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雄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高雄市國小教師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參與之研究"

Copied!
11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104. 8.

(2)

(3) 50. i.

(4) 480. 476. SPSS for Windows. 17.0. t (Scheffé). ii.

(5) A Study on Teacher Stress and Recreation Sport Particip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stress and recreation sport particip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A total of 480 questionnaires were sent and 476 valid response samples were selected through cluster sampling. Using SPSS for Windows 17.0, the data was analyzed with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ce sample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é posterior comparison, Pearsonʹs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their stress is below the average, thus they feel the pressure from working role and student behavior. 2. Different age, marital status, teaching duties(assumption of office), and school scal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eacher stress, but different gender hasnʹt. 3. The recreation sport particip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have found frequently taking part in outdoor sports. 4. Different gender, age, marital status, teaching duties(assumption of office)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recreation sport participation, but different school scale hasnʹt. 5. Teacher stress and recreation sport participa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Kaohsiung City have foun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Due to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everal suggestions have been made to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s and schools, further studies as well. Hopefully the study will benefit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ʹ participation in recreation sport.. Key words: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teacher stress, recreation sport participation iii.

(6) ........................................................................................................................ i ................................................................................................................ ii ............................................................................................................... iii ...................................................................................................................... iv ...................................................................................................................... vi .................................................................................................................... viii .......................................................................................................... 1 ................................................................................................................... 1 ................................................................................................................... 3 ................................................................................................................... 4 ................................................................................................................... 4 ................................................................................................... 5 ................................................................................................. 7 .............................................................. 7 ............................................................33 ............................................53 .................................................................................. 55 .................................................................................................................55 iv.

(7) .......................................................................................57 .................................................................................................................59 .................................................................................................................60 .................................................................................................62 .................................................................................. 63 ............63 ............68 ..77 ............88 ........................................................................................... 91 ............................................................................................................................91 ............................................................................................................................93 .............................................................................................................. 96 .........................................................................................................................96 ...................................................................................................................... 102 ..................................................................................................................... 103 ...................................................................................................................................... 103 ...................................................................................................................................... 104. v.

(8) 表 2-1 國內外學者 對壓力 定義研 究之一 覽表 ................................................ 8 表 2-2 國內外學者 對教師 工作壓 力定義 研究之 一覽表 ............................... 9 表 2-3 國內外學者 對教師 工作壓 力來源 研究之 一覽表 ............................. 18 表 2-4 壓力來源分 析表 .................................................................................... 20 表 2-5 教師性別與 工作壓 力之研 究結果 ...................................................... 23 表 2-6 教師年齡與 工作壓 力之研 究結果 ...................................................... 26 表 2-7 教師婚姻狀 況與工 作壓力 之研究 結果 .............................................. 28 表 2-8 教師擔任職 務與工 作壓力 之研究 結果 .............................................. 30 表 2-9 服務不同學 校規模 教師與 工作壓 力之研 究結果 ............................. 32 表 2-10 國內外學者對 休閒定 義研究 之一覽 表 ............................................ 34 表 2-11 國內外學者 對休閒 運動定 義研究之 一覽表 ................................... 37 表 2-12 國內外學者對 休閒運 動參與 定義之 一覽表 ................................... 45 表 2-13 國內教師休閒 運動參 與之研 究一覽 表 ............................................ 46 表 2-14 工作壓力與休 閒運動 參與之 關係研 究一覽表 ............................... 54 表 3-1 高雄市國民 小學學 校規模 及比例 表 .................................................. 57 表 3-2 正式樣本人 數分配 表 ............................................................................ 58 表 4-1 正式樣本基 本資料 分析表 ................................................................... 64 表 4-2 受試者工作 壓力各 因素構 面得分 情形表 .......................................... 66 表 4-3 受試者休閒 運動參 與各因 素構面 得分情 形表 ................................. 67. vi.

(9) 表 4-4 不同性別之 國小教 師在工 作壓力 各因素 構面之差 異情形 ............ 69 表 4-5 不同年齡之 教師工 作壓力 之單因 子變異 數分析摘 要表 ................ 70 表 4-6 不同婚姻狀 況之國 小教師 在工作 壓力各 因素構面 之差異 情形 ... 71 表 4-7 不同現任職 務之教 師工作 壓力之 單因子 變異數分 析摘要 表 ....... 73 表 4-8 不同班級數之教師 工作壓 力之單 因子變 異數分析 摘要表 ............ 75 表 4-9 不同背景變 項教師 工作壓 力之驗 證結果 總表 ................................. 76 表 4-10 不同性別之國 小教師 在休閒 運動參 與各因素 構面之 差異情 形 . 77 表 4-11 不同年齡之 教師休 閒運動 參與之單 因子變 異數分 析摘要 表 ..... 79 表 4-12 不同婚姻狀況之 國小教 師在休 閒運動 參與各因 素構面 之差異 情 形 ............................................................................................................ 82 表 4-13 不同現任職務之 教師休 閒運動 參與之 單因子變 異數分 析摘要 表 ................................................................................................................ 83 表 4-14 不同學校規模之 教師休 閒運動 參與之 單因子變 異數分 析摘要 表 ................................................................................................................ 86 表 4-15 不同背景變項 教師休 閒運動 參與之 驗證結果 總表 ...................... 87 表 4-16 國小教師之休 閒運動 參與及 工作壓 力之相關 分析摘 要表 .......... 88. vii.

(10) 圖 2-1 Kyriacou 與 Sutcliffe 教師工 作壓力研 究模式 ...........................................12 圖 2-2 Moracco 與 McFadden 教師 工作壓 力理模式 .............................................14 圖 2-3 Tellenback、Brenner 與 Lofgren 教師工 作壓力 模式 .............................16 圖 2-4 休閒、休閒 活動及 休閒運 動之關 係圖 .........................................................36 圖 3-1 研究架構圖 ....................................................................................................................56 圖 3-2 研究流程圖 .....................................................................................................................61. viii.

(11) 本章主要 在敘述研 究的動 機、研究 目的,並提 出研究 問題,解釋 重 要的名詞, 最後說明 研究範 圍與限 制。. 教育對提 升國家的 競爭力 具有正 面的意 義,而教 育改革對 我國未 來 人才的培育 ,也是扮 演著非 常重要 的角色 ,在網 路數位工 具成為 重要的 學習工具以 及啟動十 二年國 教的背 景之下 ,教師 如何活化 教學及 因材施 教,將填鴨 式的教育 轉向啟 發式的 教育, 把學習 主權還給 學生, 也就變 得相當重要 了。 教師的教 學改變,必 需先從 增進自 我專業 知能及 提升網路 數位工 具 應用的能力 開始。因 此各縣 市教育 局規定 各國小 教師必須 利用週 三下午 辦理各校教 師進修研 習活動 ,並且 也鼓勵 教師在 平日、周 休二日 及寒暑 假參加各種 研習活動 。更定 訂部分 專業科 目授課 教師,必 須取得 相關認 證,否則不 能任教該 科的規 定,使 得國小 教師在 繁忙的教 書工作 之餘, 必須大量及 密集的進 修,這 些進修 對提升 國小教 師專業知 能確實 有所幫 助,但也帶 給老師許 多額外 的工作 負荷。 在教育 鬆綁政策 下,家 長權力 擴充,學生 的行為比 以往更 難管教 ,教師 又必須 面對少子 化減班 超額調 動、政府財 政困難要 延長教 師退休 年資等 的問題……,對教 師而言 ,不 論資淺或資 深的教師 都感受 到比以 往更大 的工作 壓力。教 師工作 環境封 閉,在長期 及大量的 工作之 下,身 心未能 得到充 分的休息 ,又常 常被工 作壓力壓 得喘不過 氣來,教師身 心健康的 問題十 分令人 擔心,Corbin 與 1.

(12) Lindsey (1993) 就指出過度的壓 力會造 成包括 精神分 裂、沮喪 、頭痛 、 失眠、癌症 、高血壓 、心臟 病、消 化不良 、胃潰 瘍、結腸 炎、腹 瀉、便 秘、頻尿、水 腫、下背痛、血液凝 固時間 增長及 膽固醇濃 度增加 等疾病 。 而林新龍(2005)的 研究也 曾指出 ,台灣 目前已 有許多國 小教師 出現慢 性疲勞、憂 鬱、失眠 、情緒 低落, 甚至是 心血管 疾病。教 師身負 培育國 家未來人才 的重責, 若因工 作量過 多、壓 力過大 而導致身 心失去 健康, 除了影響教 師本人及 其家庭 外,對 國家而 言更是 造成重大 的損失 。因此 有必要對於 教師工作 環境壓 力的現 況做一 探討。 身為高雄 市國小 教師之 一員,探討 高雄市國 小教師 工作壓 力的現 況為本 研究的動 機一。 休閒運動可以 增強免 疫力、 預防疾 病發生 、還可以 促進身 體健康 , 紓解壓力 ,促 進群體 社會的 和諧、 振興經 濟……,有多 方面的 功能( 卓 俊辰,1990;許志賢,2002;游錫 霖,2009) ,教 師雖具有 寒暑假 的優勢 , 應可以利 用此優勢 放鬆身 心,達 到紓解 壓力的 目的,但 根據研 究文獻 指 出教師在 休閒運動 參與方 面,除依教 師背景 不同有所 差異(蔡文 毅,2004; 石宜正,2006;吳水丕、呂佩珊,2008;刁怡 仍,2012;周辰芳,2013)、 不同區域 參與休閒 運動現 況也不 盡相同 外(吳 水丕、呂 佩珊,2008;游 錫霖、藍 孝勤,2009;林郁 捷、黃俊傑,2012),整體教 師參與 休閒運 動 的情形普 遍不高( 吳承典 ,2003;蔡文 毅,2004;吳槐芬,2005;黃文 宗,2006;陳 彥光,2007;洪玉萍,2010;刁 怡仍,2012)。教 育改革 正 如火如荼 的進行, 高壓工 作環境 下的教 師,無 法在平日 及寒暑 假放鬆 心 情參與休 閒運動, 這對教 師身心 健康而 言是不 利的現象 。運動 可以釋 放 多巴胺、 血清素、 正腎上 腺素, 多巴胺 可以使 人快樂; 血清素 可以幫 助 人調適情 緒、增加 記憶力 ;正腎 上腺素 更可以 提高注意 力,對 於教師 紓 解工作壓 力皆具有 正面的 意義( 謝維玲 譯,2009 )。因 此對於 教師休 閒 運動參與 的現況瞭 解是有 其必要 性的, 本研究 的動機二 即為探 討高雄 市 國小教師休 閒運動參 與的現 況情形 。 熊宗志(2011)指出雲林縣 國小教 師休閒 運動涉 入的程度 對教師 工 2.

(13) 作壓力有 干擾性的 影響, 林雨軒 (2010)指出 桃園縣國 小教師 休閒運 動 參與程度 愈高,工 作壓力 的感受 愈低, 曾文宏 (2013)指出基 隆市國 小 教師休閒 運動參與 的次數 與工作 壓力中 的「工 作負荷」 達顯著 負相關 , 劉文淑(2012)指出工作 壓力會 透過休 閒活動 參與,對 桃園縣 國小教 師 工作滿意 度產生調 節效果 ,黃智 慧(2003)的研究亦指 出,適 度的運 動 對減緩國 小教師工 作壓力 有正面 的效應 ,綜合 上述休閒 運動對 改善教 師 工作壓力 的狀態確 實有所 幫助。高 雄地區 從 2010 年縣市合併 後,教育 行 政與教學 規定大幅 變動, 為因應 變動, 高雄市 國小教師 工作負 荷及壓 力 增加不少 。因此對 於高雄 市國小 教師工 作壓力 與休閒運 動參與 的關係 有 必要作一探 討,此為 本研究 的動機 三。 教育改革 需要靠教 師來執 行,如何 促進教 師進行 適當的休 閒運動 , 讓教師在 繁忙的工 作之餘,紓 解工作 壓力,達到 自我滿足 並獲得 成就感 , 進而增進 對教育工 作的熱 誠,是 值得教 育當局 去思考的 。因此 研究者 也 希望借助 此次研究 的結果 ,提供 政府相 關單位 ,重視校 園休閒 運動的 規 劃,讓教 師不因個 人背景 不同而 導致休 閒運動 參與的情 形有所 差異, 全 面推展教 師校園休 閒運動 ,讓教 師成為 學生的 榜樣,幫 助學生 發展正 常 的人格、讓 親師生及 同儕關 係更和 諧,並完 成 12 年國教 國家所 負與的 教 育改革使命 。. 依據研究動機, 茲將本 研究之 目的分 述如下 : 一、瞭解高 雄市國小 教師工 作壓力 與休閒 運動參 與的現況 。 二、瞭解不 同背景變 項之教 師工作 壓力及 在休閒 運動參與 上之差 異。 三、瞭解工 作壓力與 休閒運 動參與 二者的 相關性 。. 3.

(14) 一、高雄市 國小教師 工作壓 力與休 閒運動 參與的 現況為何 ? 二、不同背 景變項之 教師工 作壓力 及在休 閒運動 參與上之 差異為 何? 三、工作壓 力與休閒 運動參 與二者 的相關 情形為 何?. 本研究以「高雄市 國小教 師工作 壓力與 休閒運 動參與之 研究 」為題 , 所涉及的 相關名詞 有「工作壓 力」 、 「休 閒運動參 與」 。根 據相關 文獻將 上 述名詞定義 界定如下 :. 教師工作壓力係 指教師 在執行 學校教 育工作 時,因外 在環境 與內在 能力交互作 用下,超 出自己 所能處 理的狀 況,而 導致其身 心失衡 ,產生 威脅、挫折 、憂慮或 無力等 負面的 感受。 本研究所稱之教 師工作 壓力, 係指受試者 在「高雄 市國小 教師工 作壓力 與休閒 運動參與 調查問 卷」之 「教師工作 壓力量表 」之得 分情形 ,受試 者得分 愈高,表 示其工 作壓力 愈大;反之 受試者得 分愈低 ,表示 其工作 壓力愈 低,量表 包括「 學生行 為」、「角 色壓力」 、「人 際關係 」、「 行政支 持」、「 專業知 能」等 五個層面。. 「休閒運動參 與」係 指休閒 運動參 與者在 下班及工 作之餘 ,除了 生 理需要及 維持日常 生活例 行事務 所需用 的時間 外,以剩 餘的時 間根據 個 人的自由 意願,針對個 人健康 和樂趣,自 由選擇 安排從事 的動態 性活動 , 4.

(15) 及此活動 參與的程 度。本 研究所 稱之休 閒運動 參與,係 指受試 者在「 高 雄市國小 教師工作 壓力與 休閒運 動參與 調查問 卷」之「 休閒運 動參與 量 表」之得 分情形, 受試者 得分愈 高,表 示其休 閒運動參 與頻率 愈高;反 之受試者 得分愈低 ,表示 其休閒 運動參 與頻率 愈低,量 表包括 「球類 運 動」、「 戶外運動」、「技擊運 動」、 「養生 健身活動 」、「 極限冒 險 運動」、「 水域運動 」、「 舞蹈運 動」、 「其它 」等八個 層面。. 依據研究目的與 研究問 題,將 研究範 圍與限 制分述如 下:. 本研究以高雄市 全市共 38 個行政 區為調 查範圍。. 本研究 調查對象 僅限於 高雄 市 103 學年度正 式編制內 的公立 國小現 職合格教 師,包括 教師兼 主任、 教師兼 組長、 教師兼導 師、專 任教師 , 不包括校長 、代理代 課教師 、幼稚 園教師 、實習 教師、職 員與工 友。. 本研究的變項為教 師個人 背景變 項、教 師工作 壓力變項 、教師 休閒 運動參與變 項。教師 個人背 景主要 為配合 本研究 之需求及 參考相 關文獻 所設計而成 ,目的在 於瞭解 受試者 之個人 背景, 計有性別 、年齡 、婚姻 狀況、擔任 職務、學 校規模 等五項 ;教師 工作壓 力計有專 業知能 、人際 關係、行政 支持、學 生行為 、角色 壓力等 五個變 項;運動 參與著 重在運 動參與之頻 率,參與 項目計 有球類 運動、 戶外運 動、技擊 運動、 養生健 身運動、極 限冒險性 運動、 水域運 動、舞 蹈運動 、其它等 八項, 除其它 類外,每一 類型中有 其代表 之休閒 運動項 目。 5.

(16) 以 分 層 叢 集 (cluster Sampling) 的 方 式 進 行 問 卷 , 使 用 SPSS for Windows17.0 統計軟 體進 行分 析, 資料 分析 方法 包括 百分 比、 平均 數、 標準差、 獨立樣 本 t 考 驗、單 因子變 異數分 析、雪費 (Scheffé) 事後比 較、皮 爾遜積 差相關 分析等。寄 發學校 共 34 所,總計發 出 480 份問卷 , 問卷在 103 年十二月 開始發 放,並 於 103 年十二 月回收完 畢。. 本研究針對欲探 討之主 題,雖 然在研 究過程 中力求嚴 謹,但 限於時 間、人 力、物力及 相關現 實條件 的考量,僅 以高雄 市 38 個行政 區為調 查 對象,故在 研究結果 的推論 上,無 法推論 至其他 地區。. 本研究僅以公立 國小的 正式教 師為調 查對象 ,故在研 究結果 的推論 上,無法推 論至其他 群組。. 本研究在探討國 小教師 不同背 景變項 下,工 作壓力變 項及休 閒運動 參與二變項 間的差異 與相關 情形, 故僅能 針對此 二變項之 各層面 與整體 進行統計與 分析。此 外,樣 本的背 景變項 方面, 僅針對國 小教師 的性別 等五因子進 行探討, 不包括 其他因 子。. 本研究以問卷調 查法為 主,教 師在填 答問卷 時,可能 會受到 個人認 知、情緒等 主客觀因 素影響 ,而導 致問卷 結果有 所誤差。. 6.

(17) 本章依據第一章 所述的 研究目 的,對 相關文 獻與研究 做進一 步的探 討。第一節 探討教師 工作壓 力的理 論與相 關研究 ;第二節 探討休 閒運動 參與的理論 與相關研 究;第 三節探 討教師 工作壓 力與休閒 運動參 與的相 關研究。. 本節主要是以教 師工作 壓力的 理論與 相關研 究為探討 之重點 ,包括 教師工作壓 力定義、 教師工 作壓力 理論、 教師工 作壓力來 源、教 師工作 壓力相關研 究及教師 工作壓 力的測 量量表 之探討 。. 「壓力」最早源 自於物 理學與 工程學 上所使 用的名詞 ,其用 意是指 物體受到 外力作用 所產生 的一種 抗力(張德聰,1992)。Cannon 於 1932 年提出壓力 和個體回 復平衡 的關係 之後, 由他的 學生 Selye (1956) 繼承 了其理論, 並最早提 出定義 ,將壓 力界定 為「身 體為滿足 需要所 產生的 一種非特 定性生理 反應 」 。此後,壓 力這一名 詞廣泛 的被使 用,其定義 也 就因研究者 之研究取 向而有 不同。 茲將國 內外學 者對壓力 的定義 ,列舉 如表 2-1 所示 :. 7.

(18) 表 2-1 國內外學者對壓力定義研究之一覽表 學者(年代 ). 壓 力 的 定 義. Ivancevich & Mattson (1980). 壓力的 產生係 因外 在環境 事件 對個體 產生特 殊生 理或心 理要求 而造成 的結 果,且 此反 應是以 個人特 質和 心理歷 程為中介. Martin & Schermerhorn (1983). 壓力是 個人對 於人 與環境 配合 中的要 求、限 制及 機會所 產生的主觀 和知覺而 發生的 正向或 負向反 應狀態. Lazarus & Folkman (1984). 壓力不 僅是刺 激, 也是一 種反 應,所 謂壓力 係指 個體對 環境需求的 負荷超過 身心適 應的程 度. Dunham (1984). 壓力 是個 體無 法承 受自 己長 期 、新 增加 或漸 增加 的壓 力而 產生生理、心 理、 行為 的反 應過 程. Hipps & Halpin (1992). 壓力的 產生係 只發 生於個 體自 認無法 因應某 個要 求的結 果時. Compas, Orosan & Grant (1993). 壓力係指 個體對客 觀存在 的生活 事件(壓 力源 ) ,導致個 體產生不舒 適的感受. 李勝彰(2003). 壓力是 個體與 環境 互動中 ,知 覺環境 刺激超 過個 體負荷 而產生緊張 狀態. 壓力是當 個人 覺得他 沒辦法 適當 因應壓 力要求 所產生 陳蓮妃(2003) 的,而 個人的 知覺 和主觀 的評 估的過 程受個 人的 學習和 過去的經驗 所影響 陳慶盛(2004). 壓力是 人與環 境的 互動過 程中 ,對個 體心理 或生 理產生 影響,而感 受到的一 種緊張 或威脅 的狀態. 個體面 對內在 心理 需求與 外在 環境變 化等壓 力時 ,因個 人能力 無法應 變與 資源不 足而 導致身 體疾病 或心 理上挫 莊淑灣(2005) 折、緊張、 衝突、與 壓迫的 反應 (續下頁) 8.

(19) 學者(年代 ). 壓 力 的 定 義. 壓力是 個人面 對外 在刺激 ,當 知覺到 有威脅 時, 所產生 生理與 心理的 負面 情緒及 緊張 狀態, 而這些 反應 會隨著 蔡玉董(2006) 個人經 驗、人 格特 質與心 理歷 程的差 異,產 生不 同的結 果 資料來源: 引自鄭志 成,2008;林 啟榮,2010; 蔡雅玲,2013. 綜合以上中外 學者的 論述,壓力 可被視 為「 刺激」 ,也 可被視 為「 反 應」 ,壓 力是個 體知覺與 外在環 境之間 互動的 結果,也受 個人知 覺和主 觀 的評估影響 。因此本 研究對 壓力的 定義為 ,個體 與環境互 動中, 知覺受 環境刺激超 過個體負 荷而產 生偏離 正常的 反應, 並導致生 理的或 心理的 及行為的失 衡現象。. 教師工作壓力是 指教師 在從事 教育工 作中, 工作情境 刺激與 個人認 知兩者互 動的過程 所產生 的生理、心 理或行 為的反 應症狀(張健 群,2009)。 不同專家學 者對於教 師工作 壓力的 定義有 不同的 看法,茲 將國內 外學者 對教師工作 壓力的定 義,列 舉如表 2-2 所示 :. 表 2-2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工作壓力定義研究 之一覽 表 學者(年代 ).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的 定 義. Kyriacou & Sutcliffe (1978). 教師從事 與教學有 關的工 作時,對工作 的負面感 受(如緊張 、沮喪、 挫折⋯等 ). Moracco & McFadden (1982). 當老師的 幸福與自 尊受到 威脅時,其心 理的平衡 產生改變的 影響 (續下頁) 9.

(20) 學者(年代 ). 教 師 工 作 壓 力 的 定 義. Litt & Turk (1985). 當老師的 幸福受到 威脅,且所要 解決的 問題超過 其能力範 圍時,所 產生的 不愉快 的情緒 與困擾的 經驗. 蔡孟翰(2001). 認為教師工作壓力 是指教師在學 校工作感受到 負面的情 緒,而反 應在教 師個人 生理與 心理的現 象或狀態. 教師對於 自身週遭 的工作 環境改 變或要 求,知覺 吳宗立、林 保豊(2003) 到具有威 脅性、壓迫 性,經由個 人特質 與心理為 中介歷程後 ,內心所 產生消 極性與 負面的 情感. 陳瑞惠(2003). 教師在和 學校情境 的互動 中,在教學、行 政、以 及學生和 家長及同 事的關 係方面,所產 生個人無 法適應的情 感. 郭耀輝(2004). 教師在學 校從事教 學工作,與 外在人、事、物互 動的歷程 中,因為工 作情境 因素、學生 因素或個 人因素,引發心理 不安的覺知或 生理不適的反 應,終而形 成身心能 量匱乏 的過程 與現象. 陳素惠(2005). 教師從事 教學工作 時,受 工作情 境刺激 與個人認 知間互動 過程中,所 產生生 理、心理或 行為的反 應症狀. 莊淑灣(2005). 教師從事 教育工作 時,所感 受到的壓 力,其定義 為個人主觀知覺到 工作要求或實 際工作負荷量 超過他的 能力,導 致其身 心失衡 ,而產 生威脅、 挫折或無力 的感受. 鄭媛文(2005). 教師因工 作情境之 內外因 素,無 法負荷 或達到來 自社會上 或教師本 身給予 過高的 期許時,所產生 的負面情 感反應,如焦 慮、沮喪、挫折 等不愉快 的心理感受. 吳晨妤(2005). 教師在工 作情境中,個體與 環境交互 作用下,個 體為因應 工作環境 之要求 時,致 使生理 與心理產 生不平衡狀 態. 資料來源: 引自吳晨 妤,2005;石 宜正,2006; 鄭志成,2008. 10.

(21) 綜合上述 學者對教 師工作 壓力所 下的定 義,本 研究將教 師工作 壓力 定義為教師 從事教育 工作時 ,與外 在人、 事、物 互動的歷 程中, 因為工 作情境因素 、學生因 素或個 人因素 ,引發 心理不 安的覺知 或生理 不適的 反應,終而 形成身心 能量匱 乏的過 程與現 象及行 為反應。. 教師工作 壓力的模 式概念 是源自 於工作 壓力的 研究,教 師工作 壓力 的模式主要 關注點是 在教師 的壓力 情境與 教師的 反應,而 依學者 研究的 面向不同, 大致可分 成以下 三種模 式:. 、 Kyriacou. Sutcliffe. Kyriacou 與 Sutcliffe (1978) 統整其 他學者工 作壓力 理論後,提 出以 下工作壓力 模式,如 圖 2-1 所 示:. 11.

(22) D. A B. C. 圖 2-1 Kyriacou 與 Sutcliffe 教師工作壓力研究模式 資料來源:心理衛生(頁 103), 王以仁 、林本 喬、陳芳 玲,1992。 台北市:心 理。. 此 模 式 強 調 教 師 人 格 特 質 對 解 釋 壓 力 的 重 要 性 。 Kyriacou 與 Sutcliffe (1978) 認為各種的 壓力來源 是否發 生作用,視教師 是否覺 知自 尊或安全 感受到威 脅而定。壓力的 來源可 能來自 外在的環 境,也可 能是 來自於教 師自己本 身。而影響 教師覺 知的因 素則包 括教師個 人的信 念、 態度、 價值 觀、適 應能 力等 人格特 質因 素( 如圖 2-1)。此模 式認 為教 師工作壓力 產生的過 程如下: 12.

(23) 1.當教師知 覺到可能 的壓力 源對其 會造成 自尊和 安全威脅 時,才 會 產生壓力。 2.可能的壓 力源是否 會發展 成實際 的壓力 源,視 教師個人 信念、 態 度、價值觀 等人格特 質因素 和知覺 交互作 用而定 。 3.當教師個 人特質和 適應機 轉無法 減弱壓 力源時 ,壓力源 變成實 際 的壓力。 4.教師壓力 長期累積 無法得 到適當 的紓解 ,變成 慢性壓力 病症。 5.教師本身 的身心狀 況也會 影響壓 力源評 估的結 果。 由上圖所 示,教師 工作壓 力的產 生,受 到個人 人格特質 的影響 ,包 括教師的背 景、人格 需要、 適應信 念、態 度及價 值系統等 。而此 模式共 有四條回饋 線: 1.A 條回饋 線:表 示因應 機轉對壓 力評估 源的影 響,若 因應機 轉策 略適當,則 實際壓力 源的程 度可減 至最低 。 2.B 條回饋 線:表示 教師壓 力的反 應可以 直接再 被評估。 3.C 條回饋 線:表示 長期壓 力下所 導致的 慢性症 狀,可能 也會造 成 「非職業的 壓力源」。 4.D 條回饋 線:表 示教師 的個人特 質及過 去處理 壓力的 經驗會 影響 目前評估的 結果與對 於壓力 事件的 決定。. Moracco. McFadden. Moracco 和 McFadden (1982) 參考 Kyriacou 與 Sutcliff (1978) 的教 師工壓力模 式,提出 綜合性 的教師 工作壓 力模式 ,如圖 2-2 所示:. 13.

(24) 圖 2-2 Moracco 與 McFadden 教師工 作壓力 理模式 資料來源:嘉 義縣國 小教師 休閒運 動參與對 工作壓 力及工 作績效 研究 (頁 21)(未 出版論文 ), 蔡雅玲 ,2013。國立 台灣體育 運 動大學,台 中市。. 由上圖所示,教師工 作壓力 的產生,受到個 人人格 特質、價 值觀念 、 過去經驗的 影響。 此模式包含要點 如下: 1.教師的潛在壓 力源來 自於內 外在的 環境, 包括社會 、工作 及家庭 三層面,會 直接或間 接的造 成教師 工作壓 力。而 這些壓力 會因為 評估、 14.

(25) 因應機轉的 影響而產 生不同 的壓力 感受。 2.教師過去的經 驗、人 格特質 與價值 系統會 影響評估 壓力源 的機轉 結果,當教 師個人的 知覺不 同,感 受到的 壓力也 不同,壓 力源經 過教師 評估可能會 對個人自 尊或安 全造成 威脅時 ,才會 形成壓力 感。因 應機轉 可以改善教 師工作壓 力,但 若長期 無法適 當的紓 解壓力, 將形成 慢性疾 病。 茲將此模式中的 四個回 饋線, 分述如 下: (1)A 條回饋 線:表 示壓力與 因應機 轉之間 的關係 ,如因 應機轉無 法 減少壓力事 件的產生 ,潛在 壓力會 被評估 為具有 威脅性。 (2)B 條回饋 線:表示 教師在 壓力症 狀下, 易於知 覺到更多 壓力的 情 形。 (3)C 條回饋 線:表示 長期壓 力下所 導致的 症狀持 續出現, 教師可 能 會需要家庭 與親人的 支持與 協助以 度過難 關。 (4)D 條回饋 線:表 示社會資 源是否 支持會 影響目 前評估 結果,以 及 對壓力事件 的決定。. Tellenback. Brenner. Lofgren. Tellenback、Brenner 與 Lofgren (1983) 也將 Kyriacou 與 Sutcliffe 的教師工作 壓力模式 略作修 正,其 修正的 特點在 強調學校 情境因 素對壓 力的影響。 其理論模 式如圖 2-3 所示 :. 15.

(26) 圖 2-3 Tellenback、Brenner 與 Lofgren 教師工作壓力模式. 資料來源:心理衛生(頁 104) ,王以仁、林本喬、陳芳玲,1992。台 北市,心理。. Tellenback,Brenner 與 Lofgren (1983) 認為教師工作 壓力來 源是多 向度的,是 教師個人 特質、 學校情 境因素 、與非 職業壓力 源的交 互影響 結果。學校 情境因素 和教師 本人的 特質, 都是造 成教師工 作壓力 的主要 來源,評估 、適應機 轉和非 職業性 壓力源 都對壓 力反應有 影響, 持續的 工作壓力會 造成身心 疾病與 不適。 此模式 至少包 含三個層 面: 1.學校壓力源、 非職業 的壓力 源和教 師壓力 反應的關 係。 2.教師特質的影 響。 3.評估、適應機 轉對壓 力的關 係。 此模式和 前述兩種 教師工 作壓力 模式不 同之處 在於此模 式強調 「學 校社會的特 質」對壓 力源的 影響, 此模式 包含幾 個要點如 下:. 16.

(27) 1.教師工作壓力 源來自 學校社 會特性 與非職 業的壓力 源(如 家庭等 因素),和教師 個人的特 質交互 作用而 成的。 2.學校社會特質 包括校 長領導 方式、 學校組 織氣氛、 學校所 在地、 學校規模大 小、學校 教師年 齡分佈 、學校 教師生 態及與家 長的關 係,都 是造成工作 壓力的來 源(吳 美華,2009) 。 3.當教師感受到 壓力的 存在時 ,個體 會啟動 評估及適 應機轉 ,以減 輕壓力。評 估、適應 機轉則 受到教 師特質 、經驗 、價值觀 的影響 。 4.若適應機轉無 法運作 ,得不 到適當 的紓解 ,則個體 將可能 會導致 身心的傷害 ,進而影 響教學 工作, 甚或退 出工作 場所 。 Kyriacou 與 Sutcliffe 是教師 工作壓 力理論研 究的先 驅,Moracco 與 McFadden 及 Tellenback、Brenner 與 Lofgren 則根據他 的理論 基礎發 展 新的理論, 從他們的 教師工 作壓力 模式論 述可知 ,教師工 作壓力 來源是 多向度的, 是從教師 個人特 質、學 校情境 因素、 與非職業 壓力源 的交互 影響結果, 而教師個 人的人 格特質 、信念 、態度 、價值觀 及適應 能力對 壓力產生有 很大影響 。 綜合以上三 種教師工 作壓力 模式, 可以發 現: 1.各種潛在 壓力源受 到教師 個人特 質、信 念、態 度、價值 觀及適 應 能力的影響 ,當教師 個人的 知覺不 同,感 受到的 壓力也不 同。因 此我們 可以從中得 知,教師 的抗壓 性是可 以藉著 改變引 導教師信 念、態 度、價 值觀及增強 教師適應 能力而 得到改 善,因 此我們 有必要探 討休閒 運動參 與對教師工 作壓力的 影響。 2.教師 的工 作壓 力來 源是 多向度 的。 在三 種教 師工 作壓 力模 式中 , 以Tellenback, Brenner. Lofgren (1983) 壓力源模式與 現今教 師工作 壓. 力源的狀 況較為貼 切,但 因受到 二十世 紀末網 際網路快 速驚人 發展的 影 響,社會 現象大幅 改變, 少子化 、資訊 應用能 力提升、 教育鬆 綁、翻 轉 教室等現 象造成教 師學校 情境因 素、與 非職業 工作壓力 源大幅 提升, 因 此我們有必 要探討現 今教師 之工作 壓力現 況。 17.

(28) 3 .教師工 作壓力, 經評估 後若無良 好的適 應機轉, 會造成 身心健 康 的傷害,進 而影響教 學工作 ,甚或 退出工 作場所 。因此有 必要瞭 解高雄 市國小教師 工作壓力 與休閒 運動參 與之間 的關係 。. 教師工作壓力的 來源並 非僅是 單一因 素所致 ,現今社 會面臨 全球化 政治、經濟 的巨大轉 變,社 會外在 環境附 加在教 師身上的 壓力也 與過往 不同,因此 有必要將 現今教 師工作 壓力來 源做進 一步的探 討。 根據不同學者所 做的研 究結果 ,發現 教師工 作壓力可 能因為 研究的 對象、研究 方法、研 究時間 、研究 目的的 不同, 而有不一 樣的結 果,茲 將國內外研 究者對於 教師工 作壓力 源的研 究,列 舉如下表 2-3 所示 :. 表 2-3 國內外學者對教師工作壓力來源研究 之一覽 表 學者(年代 ). 研究對象. Raschke (1985). 美國 300 名 k-6 教師. 缺乏時間完成工作、學生紀律、 非教學性職責、學生態度、教導 不同能力學 生. Leffel (1988). 美國德州 小學教師. 行政工作、學生 行為、時間壓 力、 家庭責任、 評鑑系統 、學生 家長. Solo (1995). 歐洲教師. 學生問題、工作內容、社區與家 長、個人因 素. Matt Jarvis (2002). 英國教師. 教學本身、 教師本身 、政治 要求. 德國教師. 工作時間、任教科目、與學生的 互動、家庭生活、學校類型、班 級人數、行 政事務與 社會形 象. Candova (2005). 教師工作壓 力的來源. (續下頁). 18.

(29) 學者(年代 ). 研究對象. 蔡孟珍(2001). 國民小學 教師. 林保豊(2002). 高雄縣 市、屏東縣 國小教師. 專業知能、 適應變革. 蕭育(2003). 雲林、嘉縣 市國小教 師. 專業自主、適性 學習、家長參 與、 角色期望、 變革適應. 張白玉(2003). 中北部國 小教師. 行政支持、學生 行為、工作負 荷、 教育政策變革、角色期望、人際 關係. 邱從益(2003). 國民中學 兼任行政 職務教師. 校長要求、人際 關係、專業知 能、 行政負荷、 內在衝突. 郭耀輝(2004). 屏東縣、高 雄縣國小 教師. 學生行為、時間 支配、工作負 荷、 行政支持、 專業發展. 吳晨妤(2005). 台北縣國 民小學教 師. 工作負荷、人際 關係、角色壓 力、 行政支持、生涯 發展、專業知 能、 家長參與. 蔡玉董(2006). 台南、高雄 縣市國民 小學教師. 學生行為、人際 關係、專業知 能、 工作負荷、 變革適應. 大台北地 吳水丕、呂 佩珊(2008) 區國小教 師. 教師工作壓 力的來源 時間支配、人際 溝通、專業知 能、 教學方面. 工作負荷、行政 干涉、學生教 學、 個人發展、人際關係、違反教育 原理. 資料來源: 引自吳晨 妤,2005;石 宜正,2006; 鄭志成,2008; 張淑 貞、熊宗志 ,2011;蔡雅 玲,2013 及 研究者參 酌文獻 自行整 理. 19.

(30) 綜合上述 國內外研 究者對 教師工 作壓力 來源的 研究結果 ,可以 看出 教師工作壓 力源雖然 因為教 師工作 地區、 層級職 務有所差 異,但 仍存在 許多相同點 ,茲整理 如下表 2-4 所示 :. 表 2-4 壓力來源分析表 工作壓力來 源 研究者(年 代). 家 長 問 題. 人 際 溝 通. 專 業 知 能. 工 作 負 荷. √. √ √. Solo (1995). √ √. Candova (2005) √. 蔡孟珍(2001) √. √. √. √. √. √ √. 張白玉(2003). √. √. √. √. 蔡玉董(2006). √. √. √. 吳水丕、呂 佩珊(2008). √. 吳晨妤(2005). 總. 計. √. 3. 7. 9. 個 人 發 展. √. √. √. √. √. √. √. √. √. 角 色 壓 力. √ √. √. √ √. √. √. √. 邱從益(2004). 學 生 行 為. √ √. √. 郭耀輝(2004). 行 政 支 持. √. Matt Jarvis (2002). 蕭育(2003). 適 應 變 革. √. Raschke (1985) Leffel (1988). 學 生 教 學. √ √. √. √. √. √. √. √. √. √ √. √. √. √. √. √. √. √. 5. 5. 6. 8. √ 7. 2. 11. 從目前國 內外有關 教師工 作壓力 來源的 研究發 現,教師 工作壓 力來 源非單一 因素可以 解釋, 大致上 有:工 作負荷 、角色壓 力、學 生行為 、 人際關係 、行政支 持、家 長問題 、教學 管理、 專業知能 、個人 發展、 適 20.

(31) 應變革等 幾個層面 ,其中 又以專 業知能 、人際 關係、學 生行為 、角色 壓 力、行政支持 五項出現 次數較 多。此結果 與蔡雅 玲(2013) 「嘉 義縣國 小 教師休閒 運動參與 對工作 壓力與 績效之 研究」 研究結果 相似。 因此本 研 究壓力來 源,參考蔡 雅玲老師 之「教師工作壓力 量表 」 ,將研究 架構歸 納 為專業知 能、人際 關係、 學生行 為、角 色壓力 、行政支 持等五 個向度 , 茲說明如下 : (一)專業 知能:指教師 在教學 情境中,對本 身的專 業知能、教師 專 業發展政策 、課程規 劃與教 學技巧 、班級 經營、 課程設計 、領域 教師資 格取得等方 面所產生 的工作 壓力。 (二)人際關係: 指教師 在學校 中與校 長、其 他教師、 行政人 員及家 長互動溝通 時,所感 受到的 壓力。 (三)學生行為: 係指教 師在教 學方式 、學生 學習、或 學生行 為管教 上,造成師 生甚至與 家長之 間的衝 突等因 素,讓 教師所產 生的壓 力。 (四)角色壓力: 指教師 在從事 教師工 作履行 各種角色 時,角 色模糊 的困境及受 時間、體 力的限 制,無 法滿足 各種角 色期望的 壓力。 (五)行 政支持:指 教師對 學校行 政決策、行政人員 態度、事 務參與 、 活動辦理等 感受到的 壓力。. 許多有關教師工 作壓力 方面的 研究, 均顯示 教師的個 人背景 變項會 影響其知覺 工作壓力 的程度 ,而背 景變項 大致包 含:性別 、年齡 、婚姻 狀況、擔任 職務、學 校規模 五項。 茲將過 去國內 外探討 教 師個 人背 景變 項與教師工作 壓力 的研 究 作 一探討, 並作簡 要說明 如下:. 根據文獻研究 ,可以 發現到 不同性 別的教 師,其壓 力感受 層面不 盡 相同。. 21.

(32) 1.女性教師 壓力大 於男性教 師. 吳明順(2002) 指出女 性主任 在「決 策參與 」方面壓 力高於 男性主 任。吳榮福 (2002) 指出女 性總務 主任感 受到的 「行政負 荷」與 「整體 工作壓力」 較男性總 務主任 沉重。 林水木(2001) 指出女 性教師 在「小 班教學 精神」層 面的工 作壓力 高於男性教 師。吳晨 妤(2005)指 出女性 教師在 「行政支 持」、「 專業知 能」 、「工作 負荷」、「 角色壓 力」層 面,壓 力大於 男性。鄭 志成(2008) 指出女性教 師在「變 革適應 」的工 作壓力 ,其感 受程度大 於男性 教師。 張健群(2009)指出 女性教 師在「 專業知 能」的 壓力高於 男性教 師,這 點與吳晨妤 ( 2005 ) 的研 究結果 相近 。 2.男性教師壓力 大於女 性教師 吳宗立、林保豊 (2003)指出 在「自 我期許 壓力」層 面上, 國民小 學男性教師 之工作壓 力大於 女性教 師。洪 朱璋(2004)指 出男性 教師在 「人際關 係」上所 感受到 的工作 壓力明顯 高於女 性教師。洪文 章(2006) 指出男性教 師在「整 體工作 」、「工 作負荷 」及「 人際互動 」的壓 力均大 於女性。 鄭志成(2008)指出 男性教 師在「 工作負 荷」、「人 際關係 」、「行 政 支持」、「 專業知能 」等工 作壓力 ,其感 受程度 大於女性 。在工 「工作 負 荷」 、 「 人際關 係」這 兩點與 洪文章(2006)的研究 結果相近。陳 安妮(2010) 指出在「教 學工作」與「家長 互動」層 面,男性 工作壓力 比女性 較為重 。 家長互動 即為「 人際關 係」,這點 與洪朱 璋(2004) 、洪 文章(2006) 、鄭 志成(2008)的研究 結果相 近。 3.性別不影響工 作壓力 部分研究結果顯 示性別 不會造 成工作 壓力上 的差異( De Frank & Stroup,1989; 陳貞芳,1996; 陳榮茂 ,2002)。. 22.

(33) 根據以上文 獻的研究 發現, 工作壓 力普遍 存在於 男女教師 之間, 雖 然其工作壓 力感受層 面不盡 相同, 也沒有 一致性 ,但工作 壓力普 遍性存 在的問題值 得做進一 步的探 討。茲 將教師 性別與 工作壓力 之相關 文獻整 理如表 2-5:. 表 2-5 教師性別與工作壓力之研究結果 研究者(年 代). 研究結果. De Frank & Stroup(1989). 性別不影響 工作壓力 感受. 陳貞芳(1996). 性別不影響 工作壓力 感受. 陳榮茂(2002). 性別不影響 工作壓力 感受. 吳明順(2002). 女性主任 在「決策參 與」方面 壓力高 於男 性主任. 林水木(2001). 女性教師 在「小班教 學精神」 方面工 作壓 力大於男性 教師. 吳榮福(2002). 女性總務 主任感受 到的「行 政負荷」與「整 體工作壓力 」較男性 總務主 任沉重. 吳宗立、 林保豊(2003). 男性 教師 在 自我 期許 上 壓力 高於 女 性教 師. 洪朱璋(2004). 男性教師 在「人際關 係」上所 感受到 的工 作壓力明顯 高於女性 教師. 吳晨妤(2005). 女性教師 在「行政支 持」 、 「專 業知能 」 、 「工 作負荷 」、「 角色壓 力」層面, 壓力大 於男 性. 洪文章(2006). 男性教師 在「整體工 作」 、 「工 作負荷 」 、 「人 際互動」上 的壓力高 於女性 教師 (續下頁). 23.

(34) 研究者(年 代). 研究結果. 鄭志成(2008). 女性教師 在「變革 適應」的 工作壓力 ,其 感受程度大 於男性教 師。 男性教師 在「工作負 荷」 、 「人 際關係 」 、 「行 政支持 」、「 專業知 能」等工 作壓力, 其感 受程度大於 女性. 張健群(2009). 女性教師 在「專業知 能」的壓 力高於 男性 教師. 陳安妮(2010). 男性教師 在「教學 工作」 與「家 長互動 」 層面上的壓 力高於女 性教師. 資料來源: 引自吳晨 妤(2005)及 研究者 參酌文 獻自行整 理. 根據文獻研究, 可以發 現到不 同年齡 層的教 師,有不 同層面 壓力感 受。 1.年紀較輕 的教師壓 力大於 年紀較 長的教 師 Harris (1985) 指出, 年輕教 師在「 工作負 荷」與「 專業不 適任 感 」 兩方面的壓 力較大。 吳明順(2002)指出在「整體工 作」 、 「 決策參 與」 、 「 工作負 荷」 、 「專 業知能 」 、 「 內在衝 突」、 「人 際處理 」方 面 35 歲以下的 國中主 任,其 工作 壓力顯著 大於 50 歲以 上的國 中主任;36 歲 至 49 歲的國 中主任,其 壓力 顯著大 於 50 歲以上的 國中主 任。吳水丕、呂佩 珊(2008)則指 出在「工 作負荷」、「 行政干涉 」、「學 生教學 」、「個 人發展 」、「 人際 關係」、「 違反 教育原理」 方面,「 31-40 歲 」之國 小教師 ,其工 作壓力皆 大於「21-30 歲」 、「41-50 歲 」及「51 歲以 上」之 國小教 師。 吳榮福(2002)指出「31-40 歲」的 總務主 任在「 整體工 作壓力 」層 面,其壓力 顯著高於 「41-50 歲 」與「51-60 歲」 的總務主 任。 洪朱璋(2004)指出「31-40 歲」的 教師在「人際 關係 」上所 感受到. 24.

(35) 工作壓力明 顯高於「21-30 歲」 教師及 41 歲以上 教師;在 「工作 負荷」 方面,「31-40 歲」教 師明顯 高於 41 歲 以上教 師。 吳晨妤(2005)指出 在「 行政支 持與專 業知能 」層 面上「31-40 歲」 的教師壓 力大於「41-50 歲」的教師;在「 生涯發 展」層面 上「26-30 歲」 的教師壓 力大於「41-50 歲」的教師,「26-30 歲」與「31-40 歲」的教 師 壓力大於 51 歲 的教師。 張健群(2009)指 出 30 歲以下 的國中 教師在「變革 適應 」與「專 業知能」的 壓力高 於 45 歲以 上的國中 教師;31 歲 到 35 歲在「 工作負 荷」 與「變革 適應 」的壓 力高於 45 歲 以上的 國中教 師;36 歲到 40 歲在「工 作負荷 」 、 「變 革適應」與「專業知 能」的壓力 高於 45 歲 以上的 國中教 師; 41 歲到 45 歲在「 工作負 荷」與「變 革適應 」的壓 力高 於 45 歲以上 的國 中教師。 陳安妮(2010)指出「25 歲以 下」教 師,在「個人 發展」上較「41-45 歲」 、「46-50 歲 」、「 51 歲以上 」教師 壓力高 。 2.年紀較長的教 師壓力 大於年 紀較輕 的教師 部分研究學者研 究結果 顯示, 年長教 師的工 作壓力較 年輕教 師來的 高(鄭志 成,2008;黃義良,1999;蔡澍勳,2001)。鄭志成(2008)指 出「51 歲以 上」教師在「工 作負荷 」、「人際關 係」、「變革 適應 」等 工作 壓力感受程 度最大, 其感受 程度隨 年齡增 長而愈 大。黃義 良(1999)指 出,年長教 師對「同 事關係 」方面 的壓力 感受較 高。蔡澍 勳(2001)指 出,50 歲以上的 總務主任 的工作 壓力較 大。 根據以上文獻的 研究, 發現教 師年齡 與工作 壓力之間 的關係 並未存 在著絕對的 相關性, 但年輕 教師的 工作壓 力普遍 高於年長 教師, 因此國 小教師的年 齡與工作 壓力之 關係有 必要做 進一步 的探討。 茲將教 師年齡 與工作壓力 之相關文 獻整理 如表 2-6 所示:. 25.

(36) 表 2-6 教師年齡與工作壓力之研究結果 研究者(年 代). 研究結果. Harris (1985). 年輕教師 在「工作負 荷」與「專 業不適任 感」 兩方面的壓 力較大. 黃義良(1999). 年 長 教師 對 「 同 事 關係 」 方 面 的 壓力 感 受 較 高. 蔡澍勳(2001). 「50 歲以上」的 總務主任 的工作 壓力較 大. 吳明順(2002). 年輕國中 主任在「 整體工 作」、「 決策參 與」、 「工作負 荷」 、 「 人際處理 」 、 「內 在衝突 」 、 「專 業知能」的 工作壓力 較年長 國中主 任來的 高. 吳榮福(2002). 「31-40 歲」的總務 主任在 「整體 工作壓 力」 層面,其 壓力顯 著高於「41-50 歲」與「51-60 歲」的總務 主任. 洪朱璋(2004). 「31-40 歲」的教師在 人際關 係上所感 受到的 工作壓 力明 顯高 於「21-30 歲」歲 教師及 41 歲以上 教師 ;在 工作負 擔方 面,「31-40 歲」 教師明顯高 於 41 歲以上 教師. 吳晨妤(2005). 在「行 政支 持與 專業知 能」 層面 上「31-40」 歲的教師 壓力大於「41-50」歲的教 師;在「生 涯發展 」層 面上 「26-30」歲的教 師壓 力大於 「41-50」歲的教 師,「26-30」歲與「31-40」 歲的教師壓 力大於 51 歲 以上的 教師. 「31-40 歲」之國小教 師,在「 工作負 荷」 、 「行 政 干涉」、「 學 生 教學」、「 個 人 發展」、「 人際 吳水丕、呂 佩珊(2008) 關 係 」、「 違反 教 育 原 理」 方 面 , 其工 作 壓 力 皆大於「21-30 歲」、「41-50 歲」及「51 歲以 上」之國小 教師 鄭志成(2008). 「51 歲以上」 教師在 「工作 負荷 」、「 人際關 係」 、「變革 適應」等 工作壓 力感受 程度最 大 (續下頁). 26.

(37) 研究者(年 代). 研究結果. 張健群(2009). 30 歲以下的國 中教師 在「變 革適應」 與「專 業知能」 的壓力高 於 45 歲以 上的國 中教師; 31 歲到 35 歲在「工 作負荷」 與「變革適 應」 的壓力高 於 45 歲以上的國中 教師;36 歲到 40 歲在「工作 負荷 」、「 變革適應」 與「專業 知能」的壓力 高於 45 歲 以上的國 中教師;41 歲到 45 歲在「 工作負荷 」與「變 革適應 」的 壓力高於 45 歲以上的國中教 師. 陳安妮(2010). 「25 歲以下」教 師,在「 個人發 展」上較「41-45 歲」 、「46-50 歲 」、「 51 歲以上 」教師 壓力高. 資料來源: 引自吳晨 妤,2005 及 研究者 參酌文 獻自行整 理. 教師的婚姻狀 況與工 作壓力 之間的 關係, 根據文獻 的研究 結果, 發 現並不完全 一致。 1.未婚的教 師壓力大 於已婚 的教師 未婚教師在「學 校本位 管理」 向度上 的工作 壓力感受 程度高 於已婚 教師( 林水木,2001) 。馮勝苓(2008)指 出在「專業 知能 」 、 「生 涯發展 」 層面上,未 婚及其他 教師壓 力大於 已婚教 師。 2.已婚的教師壓 力大於 未婚的 教師 已婚之國小教師 在「工 作負荷 」及「 學生教 學」之工 作壓力 整體層 面及分層 面上都顯 著高於 未婚者(吳 水丕、呂佩 珊,2008) 。張健群(2009) 指出已婚教 師在「工 作負荷 」的壓 力高於 未婚教 師。 3.已婚與未婚的 教師壓 力無顯 著差異 不同婚姻狀況小 學教師 在各個 工作壓 力因素 的感受上 並無明 顯不同 (洪朱璋,2004;吳 晨妤,2005; 鄭志成 ,2008)。 歸納上述研究, 發現婚 姻是否 影響工 作壓力 的結論, 尚無一 致的結 果,況且此 因素常常 牽涉到 已婚、 未婚、 離婚及 有無小孩 等因素 。因此 27.

(38) 本研究欲進 一步探討 之,並 將婚姻 狀況分 為已婚 、未婚。 茲將教 師婚姻 狀況與工作 壓力之相 關文獻 整理如 表 2-7 所 示:. 表 2-7 教師婚姻狀況與工作壓力之研究結果 研究結果. 研究者(年 代) 林水木(2001). 未婚 教 師 在「 學 校 本位 管 理 」向 度 上 的工 作壓力感受 程度高於 已婚教 師. 洪朱璋(2004) 吳晨妤(2005). 已婚與未婚 的教師工 作壓力 無顯著 差異. 鄭志成(2008) 馮勝苓(2008). 「專 業 知 能」、「 生 涯 發展 」 上, 未 婚 及其 他教師壓力 大於已婚 教師. 吳水丕、呂 佩珊(2008). 已婚 之 國 小教 師 在 「工 作 負 荷」 及 「 學生 教學 」 之 工作 壓 力 整體 層 面 及分 層 面 上都 顯著高於未 婚者. 張健群(2009). 已婚 教 師 在「 工 作 負荷 」 的 壓力 高 於 未婚 教師. 資料來源: 研究者參 酌文獻 自行整 理. 許多學者研究 發現, 教師所 擔任的 職務會 影響工作 壓力的 感受程 度 (洪朱璋,2004) 。吳明順. 2002. 指出 國中輔導 主任,在「決 策參與 」. 方面壓力 顯著高於 教務主 任;總 務主任 在「專 業知能」 層面壓 力高於 教 務主任。 吳宗立、林保 豊(2003)指出科 任教師在「 人際壓 力」 、 「專 業知能 」 方面,顯著 高於教師 兼行政 ;在「 專業知 能」、「 自我期許 」壓力 方面,. 28.

(39) 顯著高於級 任導師。 吳晨妤(2005)指出在「行政 支持」與「 專業知 能」層面, 擔任級 任教師者壓 力大於擔 任教師 兼任行 政(含 級任兼 組長)者 ;在「 工作負 荷」與「角 色壓力」 層面, 擔任級 任教師 者壓力 大於擔任 科任教 師者。 洪文章(2006)指出在「工作負 荷」層面 上,教務主 任其工 作壓力 大於總務主 任、教務 處組長 、總務 處組長 、輔導 室組長與 會計; 訓導組 長其工作壓 力大於教 務處組 長、總 務處組 長與會 計。在「 人際互 動」層 面上教務主 任其工作 壓力大 於總務 主任、 輔導主 任、教務 處組長 、訓導 處組長、總 務處組長 與會計 ;訓導 主任其 工作壓 力大於總 務主任 、輔導 主任與會計 。 鄭志成(2008)指出科 任教師 在「 人際關 係」、「 學生行 為」、「專業 知能」、「行 政支持」 等工作 壓力感 受程度 最大 。 張健群(2009)指出級 任導師 在「 學生行 為與學習 」 、 「 工作負 荷」、 「專業知 能」與「 整體評 估」的壓 力高於 科任教 師與教師 兼組長 或主任 ; 在 「人際關係 」的壓力 高於科 任教師 。 根據以上文獻 的研究,發 現不同 職務教 師工作 壓力確實 有顯著 差異, 因此國小教 師不同職 務與工 作壓力 之關係 有必要 做進一步 的探討 。茲將 教師擔任工 作職務與 工作壓 力之相 關文獻 整理如 表 2-8 所示 :. 29.

(40) 表 2-8 教師擔任職務與工作壓力之研究結果 研究者(年 代). 研究結果. 吳明順(2002). 國中輔導 主任, 在「決策 參與」 方面壓 力顯著 高於教務 主任; 總務主任 在「專 業知能 」層面 壓力高於教 務主任. 科任教師 在「人 際壓力 」、「專業 知能」 方面, 吳宗立、林 保豊(2003) 顯著高於 教師兼 行政。在 「專業 知能 」、「自我 期許」壓力 方面,顯 著高於 級任導 師 洪朱璋(2004). 教師所擔任 的職務會 影響工 作壓力 的感受 程度. 吳晨妤(2005). 「行政支 持」與 「專業知 能」層 面,擔 任級任 教師者壓 力大於 擔任教師 兼任行 政(含 級任兼 組長)者 ;在「 工作負荷 」與「 角色壓 力」層 面,擔任級 任教師者 壓力大 於擔任 科任教 師者. 洪文章(2006). 在「工作 負荷」 層面上, 教務主 任其工 作壓力 大於總務 主任、 教務處組 長、總 務處組 長、輔 導室組長 與會計 ;訓導組 長其工 作壓力 大於教 務處組長、總 務處組 長與會 計。在「 人際互 動」 層面上教 務主任 其工作壓 力大於 總務主 任、輔 導主任、 教務處 組長、訓 導處組 長、總 務處組 長與會 計; 訓導 主任 其工 作壓 力大 於總 務主 任、輔導主 任與會計. 鄭志成(2008). 科任教師 在「人際 關係 」、「學生 行為 」、「專業 知能」、「行 政支持」 等工作 壓力感 受程度 最大. 張健群(2009). 級任導師 在「 學生行 為與學 習」 、 「工作 負荷」、 「專業知 能」與 「整體評 估」的 壓力高 於科任 教師與教 師兼組 長或主任 ;在「 人際關 係」的 壓力高於科 任教師. 資料來源: 研究者參 酌文獻 自行整 理. 30.

(41) 1.服務不同學校 規模的 教師壓 力有顯 著差異 吳明順(2002)指出服 務於學 校規 模 12 班以下的 國中主 任,在「 整 體工作壓 力」、「工 作負荷 」、「內 在衝突 」、「專 業知能」 層面的 壓力大 於 13 至 24 班及 25 班以上的 國中主 任。 吳晨妤(2005) 指出在 「家長 參與」 層面,25-48 班的教 師壓力 大 於 12 班以下、13-24 班與 49-72 班的教 師、學校規 模為 73 班以 上的教 師 壓力大 於 13-24 班的教師;在「工作 負荷 」與「角色壓 力」層面,25-48 班的教師壓 力大於 12 班 以下與 13-24 班 的教師 、73 班 以上的 教師壓 力 大於 12 班以下 與 13-24 班 的教師 ;在「 人際關 係」層面 ,25-48 班 的教 師壓力大於 12 班以下與 13-24 班 的教師 ;在「 生涯發展 」層面 ,25-48 班的教師壓 力大於 13-24 班與 49-72 班 的教師 。 洪文章(2006)指出 13-24 班的教 師其「 整體工 作壓力 」大 於 12 班 以下、25-37 班、38 班以上三種 規模, 在「工 作負荷」 上,13-24 班的 教師其工 作壓力大 於 38 班以 上的教 師。在「人際 互動」上,13-24 班的 教師其工 作壓力大 於 12 班以 下與 25-37 班的教師。在「專 業知能」上 , 13-24 班的教 師其工作 壓力大 於 25-37 班的教 師。在「角色衝 突」上,13-24 班的教師工 作壓力大 於其他 三種規 模。 馮勝苓(2008)指 出學校 在 48 班以 下之教 師在「學 生行為 」層面 上的壓力大 於規模 49 班 以上的 學校教 師。 2.服務不同學校 規模的 教師壓 力無顯 著差異 根據葉兆祺(2000) 、林水 木(2001)的研究結果 發現,學 校規模 對 教師工作壓 力並沒有 顯著影 響。吳 榮福(2002) 也指出不 同學校 班級數 的國小總務 主任感受 到的工 作壓力 並無差 異。 根據以上述文獻 可以發 現,服 務不同 學校規 模的教師 感受到 的壓力 不盡相同, 因此有必 要做一 探討。 茲將不 同學校 規模教師 與工作 壓力之 相關文獻整 理如表 2-9 所示: 31.

(42) 表 2-9 服務不同學校規模教師與工作壓力之 研究結 果 研究者(年 代). 研究結果. 葉兆祺(2000) 林水木(2001). 服務不同規 模的教師 壓力無 顯著差 異. 吳榮福(2002). 不同 學 校 班級 數 的國 小 總 務主 任 感受 到 的 工作 壓力 並無差異. 吳明順(2002). 服務於學 校規 模 12 班以下的 國中主 任,在「 整體工 作壓 力」、「工 作 負荷」、「 內在 衝 突」、「 專 業知 能」 層面的壓 力大於 13 至 24 班及 25 班以上的國 中主任. 吳晨妤(2005). 在「家 長參與 」層面 ,25-48 班的 教師壓 力大於 12 班以下、13-24 班與 49-72 班的教師、學校規模 為 73 班以上的 教師壓力 大於 13-24 班的教師;在「 工作負 荷與角 色壓力 」層面 ,25-48 班的 教師壓 力大於 12 班以下與 13-24 班的教師 、73 班以上的教師 壓力大 於 12 班以下與 13-24 班的教 師;在 「人際關 係」層 面,25-48 班的教師壓 力大 於 12 班以下 與 13-24 班 的教師;在「生涯 發展」層面,25-48 班的教師壓力 大於 13-24 班 與 49-72 班 的教師. 洪文章(2006). 指出 13-24 班的教 師其整 體工作 壓力 大於 12 班以 下、25-37 班、38 班以上 三種規 模,在工 作負 荷 上 , 13-24 班的教 師其工 作壓力 大於 38 班以上的 教師。 在人際 互動上 ,13-24 班的教 師其 工作壓 力大於 12 班以下 與 25-37 班的教師。在 專業知 能上,13-24 班 的教師其 工作壓力 大於 25-37 班的教師。在角 色衝突 上,13-24 班的 教師工作 壓力大 於其他 三種規 模. 馮勝苓(2008). 學校在 48 班 以下之教 師在「 學生行 為」層面 上的壓 力大於規模 49 班以上的 學校教 師. 資料來源: 引自吳晨 妤,2005 及 研究者 參酌文 獻自行整 理. 綜合以上文獻 分析可 以發現 ,教師 工作壓 力會因教 師個人 基本背 景 不同而不 同,本研 究將以 性別、 年齡、 婚姻狀 況、擔任 職務、 學校規 模 五項背景變 項,來探 究教師 背景變 項與工 作壓力 的關係。 32.

(43) 網際網路發 明之後人 類的生 活有了 極大的 轉變, 人與人之 間的接 觸越來越少 ,疏離感 相對變 大,人 類的精 神生活 也因此更 加空虛 、寂寞 與枯燥。如 何增進人 與人的 互動, 就變得 格外的 重要了。 而休閒 運動不 但可以提供 體能性、 趣味性 的活動 ,還可 以增進 人與人之 間的距 離,提 昇人生境界 ,對現代 人來說 是生活 中相當 重要的 一環,因 此本節 以休閒 運動參與的 理論與相 關研究 為主要 的探討 重點, 內容包括 休閒的 意義、 休閒運動的 意義、休 閒運動 的分類 、休閒 運動的 功能、休 閒運動 參與的 意義及休閒 運動參與 之測量 方法等 。. 英文 休閒 (leisure) 一詞 源 自於 拉丁 文的 licere,意 指被 允 許 (to be permitted) 、無拘 無束 、 或擺 脫工 作之 餘所 獲得 自 由之 時間 與活 動( 許 義雄,1980;薛銘卿,1993)。希臘 字的 schole 與拉丁 文 licere 的含意 相同,指 在處理完 公務, 到市民 的公共 設施, 如體操場 運動、 散步享 受 娛樂閒暇時 間並兼討 論問題 (許義 雄,1980;薛 銘卿,1993)。 Stokowski (1996) 認為休閒 (leisure) 的定義可以三 個層面來 探討 (吳英偉、 陳慧玲譯 ,1996): (一 ) 「態 度」(attitude):是個 人一種 內在真 實性的自 由和釋 放的感 覺 或態度。 (二)「活動 」(activity):是依 自己自 由意志所 選擇的 活動。 (三 ) 「時間」 (time):是 自由可 任意支配 的時間。 (扣 除必須 的工作 、 家庭和維持 個人生計 的時間 外所剩 下的時 間)。 陸光(1987)在研究 我國青 少年活 動時以 兩個層 面來解釋 休閒: (一)以時間的觀 點來看 ,休閒 是工作 和其他 社會任務 以外時 間。 33.

(44) (二)以活動的性 質來看 ,休閒 必須是 放鬆、 紓解及任 意的, 並依照 個人的喜好 而從事的 活動。 國內外學 者對休閒 的定義,眾說紛 紜,茲將 其對休閒 的定義 彙整如 表 2-10 所示:. 表 2-10 國內外學者對休閒定義研究之一覽表 學者(年代 ). 休閒的定義. Iso-Ahola (1980). 休閒並非 某一特定 的時間 或活動,它是一 種心理 或 存在的狀態. Bucher, Shiver, & Bucher (1984). 休閒是放 鬆個人,或 是藉由他 人獲得 樂趣、釋放 或 解除的本 質、恢復和 休養的意 義,自我更 新以及 重 整、加上尋 求新經驗 達到的 效果. 林東泰. 休閒應該 是在工作 之餘,透過 肉體的 鬆馳或 活動 、 精神的悠 閒,享有 更多的 自由意志 和自主 選擇而 獲 得更多的 自我實現,藉以豐富 生活內 涵,創造更 寶 貴的人生意 義和價值. 1992. 張少熙(1994). 從輕鬆的 心態得到 經驗的 滿足;從 自由時 間得到 享 受快樂的過 程. 涂淑芳. 1996. 放鬆是休 閒的開始,因為人們 需要消 除疲勞,開 拓 個人的視野 、展現生 命的意 義. 陳振貴. 1996. 休閒具有 多面性,是 需要時 間,是一種 活動,是 整 體性,是需 要經驗, 更需要 學習. 程紹同. 1997. 在閒暇時 間中、憑著 個人自由 意識,所採 取從事 的 一種具有 樂趣、正面 價值意義、且 具有開 創性的 活 動及心靈感 受. 黃月嬋. 1998. 休閒是健康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休閒是再創 造、休息一 下再出發 ,以及 閒暇的 意思 (續下頁). 34.

(45) 學者(年代 ). 休閒的定義. 張良漢(2002). 休閒是利 用工作以 外閒暇 時間,自 由自在 選擇喜 愛 的活動,以 達身心放 鬆,享 受樂趣 之目的. 葉智魁(2003). 涵意為自 由自在、悠閒、無憂 無慮、從容 自在、無 所羈絆的心 態和境界. 吳松齡(2003). 指出休閒 是在一種 自由的 狀況(freedom)之下,休 閒 者自由地追 求個人興 趣的體 驗與實 現. 高俊雄(2004). 休閒是一 種體驗,是 一個人追 求卓越,超 越顛峰 或 邁向生命 最高品質 的境界,也就是 代表一 個人的 生 活在一種 自由無礙 的情況 下,得以開 擴自己 潛力 , 發展自己的 特質. 資料來源: 引自張淑 貞、熊 宗志,2011;馮勝苓 、2008. 林郁 捷、黃 俊. 傑,2012;高俊 雄、郭進 財,2004;研 究者參 酌文獻自 行整理. 綜合上述國內外 研究者 對休閒 定義的 研究結 果,可以 發現休 閒定義 雖然各有 不同,但 仍存在 許多相 同點。因 此本研 究對休 閒的定 義為:「休 閒是一種概 念、一種 心理狀 態,是 人在不 受外在 拘束的自 由時間 裡,為 獲得樂趣或 健康,所 從事的 身體或 心靈活 動,此 活動具有 提升人 生正面 價值、開拓 潛能及達 到自我 實現理 想的功 能」。. 程紹同(1994) 指出英 文 leisure 與英文 recreation 的意思不同 , leisure指在 可自由支 配的時 間內所 從事的 活動, 而 recreation 則包含使 身心恢復活 力的意思 ,是計 劃性的 閒暇活 動。在 忙碌的現 代社會 中,大 家不再只追 求放鬆而 已,更 進一步 要的是 生理、 心理、社 會與精 神全方 位的健康 需求(余嬪,2000) ,因此結 合休閒 與運動 的 recreation sport, 在現代社會 中變得益 發重要 。而張 良漢(2002) 認為休閒 範圍較 大,涵 蓋休閒活動 與休閒運 動,三 者皆為 利用閒 暇時所 自由選擇 的活動 ,並以. 35.

(46) 追求樂趣、 減壓、健 康為目 的,休 閒較為 抽象, 休閒活動 內容較 明確, 休閒運動則 較注重身 體的活 動。茲 將三者 的關係 列如下圖2-4:. 圖 2-4 休閒、休閒活動及 休閒運 動之關 係圖 資料來源: 張良漢(2002)。休 閒運動 參與動 機、身體 活動態 度、休閒運動阻礙及滿意度之相關研究 (頁 12)。. 台北:師大書苑。. 36.

(47) 茲將國內外 學者對休 閒運動 的定義 彙整為 表2-11所 示:. 表 2-11 國內外學者對休閒運動定義研究之一 覽表 學者(年代 ) Mull, Bayless, Ross, & Jamieson (1997). 休閒運動的 定義 為參與及樂 趣本身而 安排參 加的運 動活動. 行政院體育 學會 (2000). 休閒時 間內 ,以動 態性 身體 活動方 式, 所選 擇具 有健身 性、 遊戲性 、娛 樂性 、消遣 性、 創造 性、 放鬆性,以 達身心健 康,舒 解壓力 為目的 之運動. 黃坤得、黃 瓊慧 (2000). 利用閒 暇時 間,個 人依 照自 己個人 的體 能狀 況, 選擇從事和 運動有關 的活動. 孫碧津(2004). 利用閒 暇時 間內, 經自 由選 擇而參 與的 體能 性、 樂趣性 之身 體活動 ,包 括球 類運動 、戶 外運 動、 民俗運 動、 舞蹈、 健身 活動 、技擊 運動 及水 中運 動等. 王熏禾(2004). 利用空 閒時 間,基 於自 由意 志、自 由選 擇、 自主 決定所 從事 任何種 類的 遊玩 、消遣 、運 動、 遊戲 或競爭等正 當的身體 性活動. 林忠濱(2007). 在工作 之餘 、閒暇 時間 ,為 健康、 樂趣 和社 交參 與的體能活 動. 張藏晏(2008). 將休閒運 動定義為: 「 個人在 自由時間 內,依 照自 己的興 趣及 想法從 事有 益於 身心健 康的 運動 性、 動態性 之休 閒活動 。」 意即 是在閒 暇、 完全 無外 在壓力的情 況下所從 事的身 體活動. 蔡嘉仁(2008). 將日常 生活 剩餘時 間或 自由 時間, 選擇 性從 事體 育性的 休閒 活動, 從運 動過 程中得 到身 體與 心理 的健康,實 現自我. 資料來源: 引自林敬 銘,2006;林 郁捷、 黃俊傑 ,2012; 林伶怡 ,2012 ;張淑貞、 熊宗志,2011. 37.

(48) 綜合以上研 究文獻的 定義, 本研究 將休閒 運動定 義為 :「個人在自 由時間內依 自己的興 趣或意 願,選 擇從事 有益於 身心發展 的體能 性活動 或運動,以 獲得樂趣 、達到 身心靈 健康及 紓解壓 力為目的 」。. 為了改善 現代人緊 張及忙 碌生活 所帶來 的精神 壓力,能 使生活 獲得 樂趣、減 壓、健康 的休閒 活動也 就越來 越受到 大家的重 視,休 閒運動 是 動態性的 休閒活動 ,是休 閒活動 的一種 。休閒 運動可依 形式及 目的不 同 而有不同 的分類方 法。茲 將目前 常用的 三種休 閒運動分 類的方 法,即 主 觀 分 類 法 、 多 元 尺 度 評 定 法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 因 素 分 析 法 (Factor Analysis) 及其優缺點 分述如 下:(引 自林啟 榮,2010,頁 43) (一)主觀分類法 :依據 研究者 個人對 於休閒 活動主觀 的看法 ,以休 閒的目的、 特性或功 能來作 歸類, 直接區 分出某 些類型, 再加以 命名。 研究者可針 對研究的 需求直 接分類 ,此方 法的優 點是比較 方便, 缺點則 是過於主觀 。 (. )多元尺度評 定法: 把所列 出的活 動兩兩 配對,形 成多組 相對的. 活動,再由 受試者依 據自己 的知覺 ,從最 相似到 最不相似 來加以 評定, 然後分出其 因素類型 ,此種 方法是 由受試 者本身 自己分類 ,所以 較有效 度,但因採 取休閒活 動兩兩 配對的 方法, 因此, 實際執行 上可以 分析的 休閒活動數 目相當有 限,故 以此為 研究方 法的研 究並不多 見。 (. )因素 分析法:以受 試者已 從事或 可能從 事的活動 項目編 製量表 ,. 測驗或訪 問受試者 ,再依 照受測 者參與 每個休 閒活動的 頻率, 利用統 計 中的因素 分析來判 讀,如 果該活 動頻率 相似, 則利用電 腦統計 方式將 之 歸納為同 一類,優 點為可 以分析 很多活 動項目 且易填答 ,缺點 為無法 瞭 解這一類 型之特性 為何, 而造成 各類型 之間關 係不清楚 ,命名 上較為 不 易。 茲將各學者對休 閒運動 的分類 ,整理 如下: 38.

(49) 馮麗花(1998) 將休閒 運動區 分為四 大類: (一)心肺功能運 動:有 助於提 升心肺 功能之 有氧運動 ,如慢 跑、游 泳、自行車 等。 (二)肌力運動: 能增進 身體肌 力的運 動,如 啞鈴、舉 重、健 力等重 量訓練運動 。 (三)柔 軟度運動:指有助 於提升 身體柔 軟度的 運動,如體 操、舞蹈 、 瑜珈、太極 拳等運動 。 (四)怡 情養性運 動:其 重點在 於放鬆 心情、陶冶身心 如旅遊、渡假 、 釣魚等。 蔡特龍(2000) 認為休 閒運動 依運動 的目的 可分為七 大類: (一)競賽類運動 :以正 式比賽 規則比 賽,如 公開錦標 賽、校 內外錦 標賽。適合 年輕人或 壯年期 的在職 人員, 平常以 服務單位 、學校 、班級 為組隊原則 ,每週定 時練習 ,為參 加比賽 而準備 ,如慢速 壘球、 羽球、 網球、籃球 、足球、 棒球。 (二)健身類運動 :屬個 人性運 動,可 以自己 一個人做 ,也可 以一群 人一起做, 每天定時 參與活 動,適 合成人 和高齡 長青族。 如太極 拳、國 術、土風舞 、元極舞 、外丹 功、慢 跑、健 行…等。 (三)冒險類運動 :為興 趣、刺 激、歡 樂而運 動較適合 年輕人 和成人 前期。如攀 岩、潛水 、高空 彈跳、 賽車、 極限運 動……等。 (四)聯誼性活動 :利用 假日與 家人同 學朋友 一起活動 。一般 來說不 是天天的,也 許是各週 一次或 每月兩 次不等,此 活動可以 紓解工 作壓力 、 放鬆身心、 建立和諧 的家庭 生活及 單位員 工的向 心力,如 郊遊、 露營、 高爾夫球、 保齡球、 舞蹈……等。 (五)防衛性運動 :藉學 習防衛 性運動 而獲得 運動效果 並可以 修身保 護自己,免 受壞人侵 襲,一 般適合 年輕時 代學生 或成人前 期學習 。如擒 拿、柔道、 空手道、 跆拳道……等。 (六)親子運動: 以父母 與學齡 前兒童 的運動 為主,一 般的幼 兒需要 39.

數據

表 2-8  教師擔任職務與工作壓力之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 研究者參 酌文獻 自行整 理        研究者(年 代)  研究結果 吳明順(2002)  國中輔導 主任, 在「決策 參與」 方面壓 力顯著高於教務 主任; 總務主任 在「專 業知能 」層面壓力高於教 務主任 吳宗立、林 保豊(2003) 科任教師 在「人 際壓力 」、「專業 知能」 方面,顯著高於 教師兼 行政。在 「專業 知能 」、「自我期許」壓力 方面,顯 著高於 級任導 師 洪朱璋(2004)  教師所擔任 的職務會 影響工 作壓力
表 2-14  工作壓力與休閒運動參與之關係研究 一覽表  資料來源: 研究者參 酌文獻 自行整 理                  由文獻資料的 整理可 以發現,休 閒運動 參與和 教師工作 壓力的 關係, 休閒運動可 以幫助解 決教師 因工作 壓力所 產生的 問題,教 師對休 閒運動 重視並積極 參與,工 作壓力 也能獲 得有效 調適。 因此本研 究將針 對高雄 地區國小教 師作一調 查,瞭 解高雄 地區國 小教師 休閒運動 參與與 工作壓 力之關係。 研究者(年 代)  研究結果 黃義良(2010)
表 3-2  正式樣本人數分配表  班級 數  地區  校名  抽樣校數 各校抽 樣人數  抽樣總人數  百分比  24 班  以下  鼓山區 左營區 三民區 苓雅區 前鎮區 小港區 鳳山區 林園區 大寮區 鳥松區  岡山區  橋頭區  燕巢區  路竹區  湖内區  梓官區  旗山區  美濃區  內門區  九如國小 左營國小  河濱國小    成功國小、凱旋國小 愛群國小、佛公國小 港和國小 五甲國小 中芸國小、金潭國小  翁園國小、山頂國小、後庄國小 鳥松國小、仁美國小 後紅國小 仕隆國小 安招國小 一甲
表 4-1  正式樣本基本資料分析表  項目  組別  個數  百分比%  性別  男  167  35.1  女  309  64.9  年齡  30 歲以下  19  4.0 31-40 歲 148  31.1  41-50 歲  261  54.8  51 歲以上  48  10.1  婚姻狀況  已婚  369  77.5  未婚  107  22.5  擔任職務  專任教師  71  14.9 教師兼導師 186 39.1  教師兼組長  145  30.5  教師兼主任  74  15.5  學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ho promote Gratitude Education by using Gratified Dream Savings Notebook

Among them, service quality and sex, age, level of education, marital status, average month income and class Present notable difference... Job Pressure and service quality of

(3)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ing out of school traffic guidance staff with different gender, job title, guidance counselors seniority and age in the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traffic safety education toward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in Taichung. Six aspects are analyzed within this research,

(1) Parents in different ages, education backgrounds, vocations, and numbers of children in school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eacher’s changes dimension related to

Keyword: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grade, teaching willingness, System

In different gender、time for study、time for cram、the parents education level and household incom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 some aspects of the academic stress were

Mathematical problem posing: A cas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developing tasks and designing instructions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