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南 人間佛教之「人間」意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南 人間佛教之「人間」意涵"

Copied!
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人間佛教之「人間」意涵

華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碩士。歷經 寺院弘法、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

曾任中華佛光青年總團執行長、佛光山叢 林學院院長,致力於僧伽教育以培養佛教 人才,授課領域有天台宗思想、大乘佛教 思想、人間佛教等。與人間佛教研究院主 任程恭讓教授自二○一三年起,合力編輯

《人間佛教叢書》系列,以探究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為主。著有《人生 是過堂》。

妙凡法師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

(2)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前言

星雲大師在︿中國佛教階段性的發展芻議﹀一文中,談到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可以

分成六個階段:一、東傳譯經時期︵秦漢魏晉時期︶。二、八宗成立時期︵隋陳李唐時

期︶。三、禪淨爭主時期︵五代趙宋時期︶。四、宮廷密教時期

︵元明皇朝時期︶。五、

經懺香火時期︵滿清民國時期︶。六、人間佛教時期︵二十世紀以後︶。

大師曾經表示:﹁人間佛教就是﹃佛教﹄,佛教就是﹃人間佛教﹄。﹂既然佛教就是

人間佛教,大師為何要強調﹁人間﹂二字,以﹁人間佛教﹂來說明二十世紀後中國佛教重

要的發展歷程?以下僅從﹁佛陀其人﹂、﹁歷史發展﹂、﹁現實社會﹂、﹁因緣和合﹂四

點來論述﹁人間﹂之意涵。

一、從「佛陀其人」談人間

一個宗教的核心價值取向,可以從其教主的人格、所作所為來思考這個宗教的精神內

涵,因此,對於佛教和人間的關係,就先從佛教教主其人探討。

佛陀,是古印度著名思想家、佛教創始人,被尊稱為佛陀︵Buddha ,意為﹁覺悟

(3)

者﹂︶、世尊等。姓喬達摩︵梵文:Gautama ︶,名悉達多︵梵文Siddhārtha ,巴利文Sid-dhāttha ︶,意思是﹁吉財﹂、﹁吉祥﹂、﹁一切功德成就﹂。父親是印度迦毗羅衛國淨飯

王,母親摩耶是拘利族天臂城主善覺大王的胞妹,生下悉達多後七日病逝,繼母摩訶波闍

波提撫養,後跟隨佛陀出家為大愛道比丘尼。

佛陀出生於今尼泊爾泰來地區的梯羅拉柯提︵Tilaurakot ︶,距印度北方邦巴斯提縣 的普羅瓦︵Piprahwa ︶西北約十英里,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在此立過石柱以紀念佛陀的誕生

地,考古學家也曾在這裡挖出佛陀的舍利壇,在玄奘大師的︽大唐西域記︾卷六中記載:

城東南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舍利,前建石柱,高三十餘尺,上刻獅子之像,傍

記寂滅之事,無憂王建焉……次北有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舍利,前建石柱,高

二十餘尺,上刻獅子之像,傍記寂滅之事,無憂王之所建也。次東窣堵波,無憂

王所建,二龍浴太子處也。

一般佛經記載佛陀出家的因緣是因為遊歷四城門,見老病死及沙門;出家動機,不

是為了求得神通,而是出自對生命的關懷,解決人生所會遇到的四個問題:一、人生沒有

生老病死的現象。二、內心沒有憂悲苦惱的逼廹。三、人間沒有悲歡離合的苦痛;四、世

(4)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間上所有一切不增不減。佛陀後來悟道緣起,宣說眾生皆有佛性,人人皆能成佛的平等真

理,組織僧團,倡導男女、種族平等,如︽增一阿含經.苦樂品︾云:﹁四大河入海已,

無復本名字,但名為海。此亦如是,有四姓:剎利、婆羅門、長者、居士種,於如來所剃

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學道,無復本姓。﹂

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他不僅鼓勵弟子要走入人間,也告訴弟子,要將佛法帶給大

家,給予平安快樂,自己也會在人間遊行弘法,如︽雜阿含一○ 九六經︾云:﹁爾時,世

尊告諸比丘:汝等當行人間,多所過度,多所饒益,安樂人天,不須伴行,一一而去。我

今亦往欝鞞羅住處人間遊行。﹂

對於傳道弘法的語言,佛陀主張要把握佛法的意義精神,弘法要以給人懂的語言、文

字來弘法,不是講一些華麗的文詞,讓普羅大眾聽不懂,︽毗尼母經︾中記載佛陀和弟子

對於弘法的語言的討論:﹁不與美言為是,但使義理不失,隨諸眾生應與何音而得受悟,

應為說之。是故名為隨國應作。﹂

在佛陀所教導的教義上,四聖諦公認是最早的,第一聖諦苦聖諦,是佛陀對人生實

相的觀察,從對苦果的體會,到對苦因︵集︶的來源,找到解決苦的方法︵八正道︶,到

達到脫離苦、超越苦的結果︵滅︶,佛陀說法的目的,無非是解決人生的苦難,在人道中

(5)

證悟四聖諦,解脫苦難、生死輪迴的束縛,︽長部.大般涅槃經︾記載:﹁因為未通曉、

證悟四聖諦,我與汝等,長久以來,流轉於生死。何謂四聖諦?一者苦聖諦,二者苦集聖

諦,三者苦滅聖諦,四者苦滅道跡聖諦。﹂

在同弟子討論成佛、解脫的觀點上,佛陀明確的指示,人間是成佛最佳的處所,成佛

是在人道修行善業成就的,不是在天道,如︽增一阿含經︾記載:

爾時,有一比丘白世尊言:三十三天云何得生善處?云何快得善利?云何安處善

業?世尊告曰:人間於天則是善處,得善處、得善利者,生正見家,與善知識從

事,於如來法中得信根,是謂名為快得善利。彼云何名為安處善業?於如來法中

而得信根,剃除鬚髮,以信堅固,出家學道;彼以學道,戒性具足,諸根不缺,

飯食知足,恆念經行,得三達明,是謂名為安處善業。……所以然者,佛世尊皆

出人,非由天而得也。

從佛陀其人一生的示現中,正如星雲大師所言:﹁佛陀是人不是神。﹂佛陀,是人間

的佛陀,佛教是人間的佛教,一切以人為本,唯有回歸人間的佛陀倡導的﹁平凡、平常、

平淡、平等、生活化、人間化﹂,還原人間佛陀的本來面目,才能把人間佛教應用十方,

(6)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傳揚國際。

二、從「歷史發展」談人間

二○ 一三年在大陸的中央電視台獲頒﹁中華之光﹂的星雲大師,在致辭時,提到:

﹁中華文化因為佛教更加充實,佛教因為中華文化更加提升。﹂確實,佛教東來,在中國

歷經二千多年的流傳,從傳入、融和到本土化,其間對中國政治、經濟、文學、語言、藝

術、音樂、建築等面向的影響深遠,並且進一步弘揚至韓國、日本、越南等國家,成為東

亞文明的基石。而之所以能夠有如此恢宏的效應,實因中國佛教繼承了原始佛教、大乘佛

法的人間性格和積極入世的精神。

賴永海教授認為佛教可以為中國社會所接受,有二個原因:一來是佛教的適應能力,

善於隨順世法之需要。佛教大乘利他、不變隨緣的性格,融和了佛教與中國傳統倫理綱常

的相互關係,例如隋唐之後的中國佛教非但大講孝道,而且﹁勸臣以忠,……勸國以治,

勸家以和﹂。既講﹁治心﹂,也講﹁治世﹂,把佛之﹁治心﹂與儒之﹁治世﹂合理地統一

起來,此誠如宋代名僧契嵩所說的:﹁儒佛者,聖人之教也。其所出雖不同,而同歸乎

治。﹂由此可知,佛教非但無損時政,而且有益國治。

(7)

二來是佛教思想被本土文化需要。佛教般若空性的人生智慧,提升了儒、道二家的想

像力和創造力。而其積極入世的大乘菩薩行,則提升、擴大了儒、道二教的生命目標;此

外,因緣果報及家家彌陀、戶戶觀音,則安慰了苦難的生命。整體而言,佛教之所以能在

中國生根,內化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是因為這個社會對佛教思想的需要,而一個思想能

不拘時空為人所接受,正因為它具備了平等性、永恆性、普遍性的真理特質,換言之,它

是一個普世的價值。

傳到中國的佛教,始終和政治有著密切的關係,佛教因為政治因素而順利進入中國,

如北方民族的石勒、石虎和佛圖澄;為連年的戰亂,促使移民,而將北方的佛教帶到南

方,如今天的江浙佛教;然而,佛教卻也因為政治的過度干涉,而致使教難頻傳,如三武

一宗、廟產興學等政策。

對於中國佛教衰微的原因,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中指出十點:一、本土

宗教排擠,專制帝王毀佛。二、佛教蓬勃發展,引來皇朝不安。三、佛教走入山林,消極

脫離社會。四、弘講談玄說妙,不重人文關懷。五、經懺密教鼎盛,道德信仰墮落。六、

提倡神鬼信仰,殃及人間佛教。七、外道邪教猖獗,混淆佛教真相。八、宋明理學興起,

代替佛教信仰。九、西方文化影響,佛教無力抗拒。十、藏經繁多深奧,讀者望之卻步。

(8)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總而言之,到了明清時期,佛教已經為社會邊緣化,甚至被視為巫術,一九一二年中

華佛教總會︵中國佛教會的前身︶創立申請,教育部回函:﹁佛教凌遲久矣!震旦積弱,

此未必非一因,宗教改革,刻不容緩。該僧等務須努力進行,將大乘教義廣為傳播,勿踏

舊日專事誦經禮懺類似巫祝之陋習,本部有厚望焉。﹂從此文中,我們可以了解當時佛教

的處境及狀況,已然淪為經懺、山林的佛教,佛教與人生日隔,佛教自佛教,人生自人

生,從而使佛教走上衰落、式微的道路。

會造成這些結果,除了政治因素之外,也因為傳統佛教不重視人間生活,失去了人間

性、生活性,因而為世人所詬病,如太虛大師所言,佛教脫離、遺棄人生的態度,是﹁致

佛法不揚,為世詬病之一大原因﹂。

佛教如何適應社會?為社會大眾所接受?這是中國佛教生存圖強的嚴肅課題。大師在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中指出:﹁佛教之所以能從印度弘傳到中國及世界各地,並讓當地

人間社會普遍接受,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佛教注重資生的貢獻與利眾的事業,協助解

決人間生活的問題。﹂佛教必須參與社會,回到人間,為人們所需要,發揮一定的作用。

世間萬物互為緣起、互相關連,今天我們佛教徒不關心社會,未來社會就不要我們佛

教,佛教必須以各種善巧方便的利他事業,創造被人類、社會需要的價值,唯有積極的走

(9)

入人間,關懷社會,發揮濟世救人的力量,佛教才能繼續走下去。

三、從「現實社會」談人間

在︽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中,大師指出,中國佛教很可惜,只有一半的佛教。重視出

家,不重視在家;重視出世,不重視入世;重視寺院,不重視家庭;重視山林,不重視社

會;重視男眾,不重視女眾。

尤其,在根本教義上一直以來只有消極的解釋,缺乏積極的作為。弘揚佛法總是站

在出家人的立場,過分強調﹁出世思想﹂,否定現實人生所需要的財富、感情、家庭生活

等。例如,提到財富,就說﹁金錢是毒蛇﹂;談到夫妻,就說﹁不是冤家不聚頭﹂;說起

兒女,就說﹁都是一群討債鬼﹂。以家庭為結構的社會體制裡,佛教這種負面、近乎恐嚇

的傳教,自然讓一般社會大眾為之怯步。而一般對僧尼的印象,普遍停留在寺院、念經、

青燈古佛,長期以來,佛教給人的印象是不問世事,嚴重與社會脫節。

長期以來,也就造成社會大眾對佛教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觀念,潛意識裡禁止、排斥、

反感佛教徒對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結果,只要一關心公共事務,出入公共場所,便遭受

(10)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異樣眼光,被冠上如﹁六根不淨﹂、﹁政治和尚﹂等難堪的名詞。這是佛教的危機,長期

不關心社會,在社會的結構上,便沒有了佛教的位置,某種意義上,這是生存的問題。

另外一方面,則是佛教的教義,不能有效的幫助社會大眾。如何發揮大乘佛教普濟的

精神?和社會建立關係,為大眾所需要?佛教必須積極走入人間,給人接受。如果把這個

社會形容是一個人體,那麼佛教要成為不可或缺的血液法水,流布全身,透過這個清新、

智慧的法水影響、帶動、提升建設一個和諧、安定的社會。

因此,佛教對於社會的發展、世界的改變不能置身事外,在二○ 一六年五月十五日在

︽人間福報︾上發表的︿佛光山的未來發展﹀中,星雲大師談到:

我自許是一個地球人,奉行天下一家的理念。地球村裡,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再

遙不可及,國際局勢、地球暖化、貧富差距、環境保育、人道關懷等議題,佛教

徒應有所認識,積極參與,勇敢表達,關心世界有我一份。佛陀不捨棄任何一個

眾生,我們出家人能捨棄人間嗎?因此,佛教徒不該只想到自己清修,而不關懷

現世人間。

佛教如何以具體的行動關心社會?在︽四十華嚴︾中提到菩薩有十種法具足圓滿,則

(11)

得成就修真供養一切如來,其中之一即是﹁不捨一切菩薩事業﹂。佛教要以﹁菩薩事業﹂

走入人間,立足於社會各層面,對社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力量,成為大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資糧。一九五三年出版的︽無聲息的歌唱︾,大師說:﹁大家要知道:﹃救人一命,勝造

七級浮屠﹄,但辦佛教的教育、文化、慈善,讓佛教中興起來,勝造一千級浮屠。諸位諒

來懂得這才是佛教和時代的要求。﹂經過了六十年,大師帶領佛光山僧俗二眾﹁以文化弘

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讓佛法走入人間,讓佛

法生活化。

二○ 一三年大師出版十六本的︽百年佛緣︾,是二十一世紀人間佛教的發展史,記

錄著對台灣、兩岸、世界的影響。正如高希均教授所言:﹁半世紀以來,星雲大師在海內

外推動的﹃人間佛教﹄,是另一個﹃台灣奇蹟﹄、另一次﹃寧靜革命﹄、另一場﹃和平崛

起﹄。創造了人間佛教的奇蹟。﹂

何以見得經過一甲子的歲月,人間佛教終於為社會、大眾所接受?一九五四年五月,

大師在偏遠的宜蘭帶領五十三里的居民,以遊行、念佛、放映幻燈片、浴佛典禮、佛教話

劇,連續四天慶祝佛誕節,近八千人參加。二○○ 九年五月星雲大師帶領僧信二眾,連續

數年在凱達格蘭大道、總統府前舉辦﹁千僧萬眾祝佛誕,一心十願報母恩﹂,總統、政府

(12)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各行政首長及海外邦交使節,逾十萬人共同慶祝。總統馬英九先生並同星雲大師共同帶動

全民宣誓﹁三好運動﹂—人人行三好,世界更美好。這正是佛教積極參與社會建設,舉

辦各種淨化人心活動,為社會接受和尊重的現象。

星雲大師一生推動出世與入世的融和,而一般人對於修行,總有一個刻板的印象—在深山叢林。其實,﹁出世﹂不是一個空間的概念,如果那叫出世,那麼住在安養院的老

人、深山裡的動物都是具備出世思想的。人的一生離不開五欲六塵,所謂出世與入世的融

和,是一種﹁不為物欲、不為己求﹂的獨立精神、自由思想,在五欲六塵的世間,過著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的人間生活,如:﹁合理的經濟生活,正義的政治

生活,服務的社會生活,慈悲的道德生活,尊重的倫理生活,淨化的感情生活。﹂也就是

︽金剛經︾所云:﹁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是出世

和入世的融和,淨土的世界,是佛陀傳播人間佛教的心願。

總之,一味執著在山林水邊的自我修行,就算因此得到別人的尊敬,對自己、對社

會、對國家,又有什麼貢獻呢?佛教唯有立足於人間,關懷現實人生的需要,以佛法改善

人心,淨化社會,方是佛教為社會接受的生存之道,也是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

(13)

四、從「因緣和合」談人間

︽華嚴經︾卷五一云:﹁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在二千五百多

年前,佛陀就提出眾生平等,人人皆能成佛的觀念,沒有另外一個神明可以控制、保佑、

決定我們的命運,人間佛教把對神的依賴,回到自身生命的承擔。

因此,佛教講﹁皈依三寶﹂,主要是皈依自性三寶,皈依自己,如佛陀開示弟子﹁自

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皈依﹂的主要意義,是從相信自己中,開發自己的真如佛

性,如︽華嚴經︾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相信自己可以承擔、可以

勤勞、可以慈悲,從中長養自己的善根,佛性能源。

如何開發自己的佛性?邁向成佛之道?︽華嚴經.普賢行願品︾云:

譬喻曠野沙礫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

王,亦復如是。一切衆 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

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佛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

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

等正覺。

(14)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菩薩道在利他中完成自己,修行不能離開人間,不能沒有眾生的﹁眾緣﹂和合,大師

因此指出:﹁人間佛教是服務奉獻的信仰。﹂服務奉獻中,從人道達到佛道。

﹁法不孤起,仗緣方生﹂,如經中所云,佛道在眾生身上求,大眾是我們的因緣,是

我們的資糧,是啟動我們修行、成就的關鍵。六祖在︽壇經︾中云:﹁佛法在世間,不離

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大師也常常在開示的場合中引導大家,在面對人我

之間應以﹁我是佛﹂的承擔,將貪瞋痴習氣、煩惱轉化為佛性的慈悲喜捨,逐漸實現生命

的圓滿。

承認﹁我是佛﹂究竟有些什麼好處呢?承認﹁我是佛﹂,能夠直下承擔自己是佛,即

刻就能獲得很大的利益。例如:本來想去打人,想到﹁我是佛﹂,就不會打人了;本來要

吃菸、喝酒,想到﹁我是佛﹂,就不吃、不喝、不玩了。只要肯承認﹁我是佛﹂,面對煩

惱、問題,就會以佛心為己心,進而改過向善、見賢思齊、包容他人、隨緣放曠、無私無

我,自覺而行佛了。所以,星雲大師說:﹁只要你敢如此自己承認,當下已然走上成佛之

道,還怕沒有成佛的一天嗎?﹂﹁我是佛﹂的修行,是轉識成智的修行法門,日積月累的

淨化自己無明的煩惱習氣,最後﹁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世出世間,不出因緣二字。世間好壞皆是因緣所成。因,是我們的起心動念、動機,

(15)

故發心純正會影響結果,如一顆健康、飽滿、充滿能量的種子,能夠生出滿樹桃花;緣,

是我們身邊接觸到的每一個人,善緣越多,成就越大,阻力越少。因緣,意謂著一切事情

的成就,事業的成功,乃至人格的完成,生命的圓滿,都必須依靠眾緣的和合。因此,古

德有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要做佛門龍象,先做眾生馬牛。﹂

正如大師所言,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人間佛教既要符

合﹁佛說的﹂,還要順應﹁人要的﹂。人在世間生存,不能沒有國家的保護,也不能缺少

社會大眾的因緣成就,在眾緣成就之中,以佛法淨化我們的內心,開發我們的智慧,用智

慧來創造我們幸福安樂的人生,建設人間淨土。因此,大師在︽人間佛教宗要︾中,提出

四點他對人間佛教的看法:家國為尊、生活合理、人間因緣、心意和樂。信仰人間佛教,

具備愛國的思想、重視家庭生活,經由佛法生活化,提升、淨化我們身心,帶給我們幸福

平安,就是人間佛教。

結語

立基於生命同體共生,互為緣起的真理基礎上,本文從佛陀其人、歷史發展、現實社

會及因緣和合,探討大師何以強調二十一世紀是人間佛教的世紀。

(16)

一六.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從修證上,成佛的空間在人間,成佛的因緣在於和大眾廣結善緣,從中圓熟佛性;

從佛教存亡意義上,佛教要積極關懷社會,創造被需要的價值,才能為人接受,立足於社

會;從弘法上,佛教要從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各種善巧方便,幫助社會大眾從中學

習佛法,進而創造美好的人生。

誠如程恭讓教授所言:﹁人間佛教已經創造性地詮釋了深刻而新鮮的佛教理念、思

想、學術、文化,已經以無比震撼的力量讓古老的佛教精神復活,讓佛教在現代社會煥發

出幾乎使人意想不到的嶄新的智慧光芒。﹂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史學博士。現任西北大學玄奘研 究院院長暨佛教研究所所長,宗 教文化專業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 究領域為宗教學,特別是佛教歷史與思

論文寫作指導 釋覺興 佛光山國際學部英文佛學院 佛教史、英文、國文 釋覺培 南華管理學院比較宗教研究所 佛教經典研究、佛門禮儀 釋覺機

通過以上內在和外在兩重共六種要素的深入觀察,可以強烈地感 受到佛光山人間佛教所具有的新氣象。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的創意與

程教授說,太虛大師所宣導的人間佛教,和星雲大師所創立的人間佛教

中 國文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宗 教學所副教授兼所長,曾任法 鼓山講師、圓光佛研所教師、福嚴佛

哲 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 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佛教研究 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 學系,並曾任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第七屆理事長、「佛教文化與當代世

宗 教哲學系博士,現任佛光大學 宗教學所專任教師,曾任佛光 山禪學堂副堂主、佛光山北美巡迴弘 講師、美國西來大學行政主任兼宗教

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宗教學系教授、佛學 專業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 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暨淨土文化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