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外交部專題講座(四) 時間: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外交部專題講座(四) 時間:"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外交部專題講座(四)

時間:108 年 12 月 26 日(四)10:00-12:00

地點:外交部 5F 大禮堂(臺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二號)

本次專題講座「風調雨也順—臺灣新農業的智慧轉型」由臺大生物機電工 程系林達德教授、蕈優科技農場方紹宇特助擔任講者。

林達德教授是美國康乃爾大學 農業暨生物工程博士,擔任過臺灣大學 生物機電工程系主任、副校長,以及臺灣生物機電學會理事長,曾獲選為 臺灣十大傑出農業專家,於今年(2019 年)榮獲科技部「未來科技突破獎」,

也是政府推動「智慧農業計畫」的諮詢委員與重要推手。方紹宇特助是蕈 優科技農場總經理方世文之子,蕈優科技農場於 1992 年創立,恰逢方特助 出生,因此方特助自小在耳濡目染之下,對菇類有非常深的情感與興趣。

農業自動化程度低、勞力密集、人員管理困難,農業 二代大多不想接班,

但是方特助看到父親對農業堅持的熱情與理想,努力想要改變 臺灣農業發 展的困境,深受父親感動。方特助高中便赴墨西哥就學,學習西班牙文,

大學赴美學習社會企業創業家 產業的知識,目前就讀臺灣大學的 EMBA。

蕈優科技農場強調以人為本、順應自然、尊重生命,以綠色生產、循環經 濟、友善環境發展智慧農業聯盟,打造「菇蕈供應鏈」。外交部國際合作 及經濟事務司葉非比 司長今年五月亦帶領外國駐臺使節「新農業主題的參 訪團」至彰化魔菇部落休閒農場參訪,駐臺使節對於我國獨步的養菇技術、

多樣的菇類產品印象相當深刻。

葉司長開場引言指出「新農業」是政府推動「5+2 產業創新計畫」重 要的一環,運用科技創新,提升產銷價值,達到資源利用、永續發展的目 標是推動「新農業」的智慧轉型的關鍵。我國農業科技享譽全球,幾十年 來是我國外交重要的一環,目前我國農業發展也來到新階段。藉由本次講 座,希望有助於外交人員向國際社會 介紹我國農業科技,進行相關的國際 合作,並啟發新的合作方向與思維。

講者 1:臺大生物機電工程系林達德教授

講題 1: Global Chain/Trend and Smart Agriculture

智 慧 農 業 的 發 展 背 景 源 於 聯 合 國 糧 食 及 農 業 組 織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報告,FAO 指出 2050 年左右,世界人口將

(2)

達到 91 億,屆時要滿足全球人口的糧食需求,需要增加 70%左右的糧食 生產。糧食增產是農業領域的重要議題,涉及資源消耗、資源不足、糧食 安全、氣候變遷等議題,其中又以「氣候變遷」為要,因此專家們 努力研 發新科技來因應氣候變遷對糧食生產的影響,由此可見科技在農業領域的 應用。

林 教授 回 顧我 國 農業 轉 型的 沿 革, 1970 年 代起 我國 政 府 提出 十 大建 設,「農業機械化」便是其中一項,發展智慧農業不能沒有農業機械化的 基礎。自 1980 年到 1995 年政府推動農業自動化,促使農業轉型;1995 年 至 2010 年間進一步推動「精準農業」(precision agriculture)、「農業電子 化 」 (E-agriculture) 發 展 , 開 始 結 合 資 通 訊 技 術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民國 106 年起政府大力推動 「智慧農業 4.0」計畫,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科技部跨部會投入大量資源,是政府「5+2 產業創新計畫」推動「新農業」的重點項目。

為什麼要推動農業 4.0 呢?因為 無人機等新科技指數型的成長,迫使 專家學者必須思考這些新科技 在農業領域的運用,例如:有些國家已經可 以運用無人機進行施藥等農耕工作,農民 便可遠離藥害、維護身體健康。

然而。臺灣目前仍受限於法規限制而尚未跟進,估計兩到三年後也會正式 引進。其他新科技如人工智慧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行動計算(Mobile Computing)、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 VR)、區塊鏈 (Blockchain)、5G 的研 發與整合,也創造了新農業發展的空間。使用無人機進行噴藥是許多高科 技應用展現的結果,涵蓋自動控制、平衡感測器等不同的技術原理;更重 要的是,施藥涉及的「可溶性有機物質」(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知 識需仰賴病蟲害專家專業評估施藥種類及劑量。簡而言之,technology 與 DOM knowledge 必須結合在一起,此項科技才能有效運用。

無人機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還包括播種、災後補償的計算,十分廣泛。

然而,推動新農業也存在阻力,除了面臨農業缺工、青年接棒的意願之外,

還要考量農業規模、投入新科技所需的成本、人員訓練、法規限制等。 值 得一提的還有智慧農業機械(Smart Farming Machinery)的應用,這是延續精 準農業的概念,機械會根據土壤的肥沃度告訴農民適當的施肥量。林教授 也播放影片展現大企業與新創公司的合作推動智慧農業的成果,也預期未 來五到十年智慧農業發展的特性,包含接收資訊到回應的 時間短、精準度 提 高 、 空 間 與 時 間 覆 蓋 、 行 動 裝 置 的 應 用 , 以 及 運 用 大 數 據 與 集 合 智 慧 (Collective Intelligence)。

講座最後林教授指出,未來新農業的 參與者(Stakeholder)會更為廣泛,

(3)

農民、設備廠商、技術供應者,大型農企業、政府、NGO、研究單位必須 共同參與,由此可看出有新農業、智慧農業具有高複雜度,若有良好的技 術整合,應用在農業的機會亦會提高,期望未來農民不只是 farmer,而是 farm manager。

講者 2:蕈優科技農場方紹宇特助 講題 2:

方特助 以業界角度分享推動新農業的現況,首先播放 影片 簡介蕈優科 技。蕈優科技自 1992 年開始投入菇蕈生產,1999 年引進智能管控設備,

有效管控菇蕈生長環境,提升生產效率及品質。 除了生產食用的菇蕈產品 之外,蕈優科技也致力於研發保健、美容產品;此外,亦推動休閒農業,

蘑菇部落即是蕈優科技旗下的休閒農場,提供大眾菇蕈 DIY 體驗。

為何會投入菇類生產? 方特助用圖表數據指出, 世界人口 從 1990 年 的 55 億,到明後年會達到 78 億以上,而菇菌市場的銷售成長率是人類成 長率的 30 倍以上。FAO 統計數據指出,2010 年世界人口食用菇蕈量為 3025 萬噸,到了 2016 年已成長為 4900 萬噸。過去食用菇蕈以洋菇為主,

近年來因為中國、印度崛起,亞洲市場受到重視,東方的菇類如 香菇、黑 木耳、金針菇等也隨之崛起,因此臺灣的養菇技術必須走在前端,才能跟 上產業趨勢。

方特助接著提及 臺灣菇類的生產可追溯至日據時代,日本人認為 臺 灣 有豐富的木材資源,木材除了可用於建築,也適合用來種植菇類,促成菇 類的發展,然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便逐漸沒落,後來荷蘭菇類生產技術的 興起帶動新一波洋菇的栽培風潮。國民政府遷 臺後,農業帶動加工業產品 出口,1970 年代臺灣成為享譽國際的「洋菇王國」。然而,菇類產業也遇 到勞力短缺、人力老化等困境,許多老菇農也不希望下一代繼承家業,因 為實在是太辛苦了、利潤又低,況且臺灣地狹人稠,政府鼓勵「小農」政 策,規模化程度明顯不足、自動化程度不高。

蕈優科技以三個生產模組來因應前述困境,蕈優 科技 組成團隊研發專 利、引進智能化科技生產模組、發展萃取肥料技術。除此之外,生產端亦 評估資金投入與回收效益,在前端製程引進精準的自動化、智能化生產設 備,進行初步資料蒐集,後續團隊進行數據分析,除了改善設備之外,還 有製程的改良;在技術端,團隊對進行專利菌類採種、育種、保存、檢驗 等技術工作,提供客戶優質的菌種原料。栽培技術的模組搭配前述智能化 設備、改良後的製程,還可將技術、資本輸出到其他國家。

(4)

方特助分享投入 大量自動化設備後的效益,節省人力成本達 300%,

除此之外,透過數據蒐集,可以了解銷售狀況,有效管控庫存,提高出貨 達成率。2015 年投入 1000 萬資本額,營業額達成率 100%,2016 年再投 入 1000 萬,營業額成長了 10%,2017、2018 年在製程投入新技術後,營 收有些微降低,畢竟製程必須做出調整,這也是老一輩菇農最害怕的階段,

因為營收降低,又需要訓練操作人員。但是經過設備整合,投 入農業 4.0 計 畫後,今年營收成長來到 120%,估計明年營收成長可以達到 200%以上。

目前也在執行循環農業,農作物栽培期間有許多農業棄置物,造成環境汙 染,我們使用可循環的禾本科植物製成木屑,動物的排泄物用於沼氣發電,

沼氣發電再用於禾本科植物的栽培,藉此降低農業廢棄物,達到永續發展、

循環經濟、綠色生產的目標。

蕈優科技在農業領域耕耘許久,期盼繼續擔任 推動「智農聯盟」的 核 心角色,蕈優科技擁有成熟的自動化生產模組、檢驗技術,也擔任業界顧 問的角色,除此之外,蕈優科技亦開拓海外市場,將 臺灣的菇類端上國際 舞臺。

Q&A

問題 1:我們運用無人機在飛行過程中透過偵測蒐集資訊, 就能將農作物 資訊直接傳送到雲端,還是仍 需要透過物聯網傳送到雲端 的監控系統?

回覆 1(林教授):除了使用無人機、空拍機蒐集之外,還有另一種方式,現 在正發展的就是在田中設立氣象站,用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方 式傳送到雲端,但此技術還是研究導向,仍在發展中,這些氣象站透過 IOT 連接到雲端,透過雲端平臺後端去處理運算,像稻米產量就可用蒐集到的 氣象資訊,如累積溫度,來推估產量。大的田區還是使用空拍機,但最成 熟的還是用衛星影像來判斷。

問題 2:關於農作物病蟲害問題,人工智慧有影像掃瞄及監控病蟲害的功 能,能否能掌握何時會發生蟲害及蟲害規模大小, 然後即時發現、即時消 滅,確保種植的作物不受損害?

回覆 2(林教授):抓蟲主要還是考慮到成本的問題,在溫室內此問題會減少。

臺灣許多蔬菜業者使用溫網室栽培以防止蟲進入,如果等到蟲進來再處理,

其實會不太容易。如果使用露天栽培,蟲來再即時消滅,實際上並非易事。

臺灣近年來改變較大的是蔬菜栽培,以前是露天栽培,現在是網室栽培,

佈建成本相對不高,防蟲效益相對也比較好。再往上就是溫室,栽種經濟

(5)

效益更高的作物例如番茄、香瓜,以防止蟲進來,除非因開關門而有洩漏 蟲進來的情形,一但發生這情況,系統會告訴你必須要去檢查 ,但要讓系 統去除蟲,還是不容易。現在已有無人車,使用太陽能板發動,理論上可 24 小時運作,裝有 camera,看到雜草就指揮機械手臂 拔除,但是這樣速度 還是太慢。

問題 3:作為外交人員,在外交實務上,對什麼國家說什麼話,例如對 落 後國家,要推廣什麼面向,對先進國家,跟他們談技術合作,增進我們的 能量,這值得同仁思考。泰國稻米產量一年 2、3 千萬噸,農業人口佔 40%,

智慧農業對泰國的衝擊就很大,我們在對外宣傳農業轉型政策時,實務上 如何運用?

回覆 3(林教授):這分兩個部分,若是帶他們參觀,一種情形是他們只是走 馬看花,看看新科技,另一種情形是從他們的角度,他們可導入什麼技術 到他們國家,而這須看他們農業發展的現況來定,例如落後國家看智慧農 業,那可能只是走馬看花,但若是基本的作物栽培技術,可改善產量,他 們可能較有興趣,東南亞國家可能對於機械化較有興趣,對澳洲、紐西蘭、

日本、韓國來講,他們跟我們大概都談技術合作,看對方農業發展到何種 程度,我們再往上加一點點,這可能比較合適。

問題 4:泰國有一位臺商,從事菇類栽種,泰國 70%的金針菇由其生產,

我曾參觀他的工廠,有一層是他的實驗室,我 覺得方廠長是不是隱藏萃取 這一塊,萃取技術在化妝、醫學產業潛力無窮,這可能是將來真正厲害的 地方。

回覆 4(方廠長):其實不是隱藏,畢竟今天主題是智慧農業,萃取廠其實是 我們在作農業產業加值一直想要推廣的,來過我們廠的人會知道我們有從 事藍光栽培、橘光栽培,就是為了促進菇類有更高的營養價值產出,我們 再進行後端的萃取,這部分還是臺灣比較少做的,我們也認為未來產值可 以突飛猛進。

問題 5:我注意到方廠長有提供菌種,像是技術轉移,或是較小的產輸出 先進,而在比較不開發的國家,是否有這樣的市場 ?

回覆 5:這分兩個部分:技術投資跟資本投資,在比較落後的地區,我們 可在菌種培育的部分作資本投資,像是賣原料、太空包給小農,他們可省 去前置的資本投資。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美人的觀念,人類之所以會死,是因為人類吃的 食物都會腐壞。然而長生不老的神仙都是只吃不

據 Statista 研究顯示,美國電子菸銷售由 2014 年 15 億美元急速成長 至 2018 年的 36 億美元。由於世界上逾九成的電子菸在中國生產,其中

2.範疇:從生產及銷售建築產品的企業經營觀 點,界定「不動產」是一種可以投入要素及運

會議時間:98年3月18日(星期三)上午9:55 會議地點:晦光堂 應到:78人 實到:63人 請假:15人 主席:汪大久校長

類歷史上一重大分水嶺,世界人口的天平於該年將首次從農村傾向城市;全球 67 億人口中,將有超過一半生活在城市裡。至 2030 年,世界城市人口將增長到 50 億,占全世界人口總數的 60%。而於未來

上一份報告發布年份)至 2020 年成長 12%達 251 億歐元。該 產業企業家數成長 7%達 1,000 家左右。奧國生命科學產業約

根據世界觀光旅遊委員會(WTTC)估計,至 2010 年全球約有 2.5 億的觀光休閒從業人口,並且產業規模將達全球 GDP 的

世界人口就會邁入 80 億。但決定我們是否仍安穩生存的關鍵,並非是人口數的 多寡,而是我們的生活方式。Rockstrom 教授,於 2009 年會同包含諾貝爾化學 獎得主 Pa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