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新探 (上)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新探 (上)"

Copied!
1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華嚴經․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新探 (上)

王家軒 刊載於「美佛慧訊」166 期 2017 年 1 月 一、緣起

《華嚴經》是佛門的寶藏,廣大圓融莊嚴,《華嚴》是「開演萬行之 因華,莊嚴萬德之佛果」,以萬行交飾,緣起集成故,又名《雜華經》。

相傳是由有「第二佛陀」之稱的大乘八宗共祖「龍樹菩薩」從龍宮請出。

依佛陀弘法度生的因緣,自古以來有「開悟的楞嚴、成佛的法華、富貴的 華嚴」的說法,所以圭峰宗密大師說 :「不讀華嚴經,不知佛富貴」。

萬行之因圓,萬德之果滿,如清涼澄觀大師在《華嚴經疏》1 序所說 :

「真妄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事理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真不離妄,

妄不離真,迷則妄,悟則真,在凡夫這個境界裡,就可見到佛的境界;事 不礙理,理不礙事,事相理體雙修,依凡夫本有的智慧,來求得成佛的智 慧。徹了《華嚴經》,就「即凡心而見佛心」,開佛智慧;實修《華嚴 經》,也就「依本智而求佛智」,入佛智慧。印光大師說 :「華嚴明一生 成佛之法,而歸宗於求生淨土。」2 善財童子遍參諸多善知識,最後蒙普 賢菩薩威神加被,以十大願王,勸請善財童子與華藏海眾,迴向往生西方 極樂世界,以達究竟妙覺位,圓滿佛果。

「入法界品」說法因緣始自佛陀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大莊嚴重 閣講堂,與五百大菩薩俱,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為上首。爾時,佛陀入師 子奮迅三昧,奮大悲應機之威,吼一乘法界之門,示所入境界的不可思議 圓滿與無量莊嚴,令一切眾生樂清淨法,而後導出能入此不思議解脫境界

1. 清涼澄觀《華嚴經疏》卷 1 序 ( 大正 3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503a06 )。

2.印光大師《淨土五經重刊序》收錄於《印光大師全集˙印光法師文鈔續編 (下)》

(2)

的普賢行願。並藉由善財童子受文殊菩薩指引,南行參訪善知識的歷程,

點出菩薩道修行的次第。

關於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歷程的偈讚與圖繪,收錄經藏的有 : ① 唐 華嚴 五祖圭峰宗密大師《圓覺經道場修證儀》禮讚,稱「南無大方廣佛華嚴末 會中,圓器上根百城求法,一生之內菩薩行圓,為末世頓門修證軌範,善 財菩薩」。② 宋 惟白佛國禪師的《文殊指南圖讚》,合併圖文成連環圖 的 54 讚。③ 宋 楊傑居士《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讚》的 55 讚頌。現收 藏於日本奈良華嚴宗大本山東大寺的《華嚴五十五所繪卷》,每段上各書 有此入法界品頌。④ 宋 忠師的《五相智識頌》( 華嚴入法界品善財參問變 相經 ) 有 53 頌與諸善知識的繪像。⑤ 宋 釋法應的《禪宗頌古聯珠通集》

卷 4「菩薩機緣品—善財菩薩」收錄許多大德的詩偈。⑥ 明 藕益智旭大師

《藕益三頌》的「華嚴經頌—普賢行願品」有 56 頌。⑦ 清《天岸昇禪師 語錄》卷 17 的「華嚴五十三參頌」。另有隋 彥琮法師的《善財童子諸知 識錄》與其他大德們的偈頌,原文佚失難尋。

二、善財童子及其菩薩行

善財童子 ( Sudhana ) 出自《華嚴經․入法界品》的推介,如同《維 摩詰經》介紹維摩詰居士。善財童子出生於印度「福城」( 舊譯覺城 ),從 初受胎到出生,於其宅內,有七大寶藏從地涌出,普出七寶樓閣,自然具 有五百寶器,盛滿眾寶,故名善財 ( 或寫成善才 );又解心順理名善,積 德無盡名財,法財無量,為從先世功德藏感此報生。童子的含義,略說有 五 : ① 童真行者,發心求法,故稱為童子;② 菩薩充滿慈悲智慧,天真純 潔,戒行清淨,故以童子形容;③ 法身無形,應機示現,如文殊菩薩多示 現童子相;④ 菩薩啟發童蒙,依般若智而精進修學,故以童子比喻初學;

(3)

⑤ 經中常稱菩薩為童子,因為菩薩是如來法王子故。因善財曾參訪觀世音 菩薩,常見於觀世音菩薩圖像,兩旁脇侍的童男 ( 善財 ) 、童女 ( 龍女 ),

而實是一位精進求道的青年居士。

在部派佛教「根本說一切有部」的傳說中,善財童子是釋尊的「本生」

善財王子的另一個版本。唐 義淨法師譯《根有律藥事》3 卷 13 說善財王子 與悅意女的故事 : 釋尊自說過去生的菩薩大行中,曾為王子名善財 ( 為賢 劫菩薩投胎,也稱為善財童子 ),為找回心愛的悅意女,離國北向尋訪,

問遍蜜蜂、百舌鳥、樹王、仙人等等,歷經艱險,終於團圓。其由真摯純 潔的愛 ( 染欲 ),發起「精勤威力,第一超越」的精進波羅蜜,與「入法 界品」的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求清淨佛道的「正法欲」雖有不同,但以 願欲而引發不惜一切的精進,而後積集善根、正信因緣故,行菩薩道,而 證無上正等菩提,則是兩位善財童子的共通點。

根據「入法界品」所說,文殊菩薩南遊,至福城東,住莊嚴幢娑羅林 中,大塔廟處,如應化度福城眾生,以大辯力而為說法,善財童子也是聽 法大眾之一。文殊菩薩為七佛之師、諸佛之母,觀察善財童子的殊勝相,

開導善財童子為利眾生發大心、決定信樂求大法、勇猛精進立大志、隨順 佛教行大道。師徒相契,法意方傳,禪宗《五燈會元》卷 2 也開演出「善

財採藥」4 的公案 : 文殊菩薩令善財童子採藥,善財遍觀大地,無不是藥,

遂於地上拈一莖草,度與文殊菩薩,文殊接得,呈起示眾曰 :

此藥,亦 能殺人,亦能活人」,而顯出善財能採、文殊善用,機教相扣的因緣。

大乘行位,依「華嚴宗」說有五十二分,從初信起就能漸斷一分無明;

善財童子是何位菩薩,經中並無明說。善財童子從文殊菩薩處漸次南行,

從參三位比丘開始,代表三寶,初參妙峯山的德雲比丘,聽聞念佛法門,

3.《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卷 13 ( 大正 24,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60b04 )。

4. 宋 大川普濟禪師《五燈會元》卷 2 ( 卍新續 8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65b05 )。

(4)

即證圓教初住位 ( 發心住 ),成為法身大士;次參海雲比丘證治地住,又 參善住比丘證修行住;遍遊一百一十城,歷位圓修,經五十三參悟道。

賢首法藏大師《華嚴經探玄記》5 卷 18 說善財童子是「信行中人」,

其信解行證,依圓教宗有三位,(1) 見聞位(前生): 是善財次前生身,見 聞如此普賢法故,成彼解脫分善根;(2) 解行位(此生): 頓修如此五位行 法,如善財此生所成至普賢位;(3) 證入位(來生): 即因位窮終,潛同果 海,圓因滿果。三生為法門分位,實則一生圓具三生,圓融不礙行布,涉 入重重,一位即一切位,行布不礙圓融,融通隱隱,一切位即一位。

善財童子參訪始於文殊菩薩,開發妙慧,以十信滿心,遍參善知識,

在信是信位、在住是住位,於一生歷五位,具修十信、十住、十行、十迴 向、十地等,終於普賢菩薩,融通真俗二諦,直接會入一乘,所以「隱於 文殊,獨言普賢」。文殊、普賢據其始終,從文殊菩薩那裏受教出發,遍 歷諸善知識,經歷多時,不如普賢菩薩一念,稱理性、遍法界,直入法界 緣起,法界無界,一念同時具足,究竟圓滿。

三、總說入法界品「五十三參」

從八個面向來總說「入法界品˙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一) 入法界品三種名稱的比較。(二) 善財童子發心求道的因緣。

(三) 勸示善財童子參訪的用意。(四) 抉擇向南方去參訪的含意。

(五) 依善知識增益善法的殊勝。(六) 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位數。

(七)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意涵。(八)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特色。

(一)

入法界品三種名稱的比較

5. 賢首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 18 ( 大正 3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54a05 )。

(5)

「法界」也名法身、法位、法性、佛性、空性、中道、圓覺、勝義、

涅槃、實際、真如、如來藏、平等性、離生性、不變異性、不虛妄性、圓 成實性、虛空界、不思議界、大圓鏡智、諸法實相、般若波羅蜜、阿耨多 羅三藐三菩提,……,如是等名,無量無邊,為種種的如來功德所依止。

「入法界」也可名入法身,即證入如來法身,與佛同智同德。「入法界即 入一切法,入一切法即是入法界」6,修菩薩行,入於法界,而無所著,如

《華嚴經․離世間品》說 :「一切諸法悉入法界,無所入故。」

「入法界品」依《華嚴》「九會、五周、四分」的要義,分說如下 : (1) 九會說法為第九「逝多林會」,明稱性因果,說證入法界妙門。

(2) 五周因果為第五「證入因果周」,先現自在果,明佛果大用,後善財童 子辨證入因,顯菩薩起用修因,冥合佛心,因果二門俱時證入。

(3) 信解行證四分來說,則為第四「依人證入成德分」,信解行圓,本在於 證,依佛菩薩諸勝善友,深證法界,而證法在己,攝德在身。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出自《華嚴經》晉譯六十卷和唐譯八十卷的最 後一品「入法界品」,唐譯四十卷別譯此品,稱為「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 賢行願品」。另有西秦 沙門聖堅譯的《佛說羅摩伽經》,參 12 位善知識,

唐 地婆訶羅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入法界品》參 11 位善知識,都是節譯,

不列入本文討論。龍樹菩薩《大智度論》將《華嚴經》稱為《不可思議解 脫經》,而其內容則是「入法界品」。《華嚴》為諸教的本源,「入法界 品」又是《華嚴》的精華,萬德交歸,如百川歸海,究竟皆歸一真法界。

「入法界品」的三種名稱,各有不同的著重點 :

(1) 晉譯和唐譯的「入法界品」著重在悟入法界。善財童子在普門城 第二次見到文殊菩薩時,悟入平等法界,從假入空;即見普賢菩薩時,從 空出假,如幻而有,修嚴土熟生的普賢行,成就智慧,入如來境,住普賢 地。

(6)

6.《大寶積經》卷 69「菩薩見實會」( 大正 11,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91a17 )。

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徹底的平等而無分別,無善財童子行,無善知識行,

無文殊行、無普賢行、無行無不行,則是佛的境界了。

(2) 唐譯四十卷《華嚴經》的「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著重 在自利利他共利的菩薩行願 ( 普賢行願 )。大乘行願深觀空有不二,悟入 平等無分別法界,廣行菩薩妙行,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普賢菩薩開示善財 童子,應修十大行願,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隨順阿耨 多羅三藐三菩提,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3)龍樹菩薩稱為《不可思議解脫經》的「入法界品」則著重在大乘菩 薩不著生死、不住涅槃,入世度生而無所礙的殊勝。《大智度論》7 卷 100 說 :「《佛說不可思議解脫經》,五百阿羅漢雖在佛邊而不聞,或時得聞 而不能用。」特別強調與聲聞乘的急求解脫不同,而強調大乘的積極入世 精神。如同《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說,爾時,諸大聲聞眾也在祇樹給孤 獨園,卻都不能見大菩薩會和諸大神變,也不聞佛說不可思議解脫境界。

(二) 善財童子發心求道的因緣

福城的文殊大會中,至少有兩千福城大眾來集,其他無量無數眾生與 會,為何當機者獨為善財童子一人 ? 此因眾生無機雖近不見,慈善根力遠 而自通,文殊菩薩與善財童子往昔同生同行,今時師資道合、說聽究竟,

以心契心。文殊菩薩昭示大眾,一位初學未悟的青年居士,都能頓超頓入,

勉勵菩薩行者應當慚愧、努力精進。如彌勒菩薩讚歎善財童子的功德,給 大眾的勉語 :「信樂堅進力,善財成此行;若有敬慕心,亦當如是學」。

善財童子發心求道因緣,有「入法界品」說的「佛持力、自在力、威 神力、如來本願力、過去善根力、親近善知識力、清淨信心方便力、樂求 勝妙法力、清淨正直菩提心力、深心一切智願力」加持,總說四力具足 :

(7)

7.《大智度論》卷 100「囑累品」( 大正 2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754b14 ) 。

(1) 宿世善根福德力 : 即福慧資糧力。福城巧遇時,文殊菩薩即觀察善 財童子宿世善緣,知其雖然年輕,而實已「供養過去諸佛,深種善根,常 樂清淨;近善知識,身、口、意淨;修菩薩道,求一切智;修諸佛法,心 淨如空,具菩薩行」8,是位夙習三多(多供養佛、多事善友、多聞法要)

的青年菩薩,本是成佛法器,最終在普賢菩薩座下證入法界,如善財童子 自說偈頌 :「遠離諸顛倒,無畏知正道,了達諸正趣,示現我菩提」。

(2) 微妙佛法功德力 : 如前述因緣,文殊菩薩為善財童子演說一切佛法:

一切佛積集法、相續法、次第法、眾會清淨法、法輪化導法、色身相好法、

法身成就法、言辭辯才法、光明照耀法、一切佛平等無二法。說此微妙法 已,善財童子聞佛如是功德,法喜充滿,又憶念起過去善根,福德力增長,

於善知識行深生慚愧,愛樂恭敬,一心勤求無上菩提,如善財童子偈頌說 :

「住佛正見地,長佛功德樹,雨佛妙法華,示我菩提道」。

(3) 諸佛菩薩加持力 : 佛菩薩的悲願護念,與善財童子感應道交,以神 通力而護持其發心求道。文殊菩薩為其開示說 :「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 具一切智最初因緣」,善財童子問 : 菩薩應云何學菩薩行?修、趣、行、

淨、入、成就、隨順、憶念、增廣菩薩行?令普賢行速得圓滿。文殊菩薩 善加鼓勵,並指引其往南方參訪。如文殊菩薩的加持偈頌說 :「汝遍一切 剎,微塵等諸劫,修行普賢行,成就菩提道」。

(4) 平等法界清淨力 : 法界性中無二無別,直觀法界性,無形無相,無 念無慮,生佛平等,凡聖一致,依此清淨法界力,法法清淨如空,互相涉 入無礙,諸佛菩薩所以能隨感而應,眾生也才有聞法、發心、修行、解脫、

成佛的可能。善財童子得此法界力無有窮盡,修菩薩行如虛空無有障礙,

入法王位無量自在;了一切心識如幻,知世間諸行如夢,如是修行普賢之 行,如是受持三世佛法。

(8)

8. 晉譯《華嚴經》卷 45「入法界品」( 大正 09,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688a11 )。

(三) 勸示善財童子參訪的用意

文殊菩薩有智能演,善財童子有機堪受,卻不在初遇時,就為其宣說 一切法門,而令其廣歷多處,參訪善知識,寓有深意。根據《探玄記》卷 18 與《華嚴經疏》卷 56,彙整出十個用意 :

(1) 為軌範故 : 菩薩學佛恆修求法、說法二行,求法不懈,說法無吝;參善 知識成求法之妙軌,善知識傳法現說法之良規,示諸眾生,依此修行。

(2) 行緣勝故 :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開示 9,若緣心迷,不能自悟,須覓大善 知識,示導見性。善知識是大因緣、奇特法,所以善財童子求之無厭。

(3) 破愚執故 : 明見自己的淺薄愚昧,虛己遍求,善於學習善知識的長處,

學一法得一法,即事即行。識途老馬,尚可向其學,何況善知識的智慧。

(4) 破見慢故 : 令善財等新學菩薩,破自憍慢及執見故,令其求法,不分男 女、長幼、貴賤、道俗、尊卑、神天外道等,但卑身屈辱,務存得法。

(5) 離細魔故 :《華嚴經․離世間品》10 十種菩薩魔,於「善知識魔」生著 心,於己所得之法,生執著慳吝之念,善財廣參善知識故,離此著心。

(6) 破偏空故 : 諸法緣起性空,無師無資,無求法者、說法者相攝之心,本 無一法可說可求,而又性空緣起,畢竟空中立一切法,無參可參而參。

(7) 寄成行故 : 善財遊歷無厭,即此廣求成就菩薩事,善友行及求法行,縱 不得法,此已成行,況皆得彼未曾有法,慧眼開明,見真法界。

(8) 寄顯位故 : 善財因行未圓,還不能直接到佛所求法;廣大行參訪諸善知 識,表顯寄位漸修,菩薩行五位差別之相,從十信位至入普賢地等。

(9) 顯深廣故 : 大菩薩行相無量,諸善知識雖有位極十地,還稱只知此一法 門,即使善財已至登地,還說未知菩薩行等,表顯佛法的深廣無邊。

(10) 顯緣起故 : 善財與善知識同成法界緣起,能入所入無二相。無善知識

9.《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般若品」( 大正 48,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50a10 )。

(9)

10. 八十《華嚴經》卷 58「離世間品」( 大正 1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07c10 )。

之外的善財,故彰一即一切,明善財歷經諸位;無善財之外的善知識,故 顯一切即一,明多位成於善財。可知卷舒自在無礙,以顯緣起圓融之法。

(四) 抉擇向南方去參訪的含意

實相中無法可說,畢竟空性中,一切虛妄戲論全都止息,無一法可安 立,佛陀說法也只是依世間的名言施設,假名巧說,如在虛空中畫龍點睛。

龍樹菩薩《中論》說「無得亦無至」11,無人無為,當然於行於果無所得,

無處可至,那有東南西北方的差異。没有能參的人,也没有所參訪的處所,

說參訪也是基於對佛法的愛慕,求法若渴,如「常啼之東行、玄奘之西遊、

無著之北謁」12,善財之南詢,也是從無自性的緣起上說,往南方參訪,

是以世間法的方便善巧,來點出佛法流布的軌跡。善財童子也不全向南行,

南方參訪的善知識以人和菩薩為主,中間所參的天神們,並没有明確方位,

從忉利天參訪天女之後,下到人間才又南行。

十方賢聖善知識,無處不有,為什麼善財童子要往南方參訪 ? 清涼澄 觀大師《大華嚴經略策》13 說以事理求,寄於一方 ( 南方 ),略有五義 : (1) 舉一例餘,只舉南方為例,其他各方也有無量的善知識,不另別說。

(2) 西域的住宅多朝東,自東向南順日月轉,表示善財童子隨順教理故。

(3) 南者中義,表示離東西邪僻二邊,指南之正用,契入中正之實道故。

(4) 南者明義,表示捨闇向智,聖人南面而聽天下,童子南詢以求知識。

(5) 南者生義,發生萬物,南主於陽,萬德是生,表善財童子增長行故。

《探玄記》卷 18 說初地前的善知識多在南方,入地內無方向,地後 也

11. 龍樹菩薩《中論》卷 4 ( 大正 3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34c23 ~ 0034c28 )。

12.《大般若經》卷 398 : 常啼菩薩東行,求般若波羅蜜。《慈恩傳》玄奘大師西遊印度

(10)

求法。《五燈會元》卷 9 : 無著文喜禪師北往五臺山華嚴寺,禮謁文殊菩薩求法。

13. 清涼澄觀《大華嚴經略策》第 29 條 ( 大正 3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707c24 )。

有在南方。往南方有四義 : (1) 正義—如指南之說等,表所向非邪故;(2) 背闇向明義—表捨障向理故;(3) 離增減義—如日東出西沒是增減相,南離 二邊,表中道法界;(4) 顯生義—南是生義,表因行漸增故。於此四中,前 二後一「地前」表之,第三離增減義「地後」表之,「地中」不表,因為 正證離相故,不可南表。二會文殊菩薩,有示無方 ( 表般若有加行,證入 無二 );最後會普賢菩薩無示無方 ( 表法界德圓普遍故 )。

初期大乘佛法興起於印度南方,重於菩薩深觀廣行,入世度生的方便。

佛教大眾部的分化,從東方漸漸的沿海而向東南發展,又漸漸的傳到南印 度,《華嚴經》的「入法界品」起於南方,「華嚴法門」的佛,就是繼承 了大眾部的理想的佛。印順導師說 : 「大乘佛教,是佛教大眾憑藉了聲聞 佛教傳下的佛陀遺教與景行,在讚仰企求佛陀行果的要求下出現。」14 主 要的推動力,是佛陀涅槃以後,佛弟子們對佛陀的永恆懷念,從此信敬與 懷念,開展出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得菩提果的大乘信仰與理想的特性。

依佛陀大悲的願力,加上菩薩行者自身的努力,親近善知識,增強正知見,

發大菩提心,立定成佛願,才能究竟永恆常在圓滿莊嚴的佛果。印順導師 從印度佛教發展的過程,說文殊菩薩率諸菩薩眾的遊化南方人間行 ( 相當 於「南方巡迴宣教團」) 和善財童子往南方的五十三參學,都暗示初期大 乘佛法在印度南方興起了「菩薩大行,佛果莊嚴」的特色。

(五) 依善知識增益善法的殊勝

「善知識」即良師益友,範圍很廣,自佛、菩薩以至一切修行有德 者,也就是《維摩詰經》裏「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不待眾生請法,而 自能隨緣攝化的「眾所知識」。《雜阿含經》卷 30 ( 843 經 ) 說入流分 ( 初 果向 ) 有四種 : 「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也就是

(11)

14. 印順導師《華雨香雲—雜華雜記》,《妙雲集》下編之十,2000 年 10 月,p.159。

《瑜伽師地論》卷 64 說的歸依是成就四正行 : 「一、親近善士、二、聽聞 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隨法行。」《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15 卷 5 說「遇善知識、得善伴侶,順於正見,歸佛法僧更無異向」。《增壹阿 含經》16 卷 40 ( 10 經 ) 佛說 :「善知識之人,即是全梵行之人,與共從事,

將視好道,我亦由善知識成無上正真、等正覺。」又在《雜阿含經》卷 27 ( 726 經 ) 說善知識的全梵行是「純一滿淨,梵行清白」,親近善知識也終 將趣向全梵行。

天台 智者大師《法華文句》17 卷 10 說四種善知識 : (1) 外護善知識 ( 能作佛事 ),(2) 教授善知識 ( 示教利喜 ),(3) 同行善知識 ( 化導見佛 ),

(4) 實相善知識 ( 令入菩提 )。《大寶積經》卷 112 也說四類善知識 ( 善等 侶 ) : (1) 諸來求財或求法者,讓行者有機會實踐利他,積集成就佛道的因 緣;(2) 能說、肯說法者,能生長啟發行者的智慧;(3) 能教他人令出家者,

勸化出家,使行者遠離世俗障礙,專心增長出世的善法,以廣度眾生;(4) 諸佛世尊是大善知識,令行者從佛而得證入。

晉譯《華嚴經》卷 36 說有十種善知識 : (1) 能令安住菩提心善知識;

(2) 能令修習善根;(3) 能令究竟諸波羅蜜;(4) 能令分別解說一切法;(5) 能令安住成熟一切眾生;(6) 能令具足辯才,隨問能答;(7) 能令不著一切 生死;(8) 能令於一切劫行、菩薩行,心無厭倦;(9) 能令安住普賢行;(10) 能令深入一切佛智。卷 58 又說「與一切菩薩,同修願行,……,因善知 識究竟一切諸菩薩行,成滿一切菩薩功德。」並以十喻形容善知識 : ① 慈 母 ( 生佛家故 )、② 慈父 ( 以無量事益眾生 )、③ 養育守護 ( 不為一切惡 )、

④ 大師 ( 教化令學菩薩戒 )、⑤ 導師 ( 教化令至彼岸道 )、⑥ 良醫 ( 療治 一切煩惱

(12)

15.《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 5 ( 大正 08,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889b24 ) 。 16.《增壹阿含經》卷 40 ( 10 經 ) ( 大正 0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768c08 ) 。 17. 智者大師《法華文句》卷 10 ( 大正 34,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147b26 ) 。

患 )、⑦ 雪山 ( 長養明淨智慧藥 )、⑧ 勇將 ( 防護一切諸恐怖 ) 、⑨ 牢船 ( 悉令越度生死海 )、⑩ 船師 ( 令至一切智法寶洲故 )。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18 偈頌說 :「趣入正法者,應親近善士,證教達 實性,悲愍巧為說。」所說善知識的特點,歸納如下 :

(1) 證德圓滿 : 戒定慧學,平等修證,持戒清淨、定力堅固、觀慧成就。

(2) 教德具足 : 深入三藏,廣學大乘,成就多聞,示導學眾,進修正道。

(3) 通達實性 : 聞思修證,入道正法,緣起性空,觀照現前,性空緣起。

(4) 悲心愍眾 : 直心清淨,慈悲心切,難行能行,弘法濟度,利益眾生。

(5) 巧為說法 : 成就辯才,善達機宜,方便善巧,為眾說法,令彼生解。

《瑜伽師地論》19 卷 25 說善知識具有八種圓滿德相:(1) 安住禁戒—

安住具戒,善能守護別解律儀;(2) 具足多聞—能善受持眾多妙法,言善通 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3) 能有所證—能證得無常苦空無我,四禪八定 神通等;(4) 性多哀愍—起慈悲想,樂與其義、樂與其利、樂與其樂;(5) 心無厭倦—善能示現、善能教導,宣說正法,不辭勞倦,為性好樂,發勤 精進;(6) 善能堪忍—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為性堪忍,能有容 納;(7) 無有怖畏—說正法時,心無怯劣、聲無戰掉、辯無誤失;(8) 語具 圓滿—言詞巧妙,成就最上首語、極美妙語、甚顯了語、易悟解語。

末世善知識難逢,在没有善知識的身教、言教可親近的時候,透過經 論或古德著作的研讀修行,間接或私淑的受其教化,確立正知正見,而能 生起菩提心與大悲心,如古德說「不即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這 些典籍也就等於是善知識了。《大般涅槃經》20 卷 6 說全德的善知識難遇,

若有眾生發菩提心,於惡世中不謗是法,受持讀誦書寫經卷,能為他人廣

(13)

18.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第二章「聞法趣入」,2000 年 10 月新版,p. 42~43。

19.《瑜伽師地論》卷 25「本地分聲聞地」( 大正 30,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17a27 )。

20. 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 6 ( 大正 12,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398c06 )。

說十六分之一佛法義,如此少分功德的善知識,也值得如法親近。唐譯八 十《華嚴經》卷 53 說發無上菩提心,為悟入一切智智故,親近供養善知 識時,應起十種心 : ① 給侍心、② 歡喜心、③ 無違心、④ 隨順心、⑤ 無 異求心、⑥ 一向心、⑦ 同善根心、⑧ 同願心、⑨ 如來心、⑩ 同圓滿行心。

卷 77 第五十參到德生童子、有德童女時,兩位菩薩以不思議善根力,令 善財童子身柔軟光澤,然後推介下一位參訪的彌勒菩薩,並且詳細的說明、

讚歎善知識諸多的殊勝德行與親近供養善知識的功德。

明師可遇不可求,宿世善緣成熟,善財童子從初見明師文殊菩薩,發 心求道,明師推薦明師,如此輾轉介紹,而參訪了眾多善知識。每位善知 識自具菩薩行、自具佛法,都在修行觀念與方法上,智慧與慈悲增長上,

給予善財童子關鍵性的教導。聖嚴法師在《從心溝通》21 一書中,強調親 近善知識的重要性,並說善知識能夠從意見及觀念上,規勸、鼓勵、幫助 我們,讓我們人格成長、智慧增加、身心平安、家庭和樂、事業順利。

(六) 善財童子參訪善知識位數

善財童子往南方參訪的善知識有幾位 ? 古德諸說甚多,《探玄記》卷 18 提及北魏 光統律師、意法師等的說法。賢首法藏大師彙整前賢的看法,

說約所攝之機,將文殊菩薩南行弘法分為三會 : 攝比丘會、攝龍王會、攝 善財會,其中善財有五十三,比丘及龍各有一;這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

名稱的早期出處。唐譯四十《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末,附有南天竺 烏荼國王獻上自書寫《華嚴經》說有「五十五聖者善知識」。一般所謂善 財童子「五十三參」,是未計入初見文殊菩薩,另將「德生童子與有德童

(14)

女」兩人算為一參。也有說是未計入見文殊菩薩的第二次,或是不算入

「遍友童子師」,因為他没有說法,而只是轉介其他善知識。總說善財童

21. 聖嚴法師《從心溝通》,收錄於《法鼓全集》續編 10-01,2006 年,p. 117 。 子參五十四會 ( 文殊兩會 ),有五十五位善知識 ( 文殊計兩位 )。

另說善財童子漸次遊行,經百一十城,參百一十善知識,此有三說 : (1)《探玄記》22 卷 20 說五十五位善知識各結己「自分」 ( 成就當分的修 行 )、仰推「勝進分」 ( 更上殊勝的修行 ) ,二分合為一百一十。

(2) 從信解地 ( 發心地之前 ) 到灌頂地 ( 普賢地之前 ) 共有十一地,地地具 足圓滿的十數 ( 表十十無盡,顯真理圓妙 ),總為一百一十。

(3) 善財童子修十種信心,起功進修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於此五十,為進 修之因;於後參五十位善知識,各有證道之位為果。五十重因果,合為一 百,再加上十種信心成就,為十重因果,共為一百一十因果。

印順導師說「善財南參」23 的五十五位善知識可以分為人、菩薩、天 神三大類。「人」善知識,共有 35 位,「菩薩」善知識有 6 位 ( 文殊菩薩 兩位 ),「天神」善知識有 14 位。清涼澄觀大師則只計文殊菩薩一次,分 五十四位成二十類 : 5 菩薩、5 比丘、1 比丘尼、1 優婆塞、5 優婆夷、3 童 男、2 童女、1 天男、1 天女、1 外道、2 婆羅門、9 長者、1 先生、1 醫師、

1 船師、2 國王、1 仙人、1 佛母、1 佛妃、10 諸神。並開顯善知識的義相 有四 : (1) 約果攝化—並是如來海印所現,(2) 約因成行—皆是菩薩隨力現 形,(3) 約義顯法—總是緣起法界之人法,(4) 約相辨異—不出菩薩五生所 收 ( ① 息苦生,如良醫等;② 隨類生,如外道等;③ 勝生,如善見比丘 等;④ 增上生,如無厭足王等;⑤ 最後生,如彌勒菩薩等 )。

八十《華嚴經》卷 80 說善財思惟觀察,「見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 善知識,悉皆親近,恭敬承事,受行其教。」善財童子「已供養過去諸佛,

深種善根」,如此發心,當能親近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諸善知識。賢首法

(15)

22. 賢首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 20 ( 大正 3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87b19 )。

23.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華嚴法門」,1994 年 7 月,p. 1121。

藏大師《華嚴經文義綱目》24 說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數目,由有量至一 人遇無量,如是依次漸增,可分成五種進階類別 :

(1) 約位說,菩薩赴機攝化,包含見文殊菩薩的兩次,有五十四會。

(2) 約主伴,如前述的說明,主伴相攝互入,共參一百一十善知識。

(3) 約同教,見三千大千世界 ( 法華同教一乘的一佛報土 ) 微塵數善知識。

(4) 約別教,見十佛世界 ( 華嚴別教一乘以十佛顯示無盡 ) 微塵數善知識。

(5) 約稱法,通十方無盡世界,則見虛空法界等,不可說不可說諸善知識。

《華嚴經․入法界品》所說的五十五位善知識,或增為一百一十,皆 是相應於世間法的有限有量,略舉代表性的善知識而已,數量多少,無非 毘盧遮那佛的眉光示現。隨拈一法,無非法界,山河大地,草芥塵毛,觸 類皆法,「萬籟之聲皆法輪聲,剎土微塵皆求法處」25,善財童子通達世 間法而隨法行,入塵歷事,「雖行於世間,如蓮華不染,亦不壞世間,通 達法性故」26 以菩薩善巧方便,見眾生煩惱過失等於菩提,每一眾生、每 一法都是善財童子 ( 也是我們 ) 的善知識。

(七)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意涵

「入法界品」裡,佛陀三昧神變放光 ( 顯能證智 ) 之後,文殊菩薩重 宣諸神變功德 ( 表智 )。初文殊,至後文殊,諸善知識之德皆是文殊菩薩 所攝化,都從文殊菩薩智慧大海所出,所以,有形文殊,作開覺之初緣,

無相妙德,結終之妙趣,總有三義 : (1) 初見文殊,明始起於先際,(2) 其 次以下,明善修於中際,(3) 後又見文殊,明終歸於後際。初、中、後善,

(16)

圓滿一周之行相。佛陀入師子奮迅三昧 ( 顯理 ) 之後,普賢菩薩為諸菩薩 開顯

24. 賢首法藏《華嚴經文義綱目》( 大正 3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501a12 )。

25. 清涼澄觀《華嚴經行願品疏》卷 3 ( 卍新續 0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90a08 )。

26. 鳩摩羅什譯《思益梵天所問經》卷 1 ( 大正 1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038a01 )。

此三昧 ( 表理 ),初文殊,後普賢,非般若無以入法界,所以善財創見於 文殊菩薩,非入法界無以顯般若,所以善財終見於普賢菩薩。

善財童子參訪的善知識中,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居於關鍵地位,約有 三義 27 : (1) 文殊菩薩位屬般若門,是能入,表其入法界故;普賢菩薩屬法 界門,是所入;(2) 文殊菩薩般若自在;普賢菩薩三昧自在;(3) 文殊菩薩 明法界甚深之義;普賢菩薩顯法界廣大之義。「華嚴三聖」中,協助毘盧 遮那佛教化眾生的無量菩薩代表,就是騎青獅的大智文殊、乘白象的大行 普賢兩位等覺菩薩,五十三參也經由二位大菩薩引導,完成善財童子菩薩 行的始終歷程。

聖嚴法師說 :「文殊代表佛的智慧,普賢代表佛的行願,善財代表修 證的人。」28 修學菩薩道,以文殊菩薩的大智為修行的指引,以普賢菩薩 的大行為實踐的驗證,以諸善知識的法門為學習的次第。清涼澄觀大師

《隨疏演義鈔》29 說 :「發菩提心即十信發心,起解即十住,行即十行,願 即十向,證即十地,精勤匪懈,通策於前,以成諸位。」晉譯《華嚴經》

卷 6 說「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是因該果海,雖得佛道不捨因門是果徹因 源。善財童子依菩薩正行五門次第 ( 淨信、正解、修行、證得、圓滿 ),

從初發菩提心到為法忘軀,精進參訪,親近善知識而能聞正法,由聞正法 而如理修行,由修行故而得證妙果,圓滿了信、解、行、證的修行階程。

(八)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特色

(17)

(1) 闡揚佛法的性別平等精神 : 如比丘、比丘尼同樣得證阿羅漢果,大 乘菩薩行,福慧雙修、自利利他,無分男女。善財童子所參訪的善知識中,

27. 賢首法藏《華嚴經探玄記》卷 18 ( 大正 35,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441c10 )。

28. 聖嚴法師《印度佛教史》,收錄於《法鼓全集》第二輯 ,1999 年 12 月,p. 200。

29. 清涼澄觀《華嚴經隨疏演義鈔》卷 16 ( 大正 36,CBETA 中華電子佛典 0118c21 )。

有師子嚬呻比丘尼、休捨等五位優婆夷、慈行等二位童女、天主光天女、

佛母、佛妃、安住地神等十位女神,再加上為表慈悲,示現女性身的菩薩,

總數多達二十多位女性。菩薩也名大丈夫,印順導師《勝鬘經講記》30 說 大丈夫「不是專拘形跡的,能依佛法去做,作到佛法所當作的,不論是男 是女,都是大丈夫。」從大乘佛法的平等上說,男女平等,共同荷擔佛法 大事,皆為度眾生而學思修證。

(2) 呈現眾生平等的多元文化 : 這些善知識菩薩們示現各式各樣的身分,

以不同的方便,度化不同根機的眾生。略說有航海家、政治家、教育家、

語言學家、數學家、藝術家、工程師、宗教師、醫師、製香師、商人、法 官、伎樂等等,遍及各個社會階級、職業種類、宗教領域、年齡層次、男 女性別。許多眾生在傳統的印度文化裏,没有社會地位,但在「五十三參」

中,都成了大菩薩的化身,各以不同的生命智慧而同入法界,《華嚴經》

的「入法界品」早就已經提倡眾生平等的多元文化觀。

(3) 充滿青年行者的生氣蓬勃 : 大乘菩薩常現青年相,也常攝引青年學 佛。初期大乘的主流《般若、華嚴》各有求法的傳說,如同《般若經》裡 的「常啼菩薩」,《華嚴經》的善財童子本身就是青年,所參訪的善知識 們,也多是青年大眾。青年的童真,不是專指年紀,而是象徵青年的見解、

行動,充滿純潔、真誠、和樂,具足旺盛的生命力;勇猛精進,發大心,

修大行,學不厭,教不倦,行菩薩法,六度、四攝,饒益一切眾生。這些 青年善知識的共通點具足三心 : ① 細心—周密廣大,弘法內容詳細;②

(18)

小心—謙虛謹慎,傳授所學專精;③ 耐心—精進無私,轉介法喜充滿。為 佛法、為眾生,但為佛法得昌隆,惟願眾生得解脫。

30. 印順導師《勝鬘經講記》「懸論」,《妙雲集》上編之三,2000 年 10 月,p.4。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文殊師利心念力故。三以理智相對。普賢表所證法界。即出纏如來藏。善財童子入其

關鍵詞:觀佛三昧 曇鸞 道綽 善導 彌陀業觀 觀經 四淨土 慧思 灌頂 智者 五品弟子位 一心三觀 二十五尊像 六部往生經 淨土義

法華觀音品玄義一卷 (智者說).

倚坐岩石的觀音像,其背景往往以翠 竹清流為伴,以符合《華嚴經》 〈入法界 品〉所載善才童子五十三的故事情節,甚 至又加一隻鸚鵡或棲息林間,或飛翔雲間

法輪、佛尊、華嚴經、如意、摩尼寶珠等十種紋飾,是象徵性 的十大願行。而位於圓形基座四週,分隔成十個方格,以佛

但是,《華嚴經》中說,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過程中,第二十八位大善知識,便是參訪

  十二種差別智士說為空者。此無知等差別有十二支。彼一切皆自性空。應當知如

【第 2 參→海門國的海雲比丘】於古佛所千二百年,受持「諸佛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