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感到苦受時了知:『我感到苦受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感到苦受時了知:『我感到苦受"

Copied!
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1

談談八風吹不動

林崇安

「多聞聖弟子於利生起時,彼如是思擇:

『對我此為利之生起,此為無常、苦、變 易之法』,彼如實了知。於衰生時,彼如是 思擇:『對我此為衰之生起,此為無常、苦、

變易之法』,彼如實了知。……利永盡其心 而不住,衰亦永盡其心而不住。……彼不 順於利,不拒於衰。……」(其餘的毀譽、

稱譏、苦樂也一樣面對)

此處指出,禪修者要先訓練思擇力,確認 八風是無常、苦、變易之法;經由勝解,八風 不能占據他的內心,因而對正面的利、譽、稱、

樂,不起歡迎之心;對負面的衰、毀、譏、苦,

不起排斥之心,最後達成解脫了生、老、病、

死、愁、嘆、苦、憂、惱。

八風中的苦、樂生起時,禪修者可依據「受 念住」的教導來修行,佛陀說:

「比丘感到樂受時了知:『我感到樂受。』

感到苦受時了知:『我感到苦受。』感到不 苦不樂受時了知:『我感到不苦不樂受。』

……」

禪修者如此面對感受,安住於觀照感受的 生起、感受的壞滅,以及感受的生起與壞滅。

最後,他現前覺知到︰「這是感受。」如是唯 有了知,唯有覺照,而不執著世間的任何事物 了。

如果由於八風而生起了貪心、瞋心和癡心 時,禪修者可依據「心念住」的教導來修行,

佛陀說:

「比丘了知『有貪的心』為有貪的心,了 知『沒有貪的心』為沒有貪的心;了知『有

瞋的心』為有瞋的心,了知『沒有瞋的心』

為沒有瞋的心;了知『有癡的心』為有癡 的心,了知『沒有癡的心』為沒有癡的心;

……」

禪修者如此隨觀貪心、瞋心和癡心的生 起、壞滅。最後,他現前覺知到︰「這是心。」

如是唯有了知,唯有覺照,而不執著世間的任 何事物了。

總之,想要八風吹不動,必須培養如理作 意的思擇力和念住,看清八風的真相是無常、

苦、無我,因而才能放下對利衰、毀譽、稱譏、

苦樂的執著,而不被八風吹動;也可知道,不 經一番努力,想要不被八風吹動是很難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如來「取一切眾生如己身」,以眾生的痛苦為自己的痛苦,但不著眾生相,因為 如來「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

○「定外修觀」意即從近行定或安止定出來之後,照見究竟名色法及 觀照它們為無常、苦、無我。這是在止禪禪那之外觀照;然而那時 還是有剎那定,

我最害怕做生活與 社會科的功課,因 此,我常常都拖延 到深夜非做不可時 才做,但那時候可 以幫忙我的人都睡 了,那種無助的感

她寫道,當我們在生活中最想做的事情也是我們的義務時,最能 感受到 Ikigai 。關於 Ikigai ,感受就是最誠實的,如果我們知道如何

漢譯 巴利文 巴利文漢譯 現代白話語譯 擬喻 苦 dukkha 苦 苦(煩惱) 病 集 dukkhasamudaya 苦之集 苦(煩惱)生起的原因 病因 滅 dukkhanirodha 苦之滅 苦(煩惱)的止息 病癒 道

才有這樣的結果 ( idaṁ hoti ) 。累次有同樣的事實可現觀或驗證,由例 證推理,就可以記說:處於有這一些因緣具足時( imasmiṁ sati ),肯定 有這樣的結果(

 十方所有眾生類  願無病苦常安樂   眾生所有諸法義  願所希望同得成   菩提之行我修行  願所生處知宿命   世世捨身受身處  願常出處成具足 

是與兜率內院何異。但彼道力所成。而此直業力耳。予甞笑之。是安知我此妙力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