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移動與遷徙 - 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移動與遷徙 - 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

Copied!
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018-19

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

(2)

階段一:流浪的種子(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計畫)

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 國際當代藝術交流 特展

策展人:吳尚霖 (阿斯匹靈計畫工作室)、張至善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第三特展室

活動期程:2018/6/1 – 2018/10/30 展覽日期:2018/7/13 – 2018/10/14 撤展日期:2018/10/15 – 2018/10/21

台東駐村藝術家:

增山士郎 2018/6/19 - 7/17 (台東美術館)

羅賢 2018/6/15-7/25 (台東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尹洙竫 2018/6/5-7/15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

參展藝術家、研究者及團隊名單:(依英文字母順序排列)

No. 中文姓名 英文姓名 國家

1 阿里安山・卡尼阿哥 Aliansyah Caniago 印尼 2 關諾菈・瓦更 Gwenola Wagon 法國

3 陳科廷 Chen Keting 台灣

4 安聖惠 Eleng Luluan 台灣 5 多馬索・木奇 omasso Muzzi 義大利 6 林介文 Lin Jie-Wen 台灣 7 林舜龍 Lin Shuen Long 台灣

8 羅賢 Na Hyun 韓國

9 尹洙竫 Yoon Soojung 韓國 10 增山士郎 Shiro masuyama 日本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 Organizer:阿斯匹靈計畫工作室、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協辦單位 Co-organizer:台東美術館、台東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聚落 協力單位 Cooperation:高雄市立美術館、韓國京畿道現代美術館

贊助單位 Sponsor: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東和鋼鐵企業股份有限公司、韓國藝術獎獎推廣

(3)

計畫介紹:

本特展以「流浪的種子」為主題,在博物館與當代藝術兩種視角下以雙策展形式,探討區域間 移動與遷徙的過程及其相互影響。透過來自國內外藝術家的當代藝術作品與駐地行動,與博物 館在人類學、自然史物件所呈現的觀點下相互激撞,引領民眾開啟哲學性思考,從新的角度發 現文物及自然史的文化意涵,進而反思人類遷徙的歷程,也透過展覽探究藝術家又是如何看待 歷史、並從自己所屬的社會與族群中發現新的內容及意義。

《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將於 2018 - 2019 年間計透過一系列的交流與展演計畫,

以《流浪的種子》、《移動與遷徙-國際當代藝術交流展》兩個不同的行動及展覽策略,與相鄰的 國家討論區域間移動與遷徙的過程及相互的影響,從時間、空間、地理、植物、生活方式、文化 及科技的任何一個角度揭露我們不熟悉,甚至不曾看見、聽見的景象、聲音、故事,也同時反應 各區域在現今社會及環境所面對的問題。探究藝術家又是如何看待歷史、並從自己所屬的社會與 族群中發現新的內容及意義。

人的遷徙如植物的種子一般隨著風、順著海洋、甚至攀附動物往他方飄移,少數幸運者經過努力 最終得到一個可以落地生根的土地。從四面八方來到台灣的不同族群,在離開家鄉後經歷漫長的 旅程,除了生存必須的工具外,故鄉的食物與植物的種子也被帶到新的土地繼續種植。不管是原 住民族群,漢人還是來自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的移工及新移民,除了必須適應新環境外,總 是會思念家鄉食物的味道。種子提供了移動攜帶及再生長的可能性。而外來的物種也調整了遷徙 地的樣貌。

《移動與遷徙–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在 2018-2019 年不同階段的計畫中,《流浪的種子》這個 主題讓國內外的藝術家有機會進駐與台東,與在地發生關係之。同時也將以有機、實驗、跨領域 的姿態與博物館的檔案與藏品對話。本計畫很榮幸有機會與館內策展人張至善先生合作,張至善 先生及其合作團隊研究樹皮布與太平洋《構樹》親緣地理關係,從散佈台灣及平洋諸島之構樹的 使用與 DNA 討論南島語族史前歷程與文化。他和我們一起討論樹皮布相關的應用、遷徙歷史、

及文化內涵,安排博物館內的珍貴典藏品於藝術家們的創作呼應。

(4)

2018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展覽及相關計畫)

花蓮大港口部落工作坊 花蓮大港口部落工作坊

花蓮大港口部落工作坊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工作坊

台東達魯瑪克部落工作坊 台東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聚落植物標本工作坊

台東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聚落植物標本工作坊 台東原住民文化創意產業聚落植物標本工作坊

(5)

2018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展覽及相關計畫)

日本藝術家增山士郎台東美術館講座 張至善博士指導台東寶桑國中木料除蟲工作坊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開幕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開幕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開幕導覽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開幕講座

(6)

2018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展覽及相關計畫)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撤佈展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撤佈展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撤佈展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撤佈展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撤佈展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撤佈展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撤佈展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撤佈展

(7)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展覽及相關計畫)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 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

(8)

國立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主視覺

(9)

國立台東史前文化博物館展覽節目單

(10)

階段二:流浪的種子 (台北植物園計畫)

展覽日期:2018/10/20 – 2018/11/11

展覽地點:台北植物園 南門町 323、臘葉館、欽差行臺 展覽日期 Date of Exhibition:2018/10/20 – 2018/11/11 佈展日期 Installation:2018/10/17 – 2018/10/19(3 天) 撤展日期 Dismantling:2018/11/12 – 2018/11/14(3 天) 開幕活動 Opening:2018/10/20 14:00 – 18:00

執行團隊:策展人:吳尚霖

植物園承辦人:范素瑋(園長)、吳維修 影像紀錄:田伍峰

工作室實習助理:林宥彤、林志紘

主辦單位:阿斯匹靈計畫工作室 協辦單位:台北植物園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東和鋼鐵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參展及表演藝術家:

No .

中文姓名/團名 英文姓名 國籍

1 冉而山劇場 Langasan Theater 台灣

2 何佳真 Winnie Chia-Cheng Ho 台灣 3 尹洙竫 Yoon Soo-Jung 韓國

4 陳科廷 Chen Keting 台灣

(11)

講座及工作坊時間表:

日期 內容 說明

10/20 (六) 14:00 – 18:00

14:00 – 15:30

流浪的種子/展覽專題座談 地點:欽差行臺

講者:吳尚霖、何佳真

15:30 – 16:00

尹洙竫 遊牧的廚房計畫 (大醬湯分享)

16:00 – 17:00 開幕 + 導覽 17:20 – 18:00 冉而山劇場表演

《融天地於種子》

《融天地於種子》

喔~~瑪拉道天神和曾住在這裡的祖靈們 我們誠心敬拜祢們 祝福指引我們吧。上天 降下的種子 何等珍貴 我懷擁以歡喜感恩 之情。讓上天的種子戴在身上 以歡欣鼓舞 之心行進。讓上天的種子承載在船裡 搖啊 舞呀 託祢們的夢示到達目的地。種子在土 裡 如渾沌初始的創生而欣欣向榮 繁茂不 已。

10/27 (六) 14:00 – 16:00

吳尚霖、陳科廷

本系列工作坊將於臺北植物園 園 區 及 南 門 町 三 二 三 展 場 舉 辦,透過四場開放民眾參與的 活動,以不同的感官體驗帶領 大家跟著芋頭旅行去。

1. 吃吃看我的芋頭-烹飪分享

介紹大洋洲的芋葉濃湯 Demok。讓大家從⻝

物想像其他民族⽂化、以及為何我們⽤不同的

⽅式看待同⼀種芋頭。 2. ⼀座座芋島嶼-植物 園導覽 實際帶領參與民眾於植物園園區中 介紹天南星科植物,以及不同種類的芋頭和 其他可以⻝⽤的天南星科植物,並從植物的⽣

理構造、⽣⻑特性,介紹芋的栽培特性、與不 同民族的種植⽂化。

2. 一座座芋島嶼-植物園導覽

實際帶領參與民眾於植物園園區中介紹天 南星科植物,以及不同種類的芋頭和其他可 以食用的天南星科植物,並從植物的生理構 造、生長特性,介紹芋的栽培特性、與不同 民族的種植文化。

(12)

11/3 (六) 11/03 (六) 15:00 – 16:30 植物影像敘事講座 講者:陳永賢、吳尚霖

植物園錄像投影計畫

Botanical Garden Video Show 17:00-21:00

地點:南門町三二三 游奕團隊 + 韓國藝術家崔珉 敬 Choi Ming-Kyung (雨天順延至 11 月 11 日)

由 6 組年輕創作者就於傍晚做夜間影像的 投影與植物園的環境互動。

(植物園內投影場地另行公布)

游奕團隊:夜間投影藝術家團隊/名單:

凝視死亡:陳家翊、魏嘉慶、林昱伶 肌木形變:趙逸巍、陳新偉、何苡瑄、唐齊 君

漂流與聚合:鄭安逵、潘勁 許伊雯 飄遊:黃翰柏、吳宜倫 黃雅鈴 鄭吉峰 菌叢顯像:江俊毅、蕭富仁

11/10 (六) 14:00 – 15:00 (8 人) 15:00 – 16:00 (8 人)

尹洙竫-品茶之旅日誌(茶席會) 兩組 (需報名入場)

尹洙竫《品茶之旅日誌》

連結自然、茶文化及台灣茶業的歷史。在一 系列的影像與文字田調紀錄與小型的茶席 會,與參與者溝通、交流連結的個人與個家 庭的獨特氣氛與記憶,並且訪查各地區的環 境、宗教文化所融入與遷徙痕跡。

(13)

計畫介紹:

10 月 20 日,開幕當日下午推出「流浪的種子/展覽專題座談」,藉由介紹本次計畫的脈絡與藝術 家交流對談,在現場以照片等資料解說互相合作的項目及作品,以及合作中的故事及學習到的經 驗,探討藝術家對社會環境的關注。並由何佳真藝術家介紹位於建築「欽差行臺」作品《燈仔花 -遠行的記憶》,配合著歷史古蹟空間的裝置作品,透過大型鐵網構成的植物,從中深入藝術家以 小時候的視角看見台灣早年女性為主的記憶藍本,勾起參觀民眾曾記憶過的年代。接著,定居在 臺灣多年韓國藝術家尹洙竫 Soo-Jung Yoon 的藝術計畫《遊牧的廚房》,帶著家鄉製作的「大醬」

拜訪了各地區及部落,採集當地食材,了解在地,此次台北植物園展出,尹洙竫也採收位於園區 內「民生植物區」等植物,並製成特有的「大醬湯」透過分享會作為藝術家與觀眾間的「橋樑」

分享食用。

「流浪的種子-台北植物園計畫」展的順利開幕,本計畫策展人與台北植物園園方及相關貴賓齊 聚,策展人吳尚霖也分別從三位參展藝術家參展主要位置,為藝術家的背景及主要創作理念來進 行導覽,將這些同樣以植物創作相似卻又不盡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以各自的生活經驗與觀察角度,

將尊重在地文化與對自然植物的態度帶入藝術創作中,加深與此次計畫展覽的連結。在晚間,由 冉而山劇場帶來的《融天地於種子》舞蹈,特殊的表演形式及來自原住民遠古的傳說,在植物園 園區兩個廣場-紫檀廣場及賞荷廣場進行,表演隨著場地移動,也講述了劇情中始於世間的天神 及祖靈儀式的故事主軸,在劇團生動的舞踏方式中,帶動前來參觀的觀眾,為植物園帶入新的表 演詮釋。

10 月 27 日,本次參與展出的陳科廷藝術家,以《帶著芋頭去旅行》的計畫,透過交換:勞動、

芋品種、食譜、故事等方式,紀錄、收藏、保存各地隱藏的芋。將田野調查地-蘭嶼,創作的芋 頭葉編織作品《帶》在園區內日治建築腊葉館展出,並帶領民眾在館內進行作品導覽,為接下來 的活動開始前認識藝術家的計畫,詳細的解說後陳科廷與策展人主持工作坊《吃吃看我的芋頭- 烹飪分享》,介紹大洋洲的芋葉濃湯 Demok 如何現地製作,並邀請現場民眾一同體驗本次藝術 家向自然取材的創作態度的成果,在參加民眾食用芋頭同時,陳科廷也講解芋頭種類的部位食用,

及進行植物研究調查時與「芋」相關的經驗分享。以不一樣的感官體驗帶領大家。在《一座座芋 島嶼-植物園導覽》,另為貼近參觀民眾,陳科廷親自介紹在台北植物園園區內的現有天南星科植 物,以及不同種類的芋頭和其他可以食用的天南星科植物,並解說植物的生長栽培特性、與不同 民族的種植文化,參加民眾也在當中積極的與藝術家交流,為活動帶來歡樂與收穫的結果。

11 月 3 日,以《植物影像敘事講座》開始,由台灣藝術大學多媒體動畫藝術系教授陳永賢與策 展人介紹兩人不同角度下所認識的藝術,選出與此次展覽主題具連結性的藝術作品,藉由此次的 講座更進一步探討,並讓大家認識這些不同時期及國籍的藝術創作中獨有的意涵。兩人在欽差行 臺中透過影像及相關藝術創作傳達分享給現場民眾同時,也預告晚上《植物園錄像投影計畫》的 進行。

(14)

2018 台北植物園(展覽及相關計畫)

台北植物園展覽開幕 台北植物園展覽開幕

台北植物園展覽開幕 台北植物園展覽開幕

冉而山劇團表演 冉而山劇團表演

冉而山劇團表演 冉而山劇團表演

(15)

2018 台北植物園(展覽及相關計畫)

台北植物園展覽-座談 台北植物園展覽-夜間投影計畫

台北植物園展覽-夜間投影計畫 台北植物園展覽-夜間投影計畫

台北植物園展覽-夜間投影計畫 台北植物園展覽-陳科廷工作坊

台北植物園展覽-陳科廷工作坊 台北植物園展覽-陳科廷工作坊

(16)

台北植物園展覽主視覺

(17)

台北植物園展覽節目單

(18)

台北植物園夜間投影計畫節目單

(19)

階段三:流浪的種子 (印尼交流計畫)

印尼藝術家來台駐村計畫:

印尼藝術家,阿里安山.卡尼阿哥 Aliansyah Caniago 駐村計畫 駐村日期:2018/4/6 – 2018/5/5

駐村地點:細着藝術+台北植物園 作品設置:台北植物園

創作計畫概念:《無根的樹》

印尼藝術家阿里安山.卡尼阿哥(Aliansyah Caniago)來自印尼蘇門答臘。當地著名港口城鎮 巴魯斯(Barus)便是因樟樹貿易聞名而命名;樟腦作為當地重要經濟作物,在荷蘭殖民期間大 量外銷至歐洲,但因為過度開發,使得今日已不見貿易興盛和樟樹足跡。相較於印尼,台灣的樟 腦淵源可追溯到 17 世紀明鄭時期,由福建、漳、泉沿海一帶義民紛紛渡海來台,引進漳州的小 灶法製腦術,奠立台灣製樟腦事業之基礎。經過清朝官營貿易發展,台灣樟腦黃金時代是於日據 時期揚名國際。如今,成為我們日常所見的行道樹。樟樹樣貌存在於藝術家阿里安山若有似無的 記憶。直到 2016 年,藝術家初次在苗栗見到一顆超過 800 年的樟樹,瞬間拾回家鄉樟樹歷史所 遺失的那塊拼圖。樟樹記憶-為印尼藝術家阿里安山創作行為之重要靈魂,與李依佩之台灣樟樹 歷史脈絡研究,共同發展出台灣與東南亞兩地藝術合作計畫。現場以植物作為主體,透過「碎木 片」、「消逝」概念創作假樹,與周邊自然生長的樹呼應,讓人進一步思考環境與人文精神等議題。

原本以為沒有功能的樟樹碎木片,透過藝術家創作,重新帶給碎木片新的價值,也象徵找回他與 印尼樟樹故鄉的回憶連結,在台灣的研究計畫過程中再生。

(20)

印尼日惹小型交流計畫:

交流日期:2019/3/14-3/18

座談會時間:2019/3/15 19:00-21:00 交流地點:當代藝術空間 MES56 (日惹):

邀請國際交流藝術家:增山士郎 Shiro Masuyama (日本) MES56 參與交流藝術家:

Angki Purbandono, Akiq AW, Anang Saptoto, Yudha Kusuma Putera, Edwin Roseno, Wimo Ambala Bayang, Jim Allen Abel, Gatari Surya Kusuma, Fajar Riyanto, Daniel Satyagraha, Andri William, Wok The Rock, Nunung Prasetyo, Rangga Purbaya, Afil Wijaya, Arief Budiman, Bayu Pratama

計畫內容:

在日本藝術家增山士郎的帶領及引介下,有機會前往位於印尼日惹 MES56 空間舉辦講座,並與 當地的藝術家就族群的遷徙及創作有了許多面對面交流的機會。MES56 是一個以影像創作為主 的空間,藝術家成員都活躍於印尼的當代藝術界,核心的成員如也都參與日惹雙年展的籌辦。本 次的交流計畫,由於經費的限制雖無法以展覽的方式呈現。然而在與許多藝術家的會面及牽線下,

奠定了日後展覽計畫可能再合作的基礎。

日惹的藝術替代空間相當活躍,也同時利用機會拜訪了周邊幾個重要的機構,並邀請不同空間的 藝術工作者來參與座談活動。這些空間包括了 Cemeti,Kunchi Cultural Studies,ACE House Collective,Life Patch,Langgeng Art Foundation,Red Base Foundation 等空間及機構。

(21)

2018-2019 印尼交流計畫 (展覽及相關計畫)

印尼交流計畫-印尼藝術家 Aliansyah 台北植物園進駐創作 印尼交流計畫-印尼藝術家 Aliansyah 台北植物園進駐創作

印尼日惹交流計畫-藝術家拜訪 印尼日惹交流計畫-MES56 座談

印尼日惹交流計畫-MES56 座談 印尼日惹交流計畫-MES56 座談

(22)

階段四 & 階段五:移動與遷徙

(高雄市立美術館&京畿道美術館國際交流展計畫)

計畫內容說明:

移動與遷徙 - 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

Moving and Migration – Stories from a Place to Other 02/23/2019~05/19/2019

高雄市立美術館

Kaohsiung Museum of Fine Arts 07/11/2019~10/13/2019

韓國京畿道美術館

Gyeonggi Museum of Modern Art 策展人:吳尚霖 (台灣)、金潤瑞 (韓國) 指導單位:高雄市政府文化局

主辦單位:高雄市立美術館、韓國京畿道美術館 策劃單位:阿斯匹靈計畫工作室、韓國京畿道美術館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東和鋼鐵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指定木作除醛:聚和生醫

韓國來台高美館台灣駐村藝術家:金玉善,羅賢 台灣赴韓國 GCC 駐村藝術家:盧建銘,安聖惠

參展藝術家名單:

No. 中文姓名 英文姓名 國籍 No. 中文姓名 英文姓名 國籍 1 安遊麗 An, Yuri KR 11 盧昱瑞 Lu, Yu-Jui TW 2 安聖惠 Eleng LuLuan TW 12 Mixrice Mixrice KR 3 高俊宏 Kao Junhonn TW 13 羅賢 Na, Hyun KR 4 侯淑姿 Hou, Shur-Tzy Lulu TW 14 尼爾斯・克羅斯&

李宇道

Nils Clauss & Lee Udo

GR KR 5 許淑真&

盧建銘

Hsu Su-Chen & Lu Chien Ming

TW 15 沈昭良 Shen, Chao-Liang TW

6 丁宰澈 Jeoung Jae Choul KR 16 線無 Sun, Mu TW 7 金玉善 Kim, Oksun KR 17 多馬索・木奇 Tommaso Muzzi IT 8 李汶周 Lee, Moon Joo KR 18 姚瑞中 Yao, Juichung TW 9 李宇城 Lee, Woosung KR 19 尹洙竫 Yoon, Soo-Jung KR

(23)

計畫介紹:

一場美好的移動與交匯

李玉玲(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移動與遷徙》( Moving & Migration ) 國際當代藝術交流展覽計畫,由台灣獨立策展人吳 尚霖及京畿道美術館策展人金潤瑞((KIM Yoonseo)共同攜手規劃、策展,成功連結高雄市立美術 館與韓國京畿道美術館的國際合作。展覽主題聚焦在討論區域間移動與遷徙的過程及相互的影 響,延續從 2018 年以來陸續在台東史前博物館以及台北植物園所發生的駐地創作及展出,透過 這些子計畫的串聯、匯聚、擴展,深化為具體且完整的展覽呈現,在 2019 年二月初春時節首先 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於同年七月盛夏移動到韓國京畿道美術館。

高雄在 1864 年正式開港,到現今二十一世紀,從原本不到五萬的人口數,急速擴增為超過 二百七十七萬人口的大都市,在台灣的大都會中屬於人口成長最快速的都市之一,使得高雄人口 具有明顯的移民特性;而京畿道美術館所在的安山市,也是韓國移民居住最密集的地區,通過台 韓兩個具有同質移民性格的城市,共同藉由當代藝術的表現來詮釋社會中「移動與遷徙」的題旨,

同時反映在全球化中,人們快速交換、移動的共同現實處境。台韓 2 位策展人吳尚霖、金潤瑞 (KIM Yoonseo)分別推薦兩地各 9-10 組共 22 位藝術家的多元媒材參展作品,既呈顯出一種新的 多樣性表達,也是一種敍事話語的交流;此外,展覽相繼巡迴高雄及韓國二地展出,也同樣具有 延伸探討空間流動和位移的意涵,透過藝術家對「移動與遷徙」不同層次的詮釋、創作,以及實 質投入空間的串連,更為台韓的城市文化交流開啟深刻的對話。

每一次展覽的成就,背後總是得力於許多人及機構的支持。首先特別感謝共同主辦單位-京 畿道美術館崔銀珠前館長、金鐘吉代理館長及團隊的傾力合作,兩位年輕優秀的策展人吳尚霖、

金潤瑞的專業與共同努力,以及所有參展藝術家給予展覽實際的行動支持,在此一併致謝。同時,

非常感謝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以及東和鋼鐵的贊助與支持,也特別感念東鋼執行長侯王淑昭女 士,國藝會「視覺藝術策展專案」是「藝企合作」的專案補助計畫,支持獨立策展人提出具開創 性及實驗性的策展計畫,《移動與遷徙》就是由獨立策展人吳尚霖主動策畫提案並獲得此專案的 實質補助與肯定。在此也要特別紀念一位台灣優秀的藝術家、大家的好朋友-許淑真,許淑真和 盧建銘合作的〈流亡的種子〉,不僅是參展作品之一,更是觸動及促成尚霖策畫這個計畫的核心。

衷心感謝集眾人之力使《移動與遷徙》在高雄市立美術館順利完成首展並廣獲好評,也祝福在韓 國京畿道美術館的展出同樣美好成功。

(24)

台灣策展人:吳尚霖

遷徙造就了人類的歷史。為何人類選擇遷徙,背後又是什麼樣的動力?也許是為了逃避天災、氣 候變遷、戰爭的迫害、或是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而決定離鄉背景去尋找更適合的生活環境。人 類的移動與遷徙也同時為自己的生存創造新的契機,也可能最終是一次失敗的行動。從雙腳的行 走到透過改變移動的方式與科技,學會使用動物來騎乘及運輸,發明汽車、船、飛機等各種不同 的交通工具遊歷各處。甚至今日的網路時代,人們以簡單運用手機中的通訊軟體就能便捷的創造 有效率的移動機會,不需移動自己的身體便能遊歷他方的虛擬世界。

《移動與遷徙 - 從地方到他方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在移動、駐地、學習、對話中不停地生長,

與不同地方的社群、歷史與環境溝通的策展計畫。從 2016 年開始發想,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策展專案的支持下,我開始了一趟又一趟國內外研究與探查的旅程。幸運地,計畫在 2018 年得 以開始實行,策展團隊在六月初抵達花蓮豐濱鄉的阿美族港口部落,聽藝術家達立夫・拉黑子、

陳昭興細說 1877 年大港口事件的原由,同時拜訪附近的傳統領域。此外我們也跟著台東達魯瑪 克部落的張力元拜訪了舊部落於後山上的原址,學習如何運用植物在自然環境中生存。當時受邀 駐地創作的國外藝術家羅賢 Na Hyun(韓國)、尹洙竫 Yoon Soo Jung (韓國)及曾山士郎 Shiro Masuyama(日本)對部落的一切充滿好奇,也同時將創作計畫與在地居民及自然生態產生密切的 關係。

去年以主題《流浪的種子》出發,我們將第一階段的計畫與展覽和台東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 館合作,並與館內的研究員張至善先生共同規劃,讓藝術家們的駐地計畫與南島語族的藏品對話,

另一方面至善也與我們分享了他對太平洋構樹 DNA 的分佈及南島語族遷徙路徑的研究。張至善 與其團隊的研究讓我們看到數千年前先民渡海的不同面向,提供了一個既古老又嶄新的想像文 本。緊接著我們也移地到「台北植物園」,這個曾在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為配合造林需要所成立 的苗圃,如今為林業試驗所經營管理。在都市心臟地帶的公園與叢林中,我們以實驗性的方式切 入尋找與植物及歷史空間對話的可能性。今年很榮幸地由我與韓國策展人金潤瑞攜手策劃,於高 雄市立美術館及京畿道美術館以國際交流展的形式,分別在高雄市(台灣)及安山市(韓國)進行。

高雄市立美術館的部分我們以三個單元「勿忘、何處、流浪」作為分章,邀請了 19 組、22 位國 內外藝術家的不同類型精彩作品參展。

勿忘:遺忘的歷史

韓國與台灣在冷戰時期或是近代歷史中,都必須在強權與大國之間的角力夾縫中求生存,南北韓 的分裂以及國共內戰皆造成許多家庭的離散。遠古至今,朝鮮族在中國及世界各地生根成為不同 國度的公民,數千年前南島語族及近百年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不同族群也相繼遷移到台灣。

跟隨著現代資本主義全球化的腳步,外籍移工及新移民的融入同時成為改變社會結構的重要因

(25)

後與家人及故鄉離散的苦難回憶,木構空間呈現了眷村房舍作為「家」的尺度。姚瑞中的〈萬歲〉

系列攝影及錄像作品,在荒蕪的歷史場景中藝術家自己扮演著獨裁者的角色,以黑色幽默的方式 嘲諷台灣曾以獨裁者為偶像的荒謬過往。高俊宏延續了對大豹社民族誌的研究與行動,考察過去 殖民帝國的邊界以及大豹社滅村的過往,透過挪用中國四川南充燒蟾蜍的儀式,演繹了歷史與今 日時空交錯的對照與衝突。脫北畫家的線無 Sun Mu,以北韓宣傳畫報的繪畫形式呈現家人們分 隔兩地的思念、南北韓的差異及意識形態以及統一之後的生活想像。韓國藝術家李宇城 Lee Woosung 的巨幅繪畫作品〈今日,而非明日之歌〉圖像中的「城市景觀」及「遊行群眾」如公 共場域帆布標語的宣告及懸掛形式,呈現民眾面對社會及歷史變革的聲音,也讓我們聯想到台灣 的年輕世代也曾在 2014 年的太陽花運動走上街頭。韓國團體 Mixrice 的錄像〈21 世紀工廠之 光〉,穿著制服在鏡頭前略帶靦腆的韓國勞工,透過他們的表演,我們有機會傾聽工人們的心聲,

似曾相識的場景也遍佈在台灣各地的工業區。

何處:城市/移動/疆界

地方與空間感如何產生?是氣味、聲音、物件?還是被夷平破壞的房舍後所興建的高樓大廈、五 光十色的花車舞台與街景、山頭上金碧輝煌的廟宇、還是毫無人煙的荒涼的廢墟?同樣的地理位 置,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族群有著完全不同的名稱、意義與故事。漁人在海上不間斷地漂流移動,

依循著海流、星象、指南針及 GPS 的全球定位導引航行位置,所謂的地方感在他們眼中很可能 是旅途移動中對大海、船艙與甲板樣貌的回憶。盧昱瑞長期以攝影的方式紀錄來自越南、菲律賓、

印尼、中國的漁工,遠渡重洋的魷釣船上狹小的空間就是他們生活與工作的地方。林介文的作品 透過對太魯閣族傳統編織技術的學習與傳承,重新地回溯自己部落遷徙的過程及歷史。同時與先 生多馬索・木奇 Tommaso Muzzi 合作以紀錄片〈我們在這裡〉採訪部落及老奶奶們過去的故事。

沈昭良的〈Stage〉系列攝影作品,呈現了從傳統宗教儀式轉化成的新式慶典文化,千變萬化的 電子舞台車與不同地方場景交融甚對話。韓國藝術家丁宰澈 Jeoung Jae Choul 的〈藍色海洋計 畫〉關注環境及生態的問題,以手繪的地圖呈現自己遊走在各個國度之間的觀察與記錄,並將旅 行過程中蒐集的垃圾歸類及分析。韓國藝術家安遊麗 An Yuri 的三頻道錄像投影〈流浪之星〉,

探討朝鮮族在延邊與中國生活的狀態。韓國藝術家李汶周 Lee Moon Joo 的作品以繪畫的方式呈 現韓國現代城市開發造成的自然破壞與奇觀現象。尼爾斯・克羅斯 Nils Clauss 與李宇道 Lee Udo 的偽紀錄片,故事中的男女主角試圖透過傳統醫學及科學綜合研究開發新藥,解決異國婚 姻在溝通及文化差異上所面臨的難題。

流浪:流浪的種子

人的遷徙如植物的種子一般隨著風、順著海洋、甚至攀附動物往他方飄移,少數幸運者經過努 力最終得到一個可以落地生根的土地。從四面八方移動到新土地耕耘的不同族群,在離開家鄉 後經歷漫長的旅程,除了生存必須的工具外,故鄉的食物與植物的種子也被帶到新的土地繼續 種植。不管是住在中國的朝鮮族、原住民、漢人還是來自越南、菲律賓、印尼等國的移工,除 了必須適應新環境外,總是會思念家鄉食物的味道。種子提供了移動攜帶及再生長的可能性。

(26)

而外來的物種也調整了遷徙地的樣貌。許淑真與盧建銘的作品〈流亡的種子〉,2013-2014 年 間於墨爾本的數個社區菜園,與該處居民進行交換和標本書寫,呈現多國難民和後裔的多樣性 生活方式與故事。安聖惠的大型裝置作品〈夢與夢之間〉以塑膠材料編織出如庇護所又如子宮 的純白空間,投射她曾居無定所的生命歷程。韓國藝術家金玉善 Kim Oksun 以攝影記錄遠居異 鄉的外國人及棕梠樹的肖像及生長狀態,呈現人與植物面對新環境的適應的關係。韓國藝術家 羅賢 Na Hyun 的創作計畫研究外來種的歸化植物並以標本的形式呈現,探討國家與種族的認 同。定居台灣多年的韓國藝術家尹洙竫 Yoon Soo Jung 以計畫〈遊牧的廚房〉旅行採集各地菜 園中的植物煮成大醬湯與在地的參與者分享交流。

「台灣」位居東亞島鏈的中心,北臨韓國、日本,南接菲律賓、印尼及南東亞各國,這四面環海 島嶼有著特殊且複雜的人文與自然景觀。目前已知最早在這裡落地生根的南島語族原住民族,在 這塊土地上運用狩獵、捕魚、種植、織布等各式各樣的生存技術和自然共生,運用航海的技術與 其他島嶼聯繫。接著來自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閩南及客家族群陸續遷徙到台灣發展,及後來 1945-1949 年之間跟隨國民政府來到台灣的移民,到近年間從東南亞各國家來台的外籍配偶與 移工,造就了今日台灣豐富且多元的文化樣貌。歷史的書寫者,從政治核心的角度出發,載錄了 從權力頂端俯瞰一切的視野。而今日透過網際網路及新科技,資訊的串流及共同書寫成為嶄新的 交流方式,讓我們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及面向回看、對照被忽略且模糊的路程,現今歷史編撰已不 再是單向資料給予,而當代藝術家們的作品呈現了不同面向的對話內容。

(27)

韓國策展人:金潤瑞

本展覽是在共同關鍵字「移動與遷徙」之下,由韓國與台灣策展人一同策展規劃與詮釋的整合結 果。身為本展的韓國共同策展人,我質問自己如何能將韓國人眼中的宏大主題「移動與遷徙」傳 達給台灣觀眾,以及本主題展能帶給兩國各別所屬的地區與藝術機構何種意義。台灣的獨立策展 人吳尚霖首先提出本聯展,組成 10 組來自台灣的藝術家團隊,而我則組合 9 個藝術家與藝術家 團隊,使故事剩下的另一半完整圓滿。撰寫此文時我還未看過台灣藝術家的作品,我想藉由本展 覽的形式將我希望呈現給韓國的記錄下來。此外,本文以韓文寫成,將翻譯成英文及中文而在台 灣呈現。因此,語言與想法間發生斷裂隔閡實是在所難免,而這也將成為整個計劃中的一部分。

韓國社會正迅速成為一個移民國家。自從 1903 年第一群遷徙至夏威夷的移民開始,韓國已不再 是一個「勞力的輸出者」,而是一個「多元文化主義的地主國」,其遷入國內的移民數量正快速 擴增。隨著移民數量的成長,以及於 1980 年代官方湧入韓國的移民勞工,移民的多樣化也擴大 至包含經由國際婚姻而來的外國人、勞工、國際學生。近期有關難民接受議題的公開爭議即是對 於韓國當今此種現實的直接證明。例如,京畿道美術館所在的安山市即是國內移民居住最密集的

地區,而且不論是規模上或多樣性上皆是。安山的移民數量從 2008 年的 33,052 人增加至去年 的 77,673 人,佔有該市人口的 10%,而且此數字每年仍持續成長。安山市擁有「特殊」的地方

政府,其具有移民政策的特有範例。該市也是國內第一個執行並經營一個獨立的外國人部門的城 市,而且也是國內唯一被指定為「多元文化村特定區」的地方。如此一來,身為座落於安山這個 城市的京畿道美術館的策展人,「移動與遷徙」這個大議題對我而言是極具挑戰性且富有旨趣的 主題。

韓國的另一種遷徙景像來自「空間的破壞與創造」。由國家所領導的從 1988 年奧運之前即開始 的再開發計劃,至今已具有各式各樣的型態,經常成為過於激烈的論述的主題,並且已產生另一 種遷徙的型態。再開發的社會現象已被許多藝術家運用,作為其創作的主題。我將遷徙的廣大主 題縮減至韓國本身,企圖聚焦及研究發生在朝鮮半島的遷徙活動,並藉由藝術家的視覺語言來揭 示韓國社會的遷徙現象,在此社會中移民們因為生活、工作,以及其他自願與非自願因素而無法 安身立命、落地生根。在此,我將小心避免可能對遷徙造成錯誤觀念的情緒化觀點與淺薄觀察,

並會聚焦在以多元的角度看待韓國的各種遷徙狀況。從因為戰爭、分裂、再開發等外在因素而導 致的遷徙活動,到改變個人生活的主動遷徙動作,我試圖將本展覽引導至遷徙的每個個人的生活 獨特性。這不僅可一窺透過「遷徙」主題而展現的韓國景像,也可向韓國觀者及很多不熟悉韓國 現實的台灣觀眾呈現新的問題。

當開始討論韓國的移動與遷徙之時,便想起可以金玉善的棕梠樹照片為起點。金玉善以用相機捕 捉居住在韓國的外國人的作品而聞名,她自 2011 年起開始拍攝棕梠樹,這外來的樹種如今在濟 州島的多數住家已是根深蒂固。棕梠樹被引進濟州島的時間並不長,首先是被引進島上的某些地 區,主要是中文觀光區及島上門戶的濟州機場,以此作為 1973 年在西歸浦市建立中文觀光區的 觀光計劃政策的一部分,使島上具有異國風情的感受,讓參訪者覺得彷彿來到某個像夏威夷這樣

(28)

的熱帶地區。棕梠樹進駐住宅區,被種植在私人住宅的庭院中,其進入住家的領域僅有約 40 年 的時間。藝術家以拍攝肖像的方式記錄週遭常見的不同樹種與植物。透過標準化的邊框,以及與 作品主題間距離的調整感,金玉善對存在的多元性與特殊感提供了不具偏見的看法,展現大自然 的現存生命與新生命之間的和諧或不和諧的狀態。

這樣的觀點在這整個主題特展之中隨處可見。羅賢的作品自 2000 年代初期以來探索「一個民族 或一個種族」的意義與角色,他的新作品以植物作為一種隱喻姿態,更加強調其以往作品的主題。

羅賢的手法是透過其想像及客觀理由而重建被視為既定事實的歷史片段,並質疑一成不變的習 俗與偏見。Mixrice 所創作的是關係而非作品,其致力探究移民勞工的人權議題,聚焦於發覺再 發展過程中人們疏遠的跡象。基於此藝術家團隊與移民勞工之間看不見的隱形關係,Mixrice 的 作品記錄了經由文本、照片、表演、錄像等過程而體驗的許多事件與探索。在高雄市立美術館的 展覽中,Mixrice 透過拍攝非永久性勞工、被解雇勞工、青年工人、移民工人的音樂錄像〈21 世 紀工廠之光〉,呈現今日為工作而遷徙至韓國的勞工所面臨的現狀。他們也進一步告訴我們:他 們的工作與生活是與「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息息相關的一個問題。另外,尼爾斯‧克羅斯與李宇 道的錄像呈現新的作品,聚焦在遷徙至韓國濟州島的移民者生活與工作。對於傾向注重單邊「韓 國化」移民而非注重其多樣化的韓國多元文化主義,他們的作品提出了質疑。他們的語彙採用充 滿虛構元素的紀錄片形式,具有獨特的機智與洞察力,擄獲觀眾注目的眼光。安遊麗也採用錄像 媒材來探討「韓國人遷移」的概念與「遷徙」的生活。她的參展作品闡述居住在中國延邊,但仍 使用與「我們」相同語言的韓國民族的生活與文化。她的作品邀請觀者思考在今日 21 世紀的年 代,國家與種族所具有的意義。

除了思索多樣性、種族及遷徙的概念與意義的作品之外,李汶周也創作與這些主題有關的城市風 景繪畫。自 1994 年至今,他的畫作捕捉呈現城市再造計劃的現場已逾 20 年。在本展覽中,李 汶周聚焦於首爾與京畿道地區確實發生的空間硬體破壞與生成。藝術家曾遷徙並居住於世界上 許多城市,包括首爾、波士頓、底特律、柏林,透過再發展的一般過程,以及在新自由主義與資 本主義的邏輯下,他觀察生命的基礎如何被摧毀與創立。李汶周的畫作不僅是透過藝術家之眼所 見的城市風景,而且在城市疏遠問題的視覺化,以及全世界城市規劃機制的掌握上,都極具意義。

李汶周將大型畫布一同呈現在一件作品上,而李宇城的懸掛繪畫則是顧及畫作的存在與展示方 式,並以其易於搬動為前提。懸掛繪畫可以像一張薄地毯一樣被摺疊與展開,也可懸掛於空中。

因此,作品中的訊息也可以更自由的方式被傳遞。李宇城的懸掛繪畫不僅可在展覽空間中展示,

也可在城鎮入口、巷道、車庫捲門、街頭柱桿上忽隱忽現。藝術家的畫作描繪許多議題,從他身 為 35 歲左右的藝術家對其世代的關心,到社會現象及特殊事件。李宇城的作品具有其非常自我 的存在與呈現方式,清楚地比擬著我們今日的自畫像,就像分離及獨立的個人般飄動著。

線無的參展使本展別具意義,他是一位確實在分裂的南韓與北韓間遷徙的藝術家。藝術家的名字

「線無」字面上的意義是「無線」或「無邊界」。線無在北韓學習藝術,於 1997 年脫北逃至南 韓,之後在南韓繼續他的藝術創作。線無的繪畫不僅有關南北韓或他身為脫北者的生活故事,同

(29)

方式描述無邊界的世界。他的作品〈藍色海洋計劃〉以海流為基礎探索海洋垃圾的路線,並且蒐 集及記錄海洋垃圾,從而顯露海洋垃圾的全球性問題。他的作品挑選與蒐集海洋垃圾,並以照片、

錄像、繪畫加以記錄,是對在人類共有區域蒐集的垃圾所進行的文化人類學報告。這告訴我們物 件的遷徙是人類個人所無法控制的,而且也提醒我們世界上人類生活的每個區域都透過海流而 串連在一起。

京畿道美術館館長崔銀珠建議這個有關遷徙的展覽應以多元的角度觀看,不僅應關 注人類的遷徙,也應重視

「物件的遷徙」。就此而言,丁宰澈的作品深化並加強了本展覽的結構。

最後,《移動與遷徙》主題特展將「我們」自己視為展覽的主題,透過京畿道美術館所挑選的 9

個藝術家與藝術家團隊來呈現。「他們」的遷徙在韓國被憂心地觀察,那並非與「我們」無關之

事,而是已成為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實。在韓國的新自由經濟中,對遷徙的誤解必須加以匡正,

並應探尋沒有疏離感的共存生活方式。對於未全然瞭解的問題,以及不明來源所引起的問題,需 要新的時間、資訊與想法。我希望本展覽能夠探索共存的生活方式,思索韓國與台灣過往與現今 的經歷,並有助於形成未來兩國之間正面的關係。

(30)

2019 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覽及相關計畫)

韓國藝術家金玉善駐村計畫 韓國藝術家金玉善駐村計畫

韓國藝術家金玉善駐村計畫 韓國藝術家金玉善駐村計畫

韓國藝術家羅賢駐村計畫 韓國藝術家羅賢駐村計畫

韓國藝術家丁窄澈現地創作計畫 藝術家與工作團隊佈展午休聚餐

(31)

2019 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覽及相關計畫)

高美館展覽-撤佈展 高美館展覽-撤佈展

高美館展覽-撤佈展 高美館展覽-撤佈展

高美館展覽-撤佈展 高美館展覽-撤佈展

高美館展覽-撤佈展 高美館展覽-撤佈展

(32)

2019 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覽及相關計畫)

高美館展覽-韓國藝術家尹洙竫品茶之旅日誌計畫 高美館展覽-開幕活動

高美館展覽-開幕活動 高美館展覽-策展人導覽

高美館展覽-藝術家講座 高美館展覽-藝術家講座

高美館展覽-藝術家講座 高美館展覽-藝術家講座

(33)

2019 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覽及相關計畫)

高美館展覽 高美館展覽

高美館展覽 高美館展覽

高美館展覽 高美館展覽

高美館展覽 高美館展覽

(34)

2019 高雄市立美術館 (展覽及相關計畫)

高美館展覽 高美館展覽

高美館展覽 高美館展覽

高美館展覽 高美館展覽

高美館展覽 高美館展覽

(35)

2019 韓國京畿道現代美術館(展覽及相關計畫)

藝術家安聖惠駐村計畫 藝術家安聖惠駐村計畫

藝術家安聖惠駐村計畫 藝術家安聖惠駐村計畫

藝術家盧建銘駐村計畫 藝術家盧建銘駐村計畫

藝術家盧建銘駐村計畫 藝術家盧建銘駐村計畫

(36)

2019 韓國京畿道現代美術館(展覽及相關計畫)

韓國京畿道美術館-撤佈展 韓國京畿道美術館-撤佈展

韓國京畿道美術館-撤佈展 韓國京畿道美術館-撤佈展

韓國京畿道美術館-撤佈展 韓國京畿道美術館-撤佈展

韓國京畿道美術館-撤佈展 韓國京畿道美術館-撤佈展

(37)

2019 韓國京畿道現代美術館(展覽及相關計畫)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開幕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開幕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開幕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開幕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開幕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開幕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開幕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開幕

(38)

2019 韓國京畿道現代美術館(展覽及相關計畫)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39)

2019 韓國京畿道現代美術館(展覽及相關計畫)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40)

2019 韓國京畿道現代美術館(展覽及相關計畫)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京畿道美術館展覽

(41)

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主視覺

(42)

韓國京畿道現代美術館展覽主視覺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六) 獨立 5G(Standalone,SA)技術起飛:5G 行動通訊市場 技術主流將自原非獨立 5G 技術(non-standalone 5G)為 主,發展至以獨立 5G 技術(Standalone)為主。2021 年 全球 16 個國家已有 22

第四十六條 外國人受聘僱從事本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六

「臺灣 OCLC 管理成員館聯盟」迄2021年已成立15年,現由本館擔任召集館。為使成員館瞭解 OCLC 與

一、 能因應美髮技術的發展及社會需求,提升從業人員的專業技術與素養,落實

表演藝術:1.認識 世界傳統舞蹈類 型實際學習體驗 原民舞蹈與文化 2.實際體驗舞台 與劇場藝術魅 力。3.透過街頭 藝術、國際藝術 節的介紹,體驗

會議及展覽統計涵蓋在酒店、大型會議展覽中心等收費場地舉 之會議、展覽及獎勵活動。 包括少於10人的會議 亦

會議及展覽統計涵蓋在酒店、大型會議展覽中心等收費場地舉行之會議、展覽及獎勵活動。不包括少於10人的會議,亦不

其中﹕四小時或以上 展覽入場人數 獎勵活動參與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