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5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第一明菩薩種姓相門 明發心因緣門

顯勝門 譬喻讚歎門 勸發勝劣重廣門 立誓發願門

復說發心及哀愍門 雜明修行及退不退門

依觀普賢菩薩經懺悔受戒門 一讚受戒門

顯過門 勸持門 護戒門 受意門 受益門 受正門 受戒得益門 受十善戒門 讚忍護戒門 白衣互受門 供養門 供養見利門 障治門 勝劣門 善友門 雜行門 婦行門

大唐三藏法師傳西域正法藏受菩薩戒法 得捨門

自受菩薩戒法

八勝五想門

聽法儀

說法門

攝生方便門

求法門

入法門

應護正法門

六度十種分別門

七似饒益門

菩薩五悕望門

六決定應作門

六度九種分別門

(3)

五相名波羅蜜門 七相施等清淨門 七非田不應施與門 四攝如度九種門 各九得果門 十業得短命報門 十業長壽報門 十業多病不病門 十業醜好報門 十業生下上族門 禮塔十功德門 施蓋十功德門 施旛十功德門 施鈴十功德門 施衣十功德門

施器及飲食得十功德門 施香十功德門

施灯十功德門 恭敬合掌十功德門 卷目次

1

2

3

贊助資訊

(4)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5)

No. 1862

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翻經沙門慧沼撰 一明菩薩種姓相門 二明發心因緣門 三顯勝負論門 四譬喻讚歎門 五勸發勝劣重 廣門 六立誓發願門 七復說發心及哀愍門 八雜明修行及退不退門 九依觀普賢菩 薩經懺悔受戒門

第一明菩薩種姓相門(出瑜伽三十五)

菩薩有六波羅蜜多種姓相。由此相故。令他了知真是菩薩。且施種姓相者。謂諸菩薩 本性樂施。於現堪施。無間平等喜施無悔。雖少能均廣大非小。若無物施。深懷慚 恥。於他常好讚勸令施。見能愛悅。於應供養。恭敬奉施。於此他世。無罪利事。若 請不請。如理為說。若有怖於王賊水火。施以無畏。能於極怖。隨力拔濟。受他寄 物。未甞差違。若負他債。終不抵拒。於共財所。無欺網心。得大財寶。尚不貪著。

何況小利。如是等名施種姓相。戒種姓相者。謂諸菩薩本性成就耎品不善身語意業。

不極暴惡。於諸有情。不極損惱。雖作惡業。速疾能悔。常行恥愧。不生歡喜。不以 刀等惱害有情。性常慈愛。於所應敬。現前禮拜。修和敬業。機捷不愚。善順他心。

常先含咲。舒顏平視。遠離顰蹙。先言問訊。知恩報恩。來求質直。不以謟謝。如法 求財。不以非法。不以卒暴。喜樂修福。尚㢡勸他。況不自為。聞他種種苦所逼切。

過於自身。少罪深怖。何況多罪。一切如法悉與同事。非法不隨。惡心不續。隨生隨 捨。賢善尊重實語不誑。於己僕使。尚不苦言。況於他所。如是等類名戒種相。忍種 姓相者。謂諸菩薩性於他所遭不饒益。無恚害心。亦不反報。若他諫謝。速能納受。

終不結恨。不久懷惡。如是等類名為忍相。精進相者。謂諸菩薩性自翹勤。夙興夜 寐。不樂睡眠。所作勇決。樂為不忘。所為事業堅固究竟。終不間廢。大義無怯。不 自輕蔑。有力能證難行事業。無畏無憚。能引義利。大事務中尚無深倦。何況小事。

如是等類名精進相。靜慮相者。謂諸菩薩性於法義能審思惟。無多散亂。見聞若山巖 林邊具人不狎習。離惡眾生。隨順宴默。便生愛樂。性薄煩惱。至遠離處。思量自 義。心不極為諸惡尋思之所纏擾。於怨尚慈。況親中庸。見苦生悲。隨力拔濟。性聰 敏。於法能受能持思念。久事既憶。亦令他憶。如是等類名靜慮種相。慧種姓相者。

謂諸菩薩成俱生慧。能入一切明處境界。性不鈍昧。於放逸處。有力思擇。如是等類 名慧種姓。由諸菩薩所有種姓。與如是等功德相應。成就賢善諸白淨法。是故與難得 無上如來果位。為證得因。乃至未為白法相違四隨煩惱若具不具之所染污。白法相應 若沒染污。如是白法皆不顯現。何如白法相違四惑。謂放逸者。由先串習諸煩惱故。

性成猛利長時煩惱。是名第一。又愚癡者。不善巧者依附惡友。是名第二。又為尊長 夫主王賊怨敵等拘。不得自在。心迷亂。是名第三。又資生具有匱乏者。顧戀身命。

(6)

是名第四隨煩惱性。雖具種姓。由四因緣。不能速證無上菩提。何等為四。謂諸菩薩 先未值遇諸佛菩薩真善知識為說菩提無顛倒道。是名第一因。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 正道。而顛倒執。於所正學中顛倒修學。名第二因。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正道能正 修學。而於加行方便。慢緩不能勇猛熾然精進。名第三因。又諸菩薩。雖遇善友為說 正道加行勇猛。善根未熟。資糧未圓。未長時修菩提分法。名第四因。

明發心因緣門

發菩提心者。瑜伽發心品云。略有五種。一自性。二行相。三所緣。四功德。五最 勝。菩薩最初發心。於諸菩薩所有正願。是初正願普能攝受其餘正願。是故發心以初 正願為其自性。又諸菩薩起正願心求菩提時。發如是心。說如是言。願我決定當證無 上正等菩提。能作有情一切義利。畢竟安處究竟涅槃及以如來廣大智中。如是發心定 自希求無上菩提。及求能作有情義利。是故發心以定希求為其行相。以大菩提及諸有 情一切義利為所緣境。最初發心能攝一切菩提分法。殊勝善根為上首。故是善極善。

是妙極妙。能盡一切有情處所三業功德相應。又諸菩薩最初發心所起正願。於餘一切 希求世間出世間義妙善正願。最為第一。菩薩發心由四種緣四因四力。初四緣者。一 謂善男子或善女人。若見諸佛及諸菩薩有不思議神變威力。或從可信聞如是事。既見 聞已便作是念。無上菩提具大功德。令安住者及修行者成就如是不思議神變功德威 力。由此見聞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起大菩提心。是名第一(此應為說佛 菩薩所能修學之能證得故令發心)。二雖不見聞佛及菩薩神通功德。於菩薩藏聞已深信。由聞 正法及深信力故。於如來神變功德深生信解為得如來微妙智故。發菩提心(前約自見或聞 他佛及菩薩神變功德。據他見佛餘說者。此約依教聞已生信)。三或有一類。雖不見聞及以聽說如上 正法。而見一切菩薩藏法將欲滅沒。便作是念。菩薩藏法久住於世。能拔無量眾生大 苦。我應住持菩薩藏法。發菩提心。為滅無量眾生大苦。由為護持菩薩藏法增上力 故。於如來智深生信解。為得如來妙智故。發菩提心。四者或有一類。雖不覩見正法 欲滅。而於末劫末世末時。見諸濁惡眾生身心十隨煩惱之所惱亂。謂多愚癡。多無慚 愧。多諸慳嫉。多諸憂苦。多諸麁重。多諸煩惱。多諸惡行。多諸放逸。多諸懈怠。

多諸不信。見是事已便作是念。大濁惡世於今正起諸隨煩惱所惱亂時。能發下劣獨覺 菩提心。尚難可得。況於無上正等菩提能發心者。我當應發大菩提心。令此惡世無量 有情。隨學於我起菩提願。由見惡世發心難得增上力故。於大菩提深生信解。因斯發 起大菩提心。是名四緣。云何四因。謂諸菩薩種姓具足。是名第一。賴佛菩薩善友攝 受。是名第二。於諸眾生多起悲心。是名第三。於極長時生死大苦難行苦行。無有怯 畏。是名第四。第一具菩薩種姓。二者具四種相。當知菩薩善友具足。謂諸菩薩所遇 善友。性不愚鈍。聰明黠慧。不墮惡見。是名第一善友具足。所遇善友。終不教人行 於放逸。亦不授與諸放逸具。是名第二善友具足。所遇善友。終不教人行於惡行。亦 不授與諸惡行具。是名第三善友具足。所遇善友。終不勸捨增上信欲受學精進方便功

(7)

德。而復勸修下劣信欲諸劣功德。謂不勸捨大乘修於二乘。不勸捨勝福慧修劣福慧。

是名第四善友具足。由四因緣。當知菩薩於諸眾生多起悲心。謂諸菩薩雖有十方無量 無邊無苦世界。而生有苦諸世界中。於中恒有眾苦可得。或時見他隨遭一苦。或時見 自一苦觸對。或見自他隨遭一苦觸對逼切。或見二種俱遭多時種種猛利無間大苦觸對 逼切。然此菩薩依自種姓自仁賢。依四境處雖不串習。而能發起下中上悲。無有間 斷。由四因緣。於諸眾生先起悲心。於極長時種種猛利無間無缺生死大苦難行苦行。

尚無怯畏。何況小苦。謂諸菩薩性自勇健堪忍有力。是第一因。性自聰敏能正思惟。

具思擇力。是第二因。能於無上正等菩提。成就上品清淨信解。是第三因。於諸眾 生。成就上品深心悲愍。是第四因(如其次第釋上四因)。四力者。謂諸菩薩由自功力。能 於無上正等菩提。深生愛樂。是名第一。由他功力。於大菩提。深生愛樂。是名第 二。宿習大乘相應善法。今得暫見諸佛菩薩。或暫得聞稱揚讚歎。即能速疾發菩提 心。況覩神力聞其正法。是名第三。於現法中。親近善士。聽聞正法。諦思惟等。長 時修習種種善法。由此加行發菩提心。名第四力。退菩提心門有四因緣。能令菩薩退 菩提心。一種姓不具。二惡友所攝。三於諸眾生悲心微薄。四於極長時生死大苦難行 苦行。怯畏驚怖也。

顯勝門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不共世間甚希奇法。何等為二。一者攝諸眾生皆為眷 屬。二者攝眷屬過所不能染。攝眷屬過有其二種。謂於眷屬。饒益損減。染污違順。

如是二事。菩薩皆無。最初發心堅固菩薩。於諸眾生。發起二種善勝意樂。一者利益 意樂。二安樂意樂。利益意樂者。謂欲從彼諸不善處拔濟眾生。安置善處。安樂意樂 者。謂於貧匱無依無怙諸眾生所。離染污心。欲與種種饒益樂具。發心菩薩求菩提 故。所攝善法比餘一切所攝善法有二種勝。一因。二果謂所攝善法皆是無上正等菩提 能證因故。所證無上是此果故。尚勝二乘。況餘一切世間因果。發心菩薩有二種發心 勝利。一者初發心已。即是眾生尊重福田。一切眾生皆應供養。亦作一切眾生父母。

二者初發心已。即能攝受無惱害福。此菩薩成就如是無惱害福。得倍輪王護所守護。

由得如是護所護故。若寢若寤若迷悶等。一切魍魎人非人等。不能嬈害。又此轉受餘 生。由如是福所護攝持故。少病無病不為長時重病所觸。常益眾生。無勞無損。廣說 勝事。大莊嚴論第二。菩薩發心有四種大。一勇猛大。謂弘誓精進甚深難作。長時隨 順故。二方便大。謂被弘誓鎧。已恒時方便勤精進故。三利益大。謂一切時作自他利 故。四出離大。謂為求無上菩提故。菩薩發心以何為根。乃至何為障難究竟等者。以 大悲為根本。以利物為依止。以大乘法為所信。以種智為所緣。為求彼故。以勝欲為 所乘。欲無上乘故。以大護為所住。住菩薩戒故。以受障為難。起異乘心故。以增善 為功德。以福智為自性。以習諸度為出離。以地滿為究竟。由地地勤方便與彼彼相應 故。從初世俗發心。謂從地聞持覺解心而發心者。名世俗發心。此由四力。一者友力 發心。謂得善知識隨順故。二因力。或過去世曾發心為性故。三者根力。或過去曾行

(8)

善根所滿足故。四聞力。或處處說法時。無量眾生發菩提心故。顯揚論第二。世俗發 心之。謂如有一類。智者前恭敬而住。起增上意發誓願言。長老憶念。或言聖者憶 念。或言鄔波陀耶。我如是名。從今日始。發阿耨菩提心。為欲饒益諸有情故。從今 已往。願我所修六波羅蜜一切萬行。皆為證得無上菩提故。我今與諸菩薩摩訶薩和合 出家。願尊證知我是菩薩。第二第三亦復如是。第一義發心有三種勝。一教授勝。親 近正遍知故。二隨順勝。善集福智故。三得果勝。生無分別智。長此發心。名歡喜 地。此勝以何為因。有四。一法平等。由通達法無我故。二眾生平等。由至得自他平 等故。三所作平等。由令他盡苦如自盡苦故。四佛體平等。由法界與我無別決定能通 達故。此第一義發心復有六勝。一生位。二願位。三勇猛。四淨依。五餘巧。六餘 出。生勝有四。一種子勝。信大法為種子。二生母勝。般若波羅蜜為生母故。三胎藏 勝。大禪定樂為胎藏故。四乳母勝。大悲長養為乳母故。願即十大願。應依瑜伽四十 五。如下明。一供養恭敬一切諸佛。二受持一切三世佛法。三隨諸如來轉法輪處。皆 往供養聽聞正法。四明諸菩薩所行勝行。五成熟一切有情。如般若說。六了知器界及 有情界。七嚴淨一切諸佛國土。八不離一切菩薩諸佛。九利益眾生。猶如藥樹。如如 意珠。生遇皆益。十隨所利生。常無休息。非同二乘速入涅槃。如第一供養有三。一 一切佛無餘。二供養無餘。有三。一利供養。謂衣服等。二敬供養。謂香華等。三修 行供養。謂修信戒等。三恭敬無餘。有三。一給侍恭敬。二迎逆恭敬。三修行恭敬。

廣如十地論第三說。十地經又以十盡句成諸大願。何等為十。所謂一眾生界盡。謂一 切生生故。二世界盡。謂何處住界。三虛空界盡。謂一切虛空。四法界盡。謂說何等 法教化法。五涅槃界盡。隨所化生置何涅槃界故。六佛出世界盡。七如來智界盡。故 以何善巧方便如來智盡故。八心所緣界盡。隨所緣心緣界盡故。九佛境界智入界盡。

復隨何界佛境界智入盡。十世間轉法輪智轉界盡。發此願勝故。勇猛恒不退。能行難 行。永不退故。淨依者依二利生。一知自近菩提。二知利他方便故。巧便勝得進上地 方便故。出離勝者善思惟。住諸地中所建立法故。

譬喻讚歎門

發心喻偈云。如地如淨金。如月如增火。如藏如寶篋。如海如金剛。如山如藥王。如 友如如意。如日如美樂。如王如庫倉。如道如車乘。如泉如喜聲。如流亦如雲發心譬 如是。譬如地者。最初發心亦復如是。一切佛法能生持故。譬如淨金者。依相應發心 亦如是。利益安樂不退壞故。譬如新月。勤相應發心如是。一切善法漸漸增故。譬如 增火。極依相應發心如是。益薪火熾積行依極故。譬如火藏。檀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 是。以財周給亦無盡故。譬如寶篋。尸羅相應發心亦如是。功德法寶從彼生故。譬如 大海。忍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諸來違逆心不動故。譬如金剛。進相應發心亦如 是。勇猛堅牢不可壞故。譬如山王。禪波羅蜜相應發心亦如是。物無能動。以不亂 故。譬如藥王。般若相應發心亦如是。惑智二病此能破故。譬如善友。無量相應發心 亦如是。一切時中不捨眾生故。譬如如意。神通相應發心亦如是。隨所欲現能成就

(9)

故。譬如盛日。攝相應發心亦如是。如日熟穀成熟眾生故。譬如美樂。辨相應發心亦 如是。說法教化攝眾生故。譬如國王。量相應發心亦如是。能為正道不壞因故。譬如 倉庫。聚相應發心亦如是。福智法財之所聚故。譬如道路。覺分相應發心亦如是。大 聖先行餘隨行故。譬如車乘。止觀相應發心亦如是。二輪具足安樂去故。譬如湧泉。

總持相應發心亦如是。聞者雖多。法無盡故。譬如喜聲。法印相應發心亦如是。求解 脫者所樂聞故。譬如河流。自性相應發心亦如是。無生忍道自然而流。不作意故。譬 如大雲。能成世間方便相應發心亦如是。示現八相成道。化眾生故。如無盡意經。有 三十二喻。菩薩有四樂。一思利樂。謂思惟於利他時。二得方便樂。謂至得巧方便 時。三解義樂。謂解了大乘意時。四證實樂。謂證入法無我時。若人棄捨眾生趣向寂 滅。應知是人不得菩薩如是四樂(此說不發心菩薩過)。次說歎發心者。若菩薩初發大菩提 心。爾時依無邊眾生。即得善護。不作諸惡。為此故。是人遠離退墮惡道畏。復次由 有善及增故。於樂常喜。由有悲及增故。於苦常喜。為此故。是人遠離退失善道畏。

因此發心得不作護(謂能善護不作諸惡)。偈云。愛他過自愛。忘己利眾生。不為自憎他。

豈作不善業。菩薩愛他過於自愛。由此故。忘自身命而利於他。不為自利而損於他。

由此故。能於諸眾生絕諸惡業得不退。菩薩以自功德而為自嚴。以利懷喜而為自食。

以作意生處而為園地。以神通變化而為戲喜。如是四事。唯菩薩有。二乘人無。既有 如是四事。云何當退。次遮思苦心。菩薩既以大悲為體。是故極勤利他雖入阿毘地 獄。如遊樂處。菩薩如是。於餘苦中。豈生怖畏。因此怖故而退心耶。諸菩薩以大悲 闍梨常在心中。若見眾生受苦。即自生苦。由此道理。自然應作。若待善友勸發。深 生極重慚羞。偈云。荷負眾生擔。懈怠醜非勝。為欲解他縛。精進應百倍。菩薩發心 以荷負眾生重擔。若去賒緩此是醜事。非為第一端政眾生。菩薩應思若自若他種種急 縛。謂惑業生。為解此縛。應須精進百倍過彼聲聞獨覺作所應作。次說隨順行自他利 行(有六大)。大依者。依止大菩提而發心故。大行者。為利自他而發行故。大果者。今 得無上大菩提故。大取者。初發心時攝一切眾生故。大忍者。發行時忍一切大苦故。

大義者。得果時廣利一切眾生業成就故。復有四大。一勝出大。於三有五趣中而勝出 故。二寂靜大。隨向無住處涅槃故。三功德大。福智二聚增長故。四者利物大。常依 大悲不捨眾生故。依發菩提心論初意。讚勸發心。說諸功德所修勝行能有對治利益。

讚佛菩薩及以法僧種種功德。令其發心云。諸佛子若佛弟子受持佛語。能為眾生演說 法者。應先稱揚佛之功德。眾生聞已乃能發心。求佛智慧。以發心故。佛種不斷。若 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念佛念法。又念如來行菩薩道時。為求法故阿僧祇劫受諸 勤苦。此意應念佛恩勤苦求法為我等故。今應如是為報佛恩。適為他說令其發心修菩 薩行。以如是念。為菩薩說法乃至一偈。菩薩得聞是法。示教利喜。當種善根修習佛 法。得無上菩提。為斷無量眾生無始生死諸苦惱故。欲成無量身心精進。深發大願。

行大方便。起大慈悲。求大智慧乃至如來無見頂相。求如是等諸佛大法。當知法無量 故。福德果報亦無量。

(10)

勸發勝劣重廣門

次說發心勝劣云。如來說言。如諸菩薩最初發心下劣一念福德果報。百千萬劫說不能 盡。況復一日一月一歲乃至百歲。所習諸心福德果報。豈可說盡。何以故。菩薩所行 無盡。欲令一切眾生皆住無生法忍。得無上菩提故。次舉喻顯勝云。諸佛子菩薩初始 發菩提心。譬如大海初漸起時。當知皆為下中上價乃至無價如意寶珠。作所住處。此 寶皆從大海生故。菩薩發心亦復如是。為三乘人禪定智慧一切功德之所生處。復次又 如三千大千世界初漸起時。當知便為二十五有其中所有一切眾生。悉皆荷負作依止 處。菩薩亦爾。初漸起時。普為一切無量眾生。所謂六道四生。正見邪見。修善習 惡。持戒毀戒。尊奉三寶。謗毀正法。諸魔外道。沙門梵志。乃至四姓。一切荷負作 依止處。次發心相菩提。以大慈悲為本。今說菩薩修慈悲等。廣說修於慈悲喜捨所緣 行相。以喻說境界。舉大地塵大海水一三千乃至十方難知限量等。既所緣生界遐不可 盡。菩薩發心悉能遍覆如是眾生。云何諸佛子。是菩提心豈可盡耶。若有菩薩。聞如 是說。不驚不怖。不退不沒。當知是人決定能發菩提之心。假令無量諸佛如來。於無 量劫讚其功德。亦不可盡。何以故。以菩提心無限齊故。次說發菩提心因緣云。若諸 菩薩親近善知識。供養諸佛。修集善根。志求勝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 厚。深心平等。信樂大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發阿耨菩提之心。且 親近善友有八。大莊嚴論第九偈云。調靜除德增。有勇阿含富。覺真善說法。悲深離 退減。此偈明第一依親近。善友具足十種功德者。應堪親近。何謂為十。一調伏。謂 與戒相應。由根調故。二寂靜。謂與定相應。由內攝故。三惑除。謂信念與慧相應。

煩惱斷故。四德增。謂戒定慧具不缺減故。五有勇。謂利益他時不疲倦故。六經富。

謂得多聞故。七覺真。謂了實義故。八善說。不顛倒故。九悲深。絕希望故。十離 退。於一切時恭敬說故(此所應親近善友相)。二物親近有三。一財。謂恭敬供養。二身。

謂隨順給侍。三心。謂給侍時身心相應。三緣起親近善友有三。一願樂。二知時。三 除慢。四迴向親近。不為貪著利養。但為隨順修行故。五因親近。如所教授隨順修行 為親近因。何以故。以此隨順。令彼善友心生歡喜故。六智親近。為善解三乘自乘令 成故。七田親近善友。謂嚴淨土。云何名田。以自所聞法。於眾生相續中而建立故。

隨所住佛土修清淨因故。八依止親近者。但以法利具足為依止。是故親近善友。不以 財利具足為依止。親近善友差別者有六。一因果差別。謂過去親近為因。現在為果。

現在為因。未來為果。二隨法差別。謂善知識所說法門。隨其差別而修行故。三內外 差別。自親近為內。令他親近為外。四麁細差別。自聽為麁。內心思惟為細。五勝劣 差別。有慢親近為劣。無慢親近為勝。六遠近差別。現趣為近。生報親近為遠。生報 後報無間隔世近遠如次。云何名最勝親近有五。一淨信。於親近處生淨信故。二深 心。此中有九。一味心。二隨喜心。三希望心。四無厭心。五廣大心。六勝喜心。七 勝利心。八無染心。九善淨心。三神通。謂依虛空藏等三昧。而親近故。四方便。謂 依無分別智攝故。五和合者。謂大菩薩以一果入一切果故(彼十種行一一應說之)。復有四

(11)

緣。一思惟諸佛。發菩提心。復有五種。一者思惟十方三世諸佛。初始發心具煩惱 性。亦如我今。終成正覺。為無上尊。以此緣故發菩提心。二者思惟三世諸佛發大勇 猛。各各能得無上菩提。若此菩提可得法。我亦應得。以此緣故。三者思惟三世諸佛 發大明慧。於無明㲉建立勝心。積集苦行。皆能自拔超出三界。我亦如是當自拔濟。

緣此事故。四者思惟三世諸佛為人中雄。皆度生死煩惱大海。我亦丈夫亦當能度。緣 此事故。五者思惟三世諸佛發大精進。捨身命財求一切智。我今亦當隨學諸佛。緣此 事故。觀身過患。發菩提心。復有五種。一者自觀我身五陰四大俱能興造無量惡業。

欲捨離故。二者自觀我身九孔常流臭穢不淨。生厭離故。三者自觀我身有貪瞋癡無量 煩惱燒然善心。欲滅除故。四者自觀我身如泡如沫念念生滅是可捨法。欲棄捐故。五 者自觀我身無明所覆常造惡業輪迴五趣。無利益故。求最勝果。發菩提心。復有五 事。一者見諸如來相好莊嚴光明清徹遇者除惱。為修集故。二者見諸如來法身常住清 淨無染。為修集故。三者見諸如來有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清淨法聚。為修集故。四者 見諸如來有十力四無畏大悲三念。為修集故。五者見諸如來有一切智。憐愍眾生慈悲 普覆。能為一切愚迷正道。為修集故。慈愍眾生。發菩提心。復有五事。一者見諸眾 生為無明所纏故。二者見諸眾生為眾苦所纏。三者見諸眾生集不善業。四者見諸眾生 造極重惡。五者見諸眾生不修正法無明所纏。復有四事。一者見諸眾生為癡愛所惑受 大劇苦。二見諸眾生不信因果造作惡業。三見諸眾生捨離正法信受邪法。四見諸眾生 沒煩惱河。四流所漂眾苦所纏。復有四事。一見諸眾生畏生老病死。不求解脫而復造 業。二見諸眾生憂悲苦惱而常造作無有休息。三見諸眾生愛別離苦而不覺悟方便染 著。四者見諸眾生怨憎會苦常起嫌嫉更復造惡集不善業。復有四事。一見諸眾生為愛 欲故造作諸惡。二見諸眾生知欲生苦而不捨欲。三見眾生雖欲求樂不具戒足。四見眾 生雖不樂苦造苦不息造極重惡。復有四事。一者眾生毀犯重戒。雖復憂懼而猶放逸。

二見眾生興造極惡。五無間苦凶頑。自蔽不生慚愧。三見眾生謗毀大乘方等正法。專 愚自執方起憍慢。四見眾生雖懷聰哲而具斷善根。反自貢高永無改悔。不修正法。復 有四事。一見眾生生於八難不聞正法不知修善。二見眾生值佛出世聞說正法不能受 持。三見眾生染習外道苦身修業永不出離。四見眾生修得非想非非想定謂是涅槃。善 報既盡還墮三塗。菩薩見諸眾生無明造業。長夜受苦。捨離正法。迷於出路。為是等 故。發大慈悲。志求菩提。如救頭然。一切眾生有苦惱者。我當拔濟令無有餘。諸佛 子我今略說初行菩薩緣事發心。

立誓發願門

發願立誓。菩薩云何發趣菩提。以何業行成就菩提。發心菩薩住乾慧地。先當堅固發 於正願。攝受一切無量眾生。我求無上菩提。救護度脫。令無有餘。皆令究竟無餘涅 槃。是故初始發心大悲為首。以悲心故。能發轉勝十大正願。何謂為十。一願我先世 及以今身所種善根。施與一切。悉共迴向無上菩提。令我此願念念增長。生生不忘。

為陀羅尼之所守護。二願我迴向大菩提已。以此善根。於一切生處。常得供養一切諸

(12)

佛。恒常不生無佛國土。三願我得生諸佛國已。常得親近隨侍左右。如影隨形。無剎 那頃遠離諸佛。四願我得近佛已。隨所應為我說法。即得成就菩薩五通五願得通已。

即達世諦假名流布。了第一義。得正法智。六願我得正法智已。以無厭心。為生說 法。示教利喜。皆令開解。七願我開解諸眾生已。以佛神力。遍至十方無餘世界。供 養諸佛。聽受正法。廣攝眾生。八願於諸佛所聞正法已。即能隨轉清淨輪。十方世界 一切眾生。聽我法者。聞我名者。即得捨離一切煩惱發菩提心。九願我能令一切眾生 發菩提已。常隨將護。除無利益。與無量樂。捨身命財。攝受眾生。荷負正法。十者 願我能荷負正法已。雖行正法。心無所行。如諸菩薩行於正法而無所行亦無不行。為 化眾生。不捨正願。次立決定誓者。有五事持。一能堅固其心。二能制伏煩惱。三能 遮放逸。四破五蓋。五能勤修六波羅蜜。云何立誓。若有人來種種求索。我於爾時隨 有施與。乃至不生一念慳悋。若生惡心如彈指頃。以施因緣求淨報者。我即欺誑十方 世界無量諸佛。於未來世。亦當必定不成無上菩提。若我持戒。乃至失命建立淨心。

誓無悔心。若我修忍。為他侵害乃至割截。常生慈心。誓不恚礙。若修精進。逢寒暑 王賊水火師子虎狼無水穀處。要必堅固。誓不退沒。若我修禪。為外事惱不得攝心。

要繫念境。誓不暫起非法亂想。若修智慧。觀一切法。如真實性。隨順受持。於善不 善有為無為生死涅槃。不起二見。若我心悔恚礙退沒亂想起於二見。如彈指頃。而以 戒忍精進禪智求淨報者。我即欺誑十方世界無量無邊阿僧祇現在諸佛。於未來不證菩 提。菩薩以十大願持正法行。以六大誓制放逸心。必能精進修集六波羅蜜。成無上菩 提。瑜伽四十五有五大願及十大願。五願者。一發心願。二受生願。三所行願。四正 願。五大願。若諸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最初發心。名發心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 世。往生隨順饒益有情諸善趣中。名受生願。若諸菩薩願能無倒思擇諸法願。於境界 修無量等殊勝善法。名所行願。若諸菩薩願於當來攝受一切菩薩善法。攝受一切所有 功德。名為正願。菩薩大願當知。即從正願所出。十大願者。若諸菩薩願於當來。以 一切種上妙供具。供養無量無邊如來。名第一願。若諸菩薩(此言流至第十)。願於當來。

攝受防護諸佛正法。傳持法眼。令無斷壞。名第二願。願於當來。從覩史多宮降下。

如前乃至入涅槃。名第三願。願於當來。行一切種菩薩正行。名第四願。願於當來。

普能成熟一切有情。名第五願。願於當來。一切世界皆能示現。名第六願。願於當 來。普能淨修一切佛土。名第七願。願於當來。一切菩薩皆同一種意樂加行。趣入大 乘。名第八願。願於當來。所有一切無倒加行。皆不唐捐。名第九願。願於當來。速 證無上正等菩提。名第十願。四十七云。由得清淨勝意樂故。為欲供養最勝有情真實 福田大師法王。是故引發第一大願。為欲受持彼所宣說無上正法。是故引發第二大 願。為欲勸請轉未曾有妙正法輪。是故引發第三大願。為欲隨彼行菩薩行。是故引發 第四大願。為欲成熟彼器有情。是故引發第五大願。為欲往趣諸佛國土。奉見如來。

承事供養正法。是故引發第六大願。為淨修治自佛國土。是故引發第七大願。為於一 切在所生處。常不遠離諸佛菩薩。與諸菩薩常同一味意樂加行。是故引發第八大願。

常為利益一切有情。曾無空過。是故引發第九大願。為證無上正等菩提。作諸佛事。

(13)

是故引發第十大願。

復說發心及哀愍門

文殊師利問菩提心論云。有十種發。一者身發。欲令眾生身業清淨故。二口發。欲令 眾生口業清淨故。三者意發。欲令眾生意業清淨故(論釋云。為遠離身口意業一切惡行。發大精進 也)。四者內發。以不虛妄分別一切諸眾生故(論云。以化一切眾生。令學彼處。不虛分別者。以不著 諸法故)。五者外發。於一切眾生。平等行故(論云以遠離增愛故)。六者智發。以具足佛智清 淨故(論云。以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故)。七清淨國土發。以示一切諸佛國土功德莊嚴故(論云。以 如實知心。便隨相應說法故)。十無為智滿足心發。以不著三界故(論云。以證實法。不三界故。又離 虛妄法故)。瑜伽七十二有十發心。謂世俗受發心。得法性發心。不決定發心。決定發 心。不清淨發心。清淨發心。羸劣發心。強盛發心。未成果發心。已成果發心。未入 正性離生。名世俗發心。已入正性離生。名得法性發。已離遠近。名不決定發。與此 相違。名決定發。隨他轉。或被陵逼。或怖或誑。或為利養。此等發心。名不清淨。

與此相違。名為清淨。為貪瞋癡纏所蔽伏。捨於正法。處於邪行。名羸劣發。與此相 違。名為強盛。謂勝解乃至十地。名未成果。謂如來地。名已成果。瑜伽四十七。謂 諸菩薩有五真實菩薩之相。若成就者。墮菩薩數。何等為五。一者哀愍。二者愛語。

三者勇猛。四者舒手惠施。五者能解甚深義。此各有五種。一自性。二依處。三果 利。四次第。五相攝。哀愍依處略有五種。一有苦有情。二惡行有情三放逸有情。四 邪行有情。五煩惱隨眠有情。三塗八難為有苦。諸不律儀為惡行。視樂一切染污境 界。為放逸。依諸妄見。修行種種苦解脫行。於惡說法毘奈耶中。而出家者。名為邪 行。煩惱可知。果利者。於諸有情。最初能斷怨害嫌恨。菩薩哀愍普於一切利有情 事。皆能修作。心無怯劣。於此加行。嘗無厭倦。多住哀愍。能攝無罪。現法樂住。

及饒益他。又如世尊所說修慈所得勝利。謂於現身毒藥刀仗不加害。名哀愍果利。七 相憐愍。謂諸菩薩於諸有情。深心發起七相憐愍。以諸菩薩具憐愍故。名善意樂。何 名七相。一無畏憐愍。二如理憐愍。三無倦。四無求。五無染。六廣大。七平等。謂 諸菩薩於有情所。非怖畏故而憐愍。現行隨順身語意業。適可其心。利益安樂。名無 畏憐愍。於諸有情。終不以非法非律非賢善法及以非處勸授有情。名如理。於諸有 情。隨其所宜。發起一切饒益事業。曾無厭倦。名無倦。不待求請。自起憐愍。為作 饒益。名無求。無愛染心而起憐愍。謂饒益他。不祈恩報。亦不希望當來可愛諸果異 熟。名無染。謂於一切諸有情所。雖遭一切不饒益事。而不棄捨。菩薩自身寧受非 愛。終不以惡欲加於彼。名廣大。普於一切諸有情類。平等平等。於有情界。無有分 限。是名平等憐愍。菩薩與此七種行相憐愍相應。名善意樂極善意樂。七十二云。復 次若於五種有情眾中。起邪行時。說名無哀無愍無有傷嘆。一於乞求者。二於危厄 者。三於有恩者。四於樂樂者。五於樂法者。乞求有五。乞四事為四。五求救護。危 厄亦五。一艱乏者。二住迷亂者。三來歸依者。四相投委者。五來拜覲者。其有恩者

(14)

亦有五種。一母。二父。三妻子。四奴婢僕使。五朋友兄弟。樂樂亦有五。一愛樂事 業興盛樂。二不乖離樂。三苦遠樂。四解疲倦樂。五求勝進樂。樂法亦有五。一樂說 正法。二樂受持讀誦。三樂論議決擇。四樂教授教誡。五樂法隨法行。此中邪行者。

謂於是中。或作加行。或不作加行。或不饒益加行故。或中庸加行故。應知其相。

雜明修行及退不退門

四十六。菩薩修無上菩提有五希奇。一於諸有情。非有因緣而生親愛。二唯為饒益諸 有情故。常處生死。忍無量苦。三於多煩惱難伏有情。善能解了調伏方便。四於極難 解真實義理能隨悟入。五具不思議大威神力。由五種相。普於有情。其心平等。一者 菩薩最初發心願大菩提。如是亦為利益一切有情故。起平等心。二者於諸有情。住哀 愍俱平等之心。三於諸有情。深心發起一子愛俱平等之心。四知一有情所有法性即是 一切有情法性。以法性平等俱行之心。於諸有情。住平等心。五於一切有情。行利益 行。亦復如是以利心俱。於諸有情。住平等心。由五種相。於其有恩諸有情所。現前 酬報。一者安處有情。令學己德。二者方便安處。令學他德。三者無依無怙。有苦有 貧。隨力隨能。作依怙等。四者勸令供養諸佛如來。五者令於如來所說正法。受持讀 誦書寫供養。菩薩於五處。常當欣讚。一值佛出世。常得承事。二於諸佛所。常聞六 種波羅蜜多菩薩藏法。三者於一切種成就有情。常有勢力。四能於無上正等菩提。堪 任速證。五證菩提已。諸弟子眾常和無諍。又諸菩薩隨順退法。當知有五。一不敬正 法及說法師。二放逸懈怠。三於諸煩惱。親近執著。四於諸惡行。親近執著。五與餘 菩薩。挍量勝劣。起增上慢。與上相違。名順勝法。發菩提心論下云。菩薩修習六波 羅蜜。求無上菩提者。應離七法。一者離惡知識。惡知識者。所謂教人捨離上信上欲 上精進。集眾雜行。二者離於女色貪著嗜欲。染習世人而專俗事。三者離於惡覺自觀 形容。貪悋愛重染著守護。謂可久保。四者離瞋恚舉慢嫉忘。興起諍訟。壞亂善心。

五者離於放逸憍慢懈怠。自恃小善。輕蔑於人。六離於外道書論。及世文頌綺飾文 詞。非佛所說。不應讚誦。七者不應親近邪見惡見。如是七法所應遠離。如來說言。

不見更有餘法深障佛道如此七法。若欲速得無上菩提。當修七法。大意翻前七所修 行。文殊問經論云。有天子。名月淨光德。問文殊師利言。菩薩初觀於何法故行菩薩 行。依何法故行菩薩行。文殊師利答言。天子諸菩薩行以大悲為本。為諸眾生。又 問。大悲以何為本。答以直心為本。又問。直心以何為本。答以於一切眾生平等心為 本。又問。於一切平等心以何為本。答以無異離異行為本。又問。無異離異行以何為 本。答以深淨心為本。又問。深淨心以何為本。答以阿耨菩提心為本。又問。阿耨菩 提心以何為本。答以六波羅蜜為本。又問。六波羅蜜以何為本。答以方便慧為本。又 問。方便慧以何為本。答以不放逸為本。又問。不放逸心以何為本。答以三善行為 本。又問。三善行以何為本。答以十善道為本。又問。十善道以何為本。答以持戒為 本。又問。持戒以何為本。答以正憶念為本。又問。正憶念以何為本。答以正觀為 本。又問。正觀以何為本。答以堅念不忘為本。文殊問經論下云。菩薩有十種對治。

(15)

即十波羅蜜所對治法。對治慳貪。布施故。治破戒心。身口意業清淨故。治瞋恚心。

修行清淨大慈悲故。治懈怠心。求諸佛法無疲倦故。治不善覺觀。心得禪定解脫奮迅 自在故。治愚癡心。生助決定慧方便法故。治煩惱心。生道法故。治顛倒心道。集實 諦道。生不顛倒道故。治不自在心法。時非時得自在故。治有我相。觀諸法無我故。

如次十度對治可知。彌勒問經云。菩薩摩訶薩有八法。能成不退轉地。何等為八。一 者大悲。二者心安住。三者智慧。四者方便。五者不放逸。六者發精進。七者善住 念。八者值善知識。初發心菩薩應速修行此八種法。如救頭然。成就八種法故。得名 為入不退不轉菩薩之數。何等為八。一者觀察自過。不觀他過。二者乃至不為自身命 故施惡於人。三者若得利養。其心不高。若失利養。心亦不下。四者於諸眾生。起福 田想。不生惡心。五者所有財物悉與一切眾生共之。六者於諸法中。不欲獨解令他不 知。七見他得樂。生歡喜心。不由自樂生歡喜心。八於愛不愛。其心平等。菩薩具此 八法故。不退不轉無上菩提。有五種法。名為菩薩於無上菩提不退轉相。何等為五。

一者於諸眾生。起平等心。二者於他利養。不生嫉心。三者乃至自為身命。不說法師 比丘諸惡過失。四者終不貪著供養恭敬讚歎等事。五者畢竟得甚深智慧。又有五法。

一者不見自身。二者不見他身。三者心不分別妄說法界。四者不見菩提。五者不以相 見如來。有三十二罣礙塹路發菩提心相違之法。一求聲聞乘。二求辟支佛乘。三者求 釋梵處。四倚著所生淨修梵行。五者專一德本。言是我所。六若得財寶。慳悋貪愛。

七以偏黨心而施眾生。八輕易誡禁。九不念道心專精之行。十瞋恚之事以為名聞。十 一其心放逸。十二馳騁。十三不求博聞。十四不察所造。十五貢高自大。十六不能清 淨身口心行。十七不護正法。十八背捨恩。十九棄捨恩。二十離堅要法。二十一習諸 惡友。二十二隨諸陰種。二十三不勤助道。二十四念不善本。二十五所發道意無權方 便。二十六不以慇懃咨嗟三寶。二十七憎諸菩薩。二十八所未聞法聞之誹謗。二十九 不覺事。三十習持俗典。三十一不肯勸化諸眾生類。三十二厭於生死。發菩提心論下 有十法。能令不退菩提。

依觀普賢菩薩經懺悔受戒門

六根懺悔文。依觀普賢菩薩經六根懺悔及自受戒法。於無量世。眼根因緣貪著諸色。

以著色故貪愛諸塵。以愛塵故受女人身。世世生處惑著諸色。色壞汝眼。為恩愛奴。

是故使汝經歷三界。得見審實爾不。眼根不善傷害汝多。隨順我語歸向諸佛。釋迦牟 尼說汝眼根所有罪咎。諸佛菩薩慧明法水。願以洗除令我清淨。作是語已。遍禮十方 佛。向釋迦牟尼佛大乘經典。復說是言。我今懺悔。眼根重罪。障蔽穢濁。盲無所 見。願佛大慈哀愍覆護。普賢菩薩乘大法船普度一切。十方無量諸菩薩伴。唯願慈哀 聽我悔過眼根不善惡業障法。如是三說。五體投地。次懺悔耳根。準經有先勸文。次 云。是時行者聞是語已。復更合掌。五體投地。而作是言。正遍知世尊。現為我證方 等經典。為慈悲主。唯願觀我聽我所說。我從多劫乃至今身。耳根因緣聞聲惑著。如 膠著草。聞諸惡時。起煩惱毒。處處惑著。無暫停時。出此弊聲勞我識神。墮落墜三

(16)

塗。今始覺知。向諸世尊發露懺悔。次懺鼻根罪經文。先說過患。次說無相理。次禮 釋迦多寶釋迦分身。次禮東方善德佛及分身諸佛。如眼所見。一一心禮。香華供養。

次供養畢已。胡跪合掌。以種種偈讚歎諸佛。既歎佛已。次懺十惡業。次云既懺悔已 而作是言。我於先世無量劫時。貪香味觸。造作眾惡。以是因緣。無量世來恒受地獄 餓鬼畜生邊地邪見諸不善身。如此惡業今悉發露。歸向諸佛正法之王。說罪懺悔。次 懺語四。即舌根罪。先想於諸佛前自說己過。諸佛如來是汝慈父。汝當自說舌根所 作。即說四業所有過患。五體投地。禮十方佛。合掌長跪。當作是語。此舌過患無量 無邊。諸惡業刺從舌根出。斷正法輪從此舌起。如此惡舌斷功德種。於非義中多端強 說。讚歎邪見。如火益薪。猶如猛火。傷害眾生。如飲毒者無瘡疣死。如此罪報惡邪 不善。當墮惡道百劫千劫。以妄語故墮大地獄。我今歸向十方諸佛大悲世尊。發露黑 惡。誠心懺悔。說是語已。五體投地。復禮諸佛。次說諸佛大悲。說四無量及六和 敬。令行者修。次身心懺悔云。身者殺盜婬。心者念諸不善。造十惡業及五無間。猶 如猿猴。亦如[狂-王+离]膠。處處貪著。遍至一切六情根中。此六根業枝條華葉。悉 滿三界二十五有一切生處。亦能增上無明老死十二苦事。八邪八難無不逕中。汝今應 當懺悔如是惡不善業。次云。爾時行者聞此語已。聞空中聲。我今何處行懺悔法。時 空中聲即說是語。釋迦牟尼名毘盧舍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常寂光。常波羅蜜所攝成 處。我波羅蜜所安住處。淨波羅蜜滅有相處。樂波羅蜜不住身心相處。不見有無諸法 相處。如寂解脫。乃至般若波羅蜜。是色常住法故。如是應當觀十方佛。時十方佛各 申右手。摩行者頂。作如是語。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讀誦大乘故。十方諸佛說懺悔 法。菩薩所行不斷結使。不住使海。觀心無心從顛倒想起。如此相心從妄想起。如空 中風無依止處。如是法相不生不沒。何者是罪。何者是福。我心自空。罪福無主。一 切法如是無住無壞。如是懺悔。觀身無法不住法中。諸法解脫滅諦寂靜。如是相者名 大懺悔。名大莊嚴懺悔。名無罪相懺悔。名破壞心識。行此懺悔者。身心清淨不住法 中。猶如流水。念念之中得見普賢菩薩及十方佛。次云。作此懺悔。得滅百萬億劫阿 僧祇生死重罪。爾時行者若欲具足菩薩戒者。應當合掌在空閑處。遍禮十方佛。懺悔 諸罪。自說己過。然後靜處向十方佛。而作是言。諸佛世尊常住在世。我業障故。雖 信方等。見佛不了。今歸依佛。唯願釋迦牟尼正遍知世尊。為我和上。文殊師利具大 悲者。願以智慧。授我清淨諸菩薩法。彌勒菩薩勝大慈行。憐愍我故。亦應聽我受菩 薩法。十方諸佛現為我證。諸大菩薩各稱其名。是勝大士覆護眾生。助護我等。今受 持方等經典。乃至捨命。設墮地獄受無量苦。終不毀謗諸佛正法。以是因緣功德力 故。今釋迦牟尼佛為我和上。文殊師利為我阿闍梨。當來彌勒願授我法。十方諸佛願 證知我。大德諸菩薩願為我伴。我今依大乘經典甚深妙義。歸依佛。歸依法。歸依 僧。如是三說歸依三寶已。次當自誓受六重法。受六重法已。次當勤修無礙梵行。發 廣濟心。受八重法。立此誓已。於空閑處。燒眾名香。散華供養一切諸佛及諸菩薩大 乘方等。而作是言。我於今日發菩提心。以此功德。普度一切。作是語已。復更頂禮 一切諸佛及諸菩薩。思方等義。復剎利居士有五懺悔法。如前鈔說。

(17)

勸發菩提心集卷上

(18)

勸發菩提心集卷中

翻經沙門慧沼撰 一讚受戒門 二顯過勸持戒門 三明護戒門 四受意門 五說受益門 六正受門 七 受戒得益門 八受十善戒門 九讚忍護戒門 十白衣五戒門 十一供養門 十二供養 見利門 十三障治門 十四勝劣門 十五善友門 十六雜行門 十七婦德門

一讚受戒門

智度論十三云。若慈愍眾生故。為度眾生故。亦知戒實相故。心不倚著。如此持戒。

將來令人得至佛道。如是名為得無上佛道戒。若人求大善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 護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萬物有形之類。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為一切 善法住處。譬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度。是不可得。若不持戒欲得好果。亦 復如是。若人棄捨此戒。雖山居苦行食果服藥。與禽獸無異。人雖貧窮。而能持戒。

勝於富貴。而破戒者華香木香不能遠聞。持戒之香周遍十方。持戒之人具足安樂。名 聲遠聞。天人愛敬。現世常得種種快樂。若欲天上人中富貴長壽。取之不難。持戒清 淨所願皆得。復次持戒之人常得今世人所敬養。心樂不悔。衣食無乏。死得生天。後 得佛道。持戒之人無事不得。破戒之人一切皆失。譬如有人常供養天。其人貧窮。一 心供養。滿十二歲。求索富貴天愍此人。自現其身(廣說如常也)。復次持戒之人人所樂施 不惜財物。不修世利而無所乏。得得生天上十方佛前。入三乘道而得解脫。唯種種邪 見而持戒者。後無所獲。復次持戒之人。雖無兵杖。眾苦不加。持戒之財無能奪者。

持戒親親雖死不離。持戒莊嚴勝於七寶。以是之故。當護於戒如護身命。如愛重寶。

破戒之人受苦萬端。如向貧人破瓶失物。以是之故。應持淨戒。

顯過門

復次持戒之人觀破戒人罪。應自挽勵一心持戒。云何名為破戒人罪。破戒之人。人所 不敬。其家如塚。人所不到。破戒之人失諸功德。譬如枯樹。人不愛樂。破戒之人如 霜蓮華。人不喜見。破戒之人惡心如惡羅剎。破戒之人。人不歸向。譬如渴人不向枯 井。破戒之人心常疑悔。如犯罪人常畏罪至。破戒之人如田被雹。不可依仰。破戒之 人譬如苦瓜。雖形似甘種。而不可食。如賊聚落。不可依止。如大病人。人不欲近。

譬如惡賊。難可親近。譬如火坑。行者避之。如毒蛇不可觸。如大海。如破船。如吐 食。譬如惡馬在善馬中。與善人異。如驢在牛群中。破戒之人在精進眾中。譬如儜人 在健兒中。破戒之人雖似比丘。譬如死屍在眠人中。是故行者。應當一心堅持禁戒。

勸持門

(19)

智度論問云。人能以力勝人。竝國殺怨。或田獵皮肉。所濟處大。今不殺生。得何利 益。答得無所畏。安樂無怖。我以無害於彼故。彼亦無害於我。以是故無怖無畏。好 殺之人設位極人王。亦不自安。持戒之人單行獨遊無所畏難。復次好殺之人。有命之 屬皆不喜見。若不好殺。一切眾生皆樂依附。復次行者思惟。我自惜命愛身。彼亦如 是。與我何異。以是之故不應殺生。若殺生者。為善人所呵。怨家所嫉。負他命故。

常有怖畏。為彼所憎。死時心悔。當墮惡道。若出為人。常當短命。假令後世無罪。

不為善人所呵。怨家所嫉。尚自不應故奪他命。何以故。善人之相所不應行。何況兩 世有罪弊惡果報。復次殺生為罪中之重。何以故。人有死急。不惜重寶。但以活命為 先。譬如價客入海採寶。垂出大海。船破寶失而自慶喜。眾人怪言。汝失財物。裸形 得脫。云何喜言幾失大寶。答一切寶中人命第一。人為命故求寶。不為財故求命。以 是故。佛十不善道等中殺最在初。若人種種修諸福德。而無不殺生戒。則無所益。何 以故。雖在富貴處生勢力豪強。而無壽命。誰受此樂故。諸罪殺罪重。諸功德不殺 勝。又世間中惜命為第一。何以知之。一切世人甘受形種種考掠。以護壽命。又佛說 有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復次行慈三昧。其福無量。水火不害。刀杖不傷。一切惡毒 所不能中。以五大施故。所得如是。又復次殺生有十種罪。如佛語難提迦優婆塞。殺 生有十罪。何等為十。一者心常懷毒。世世不絕。二眾生憎惡。眼不喜見。三常懷惡 念。思惟惡事。四眾生畏之如見蛇。五睡時心怖。覺亦不安。六常有惡夢。七者命終 之時狂怖惡死。八者種短命因。九者身壞命終墮泥犁中。十者若出為人。常當短命。

問若不侵我殺心可息。若為侵害是當云何。答曰。應量輕重。若人殺己先自思惟。全 戒利重。全身利重。破戒為失。喪身為失。如是思惟已。知持戒為重全身為輕。若苟 免全身。身何所得。是身名為老死藪。必當壞敗。若為持戒失身。其利甚重。又復思 惟。我前後失身。世世無數但為財利諸不善事。今乃得為持淨戒。故不惜此身捨命持 戒。勝於捨戒全身。百千萬倍不可為喻。如是定心。應當捨身以護淨戒。全如一須陀 洹人生屠殺家。年向成人。應當修其家業。而不背殺。父母與刀并一口羊。閉著屋中 而語之言。若不殺羊。不令汝出得見日月生活飲食。兒自思惟言。我若殺此一羊。便 當終為此業。豈以身故為此大罪。便以刀自殺。父母開門見。羊在一面立。兒已命 終。當自殺時即生天上。若如此者。是為不惜壽命而護淨戒。如佛說。不與取者有十 罪。何等為十。一者物生當嗔。二者重疑。三者非時行不籌度。四者朋黨惡人。遠離 賢善。五者破善相。六者得罪於官。七者財物沒入。八者種貧窮業。九者死入地獄。

十者若出為人勤苦求財。五家苦共有邪婬者。問曰。若夫主不知不見不惱他有何罪。

答曰。夫妻之情異身同體。奪所愛敬破他本心。是名為賊。又復惡名醜聲為人所憎。

少樂多畏。或畏刑戮。又畏夫主傍人所知。多懷妄語。聖人所呵。又復思惟。我婦他 妻同為女人。骨肉情態彼此無異。而我何為橫生惑心隨逐邪意。邪婬之人破失今世後 世之樂。迴己易處。以自制心。若彼侵我妻。我則忿恚。我若侵彼。彼亦無異。恕己 自制。如佛所說。邪婬之人後墮劍樹地獄。眾苦備受。得出為人。家道不穆。常值婬 婦。邪僻殘賊邪婬為患。譬如蝮蛇。亦如大火。不急避之。禍害將至。如佛所說。邪

(20)

婬有十罪。一者常為所婬夫主欲遮害之。二者夫婦不穆。常共鬪諍。三者諸不善法日 日增長。於諸善法日日損減。四者不守護身。妻子孤寡。五者財產日耗。六者有諸惡 事。常為人疑。七者親屬知識所不喜愛。八者種怨家業。九者身壞命終死生地獄。十 者若出為女。多人共夫。若為男子。婦不貞潔。妄語之人先自誑身。然後誑人。以實 為虛。以虛為實。虛實顛倒。不受善法。譬如覆瓶水不得入。妄語之人心無慚愧。閉 塞天道涅槃之門。觀知此罪故不應作。復次觀知實語。其利甚廣。實語之利自從己 出。甚為易得。是為一切出家人力。如是功德若在家人共有此利。善人之相實語之人 其心端直。易得免苦。譬如稠林曳木。直者易出。世人愚癡少智。遭事苦厄。妄語求 脫。不知事發今世得罪。不知後世有大罪報。復有人。雖知妄語罪。慳貪瞋恚愚癡多 故而作妄語。復有人。雖不貪瞋。而妄證人罪。心謂實爾。死墮地獄。況貪嗔癡惡心 妄證。如提婆達多弟子俱迦離。常求舍利弗目犍連過失。是時二人夏安居竟。遊行諸 國。值天大雨。到陶作家。宿盛陶器舍。此舍中先有一女人。在闇中宿。二人不知。

此女人其夜夢失不淨。晨朝趣水澡浴。是時俱迦離偶行見之。俱迦離能相。知人交會 情狀。而不知夢與不夢。是俱迦離顧語弟子。此女昨夜與人情通。即問女人。汝出在 何處。答言。我在陶師屋寄宿。又問。共誰。答二比丘。是時二人從屋中出。俱迦離 見已。又以相驗之。意謂。二人必為不淨。先懷嫉妬。既見此事。遍諸城邑聚落告 之。次到祇洹唱此惡聲。於是中間。梵天王來欲見世尊。佛入靜室寂然三昧。諸比丘 眾亦有閉房三昧。皆不可覺。即自思惟。我故來見佛。佛入三昧。且欲還去。即復念 言。佛從定起亦將不久。於是小住俱迦離房前。扣戶而言。俱迦離俱迦離。舍利目連 清淨。汝莫謗之而長夜受苦。俱迦離問。汝是何人。答言。我是梵王。問言。佛說汝 得阿那含道。何以故來。梵王心念而說偈言。無量法欲量。不應以相取。無量法欲 量。是野人覆沒。說此偈已到佛所。具說其事。佛言。善哉善哉。快說此偈。爾時世 尊復說此偈。梵天王聽佛說已。忽然不現即還天上。爾時俱迦離到佛所。頭面禮佛 足。却住一面。佛告俱迦離。舍利目連清淨人。汝莫謗之而長夜受苦。俱迦離白佛 言。我於佛語不敢不信。但自目見。了了定知。二人實行不淨。佛如是三呵。俱迦離 亦不受。即從座起去。還其房中。舉身生瘡如芥子。漸大如豆如棗如㮈。轉大如瓜。

翕然爛壞如大火燒。叫呼嘷哭。其夜即死。入大蓮華地獄。有一梵天。夜來白佛。俱 迦離已死。復有一梵天言。墮地獄。其夜過已。佛命僧集。而告之言。汝等欲知俱迦 離所墮地獄壽長短不。諸比丘言。願樂欲聞。佛言。六十斛胡麻。有人過百歲取一胡 麻而去。如是盡。阿浮陀地獄中壽故未盡。二十阿浮陀地獄中壽為一尼羅浮陀地獄中 壽。如是餘者皆二十數。俱迦離墮是摩訶波頭摩地獄中。出其大舌。以五百釘釘之。

五百犁耕之。爾時世尊說此偈云。大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應呵而 讚。應讚而呵。口集諸惡。終不見樂。心依邪見。破賢聖語。如竹生實自毀其形。受 罪如是。不應妄語。佛說妄語有十罪。何等為十。一口氣臭。二者善神遠之。非人得 便。三者雖有實語。人不信受。四者智人謀議常不參預。五者常被誹謗。醜惡之聲周 聞天下。六者人所不敬。雖有教勅。人不承用。七者常多憂愁。八者種誹謗業。九者

(21)

死墮地獄。十出得為人。常被誹謗。如是種種故不應妄語。酒有三種。謂穀果菜。各 有多種。但能令人心動放逸。是名為酒。一切不應飲。是名不飲酒。問曰。酒能破冷 益身歡喜。何以不飲。答曰。益身甚少。所損甚多。是故不應飲。如佛語難提迦優婆 塞。酒有三十五失。何者三十五失。一者現在財物空竭。何以故。人飲酒醉心無節 限。費用無度故。二者眾病之門。三鬪訟之本。四裸露無恥。五醜名惡聲人所不敬。

六覆沒智慧。七應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伏匿之事盡向人說。九種種事 業廢不成辦。十醉為愁本。何以故。醉中多失。醒已慚愧憂愁。十一身力轉少。十二 身色壞。十三不知敬父。十四不知敬母。十五不知敬沙門。十六不知敬婆羅門。十七 不知敬伯叔及尊長。何以故。醉沒怳惚無所別故。十八不敬佛。十九不敬法。二十不 敬僧。二十一朋黨惡人。二十二疎遠賢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無慚無愧。二十 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縱色放逸。二十七人所憎惡。不喜見之。二十八貴重親屬及諸知 識所共擯棄。二十九行不善法。三十棄捨善法。三十一明人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

酒放逸故。三十二遠離涅槃。三十三種愚癡因。三十四身壞命終墮惡道中。三十五若 得為人。所生之處常當狂騃。是三十五罪種種過失。是故不應飲。復次白衣處世。當 官理務。家業作使。是故難持不惡口法等。五戒有五種受。名五種優婆塞。一者一分 行。二者小分行。三者多分行。四者滿分行。五者斷婬。受一名一分。二三名少分。

受四名多分。受五名滿分。受五戒已師前更作自誓言。我今自婦不復行婬。是五戒。

然受八戒法如常儀(准三歸亦一日一夜)。問五戒八戒何者為勝。答有因緣故二戒皆等。但 五戒終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時多而戒少。一日戒時少戒多。復次若無大 心。雖復終身持戒。不如有大心人一日戒也。譬如軟夫為將。雖將終身。智勇不足。

卒無功名。若英雄奮發禍亂立定。一日之勳功蓋天下。復次雖破戒墮罪。罪畢得解 脫。如優鉢羅華比丘尼本生經中說。佛在世時。諸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羅漢。入貴人 舍。常讚出家法。語諸貴人婦女云。姊妹可出家。諸貴婦女言。我等少壯容色盛美。

持戒為難。或當破戒。比丘尼言。破戒便破。但出家。問言。破戒當墮地獄。云何可 破。答言。墮亦便墮。諸貴婦女咲之言。地獄受罪。云何可墮。比丘尼言。我自憶念 本宿因緣。作戲女。作種種衣服。而說應語。或時著比丘尼衣。以為戲咲。以是因緣 故。迦葉佛時作比丘尼。自恃貴姓端正。心生憍慢而破禁戒。破禁戒故。墮地獄中受 種種罪。受罪畢竟值釋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羅漢道。以是故知。出家受戒。雖 復破戒。以戒緣故。得羅漢道。若但作惡。無戒因緣。不得道也。我以昔時世世墮地 獄。地獄出為惡人。惡人死還墮地獄。都無所得。今以此證知。出家受戒。雖破以是 因緣可得道果。又說。因醉出家。佛便聽許。醉已還俗。餘問佛由。佛言。此婆羅門 無量劫來無出家心。今因醉故發此微心。故許出家。為當來因故。

護戒門

引蘇陀摩王經中說。不惜身命。以全禁戒。如菩薩本身曾作大力毒龍。若眾生在前身 力弱者。眼視便死。身力強者。氣往而死。是龍受一日戒。出家出家求靜入林樹間思

(22)

惟。坐久疲懈而睡時。形狀如蛇。身有文章。七寶雜色。獵者見之驚喜言曰。以此希 有難得之皮。獻上國王。以為服飾。不亦宜乎。便以杖按其頭。以刀剝皮。龍自念 言。我力如意。傾覆此國其如反掌。此人小物。豈能困我。我今以持戒故。不計此 身。當從佛語。於是自忍。眠目不視。閉氣不息。憐愍此人。為持戒故。一心受剝。

不生悔意。既以失皮。赤肉在地。時日大熱。宛轉土中。欲趣大水。見諸小蟲來食其 身。為持戒故。不復敢動。自思惟言。今我此身以施諸蟲。為佛道故。今以肉施以充 其身。後成佛時。當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身乾命終。即生第二忉利天上。爾 時毒龍釋迦牟尼佛是。是時獵師者提婆達多等六師是也。諸小蟲輩初轉法輪八萬諸天 得道者是。菩薩護戒。不惜身命。決定不悔。其事如是。

受意門

菩薩持戒。為佛道故。作大誓願。必度眾生。不求今世後世之樂。不為名聞稱譽法 故。亦不自為早求涅槃。但為眾生沒在長流。恩愛所欺愚惑所誤。我當度之令到彼 岸。一心持戒為生善處。生善處故見善人。見善人故生智慧。生智慧故得行六度。得 行六度故得佛道。如是持戒名為尸羅波羅蜜。又復持戒心樂善清淨。不為畏惡道。亦 不為生天。但求善淨。以戒熏心。令心樂善。是為尸羅波羅蜜。

受益門

復次菩薩持戒能生六波羅蜜。云何持戒能生於檀。檀有三種。一者財施。二者法施。

三無畏施。持戒自撿不侵一切眾生財物。是名財施。眾生見者慕其所行。又為說法令 其開語。又自思惟。我當持戒與一切生作供養福田。令諸眾生得無量福。如是種種名 法施。一切眾生皆畏於死。持戒不害。是則無畏施。復次菩薩自念。我當持戒。以此 戒報。為諸眾生。作轉輪王。或作閻浮王。若作天王。令諸眾生滿足於財。無所乏 短。然後坐佛樹下。降伏魔王成無上道。為諸眾生說清淨法。令無量眾生度老病死 海。是為持戒因緣生檀波羅蜜。餘准理說。然戒喻老人。忍喻於杖。無杖則蹶。忍為 戒杖。扶人至道。戒生勤者。持戒之人疲厭世苦老病死患。心生精進。必求自脫。亦 以度人。譬如野干在林樹間。依隨師子及諸虎狗。求其殘肉。以自存活。有時空乏。

夜半踰城入人舍。求肉不得。屏處睡息不覺。夜曉惶怖無計。走則慮不自免。住則懼 畏死痛。便自定心。詐死在地。眾人來見。有一人言。我須野干耳。即便截取。野干 自念。截耳雖痛。但令身在。次有一人言。我須野干尾。便復截去。野干復念。截尾 雖痛。猶是小事。次有一人言。我須野干牙。野干心念。取者轉多。儻取我頭則無活 路。即從地起。奮其智力。絕踊間關逕得自濟。行者之心求脫苦難。亦復如是。若老 至時。猶故自寬。不能勤苦決斷精進。病亦如是。以有瘥期。未能決計。死欲至時。

自知無冀。便自勉勵。果敢殷勤。大修精進。從死地中得至涅槃。說忍度中言。利養 創深特宜便忍。如提婆達多。雖得出家。佛及五百大阿羅漢不教修通。阿難未得他

(23)

心。以敬兄故。依佛所說。教令修通。得通現變。求門徒等。廣說思之。

受正門

菩薩纓絡本業經云。佛子受戒有三種。一者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得真實上品戒。二者 諸佛菩薩滅度後。千里內有先受戒菩薩者。請為法師教授我戒。我先禮足。應如是 語。請大尊者為師授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佛滅度後。千里內無法師 之時。應在諸佛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應如是言。我某甲白十方佛及大地菩薩 等。我學一切菩薩戒者。是下品戒。第二第三亦如是說。佛子是三種攝受三種受戒。

過去佛已說。未來佛當說。現在佛今說。過去諸菩薩已學。未來諸菩薩當學。現在諸 菩薩今學。是諸佛正法戒。若一切菩薩不入此正法戒門得無上道果者。無有是處。將 欲受戒。先教禮三寶云。弟子某甲等。敬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諸佛。未來現在各准 此(三說)禮法云。弟子某甲等。敬禮過去世盡過去際十二分教清淨真法。未來現在亦 爾。禮僧云。弟子某甲等。敬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三乘聖眾。未來現在亦爾(並各三說)。 次教受四不壞信云。弟子某甲等。願從今時盡未來際。歸依佛。歸依法。歸依賢聖 僧。歸依正法戒(三說)。次教懺悔十重惡業。既悔過已。即與受十無盡戒云。汝等善 聽。佛子從今身至佛身盡未來際。於其中間不得故殺生。若有犯者。非菩薩行。失四 十二賢聖法。不得犯。能持不(其受者答言能)。二不得故盜。三不得故婬。四不得故妄 語。五不得沽酒。六不得故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七不得故慳。八不得故嗔。九不得 故自讚毀他。十不得故謗三寶藏(皆准可說)。次云。佛子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常過度 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死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佛子若過去未來現在一 切眾生不受其菩薩戒者。不名有情識者。畜生無異。不名為人。常離三寶海。非菩薩 等故。菩薩有受法而無捨法。有犯不失。盡未來際。若有人來欲受戒者。菩薩法師先 為解說讀誦。使其人心開意解生樂著心。然後為受。又復法師能於一切國土中教化一 人。出家受菩薩戒者。是法師其福勝造八萬四千塔。況復二三乃至百千。福不可稱。

其師者夫婦六親得互為師授。其受戒者入諸佛界菩薩數中。超過三劫生死之罪。是故 應受。受有十分。隨受於一。乃至具十。又是菩薩十重。八萬威儀戒中十重有犯無 悔。得使重受戒。八萬威儀戒盡名輕有犯。得使悔過。對手悔滅。一切菩薩凡聖戒盡 心為體。是故心亦盡戒亦盡。心無盡故戒亦無盡。六道眾生受得。依文殊問經世間戒 品受十戒法云。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云何歸依。佛告文殊師利。歸依者應如是 言。大德我某甲。乃至菩提歸依佛。乃至菩提歸依法。乃至菩提歸依僧。第二第三亦 如是說。復言。我某甲已歸依佛。已歸依法。已歸依僧已。如是三說。次言。大德我 持菩薩戒。我某甲乃至菩提不殺眾生。離殺生想。乃至菩提不盜。亦離盜想。乃至菩 提不非梵行。離非梵行想。乃至菩提不妄語。離妄語想。乃至菩提不飲酒。離飲酒 想。乃至菩提不著香華。亦不生想。乃至菩提不歌舞作樂。離歌舞想。乃至菩提不坐 臥高大床。離大床想。乃至菩提不過中食。離過中食想。乃至菩提不捉金銀生像。離

(24)

抳金銀想。乃至當具足六波羅蜜大慈大悲。佛說此祇夜。發誓至菩提。歸依於三寶。

受持十種戒。亦誓至菩提。六度及四等。皆當令具足。如是修行者。與大乘相應。將 欲受戒。應先發誓願。菩薩受戒品云。爾時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

受菩薩所受戒法。當云何。佛告文殊師利。應於佛前至誠禮拜作如是言。我某甲願諸 佛憶念。我如諸佛世尊正遍知以佛智慧無所著。我當發菩提心。為利益一切眾生令得 安樂。發無上道心。如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菩薩。發無上菩提心。於一切眾生。如父母 兄弟妹姊男子女人親友等。為彼解脫得出生死。乃至令發三菩提心勤起精進。隨諸眾 生所須財法一切施與。以此財法攝受一切眾生。漸漸隨宜為解脫眾生出生死故。乃至 令安住無上菩提。我當起精進。我當不放逸。如是再三。是名菩薩摩訶薩初發菩提 心。若依梵網經。說十重戒與瓔珞經同。然彼具說自作教他隨喜殺因殺緣殺業等。廣 略別爾。淨行優婆塞戒經受十無盡。同瓔珞本業經。又受六波羅蜜戒。禮拜歸依懺悔 法。盡同十無盡。然先勸勉經云。佛放無量相光。上過三頂。下照地獄及黑闇處。悉 皆大明。有緣來集。佛告大眾。一心善聽。欲求無上真法菩提。應淨三業。守戒謹 行。百法並修。十善化物。慈悲眾生。如愛己子。愍念闡提。救苦地獄。百法具已。

願諸眾生受大安樂。未能身分往救。恒發此願。此願滿已。進入法智。修習種姓。名 真菩薩大優婆塞。佛子有六大船。能度大海。運載行人。到七寶藏。入法流水。洗除 垢濁。身體清淨。三業明朗。除滅老病無明障蔽。自得濟度。更能度人。是故佛子應 受應持。若有持者。從初發心乃至妙覺。隨緣施化。若有眾生感真法者。現菩薩形而 往度之。若感應者。現優婆塞形而往度之(如觀音等)。已下請受。爾時東方有世界名光 淨。有八千大梵天王。其第一者淨業為名。各有百千眷屬。其一一方亦如此數。於此 世界。淨居天王名曰淨志。亦與眷屬百千人。俱各詣佛前。為佛作禮。遶三匝已却住 如立。白佛言。世尊我等今日居煩惱海住生死河。雖欲越渡。無牢船栰。沒命中流還 來此岸。如是展轉永無出期。世尊大慈拯救一切。願賜六船過度險難。我等度已。亦 教一切眾生令得出離。於後惡世流布不絕。次佛教立願云。佛子當發大願。願一切眾 生普成正覺。若有一人隨苦惱者。我當代之令彼得樂。至心頭面著地。又願一切眾生 普慈相向如父如子。身體清淨如淨瑠璃。若有一人不如此者。我當代之。又願眾生自 識宿命。智慧具足明達三世。若有一人不適意者。我當代之。次教懺悔。懺悔訖歸依 三寶。次云。佛子已發大願。懺悔復訖。三寶歸已。三業清淨。真是如來法身之子。

一切眾生法橋之主。至心頭面著地。攝持身心。隨語稱字。次正說相云。佛子從今身 至佛身。於其中間常行檀波羅蜜。悉令具足。不得懈怠有所犯。若犯非菩薩。能持不

(教答)能持(准前。隨從稱名。應云某甲能持)。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 羅蜜。般若波羅蜜(准檀說之)。次說云。佛子此六波羅蜜戒常當護持。勤行修習勿令懈 怠若退失。四十二賢聖法。堅固其心。不得故犯。能持不(教答能持)若准第十。具有受 法持衣結界安居自恣等。廣如彼辨。然約出家優婆塞法。還有沙彌大戒等。第三卷 云。若優婆塞持戒已。謹慎上重。上重者何。第一癡婬。第二殺菩提心人。第三偷三 寶物。第四不孝父母。第五慢師。第六殺人。第七嗔嫉。第八慳貧若犯如此波羅夷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

CBETA uses its service to provide the uses to donate by using the credit cards or PayPal account to support the CB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