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九十四年第二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試題疑義表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九十四年第二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試題疑義表 "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九十四年第二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試題疑義表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社會科

17

考生:羅其偉、林孟萱、黃豐蓮、許天耀、林耿如 …題幹疑義 5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若馨參加學校的畢業旅行。在遊覽車直行的路程中,沿途的稻田由「已經收割」漸漸轉變成「尚未收割」的景象。若依據臺灣緯度與 氣候的關係判斷,學校的行程安排最可能為下列何者?

(A)從北部至南部 (B)從南部至北部 (C)從東部至西部 (D)從西部至東部

疑義內容

1.所謂「已經收割」「尚未收割」是代表何種意義?若從題目上敘述「依據台灣緯度與氣候關係判斷」,緯度愈低的地區氣候較佳,

生長季也較常,因而可以有更長的時間進行農業的事務,南部應為「尚未收割」,北部為「已經收割」。且文中並未指出明確的時間,

不足以表現出文中的精確季節和月份,各校畢業旅行季節未必一致。

2.南一社會科課本的地理並無教到「緯度與台灣氣候的關係」,而且對於台灣的農業著墨非常少。

3.台灣以北回歸線為界 23.5˚N 以南為熱帶季風氣候稻作一年可三穫,23.5˚N 以北則為副熱帶季風氣候一年二穫以至於各地播種收穫 期穿插不一,當北部正在收割時南不可能才插秧沒多久,反之亦同。故此提無法判斷行程是由北而南抑或由南而北。

4.文中的定義我認為不夠明確,例如,「畢業旅行」的時間如果是在 10 月,那也是說冬天將至。所以,北部應比南部早收割。再者,

台灣南北也有分3 期與 2 期稻作等,耕作時間並不一致,那又如何能判定呢?就算此題只考一簡單概念,但又如何叫其他想得更深的 考生心服呢?

5.(1).畢業旅行沒有固定的季節、日期,因各校而異。(2).台灣北部屬於 2 穫、南部 3 穫,南部會比北部早收割、但是題目並沒有明確 的標出時間,有可能是北部正在耕種剛好南部在收割,但也有可能北部已經收割了而南部還在耕種。

(2)

2.臺灣地區三穫的意義其中一穫係指雜糧,並非指稻作三穫。經資料查證及去電農委會農糧署生產科確認,臺灣現行稻作為二期生產,

南部並沒有三期稻作生產的情形。臺灣稻作三期的情形相當少數,即使在民國 64 年枋寮地區曾經三期稻作生產試作,驗證本區產 能,但在顧慮地方勞力及生態平衡問題後,此工作在得到驗證後即停止辦理。經多方查證後,疑義者所主張南部現為稻作三期的情 形並不存在。臺灣稻作的收割落差期,南北約一至二個月,由南而北呈現陸續收割的趨勢(如下表所示),即便有少數種植案例(如 試驗性質或種植三次的情形),也不會有疑義者所提出完全相反的趨勢結果。維持原公布之參考答案(B)。

附表.臺灣地區水稻收穫時期(資料來源:盧英權,作物學,頁 164)

地區 宜蘭 臺北 新竹 臺中 嘉南 高屏 臺東 花蓮

第一期作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

7 月中旬至 7 月下旬

6 月下旬至 7 月中旬

6 月中旬至 7 月上旬

6 月上旬至 7 月中旬

5 月上旬至 7 月中旬

6 月上旬至 7 月上旬

6 月中旬至 7 月中旬

說明

第二期作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下旬

10 月上旬至 11 月下旬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中旬

10 月中旬至 11 月中旬

10 月中旬至 11 月中旬

9 月下旬至 10 月中旬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下旬

10 月下旬至 11 月下旬

(3)

九十四年第二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試題疑義表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社會科

19

考生:羅其偉、侯吟妮 …題幹疑義

5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大龍住在臺灣海拔800 公尺的山間盆地,小時候家中種植各種蔬果維生,現在則專門種植香菇,運銷到臺灣各地。」請問:這種土 地利用的轉變屬於下列何種現象?

(A)多元化 (B)都市化 (C)專業化 (D)標準化

疑義內容 1.CD 選項未闡述其中所代表的涵義,且課本中並無提到相關概念。之外若從字面上單純意義加以判讀,「專業化」似乎較為偏重人 力資源上的現象,相較於所謂「生產單一化」,「專業化」略顯不同。D 選項「標準化」彰顯的「單一標準的生產」可能較相符。專 有名詞的解讀課文中也未詳加解說。

2.它題意問這種土地利用的轉變屬於何種現象?答案我覺得是(A)多元化,因為他本來種蔬果變成香菇,屬於多元化!接收各種不同 的物品來製造、生產。為什麼答案要給「專業化」?

說明 專業化是指資源的分配根據其優勢條件從事單一產出,使得整體資源使用效率提升,當多種產品逐漸轉變成一種產品的趨勢稱為專業 化,四個版本皆有多處詳述此一概念。本題試幹敘述的內容為各種蔬果逐漸轉變成單一種產品(香菇)的過程,並沒有疑義者所提到 接收各種不同的物品來製造生產的訊息。維持原公布之參考答案(C)。

(4)

社會科

20

考生:廖又生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5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圖(六)為四個國家的國界及資源分布圖。下列哪兩個國家最可能產生礦產資源上的衝突?

(A)甲和乙 (B)甲和丙 (C)甲和丁 (D)丙和丁

疑義內容 礦產資源衝突沒教過 說明 本試題依據能力指標 944,評量學生是否具備分析國際衝突原因的能力。衝突及資源爭奪議題在現行四個版本多處皆有詳述,學生

必須讀通內容習得分析能力後始能作答。

(5)

九十四年第二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試題疑義表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社會科

23

考生:侯吟妮 …題幹疑義

5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子涵複習歷史時,將歷史上著名的輔佐大臣整理出一個簡表如下:

表中「?」是她忘記的部分,該處應填寫下列哪一位人物?

(A)管仲 (B)商鞅 (C)韓非 (D)王莽

疑義內容 戰國秦著名的輔佐大臣???翰林版課本與許多參考書上都只寫說「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強盛」,但並沒有提出商鞅是輔佐的大臣!

說明

商鞅所處時代為戰國時代無疑問,由同學所言「商鞅變法使秦國變強盛」,即可知商鞅當時必身為秦國大臣,方有可能獲得君主信 任從事變法改革,而能幫助君主處理政務從事改革的,即可稱為輔佐大臣。同學學習要能融會貫通,而非死記課文,方為有意義的 學習。本題維持原公布之答案(B)。

(6)

社會科

28

考生:陳宜茜、簡欣晨 …題幹疑義

5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過去對於飲食的需求只要「吃飽就好」,其後漸漸崇尚「精緻美食」,而現代社會則朝注重清淡、簡樸的方向發展,進而促成健康飲 食的風行。請問:上述飲食文化的改變是屬於何種層面的變遷?

(A)社會制度 (B)風俗習慣 (C)價值理念 (D)生活器物

疑義內容

1.本題我認為四個答案皆可,原因是社會變遷是會相互影響的。本題中有敘述:觀念由「吃飽就好」到「要吃得好、吃得健康」,這 固然是「價值理念」的變遷,但也因為這種想法上的改變,導致新式飲食風行,大家都變得喜歡吃這種新式飲食,這也屬於「風 俗習慣」的改變(因為正好符合課本上說的:風俗習慣為社會上成習的慣例)。再者,題目也有提到:這樣的轉變也只使社會上皆「風 行」著新式飲食,這也屬於「生活器物」的變遷(課本上說:生活器物的變遷,是日常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且人們最容易感受 得到的變遷。)

2.題幹若解釋為從吃飯就好Æ健康飲食,確可選 C,但若從末句「飲食文化的改變」會使人認為答案亦可為 D,依南一版第二冊 17 章的說法「器物層次的現代化—臺灣現代化過程中,最明顯的現象是人民食衣住行等器物生活的改變」又價值觀的定義為:「社 會中多數人的生活準則或規範」若套用在飲食文化的變遷上似乎有些牽強吧!故我認為此題有二選項皆可為解。謝謝!

(7)

說明

本題旨在評量學生能根據所提示之資訊,據以判斷此發展歸屬之文化變遷層次。疑義者有謂選項(D)生活器物,甚或(A)社會制度、

(B)風俗習慣等選項皆屬適切之陳述,唯根據題幹文意強調從「吃飽」就好到強調「精緻」,進而追求「健康」飲食觀念之轉變,當 屬以價值理念為最適之選擇。本題並未述及餐具等器物之改變,或強調此一做法成為約定成俗之慣例。雖文化變遷之各層次確會出 現某種程度交互影響之現象,唯本題以「價值理念」為最佳答案甚為適切。維持原公布之參考答案(C)。

(8)

社會科

30

考生:陳明陞 …題幹疑義

5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右列報導是小郁閱讀某雜誌的部分內容。根據內容判斷,作者最可能在討論下列哪一主題?

(A)永續地球--再生資源的運用 (B)科技社會--虛擬社區的建構 (C)綠色生活--網際網路的使用 (D)數位落差--經濟因素的影響

疑義內容 (B)、(C)在此題裡好像都對因:人們將科技應用在社會上使人們可在自家上班、購物如同全世界的人都生活在電腦的虛擬社區,在虛 擬社區裡有人上班、購物、販賣物品。

說明

本題旨在評量學生能根據所提示之資訊,歸納出一最適切之討論主題。疑義者有謂選項(B)科技社會--虛擬社區的建構之適切性,唯根 據題幹文字方塊中所述及之內容:善用科技可以減低包裝、運送成本,以及減少汙染等敘述,皆屬綠色生活之範疇,本題並未強調使 用科技對人際關係或社會團體所造成的影響,故(B)科技社會--虛擬社區的建構此一選項並不適切。本題以「綠色生活--網際網路的使 用」為最佳答案。維持原公布之參考答案(C)。

線上商業交易大量採用直接下 載商品的方式,減低過度包裝和 運送的成本。而資訊科技的普及 也鼓勵人們在家上班,減少通勤 而製造的污染。

(9)

九十四年第二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試題疑義表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社會科

31

考生:侯吟妮 …題幹疑義

5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族人在乾季末期會燒山墾地,用木棒挖洞來種植甘藷、芋頭,任其生長等待收穫,一 段時間土壤不再肥沃後,就另闢新地耕種……。」請問:圖(八)中哪一種環境條件,最常出現 這種農耕方式?

(A)甲 (B)乙 (C)丙 (D)丁

疑義內容 題目這段文字是描述非洲傳統農業,而圖中的甲讓我充滿問號!非洲人口多,人口密度不可能為0 吧!答案為什麼是 A,而且翰林版 社會第11 頁拿衣索比亞為例,而對照第 9 與第 11 頁的圖形,衣索比亞屬於高地氣候,最低月均溫並沒超過 20℃!所以我覺得答案 為B,這種農耕方式應該要有多一點的土地,所以人口密度應該會少一點!

說明

本題幹所描述的農業方式為游耕,並不限於描述特定地區的傳統農業。疑義者先主張其為非洲,再以非洲全區人口數說明其人口密度 的概念,又以非洲中的衣索比亞,說明其符合圖中B 點的條件。其論理顯見其邏輯上的誤謬,甚不合理。另甲區的人口密度為接近 0,

意指人口密度極低,並非人口密度為0,衣索比亞區域中若有具備甲的環境條件,也有可能會有游耕的農業方式,跟它整個地區月均 溫有沒有高過20℃沒有關係。本試題評量學生是否知道游耕的形成條件,游耕常見於熱帶地區及人口稀少的地方,B 選項溫度過低,

少有游耕的農業方式。維持原公布之參考答案(A)。

(10)

社會科

33

考生:黃詩婷、戴韻潔 …題幹疑義

5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圖(九)為小虎到中國大陸旅遊,寄給友人的明信片。請問:此一明信片的寄送最可能為圖(十)的哪一途徑?

(A)甲 (B)乙 (C)丙 (D)丁

疑義內容 1.試題應是「丙」,因丙對照地圖為平行蘇州,是重慶市,丁所標示的地點較接近貴州,而丙和丁標示很近,無法很確定重慶所界定 的區域。

2.C 選項是直線距離,路徑最短,而 D 有過河,應較久。

說明 本試題測驗學生是否知道重慶的位置。重慶位於長江主流沿岸為圖(十)中丁的位置,丙的位置已經接近四川西北部,與重慶市相距 甚遠,疑義者主張丁的位置為貴州,長江主流並未流經貴州,只要查閱地圖,就可以明確了解本題的位置表示並無不妥,另一疑義者 以路徑長短討論本試題,路徑長短並非本題所問的內容,重點是信件必須能夠到達目的地(重慶)。維持原公布之參考答案(D)。

(11)

九十四年第二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試題疑義表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社會科

34

考生:辜品瑄 …題幹疑義

5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靖康之禍(難)後,宋高宗為了躲避戰亂,南遷偏安,史稱南宋。面對金人一再地威脅,朝廷內出現主戰與主和兩派不同意見,宋高宗 最後採行哪一項決策?

(A)聯合蒙古,夾攻金人 (B)停止北伐,宋 金議和 (C)鼓勵通婚,融合族群 (D)下詔北伐,收復汴京

疑義內容 宋高宗對金人採取何種決策,南一版第三冊第107 頁並無詳加解釋,故此題疑有違背教育部先前所公佈「不超過各版本」之條例。

說明 南一(92 版)第三冊第 107 頁:「靖康之禍後,……宋軍雖在岳飛等人率領下屢敗金兵,『但高宗與宰相秦檜主和』,岳飛被秦檜以莫 須有罪名害死。」由此段即可清楚推知宋高宗採行與金議和的決策,故本題並未超過版本內容。本題維持原公布之答案(B)。

(12)

社會科

41

考生:周婷瑄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5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小如與同學聊天時發現同一個字或詞會有不同的讀法,例如「筷子」在福佬(閩南)話可唸成「ㄉ一」或「ㄉㄨ」等,客家話的其中一 種則唸成「ㄓㄨˋ」。上述多種讀音並存的現象,與下列何者的發展最有關係?

(A)清朝後期設立廣方言館 (B)清朝渡海來臺人口眾多 (C)民國初年推行新文化運動 (D)政府設立文化建設委員會

疑義內容 答案B 並無指出渡海來台的人來自華南不同地區,造成多種讀音並存的現象。

說明 本題旨在評量學生能根據所提示之資訊,據以推判影響此發展之可能關聯性。疑義者有謂選項(B)清朝渡海來臺人口眾多,並未指陳 人口之來源屬華南地區,唯此即作答者須知道之部分,且作答者若知悉清朝渡海來臺人口眾多,為求甚解當探究其原籍之地區。本題 以「清朝渡海來臺人口眾多」為最佳答案。維持原公布之參考答案(B)。

(13)

九十四年第二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試題疑義表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社會科

43

考生:邱邵郁、侯吟妮 …題幹疑義

5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下列哪一項概念,最適合說明圖(十一)漫畫所表達的意義?

(A)國防依賴性 (B)外交依賴性 (C)文化依賴性 (D)貿易依賴性

疑義內容 1.根據南一版第六冊社會科第 25 單元文化生活與文化交流 p111 指出:「文化是指人類經由共同活動所創造出來的所有產物。」「文 化包刮了普遍存在於人類社會中的知識、信仰、道德、法律和風俗習慣等。」貿易亦是人類共同活動所創造之產物,況該題有附上「出 入人次」的圖表,「出入境人次」並不能完整指出其與貿易間的關係。故答案最佳者應屬C 文化依賴性。

2.我覺得這題答案應該是 B!雖然漫畫中股市下挫是跟貿易依賴性有關,但流行性疾病使交易次數減少,應該是跟外交有點相關吧!

說明 圖(十一)提及股市、商品及交通運輸人次等訊息,屬於國際間商品及商務往來的內容,(D)選項貿易依賴性為最適當的選項。疑義 者主張用文化或外交依賴性,就本題而言圖中並未有疑義者所提到的知識、信仰、道德、法律和風俗習慣或是外交等議題,故其主張 並不成立。維持原公布之參考答案(D)。

(14)

社會科

47

考生:簡廷宇 …題幹疑義

5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三國演義》中,曹操曰:「方今隆冬之際」,意指在赤壁之戰前夕,當時所處的季節為冬天,由此可推測此戰役前夕的氣壓圖和下 列何者最相似?

(A) (B) (C) (D)

疑義內容 答案A、B 皆是蒙古冷高氣壓,所以答案 A、B 都可以。

說明 選項(A)為海陸兩氣團氣壓大小旗鼓相當的時期,多生成在五、六月(春季)形成滯留鋒面。維持原公布之參考答案(B)。

(15)

九十四年第二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試題疑義表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社會科

51

考生:葉崇佑、周尊榮、侯吟妮、曾衡之 …題幹疑義 5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臺灣西部河川多東西流向,造成早期南北陸路交通不便,直到何時,臺灣南北陸路交通開始通行無礙,此種現象獲得改善?

(A)明鄭時期的農業拓墾 (B)清朝後期的自強運動 (C)日本統治的基本建設 (D)中華民國的十大建設

(16)

疑義內容

(1)台灣西部河川沒有一條是向東流的。

(2)「南北陸路」一定會聯想到「高速公路」,而 Highway 又是 1973B.C,行政院長蔣經國推動的十大建設之一,但答案卻給 C「日 本統治的基本建設」,而課本和老師都說日治時期對台灣有貢獻的是南北的Railway,雖也略說「公路」,但沒有講路段,○○我們 無法判別,且C 選項上課時沒提到「基本建設」之內容,所以答案應是 D「中華民國的十大建設」。

3.翰林版社會課本第四冊第四篇第三單元,題目問「造成早期南北陸路不便,……通行無礙?」答案我覺得是 A,因為當時西部沿海 就已有通行,要不然「一府、二鹿、三艋舺」這句諺語從哪兒來?從南到北拓墾農業……

4.委員大人鈞鑒:敬啟者,麻煩了委員解釋疑義,耽擾到各位委員的時間,幸勿掛懷,尚祈包函。

望委員們明察,依題幹之敘述乃問「早期南北陸路交通不便……此種現象獲得改善?」乃問「改善」而非問「最完整的」是何時建 成。而清朝劉銘傳由大稻埕分向南北築鐵路,1891 年通車至基隆,1893 年通車至新竹,雖完成時已卸任,然 1893 年仍為清領時期,

又試問此難道非南北向交通乎?

再說,如果委員們認為答案仍為日治時期之縱貫鐵路,因其較完整、較全面,則不免有「由答案推測題目」之嫌。又試問,如今日 正解為清領時期,委員們是否將以「劉銘傳任內及其卸任後曾興築台灣第一條南北向鐵路」為理由?

若委員們研商後之結果,是以「改善後」,意即是要選擇較全面較完整的,則教人實無法認同……孔夫子亦為之泣也!如此則令人 不勝唏噓也……望各位委員們明察!此題幹語意絕非要求選擇「建得最完整的」。

(17)

說明

1. 試題明確問到「……直到何時,臺灣南北陸路交通『開始』通行無礙……」若同學誤認為題目是指小部分通行,則依時間先後,

日本南北鐵路的修築仍舊早於十大建設,故選項(D)仍不可能是正確答案。

2. 試題並未陳述臺灣西部河川「向東流」,「河川多東西流向」與「河川向東流」二者不同。「陸路交通」按字面意思是指陸地上 的交通線,包括公路、鐵路等,並不僅限於公路。日本統治時期興築南北向的縱貫鐵路,改善了臺灣南北陸路交通的通行,故答 案為(C)。另外,「1973B.C.」意為「西元前」1973 年,同學應改為「A.D.1973」才正確。

3. 試題是詢問陸路交通的改善情形,未提及海路,當時西部沿海有許多港口城市,代表當時船運、海路發達,但與陸路交通無直接 關係。

4. 本題旨在詢問臺灣從何時開始,「南北陸路交通開始通行無礙」,意即北部到南部(或南部到北部)的陸路交通獲得改善。劉銘 傳興築的鐵路雖於1893 年通車至新竹,但就地理位置上而言,新竹位於北部而非南部,且日本統治時期興建基隆到高雄的南北縱 貫鐵路,與劉銘傳時期修築的鐵路相較,是更明顯開始改善人們南來北往的交通情形,故選項(C)仍為最佳答案。

5. 經再次查證,仁林、康軒、南一、翰林四個版本皆敘述了日本統治時期在臺灣從事的基本建設內容。本題維持原公布之答案(C)。

(18)

社會科

53

考生:邱邵郁、丁樫隆、劉怡均 …題幹疑義 5答案疑義

…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圖(十四)為某國戰爭前後的領土變遷。請根據圖上資料判斷該國戰後有何變化?

(A)天然屏障減少 (B)疆域面積擴大 (C)礦產資源減少 (D)海岸線及港口增加

疑義內容 1.圖示未應處說明實虛兩線是否重疊,故易使人誤認為是「戰敗後,所導致領土的喪失」即(如圖):便 找不出答案。

2.此題只根據圖形來回答,則應為 A(因從圖形判別答案較為正確)

3.圖(十四)戰前國界的右側線並不清楚,因此影響答案的選擇。

說明

圖(十四)線條還包括中間部份,疑義者只有列出部分線條,就會造成資料誤判,只要看清楚戰後國界範圍中還有 戰前國界的線條,如右圖所示,即使有部份線條重複,在閱讀全部資訊後即可得出戰前國界的輪廓。本試務單位試 題本採用照相製版,印刷品質相當高,圖表文字非常清晰,並不會有考生所主張印刷不清楚的情形。維持原公布之 參考答案(D)。

(19)

九十四年第二次國民中學學生基本學力測驗試題疑義表

科別 試題題號 資料提供者 疑義性質 決議

社會科

59

考生:張綺芳 …題幹疑義

…答案疑義

5其他疑義 維持原答案

試題內容

閱讀下列選文,回答第59 至 61 題:

在貿易全球化發展趨勢下,少數跨國企業控制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種子市場,也控制農藥和化學肥料的主要市場,並擁有各地主要的 穀物儲存和運輸設施。西方國家以機械化、單一品種種植的方式,大量生產農產品,再藉由市場機制傾銷至開發中國家,不但使當地 自給自足的生產模式日漸消失,且大多數人民面對這些便宜的進口產品仍無力購買,於是製造更多貧窮和飢餓。而當地資源控制者,

為了獲取更多利潤,則將蔬果、咖啡、鮮花等產品,源源不絕運送至海外市場,致使跨國公司在國際貿易和農業自由化政策中,得到 更多的經濟利益。讓世界糧食分配轉變為市場導向,不再是以滿足人類基本生存為考量。

59.上述市場運作模式,是下列哪一種經濟制度的主要特色?

(A)民生主義 (B)共產主義 (C)社會主義 (D)資本主義

疑義內容 國中基測試務委員會此題公佈的答案是D 資本主義,但「資本主義」在某些版本並未完整提到,且如果不瞭解資本主義的涵義,很 難作答。

市場機制=市場機能

(20)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委員會於 108 年 11 月 1 日公告「考試科目及測驗範 圍調整說明—111 學年度起適用」,本案業經教育部 108 年 10 月 29

自 111 學年度開始,「身心障礙學生升學大專校院甄試數學考科」將依據 108 學年度 實施之「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數學領域」

中華民國一百零六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勞特字第 1063001251 號函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八年十月二十三日發特字第 1083001675 號函修正第六點附件四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 0960501957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 0970503244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月一日勞職特字第0960501957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九十七年七月十日勞職特字第0970503244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一百零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職訓字第 1022500888 號令訂定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四月十七日發法字第 1036500433 號令修正 中華民國一百零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發訓字第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八月三十日 教育部台(84)參字第○四二七六三號令訂定發布 中華民國八十六年四月九日 教育部台(86)參字第八六○一七四一七號令修正發布第二條、第三條條文

身分證 男六十七歲(民國十九年五月一日生) 住嘉義縣竹峙鄉昇平村四二號之一 O 九八九號 •• Q一 O 二五八 身分證 男五十一歲(民國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生) 住嘉義縣竹崎鄉桃海村一三七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