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慈悲水懺法」的形成過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慈悲水懺法」的形成過程"

Copied!
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慈悲水懺法」的形成過程

白金銑

筆者在先前雖解決了《水懺》的作者 問題,然未解決《水懺》的形成問題。本 文嘗試從「從佛名經的發展視之」、「其他 資料的佐證」二個角度加以闡述。

一 一 一

一、、、、從佛名經從佛名經從佛名經從佛名經的發展的發展的發展的發展視之視之視之視之

筆者之前已說過,《水懺》的內容直接 源於「佛名經」。

事實上,自東漢至南北朝期間,我國 已引進甚多「佛名懺悔」的經典。據東晉‧

道安(312~385)《綜理眾經目錄》載,東 漢至東晉近二百年間,已有甚多「佛名懺 悔」的經典(如《諸方佛名經》、《舍利弗 悔過經》等)傳入中土;梁‧僧佑(445~518)

《出三藏記集》亦載有近百部「佛名懺悔」

經典傳入;隋‧法經(594)《眾經目錄卷 二‧眾經別生四》亦舉出《佛名經》一卷、

《賢劫千佛名經》一卷、《佛名經》十卷、

《十方佛名經》二卷、《百七十佛名》一卷 等近三十部佛名經典(《大正》55,頁 123 中~125 下)。今傳佛名經本子,最有名的如

《大正》14 中的十二卷本《佛名經》、三十 卷本《佛名經》等是。又,九、十世紀的

《敦煌寶藏》中,亦存有甚多二十卷本《佛 名經》、十六卷本《佛名經》、十八卷《佛 名經》、《大佛名經》的寶貴資料。在近一 千年的歲月之中,時空環境、政治格局與 人心安頓的問題,都讓他們產生了相當多 的變化。

首先,從十二卷本《佛名經》(六世紀)

流傳到敦煌本二十卷《佛名經》(十世紀)

之間,內容與形式已不太相同。十二卷本

《佛名經》是北魏‧菩提流支在 520~524 間所譯出,經中已列舉出「一一○九三」

位之諸佛菩薩名號,堪稱為當時禮拜一切 諸佛名號之大全。此經被翻譯出來之後,

立即在敦煌傳行,甚至傳到吐魯番去。後 來,中國人又以這本經書為基礎,吸收了 其他《佛名經》的材料,擴充編纂而成敦 煌本「二十卷《佛名經》」。據日‧井ノ口 泰淳之研究,二十卷《佛名經》的內容,

是由「諸經名目」、「懺悔文字」、「十二卷

《佛名經》」及「《大乘蓮華寶達菩薩問答 報應沙門經》(又稱《馬頭羅剎經》)」四大 部分組合而成(〈敦煌本「佛名經」の諸系 統〉,《東方學報》第三十五冊,頁 397~437)。

此中必須注意的是,當時全中國最重 視禮懺滅罪的君王莫過於梁武帝,據《歷 代三寶紀》卷十一、《續高僧傳》卷一、《大 唐內典錄》卷四、卷十及《破邪論》卷下 等處的記載,梁武帝深知「法海浩汗,淺 識難尋」、「佛法沖奧,近識難通」,故在天 監年間,屢次敕命寶唱負責總撰經集,校 正名錄。寶唱在這種因緣之下,加上自己 的辛勤,共纘輯了「十二部,三百四十餘 卷」。又《破邪論》則載為「一千四百三十 三部」(《大正》52,頁 485 中)。其中最重 要的是天監十六年(517)所纂集的《眾經 諸佛名》三卷、《眾經擁護國土諸龍王名錄》

三卷、《眾經懺悔滅罪方法》三卷等書。這 三部書雖未見於佛教經錄中,卻有三點值 得注意:其一,這三部書與「諸佛名號」、

「龍王名錄」相關。其二,有兩部書皆與

「禮懺」、「懺悔滅罪」相關。其三,今在

《敦煌寶藏》中,尚存有「北八三三號(海 六十四)」「《諸經佛名》卷上」殘卷一本(《敦 煌寶藏》62,頁 610~頁 614),其內容性質 是否有卷中、卷下?是否與寶唱編撰的

「《眾經諸佛名》三卷」有關?仍待考查。

(2)

不過,從這樣的訊息看來,寶唱整理「《眾 經諸佛名》三卷」、「《眾經擁護國土諸龍王 名錄》三卷」、「《眾經懺悔滅罪方法》三卷」

這三部書,除了是梁武帝重視禮懺滅罪的 直接證據外,亦說明了中國人在六世紀時 已經開始從「佛名經」編輯出「懺悔滅罪 方法」了。只是,這樣的懺悔滅罪方法與

「《水懺》三卷」的關係為何?後人如何繼 承之?民間有否保存?限於文獻不足故,

僅能筆到此處。

第二,敦煌本二十卷《佛名經》可說 是十六卷本《佛說佛名經》的直接底本。

日本學者井ノ口泰淳亦在〈敦煌本「佛名 經」の諸系統〉一文(京都,1964.3)云:

敦煌本「十六卷《佛名經》中一卷一段的 結構,很明顯的是繼承自十二卷本《佛名 經》。」今北京圖書館存有「雨三十」等三 百多號十六卷《佛名經》的殘卷,英、法、

日、俄等所藏亦有數百號。如將各殘卷擇 優汰劣,綴合校勘,可大體恢復原十六卷 本原貌。整部經典的內容形式與敦煌本二 十卷《佛名經》極為相近,只是,中間被 插入了《大乘蓮華寶達菩薩問答報應沙門 經》與《佛說罪惡應報教化地獄經》的經 文,這明顯的是受到中國民間信仰的影響 而加入的。不過,此中最特殊的是:《水 懺》三卷中的「三世諸佛」,同時出現在 北魏‧菩提流支譯的十二卷本《佛名經》

卷八及敦煌本「北五○六號(洪五十九)

《佛名經》卷八」之中。另外,敦煌本「二 十卷《佛名經》」殘卷中的「三障懺悔文 字」,與《水懺》三卷中的「三障懺悔文 字」是雷同的。(詳參筆者碩士論文《慈 悲水懺法研究》第三章)亦即,如果將十 二卷本《佛名經》卷八的三世諸佛名稱及 敦煌本二十卷《佛名經》中的三障懺悔文 字內容連綴起來,幾乎即是今日的《水懺》

三卷的內容了(此時還沒有「〈水懺序〉」)。

第三,據唐‧智昇《開元釋教錄卷十

八‧偽妄亂真錄》(730 年)所載,他在 730 年時所見到的十六卷本《佛名經》,是「乃 取流支所譯十二卷者錯綜而成」,也就是繼 承於十二卷《佛名經》的「懺悔文字」及 其他偽妄的「罪惡應報」的內容合成的(《大 正》55,頁 672 上)。又,唐‧圓照(799 前後)《貞元新定釋教目錄卷九‧總集群經 錄上之九》「《大佛名經》十六卷」條下云:

「本經雖真,以有雜偽,作此校量,編於

《偽妄亂真錄》中,不得入藏。由斯可否,

已數百年。聖上(唐德宗)文思聰明,遠 承付囑,崇闡釋教,導揚真乘,親驗其文,

許編入藏。貞元十五年(799)十月二十三 日,乃頒制曰《大佛名經》一部十六卷。」

(《大正》55,頁 837 上~中)由於該經中 誤謬之處甚多,當時還依照左右監門衛將 軍知內侍省事馬承債奏,分者請合,合者 請分。這十六卷本,又有異作十四卷本、

十八卷本,且在民間極為流行,甚而傳到 朝鮮、日本等國。後來又變為「高麗藏」

的三十卷本《佛名經》。今《大正》14 中的

〈三十卷本佛名經跋〉載高麗僧守其校 曰:「今撿國本大藏,彼〈迴〉、〈漢〉函中,

亦有此經十八卷者。以此三十卷本對比校 之,卷數雖異,文義全同。……此三十卷 經,本朝盛行,行來日久,國俗多有倚此 而作福者。今忽刪之,彼必眾怒。……而 名之曰《夾懺佛名經》。」(《大正》14,頁 191 上~中)智昇既說敦煌本十六卷《佛名 經》是「近代(730 以前)所集」,圓照亦 說「由斯可否,已數百年」,可見在唐玄宗 開元十八年(730)以前已盛行甚久。方廣 錩亦說,這本經書(十六卷《佛名經》)應 是「隋或唐初形成的。」(方廣錩〈關於敦 煌遺書《佛說佛名經》〉文,《中國敦煌學 百年文庫‧宗教二》,頁 206)井ノ口泰淳 亦有相同之看法。可見,十六卷《佛名經》、 二十卷《佛名經》、《大佛名經》、《夾懺佛 名經》等都是大唐幾百年間所盛行的佛名

(3)

經典。

第四, 到晚唐、五代(九、十世紀)

之間,可能是時、空環境變革與懺悔思想改 變的關係,敦煌十六卷本《佛名經》中的「三 障懺悔文字」內容,亦已漸受民間的重視。

因為,我們發現在敦煌本十六卷《佛名經》

中的「北八二九號(閏五十七)」的「《佛 名經》卷第一至第九懺悔文」、「北八三○

號(冬九十五)」的「《佛名經》卷第五至 第十二懺悔文」、「北八三一號(李四十二)」 的「《佛名經》卷第七懺悔文」、「北八三二 號(芥四)」的「《佛名經》卷第九至第十 三懺悔文」及「北七○○七號背面」的「《佛 說佛名經》卷第一至卷第十一懺悔文」等 五處「抄出的單純之三障懺悔文字」,都是

「但言懺悔而不含佛名」的(《敦煌寶藏》

103 冊題名,頁 370),也就是他們都與十 六卷《佛名經》的佛名部分是分離的。經 筆者仔細比對,這五處「分離抄出的單純 之三障懺悔文字」內容,確實與現今《大 正》45 中的《水懺》三卷中的三障懺悔文 字之內容,及懺悔文字之排列次序,也都是 相合的。尤其是,在「北八三○號(冬九 十五)」的「《佛名經》卷第五至第十二懺 悔文」的背面,明顯的載有「乙丑年正月 九日幸長闍梨書記」十三字及「《大佛名略 出懺悔》一卷記」十字(《敦煌寶藏》62 冊,

頁 600~頁 601),這「乙丑年」,究為「唐 武宗‧會昌五年(845 年)」?抑或「唐哀 帝‧天祐二年(905 年)」?還是「宋太祖‧

乾德三年(965 年)」?這尚待更充實資料 的考查!不過,從「略出」二個字來看,

當時這份「分離抄出的單純之三障懺悔文 字」內容,是從敦煌本十六卷《佛名經》

分離抄出的。汪師娟亦指出:「S.345 題為

《大佛略懺》以外,……P.2042 題作《大 佛名十六卷略出懺悔》、P.2042V 題作《大 佛名經內略出懺悔》等等,可以得知《大 佛略懺》是從十六卷本《大佛名經》內抄

出別行的懺悔文。」(〈敦煌本《大佛略懺》

在佛教懺悔文中的地位〉,項楚主編:《敦 煌文學論集》,頁 388~頁 389)

綜上所述,《水懺》三卷的諸佛菩薩名 號可以遠溯至北魏‧菩提流支所譯的十二 卷《佛名經》卷八,這些諸佛菩薩名號也 被抄錄於敦煌本二十卷《佛名經》卷八之 中。至於《水懺》三卷的三障懺悔文字內 容,也可遠溯到二十卷《佛名經》。若依方 廣錩「二十卷本《佛名經》產生於梁代」

的說法,則《水懺》三卷的諸佛菩薩名號 與三障懺悔文字內容之資料,早在「梁代 之時」已由中國人「纂集編寫」而形成。

在隋或唐初(730)之前,二十卷本《佛名 經》演變成十六卷本《佛名經》,這時的三 障懺悔文字內容尚包含於十六卷本《佛名 經》之內;到了晚唐、五代之時,敦煌佛 教徒眾從《大佛略懺》中分離抄出「單純 的三障懺悔文字」,讓這三障懺悔文字內容 與大部分的諸佛菩薩名號分離,並去除了

《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及《佛 說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的部分,單純的 作為佛教徒專門禮拜懺悔使用的一部懺 法。

二 二二

二、、、其他資料的佐證、其他資料的佐證其他資料的佐證 其他資料的佐證

據北宋‧贊寧在《宋高僧傳卷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文後的〈總論〉云:

自淮以南,民間唯禮《梁武懺》以為佛事,

或數僧唄(口+匿),歌讚相高,謂之禳 懺法。其有江表行《水懺法》者,悔其濫 費過度之愆,此人偽造,非真法也。(《大 正》50,頁 888 中)

從這份資料來看,我們可以推出四項 事實:一、贊寧的《宋高僧傳》完成於 988 年(《大正》50,頁 709 上),則至少在 988 年以前,江南地區曾經流行過一本「《水懺 法》」。二、在《宋高僧傳》完成之時,這一

(4)

本《水懺法》既已流行到讓贊寧判為「人 偽造」的「非真法」,則知其於江南地區已 流行了頗長一段時間。三、贊寧說這本《水 懺法》是「人偽造」的「非真法」,則知這 本《水懺法》不是漢譯佛教經典,而是中 國人自行編撰而成的一部懺悔書。四、從

「悔其濫費過度之愆」這一句來看,當時 的《水懺法》一書,已經是被佛教徒廣泛 的用為懺悔一個人在生活上違犯了「濫費 過度之愆」的一部懺悔法。

到了十一世紀初,北宋重視科學證據 的沈括(1030~1094)《夢溪筆談》所看到 的《水懺》已不是一般性的懺悔「濫費過 度之愆」而已,而是願力心力極強的懺悔 法,其云:

(朱壽昌少與母離失),聞佛書有《水懺》

者,其說謂欲見父母者,誦之當獲所願。

壽昌乃晝夜誦持,仍刺血書懺,摩版印施 於人,唯願見母,歷年甚多。忽一日至河 中府,遂得其母,相得慟絕,感動行路,

乃迎以歸,事母至孝。(楊家駱主編,《中 華學術名著‧讀書劄記叢刊第一集‧夢溪 筆談校證卷九‧人事一》,台北:世界書 局,民國五十年二月初版),頁 394)

朱壽昌(宋神宗時人)晝夜誦持《水懺》, 並且刺血書懺,摩版印施於人,可說是一 種精進勤毅的至心懺悔,而最後果真如

「願」尋得生母。《宋史‧朱壽昌傳》亦載:

朱壽昌曾用浮屠法灼背燒頂,刺血書佛 經,力所可致,無不為者。至宋神宗‧熙 寧(1068~1077)初年,果在同州尋得母親 劉氏,後悉迎以歸。連當時王安石、蘇頌、

蘇軾以下等士大夫都為詩讚美其孝行(《宋 史》,頁 13405),則沈括所記者當為可信之 事。

從《夢溪筆談》、《宋史‧朱壽昌傳》

這兩份資料可以證明,在宋神宗‧熙寧

(1068~1077)之時,這一本《水懺》已經被 知識分子們認為是一部具有懺願感應的懺

法。再由這樣具有感應作用的情形來看,

它與「宋太宗‧至道年間(995~997)」的〈水 懺序〉中所云:「悟達感迦諾迦之異應,正 名立義,報本而為之云耳!今輒敘夫故 實,標顯先猷,庶幾開卷,若禮若誦者,

知前賢事跡之有端由,歷劫果因之不昧也」

(《大正》45,頁 968 下)的觀點又若合符 節。據此,再與贊寧時的《水懺法》相印 證,則筆者認為〈水懺序〉有可能是「宋 太宗‧至道年間(995~997)」編撰而成的。

小結 小結小結 小結

綜上所述,《水懺》三障懺悔文字的最 早雛型,應可遠溯到梁代的二十卷本《佛名 經》,這與寶唱編輯《眾經懺悔滅罪方法》

是否相關,仍待新資料的考證。唐代二百 多年間(627~906),中原及敦煌地區都盛行 夾帶著「三障懺悔文字」、《大乘蓮華寶達 菩薩問答報應沙門經》與《佛說罪惡應報 教化地獄經》的十六卷《佛名經》、十八卷

《佛名經》或《大佛名經》等經典。至晚 唐、五代之間(850~988),再由某位高僧自

《大佛略懺》中分離抄出「單純的三障懺 悔文字」,讓這「三障懺悔文字內容」與大 部分的「諸佛菩薩名號」分離,捨去了《大 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及《佛說罪 業報應教化地獄經》的部分,並在前、後 內容上略加增修潤飾,成為專門讓佛教徒 們作為「入法流水」的一部懺悔法。至於

〈水懺序〉一文,有可能是在「宋‧太宗‧

至道年間(995~997)」,由另一位高僧將印 度的佛說「以水洗瘡」故事、《宋高僧傳卷 二十一‧釋羅僧》的「感遇異僧」故事與

《宋高僧傳卷六‧知玄傳》的「袁盎」、「晁 錯」十世冤讎之因果不昧故事,加以錯綜 組合、潤飾附會而成的。由於《水懺》書 中的三障懺悔文字內容及〈水懺序〉中的 知玄遇迦諾迦尊者三昧法水洗濯十世冤業

(5)

的故事,能與中國人不貳過思想及滅業求 福的現世功德利益思想相契合,又對世道 人心具有相當深遠的影響力,故至明太 祖‧洪武二十五年(1392)時,正式被明代 朝廷收入《南藏》之中。

為免繁複,茲將《水懺》三卷的「形 成過程」以流程圖簡示如下:

印度:佛陀所說「懺悔滅罪方法」

東漢至南北朝:諸「佛名經」陸續譯出

梁‧517 年:寶唱撰集《眾經懺悔滅罪方法》三 卷

北魏‧524 年:菩提流支譯十二卷本《佛名 經》

加入諸佛名號、某僧所撰的三障懺悔文 字、《馬頭羅剎經》等

梁‧(557 年以前):敦煌本二十卷本《佛名 經》

加入諸佛名號、《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 經》等

初唐‧730 以前:敦煌本十六卷本《佛名經》

初唐至晚唐、五代(第十世紀):《大佛略 懺》

↓分離抄出

除去《大乘蓮華寶達問答報應沙門經》及

《佛說罪業報應教化地獄經》

以「單純的三障懺悔文字」懺悔修行

加入「三世八佛」、「十六位佛菩薩」、增修 潤飾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 以前):《水懺法》已傳行 江南

宋太宗‧至道年間(995~997):〈水懺序〉

撰成、《水懺》三卷(已定型)

宋神宗‧熙寧初(1068~1077):《水懺》

三卷(已廣為僧俗採用)

影響中國社會及世道人心漸深

明‧洪武 25 年(1392):《水懺》三卷(正 式收入《南藏》)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沙彌十戒 (沙彌者梵語。此云息慈。息惡行慈故曰沙彌。息於十惡故受十戒耳。慈念眾生故有 不殺等也。此之十戒乃是眾戒之根本。先護持之)

全書三十卷。卷一至卷六為韓愈文,卷七至卷九為柳宗元 文,卷十至卷十四為歐陽修文,卷十五至十七為蘇洵文,卷十

[r]

希有校量功德經 (六紙)   右三經同卷 清淨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 (五紙). 八曼荼羅經 (一名師子慧菩薩所問經)

(二)三部說:下品、中品、上品。如《大智度論》卷 67 說: 「般若波羅 蜜部黨經卷,有多有少,有上中下―《光讚》 、 《放光》 、 《道行》 。」 4 此中 所謂下品《道行》

「豈窮達而異心」,此段是作者回顧自己避難至荊州,淹留十二年之經歷,並

糧。「所有功德與一切眾生共」,是包含在世或已 逝者。《中阿含經.卷第十七》記載,佛陀為比丘 們講說拘娑羅國王的故事。這位國王名長壽,為了

海倫‧凱勒出生的時候是一個正常和健康的嬰兒,但在19 個月大的時候患上急 性腦炎,從此喪失了視覺和聽覺。她因為没法和別人溝通,脾氣越來越壞。在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