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伯恩哈德.庫魯賽爾《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伯恩哈德.庫魯賽爾《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Copied!
7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在職專班演奏組詮釋報告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Music In-service Master's Program for Performance. 碩士論文. 伯恩哈德.庫魯賽爾《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之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An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Concerto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Op.1 No.1 by Bernhard Crusell. 指導教授:宋威德 教授 Thesis supervisor : Professor Wei-Te Sung 研究生:薛淨文 Graduate student : Ching-Wen Hsueh. 中華民國 107 年 7 月 July, 2018.

(2) 摘要. 庫魯賽爾(Bernhard Crusell,1775-1838)的作品為古典時期單簧管協奏曲經典曲 目之一,筆者以作曲家《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Clarinet Concerto Op.1 No.1 )來 探討也是身為單簧管演奏家的庫魯賽爾,如何將單簧管演奏技法安排於此作品 中,並藉由樂曲分析與古典風格音樂特色相互對照,進一步整理出筆者認為比較 接近作曲家原意的演奏詮釋。. 此論文著重於庫魯賽爾的生平、樂曲分析及演奏詮釋,透過曲式的分析,知悉 導奏、主題動機及樂句發展之間的關聯性,希望藉此作為樂者演奏古典時期協奏 曲的參考書目之一,進而增加樂者演奏時音樂之流暢性。. 關鍵字:庫魯賽爾、單簧管、協奏曲 i.

(3) Abstract. The works of Bernhard Crusell (1775-1838) are regarded as the classics of Clarinet Concerto in Classical Period. The author discussed how Bernhard Crusell, a concertist of clarinet and composer, used the skills for clarinet concerto into the work, Clarinet Concerto Op.1 No.1. Meanwhile, contrasting the analysis of composi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lassical music, the original performance interpretation will be clearly understood further.. The thesis will focus on Bernhard Crusell’s biographical data, analysis of 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 interpretation. Through analysis of form in music, the author wants to find out the relevance among the introduction, moti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usical sentences. The production of outcome will be expected to be one of the references and also increase the fluency for musical players playing concerto in Classical Period.. Keywords: Crusell、Clarinet、Concerto ii.

(4) 目錄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錄..........................................................................................................................................iii 譜例目錄..................................................................................................................................iv.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3. 第二章 作曲家生平與樂曲介紹.................................................................................4 第一節 作曲家生平.....................................................................................................4 第二節 時代背景與樂曲風格....................................................................................7. 第三章 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9 第一節 第一樂章 快板...............................................................................................9 第二節 第二樂章 慢板.............................................................................................44 第三節 第三樂章 稍快的輪旋曲............................................................................50. 第四章 結語......................................................................................................................68. 參考書目..............................................................................................................................70 iii.

(5) 譜例目錄 《譜例 3-1-1》......................................................................................................10 《譜例 3-1-2》......................................................................................................11 《譜例 3-1-3》......................................................................................................13 《譜例 3-1-4》......................................................................................................14 《譜例 3-1-5》......................................................................................................15 《譜例 3-1-6》......................................................................................................17 《譜例 3-1-7》......................................................................................................18 《譜例 3-1-8》......................................................................................................19 《譜例 3-1-9》......................................................................................................20 《譜例 3-1-10》....................................................................................................22 《譜例 3-1-11》....................................................................................................23 《譜例 3-1-12》....................................................................................................24 《譜例 3-1-13》....................................................................................................26 《譜例 3-1-14》....................................................................................................28 《譜例 3-1-15》....................................................................................................30 《譜例 3-1-16》....................................................................................................31 《譜例 3-1-17》....................................................................................................32 《譜例 3-1-18》....................................................................................................34 《譜例 3-1-19》....................................................................................................35 《譜例 3-1-20》....................................................................................................37 《譜例 3-1-21》....................................................................................................39 《譜例 3-1-22》....................................................................................................40 《譜例 3-1-23》....................................................................................................41 《譜例 3-1-24》....................................................................................................43 《譜例 3-2-1》......................................................................................................45 《譜例 3-2-2》......................................................................................................46 《譜例 3-2-3》......................................................................................................47 《譜例 3-2-4》......................................................................................................48 《譜例 3-2-5》......................................................................................................49 《譜例 3-3-1》......................................................................................................52 《譜例 3-3-2》......................................................................................................54 《譜例 3-3-3》......................................................................................................55 《譜例 3-3-4》......................................................................................................56 《譜例 3-3-5》......................................................................................................58 《譜例 3-3-6》......................................................................................................60 《譜例 3-3-7》......................................................................................................61 iv.

(6) 《譜例 3-3-8》......................................................................................................63 《譜例 3-3-9》......................................................................................................64 《譜例 3-3-10》....................................................................................................66. v.

(7)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筆者學習單簧管至今演奏過許多作品,以往演奏時除了演奏技巧的展現外,對 於樂句的處理及音色變化上往往未能深入,藉由此次進一步探討樂句架構,以及 演奏力度與音色上之詮釋,赫然發現這些筆者以往所忽略的要素,是能夠為音樂 增添不少豐富性的重要關鍵。. 伯恩哈德.庫魯賽爾 (Bernhard Crusell,1775-1838 )為古典時期橫跨浪漫時期初 期的芬蘭作曲家及單簧管演奏家,創作的作品種類有協奏曲、室內樂、聲樂及歌 劇,管樂與樂團協奏的部份有七首1,跟單簧管有關的有五首,其中第一號、二號 及三號的三首單簧管協奏曲,也成為繼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札特 2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所 創 作 的 《 A 大 調 單 簧 管 協 奏 曲 》 (Clarinet Concerto in A Major,KV.622)後,古典時期經典的單簧管協奏曲目。. 《降 E 大調第 1 號單簧管協奏曲》(Clarinet Concerto in E- flat Major No.1, Op.1) ,1808 年所創作 《F 小調第 2 號單簧管協奏曲》(Clarinet Concerto in F minor No.2, Op.5) ,1815 年所創作 《降 B 大調第 3 號單簧管協奏曲》(Clarinet Concerto in B flat Major No.3,Op.11), 1828 年所創作 《降 B 大調交響協奏曲》(Sinfonia Concertante in B-flat Major, for Clarinet, Horn, Bassoon and Orchestra, Op. 3),1804 年所創作 《降 B 大調巴松管小協奏曲》(Concertino in B-flat Major, for Bassoon and Orchestra ),1829 年所 創作 《給單簧管及管弦樂團的導奏與變奏》(Introduction and Variations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Op. 12 ),1804 年所創作 《給低音管與管弦樂團》(Airs Suedois for Bassoon and Orchestra ),1814 年所創作 1. 2. 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 為古典時期奧地利作曲家 1.

(8) 庫魯賽爾所創作的單簧管作品,是單簧管演奏者在學習歷程中經常會演奏到 的曲目,筆者探討的《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雖然沒有過多複雜的演奏技巧, 但是可以藉由樂曲分析及詮釋,進一步熟悉古典時期協奏曲的框架,以及如何善 用單簧管的演奏技巧,在協奏曲中巧妙詮釋樂句的力度、速度及音色變化,也藉 此機會,瞭解庫魯賽爾在單簧管協奏曲作品中,常用的創作手法。. 2.

(9)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本文透過分析《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的三個樂章,探討古典時期協奏曲 之基本架構、主題動機與樂句發展之關聯性,藉由樂曲速度、力度及術語,揣 摩作曲家創作原意,運用在演奏詮釋之中。. 此曲原本是庫魯賽爾為單簧管及管弦樂團所作,而筆者所分析的則為單簧 管與鋼琴的版本,並參考三個樂譜版本 3 對於力度及樂句安排,進行分析與詮 釋,探討此曲演奏技巧、樂句劃分、換氣、音樂流暢度等表現,文中單簧管之 譜例、文字註解,皆以記譜音說明之。. 筆者透過作曲家傳記、音樂期刊、樂譜及作品創作等相關文獻來認識作曲 家,研究庫魯賽爾的生平與樂曲風格,並藉由欣賞作曲家的其他室內樂作品來 了解其創作風格,同時也透過聆賞庫魯賽爾相關的器樂作品,進一步整理出筆 者認為較理想的演奏詮釋。. 分別是 Universal Edition for Clarinet and Piano by Pamela Weston , printed in Hungary 4/2011、 Edition for Clarinet and Piano by Brent Coppenbarger , printed in Germany,1990、G. Henle Verlag Edition for Clarinet and Piano by Nicolai Pfeffer , printed in Germany,2016 3 3.

(10) 第二章 作曲家生平與樂曲介紹 第一節 作曲家生平. 庫魯賽爾(Bernhard Crusell,1775-1838 )為芬蘭人,是一位單簧管演奏家、作 曲家及翻譯家。家中從事書本裝訂的工作,環境並不富裕,但是這樣的背景並 不足以影響庫魯賽爾對音樂的喜愛。孩童時期的他,在偶然的一次機會,接觸 到了朋友的單簧管,而他的天分也受到注目,並加入了騎兵樂隊,開始了音樂 學習上的訓練。. 1791 年,年僅十六歲的庫魯賽爾隨著騎兵隊到了斯德哥爾摩,同時能夠安排 更多的時間學習單簧管及外文;1793 年時受到當地宮廷指揮家阿比.華格勒 4. (Abbé Vogler)的賞識,更受邀擔任地方宮廷樂隊的單簧管首席,同時也跟隨華. 格勒學習音樂理論,為往後的作曲奠定基礎;1795 年庫魯賽爾第一次以單簧管 演奏家身分登台演出,但是他對於自身的首次演出並不滿意,並認為前往國外 學習後,或許可以接受到更專業的訓練。因此在 1798 年庫魯賽爾抵達柏林,跟 隨法蘭茲.陶許5(Franz Tausch)學習單簧管,同時在陶許的教導下成為一位優秀 的單簧管演奏家。. 阿比.華格勒(Abbé Vogler, 1749-1814) 瑞典宮廷樂隊指揮家,也是一位鋼琴家 法蘭茲.陶許(Franz Tausch ,1762-1817) 德國單簧管演奏家及作曲家,知名的單簧管演奏家貝爾曼 (Baermann Heinric)也是其學生. 4 5. 4.

(11) 1803 年庫魯賽爾前往巴黎,結識許多優秀的演奏家,並跟隨亨利.蒙泰.博 爾頓 6 (Henri Montan Berton)學習作曲,以及尚.澤維爾.拉費瑞 7 (Jean Xavier Lefèvre) 學習單簧管,此時期對庫魯賽爾來說收穫良多,更造就他往後創作出許 多優秀的單簧管的作品。. 1811 年他前往萊比錫,在旅途中認識當地的樂譜出版商,受到賞識並發行 《第三號單簧管協奏曲》(Concerto No.3 for clarinet and orchestra in B flat major, op.11)。在這個城市,不僅獲得許多單簧管相關的新知,更加深庫魯賽爾對單簧 管的喜愛,進而創作許多相關作品,豐富單簧管在古典時期演奏曲目的範疇。. 1812 至 1819 年,庫魯賽爾在斯德哥爾摩曾有多次的演出紀錄,除了自己的作 品外,也常常演奏的還有克隆麥8(Franz Krommer)、旦齊9(Franz Danzi)及貝多芬 10. (Ludwig van Beethoven)等人的作品。. 1818 年,庫魯賽爾也籌組自己的軍樂隊,持續著每年暑假前往瑞典,並演出 卡爾.瑪麗亞.馮.韋伯 11 (Carl Maria von Weber)、路易斯.史博爾 12 (Louis Spohr)及羅西尼13(Gioacchino Rossini)的作品。. 6. 亨利.蒙泰.博爾頓(Henri Montan Berton ,1767-1844 ) 法國作曲家,為知名法國作曲家 尚.澤維爾.拉費瑞(Jean Xavier Lefèvre , 1763-1829 ) 瑞士作曲家、單簧管演奏家。小時候搬 到巴黎,跟隨當地知名單簧管演奏家米歇爾.約斯特(Michèl Yost ,1754-1786)學習,因此之後在法 國巴黎成名 8 克隆麥(Franz Krommer , 1759-1831) 奧地利作曲家,擅長管樂作品創作 9 旦齊(Franz Danzi , 1763-1826) 德國作曲家、指揮家、大提琴家 10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 1770-1827) 德國作曲家、鋼琴演奏家 11 卡爾.瑪麗亞.馮.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 ) 為浪漫樂派的德國作曲家 12 路易斯.史博爾(Louis Spohr , 1784-1859) 德國作曲家、小提琴家及指揮家 13 羅西尼(Gioacchino Rossini , 1792-1868) 義大利作曲家 5 7.

(12) 除了器樂作品外,庫魯賽爾於 1820 年也開始陸續創作聲樂的曲目,其中的歌 詞部分也採用瑞典知名詩人伊薩亞斯.泰格勒14(Esaias Tegnér)所著的傳奇故事; 但在 1822 年時,庫魯賽爾的身體出現狀況,受到神經障礙疾病的折磨,進而影 響到樂團裡的工作,因而暫時離開樂團,由好友永斯.貝吉里斯 15 (Jöns Jacob Berzelius)陪同到外地旅行,希望藉此能改善身體狀況。. 旅程到柏林時,庫魯賽爾被邀請到當地的音樂沙龍,欣賞一些室內樂作品。在 德雷斯頓16 (Dresden)時,他遇到賈科莫·梅耶貝爾 17 (Giacomo Meyerbeer)和卡爾·馬 利亞·馮·韋伯18(Carl Maria von Weber),兩位作曲家對於庫魯賽爾的作品皆表示出 敬意,而當他回到萊比錫時,卡爾.弗瑞德利奇.彼得斯 (C.F Peters)19出版商 與他簽約,出版部分作品。. 因為身體狀況的關係,1831 年後庫魯賽爾幾乎已經沒有再有個人的演出,晚年 幾乎都待在斯德哥爾摩的宮廷樂隊。因其翻譯了無數詩詞及歌劇作品,及自己擁 有許多音樂創作,1838 年瑞典學院頒發"金牌獎"給他,並表揚為"最傑出、最具 有智慧的音樂家"。. 同年 7 月 28 日,庫魯賽爾病逝於斯德哥爾摩,長眠於索爾納公墓。. 伊薩亞斯.泰格勒(Esaias Tegnér ,1782-1846) 為瑞典隆德大學著名哲學教授 永斯.貝吉里斯(Jöns Jacob Berzelius ,1779-1848 ) 為一位化學家 16 德雷斯頓(Dresden) 德國東部的城市,當地充滿濃濃的藝術氣息,號稱德國最美的城市 17 賈科莫·梅耶貝爾(Giacomo Meyerbeer , 1791-1846) 猶太人,為一位德國歌劇作曲家 18 爾·馬利亞·馮·韋伯(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 ) 德國作曲家 14 15. 卡爾.弗瑞德利奇.彼得斯(Carl Friedrich Peters ,1779-1827 ) 為萊比錫的一名出版商 6. 19.

(13) 第二節 時代背景與樂曲風格. 庫魯賽爾這首《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創作時間推測於 1803 年到 1805 年之 間, 1811 年初版,再版於 1814 年,皆為單簧管與管弦樂團的樂譜版本。這段時 間正值古典時期 20,在海頓、莫札特及貝多芬三位著名音樂家洗禮之下,許多音 樂特徵相繼出現,例如:音量隨著大小調系統的成形與樂器改良,強弱愈趨明顯; 音樂奏鳴曲式 21盛行;音樂樂句更加清楚明確,運用主題對比的概念;不強調過 多的個人情感,整體表現出規律、優雅的感覺。. 此首作品遵循協奏曲的快-慢-快三個樂章,第一樂章使用了奏鳴曲式,開朗的 大調性格在樂章開頭嶄露無疑,樂句以附點弱起拍音符作為起始,使音樂更有精 神且自信;而鋼琴時而磅礡,時而靈巧的旋律線性,更助於襯托單簧管演奏時的 表現力;樂曲透過主題動機與發展,清楚表現古典時期明確、均衡且精緻的音樂 風格,第一主題的展技與第二主題的溫柔可愛,也適時呈現單簧於音色明暗轉換 的能力。. 第二樂章主要在於樂句張力的表現,在調性為大調的情況下,樂曲給人輕鬆、 優雅的感覺,如歌唱般娓娓奏出,主旋律輕柔地依附在鋼琴分散和旋之上,藉由 音符上下行與強弱記號的搭配,表現出綿延不絕的音樂情感。. 20 21. 西元 1750-1820 年,此時期的樂曲作品特色大多為均衡、明確、精緻 古典時期的一種曲式,由呈示部、發展部及再現部所構成 7.

(14) 第三樂章於樂曲風格上是較為活躍的,主題樂句在連續附點音符演奏之下,顯 得更有精神,而作曲家將圓滑奏與斷奏巧妙安排至樂章中的快速音群,也使樂句 於進行中能更加流暢、有方向;雖然是快板,但卻帶有優雅的感覺。. 綜觀庫魯賽爾的單簧管相關作品,在風格上較偏向於保守,抑或許這是古典時 期的特色,但是在規律的樂曲架構中,他已經儘可能發揮單簧管在當時最大的表 現力。同時,於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期間,恰巧為單簧管的改良階段,在樂器演 奏便利性愈趨優異時,也陸續出現多位優秀的單簧管演奏家,如亨里奇.貝爾曼 22. (Heinrich Baermann)及庫魯賽爾等為單簧管譜寫作品,更逐漸地讓單簧管成為能. 夠獨樹一格的樂器。. 1803 年至 1812 年,是庫魯賽爾多數作品誕生的幾年,對作曲家來說,旅行往往 是作曲風格轉變的因素,但是他並沒有曾經駐留過太多的地方,1803 的巴黎行, 就是他人生中的轉捩點,歷經樂器的演進及演奏上的精進,如此閱歷都對他於音 樂創作上有很大的幫助,更幫助其流暢的將個人情感運用在樂曲之中。. 22. 亨里奇.貝爾曼(Heinrich Baermann , 1784-1847) 為德國單簧管演奏家 8.

(15) 第三章 樂曲分析與演奏詮釋 第一節 第一樂章 快板(Allegro). 第一樂章為快板,降 E 大調,拍號為 4/4 拍,速度標記為 ♩=104,樂曲架構 為傳統的奏鳴曲式,由導奏-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尾奏所組成,能夠從樂 曲之中,清楚的分辨出各個段落的主題特色,透過穿插在樂曲中的特色構成這個 樂章。. 【表一】第一樂章樂曲架構 段落. 小節數. 調性. 說明. 導奏. mm.1-63. 降 E 大調. 由第一主題及第二主題組成. 呈示部. mm.63-186. 降 E 調-降 B 大調. mm.63-109 為呈示部第一主 題,以導奏的動機作發展 mm.110 為呈示部第二主題. 發展部. mm.186-246 降 B 大調-g 小調-c 小調 由第一主題的附點節奏動機發 -降 A 大調-f 小調-g 小. 展,力度表現更加明顯. 調 再現部. mm.246-304 降 E 大調. 呈示部之第一主題及第二主題 之再現. 尾奏. mm.304-317 降 E 大調. 與導奏及第二主題相互呼應後 結束第一樂章。. 9.

(16) 第一樂章開始為鋼琴的導奏,降 E 大調,由第一主題及第二主題組成,第一主 題為弱起拍,附點音符動機,鋼琴的低音聲部為反覆的分解和弦伴奏型態,使音 樂有不斷持續向前走的感覺。. 和聲以大調 I 級和弦接續 IV-ii-V7-I 發展,緊湊的低音聲部襯托出神采奕奕的第 一主題樂句,十六分音符與附點音符搭配,音樂性更為流動,作曲家巧妙將弦樂 群、木管及銅管樂器的特性發揮在樂曲中,透過鋼琴加以揣摩,更助於單簧管能 充滿自信與氣勢進入呈示部。(譜例 3-1-1). 【譜例 3-1-1】第一樂章,導奏,第一主題,mm.1-4. 導奏是樂章開始之前,預告之後呈示部主題動機,第一主題樂句代表著管弦樂 團,強而有力的演奏,賦予音樂源源不絕的動力,並把音樂逐漸引導至正式的主 題之中。鋼琴以明確的附點音符動機,搭配流暢的低音分解和弦,以 f 的力度演 奏,清楚表現出樂曲的活力,演奏時則須留意分解和弦觸鍵上的平均。 10.

(17) 此為第一主題另一個動機,第 16 小節至 24 小節,和聲透過 I-V-I 發展,由八個 小節的模進組成,音型為附點八分音符後半拍的三十二分音符及八分音符斷奏, 每小節的斷奏後銜接附點二分音符的長音及一拍的八分音符漸弱,隱約增添樂段 的滑稽感,以每一組模進的附點二分音符長音來看,皆為完全四度上行,如第 17 小節第一拍 Bb 音進行到 18 小節 eb 音、19 小節第一拍 G 音進行到 c 音。(譜例 31-2). 【譜例 3-1-2】第一樂章,導奏,第一主題,mm .16-24. 11.

(18) 此段落為導奏第一個風格轉折處,主旋律位於低音聲部,演奏力度為 f f,代表 弦樂的齊奏,高音聲部以漸弱與其對應,管弦樂團版本中,管樂於高音聲部呈現 溫柔,與弦樂剛柔並濟,因此鋼琴在低音的演奏上必須揣摩弦樂的力度,在斷奏 上也需要稍為重一些;高音聲部的觸鍵則須輕巧些,模仿長笛及雙簧管等木管的 演奏語法,短暫的相互對應後,樂團於第 24 小節進入齊奏,降 E 大調強而緊密 的十六分音符,將主旋律由低音聲部引導回高音聲部,再於第 33 小節 V7 和弦附 點音型反向後漸弱,使音色轉暗進入第二主題。. 第二主題力度始於 pp,樂句長而溫柔,跟第一主題的音量形成明顯的對比,以 降 E 大調 I-IV-V7-I 分散和弦音作為伴奏型態,主旋律在樂團中由弦樂器娓娓唱 出,此時樂句小節數較長,音符符值增加,第 48 小節樂曲風格轉換為強而有力 的連續十六分音符上行,完全八度音程於低音聲部更顯得氣勢磅礡,至第 51 小 節第一拍附點四分音符 bb2 音突然漸弱,樂句由 p 開始,藉由附點四分音符與八 分音符的延續醞釀樂句第二次漸強,第 57 小節力度突然減弱並與主題樂句相 扣,在樂句後以降 E 大調之 I-V-I-V-I 和弦進行,迎接輝煌的呈示部。(譜例 3-1-3). 12.

(19) 【譜例 3-1-3】第一樂章,導奏,第二主題,mm.39-63. 13.

(20) 鋼琴表現出明亮且流暢的第二主題,樂句的柔和襯托出些許的愉悅感,整體力 度雖為 p,但樂句習慣性的將 bb2 音安排在小節的第一音並加以強調,增加了此主 題音量之對比。而後於第 48 小節音階上行漸強增強氣勢,到達看似高點的四個 八分音符 c3 後瞬間回到 p,醞釀下一波漸強,最終於導奏結束前風格趨於穩重, 第 57 至 63 的七個小節與主題樂句呼應,略有暗示即將進入呈示部之意。. 呈示部第 63 小節始於降 E 大調 I 級和弦,單簧管以 f 表現明確的第一主題樂 句,此段落由八個小節組成,在附點音型動機後,接連兩次快速音群向上爬升, 於第 66 小節 c3 音緩緩減弱,而 63 至 66 每小節的第一音剛好構成降 E 大調 I 級和 弦。樂句中出現的兩次長音皆以漸弱演奏之,鋼琴則以較為柔和的附點音符稍作 漸強,讓音樂保持前進的感覺直至第 71 小節尾音結束,鋼琴以 I-IV-V7-I 作為第 一主題樂句發展,I 級和弦以附點動機與單簧管相應,塊狀和弦模仿樂團中的弦 樂群,襯托單簧管炫技上行音群,隨著樂句漸弱於第 71 小節停在 V7。 (譜例 3-14) 【譜例 3-1-4】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一主題,mm .63-71. 14.

(21) 單簧管於呈示部主題樂句展現出華麗與自信,以第 63 小節附點音符弱起拍 c2 音 起始,進入第 64 小節正拍 f2 音,透過第 64、65 小節第四拍的快速音群上行,將 音樂層次向上堆疊至第 65 小節 a2 音與第 66 小節最高點 c3 音,筆者以慢到快的速 度演奏上行音群,希望音符清楚的被聽見之外,樂句更能隨著力度的增強來表現 音樂張力;樂曲進行至第 66 小節 c2 長音後樂句趨於和緩,演奏時需逐漸放慢氣 流速度使音色逐漸轉暗。. 在長達八個小節的第一主題樂句中,主旋律依著音型逐漸高漲,而後漸弱,筆 者於演奏第 69 及 70 小節連續的後半拍八分音符時,會留意句尾的處理,使其更 加輕柔,與第一主題極為精神的開頭形成對比。 (譜例 3-1-5). 【譜例 3-1-5】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一主題,mm .63-71. 15.

(22) 承接鋼琴第 71、72 小節之漸弱,單簧管於第 73 小節以低八度的 c1 音作為呈 示部第二次主題動機再現,且於 c1 音附點音型之後採反向大跳手法至最低音 e, 鋼琴附點和弦動機轉由降 E 大調 V 級呈現,帶出單簧管音階式漸強之上行音型, 於第 72 小節至 75 小節上行樂句中,可以巧妙發現作曲家所安排有趣之地方,第 72 小節的 c1、73 小節的 e、74 小節的 g1 及 75 小節之 bb2 剛好為屬七和弦,和聲 進行也在不知不覺中,藉著相同的動機發展,由 I 級接至 V7。. 然而第 75 小節的 V7 其實只是這段樂句中途的停滯點,單簧管停在 bb2 音後漸弱 解決至 a2 音,並經由 c3 長音之漸強到樂句之最高峰 f3 音,和聲也回到 V 級,接 續的是單簧管多達 18 度音程大跳下至 c1 音,但是音量上並沒有漸弱太多,第 79 小節至 83 小節以各兩小節音階上行與下行增強音樂力度,鋼琴跳躍的音程下行 與第 79、80 兩小節單簧管上行呈現明顯對比,鋼琴於第 81 小節的下行加重音 量,以降 E 大調 I 級第二轉位 B 音為持續低音,至第 82 小節 B 及 b 音的八度音 程再往下低八度至 B1 及 B 音,隨著單簧管下行樂句漸強至第 83 小節 I 級。 (譜例 3-1-6). 16.

(23) 【譜例 3-1-6】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一主題,mm .72-83. 此段主題樂句以弱起拍的附點音符作為起始動機,單簧管於第 73 小節反向大跳 至 e 音,接由音階緊密的上行,於第 74 小節第四拍的五連音加快送氣速度使樂句 漸強至第 75 小節 bb2 長音,隨後減慢氣流速度並漸弱至第 76 小節 a2 音,以切分 節奏音型向上再作一次漸強,音色也趨於清亮,至第 78 小節最後一音 f3 音後往 下大跳至 c1 音,連續十六分音符於第三拍接續並與鋼琴呈反向進行,藉由第 79 至 82 小節於力度及速度上持續增強至第 83 小節第一拍 f 音。. 17.

(24) 在第 79 小節至 82 小節的連續十六分音符演奏上,很容易會出現拍子不穩定的 情況,因此筆者先以圓滑奏♩=75 的速度,大聲而平均的練習,而後再改為斷 奏,較為穩定後再依照樂譜上的語法演奏,同時搭配節拍器輔助。. 不同於前面的段落,第 85 小節除了以附點音型作為樂句動機外,鋼琴不再以附 點動機回應,改由降 E 大調 I 級和弦於正拍上,單簧管第一拍 f2 音接續鋼琴 I 級 和弦,聲響上(Clarinet- f2 -Piano-Eb -Clarinet- a2-Piano-g2)強調主和弦,再藉由 單簧管六連音向上爬升至 c3 長音,與鋼琴同步漸弱解決至 ii 級之 V7 和弦,樂句 也轉為柔和,和聲經由 ii 級進行到 V7,再回到 I 級。(譜例 3-1-7) (譜例 3-1-9). 【譜例 3-1-7】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一主題,mm .85-89. 18.

(25) 鋼琴於第 91 小節呈現出溫柔的旋律線,樂句整體趨於緩和,而單簧管於 93 小 節第三拍後半拍承接,予以回應並反覆鋼琴之樂句,於第 94 小節透過鋼琴 db、g1 強倚音短暫轉至降 b 小調,97 小節以相當於降 G 大調 IV 級的 N6 和弦,利用共同 和弦再轉至降 G 大調,於第 100 小節回到降 b 小調,和弦節奏型態也由二分音符 轉為八分音符斷奏, 讓單簧管圓滑的旋律線條更顯得清楚。(譜例 3-1-8)、 (譜例 3-1-9). 【譜例 3-1-8】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一主題,mm .90-99. 此段樂句極具歌唱性,除了音色趨於柔和,最重要的是單簧管與鋼琴旋律之對 應,而筆者在演奏第 95 及 96 小節第三拍後半拍 f2 音反覆時,為使樂句能夠維持 前進的感覺,會逐音加快送氣速度,並強調第 96 及 97 小節第一拍 f2 音,以利樂 句順利進行至第 99 小節第一拍 a1b 音。. 19.

(26) 【譜例 3-1-9】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一主題,mm .85-103. 此段落沒有過多的炫技,同樣以附點音符作為樂句起始之動機,第 86 小節兩次 六連音上行為唯一段稍顯技巧的樂句,筆者於六連音加快送氣速度使樂句漸強最 高點第 87 小節 c3 音,充分展現靈活的演奏技巧。. 樂句隨後緩和下來,演奏時為保持較暗的音色,因而減緩氣流的速度,音樂力 度於第 90 小節的十六分音符逐漸漸弱、趨緩。. 20.

(27) 單簧管及鋼琴於第 91 至 99 小節出現許多相互呼應的反覆動機,在這較長的樂 句中需要著重樂句張力之延展,使其層次分明,第 93 至 99 小節由兩組不同的小 分句組成,與鋼琴溫柔且如歌的旋律對應,筆者於演奏時會特別留意第 94、95 小節第二拍 bb2 音尾音,雖然稍作漸弱但仍須使其保有持續向前的感覺;而後樂 句逐步增加第 95 至 99 小節 f2 音之氣流,使樂句維持緊密度,不因休止符而中 斷,筆者適時以氣流快慢及多寡來表現小幅度之漸強漸弱,保持樂句行進間的流 暢感,第 99 至 102 小節旋律分為三個層次作增強,筆者於第 100 小節第一拍 c2 音、第三拍 bb2 音,及 101 小節第一拍 ab2 音、102 小節 eb3 音稍微加重,作為樂句 漸強過程中之助力點。. 第二主題為降 B 大調,明亮且溫柔的旋律線條由兩組小分句組成,和聲以 IV-I-V7-I 發展,鋼琴以阿爾貝提(Alberti Bass)分解和弦伴奏型態襯托主題樂句,此 段落音量對比明顯,整體音符之符值及樂句較長,第 112 小節單簧管於每一拍八 分音符前的倚音,與鋼琴高音聲部以相同節奏進行,增加音樂流暢度,低音聲部 則與之反向,使整體和聲於聽覺上更加豐富。 (譜例 3-1-10). 21.

(28) 【譜例 3-1-10】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二主題,mm .110-120. 輕鬆優雅的第二主題樂句於演奏上並沒有太多炫技,但是也相對突顯出音量對 比及音色明暗度呈現之重要性,句子由 110 小節 e2 進行到 111 小節 a2 音,因此需 藉由遞增第 110 小節 e2、f2、g2 三個音之送氣量與速度到達 a2 音,不過在 111 小 節第三拍 g2 音稍微漸弱後,樂句於第 112 小節每一拍加入倚音的八分音符,以大 二度音程向下進行,於第 113 小節第一拍 g2 音後漸弱至 d2 音且隨即將音色轉暗, 同時持續送氣以保持音樂之方向性,於第 116 小節第二拍 g2 音、第四拍 f2 音漸強 至 117 小節 sf 的 e2 音,e2 音些微漸弱之後於第 118 小節 c2 音漸強至第三拍 e2 音 後,接續第 119 小節 e2 音及 e 音並強而有力的解決至 a 音。. 22.

(29) 承接 119 小節,樂句漸強至 f,第 120 小節至 123 小節鋼琴以 G 大調音階式上行 接續跳躍的分散 V7 和弦,此四小節於樂團中為全體演奏,力度雖為 f 卻顯得穩 重,單簧管於第 124 小節模仿鋼琴音階式之動機作為樂句起頭,連續兩次反覆動 機出現於第 125 及 126 小節,和聲則持續於降 B 大調 I 級、V7 級發展,藉由單簧 管十六分音符力度之增強,自信且華麗的將樂句導入第 130 小節。(譜例 3-1-11). 【譜例 3-1-11】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二主題,mm .124-130. 輕巧的點音與圓滑奏交錯於第 125 小節至 130 小節之間的十六分音符中,增添 樂句之靈巧性,第 124 小節為音階式的上行,於第三拍 g1、a1、b1、c1 音時要加 快送氣速度使其到達 125 小節 g2 音,於 125 及 126 小節反覆音型動機中,以前後 呼應方式呈現音量對比,並以較為輕亮之音色持續漸強,讓樂句明確進行至第 130 小節之 c2 音。. 23.

(30) 樂曲風格於第 130 小節轉換為華麗且俏皮的樂句,和聲仍於降 B 大調發展,以 I-V7-I-V7 進行,第 130、131 小節單簧管與鋼琴於音型上相互模仿,以保持段落緊 密度,第 134 小節至 136 小節為單簧管模進音型,採音階式下行及半音上行,鋼 琴同時於低音聲部呈現 bb、eb1 至 c1、f1 及 d1、g1 音之完全四度斷奏,逐漸將音量 推至第 137 小節突強的 bb2 音後才漸弱至 138 小節 g1 音。(譜例 3-1-12). 【譜例 3-1-12】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二主題,mm .130-138. 24.

(31) 單簧管調皮而靈活的樂句動機於 131 小節承接 130 小節鋼琴而來,第 133 小節 藉由分散 V7 和弦點音下行漸強至 134 小節第一拍 e 音,而漸強至第三拍 d2 音時 加快送氣速度能利於演奏點音時,持續作音量上之增強。第 134 小節至 138 小節 為音階與半音組成,筆者藉由調整音色、氣流來表現此三個小節模進樂句之張 力,第 134 至 136 小節第一拍後半拍為 g2、a2、b2 音,而此三小節第三拍及第四 拍,筆者於半音上行時加快送氣並讓音色由暗轉亮,使樂句漸強至第 137 小節第 二拍 sf 的 c3 音,再漸弱解決到 g1 音。. 25.

(32) 第 138 至 139 小節為小過門,單簧管於第 139 小節以 f#2、g2、a2 音之 tr,與鋼 琴反向漸弱解決至第 140 小節 b2 音,樂句發展為緊湊之十六分音符,由 p 逐漸遞 增至 f,鋼琴以 I 級和弦斷奏襯托單簧管快速音群之炫技段落,於第 146 至 149 小 節藉由上下行之連續半音漸強至 d2 音 tr,再接至 b♮2 音 tr 而後再次漸強至 c3 音。 (譜例 3-1-13). 【譜例 3-1-13】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二主題,mm .139-152. 26.

(33) 絢爛且華麗的樂段展現於第 139 至 152 小節,斷奏與圓滑奏交錯於十六分音 符,藉由第 142 小節第二拍 c1 音、144 小節 f 音增加上行快速音群之送氣速度, 使樂句緊密、持續漸強至第 146 小節第一拍 g2 音,再由第二拍後半拍 f#2 、a2、 g2 音之反覆音型逐步加強力度,並於半音階上行後接續第 148 小節半音下行,筆 者於 148 小節加以強調第三拍 c2 音及第四拍 f2 音,149 小節第一拍 g2 音及第二拍 c3 音,而後經由第 150 小節 d2 音及 b2 音 tr,輝煌解決至第 152 小節 c3 音,進入過 門。. 27.

(34) 過門為 152 小節至 186 小節,以輕快的第一主題樂句作發展,和聲由降 B 大調 I- IV - ii - V7 - I 進行,曲風開朗明亮,搭配鋼琴低音聲部持續不斷的分散和弦伴 奏型態,於第 160 小節由高音聲部承接十六分音符,增加樂句些微緊張感,由第 162 小節第三拍 V 級的 V7 和弦漸強回到 V 級。(譜例 3-1-14). 【譜例 3-1-14】第一樂章,呈示部,過門,mm .152-159. 28.

(35) 164 至 171 小節,如歌且溫柔的旋律線蘊藏第二主題動機特色,和聲以 I-IV-iiV 發展,第 171 小節樂曲風格轉換,低音聲部音程以 sf 力度進行,音階式上行音 型於高音聲部作音樂張力延展,於第 180 至 183 小節與主題呼應,由第 184 小節 精神抖擻的分散和弦音程斷奏接續至第 186 小節,強而有力的結束於降 B 大調 I 級。(譜例 3-1-15). 29.

(36) 【譜例 3-1-15】第一樂章,呈示部,第二主題,mm .164-186. 30.

(37) 發展部開始於第 186 小節,以第一主題附點音符動機加以發展,調性呈現降 B 大調,不同於呈示部的降 E 大調,因此附點動機音也由原先的 c2、c2、f2 轉為高 完全五度的 g2、g2、c3,聲響更加嘹亮與熱鬧,和聲以降 B 大調 I-V7 發展,每四 個小節為一樂句,第 191 小節曲風轉為抒情,鋼琴低音聲部以 V 級的 V7 分散和 弦接續至第 194 小節 I 級。 (譜例 3-1-16、17). 【譜例 3-1-16】第一樂章,發展部,mm .186-194. 31.

(38) 【譜例 3-1-17】第一樂章,發展部,mm .191-194. 華麗、充滿自信的附點音符動機於發展部樂句開頭顯得格外熟悉,單簧管於 第 187 小節 c3 音加快氣流速度以保持音樂前進感,連續三個小節之十六分音符進 行中,會特別留意第 187 小節第三拍最後一音 g2、第四拍第一音 e2 及第四音 d2 音,第 188 小節每一拍的第一及第四音,分別為 c2、g1、e1、d1、c1、b、c1、b 音,演奏時於這些音加快送氣之速度及氣量,使其有被強調的感覺,藉其能於第 189 小節順利漸強至 190 小節 e2 音。. 32.

(39) 音樂風格於 191 小節略轉輕鬆、溫和,單簧管藉由持續且密集的氣流使第 191、192 小節長音維持清楚的方向感,191 小節第一拍 a2 音、192 小節第一拍 g2 音及 193 小節第一、三拍的 d2 音與 g1 音,皆為樂句進行中為維持音樂流動性被加 以強調的音,因此透過改變送氣的量與速度調整之。指法上唯第 193 小節,第四 拍的第三個音 bb1,筆者於演奏時為讓此音的音色較好聽,會加上輔助鍵協助。 圖例(3-1-1). 圖 3-1-1. 33.

(40) 發展部第一次轉調出現於第 197 小節,由降 B 大調轉至關係調,和聲於 g 小調 V-V7-i-V7-i 進行,曲風溫柔但是略帶憂鬱色彩,且音符符值變長,鋼琴以持續反 覆音程及和弦斷奏襯托出單簧管樂句之優美,第 208 小節和聲於 i-iv-i-iv 發展, 樂句中夾帶小三及減七分散和弦,為樂句增添些許不安與緊張。. 第二次轉調發生於第 212 小節,利用共同和弦轉調之方式,藉由 g 小調 iv 級的 V7 為降 A 大調 VI 級的 V7 和弦進行轉調,鋼琴於第 211 至 215 小節連續以屬七和 弦逐漸將灰暗的小調風格轉回光明的大調,與單簧管音階式上行相輔相成,共同 漸強解決至 I 級。 (譜例 3-1-18、19). 【譜例 3-1-18】第一樂章,發展部,mm .196-211. 34.

(41) 【譜例 3-1-19】第一樂章,發展部,mm .208-216. 35.

(42) 如歌唱般的旋律線條於第 196 小節第三拍後半拍溫柔唱出,透過放慢連續三個 e2 音送氣速度使音樂織度鬆緩下來,第 200 小節 b2 音為樂句尾音,因此前一小節 g#2-a2-b2-c3 音需要逐音加入較多的氣使樂句前進至 b2 音,於第三拍後半拍 e2-f#2g#2 則漸強至 201 小節 a2 音而後漸弱,力度表現於第 208 小節雖然不強,但是緊湊 的十六分音符因為小三和弦及減七和弦的關係卻為音樂帶來不確定感。. 筆者藉由加快第 208 小節 第二拍 f1、a1、d2、f2 及 209 小節第二拍 bb1、c#2、 e2、g2 音之送氣速度,以利演奏此樂段能更流暢,樂句於第 218 小節以三次音階 上行漸強,由 219 小節第三拍 g2 音至 220 小節 bb2 音,並持續漸強至第 221 小節 第三拍 e3 音,最後以 F 大調音階延續 f 力度上行,藉由第 224 小節 c2 音 tr 再將音 量向上推至 ff,解決至 bb1 音。. 第 225 小節低音聲部採用呈示部第二主題第 130 小節樂句動機,高音聲部和弦 反覆之型態賦予樂句更加亮麗、且熱鬧的感覺,第 225、226 小節和聲為 I 級、V 級,但是於第 227,228 小節短暫轉調至 f 小調 iv 級與 i64,再於第 229 小節轉回 g 小調 ,bb2、a2 音於高音聲部持續的反覆於第 231 至 234 小節,使此段樂句充滿急 迫的氛圍,樂句於第 236 至 237 小節依然以音階式音型向上漸強,直到第 238、 239 小節藉由 d2 音以八分音符同音反覆之型態,助於曲風略為冷靜下來,再藉由 第 240、241 小節及 244、245 小節反覆樂句引導進入再現部。(譜例 3-1-20). 36.

(43) 【譜例 3-1-20】第一樂章,發展部,mm .225-246. 37.

(44) 樂曲段落於第 246 小節進行至再現部,回歸光明、亮麗第一主題樂句動機,和 聲以降 E 大調 I-IV-V7-I 發展,與呈示部無異。. 出乎意料是第 255 小節樂句並沒有比照呈示部,於上行五連音漸強後之 bb2 音繼 續增加力度,使其將張力擴張至高點 f3 音,而是於第 258 小節使氣流和緩下來, 表現較為偏暗的音色,而後於第 261 小節利用半音階上行將樂句推至第 262 小節 d2 音,藉由 g#2 音之\震音解決至 a2 音,接續第 263 至 265 小節過門後,進入第 266 小節第二主題樂句動機再現,此次主題再現因為調性已回到降 E 大調,因此 樂句與呈示部之降 B 大調相差完全四度,單簧管藉由第 272 小節 c3 音漸強之後逐 漸弱下來的連續四個小節十六分音符,將旋律線條交給鋼琴。(譜例 3-1-21、22). 38.

(45) 【譜例 3-1-21】第一樂章,再現部,mm .244-257. 39.

(46) 【譜例 3-1-22】第一樂章,再現部,mm .266-272. 第 286 小節出現呈示部第 130 小節之樂句動機,旋律活潑地由單簧管與鋼琴相 互交錯,第 292 小節鋼琴以 eb2、d2 兩音構成十六分音符作為小節第一、二拍,單 簧管於三、四拍以十六分音符承接,樂句經由第 292 小節第三拍 g#2 音、第 293 小節第三拍 a2 音及第 294 小節第三拍 b♮2 音向上進行漸強至 f3 音,於第 301 小節 再次藉由音階與半音階將音樂張力拉到最大,以長達八拍之震音精彩結束再現部 並進入尾奏。(譜例 3-1-23). 40.

(47) 【譜例 3-1-23】第一樂章,再現部,mm .286-301. 41.

(48) 呈示部第 130 小節樂句動機再現,旋律輕快活躍的穿梭在單簧管與鋼琴之間, 緊湊的十六分音符相互接續,第 292 小節至 297 小節為音樂張力展現,由 P 逐漸 漸強,並藉由第 296 小節 e3 音之震音將整體氣勢推至第 297 小節最高音 f3 音。. 42.

(49) 尾奏為第 305 至 317 小節,與第一主題樂句動機相互呼應,力度增加至 ff,低 音聲部以連續的八分音符伴奏型態襯托高音聲部主題樂句,第 309 小節再現導奏 第 57 小節樂句動機,單簧管於第 309 小節第二至第四拍 a2、bb2、b♮2、c3 音與鋼 琴低音聲部 eb、d、c、Bb 音呈反向進行,再於第 311 小節第二次半音上行後漸弱 由鋼琴強而肯定之降 E 大調 I 級和弦接續,結束此樂章。(譜例 3-1-24). 【譜例 3-1-24】第一樂章,尾奏,mm .305-317. 43.

(50) 第二節 第二樂章 慢板(Adagio) 第二樂章為慢板,降 A 大調,拍號為 2/4 拍,速度標記為. =52,樂曲架構分. 為 A-B-A'-尾奏,此樂章就像首搖籃曲般,單簧管在吹奏時能適時的想像自 己是一位聲樂家,娓娓唱出動人的旋律,樂曲之中需妥善控制氣及力度鋪陳,讓 樂句聽起來能夠綿延不絕又帶有張力。. 【表二】第二樂章樂曲架構 段落. 小節數. 說明. A. mm.1-16. 富有表情的小聲,主題樂句有七個小節,溫柔且優 雅. B. mm.16-27. 音量力度變化增加,由弱至突強後再漸弱,善用長 音漸強擴展音樂張力。. 小過門. mm.27-29. A'. mm.29-41. A 段之主題旋律略為修改,小節內休止符前的音符 如嘆息般,預告即將進入尾奏。. 尾奏. mm.41-48. 音量逐漸減弱,速度放慢直至結束。. 44.

(51) 含蓄且優美的旋律線條由鋼琴緩緩奏出,樂曲氛圍顯得寧靜、祥和,樂句以四 個小節為一組,於降 A 大調 I-IV-V 級發展,第四小節最後一拍承接給單簧管,輕 巧的伴奏型態用來點綴主題樂句之柔美,分散和弦則是模仿樂團中弦樂的撥奏技 巧,力度雖然微弱但是正如同術語 con espressione 所形容一般,這是極為富有表 現力之樂段,透過維持音跟音之間緊密度使樂句更具方向性。 (譜例 3-2-1). 【譜例 3-2-1】第二樂章,A 段,mm.1-12. 45.

(52) 單簧管於第四小節奏出主題樂句,溫柔、恬淡宛如母親輕唱著搖籃曲,第五小 節第一拍及第二拍音階上行時,須於第二拍 f2、g2、a2、bb2 逐音增加氣流量,保 持微暗音色,將樂句帶至第六小節 forzando(fz)之 bb2 音後漸弱,並保持 p 力度演 奏,透過第九小節第二拍 g2、f2 音及第十小節第二拍 f2、eb2 音之附點音型漸弱, 使樂句能經由第 11 小節第一音 d2 音、最後一音 c2 音進行至第 12 小節 bb1 音。. B 段開始於第 16 小節,和聲以 I-V7/V-V-I 進行,鋼琴由 c1、eb1 及 ab、c1 音之分 散音程至第二十小節連續音程斷奏,於第 22 至 27 小節則為增加音樂織度轉為以 和弦式呈現,伴奏型態雖然由單音增至音程及和弦,但是段落整體仍保持輕鬆, 此段落中單簧管與鋼琴之力度表現皆為同步進行,隨著音型起伏及長音作變化, 於第 25 小節漸弱至 pp,暫時停在 V 級。 (譜例 3-2-2). 【譜例 3-2-2】第二樂章,B 段,mm.16 -27. 46.

(53) 如詠嘆調般的旋律以 c2、f2、eb2 音緩緩進入第 17 小節 d2 音,並於三個 d2 音增 加氣流量及速度使其漸強至第 18 小節突強 g2 音後再行漸弱,於第 19 小節第二拍 f2、g2 音放慢送氣速度至第 20 小節 f2 音漸弱收尾,第 21 小節至 27 小節樂句增 長,藉由第 24 小節 f2-g2-a2 推入較多的,隨著力度增加將音色稍微轉亮,而後於 第 25 小節漸弱至接續第 26 小節。. 小過門為第 27 至 29 小節,鋼琴低音聲部以連續十六分音符 eb 音彈奏,高音聲 部音程則由三組附點音型構成,於樂團中此為弦樂團演奏之部分,並透過增加第 27 小節 g1、bb1,第 28 小節 bb1、db2 及 db2、f2 每一組附點之力度使樂句於兩小節 內能有明顯漸強之效果,於第 29 小節高低音聲部反向漸弱以利單簧管承進入 A' 段。 (譜例 3-2-3). 【譜例 3-2-3】第二樂章,小過門,mm.27 -29. 47.

(54) 樂曲進入到 A'段,和聲於 I-V7-I 進行,此段落中分為四個部分作漸強,分別為 29-31 小節、32-33 小節、33-34 小節及 38-39 小節,以發揮最大音樂之張力,鋼琴 低音聲部於第 31 小節以相同之音型承接第 30 小節單簧管樂句,此樂句動機於第 33 小節再次出現,但是力度逐漸轉弱,單簧管三連音於第 34 小節與鋼琴八分音 符同步漸強至第 35 小節延長音 a2 及 g2 音,於第 39 小節隨著音階式音型上行漸強 至第二拍 d3 音後,以小二度音程下行漸弱。 (譜例 3-2-4). 【譜例 3-2-4】第二樂章,A'段,mm.29 -41. 48.

(55) 溫柔的旋律樂句動機再現於第 29 至 31 小節,樂句雖然不長,但是藉由增加第 30 小節第二拍長點音 f2、g2、a2、bb2 之送氣量,使之到達第 31 小節 bb2 音,於第 32 小節上行 eb2、f2、g2、a2、bb2 增加小音符以延展樂句張力,而後於第 34 小節 經由三連音 d2、eb2、f2 漸強至第 35 小節突強、延長之 a2 音,利用第 36 至 38 小 節音程猶如嘆息般漸弱,醞釀第 39 小節樂句透過音階上行作將音量推至 d3 音後 以半音漸弱,於第 40 小節 bb1、d2、f2 微幅漸強後再行漸弱。. 尾奏為 41 至 48 小節,演奏力度及速度轉為弱且慢,此時單簧管逐漸放慢送氣 速度使音色轉暗,鋼琴恢復柔和輕巧的分散和弦音型,由第 45 小節第一拍 c1、 db1、eb1、c1 音銜接給單簧管 f1、g1、a1、f1、bb1 音,至第 46 小節時再以低八度演 奏一次,透過音量的減弱與緩慢、寧靜的氛圍暗示音樂即將結束。(譜例 3-2-5). 【譜例 3-2-5】第二樂章,尾奏,mm.41 -48. 49.

(56) 第三節 第三樂章 稍快的輪旋曲(Rondo Allegretto) 第三樂章為稍快的輪旋曲,降 E 大調,拍號為 2/4 拍,速度標記為 ♩=88,樂曲 架構為 A-B-A-C-A,樂章開頭以簡短的鋼琴斷奏起頭,單簧管以小聲及附 點音符表現出神采奕奕之感覺,樂章中使用許多快速的 32 分音符及六連音等炫 技,更搭配豐富的音量變化,與鋼琴充分展現出此樂章特色。. 段落. 小節數. 調性. 說明. A. mm.1-100. 降 E 大調-降 B 大調 段落可分為 a-過門-b-a-過門, 鋼琴以齊奏式八分音符和弦進行,. -降 E 大調. 主題音型向上呈現,並有許多 六連音及快速音符炫技。 B. mm.101-137. 降 A 大調-降 E 大. 律線且與主題樂句相互呼應。. 調 A. mm.138-166. 段落及音符符值增長,鋼琴同為旋. 降 E 大調. 附點主題樂句動機再現,速度平 穩。. C. mm.167-236. c 小調-C 大調-c 小. 優柔的旋律線經由些許變奏使風格 更加活潑,並交錯於單簧管與鋼琴. 調-降 E 大調. 之間。 A. mm.237-283. 降 E 大調. 於主題段落之後增加大量快速音 群,多以六連音呈現。. 尾奏. mm.283-299. 降 E 大調. 鋼琴連續附點音符上行,由單簧管 大量音程上下行接續進入 ff 結束。. 50.

(57) 輪旋曲 A 段長達一百多個小節,筆者依照樂句音型動機將其分為三個部分說明 之,第一部分為 a 段,第 1 至 34 小節,和聲於降 E 大調 I-V7-I-V7/vi-vi-IV-I 進 行,鋼琴和弦斷奏部分以 pp 力度呈現,隨著主題樂句作強弱變化,單簧管於此 段落中多藉由半音上下行表現力度,樂句則為六個小節一組,但是第 14 小節則 增加至八個小節,鋼琴於第 16 小節第二拍延續單簧管附點音符動機,並以之發 展,作為第 22 至 34 小節過門之主要節奏音型。 (譜例 3-3-1). 51.

(58) 【譜例 3-3-1】第三樂章,A 段,mm.1-22. 52.

(59) 單簧管使用連續附點音型作為主題樂句動機,速度平穩而富有精神,音色隨著 第四小節及第五小節的大跳音程漸強而轉亮,而後依著下行音型漸弱下來,筆者 於第二至第七小節樂句中,加快第四小節第一、二拍及第五小節第一拍 c2 音送氣 速度,將音樂帶至最高點 c3 音,再於半音下行快速漸弱至第七小節 a1 音,樂句力 度於第 8 至 13 小節略增為 p,藉由半音階點音上行至第 11 小節,並在第一拍 a2 音作清楚的 piano forte(pf)後再次漸弱。. 第 14 至 22 小節樂句以附點音符作為動機,因為音型上揚且音域較高,所以樂 曲顯得更加輕快,第 15、16 小節及第 17、18 小節為反覆,筆者將第 17、18 小節 力度增至 mp 以利漸強至第二拍 c2 音,樂句透過第 18 小節 c3 音、19 小節 bb2、a2 音及 21 小節 g2 音進行至第 22 小節 f2 音,雖然為下行音型,但是為與第 22 小節 過門銜接,因此反而需要漸強至 f。. 53.

(60) 過門出現於第 22 至 34 小節,鋼琴以輕巧且典雅的樂句表現模仿弦樂群,低音 聲部於降 E 大調 I-V 級和弦進行,高音聲部於附點音符中使用許多鄰音與經過 音,多為上行音型,力度隨著音型向上而漸強,並以 fp 表現第 27、28 小節第一 拍 c3、bb2 之倚音,第 30 小節由低音聲部接續附點音型旋律線條,高音聲部由六 度與七度音程組成,透過第 30 小節 eb3 音、31 小節 d3、c3 音、32 小節 bb2、ab2 音、33 小節 g2、f2 音下行至第 34 小節 eb2 音,兩聲部呈現反向。(譜例 3-3-2). 【譜例 3-3-2】第三樂章,過門,mm.22-34. 54.

(61) 筆者將第 35 至 68 小節歸為第二部分 b 段,和聲仍於降 E 大調 I 級發展,鋼琴 以 p 之力度襯托單簧管極具表現力且 f 的快速音群炫技,此樂段除音量對比明顯 外,調性於第 47 小節轉為降 B 大調,且提早先現第 101 小節 B 段主題樂句之動 機,和聲進行為 I-V-I-IV-V7-I,低音聲部為分散和弦,整體樂句溫柔優美,第 50 小節經由第二拍六連音漸強將樂句帶至第 51 小節 IV 級和弦,低音聲部以完全八 度音程加以強調、保持 f 力度至 V7 和弦後,於第 53、54 小節逐漸減弱下來,單 簧管於第 55 小節再次展現快速音群,鋼琴以持續低音進行於第 62 至 65 小節,樂 句至第 67、68 小節 c2 長音漸弱,銜接至 a 段。(譜例 3-3-3、3-3-4). 【譜例 3-3-3】第三樂章,A 段,mm.35-46. 55.

(62) 單簧管於飽滿的 f2 音後以快速琶音上行展現華麗演奏技巧,隨後接續六連音、 十六分音符及三連音,靈活的上下行音型使音樂進行更顯精緻,第 37 小節第 一、第三拍為附點音符,筆者於演奏時會將附點音符演奏的短一些,使樂句聽起 來較有精神。. 第 39 至 46 小節之樂句多為六連音組成,筆者藉由加快第 39 小節第二拍 d2、 e2、f2、g2、a2 音及第 40 小節第二拍 c2、d2、e2、f2、g2 音之送氣速度,使音樂保 有明確方向性,由第 39 小節 a2 音至第 40 小節 g2 音,再經由第 41 小節大二度音 程下行漸弱與第 42 小節連接,活潑的六連音如遊戲般且音域範圍寬廣,第 42 小 節第一拍 b1 音下至第 43 小節 e 音,再上至 c3 音,筆者以稍快送氣速度但是 pp 之 力度於第 42 至 44 小節進行演奏,樂句於 45 小節再次反覆時增加氣流量,使音量 到達 f,藉此突顯此樂句上下音型力度之表現。. 56.

(63) 【譜例 3-3-4】第三樂章,A 段,mm.47-69. 第 55 至 62 小節六連音為反覆音型,以音階式上行及半音下行呈現,音域距離 縮小,筆者於第 55、56 小節演奏 f 力度、保持較亮音色,第 57、58 小節為反覆 樂句,因此將力度減弱至 p,但是為使音符於聽覺上維持清晰,仍需持續加快送 氣速度,以維持樂句流暢。. 57.

(64) 筆者藉由放慢第 67 小節長音 c2 之送氣速度,使音色轉暗並漸弱延續至第 69 小 節作為 a 段再現,調性也於此轉回降 E 大調,除第 69 小節第一拍 c2 音為前一小 節長音之連接,與第 2 小節樂句使用兩個八分音符 c2 音作為起頭以外,其餘由第 69 第二拍至 88 小節 a 段及第 88 至 100 小節過門之內容皆與前面相同,因此筆者 在此不多加論述。. B 段調性為降 A 大調,樂句開始於第 101 小節,和聲於 I-V-ii-I 發展,隨著曲風 趨於柔和,音符符值也相對增加,鋼琴於此段落同樣為旋律線,並與單簧管主題 樂句相互呼應,第 113 小節回復輕快的樂曲風格,不過旋律線性在於鋼琴高音聲 部,低音聲部則以 Arpeggios 23 方式彈奏,與單簧管俏皮、活潑的三連音相互映 襯,調性於第 123 小節 V2/V 同為降 E 大調之 V2 而進行共同和弦轉調,旋律線由 單簧管承接並使用大量附點音型動機,暗示樂段將回歸至 A 段。(譜例 3-3-5). 23. 一種琶音的演奏方式,將和弦音以排列方式由下至上彈奏. 58.

(65) 【譜例 3-3-5】第三樂章,B 段,mm.101-116. 筆者藉由延緩送氣速度轉換音色,使音樂情緒更加輕鬆、溫柔,雖然演奏力度 為 p,但是樂句需要於第 101 小節第一拍 d2 音、第 102 小節第一拍 f2 音、第 103 小節第一、二拍 eb2 及 g1 音,與第 104 小節 bb1 音推入稍微多的氣,維持音樂方向 性解決至 a1 音,而後接續長達八個小節之樂句,第 105 小節開始逐漸經由漸強增 加音樂張力,尤其於第 106 小節第二拍 f2、g2 音及第 107 小節 a2、c3、bb2、g2 音 更為明顯,進入第 108 小節 f2 長音,隨著主題樂句銜接給鋼琴而漸弱,單簧管於 第 113 至 120 小節接續演奏之三連音則為伴奏音型,皆以分散琶音、音階及半音 階組成,由於此為反覆樂句,故筆者透過力度 p 與 f 之明顯對比演奏以添加些許 趣味。. 59.

(66) 旋律線於第 121 小節回到單簧管,附點音符動機再現,力度依附於音型上下行 而調整,於第 125 小節第二拍 c2、d2、e2、f2、g2、a2、bb2 音加快送氣使之漸強再 漸弱解決至第 128 小節 f2 音,利用第 133 至 135 小節下行音型減弱音量進入第 136、137 小節 c#2、c♮2 長音,為使長音保持流動,筆者於 c#2 音時增加送氣量使 其漸強至 c♮2 音後再行漸弱,也助於與 A 段主題樂句作連接。. 調性轉回降 E 大調,A 段落接續第 137 小節 c♮2 長音而來,因此不同於第 2 小節 第二拍以兩個 c2 音八分音符帶入樂句,而是以四分音符 c2 音直接進入主題,除此 之外,直至第 157 小節皆與第 3 至 22 小節無異, 故筆者於此不再詳述,唯一不 同的為第 157 至 166 小節之過門,樂句以音階式附點音型上行,低音聲部則以 a 大三度和弦為伴奏型態,高音聲部也在降 E 大調音階中以附點節奏動機逐漸下 行,至第 166 小節 I 級。. C 段為第 166 至 236 小節,因段落較為冗長,故筆者依調性及旋律線條將此段 落分為 a-b-a-過門說明之,第 166 至 193 小節為 a 段,和聲於 c 小調 i-V7 發展,樂 句為八個小節一組,特別是於其中使用變奏之元素,如第 167 小節第一拍 f2 音於 第 175 小節則將符值遞減為 f2、e2、f2、e2 之十六分音呈現,樂句也更為流動,而 後第 182 小節鋼琴低音聲部以大三、完全四度及五度分散音程進行,高音聲部旋 律線性則作為第 187 小節單簧管所接續樂句之暗示,並與其樂句同步漸強至第 189 小節 d3 音,再接由 g#2、a2 半音附點音符逐漸漸弱,進入 b 段。(譜例 3-3-6). 60.

(67) 【譜例 3-3-6】第三樂章,C 段,mm.166-182. 單簧管於第 166 小節演奏出帶有小調幽暗性質但是又柔美之樂句,筆者以較為 平穩之氣流調整音色,藉此轉換曲風,同時也於第 166 及 167 小節 a1、f2 音與第 168、169 小節 a1 及 a2 音之間推入多一些氣,使其能夠如歌唱般向前流動,經由 第 171 小節長點音 f2 漸強至第 172 小節樂句最高點 sf 之 f2 音再行漸弱,第 175 小 節進入變奏,第 174、175 小節 a1、f2 音改為點音,而第 176、177 小節 a1 及 a2 音 亦同,樂句以二度音程及半音組成連續十六分音符,筆者於第 175 小節第二拍 g2、f2、e2、d2 音及第 176 小節 c#2、d2、d#2、e2 加快送氣速度,再於第 179 小節八 分音符 f2、f2、g2、g2 逐音增加力度使樂句漸強至第 182 小節 f2 音。. 61.

(68) b 段為第 194 至 212 小節,調性轉至平行 C 大調,和聲於 I-V-ii-I 級上發展,樂 曲風格明亮而溫柔,且與第 101 小節 B 段主題樂句動機相仿,單簧管與鋼琴互為 旋律線性,樂句進行至第 209 小節藉由鋼琴低音聲部倚音 f#音將調性轉回 c 小 調。(譜例 3-3-7) 【譜例 3-3-7】第三樂章,C 段,mm.194-206. 筆者於第 194 至 197 四個小節之樂句中特別強調幾個音,分別為第 194 小節 f#2 音、第 195 小節 a2 音、第 196 小節 g2、b1 音及第 197 小節 d2、c#2 音,使音樂更加 流暢,樂句力度由 p 持續漸強至第 201 小節 g2 長音時急遽漸弱,此時鋼琴重現第 194 小節之主題樂句,單簧管藉由第 203 小節第二拍 a2、b2、c#3、d3 十六分音符 上行漸強,並維持力度至第 204 小節下行音型,於第 207 小節快速音群加快氣 流,製造些微緊張感,透過第 210 小節 e2、f2、g2、g2、a2、bb2 三連音之上行使音 量增至 f,於第 211 小節半音階再次漸強後承接 a 段。. 62.

(69) 調性於第 213 小節 a 段回歸 c 小調,以 C 段第 183 小節樂句發展,使用大量附 點音型動機及十六分音符以 f 演奏,第 217 至 219 小節旋律線為反覆樂句,單簧 管與鋼琴於第 220、221 小節前後相互模仿並漸弱,藉由第 223 小節力度之漸強後 於第 224 小節將調性轉回降 E 大調,於第 228 小節進入過門,溫柔的主題樂句由 鋼琴承接,直至第 231 小節第二拍六連音漸強,低音聲部以完全八度再現主題樂 句動機後漸弱至 p 且停留於休止符的延長記號上。(譜例 3-3-8). 【譜例 3-3-8】第三樂章,C 段,mm. 220-231. 單簧管以 g#2、a2 音作為附點音符動機發展,於第 222 小節四分音符 a2 音增加送 氣速度,使其漸強至第 224 小節第一拍 bb2 音,並於第二拍十六分音符下行漸 弱,第 226 小節由連續上行的三連音接續,使樂句更為緊湊,筆者於演奏時會特 別於小節內圓滑線之處加快送氣以作漸強,至第 227 小節三連音下行時轉為輕巧 的演奏,且保持至第 231 小節。 63.

(70) 第 237 小節樂段回到 A,降 E 大調,單簧管與鋼琴之主題樂句動機與第 1 至 22 小節相同,故不再多述,而此段落於第 258 小節至 266 小節過門部分,則使用第 157-166 小節過門之旋律動機作接續,新的旋律線性出現於第 267 小節,單簧管 以六連音快速音群與鋼琴符值較長之附點、八分音型呈現對比,於第 271 小節兩 者以三連音緊密連接樂句,力度隨著音型上行漸強至第 276 小節 c3 音,且鋼琴再 現第 53、54 小節樂句動機,經由第 277 至 282 小節長音 g2 音 tr 漸強至第 283 小 節 f2 音, 進入尾奏。(譜例 3-3-9) 【譜例 3-3-9】第三樂章,A 段,mm. 267-278. 64.

(71) 華麗的炫技樂句於第 267 小節展現快速六連音,筆者以 f 力度賦予音樂果斷、 光明之氛圍,藉由第 271 小節 e1、g1、c2 音,第 272 小節 c1、e1、a1 音,第 273 小 節 bb、d1、g1 之上行分散琶音使樂句持續漸強至第 275 小節 c2 音,利用第 275、 276 小節 C 調音階加快送氣速度再次擴張音樂張力,而後以長達六小節 g2 音之 tr 預告樂曲即將進入尾奏。. 第 283 小節為尾奏,鋼琴低音聲部以降 E 大調 I 級發展,厚重的三和弦與連續 上行附點音符動機更突顯出樂曲明亮、爽朗之風格,單簧管於第 294、295 小節 以 f 力度演奏快速六連音上行,藉由不斷加快氣流之速度使樂句再漸強,於第 296 小節六連音下行中與鋼琴將音量增至 ff,以三個強而有力之 I 級主和弦結束此 樂章。(譜例 3-3-10). 65.

(72) 【譜例 3-3-10】第三樂章,尾奏,mm. 283-299. 66.

(73) 第四章 結語 庫魯賽爾不只是一位作曲家,更是一位傑出的單簧管演奏家,於他之前單簧 管作品並不多,且當時這項樂器尚未普及,他秉持著對單簧管的熱忱,利用所 學作曲技法創作許多經典作品,其中一首便是《第一號單簧管協奏曲》。. 當時為古典橫跨浪漫時期,因此於創作作品中依然有明顯的古典時期音樂特 色,曲式上講求規律,大小調轉換時極為明確,聲響上更是非常均衡,典型的 協奏曲式於巴洛克時期奠定,為三個樂章形式,樂曲速度以快-慢-快呈現且沿 用至今,筆者透過研究此論文,聆賞許多演奏版本,豐富的聲響堆疊於管弦樂 團中,磅礡氣勢總是更勝鋼琴,情感表現也相對細膩,使筆者演奏時能夠進一 步想像這樣的氛圍,助於音樂性之詮釋。. 本曲除了依照傳統協奏曲式創作外,於第一樂章快板使用奏鳴曲式,清楚的 勾勒呈示部、發展部及再現部之主題樂句,而單純不複雜的伴奏型態,不時與 單簧管相互呼應,也藉由華麗的音群與節奏更加突顯大調明亮之感覺;慢板的 第二章調性仍於大調上,樂句溫柔如歌唱般,安穩且值得回味;第三樂章以輪 旋曲表現,神采奕奕的稍快板於樂曲中時而自信、俏皮,更展現許多六連音等 快速音群之演奏技巧,透過送氣速度、樂句型態、節奏音型與力度等,轉換音 色明暗度與樂曲氣分,也更加深單簧管演奏時迷人的風采。. 68.

(74) 作為一位單簧管演奏者,藉由研究庫魯賽爾及其作品,筆者更能同理一位音 樂家於其專業領域上之堅持,雖然僅對於此曲進一步分析及探討詮釋,但是於 過程中已經能進一步去留意樂曲中更加細膩之處,並思考如何運用氣流速度快 慢及強弱使樂曲更貼近作曲家譜上所標記,與鋼琴搭配時也能夠清楚表現作品 層次。. 69.

(75) 參考書目 中文書籍 Colin Lawason 主編,林慶俊、李慧玫譯。單簧管指引手冊。桃園市:原笙國 際。2010 年。 Pamela Wrston 著,陳建銘譯。歷史上的單簧管名家。新北市:揚智出版社。 2000 年。 宋威德 著,單簧管基本吹奏技巧之研究。桃園市:原笙國際。2007 年。. 外文書籍 Bernhard Henrik Crusell, tonsättare, klarinettvirtuos , hans dagböcker, studier i hans konst, verkförteckning: Almquist & Wiksell, 1977 Ruth-Esther Hillila,Barbara Blanchard Hong, Historical Dictionary of the Music and Musicians of Finland,(1997):34. 線上西文期刊 Early Romantic biographies (1800-50); music; Crusell, Bernhard Henrik from Oxford Music Online, 2001. http://0www.oxfordmusiconline.com.opac.lib.ntnu.edu.tw/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069 05#S06905.2. 70.

(76) 樂譜 Universal Edition for Clarinet and Piano by Pamela Weston , printed in Hungary 4/2011 Edition for Clarinet and Piano by Brent Coppenbarger , printed in Germany,1990 G. Henle Verlag Edition for Clarinet and Piano by Nicolai Pfeffer , printed in Germany,2016. 有聲資料 Crusell:Clarinet Concertos Nos1,2&3, Martin Fröst (clarinet), Gothenburg Symphony Orchestra, Okko Kamu, (BIS-SACD-1723) ,2011 Crusell:Clarinet Concertos Nos1,2&3, Eric Hoeprich (clarinet), Kolner Akademie, Michael Alexander Willens, ARS Produktion,2006 Bernhard Crusell-The Three Clarinet Concertos, Karl Leister (clarinet), Lahti Symphony Orchestra, Osmo Vänskä, (BIS-CD-345),1987. 71.

(7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2-1 化學實驗操作程序的認識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計劃與執行 2-2 化學實驗數據的解釋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2-3 化學實驗結果的推論與分析

推理論證 批判思辨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3 分析文本、數據等資料以解決問題 探究能力-問題解決 分析與發現 4-4

下列哪個作品引用了英國作曲家浦賽爾(Purcell)的曲調?.[r]

時值/節奏 力度 速度 音色 織體 和聲 調性

銀行 保險

[r]

利用學習成果促進音樂科的學與教(新辦) 小學 有效的課堂器樂演奏學與教策略(新辦) 小學 小學音樂教師基礎教學知識課程(新辦)

達、創意及思 維,透過音律 的演繹,具體 地展現. 靈活運用在創 作上,樂曲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