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生命的詮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生命的詮釋"

Copied!
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生命的詮釋

An Interpretation of Life

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 校長 ◎ 楊克平Ke-Ping Yang

在世界文明史上,現代人類物質的豐富,極 可能是前所未有的,科技亦發展到了太空或地球 以外的星球,甚至還企圖取代上帝,創造了基因 工程的改造或複製生物;這些無止境的物質創造 與消耗,人不僅給自己帶來極大的煩惱與苦痛,

也給環境、生態帶來沈重的負荷與毀滅。科技原 是人類所創造的一個工具,被我們所利用,使我 們的生活得以改善;也使我們在物質生活不慮匱 乏之餘,方便提升精神生活,使身心靈得以平衡 發展,最終達天人合一之境界,享受上天本已賦 予的生命資源。

然觀今日許多憂鬱症、自殺、情緒失控、行 為乖戾等症狀與行為,人的內心世界的清靜、和 諧、喜悅已漸渺遠而不可得,而不停的競爭、比 較卻與動物世界愈趨相近,各種背離天道的事 件層出不窮,各種前所未有的災難與疾病也不 斷侵襲。過度的注重有形世界裡的物質生命,使 人性的尊嚴、生命的意義、生命的價值因而模糊 扭曲。究竟上天賦予我們的這珍貴人身,所為 何來?生命究竟是什麼?生命存在的目的又是什 麼?

生命及其存在的目的

回溯我們尚未出世時,就已透過母親與這個 世界有了親密的連結。母親吸收來自天地化育而 成的食物與社會眾人提供的各種生活所需以滋養 我們,出世之後,我們與世界有了更直接的相互 依存關係,包括父母、兄弟、姊妹等各種親戚關 係、同學關係、朋友關係、師生關係、從屬關 係………等,同時也與環境、天地、日月、星 辰、水火、空氣、各種動植物等整個宇宙,建立 了不可分割的關係。倘若失了這些關係,我們還 存在嗎?是故,生命就是關係。要體驗人生,就 要體驗關係;關係乃是世間最大的道場。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宇宙整體的一部份,是與 之連結一體的。然所謂的「四方上下曰宇,往古 來今曰宙」《淮南子‧原道訓》的宇宙概念,所 交織出來的時間與空間,雖提供了,也同時限制 了我們的活動場域。人之於宇宙,如細胞之於身 體,如葉片之於樹木,亦如關係之於生命;關係 破裂,即如身體細胞受侵或破壞,生命就有苦 難。關係也是我們自己的一面明鏡;所謂的「物 以類聚」,我們所吸引的關係,就是反映我們所

摘要

在外控理性主導下,人類企求更多的外控成就及外在價值,此種汲汲向外營求的結果,忽視了真正內在生命的存 在及成長,也斷除了與上天宛如「孩子與母親」般的「臍帶」關係。本文即是由「生命即關係」的層次切入作多角度 宏觀之探討,並提出使生命關係圓融合一的可行方法,希冀有助於生命教育的陶治育成,使新世紀的教育回歸到以人 為中心的理想。

(2)

Journal of Cardinal Tien College of Healthcare & Management No.5 June 2007

擁有的特質,或對關係所存有的信念。無論什麼 關係,這些關係人所擁有我們不喜歡的東西,可 能是我們自己也擁有、也想去做,或也相信的事 物。他們補足了我們的生命,於是我們吸引他們 來到身邊。而生命的目的即在透過人事物的互動 關係彰顯我們內在的神性。

因為任何人皆無法切斷自己與周遭世界的任 何關係,故關係的衝突、破碎、斷裂就是導致人 類痛苦的來源。而與自己內在的關係卻又是所有 外在關係的源頭,正如身體症狀是心靈狀況的一 面鏡子,而醜人只換鏡子是沒有用的。所以我們 可藉由改變自己以改變外在的關係,而這可先從 改變與父母的關係模式開始做起。我們過去與父 母的關係會映現在我們現在所擁有的主要人際關 係上。除非我們徹底改善與父母的關係,才有可 能創造出自己所想要的關係模式。我們與自己內 在的關係是深受童年時期與周遭大人關係的影 響。童年時期大人給我們的反應,通常是我們目 前對自己的反應方式,包括正向與負向的反應。

若我們從未被父母讚美過,則我們現在也不知如 何來讚美自己,或許會認為自己根本不值得讚 美。當我們全然的接受自己時,亦即我們內心沒 有了矛盾、衝突、競爭、比較、對抗、焦慮、恐 懼或孤獨感等情緒時,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方得以 和諧,因為「外在世界是內心世界的反射」,故 90%的痛苦其實都是我們自己創造的。當我們的 內在世界改變時,外在世界也將隨著改變。

此外,我們必要與這個世界、這個宇宙有親 密的連結感;因為我們來自這個宇宙,我們被宇 宙的大能所創造,我們是祂的一個部分,祂是 根。於是無怪乎凡與家庭失連的孩子內心永遠有 不安、有恐懼、有矛盾、有痛苦,縱然他/她的 物質生活無慮。我們若與上天失去了連結,正如 同走失了的孩子,即便用盡一切努力,終將有莫 名的焦慮、不安、鬱卒等負面感覺汩汩湧現。然 而如何能擁有平安的內在世界呢?因為生命中苦

難的根源在於物我分離的感覺,只有回到合一的 境界中才能感受我與他人、與造物者的統一。神 或上帝的概念並非僅來自宗教,此乃是生命的本 源;如同我們的物質生命來自於父母一般,這個 關係連結的親密度將決定我們生命喜悅或受苦的 程度。

關係療癒

既然生命中的問題與困難,皆源自於內心世 界的創痛,則除非我們有勇氣面對與穿越,再次 經歷,否則痛楚不會自動消逝。至於苦痛如何解 決?筆者願分享下述經驗:(一)先接納自己,接 受自己所有的負面情緒,以不批判、不責備、不 建議的方式去經驗它。須知,接納自己、認同自 己的責任是在「自己」,若要靠他人的認同與接 納,才能表達自己的情緒及感受,即是自己將力 量給了別人,則亦很容易將力量也給疾病或各種 病毒、癌細胞等;結果是將自己的身心健康都給 祭出。(二)關係的調整:與自己關係處理好,亦即 不罣礙於自己的情緒時,外在關係會自動轉變。

須知,人類世界的對立與衝突無法停止,除非我 們先停止自己內在的對立與衝突。(三)帶有覺知的 祈禱:心連心的祈禱即是與上天、與生命之源的 連結,其力量是無限的,與天人的疏離感方會消 失。覺醒中的祈禱與保持對生命與生活事件的覺 知性是關鍵,否則在關係療癒與經驗苦痛時,往 往會忘記由內觀照而做出無意識的行為反應。

近年教育部將「生命教育」納為教育重點,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自然無庸置疑。然觀有些生命 教育的課程仍充滿許多哲理與教條及一些抽象的 詞彙,如存在之本體等;卻仍少見具體有效的落 實方法。因為生命本有許多內在的、察覺或未覺 察到的關係創傷與苦痛;如何療癒關係?又如何 與這些創傷與苦痛共存而不受其影響,此乃生命 教育的重點。唯有關係被療癒,創傷與苦難方得 消弭,亦才有餘力幫助他人、教導他人;是故

0 0 5

(3)

為人師者與自己本身的關係必須先修復,其對生 命的概念亦必須清楚。教育並非僅止於知識,而 是智慧;因智慧是知識的展用。教師們應十分小 心的覺知到在把什麼東西置入學生的記憶庫中。

生命教育要教的是「概念」,而不是「資料」;

應以關係療癒、關係合一為主軸,最終的目的是 使自己融入宇宙整體的愛的能量中。當我們發現 愛,我們就知道該怎樣去生活;生命的過程是以 自我關係調整起,並不斷的調整各種關係互動的 模式。所以我們要願意為自己所有的生命事件負 責,否則我們就不能對生命有任何改變。

結語

綜 合 而 言 , 生 命 即 關 係 ; 即 與 自 己 、 與 他 人、與環境、與自然、與上天的關係;生命的目 的在透過關係,彰顯人內在的神性。生命中各種 痛苦的本質是由於我們原始的感覺被分離,無法 和內心自我的感覺結合;而且這種內心的分離感 的狀態正是長久以來引起戰爭、衝突和紛爭的 起因。療癒好內在關係的創傷,外在關係自然和 諧,因「外在世界是內在世界的反射」。而還給 自己內在的和平就是送給自己及世界最大的禮 物;因為我們不可能愛他人,卻不愛自己;也不 可能愛自己卻無法愛他人。生命是被兩種需要:

「愛」與「被愛」所主導著;這也是「敬天愛 人」的真諦。生命,我們可以把它變成一所學 校、一個戰場,或一個遊樂場,端賴自己的信 念;因為信念創造實相。

參考資料

劉安 (漢). 淮南子‧卷一原道訓。

鈕則誠 (2004). 生命教育:學理與體驗。台北:揚 智出版社。

Ardagh, A. (2007). Awakening into oneness:

The power of blessing in the evolution of consciousness. Canada: Sounds True, Inc.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相當清楚的是, Avalokiteśvara 這個複合詞是由 avalokita 跟 īśvara 結合而成。avalokita 為觀,而 īśvara 為自在,所以譯為 觀自在。因為連音或連聲 (saṃdhi)的關係,avalokita

piramide_cestia.jpg..  Recent study shows that quite a n umber of Graeco Roman papyri reco rded cultural interactions betwee n Greek culture and Egyptian cult ure. Th ere are

這些 dimensions 之間的關係, 而這些關係和 ordered basis 的選取無關, 所以 A, B associated λ 的 elementary Jordan matrices 的各個階數的個數會相同, 也就是 A,B 可以化為相同的

(三) 「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責任」

為學生提供真實 的學習經歷,從 中了解如何實踐

[r]

[r]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