過橢圓Γ′ 上的一點 A 的切線交橢圓 Γ 於兩點 E、F,猜測點 A 為線段 EF 之中點。我們寫成定理 2 如下:

圖(三)

O B A E

F

Γ Γ′

定理2:如右圖(三), 和 為兩相似橢圓,設直線 為過 橢圓Γ 上點 A 的切線,且 交橢圓

Γ Γ′ L1

L1 Γ 於兩點 E、F,則點 A 為弦 EF 的中點。反之,若 EF 為橢圓Γ的弦,且點A 為弦EF 的中點,

則存在一相似橢圓Γ′ ,使直線EF為過橢圓Γ′ 上點 A 的切線。

L1

證明:設橢圓Γ:b2x2 +a2y2 =l,Γ′:b2x2 +a2y2 =k

(

l,k>0

)

,點A

(

x y0, 0

)

在橢圓Γ′ 上,

則直線L1的方程式為 b x2 0x+a y y2 0 =k,若y0 ≠0,利用

0 2

0 2

y a

x x b y k

= ,代入Γ:b2x2+a2y2 =l

(6)

HPM 通訊第九卷第六期第六版

y l a

x x b a k

x

b ⎟⎟ =

⎜⎜ ⎞

⎝ + ⎛ −

2

0 2

0 2 2

2

2

( )

02

2 4 0 2 2 2

0 2 2

4b x y a k b x x la y

a + − =

( )

02

4 2 2 0 2 2 2 2

0 2 2 0 2 2

2b a y b x x 2ka b x x a k la y

a + − + =

⇒ ---(1)式

設點E 和點 F 坐標分別E x y

(

1, 1

)

F x y

(

2, 2

)

,則式(1)的兩根為 ,由根與係數的 關係可知

2 1, x x

( )

2 2

0 0

1 2

2 2 2 2 2 2 0

0 0

2 2 2

ka b x kx

x x

k x a b a y b x

+ = = =

+ ,

2 2

0 1 0 2

1 2

2 2

0 0

1

2 2

k b x x k b x x y y

a y a y

⎛ − − ⎞

+ = ⎜ + ⎟

⎝ ⎠

( )

2 0

1 2

2 2

0 0

1 2 2

b x

k x x

a y a y

⎛ ⎞

= ⎜ − + ⎟

⎝ ⎠

2

0 1 2

2 2

0 0 2

b x x x k

a y a y

⎛ + ⎞

= − ⎜⎝ ⎟⎠

2 0

2 2 0

0 0

b x

k x

a y a y

= − 22 02 0

0

a y y

= a y = 。因此,點 A 恰為線段 EF 的中點。若 ,直線 為一鉛直線,設L 和橢圓 的交點為 E、

F,則易得知點 A 為線段

0 =0

y L:b2x0x=k Γ

EF 的中點。

另一方面,設橢圓Γ:b2x2+a2y2 =l上兩點E x y

(

1, 1

)

F x y

(

2, 2

)

, EF 的中點 A 為

⎟⎠

⎜ ⎞

⎛ + + , 2 2

2 1 2

1 x y y

x ,則點A 在相似橢圓Γ′:

2 2 2 1

2 2 2 1

2 2 2 2

2

2 ⎟

⎜ ⎞

⎛ +

⎟ +

⎜ ⎞

= ⎛ +

+ y y

x a b x

y a x

b 上。可

知過點A 的切線 L 方程式為

2 2 2 1

2 2 2 1

2 2 1

2 2 1

2 2

2

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y y

x a b x

y y a y

x x

b x ,切

線L 的法向量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1

2

2 1 y y

x a b x

n

(

1 2 1 2

)

2 2 1

2

2 1 ,

, 2

2 y y x x y y x a

b x FE

n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

]

2 1 2 2

2 2 1 2

2

1 b xx +a yy

=

[ (

22

) ]

2 2 2 2 2

1 2 2 1 2

2

1 b x +a yb x +a y

=

( )

0

2

1 − =

= l l 。因此,可知

切線L 與直線EF平行(或重合),又切線L 與直線EF同時包含點A,故直線EF與切線 L 重合。因此,若線段 EF 為橢圓Γ 上的弦,且點 A 為弦 EF 中點,則存在一相似橢圓 Γ′ , 使直線EF為過橢圓Γ′ 上點 A 的切線。

伍、橢圓中平行弦的中點性質探討

(7)

HPM 通訊第九卷第六期第七版

在橢圓上畫一組平行弦,觀察其各弦之中點該是共線,而且過中心。我們寫成定理3 如下:

定理3:橢圓上任意一組平行弦的中點共線,且此直線會通過橢圓中心。設橢圓

,平行弦之斜率為m,則所有斜率為 m 之平行弦的中點連線方程式為

2 2 2 2 2

:b2x +a y =a b Γ

2 2

b my

x=−a 。(若為鉛直的平行弦中點連線,則恰為橢圓的對稱軸 ;若為水平的平行 弦中點連線,則恰為橢圓的對稱軸

=0 y

=0

x 。)

證明:設平行弦之方程式為y=mx+k,− a2m2+b2ka2m2 +b2 。將y=mx+k代入

2,得

2 2 2 2

:b2x +a y =a b

Γ b2x2+a2

(

mx+k

)

2 =a2b2

(

2 2+ 2

)

2+2 2 + 2 2 2 2 =0

a m b x a mkx a k a b

再設此x 的二次方程式的兩根為 ,x1 x2,則 2 2 2

2 2

1

2 a m b mk x a

x

− + + =

b k

m a

k m k a

x m x k mx k mx y

y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1 2

1 2 1

2 2

2 。因此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1

2 1

2 1 2

b ma y

x b k

m a k b b m a

m y a

b m a

mk x a

y y y

x x x

=−

⎪⎪

⎪⎪

= +

⎟⎟⎠

⎜⎜ ⎞

− +

=

− +

=

⎪⎪

⎪⎪⎨

= +

= +

。因此,所有斜率為m 之平

行弦的中點連線方程式為 2

2

b my x=−a

陸、橢圓切線公式的幾何探討

在《HPM 通訊》第九卷第二、三期合刊第五版中,我們曾經發表一篇〈點與圓、球的 關係〉,以下定理是延續該篇的性質,將圓的性質推廣到橢圓,並且可以用在中點弦的計 算上;我們寫成定理4 如下:

定理4:設橢圓Γ:b2x2+a2y2 =a2b2,點P

(

x0, y0

)

(其中

(

x y0, 0

) ( )

≠ 0,0 ),直線

2,則

2 0 2 0

:b2x x a y y a b

L + =

(1) 當點 P 在橢圓 上時,直線 L 為過點 P 且與橢圓Γ Γ 相切的切 線方程式。

R O A Q

B P

Γ

L

(2) 如右圖(四),當點P(x0,y0)在橢圓Γ外時,

(a) 自點P作橢圓 的切線,得兩切點A、B,則直線L為過 切點A、 B的直線方程式。

Γ

圖(四)

(8)

HPM 通訊第九卷第六期第八版

(b) 設OP和橢圓Γ 、直線 L 分別交於點 Q、R,則OP×OR=OQ2

(c) 若線段OP與橢圓Γ 相交於點 Q,且在線段OP上取一點R,使PQR,且 OQ2

OR

OP× = ,則直線L 恰為以點 R 為中點的弦所在的直線方程式。

(3) 如右圖(五),當點 P 在橢圓 內時, Γ

L

O

R A Q

P B

(a) 直線 L 為一和橢圓不相交且平行以點 P 為中點弦的直 線方程式。

(b) 設射線 OP 和橢圓Γ 、直線 L 分別交於點 Q、R,則 OQ2

OR

OP× = 。

Γ

圖(五)

(c) 若射線 OP 與橢圓Γ 交於點 Q,且在射線OP 上取一點

R,使PQR,且OP×OR=OQ2,則以點P 為中點弦所在之直線,即為自點 R 作橢圓Γ 切線的兩切點的連線。

證明:

(1) 直線 L 恰好為過橢圓上的點的切線公式,證明略去。

(2)(a)當點 P( , )x y0 0 在橢圓Γb x2 2+a y2 2 =a b2 2外(∴b x2 02+a y2 02 >a b2 2)如圖(四),

自點P 作橢圓 的切線Γ PAPB,設切點為A x y( , )1 1B x y ,則過切點( , )2 2 的切線

方程式為 ,因點P

1 1

( , ) A x y

2 2 2

1 1

b x x+a y y=a b2 ( , )x y0 0 在此切線上,可得 ---(1)。

2 2

1 0 1 0

b x x +a y y =a b2 2

同理,過切點B x y 的切線方程式為 b x( , )2 2 2 2x+a y y2 2 =a b2 2,因點P( , )x y0 0 在此切線 上,可得 b x2 2 0x +a y y2 2 0 =a b2 2---(2)。由(1)式和(2)式可知:點A x y( , )1 1 和點B x y 在( , )2 2 直線L:b2x0x+a2y0y=a2b2上,即直線L 為過兩切點 A、B 的直線方程式。

(b)設OP與橢圓Γ 、直線 L 分別交於點 Q、R,且OQ=tOP=(tx0,ty0),點Q 在橢圓

(9)

HPM 通訊第九卷第六期第九版

Γ:b x2 2+a y2 2 =a b2 2上⇒b2t2x02+a2t2y02 =a2b22 1

0 2 2 0 2

2

2 2 <

= +

y a x b

b

t a 。(因

2 2 2 2 2 2

0 0

b x +a y >a b

OR=sOP=(sx0,sy0),又點R 在直線 L 上⇒b2sx02 +a2sy02 =a2b2

2 1

0 2 2

0 2

2

2 <

= +

y a x b

b

s a 。因此,可得

(

02

)

2 2 2

2 2 0 0 2 2 0 2

2 2

OQ OP

t y x y a x b

b OP a

OP s OR

OP + = =

= +

= 。

(c)若線段OP與橢圓 相交於Γ Q,且在線段OP上取一點 R ,使P Q− −R,且

OP OR× =OQ2。假設OQ=tOP=

(

tx ty0, 0

)

OR=sOP=

(

sx sy0, 0

)

,利用OP OR× =OQ2, 可推得

2 2 2

2 2 2 2

0 0

t a b

b x a y

= + = 。由(a)部份可知,自點 P 作橢圓 Γ 的切線,得切點s A x y

(

1, 1

)

(

2, 2

)

B x y ,直線 為過切點A、 B 的直線方程式。將點 R

( )

(其

2 2 0 2 0

:b2x x a y y a b

L + = sx sy0, 0

2 2

2 2 2 2

0 0

s a b

b x a y

= + )代入直線L:b2x0x+a2y0y=a2b2的方程式,得

( )

2 2 2 2 2 2 2 2

0 0 0 0

b sx +a sy =s b x +a y 2 22 22 2

(

2 02 2 02

)

2 2

0 0

a b b x +a y a b b x a y

= =

+

)

。因此,點R 在直線 L 上。

切點A x y

(

1, 1

)

B x y

(

2, 2 同時在橢圓Γ: b x2 2+a y2 2 =a b2 2及直線L:b2x0x+a2y0y=a2b2上。

若當y0 ≠0,利用 2 2 2 2 0

0

a b b x x

y a y

= − 代入Γ: b x2 2+a y2 2 =a b2 2 ,得

2 2 2 2

2 2 2 0 2 2

2 0

a b b x x

b x a a b

a y

⎛ − ⎞ + ⎜ ⎟ =

⎝ ⎠ a b y x4 2 02 2+a2

(

a b2 2b x x2 0

)

2 =a b y6 2 02

0 。 因 為此方程式的兩根,由根與係 數的關係可知A、B 中點的 x 坐標為

( )

2 2 2 2 2 2 2 4 4 6 4 6 2 2

0 0 2 0

a b a y b x x a b x x a b a b y

⇒ + − + = x1, x2

( )

4 4 2 2

0

1 2

0 0

2 2 2 2

2 2 2 2 2 2

0 0

0 0

2 2 2

a b x

x x a b

x sx a y b x

a b a y b x

+ = =

+ + = ,

(10)

HPM 通訊第九卷第六期第一○版

恰為點R 的 x 坐標。A、B 中點的 y 坐標為

( )

⎟⎟

⎜⎜ ⎞

⎛ − + −

= +

0 2

2 0 2

0 2

0 2

1 0 2

0 2 2

1 2

1 2

1

y a

x x b y b y a

x x b y y b

y

⎜ ⎞

− ⎛ +

= 2

2 1 0 2

0 2

0

2 x x

y a

x b y b

0 0 2

0 2

0 2

y sx a

x b b −y

=

⎟⎟⎠

⎜⎜⎝

− +

= 2

0 2 2 0 2

2 2

0 2

2 0 2

0 2

x b y a

b a y

a x b y b

2 0 0 2 2 0 2

2 0 2

0 2

sy x b y a

y a y

b =

= + 。因此,點R 的 y 坐標亦為 A、B 中點 的y 坐標。因此,點 R 恰為兩切點 A、B 的中點,也就是直線 L 恰為以點 R 為中點的弦所 在的直線方程式。

另一方面,若當y0 =0,則x0 ≠0,點P x

(

0,0

)

,點R

(

0

)

2

0

,0 a ,0

sx x

⎛ ⎞

= ⎜ ⎟

⎝ ⎠

2 2 2

2 2 2 2 2

0 0

a b a

s=b x a y = x

∵ +

0

),直線

2

2 2 2

0

0

: a

L b x x a b x

= ⇒ = x 與橢圓 的交

點A、B 為

2 2 2 2 2 2

: b x a y a b Γ + =

2 2

2

0 0

, 1

a a

x b x

⎛ ⎞

± −

⎜⎜⎝ ⎠⎟⎟,可得 A、B 的中點恰為點 R。因此,直線 L 恰為以點 R 為中 點的弦所在的直線方程式。

(3)(a)當點 P( , )x y 在橢圓0 0 Γ:b x2 2+a y2 2 =a b2 2內(∴b2x02 +a2y02 <a2b2),如圖(五)。 設 AB 為以點 P( , )x y 為中點的弦,其中:點0 0 A x y( , )1 1 和點B x y 在橢圓( , )2 2

上。因此, ---(1), ---(2),(1) 式減(2)式得

Γ

2 2 2 2 2 2

b x +a y =a b b2x12 +a2y12 =a2b2 b2x22+a2y22 =a2b2

0 ) (

)

( 12 22 2 12 22

2 xx +a yy =

bb2(x1+x2)(x1x2)+a2

(

y1+y2

)

(y1y2)=0---(3),因 AB 為以點 P( , )x y 為中點的弦,得0 0 x1+x2 =2x0,y1+y2 =2y0代入(3)式,可得

( )

2 ( ) 0。 )

)(

2

( 0 1 2 2 0 1 2

2 x xx +a y yy =

b

y0 ≠0,線段AB 的斜率

0 2

0 2

2 1

2 1

y a

x b x

x y

m y =−

= − 和直線 的斜率相

同,故直線L 為一平行以點 P 為中點的弦的直線。

2 2 0 2 0

:b2x x a y y a b

L + =

考慮橢圓Γ: b x2 2+a y2 2 =a b2 2及直線L:b2x0x+a2y0y=a2b2的聯立方程,利用

(11)

HPM 通訊第九卷第六期第一一版

2 2 2

0 2

0

a b b x x

y a y

= − 代入Γ: b x2 2+a y2 2 =a b2 2 ,得

2 2 2 2

2 2 2 0 2 2

2 0

a b b x x

b x a a b

a y

⎛ − ⎞ + ⎜ ⎟ =

⎝ ⎠

( )

2

4 2 2 2 2 2 2 2 6 2 2

0 0

a b y x a a b b x x a b y

⇒ + − = 0

0

4 4 2 2 2 2 2 4 2 2

0 0 0

4a b x −4 a y +b x a by

( )

2 2 2 2 2 2 2 4 4 6 4 6 2 2

0 0 2 0

a b a y b x x a b x x a b a b y

⇒ + − + =

此方程式的判別式為

( )( )(

0

)

=4a b x4 4 02

(

a y2 02+b x2 02

)(

b2y02

)

( )

4 2 2 2 2 2 2 2

0 0 0

4a y a y b x a b 0

= + − < (∵b x2 02+a y2 02 <a b2 2y0 ≠ )。因此,若0 ,直線 L 為一和橢圓不相交且平行以點 P 為中點的弦的直線方程式。

0 0

y

y0 =0(則x0 ≠ ), AB 為以點 P0 為中點的弦,由(3)式可知直線 為通過點

P 的鉛直線。直線

( ,0)x0 AB

2 2 0

0

: a

L x x a x

= ⇒ = x ,與橢圓中心O

( )

0,0 的距離為 2

0

a a

x >

(∵0< x0 <a)。所以,此時直線L 為一與橢圓Γ 不相交且平行以點 P 為中點弦的直線方 程式。

(b)與 2(b)證法相同,故省略。

(c)若射線 OP 與橢圓 交於點 Q,假設Γ OQ=tOP=

(

tx0,ty0

)

,則 2 1

0 2 2 0 2

2

2 2 >

= +

y a x b

b

t a

在射線 OP 上另取一點 R,使PQR,設OR=sOP=

(

sx0, sy0

)

,且點R 滿足OP×OR=OQ2

t OP sOP

OP OP t OP

OR=OQ = = =

2

2 2 2

2 0 2 2 0 2

2 2 2

y a x b

b t a

s= = +

⇒ )。因點P( , )x y 在橢圓0 0 Γ :

內,所以點R

(

在橢圓外。

2 2 2 2 2 2

b x +a y =a b

)

)

0 0, sy sx

由(2)(a)中可知:自點 R

(

sx0, sy0 作橢圓Γ 切線的兩切點的連線(設為 )方程式為

。設線段

L′

2 2 0 2 0

2sx x a sy y a b

b + = AB 為以點 P( , )x y 為中點的弦,其中0 0 A

(

x1, y1

)

B

(

x2, y2

)

, 由(a)部分的證明可得直線AB的斜率

0 2

0 2

2 1

2 1

y a

x b x

x y

m y =−

= − ,直線 L′ 的斜率

(12)

HPM 通訊第九卷第六期第一二版

0 2

0 2

0 2

0 2

y a

x b sy

a sx mb =−

= ,可知直線AB與直線L′ 平行或重合(若y0 = ,則易看出兩者皆鉛直0

線)。直線L′的方程式為b2sx0x+a2sy0y=a2b2(其中 2

0 2 2

0 2

2 2

y a x b

b s a

= + )。將點P( , )x y 代0 0

入得

( ) (

02

)

2 2

2 2 0 2 2 0 2 2

0 2

2 2 2

0 2 2

0 2 0 0 2 0 0

2 b x a y a b

y a x b

b y a

a x b s y sy a x sx

b ⋅ + =

= + +

=

+ ,故點P 在直

L′上。因此,直線L′和直線AB皆過點P,故直線 L′ 即為以點 R 為中點弦所在的直線。

柒、實例應用

根據以上的結果,我們重新回到前言中所提到的問題,逐一以不同的方法解題,一併 展現這些定理的美妙應用。

設點 為橢圓 內的一點,一直線過點P 且交橢圓 於兩點 A,B,若 點P 為線段

( )

2,1

P Γ:x2+4y2 =16 Γ

AB 的中點,求直線AB的方程式。

解法 (1):設過AB的直線方程式為y=mx+k(先驗證AB不為鉛直線),代入 16,得

4 : 2+ 2 =

Γ x y x2 +4

(

mx+k

)

2 =16⇒

(

1+4m2

)

x2+8mkx+4k2 16=0。再設點

A(x1,y1),點B(x2,y2),已知P

(

2,1

)

AB 的中點 4 4 1

8

2 2

1 =

+

= − +

m

x mk

x

,將兩式聯立

(

1 2

)

2 4 2 2

2

1+y =m x +x + k = m+ k =

y

⎩⎨

= +

=

⇒ +

⎪⎩

⎪⎨

= + + =

1 2

2 4

1 2 2 4

4 4 1

8 2

2

k m

mk m

k m

m

mk ⇒1+4m2 =−2m

(

1−2m

)

2 2 1

4 4

1+ 2 = 2− ⇒ =−

m m m m

。因此,直線 2

2 1− =

= m

k AB的方程式為x+ y2 =4。

解法 (2):設點 A(x1,y1),點B(x2,y2),A、B 在橢圓Γ 上 ,

,將兩式相減得

x12 + y4 12 =16 16

4 22

2

2 + y =

x

=

− +

− ) 4( ) 0

(x12 x22 y12 y22 (x1x2)

(

x1 +x2

)

+4(y1y2)

(

y1+ y2

)

=0,又點P 為 AB 的中 點,得x1+ x2 =4, y1+ y2 =2。因此,上式可化為(x1x2)⋅4+4(y1y2)⋅2=0 ⇒ 直線AB

(13)

HPM 通訊第九卷第六期第一三版

斜率 2

1

2 1

2

1 =−

= − x x

y

m y 。可得直線AB的方程式為

2 1 2 1=−

x

yx+2y=4。

解法 (3):根據定理 2,點 為橢圓 內一點,則存在一相似橢圓

,使的點P 在相似橢圓

( )

2,1

P Γ:x2+4y2 =16 k

y

x + =

Γ′: 2 4 2 Γ′ 上,且直線AB即為過點P 的切線方程式。因P

( )

2,1 在橢圓Γ′:x2 +4y2 =k上,得k=22+ ⋅ =4 12 8。故橢圓Γ′:x2+4y2 =8,且直線AB即為過 點P

( )

2,1 的切線方程式2⋅x+4⋅1⋅y=8⇒x+2y=4。此即為補教秘方的作法;因此,定理2 就是該學生所須"知其所以然"的道理所在。

解法 (4):根據定理 4,設射線 OP 交橢圓Γ 於 Q,再設OQ=sOP=

(

2s,s

)

,點Q 在橢

圓Γ:x2+4y2 =16上⇒4s2 +4s2 =16⇒s= 2。在射線OQ上找一點R,使OP×OR=OQ2

。根據定理4(3)(c),可得直線 的方程式為以點R(4,2)代入 定理4 中之直線 L 方程式,即得

OR=s OP2 =2 2,1

( )

=(4, 2) AB

4 2 16

2 4

4⋅x+ ⋅ ⋅y= ⇒x+ y= 。 捌、結論

在本文中,我們主要以高中生較易理解的方法提出論述。當然,中點弦還是可以引用 隱函數微分的方法來處理,但那是高中生較難理解的工具,我們不打算推薦。其實,本文 的方法,多少可以呼應Richard Skemp 有關學習系統的觀點。在他的《數學學習心理學》

(1995) 中,Skemp 曾提到學習心理學中的理論系統,可分為視覺系統與言辭系統。其中,

言辭系統不只包含口中發出的聲音,還包含寫在紙上或黑板上的字。而視覺系統最好的例 子,則是畫圖形、動畫、影像。若能結合此兩種系統,將會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意想不 到的興趣,更能加強學生的深刻印象。

在本文所提供的定理中,我們先畫出圖形結構給學生『感覺』,真的可能會有如此的 結果。接著,再進一步說明如何證明由圖形得到的『感覺』,最後再完成證明過程。難怪 諾貝爾獎得主Bragg 在八十歲生日時說:「我自己總是對事物先有視覺上的影像,然後才 產生新靈感。」這些定理我們在課堂上都已經講解過,大多數學生皆能得到深刻的體會。

學生在市面上的多元學習,常會遇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形,這是數學學習上 的重大不足。現在,藉此一問,能為學生釐清一些疑惑,且以淺白方式,提出有助於引導 學生解題方法與思考方向的策略,這是我們在數學教學上應該努力強化的工作。

(14)

HPM 通訊第九卷第六期第一四版

π案叫絕論劉徽

台師大數學系四年級 林德政、王懷智

一. 前言

中國數學史上有許多優秀的數學家,其中最令人稱道的,當推西元三世紀的劉徽。劉 徽注解《九章算術》,在一般人認為以實用為主的中國社會裡,對於許多已知的數學公式 給予理論的証明。譬如,他提出圓面積公式的証明,並因此發展出了求圓周率的方法。因 此,少了劉徽的注解部份,《九章算術》或許將顯得微不足道。

劉徽當然不是求圓周率的第一人,其後也有許多人求得比他更精確的圓周率近似值,

然而,劉徽所提出的方法,卻讓中國數學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也讓後代的人在求圓周率時 有更好的依靠。因此,在本文中,我們希望探討劉徽注解《九章算術》的目的及其背後意 函,從而對『割圓術』更進一步闡述,並說明它對於後世數學家造成的影響。

二. 劉徽與九章算術

《九章算術》於東漢成書,內容是有關當時官員所需要的計算知識。在重視實用知識 的中國,劉徽的作法無疑是跨越了一道鴻溝,把中國的數學知識,推到了理論發展的階段。

或許因為劉徽研讀《九章算術》時,獲得了深刻的體驗:『觀陰陽之割裂,總算數之根源,

探賾之暇,遂悟其意。」同時,「算在六藝,古者以賓興賢能,教習國子。雖曰九數,其 能窮纖入微,探測無方。至於以法相傳,亦猶規矩度量可得而共,非特難為也。」可惜,

『當今好之者寡,故世雖多通才達學,而未必能綜於此耳。』在劉徽眼裡,《九章算術》

是極為重要的學問,然而,他當時身處三國亂世,時人對於算學並不重視,因此,激起他 為《九章算術》作注解的想法。

探討劉徽的割圓術,要先知道他如何確信圓周率是一個常數。原來,《九章算術》(作 者不詳)已經提供了圓面積的計算公式,也可以知道中國人相信『周三徑一』這個事實由 來已久。在劉徽之前,劉歆、張衡等人都做過圓周率的研究,也因此劉徽確定知道圓周率 是一個定值是不容置疑的,他也知道圓周率取三是為了計算上的方便。劉徽既然希望透過

「析理以辭,解體用圖」的方法,來為《九章算術》做注解,那麼,圓周率的更加精密求 法,也就成了他無法避免的問題。

三.『以圓出方』及割圓術

在《九章算術》的『圓田術』中,出現了四個圓面積公式,分別是:1. 半周半徑相乘 得積步;2. 周徑相乘四而一;3. 徑自乘,三之,四而一;4. 周自相乘,十二而一。趙 爽及劉徽也都在《九章算術》看到了「圓出於方」以及「周三徑一」這些事實。然而,趙 爽只是對圓出於方做一個形式上的演示,並且接受圓周率為三這個事實。而劉徽注解《九 章算術》,則說明圓面積公式,成了注解『圓田術』第一步。事實上,劉徽利用了所謂的

『割圓術』,證明圓面積公式為「半周乘半徑」,也發現了『周三徑一』是不夠精密的:「若 夫觚之細者,與原合體,則表無餘徑。表無餘徑,則冪不外出矣。以一面乘半徑,觚而裁

(15)

HPM 通訊第九卷第六期第一五版

之,每輒自倍。故以半周乘半徑而為圓冪。此以周徑,謂至然之數,非周三徑一之率也。

周三者從其六觚之環耳。」

劉徽為圓面積的算法及圓周率求法做了完美的注解,也在中國數學史上寫下美麗的篇 章。他的割圓術,也隱含了「無限」的概念:「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 不可割,則與圓合體無所失矣。」將劉徽的註解與歐幾里得、阿基米德的圓面積證明做比 較,可以看到非常相似的方法。只是歐幾里得跟阿基米德都不敢走到『無限』這一步,這 與東西方的數學發展過程有極大的關係。Zeno 的悖論使得西方數學家一直不敢碰觸無限這 一個觀念,也使得歐幾里得、阿基米德的圓面積公式無法走到最後一步。然而,在中國的 戰國時期末年,名家公孫龍就曾提出這樣一個有趣的命題:「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 不竭」,可以看出無限的概念,其實是被中國人所接受的。

至於劉徽如何割圓呢?他從圓內接正六邊形出發,割六邊形為十二邊形,以至於二十 四邊形、四十八邊形、九十六邊形最後做到一百九十二邊形,劉徽用了極大的篇幅在介紹 割圓的方法,可見,他對於割圓術的重視(也或許對於自己創見的自得)。對於劉徽說明割 圓術的過程,因篇幅過多這裡就不多作介紹了。不過,劉徽的割圓術中用到的數學知識倒 是可以討論的。

劉徽的割圓術運用了四個個重要的數學方法:

‧圓內正六邊形每邊長與半徑相等;

‧箏形的面積為兩對角線相乘積之半;

‧商高定理;

‧設SnS2n為圓內接正n 邊形及正 2n 邊形之面積,S 為圓面積,則   S2n<S<S2n+(S2nSn)。

圓內接正六邊型邊長與半徑相等,是劉徽做出六觚之冪的先決條件,也是劉徽割圓術的開 端。至於劉徽如何知道這件事實,在他的注解裡並沒有請楚的寫出。割六觚以為十二觚,

「以六觚之ㄧ面乘半徑,因而三之,得十二觚之冪。」即是運用箏形面積為對角線乘積之 半,將圓內接正十二邊形式為六個箏形,則得出圓內接正十二邊形之面積。接著利用商高 定理求出正十二邊形的邊長,由此再運用前一方法求出二十四觚之冪,最後求出一百九十 二觚之冪。然而其中最令人驚艷的,是劉徽由圓內接正一百九十二邊形及圓內接九十六邊 形面,找出圓面積的範圍:

得冪三百一十四寸、六百二十五分寸之六十四,及一百九十二觚之冪也。以九十六觚 之冪減之,於六百二十五分寸之ㄧ百五,謂之差冪。倍之,為分寸之二百一十,即九 十六觚之外弧田九十六所,謂以弦乘矢之凡冪也。加此冪於九十六觚之冪,得三百一 十四寸、六百二十五分寸之ㄧ百九十六,則出於圓之表矣。

劉徽用此方法求出圓面積介於3.141024 與 3.142704 之間,如此相較於阿基米德用圓內接 正多邊形與圓外切正多邊形去逼近圓面積,顯得更加簡單了。

四. 劉徽、祖沖之、趙友欽

要想談論這三位數學家,就必須讓我們回溯到被認定成書於東漢的《九章算術》。現 在,就讓我們再討論一下劉徽注解《九章算術》的背後意涵!劉徽被認定為第三世紀中國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例如中央處理器、晶片、插卡等,這些電子元件在使用過程中,皆會產生熱

•至最近連續居留港澳或 海外期間之計算,係以 本簡章申請時間截止日 為計算基準日往前回溯 推算6年或8年。但計算 至西元2015年8月31

根據冉雲華教授〈中國早期禪法的流傳和特點〉一文的研究,中國佛教從第五世紀後期 到第七世紀初,禪法開始在各地流傳開來,大致發展成四個不同的流派: (一)

假若香港政府欲專為強化傳統社會 的五倫關係,多設一天公眾假期, 現 正向香港市民諮詢意見, 試以中五 學生身份, 撰寫建議書一份,

假若香港政府欲專為強化傳統社會 的五倫關係,多設一天公眾假期, 現 正向香港市民諮詢意見, 試以中五 學生身份, 撰寫建議書一份,

2021年2月修訂) ,並於擬送 審課本日期/送審截止日期 前至少 三個工作天 將申請表 的電子檔,以MS Word 或可

一九二七年深秋,弘一法師到豐子愷家裡住了一個月,在這一個月中兩人朝夕相處,每

為期 8 天的日本之行到這刻終於正式完結。回想當初由入選到正式出發的一刻,心情依 然興奮雀躍。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