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財 從星雲大師身上看到佛光山的管理風格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財 從星雲大師身上看到佛光山的管理風格"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從星雲大師身上看到佛光山的管理風格

務金融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講座 教授,曾任美國西來大學校長、佛 光大學副校長、高雄中山大學副校長、教 育部顧問室顧問,並經歷多所大學學生事 務長、教務長、副校長、院長、代理校長 等職務。具有豐富的學術背景及學校管理 經驗,其治校理念在於跨文化教育和介紹 中國的商業管理模式這兩方面發展,把人 文、品質和相互尊重等儒家理念,貫穿到 教學當中。

吳欽杉

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2)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舉凡生活中的事事物物,只要牽涉到選擇、決定,就必然要涉及﹁管理﹂的工作。

大要地說,﹁管理﹂有三個重要的部分:第一,選擇想要達到的目標,並且妥善運用環境

因緣,訂定達成目標的程序、進度,稱之為計畫;第二,根據計畫所預定的內涵,運用資

源、領導人力、掌握進度、隨時應變,以有效達成計畫的目標,稱之為執行;第三,將實

際完成的結果對照計畫預定目標,分析檢討,稱之為考核。本文不在於敘述星雲大師對於

﹁管理﹂的言論和主張,而是專注於觀察星雲大師對於﹁管理﹂的實踐與成就。

星雲大師在︿怎樣做個佛光人﹀第十五講中說,﹁佛光人要發揮集體創作的成就﹂、

﹁佛光人要堅守非佛不作的信念﹂、﹁佛光人要認同制度領導的精神﹂、﹁佛光人要遵從

唯法所依的準則﹂並說:﹁總體的佛光山、佛光會、四眾弟子,我們都給予定名曰﹃佛光

人﹄。﹂大師首創宗長任期制度,一九八五年任期圓滿時,以身作則恪遵制度,宣布退

位,並交棒給心平和尚;至今又歷經心定和尚、心培和尚、心保和尚,成為佛光教團的重

要制度。在大師以身作則的示範下,國際佛光會也確立以﹁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

作、唯法所依﹂作為全體佛光人的行事規範。

星雲大師對於弘揚佛法有相當堅定的信念,正像是一般成功企業家具有濃厚的策略雄

心。大師為了弘揚佛法,善巧方便地運用各種方法;但是,在環境還不成熟的時候,並不

(3)

逆勢強求,雖然不放棄理想,卻是可以耐心等待因緣。譬如台灣第一家電視台於一九六二

年開播,但是當時環境並不利於佛教的傳播;一直到一九七九年才有電視節目製作人徵詢

大師,有無意願製播每周半小時的佛教節目。大師深知在電視弘揚佛法的重要,在當時政

府設下的重重障礙下仍想保握機會。沒有料到在播出的時候,接到電視公司不可以播出的

通知;原來是政府高層要求電視公司不准播放佛教節目。

後來因為障礙漸漸消除,大師乃得以運用電視弘法,主講︽星雲禪話︾、︽每日一

偈︾、︽星雲說喻︾、︽星雲說︾、︽星雲法語︾等節目;乃至於後來,成立佛光電視台

︵現為:人間衛視︶。電視弘法如此艱辛,平面媒體弘揚佛法也一樣漫漫長路,現在︽人

間福報︾也成為台灣媒體的一股清流。大師時時惦記著弘揚佛法,在環境因緣不具足的時

候,沉得住氣,但始終不放棄理想,持續累積資糧,等待因緣成熟,立即把握條件,這正

是成功領導人的關鍵特質!

星雲大師創建佛光山的時候,就確立﹁八宗兼弘﹂的格局;創建佛陀紀念館的時候,

更是將八宗祖師的造像一起豎立在菩提廣場。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說:﹁佛教各宗派

雖有其各自宗風,但義理都源自佛陀所說的法。﹂大師允許佛光山的弟子依各自的根器選

擇一門深入,這種海納百川的胸襟,正可以顯現人間佛教的融和包容。

(4)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星雲大師開創佛光山叢林,一直是親身帶頭奮力工作。開山之初,每當遇到大雨,唯

恐水土流失,大師與全山徒眾一起使用衣物、棉被阻擋水勢;在水泥灌漿車無法爬上山坡

時,大師與佛學院學生幫忙推車。後來興建佛陀紀念館時,大師每天數次親自坐輪椅巡視

工地,體驗行進路徑是否能夠達到無障礙的要求;遇有輪椅無法順暢通行時,必交代施工

人員確實改進。

大師以身作則的領導風格,與其提倡的﹁因果管理﹂有一定的關係。﹁因果管理﹂也

成為佛光山和佛光會四眾弟子的重要指導方針,因為每個人都深信﹁因果﹂,所以言行都

有規矩,佛光山的法師更是親切而不失威儀。由於奉行﹁因果管理﹂,每個人對於常住物

的愛惜﹁如護眼中珠﹂,時時秉持﹁常住第一,自己第二﹂的原則。

星雲大師還具有成功管理者的溝通能力。他曾說:﹁三十多年前,我初創佛教學院,

即使像﹃出坡﹄這麼一件例行的事情,我都親自說明意義,並且身先表率,挑磚擔水。﹂

說明清楚意義所在,而且身先表率,當然可以深入群眾,將團隊精神帶領起來。大師的溝

通能力不只在語言上,也展現在文字上,聽聞或閱讀大師對於佛教經典的詮釋,其淺顯的

解說和巧妙的譬喻,總會讓人有豁然開朗的感受,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可以立即仿效起修。

星雲大師在溝通方面還具有傾聽的能力。當初因為大師願意傾聽宜蘭信徒的心聲,所

(5)

以從宜蘭雷音寺走到現在的人間佛教盛況。大師帶領佛光山和佛光會走向全球五大洲,道

場遍布全世界,大師常說這是﹁給﹂出來的,因為信徒有需要,所以就到那裡建道場,到

那裡成立佛光會。這個﹁給﹂的更源頭,則是大師能夠傾聽到各地信徒需要的聲音。

星雲大師已經高齡九十,因為曾經中風且眼睛幾乎看不見,必須以輪椅代步,但在接

待重要來賓時,都會從輪椅站起來以示尊重對方。參加博鰲論壇時,大師堅持自己走上合

照台階,到自己的合照位置,等候因為前一場會面略有耽擱而稍晚幾分鐘到達的習近平主

席。大師對於來山訪問的貴賓,也都是從輪椅站起來迎接問候,以表示對貴賓的尊重;為

佛光會員開示的時候,大師也都從輪椅站起來,展開雙手親切招呼。

星雲大師說:﹁平等是宇宙人生的真理,是佛法的根本。﹂佛光山實行男女二眾上

殿、排班都是分列東西兩單,沒有男前女後的差別對待,比丘和比丘尼享有同等的權利義

務。大師也提倡﹁僧信平等﹂,只要有心學佛,不論在家、出家,都可以入學就讀;大師

還創立﹁檀講師制度﹂,因應人間佛教的需要,經過嚴謹培訓、甄選的在家眾可以成為檀

講師、檀教師,參與弘法布教的行列。大師甚至於自許為﹁義工的義工﹂:需要義工幫忙

寫字時,大師會先將筆、紙、座位準備好;需要義工澆花時,大師會先將水桶、水管準備

好;需要義工搬運貨物時,大師會先計畫存放的地點、空間和擺設方式;需要義工幫忙畫

(6)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壁畫時,大師會先準備畫筆、顏料、調色盤等;甚至於大師會和義工一起工作,為義工談

論佛法,幫義工添飯、倒茶水。多少義工被大師的誠意感動,更加堅固對人間佛教的信

心,更加堅強了對人間佛教的發心!

星雲大師雖然九十歲,但是在大型聚會中的開示,說理清晰分明、有條不紊,得力於

大師的超強記憶。有一次大師接受大眾提問,一位老菩薩提問並說出姓名的時候,大師立

即說出老菩薩在幾十年前曾經發心幫助道場的一件事情。類似的情況,不一而足。高雄長

庚醫院名譽院長陳肇隆先生曾說過:﹁三年前,一次跟信眾聚會,大師突然把麥克風遞給

我,我不假思索提到四十年前結緣,大師馬上糾正是四十二年前,後來我仔細盤算,果真

四十二年。﹂︵聯合報,二

一六年五月十八日︶

星雲大師是時間管理的高手。他曾經說過:﹁從早到晚沒有休息,不但在殿堂、教

室裡講說弘法,在走路、下課的空檔,甚至在汽車、火車、飛機上,我都精進地辦公、閱

稿,幾乎每一天都在分秒必爭、精打細算中度過。如果以一天能做五個人的工作來計算,

到了八十歲,就有六十年的壽命在工作,六十乘以五,不就是三百歲嗎?﹂大師善用零碎

的時間,在等車子、等客人、等上課、等開會、等吃飯時,訂計畫、想辦法,或思考文章

的內容鋪排、佛學上難懂的名相,或回憶讀過的名著佳作等。

(7)

星雲大師喜歡廣結善緣。譬如,以前有人背一袋僧鞋到壽山寺兜售,一雙三十元,

大師當時雖然為了辦佛學院而經濟十分困難,但想到僧鞋的生意一定不好,就掏出四十元

向他購買一雙。賣鞋的人奇怪地說:﹁別人都要求我打折扣,為什麼你反而要加價給我

呢?﹂大師回說:﹁販賣僧鞋很困難,如果你們不做生意,我們就很難買到僧鞋……我這

樣做,不只是為了幫忙你,更是在幫我自己,你安心收下吧。﹂

親近佛光山數十年的功德主羅李阿昭女士回憶了一件往事:數年前得知佛光大學建

校初期,篳路藍縷,籌募經費十分辛苦,有意在婆婆往生時捐一間教室,為婆婆做功德。

大師指示她將功德款捐給花蓮基督教門諾醫院,阿昭師姐說她雖然百思不解,仍然依教奉

行。結果因為媒體披露,各界善心人士陸續跟進,門諾醫院遂能完成興建,讓花東地區民

眾享有良好的醫療品質。

星雲大師在推動人間佛教的過程中,有許多創新的點子,許多創意的做法,其推動

弘法的方式可說是與時俱進,並不執著於細枝末節,但是對於佛教的根本義理則是堅定的

護持。譬如:佛法流傳兩千多年後到今天,對於﹁苦、空、無常、無我﹂等教義漸漸傾向

於負面的、恐嚇的演繹,大師以其一生的實修體證,提出﹁佛法真義﹂,在推動人間佛教

時,力倡﹁回歸佛陀本懷﹂,導盲向悟,讓佛法能夠讓人受益。

(8)

人間佛教語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會學博士,現為逢甲大學合作經濟 系教授兼通識中心主任,曾任南華 大學學生事務長、社科院院長等職。研究 專長為資訊社會學、宗教社會學、金融社

中 國文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宗 教學所副教授兼所長,曾任法 鼓山講師、圓光佛研所教師、福嚴佛

哲 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學生事 務長、曾任東海大學哲學系副 教授、中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南華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曾 任教育部主任祕書、國家教育研 究院籌備處主任、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 究所教授兼所長及博士生導師、南華大

哲 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 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佛教研究 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 學系,並曾任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第七屆理事長、「佛教文化與當代世

宗 教哲學系博士,現任佛光大學 宗教學所專任教師,曾任佛光 山禪學堂副堂主、佛光山北美巡迴弘 講師、美國西來大學行政主任兼宗教

曾任中華佛光青年總團執行長、佛光山叢 林學院院長,致力於僧伽教育以培養佛教 人才,授課領域有天台宗思想、大乘佛教 思想、人間佛教等。與人間佛教研究院主

哲 學博士、政治學博士。現任台 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兩岸暨 區域統合研究中心主任、兩岸統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