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香 港 文 學 香 港 文 學 香 港 文 學 香 港 文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香 港 文 學 香 港 文 學 香 港 文 學 香 港 文 學 "

Copied!
27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選 修 單 元 五 選 修 單 元 五 選 修 單 元 五 選 修 單 元 五

香 港 文 學 香 港 文 學 香 港 文 學 香 港 文 學

示 例 示 例 示 例 示 例 三 三 三 三 一

一 一

一 、 、 、 學 習 目 標 、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學 習 目 標

研習香港文學作品,了解香港文學的特色,領略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 文學與個人、地域的關係,並培養對香港的歸屬感,提高賞析、評論文 學作品的能力,以及創作文學作品的興趣。

二 二 二

二 、 、 、 學 習 重 點 、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學 習 重 點

1. 認識香港文學的發展

2. 認識香港文學作者的個人風格 3. 探討香港文學的地域色彩

4. 認識文學與時代、社會、文化、生活的關係 5. 賞析及評論香港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手法 6. 創作文學作品

7. 培養閱讀香港文學作品的興趣和習慣 三

三 三

三 、 、 、 、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學 習 成 果

1. 能聯繫生活經驗,體悟香港作家的情懷,對香港文學作品有個人的 感受

2. 能運用文學學習基礎知識,理解和分析香港文學作品的本土特色 3. 能運用文學基礎知識及從不同角度賞析、評論香港文學作品的思想

內容和藝術特色

4. 能運用不同的表現手法創作,表達思想感情,呈現個性 5. 樂於閱讀香港文學作品

四 四 四

四 、 、 、 課 節 、 課 節 課 節 課 節

共 33 教節(約 22 小時),每節 40 分鐘

(2)

五 五

五 五 、 、 、 、 學 習 材 料 學 習 材 料 學 習 材 料 學 習 材 料 甲 甲

甲 甲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選 用 學 習 材 料 : : : :

1. 王韜《香海羈蹤》(節錄)

2. 黃遵憲《香港感懷十首》(其一、其三)

3. 韋蘭生《贈沙田酒家主人謝朗西》

4. 于枝鼎《庚子除夕》

5. 黃天石《碎蕊》(「一」愁)

6. 謝晨光《加藤洋食店》

7. 李育中《祝福》

8. 鷗外鷗《大賽馬──香港的照像冊》

9. 三蘇《妾侍制度不消自滅論》

10. 侶倫《窮巷》

11. 司馬長風《大排檔及其他》

12. 林琵琶《寂寞竟何待》

13. 戴天《一匹奔跑的斑馬》

14. 劉以鬯《副刊編輯的白日夢》

15. 西西《家族日誌》

16. 余光中《沙田山居》

17. 王良和《半夜,我在浴室看見你吊在窗花的小鞋》

18. 伍淑賢《穿沙麗的女人》

19. 盧偉力《沒有對白的劇本——即興話劇》

20. 韓麗珠《我所知道的升降機》

21. 鄒文律《我,父親,母親,他》

22. 麥樹堅《從外緣到外緣》

23. 何嘉慧《辭》

24. 劉芷韻《心的全部》

25. 趙麗明《我們上山去》

乙 乙

乙 乙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建 議 配 合 閱 讀 書 籍 : : : :

1.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早期香港新文學作品選》

2. 劉以鬯(主編)《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

3. 何文匯(等編)《香港名家近體詩選》

4.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香港小說選 1948 – 1969》

5.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香港散文選 1948 – 1969》

(3)

6. 劉以鬯(編)《香港短篇小說選(五十年代)》

7. 黃燦然(主編)《香港新詩名篇》

8. 關夢南(編)《香港散文選讀》

9. 也斯(編)《香港短篇小說選(六十年代)》

10. 何福仁(編)《浮城 1.2.3——西西小說新析》

11. 盧偉力《出走戲游——盧偉力劇作初集》

12. 韓麗珠《輸水管森林》

13. 麥樹堅《對話無多》

14. 何嘉慧《在一九九六年遇上海獅的女孩》

15. 鄒文律《尋找消失的花園》

(4)

六 六 六

六 、 、 、 、 設 計 取 向 設 計 取 向 設 計 取 向 設 計 取 向



「香港文學」由荊棘草創到茁壯成長,走過一段一百五十年的路。

本單元的設計,主要通過作品選讀,以「縱」和「橫」的角度審視 香港文學的發展過程。單元的內容,主要分為五個環節,略述如下:

(1) 引子:以有關香港的古詩文為起點,讓學生認識百多年前香港原貌 和發展規模,引起他們閱讀香港文學作品的興趣。

(2) 新舊之間:南來文人中,有不少仍以古詩文為創作媒介,表現出濃 厚的寄居情懷和過客心態,直至五、六十年代,其陰影仍揮之不去。

三十年代以前,白話文作品尚少有獨特的本地色彩。

(3) 本土風貌的展示:四、五十年代以還,即使是南來作者,都漸漸面 向香港的社會現實,以文藝或通俗的筆調,寫出無論形式還是內容 都具有「港味」的作品。

(4) 不同風格的呈現:六、七十年代以來,經過馬朗(馬博良) 、李英 豪、劉以鬯等前輩努力引介西方現代文學思潮,開拓了香港文學的 視野,豐富了文學的形式和技巧。報章專欄的勃興,也造就了各種 文類如散文、雜文、小說的百花齊放,並成為新進作者的試練場。

一眾作者不但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展示了個性和人生智慧,也反映 了社會的面貌,構成香港文學的燦爛圖像。八十年代以來,不少「海 外」學者和作家如余光中、思果、和楊牧等來港執教,他們對創作 的熱誠和言教身教,對年輕一代香港作家也產生不少鼓舞,提高了 香港的文學創作風氣。本環節只選余光中一家,以其影響最大。

(5) 新銳的聲音:香港作者從來勇於嘗試,敢於創新。在前輩蓽路藍縷,

開拓新途之下,新進作者以非凡創意嘗試形塑身處的社會,顯示文 學創作的無限生機。



本單元所選,大都是來自名副其實的香港作家,他們長期在香港居 住,從事文學創作或文學工作,尤其是其中的前輩,對香港文學的 多元發展饒有貢獻。所選的作品,於具備一定文學技巧或特色之 餘,也盡量與香港土地或香港生活有關,一則便於對比今昔,增加 學習趣味,再則可見反映現實的不同藝術手法,以拓展學生的視野。



本單元各環節內容的編定,期望能呈現香港文學縱向的承傳,也約 略展示橫向的發展。在白話(或語體)創作以外,古詩文的創作其 實至今不絕,尤其古詩詞作者代不乏人,今只選古詩作品一二,以 嘗鼎一臠。英文創作其實也有一個頗活躍的小圈子,但限於體例,

於此未有收錄。

(5)

七 七 七

七 、 、 、 學 習 內 容 簡 介 、 學 習 內 容 簡 介 學 習 內 容 簡 介 學 習 內 容 簡 介 甲

甲 甲

甲 教 學 教 學 教 學 : 教 學 : : :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

教學環節教學環節 課課課課節節節節 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學習內容學習內容 1 引子:

香港文學的前世

1-2 選讀早期香港的古詩文,認識百多年前香港 文學的風貌。

2 新舊之間:

香港文學的初期面 貌

3-6 選讀南來文人的作品,兼及文言和白話,了 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並透過比較、分析,探 討早期香港文學的特色。

3 本土風貌的展示:

香港文學的建立

7-12 選讀香港作家的作品,認識作品中呈現的本 土風貌,並透過賞析、評論,探討作品在內 容及形式上的特色。

4 不同風格的呈現:

香港文學的拓展

13-24 選讀不同時期的香港作家作品,理解作品的 思想內容,分析、比較不同作品的主題、表 現手法,探討作家如何在作品展現個人的風 格,從而體會香港文學的姿釆。

5 新銳的聲音:

香港文學的今生

25-32 選讀香港年青作家的文學作品,欣賞作家的 情思和創意,透過賞析、評論作品的思想內 涵和藝術手法,認識香港文學的新發展。

6 總結 33 總結研習香港文學作品的經驗,探討香港文 學獨特之處。

7 延伸活動 彈性 處理

分析個別文學雜誌所載作品的特色,探討雜 誌的編輯取向,並嘗試投稿。

(6)

乙 乙 乙

乙 評 估 評 估 評 估 評 估 : : : :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進展性評估



分組討論



仿作短篇小說



撰寫短評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總結性評估



撰寫評論



專題研習

以上之評估活動是因應本示例設計之特點建議,以下於「構思和備註」

欄 的相應位置,以標示,並進一步說明該活動之評估重點,提供評估

準則 ,以供參考。

(7)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引 子 引 子 引 子

引 子

第 第第

第 1-2 節節節節

1. 着學生瀏覽「香港文學資料庫」,藉以了解香港文學發 展的概況。

網址:

http://hklitpub.lib.cuhk.edu.hk/

2. 着學生自讀王韜《香海羈蹤》(節錄),並分組討論 下列問題:

 文中提及的香港景色,有哪些到今天仍保留,或 至少尚存一點輪廓?

 文中提到香港的奢華之風,與今日相比又如何?

 《香海羈蹤》(節錄)一文 見附錄一。

 王韜,出生於蘇州,因參 與太平天國起義為清廷追 捕,避難香港,創辦《循 環日報》,劉以鬯先生認為 這是「香港文學的起點」。 此篇寫於 1862 年,可見香 港早年的山水田園面貌和 商貿規模。

 可 參 考 《 香 港 文 學 的 起 點》,見劉以鬯(2002)《暢 談香港文學》,香港:獲益 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3. 誦讀黃遵憲《香港感懷十首》(其一、其三),並引 導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其一」開首「飛來何處峰」中的「飛來峰」,指 的會是哪一座山峰?

 「其三」中的「虬髯客」、「碧眼胡」指的是甚麼 人?從中可見香港社會的甚麼特色?

 《香港感懷十首》(其一、

其三)兩詩見附錄二。

 黃遵憲寫此詩時(1870 年)

是二十三歲,香港「開埠」

已二十八年(1842 年割讓 予英國),從詩中可見,香 港已儼然成為一華洋雜處 的繁榮商埠。

4. 教師可綜合上述兩位作家的作品,簡介香港早期社會 形態的特色,並略述這種特色對日後香港文學發展會 帶來的影響。

 可重溫香港開埠的歷史,

指出香港作為一個商業城 市的前世「宿命」。

 可指出香港開埠之初已是 華洋雜處,匯雜各方特色 正是香港的傳統,這也是 香港文學的特色之一。

新 舊 之 間 新 舊 之 間 新 舊 之 間 新 舊 之 間

第 第 第

第 3 – 6 節節節節

(8)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1. 誦讀韋蘭生《贈沙田酒家主人謝朗西》及于枝鼎《庚 子除夕》兩詩,與學生討論下列問題:

 韋蘭生詩中的「避秦」指的是甚麼?

 于枝鼎詩中的「亂雲」、「三千劫」指的是甚麼?

 詩中「思歸」、「客館」等詞反映濃重的過客心態,

這種心態對香港文學會有甚麼影響?

 《 贈 沙 田 酒 家 主 人 謝 朗 西》寫於 1955 年;《庚子 除夕》則寫於 1960 年,選 自何文匯(等編)(2007)

《香港名家近體詩選》,香 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所選的兩首作品,一以桃 源避秦為喻,一以人羈滄 海 自 況 , 都 顯 出 過 客 心 態,並隱然以大陸之處於

「亂世」為念。

 簡介「南來文人」: 由 1920 年起,香港與中國 內地在文化上的交往日漸 頻密,尤其是 1930 年中以 後,內地政治局勢緊張,

不少文人都「南下」香港,

繼 續 從 事 創 作 和 政 治 活 動。他們的流動性頗大,

大都居留不過三數年,在 這期間的作品少有以香港 為背景,如蕭紅在港所寫 的幾部作品都以家鄉東北 的人事為主題,即使以香 港為主題,也充滿過客心 態,身在香港,心繫神州。

1949 年中國易幟,有更多 文人避居香港,原居於香 港的,也北返無望,但儘 管如此,暫居的心態仍揮 之不去,到 1960 年以後,

南來文人才逐漸在香港生 根。

2. 着學生自讀王天石小說《碎蕊》(「一」愁),進行 下列分組活動:

 討論男女主角性格的不同。

 以口頭方式改寫小說的結局,並與同學分享。

 本篇選自劉以鬯(主編)

(2006)《香港短篇小說百年 精華(上)》,香港:三聯 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本篇寫於 1921 年,據劉以 鬯先生的說法,也許是最 早刊於香港文藝期刊的白 話創作小說。

(9)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本篇雖是白話小說,但其 中仍夾雜文言,也不離鴛 鴦蝴蝶的格調。

 本篇字句旁的圈點是原文 於雜誌上刊登時所有,是 不少初期文藝刊物的慣常 做 法, 乃 仿 效 古 書 的 圈 點,可見這類作品在內容 與形式上仍保存舊文學的 風味。

 篇中的男主角個性懦弱,

而 女主 角 則 比 較 積 極 主 動。

3. 導讀謝晨光小說《加藤洋食店》,討論下列問題:

 本篇出現了一兩個香港地名,但小說內容有否展 現該區的特色?

 如果說本篇具有「濃厚的香港色彩」,你同意嗎?

為甚麼?

 你認為甚麼是「香港色彩」?

 本篇選自劉以鬯(主編)

(2006)《香港短篇小說百年 精華(上)》,香港:三聯 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本篇寫於 1927 年,具有較 濃厚的現代城市風味。本 篇中有幾個香港地名,雖 然劉以鬯先生認為「有濃 厚的香港色彩」,但如果把 其中的香港地名更換其他 名稱,很難說小說情節一 定是發生在香港。

4. 着學生分組討論,比較《碎蕊》(「一」愁)和《加 藤洋食店》在語言運用和內容上的異同,然後由教師 總結,並略述早期香港文學的特色。

5. 延伸閱讀:

(1)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1998)《早期香 港新文學作品選》,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 劉以鬯(主編)(2006)《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 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3) 何文匯(等編)(2007)《香港名家近體詩選》,香 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0)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本 土 風 貌

本 土 風 貌 本 土 風 貌

本 土 風 貌 的 展 示 的 展 示 的 展 示 的 展 示

第 第第

第 7 – 12 節節節節

1. 着學生登入香港嶺南大學中國當代作家口述歷史計畫 網址,觀看李育中的訪問。

網址:

http://www.library.ln.edu.hk/

lingnan/oral_history/

2. 導讀李育中《祝福》,討論:

 作品所描繪的社會情狀

 作者抒發的情懷

 作品的風格與時代特色

 本篇選自劉以鬯(主編)

(2006)《香港短篇小說百年 精華(上)》,香港:三聯 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本篇承襲五四以來寫實的 傳統,深沉而對小說主角 寄寓深厚同情的筆調,也 帶有魯迅的影子。

 本篇寫於 1935 年,敘述兩 姐妹的成長,以及所受的 生活折磨,帶着對在邊緣 掙扎的人深厚的同情,開 始展現香港生活的情狀。

其中提到的家庭工業和工 廠生活的難堪之處,正為 香 港 工 業 發 展 初 期 的 寫 照。

3. 《祝福》有不少細節值得注意,其中可見香港文學發 展的蛛絲馬跡,可以下列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在語言方面,篇中有沒有用到具有本地色彩的粵 語?

 篇中提到「她」讀的是蔣光慈的小說,為甚麼作 者沒有舉出一個香港作家的名字?

 與《加藤洋食店》相比,本篇有更多香港地名,

然而僅此是否足以突出作品的本土色彩?

 篇中用上「捱世界」這個 具有本地色彩的粵語。

 可 着 學 生 查 考 蔣 慈 的 生 平。

4. 講讀鷗外鷗《大賽馬——香港的照像冊》,引導學生討 論:

 作者一開頭便說「今日整個城市都罷工了」,是文 學作品慣常用的誇張手法。本詩還用誇張手法寫 出甚麼社會現象,這些現象反映了市民的甚麼心 態?

 評論者說:「全詩像白開水,毫無『詩意』可言,

但以此描寫這毫無詩意的日子,再恰當不過。」

 本詩選自黃燦然(主編)

(2007)《香港新詩名篇》,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本詩寫於 1939 年。賽馬一 開始就與香港人的生活緊 密扣連,「這首詩以略帶誇 張的手法,描寫香港大賽 馬的瘋狂場面」,這種場

(11)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以平淡的筆墨反映平淡的生活,是否適當的文學 手法?本詩是否真的平淡?

 詩中所寫情景與今天比較,有沒有不同?

面,七十年前如是,今天 也如是。

5. 着學生閱讀三蘇《妾侍制度不消自滅論》,並討論:

 作者的「怪論」和表達效果。

 以粵語入文,你認為合適嗎?

 本文寫於 1969 年,選自三 蘇(1975)《三蘇怪論選》,

香港:作家書屋。

 香港的報章文體,有所謂

「三及第體」的說法,就 是在同一篇文章中,用上 了粵語、白話和文言。學 者指出此文體古已有之,

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三 蘇(本名高雄)是運用此 文體的表表者,他在報章 發表的「怪論」,尤為此 中「經典」。這種文體以 形式配合內容,並藉此展 現一種「怪味」,以求帶 出「出格」的論點或思維,

也未嘗不可,如果用來平 正實在論人議事,卻會產 生反效果,令人覺得不協 調,這一點可着學生細加 思考。

6. 着學生在課前閱讀侶倫《窮巷》(選段),並分組討論 作品的主題內容及藝術特點。

由教師補充、總結。



可透過分組討論,了解學 生:

 對作品的主題內容的理解 (例如:反映掙扎求存、守 望相助的低下階層生活)

 對作 品 藝 術 特 點 的 分 析

(例如:平鋪直敘、重視 細節描寫、人物具典型性)

 本篇 選 自 黃 繼 持 、 盧 瑋 鑾、鄭樹森(編)(1997)

《 香 港 小 說 選 1948 – 1969》,香港:香港中文大 學人文學科研究所。

 《窮巷》又名《都市曲》, 寫於 1952 年。侶倫是土生

(12)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土長的香港人,這部小說 寫「香港社會底層小人物 的故事」,其中不乏互相扶 持的情意,於生活的坎坷 中見人情的溫暖。本文所 寫的底層市民生活,相當 艱苦灰暗,然而人的尊嚴 並未失去,人的善心尚未 泯滅。

7. 閱讀司馬長風《大牌檔及其他》:

 着學生分組,各選一大排檔,於不同時段作實地 觀察,拍攝一齣短片,安排在課堂上播放,介紹該 大排檔的特色。

 引導學生討論:

 本篇題為《大牌檔及其他》,「其他」包含甚麼?

 文中所述,與個人所見所感是否吻合?

 本文 選 自 黃 繼 持 、 盧 瑋 鑾、鄭樹森(編)(1997)

《 香 港 散 文 選 1948 – 1969》,香港:香港中文大 學人文學科研究所。

 本篇寫於 1963 年。作者寫 香港的大排檔,同時不忘 與中國各地小食相比較,

從而顯出香港平民飲食的 特色,其中加入一段富人 情味的插曲,豐富了文章 的肌理。

 有的學生可能從未到過大 牌檔,對大牌檔的經營方 式毫無認識,讀過本篇,

單從有關的直接描述,也 未必能有完整的印象,但 可從作者對中國各地「小 食攤」的憶述,「逆而求 之」,如大牌檔就是「大食 攤」,由此可激發學生的想 像。

8. 延伸活動:

學生親自到大排檔吃一頓午餐或晚飯,作短文一篇,

寫出其中的風味與個人的感受。

9. 延伸閱讀:

(1)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1997)《香港小 說選 1948 – 1969》,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 科研究所。

(13)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2) 黃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1997)《香港散 文選 1948 – 1969》,繼持、盧瑋鑾、鄭樹森編:

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

(3) 劉以鬯(編)(2002)《香港短篇小說選(五十年 代)》,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不 同 不 同 不 同

不 同 風 格 風 格 風 格 風 格 的 的 的 的 呈 現 呈 現 呈 現 呈 現

第 第第

第 13 – 24 節節節 節

1. 閱讀林琵琶《寂寞竟何待》,並就作品的主題及表達手 法作口頭報告。

 本文 選 自 黃 繼 持 、 盧 瑋 鑾、鄭樹森(編)(1997)

《 香 港 散 文 選 1948 – 1969》,繼持、盧瑋鑾、鄭 樹森編:香港:香港中文 大學人文學科研究所。

 本篇寫於 1968 年。林琵琶 的筆法纖巧細密,感情重 於理智,在抒情散文中別 開一路。

 本篇主題是「懷人傷逝」, 文字輕巧、情意含蓄、表 達手法細緻。

 可參考關夢南(編)(2007)

《香港散文選讀》,香港:

風雅出版社,頁 22-23。

2. 朗讀戴天《一匹奔跑的斑馬》,讓學生談談自己對這首 作品的感受。

 本詩選自黃燦然(主編)

(2007)《香港新詩名篇》,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本詩寫於 1969 年。對於戴 天的詩,頗多人認為「難 懂」,據評論者的意見,本 詩也不例外。但從讀者本 身的生活經驗出發,本嘗 不可「感受」本詩的意旨。

 許多人都說新詩(或現代 詩)難懂,本詩也許是難 懂的 其 中 一 例 。 讀 本 詩 時,可嘗試要學生放下邏 輯理智,用感覺去「感受」

(14)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這首詩。

 可參考關夢南、葉輝(編)

(2002)《香港新詩選讀》, 香港:風雅出版社,頁 32。

3. 着學生閱讀黃燦然(主編)《香港新詩名篇》中對本詩 的分析,然後討論評論者的意見,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本詩的分析見黃燦然(主 編)(2007)《香港新詩名 篇》,香港:天地圖書有限 公司,頁 72-73。

 評論者指本詩「主題很易 明白:作者生動地把晝夜 更迭、光陰飛逝比喻成一 匹奔跑的斑馬;在這更迭 和飛逝的過程中,黑白難 分,……暗示人生也是如 此,黑白、善惡、正邪未 必都界線分明……」。

 日子既是「一匹奔跑的斑 馬」,在我們意識到日子不 停流逝的一刻牠便開始奔 跑、移動,而從現實的角 度看,奔跑一旦開始便是 步 向 死 亡, 由 是 日 夜 交 替,而生活中難免總帶苦 澀,總以為過去了的日子 最燦爛,美好的韶光不再。

 說新詩難懂,也許是因為 以為詩總有宏大的主題,

尤其是當詩句提到生存、

死亡的看法之類的意象。

例如本詩的評論者分析第 二 段 時 便 把 詩 意 聯 繫 到

「宇宙誕生之初」、「從子 宮出來的移動」等。不過,

學生可藉本身對人生的感 受而讀「懂」本詩。(即從 感性上有所啟悟)。教師可 引 導學 生 說 出 自 己 的 看 法,而不必有統一的答案。

4. 導讀劉以鬯《副刊編輯的白日夢》:

 兩位同學為一組,分別扮演小說中的「我」和

 本篇選自劉以鬯(主編)

(2006)《香港短篇小說百年

(15)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你」,以獨白的形式,演繹現實與夢境交錯的片 段。

 引導學生討論:

 小說的主題

 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品的表現手法

精華(上)》,香港:三聯 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本篇寫於 1960 年,可視為 作者另一名著《酒徒》的 兄弟篇或濃縮版。《酒徒》

寫一個作家在現實中的無 奈與沉淪,本篇借一名副 刊編輯在工作時的胡思亂 想,隱諷報章副刊在商業 社會中的羊頭狗肉,以及 文 化 工 作 者 的 妥 協 與 悲 憤。

 本篇反映了當年報章副刊

「葷素並陳」的景況,既 有嚴肅的文學作品,更多 的是通俗小說甚至「黃色」

小說。編輯的白日夢,就 遊走於現實與幻想之間,

並編造出不少西方作家的 難堪景況,藉此對應現實 的荒謬處境。

 小說中的「我」和「你」, 其實所指是同一人,「你」

是清醒的「我」的聲音。

 另本篇提到報章版面所用 字體和花邊的特色,已不 易從現在的報章領略,可 登入香港中文大學的香港 文學資料庫網站,其中《中 國 學 生 周 報 》 有 原 版 影 像,便可略窺當年報刊排 版和用花邊分隔文章的特 色,如 1964 年 1 月 3 日第 11 版,可參閱以下網址:

hklitpub.lib.cuhk.edu.hk/pdf/

journal/78/1964/201954p.pdf

5. 閱讀西西《家族日誌》,引導學生分組討論:

 「我」包括了甚麼人?

 不同的「我」的性格。

 本篇選自西西(2008)《母 魚》,台灣:洪範書店有限 公司。

(16)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各家庭成員間的關係和情感。  本篇寫於 1966 年。西西的 早期作品已呈現富創意的 現代文學技巧,本篇以相 對「平實」的手法寫家庭 成員間的親情,並帶出一 般市民生活的境況。

 本篇用第一身「我」敘述,

但藉段落的分隔,可看出

「我」代表了不同的家庭 成員。這種運用不同敘事 觀點的手法,在現代文學 作品中頗常見。

 本篇前部刻畫家庭成員的 關 係頗 見 疏 離 , 發 展 下 去,尤其是在其中一人發 生意外後,漸見家人間的 親密情意,可着學生細意 尋索。

6. 仿作:參照《家族日誌》的寫作手法,創作短篇小說

一篇,反映自己和家中各成員的感情。



可透過仿作,了解學生對 小說中運用不同敘事觀點的 掌握。

7. 導讀余光中《沙田山居》,引導學生賞析作品的思想內 容和藝術手法。

 本文選自余光中(2009)《沙 田山居》,香港:商務印書 館(香港)有限公司。

 思想內容:描寫山居周圍 廣闊寧靜的環境,抒發思 念故鄉之情

 藝術手法:景中含情、情 蘊景中、語言優美、辭采 華麗、多用典故、善用修 辭

 余光中以詩人一貫的富詩 意 筆 法寫 香 港 的 山 光 水 色,最後呈現的仍是詩人 一貫的「鄉愁」。但詩人之 北望神州,是對香港感情 的延伸,不同於之前「南 來文人」之只顧北望而漠 視眼前的情景。

(17)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教師可考慮與學生前往中 文大學作「半日遊」,讓學 生觀察作者在作品中所寫 的景色,與今天所見有甚 麼分別。

8. 講讀王良和《半夜,我在浴室看見你吊在窗花的小 鞋》,引導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小鞋的意象貫穿全詩,每段中提到女兒的小鞋 時,蘊含什麼情意?

 在第三和第四段作者提到纜索和船、大海和船 帆,這連串意象和女兒的小鞋有甚麼關係?

 文學作品的形式與內容應相配合,本詩筆調輕柔 溫婉,與詩的內涵有甚麼聯繫?

 本詩選自王良和(1999)《尚 未誕生:王良和詩選》,香 港:東岸書店。

 王良和的詩作則多取材自 生活的小節,以溫潤平和 的筆法寫人生的感悟或哲 思,別具一格。

 可 參 考 林 浩 光 ( 編 著 ) (2008)《香港新詩導賞》, 香 港 : 匯 智 出 版 有 限 公 司,頁 16-19。

9. 有論者認為詩人「仍保持樂觀的信念」,並就本詩作出 演繹,指出「人如果對未來失去了信念,就一定會懼 怕打開人生的大門,這樣一來,當然永遠不可能看見 大海和船帆了」。

着學生撰寫短評一則,評論上述意見,並談談閱讀本 詩的個人體會。

文學作品每有言外之音,惟 這言外之音帶甚麼情意,多 出於讀者的主觀臆斷,因此 不同讀者對同一作品,可有 不同的體會。

10. 導讀伍淑賢《穿沙麗的女人》,與學生討論:

 小說的主題

 小說創新的地方

 小說見以下網址:

http://www.wenweipo.com/

2009/03/06

 本篇寫於 2009 年。作者上 世紀九十年代以「父親」

為題發表了三篇小說,以 平實的筆法寫屋村生活及 鄰里眷顧之情,頗受讀者 喜愛,惟此後即停筆。十 數年後再執筆寫作,本篇 即為其中之一,屬沒有故 事 的 故 事 。 故 事 情 節 平 淡, 以 細 膩 的 觀 察 及 筆 觸,帶出生命的「質感」, 可視之為「另類寫法」。

 小說中的女主角是個中學 女生,由她乘車回校練球

(18)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開始,到給拉去當寫生模 特兒,最後以一個穿沙麗 的印度女人經過作結,情 節不動聲息地循着「動→

靜→動」的脈絡發展,在 自我的觀照中,感受到生 之喜悅。

11. 着學生閱讀盧偉力《沒有對白的劇本——即興話劇》,

然後分組討論:

 如果說人生如戲劇,那麼,人生戲劇引人入勝之 處正因沒有一個預先編定的劇本,隨時會有出人 意表的情節發生。這樣的「劇本」到底意義何在?

 作者注明本劇演出時「作者」就是「表演者」、「觀 眾」。觀眾可以怎樣參與劇本的創作和戲劇的演 出?

 劇本見以下網址:

http://hklitpub.lib.cuhk.edu.hk/

pdf/journal/84/1987/78887.pdf

 本劇寫於 1987 年。嚴格來 說, 本 篇 並 不 是 一 個 劇 本,而是借一個即興劇本 的形式反省戲劇的本質或 者是試探一種現代戲劇的 形式。

 本「劇」的惟一對白,是 借編劇之口表示因某種原 因,演員忘記了所有台詞 和情節,與劇情有關的文 字 紀錄 也 全 給 塗 污 或 塗 改,因此這齣「戲」無法 演下去,演員惟一可以做 的,就是請觀眾「為這個 戲提供一個故事架構」,讓 導演與演員們「逐步逐步 在 舞 台 上 復 原 失 去 的 幻 像」。

 在 閱 讀 之 前 的 各 篇 作 品 時,教師也許已與學生討 論到:文學作品的「著作 權」,在作品完成後便由作 者交到讀者手上,也就是 說,作品的涵義,它要表 達的意思,是由讀者而非 作者決定,因此也有「讀 者參與創作」之說。

 就戲劇而言,現代戲劇與 傳統戲劇最顯著的不同,

是 前 者 往 往 是 現 實 的 再 現,無論佈景和劇情都盡 量貼近現實,以「真人真

(19)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事」感動觀眾;後者則往 往與現實「疏離」,以盡量 簡單的佈景和異於現實時 序和邏輯的「劇情」,處處 提醒觀眾他們看的只是戲 劇,促使他們思考劇中的 意義。

12. 着學生分組演出本劇,然後互相評分,並分享觀後感。  盧偉力的「即興話劇」建 議,類近「一人一劇場」

的表演模式,這種嶄新的 表演形式,其實在西方已 有三十多年歷史。

 如作者所言:「這個演出要 求嚴肅而活潑的排演」,排 演的目的是「對不定性的 把握」。作為排演,可由觀 眾 說出 他 們 想 表 達 的 主 題,如「生活枯燥」,容許 演員花幾分鐘時間商討如 何表達「枯燥」,如重複的 語句或動作,然後觀眾可 提供意見或其他「劇情」, 讓演員繼續把戲演下去。

到正式演出時,演員和觀 眾其實是一整體,對即興 意念不斷作出思考、回應 和補充。

13. 延伸閱讀:

(1) 黃燦然(主編)(2007)《香港新詩名篇》,香港:

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 關夢南(編)(2007)《香港散文選讀》,香港:

風雅出版社。

(3) 也斯(編)(1998)《香港短篇小說選(六十年代)》,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4) 何福仁(編)(2008)《浮城 1.2.3——西西小說新 析》,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5) 盧偉力(2008)《出走戲游——盧偉力劇作初集》, 香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

(20)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新 銳 的 聲 音 新 銳 的 聲 音 新 銳 的 聲 音 新 銳 的 聲 音

第 第 第

第 25 – 32 節節節節

1. 講讀韓麗珠《我所知道的升降機》,並引導學生討論以 下問題:

 「升降機」有何的含意?

 本篇的筆調很「冷」,「我」對眼前和發生在自己 身上的事情彷彿十分疏離,不帶感情,像在述說 別人的故事。本篇的筆調如何與內容相配合?

 本篇選自韓麗珠(1998)《輸 水管森林》,香港:普普工 作坊。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拉 丁美洲發生了一場「文學 爆炸」,湧現了的一群作 家,以其眩目的技巧和奇 特的題材,令全球讀者眼 前為之一亮。在這群作家 的作品中,讀者可以讀到 一 個 城 鎮 在 一 夜 間 消 失 了,有人在沐浴時飛到天 上去,也有天使墜落到人 間來,種種不可思議的情 節,卻又分明緊扣拉美荒 謬的 社 會 現 實 , 這 種 寫 法,也就有人稱之為「魔 幻寫實」。香港文學工作者 最遲在七十年代初便引介 拉美文學,並汲取了其中 新銳的技巧,比方也斯寫 於 1976 年的《李大嬸的袋 錶》便有魔幻寫實的影子。

 本篇寫於 1995 年,以類近 魔幻寫實的風格寫香港生 活空間的窘迫,情節不可 思議,卻十分「真實」。

 本篇寫「我」與升降機的 種種轇轕,例如:乘升降 機總是給人攆出來,其中 一次把他攆走的是他未來 的妻子;「我」進入一部華 麗的 住 着 人 的 升 降 機 ;

「我」原來就住在一部荒 廢了的升降機內。這些情 節 在 現 實 中 看 似 不 會 發 生,但卻又時刻可能發生。

(21)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2. 着學生閱讀鄒文律《我,父親,母親,他》,討論:

 作者抒發的情懷。

 作品所反映的社會問題。

 本篇選自鄒文律(2006)《尋 找消失的花園》,香港:匯 智出版社。

 本篇寫於 2000 年初,是一 篇「濃縮」的成長小說,

反映的是更廣闊的社會場 景,如現代家庭的破碎和 人與人間的隔閡。

 所謂「成長小說」,就是小 說主角經歷連串事故或冒 險,由單純趨向成熟,由 無 知 而 增 加 對世 界 的 認 識,從而對人生有所感悟。

 本篇就是通過我、父親、

母親和他的感情曲折,女 主角的感情由以個人為中 心,漸漸推展至包容其他 身旁的人。這「成長」的 過程,以頭髮由曲而直,

再由直而曲作出形象化的 宣 示。 頭 髮 卷 曲 出 於 人 工,弄直也是出於人工,

到最後的卷曲卻是出於自 然,也暗喻人須經歷練始 能形成真性情,否則現於 人前的並非真正的自我,

或只是扭曲的自我。

3. 着學生閱讀麥樹堅《從外緣到外緣》,並進行下列分組 活動:

 到訪某些舊區,將該區的建築特色、人物動態拍 攝下來,在課堂上展示照片,並與同學分享見聞 感受。

 討論以下問題:

 文章為什麼以「從外緣到外緣」為題?

 作為獲獎散文,這篇作品有甚麼創新的地方?

 本文獲第一屆新紀元全球 華文青年文學獎散文組冠 軍,選自麥樹堅(2003)《對 話無多》,香港:匯智出版 社。

 本篇寫於 2000 年,通過作 者的 觀 察 和 上 一 輩 的 記 憶,描寫舊區日漸失去的 光影,在新舊的對照中尋 索生活的意義。

 論者認為作者具有「照相 機似的心靈,耐煩地不斷 重拍」。在本篇中作者耐心 拍攝的是荃灣區因城市拓

(22)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展而顯得格格不入的外緣 事物,故題為「從外緣到 外緣」。

 受外公影響,作者對舊事 舊物充滿懷念之情,並藉 着文字透視現代只講求外 觀的事物的蒼白。從感情 上而言,他的取向也是外 緣的。

 本文的取材本來很易流於 一般的懷舊與傷感,然而 作者多走一步,提出中心 與邊緣的概念,這也是近 年社會人文論述的一個主 要課題,就是說,中心以 其位處主流的優勢,將一 些妨礙主流發展的事物推 向邊緣位置,而這些「邊 緣化」事物一些值得保留 的 特 質 , 也 因 而 逐 步 消 失。這過程中有強權與個 體的對立、單一與多元的 對立、規律與散漫的對立 等等,都是現代都市發展 常觸發的衝突和問題。本 文的取向,把內涵提高到 另一思考層次。

 作者在本文中,可謂使出 渾身解數,從多方面描寫 人與物,如聲音、外貌、

語言、視覺、嗅覺,甚至 味覺、觸覺等一一用上。

4. 延伸活動:

訪問舊區中具代表的人物,從訪談中了解其生活面 貌、人生經歷,以及舊區的變遷等,並撰文一篇,從 聲音、外貌、語言,以至聽覺、視覺、嗅覺、味覺、

等方面描寫舊區的人與物。

5. 閱讀何嘉慧《辭》,引導學生分析本文的情節發展與作 者心理轉折的關係,並討論以下問題:

本文獨特之處在於加插了虛構的片段,有異於傳統散

 本文選自黃茂林(等著)

(2003)《香港文學展顏(第 十五輯)》,香港:香港公

(23)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文的寫法,不像傳統散文般「實話實說」,如果說這是 一篇小說,也未嘗不可。這種寫法是否「違反」散文 規則?

共圖書館。

 本篇為 2002 年香港中文文 學創作獎散文組冠軍。文 章以內心獨白的形式,記 述一名「回流」女子在一 夜間作出辭職的決定,其 間加插與擬人化的地鐵列 車的對話,益增文章的趣 味。

 本文循起、承、轉、合的 格局發展,近似小說的結 構。由作者表示厭倦目前 生活,決定辭職開始(開 始),回憶由外國回港的心 路歷程(發展),到第二天 上班,因途中遇到的人和 事,心裏對辭職產生掙扎

(高潮),到最後毅然遞上 辭職信(結局)。

6. 《從外緣到外緣》和《辭》同為獲獎作品,着學生討 論:

 兩篇作品的思想內容,哪一篇令你感受最深?

 作品的形式和內容,何者較為重要?

7. 着學生閱讀劉芷韻《心的全部》及趙麗明《我們上山 去》,討論作品的主題,並比較兩首詩的表現手法。

兩詩選自關夢南、葉輝(編)

(2002)《香港新詩選讀》,香 港:風雅出版社。

 主題:

- 年輕人對愛的執着 - 對前景的盼待

 表現手法:

- 意象奇特,呈現具體的 心事

- 把生活的細微觀察融入 詩中;語言清新淺白

8. 着學生自行選取同一文體(詩歌、小說、散文或戲劇)

但不同風格的香港文學作品 2-3 篇,分析作品的主題,

並比較作品的表現手法,撰寫短評一則。



可透過撰寫短評,衡量學 生:

 對作品主題及表現手法的

(24)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分析

 對作品風格的掌握

9. 延伸活動:

為麥樹堅散文集《對話無多》作序的葉輝指出,收錄 於集中的另一篇作品《家訪》,曾獲 2002 年中文文學 獎亞軍,而冠軍正是《辭》,投票結果是兩篇作品僅差 一票,而葉輝表示他偏愛的是《家訪》。着學生閱讀《家 訪》,與《辭》比較,並進行投票,看哪一篇可獲冠軍。

14. 延伸閱讀:

(1) 韓麗珠(1998)《輸水管森林》,香港:普普工作坊。

(2) 麥樹堅(2003)《對話無多》,香港:匯智出版社。

(3) 何嘉慧(2003)《在一九九六年遇上海獅的女孩》, 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4) 鄒文律(2006)《尋找消失的花園》,香港:匯智出 版社。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總 結

第第

第 33 節節節節

1. 香港作家各具風格,創作技巧也多元多樣,可鼓勵同 學分享他們最喜愛的香港作家或文學作品,並就學習 香港文學的經驗,共同探討:

 作品和作家、時代、社會、生活的關係

 香港文學的特色

有關香港文學的特色,如生 活化、多元、地域色彩、語 言「三及第」……並沒有定 論,此處旨在鼓勵學生從個 人的閱讀經驗出發,通過反 思,嘗試探討文學的共通性 和香港文學獨特之處。

2. 總結性評估:

以下活動,任選其一

(1) 自選香港文學作品五篇,分析作品的本土特色,

並就作品的內涵和藝術技巧,撰寫評論一篇。



透過撰寫評論,衡量學生 理解、賞析、評論現當代作 家作品的能力。可根據以下 準則,檢視學生的表現:

 理解和分析作家作品的特 色,體悟作家的情懷

 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作 品的內容及藝術特色

 引用相關資料作公允、客

(25)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教 學 活 動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構 思 和 備 註

觀的評論,並有個人的見 解

 闡述清晰、評析精要、組 織恰當、表達流暢

(2) 自選一位香港作家,搜尋其生平資料,閱讀其具代 表性作品,並訪問該位作家,作專題研習,簡介其生 平,並評論其作品。



透過專題研習,衡量學生理 解、賞析、評論香港作家作 品 的 能 力 。 可 根 據 以 下 準 則,檢視學生的表現:

 理解作品的特色和作家的 情懷

 能從不同角度賞析及評論 作品的內容及藝術特色,

引發作家作出回應

 引用相關資料作公允、客 觀的評論,並有個人的見 解

 闡述清晰、評析精要、組 織恰當、表達流暢

延 伸 活 動 延 伸 活 動 延 伸 活 動 延 伸 活 動

((

(( 彈 性 處 理彈 性 處 理彈 性 處 理彈 性 處 理 ))))

1. 香港目前出版的文學雜誌其實不少,着學生選取其中 一本,細閱其中作品,分析雜誌所載作品的特色,探 討雜誌的編輯取向。

香港文學雜誌如《字花》、《月 台》、《香港文學》、《城市文 藝》、《 秋 螢 詩 刊 》、《 小 說 風》。

2. 選擇散文、詩、小說、戲劇任何一種體裁,創作文學 作品一篇,並嘗試投稿到文學雜誌。

(26)

附 錄 一 附 錄 一 附 錄 一 附 錄 一

王 韜 王 韜

王 韜 王 韜 《 《 《 香 海 羈 踪 《 香 海 羈 踪 香 海 羈 踪 香 海 羈 踪 》 》 》 》( ( ( 節 錄 ( 節 錄 節 錄 節 錄 ) ) ) )

香港本一荒島,山下平地距海只尋丈,西人擘畫經營,不遺餘力,幾於 學精衛之填海,效愚公之移山,尺地寸金,價昂無埒。沿海一帶多開設行鋪,

就山曲折之勢分為三環,曰上環、中環、下環,後又增為四環,俗亦呼曰裙 帶路,皆取其形似也。粵人本以行賈居奇為尚,錐刀之徒,逐利而至,故貿 易殊廣。港民取給山泉,清冽可飲用;雞豚頗賤,而味遜江浙;魚產咸水者 多腥,生魚多販自廣州,閱時稍久則味變。上、中環市廛稠密,闊剖宏深;

行道者趾錯肩摩,甚囂塵上。下環則樹木陰翳,綠蔭繽紛,遠近零星數家,

有村落間意。「博胡林」一帶,多西人避暑屋,景物幽逮,殊有蕭寂之致。

下環以往,漁家疍戶大半棲宿於此。

中環有保羅書院,上、中交界有英華書院,上環有大書院,皆有子弟肄 業,教以西國語言文字,造就人才,以供國家用。英華書院兼有機器活字版 排印書記。上環高處為太平山,兩旁屋宇參差如雁翅,碧窗紅檻,畫棟珠簾,

皆妓女之所居也。粉白黛綠,充韌其中,惜皆六寸膚圓,雪光致致,至於弓 彎纖小,百中僅一二,容色亦研媸參半。其中所謂咸水妹者,多在中環,類 皆西人之外妻,或擁厚貲列屋而居,佳者圓姿替月,媚眼流波,亦覺別饒風 韻。或有乞余作《香港竹枝詞》者,余口占答之,云:「絕島風光水面開,

四重金碧換樓臺。海天花月殊中土,誰唱新詞入拍來。」

港中近日風氣一變,亦尚奢華。余初至時,為經濟者多著短後衣,天寒

外服亦僅大布,婦女不務妝飾,妓多以布素應客,所謂金翠珠玉藉以作點綴

者,僅一二而已。嗣後日漸富侈,自創設東華醫院以來,董事于每年春首必

行團拜禮,朝珠蟒服,競耀頭銜,冠裳蹌濟,一時稱盛,而往時樸素之風渺

矣。熱鬧場中一席之費,多至數十金,燈火連宵,笙歌徹夜,繁華幾過於珠

江,此亦時會使然歟。

(27)

附 錄 二 附 錄 二 附 錄 二 附 錄 二

黃 遵 憲 黃 遵 憲 黃 遵 憲

黃 遵 憲 《 《 《 香 港 感 懷 十 首 《 香 港 感 懷 十 首 香 港 感 懷 十 首 香 港 感 懷 十 首 》 》 》 》 其 一

其 一 其 一 其 一

彈指樓臺現 ,飛來何處峰?為誰刈藜藋,遍地出芙蓉。

方 丈三神地,諸侯百里封。居然成重鎮,高壘矗狼烽。

其 三 其 三 其 三 其 三

酋長虬髯客 ,豪商碧眼胡。金輪銘武後,寶塔禮耶穌。

火 樹銀花耀,氈衣繡縷鋪。五丁開鑿後,欲界亦仙都。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為配合中學中國語 文課程的實施,教育局課 程發展處邀請教師、學者 推薦適合中學生學習的材

資料來源:攝 於香港文化博 物館 2015 年敦

李焯芬,地質及水利工程專家,曾任 香港大學副校長、香港大學專業進修

2012年香港招生介绍 年香港招生介绍 年香港招生介绍 年香港招生介绍 華東師範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目的 ^ 材料 ^ 步驟 ^ 結果/結論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岑紹基博士 香港大學教育學院岑紹基博士

港大學中文系哲學碩士、博士,現 任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香港文匯報於 1948年9月9日創刊,以愛國愛港為宗旨,堅持“文以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 馬碧雯副校長 17-10-2019... 支援教師教授初中學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