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參與式環境教育-社區環境改造計畫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參與式環境教育-社區環境改造計畫"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參與式環境教育

參與式環境教育

-社區環境改造計畫

郝龍斌*

摘 要

環境教育是全民性、終生性及整體性的教育,並強調環境問題的解決。因此,自 1980 年 代以來,培養國民環境行動及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已成為環境教育的首要目標。為鼓勵社區 居民透過生態管理、消費者/經濟行為及說服等環保行動,創造更舒適的生活,環保署乃參照 美國、日本及國內的社區總體營造經驗,自民國 86 年起推動社區環境改造計畫。

社區環境改造計畫首要目標為誘導民眾自發性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由主動的環保行動起 始,養成合作處理環境事務的能力。其次,以社區環境為基地,藉由本計畫的推展,建立社 區民眾、企業、民間團體、地方政府以及社會各種組織間的合作模式,落實全民參與環保工 作。此外,期待各社區同步發揮社區潛藏之環保產業、文化資源,透過遍布全國各地的社區 環保行動,營造出「清潔、舒適的生活環境」,並創造具有地方風格的社區新風貌。

本計畫目前已獲得五百餘個單位熱烈響應,對凝聚社區居民向心力,建立善良、溫馨的 人際關係及生活環境品質的提昇,產生莫大的影響。未來環保署將採母雞帶小雞的作法,由 點擴大為面,提昇參與層面至鄉鎮市層級,運用在地人力、物力及財力資源,建立環境資源 循環型社會,並能夠自信、自立、自發地永續發展。

關鍵字:環保行動、社區環保

*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署長

(2)

環境教育學刊 第二期

壹、前言

垃圾處理、水污染、空氣污染、自然環 境的遭受破壞是近年來大多數生長在台灣 地區的居民共同的苦痛,因而引發的環境污 染糾紛、企業承受全球環境與自然保育公約 的壓力、水土保持與環境災害等問題,困擾 著我們這塊土地,也影響我們的永續發展。

如何解決這些環境問題已成為重要的社會 議題(李永展,1999;王俊秀,1994)。

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因著社會的特質 而異。過去台灣屬於精英社會,這些精英多 在政府機構及學術單位,許多社會改革多由 中央往地方,由上往下的途徑來推動,民眾 則被動配合。如今教育普及,經濟蓬勃,政 治民主,民眾越來越朝著自發並照自己的理 想去做。面對著社會的特質,環境問題的解 決,政府應不再是唯一的成員,需要全民一 起來,如何誘發台灣的環保行動力,並協助 其擴張與深入是當前的一關鍵要素。

十餘年來的環境教育與宣導的努力,民 眾的環保意識日漸建立,但在行動力上則有 待加強(劉潔心、晏涵文,1996;梁明煌、

蔡慧君,2000)。這猶如人類幼兒的發育成 長,前階段是屬於認知、接受訊息,後階段 應讓幼兒試著走路,即民眾自立並參與解決 問題的行列,並從中學習如何成為一個成熟 的市民。基於這樣的理念,環保署乃提出參 與式環境教育構想,期望透過社區環境改造 計畫,提昇全民參與環境行動的責任感、價 值,並輔以必要的技能與知識,和開創有利 全民行動的情境,以進入環保行動期,配以

時時的反思與調整,讓社會朝著永續發展方 向茁壯長大。

貳、參與式環境教育理念

台灣地區近五十年來由農業的生活型 態進入工商業社會的發展結果,民眾對物質 需要的滿足往往透過市場、量販店或連鎖商 店,而他們的社會需求大部分則是在工作場 所或透過電子化的休閒文化方式取得。對個 人而言,愈來愈不需要以群體方式來滿足他 們的物質及社會需求,因此影響到他們對地 方或地點愈來愈沒有關聯性-鄰里變成宿 舍而不是有互動關係的社會群體。居民和當 地經濟體之間缺乏聯繫進一步削弱鄰里的 社會凝聚力。人們過的是愈來愈個人化及以 住家為中心的生活方式,參與社會公共事務 也愈來愈少。當社會不在乎是否以整體方式 來運作,那麼這個社會也不會關心環境的議 題(李永展,1999)。這樣的生活型態造成 王俊秀(1994)所指出環境侵略人口、環境 侵略活動及環境侵略空間的產生,為解決此 種困頓,有賴敦促力(讓政府動起來)、凝 聚力(讓社區動起來)及生活力(每個人作 環保)等三種環保社會力的提昇。

環境教育是全民性、終生性及整體性的 教育(楊冠政,1998),並強調環境問題的 解決,因此,自 1980 年代以來,培養國民 環境行動及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已成為環 境教育的首要目標。這些行動被稱為環境行 動或負責任的環境行為。許世璋(2001)綜 合相關文獻將環境行動分為生態管理、消費 者 經濟行為、說服、政治行動及法律行動

(3)

參與式環境教育

等五類,其內涵如下:

1.生態管理:於日常生活中所親自採取的 行動,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例如垃 圾減量、資源回收、栽種花木、節約用 水用電等。

2.消費者/經濟行為:個人或團體所能採取 的經濟支持或抵制行為,來達到保護環 境的目標。例如購物自備購物袋、避免 購買會造成污染的產品、抵制不重視環 保的廠商、用金錢贊助環保團體等。

3.說服:藉由個人或團體所採取的訴求,

來影響他人支持環境保護。例如告訴他 人可採取那些行動來解決環境問題、勸 告他人停止破壞環境的行為、公開表達 支持環保的意見等。

4.政治行動:藉著個人或團體所採取的政 治行動,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例如 投票、遊說政治人物、集會遊行等。

5.法律行動:藉著個人或團體所採取的法 律行動,來達到保護環境的目標。例如 檢舉環境破壞事件、幫助主管單位加強 環境法規的落實等。

以目前我國民眾的教育水準及各項經 濟能力而言,要改善環境並非不可能的事,

然而許多的作法須從改變人的心態做起,例 如思考模式及價值觀的改變,因此,提昇民 眾環保行動力,首先須喚起民眾體認每個人 是環保問題的受害者與製造者;其次,要擁 有一個永續發展的社會、寧適和諧環境,如 何調整心態成「我們有責任一起來營造」則 是關鍵。

近年來,不論在美國、日本或國內的社 區總體營造經驗(王惠君,1997;翁徐得、

宮崎清,1996;劉蕙苓,2000;謝慶造,1998)

均顯示,政府角色應由規劃者、執行者轉為 催化者、輔導者,鼓勵居民來參與行動,讓 他們看到所做是對大環境好、對自己好。而 社區鄰里是一個好的環保切入點,因環境問 題本身,如:垃圾問題、水污染、農藥問題,

是地方性的,環境問題要解決必須從地方著 手與落實。居住在同一地區的人,在共同的 空間活動,對共同空間所發生的社會問題與 環境問題,往往有相近的感受與期盼,並有 解決問題的動機,這造成同村協力的契機。

另外,台灣區域雖不是遼闊,但因多山,地 形複雜,形成許多的區位;各部族分布並非 分散平均、城鄉發展差異,形成豐富多樣性 的社區,這也顯示政府的政策執行要因地制 宜,較為有效。

當 前 社 會 大 眾 所 詬 病 的 實 質 環 境 問 題,除了環保公共設施不足外,環境髒亂、

景觀破壞、空間秩序失衡等亦是關注焦點,

包括垃圾的隨處丟置、電視天線及廣告招牌 等雜亂無章、河川水質惡臭、空氣污濁,甚 至田間小路都成為堆置垃圾及廢土場所,山 坡地的濫墾、濫建及濫葬等問題,在在顯示 台灣地區生活環境問題嚴重,除法令規定之 落實有待加強外,有許多是民眾「我家後院 不要蓋掩埋場」及「自掃門前雪」之觀念心 態所致,所以,未來環境教育工作之首要為 提昇全民環保行動,本計畫將以激發民眾自 發性做環保為主,使民眾從被動的配合政府 環保政策與法令,到主動自發的維持生活環 境及環保生活行動。

(4)

環境教育學刊 第二期

參、社區環境改造計畫目標

社區環境改造計畫首要目標為誘導民 眾自發性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由主動的環保 行動起始,養成合作處理環境事務的能力,

以單一或數個社區為單元來落實環保理念 與政策,進而開展各類議題,透過集體行動 來強化社區意識,建立永續家園的願景。

其次,以社區環境為基地,藉由社區環 境改造計畫的推展,建立社區民眾、企業、

民間團體、地方政府以及社會各種組織間的 合作模式,落實全民參與環保工作。

在居民有效凝聚社區意識並落實生活 環保外,期待各社區同步發揮社區潛藏之環 保產業、文化資源,創造地區社經發展的新 契機為社區環境改造計畫的第三項目標。

最後,透過遍布全國各地的社區行動建 立環境資源循環型社會,創造具有地方風格 的社區新風貌並營造出「清潔、舒適的生活 環境」,達成循環共生,永續家園的目標。

肆、社區環境改造計畫 推動策略

一、強調自發與企劃精神

以自發的社區組織為主要補助對象,但 要能提出具體的行動企劃者才給予補助,而 非各縣市平均分配的方式辦理,以達到鼓勵 作用。

二、以社區為中心凝聚各方資源

加強社區聯繫溝通互助,並透過發行環 保認同卡、資源回收、企業捐助等多重管 道,協助建立以社區為中心的資源匯集模 式,增補基礎單位的行動能量。

三、強調環保行動與環境資源交流 並進

本 計 畫 主 動 規 劃 相 關 的 人 才 培 訓 活 動、專家技術服務、出版技術手冊、媒體宣 傳等,增加社區間的經驗及環境資源交流。

在執行改造過程中,期望透過優良社區 文化、特有產物及優美景觀的回想,喚起共 同記憶,找回生活環境的美,擁抱文化傳 統,改造鄉土環境,帶動社區意識與文化的 成長,使社區能夠自發、自律與永續地經營。

四、推動節約、簡樸與永續發展的 價值觀

本計畫在補助審查時以節約、簡樸的行 動方式為基本要求,以社區永續發展的規劃 為衡量要項,促使民眾從生活周遭環境著 手,珍惜現有資源,建構清潔及舒適的高品 質生活環境,讓後代子孫永遠保有鄉土之 美。

五、結合在地資源加強環境教育之 推動

結合地方文化中心、圖書館、教育中心 或社區大學等在地資源,加強環境教育之推 動,讓民眾有終身學習的機會。

(5)

參與式環境教育

伍、社區環境改造計畫 執行情形

一、輔助社區團體進行清淨家園及 建立示範區

本計畫自推出以來,已獲致 576 個社區 或單位積極響應,對於社區常見環保問題,

諸如小廣告及髒亂點清除、資源回收、社區 景觀之改善等,均已建立民眾參與環保工作 的模式(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1a;黃煌 雄等,2001),並對凝聚社區居民向心力,

重建傳統善良、溫馨的人際關係,產生莫大 的影響。嘉義縣阿里山鄉特富野社區係鄒族 部落,原有天主教會、真耶蘇教會及長老教 會區分,在推動環境改造工作之後,居民都 能夠捐棄教派之見,共同為當地環境來打 拼。

在環保義(志)工的倡導、推動及居民 的配合下,參與改造社區普遍進行環境整 潔、垃圾減量、資源回收或環境綠美化等工 作,已明顯提昇社區的生活環境品質。如台 北縣樹林鎮彭福里每周日由里長代領社區 義工進行街道清掃,整個社區保持的非常乾 淨;台南市金華社區在柯崑城理事長及環保 義工合作下,首創空地代管制度,一方面清 除髒亂,美化環境,另則作為停車位,每年 為社區居民節省數萬元停車費,最讓民眾津 津樂道。台中縣潭子鄉潭陽社區則以電信局 廢棄水泥板回收做步道地磚、廢棄屋樑改造 成椅子、廢棄鋼條改成拱門種植九重葛、收 容老樹及廢棄奇石、石輪等方式營造石牌公 園,其應用廢棄物之巧思令人讚嘆。

台南縣南化鄉關山社區位於南化水庫 集水區,為保護水庫水質,社區居民養成不 用除草劑清除道路兩旁雜草,學校污水導引 入人工濕地進行淨化,並訓練學生擔任解說 員,協助溪流生態保育。宜蘭縣無尾港文教 基金會定時翻耕防止陸化,並於春耕季節,

補充棲地食源,減少水鳥至外圍農田覓食造 成農民損失,留住更多水鳥在保護區內,讓 無尾港水鳥保護區成為永續的生態園。屏東 縣新埤鄉建功社區在義工的努力下,不但開 闢數公頃社區森林,更引進當地湧泉,建造 豐富的埤塘生態。

新竹縣新埔鎮九芎湖文化發展協會、彰 化縣溪湖鎮大突社區發展協會、花蓮縣壽豐 鄉 水 璉 社 區 發 展 協 會 推 動 生 物 多 樣 性 保 育。九芎湖社區民眾栽種白雞油,以復育當 地特有獨角仙;溪湖鎮大突社區建立自然生 態園成為居民休閒及附近學校戶外教學的 好去處;壽豐鄉水璉社區則積極進行百合花 復育。

在溪流保育方面,嘉義縣阿里山鄉山美 社區在環保署協助下,除了運用高山? 魚資 源發展生態旅遊,加強當地部落家戶綠美 化,培訓解說人才及製作生態解說摺頁,深 化參訪民眾知性之旅。新竹縣關西鎮釣魚暨 環保協進會則進行關西鎮鳳山溪支流四寮 溪棲息環境改善工程,營造魚兒能有更好的 生存空間。

此外,彰化縣埔鹽鄉永樂社區不老英雄 團除了努力維護當地環境整潔,並發展當地 花椰菜乾,籌集活動中心興建經費;台北市 北投區奇岩社區結合居民推動共同購買、彰 化縣福興鄉福寶社區利用蚵殼打造白色沙

(6)

環境教育學刊 第二期

灘、台北縣三重市重新社區窗外有藍天活 動,鼓勵居民機車定檢、彰化縣二林鎮華崙 社區架設風車發電,推廣綠色能源及台南縣 仁德鄉二行社區開闢人工濕地處理社區生 活污水等作為,已逐漸發展成為社區環境管 理模式,頗值得其他社區參考引用。

二、組織技術服務團,辦理人才培 訓、編撰操作手冊與技術研發

為協助社區執行改造工作,環保署分別 委託中華民國社區營造學會(87-88 年度)、

台灣產業服務基金會(89 年)、社團法人彰 化縣大地保護協會( 90 年)及鴻馬國際事業 有限公司(91 年)等單位組織技術服務團,

邀請專家學者赴社區現勘指導及提供諮詢 服務、辦理座談會、經驗研討會及培訓「環 保社區輔導員」、發行三期「生活環境改造 通訊」、編撰「垃圾變黃金」、「自然步道劃 規執行手冊」、「社區空間改造」、「社區環保 營 造 操 作 手 冊 」( 行 政 院 環 境 保 護 署 , 2000a,b,c, 2001b)、「資源調查、願景規劃及 行動計畫」、「社區環保資源運用參考指引」

等操作手冊及環保社區導覽指南(行政院環 境保護署,2001c)。

三、辦理宣導、成果展示、觀摩與 獎勵活動

加強本計畫理念及作法之宣導,將有利 參與層面之擴展。因此,辦理「生活環境總 體改造巡迴說明會」(86 年)、「生活環境改 造成果觀摩會」(87-90 年)、「社區環保工作 策勵營」及「社區環保工作成果展示會」(91 年)、參加行政院經建會「全國城鄉風貌展

示觀摩會」,展示社區環境改造執行情形 (87-88)、架設「社區環保行動網」、編印「參 與的年代」及「生活環境總體改造簡介」宣 導摺頁,製作「永遠的在地人」、「心.桃花 源」錄影帶及互動式光碟,刊登「與自然對 話」廣告、製播「前進社區」電視節目六集、

宣導短片三支、88 年度與聯合報系文化基金 會合辦「跨世紀社區營造,生活環境改造計 畫」活動,開闢專欄報導社區改造經驗,並 舉辦「打造新故鄉」徵文比賽(行政院環境 保護署,1999)、編撰「營造新桃源」專集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1a)等系列活動,

讓民眾對社區改造有所領略,進而投入參 與。

此外,透過全國環境保護模範社區遴選 表揚之獎勵機制,以鼓勵社區居民,運用社 區自有資源,推動環境保護及倫理建設,追 求合於國民健康、安全、舒適之環境品質,

並加強經驗傳承。

四、發行環保認同卡

環境保護的議題在最近幾年以來,已成 為我國最熱門的話題及社會運動之一。不論 在民間或在政府單位都可發現對環保議題 表現高度的關切與投入,但不可諱言的企業 體及消費者在解決此一問題中扮演舉足輕 重的角色。近來這二個角色的自我覺醒及雙 方的互動,使得整個產品的行銷及消費方式 逐漸發生改變,促成「綠色行銷」及「綠色 消費」熱潮的興起。

為使國內「綠色行銷」及「綠色消費」

密切結合,有益國內生活環境品質的提昇,

經邀時報文教基金會、彰化縣大地保護協

(7)

參與式環境教育

會、台南市光明里、台南市金華里、高雄環 保媽媽服務隊、台北市環保義工隊、國際扶 輪第 3480 地區環保委員會、資誠會計師事 務所等民間團體、地方環保機關及熱心環保 人士共同發起與銀行業合作發行「環保認同 卡」。該卡除了具備一般塑膠貨幣的功能 外,具有以下三項特色: 透過折扣優惠,

促使持卡人力行綠色消費,如採購環保標章 產品、購物自備購物袋……等。 發卡單位 自年費、消費額中提撥一定比例金額或接受 持卡人刷卡捐款,贊助社區環境改造工作。

經由認同卡的發行,掌握民間愛好環保人 士,建立環境教育宣導新管道,提高對環保 工作的認同及參與榮譽感。

為尋求合適發卡銀行,環保署於民國 85 年 10 月中旬透過中華民國銀行商業同業公 會聯合會函邀國內公私立銀行及外商銀行 參與,結果計有遠東銀行、中央信託局、台 北銀行、安泰銀行、富邦銀行、美國銀行、

台北中小企銀、上海銀行、台灣中小企銀、

萬泰銀行及第一銀行等十一家銀行提出發 卡計畫。經十二位評審委員評定富邦銀行所 提發卡計畫最佳,其次為台灣中小企業銀 行、第三為第一商業銀行。富邦銀行所提計 畫同意由手續費收入中提撥百分之二十(每 筆消費額的千分之三.二),贊助社區環境 改造計畫。

環保認同卡於民國 86 年 6 月 5 日發卡,

該卡採用「環保認同卡圖案及口號設計比 賽」優勝作品為卡面圖案,以民眾手拉著手 站在地球上的圖案及「新環境運動」為口 號,來呈現結合眾人的力量,促成另一股新 的全民運動,達成一個全新的生活環境。

陸、結語

環 境 教 育 必 須 日 積 月 累 才 能 看 到 成 效,且必須有充分的信心與耐心,並持之以 恒的推動「永續發展」為目標之環境教育,

才能生根、茁壯與開花結果。

社 區 並 非 透 過 磚 塊 及 柏 油 創 造 出 來 的,而是由合作意願、共同意識及志同道合 的一群人在強化及頻繁互動的社會關係中 所建立的。社區環境改造計畫之推動,增進 了民眾的環保 知識及技能,並化為環保行 動,未來環保署將在此良好基礎上,繼續推 動社區環境改造計畫,以母雞帶小雞的作 法,由點擴大為面,提昇參與層面至鄉鎮市 層級。期望透過以地方需求為依據,以地方 民眾生活為中心,輔以參與式的學習,全面 活化社會對環保議題的關切與投入,落實全 民環保工作。另藉由綠色企業、商業及產業 振興,協助社區建立健全的財務計畫,並能 自立、自律處理公共事務,達成永續性發展。

柒、參考文獻

王俊秀(1994)。環境社會學的出發-讓故 鄉的風水有面子,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313 頁。

王惠君譯(1997)。故鄉魅力俱樂部,台北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329 頁。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1999)。打造新故鄉,

200 頁。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0a)。生活環境改造 操作手冊 01-垃圾變黃金,40 頁。

(8)

環境教育學刊 第二期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0b)。生活環境改造 操作手冊 02-社區步道規劃執行手 冊,69 頁。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0c)。生活環境改造 操作手冊 03-社區空間改造,73 頁。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1a)。跨世紀生活環 境改造-營造新桃花源,150 頁。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1b)。社區環保營造 操作手冊,56 頁。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01c)。環保社區導覽 指南,104 頁。

李永展(2000)。永續發展-大地反撲的省 思,台北巨流圖書公司,334 頁。

翁徐得、宮崎清(1996)。人心之華-日本 社區總體營造的理念與實例,臺灣省手 工業研究所。

梁明煌、蔡慧君(2000)。教育部國家級環 境教育政策與行動中程計畫規劃,教育 部環保小組。

許世璋(2001)。我們真能教育出可解決環 境問題的公民嗎?論環境教育與環境 行動,中等教育 52(2): 52-75。

黃煌雄、郭石吉、林時機(2001)。社區總 體營造總體檢調查報告書,遠流出版事 業有限公司。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明文書局,

321 頁。

劉潔心、晏涵文(1996)。師範院校環境教 育介入研究-著重師院學生負責任環 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成效分析,八十 六 年 度 環 境 教 育 研 討 會 論 文 彙 編 : 49-70。

劉蕙苓(2000)。重見家園-社區再造的故

事與省思,台北企鵝圖書有限公司,350 頁。

謝慶造譯(1998)。夥伴:鄰里-公司合作 模式的社區復甦實例,台北創興出版 社,296 頁。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從 7000 年前至 10000 年前黃河流域中原地區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

模里西斯具備市場經濟模式,世界銀行公布之 2019 經商環 境報告(2018 Doing Business Report),模里西斯再度在非

4 社團法人台中市健康長青協會 行銷策略規劃 5 臺中市環保生態保育志工協會 擬訂行銷策略 6 南投縣仁愛鄉萬豐社區發展協會 遊程活動規劃及行銷

二、為因應國內外環境、我國產業發展及人口結構之改變,勞動部推動

大公段木香菇農場位於台東縣大武鄉山豬窟休閒農業區 上,海拔 516 公尺,40 餘年來的環境保育之下,目前農場 裡林業資源

城市面貌 社交生活 創科發展 交通運輸 鄉鎮發展 飲食文化 文物保護 環保建設 區域發展 消費模式 教育發展 國際事務 家庭生活

結合 NPO 或 NGO 團體基於組織使命及發展推動文化與教育、觀光與

一、工業革命與19世紀社會背景 二、工業革命對設計環境的影響 三、平面設計的新形式與新媒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