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与指导 - 万水书苑-出版资源网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物流管理专业实践与指导 - 万水书苑-出版资源网"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二章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大学是我国科学研究的一支生力军,有其独特的优势,包括人才优势、知识与成果优势、信 息优势三个方面。目前,在我国大学教育规模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大学生培养质量已经成 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此情况下,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己经把如何回归实践教育,与社会及各类经 济组织紧密结合培养人才作为高校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提出, 越来越多的院校把校外实践基 地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节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地位和作用

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等教育实践性的需要 面对新世纪和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院校应走出“象牙塔”式的传统学术领域,充分发挥知 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特殊功能,主动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通过各种校外实践教学活 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办学体制,建立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机制,配备 与之相适应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锻炼能力,探索创新。 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大学在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这三项上的基本职能的要求越来越高, 大学在推动知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因为知识的创新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的刺 激和社会服务的互动,而创新的人才主要通过创新知识的过程来培养。因此,高等院校必须注重教 学和科研的紧密结合, 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完成人才 培养任务的重要阵地, 社会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校外实践教学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 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能力的教育形式,它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的教育环 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模式与生产、 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较好地体现当前中国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高等学校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一方面,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逐步建立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学校必须增强办学活力,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经济、政治、 科技发展的需要, 培养适应社会的各类高质量人才,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 另一方面,社会各类组织可以通过参与人才培养来获得组织发展所需人才。同时,可以利用高等学 校的人才、科技和信息优势,发展生产、创造经济效益,实现学校和组织的资源共享,双盈互利。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传授高等知识的需要。大学生能力的层次和结构要求远高于 中小学生,如果不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便很难形成层次高、结构合理的能力体系。加之大学 教育又是一个人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阶段, 大学生实践能力不强必然导致其他能力发展欠佳,则会 直接影响学生毕业后的工作绩效,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就必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再者,大 学是传递人类创造的优秀文化、培养人们创新能力的重要殿堂。在向学生传授高深知识的过程中, 学生的参与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大学传授的知识通常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知识,没有积极主动的 参与是难以理解的, 而要巩固知识, 仅仅理解是不够的, 必须通过自我的练习方能实现知识的内化。

(2)

而自我练习的过程便是一种实践过程,如果大学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这种实践能力,学生动手能力和 实践能力得不到锻炼和提高, 必然会影响高深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也是养 成广泛能力的基础, 是形成学生广泛能力的组成部分。 培养学生广泛的能力是大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因为能力是顺利地完成各种任务或活动所必需的内在条件的综合,它与实践活动是紧密相联的,离 开了实践活动就谈不上现实的能力。 具体而言,大学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从事学术研究和参与社会服务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独 立乃至创造性的科研实践能力,这是高校组织职能决定的,也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人的发 展离不开学习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 但间接经验的学习离不开主体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实践 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教育是人生最关键的时期之一,是走向社会的动 力场,是学生在走入社会前进行知识和能力储备的场所,没有实践作基础的知识储备是不全面的, 也不扎实。 因此,大学教育应加强实践性教学力度,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能力养成的重要渠道。一 方面,校外实践教学活动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尽力缩短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促进学 生完善知识结构,增进自学能力。另一方面,社会实践又可检验学生的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是否正 确,对服务社会能力的养成和寻找已形成的能力与社会需要的能力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完善自 身能力结构方面可发挥主要作用。同时,通过社会实践还可检验学生道德品质情况,丰富学生道德 知识,培养学生道德情感,增强学生的道德能力。但我国高校能发挥社会实践在学生综合能力养成 中的作用的院校还不多,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广度、深度还需加强。 总之,实践能力作为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重视,学校必须加强实践能力的 培养,这也是 21 世纪大学教育的发展走向。 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意义  1.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科学含义 校外实践是人类实践整体的一个子系统,作为一项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独特的科学内容。大 学校外实践教学是高校为了配合课堂教学而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的过程, 是一个 通过实践锻炼和社会教育来健全学生成长机制的过程,其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 (1)学生社会实践属教育活动范畴。大学校外实践与一般意义上的人类社会实践虽然都是改 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但是前者立足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其目的在于完善大学教育机制,促进大 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其评价也主要采用教育标准。因此它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是一种特殊形式 的教育活动。 (2)学校是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健康成长的核心力量。大学生校外实践需要学校具体 部门(如教务处、团委、学生工作部等)组织和倡导,把它纳入到教学计划之列,从内容上保证 社会实践的教育功效。 学校还应配备强有力的师资队伍, 在社会实践中做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专业业务指导工作及其他管理工作,使校外实践的教育功效从自发转变为自觉,提高校外实践的 效果。 (3)大学校外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从而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大学生 在各种社会活动情景中接受社会主义文化的熏陶, 以富有说服力的事实材料深化认识,端正人生观 与世界观。通过校外实践活动,学生与社会各阶层密切接触,全面了解和认识社会,对自身进行准 确定位,为毕业后较快地适应社会夯实基础。 此外,大学社会实践教育的价值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是大学生德才兼备

(3)

第二章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5  的现实推进力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否跟上时代的发展,是否符合党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需要,只有在校外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找到差距、获得发展契机。他们的知识、才能的发展 离不开实践环节,需要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得以巩固和发展,并日趋优化,同时把知识转化为实际工 作能力。因此,校外实践的教育内容、协调机制都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德才兼备为出发点 和归宿。  2.大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现实意义 在高校中倡导和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其意义可从以下 几个方面理解: (1)高校教育目标的需要。 高校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的阵地,无论是思想信念还是 知识理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才能被学生吸收并内化,离开实践的纯观念灌输不利于实现高校培养 目标。为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必须把校外实践视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地引导大学生 在校外实践中健康成长。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要求。 校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和有益补充,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传道、授业、解惑,更重 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锻炼,这也是教育的重要方面,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找到具体的感应 对象,深化理性认识。课堂教学一般而言比较系统、完整,但是过于抽象,需要结合实际才能为大 学生所接受,这就需要校外实践教学的有机配合,让大学生在实践锻炼中磨练意志,加深理解,获 得巩固与提高,并及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作能力。 (3)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善于接受新观念,但是这种源于间接认识的吸收并不一定深刻, 加上他们辨别能力不强,良莠不齐在所难免,这必然妨碍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把学生引入校外 的社会实践中,让他们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更多地感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会激发 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积极性,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德、智、体全面发展。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社会意义 据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和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关于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 统计,高达 52.14%的大学生将“缺乏社会经验”视为最困扰大学生就业的因素;近 94%的大学生 认为实习对未来的就业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 走向社会、 参与实践是学生提高工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增强竞争力和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方式。具有针对性的校外社会实践, 既是对学术理论和学术成果 的检验,有助于实现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结合、实现成果转化,也能帮助大学生直接了解社会需 求、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因此,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就具有十分现实的社会意义。 除此之外,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对高校和企业 来说,也同样具有积极意义。对于高校来说,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大学生校外社会实践基地,一 方面,有助于高校了解社会的需求,从而适应我国大学教育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发展要求,探索出具 有专业特色、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通过深化与企业的合作,高校能够引入外部资 源、拓宽办学和社会服务空间、促进产学研共同发展,有利于加快学科发展、提高研究水平。 对于企事业单位来说,同高校合作,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规范化、系统化地吸纳大学 生,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解决用人单位发展 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创新、经营管理、人才储备等问题,节约了招聘人才和培训人才的成本。

(4)

三、大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地位 持久、稳定而有效地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促进社会实践向内涵发展转化,离不开校 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可以说,校外实践基地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场所,是大学生 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的最佳空间,将逐步成为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最高境界,能为 学校、学生和社会各界所青睐。基地在整个社会实践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1)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开展社会实践的基本保障。 经常性、制度化地开展校外实践教学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实现社会实 践的规范化,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就是具有实践空间和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保证。那种“打一 枪换个地方”的游击式社会实践活动,常常会缺少深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进行业务锻炼的活动空 间,并且教育力量、活动经费、住宿条件等由学校自行承担解决使学校感到特别吃力,校外社会实 践必然会陷入困境。如果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为高校的教育联合协作体,这些难题可以通 过基地得到较好的解决。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在以下方面给予积极的配合: 提供实践业务并给予 适当的报酬,资助必要的活动资金,运用行政协调手段为大学生开展活动创造有利条件,这些都为 社会实践的制度化开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保障。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实施社会实践规划的基本保证。 近年来大学校外实践教育活动的经验表明,校外实践要发挥自身蕴蓄的教育功能,离不开长 远规划和实施计划。在对校外实践教学进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研究制定科学的实践方案,是有效开 展校外实践教育活动的根本。但是,再完善的规划与计划、再严密的方案都离不开实施场所,游击 式的实践活动方式是不可能充分提供这种施展空间的。 事实上, 校外实践教学越是讲究规划与计划, 就越需要持久稳定的实践基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学校教育的合作者, 合作的主旋律既不是盈利, 更不是“攻关” ,而是共同培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四有”人才,它不仅有义务为学生开展各种 活动提供空间和所需的各种便利,而且有责任积极主动地协助学校高质量地开展校外社会实践,这 是充分落实实践规划所必需的。 (3)基地是普及社会实践教育的基本条件。 广泛开展校外实践活动,让所有大学生经常性地接受实践教育,有两个主要的制约因素:一 是来自学生内心的参与动力,二是容纳他们施展活动的场所。按照一般的心理逻辑,以游击形式为 主的社会实践会被误认为是改进思想政治作风的一种权益之计,是临时性的“政治学习” 。也就是 说,这一活动是上面强加下来的,于是就敷衍了事。若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首先可以激发他们 的参与激情,通过导向机制的建立引导学生把校外实践视为自己成才的主要必修课,能与学生的前途 息息相关,学生对这一课程的重要性便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其次,可以为学生提供牢固的实践场所。 临时联系的地方或单位,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殊性,不可能接纳大批需要提供人力、物力、财力 协助的大学生。 而且这些见习者可能破坏原有秩序,所以他们不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充分锻炼的机 会。而在校外实践基地,大学生可以在教学内容内自由发挥潜能。概括地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 社会实践提供了倾心的动力来源和奔驰的原野,从而为实践教育活动的普及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充分利用社会教育力量的基本途径。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力量来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知识技能教育,这是社会 实践的最根本途径。在游击式社会实践中,由于没有权利义务关系,社会教育力量往往发挥不出应 有的效应。而建立基地协作关系后,社会上的各种教育力量,如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业组织乃

(5)

第二章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7  至各种班组、社区成员等,根据协作时的权利义务关系,都积极自觉地担负起教育塑造大学生的任 务。通过正面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以自身优秀言行直接影响大学生,从而使大学生 受到最广泛、最深刻的教育。在实践基地里,各种力量运用种种有形、无形的育人方法,或者大张 旗鼓地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准则,或者润物无声地对大学生进行示范教育,能使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尤其是改造自己主观世界的能力迅速提高。 四、大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职能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本质就是高校根据“互惠互利共育人才”原则,在行政社区或行政单位建 立的、以法律合同为保障、供大学生持续稳定开展系列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社会组织。客观上,校 外实践教学基地既是社会主义政治、法律、道德权威的体现者,又是知识技能传授的促进者,既是 财富的生产者、管理者,又是发展个性文化价值观念的拥护者,既是不同的文化协作者,又是发展 个性的启蒙者,它们直接作用于大学生,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一般来说,校外实践教 学基地与高校具有这样几种关系:以教书育人为核心的协作关系、以义务权利为先导的法律关系、 以相互满足需求为前提的利益关系、以实践锻炼为主旋律的业务关系。 作为一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一个结构性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构件:一是教育源,基地 的每一个组织和个人都蕴含着教育力量,他们是大学生成长中不可多得的教师;二是文化场,即大 学生接受教育、挖掘人才潜能所需要的良好氛围和充满文明色彩的场所;三是见习实践,教育内容 只有寓于活动中才能为大学生更好地接受, 因此作为基地教育, 必须要开展一系列的参与型教育活 动,从而让大学生在情景中内化文化规则;四是实践机制,无规矩难成方圆,没有一整套的见习规 则和制度管理实践基地活动, 大学生的基地锻炼生活将丧失许多精彩的内容和画面, 因此开展基地 建设,缺少规章制度是不健全的。这几个构件相互配套,形成一个有机的教育性整体,促使大学生 接受崭新的社会教育。 既然实践基地与高校具有一种特殊的职能关系,自身又具备一种特殊的教育职能,那么它在 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过程中必然能担当重要的职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社会教育力量。 高校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核心动机不是为了找块创收的场所,更不是为了帮大学生寻 找度假村,而是寻求与自己联袂共同培育人才的社会教育力量,实现教育社会化。实践基地中的教 育力量可划分为三类,即社会成员、社会机构和舆论媒介,它们在思想素质、知识技能、价值观念 和行为规范诸方面引导大学生成长。由于这种教育力量直接来自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过程, 因而更具有教育的辐射力和感染力,大学生从中受到的教育也极为重要。 (2)提供社会制约力量。 所谓社会制约即指整个社会或社会中的群体、组织对其成员行为的指导、约束或制裁,也指 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监督和互相批评。大学生脱离社会和社会制约是很难成长为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实用人才的。课堂教育由于远离社会现实,因而社会制约机制十分 微弱,而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中,大学生作为该地区的一位临时成员与人相互交往,自觉不自觉地 就模仿他人的行为,并在社会主义文化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监督、评价下完成个体社会化。校外实 践教学基地教育的这种方式表明,它是提高大学生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以适应未来社会和职业角 色需要的重要场所,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情境、发展个性的重要地方。 (3)充任育人合同当事人。 在学校与社会单位双方意愿一致的基础上,通过自愿、平等缔结法律契约而建立的校外实践

(6)

教学基地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基地单位作为育人合同当事人之一,有义务主动配合大学生 在基地开展各种实践教育活动并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并以此享受优先选用毕业生、代培学员、使用 较好的科研成果和有关管理信息等权利。由于彼此义务与权利相关联,在法律关系的制约下,基地 单位对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也必然既要充当教导者, 又要充当示范者,为迅速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 和业务能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4)提供社会见习场所。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前沿哨所,是开展集体锻炼和自我锻炼的排练舞台。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现实社会, 需要澄清的思想认识问题、 有待改善的生产技术 问题和企业管理问题、急需解决的各类社会问题乃至复杂的人际关系都会随时出现在大学生面前, 让他们着手处理,在锻炼性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五、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和效果 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动都没有在实践中接受教育那么深刻。校外实践教 学基地通过各种生产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社会观、道德观、人生观、知识观和科 技观。大学社会实践活动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实现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实践工作的同时,广大教师通过带队实习、指导毕业论文,深入实 践基地,潜心研究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问题,一方面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水 平;另一方面大大活跃了学校的科研和学术气氛,提高了学校教师的科研水平。 与此同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仅为高校提供了实践和科研场所,而且可以通过聘任客座教 授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校的学术气氛。当然,基地企业也可以通过人员培训、合作交流等为企业 注入新鲜血液,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比如,学校派出的专业骨干教师深入到实习企业,对企业的 管理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证书班授课。并且,通过学生的实习和交流,将大量的新理论、新观点、 新思路、新方法带到了企业,更新了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更新了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方法和 手段,提高了企业管理人员的实际管理水平。经过几年的合作,企业的管理效益将会明显提高。 另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实现高校科研与企业应用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 化。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以通过三结合基地实现学校科技成果的顺利转让,提高经济效益,促进高 校的发展;另一方面,基地企业通过科技成果的转化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 的能力和实力,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以实践基地建设为起点,逐步转化为产、学、研的三结合基 地,可以提高高校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基地科研人员的参与和协作,提高研究成果的 成熟度,缩短转化周期,加快企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大大提高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2.培养大学生的技术能力 技能是实用性操作技术,是一种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应用性文明,它只有在锻炼中才能深 化为个体的能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培养技能的地方,这里先进的设备为培训技能提供条件,有 待解决的难题为技能培训准备了内容,富有经验的“老师傅”能倾心教导学生,这些都说明,校外 实践教学基地可成为最为现实的技能培训中心。 进行业务技能锻炼是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中心,在基地真刀真枪的实践中,大学生承担一定 的技术改进课题,负责一定的社会活动或者协助企业管理,半工半读,实行课本教育与实践训练结 合的双轨制培养,在实际锻炼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基地单位根据学校的 教学方针和培养目标, 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效地组织大学生进行职业训练, 实行综合技术教育,

(7)

第二章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9  培养大学生技术应用和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从而促进大学生理论知识与业务实践的结合,增强为社 会发展做贡献的真实才干。此外,这种锻炼活动还能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准确信息,促进学校办学 方向的调整,促进教育改革的发展。  3.促进大学生行为社会化 大学生进入校外实践基地后就是这个社区的一位临时成员,他必然要把自己在家庭、学校中 学到的一切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带到基地社区,并表现出来。如果他们发现与社区文化不协调或无 法适应社区生活,他们就会在社区成员的教导和示范教育引导下改进自己的言行模式,把该社区的 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加以内化,成为自己人格的组成部分,并竭力获得未来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 能,发展自己的生存、适应能力。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高等院校课堂教学内容与企业实 际所需人才知识结构的结合, 提高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了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解决 实际问题技能的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与社会的广泛接触,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社 会适应性。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在促进大学生行为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教育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表现为:指导大学生逐渐解除在家庭、学校中养成的依赖性,提高独立生活能力;促进大学生内化 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发展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需要担任特殊角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 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其适应角色义务的能力, 从而为大学生缩短毕业后的 适应期准备了现实条件。  4.培养大学生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 校外实践基地是综合培训大学生处理社会事务的重要场所。校园的公共事务通常比较程序化、 比较简单,数量也有限,绝大部分学生不可能得到见习机会。而校外实践基地作为社会的一部分, 社会事务极其繁杂,牵涉到多方面的因素,因此经过一番锻炼,学生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将得到一 定提高。 同时,也加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锻炼,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把校外实践教 学基地办成学生锻炼工作能力的第二课堂,保证学生进入基地如同走进了实际生产单位。这样, 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就会得到充分培养和锻炼,学 校培养的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就会很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学校的知名度自然会 有较大提高。  5.创造经济效益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经济效益是双向受益的。一方面基地经济得到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从 中获得劳动报酬,实现部分经济助学。在基地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利用自己学到的先进科学知 识和掌握的技术信息,通过技术培训、技术革新、资源开发等途径使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的各个 部门,改变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促进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社区的发展和劳动 生产率。与此同时,大学生根据自己完成的劳动数量与质量领取合理的经济报酬,达到勤工助学 的目的。 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已把如何改变脱离实际,回归实践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培养人 才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提出,越来越多的学校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社会实践基地已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人们谈到的“牛津现象” 、 “硅谷现象” 、日本筑波、中国 台湾新竹、北京的“中关村”等就是很好的例证,它们都是以科研能力雄厚的大学为中心,以高新 技术产业群为基础形成的产学研结合、教育科技产业三位一体的实践基地,既出人才,又出技术和 产品,加速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扩大了高校的功能。

(8)

第二节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运行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等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和经常性的工作, 其建设水平是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学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标志。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 以及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 国内许多大学纷纷将校外实践教学基 地建设列入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紧实施,现已建成了数量较多、机制比较完善的实践基地,积累了 一定经验并取得较丰厚成果。 在当前形势下,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地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需 要,也是高校和社会组织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利用好现有教育资源,加快基地建设步伐,更好 地为学校和社会服务, 是高校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工作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任务。大学生社会实践 基地的建设,无论对企业、学校,还是对大学生个人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模式 从广义的教育来看,任何地域和空间都可成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的活动基地,都对大学生 具有客观的教育效应。 根据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的地缘性质,可以将它划分出以下几类比较典 型的、有价值的实践基地: (1)大型企业实践基地。 大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们一般都拥有先进的生产设施和科学技术, 企业的管理比较完善, 因此在这些单位建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有助于大学生在实际锻炼中 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同时也能促进大学生接近职工群众,融洽双方情感。 (2)经济技术基地。 高校教育除政治思想教育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知识技术教育。技术教育必须以实际操 作为依托,而实际操作仅靠实验室或者一次毕业实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校根据专业要求建立 相应的技术型基地。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高校培养方向,技术型基地一般应是相关领域中具有代 表性的社区和单位,这里必须拥有现代化的设施、先进的管理制度,员工普遍要具有现代意识,在 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时间观念等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开阔大学生的视野。同时,由于这样的企业 或社会组织一般都具有规范化特点,尤其是在实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企业中,超前的理念、有序 的管理,能让大学生受到多方位的强化训练,达到社会实践的目的。 (3)劳动生产基地。 劳动教育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高校治学方向的重要内容之一。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在于帮助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让大学生更加密切地接触社会,倾听人民群 众对大学生的要求,更深入了解国情、民情,这也是建设劳动生产基地的主要任务。生产基地的劳 动项目除了专业性实习生产劳动外, 还包括公益劳动, 如植树、 清理社区环境卫生及其他义务劳动, 适合建设劳动生产基地的社区主要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城市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农村基层生产 组织等。在这种基地中,大学生与职工群众朝夕相处,促膝谈心式地接受广大劳动人民的教育,这 对于塑造自己的心灵、提高思想素质是很有帮助的。劳动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了确保劳 动的教育效益,在生产实践活动中,学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怀,在正面引导教育的同时,善于 运用感化的工作艺术, 真情实意地把组织和社会的温暖送到大学生的心坎里, 用真情实感打开大学 生心灵的窗户,疏通思想渠道,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9)

第二章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1 二、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基本原则  1.以生为本,发展个性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潜能,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教育建立在学生的能动性、 独立性上,以尊重、信任、发挥人的能动性为前提,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应遵循“学生为主体、 企业和学校给支持”的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强调学生的参 与性,要求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专业知识和结论,丰富知识结构的内容,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多学科 知识学习相结合,促进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里,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在新型的平等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性 得到充分尊重;学生有选择课题、选择学习方式以及形成自己学术思想的自由。  2.将大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专业学习、择业就业相结合 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过程中,要时刻把育人放在第一位,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和愿望, 时刻关注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 及时给予其技术上的帮助和心理上的指导,让大 学生在实践岗位上能够有所收获,切实提高自身的能力。 同时,根据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和自身特点安排实践项目和实践岗位,要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 课堂的有机统一,整合理论与实践、联结学习与应用,将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与全面素质的提升 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在 校外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导向进行正向引导, 通过使广大学生走到基层、 走进群 众、走向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了解人民的需要、企业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为他们将来进行科学 理性的择业就业打好基础。  3.与企业互惠互利,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 组织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脱离社会无法实现,离开企业无法开展。开展校 外实践教学活动必须争取企业的支持,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努力取得企业的帮助。应充分利用大学 的科技优势、人才优势,主动送科技上门,与企业联手组织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但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许多单位也要考虑经济效益,没有必要的实践经费很难得到实习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以 往,由于实践经费数量不足,致使校外实践基地靠个人关系来维持,难以稳定和发展。 “互惠互利、 双向受益”是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成功之路。学校应该对学生教师的实习费用和基地建设的经费提 供必要的保障,并根据实际需要每年有所增加,这样才能维护实践单位对基地建设的积极性。 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是在保证大学生受教育、长才干的同时, 为地方和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从而实现互惠共赢。高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兼顾企 业利益,发挥高校的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对企业面临的技术和管理难题进行攻关;同时,鼓励教 师参与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不仅为学生的实践提供指导, 也为企业的管 理和生产建言献策,将研究成果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帮助企业完成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使高校 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原动力,使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向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 此外,在大学生完成校外实践任务的同时,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和理论专长,在 企事业中开展各类培训活动。 如外语培训、 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术讲座等, 传播先进的知识和观念, 帮助企事业职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从而为其发展增添活力。  4.了解社会、培养品格,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校外实践教学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等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生通过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等,了解了行业

(10)

的现状与发展;通过与基层群众的深入接触、在基层岗位扎根,感受到了人民对大学生学子的热情 和期待,及其对知识和技术的渴望。切身体验和多方启迪,同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对大学生思想的 震撼和教育会更加持久和深刻。 根据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特点、实习岗位和学科特色、大学生个人情况等,综合考量实习基 地的建设和运行,对实践基地的运行模式大胆创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学生的实践需要,锻炼培养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在实践前期,帮助大学生形成制定初步的实践计划,并对其进行集 中培训。在实践中期,邀请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专业人员担任参与实践大学 生的校外导师, 使其同校内导师一起对大学生实践期间的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同时敦促大学生按 计划推进实践项目。在实践结束后,以企业做出实习鉴定、学生个人进行书面报告和成果展示以及 教师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的结合来掌握大学生的实践状况,并在实践时间、实践时长、实践地点、 实践岗位、实践审核等方面,综合企业要求、研究生需要和培养目标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5.多点面广,安全便利原则 由于每届毕业生数量较多,少量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不了集中实习的客观需要。如果每 个实践基地安排的学生过多, 便会导致实习部门将部分学生安排到行政管理机构从事一些与专业 联系不紧密的事务性工作的情况,使实习质量大打折扣。因此,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还要充分考虑学 生数量和实习质量的要求,多建立一些单位,尽量提高基地的层次。例如,有条件的情况下,多发 展一些级别较高、规模较大的实习单位。此外,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还要考虑学生基地实习的交 通便利和安全问题,尽量考虑实习单位与学生住宿的距离,以便于学生去实习单位往返和教师的管 理和检查。 总之,为了保障实习计划的落实,提高实习的质量,就必须加强对实习学生的统一管理,就 必须建立和完善稳定的、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以适应实践性教学的要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 养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1.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定位上的观念和思路 以改革为动力,重在管理、突出发展、强化创新已经成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面临的共同主题。 在研究基地建设过程中,既有转变科学研究和管理的观念问题,也有形成新研究思路的问题。校外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总体目标应与学校发展总目标协调一致, 即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及当地社会资 源,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导向,构建出科技含量高、操作性实践性强、 效益可观的实践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过去相比,在建设的要求、目标、管理体制和机制 上都有着更高、更明确的标准。根据基地建设的要求,树立创一流的意识,坚持改革和发展、建设 和创新的统一是基地建设工作所必需的。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术带头人的观念和思路 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必须要有一个无论从学术地位上还是年龄结构上都较为合理的学术 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除了必须要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正确的理论导向外,至少还应该具备三个 方面的基本条件:①具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应该是本学科有影响的学者,在所研究的领域有相当 的学术地位;②具有深邃的学术眼光,要能够切实把握本学科、本研究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 势,特别是对本研究领域的未来走势能有透彻的理解,做出准确的判断,并能提出富有前瞻性的 措施;③具有深广的学术气度,要有高尚的学术品质和品格,要胸襟开阔、宽厚待人,也要有高 超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艺术。 既要能为基地的长远发展筹划, 又要能站在国内和国际学术发展的高度,

(11)

第二章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3  为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概括地讲,要有奉献精神、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研究人员科研的观念和思路上的转变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主体是学科的专家学者,他们对基地的建设改革的思路和科研发展 的方向等都具有很深刻的见解和思考,基地建设要充分依靠专家学者是必须的,但更多的工作需要 进入基地的研究人员及大学生进行配合,也需要研究人员及大学生提供有益的见解和帮助, 因此相 关的研究人员及大学生也应有新的科研观念。 一是要改变以往学校科研机构研究人员终身制的观念,树立以课题为基本要求,实行有课题 进基地、完成课题出基地的运行机制。二是要改变科研成果单一的观念,树立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现 实、面向学校发展和地区经济建设的现实确立科研课题和科研成果形式的新观念。论文、专著是科 研成果,研究报告和咨询报告同样是科研成果。三是要改变科研过程个体化的观念,树立基地内外 通力协作、学科交叉和融合的群体研究的新观念。  4.进一步加大体制改革和管理的力度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过程也是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改革要取得成效,关 键之一在于能否形成合理的、科学的、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改革措施。基地的建设对学校的管理者 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是对管理工作者能力水平的严峻考验。 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主要途径 高校应充分利用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和社会协调网络,高瞻远瞩地建设与本校培养目标相一致 的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是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说,校外实践教学 基地的建设途径其价值远不是某个基地的建成,而是关系到社会实践发展前途的操作过程, 它已不 仅是一个战术问题,而是关系到高校整体发展的战略性问题。  1.教学-生产-科研协作体形式 现代人都明了这样一个简单而内涵丰富的公式:发展=社区成员+科学技术+组织管理,对于一 个企业来说更是如此。正如经济学家所说,科技和管理是社会发展的两个“轮子” ,缺一不可。今 天, 我国各类经济和非经济组织对此已有较深刻的认识。 这就为通过 “教学-生产-科研协作形式” 建立实践基地创造了现实条件。高校可以说在这两方面都有着先天优势,无论是在科技上还是在管 理上,其成果都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一旦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就会产生显著的效益。如果学校能有 效地把各领域的专业人才合理组合,集中相关的科研成果,以此同对口的社会单位进行合作,达成 权利义务关系,不仅可以直接将科研成果用于生产领域促进经济发展,从中收取劳务报酬,而且可 以长久而专业化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输出科研成果和管理技术, 享有社会提供的劳动报酬和 社会实践基地的使用权。实践基地通过学校的帮助开发新产品,进行技术革新或提高管理水平,促 进本组织的发展。  2.会员单位形式 利用高校在培养人才和培训人才中的特殊角色,发展高校会员单位,组建以学校为中心,面 向相关专业行业的“高校集团” ,也能为基地建设打开一个全新的突破口。人才在现代社会发展中 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人才即是财富更是现代人的人才理念。 社会中培育人才的主 要职能组织是学校,高校则是高素质人才的摇篮,这个优势是行政指令性的,是其他社会组织所不 具有的。 所以学校应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以给予会员单位适当的毕业生优先选择权等吸收部分社区 或单位参与人才培训工作,成为高校会员单位,同时要求会员单位承担提供实践基地、资助实践经 费、给予专业性实践课题等义务。因为人才的培训工作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所以会员制度一般

(12)

不会突然终止。国内已有多家高校以这种组织形式开展基地建设工作,达到“双赢”效果。但由于 实施这种计划,学校要有相当的教育自主权,能够自行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确定计划外的教育任务, 实际操作中的广度还需不断拓展。大连大学作为市属本科院校,在办学上享有一定的自主权,这种 权力随着办学质量的提高在逐年增大。 学校应注意教育和引导学生以良好形象和突出的技能为学校 保持、争取会员单位,提高学校的声誉,这是学校利用原来的会员单位作为学校的“口舌”发展高 校集团规模的前提和基础性条件。如果学生在实践中表现不佳, 那么会员单位就会怀疑该校的教育 质量,因而中断与学校的协作关系,高校集团就会萎缩,会员单位就会脱离。  3.行政协调形式 中国是一个行政上高度统一高度集中的国家,利用这种行政关系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 设不失为当前一个有效的途径。现在举国上下都提倡大学生走出象牙塔,涉足小康社会建设,这就 为行政协调形式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政府有关部门,学校的直属上级,如国家教委、高教局 等拥有一定的行政命令权。他们的职能辐射面广,争取这些主管部门的支持,采取领导布置、行政 协调方法,以此为中转,再调用学校的资源,缔结协作关系建立实践基地的成功性就很大。相对这 些权力机关,学校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比较弱,单单靠学校去做基地建设的说服工作往往困难重重, 缔结关系的机缘更少,而有关部门则可以借助行政权力从中周旋,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 这种行政协调方法不是硬性摊派,它也遵循双向受益互惠互利原则。学校的基地建设工作得到行政 领导部门的支持后还要主动承担一定的义务,这样的基地才能彼此配合,持续长久,否则基地单位 会因付出太多、受益甚少而冷淡基地实践,使之丧失许多新颖的画面。所以说,无论是何种途径的 基地筹建,学校一定要以双方主事人之一的姿态主动承担义务,领导布置行政协调虽有威慑力,但 终归还是属于帮助,规划、协调整个实践过程还需要学校操作,离开学校的自觉行为,上级的行政 帮助也会失去应有的功效。 五、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主要做法 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一项发挥创造性的工作,只要学校充分理解了基地在大学生社会实 践活动中的核心作用,在工作中积极探索,那么学校一定会找到许多建设基地的有效方法,把大学 生的社会实践带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1.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 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有效地利用好校外实践基地的资源,切实有效 地开展实践教学。 首先,合理、科学地安排校外实践课程。定期邀请设计行业的有关专家、老总和设计总监到 学校做学术报告及讲座,用“请进来”的方法参加校企合作会议,一起研究、制定实践性课程的教 学计划、教学大纲等,结合企业及设计行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将实践性教学课程从设置、结构、 课时量上进行调整,同时还请他们兼任一些短期课程,把市场对设计的需求、新的设计理念带到学 校,弥补了学校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其次,对一些实践性强的课程,我们采用“走出去”的方式,将学生带到校企合作基地,到 一线去参观,让学生了解流程,并请资深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课,产生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我们与校企合作的单位一道,注意将实践课程教学与企业项目及行业竞赛相结合,在 学期初制定课程教学计划时就注意校外一些知名企业所主办的赛事,看准业内竞赛的要求及时间, 尽可能使它们相吻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创新创意和实践能力,每当课程学习结束时,学生完成的 结课作业用来参加比赛,近年来在这一方面经过探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通过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13)

第二章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5  的建设,让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互结合,形成互补,促进学校实践教学的 全面开展,使学生走出课堂,了解社会,掌握设计(生产)流程及资讯,锻炼了动手能力及创新能 力。另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及实践能力,积累了设计行业实践案例,为他们将来成为“双师 型”教师打下了基础。同时,使教学管理者们了解了市场对设计人才规格的要求,在教学计划、人 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完善上都有着直接的收益,对今后学校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结合,使教学更好地 服务于社会及地方经济,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  2.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院校的办学要打破“封闭”状态,必须“走出 小天地,面向大市场” ,建立与国家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体制,把高校雄厚的教育、科技优势与经 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对此也有明确论述: “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 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 ,目的在于解决科技和教育体制上存在的 条块分割、力量分散、转化率低、重复低效的问题。把“产学研结合”融入高校办学体制和机制的 改革中。这一途径的有效性已被现实逐步证明。产学研结合基地的基本特征是:构筑起学生实践创 新的平台。大学的优势在于人才和技术,企业的优势在于资金和运行机制,大学与企业相结合,走 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则能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受益的效果。学校认为,出人才、出成果 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学校的基本功能,只有通过与社会和企业的紧密结合,扬长避短,为区域经 济服务、为企业服务,才能真正体现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基于这种思路,学校制定了“对外联合共 建,对内深化改革”的工作方针。几年来,学校全方位、多渠道主动出击,先后与十几家企业建立 了多种对象、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联合共建和产学研结合的体系。 “产学研”结合,发挥大学教育的服务社会功能是现代大学的一个重要办学理念。大学不仅 仅是为了实现个人自我完善或追求所谓完美的象牙塔, 而且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现 在很多国家把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作为高等学校不可分割的三项重要职能,也就是说把知识的 创造、传播和应用看做有机的整体。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 提高社会服务水平。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有利于大学教育的科学研究面向社会、面向生产、面向实 际,参与改革开放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教育的应变能力,适应 生产、 社会和新技术革命发展的需要; 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培养具有创新实践精神的高层次人才。 校企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与合作,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是 推动产学研密切结合、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推动大学生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手段。  3.将高新区企业作为校外实践教学实践基地的首选 高新区企业大多是市场导向型的高新技术企业,它们将研发成果产业化的生产经营活动比较 典型地反映了市场对产品或服务创新的需求; 高新区企业大多属于国家科技进步规划范畴的高新技 术企业, 它们的科技攻关目标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政策支持意图。因此将高新区企业 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益于找准方向。特别是聘请高新区企业中一批在科技成 果转化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作为兼职教授, 既便于补充大学相对稀缺的创新 教育师资队伍,又便于引导学生追踪科技进步和科技应用的动向,学以致用地开展创新实践。 将高新区企业作为大学教育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既有利于大学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而扩大 声誉(对扩大招生和学生就业都有明显的效应),也有利于高新区企业借助大学的品牌提高知名度。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方面的好处: (1)将高新区企业作为大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益于检验创新设计的效用。以知识不断创新

(14)

和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不断冲击和改变着传统的大学教学方式, 国内外不少大学 都在顺应时代潮流开门办学, 鼓励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形成并检验自己的创新设计。 剑桥大学提出 要“从普遍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的能力” ,加强大学和产业界的联系。麻省理工学院提出“把严 格的学术训练和激动人心的发现结合起来” 。在国内,清华大学就一直强调要“真刀真枪做毕业设 计” ,他们结合 SRT(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计划和课外科技学术赛事,与中关村科技园区等 高新区的企业挂钩,为学生搭建创新教育实践的平台,培养学生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不 少参与高新区企业创新实践基地实习的高年级学生都有这样的深切感受: 带着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 做创新设计,不仅在实践中锻炼了创新能力,而且还能够检验创新成果的优劣,效果是空对空的纸 上练兵所无法相比的。 (2)将高新区企业作为大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益于为高新区定向培养创新人才。按照建设 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高新区企业将成为自主创新最重要的主体之一。而要担负起这一重任,必 须拥有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就目前我国高新区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来看,高学历人 才的占比还不够高,如果剔除仅有学历而不具备创新能力的人员,高新区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更加 不容乐观。将高新区企业作为大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定向培养创新人才和合理使用人才大有 裨益。这种定向培养创新人才的举措,不仅有利于改善高新区企业人力资源结构,而且有利于对口 安排毕业生,保证就业率相对稳定。 (3)将高新区企业作为大学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有益于产学对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学 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设于高新区企业,不仅仅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创新能力, 而且也可通过以此为 纽带的技术合作加快大学师生所开发的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这些高新区企业以共建实验基地和实验 室等形式,与大学建立起稳定的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合作关系。 企业可以藉此低成本地获得大学在 人才和技术方面的长期支持, 大学也可藉此提高毕业生的质量并推广自身的科技成果。在许多情况 下,大学和高新区企业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合作平台,可以联手整合从源技术开发、中试、规模 生产、推广销售等环节的资源,降低科技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的风险。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在总结若干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知识转移与训练计划型的产学合作方式,可以使大学 和企业的研发更具效率。

第三节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管理

作为高校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校外实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 用,学校应当把它作为推进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实抓好。由于校外实践要走入社会,紧紧依 靠社会力量,因此要搞好这项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要充分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社会 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要形成一套完整的运作机制和有效形式。 一、加强宣传力度,强化对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作用的认识 加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内外多种宣传手段,让更多的大学生 能够了解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运行状况。 在校内办公网站发布校外实践信息,公开招募和选拔大 学生参与实践; 通过校内媒体对先进实践基地和先进个人进行宣传报道,提升实践基地的知名度和 影响力;借助企业官方网站设立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专栏,提升校外实践基地的影响力,增强其社 会效应;有条件的校外实践基地,应该创立专门的网站,对校企共建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

(15)

第二章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7  行全方位的介绍和宣传;充分利用大学生广泛使用的社交网站和 BBS,及时传递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的信息。 探索多样化的行之有效的校外实践基地模式和实践形式,应强化对校外实践的认识,必须要 把校外实践放在与理论教育同等的高度来认识校外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所处的地位, 及在高校发 展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积极拓宽社会实践领域, 使之与高校各项工作形成真正的有机联系, 进一步密切校外实践学研联合的关系,使之形成稳定连续的联系,为建立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 基地提供智力支持。 二、精心组建指导队伍,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提供组织保证 在校企合作中,双方共同组织力量开展专题应用研究,在获得成果的同时形成了一支专业水 平较高的人才队伍。同时,学校还以提供技术培训、继续教育等形式为企业培训专业技术人才,这 批专业技术人才自然成为社会实践强有力的技术指导力量。学校以此为依托, 组建专业教师与技术 管理人才相结合的指导班子,两种类型的指导力量优势互补,在指导实践中既有分工又密切配合, 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作贯穿于整个社会实践中。专职学生工作的老师对学生情 况比较了解,由他们指导实践活动有利于加强管理,而专业教师的参加又便于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结 合专业学习去分析、解决问题。 同时,注重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参加校外实践的积极性。在课程体系中建立实 践课,制定完整的教学实施大纲(包括社会实践指导书、参考资料、考核制度、实践基地建设规范 等) ,并给予一定的学分。根据各年级的教学规划,安排好学生在校四年的校外实践,鼓励学生参 加教师的课程研究,或以学生自选课题、教师指导的形式开展科学研究、科技制作活动。目前,大 学的校外实践主要是以社会调查、科技服务、实验研究、公益劳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为主,以 往的社会调查多是通过参观而受教育,而公益劳动、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多是通过参加劳动、上岗 跟班等了解生产工艺,由于社会调查和业余实习脱节,业余实习与思想教育脱节,致使学生在社会 实践中出现先热后冷现象,学习主动性不高。针对这种现象,学校进行有益的调整,在专业实习中 穿插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这样无论是在基地开展社会调查,还是专业实习,每项活动都能与专业知 识相联系。新产品开发调查、新产品市场营销推介、新工艺开发研究、生产设备安装调试等都能让 学生接触社会,思想上受到教育,能力上得到提高,保证学生在校外基地的实践中始终有饱满的学 习热情,收获也很大。 此外,将基地建设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前,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 地,组织学生到基地进行校外实践活动的难题之一是企业不太欢迎。经过几年的探索,学校认为解 决难题的有效办法是把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 增强,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动手能力,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 三、注重学校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作为与组织系统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高度相关的大学教育,其改革发展的每一 个行动都不能只是单纯的内部适应,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外在的适应能力。因此,学校教育与社会需 要必须相结合,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从根本上说,学校具有学科门类齐全、人才济济和实验手 段先进的优势, 进而培养社会所需的多层次人才和创造社会所需的科研成果。 社会的主要优势是生 产实践和需求信息,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促进学校科研的发展。学校和社会双方都要充分发挥 自己的优势,学校要主动面向社会办学,社会要积极参与、监督学校办学。

(16)

首先,注重加大经费投入,建立一批面对各学科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把它们建 设成为教学、科研、成果转化紧密结合的综合性基地。其次,要采取一定的奖罚措施,建立激励机 制,使教与学两方面都要大胆实践。教学和科研岗位任职的教师要定期轮换,实行目标管理制度, 进行动态管理,促使教学科研人员都能够重视实践、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此外,进行教 学内容的改革,删除重复、过时的内容,使之更加贴近社会发展的需要。规定学生在公共选修课中 必须选修一些属于学科交叉的课程,制定鼓励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制作、科技创业的措施,在 学生年度综合测评中设立实践奖、创新奖,对学生的创新性成果给予重奖。 在校企合作、企业专家和学校专家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的联系更紧密了。社会对人才 的需求和经济发展的动向可以及时地反馈到学校来, 学校就能更准确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做出 反应,并能及时地将科技成果及学校办学方面的有关信息与社会交流、沟通,有利于科技向生产力 转化以及为社会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校外实践基地既是对外信息交流的窗口, 又是对外服务的基地, 在对社会服务的同时也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产业部门、科研机构 以及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和合作,把大学教育与社会联系起来。校外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 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积累社会经验,增强服务国家、服务人民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大学生 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模式。校外实践与就业一样,都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学生、企业、高校、 政府、社会多方主体的共同参与和协调。高校与企业直接联系,建立校外社会实践教学基地,针对 学科特点和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实现制度化、规范化、覆盖广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系统,不仅有助于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高校和企业来说也具有积极意义。 四、建立较为完善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运作机制  1.动力机制 校企合作的动力来源于合作领域内的总目标和根本利益的一致,通过优势互补而达到共同发 展的目的。 要十分注重产学研合作的双向功能发挥, 使之既有利于学校的社会实践, 又有利于企业, 坚持“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原则,形成合作“磁场” 。既要选择学科专业对口、合 作基础较好、经济效益较高的企业,又要勇于承担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企业建设,帮助其进行技 术攻关,使合作组织得到长足发展。企业依靠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人才优势,不断获取人力支持和技 术支持(包括新产品生产技术,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对于成长期企业,实践学生也可以解决企 业短期内人力的不足) 。学生通过实践中创造的价值获取企业支付的报酬,也解决了勤工助学的问 题, 同时也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教师有企业作为科研成果的中试基地和产品孵化器, 也可以调动他们参与产品开发、科研立项的积极性。所以说通过动力机制的建立可以实现“多赢” , 对校企合作持之以恒地开展提供强力保障。  2.调节机制 主要指根据校企合作的结合过程应遵循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的基本规律进行的自我调节和管理 调节。 这是实现校企更好合作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调控手段, 借以解决合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 在双方获益的前提下互相沟通缩小矛盾,维护联合的大局。  3.约束机制 建立此机制是为了使校企达到良好的联合,通过各种制度、协议、考核评估等办法来约束校 企双方的行为,提高合作的自觉性,维护双方的共同利益。在合作、实践过程中要制定规则,建立 和完善合作制度,明确合作宗旨、联合原则、职责义务和实施细则,健全组织机构,找准校企联合 的切入点和联合部位,建立合作基地和合作的管理机制,按校院系三级分别抓一批重点项目,推广

(17)

第二章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29  “典型经验” ,发挥成功样板的“广告效应” 。为了使实践能有效运行,校内管理体制也应相应地进 行配套改革,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约束各个院系与合作组织的合作行为, 保证全校的实践基地 建设形成合力。  4.导向机制 为达到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就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并进行一定的舆论宣传,使教育和 实践的结合有政策依托, 规定结合双方各自的权利、 义务, 保证这种结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 例如,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党和国家提出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同生 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美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针等便是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带有根本性 的导向政策。又如为了促使企业参与产学合作教育,政府以制定政策、下达任务等限制企业的短期 行为:企业支付培养大学生的费用可记入成本;把产学研合作的成绩作为企业升级考核的指标之一 等,使产学研合作既有政府的宏观调控与指导,又有法规的限定和保证,不因企业、高校主要领导 人的变更而停滞。另外,学校、企业为了规范产学研联合和社会实践工作制定的带有政策性的内部 制度、措施也同样发挥导向作用。 五、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得以顺利运行的保障措施 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方案确立之后能否顺利实施,保障措施必须到位。  1.建立组织领导支撑体系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学校党委的组织领导。因此,必须建立由校长、书记 牵头,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协调配合的统一组织领导体系。成立由主管校长、学生处、教务处、 团委及各院系等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对基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活动进行组织协调, 及时解 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  2.建立资金投入支撑体系 要强化资金投入意识,建立健全基地建设资金投入体系,形成学校、院系、个人三级筹措。 学校每年应拿出一定资金用于基地建设;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各自渠道申报科技项目, 争取更多的科 技投入;还要建立各部门及个人的友好联谊、横向联系等渠道,筹集资金。  3.建立人才支撑体系 树立“大人才”观念,建立人才储备、个人开发、人才引进体系。在人才储备方面,对在某 一领域有专攻、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等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在生活上工作上关心帮助,充分发挥他 们的作用;在人才开发方面,应加强人才的培养教育,注重培养和选拔业务精、善管理、作风硬的 专家队伍,不断提高基础建设人员素质;在人才引进方面,应制定相应的政策,重点引进高学历高 层次的基地建设团队;要树立新的用人标准,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等竞争,创造一个人尽其才、 各展其能的良好环境。  4.建立科学决策支撑体系 对基地建设与发展必须进行科学决策,这个决策体系成员主要包括校院领导、学者专家、基 地企业家三部分。学者专家和基地企业家是基地发展的智囊团,为基地建设献计献策,实现决策民 主化、科学化和决策程序的规范化。 在未来的发展中,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应借鉴国内外大学基地建设模式,积极探索建设与 国情、校情相适应的特色基地,与产学研相结合,走实践育人之路,按照互利原则实现社会实践基 地的良性发展。 在今后的发展中,大学应与企业紧密联系,通过与社会和企业的紧密结合扬长避短,为企业

(18)

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真正发挥学校的人力资源优势,体现办学特色。基于这种思想,学校 应首先制定“对外联合共建,对内深化改革”的工作方针,拓宽基地建设的路径,通过“多元化” 格局建立起立体的实践基地。 通过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研究可见,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应努力建立和完善符合教育规 律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实践运作机制, 按照基地建设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的社会实 践基地模式和社会实践形式。学校应建立综合协调组织,统筹管理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应为:以改革为动力,重在管理、重在发展、重在创新, 紧紧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及当地社会资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高素质人才,努力构建一系列科技含量高、操作性实践性强、效益可观的具有显著优势的基地。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將已收集的 LPF 有效顯證,加入為校本的 學生表現 示例 ,以建立資源庫作為數學科同工日後的參照,成 為學校數學科組知識管理

实验教学中心3个(含 29个专业实验室)、广 东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 范基地1个、广东省高校 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1个、.

学校现有教学仪器设备超过1亿元,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25万册,电子图书

p 对 CYP诱导作用的机制比较复杂。大多 情况下, CYP的代谢会产生亲电性的活 性代谢物,这些活性代谢物可与

u 复旦大学陈芬儿团队历经 10年,研制出了以不对称合成为核心 技术的制备方法;在国内投产后,该药物的生产成本由 1.5万元

对于电磁现象,尽管我们仍然还是从力学的角度来理解各种各样的物理对象以及物理过程,但最关键

• 全球已累积有 1600 万人次有效计算机案例, 5000 余家企 业、研究机构与政府组织持续追踪其有效性。. • 96% 的准确度、 34 个国家使用、

1.概念: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 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 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