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0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 私立中國地政研究所. 碩士論文. ‧. ‧ 國. 學. 政 治 大 立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 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i n U. Ch. v. engchi 研 究 生: 林煥軒. 指導教授: 蔡育新博士. 中. 華. 民. 國. 一. 0. 0. 年. 七. 月.

(2)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3)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謝誌 在進行本研究的過程中,我無可避免地遇到很多困難和挫折,然而無法認清 自己,一味逃避,才是所有問題的根源。如今論文已完成,雖不敢自認已經克服 這個難關,但可以期許並相信,我已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本篇論文得以完成,最感謝指導教授蔡育新老師,雖然我資質駑鈍,但老師 指引我方向,積極地給予協助並解決我的困難,也讓我了解治學做研究所應具備 的態度和方法。在生活上,老師在輕鬆相處中不吝提點我處世及應對進退之道, 也使我了解自己的缺點,這些經驗都將使我一生受用無窮。感謝口試委員劉小蘭 老師、林楨家老師給予許多寶貴的意見,雖僅是短暫的討論,卻使我有勝讀萬卷 書的感佩。. 政 治 大 感謝 ESRI 工程師黃建輝先生、黃炳瑜學長、王思瀚學長,在 ArcGIS 的操 立 作上給予的指導和幫助;感謝碩班同學明璇、小賴,你們總是關心我;感謝碩班 ‧. ‧ 國. 學. 和大學部的學妹們犧牲自己時間幫我進行資料和模型的建置,尤其是眉毛和鈺雯, 在我口試、研討會報告以及許多方面的鼎力協助,還兼扮演把開朗氣氛感染給我 的角色;感謝大學時代的朋友們匡英、賓賓、啟宏、犯規、昆源、大頭、小強等, 定期約吃飯、打球,除了可以放鬆心情,互相漏氣求進步也是對我的一種鼓舞。. y. Nat. sit. n. al. er. io. 最後感謝我的父母和哥哥,你們在我低潮失意的時候支持我,是我精神上最 有力的後盾,每當想到你們,我就覺得比別人幸福。你們是我永遠的榜樣和偶像。. Ch. i n U. v. 在政大的日子即將結束,站在綜院旁的河堤上,遠眺後山那幾棟陪我度過六 年墮落時光的男生宿舍;俯瞰腳下曾經揮灑青春汗水的棒球場和籃球場;仰望身 後伴我熬過無數埋頭唸書研究夜晚的雄偉建築,回憶湧現的時候,內心總是難免 激動。一直很喜歡的一句格言是這麼說的: 「回憶就像是車子的後照鏡,人開車 不能不看後照鏡,但也不能總是看著它」,所以我感謝並懷念這裡的一切,把回 憶收集起來,然後眼睛往前看,啟程前往人生下一站。. engchi. 林煥軒. 誌於政大地研所 2011.7.25. I.

(4)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摘要 近年由於永續發展的觀念興起,許多與永續發展理念相契合的都市發展型態 (Urban Form)如緊密都市(Compact City)及大眾運輸導向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等,皆提出高密度之都市發展建議。但高密度都市發展可能 引起採光及通風不良、景觀的惡化、個人隱私的侵害等潛在的負面影響。然而, 過去文獻對於以都市規劃或設計,以減輕高密度建成環境對居民造成的負面影響 甚少著墨。基此,本研究目的為分析都市計畫與設計元素對高建成環境的住宅居 住品質的影響。研究方法為於虛擬的社區環境中,運用影響住宅建物的都市規劃 與設計之元素,藉以建立不同住宅社區空間情境,進而分析個別規劃或設計元素 對於居民與行人的不同居住品質指標的影響。主要分析工具包括ArcGIS、Google. 政 治 大 觀點進行探討,結果顯示不同面相之都市設計元素的改變,在不同觀點之下,對 立 Sketchup,分析方法包括模擬分析、彈性係數計算。研究分別由居民及行人兩種. ‧ 國. 學. 於居住品質皆產生不同程度之影響,藉此有助於進一步了解各種都市設計元素與 社區中居民及行人之間的關係,以作為未來都市設計工作及政策之參考。. ‧. 關鍵詞:都市設計、都市規劃、居住品質、模擬分析.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I. i n U. v.

(5)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concept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increasingly become more important. And so many urban form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ve used and applied, compact city an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have focused on suggestion of high-density urban development. But, high-density urban development clearly has negative influence of ambient light, ventilate, and the intrusion upon privacy. However, about using the method of urban design or urban planning to decrease the negative impact to the residents, previous studies had few focused. Based on this, the study attempt to analysis the impact of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to high density physical environment. The research method is using the urban planning and urban design elements that have influence on the structures in the invented community environment, to build the situations, and to analysis the impact of the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method to index of livability.. 政 治 大 simulation analysis and Elastic Coefficient Method. The research separately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立 by the resident and the pedestrian in two viewpoints, the result demonstrates the change of urban The analysis tools including ArcGIS and Google Sketchup, and the analysis method including. ‧ 國. 學. design elements in different appearance, all index of livability has different influences this is helpful to further understood that in each kind of town planning element and the community between the resident. ‧. and pedestrian's relations and can be the future reference of the urban design work.. n. al. y. er. io. sit. Nat. Keywords: urban design, urban planning, livability, Simulation analysis. Ch. engchi. III. i n U. v.

(6)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2. 第三節. 研究內容 ........................................................................................................... 3.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 4.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回顧...................................................................................................... 6. 第一節 都市設計 ............................................................................................................ 6 第二節 居住品質及相關指標之研究 .......................................................................... 15. 政 治 大 第三章 研究設計 ................................................................................................................... 37 立 第三節 小結 .................................................................................................................. 36. ‧ 國. 學.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分析工具 ...................................................................................... 37 基本住宅社區情境與都市設計元素的選取 ................................................. 39. 第三節. 住宅社區情境模擬 ......................................................................................... 54. 第四節. 居住品質衡量面向與指標 ............................................................................. 70. ‧. 第二節. sit. y. Nat. 第五節 分析方法 ........................................................................................................... 79. io. er. 第四章 情境模擬分析結果 ................................................................................................... 82 第一節. 行人觀測點之情境模擬分析 ......................................................................... 82. 第二節. 住戶觀測點之情境模擬分析 ....................................................................... 131. 第三節. 住宅隱私性分析 ........................................................................................... 167. 第四節. 單一都市設計元素於不同居住品質面向之影響........................................ 173. n.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82 第一節 結論 ................................................................................................................ 182 第二節 政策建議 ......................................................................................................... 187 第三節 後續研究建議 ................................................................................................. 188 參考文獻 i. IV.

(7)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 ................................................................................................................................................... 5 圖 2-1 都市設計範圍示意圖 ................................................................................................................................... 8 圖 2-2. Nolli 的羅馬圖底圖 .................................................................................................................................. 12. 圖 2-3. Martin and March 建立的三種建築形式 .................................................................................................. 18. 圖 2-4. 球面投影圖 ............................................................................................................................................... 23. 圖 2-5 哥本哈根 Amalienborg Plads 的立體投影圖形範例 ................................................................................ 23 圖 2-6. SOI 概念示意圖 ........................................................................................................................................ 26. 圖 2-7 以 GIS 軟體計算 SVF 操作成果圖 ............................................................................................................ 27 圖 2-8. VSI 指標示意圖 ........................................................................................................................................ 29. 圖 2-9. VSI 的三種不同範圍 ................................................................................................................................ 30. 圖 3-1 研究流程架構圖 ......................................................................................................................................... 38. 政 治 大. 圖 3-2 基本住宅社區情境模型 ............................................................................................................................. 40 圖 3-3 建蔽率情境一示意圖-建蔽率 30% ......................................................................................................... 42. 立. 圖 3-4 建蔽率情境十示意圖-建蔽率 75% ......................................................................................................... 42. ‧ 國. 學. 圖 3-5 建蔽率情境三示意圖-建蔽率 40% ......................................................................................................... 42 圖 3-6 平移式退縮與縮減式退縮情境一示意圖-退縮 0 公尺 .......................................................................... 44 圖 3-7 平移式退縮情境五示意圖-退縮 6 公尺 .................................................................................................. 44 圖 3-8 縮減式退縮情境五示意圖-退縮 6 公尺 .................................................................................................. 44. ‧. 圖 3-9 左右鄰棟距離(向後院移轉)情境一示意圖-鄰棟距離 3 公尺 .......................................................... 46 圖 3-10 左右鄰棟距離(向後院移轉)情境五示意圖-鄰棟距離 11 公尺 ...................................................... 46. Nat. sit. y. 圖 3-11 左右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一示意圖-距離 3 公尺 .................................................................... 47 圖 3-12 左右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五示意圖-距離 11 公尺 .................................................................. 47. er. io. 圖 3-13 前後鄰棟距離(向側院移轉)情境一示意圖-距離 3 公尺 ................................................................ 48. al. 圖 3-14 前後鄰棟距離(向側院移轉)情境五示意圖-距離 11 公尺 .............................................................. 48. n. v i n Ch 圖 3-16 前後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五示意圖-距離 11 公尺 .................................................................. 48 U i e h n c g 圖 3-17 建物型式(塔式)情境示意圖................................................................................................................ 49. 圖 3-15 前後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一示意圖-距離 3 公尺 .................................................................... 48. 圖 3-18 建物型式(中庭式)情境一示意圖-退縮 2 公尺 ................................................................................ 50 圖 3-19 建物型式(中庭式)情境一示意圖-退縮 3 公尺 ................................................................................ 50 圖 3-20 建物型式(橫條式)情境一示意圖 ........................................................................................................ 50 圖 3-21 建物型式(橫條式)情境二示意圖 ........................................................................................................ 51 圖 3-22 房屋正面突出物實際案例 1..................................................................................................................... 51 圖 3-24 正面突出物(向後對齊)情境示意圖 1 ................................................................................................. 52 圖 3-25 正面突出物(向後對齊)情境示意圖 2 ................................................................................................. 52 圖 3-27 正面突出物(向前對齊)情境示意圖 2 ................................................................................................. 53 圖 3-28 正面突出物(一般型)情境示意圖 1 ..................................................................................................... 53 圖 3-29 正面突出物(一般型)情境示意圖 2 ..................................................................................................... 54 圖 3-30 設置觀測點之標的建物示意圖................................................................................................................ 68 圖 3-31 行人觀測點示意圖 ................................................................................................................................... 68 圖 3-32 住戶觀測點示意圖 ................................................................................................................................... 70 圖 3-33 視域之相關參數示意圖 ........................................................................................................................... 72 圖 3-34 在 ArcGIS 中計算天空視野指標 ............................................................................................................. 73. V.

(8)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圖 3-35 ArcGIS 中視域圖(2D)展示範例................................................................................................................ 78 圖 3-36 ArcGIS 中視域圖(3D)展示範例................................................................................................................ 78 圖 3-37 Solar Radiation Graphics 之操作設定圖 ................................................................................................... 79 圖 4-1 行人觀測點示意圖 ..................................................................................................................................... 83 圖 4-2 行人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不同建蔽率情境 .................................................................................. 84 圖 4-3-1 行人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不同平移式退縮情境 ....................................................................... 86 圖 4-3-2 行人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不同縮減式退縮情境 ....................................................................... 87 圖 4-4-1 行人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左右鄰棟距離向後院移轉情境 ....................................................... 90 圖 4-4-2 行人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左右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 ........................................................... 91 圖 4-5-1 行人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前後鄰棟距離向側院移轉情境 ....................................................... 93 圖 4-5-2 行人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前後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 ........................................................... 94 圖 4-6-1 建物型式(中庭式)情境 1 ................................................................................................................... 95 圖 4-7-1 建物型式(橫條式)情境 1 ................................................................................................................... 96 圖 4-8-1 行人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建物型式(中庭式)情境 ................................................................ 97 圖 4-8-2 行人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建物型式(橫條式)情境 ................................................................ 98. 政 治 大. 圖 4-9 行人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建物正面突出物情境 ........................................................................ 100 圖 4-10 行人各觀測點建物正面突出物與基本住宅社區情境之視域數值分析 ............................................... 101 圖 4-11. 立. 行人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不同建蔽率情境 .................................................................... 104. 圖 4-12-1 行人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平移式退縮情境 ................................................................... 107. ‧ 國. 學. 圖 4-12-2 行人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縮減式退縮情境 ................................................................... 108 圖 4-13-1 行人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左右鄰棟距離(向後院移轉)情境 ................................... 111 圖 4-13-2 行人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前後鄰棟距離(向後院移轉)情境 ................................... 112. ‧. 圖 4-14-1 行人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左右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 ....................................... 115 圖 4-14-2 行人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前後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 ....................................... 116. y. Nat. 圖 4-15-1 行人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建物型式(中庭式)情境 ................................................... 118. sit. 圖 4-15-2 行人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建物型式(橫條式)情境 ................................................... 119 圖 4-16 行人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建物正面突出物情境 .............................................................. 121. al. er. io. 圖 4-17 行人各觀測點建物正面突出物與基本住宅社區情境之視域數值分析 .............................................. 122. v. n. 圖 4-18 行人觀測點(地面)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不同建蔽率情境 .......................................... 124. Ch. i n U. 圖 4-19-1 行人觀測點(地面)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平移式退縮情境 ....................................... 125. engchi. 圖 4-20-1 行人觀測點(地面)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左右鄰棟距離(向後院移轉)情境 ............. 127 圖 4-20-2 行人觀測點(地面)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前後鄰棟距離(向側院移轉)情境........ 127 圖 4-21-1 行人觀測點(地面)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左右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 128 圖 4-21-2 行人觀測點(地面)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前後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 128 圖 4-22-1 行人觀測點(地面)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建物型式(中庭式)情境 ............................. 129 圖 4-22-2 行人觀測點(地面)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建物型式(橫條式)情境 ............................. 129 圖 4-23 行人觀測點(地面)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建物正面突出物情境................................... 130 圖 4-24 住戶觀測點示意圖 ................................................................................................................................. 131 圖 4-25 住戶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不同建蔽率情境 .............................................................................. 132 圖 4-26 住戶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平移式退縮情境 .............................................................................. 133 圖 4-27 住戶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縮減式退縮情境 .............................................................................. 134 圖 4-28 住戶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左右鄰棟距離(向後院移轉)情境 .............................................. 135 圖 4-29 住戶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左右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 .................................................. 136 圖 4-30 住戶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前後鄰棟距離(向側院移轉)情境 .............................................. 137 圖 4-31 住戶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前後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 .................................................. 138 圖 4-32 住戶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建物型式(中庭式)情境 .............................................................. 139. VI.

(9)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圖 4-33 住戶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建物型式(橫條式)情境 .............................................................. 139 圖 4-34 住戶觀測點視域指標數值分析-建物正面突出物情境 ...................................................................... 140 圖 4-35 住戶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不同建蔽率情境 ...................................................................... 142 圖 4-36 住戶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不同平移式退縮情境 .............................................................. 144 圖 4-37 住戶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不同縮減式退縮情境 .............................................................. 144 圖 4-38-1 住戶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左右鄰棟距離(向後院移轉)情境 ................................... 145 圖 4-38-2 住戶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前後鄰棟距離(向側院移轉)情境 ................................... 146 圖 4-39-1 住戶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左右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 ....................................... 147 圖 4-39-2 住戶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前後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 ....................................... 148 圖 4-40-1 住戶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建物型式(中庭式)情境 ................................................... 149 圖 4-40-2 住戶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建物型式(橫條式)情境 ................................................... 149 圖 4-41 住戶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數值分析—建物正面突出物情境 .............................................................. 150 圖 4-42 住戶觀測點(一樓)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不同建蔽率情境 .......................................... 152 圖 4-43-1 住戶觀測點(一樓)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平移式退縮情境 ....................................... 153 圖 4-43-2 住戶觀測點(一樓)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縮減式退縮情境 ....................................... 154. 政 治 大. 圖 4-44-1 住戶觀測點(一樓)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左右鄰棟距離(向後院移轉)情境 ............. 155 圖 4-44-2 住戶觀測點(一樓)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前後鄰棟距離(向側院移轉)情境........ 155. 立. 圖 4-45-1 住戶觀測點(一樓)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左右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 156 圖 4-45-2 住戶觀測點(一樓)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前後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 156. ‧ 國. 學. 圖 4-46-1 住戶觀測點(一樓)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建物型式(中庭式)情境 ............................. 157 圖 4-46-2 住戶觀測點(一樓)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建物型式(橫條式)情境 ............................. 158 圖 4-47 住戶觀測點(一樓)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建物正面突出物情境................................... 158. ‧. 圖 4-48 住戶觀測點(1/2 樓高)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不同建蔽率情境 .................................... 159 圖 4-49-1 住戶觀測點(1/2 樓高)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平移式退縮情境 ................................. 160 圖 4-49-2 住戶觀測點(1/2 樓高)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縮減式退縮情境 ................................. 160. y. Nat. sit. 圖 4-50-1 住戶觀測點(1/2 樓高)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左右鄰棟距離(向後院移轉)情境 ....... 161 圖 4-50-2 住戶觀測點(1/2 樓高)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前後鄰棟距離(向側院移轉)情境.. 162. al. er. io. 圖 4-51-1 住戶觀測點(1/2 樓高)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左右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 162. v. n. 圖 4-51-2 住戶觀測點(1/2 樓高)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前後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 163. Ch. i n U. 圖 4-52-1 住戶觀測點(1/2 樓高)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建物型式(中庭式)情境 ....................... 164. engchi. 圖 4-52-2 住戶觀測點(1/2 樓高)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建物型式(橫條式)情境 ....................... 164 圖 4-53 住戶觀測點(1/2 樓高)視域指標與天空視野指標加總-建物正面突出物情境............................. 165. VII.

(10)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表目錄 表 2-1 各量性指標對照表 ..................................................................................................................................... 33 表 3-1 台北市與高雄市住宅區及商業區建蔽率表 .............................................................................................. 41 表 3-2 模擬基地建蔽率變化情境 ......................................................................................................................... 41 表 3-3 台灣都市計畫案退縮深度之規定.............................................................................................................. 43 表 3-4 建物退縮情境變化表 ................................................................................................................................. 43 表 3-5 國內都市計畫案最小院落深度之規定 ...................................................................................................... 45 表 3-6 建物左右鄰棟距離情境變化表.................................................................................................................. 45 表 3-7 建物前後鄰棟距離情境變化表.................................................................................................................. 45 表 3-8 建物型式(中庭式)情境變化表.............................................................................................................. 49 表 3-9 建物型式(橫條式)情境變化表.............................................................................................................. 50 表 3-10 建物正面突出物情境變化表.................................................................................................................... 51 表 3-11 建蔽率情境變化 ....................................................................................................................................... 55 表 3-12 平移式退縮情境變化 ............................................................................................................................... 57. 政 治 大. 表 3-13 縮減式退縮情境變化 ............................................................................................................................... 59 表 3-14 左右鄰棟距離(向後院移轉)情境變化 ................................................................................................ 60. 立. 表 3-15 左右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變化 .................................................................................................... 61 表 3-16 前後鄰棟距離(向側院移轉)情境變化 ................................................................................................ 63. ‧ 國. 學. 表 3-17 前後鄰棟距離(向上移轉)情境變化 .................................................................................................... 64 表 3-18 建物型式(中庭式及橫條式)情境變化 ................................................................................................ 65 表 3-19 正面突出物情境變化 ............................................................................................................................... 67. ‧. 表 3-20 各行人觀測點之加權指數 ....................................................................................................................... 69 表 3-21 衡量面向與指標關係表 ........................................................................................................................... 75. y. Nat. 表 3-22 各面向模擬分析內容表 ........................................................................................................................... 76. sit. 表 3-23 各設計元素之彈性係數應用情形 ............................................................................................................ 81. er. io. 表 4-1 行人各觀測點在不同建蔽率情境變化時之視域指標表 .......................................................................... 83 表 4-2 行人各觀測點在不同退縮情境變化時之視域指標表 .............................................................................. 85. al. n. v i n 表 4-4 行人各觀測點在不同前後鄰棟情境變化時之視域指標表 ...................................................................... 92 Ch U i e h n g c ...................................................................... 表 4-5 行人各觀測點在不同建物型式情境變化時之視域指標表 96. 表 4-3 行人各觀測點在不同左右鄰棟距離情境變化時之視域指標表 .............................................................. 89. 表 4-6 行人各觀測點在建物正面突出物情境變化時之視域指標表 .................................................................. 99 表 4-7 行人各觀測點建物正面突出物與基本住宅社區情境之視域指標表 .................................................... 101 表 4-8 行人觀測點視域彈性係數表—不同模擬情境 ........................................................................................ 103 表 4-9 行人各觀測點在不同建蔽率情境變化時之天空視野指標表 ................................................................ 104 表 4-10 行人各觀測點在不同退縮情境變化時之天空視野指標表 .................................................................. 107 表 4-11 行人各觀測點在不同鄰棟距離情境(A)變化時之天空視野指標表................................................ 110 表 4-12 行人各觀測點在不同鄰棟距離情境(B)變化時之天空視野指標表 ................................................ 114 表 4-13 行人各觀測點在不同建物型式情境變化時之天空視野指標表 .......................................................... 118 表 4-14 行人各觀測點在建物正面突出物情境變化時之天空視野指標表 ...................................................... 120 表 4-15 行人各觀測點建物正面突出物與基本住宅社區情境之視域指標表 .................................................. 122 表 4-16 行人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之彈性係數表 .............................................................................................. 123 表 4-17 住戶各觀測點在不同退縮情境變化時之視域指標表 .......................................................................... 131 表 4-18 住戶各觀測點在不同退縮情境變化時之視域指標表 .......................................................................... 133 表 4-19 住戶各觀測點在不同左右鄰棟距離情境變化時之視域指標表 .......................................................... 135 表 4-20 住戶各觀測點在不同前後鄰棟情境變化時之視域指標表 .................................................................. 137. VIII.

(11)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表 4-21 住戶各觀測點在不同建物型式情境變化時之視域指標表 .................................................................. 138 表 4-22 住戶各觀測點在建物正面突出物情境變化時之視域指標表 .............................................................. 140 表 4-23 住戶觀測點視域指標彈性係數表 .......................................................................................................... 141 表 4-24 住戶各觀測點在不同建蔽率情境變化時之天空視野指標表 .............................................................. 142 表 4-25 行人各觀測點在不同退縮情境變化時之天空視野指標表 .................................................................. 143 表 4-26 住戶各觀測點在鄰棟距離情境 A 變化時之天空視野指標表 ............................................................. 145 表 4-27 住戶各觀測點在鄰棟情境 B 變化時之天空視野指標表 ..................................................................... 147 表 4-28 住戶各觀測點在不同建物型式情境變化時之天空視野指標表 .......................................................... 148 表 4-29 住戶各觀測點在建物正面突出物情境變化時之天空視野指標表 ...................................................... 150 表 4-30 住戶觀測點天空視野指標彈性係數表 .................................................................................................. 151 表 4-31 各都市設計元素住戶居住品質最佳情境表 .......................................................................................... 166 表 4-32 各情境之平均前後建物距離表.............................................................................................................. 167 表 4-33 各情境平均前後建物距離之數值排序 .................................................................................................. 168 表 4-38 各都市設計元素下居住品質面向之彈性係數 ...................................................................................... 173 表 4-39 建蔽率設計元素下居住品質面向之彈性係數 ...................................................................................... 174. 政 治 大. 表 4-40 平移式退縮設計元素下居住品質面向之彈性係數 .............................................................................. 175 表 4-41 縮減式退縮設計元素下居住品質面向之彈性係數 .............................................................................. 176. 立. 表 4-42 左右鄰棟距離(向後院移轉)設計元素下居住品質面向之彈性係數 .............................................. 177 表 4-43 左右鄰棟距離(向上院轉)設計元素下居住品質面向之彈性係數 .................................................. 178. ‧ 國. 學. 表 4-44 前後鄰棟距離(向側院移轉)設計元素下居住品質面向之彈性係數 .............................................. 178 表 4-45 前後鄰棟距離(向上移轉)設計元素下居住品質面向之彈性係數 .................................................. 179 表 4-46 建物型式(中庭式)設計元素下居住品質面向之彈性係數 .............................................................. 180.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X. i n U. v.

(12)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研究目的、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流程四大部分。 首先為研究背景與動機,說明本研究之相關背景以及為何進行本研究;其次係本 研究預期達成之目的;第三部分簡述主要進行之工作內容;最後說明研究使用之 方法、工具及研究流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由於永續發展的觀念興起,許多與永續發展理念相契合的都市發展型態. 政 治 大. (Urban Form)紛紛被重視及應用,如緊密都市(Compact Cities)及大眾運輸. 立. 導向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緊密都市的觀點,受到歐洲社. ‧ 國. 學. 會的廣泛採納,在許多國家皆擁有顯著影響(Churchman, 1999) 。其基本原理包 括加強城市中空間的利用,較高的居住密度與土地混合使用,並限制城市周邊的. ‧. 發展。緊密都市的倡導者認為集中發展能減少以汽車旅行的需求,從而達到能源 的節約(Thomas and Cousins, 1996)。TOD為新都市主義(New Urbanism) 的. y. Nat. sit. 住宅社區規劃類型之一,新都市主義運動強調緊密市鎮、混合使用及友善步行空. al. er. io. 間(Madanipour, 1996),TOD係在此原則之下,沿捷運廊帶進行高密度集合住. v. n. 宅與商業使用之開發,大幅度提升民眾使用大眾運輸的便利性,而減少私人運具 的使用(李家儂,2003)。. Ch. engchi. i n U. 對都市的永續性而言,高密度都市發展具有多方面的影響。於都市經濟面向, 土地的集約利用、大眾運輸使用效率之提升,以及公共設施、工作場所的可及性 提高,可節省建物與公共設施的興建成本(Alexander, 1993)並增進土地利用效 率(Ottensmann, 1977; Buttler, 1981)。於都市社會及環境面向,高密度可能帶 來高能源消耗、公共設施不足、擁擠與汙染、採光及通風不良、景觀的惡化、個 人隱私的侵害以及感受性密度(Perceived Density)升高等負面影響(Churchman, 1999),反而造成都市機能衰退、產業外移、人口流失等問題,導致都市規模萎 縮或蔓延,是對都市永續性的戕害。. 1.

(13)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都市設計被認為是高密度發展過程的一重要工具,適當的都市設計或許可減 輕居民對高密度環境的負面感受(Perception)。Hui(2001)認為,密度和擁擠 不一定會被劃上等號;如果該環境能透過設計而提供足夠的個人空間與開放空間, 人們住在擁擠環境之下並不一定就會受到擁擠帶來的痛苦。近來研究亦顯示,良 好的都市設計可以避免因建築高度而造成的視野、採光或通風的負面影響(Yang et al., 2005)。. 過去研究中,有以感官或視覺模擬為出發點,以不同空間維度(2D、3D) 之模型,模擬都市空間結構,以輔助都市設計審議之探討(劉明志,2002),亦 有針對居住品質之量化指標的建立與衡量,如Fisher-Gewirtzman and Wagner. 治 政 大 空開闊度(Sky Opening)、Putra and Yang(2005)的視野球體指標(Viewsphere 立 Indices, VSIs)等。然而,實質環境中個別都市設計之元素的投入,會對居住品 (2003)的空間開闊性指標(Spatial Openness Index, SOI)、Teller(2003)的天. ‧ 國. 學. 質那些不同面向產生影響及其影響的程度如何,以及是否有其他面向影響居住品 質,如何建立指標予以衡量,目前少有深入探究。因此,本研究將透過ArcGIS. ‧. 等空間分析軟體的應用,了解不同建築物、建物於基地的配置量體的改變對於居. n. al. 第二節. Ch. 研究目的. engchi. er. io. sit. y. Nat. 住品質的影響差異,期能作為日後都市內部空間規劃方向的參考。. i n U. v. 為探究實質環境中,都市設計之元素對住宅居住品質產生之影響及其影響的 程度,以及如何建立指標衡量居住品質,本研究之主要目的為: (一) 解析都市規劃與設計元素,於建物本身、建物之間相互位置不同設計面向, 所可能影響實質環境變化情境 由過去相關文獻可知,建物本身之形狀、高度、退縮、建蔽率,以及建物 與建物之間的距離等元素,可創造不同的社區實質環境,進而影響居民或 行人對社區環境的感受。 (二) 建立住宅居住品質之量性指標。 為衡量不同實質環境的優劣,本研究的目的之二為建立可衡量居民與行人 對於可居性的量性衡量指標,其面向包括採光、通風、空間開放性等。 (三) 分析不同建築形式之設計元素對住宅居住品質之影響。 2.

(14)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建築設計元素所形塑不同的社區實質環境,可能對不同社區不同需求者或 角色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如處於建物內部的人,其對於室內之採光、通 風、隱私較為注重,而街道上之行人,則可能較重視可視性等,本研究嘗 試分析這些元素的影響程度。. 第三節. 研究內容. 為完成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內容共分成以下三部分: (一) 以文獻為基礎,解析都市設計於不同空間實質物體元素的設計面向,並以量 性指標描繪其建立的實質環境。 (二) 以文獻為基礎定義影響住宅居住品質的各個面向,並建立其量性指標。. 政 治 大 對社區住宅居住品質之影響。 立. (三) 以空間分析軟體建立虛擬社區空間單元,模擬分析都市設計元素之情境變化.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3. i n U. v.

(15)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流程. 一、研究大綱與流程 以模擬之方式呈現出社區空間型態,本研究透過 ArcGIS、SketchUp 等空間 分析軟體,建立模擬之都市環境,投入不同都市設計元素,並建立量性指標進行 衡量。圖 1-1 為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圖。. 二、分析工具 ArcGIS 具備的空間分析功能,自發行以來即大量被應用在區域及都市規劃 領域,例如都市天際線(Skyline)等。本研究採用 ArcGIS (9.3)中的 ArcMap. 政 治 大 ArcMap 進行模擬住宅社區之繪製,並使用空間分析功能中內建之「視域 立 作為虛擬住宅社區模型的建置、住宅社區可居性指標的計算及分析之工具。利用. (Viewshed)」功能計算各特定觀測點之視域,以及太陽輻射圖(Solar Radiation. ‧ 國. 學. Graphics)中擁有計算「天空視野指標(Sky View Factor)」,即可看見之天空視 野之功能,進行計算及分析。.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 i n U. v.

(16)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一章 研究內容與方法. 理論與文獻回顧 第二章 都市設計理論 相關文獻. 居住品質指標發展 相關文獻. 政 治 大. 立研究設計. ‧ 國. 學 定義 衡量面向. Nat. 指標計算. er. io. sit. y. ‧. 模擬情境 建立. 第三章. n. a彈性係數分析 iv l C n hengchi U. 第四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五章. 圖 1-1 研究流程圖. 5.

(17)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第二章. 理論與文獻回顧. 本章針對都市設計與居住環境品質相關之理論與文獻進行回顧整理,有助於 本研究後續都市設計元素投入及居住品質各面向指標的衡量與分析,並為第四章 研究設計之基礎。. 第一節. 都市設計. 一、都市設計之背景及定義 自有人類文明伊始,都市設計的概念就已存在於城市及社會之中,如古希臘. 治 政 均對後世造成一定的影響。惟當時針對都市或環境所進行的設計,仍僅算是附庸 大 立 於計畫或建築之下的環節,而非具有獨立之地位與風格(林欽榮,1996)。 羅馬的廣場與群體建築設計,以及中國《考工記》中對建築制度及標準的規範,. ‧ 國. 學.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展開以後,帶來擁擠、汙染、貧民窟等都市問題,激起了. ‧. 許多改革者的湧現,提出了各種改善環境的構想。由於這些改革方案往往過於幻. y. Nat. 想及理想主義,故有「都市烏托邦(Urban Utopias)」時期之稱。其後 Howard(1898). sit. 提出田園都市(Garden City)的概念,其核心訴求如以永久綠帶防止都市無限制. n. al. 全世界的都市規劃與設計影響甚鉅。. Ch. engchi. er. io. 擴張、城鄉結合、自足性、人口限制等(陳明竺,1992),皆具實際可行性,對. i n U. v. 進入二十世紀後, 「機能主義(Functionalism)」主導了都市的規劃理念及空 間變遷。機能主義始於 1920 年代, Le Corbusier 為其代表人物之一。他所提出 的「光輝都市」概念,意欲擺脫歐洲傳統都市的密集都市街廓模式,倡導高樓及 開放性都市空間,卻也造成出許多孤立的建築物。機能主義最為人所詬病之處, 即在於過度複製國際樣式(International Style)1。為了迅速解決民眾居住問題及 進行社會改造,推廣一個快速、經濟、可大量生產、適用於全世界各地,並且不 需要考慮地區傳統的建築形式。因此造成地域自明性(Identity)及場所感 (Placelessness)的喪失(吳綱立,2002)。. 1.   國際樣式(International Style)的主張為「不管是位於蘇丹的奈比亞沙漠(Nubian Desert,Sudan) 或是在加拿大(Canada)北方,建築物都具有許多共通之處」 (Safdie,1981) 6.

(18)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而 1950 至 1960 年代美國實施的分區管制(Zoning)政策及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計畫,也是造成喪失傳統都市空間特質的主因之一。由於僵化且過於 強調機能,完全忽視傳統空間結構中的都市紋理(Urban Fabric,或稱都市織理) 社區的連續性和生活方式,導致勞工階級對政府提供的住宅環境並不買帳,造成 公共住宅的高空屋率、廢棄、破壞等問題(Trancik, 1986)。. 在這樣的情勢下,都市環境持續惡化,也就在此時期,1960 年哈佛大學開 設了都市設計的研究所課程,是都市設計首度作為一個專業名詞出現。顯示都市 設計重要性的增加,也被冀望能對解決都市問題有所幫助。哈佛大學都市設計學 程前主任 Moshe 即曾明言: 「都市設計的誕生是由於現代建築的失敗及傳統都市 規劃的破產」(吳綱立,2002)。. 立. 政 治 大. 一直以來,對於都市設計的定義與範疇,學界皆曾加以詮釋,但始終未有一. ‧ 國. 學. 個統一的定義。1970 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 (RIBA)對「都市設計」定義為: 都市設計係為與都市計畫、區域規劃過程整合的一部份,其主要是針對三度空間. ‧. 向度設計,並兼顧到非視覺環境方面的因素,以塑造某一地區的環境特性與風格。. y. Nat. 都市設計的特質亦在於處理實質空間與人群活動的對應模式,它包含環境內外空. sit. 間組合以及空間設計與環境元素的關係構成。都市設計另包含須考慮新的建築物. n. al. er. io. 與環境發展與原有都市形式的關係,以及社會、政治、經濟等需求及可利用之資. i n U. v. 源等,同時亦須顧及不同交通需求模式與都市發展的關係(林欽榮,1996,譯自 Gosling, 1984)。. Ch. engchi. Lynch特別強調「日常生活經驗(Everyday Experiences)」在都市中的重要 性,因此捨棄較為偏向空間尺度的Urban Design一詞,試圖以City Design來取代 之,他強調:「城市設計係都市空間與時間形式的環境經營之建議與企畫,其必 須著重於使城市設計的結果回歸到都市的主體,亦即市民的日常生活,使他們得 到豐富的空間體驗。再者,城市設計對於公共法令規章、公共工程設計、土地使 用規劃等是絕對必要的;除了這些以外,城市設計更須延伸到有關都市公共活動 企劃、都市風格塑造、環境系統元素空間品質原型(Prototype)之歸納與應用、 地區空間與活動力框架計畫之擬定,以及從事環境教育與參與性設計、考慮環境. 7.

(19)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管理維護的實施計畫,並運用獎勵方式及執行管制制度」2。. 唐建章(1988)認為,都市設計係指一個都市內,對於建築物之配置、交通 路線規劃、戶外空間管理及景觀設計資源開發,作有系統的分析規劃,使都市建 設依循正確方向,符合都市計畫理想,發展成計畫都市。都市設計的範疇甚大, 大者如新市鎮建設、舊市區更新,小者如廣場、停車場、市場、兒童遊戲場等單 一計畫3。. 陳明竺(1992)界定都市設計之範圍(圖 2-1) ,指出「今日都市問題日趨複 雜,單純的工程技術無法解決全部問題,故實質規劃的範疇亦日益擴大,乃開始. 治 政 大 應將上述三種規劃之結果作一綜合性的了解,秉持其所定的原則做實質環境改善; 立 而這種實質規劃就是都市設計」 。 含括了一部分政治、社會、經濟等之規劃。以目前都市計畫而言,從事實質規劃 4. ‧ 國. 學. 而 1992 年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所做之〈都市計畫地區實施都市設計及開. ‧. 發許可制度之研究〉將國內都市設計定義為:. y. Nat. 都市設計為指在一定地區內有關都市活動、交通動線、建築實體、開放空間. sit. 等內容,考慮時間與三度立體空間之都市景觀與意象予以規劃設計,藉以塑造都. n. al. er. io. 市風格並提升生活品質。. Ch. 經濟規劃. 行政系統 都市計畫. engchi. 實質規劃. i n U. v. 景觀建築. 都市設計. 建. 築. 規劃. 社會規劃 市政工程. 圖 2-1. 都市設計範圍示意圖. 資料來源:陳明竺,《都市設計》,1992,p.4 2.   參閱自 Kevin Lynch,《City sense and City Design》,1990,p.511 參閱自內政部營建署市鄉規劃局, 《都市規劃作業手冊(柒):都市設計》,1999,p.7-1-1 4 參閱自陳明竺,《都市設計》,1992,p.5 8 3.

(20)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由以上各家定義可知,都市設計是針對三度空間的問題,從實質的土地及建 築計畫、法令,到抽象的文化、社會等面向全面性地予以探討的一門綜合性學科。. 二、都市設計之目標 Jonathan Barnett(1993)在其著作中指出,都市設計是「設計都市而非設計 建築物」,其主要意涵在於,即使個別建築物皆設計得美輪美奐,但若座落於缺 乏完善土地利用分區與計畫、尊重傳統都市紋理與人性向度的土地上,也只會危 害都市景觀及成為居民的眼中釘。1950 年代美國聖路易市的 Pruitt-Igoe 住宅計畫 即是最好的前車之鑑,該計畫的建築設計曾獲得美國建築師協會的設計獎,但由 於錯估了社會需求以及不良的設計,使居民怨聲載道,最後別無選擇地炸毀了這. 治 政 大 個別的建築物進行設計也能實現整體構想。 立. 些建築。反之,如果能了解設計中的關鍵問題,並採取必要的步驟,即使不針對. ‧ 國. 學. 而根據陳明竺(1992)所界定之都市設計範圍(圖 2-1),可知都市設計除 實質規劃外,尚包含以下三個領域:. ‧. y. Nat. (一) 景觀建築學(Landscape Architecture):偏重於建築物以外的空間設計。尋. sit. 求改善民眾只重視自家室內設計,而對戶外空間品質漠不關心的情況。. (三) 市政工程(Civil. al. v i n Ch Engineering):著重於交通及其他公共工程如排水設施、 engchi U n. 等。. er. io. (二) 建築學(Architecture):有關建築物的配置、外觀造型、量體、建材、顏色. 汙水處理、電力、瓦斯天然氣管線等。. 整理中外學者對於都市設計之闡釋,本研究認為都市設計之主要理念及內涵 應可歸納為以下八點: (一) 都市設計是強調三度空間實質層面的都市規劃。這點是都市設計工作者廣 為認同的定義之一。都市設計處理的是有關都市功能(Urban Function)、 都市紋理及都市空間架構(Urban Frame)等工作,必須以立體化的規劃理 念,針對土地使用、建築形式及量體、動線與停車場、開放空間等都市元 素進行配置與安排。 (二) 都市設計結合景觀建築的專業技術,投入如都市人行空間體系(Pedestrian 9.

(21)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System)、街道傢具(Street Furniture)、都市夜景(Nightscape)、都市街 景(Streetscape)以及歷史古蹟的維護及保存等工作。 (三) 都市設計是公共設計。Barnett(1976)所著《都市設計是公共政策(Urban Design as Public Policy)》5一書強調都市設計決策過程中開放參與的重要 性。都市設計關注的課題往往是特定時間、空間、及群體,有其特殊性, 而一般標準化的解答可以滿足,因此納入當地市民的意見是非常重要的, 公民參與機制設計的功用即在於此。 (四) 都市設計著重於整體的建築控制,但並不等於建築物的設計。都市設計工 作是從整體環境架構的觀點出發,先有都市或地區整體設計的構想,再討 論建築群體之間的關係而精鍊出設計的規範,以誘導或管制個別建築基地. 治 政 大 開發的、社區的、保育的都市設計。Appleyard(1982)將都市設計分成開 立 發(Development)、保育(Conservation)及社區(Community)三種取向。. 的發展,並為建築設計可遵循的準則。. 學. ‧ 國. (五). 開發取向即為一般都市設計實務之主要部分,如大尺度建築群或公共設施。 保育取向強調環境品質,常與不動產市場的開發意願發生衝突。社區取向. ‧. 的對象為中低收入居民或團體,以協助其發展自主性的社區重建為主,民. y. Nat. 眾參與的過程是此類工作的重點。. sit. (六) 以人為本。都市設計所處理之一切空間問題,皆是以營造更適合人居住的. al. er. io. 環境為出發點。所以「人性的需求」是一切計畫的根本依據,不論何種層. n. v i n C h 的田園都市理念中即體現了人與自然相存共 自然與人文結合。早自 Howard engchi U 級或結構的人類活動,都應受到全面的支持與關懷。. (七). 榮的態度。在實質環境的營造上,人類即是利用自然環境,同時也依賴著 自然環境,因此在不同地景中生成的人為環境也將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及意 義。 (八) 整體環境的管理架構。都市設計所關心以及處理的對象是一整體不可分割 之都市環境,透過城市形態理解城市空間主體架構,經由建築形態了解都 市肌理(Tissue)缺一不可。因此在觀念上應有一總體環境設計觀。. 5.   亦有譯為《作為公共政策的都市設計》 (劉勝勳,2002) 、 《都市設計就是公共政策》 (吳綱立, 2006)等,國內中譯本譯為《開放的都市設計程序》 。此處採林欽榮著《都市設計在臺灣》 ,1995, p.41 譯法  10.

(22)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三、都市空間設計之相關理論 在都市設計發展進程中,生成許多重要理論,這些理論形成於不同時代,並 皆曾受到當代規劃者或建築師的倡導及應用。以下為最主要的三種,以此三種理 論為基礎,相繼出現了許多不同的新思惟與流派,對當時乃至於現代都市空間設 計、區域規劃、建築設計等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 圖底理論(Figure-Ground Theory) 圖底理論係研究地面建築實體(Solid Mass;圖,Figure)和開放虛體(Open Voids;底,Ground)之間的相對比例關係。透過圖底法的應用,可以操緃實體 與虛體實際形狀的變化,決定其圖底關係。而控制圖底關係的目的在於建立不同. 治 政 大 說明都市空間的結構與秩序的繪圖表現工具。 立. 的空間層級,釐清都市內或地區內的都市空間結構。因此,圖底圖其實就是一種. ‧ 國. 學. 都市實體最主要是指都市中公共紀念物或機構。前者如羅馬的萬神殿 (Pantheon),後者如美國市政廳。其次是都市主要街廓場域,係為一依照使用. ‧. 機能劃分的場域,如住宅區、零售區、工業區等。第三種是具有方向性或界定邊. y. Nat. 緣的建築物,如林蔭大道、圓環或廣場等,常毗鄰建築物或環繞著紀念物,成為. sit. 它們的邊緣。都市虛體亦可分多幾種型態,如入口前庭,扮演私人與公共領域之. n. al. er. io. 間重要過渡空間;第二種是街廓內虛體(Inner Block Void),街廓中供移動或休. i n U. v. 息的地點;其他如公共街道和廣場、公園及庭園、線形開放空間等建築以外的空. Ch. engchi. 間,皆屬都市虛體的一種(Trancik, 1989)。. 圖底理論的首度應用是1748年Nolli所繪製的羅馬地圖。其利用黑白對比的圖 層,分析城市建築物與其他公共空間的分佈關係,藉此釐清都市或地區的空間結 構。圖中黑色部分即為建築實體。而白色部分為虛體。由圖中可以看出其實體與 虛體的界定明確,建築群所構成的街廓形狀完整而密集,而公共空間由建築量體 中分割出來,延續並連接內、外部的空間及活動。圖底關係協調,構成一清楚有 序的都市紋理。. 11.

(23)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圖 2-2 Nolli 的羅馬圖底圖 資料來源:Trancik, 《找尋失落的空間》, 1989, p.119. 治 政 大 的分析,並思考如何操縱、組織,以獲得更好的都市架構。 立. 圖底理論透過將整個城市形式視為實體與虛體的組合模式,進行實體與虛體. ‧ 國. 學. (二) 連接理論(Linkage Theory). 連接理論著重在探討以「線(Line)」連接各元素。這些線包括街道、人行. ‧. 步道、線形開放空間,或其他實際連接都市各單元的連接元素。. y. Nat. sit. 連接理論係由日本建築師槙文彥(Fumihiko Maki)所提出,他主張「連接. n. al. er. io. 就是都市中的膠合物,整合都市中各種不同的活動層面(Layer) ,並以都市實質. i n C hengch。 接。以各元素的組合,形成一個龐大的整體」 i U. v. 形式表現在外…都市設計探討的問題就是在不同事物之中,如何達成整體性的連 6. 槙文彥將都市空間分成三種不同型態,分述如下: 1. 組合形式(Composition Form):組合二度平面計畫中之個別建築物。在這種 形式中,較重視主體建築物,忽略開放空外圍的邊緣物體。機能主義倡導者 Le Corbusier 的印度香地葛(Chandigarh)計畫即被歸為此種型態。 2. 超大形式(Megaform):是一種有層級及開放端(Open-Ended)可無限延伸 的超大結構系統。優點是可以有效統合及規範不同機能。 3. 組群形式(Group Form) :組群形式是沿著公共開放空間自然累積而成,是許. 6.   Fumihiko Maki,《Investigation in Collective Form》. A Special Publication,No.2., St. Louis: Washing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Architecture,1964,p.29 12.

(24)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多傳統城鎮的典型發展模式。. 這三種空間型態皆強調,在設計時,連接是控制建築物及空間配置的關鍵意 念。1960 年代,連接理論相當盛行,雖然當時的實務者在強調新時代計畫構想 及新穎的連接形式之際,忽略了保存傳統由實體及虛體所構成的空間,但是,探 討動線及連接等問題,對了解都市結構仍有很大的助益。. (三) 場所理論(Place Theory) 都市設計的第三種代表性理論是場所理論。本質上,場所理論係根據實質空 間的文化及人文特色進行都市設計。人類需要一個相當穩定的場所系統以發展自. 治 政 大 質形式的表現。建築和地景都必須反映,並儘可能強化環境的自明性(Identity) 立 及場所感(Sense of Place)。. 我、社會生活及文化。這些需求賦予人造空間情感意義,使空間不再純粹只是實. ‧ 國. 學. Norberg-Schulz 在 1986 年出版《場所精神(Genius Loci)》一書,是場所理. ‧. 論問世之始。他在書中強調:. y. Nat. sit. 場所就是具有特殊風格的空間。自古以來,場所精神就如同一個具有完整人. n. al. er. io. 格者,如何培養面對及處理日常生活的能力。就建築而言,意指如何將場所. i n U. v. 精神具像化、視覺化。建築師的工作就是創造一個適宜人居的有意義空間。. Ch. engchi. 都市設計師的角色不只是玩弄形式,製造空間而已。而是組合包含社會因素 在內的各種元素,塑造一個整體環境,創造場所。一個成功的場所設計,通常將 其對社會及實質環境的干擾減至最低,避免進行激烈的變革,這種作法與早期現 代運動倡導的國際樣式觀念完全不同。. 在許多都市設計案例中,都有反映歷史涵構、人性需求及場所基本特性的目 標,如法國的涵構主義者以思古情懷改造都市,Lynch 研究個體在都市中形成心 理地圖(Mental Map)的過程,他提出了三項都市空間設計原則:(1)易明性 (Legibility):漫步在街道中,使用者心中所浮現的都市圖像;(2)結構性與自 明性(Structure and Identity):都市街廓、建築物、空間等,具有可辨識、一致 13.

(25)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的模式;(3)聯想性(Imageability):使用者移動時的感受及人們對空間的體驗 等。. 城鎮景觀藝術家 Cullen(1961)探索人類在空間運動次序中的體驗,透過速 描的方式捕捉個人在空間中移動時的視線及感受,是說明涵構空間具有組合次序 及村落特性的最佳例證。. 以上三種都市設計主要理論之間,並非互相排斥,而是能夠予以兼容並蓄。 因為一個有活力的都市是由各理論的各層面元素所組成。圖底理論強調整體空間 紋理,連接理論中移動及基礎設施的效率一直受到重視,而場所理論探索使用者. 政 治 大. 的實際需求,正是都市設計執行的基本面。.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4. i n U. v.

(26)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第二節 居住品質及相關指標之研究 一、住宅環境居住品質 人類對於其所居住空間的感受往往直接反映出住宅環境居住品質的好壞。過 去研究中,曾提出感受密度(Perceived Density)的概念以衡量人類對周遭環境 擁擠與開闊等感受的差異。感受密度,係指行人以主觀的角度觀察都市形式的一 個總體密度感受,並被認為是一項都市環境品質的指標。它假設建築量體的空間 分佈、密度和建物的平面形式會影響感受密度(Yang et al., 2005) 。Rapoport(1975) 將感受密度定義為:在一個特定地區中,個人對於在場人數、可利用空間及該空 間形式的感受及判斷。顯示人類及其活動的環境在密度的感受過程中扮演了關鍵. 政 治 大 美學(Aesthetics) 、噪音(Noise)及建物型態的影響,通常,當人們認為一個地 立. 角色。感受密度與實際密度並無高度相關,但它深深受到道路空間(Landscaping)、. ‧ 國. 學. 區很密集的時候,他們是透過感覺來判斷的-醜陋、缺乏綠地、停車困難等,而 不是去計算土地上實際的數量(Rapoport, 1975) 。因此很明顯地,感受是主觀的,. ‧. 因為它取決於個人;感受也是抽象的,因為它難以被計算(Churchman, 1999)。 雖然如此,研究者認為在一個社會群體中會產生感受的一致性,這可以做為研究. sit. y. Nat. 都市環境的「共同(Collective)感受」或「共同心理印象(Collective Mental Image)」. io. n. al. er. 的基礎(Thiel, 1961; Lynch, 1960)。. Ch. i n U. v. 因此,即使在密度數據相同的地區,卻可能因為不同的人,身處不同的環境、. engchi. 文化、國家而使其受到的感覺與評價大不相同。目前區域與都市規劃者常使用的 密度量如建築密度、道路密度、容積率(Gross Plot Ratio, GPR)等,擁有客觀且 量化的特性,便於規劃者用以實現其良好高密度都市生活環境的理想,衡量並控 制這些數字使規劃與設計者確立目標並便於檢驗成果。但是,對一般大眾與行人 而言,並不一定能夠真正了解這些數值所表達的涵義與訊息,也就無從衡量其對 所處環境的真正感受,換言之,這些由規劃者所創造的以實際人口、土地、建物 為對象的密度數值並不適合用以代表真正的感受密度,亦無法作為空間感受的指 標。是故,遂有感受密度的衍生指標之產生,以更適切地代表人類的空間感受。. 人類對於生活環境的心理感受,是由都市形式或都市空間構造所建構的想法, 是 數 十 年 來 都 市 研 究 者 和 設 計 者 的 普 遍 認 知 ( Lewis, 1964; Lynch, 1976; 15.

(27)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Appleyard, 1975; Benedikt, 1979; Hillier, 1996; Batty, 2001; Llobera, 2003; Teller, 2003)。他們認為複雜的人類感受,認知或空間行為與一些單純的環境實質特性 有關。此主張意指人類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是被都市形式的實質配置所操縱。當都 市形式被人類器官和神經系統所感知,透過感受的過程人類會產生心理偏好。人 類對於地理配置的心理感受是心理地理(Mental Geography)研究的焦點。隨地 理或空間所變化的心理感受通常被稱為空間感受(Spatial Perception)。空間感受 有很多種,如可視性(Visibility) 、開闊性(Openness) 、空間包覆性(Enclosure)、 寬敞度(Spaciousness)、通風與日照感受(Daylight Perception)等,將這些感 受因子予以綜合,即可針對某一地區之居住品質進行衡量。. 治 政 大 以下整理了歷來主要有關以人類感受為出發點,探討實質都市空間領域相關 立 研究者、理論及各個時期的重要發展,提供後續研究之基礎。 二、人類對都市空間密度感受的相關研究及發展. ‧ 國. 學. (一)建築形式(Typology)開始受到重視. ‧. 針對日益嚴重的都市蔓延及人口密度等問題,規劃者莫不試圖加以克服。. y. Nat. 1796 年的曼哈頓網格計畫(Manhattan Gridiron Plan)及 1850 年的郝斯曼巴黎計. sit. 畫(Haussman’s Paris Plan)即為著名的案例。這兩個計畫主要的內涵即係透過. er. io. 建築形式與容積率的重新規定,達到控制人口密度及都市擴張的目標。不論其成. al. n. v i n Ch 中透過密度及形式的控制來達到一理想的都市環境;第二,何種類型的密度及形 engchi U 敗與否,它們的確引出了兩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第一,如何在規劃及設計的過程. 式配置能使人們在密度、視覺開闊度及日照暴晒(Daylight Exposure)這三方面 獲得最好的感受。. 建築形式(如網格)被視為一種指導原則,從而定出環境發展的規則。Urwin 首度探討不同建築形式對於控制密度的效果,他提出兩種不同的配置方式,一種 為平行排列的居住單元(類似 Type B, ”Street”),另一種為環狀的居住單元(類 似 TypeC, ”Court”),並發現第二種配置方式擁有更多「剩餘的土地」。(Urwin, 1912). Martin and March(1973)在其著作《Urban Space and Structures》中,指出 16.

(28)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都市形式與密度對感受密度的影響。他們從增進土地利用效率的觀點出發,探究 關於密度的配置與策略。Martin and March(1973)發現,欲達成更有效率的土 地利用,建築形式的設計是很重要的(Martin and March, 1973, p.15)。他們提出 了可視性的概念,認為都市設計應以「視覺導向(Visual Order)」為宗旨,研 究的焦點在於是否一座高密度城市在視覺上是有條理且高品質的。. Martin and March(1973)延伸了 Urwin(1912)的想法並加以改良,提出了 兩種建築形式-亭式(Pavilion, Type A)與院式(Courts, Type C)(圖 2-3)。 對其進行比較並得出結論,院式形式可以在相同的土地面積中容納相同的樓地板 面積,不過總樓高只需亭式形式的三分之一。後來又加入了街道(Street 或 Slab,. 政 治 大. Type B)形式。. 立. 在相同的面積、街廓大小(含街廓深度 Block Depth)與寬度(Width of. ‧ 國. 學. Inter-Space)及樓高之下,使用兩種明顯變動的因子-建蔽率與容積率來比較這 三種形式,結果發現,院式形式擁有最高的建蔽率,其次為街道、亭式形式。在. ‧. 土地利用的效率上,亭式形式是三者中最低的,街道形式的效率為其兩倍,院式. y. Nat. 則為其三倍。此推測表示,每種建築形式都有其最理想的容積率。Martin and. sit. March 主張「集中或分散的發展與人口密度沒有關聯」以及「高密度且分散的型. n. al. er. io. 態與低密度但集中的型態都是有可能的」(Martin and March, 1973)。是故,即. i n U. v. 使在相同建築容積率之下,只要透過不同建築形式配置,便有可能增加其可利用. Ch. 的都市空間(即土地面積)。. engchi. Martin and March 的研究尚未提及的是不同建築形式配置之下密度與可視性 之間的關係,以及這些實際配置對城市居民視覺感受的影響。與僅是計算土地使 用的效率及潛在價值相比,這些視覺感受的原則需要更深入理解人類感受與其周 遭環境之間的關係,也成為後續學者及規劃者研究的重點。. 17.

(29) 高密度建成環境下影響住宅居住品質之都市設計元素之研究. 圖 2-3 Martin and March 建立的三種建築形式 資料來源:Yang et al.(2005) (二)探索人類感受與建築形式關係的開始 二十世紀中期,學者開始針對都市空間的視覺感受品質進行研究分析 (Kilpatrick's, 1954; Wohl & Strauss, 1958)。如前所述,Lynch(1960)在其著作 《都市意象(Image of the City)》中,即以視覺對都市中各種元素的辨識為基礎,. 治 政 大 Corridors)、圖底理 繪圖技術,例如易明性(Legibility)分析、視覺廊道(Visual 立 論空間與視覺軸線的空間結構等,並進行各種試驗,進而提出建議。早在當時, 發展出聯想性(Imageability)的概念。他研究了超過二十種分析「感官」資訊的. ‧ 國. 學. Lynch 便已意識使用電腦系統輔助建立視覺感受指標的需求(Lynch, 1976)。. ‧. Lynch 從場所理論的人性需求觀點出發,所提出的都市設計原則以及分析,. y. Nat. 是為人類對都市空間密度感受研究之開端,城鎮景觀藝術家 Cullen(1961)以速. sit. 寫捕捉個人在空間中移動時的感受,將穿越各空間時人眼所見範圍內的景象描繪. al. n. 視性的雛型之一。. er. io. 出來,形成一連續視野的展現,可作為都市設計之檢討與分析方法,也是後來可. Ch. (三)視覺領域(Isovist)的出現. engchi. i n U. v. Benedikt(1979)針對 Hardy and Tandy(1967)所提出的「視覺領域」的 概念,透過計算來加以應用並提出各種解釋。Benedikt 建立了可視性指標「視 覺領域」與行為和感受的研究的敘述性關係,透過視覺領域形狀的計算,以代表 特定的感受,如視野控制(View Control)、隱密性(Privacy)、可防禦性 (Defensibility)和動態複雜性(Dynamic Complexity)。Benedikt and Burnham (1985)思考視覺領域特性在感受上的複雜性,致力於「寬敞性(Spaciousness)」 的感受價值,是一個與封閉性-開闊性(Enclosure-Openness) (Turner & Penn, 1999) 類似的概念。. 18.

數據

圖 2-3 Martin and March 建立的三種建築形式  資料來源:Yang et al.(2005)
圖 3-37 Solar Radiation Graphics 之操作設定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1.1 The pre-primary educator must have specialised knowledge ab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 development before they can be responsive to the needs of children, set

Understanding and inferring information, ideas, feelings and opinions in a range of texts with some degree of complexity, using and integrating a small range of reading

 Promote project learning, mathematical modeling, and problem-based learning to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integrate and apply knowledge and skills, and make. calculated

Now, nearly all of the current flows through wire S since it has a much lower resistance than the light bulb. The light bulb does not glow because the current flowing through it

Monopolies in synchronous distributed systems (Peleg 1998; Peleg

This kind of algorithm has also been a powerful tool for solving many other optimization problems, including symmetric cone complementarity problems [15, 16, 20–22], symmetric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

Corollary 13.3. For, if C is simple and lies in D, the function f is analytic at each point interior to and on C; so we apply the Cauchy-Goursat theorem directly. On the other h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