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A 小調《琶音琴》奏鳴曲,D. 821 之作品結構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章 A 小調《琶音琴》奏鳴曲,D. 821 之作品結構分析 "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章 A 小調《琶音琴》奏鳴曲,D. 821 之作品結構分析

在這首作品裡面,舒伯特依然採取了古典樂派規則的曲式,不受拘束地刻劃出樂思 與情感,曲中洋溢著舒伯特的風格。調性與和聲的細膩色彩營造了多變的氣氛,對比的 音樂個性也形成自然順暢的張力起伏;民謠式歌唱的旋律不斷地繚繞前進,讓每個樂句 都增添了無盡的韻味,顯得更長而整體,整首作品一氣呵成;經常重複之前的音樂動機,

像是影子般地相互呼應,提醒了整首樂曲的一致性。

本曲的基本句法明確清楚,樂句與樂段的長度比例適宜,使得這首作品具有均衡之 美感,優美的旋律更把纖細而微妙的情趣傳達得絲絲入扣。

《琶音琴》奏鳴曲一共包含三個樂章,第一樂章是標準的奏鳴曲式 (Sonata form),

第二樂章則是優美的兩段體 (Binary form),不間斷地連接進入輪旋奏鳴曲式 (Sonata- rondo)的終樂章。整體說來,這首創作的技巧展現較為溫和不激烈、音樂表達的筆觸精 巧而優雅,並不是在探求音樂性的深度,但溫柔抒情的第二樂章確實引人入勝,讓人回 味無窮,而第一樂章深思冥想的主題也與同年的作品A 小調弦樂四重奏 D. 804 遙相呼 應。1

本章將以表格配合,先列出各樂章結構梗概,再依序以文字解說,分析各主題與主 要段落之脈絡,以及音樂素材之運用,期對本曲架構能夠獲得清晰透徹之瞭解。

1 Brian Newbould, Schubert, the music and the man (California: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2)

[表一]舒伯特 A 小調《琶音琴》奏鳴曲,D. 821 全樂章結構分析:2

樂章 速度標題 曲式 拍號 結構 調性

中庸的快板 Allegro moderato

奏鳴曲式

Sonata form 4/4

呈示部 發展部 再現部 尾奏

a→C

F→d→F→a a→e→A a

慢板 Adagio

兩段體

Binary form 3/4

第一段 第二段

E→e→E→

#C→E

e→E→e→(C)→E→e→E

稍快板 Allegretto

輪旋 奏鳴曲式 Sonata-rondo

2/4

A-B-A' C B-A''

(主要調性)

A→d→A E

a→A 第一節 第一樂章

[表二]第一樂章(Allegro moderato)結構分析

曲式 段落(小節數) 主題 調性進行 小節數

呈示部(1-72)

第一主題 過門段落 第二主題 小尾奏

a a→C

C C

1-22 22-39 40-63 63-72

發展部(73-123) 第一段落 第二段落

F→d d→F→a

73-86 87-123

再現部(124-188)

第一主題 過門段落* 3

第二主題*

小尾奏*

a a A A

124-136 136-156 157-180 180-188

尾奏(188-205) a 188-205

2 本文之列表及譜例皆以舒伯特:A 小調《琶音琴》奏鳴曲,D. 821 為主題;所有列表中,

英文字之大寫代表大調,小寫代表小調。

3 “ * ”表示與呈示部第一次的出現相似,但有細微變化。

(3)

整首樂曲由鋼琴在a 小調上開場,奏出第一主題優美而略帶愁悵的旋律,在第六小 節出現了含蓄而別出心裁的拿坡里六和弦 (Neapolitan sixth )持續九小節後,傳遞給中提 琴主奏再次唱出第一主題,而鋼琴則轉以八分音符和弦音安靜地在一旁陪伴。樂句在第 十七小節稍作擴張至e'音,便由琶音 (arpeggio)下行漸弱至 pp 的音量,而後逐漸爬升至 第二十小節之“fp”強調音,成為第一主題中的最高音;隨後即接入過門段落(譜例一)。

【譜例一】4 第一樂章,1-24 小節

4 本章譜例完全取自 Bärenreiter-Verlag 之版本;“Arpeggione”以高音譜號記譜時,比演奏實

(4)

第二十二小節到三十九小節的過門段落中,包括了兩種調性:前半部分保持在從第 一主題延續而來的a 小調,而音型則來自第一主題中第三到第四小節的半音動機(譜例 二);後半部分則是宣示般地以屬七和弦之分解音型,乾脆俐落地轉成快活的C 大調(譜 例三)

【譜例二】第一樂章,22-25 小節

(前半部分 a 小調)

【譜例三】第一樂章,31-34 小節

(後半部分轉至 C 大調)

第二主題相對於第一主題的優美歌唱,具有活潑輕快的性格,旋律的十六分音符跳

(5)

【譜例四】第一樂章,40-43 小節

在第四十到六十三小節之間,第五十三小節重覆了一次第二主題,而兩次第二主題之 間,則由富歌唱性的四個小節銜接。

第二主題之後的小尾奏自第六十三到七十二小節,從中音域跳至高八度音域,最後 中提琴以五個和弦的撥奏作結尾,同時,反覆記號後的最後一個和弦也為接下來的發展 部作準備(譜例五)

【譜例五】第一樂章,69-73 小節

(6)

發展部的第一段落是這首作品當中少見之處,由鋼琴擔任主旋律,而中提琴以撥奏 分解和弦的琶音作為伴奏角色(譜例六);鋼琴的右手旋律輪廓,前六小節其實是來自 樂章開頭的原形(譜例七),在此處改在溫暖迷人的F 大調。然而溫暖的 F 大調只維持 了五個小節,隨即被猛然的d 小調屬和弦所擊破(第七十九小節),邁向第二部分(譜 例六)

【譜例六】第一樂章,74-83 小節

【譜例七】第一樂章,1-6 小節

(7)

第八十七小節開始了發展部的第二段落,取自呈示部第二主題的節奏與音程型態

(參見譜例五),只是改在d 小調上呈現(譜例八)。

【譜例八】第一樂章,87-90 小節

行至第九十五小節,運用中提琴旋律的三個持續長音,在鋼琴部分作和聲的轉變,

化解了緊張的小調氣氛,並且再次回到F 大調的歡樂之中(譜例九)。

【譜例九】第一樂章,95-103 小節

(8)

第一零五小節,舒伯特又一次使用擅長的作法,在旋律的長音中由伴奏的鋼琴進行 和聲轉換,而鋼琴的左手部分再次取用呈示部第二主題的素材;直到第一一零小節起,

保持了十四個小節的E 大調和聲-其實就等同於 a 小調屬和弦-強烈地指示著即將回到 主調a 小調(譜例十)。

【譜例十】第一樂章,112-123 小節

再現部的出現從第一二四至一八八小節,大致上與呈示部幾乎相同,只有幾處細微 的改變:第一三二小節中提琴改以分解和弦琶音取代了原本第十七小節的單音(譜例十 一)

【譜例十一】第一樂章,17-18、131-132 小節

另外,原本第二十四小節的中提琴旋律(參見譜例三),在第一三八小節改由鋼琴

(9)

彈出,並且順勢轉到e 小調上進行(譜例十二)。

【譜例十二】第一樂章,137-142 小節

再現部的第二主題、第一五七小節在A 大調上展開,相對於憂鬱的主調 a 小調,此 處更顯得光彩明亮而有生氣(譜例十三)

【譜例十三】第一樂章,155-158 小節

最後的尾奏從第一八八小節開始至結束,倏地回到平緩哀愁的a 小調,彷彿回憶似 地以複點節奏喚起呈示部中的過門段落;結束前以厚重的主和弦為交會,中提琴與鋼琴 以相反方向分別往頂點與底點消逝,卻又突然回頭,以兩個堅定有力的和弦告終(譜例 十四)

(10)

【譜例十四】第一樂章,188-205 小節

第二節 第二樂章

第二樂章是本首奏鳴曲最溫暖優美的抒情樂章,平靜的3/4 拍子,採用兩段體 (Binary form)的形式,5分為第一段與第二段:前者的開頭部分使用和弦音的琶音 (arpeggion)音形,後者則使用鄰近的音階(scale)形態。

5 一種曲式,常使用於奏鳴曲之第二樂章,分為前後兩個段落。通常與第一樂章調性不同

(常用屬調),並且是銜接到第三樂章的調性過渡;前半第一樂段在和聲上尚未得到完全解決,

(11)

[表三]第二樂章(Adagio)結構分析

段落(小節數)

主題

(八小節為基本單位) 調性進行 小節數

第一段(1-33)

A B A'

E e E→C→E

1-11 12-19 20-33

第二段(34-71)

C C' D D' 過門段落

e→E e→C→E

e e E

34-41 42-50 51-58 59-66 67-71

第二樂章由鋼琴彈奏E 大調的三小節分解和弦導引為開端,然後轉交給中提琴奏出 平靜美麗的八小節旋律(4-11 小節),這是第一個主題(A);第十二小節進入 e 小調的第 二個主題(B)。主題 A 與主題 B 都是整齊的八小節樂句,前四小節結束在屬和弦上(半 終止),後四小節則以前四小節動機為基礎,兩者形狀有所相似。

【譜例十五】第二樂章,1-14 小節

第二十小節回到主題A 的旋律素材(此稱 A'),但更為肯定(使用 mf 之音量),並

(12)

且在主題的第七小節(樂章第二十六小節)轉變和聲(C 大調屬和弦),並自此延伸出 七小節的樂句(27-33 小節);主題A'也形成了 4+3+3+4(小節)的對稱句型(譜例十六)

【譜例十六】第二樂章,20-33 小節

第三十四小節開始,進入本樂章的第二段e 小調的主題(C),五個小節之後又回到 E 大調(譜例十七)

【譜例十七】第二樂章,34-41 小節

第四十二小節起是主題C',它的第七個小節(樂章第四十八小節)對照主題 C 的相 同地方(第四十小節,譜例十七),中提琴提高了三度。另外,主題C'的第八小節(樂 章第四十九小節)亦是下一個主題(D)的起始;主題 D 更趨平靜,鋼琴節奏由之前的八

(13)

分音符增長為四分音符,而低音部只剩下每小節三拍的長音;第五十二小節鋼琴的低音

g 構成了獨特的增六和弦,在平靜中增加了緊張度。第五十七小節的主題 D'則又比主 D 的整個音域降下八度;同時鋼琴的低音部是下行的半音,而中提琴上跳五度音程,

保持四小節的長音,更襯托出一股低沉的行進方向(譜例十八)

【譜例十八】第二樂章,42-71 小節

第六十七小節的過門段落彷彿是一段裝飾性的獨白,藉由琶音音形爬升了超過兩個八 度,隨之漸慢下行,直接導入第三樂章(譜例十八)

(14)

第三節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是這首奏鳴曲中篇幅最長的一個樂章,總共長達四百五十個小節(須 加上88-111 和 288-307 小節的反覆),是 2/4 的稍快板,相較於前面兩個樂章,音樂線 條有更緊密的起伏律動,而整體的節奏個性也更為活潑鮮明。採用了輪旋奏鳴曲式 (sonata-rondo),主題 A 所帶領的段落在樂章中出現了三次,每次都有細微的改變;主題 B 共有兩次;而中間的主題 C 段落則包含了一○八個小節,相當於發展部。

[表四]第三樂章(Allegretto)結構分析

段落(小節數) 主題 調性進行

小節數

* Bärenreiter, Peters 版

(其它版本)6

呈示部(72-258)

A B A'

A d→F→d→a

A

72-122 (1-75) 123-207 (76-160) 208-258 (161-211) 發展部(259-346) C E→a 259-346 (212-319)

再現部(347-477) B' A''

a→C→a A

347-422 (320-395) 423-477 (396-450)

本樂章由第二樂章結尾不間斷地進入,帶出富有波浪般韻律的主題A,在 A 大調上 呈現;這首奏鳴曲的其中一個特殊之處,便是以憂愁的a 小調開始,卻以明亮快活的 A 大調第三樂章收場。主題A 的段落在 A 大調上進行(譜例十九),運用鋼琴低音的持續

6 Bärenreiter 與 Peters 版的小節數編號,是將第二樂章與第三樂章視為一整體所做的排序,

因此第三樂章的開始小節數為“第 72 小節”;另外,這兩個版本在第 88-111 小節(共二十四小節)、 以及第288-307 小節(共二十小節)之間使用了反覆記號的標示;以上因素造成版本之間小節

(15)

音來作和聲改變,低音保持了音響的穩定,且使得和聲能被清楚地聽見。

【譜例十九】第三樂章,72-81 小節

主題A 與第一樂章的第一主題關聯密切:節奏上使用了後者的元素(譜例二十);

【譜例二十】第一樂章,10-13 小節

伴奏型態也與後者相仿,都以八分音符彈奏和弦的分解音(譜例二十);旋律的音形則 是極為相似,巧妙地融入了兩個平行調(譜例二十一)

【譜例二十一】

第三樂章主題 A

第一樂章第一主題(對照有括號的音)

(16)

整段安靜的主題A,以結尾處 A 大調的重覆和弦逐漸消失,而最後的突強音帶來了 驚喜(第一二二小節);緊接著主題B 的段落直接轉成 d 小調(譜例二十二),並與主題 A 有明顯的對比:不同於輕聲歌唱的主題 A,主題 B 是十六分音符緊湊的節奏,音程有 較大的跳躍,音量強弱的差距幅度較大,有較為清楚的轉調部分-在第一四二小節短暫 地轉至關係調F 大調(譜例二十四)。主題 B 有兩種主要的節奏:相關於第一樂章第二 主題的十六分音符(譜例二十二),以及本樂章主題A 的附點節奏(譜例二十三)。

【譜例二十二】第三樂章,122-131 小節

【譜例二十三】第三樂章,153-157

【譜例二十四】第三樂章,142-149 小節

(17)

第二次的主題A'與第一次出現時相較,有兩處改變,一是第九十四與第二三○小節

(譜例二十五),另一是第一一○與第二四六小節(譜例二十六);這兩個地方都是在第 二次出現時,將旋律部分增加音符並且壓縮節奏。此外,主題A 在第 88-111 的二十四 個小節反覆,在A'中則是被省去了。7

【譜例二十五】第三樂章,92-95 小節;228-231 小節

【譜例二十六】第三樂章,108-111 小節;244-247 小節

主題A'之後進入發展部(主題 C),直接轉到屬調-E 大調,節奏以附點、切分音 與十六分音符為基礎,形成詼諧可愛的性格(譜例二十七)

【譜例二十七】第三樂章,259-267 小節

7 或許這是 Bärenreiter 和 Peters 版之所以用「反覆記號」表示,而不完整寫出來的原因;

(18)

主題C 的段落進行到第三二二小節,鋼琴低音維持在 E 大調的 e 音上,但調性卻已 巧妙地移至遠系調-a 小調,而且每一個小節都有和聲變化。同時,這裡是另一處由鋼 琴擔任旋律,而中提琴以撥奏分解和弦來伴奏的例子(第一處參見譜例七)(譜例二十 八)

【譜例二十八】第三樂章,323-334 小節

第三四七小節承續在a 小調上,開始了再現部(但刪除主題 A,保留主題 B A'),並且稍加修改稱作主題 B'與主題 A″。主題 B'大致上與呈示部的主題 B 相同,

(19)

只是改用a 小調為調性(譜例二十九)。

【譜例二十九】第三樂章,347-350 小節

第四二三小節最後一次出現主題A 的相似形(A″),回到 A 大調,與前面兩次(主題 A 和 A')仍有些微的不同,而與 A'對照的差異出現在數處:第 431-438 小節之間-伴奏 完全改變了之前的和聲,而中提琴有三個音的修改(箭頭指出處),雖然看似相仿,其 實形成不同的色彩(譜例三十)

【譜例三十】

第三樂章,431-438 小節(屬主題 A″)

第三樂章,216-223 小節(屬主題 A')

(20)

差異也表現在第441-445 小節之間,中提琴有增音和節奏的改變(括號處)(譜例三十 一)

【譜例三十一】第三樂章

441-445 小節

226-230 小節

而第四五一小節開始的轉變,則是中提琴爬高了八度,並持續到第四六六小節(譜例三 十二)

【譜例三十二】第三樂章

(21)

451-458 小節

236-243 小節

樂曲最終十小節(468-477 小節)是將主題 A'在第 255-257 小節的長音中間,插入兩小 節的琶音音形,保持在主調A 大調的主和弦上,而鋼琴則繼續重覆。音量從 pp 逐漸消 逝,倒數第二小節突如其來地出現音量為 ff 的屬和弦,又忽然鬆弛,以小聲(p)音量的跨 弦琶音優美地作收尾(譜例三十三)

【譜例三十三】第三樂章

468-477 小節

(22)

整首作品的結構清晰,音樂內涵單純卻細膩,必須以絕對的優雅為支柱,再為細節 部分添入各種趣味的音樂色彩。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經藏結集,依此顯出第三結集的經藏相同於第二結集,是集出《長阿 含》 、 《中阿含》 、 《雜阿含》 、 《增一阿含》

如圖,D、E、F 三點分別在圓內、圓上、圓外,則∠ADB、∠AEB、∠AFB 的大小關係為ˉˉ ˉˉ。(請由小到大排列)... 小康要平分一個半徑為 8

在現行的 99

加拿大第一民族組織(TteS)於 27 日公布一項調查表示,在卑詩省(British Columbia)的一所印第安寄宿學校舊址發現了 215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有鑑於新冠肺炎疫情擾亂全球生活節奏,今年首度以「世界提琴 日」( World Violin Day )之名,在美國時間 12 月

在選擇合 適的策略 解決 數學問題 時,能與 別人溝通 、磋商及 作出 協調(例 如在解決 幾何問題 時在演繹 法或 分析法之 間進行選 擇,以及 與小組成 員商 討統計研

一九八八年,世界佛教徒友誼會第十六屆大會由美國西來寺主辦,星雲大師在一九八六

多樣而複雜的曲調反而會主客不分,妨礙身心收攝,以此觀點則既有的梵唄曲調已夠用,但 當梵唄變成公開的表演,甚至演出成為一種常態,則傳統的模式顯然不足以滿足舞台可以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