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個人作品分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五章 個人作品分析 "

Copied!
2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五章 個人作品分析

一、 防風林系列(一)---海風

夏季的南台灣海邊,滾燙的沙土讓人無法駐足,令人驚奇的 是,在寸草不生的沙灘上,卻矗立著密密麻麻的防風林,這種號 稱「澳洲鐵木」的木麻黃樹,具有頑強的性格和強大的生命力,

即使朔風烈烈夾帶著飛沙橫掃而來,亦無法使其向惡劣環境屈 服。綿延無際的海岸上,防風林如千軍萬馬的軍陣,排列在海防 線上,儼然像一座綠色的長城,庇護著城內的子民。

在這幅作品當中,我採用「之」字形構圖,使畫面形象向 外延伸,並且注意樹林的律動感。色彩上則突出層次對比,採用 大量的石綠,將綠浪翻湧的樹葉分層點染,層層加厚。沙灘以堵 石和藤黃刷染,呈現一面暖調子,與樹林形成對比。循著動線將 視覺焦點引導至停泊於岸邊的竹筏與漫步在沙灘上的釣客,而遠 方的防風林,亦慢慢地令其消失於海天一色之中。

(2)

海風 135*68 2002(宣紙,水墨)

(3)

二、 防風林系列(二)----假日

防風林裡除了密植的木麻黃外,還有流淌在其中潮溝,我注 意到它有時飽滿,有時低落,這主要是與潮汐有關。大海是母親,

潮溝是連接大地的「臍帶」。大海一向是寬懷大量,取之不盡,

用之不竭的,所以潮溝比一般陸地的河川來得幸福。河川靠山,

有時候靠不住,一旦亢旱時節,生機即萎縮;潮溝靠海,來源充 足,不會口渴難奈。

潮溝旁邊,長出一些不知名的植物,所認識的,只是羊馬 齒莧、草海桐……,其它,十分陌生。可是,真佩服大家強韌的 生命,迸發一簇簇的綠。因為鹹鹹溼溼的海水,浸淫之久,鹽分 量重,浮現霜白的現象,它們不怕磽瘠的環境,守著潮溝,守著 自己。

假日的時刻,騎著鐵馬穿越樹林,我還發現到樹叢裡也有 另一個天地,成群的鳥兒棲息在枝頭上,牠們隱密的在這裡建築 牠們的天地,雖然不見牠們的蹤影,但我聽見裡頭正在合開一場 演唱會。

(4)

假日 135*68 2002(宣紙,水墨)

(5)

三、 防風林系列(三)---尋幽

想看海,先碰到的是防風林,像一道牆隔著大海與陸地,遠 遠地,它是大海走向的「指標」。一靠近,海洋的氣息,撲鼻而 來,隱隱約約也聽到了浪曲….潮音….。七股海邊擁有廣闊的木 麻黃,密布濃深,一踏入,即可感受其氣勢,往內延伸,沙丘起 伏,漫步其間,濃蔭相照,斜陽追逐,如入翠綠隧道。在茂密的 林間,安排蜿蜒小徑做暗示性的延伸,使得動線與景深的互動更 相宜,此畫以印象派外光方法與傳統的水墨方式結合,適當表現 陰影,用點、線、面及其組合造形來表意,畫面結構接近於西畫 風景的處理。喜歡垂釣的我,在林間邂逅不知名的小黑狗,竟成 了莫逆之交。收起了竿,漁簍空空地,連水也裝不下,而我的心 卻暖暖地,當我走入這片綠意盎然的樹林裡,應該還有更多可釣 的希望和驚奇吧!

(6)

尋幽 135*68 2002(宣紙,水墨)

(7)

四、 防風林系列(四)----痕跡

以木麻黃為主體的防風林,要防風,要擋沙,它們在「工作 崗位」上,不知道能活多久?看它們一棵棵的姿態,有的很堅強,

有的狀似憔悴。但不論堅強或憔悴,都要扛起偉大的責任。豈只 是防風擋沙,有時候還得阻遏沖擊上岸的澎湃浪潮。…存在,是 為了捍衛此地漁村的人、土、物。造林者安排它們,有充分的理 由,因為它們對惡劣的環境,有相當的適應能力,而相處便是緣 分,團結便是力量,防風林每一位「成員」,有如同胞兄弟,貼 近而親切。雖然無言無語,彼此卻有默契。我們覺察得出來,木 麻黃已認命,命運就是注定在這裡,一夥兒共度日月星辰。走過 它們的面前,不至於肅然起敬,起碼很尊重。

此外,風吹沙移,風沙是好伴侶。西海岸的土質乾鬆,細土 為風吹散,被防風林擋住而日積月累,沙丘有稜角、有線,線條 或如魚鱗狀、或作漩渦狀,或作放射狀,那是天然的圖案,再高 明的畫家,也難以捕捉其神韻,因為它總是不安於室地一直在變 化當中。「一個腳步,一個印」,踩在那裡,那裡就留下深深的痕 跡,回首來時路,不覺令人內心頓發思古之悠情,感觸萬千。

(8)

痕跡 135*68 2002(宣紙,水墨)

(9)

五、 防風林系列(五)---暮歸

木麻黃的蔭影下是一個天地,異地來去的人,村裡的男女老 少,在沙少傳響的風息裡,擁有不同的心情,也握有不同的命運,

木麻黃的蔭影從不分疏淺濃密,一個人可以把喟嘆留在這裡,同 樣的,也可以把所有的歡樂全部帶走,孤高的木麻黃站在路邊,

從不多說一句話。而村人在繁忙勞碌的工作中,也有透徹的境 界,他們在固執中,也有他們的拙誠;他們願意求取心靈的平靜 遠超過繁華富貴,他們安於自己的步伐,也了解自己的能力,他 們跨出的每一個步子,對自己、對田園都是一種承諾。木麻黃懂 得他們的意志,也接納他們的意願,他們便這樣地與木麻黃融合 為一,他們怎能貪圖一份獲得,改變木麻黃在心中的份量與情誼 呢?此幅作品採「S」型構圖,在橫柯交錯的枯木林中,露出荷 擔的村人在夕陽餘暉之下緩緩踏上歸途,紅磚瓦屋雖然老舊,卻 是心靈的避風港。在靜謐的防風林裡,村人刻苦耐勞,樂天知命,

自有一套與天地共融共處的生活哲學,這該是生活在塵囂樊籠的 都市人所嚮往的吧!

(10)

暮歸 135*68 2002(宣紙,水墨)

(11)

六、 潟湖漁塭系列(一)----晨渡

潮溝是陸地和海水溝通的「管道」,卻被漁人看中了,利用 來養蚵生產,這些竹竿雖然參差不齊,但是很守規矩,站在那裏,

無言無語,陽光照著它的影子,映在水裡,如風吹波動,剎那間,

也是一種優美的旋律,近瞧遠眺,小小景觀,也扣人心絃。溝的 兩邊充滿著適宜海邊生長的植物--紅樹林,還有海桐、海檬果 之類的灌木叢。也許象徵文明的「怪手」尚未抵達的所在,才能 夠讓野生植物成為強勢的族群。清晨撐著一支竹竿,把自己當作 武陵人,尋幽攬勝,遇著一位漁夫,在水連天,天連水,一片白 茫茫的地方發現了人影,彼此都很友善,打個招呼,我認為他才 是大海的「主人」,而我只是「過客」。多麼樂意像他,所處的生 活天地裡,除了風浪外,別無擁擠、緊張、匆忙,屬於嘈雜社會 的感覺。縱使有風浪我想他也不怕,因為他撐著小筏,游移於淺 近海域,等於沒有「險象」,生長在海邊,他們早就明白「靠山 吃山,靠海吃海」的道理,而且以行動來印證它的真實性。

(12)

晨渡 135*68 2002(宣紙,水墨)

(13)

七、 潟湖漁塭系列(二)-夕照

潟湖是指沙洲和海岸之間所圍成的水域,當地漁民稱之為

「內海仔」。所謂「倚山食山,倚海食海」,在這片海域裡,漁民 養蚵、養蛤貝、撈魚苗,掛定置網,大海已經成為他們的生活飯 碗了。早期養殖牡蠣(蚵)的方式非常簡單,先把竹片來蚵殼直接 插在海灘上,牡蠣自行附著生長,稱作插篊式,要一年以上才收 成,現在已不用。目前以吊棚式、倒棚式和浮棚式為主。吊棚式 主要養殖區分布在較深的潮溝附近,先以刺竹或麻竹插入沙灘,

再以桂竹縱橫綁成每格一至二尺見方左右棚架,再將一串串牡蠣 殼垂入水中。倒棚式多搭設在水深一公尺左右的淺灘,搭建方式 和吊棚大同小異,不過它只有縱桁,浮棚式將竹子綁成縱橫架固 定於保麗龍等浮體上,將蚵殼垂掛於下,隨漲退潮上下,牡蠣長 期在水中,發育最好。(註 1)然而不管以何種方式養殖,這種與 天爭,與海爭的生活畢竟是辛苦的,但在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 的是一張張滿足的臉和一顆顆親切熱忱的心,以及豐收的喜悅笑 容,如黃昏夕陽照耀水面那麼燦爛。

(14)

夕照 135*68 2002(宣紙,水墨)

(15)

八、 潟湖漁塭系列(三)-春晨

漁塭,是鹽分地帶重要的景觀,小孩子天真的說,它像個「大 池塘」,形容得真好,看水面盈盈,一片漠漠,波光粼粼…….

偌大的區域,毗鄰海岸一、二十公里,這是漁村的天然資源,漁 夫的私有財富。在這個大地,誰擁有多少的空間,誰就擁有多少 的幸福,如同農家的田畝,從事生產的據點。「有土斯有財」,暗 地裡羨慕其廣闊的空間,老漢卻苦笑,說是養魚的「堀仔」不值 錢,不比在大都市裡「寸土寸金」。老婦亦搖搖頭,道出少年仔 沒人要養魚了,似乎在強調自己是老的一代,老的一代與踩踏的 家園,有貼切的緣份,割捨不了一種生於斯,長於斯,得把力量 和智慧,溶入大地、池塘、水的感情。

在春天的早晨,大地換上新裝,漁塭岸上新抽的綠芽與嫣紅 的磚堤成了強烈的對比,參差交錯的長竿與藍天輕輕的對話。養 魚人撐著小小的筏,靜靜的推移,「人在江湖」怡然自得,活像 是莊稼人盤桓在平疇沃野,幹活兒的,你無需問他划往何處?因 為得到的答案是連他自己也未知,或許這就是漁人的生涯,他與 生俱來就與這個地帶結下深厚的感情吧!

(16)

春晨 135*68 2002(宣紙,水墨)

(17)

九、 潟湖漁塭系列(四)-豐收

養殖虱目魚,是漁夫的生活之一。據說追溯到鄭成功時代,

此地就已有圍瀦放養,而且這個地帶為本省最大宗產地。還有一 種花跳魚,是新興的「寵物」,相同的漁塭,多豎立幾根支柱,

牽引鐵絲舖絲網,為的是防範白鷺、夜鷺的偷襲,虱目魚的捕撈 常依市場需要而定,一般分成哺流和暝流兩種:哺流大約下午一 點以後捕撈,入夜以前抓完運往北部魚市場出售;暝流是半夜抓 魚,清晨供應本地及附近市場(註 2)。聖經上說:「痛苦的撒種,

必然歡呼的收割。」,漁民平時執著的守著工作崗位,小心呵護 魚苗,無怨無悔,這就是討海人的性格,在收穫的季節來臨時,

他們還得分工合作,有的人撐篙駕筏,有的人牽網,有的人抓魚,

這種齊心協力、同舟共濟的默契,不禁令人也分享了這份豐收的 喜悅。

(18)

豐收 135*68 2002(宣紙,水墨)

(19)

十、 沙洲系列(一)-野渡

沙洲,覺得它很美很可愛,洲塊有大有小,沒人能瞭解何以 如此錯落有致,只知道是在河流的出海口,土質乾鬆,細沙為風 吹散,被防風林擋住而日積月累,看海的人少在走動,我倒是心 嚮往焉。

沙丘似乎有意排除草木的滋生、發展,但是木麻黃偏偏不信 邪,它們已在沙丘上擁有一席之地,橫躺在水面的枯木道出歲月 的痕跡,前仆後繼,後生的木麻黃欣欣向榮,誓言完成捍衛疆土 的「使命」。然而防風林是人工培植的,並非宿命安排它該落腳 在此,相較之下,小草就顯得心甘情願些,它們自己投胎此地,

繁衍它們的族群,完全能耐鹽分的習性,是別的競爭對手缺乏的 條件。人類應該感謝紮根於這裡的一草一木,點綴幾許的生意亮 綠,海之隅,最需要綠色植物的舖陳。

水面上有一葉小筏,擺渡的人不知身往何處,也許茂密的防 風林裡,可以找到他的行蹤。

(20)

野渡 135*68 2002(宣紙,水墨)

(21)

十一、 沙洲系列(二)-停泊

沙洲上,小小的漁村,小小的漁港,累積漁人的夢,一 走近,就有一股魚腥味,溢於空氣中。竹筏星羅棋布,好比 車站逗留的旅客,擁擠也好,稀疏也罷,總是把小漁港妝扮 成「可觀」的風貌。當漁船緩緩地靠岸,繫著纜繩後,雖然 是一身疲憊,但卻也充滿回家的喜悅,岸邊等待的人,勤快 的幫忙,呈現一陣歡歡喜喜的場面,溪岸廣大的沙丘,猶如 巨人伸出雙臂,擁抱著溪床,日落黃昏,林間的枯枝,篩落 日頭餘暉,縱橫交錯的樹影,將原本單調的沙丘彩繪得繽紛 浪漫。一座水泥拱橋,凌空架勢,站在橋頂俯瞰流水悠悠,

夕陽西下,放鬆心情,佇立在台灣最接近落日的地方,看大 海、看晚霞,感受大自然的奧妙,何嘗不是樂事一椿?

(22)

停泊 135*68 2002(宣紙,水墨)

(23)

十二、 沙洲系列(三)-採集

我常常覺得自己對生活週遭的地理環境,不很熟悉,往 往捨近就遠,去朝拜什麼山水風光。看!眼前的曾文溪口,

是多麼的空靈,多麼的迷濛,卻未曾深刻地去感受,感受這 荒郊野外,「水連天,天連水」的美。或許陽光尚未驅散那 一層煙霧水汽,但迷濛中,還可見遠方沙洲的另一個世界,

隱隱約約,如夢如幻。

突然看到幾個人坐在筏上,划行於小溪流中,說他們孤 獨?但有小溪流陪伴;說他們不孤獨?整個視線裡空空蕩蕩 的,只是幾個人擁有這個世界。流域不是很遼闊,夠了,容 納得了他們與筏仔,逍遙自在,心滿意足。他們一定對這條 小溪流充滿著希望,人總是為希望而活著。悠遊水上,企圖 從水中撈取些什麼。水底有野生的魚蝦,設置網罟當陷阱,

把入網的魚蝦從網尾傾倒出來,或是拎起搭設在竹架上的蚵 串,帶回讓婦女們剝挖。在鄉間,有些人的工作卑微,方法 守舊,可是心情相當的寧靜、穩定。生活,即有綺麗的色彩,

但是平淡,平實,不必承受風險,未嘗不是一種幸福。

(24)

(25)

註釋

註 1 : 台南縣政府 :《台南縣鄉土戶外教學手冊》,1999,頁 C2~1。

註 2 :黃文博:《魚鹽大地》,2001,頁 26。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年級學生對於【校園美感小 旅行】的學習活動,充滿著期待與 興奮,尤其請小朋友藉著肢體動作

• A2: 黑水指的是臺灣海峽,俗稱黑 水溝。以前的人要冒險渡過臺灣海

迷迭香學名原意是海水的露珠,為常綠灌木植物,他有對生狹長的葉片,略帶

其實在原著中,格列佛有進行第三度航海:格列佛的船隻被日本的海盜船

威遠炮臺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古戰場,也是虎門海口防務的主要陣 地。炮臺平面呈月牙形,全長 360 米,高 6.2 米,寬 7.6

很多人喜歡去海邊,就是因為覺得蔚藍的大海彷彿能把所有的煩悶也

由是觀之,我認為兩篇的抒情 手法並不相似。首先〈蒹葭〉用了 借景抒情的手法,情景交融。作者

由於此,遂使觀音轉向女神趨近,性質為之一變,成為守護航海平 安之神而被祀奉於海中之島嶼。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