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拋物線的斜角坐標方程式和拋物線弓形面積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拋物線的斜角坐標方程式和拋物線弓形面積"

Copied!
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拋物線的斜角坐標方程式和拋物線弓形面積

張海潮

本文從拋物線的 (準線—焦點) 定義出發, 以相似形比例關係導出拋物線滿足的各類方程 式 (第一節), 並據以得到拋物線比例性質 (第二節)。 此一比例性質是阿基米德以槓桿法和窮盡 法求拋物線弓形面積的基礎, 我們將在三、 四兩節重現阿基米德的論述。

一 . 拋物線滿足的方程式

先複習拋物線的標準式。 如圖一所示, 拋物線的焦點 F , 準線 L 和過拋物線頂點 V 的切 線 M, CV F 是拋物線的對稱軸, V F = V C。

圖一

在 L 上任取一點 Y , 連 Y F 交 M 於 T , 過 Y 作直線 N 平行於 V F , 並交 M 於 W ; 過 T 作 Y F 的中垂線交 N 於 Q , 則 Q 在以 F 為焦點, L 為準線的拋物線上 (註一)。

在直角三角形 Y QT 中, 有 Y W.W Q = W T2, 又因 W T = 12CY , 所以

4Y W.W Q = CY2 (1)

24

(2)

如果將 V F 看成 x 軸, V W 看成 y 軸, 則 (1) 式相當於

y2 = 4ax (2)

其中 a = Y W 是拋物線的焦距, CY = y, W Q = x。

接下來固定拋物線上一點 P 及過 P 點的切線 l(見註一)。 如圖二所示, 切線 l 交 N 於 S, 交 M 於 U;N 與 V F 平行並交 M 於 P, 交 L 於 R。

CV = a CY = y W Q = x RC = r RY = r − y

∠SP R = θ

圖二 因為

△SW U ∼ △P PU, SW : PP = W U : PU (3) 令 RC = r, 則 RY = r − y 並由 (1)、(2) 知 PP = r2/4a。

在圖二中,

SW = SQ − W Q = SQ − x, W U = 1

2RC − CY = r

2− y, PU = 1

2RC = r 2. 將相關的量代入 (3), 得到

SQ − x : r2/4a = r

2− y : r/2 或 SQ − x = r 2a(r

2 − y)

(3)

再將 x 以 y2/4a 代入, 得 SQ = r2

4a − ry 2a + y2

4a = 1

4a(r − y)2 = 1 4aRY2 由於 l 和拋物線的對稱軸夾定角 θ , 所以

SQ : P S2 = 1 4a

RY P S

2

= 1 4asin2θ

若以 l 與 N 兩直線作為夾角 θ 的斜角坐標軸, 原點定為 P , 則 Q 點滿足

sin2θ.P S2 = 4a(SQ) (4) 此即拋物線在斜角坐標 l − N 中滿足的方程式。 易見當 P 是頂點 V 時, θ = 90, 此時 (4) 式回歸到 (1)、(2) 的標準式。 總結以上的討論如下 (圖三):

圖三

固定拋物線上一點 P , l 是拋物線過 P 點的切線, S 是 l 上任一點, Q 在拋物線上並且 SQ 與拋物線的對稱軸平行, 則 SQ : SP2 是一個定值, 與 S 無關。

二 . 拋物線比例性質

如圖四所示, P T 是拋物線過 P 點的切線, SK、T J 均與拋物線的對稱軸平行, Q 在拋 物線上, 延長 P Q 交 T J 於 R。

(4)

圖 四 由上一節的結果,

(P S = m, SQ = p, P T = a, T J = n, T R = q)m2 p = a2

n 或 m p = a2

mn 因為 SK//T J, 所以 a

q = m p = a2

mn, 得到 n q = a

m, 從而 SK SQ = n

q, a

m = P J P K 或 SK

QK = P J

KJ (5)

(5) 式稱為拋物線比例性質 (註二)

三 . 以槓桿法求弓形面積

續圖四, 假設 P R 是 △P T J 底邊 T J 的中線, P R 交拋物線於 Q, SQ = QK, LI 平 行對稱軸, 並將 P R 延長一倍到 U 點:

(5)

圖 五

由式 (5) 拋物線比例性質得 LI : MI = P J : IJ = P R : RN = RU : RN 或

MI.RU = LI.RN (6)

當 I 沿 JP 從 J 變化到 P 時, MI 掃過拋物線弓形 P QJ, 此時 LNI 以 RN 為力 矩, 從 T J 掃過 △P T J。 以 R 為支點, (6) 式的左邊因此可以看成弓形 P QJ 掛在 U 點的力 矩, (6) 式的右邊可以看成 △P T J 掛在 △P T J 重心位置的力矩, 因此 (弓形 P QJ).UR = (△P T J).13P R 。 由於 UR = P R, 所以 3(弓形 P QJ) = △P T J 又因 △P T J = 4△P QJ, 所以 (註三) 弓形 P QJ = 43△P QJ 注意到 P K = KJ, SQ = QK。

(6)

四 . 以窮盡法求弓形面積

如圖六所示, P J 是拋物線的弦, CD 切拋物線於 Q 並且滿足 CD//P J, CP//QK//DJ // 對稱軸。 以 Q 為原點, CD, QK 為斜角坐標軸, 拋物線滿足 CP : QC2 = DJ : QD2; 又因為 CP = DJ, 所以 QC = QD, 亦即 K 是 P J 的中點。 再取 QC 的中點 E, 作 EG//CP , 交拋物線於 F 。 因為 EF : QE2 = CP : QC2, 所以 CP = 4EF 。 以下圖表示 (圖七)

圖 六 圖 七

連 P Q 交 EG 於 H, 則 EH = 12P C, 但因 EF = 14P C, 因此有 EF = F H = 12HG, 所 以 △P F Q = 2△P F H = △P HG = 14△P QK 或 (圖八, F, F 的取法如上) 斜線部分面 積 = 14△P QJ。

圖 八

(7)

以同樣的方法繼續填充拋物線弓形 P QJ, 因此而得一無窮等比級數 (△P QJ)(1 + 14 +161 +

· · ·) = 43△P QJ, 此即阿基米德的窮盡法, 結論與上一節的槓桿法相同: 拋物線弓形 P QJ 面 積 = 43△P QJ(註四)。

註一: T Q 是 Y F 的中垂線, 所以 QY = QF , 因此 Q 在拋物線上。 至於 T Q, 一方面 可以看成是 (當 Y 變動時) 拋物線的包絡線; 另一方面也可以證明 T Q 直線與拋物線只在 Q 點相交, 這表示 T Q 是拋物線在 Q 點的切線。 請參考數學傳播 30卷第一期, 45頁張海潮等人 所著 《圓錐曲線的光學性質》。

註二: C. H. Edwards 在所著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alculus》 第 37 頁提到此一拋物線比例性質和相關延伸時, 有下列的評論: Archimedes quotes these facts without proof, referring to earlier treatises on the conics by Euclid and Aristaeus.

(阿基米德引用歐幾里得和阿里斯泰奧斯早期有關錐線的結果, 並未給出證明。) 此一比例性質 並見 S. Stein 寫的 《阿基米德幹了什麼好事!》 第 7 章—譯者陳可崗, 2004 年, 天下遠見出版。

Stein 在該書的附錄 A 中提出了一個基於仿射變換的證明。

註三: 阿基米德以拋物線比例性質為基礎, 從力矩的觀點討論拋物線弓形面積, 見曹亮吉 著 《微積分》2.3頁, 歐亞出版社, 1990年。 並見 《阿基米德幹了什麼好事!》 第 7 章。

註四: 同註三。

—本文作者為台大數學系退休教授—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一幀作品 (圖1) 使用簡單的二次函數完成, 主角 「楊柳」 是以多個開口向下的拋物線所描繪, 透過調整不同的頂點、 焦距與函數的定義域, 即可構造型態各異的柳條。

— 本文 作者蘇柏奇任教苗栗縣立興華高級中學, 陳明璋任教國立交通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顏貽

Hamilton 在 Ricci 流上的進 展及其與 Poincar´e 猜測之間的相互 關係。 本文以拋物型方程的觀點, 介紹 某 些類型的幾何流方程–Ricci 流, 進 而描述其與幾何和與拓樸之間的相互

一組曲線 F 的垂直軌跡 (orthogonal trajectory) ,是指一條 曲線在與 F 中的曲線相交時,在交點相交的角度為直角。如

Instead, we could move the point P to the outside of the triangle, the parallelograms and the regular polygons and generalize the original result to be the form of the fixed sum of

在中學時期, 求方程式是代數學上面的重要課題。 在一元方程式方面, 我們學會了利用公 式求一元一次、 二次方程式的解, 也知道它們的圖形是直線或拋物線。 在圖形是曲線的一元三次 以上的方

在做這個幾何圖形的研究過程中, 深深 體會到, 只需利用比例的性質, 就可以盡情地 討論點共線, 線共點, 平行線, 線段比 · · · 等 題材。 事實上, 我是在大量處理比例三角形的

在高中的基礎數學教材中, 有許多主要單元, 都是以相似三角形邊長成比例的性質, 為理 論的根源。 例如: 三角函數的定義、 求直線方程式以及內插法等。 筆者在高中服務了一些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