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11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1262-A 禪林寶訓音義序 禪林寶訓音義

卷目次 1 贊助資訊

(3)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4)

No. 1262-A 禪林寶訓音義序

寶訓一書。昔妙喜竹菴二師。慮末法之澆漓藂林之衰替。於是摭古德之嘉言善行。會 萃成編。冀欲挽回佛日。重整頺綱。使凡庸之輩。因言企行。德業惟新者也。然編集 雖成。未遑流布。葢法運有時。待緣方顯。嗣有東吳淨善師者。遊歷雲居。獲殘編於 祖庵師。忻其所遇。脗浹于懷。第恨首尾不完。難成教義。是以重加纂集。廣搜先德 之言。積累三百餘篇。斯寶訓所繇出也。其中扶揚法化。教誡僧徒。革藂林之弊政。

警學者之疎愚。則是編也。顧可以少乎哉。奈何躁淺之流。視其詞章平易。而束之高 閣者。比比有之。豈不負前賢之苦心溝壑之言哉。(建)自戊申。辭雪浪師于蘇之望亭。

學之于長安。參預諸師門下。凡宗乘講演之期。曾不捨此。諄諄熟習。故彼方禪衲。

淳朴之風猶在矣。惟是集也。文約義豐。事多愽涉。初學未諳。不無留阻。間有音 義。傳寫未刊。遞悞成訛。參差魚魯。繇是音義所刊。烏容已也。今也山中多冊。擇 其簡要者。以為定本。復于內外經書。參互考證。繼晷焚膏。日以積月。讐校方成。

時諸法侶。覩斯善本。爰常住授梓流通。以便後來尋討。不揣荒陋。敘其本末云耳。

崇禎乙亥仲春三日梁溪比丘大建識 No. 1262

禪林寶訓音義

雲棲後學比丘 大建 較

●序

篇首也。猶門之庠序也。

禪林

禪者。靜慮也。林者。叢林也。葢謂山林之士。湖海之流。雲集招提。同堂共命。結 伴參學。修習靜業。以此言之。故曰禪林。

寶訓

寶者。珍愛也。訓者。教誡也。葢謂此書所載。皆諸老嘉言善行也。足以開其未悟。

訓其未成。故使後學重如至寶。由是名之。故曰寶訓。

者之一字。疊定之辭。葢欲敘一書之來由也。

(5)

昔妙喜

昔者。往古也。妙喜者。臨安府(今杭州)徑山宗杲大慧普覺禪師。江東宣州寧國奚氏 子。嗣佛果克勤禪師。南嶽下十五世。十三入校。不樂世典。詣東山慧雲院。惠濟禪 師。十七落髮披緇。後入雲居之西。古雲門寺之舊基。誅茅結庵經二十年。辟地湖湘 轉仰山。邂逅竹菴珪禪師。相與著頌古百餘篇。此寶訓。是其時集也。詳見通載二十 卷。

竹庵

溫州龍翔竹庵士珪禪師。成都府史氏子。嗣佛眼清遠禪師。南嶽下十五世也。

誅茅江西雲門時共集

誅茅者。斬草也。謂其二師於雲門寺舊址。誅斬茅草結庵隱居之時。同鳩集此書也。

予淳熈間。遊雲居得之老僧祖庵

予者。我也。不稱我而稱予。乃賓主之謙辭也。淳熈。宋孝宗之年號也。遊者。涉歷 也。謂淨善老師。遊方。至雲居山雲門之故址。老僧祖庵。所得此寶訓。祖庵未詳氏 族法嗣也。

惜其年深蠧損。首尾不完

惜者。難之歎惜也。其者。指物之辭。蠧者。食紙魚蟲也。謂歎惜所得寶訓。年載深 遠。被蠧魚損壞。上下前後首尾不得完全也。

後來或見于語錄傳記中。積之十年。僅五十篇餘

語者。密顯真機曰語。總集眾事曰錄。博載古今曰傳。廣誌賢否曰記。僅方纔也。謂 自得此書以來。有不完之篇。或全覩見於諸語錄傳記中。積聚十年。方纔五十之餘篇 也。

仍取黃龍

隆興府。黃龍惠南禪師。信州張氏子。嗣石霜楚圓。南嶽下十一世也。

下至佛照

慶元府。即明州育王寺。德光佛照拙庵禪師。臨江郡彭氏子。嗣大慧宗杲禪師。南嶽 下十六世。依本郡東山華光寺。吉禪師祝髮。後來孝宗淳熈三年十一月。詔入選德殿 談禪。淳熈五年賜佛照號。達於天下。宗風大振也。

簡堂

(6)

台州國清寺簡堂行機禪師。本郡楊氏子。嗣護國景元禪師。南嶽下十六世也。

諸老遺語。節葺類三百篇

仍者。復也。節。制也。葺。修補也。謂仍復取黃龍以下至佛照簡堂諸老。遺留語 錄。節制補葺。兼前五十餘篇類。積聚三百篇也。

其所得有先後。而不以古今為詮次

其助語之辭。謂其所得簡篇。有先有後而錄之。不依往古為先。來今為後。作詮顯次 第耳。此序約三分分科。自此已上為序分也。

大槩使學者。削勢利人我。趣道德仁義而已

槩者。意也。略也。削。刪也勢。威勢。也。利。財利也。人我者。彼此之稱。趣。

向也。又行而張足也。道者。事物當然之理。人所共由也。德者。得也。行道而得於 心也。仁者。心之德。愛之理。義者。心之制。事之宜也。葢此書大意。使令學者削 威勢財利之心。人我彼此之念。趣向道德義理而已。而已者。結盡無餘之辭。此言寶 訓之義。

其文理優游平易。無高誕荒邈詭異之跡

此伸寶訓之文也。文。謂文字。理。謂條理。優游者。自如之貌。平和簡易。高誕 者。孤危高大也。誕。又誑妄也。荒。蕪也。詭。詐也。謂此書文字。條理。優游自 如。平和簡易。有如此之善。無孤危妄誕荒蕪無稽之言。邈慢詭詐異恠失據之事跡 也。

實可以助入道之遠猷也

此深言其効也。可。謂近可而有所未盡之辭。猷。法也。道也。謂此書其文平易。實 可以與學者。助入道之法則也。以上為正宗分。下乃流通分也且將刊木以廣流傳。必 有同志之士。一見而心許者。

予雖老死丘壑。而志願足矣

且。權且也。將且然未必之辭。士。謂有行義之稱。許。謂允從也。丘者。士阜之高 者也。壑者。有水曰澤。無水曰壑也。志者。心之所之也。願謂情希也。葢謂將此書 刊木印造。以廣流傳而不滯止。如有與予同志之士。一見此書。心若允從者。予縱老 死丘壑之中。而心志情願滿足矣。

東吳沙門淨善書

東吳。蘇州郡名也。沙門。略梵謂也。全謂沙迦門曩。此云勤息。謂勤行善法。息滅

(7)

諸惡。淨善乃序主諱。後學不可雙稱。當曰上淨下善也。是東吳人也。書者。如也。

敘事如人之意也。又舒也。劉勰曰。舒布其言。陳於簡牘者曰書。

●卷上

卷者。卷也。卷多而舒少也。上者。對待之義。有上則有下也。

明教

杭州佛日明教契嵩禪師。字仲靈自號潛子藤州譚津李氏子。嗣洞山曉聰。清源下十 世。七歲出家。十三得度。十九遊方。常戴觀音像一軸。日誦聖號十萬。率以為常。

世間經書莫不徧覧。作原教論十萬餘言。儒釋之道一貫。以抗韓愈排佛之說。知開封 府龍圖王公素。歐陽修。程師孟奏進。仁宗覧之嘉歎。付編修入藏。曰輔教篇三卷。

賜紫衣方袍明教之號也。

和尚

梵本正名鄔波迦。傳之于闐翻為和尚。傳至此土翻為力生。謂出家者。因師之力。而 生長法身。出功德財。養智慧命。故曰力生也。

重也。崇也。

心通曰道。又成名之謂道。即佛祖微妙之道也。在儒即允執厥中之妙道也。

身正曰德。立身之謂也。僧有戒定慧。儒有孝悌忠信。皆謂之德也。

匹夫

窮獨之稱也。三軍之中可奪帥。匹夫之志不可奪。註。三軍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 故也。

王去聲。凡有天下者。人稱曰王。又身臨四海曰王。

伯夷叔齊

孤竹君之二子也。孤竹。即殷湯所封之邦君也。姓墨胎氏。名初。字子期。其子伯夷 名允。字公信。季子叔齊名智。字公達。諡曰。伯夷叔齊也。其父將薨。遺命立叔

(8)

齊。齊以天倫為重。我在位不義。伯夷以父命為尊。我在位不孝。二人俱迯。國人立 其仲子為君。其二人聞西伯昌善養老。盍往而歸之。文王卒。武王伐紂。二人叩馬首 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忠乎。左右欲兵之。太公 曰。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平定。天下宗周。夷齊耻不食周粟。遂隱首陽山。採 薇而食。卒之餓死。史咏云。孤竹夷齊耻戰爭。望塵遮道請休兵。首陽山倒為平地。

應始無人說姓名。

夏桀

名履癸。帝發之子。諡法。賊人多殺曰桀。荒婬無道。得施氏女名妹喜。作瓊樓瑤 臺。極意取娛。酒池運船。糟堤可望十里。龍逢以忠諫不從而殺。殷湯有德。伊尹佐 湯伐桀。桀戰不勝。奔三椶國。湯又從而伐之。放桀於南巢而死。自禹至桀。一十七 世。歷年四百三十有二。

商紂

名辛。亦名受。帝乙之子。諡法。殘義損善曰紂。得蘇氏女妲己。甚寵愛之。設酒池 肉林。使男女躶形相逐其間。作長夜宮。一百一十日為一晝。用炮烙之刑。刳孕剒 涉。造鹿臺。七年乃成。業害忠良。臣叔比干。竭忠而諫。遂剖心而死。太師箕子。

徉狂而為奴。庶兄微子。為其亡仁。避而去之。後武王舉兵伐之。敗登鹿臺。蒙頭赴 火而死。自湯至紂。共三十世。歷年六百二十九年。史咏云。積粟成塵竟不開。誰知 拒諫剖英才。武王兵起無人敵。遂作商郊一聚灰。

周幽

名宮涅。宣王之子。諡法。壅遏不通曰幽。殆政虐民。遂致岐山自崩。山川水竭。得 褒人女名褒姒以寵之。乃貶申后。并太子宜臼。褒姒不好笑。於驪山舉火。戲媚褒姒 之笑。後申侯怒。召犬戎殺於驪山之下。史咏曰。恃寵多矯得自由。驪山舉火戲諸 侯。豈知一笑傾家國。不覺胡塵滿玉樓。

周厲

名胡。夷王之子。諡法。殺戮無辜曰厲。王行無道。侈傲暴虐。國人謗之。王使衛巫 監謗。但有謗者盡殺之。召公諫曰。塞下之口。遂上之過。恐為社稷憂。王不聽。國 人叛之。禍及於王。王乃出奔於彘。太子幼。周召二公相和恊。共理國事。故稱共和 也。小雅二十二篇。皆文武成康之善政。至此而盡廢矣。

喜怒

唐太宗曰。桀紂。天子也。以桀紂之名。加之於匹夫則怒。顏閔匹夫也。以匹夫之 名。加於天子則喜。所貴在德。不在位也。

(9)

患 憂也。

○聖

靈明洞鑑曰聖。又聖猶正也。以正教誨人也。

超凡亞聖。曰賢。

習學也。已知未知未能。而欲求知求能者也。

學以聚之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註曰。聖人在下。雖顯而未得位。

則進德修業而已。學聚問辯。進業也。寬居行仁。修德也。又學聚問辯者。謂人苟不 務學。則無以會眾理。而但有諸己也。學弗問。無以辯別眾理。使之條件不紊。而精 麤本末。或不知所擇也。出易經九二之文也。

補也。助也。

日新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然在彼學者。進業修德而轉新也。如沐其身 滌除舊染之污而自新也。此文出大學。

○太史公

姓司馬。名談。為太史令。其子名遷。襲其父職。乃尊其父。故稱公也。西漢龍門 人。

孟子

名軻。字子輿。鄒國人。作孟子之書七篇。上下兩卷也。

梁惠王

魏侯[葷-車+(卸-ㄗ)]也。都大梁。僭稱王位。諡曰惠。史記惠王三十五年。卑禮厚弊 以招賢。而孟子至。梁王問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何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 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王問意。強兵富國之類。孟子之對。不以富為利。以義為利

(10)

也。

罕言利

罕者。少也。罕言利與命與仁。命之理微。仁之道大。利之害義。謂聖人恐學者陷溺 於利。以利滅公。貪利害義。淪於污下。故罕言之。

尊崇下

尊崇。天子也。貧賤。庶民也。謂自天子至庶民。同害貪利之病。有何差別。

弊 病也。

承上啟下之辭。

悖戾

逆理乖違法度也。

是不亦 豈不是也。

張 施也。

征 取也。

○有形下

論云。有形之惡。其來有方。其敵可禦。無形之惡。其來不測。其害非細故。所以殺 人之惡小。害人之惡大。殺人者以跡言之。害人者以心言之。跡雖殺人。其過可恕。

忍心害理。其殃極甚。是故有形之惡。顯然可見。無形之惡。冥然莫測。以人之可見 可知。故以為輕為小。以人之莫見莫知。故以為重為大也。

游晏

游。逸也。賓主合歡安靜之筵也。

鴆毒

(11)

鳥名。其形如鷄。其色紫綠。頸長八寸。以蛇蝮為食。其毛羽歷於飲食之間。食則殺 人也。

戈矛

皆兵器也。戈。平頭戟。長六尺六寸。矛。長二丈。其形如鈎。俱傷人器也。

堂奧

正房曰堂。幽深曰奧。

隣巷

五家為隣。二十五家為巷。

戎狄

西戎北狄也。

禮法

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法者。制度品節也。左傳曰。藏於杳然冥然之間。而發於 卒然之際。非聖人以禮為之防。則人之類滅久矣。

○大覺

明州育王寺懷璉禪師。字器之。福建漳州陳氏子。嗣泐潭懷澄禪師。清源下十四世。

宋仁宗皇祐二年。正月詔住京師十方淨因禪院。二月十九日。詔對化成殿。問佛法大 意。奏對稱旨。賜號大覺禪師。歸居於阿育王山廣利寺。

包公

名拯。字希仁。諡孝肅。官為御史。天性嚴厲。未甞有笑容。知開封府日。有民李覺 安。生子年幼。因病以白金百兩。寄與張惠明。覺安命終。惠明還歸其子。其子不 受。一謂受人之寄可當還之。一謂父無所寄不當受之。各盡其心而已。

責付 給散也。

○圓通

廬山圓通居訥禪師。字仲敏。西蜀梓州蹇氏子。嗣延慶子榮。清源下十世。為人英 偉。過目成誦。十一出家。十七誦法華經得度。後遊襄州。密契心要。後遊廬山。道 價日重。南康郡守程師孟。奏請住圓通寺。

(12)

中正

中而不偏。正而不邪。

尊嚴

尊而可敬。嚴而可威。

誼 義同。

言簡

言簡則誠實而信。盡理則道體精明也。

鮮 少也。

○仁祖

宋四帝仁宗也。

皇祐

即年號也。

銀璫

耳㻔也。秦漢中以小宦官。著銀璫左貂。明帝改為金璫右貂。宮中出入傳命使。悉用 閹人。

綠綈

下音啼。綠色也。即盛詔書囊也。

尺一

漢時制一尺之板。而駕詔書也。

孝慈

汴京自唐朝毀寺。太祖建隆間復興兩街。止是南山律部。慈恩賢首疏鈔義學而已。士 夫聰明超越者。皆厭名相因果。當時天台止觀。達磨禪宗未行。淳化(太宗年號)以來。

四明尊者。天台懺主遵式行道東南。止觀心宗慧眼照映天下。翰林楊億晁回。首發明

(13)

之至。是時內使李允寧。奏施汴宅一區。創立禪席。賜額十方淨因禪院。帝留意空 宗。詔下三省定議。召有道者住持。歐陽修。程師孟。奏請圓通訥禪師。允寧親持詔 下江州。訥稱目疾耳背不赴。帝益敬重。聽舉自代。訥舉大覺應詔。天下賢哲。在訥 得之矣。

伽藍

譯為眾園。園謂生植之所。佛弟子則生植道芽。趣登聖果。能福利羣生。故曰眾園 也。

旗首曰旌。以旌有功者。又欽也。

敬重也。

固辭

辭而不受也。三辭為節。一辭為禮。二辭為謙。三辭為固辭也。

濫廁 泛雜也。

不當得而得也。

飯蔬

飯。食也。蔬。麤食也。聖人之心。渾然天理。雖處困極。而樂亦無不在焉。其視不 義之富貴。如浮雲之有無。漠然無動其心。

不為

性本如空。難名難相。金屑雖貴。落眼成塵。

先哲

指范蠡也。

縈縛也。

(14)

滿足也。

東坡

姓蘇。名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人。得法東林常聰禪師。仕至翰林。甞與佛 印。激揚酬唱。葢可見之。宋七哲宗元符三年。於黃州築室城東。因號東坡。於徽宗 靖國元年。卒于常州。

○躄

跛而不能行也。

兼有恃之稱也。

○百丈

洪州百丈山懷海大智禪師。福州常樂王氏子。嗣馬祖道一禪師。南嶽下二世。

叢林

乃眾僧所止之處。行人棲心修道之所也。草不亂生曰叢。木不亂長曰林。言其內有規 矩法度也。

規矩

圓器曰規。方器曰矩。乃叢林之模範也。

盜規矩

因公置私。監守自盜之義。又因法作奸。佐監為盜也。此言因規矩而反害叢林也。

巢居穴處

上古之士。未有叢林。夏則居巢。冬則居穴。守典刑而自律也。

安危興亡

有德者叢林日安。無德者叢林日危。數也。時也。謂安危在人。興亡在時。住持無道 德。則叢林將廢。縱有道德。苟非其時。亦不可強也。

可將

持守行之。譚子化書云。苟德可將。何必廣粟帛乎。苟數可憑。何必廣甲兵乎。

(15)

○治

修必曰治。定心曰治。修理其事。方用其力曰治。事有條理。已見効故曰治。

震上坤下。

重門豫

雷地豫卦。安和悅樂之義。楊氏曰。川途既通。則暴客至矣。不可不禦之術也。故取 諸豫。重門以禦之。擊柝以警之。則暴客無自而入也。二陰在上。重門之象。一陽在 下。擊柝之象。三陰在內。悅豫之象。又曰。豫者。怠惰也。擊柝以警怠惰。

音托。斫木為之。夜行所擊也。

○玉不琢下

此二句。出禮記學記篇。

今之所下

此二句。出韓文公答唐順宗表狀。

善惡

善者所以感發人之善心。惡者可以懲創人之逸志。

○妙

神明不測。玄奧難知。言詞不可示。分別不能解。故曰妙也。

寓 寄也。

異 恠也。

逮 及也。

(16)

釋迦

此云能仁。謂以仁德利化眾生。

精一無雜也。

第一義

真諦非有。俗諦非無。不有不無。名中道第一義諦也。

垂示也。猶天地以萬像。垂示與人也。

慈悲

慈能與樂。悲能拔苦。

生民

葢自天降生民。即陰陽交媾。元氣感化而生於人也。

淳朴

實心不虗也。

三皇

皇。大也。道。配天之大也。天之極大之稱。煌煌人莫違故也。太昊。伏羲氏。炎 帝。神農氏。黃帝。有熊氏。此能廣其道。故稱三皇。善用時政也。

簡素

三皇之時。風俗淳厚。人民質朴。結繩作政。畫地為牢。不爭競而財饒。無制令而民 自服也。

孔穴也。

心無天游。則六鑿相攘。謂之鑿情也。

五帝

(17)

審諦也。謂審諦於萬物。王天下之號也。少昊。金天氏。顓頊。高楊氏。帝嚳。高辛 氏。帝堯。陶唐氏。帝舜。有虞氏。主社稷。安人民。合於帝道。故稱五帝善用仁信 也。

詳文

五帝之時。風氣漸開。剏制立法。五典敦而五禮備。五服彰而五刑周。法度禮樂彰 矣。

三王

往也。天下所歸往也。乃夏禹。姒姓。殷湯。于姓。周文王。姬姓。孔子曰。善用智 勇也。

密嚴

三王之時。九五之位。不遜賢而傳子孫。禮樂文章。刑政法度。至此大備。

誥誓

尚書之篇名。如商之仲虺之誥。湯誥。周之康誥。酒誥。商之甘誓。湯誓。周之秦誓 也。誓約也。盟約於諸侯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

梵語佛陀。此云覺也。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也。

如來

從如實道而來。如謂本覺。來謂始覺。始本不二。故曰如來。

性命理

天之所賦曰命。物之所受曰性。性之所具曰理。其名雖殊。而理則一也。

遞也。互也。

窮盡也。此明已上諸聖。皆造乎至極之地。則不能無獘。獘迹示其不通也。乃不能周 全萬備。如夫子大聖人不得位。而誅正卯之迹。周公雖聖。而誅管蔡之迹。堯舜雖 聖。不能化其子之善。先聖後聖。其揆一也。道之不行。乃時數之變也。若以時變。

責聖人之心。非愚即狂。孫莘老是其人也。

(18)

弊迹

如丹朱商均之不肖。桀紂幽厲之不君。法門教化陵夷。國家紀綱紊亂。皆稱獘迹也。

靡靡

漸漸也。又壞散延連也。

鼎立

禹王。造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器也。鼎分三足。一口朝天。一口。即王道也。

詆訾 責謗也。

孫莘老書

修撰侍郎孫莘老。問教於大覺曰。三代以降。列聖相承。政通人和。道傳統續。不以 佛教未來為欠。周姬訖籙。更秦換漢。憲網刑巢。蔽空落野。不以佛教已至而革。四 海派分。異說捷出。由唐而至。五季為甚。庶務萬機。理亂非常。奉佛之教奚益。間 有草衣木食。巖棲㵎飲。不過獨善其身耳。又有名而異行。假而非真。教化未孚。弊 乃生焉。然師必有辯佇聞其說。妙道篇。師所答也。

○克

除己之私心也。

四眾

在家二眾。出家二眾。

○聰明

見聞不惑。故曰聰明。

石門聰

襄州谷隱山石門寺。蘊聰禪師。嗣首山念禪師。南嶽下九世。得法後住石門日。襄州 太守。以私意笞辱。既歸。眾僧迎於道側。首座趣前問訊曰。太守無辜曲辱和尚。師 以手指地云。平地起骨堆。隨手湧一骨堆。太守聞知。令人削去。復湧如初。太守全 家死於襄州也。

棲賢舜

南康軍雲居曉舜禪師。字老夫。嗣洞山聰。瑞州胡氏子。清源下十世。住廬山棲賢

(19)

日。槐都官守南康。多貪墨蹟。舜不忍以常住物。結情固位。被人譖於郡守問還俗。

民其衣。大覺昔曾入舜之室。故往京都訪大覺。讓舜正寢。璉居偏室。仁宗數詔入內 問道。竟不言舜事。偶一日。聖旨勑淨慈飯僧。見大覺侍舜甚恭。歸奏。帝召見之。

乃嘆曰。道韻奇偉。真山林達士。遂於扇書曰。賜曉舜依舊為僧。再住棲賢。仍賜紫 衣銀鉢。舜罷棲賢日。有二壯力。舁轎至羅漢寺前。二人相謂曰。今不是我院長老。

不須遠送。棄轎而回。舜既再來。令人安撫曰。你當時做得是。但安心不必疑懼。入 院上堂曰。無端被譖枉遭迍。半年有餘作俗人。今日再歸三峽寺。幾多歡喜幾多嗔。

疑辭。謙退而不敢質言。而言歟也。

隱微

上幽暗也。下細事也。謂事之首不足慮。禍隱微深可憂也。葢著者。人所易見。故得 為之。隱者。人所難知。故當謹而不可忽也。

尤 甚也。

○罹

非理而遭痛毒也。

橫逆

強暴不順理也。文出孟子離婁章。

民衣

老夫還俗。服民之衣也。

往昔之事也。

天子之車也。有輪曰輦。無輪曰輿。

○賦

稟也。均表敷布曰賦。謂天之所賦性於人。均而無偏也。

權衡

(20)

上秤鎚也。下秤杆也。

以財變物曰貨。

積聚財寶曰殖。又貨之所宜曰殖。

一日不作

百丈寺。在南嶽之絕頂也。大智禪師。每日力作以償其供。有勸止者。則曰我無德以 勞人。眾不忍而藏其作具。徧索不得。遂不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語。流播寰 宇。先德率身多如此矣。

垂 將也。

涉 歷也。

○傳持

代代相承曰傳。拳拳執守曰持。

守志不改曰操。

踐行不怠曰履。

住持

安住道德。執持教化。令法久住故也。又住於真理。持而不失。

彰賣也。

渝 變也。

(21)

夷險

上坦而平也。下峻而不平也。

致 理也。

○遠錄公

舒州浮山法遠圓鑑禪師。鄭州王氏子。嗣葉縣省禪師。遠甞與達觀頴。薛大頭。七八 輩遊蜀。幾次遭迍。師以智脫之。眾以曉吏事。故稱遠公也。

益堅

乃馬援之言也。不墜青雲之志。

益壯

寧識白首之心。

苟竊

不正之貌。苟容取安也。

心之所之曰志。謹守而不逐物也。

本色也。

表 耐也。

節義

有節操而所行。合乎義理也。

標致

標。舉也。言其超卓傑立之極也。

自強

易云。君子之道。終日乾乾。而自強不息也。

(22)

逸翮

上縱也。下羽勁也。

○陸沉

言無水而沉也。當顯而反隱。陸沉於眾。不願人知也。

葉縣省

汝州葉縣廣教院。歸省禪師。冀州賈氏子。嗣首山念禪師。南嶽下九世。其住持枯淡 嚴密。衲子畏之。浮山遠。天衣懷。聞其高風。特往參叩。正值雪寒。省喝罵驅逐。

至以將水潑地。衣服皆濕。他僧怒去。唯遠與懷。整衣數具。復坐如故。師到呵曰。

你更不去。待我打你。遠。近前云。某二人數千里。特來參和尚禪。豈以一杓水潑之 便去。師笑曰。你兩個果來要參禪。却去掛搭。遠充典座。眾苦其枯淡。省偶出庄 去。遠竊取鑰匙取油麵。作五味粥方熟。師忽歸。粥罷詣典作。遠至。師云。汝竊取 油麵。係盜用常住。遠云。實取油麵。願乞責罰。師令筭估衣鉢還訖。更打三十拄杖 赶出院。道友勸勉師不允。友曰。若不容歸。只乞隨眾聽法。師亦不許。師一日出 街。見遠旅邸前立。師曰。此是院門房廊。你在此許久。曾還店錢否。令筭所欠追 取。遠無難色。持鉢於市化還之。師一日出街。見遠持鉢。歸謂眾曰。遠真意參禪。

遂令歸。上堂對眾付衣法嗣。

依違

謀善者從之。不善者違之。亦何有所定平。出小雅也。

姑息

苟容取安。出禮記。

○暴

音曝。日晒也。

○刻剝

削害於人也。

中外

中則徒屬。外則四眾。

恩澤周徧曰洽。

(23)

敢怒而不敢言。

○三要

宋仁宗。司馬光諫曰仁明勇。註曰。仁者。純乎天理。斷絕眾惡。無一毫私欲也。明 者。燭物理。辯是非。無一息之疑惑也。勇者。見義必為。聞善必遷。無一之退怯 也。

教化

以道誨人曰教。躬行於上。風動於下曰化。

才辨論曲謂也。

耘 鋤也。

刈 割也。

○智愚賢不肖

稟清和之氣。才識明敏曰智。稟滓濁駁雜之氣。頑蠢無知曰愚。稟得天地至和之氣。

慈儉溫良曰賢。稟陰陽謬亂之氣。凶險奸邪曰不肖。如明暗相傾。薰蕕不並。決然之 理矣。

詐侫

詐侫者。與君子不似也。謂發言宛同聖賢。行事不如常人。

素分

命稟於有生之前。而清濁已定。故有智愚之分也。

醇懿

一色成體曰醇。溫柔克聖曰懿。

嗜慾

上貪也。下情之所好慾也。

(24)

綱紀

總繩曰綱。眾目曰紀。網賴綱紀。君賴股肱。乃規範之大者也。

優劣

上勝也。下衰弱也。

烏 何也。

○從容

上七恭切。含緩而不迫也。

雍肅 和敬也。

○道悟真

潭州道悟寺可真禪師。嗣石霜圓禪師。南嶽十世。

馳騁 自誇也。

丹雘

彩色之總名。山海經云。雞足山下多丹雘。說文云。雘。美也。

○五祖演

蘄州五祖法演禪師。綿州鄧氏子。嗣白雲端禪師。南嶽下十三世。

心為下

心者。神明之府。虗靈洞徹。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謂百千三昧。無量法門。莫不 皆由一心而建立也。

和悅也。

端嚴也。

(25)

靈也。陰陽不測之謂神。又陽之精也。

○士

有德之稱。

諦當

審實曰諦。中正曰當。

去聲。聲著於外曰聞。

利養

財之所欲曰利。利之所樂曰養。

把茅

出世為人而結菴。乃草菴也。

加力行之也。

○楊岐

遠州楊岐山方會禪師。宜春冷氏之子。嗣慈明圓禪師。南嶽十世。

僅 將也。

與暮同。季冬也。

雨雪雜下。

不急之貌。謂雖有雪霰。不以寒苦動其心。

(26)

詎 豈也。

事豐屋

事。好也。宋李靖公名沆。為丞相。自奉甚薄。所居陋巷。廳事無重門。家人勸修 之。沆曰。身食厚祿。安榮如意。人生朝暮不保。奚用功夫。事豐屋也。

明日也。

樹下居

佛戒弟子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修身以避名。臨大節而不可奪。

○心城

謂其中有正覺法王。萬德所聚。故曰心城。使宼不侵奪。境緣不搖動。方可進道。

越思

越。過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陶鑄

範土曰陶。鎔金曰鑄。

革 改也。

○病

憂也。聖人云。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聽言觀行

始我觀聽於人也。謂聽其所說。以為有德。但恐其能言而不能行。必欲觀其所行之行 也。

南嶽讓

衡州南嶽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嗣六祖大鑑禪師。

大鑑

(27)

六祖惠能大鑑禪師。范陽人。即涿州也。盧氏子。先父遷於嶺南新州住。後生能。嗣 五祖弘忍大師也。

馬祖

江西馬祖道一禪師。漢州什邡縣馬氏子。嗣南嶽讓禪師。依羅漢寺出家。容貌奇異。

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乃唐德宗時人也。

固非下

道高于師。方堪傳授。見于師齊。減師半德也。

洪規

大法也。謂權衡佛祖。模範人天。非細事也。

當家種草

當家者。選有德之子。克紹家業。使祖風之不遺墜也。種草者。如農家種田。相地厚 薄而投子也。

巧言令色

令。猶善也。言乃心之聲。出於口。當出而出。色。心之發。見於面。當見而見。則 天理存於內矣。或出諸於外。巧言如簧。甘言若醴。象恭其容。色莊其貌。務以悅人 之聽觀。而本心之德全忘矣。

便僻

外習威儀。舉止輕揚。而內無實德也。

屈己侫求。曰謟。

親順取悅於人也。

○柄 權也。

以恩及人曰惠。愛施者。仁之端。

(28)

以敬修身曰德。修身者。智之府。

敷 施也。

當也。用也。

保守也。

布散也。

養也。積也。

孰 誰也。

○省覲

省察也。秋後見曰覲。如朝廷。須為朝覲。乃會合省察一年之事。

籌慮

方思後對。而不敢便答。

正色

有威而不猛。嚴而厲恭。雖曰怒。而不失其正也。

細務

急先務心。君子務本。

慈明

潭州石霜慈明楚圓禪師。金州李氏子。嗣汾陽善昭禪師。南嶽下九世也。

(29)

機辯

機如掣電。辯似懸河。

弟子

學於師後曰弟。智從師生曰子。

應對

有呼則應。有問則對。

含緩

忍而不敢言曰含。從容而不急曰緩。

○猥屑

不可言其所為謂之惡也。猥。鄙也。屑。苟也。

愈加下

施不測之恩也。

○己過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有過則喜。喜其得聞改之。其勇於自修如此。程子曰。子路人告 之有過則喜。可謂百世之師也。

喜善

禹王聞善言則拜。葢不待有過。而屈己以受天下之善也。

包荒

易經泰卦。君子處泰之道。必有包荒之量。其施為寬裕詳密也。又量寬容眾。德廣安 居也。

廣也。大也。

○啻 止也。

○郭功輔

(30)

提刑郭正祥。字功輔。號淨空居士。問道於白雲端。

造物

儒言天命。釋言定業也。

○絕江 直渡也。

訪白雲

郭功輔。乃現宰官身而作佛事。可謂在欲而無欲。居塵不染塵。亦是他宿植德本。有 大因緣。故致根塵脫繫。一念無依。到此橋斷路窮。不免求人指示。故訪白雲於海 會。白具通方正眼。運匠石之功。施無礙之辯。便問公牛淳乎。以公曾經大冶鎚鉗。

已到不疑之地。謂全身擔荷。脫體承當。向他道淳矣。白雲居養子之緣。婆心太切。

只恐他見道未穩。故以雷轟電掣之機。振地威雄之勢而叱之。可謂把關須用精嚴吏。

不驗分明不放行。正如疾風知勁草。烈火辯真金。公已是鼻孔撩天。脚跟點地的人。

縱是八面風吹他不動。得處穩密。何妨八面風吹。見地唯深。豈懼四山來合。遂拱而 立。謂得處自然忘計較。拈來全不費工夫。白雲到此。雪後始知松栢操。事難方顯丈 夫兒。車不橫推。理無曲斷。滿口許他道。淳乎。淳乎。南泉大溈無異此也。仍贈一 偈。前二句頌他見地明白。謂饑飡嫩草遙山去。渴飲寒泉遶㵎迴。後二句頌他放曠今 時。謂放曠不耕空劫地。暮天何用牧歌摧。又曰。上大人者。一是歸美之辭。二是出 身活句。可謂大冶精金。還他作者。

白雲端

舒州白雲守端禪師。衡陽葛氏子。嗣楊岐方會禪師。南嶽下十二世。

南泉

池州南泉普願禪師。鄭州新鄭王氏子。嗣馬祖道一禪師。一日上堂示眾云。王老師牧 一頭水牯牛。擬向溪東牧。不免犯官家苗稼。擬向溪西牧。亦不免犯官家苗稼。不如 隨分納些些。總不見得也。

大溈

潭州溈山靈祐禪師。福州長溪趙氏子。嗣百丈懷海禪師。一日上堂云。老僧百年後。

向山下檀越家。作一水牯牛。右脇書五字。溈山僧某甲。當時喚作溈山僧。却是水牯 牛。喚作水牯牛。却是溈山僧。畢竟喚作什麼即得。仰山出眾禮拜而退。

○翠巖真

(31)

洪州翠巖可真禪師。福州人。得法於石霜楚圓禪師。

點胸

因他裝點胸襟。欲高過於人。故點胷之混名。播揚於叢林。

禪觀

秉一心而為禪。照萬法而為觀。又禪止散亂。觀照心昏。

金鑾善

慈明之高弟也。道悟真。楊岐方會。皆推伏之。未詳法嗣。

癡禪

躭味禪而未發慧。曰癡禪。如守株待兔等。翠巖真。甞謂親見慈明。天下無可其意 者。一日與金鑾善論道遊山次。善拈一片瓦置於石上曰。向這裏下得一轉語。許你親 見慈明。真擬之。善叱之曰。佇思停機。情關未透。何曾夢見先師在。師兄參禪雖 多。而不妙悟。可謂癡禪矣。

○朝市

鄽闠之所也。白樂天云。大隱居朝市。小隱住丘樊。丘樊甚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 作中隱。隱作留司官。

鼓惑

鼓動人心。惑亂人意。

考證之謂。

○無為子

姓楊名傑。字次公。號無為居士。任至禮部。無為州人。得法於天衣懷禪師。

可言

馬氏曰。夫可言不可行。君子不言也。則言顧行。而言不違行矣。

可行

可行不可言。君子弗行也。則行顧言。而行不違言矣。

(32)

比也。法也。

樞機

門轉處曰樞。機者弩牙也。易繫辭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 其邇者乎。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所以動天地。感鬼神。可不慎 乎。昔成湯有七年之旱。太史占之曰。當以人禱之。湯曰。吾所為請雨者民也。若以 人禱。返害其民。吾當自禱。遂齋戒剪髮斷爪。素車白馬。身穿白苧。以身為犧。禱 於桑林之野。祝曰。無以余一人不敏。傷民之命。遂以六事自責曰。政不節歟。民失 職歟。女謁盛歟。宮室崇歟。苞苴行歟。讒夫昌歟。言訖。忽大雨數千里。湯有此 德。故言行遂能動天地也。

○止觀定慧

三觀之總名也。停息諸念曰止。如理思惟曰觀。內心不動曰定。隨緣照了曰慧。梵語 奢摩他。此云止。止久曰定。梵語三摩鉢提。此云觀。觀久曰慧。梵語禪那。此云等 該。等該前二。即定慧之通稱。通遮通照。故曰等該。在因曰止觀。在果曰定慧。若 約三學互論。即一心不動。人境雙忘曰戒。覺心圓明。內外湛然曰定。隨緣應物。妙 用無窮曰慧。名雖有三。其揆一也。

作止任滅

作者。即心造心作之謂也。若有人言。我於本心作種種行。欲求真理。即名為病。止 者。止妄即真之謂也。若有人言。我今永息諸念。寂然平等。欲求真理。即名為病。

任者。隨緣任情之謂也。若有人言。我等今者。不斷生死。不求涅槃。任彼一切。欲 求真理。是名為病。滅者。寂滅之謂也。若有人言。我今求永滅一切煩惱身心。根塵 虗妄境界。欲求真理。是名為病。止觀定慧為本。作止任滅為末。

自欺

欺昧也。大學曰。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知為善以去惡。而心之所發由未誠。是 為自欺也。

○上下偷安

去聖時遙。邪侫之輩。寄身於我教中。在上者。不教其下。其下者。不奉其上。各取 一身之安也。

歸宗

寺名。在廬山之南。昔年羲之隱居之處。洗硯池。今猶在也。

○晦堂

(33)

隆興府黃龍山。祖心晦堂寶覺禪師。南雄鄔氏子。嗣黃龍。南嶽下。十二世也。

寶峯 寺名。

月公晦

諱曉月。字公晦。得法於瑯琊覺禪師。於宋熈寧間。住洪州泐潭寶峯精舍。作楞嚴標 旨。

洞徹

洞明玄理。徹底無依。

忝 辱也。

功名美器

有功名。無美器。有美器。無功名。葢天命也。不與人全。昔種放隱終南。聞希夷之 風。往見之。希夷曰。當有顯宦。但名者古今美器。造物所忌。子名將有敗之。後果 如言也。

君子曰終。小人曰死。謂君子有益於時。死聞於後。平生以保身為事。故沒可言終 也。死者。澌盡泯沒。濫朽無節。故小人則言死也。文見論語大全。

幾微

易繫辭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謟。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凶 之先見者也。

○獨步

湖海孤危也。袁淑謂謝莊曰。江東無我。卿當獨步。

扣礪

上取也。下磨礪也。謂取他有餘。補我不足。

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被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

(34)

哉。慊自是也。

勝也。樂也。

自廣而狹

自廣而狹小於人。出書經。

矜式

規法也。令人依而行之。使諸大夫國人。皆有所矜式。出孟子。

○陳瑩中

延平縣。陳了翁。名。壦字瑩中號。華嚴居士。

米不絕色。謂碎米而雜其好飯。言君子小人。相混而不可辯。

惻隱

孟子曰。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惻者傷之切。隱者痛之深。即慈悲不忍之心也。

障百川

迴眾流而入海也。韓文公進學解曰。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而既倒。謂入鄽垂手。接 物利生也。

謐 靜也。

○感副寺

南嶽福巖慈感禪師。潼州杜氏子。嗣黃龍南禪師。

化侍者

隆興府。雙嶺伈化禪師。得法於黃龍惠南禪師。

正直無私曰廉。

秀莊主

(35)

潭州大溈懷秀禪師。信州應氏子。嗣黃龍禪師。

有量則容納眾流也。

有忠則盡情奉上也。

靈源

隆興府黃龍靈源惟清禪師本州陳氏子。嗣黃龍祖心。

○朱給事

名顯謨。字世英。任至給事。問道於黃龍南禪師。

自恃

自負聰明之資。輕視佛祖之道。

矛盾

上鎗也。下護身牌。昔人以二事雙賣。各歎其勝。智者語云。我買汝矛。還刺汝盾。

入於不入。即無其辭。以況自相違也。

祁 大也。

溽暑 勝熱也。

○川陵

眾流入海曰川。大阜曰陵。

昆 諸也。

○雲峯

南嶽雲峯文悅禪師。南昌徐氏子。嗣大愚守芝禪師。南嶽下十一世也。

○蹙頞

(36)

攢眉促鼻也。

閨物

胸襟之識情。又私溺之物。

音享。荷負之勢。

乾上坤下。

否卦

否。閉塞也。大往小來。陽往居外。陰來居內。陰氣不上升。陽氣不下降。二氣不 交。萬物不生。天地否塞也。以人事言。君不下孚於臣。臣不上孚於君。上下不交。

人情否塞也。以一人言。在外者。陽氣散而不順。在內者。陰氣附而不調。陰陽不 合。氣血不通。表裏失度也。此七月之卦。

坤上乾下。

泰卦

泰。通也。小往大來。小。陰也。往居於外。大。陽也。來居於內。陽氣下降。陰氣 上升。二氣相交。而萬物化生。天地通泰也。以人事言。大為君。小為臣。君推誠以 任下。臣進忠以奉上。上下之志通。朝廷通泰也。陽為君子。陰為小人。君子來在于 內。小人往在于外。人情通泰也。此正月之卦。

艮上兌下。

損卦

山澤損卦。損。減損也。以人事言。在上者。取民以自厚。在下者。薄己以奉君。必 至上下俱損矣。故本義云。損下卦上畫之陽。益上卦上畫之陰。損兌澤之深。益良山 之高。取內益外。剝民奉君之象。曰損。

(37)

巽上震下。

益卦

風雷益卦。益。增益也。巽為風。震為雷。雷激則風怒。二物相助。所以為益。以人 事言。在上者。施其澤以及下。在下者。進其誠以奉上。是兩相增益也。故本義云。

損上卦。初畫之陽。益下卦。初畫之陰。曰益。

庶 眾也。

返也。背也。

聖人嘗喻

孔子答魯哀公也。家語。

貫珠

貫。串也。言其相續不絕也。累累如貫珠然。

觀日

謂興廢之源。誠在損益得失。故曰觀日。

元龜

壽千歲。滿尺二寸。預知未來吉凶禍福也。

○荊公

姓王。名安石。字介甫。臨川人。宋朝六帝神宗。熙寧三年拜為相。封荊國公。七年 夏四月不雨。安石罷相。八年二月再拜為相。九年十二月致仕。問道於黃龍南禪師。

○舉措

上處置勤作也。下安布施為也。

獨居隱微

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隱者。暗處也。微者。細事也。言幽暗之中。

(38)

微細之事。跡雖未形。而幾則已動。人雖不知。而己獨知之。至此尤加戒謹也。

○隱士

不貴為官。以道自樂。

潘延之

名興。字延之。號清逸居士。問道於黃龍南禪師。

造次

急據苟且之時。

推廣之義。又引張也。

克 滿也。

○父嚴

乃馬援征於交趾。以書戒於子姪曰。莫貪嗜好。勤學事業。子姪從而不敢違。故知子 敬由父嚴也。

隆窪

謂天下之道。以適中為貴。過與不及。俱不可也。下之平之。欲其損有餘而益不足。

務合中道也。

姁嫗

上許御切。下衣遇切。陰陽相得。覆育萬物。以氣曰姁。以體曰嫗。姁當作煦。出禮 記。

○三關語

黃龍問龍慶閑云。人人有箇生緣。上座生緣在甚麼處。閑云。早晨吃白粥。至晚又覺 饑。又問云。我手何如佛手。閑云。月下弄琵琶。又問云。我脚何似驢脚。閑云。鷺 鷥立雪非同色。三十餘年未有契其機者。脫有酬對。唯斂目危坐。由此叢林。目為三 關語。師自頌云。生緣斷處伸驢脚。驢脚伸時佛手開。為報五湖參禪客。三關一一透 將來。

脫有

(39)

或然之辭。

○孰與

下去聲。及也。

○越

地名。在紹興府。

之 往也。

○英邵武

隆興府泐潭洪英禪師。邵武陳氏子。嗣黃龍惠南禪師。

○批判

批點分判。謂聖人之心如寶鑑。物來則現。未有心念也。豈堪分章析句。批點拈提。

此則無異描虗空。而刻湛水。亦乃向枝蔓更添芒索。

公案

乃喻公府之案牘也。法之所在。而王道治焉。公者。乃聖賢一期之轍。天下通途之理 也。案者。聖賢之正文也。凡有天下者。未甞無公府也。有公府。未甞無案牘。葢取 為法。而治天下之不正矣。夫佛祖機緣。目之曰公案者。亦由是而已。葢非一人之臆 見。乃百千開示同稟。至理也。

培 益也。

沃 灌也。

益之

增益先覺之理。

○旅泊

旅如客店暫住。豈能久居。泊如舟夜止歇。天曉復行。言其不常住也。

大丈夫

(40)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語出孟子。

恢 大也。

誘掖

前導曰誘。傍扶曰掖。

忌 畏也。

媒 招也。

○比丘

梵語比丘。此云乞士。謂上乞諸佛之智。以資慧命。下乞羣生之食。以資色身。比丘 具五德。謂乞士。破惡。怖魔。淨命。殺賊也。

苞苴

包褁奇物。奉獻謟侫。以求托囑也。

骯髒

體盤旋貌。漢書云。曲眉骯髒。倚立門傍也。

搖尾乞憐

如犬見人搖尾以媚之。求憐憫而已。小人謟侫。亦猶是而已矣。

天人

天上人間。

太息

大聲之歎也。

點頭而納。口不言而心許也。

○迹

(41)

有為功用曰迹。

○真淨文

隆興府。寶峯真淨克文禪師。陝府閔鄉鄭氏子。嗣黃龍南禪師。南嶽下十一世。

爾雅云。夏曰歲。取歲行一次也。商曰祀。取四時祭祀一終也。周曰年。取禾熟之 意。唐虞曰載。取物終更始之義。已上俱年也。

再閏

閏月定四時而成歲也。張純曰。三年一閏。天氣小備。五年一閏。天氣大備。葢閏月 之不足。日之有餘也。古者一年三百六十六日。分為十二月。每月三十日。一年共三 百六十日。餘剩六日。又六箇月小。除六日為一歲。共餘十二日。三歲共三十六日閏 一月。還餘六日在後。至二年餘二十四日。連前六日。共三十日。又閏一月。是為三 載。故易云。五歲再閏。

聖人云下

四句。出左傳。范文子答晉景公之文也。

敏 勤也。

喆侍者

潭州大溈真如慕喆禪師。撫州臨川聞氏子。嗣翠巖真。南嶽下十一世也。

音教。睡醒曰覺。

般若

此云智慧也。

湘西

即湖廣長沙府。相陰湘潭縣也。

目擊

溫伯雪子適齊。途中相遇孔子。二人各辭而去。子路曰。夫子久聞雪子。見無所言者

(42)

何也。子曰。我與雪子目擊而道存。豈用言乎。出莊子逍遙篇。

○香城順

西山香城景順禪師。蜀州人也。嗣黃龍南禪師。乃坐脫於香城。

諸葛

姓諸葛。名亮。字孔明。瑯琊人。躬耕於南陽之西臥龍崗。與徐庶為友。時劉玄德屯 兵於新野。庶見之告曰。諸葛孔明臥龍也。將軍盍往見之。此人可以就見。不可以 屈。由是玄德。遂詣亮所。凡三往而從之。遂拜為軍師。後為蜀漢相。史咏云。世亂 雄兵百戰餘。孔明曾此樂耘鋤。蜀王不自垂三顧。爭得先生出故廬。

春力

時運該興。不能隱藏。

○廣道者

瑞州九峯希廣禪師。西蜀梓州人。師慈仁惠物。不尋細檢。故叢林號為廣無心。嗣真 淨克文禪師。南嶽下十二世也。

輿 眾也。

分外事

官受爵於國。牧民正國。豈為奇特。夫為善知識者。主叢林。興教化。安眾克己。不 干常住。正宜如此。豈分外事耶。

○雲委 積聚也。

○委曲

教之之法。常俯而就之。方便以成其德故也。

音池。成就也。

體栽 格式也。

(43)

○舒王

宋徽宗。進荊公為舒王也。荊公熈寧間拜為相。作務新法病民。其子王雱。為崇正殿 大學士。因父佐務新法必行。雱卒。父罷相。晏閑間如夢寐。見一鬼使領雱。荷鐵 枷。泣於公前曰。因父務新法所致。公問使乞解。使曰。建寺飯僧可免。公遂於金陵 田地。捨宅為寺。賜額保寧。請真淨主之。

音兼。絹也。

袈裟

具云迦羅沙曳。此云不正色。亦名離塵服。

去聲字。著衣也。

伽黎

名雜碎衣。以條數多故。大衣分三品。九條。十一條。十三條。名下品。十五條。十 七條。十九條。名中品。二十一條。二十三條。二十五條。名上品。

賣也。價也。

事 好也。

○湛堂

隆興府泐潭湛堂文準禪師。興元府。梁氏子。嗣真淨文禪師。南嶽下十三世也。

形顯之義。

枯死

枯老死滅殘缺蠹損也。

決疑也。

(44)

○杜

斷也。塞也。

灌注也。如瓶注水。使心不亂也。

出師表

諸葛武侯。受顧命輔後主。七擒孟獲。已定南方。乃出師伐魏。臨行遺表於後主。表 曰。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 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亡身於外者。葢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 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為一體。湛師聞末二句。豁然開悟。如訓文中云。

○好惡

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為拂人之性。災必逮夫身。

拂 逆也。

○殢

係替二音。極困也。滯也。

僧問

僧問處。名偏辟問。州答處。名信手拈來無意路話。又謂放風前箭。轉格外機。須向 言前領旨。句外明宗。不可尋言逐句。妄生揆度。趙州已至不立玄危。平坦之地。了 無佛法身心。凡酬酢。信口開合。皆無情識。不可較量也。故雪竇頌曰。偏辟曾挨老 古錐。七斤衫重少人知。而今擲向西湖裏。下載清風付與誰。

趙州

趙州觀音院從諗禪師。曹州郝氏子。嗣南泉普願禪師。南嶽下三世。後住觀音院。聲 傳大夏。名聞九州。壽一百二十歲。唐昭宗乾寧四年。十一月初二日。無疾。右脇而 寂也。

酬酢

下音昨。客報主曰酢。主答客曰酬。

(45)

音巨。謂飛簴天上神獸。鹿頭龍身。說文云。鍾皷之柎也。飾為猛獸。釋名曰。橫曰 栒。縱曰簴。

○差

楚宜切。略也。

○秋晚

末運之際。法道凋零。

○訥 言遲也。

尚 加也。

蒙昧也。

乃也。危也。

○驥尾

參逐人行。曰附驥尾。謂蒼蠅之飛不可數步。托於驥尾。乃能千里之達也。

居必下

出荀子勸學篇。

福嚴雅

澤州福嚴良雅禪師。嗣洞山守初。青原下八世也。

大寧寬

洪州大寧道寬禪師。嗣石霜楚禪師。南嶽下十一世也。

蔣山元

蔣山贊元禪師。婺州義烏人。傅大士之裔。嗣石霜禪師。

(46)

同也。並也。

龍象

水中力大。龍也。陸中有威。象也。巨德以喻之者。言其有力而托。有威而可習故 也。

撑持也。

○上下

時民以名利為上。師今不愛名利。故不為時上。時人以庸鄙為下。師今操道德故。不 為時下也。

○死心

隆興府黃龍死心悟新禪師。韶州黃氏子。嗣黃龍祖心禪師。南嶽下十三世也。

城郭

郭。外城也。孟子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良器

良。大也。靈源知過必改。死心正而不屈。

○憩 息也。

黃太史

諱庭堅。字魯直。號山谷居士。得法於黃龍祖心禪師。

特爾

天性如此。不可強為。

○庶幾 方可也。

○長靈卓

(47)

東京天寧長靈守卓禪師。泉州莊氏子。嗣靈源清禪師。南嶽十四世。

連城

趙有卞和璧。秦昭王。欲以十二連城貿之。趙遣相如送之入秦。相如視秦王。惟有愛 璧之心。而無割城之意。乃詐曰。璧有瑕。請示之。王授璧與相如。如將璧却倚柱 立。怒髮衝冠。謂曰。臣聞布衣之交。尚不忍相欺。況大國乎。王若急臣。臣頭璧俱 碎於柱。王恐璧碎。使人扶相如起。頌曰。卞璧無瑕曜日輝。秦王雖愛不輸機。可憐 又入相如手。一陣清風滿路歸。

小石也。

神鼎

潭州神鼎洪諲禪師。襄水扈氏子。嗣首山念禪師。南嶽下九世。尋常一衲。以度寒 暑。後隱衡嶽。有一豪貴來山遊。見師氣貌閑靜。一鉢無餘。遂拜請住神鼎。十年枯 淡。室無升米。一鉢掛壁。日收盞飯。一枯木床為法座。殘僧數輩圍之。始終如此。

後宗風大振。門弟子氣吞諸方。由是慈明。髮長不剪。敝衣而特往見鼎。鼎曰。汾陽 有西河師子是否。慈明指後厲聲曰。屋倒矣。鼎回顧相視。慈明坐脫隻履而視之。鼎 老忘問。又失公所在。慈明遂整衣且行且曰。見面不如聞名。遂去。鼎遣人追之不 返。鼎嘆曰。汾陽有此兒也。慈明自此名重四方。

○古人云

前漢書文帝。丁卯六年。淮南厲王長謀反。廢處蜀郡。嗔恚不食死。梁太傅賈誼上疏 曰。臣竊惟事執。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傷 道者。難徧以疏舉。進言者。皆言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 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固 為之安。方今之執。何以異此。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陛下可 不壹令臣。得熟數之於前。因陳治安之䇿。試詳擇焉。

扼腕

上持也。下手腕也。謂跌脚捶胸。以手持腕。救之晚矣。

○磨礲

全篇出說苑正諫章。

○古和尚

(48)

惠古禪師。嗣靈源清禪師。南嶽下十四世。

相倚

背向之義。謂背之則禍生。向之則福長也。

同域

美惡之義。德美則吉。性暴則凶。謂心者眾妙之門。羣靈之府。升降之源。禍福之本 也。

靡費 奢侈也。

悠漸

始終之義。

○伊川

姓程名頥。字正淑。號伊川。河南人。問道於靈源禪師。

謹也。恭也。

輕慢也。

頻煩也。數也。

僥倖

上不當求而求之。下不當得而得之。

覬覦

上音冀。下音俞。希望欲得也。

○惡跡畏影

此篇言和妄歸真。不起生滅心也。所行之事喻跡。起生滅心喻影。背走喻捨妄歸真。

就陰喻顯妄明真。所謂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夫欲人無聞。莫若無聲。欲人無

(49)

知。莫若無為。是知跡從念起。影逐身生。絕異念而妄跡自消。息幻體而虗影當滅。

學者但解回光就己。返境觀心。則佛眼明而業影自消。法身現而塵迹自絕。若是則不 滯化城。而徑趣寶所矣。日用明此。可坐進斯道。

○過任

德薄而位尊。任重而福淺。

自廣

自廣自大。下視於人也。

○覺範

瑞州清源寺。惠洪覺範禪師。本郡彭氏子。嗣真淨文禪師。南嶽下十三世。博覧羣 書。有大辯才。作林間錄。僧寶傳也。

彌 遠也。

浮沉

上現也。下隱也。

聖人言

史記孔子適周見老子。老子曰。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者送人以言。吾雖不能富 貴。而竊仁者之號。今送子以言也。當今之士。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譏議人者 也。博辯宏遠。而危其身者。好發人之惡也。為人臣子。可不慎乎。孔子敬奉其教。

自周返魯。道稱尊矣。

○箋

傳之未盡曰箋。

參差

不齊之貌。乃言行相違也。

○行

言乃行之實。行乃言之表。

鄙樸

(50)

誠實也。

辭盡下

唐德宗貞元十年。兵部侍郎陸贄諫曰。明王不可以辭盡人情。不可以意選進士。進退 隨憎愛之情。離合繫異同之趣。是由捨繩墨而意裁曲直。弃權衡而手揣重輕。雖曰精 微。不能無謬。

不期遇也。

耀乘珠

魏惠王曰。寡人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數枚。齊王曰。吾有四臣。照千 里之外。豈特十二乘也。魏王有媿色。

學易

聖人雖生知。未甞自言無大過。似有小過在。雖是謙辭。而道理實無窮盡也。劉聘君 見元城劉忠定公。自言。甞讀他論加作假。五十作卒。葢加假聲相近。而誤讀。卒於 五十字。相似而分也。愚按此章之言。史記作假數年。我與易道則彬彬矣。加。正作 假。而無五十字。葢孔子年七十矣。學易則明乎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故可 以無大過為言爾。故聖人冀永年之窮經。庶所行之無咎。

契經

梵言修多羅。此云契經。謂契理契機。乃契理合機之教。

品物

言高低大小利鈍之人。不可遺棄也。

巧梓輪桷之用

梓。木匠也。輪。車輪也。桷。榱桷也。葢巧梓用木之際。隨其木性而用之。枉者可 以為輪。直者可以為桷。使不廢其材也。昔齊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斵輪於堂下。釋 鑿而問曰。敢問君之所讀者何書。公曰。聖人之言也。扁曰。聖人在乎。公曰。聖人 死矣。扁曰。然君所讀者糟粕耳。公怒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譏乎。有說則可。無 說則死。扁曰。以臣事觀之。臣當斵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

得之於心。應之於手。口不能言。有數存焉。臣不能諭臣之子。子不能受之於臣。臣 年七十而老斵輪。古之斵輪者。與其不可傳而死者多矣。故君之所讀者糟粕耳。桓公 大喜。出莊子。

(51)

良御

使馬之人也。善使馬者。稱而作之。

駑驥

上即鈍馬也。下即良馬也。

失性

各得遲疾之宜。使不失其所賦性也。

繩墨

梓人所用者也。木若得之。則曲直分明而見矣。

○庸流

心不存慎終之規。口不吐訓格之言。不擇人以托身。不立行以自定。見小措大。而不 知所務。從物而流。不知所執。故曰庸流。

○勃 色變也。

才笑切。以言相責也。

瑯琊

徐州瑯琊。廣照慧覺禪師。洛陽人。嗣汾陽昭禪師。南嶽下十世。

范希文

姓范。名仲淹。字希文。汝南人。宋仁宗慶曆中。拜為參知政事。諡文正。

音民。錢串也。

○瑞光

寺有四瑞。謂鍾皷自鳴。寶塔放光。瑞竹交加。白龜聽法。故稱曰瑞光。即今之臥佛 寺也。

(52)

行也。

門限也。

上人

內有智德。外有勝行。在人之上。故稱上人。

即嘉興府。

○以卑自牧

象曰。謙謙。君子以卑自牧也。卑者。謙之至也。謂君子以自謙自卑之道。自牧自處 也。

自樂

養道自樂處。不願為人。以道為懷。

苐 但也。

乏 少也。

色斯舉矣

鳥之為物也。見人顏色不善。則飄然而逝。回翔審視。至彈射不驚之處而後下之。世 人見機而作。亦當如此。

○淫

流蕩之過也。

謙光

位愈高而心愈下。則尊而且光。

寧克 豈能也。

(53)

○純誠

精一無雜曰純。真實無妄曰誠。

或然之辭。

孚 信也。

○圓悟

成都府昭覺寺。佛果克勤禪師。彭州駱氏子。嗣五祖演禪師。

○保

全守曰保。

誠信

心實曰誠。乃信之體也。言實曰信。乃誠之用也。

惟天下至誠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 之化育。可以贊天地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同參矣。註曰。性者德無不實。理無不具。

故無人欲之私。能盡者。知之無不明。處之無不當。天地至誠者。言聖人之德。天下 莫能加也。贊。猶助也。參者。與天地並立。

紿

欺慢也。

斯須 暫時也。

○過惡

無心失理曰過。有心害理曰惡。

飭非

人有過非。恐人知之。以巧言自飭。欲免過而譽其善。

(54)

義能徙

徙者。移也。孔子曰。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尹氏曰。德必修而後成。學必講而後明。見義能徙。改過無悋。此四者日新之要。苟 未能之。聖人猶憂之。況學者乎。

○隆藏主

平江府虎丘紹隆禪師。和之含山人。嗣圓悟勤禪師。南嶽下十五世。

○智

分別是非曰智。又知也。妙眾理而宰萬物也。

孜孜

切切也。汲汲也。

遏 止也。

小火之貌。

廣平曰原。

大火也。

不矜細行

書云。烏乎。夙夜罔或不勤。不矜細行。終累大德。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註曰。或 猶言萬一也。呂氏曰。此是勤德工夫。或之一字。最有意味。一暫止息。則非勤德 也。矜者。持也。細行者。一簣也。

去聲。事相緣及。

○元布袋

台州護國寺。此菴景元禪師。永嘉南溪張氏子。嗣圓悟禪師。南嶽下十五世。

(55)

○黃蘗勝

瑞州黃蘗山惟勝禪師。潼州羅氏子。嗣黃龍南禪師。南嶽下十二世。

得 豈也。

○佛鑑

舒州太平寺。佛鑑惠懃禪師。本郡江氏子。嗣五祖演禪師。南嶽下十四世。

前言往行 艮上乾下。

山天大畜

象曰。天在山下。大畜。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註曰。前言往行。是古聖之言 行也。觀其言。察其行。以成德。乃大畜之義。畜。積成也。

故常

古人不更之常道也。

○昺首座

韶州南華智昺禪師蜀川永康人。為人嚴厲。時號昺鐵面。嗣佛鑑懃禪師。南嶽下十五 世。

呈身

先見其身。後任住持也。

長老

耆德之稱。了達法性。內有智德。使學者尊從。故曰長老也。

發語之辭。

○詢佛燈

江西吉安府安吉州。何山佛燈守詢禪師。本郡史氏子。嗣佛鑑懃禪師。南嶽下十五世 也。

(56)

摧折也。

獻也。盡也。

輸誠

盡敬之貌。

○賊 侵害。

心之纏綿不已曰愛。

阿諛

上卑屈也。下謟詐也。

掊克

聚斂也。謂刻剝民財也。

旃 之也。

○綴 補衲也。

褐。毛布裰。氷火二鼠之毛。所織之布也。火鼠入火不焚。毛長尺許。所謂火浣布是 也。氷鼠者。北方有氷。厚百尺。有鼠在下。但食氷。毛長數寸。可以為布。二事合 成。冬暖夏凉。出神異記。

○根柢

下音底。謂無枝末。繁蔓之事也。

(57)

痛也。

○疏通

能知遠古書籍也。又胸次岸谷。海納山容。無彼此之念也。

城府

遮蔽之義。謂外無城郭。內無府庫。不積財寶。無外內之隄防也。

踴躍

見義合理。踴躍而前進也。

附離苟合

勝則依附。貧則離去。苟且取衣食而迎合之。二者皆不當。故不喜也。

音肖。鳥之孤飛也。又自如也。

○銳 利也。

慮深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學者不可以世事關其心。逍遙乎微妙之境。優游乎何有之鄉。

然後必蹈於無事安樂之境。

所偏

其識不逮。則事理不能圓融也。

閉而不通也。

○龍牙才

潭州龍牙寺智才禪師。舒州施氏子。嗣佛鑑懃禪師。南嶽下十五世。

亟 急也。

○㛱媟

(58)

上。鄙也。下。苟且也。謂不可言其所為之惡。

窺覰 小視貌。

○佛眼

舒州龍門佛眼清遠禪師。臨卭李氏子。嗣五祖演禪師。南嶽下十四世也。

勁挺

至公而無私也。

儻援

上。希望也。倖也。下。引援也。

○蒞眾

上。臨也。謂立身之道。內剛而外柔。蒞眾之容。上承而下順。不和則不可接物。不 嚴則不可馭下也。

親近也。

○泥

去聲滯也。

達觀頴

潤州金山曇頴禪師。嗣石門聰禪師。

○階墀

上。階級也。下。丹墀也。謂淺而深也。

蔑 輕也。

○高庵

南康軍雲居高庵善悟禪師。泮州李氏子。嗣佛眼遠禪師。南嶽下十五世。

秋毫

(59)

莊子曰。秋獸生毛至微。孟子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音接。眉毛也。

三十斤也。

○區區

卑小之稱。猶碌碌也。

○成枯木

東京淨國枯木法成禪師。何朔人。嗣芙蓉楷禪師。清源下十二世也。

侈靡 奢費也。

輕肥

乘肥馬。衣輕裘也。肥馬衣輕裘。佯佯過閭里。雖得市廛憐。還為識者鄙。

○區 分也。

連及也。

在也。干也。

廢也。弓解。

凌遲 凋敗也。

育王諶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