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宗教課程設計的省思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一、宗教課程設計的省思"

Copied!
1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成果導向的人間佛教課程設計 | 以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人間佛教組課程為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曾 任教育部主任祕書、國家教育研 究院籌備處主任、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 究所教授兼所長及博士生導師、南華大 學講座教授、香港教育學院「成果導向 學習」專案研究計畫顧問,及香港中文 大學學生活動教育文學碩士課程外審委 員。

  出版《多元化教學評量》、《師資培 育與法令變革的省思》等專書十二本,

期刊論文七十五篇,獲得國科會十二 次甲種獎助與主持費,以及主持國科 會研究二十三項專案,教育部與青輔會

李坤崇

 南台科技大學學術副校長

(2)

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本著感恩回饋情懷,一○ 三年度起,南華大學與佛光山叢林學院發展人間佛教組課程,

秉持星雲大師宗教人文興學理念,在慈惠法師指導下,與叢林學院妙凡院長、妙南法師及宗

教所黃國清所長及教師數次研議,發展出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人間佛教組課程,僅從課程

設計省思、成果導向教育的課程發展模式及人間佛教組課程設計等向度予以說明。

一、宗教課程設計的省思

宗教課程以悲天憫人情懷、無怨無悔精神,帶給社會大眾心靈和諧、平安喜樂,教化

人心貢獻卓著。然而,宗教課程因缺乏課程理論的引導,逐漸衍生四項問題:首先,課程

缺乏﹁目標導引、縱向連貫、橫向統整、能力檢測﹂四大機制:宗教界領域雖已逐漸意識

到目標導引的重要,但在課程的縱向連貫、橫向統整、能力檢測等機制仍有努力空間。其

次,課程規劃較少整合三類課程:課程可分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及潛在課程,雖然宗教

課程規劃已模糊納入,然未予明確區隔、整合。

再次,教師橫向溝通協調機會較少:授課教師本於專業各自講授,較少橫向協調課程

內涵,導致有些內容產生不必要的重疊或重要內涵缺漏。最後,行政缺乏﹁目標與能力導

引、課程整體規劃、成果檢測﹂的作為:宗教行政人員對宗教內涵解讀及推廣宗教頗為專

(3)

以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人間佛教組課程為例 精,較缺乏教育、課程理論基礎,較少以課程專業作為協助各單位進行課程革新。 為改善上述問題,特以成果導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 ︶為基礎,來設計南

華大學宗教所人間佛教組的課程。

二、成果導向教育的課程發展模式

﹁成果導向教育﹂一詞首先由Spad

y ︵1981outcom ︶所提出。成果︵

e ︶重點不在於學

生的課業分數,而在學習歷程結束後學生真正擁有的能力。成果導向教育強調成果導向、

重視學生學習成效、明確訂定畢業生能力。Spady ︵1994 ︶強調成果導向教育乃明訂所有學生畢業後能達成某任務的能力,教

育系統聚焦於促使學生達成此能力。成果導向教育的基本原理是﹁所有學習者均成功

︵success for a

ll ︶

﹂,其基本假設是所有學生都是有才幹的,每個學生都是卓越的,學生

是學習合作而非相互競爭,以及學校是為學生找到成功方法的機構。Spad

y ︵1994the OBE pyramid ︶提出成果導向教育金字塔︵︶︵如圖

1︶,此金字塔 為一個執行範例︵paradigm of operating ︶,乃期待所有學生成為真正成功的學習者,應有

一個清晰的架構或願景,清楚闡述學生應具備何種能力。二個關鍵目的︵key purpose

s ︶乃

(4)

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建構成果藍圖、營造成功情境與機會。三個關

鍵假設︵key premise

s ︶

乃﹁所有學生均能學

習並獲得成功,但不一定同時或使用相同的

方法﹂、﹁成功是成功之母﹂、﹁學校掌控

成功的條件,即學校的各項作為將直接影響

學生成功的學習﹂。四個執行原則︵operating principles ︶乃清楚聚焦於重要的高峰成果、

擴展機會與支持成功學習、高度期許並讓所有

學生都能成功,以及從最終、高峰成果向下設

計。五項通用領域的實踐︵five generic domains practice ︶,乃從定義成果、設計課程、教學

授課、結果憑證及決定進階等五向度來予以實

踐。教育行政主管機關或學校開始實施成果導

向教育,應將願景、目的、前提及原則予以具

體化,方不致於引起誤解意涵或扭曲本質。

範例(Paradigm)

 目的(Purposes)

   前提(Premises)

    原則(Principles)

      實踐(Practices)

1 成果導向教育金字塔(The OBE Pyramid

資料來源:Outcome-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p.8), W.

G.Spady,1994.

圖2 成果導向教育的課程發展圖

(5)

以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人間佛教組課程為例 筆者以成果導向教育為基礎︵二○ 一一︶,參酌逢甲大學的雙迴圈課程規劃與管理機 制︵李秉乾,二○○ 八︶、中原大學的能力地圖︵C-Map ︶機制示意圖︵許政行,二○○八︶、EC2000 雙迴圈︵Hamdi, 2007 ︶、Rogers 品質保證的評量模式︵Rogers, 2003 ︶、

醫學教育的課程發展︵Kem, Thomas, Howard, & Bass, 1998 ︶,調整模式︵González & Wagenaar, 2003a ︶,以及AACSB 確保學習成效流程︵AACSB International Accreditation Coordinating Committee & Quality Committee, 2007 ︶等大學課程發展模式,研擬具﹁目

標導向、縱向連貫、橫向統整、能力檢核﹂特質的﹁成果導向教育的課程發展圖﹂︵如圖

2︶包括外迴圈

、內迴圈,而內迴圈又含括成果迴圈。

外迴圈目的在於維持適切的校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參酌國家社會與教育發展、學校

特色與定位、學生個人能力及發展、家長與校友期望、產業發展與職場需求等五向度,以

及三級課程或活動評鑑的結果來研訂校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

內迴圈目的在維持校院系合宜的教學成效,並確保學生畢業時能具備應具備的能。

內迴圈乃先擬定三級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再發展可直接評量的能力指標,次以能力指標

來調整、設計課程或活動及規劃配套措施,再次實施課程或活動的教學及評量,後實施三

級課程或活動評鑑,並將評鑑結果用來回饋就學就業表現,修訂三級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

(6)

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國家社會與 教育發展

系教育目 標、核心 能力 院、通識、處

室教育目標、

核心能力 校教育目

標、核心 能力

三級課 程或活 動評鑑

成果迴圈 外迴圈 內迴圈

家長與校友 期望

課程或活動 設計 ( 引導 ) 學校特色與

定位

能力指標 ( 績效標準 )

課程或活動 配套 ( 行政 ) 學生個人能

力及發展

課程或活動 調整 ( 縱橫 )

課程(教與 學)或活動 實施 就學就業

( 佐證 )

教學或活動 評量 ( 多元 ) 註:實線為發展

流程,虛線為回 饋或輔助機制。

產業發展與 職場需求

資料來源:「成果導向的課程發展模式」,李坤崇,2011,大學課程發展 與學習成效評量,頁85。

2 成果導向教育的課程發展圖

(7)

以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人間佛教組課程為例 以再次進入內迴圈。

成果迴圈目的在維持學系合宜的能力指標,並確保學生能展現應具備的能力。成果迴

圈乃先擬定可直接評量的能力指標,次以能力指標來調整、設計課程或活動及規劃配套措

施,後實施課程或活動的教學及評量,並將教學或活動評量結果用來回饋能力指標、微調

評量指標以再次進入成果迴圈。

三、人間佛教組課程設計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人間佛教組的學生以叢林學院為主,課程設計本於以學生為中

心的思惟,旨在培養具備人間佛教經論教理、弘法利生的專業人才。為達此目標,課程設

計︵詳見圖

3︶呼應叢林學院﹁悲智願行﹂院訓、南華大學﹁專業知能︵專業力︶、自覺

學習︵生命力︶、實務應用︵實務力︶、溝通合作︵溝通力︶、社會關懷︵關懷力︶及身

心康寧︵身心力︶﹂。

︵一︶課程架構

課程架構分正式課程、非正式課程及潛在課程三類。正式課程為課程主軸與核心,

(8)

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3 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人間佛教組課程架構

(9)

以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人間佛教組課程為例 乃課程表所列課程,依年級、悲智願行分別規劃,分深淺層次、院訓類別予以分類,依核

心內涵與必要性分為專業必修、專業必選及選修三類。例如,智為﹁能廣修戒定慧學具足

弘法利生智慧﹂,一年級課程為論文寫作指導、星雲大師著作選讀、佛法概論、印度佛教

史、宗教學基本問題、中國佛教經典選讀︵︽大佛頂首楞嚴經︾︶及佛典英譯導讀,二年

級課程為佛學英︵日︶文、人間佛教思想專題、中國佛教史、中國哲學基本問題及佛教文

獻學,二年級課程為中國佛教專題研究、台灣佛教史。

非正式課程為叢林學院學生所參與的各項活動,如呼應﹁悲、智、願、行﹂的活動依

序為:抄經、念佛;行腳托缽、禪修;出坡、典座。潛在課程乃物質環境的境教,制度、

措施及儀式的制教,認知環境及師生期許的身教。

︵二︶課程特色

人間佛教組課程,具有下列特色:

⑴符合佛光山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成果導向教育強調﹁所有學習者均成功﹂、﹁營

造成功情境與機會﹂,與佛光山以人為本的人間佛教相符。

⑵呼應院訓與校核心能力:人間佛教組課程以﹁培養具備人間佛教經論教理、弘法利

生的專業人才﹂為目標,課程設計呼應叢林學院﹁悲智願行﹂院訓,及南華大學六大核心

(10)

一五.人間佛教高峰論壇

能力,與成果導向教育金字塔的發展原則吻合。

⑶建

構三類課程既分且合的完整架構:人間佛教組課程兼顧正式、非正式及潛在課

程,三類課程適切區隔,但充分整合協調,乃既分且合的完整架構,並呼應叢林學院院訓

與掌握南華大學六項核心能力,乃縱向連貫、橫向整合的課程架構。

⑷建置縱向連貫橫向整合的課程架構:人間佛教組課程規劃呼應叢林學院院訓與掌握

南華大學六項核心能力,分年級規劃、依悲智願行院訓予以橫向區隔,乃縱向連貫、橫向

整合的課程架構。

︵三︶課程與評量發展

南華大學宗教研究所人間佛教組課程甫於一○ 四學年度上學期實施一學期,課程充實

及配套措施仍持續建置,未來主要發展的重點如下:

⑴橫向協調授課教師:人間佛教組課程已有縱橫連貫嚴謹架構,但推動授課教師間的

協調,是落實與達成培育目標的關鍵,待授課教師逐漸確定後,將籌組人間佛教組教師社

群,以社群作為橫向協調、強化改善課程的平台。

⑵發展完善的院訓︵悲智願行︶學習成效評量體系:能力檢測機制乃成果導向教育的

關鍵課題,為檢核學生悲智願行院訓的能力達成狀況,宜發展完善的院訓︵悲智願行︶學

(11)

以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人間佛教組課程為例 習成效評量體系,從直接評量、間接評量兩向度著手,直接評量含括正式課程檢核、非正

式課程檢核、導師觀察評量、學生悲智願行能力量表及學生學習檔案;間接評量包括畢業

生就業滿意度、雇主就業滿意度及其他間接評量方式。

⑶建置叢林學院與南華大學的課程發展機制:課程是持續發展的過程,而非完美無缺

的課程。建置叢林學院與南華大學的課程發展機制不僅可持續發展、改善課程,使課程愈

趨完善,更可分享課程發展與持續改善經驗,協助宗教體系發展更佳課程內涵與架構。

(12)

人間佛教語錄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美國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為中興大學特聘 教授兼台文所所長、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香港 嶺南大學Honorary

學院政治與法律學院任教。主持江 蘇省博士後課題《南朝佛學與文學》,和 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案《南 北朝帝王與佛教》。研究專長為中國佛

哲 學博士,現任日本郡山女子大 學宗教學教授,曾任東北大學 文學部宗教學研究室助理,日本學術 振興會特別研究員(博士後)。博士

會學博士,現為逢甲大學合作經濟 系教授兼通識中心主任,曾任南華 大學學生事務長、社科院院長等職。研究 專長為資訊社會學、宗教社會學、金融社

中 國文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宗 教學所副教授兼所長,曾任法 鼓山講師、圓光佛研所教師、福嚴佛

哲 學博士,現任南華大學學生事 務長、曾任東海大學哲學系副 教授、中正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南華

哲 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 系副教授兼系主任、佛教研究 中心副主任,曾任教於玄奘大學宗教 學系,並曾任中華民國現代佛教學會 第七屆理事長、「佛教文化與當代世

博士生導師、杭州佛學院佛教研究所常務 副所長,兼任中國宗教學會理事、中國哲 學史學會理事、中國社科院佛學研究中心 特邀研究員、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學術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