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凝視死亡》帶給我的啟示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凝視死亡》帶給我的啟示"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凝視死亡》帶給我的啟示

一、前言

以前讀侯文詠寫的《大醫院小醫師》,只是感覺有趣而已;後來 讀《白色巨塔》,開始對醫院內部的權力運作方式有了更多的想像或 瞭解。但是對這些問題或情境,純屬「旁觀」,而非「經歷」。直到自 己的親人出現嚴重病症,方才醒悟:生死現象就發生在當下,而且從 古至今,無人可以倖免!是的,無論一個人是否喜歡,是否願意面對,

都必須直視每分每秒都在衰老或死亡的事實,問題是:我們,已經做 好心理準備了嗎?

《凝視死亡: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由廖月娟譯自 葛文德(Atul Gawande)所寫的《Being Mortal》,讀後感觸良深,特 此披露心得,以饗大眾。

二、關於《凝視死亡》

《凝視死亡》作者葛文德任教於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 管理學系,也是非營利組織 Lifebox 會長,致力於提升全球外科手術 安全,曾經獲得麥克阿瑟研究獎、美國國家雜誌獎、美國醫療服務研 究協會最具影響力獎等榮譽。以其豐厚之學養,以及多年累積的臨床 經驗,暢談「如何面對死亡」,自然極具說服力。

(2)

《凝視死亡》的前言標題「一位外科醫師對衰老與死亡的思索」

即是此書中譯本的副標題,凸顯了此書的撰寫緣由,接下來談論「獨 立的自我」、「肉身解體」、「依賴」、「老人家的生活願景」、「值得活的 人生」、「放手」、「生死問答」、「勇氣」等主題,最後以「幫助病人完 成更大的人生目標」為結語標題,對全書宗旨有畫龍點睛之效。

此書牽涉問題範圍甚廣,扼要來說,可以第七章〈生死問答〉裡 的一段話為代表:「我們雖然在自己的領域更加精進,但對病人的了 解也愈來愈少。」因此,中譯本附錄韓良誠醫師的〈讀後感〉,直接 道破了醫療現場最值得關注的問題:「人,除了是生物體之外,還有 精神與靈性的部分,我個人認為這部分需要以多做病史探問、身體診 察,以及為病人解釋病情的敘述醫學來彌補,而這正是目前的醫療最 被忽略、也最受批評的部分。」

如何以兼顧「人性」及「尊嚴」的方式協助病人走完最後一程,

相信是所有人讀完這本書之後,會不斷地反覆思索及探討的核心課 題,當然對安寧醫療、長期照護、老年學等領域也會有相當的刺激與 啟發。

三、人生就是「邁向死亡的存在」

《凝視死亡》揭露的問題,在東西方的許多宗教及哲學文獻中均

(3)

有深入之探索,然而現代人所受的教育訓練,多以知識、技術的累積 為尚,關乎生死存亡的重大議題反而容易被人忽略。這讓我想起德國 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76)所說的:「人,

就是邁向死亡的『在世存有者』。」

仔細想想,海德格爾似乎只是說出了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識」, 然而,或許正因為被當成常識而已,所以就如同我們都活在空氣中卻 忘了空氣的存在一般,我們都忘了這個「事實」並非只是書本上的一 段文字,而是我們賴以維生的當下!

除了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觀點,中國古代哲學名著《莊子》更是 蘊含了許多關於生死問題的思考。例如:

死生,命也;有其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 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泉涸,魚相 與處於陸,相咰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亡於江湖。與其譽堯 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 我以老,息我已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莊子.

大宗師)

確實,「生」與「死」看似對立的兩面,而且一般人總是有意識或無 意識地帶著「貪生怕死」的態度或想法。但是盱衡古今,有誰可以只

「生」而不「死」呢?至於如何同時通達「善生」與「善死」之理,

(4)

學問就更大了。

《莊子》記載了一則故事:

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距鼓盆而歌,惠子曰:「與 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意甚 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慨然!察其 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 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 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 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至樂)

在上面這段文字中,莊子展現了卓越的智慧。不止「生」屬於自然,

「死」也屬於自然,如果「生」與「死」皆屬自然,何庸為「生」而 樂?豈需為「死」而哭?若能通達生死之理,就等於通達命理,如此 豁達的胸襟與態度,才是我們能夠真正逍遙於天地之間,在精神上獲 得自由的根據。只是從現實面來說,有多少人可以接受「生死乃自然 之理」的事實?有多少人可以看穿這一點,從容面對各種生、死交替 的畫面?

四、醫院及醫護人員角色的轉化

醫院,向來被視為「救生」的場所,但是平心而論,很多醫院不

(5)

也扮演著「送死」的角色?

如果醫護人員、病人及家屬都著眼於醫院「延長生命」的功能,

卻無視於更多「允許生命結束」的可能性,那麼,在面對「不可承受 之重」的死亡現象來臨時,不用說病人及家屬可能因為缺乏心理準備 而無法接受事實,或許連醫護人員也要思考:面對經常出現的場景,

是否已經習慣或麻痺?

從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來說,習慣或麻痺是正常的精神防衛機 轉,這當然有心理學的根據。然而,醫護人員也有責任及義務協助病 人或家屬在兼顧「人性」與「尊嚴」的前提下走完最後一程,而不只 是把照顧病人的常規作法,視為某種機械性的操作流程。

從醫療倫理的角度來說,溫情的支持,不能只來自於患者家屬,

在更多的案例中,醫療人員因其職業身份的緣故,反而扮演了更吃重 的角色。因此,身為醫護人員,自當對相關問題進行更深入的探索,

就如同《凝視死亡》作者葛文德本身所示範的:醫者,除了自身專業 訓練所提供的知識與技能,在與病人溝通的過程中,更需留意治療行 為以外的關懷與照顧,而且這會牽涉到更具崇高價值的醫療思維。

五、心靈平衡的技巧

既然所有人從「出生」開始,就不可避免地邁向「死亡」,認清

(6)

衰老及死亡乃人生必然且遲早都要面對事實,可以當成建構具有崇高 價值的醫療思維的第一步。

事實上,在宗教學領域,尤其佛教對此一問題的思考,可以作為 我們的借鏡。例如眾多佛教典籍所指出的:生、老、病、死,乃吾人 無法迴避的真實課題。對此,無庸過於悲觀,因為在所有的生命型態 中,人類是少數能夠思維此一問題的物種,而且從古至今,有無數的 人投入研究,或是藉由禪修等心靈訓練技巧而征服此項課題;反過來 說,我們也不能過於樂觀,因為即使對佛教典籍有深入研究的學者,

也有可能在臨終時呼天搶地,徬徨無據。

不宜過度悲觀或樂觀,意味著什麼?我想,佛教的「中道」思想 已經提供了心靈平衡的絕佳妙方。面對生死課題,倘若終日擔憂不 止,彷若杞人憂天,自然不是上策;但若無視於生死現象的嚴肅性,

一旦親人或自己遭逢不測,因為平時沒有培養「無畏」的態度,還是 會陷入焦慮與困窘的境地。所以,如何取得「樂觀」與「悲觀」兩者 之間的平衡,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維持正念的態度,當意外時刻來臨 時也不會驚惶失措,應是值得吾人關注的重要課題。

至於如何維持「正念」?佛家、道家的觀念是相通的。

首先是培養「正視」或「直觀」的態度。各種生離死別的現象,

猶如日月循環,彷彿潮汐起落,即使俗諺也說「天下沒有不散的筵

(7)

席」,我們豈能甘心成為將頭埋入沙堆的鴕鳥?唯有面對事實,坦然

「接受」,才能談到「放下」與「自在」,不是嗎?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照護生命的觀念,對幫自己或家人面對 死亡課題時展現從容不迫的態度,有相當正面的作用。誠如「台上一 分鐘,台下十年功」這段話所顯示的,若非平實做足功夫,豈能臨機 應變?若不是平時已經培養出「生死一如」的價值觀,怎能在面對死 亡課題時坦然迎赴?

六、結語

「生」與「死」乃吾人必須直面的課題,《凝視死亡》透過醫療 現場的案例,帶領我們展開探索之旅,在閱讀的過程中,由於思考問 題範圍不同的緣故,仍會不時翻回相關的章節來尋求各種可能的解答 線索,加上過去曾經涉獵哲學或宗教方面的典籍,對照思考,深感遺 韻無窮,於是不揣智陋,提出個人淺見,尚祈方家指正為盼!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森: 大概是, 但我不覺得這是很理想的情況, 因為他們應該自在地出去。 我剛到 RIMS 的時候 是教授, 91 到 93 年間我在猶它大學訪問, 這情況有些不尋常, 但是當時我想避開得 Fields

明道六年一貫的教育方針 造就了無數的英才,對於當時 還是學生的我來說,身邊的同 儕各個都是好手,所帶來的壓

Mary Newport)是佛羅 裡達州 Tampa 醫院的初生兒醫生,瑪麗醫生發現她的先生有嚴重的老人癡呆症,醫院 為她先生檢查的時候,讓 N

林醫師是高雄醫學院的師培中心主任 他運用 X MIND 的這個軟體進行教學觀察 觀課後立刻就可以將教學觀察紀錄分類後 提供給教學者參考. XMIND 還可以轉成 WORD 或者

也就已經具有些許的感受,例如剎那的 快樂、痛苦的「受」等,或許也會對外 在環境有一些「想」,一些「思」的作

完整閱讀循環(complete reading cycle, 簡稱 CRC) 這個方法是學者 Crowe 在 1996 年所提出的,目的是為了使閱讀更像日常的溝通,並且透過閱讀來增進

我一開始對這門課的目標只是想單純上課認真抄筆記、作業好好 寫、絕不早退外,還從未想過會上台報告。雖然我是老師點到要

讀者或許有興趣知道,哪些運算的方向性是「右」呢?比如說等號「=」的 方向性就是右。例如,當我們寫「x=y=1」,電腦先執行右邊的「y=1」,所以變 數 y 的值是 1 了,然後才執行左邊的「x=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