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部分 代数结构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第三部分 代数结构"

Copied!
35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三部分 代数结构

主要内容

代数系统 ---- 二元运算及其性质、代数系统和子代数

半群与群 ---- 半群、独异点、群

环与域 --- 环、整环、域

格与布尔代数 ---- 格、布尔代数

(2)

第九章 代数系统

主要内容

二元运算及其性质

 一元和二元运算定义及其实例

 二元运算的性质 代数系统

 代数系统定义及其实例

 子代数

 积代数

代数系统的同态与同构

(3)

9.1 二元运算及其性质

定义 9.1

设 S 为集合,函数 f : SSS 称为 S 上的二元运算,简 称为二元运算.

S

中任何两个元素都可以进行运算,且运算的结果惟一.

S

中任何两个元素的运算结果都属于 S ,即 S 对该运算封闭.

例 1

(1)

自然数集合 N 上的加法和乘法是 N 上的二元运算,但

减法和除法不是.

(2)

整数集合 Z 上的加法、减法和乘法都是 Z 上的二元运算,

而除法不是.

(3)

非零实数集 R* 上的乘法和除法都是 R* 上的二元运算,而

加法和减法不是.

(4)

实例

(4)

设 M

n(R)

表示所有 n 阶 (n≥2) 实矩阵的集合,即

 

则矩阵加法和乘法都是 M

n(R)

上的二元运算 .

(5) S

为任意集合,则∪、∩、-、 为 P(S) 上二元运算 .

(6) SS

为 S 上的所有函数的集合,则合成运算为 S

S

上二元运算 .

 

 

 

 

 

 

 

 

a R i j n

a a

a

a a

a

a a

a R

M

ij

nn n

n

n n

n

( ) , , 1 , 2 ,...,

2 1

2 22

21

1 12

11

(5)

一元运算的定义与实例

定义 9.2 设 S 为集合,函数 f:S→S 称为 S 上的一元运算,简 称一元运算 .

例 2

(1)

求相反数是整数集合 Z, 有理数集合 Q 和实数集合 R 上

的一元运算

(2)

求倒数是非零有理数集合 Q*, 非零实数集合 R* 上一元运算

(3)

求共轭复数是复数集合 C 上的一元运算

(4)

在幂集 P(S) 上规定全集为 S ,则求绝对补运算 ~ 是 P(S) 上 的一元运算 .

(5)

设 S 为集合,令 A 为 S 上所有双射函数的集合, AS

S

,求 一个双射函数的反函数为 A 上的一元运算 .

(6)

在 n(n≥2) 阶实矩阵的集合 M

n(R)

上,求转置矩阵是 M

n(R)

上的一元运算 .

(6)

二元与一元运算的表示

1

.算符

可以用◦ , , · , , , 等符号表示二元或一元运算,称为算符 . 对二元运算◦,如果 x 与 y 运算得到 z ,记做 x◦y = z

对一元运算 , x 的运算结果记作 x.

2 .表示二元或一元运算的方法 : 解析公式和运算表 公式表示

例 设 R 为实数集合,如下定义 R 上的二元运算 : x, y R, x ∗ y = x.

那么 3 4 = 3, 0.5 ( ∗ 3) = 0.5

(7)

运算表:表示有穷集上的一元和二元 运算

运算表

二元运算的运算表 一元运算的运

算表

(8)

例 3

设 S=P({a,b}) , S 上的和 ∼运算的运算表如下

运算表的实例

(9)

二元运算的性质

定义 9.3 设◦为 S 上的二元运算 ,

(1) 若对任意 x,y∈S 有 x◦y=y◦x, 则称运算在 S 上满足交换律 . (2) 若对任意 x,y,z∈S 有 (x◦y)◦z=x◦(y◦z), 则称运算在 S 上满足结 合律 .

(3) 若对任意 x∈S 有 x◦x=x, 则称运算在 S 上满足幂等律 .

定义 9.4 设◦和 为 ∗

S

上两个不同的二元运算 ,

(1)

若对任意 x,y,z∈S 有 (x∗y)◦z=(x◦z) ( ∗ y◦z)

z◦(x∗y)=(z◦x) (

∗ z◦y), 则称◦运算对 运算满足 ∗ 分配律

.

(2)

若和 都可交换 ∗

,

且对任意 x,y∈S 有 x◦(x∗y)=x , x ( ∗ x◦y)=x,

则称◦和 运算满足 ∗ 吸收律

.

(10)

实例

Z, Q, R

分别为整数、有理数、实数集; M

n(R)

为 n 阶实

矩阵集合 , n2 ; P(B) 为幂集; A

A

为从 A 到 A 的函数集, |A|2

集合 运算 交换律 结合律 幂等律

Z,Q,R 普通加法 +

普通乘法 有

有 有

有 无

M

n

(R) 矩阵加法 +

矩阵乘法 有

无 有

有 无

P(B) 并

相对补 交

对称差

有 有 无 有

有 有 无 有

有 有 无 无

A

A

函数复合 无 有 无

(11)

集合 运算 分配律 吸收律

Z,Q,R 普通加法 + 与乘法  对 + 可分配

+ 对不分配

M

n

(R) 矩阵加法 + 与乘法  对 + 可分配 + 对不分配

P(B) 并与交  对可分配

 对可分配 有 交与对称差  对可分配 无

实例

Z, Q, R

分别为整数、有理数、实数集; M

n(R)

为 n 阶实

矩阵集合 , n2 ; P(B) 为幂集; A

A

为从 A 到 A 的函数集, |A|2

(12)

特异元素:单位元、零元

定义 9.5 设 为 ◦

S

上的二元运算 ,

(1) 如果存在 e

l

( 或 e

r

) S ,使得对任意 x∈S 都有

el

◦x = x ( 或 x◦e

r = x)

则称 e

l

( 或 e

r

) 是 S 中关于 运算的 ◦ 左 ( 或右 ) 单位元 .

若 e∈S 关于 运算既是左单位元又是右单位元,则称

e

为 S 上 关于 运算的 ◦ 单位元 . 单位元也叫做幺元 .

(2) 如果存在 

l

( 或 

r

) ∈S ,使得对任意 x∈S 都有

l

◦x =

l

( 或 x◦

r =

r)

则称 

l

( 或 

r

) 是 S 中关于 运算的 ◦ 左 ( 或右 ) 零元 .

若  ∈ S 关于 运算既是左零元又是右零元,则称 ◦  为 S 上关

于运算 的 ◦ 零元 .

(13)

可逆元素和逆元

(3) 设 为 ◦ S 上的二元运算 , 令 e 为 S 中关于运算的单位元 . 对于 x∈S ,如果存在 y

l

( 或 y

r

) ∈S 使得

y

l

◦x=e (或 x◦y

r

=e

则称 y

l

( 或 y

r

) 是 x 的左逆元(或右逆元) .

关于 运算,若 ◦ y ∈S 既是 x 的左逆元又是 x 的右逆元,则

y 为 x 的逆元 . 如果 x 的逆元存在,就称 x 是可逆的 .

(14)

实例

集合 运算 单位元 零元 逆元

Z,Q,R 普通加法 +

普通乘法

0

1

0

x 逆元 x x 逆元 x

1

(x

1

 给定集合 ) M

n

(R) 矩阵加法 +

矩阵乘法 n 阶全 0 矩阵

n 阶单位矩阵 无

n 阶全 0

矩阵

X 逆元 X X 的逆元 X

1

( X 可逆)

P(B) 并

对称差 交

B

B

 无

 的逆元为

B 的逆元为 B

X 的逆元为 X

(15)

惟一性定理

定理 9.1 设◦为 S 上的二元运算, e

l

和 e

r

分别为 S 中关于运算的 左和右单位元,则 e

l = er = e

为 S 上关于◦运算的惟一的单位元 . 证: e

l = el◦er

 e

( r

为右单位元 )

 e

l◦er = er

 e

( l

为左单位元 ) 所以 e

l = er ,

将这个单位元记作 e.

假设 e 也是 S 中的单位元,则有 e=e◦e = e. 惟一性得证 . 类似地可以证明关于零元的惟一性定理 .

注意:

当 |S|  2 ,单位元与零元是不同的;

当 |S| = 1 时,这个元素既是单位元也是零元 .

(16)

定理 9.2

设◦为 S 上可结合的二元运算 , e 为该运算的单位元 , 对于 x∈S 如果存在左逆元 y

l

和右逆元 y

r,

则有 y

l = yr= y,

y

是 x 的惟一的逆元 .

证:由 y

l◦x = e

和 x◦y

r = e

yl = yl◦e = yl◦(x◦yr) = (yl◦x)◦yr = e◦yr = yr

令 y

l = yr = y,

则 y 是 x 的逆元 . 假若 yS 也是 x 的逆元 , 则

y= y◦e = y◦(x◦y) = (y◦x)◦y = e◦y = y

所以 y 是 x 惟一的逆元 .

说明:对于可结合的二元运算,可逆元素 x 只有惟一的逆

惟一性定理

(17)

9.2 代数系统

定义 9.6

非空集合 S 和 S 上 k 个一元或二元运算 f

1,f2,…, fk

组成 的系统称为代数系统

,

简称代数,记做 <S, f

1, f2, …, fk>.

实例:

(1) <N,

+ >,<Z, + ,·>,<R, + ,·> 是代数系统, + 和 · 分别表示 普通加法和乘法 .

(2) <Mn(R),

+ ,·> 是代数系统,+和 · 分别表示 n 阶 (n≥2) 实 矩阵的加法和乘法 .

(3) <Zn,

,> 是代数系统, Z

n

= {0,1,…,n-1} ,和分别表示 模 n 的加法和乘法,对于 x,y Z

n

, xy=(x + y)modn , x

y=(xy)modn

(4) <P(S),

,,~> 是代数系统,和为并和交, ~ 为绝对补

(18)

代数系统的成分与表示

构成代数系统的成分:

 集合(也叫载体,规定了参与运算的元素)

 运算(这里只讨论有限个二元和一元运算)

 代数常数(通常是与运算相关的特异元素:如单位元等)

研究代数系统时,如果把运算具有它的特异元素也作为系统 的性质之一,那么这些特异元素可以作为系统的成分,叫做 代数常数 .

例如:代数系统 <Z,+,0> :集合 Z, 运算 +, 代数常数 0

代数系统 <P(S), ,∩>:集合 P(S), 运算∪和∩,无代数常数

(19)

代数系统的表示

(1) 列出所有的成分:集合、运算、代数常数(如果存在)

如 <Z,+,0>, <P(S), ,∩>

(2) 列出集合和运算,在规定系统性质时不涉及具有单位元 的性质(无代数常数)

如 <Z,+>, <P(S), ,∩>

(3) 用集合名称简单标记代数系统

在前面已经对代数系统作了说明的前提下使用

如代数系统 Z, P(B)

(20)

同类型与同种代数系统

定义 9.7

(1)

如果两个代数系统中运算的个数相同,对应运算的元数相同

,且代数常数的个数也相同,则称它们是同类型的代数系统 .

(2)

如果两个同类型的代数系统规定的运算性质也相同,则称为

同种的代数系统 .

例如 V

1=<R, +, ·, 0, 1>, V2=<Mn(R), +, ·,

, E>,  为 n 阶全 0 矩阵, E 为 n 阶单位矩阵 , V

3=<P(B), , ∩,

, B>

V1, V2, V3

是同类型的代数系统,它们都含有 2 个二元运算 , 2 个代数常数 .

V1, V2

是同种的代数系统, V

1, V2

与 V

3

不是同种的代数系统

(21)

V

1

V

2

V

3

+ 可交换、可结

· 可交换、可结合 + 满足消去律

· 满足消去律

· 对 + 可分配 + 对 · 不可分配 + 与 · 没有吸收

+ 可交换、可结合

· 可交换、可结合 + 满足消去律

· 不满足消去律

· 对 + 可分配 + 对 · 不可分配 + 与 · 没有吸收律

∪ 可交换、可结合

∩ 可交换、可结合

∪ 不满足消去律

∩ 不满足消去律

∩ 对∪可分配

∪ 对∩可分配

∪ 与∩满足吸收律

运算性质比较

(22)

子代数系统

定义 9.8设 V=<S, f

1, f2, …, fk>

是代数系统, B 是 S 的非空子 集,如果 B 对 f

1, f2, …, fk

都是封闭的,且 B 和 S 含有相同的代 数常数,则称 <B, f

1, f2, …, fk>

是 V 的子代数系统,简称子代 数 . 有时将子代数系统简记为 B.

实例

N

是 <Z, + > 的子代数, N 也是 <Z, + ,0> 的子代数

N

{0} 是 <Z, + > 的子代数,但不是 <Z, + ,0> 的子代数 说明:

子代数和原代数是同种的代数系统

对于任何代数系统 V=<S, f

1, f2, …, fk>

,其子代数一定存在 .

(23)

关于子代数的术语

(1)

最大的子代数:就是 V 本身

(2)

最小的子代数:如果令 V 中所有代数常数构成的集合是

B

,且 B 对 V 中所有的运算都是封闭的,则 B 就构成了 V 的

最小的子代数

(3)

最大和最小的子代数称为 V 的平凡的子代数

(4)

若 B 是 S 的真子集,则 B 构成的子代数称为 V 的真子代数

.

例 设 V=<Z,+,0>, 令 nZ={nz | zZ},n 为自然数,则 nZ 是 V 的子 代数

当 n=1 和 0 时, nZ 是 V 的平凡的子代数,其他的都是 V 的非

平凡的真子代数 .

(24)

积代数

定义 9.9

设 V

1=<A,◦>

和 V

2=<B,

> 是同类型的代数系统,◦和

为二元运算,在集合 AB 上如下定义二元运算 ,  <a

1,b1>,<a2, b2>

AB ,有

<a1,b1>▪<a2,b2>=<a1◦a2, b1

b

2>

称 V=<AB,▪ > 为 V

1

与 V

2

的积代数,记作 V

1

V

2.

这时也称 V

1

V2

为 V 的因子代数

.

(25)

积代数的性质

定理 9.3 设 V

1

=<A,◦> 和 V

2

=<B, > 是同类型的代数系统,

V

1

V

2

=<A B,▪> 是它们的积代数 .

(1) 如果 ◦ 和 运算是可交换(可结合、幂等)的,那么 运 ▪ 算也是可交换(可结合、幂等)的

(2) 如果 e

1

和 e

2

( 

1

和 

2

)分别为 ◦ 和 运算的单位元

(零元),那么 <e

1

,e

2

> ( <

1

,

2

> )也是 运算的单位元 ▪

(零元)

(3) 如果 x 和 y 分别为◦和 运算的可逆元素,那么 <x,y>

也是 运算的可逆元素,其逆元就是 ▪ <x

1

,y

1

>

(26)

9.3 代数系统的同态与同构

定义 9.10 设 V

1=<A, >

和 V

2=<B,

> 是同类型的代数系统,

f:A

B ,且 x, yA 有 f(x∘y) = f(x)f(y), 则称 f 是 V

1

到 V

2

的 同态映射,简称同态 .  

同态分类:

(1) f 如果是单射,则称为单同态

(2) 如果是满射,则称为满同态,这时称 V

2

是 V

1

的同态像,

记作 V

1

V

2

(3) 如果是双射,则称为同构,也称代数系统 V

1

同构于 V

2

记作 V

1

V

2

(4) 如果 V

1

=V

2

,则称作自同态

(27)

实例

(1) 设 V

1

=<Z,+>, V

2

=<Z

n

, > .其中 Z 为整数集, + 为普通 加法; Z

n

={0,1,…,n 1} ,为模 n 加 . 令

f : Z→Z

n

, f (x)=(x)mod n 那么 f 是 V

1

到 V

2

的满同态.

(3)

设 V=<Z,+> ,其中 Z 为整数集, + 为普通加法 . aZ ,令

fa : Z

Z , f

a(x)=ax

那么 f 是 V 的自同态 . 当 a=0 时称 f 为零同态;当 a=1 时

(2) 设 V

1

=<R,+>, V

2

=<R*,·> ,其中 R 和 R* 分别为实数集 与非零实数集, + 和 · 分别表示普通加法与乘法.令

f : R→R*

, f (x)= e

x

则 f 是 V

1

到 V

2

的单同态 .

(28)

第九章 习题课

主要内容

 代数系统的构成:非空集合、封闭的二元和一元运算、代 数常数

 二元运算性质和特异元素:交换律、结合律、幂等律、分 配律、吸收律、单位元、零元、可逆元和逆元

 同类型的与同种的代数系统

 子代数的定义与实例

 积代数的定义与性质

 代数系统的同态与同构

(29)

基本要求

 判断给定集合和运算能否构成代数系统

 判断给定二元运算的性质

 求而二元运算的特异元素

 了解同类型和同种代数系统的概念

 了解子代数的基本概念

 计算积代数

 判断函数是否为同态映射和同构映射

(30)

练习 1

1 .设 运算为 ∘ Q 上的二元运算,

x, yQ, x∘y = x+y+2xy,

(1) 判断 运算是否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说明理由 ∘ . (2) 求出 运算的单位元、零元和所有可逆元素的逆元 ∘ .

(1) ∘ 运算可交换,可结合 .

任取 x, yQ,

x∘y = x+y+2xy = y+x+2yx = y ∘ x, 任取 x, y, zQ,

(x∘y)∘z = (x+y+2xy)+z+2(x+y+2xy)z = x+y+z+2xy+2xz+2yz+4xyz

x∘(y∘z) = x+(y+z+2yz)+2x(y+z+2yz

= x+y+z+2xy+2xz+2yz+4xyz

(31)

(2) 设 运算的单位元和零元分别为 ∘ e 和  ,则对于任 意 x 有 x∘e = x 成立,即

x+e+2xe = x  e = 0 由于∘运算可交换,所以 0 是幺元 . 对于任意 x 有 x∘ = 成立,即

x++2x =  x+2x = 0  = 1/2

给定 x ,设 x 的逆元为 y, 则有 x∘y = 0 成立,即 x+y+2xy = 0  (x

1/2 ) 因此当 x  1/2 时, 是 x 的逆元 .

x y x

2 1

x x

2 1

解答

(32)

2 .下面是三个运算表

(1) 说明那些运算是可交换的、可结合的、幂等的 .

(2) 求出每个运算的单位元、零元、所有可逆元素的逆

练习 2

(33)

解答

(1) * 满足交换律,满足结合律,不满足幂等律 .

不满足交换律,满足结合律,满足幂等律 .

· 满足交换律,满足结合律,不满足幂等律 .

(2) * 的单位元为 b ,没有零元, a

1

=c, b

1

=b,c

1

=a 的单位元和零元都不存在,没有可逆元素 .

· 的单位元为 a ,零元为 c , a

1

=a , b, c 不是可逆元素 . 说明:关于结合律的判断

需要针对运算元素的每种选择进行验证,若 |A|=n ,一般需要 验证 n

3

个等式 .

单位元和零元不必参与验证 .

(34)

练习 3

3. 设 G 为非 0 实数集 R* 关于普通乘法构成的代数系统,

判断下述函数是否为 G 的自同态?如果不是,说明理由 . 如果是,判别它们是否为单同态、满同态、同构 .

(1) f(x) = |x| +1 (2) f(x) = |x|

(3) f(x) = 0

(4) f(x) = 2

(35)

解答

解 (1) 不是同态 , 因为 f(22)=f(4)=5, f(2)f(2)=33=9

(2)

是同态,不是单同态,也不是满同态,因为 f(1)= f(1), 且

ran f

中没有负数 .

(3)

不是 G 的自同态,因为 f 不是 G 到 G 的函数

(4)

不是 G 的自同态,因为 f(22)=2, f(2)f(2)=22=4 说明:判别或证明同态映射的方法

(1)

先判断(或证明) f 是 G

1

到 G

2

的映射 f: G

1

G

2.

如果已 知 f: G

1

G

2

,则这步判断可以省去 .

(2) x, y G1,

验证 f(xy) = f(x) f(y)

(3)

判断同态性质只需判断函数的单射、满射、双射性即可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Nature 2012, 485, 327-334 2012年是阿片受体研究历史上的具有里程牌意义的一年,自然 杂志( Nature)在同一期分别报道了

p 对 CYP诱导作用的机制比较复杂。大多 情况下, CYP的代谢会产生亲电性的活 性代谢物,这些活性代谢物可与

22 韩立余: 《当代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碰撞及其发展前景》 , 《国际经济法学刊》2018 年第 4 期,第 3 9-40

试题管理界面左侧,按照试卷结构罗列出了 HSK(一级)至 HSK(六

1871—1946)和稍晚的塞梵利(F.Severi,1879—1961),他们主要的结果是代数曲面的分类.头一个

由于音乐以声波振动的非语义性组织结构与人类的情感、意志活动直接同构对应,所以音乐

笛卡儿企图通过坐标系给几何引进新方 法, 他的成就远远超出他的期望. 坐标系是数 学中的双刃剑, 使得几何的目的可以通过代 数达到, 反过来,

所以这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所成角都是 90°,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