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北部五所大學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參與運動之社會化因素比較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北部五所大學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參與運動之社會化因素比較分析"

Copied!
7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3)
(4)
(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研究生:周昌熾

指導教授:齊沛林

北部五所大學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參與運動

之社會化因素比較分析

摘要

(5)

本研究目的在比較大學運動員與非運動員: ~寸對體育課的態度; {二) 社會化至參與運動過程中影響力最大的重要他人; (三)參與運動的項目; 例:團體性的或個人的項目; (1四)在社會化過程中,影響參與運動的社會 化環境; (五)在社會化環境中參與運動的時數; (六)參與運動的社會化環境 和重要他人的相關 o 本研究以台灣大學、師範大學、政治大學、輔仁大 學及文化大學的壹千名學生(校隊五百名,非校隊五百名)為研究調查 的對象 o 研究所得資料是以用克~瓦二氏單因子等級變異數分析 (H 考驗) 以及斯皮爾曼等級相關進行統計的處理。結果發現: 1.運動員比非運動員更重視體育課。 2. 最能影響運動員參與運動之重要他人依序是教練,異性朋友及體 育教師,而影響非運動員的重要他人依序是同學、同性朋友及體育教師。 3. 運動員在社會環境中,不但參與團體的運動項目同時也參與個人 的項目,而非運動員參與的運動是偏向於個人項目 o 4. 兩組都認為學校是最優良的運動環境並且參與的時間也較多。 5. 兩組參與運動的社會化環境和重要他人的相關是: ~一)在學校中都 是受體育教師及同輩的影響; {二)在運動社團中也受同輩的影響; (三)在鄰 近場所運動員是受同輩的影響,而非運動員受家庭成員及同輩的影響 D

V

(6)

第一章緒

一、研究動機

主主

已開

(7)

運動在現代化的科技和工商業社會中已成為現代人生活上不可缺少 的一部份,在這多元化及複雜的人類社會結構中, r 運動是現代化社會 的重要因素 J '並且也是人們在社會中增進相互關係的手段, (註一) 布倫 (Broom) 和席尼金尼克 (Selznick) (註二)認為人類的生物性與社會化 之關係一方面需要社會化另一方面則是要使得社會化得以進行 O 人與人乏 間的相處與接觸會產生相互的影響力,例如:某人因其個人的行為而影 響其周圍的人,使得這些人為了求進步或追求時童,而改變自己原有的 模式而成為他人的模範。因此人們參與運動是需要透過社會化途徑的。

(Socialization Process)

自一九 00 年開始,許多社會學家、人類學家及心理學者們對社會 化和參與運動方面做了許多研究,這些研究中所討論的乃是以人在社會 中的參與為對象,從運動社會學的觀點來看,社會化可分為兩類:第一 類是社會化到運動領域 (Socialization

Into Sport)

,在此過程中因透

過某些因素而使青年或青少年參與運動。(註三)第二類:是透過運動 的社會化 (Socialization

Through

Sport)' 在這過程中包含了學習的過程

並使參與者在態度、行為及社會角色 (Social Role) 上有所改變。(註四

)故社會化對整個社會而言是一個很重要的過程,因為人們在這過程中

變成某一種角色,然、後透過這角色再影響或引導周圍的人去參與該團體

(7)
(8)

(9)

(二)重要他人 (Significant

Othersf

所謂重要他人是指某人在兒童的生活及成人的生活中所給予他們的 影響 o (註九)或, í 它表示個人認為相當重要,可以影響自我概

念的某人,或某些人。 J (註十)

(三)社會化至參與運動 (Socialization

Into Sport)

所謂社會化至參與運動是指「某代理人(教師或教練)或代理團體 (家庭和同輩)具有影響力,而使兒童或少年參與運動。(註十一)

(四)同輩 (Peers)

在同輩團體中,個人是與年齡及社會地位相近者結合。(註十二)

(五)社會增強作用 (Social

Re

i1l

forcement)

所謂社會增強作用, í 是指使用於人際問授受關係中的「增強物」 具有社會性的意義,而其功能則對某種社會行為具有加強的作用。 J

(

註十三) 你)社會角色 (Social

Role)

所謂社會角色,是指「在社會組織或社會團體活動中,每個人都具 有某一部份任務。j. (註十四)例: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學生、教師 等。 (吋態度 (Attitude) 所謂態度是指「個體對人對事所持有的一種具有持久而又一致性的 行為傾向。 J (註十五) 「另一個解釋是對某物體、觀念、或情況的有利或不利的傾向,以及

用某種預定的方式,對那些物體、觀念或事件作反應。 J (註十六)

(八)北部大學運動員: 所謂北部大學運動員,是指限於台北縣市內的大學生參加七十四 年度大專運動會以及各單項比賽(如籃球、手球、橄欖球、棒球等)

,

的學校代表隊。 -3 一

(9)
(10)

( 1 1 )

假設四:由環境和場所的觀點來看,運動員的活動或練習多半是在 運動社團(俱樂部)和學校,其次是鄰近場所,而非運動員活動的環境 則大多在鄰近場所和學校 o

五、研究限制

在本研究的過程中,所受到的限制是: (一)因經費問題:本研究只限於台北縣市內的五所大學:國立台灣大學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開立政治大學、私立輔仁大學及私立文化大

學 o (二)本研究中的運動員並未細分甲組和乙組運動員,為了獲得較大的樣 本以達研究之客觀性,故把甲組和乙組的運動員合併為一組口

本章附註

註 一:王武昌,台北,市青年學生運動員參與運動動機調查,師大體育

研究所集刊,第七輯, 349 頁 O

註 二:朱零樓譯,社會學,台北,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一年一月,八 版,

P 77

0

註三El don

E. Snyder

a

El

mer Spreitizer

,

Social Aspects of

Spor

t.

New Jersey

,

Prentice-Hall. Inc.

,

1978

,

p. 56.

註四.

El

mer Spreitzer

a

El

don. E. Snyder

,

Socialization Into Sport

Research Quarterly

,

47

,

Mar. 1976

,

p. 238.

註 五:白秀雄、李建興、黃維憲、吳森源合薯,現代社會學,台北, 五南圖書出版社,民國七十三午八月,六版, 97 頁 O 註 六:朱零樓譯,社會學,台北,三華書局,民國七十一年一月,八 版, 77 頁 O

七:鄭虎,運動和社會化的關係,台灣體育,民國七十三年,

3

• 4 月, 2 頁 O -5 一

(11)
(12)

( 13)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社會化之過程( Sociali叫ion

Process)

在整個社會化的過程中,人們受到價值上的灌輸(註一) ,因而形 成個性(註二)、人格、態度、觀念及角色的改變。社會化是一種交互 的作用(interact:ion)(註三)。在這種交互作用中「人在學習的過程里能 使個人感到滿意因而參與某個社會團體。 J (註四)人的流動 (Hurnan Movement) 對於交互作用而言,具有相當大的重要性,因為它對於文化 的交流以及決定性身份的傳達有很大的影響。(註五) 在社會化過程中,受重要他人的影響是必然的(註六) ,如:嬰見 在認同他人時,自然有他自己的溝通模式來調整適應這社會環境(註七 ) 0 然而嬰兒在學習適當的社會行為過程中是受重要他人之影響而建立 的,在成人的生活過程裡,也會遇到這種生活模式不同的人,而這些在 社會化的過程中,因經常有密切的接觸在無形中彼此產生了直接或間接屯 的影響,使得他們的行為和人格上有所改變。 影響運動員社會化至運動領域之重要他人包括了父母、同輩、兄弟 、姐妹、老師及教練,因此「每個運動成功的角色都必須經由社會化過 程來學習的。經由這種學習的過程,個人本身可以獲得知識、態度、.運 動和社會技巧,以使他們成為運動環境中的一份子 o

J

(註九)相同的 「社會化也是協助或強制個人發揮潛能並促成「自我的覺醒dJ 0

J

,在 十) 以廣義的角度來看,一位參與運動的人如要成為運動員,並求獲得

一 7 一

(13)
(14)

( 15)

的體育教師: 人類自出生以來就開始進入社會化過程了,但「因年歲增長,接觸 範圍由家人而擴展至親戚、朋友、同學、老師... (註廿三) ,當見 童入學後所接觸的成人則為教師 o

J

(註廿四)教育是社會制度的一種 ,而學校是教育制度的組織,教師扮演的是專業角色,對於學生的教育 比較客觀,專門化。見童入學後受到教師的影響是屬男一類的「專業角 色J (註廿五) ,見量在學習過程中,必須有「增強 J 才能在學習中履 行「社會角色 J 0 (註廿六) 根據 Kenyon

(

1970

)調查的結果發現,大專生觀看棒球賽和奧運 的原因之一是受了體育老師的鼓勵影響的。(註廿七)根據(

Greendor-fer) 的研究發現,體育教師成為重要代理人是從青少年開始,然而在青 年期( 18-22 歲)間,體育教師是重要的代理人, (註廿八)

McPherson

同樣發現中學時期的學生,對運動所產生新的興趣,是因為受體育教師 的影響。(註廿九) 體育教師在社會化過程中,不但影響學生參與運動並學習到運動技 巧,且根據 Heaton(

1970

)的研究中發現,體育教師在道德社會教育中 ,有很大的影響力 o (註三十)因此體育教師對學生價值的判斷也具有 相當大的影響 o (註卅一)由以上的文獻可看出,學生參與運動的因素 尤以體育教師的影響最深。 (副教練: 教練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相當重要的。當受化者 第一次接觸運動時是由父母、同輩或體育教師的影響而參與運動 o 依據 鄭虎(註卅二)的研究發現當他們加入運動後,教練就成為了很重要的 社會代理人 Silva 和 Weingberg (註冊三)也認為教練在社會化的過程 中主要功能是增強或處罰某些行為,使得選手能學習及吸收到各種價值

,技巧及態度。鄭虎(註卅四)對此觀點也有同樣的看法,並且更進一

-9 一

(15)

( 16)

步的提出教練和選手的直接接觸所產生的三種影響: 個)可以獲得某些教練認可的行為範圍內的知識 o (b) 學習新的技術和反應 o (c) 學習者受到獎勵,可能會產生更進一步的動機 o 根據 Kenyon 和 McPherson (註卅五)對運動員的調查結果發現教練 是引起受化者對田徑產生興趣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o 從他們的調查結果中 得知,大專運動員(奧運個徑代表毆)所受到的影響最大是歡練 o

Sny-der 和 Spreit.z er

(

1976) 及 Kenyon和 McPherson ←1973) (註卅六)

在重要他人對鼓勵受化者參與運動的調查結果發現,教練估了相當重要 的地位 o

三、態度 (Attitude)

自從「態度J '這名詞產生後,社會心理學家一直無法以最洽當的 話語來解釋這名詞 o (註卅七) Ke盯,on( 註卅入)對這問題也有同樣的 看法,根據 Simon 和 Smoll (註卅九)的定義來看,態度是指精神和神 經在預備的狀況下,經過經驗的組織後,影響一個人對事、對物以及情 況的反應 o 男外根據 Kenyon( 註四十)的定議,態度是一種潛在、無法 觀察、夜雜,但是比較穩固的行為,並且對某種物體不論是具體或抽象 的強烈反應 o 張春興(註四十一)認為態度是指「個體對人對事所持有 的一種具有持久而又一致性的行為傾向 o J 他也承認態度的產生必須要 有對象,並且是有組織的 o 態度的組織有三種成分: (1)認知性成分;

(2)

情感性成分; (3)行為性成分 o 然而態度是受這三種成分的影響 o Bany和

Johnson

(註四十二)認為人被認定具有表現出一致性的評估方式,從 確定的到否定的連續性 o 換言之人對某種對象的評估有時會不一致,但 理論上人盡力的去保持評估態度的一致性 o 故態度是透過學習而獲得的 ,因而會對人或對事固定或改變 o 一 10 一

(16)

( 17)

從以主討論可知態度不是與生具有的,是經由學習而產生的,同時 個體對人對事的態度往往是不一樣的 o 根據 Snyder 和 Spreitzer (註四 十三)的研究認為,社會化的過程除了學習技術和知識的吸收之外,對 價值的判斷以及自我知覺也有所改變和成長 o 運動員與非運動員之間對於參與運動的態度之差異雖然可以用「一 條對角線來劃分,但在非正式的運動台上對態度之差異還是無法被滲透 的,因此有些學生在第一次參與運動時卻產生濃厚的興趣,因而運動的 路已越來越牢了 o 所以運動員必須比非運動員有更好的成績表現 o 因此 運動員在進入大學後還能繼續參與運動。因之在探討參與運動的原因和 結果,以及各種行為和態度上是有必要注意的 o (註四十四)

四、社會化環境 (S伽

o∞cia叫血

l

所謂社會化環境是指,在某一環境讀書易所下所進行的社會化過程。

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人與人之間必須經由交互作用獲得學習,以至社會 角色的改變,然而社會化環境在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可磨誠的, 因為社會化環境是造成社會學習模式的因素,而這因素是用以解釋社會 化的過程, (例如:家庭、學校、鄰近場所等) 0 (註四十五)宇士正 彥認為,激起參與運動的動機是被準備好了的環境所誘發而來的咆.

. .

。 J (註四十六)環境通常是社會或人們互相影響的場所(註四十七) ,因此人類的改變,造化和反應是由於發生在這些環境中的社會情況的 目標結構而來的。(註四十八)從生態學的觀點來看, Allison 認為環境

的結構(例如:物質環境,遊戲的環境以及文化環境)能夠引出不同的

-行為 o (註四十九)

Gump and Sutton

(註五十)也認為環境對於行為

的影響力是相當大的,因為它能激起或排除→些行為。

根據 Ba叫王S 的發現,學校本身就是社會制度 (Social Institution) 的

一種,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是個相當重要的機構,因為教師和同輩對於受 一 11 一

(17)
(18)

註十二:同註十'的頁 C

註十三:同註十二 o

( 19)

註十四.

Eldon E. Snyder and Dean A. Purdy

,

Socia

1i

zation lnto

Sport; Parent And Ch

i1

d Reverse And Reciprocal Effects

,

Research Quarterly

,

53

,

September

,

1983

,

p.

263.

註十五:同註九, 4 頁 O

註十六.

El

don E. Snyder and

El

mer A. Spreitzer

,

Family lnfluence

And lnvolvement ln Sports

,

Research Quarterly

,

44

,

Oc

t.

1973

,

p.

250.

註十七

Susan

L. Greendorfer and John H. Lewko

,

Role of Family

Members ln Sport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

Research Qua

r-terly

,

Vo

l.

49.

No.

2

,

May

1978

,

p.

146.

註十入:同註十一,

P.57

0

註十九.

Viktor Gecas

,

Context of Socia

1i

zation: Social Psychology

,

Basic Books

,

lnc.

,

New York

,

1981

,

p.

185-86.

註二十:同註九, 2 頁 O

註二十一:白秀雄、李建興、黃維憲、吳森源,現代社會學,台北,五

南圖書出版公司,民國七十三年八月,六版,

P.120

0

註二十二.

Barry D. McPherson

,

Socialization lnto And Through

Sports

,

lnvolvement

,

in Günther L.F. Lüschen and George

H. Sage

,

Handbook of Social Science of Sports

,

Stipes

Pub

1i

shing Co.

,

Il1i

nois

,

1981

,

p.

254.

註二十三:陳奎熹著,教育社會學,台祉,三民書局,民國七十一年九

(19)
(20)
(21)
(22)

(2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步驟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是以台北地區一千名大學生(五百名運動員和五百名 非運動員) 0 運動員是以參加七十四年度大專運動會以及各單項比賽的 校隊隊員為主 D 非運動員是指一般非學校代表隊的學生 D 調查的學校有 國立台灣大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立政治大學、私立輔仁大學以及

私立文化大學等五所大學 o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工具是參考 Blann (1 98 1)調查小學生之間卷(註一) ,經 過修改並參考教授以及同學所提供之建議 o (見附錄二)問卷內容分三 部份: (副態度; (叫重要他人; (c) 參與運動項目和時數,以及社會化環境。

三、調查的實施

本研究調查的實施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和第二階段是本研究的初步 調查 (Pi1ot

Study)

,第三階段是正式的調查。以下是調查實施之過程 O (一)第一階段:本問卷妓度先經過小組討論,再送請有關專家評鑑'確 定問卷的可行性後,最後再進行初步調查。 (二)第二階段:初步調查及信度考驗:本研究之問卷調查,於民國七十 四年三月十二白發至三十五位師範大學學生(二十名運動員十五名 非運動員)填實 o -17 一

(23)
(24)

H

1 2 z

R j Z

~.,.----' ~一-

3 (N+1 )

N(N+1)j 三 1

nj

(二)斯皮爾曼等級相關 (Spearman

Rank Correlation)

(註四) 0

此公式是在考驗以下的分析: (副運動員之重要他人和社會化環境之相關分析 D (盼非運動員之重要他人和社會化環境之相關分析 D (c)運動員參與運動項目和社會化環境之相關分析 D (d)非運動員參與運動項目和社會化環境之相關分析 D 以上之四項分析是採用下列的公式來處理: (1)等級相關係數: 6~

d

2

rS=I-NCN2_1)

(2) 顯著性考驗: 本章附註

rs

t

=

v'

1 一凡Z

N-2

(25)

註一:

Blann

,

Mary E

1i

zabeth

,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Socia

1i

z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q Children Into Sport And Physical

Activity

,

University Microtilms

,

International

,

Michigan

,

1983

,

p. 93-104.

註二:林清油,心理與教育統計學,台北,東華書局,民國七十三年 三月,九版, 457 頁 o 註三:同註二,

543 -

6 頁 O 註四:同註一和註二,

460-

4 頁 O -19 一

(25)

(26)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

一、結果

本研究資料在統計處理之過程中所有的 (ties) 同等等級都已經過校 正 (corrected

for ties)

,因此得以下的結果:

(寸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對體育課之態度的分析: 根據資料的處理結果發現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七個態度項目當中有 三項是有顯著差異的, (見表一)在第一項中「上體育課可以使你學到 運動的技術 J '這經過統計計算後是 X 2

=

1.743

,未達到 P

<

0.5 的 顯著水準,則兩組在這項目中,態度上並無顯著的差異,因此兩組學生 都認為,上體育課確實可以學到這動的技術。 第二題中是「學生不需要上體育課,在校外也能夠有學習運動技術 的機會」。這項經統計處理結果是 X

2

=

1.769

,未達到 P<Oo5 的顯著 水準。兩組學生對這項態度並無差異,因此兩組都認為不需要上體育課 ,在校外亦同樣可以學習到運動的技術 o 在第三項中「體育課能讓學生學習到球類運動,舞蹈,體揉等技術

,

,並能應用到校外類似的運動中。」這一項經統計處理結果是 X

26.907

已達到 P< .01 的顯著水準,兩組在這項中態度即有差異,因此足以顯 示運動員讚同體育課是能讓學生學到運動技術,並能將這些技術運到在 校外的活動中,然而非運動員卻不完全讚同這項目中體育課的功能 o 在第四項中「體育的價值很低,因此不需要上體育課。」依據這項 統計處理的結果是 x 2- 阱。 761 已達到 P<.OOl 的顯著水準,這兩組即有 -20 一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在鄰近場所中,運動員所參與的項目之相關值是,打保齡球 0.0965

及手球 0.0905 都達到 P< .05 的顯著水準 o

根據表十三,非運動員在學校所參與的運動項目有自行車、↑曼跑、 球及足球最為顯薯,根據這幾項的相關值自行車 0.1141 ,慢跑 0.0947

,籃球 0.0989 ,及足球 0.0947 都已達到 P< .05 及 P< .01 的顯著水

準。由此得知學梭末日自行車、慢胞、籃球及足球是有相關的。 表十三 非運動員參與運動項目和社會化環境之相關分析 社會化 函~主- 梭 運動社團 鄰近場所 活 動 環境

項 目

N

相關值

N

相關值

N

相關值 自行車

450

0.1141 **

448

0.1331 牢牢

449

0.1150 牢牢 慢跑

452

0.0947 *

450

0.0668

451

0.0840 *

游持〈

449

0.0369

447

0.1567 ** 448

0.1015*

打保齡球

450

-0

.0189

448

0.0110

449

-0

.0373

籃球

452

0.0989 *

451

0.0289

451

。 0.0282 足球

449

0.0947 *

448

0.0623

448

0.0411

棒球/壘球

452

-0

.0621

450

0.0071

451

-0

.0825 *

tJ~

450

0.0734

448

Q

01283 牢牢

449

0.0242

/橄欖球

451

-0

.0384

449

0.0356

450

0.0275

450

0.0717

L448

0.0059

449

000729

*

P

<

.05

叫 P<

.01

根據運動社團和運動項目的相關值,自行車 0.1331 ,游詠 0.1567 及排球 0.1283 都達到 P< .01 的顯著水準,這顯示了這三個項目和俱樂 部是有相關的。 -37 一

(43)

(44)

根據鄰近場地和運動項目的相關值,自行車 0.1150 ,慢跑 0.0840 ,游泳 0.1015 及棒/壘球圖0.0825 都達到 P< .05 及 P< .01 的顯著水 準,這顯示了鄰近場地和這四個項目是有相關的

二、分析與討論

(一)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對體育之態度 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對於上體育課之態度,學生在社會化過程當中所 接觸的,是同學和教師,對於態度上的形成或改變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雖然態度的形成是因環境、人和事務所影響,但社會制度即是態度改變 和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教育制度是屬於社會制度 (Social

Institution)

的一種, (註一)而學校是教育制度的機構之一。態度的形成和改變必 須經過三個歷程,那就是順從、認同、及內化(註二) ,一般而言在學 校、學生上體育課必須順從體育教師,同時學生在上體育課時間受教師 或同學的某種特殊行為的影響而逐漸對他們有所認同,並依此認同再加 上自己已有的態度做以價值的評量而產生態度的形成與改變 o (註三) 根據黃金性的研究(註四) ,態度的形成是由三種要素組成的,那就是 (1)認知,其中包含了我們環境中所發生的事件類別, (2) 態度之情感,這 是由於生理的反應和某種認知的聯結所形成的; (3) 態度之行為,就一般 由社會規範,或一群體,對於什麼是適當和什麼是不適當的行為所產生 的觀念來決定,同樣態度的改變也藉著這三個要素並包含所面對的經驗 受化者態度上的形成過程,最初是受家庭的影響,尤其是父母,但 一經入學後這早期的觀念和安化者在學校裡所學的會產生衝突或有增強 作用,使得受化者的態度逐漸的形成和改變,由於在學校透過資料的提 供和有組織的活動,對於態度的形成和改變是有影響的 o (註五)由以 上的結果發現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在態度上頗有相同的認可,原因是他們 在學校中上體育課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能夠符合或滿足他們求知的慾 -38 一

(44)

7(

、 (45)

望,因為目前各學校的體育課程是有組織有制度的,因此能夠提供學生 多方面的學習而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能將他們所學的發揮與應用至校外 活動中,另外兩組亦略有不同的看法,原因並非學校的課程問題,而可 能是出於家庭、同輩及不同環境中經過長時間的接觸,而產生兩組在態 度上與觀的差異。就如體育如理學家們所提的受化者對於適應復雜的環 境及價值觀判斷的結果而產生的 o (註六)

James

(一九七三年) (註

七)在他研究發現,態度的改變或形成是和人,制度以及環境之交互作

用(interaction) 學習而形成的,就因態度是由學習而形成的因此不易改 變 D 根據 Kenyon (一九六入) (註入)以及黃金柱(民國七十四年) (註九)的研究對於態度的觀點認為,態度是一種潛在的行為,也是一 種複雜的心理歷程,是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則態度是經長時間的學習而 形成,是不易改變的 D 由此可知大學生對體育課的態度是在兒童入學至 大學的歷程中就已形成了。因此僅能依他們已形成的態度做為運動員和 非運動員對體育慕度和觀念做分析及比較 o 從資料的分析發現,運動員 和非運動員一致認為「體育課可以讓他們學到運動的技術 J '並能「讓 他們明白運動對體能的重要 J '尤其「可學習到他們有興趣的運動J 0 由此得知,運動員和非運動員在學校透過社會化而形成上述的態度和觀 念,主要原因是學校為社會制度的一個機構 (Agency) ,透過有組織、有 制度的體育課程和活動,使得兩組學生對體育有所認同,但兩組也不否 認運動技術的學習均可以在校外學習到,經由朋友及家庭份子為學習的 對象 o 雖然兩組對以上的四項態度均執相同的觀念,但還是有所差異 D 根 據表一,第三項中, I 體育課能讓學生學到運動的技術並能應用在校外 的活動中「的觀點 J '兩組在此項態度已有 P

<

.01 的顯著差異 D 由此 結果得知運動員對這觀點表示贊同,原因是由於運動員在技術上的純熟 --39 一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向社會大眾說明面臨全球化社會及經貿自由化的意義與影響,提

主持人: C 工藝 0304 您的產業是工藝產業,是採學徒制,C 工藝 0305 您也提到進入 你們這份產業的人員,不僅是創意和知識而已,也有包含對生活的態度,對 文化學習的謙卑。請問 C 設計

學生平均分班,非 華語學生與本地學 生共同學習主流中 文課程,參與所有 學習活動,並安排 本地學生與非華語 學生作鄰座,互相

課次 課題名稱 學習重點 核心價值 教學活動 教學資源 級本配對活動 第1課 我的朋友 ‧認識與朋友的相處之道.

當然,儘管根據以往的經驗,某個問題的解決看似比較容易,但通常事先不會知道困難

經過小學四年級輔助課程四十多小時密集式的活動,組員有不同程度及層面的學習和參

比較(可與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家,對同類型/主題創 作的處理進行比較。例:Donatello的《David》)、分

• 學校可以組織不同的全方位學習活動(例如: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