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等教育通讯简报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高等教育通讯简报"

Copied!
20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高等教育通讯简报

2016 年 5 月 总 第 18 期

本 期 要 点

 首经贸评出首批“人才培养型教授”

 北大改革“瞄准”四大差距 培养跨学科人才

 本科生不该写论文?大错特错!

 大学的价值是让学生更有智慧

 学分学费定价是暑期学校运行关键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 主办

(2)

目录

全球资讯

 首经贸评出首批“人才培养型教授” 1

 “教学相怨”须用制度化解 2

 乐见校友评教开一时风气 3

特别关注

 北大改革“瞄准”四大差距 培养跨学科人才 5

 本科生不该写论文?大错特错! 7

专栏节目

 大学的价值是让学生更有智慧 10

 学分学费定价是暑期学校运行关键 15

(3)

全球资讯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评出首批“人才培养型教授”

“这次职务晋升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肯定,是对我 10 年来踏踏实实教 学的认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外语系教师刘欣说。这个新学期,刘欣和工商管 理学院教师王振江以首经贸首批人才培养型副教授的新身份走上讲台。

2014 年底,首经贸颁布了一份《关于教师职务晋升的补充规定》。其中教授 职务晋升的条件当中赫然写着:“出色完成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秀”“任现职 以来获得‘学评教’优秀教学效果奖 3 次及以上”。这项新政在老师们当中立刻 引起热烈讨论,因为它标志着在首经贸,潜心人才培养也能评教授,科研成果和 论文不再是评教授的“硬杠杠”。

“ 2014 年的补充规定,是为进一步落实教学中心地位,激励教师将主要精 力投入到教学中来,更好地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人事处处长邢琪说:“人 才培养 型’教授、副教授的评聘将更多的考核要求体现在教书育人上,特别是 教学效果的评价上,给真正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的教师提供一个职业发 展的通道。”

“在评聘期间,按照要求,我的教学课堂是向全校公开的”,王振江说,“学 校会时不时地安排校内外的专家、督导到课堂听课,评价教育教学能力。我理解 这是学校要引导教师明确作为师者的基本任务是教书育人,科研不是目的,而是 手段,要将科研的红利惠及学生,通过学生推动学科和社会的发展。”

在评聘人才培养型教授的同时,首经贸出台了一系列教学激励与评价创新机 制。创新教学奖励机制,重奖教学表现卓越的教师和课堂教学效果优秀的教师,

激励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潜心教学一线;创新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变单一的“学 评教”模式,在以学生评价为主的框架下,建立“学生网上全面评价+专家定向 听课评价+领导随机听课评价”的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综合评价结 果作为教师评优、评奖及晋级、晋升的依据和参考。首经贸副校长王传生说:“人 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因此学校制定激 励机制,把教师的主要精力吸引到教学中来,给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多元化的通道,

调动每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2016 年 05 月 09 日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4)

“教学相怨”须用制度化解

近日有媒体报道,湖南某知名高校法学院教师姜明,对多次催促之下仍没有 在约定期限等到某位本科生提交的论文,感到忍无可忍,一怒之下决定解除与这 名学生的论文指导关系,并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上发了份公开声明。

姑且先不论姜老师的做法是否合适,以及本科生毕业论文制度是否合理的问 题,在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大学老师对学生的怨气,而有怨气的远 不 止一位老师,其后跟帖者无数,历数学生的各种奇葩现象。而在日常和媒体报道 中,更多的是学生对老师尤其是导师的怨气,学生抱怨最多的要么是师生关系已 经 沦为一种畸形的雇佣关系,要么就是抱怨见不到导师。

教学相长的理念大家都懂,但现实中却变成了“教学相怨”,这个世界怎么 了?姜老师处理此事的方式也许值得商榷,但从对学生的认真要求和负责态度 来说,无疑当属业界良心。但如果仅仅只依靠个体的良心和道德来行事,就说明 是制度出了问题。检视我们的高等教育,虽然是以学生为本、重视本科教学,但 在制度设计和激励措施上,几乎都是围绕科研展开的,无论是大学的排名和资源 分配,还是教师的职称升等,科研都占据了压倒性的权重。

因此,在这样的制度设计下,大学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没有获得合理的报酬。

按照规定的课酬标准,大学教师的课酬一般为几十元一个课时,还不如大学生做 家教的报酬。每个人都会理性算计,在这样的薪酬体系下,很多人自然会把更多 的精力投入到名利双收的科研项目中去,或者到外面上课以获得更合理的报酬。

这 样的制度设计和薪酬体系其实和医疗系统很相似:医生的本职是治病救人,

但在几乎所有的公立医院里,挂号费一般不会超过十元钱,这就意味着医生依靠 诊金的收 入是处于较低水平的。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也常常要依靠自己的良心 和医德来行事,不少人因此难免不愿出诊,出诊也不愿和病人多做交流。

师生相怨的原因与之相似,当然造成的后果并不尽相同。因为医患之间往往 涉及性命攸关的问题,因此容易剑拔弩张,而教学之事一般无关性命,大家得过 且过。久而久之,大家都心灰意冷,甚至形成一种心理默契:大家都不容易,相 互迁就点吧,于是就形成今天这样的局面。

报道中姜老师的认真其实只是尽一个普通老师的职责而已,但学生可能会认 为这位老师太较真甚至不讲人情。现在很多高校甚至都心照不宣地实行“清 考”

(5)

制度,毕业前让以往考试不合格的学生通通过关,以免影响毕业率和就业率。在 这样一个“一认真你就输了”的世界里,他的举动看起来的确有些不合时宜。

像姜明这样的老师当然是可贵的,但我们希望这样的老师不要变成珍稀品 种。重视教学不能停留于口号,也不能仅依靠个体的良心和道德,要有还原大学 本职的制度设计和尊重教师教学价值的薪酬体系,更要通过扎实的保障措施和监 督机制使之落到实处。这样,认真教学的教师才能获得具有尊严的报酬,教学相 怨才会走向教学相长,日渐扭曲的师生关系也方得以重建。

(2016 年 05 月 24 日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乐见校友评教开一时风气

近日,南开大学上线了一款基于微信平台的毕业生评教系统,邀请校友结合 工作经历对学校教育作出评价。这款名为“南开时课”的评课系统,主要面向本 科毕业 5 年以内的校友开放,用户可根据本科期间所修全部专业选修课及授课教 师信息,用 0—5 星对每门课程的总体印象进行评价,同时从“有助于读研、有 助于工作、有助于出国、感觉没啥用”等选项中勾出课程的实用价值。

其实,开展高校本科教学评价、检验本科教学水平,本就需要畅通言路,积 极吸引不同评价主体的参与,广泛征询各方的意见与建议,确保全面客观地衡量 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当前,开展我国高校本科教学评估与评价,在学校外部,各 级政府都制定有完善的评估政策与实施细则;在学校内部,领导评价、教师评价、

学生评价的作用也都发挥得较为充分。但校友与用人单位作为高校本科教学人才 培养的重要体验者和使用者,无疑也是重要的评价主体。与政府评估、校内评价 相比,在引导校友与用人单位参与评价上,操作方法还很不完善,评价氛围也不 浓厚。

目前,国内有不少高校在积极尝试校友参与本科教学评价的渠道。通常,这 些高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方式的居多。但调查中发现,由于很多校友的联系方 式中途更换,碍于沟通方法不畅,调查结果回收率不高。即使是回收到的信息,

由于使用这些方式调查的内容有限,调查次数不多,对改进提升学校本科教学水 平的效果也不太理想。南开大学建立基于微信平台的评教系统,不但评价内容广

(6)

泛清晰,而且评价平台时常开放,不受次数约束,评价范围也可以覆盖整个校友 群体,极大地顺应了新媒体时代用户的评价需求,可以使广大校友就每一项细致 的内容随时随地进行评价。据悉,该系统一经推出,就“刷爆”了南开师生校友 的朋友圈。由此可见,此种方式深受广大校友欢迎。

南开大学开发基于微信平台的毕业生评教系统,既能使广大毕业生感到学校 的良苦用心,拉近校友与母校的距离,也能充分征求毕业校友的意见,对社会到 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从而为学校更好地设计出符合经济社 会发展需求的课程和专业,提供广泛有力的证据。

南开大学善于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本科教学评教体系,其亮点可圈可点,其 做法值得其他高校效仿。但这个创新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也着实让人期 待。

笔者认为,真正发挥微信平台校友评教系统的作用,一是要深入推进,不能将这 项创新仅停留在博取观众眼球的新技术使用的宣传上。二是要在微信系统上不断 调整完善评价导向,适时更新评价内容,及时有效做好评价意见的梳理。三是要 全面认识校友评价信息,注重克服唯“实用至上”的评价结果,正确处理课程的 冷门 与热门的关系。四是要真正做到以评促教。充分利用校友的评价信息,促 使教师改善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技术,而不是简单地用评价结果 来给教师贴 上等级高低的标签。

(2016 年 04 月 29 日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7)

特别关注

北大改革“瞄准”四大差距 培养跨学科人才

近日,北京大学在校内信息门户网站公布了《北京大学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指 导意见》及《北京大学 2016 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试行)》,改革直指 本科教育。

可自主申请转专业,鼓励自主选修

总的来看,北大此番改革瞄准的是自己在“培养引领未来的人”上存在的四 个差距。根据《北京大学 2016 年本科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点(试行)》的表述,

这 4 个差距分别是:学生在自主选择和跨学科学习中受到诸多限制,个性化发展 需求未能得到更好地满足;教学方式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存在师生互动不足,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和素质培养等问题;通选课体系侧重学生知识的拓展,在价 值观、批判性思考和人格素质的全方位养成等方面,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学校的 资源配置还不尽合理、高效,院系和师生在教育工作中的创造活力和潜力没有得 到充分发挥。那么,针对这四个差距,北大将采取哪些改革措施呢?

首先,是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从 2017 年春季学期开始,

除教育部规定和北大招生录取时明确不能调整专业的情况外,在校本科生可以在 第一学年末或第二学年末自主申请转专业。原则上,学部内可以自由转专业。所 谓学部,是指人文、理学、社会科学、信息与工程、医学 5 个学部。另外,从 2016 年秋季学期开始,各院系本科必修和限选课程在教学资源许可的前提下,向全校 所有本科生开放。全校本科生在专业教学计划和院系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课程。

显然,这些措施为学生提供了开放和多样化的专业教育体系,有利于学生发现志 趣,发挥潜力。

其次,是给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动力。一方面,设立学生自主选修学 分,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跨学科学习。学生在完成各专业毕业所需最低专 业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可以开展自主性深度学习,建立个性化知识体系和能力素 养结构。同时,条件成熟的院系可通过设立“荣誉学士学位”和相应的制度,激

(8)

励 学生选修更具挑战性的荣誉课程并积极参与实践创新。

这些改革措施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非常关注兴趣、个性、激情、潜力这 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加强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融合,支持跨学科

为了实现这些改革,整个教学系统和培养方案都要发生重大的变革,而本次 改革方案中也有大量的篇幅来构建这些任务。这包括:

修订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凝练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修订后的培养方案要加强 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融合,在专业教育中贯穿通识教育的理念。修订后的培养 方案包括 4 个部分,即通识课程与公共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 限选课程、专业选修课与其他学科专业的必修或限选课程(四部分比例原则上为 3:2:3:2)。

设立多层次的跨学科本科教育项目,培养跨学科人才。鼓励学部、院系、研 究中心及教师团队建设多层次、有特色的跨学科本科人才培养项目,包括跨学科 专业、双学位、辅修专业、微专业、跨学科系列课程或课程模块等,为学生提供 多样化的选择空间。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体系,推动教学方式改革,实现卓越教学。鼓励 院系通过开设平行班、滚动开课等措施,减小班级规模,加强教师对学生的针对 性指导; 鼓励教师在教学各个环节创造性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 等混合式教学模式;将批判性思考、阅读、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作为课堂教学 的有机组成部分,增强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学校将进一步加大教学经费投入,

设立“北京大学卓越教学奖”作为学校教学领域最高荣誉,以表彰为北大本科教 育积极奉献、教 学水平优异的教师,分享推广优秀的教学实践经验,形成追求 卓越的教学氛围。

北大此次改革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加强基础、促进 交叉、尊重选择、卓越教学”为理念,使学生在北大获得最好的学习和成长体验。

为此,北大提出要把本次本科教育改革的关键放在院系,核心则是调动教师的积 极性和学生的内在潜力。

“总的来看,这些改革措施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也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

(9)

阶段相适应,是人才培养理念与制度上的重要改革。”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副 院长李立国如此评价。

( 2016 年 05 月 03 日 信息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本科生不该写论文?大错特错!

儿子在美国读大一,前几天发消息说,在选修的中国政治这门课上,他本学 期写了三篇“paper”:1、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消亡的理论正确性,2、论朝贡 制度的起源——唐宋两朝的外交关系;3、论毛泽东思想里阶级斗争概念的演化。

虽然是课程小“论文”,但作为一个国内本科论文,大约也是没有问题的。为一 篇论文,他还与我电话讨论很长时间。

其实不止是中国政治这门课,他选修的数学课,也需要写一篇“paper”。儿 子很重视这些“论文”,因为这是最重要的作业,甚至考试成绩中,一篇论文能 占到 40%的比重。

写“paper”是美国等西方大学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教 育手段。往往一个阶段课程结束,就会要求你写一篇“paper”,写 你的认知看 法观点等等,是考察你综合运用你学到的知识、方法、理论,去组织表达你观点 的重要手段。这种训练,对于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无论是学文、

学理,还是学工,都会有此要求。

英美教育体系对于不同层级的学生,有不同的“论文”要求。大约分为这几 类:专业综合性课程——顶峰课程(Capstone)的论文, 有点类似我们的毕业设 计;thesis,学术硕士论文,在学术上是有一定要求的;qualified research paper,专业学位硕士论文,强调实践性,对原创性要求不高;dissertation, 博士论文,要求必须有原创性,也是在学术性上要求最高的。日常最多见的是 term paper 和 course paper。前者往往要求写 15~20 页,是一个课程的期末“论

(10)

文”,往往也会作为这门课程的考试成绩的重要部分,其他 course paper 的篇幅 则因课程和教师的要求而异,算入平时成绩。这类论文并不要求你都有独创甚至 多高水平,但有一点是必须的,坚决不能有抄袭,否则“杀无 赦”!

也就是说,汉语的“论文”一词,在英语里其实根据情况有很多词表述。在 北美,最难的论文,大约就只有博士学位的论文了。一个博士从注册(即我们 的 考上)到拿到博士学位,会有 40%左右的淘汰率,除了自动放弃的外,被淘汰的 第一原因就是论文写不出来,无法完成。一般博士平均需要 6 年多时间,其中专 门写论文的时间都是 3 年以上了,一个论文写五六年也是常有的,足可以看出论 文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写论文,应该是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能力的训练,对于现今的中国高校,

可能有着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999 年以来的大扩招,让高等教育从精 英教育 快速向大众化,甚至普及化发展,与之相伴的是培养质量的下降。原来是依靠高 门槛选才,进来以后更多是依靠学生自己学习,所以考核方式也基本沿袭了中学 考试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选拔出来的精英问题不大,对于已经大众化,甚至普 及化的众多资质与自控力都一般的普通学生,显然已经不适应了。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在反省我们的教育理念,以及相关的教学方法不 足,缺乏创新思维时,也习惯于照搬西方的反转课堂、启发式教学。但别忘 了,

作为这种教育教学方式,日常的写 paper 是一个标准配置。因此,我认为,我们 不仅应该要求写本科毕业论文,更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把大大小小的论文 作 为一个基本要求。

上世纪 90 年代初,我带过几个学校的学生,南京大学的学生给我留下了深 刻印象:学习能力极强,也很扎实。当初南京大学正在大力发展应用学科等非传 统学 科,很多学生入学还是基础的文理科专业,但毕业时,已经变成了新闻、

经管等新兴专业,专业训练时间并不长,但并没有影响他们在专业能力上的成长,

反而比其 他专业训练时间更长的学生表现更出色。当时去南京大学调研,想寻 找其中的答案。有一个细节我印象非常深刻:即便是本科生,一个月要完成一篇 小论文,一学期 会有一篇大论文,一如美国高校。学生后来的成长,与这种治 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然,写论文的目的是从培养人的角度出发的,而不是走一个形式,如果只

(11)

是走一个形式,就彻底失去了写论文的目的。当下大学生抱怨的、社会诟病的,

可能都是这种情况,即走形式。让我忧虑的是,在当下的中国大学,有多少老师 有过专业的论文写作训练,何谈指导学生呢?走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 我们老师还没有这样的能力。

我们不能以论文催生了论文制造工厂、论文造假工厂而否定这一要求与做 法,这完全是本末倒置。考试催生了舞弊产业链,你不能指责考试本身吧?如果 我们下大力气去惩处论文造假,如果都能像美国的高校那般“杀无赦”,有几个 人敢这样做?论文工厂又怎么会如此泛滥?

(2016 年 05 月 06 月 作者:陈志文 信息来源:中国青年报)

(12)

专栏节目

大学的价值是让学生更有智慧

所有大学,几乎没有一个不说自己是以学生为中心、全面育人的。但这个口 号已喊了几十年,还在不断重复,其实是因为没做到或者做好!

对于教育和教学,教育工作者和关心教育的人都有很多看法,甚至是怨言,

而且抱怨已久。就我个人经验,从 1977 年进大学,然后读研究生、做老师、当 院长和校长,直至创建和运行国际大学,可以说三十多年来耳边的这类怨言一直 没断过,但也没看到有多么大的改进。为什么老是不变呢?

我曾参加一次非常重要的高校咨询会,感到比较失望。听到的报告、改革方 案、分组讨论着实让人失落,因为大家关注的基本上是大学内部管理中的事务性 问题,如下一轮的评估或“教育工程”、内部行政管理权限的划分、教授指标的 分配、如何追逐各类项目或指标等,很少涉及这个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教育发展 的趋势、现代技术和社会对教育的挑战、教育如何应对挑战等。这个现象印证了 管理大师德鲁克先生曾经指出的,“公共组织的变革很难从自身发起,大都需要 其受益者或外部人士去推动其变革”。例如,具有“现代大学之母”美誉的洪堡 大学的建立并不是由教授来推动的,而是源自一个外交官的努力。美国上世纪五 六十年代的 大学变革也是由于社会普遍对大学的不满而引发的。

很多人说中国的教育问题是体制问题,我不反对。但我想说,不要永远以体 制为借口推脱自己不积极行动的责任。在体制演变的过程中,有大量的管理和 技 术问题可以解决,无须等待!令人欣喜的是,已有一些包括国立大学的校领导,

充满了教育的情怀和育人的激情。如果中国高校有 1/3 这样的人,如果我们教育 体制改革能促使涌现出更多这样的教育领导、管理者和教师,中国社会选人用人 制度的眼光也能逐步从证书移向人才的素养和能力,中国的大学、中国的教育还 是大有希望的。

(13)

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帮学生学会学习和成长

当走进一所学校,无论其说辞如何,会很容易感受到:这个学校到底是以学 生为中心,还是所有人的眼光都是围绕着校领导或上面的指标转。例如,目前很 多学校更关心一流大学评估,如何凑数字搞一流学科等等,而不是怎样适应新形 势帮学生获得最好的成长。

那么学校到底怎样做,才是以学生为中心呢?反思网络化了的生存环境,不 难从自己和学生身上发现,学习的行为方式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传统的教 育,从最原始的宗教到知识的传播到研究再到重视社会服务和文化引领,基本上 只是大学的功能不断地向外延伸,在运行模式上几乎无革命性的变化。但在知识 获取日益便捷廉价的当代,人们很难“无知”。以传授知识解决无知的问题已不 再是大学的主要任务。现在人们遇到的问题往往是信息、知识太多,要在杂乱的 知识中 选择正确的,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或迎接挑战。不懂一 件事不怕,“谷哥”“度娘”可以帮你获得相关信息和知识,得到一个大体的答案,

难的是你 如何判断它的正确性。现在是有知,但不见得懂,不见得会,这才是 这个时代学习要解决的最主要任务,相应地,大学课堂也不仅仅是让大家“知道”

就行了的。

依此我们来考察现在人们日常的两种学习行为:“Formal Learning”(正式 学习)和“Informal Learning”(非正式学习)。

课堂、教学大纲的设计基本上是正式学习。先不说正式学习好不好,认真思 考现在的正式学习中,有多少老师认真研究学生为什么要学这门学问?这门课 想训练学生什么样的素养?什么样的能力?什么样的知识?用什么样的方式去 训练这些东西最合适?怎样保证学习的效果?这些根本问题要么没得到重视,要 么没得 到有效的研究。

在我所在的大学,我们所做的探索是正式学习已不再是一门课、一本教材、

一个老师、一堆知识点。课程由 Lecture(讲 座),Tutorial(辅导),Seminar

(研讨),Project(项目),Workshop(工作坊),Self-study(自学)等组成。

讲座一般采用大课形式,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学,辅导是以小课的方式帮学生解 读学习中的问题进而深入探索,研讨主要展现该领域最新进展以引领学生进入前 沿, 项目则帮学生以实际问题的研究整合所学知识并训练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14)

能力,工作坊等则提供师生更广泛与深入的交流。在这样的正式学习中,最核心 的是自学, 因为上述所有环节都要求学生在参与之前进行充分的准备,整个学 习过程实现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和成长。

大学除了需要迅速改进正式学习,还需要对比重日益增加的另一种日常学习 行为即非正式学习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如给学生大量的时间自学、研究、 参 与各种各样的有利于他们成长的活动。同时要研究怎样以正式学习引导非正式学 习,使其更有价值,以帮助学生在全球化时代和网络环境下学会学习和成长。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强调“体验式学习”,中国民间也有“听一遍不如看一遍,

看一遍不如做一遍,做一遍不如讲一遍,讲一遍不如辩一辩”的说法,西方 人 则 讲 “ Learning By Doing ”( 干 中 学 )。 还 有 一 种 学 问 , 叫 做 “ Education Cybernetics”(教育控制论),即教育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 校提供环境和资源;老师提供指导;学生学习或相互学习。那么,在该过程中教 育者提供什么样的干预,会让学生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都能得到最大的价值?这也 是现代教育需要探索的重要任务之一。

大学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但不只是学知识,更是一个帮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

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学生应处在核心位置,老师要把自己看成是一种教育资源,

看成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而不是塑造者,然后学校提供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资 源和平台,支持学生有效学习。在这种情况下,课堂的正式学习只是学习的一小 部分,而且是引导性的,大量的学习发生在课堂之外,以非正式学习的方式,学 生通过自学、案例、项目、研究、实习、团队合作甚至是社会的调研等使自己习 得知识、训练能力、提升素养。

让学生更有智慧,是大学价值的真正所在

网络化环境和信息技术使社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几乎所有的组织都在 思考它的新版本,大学概莫能外,否则将会面临哈佛管理教授预言的那样将面临 破产!那么大学的新版本是什么?

近年来,关于 MOOCS、网上教育讨论的比较多,虽然不少网课只是把传统教 学计算机化,但也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如美国的可汗学院。假如一些公司出重资 吸引全球最优资源搞网课开发,用现代教育的方式提供服务,便会吸引足够量的

(15)

学生选读,公司可获高额利润,于是没有一个大学可以跟这门课程较量。如果因 高额利润有成千上万这样的公司涌现,而大学依旧遵循传统的教育理念单纯地提 供知识,大学一定会被打败。但是,如果大学认真研究现代环境下校园学习的意 义和价值,其实有一千个这样的公司联合起来也没办法打败这样的大学,因为这 些公司很难制造出校园的价值。那么校园的价值是什么?如果没有考虑清楚,就 有可能败在这些公司的手下。如果考虑清楚了,你既能利用这些公司站得更高,

又可使校园的价值得以提升。毕竟,一个人在屋子里通过网络选学 50 门课,跟 在校园里学 50 门课的价值完全不一样。

每个人都希望有所成就,所以选择入校学习,然后去干一番事业。人类从事 一项事业可能有几个途径:当外界环境相对确定,利用人类已经积累的知识就可 以实现目标,此时需要学习知识。但当不确定性比较高时,简单运用知识已不足 以解决问题,例如,现在的房地产,是买还是卖。这种决策不仅需要知识,还需 要 价值判断、综合分析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如果再进一步,这个世界变得 更加不确定和模糊,人们看不透未来。如果再走向极端,面临的环境高度不确定、

复杂、 模糊和快变,怎么办?此时,只能相机行事,为了生存和应对挑战不仅 需要知识,还需要能力、素养和智慧。

那么,在能力、素养和智慧越来越重要的时代,大学教育能够满足时代的要 求吗?能力怎样训练?素养怎么提高?如何让学生更有智慧?自然,以灌输知 识为主的教育已远远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不难理解,能力靠训练和实践,素养 需熏陶和滋养,智慧在感悟和启迪,那么学校如何有意识创造这样的条件和环境、

如何营造氛围和文化、如何设计教学和活动,帮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 的能力、素养和智慧?怎样有意识地把这些训练纳入学校的育人计划?这是当代 大学需要深入探索的。

为了让学生更有智慧,大学需要倡导研究导向型的学习和教学

所谓研究导向型的学习,目的是启迪学生的好奇心以释放其学习的动力和潜 力,训练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孕育他们的创造性行为,发展他们的一种复杂心态

(Complexity Mindset),提升他们的终身学习能力。

研究导向型教学的关键首先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目标和过程。不是应试,而

(16)

是“解惑”;不是简单教知识,而是领导学生学习。例如,以一门课程知识体系 所解释的 现象和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尝试通过课内外学习和研究甚或实践去解 释现象、回答问题、应对挑战,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习得知识、锻炼能力、提 高素养、增加智 慧。

其次是老师要改变传统的以知识讲授为目标的教学方法,不再是一门课一本 教材一堆知识点,而是根据所授课程的知识体系所涉及的领域,以相关的现象、

问题、困惑、人类的挑战甚或当下的社会现实问题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

研究和解决问题,并在整个研究或探索型学习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 持。

最后,学校需要构筑资源环境和支撑体系,支持学生和老师的这种学习和教 学活动。如果学校能营造这样一种融合网络资源的超现实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帮 学生从过去的记忆和理解知识转变成通过研究问题和现象获得知识、能力、素养 和智慧,老师从过去的“教书”变成现在的“领导”学生研究型学习,并和学校 一道帮助和支持学生通过这样一个探索之旅获得健康成长,校园的价值将是任何 网上课程或公司无法比拟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的关注点从过去的知识转化到 现在的 问题和现象以及学生的成长,学生收获的将不仅是活的经过整合的知识,

而且学会了找知识、整合知识、解决问题,学会了研究、与别人合作,学会了表 达和沟通等 等,更重要的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了他们自己的能力、素养 和智慧。这样的教育必然有利于师生形成开放的心态、全球的视野和强大的竞争 力,成为世界玩家 (Global Player)。当我们师生员工以世界玩家闯荡全球的 时候,谁又能质疑我们大学或教育的价值和地位

(2016 年 05 月 03 日 信息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17)

学分学费定价是暑期学校运行关键

暑期学校是打破门户界限、协调育人的重要平台。李克强总理 4 月份视察清 华、北大时指出,院校之间、院校和科研机构之间要打破门户界限,形成合力,

只有协同才能更好激发创新。开放的暑期学校就是院校之间、院校与科研机构之 间打破门户界限、协调育人、激发创新的重要平台。

暑期学校不同于封闭的第三学期

与封闭的第三学期不同,北京大学借鉴世界著名大学暑期学校的成功经验,

提出了“开放的暑期学校”概念,从大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关注开放性、

国际化和为社会服务三大目标。2004 年——2015 年,北京大学共举办十二届暑 期学校,初步实现了暑期学校办学目标,以理论研究与实践赋予了暑期学 校崭 新的“开放”内涵,积累了初步办学经验。“开放”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促进国内优秀学者流动,增进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以暑期学校为平台,

先后聘请近百名国内学者到北大授课,例如,北京社科院阎崇年研究员开设“清 朝开国史”,首都经贸大学杨眉教授开设“人际沟通分析学”,台湾大学社会学系 林端教授开设“韦伯宗教社会学专题”等。

第二,暑期学校向全国、全球和社会开放,国内外在校大学生、中学生和社 会人员可以在暑期到北京大学选课学习,选课和付费的平台在网上,暑期学校成 为北京大学在知识传播和知识服务方面,为构建“双创”社会服务的平台。例如,

2012 年北京大学暑期学校共有来自北大之外的学生 736 人,选课 1070 门次,占 总学生人数的 23%。现在,越来越多的院校鼓励或直接组织学生来北京大学暑期 学校选修课程,包括台湾首府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

第三,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平台。北京大学以暑期学校为平台邀请国外优秀 学者为学生开设特别课程和短期学术讲座,每年都有来自世界一流大学的学者 受聘。例如,今年暑期耶鲁大学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将领衔开设“量化历史研究”

课程。2009 年北大率先在国内开始进行国际暑期学校的崭新尝试,其课程全部 用英文授课,内容侧重于中国历史、政治、文化、艺术、经济等历史与当代改革 发展,主要面向国外学生。

(18)

学分学费定价的国际比较

开放的暑期学校成功发展需要很多条件,包括学期制度安排、学分转换制度、

良好的课程设置、开放的教学管理体系、住宿与餐饮、国际化以及高校内部微观 管理制度协调。其中,学费按学分定价是开放暑期学校得以运行的核心制度基础 之一,也是世界一流大学暑期学校得以发展的关键。

哈佛是一所私立大学,因此其学分学费定价并未对学生身份有所区分。2008 年哈佛大学暑期学校收费标准是 4 学分课程 2350 美元,每学分约 600 美元;2016 年该校 4 学分课程为 2950 美元,每学分约为 740 美元,折合 4800 人民币。该校 学费 8 年间涨价幅度并不太大。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为公立大学,这是与哈佛不同之处。由于加州给予加州 大学系统在校生暑期专项拨款补助,因而其暑期学校学费定价标准与其正常学 期一样,根据学生身份有所不同。2016 年加州大学系统注册本科学生的学费为 406 美元/学分;州外学生和国际学生学分学费为 480 美元/学分。本科课程和研 究生课程略有不同,研究生课程学费更高,2016 年为 510 美元/学分。

美国高校暑期学校费用还包括很多项目的杂费。例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除不退还的申请费、大学设备或校园费、文件费(成绩单费)外,还根据不同情 况包含晚注册学生需要交纳的 50 美元至 100 美元晚注册费、退课费、宿舍预订 后不住的退宿舍费等。学校还会根据退课时间不同返还不同比例的学费。对一些 特殊课程如带有科学实验或需计算机上机的课程、摄影课等,学生要交一定的课 程材料费。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是世界一流高校,其将教学与科研集中在社会、

政治、经济科学领域。该校 1989 年起创立暑期学校,2003 年招生超 过 2000 人,

在世界范围享有盛誉。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北京大学 2004 年起在北京合办暑期 学校。该暑期学校面向全球招生,由北大和英国顶尖教授用英语集 中二/三周授 课,2007 年来自 40 个国家和地区的近 200 多国际学生和中国学生注册,学生来 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 大学洛杉矶分校 等世界知名学府以及利用假期上课的在职学生。学费为 10000 元人民币一门课,

相当于 5000 元/学分,学费定价基本与哈佛大学相当。

2016 年暑期学校的学费定价为两种:在校学生 1 门课(2 学分)为 1150 英

(19)

镑,相当于 5460 元/学分;社会人士 1 门课(2 学分)1350 英镑,相当于 6410 元/学分。大陆市场基本接受以上价格,因为在国内北京大学学习全英文课程学 生可以节约跨境旅费和住宿费成本支出;对于国际学生而言,以上价格基本为世 界一流大学暑期学校基本价格,他们也能接受。值得注意,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北京大学联合暑期学校的学费为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定价并收费,不需要我国价格 主管部门批准。

蜜蜂需要到不同的花园采蜜

如果学生是蜜蜂,他们需要到不同的花园采蜜,才能受到更好的滋养,这也 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生某种固定的身份限制,增加他们的创造力和竞争力。 例 如一名学生毕业于大理大学,他的身份可能受限于这所大学。但如果该生经由学 分制学习,在毕业时同时拿出北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暑期学校五门课程的 成 绩单,他在人才市场的身份将不再仅仅是大理大学毕业生。暑期学校也将给 予学生成长以特别的机缘和挑战,激发他们于日常生活之外独特的目标和期望。

作为办学者,我们常常为暑期学校激发出的成长目标和学生发展而感到自豪。

1959 年,《美国加州高等教育总体规划》第六章“院校容纳能力与区域需求”

中指出,“为了提供既适合公立学校的学年又允许更充分地使用本州高等教育教 学硬件设施的年历安排,各公立高等学校以及力所能及的私立院校在夏季开设折 合 1/4 年、半个学期或者 3/4 学期单元值的学术课程。州政府向州立学院和加州 大学提供资金,以在整个夏季为达到基本入学要求的人员开设一种或多种形式的 学术课程”。以上法规为美国高校暑期学校广泛发展提供了最重要的政策和法律 支持。

开放的暑期学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教学体系的标志,

也是院校间、院校和科研机构间打破门户界限,协同育人的重要平台。但至今为 止,开放暑期学校在大陆的发展仍是高校自身的单独努力,真正开放的暑期学校 还很少。如果全国更多大学举办开放的暑期学校,通过知识传播和知识服务为地 方经济建设服务、为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服务,这将是中国高等 教育为“人才强国”战略作贡献的崭新渠道,对中国社会资本品质的普遍提升将 发挥积极作用。

(20)

开放暑期学校能否在中华大地花开满园?其发展迫切需要得到有效的政策 供给,需要教育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学分学费定价机制,以及 其他体制机制的支持和鼓励。

(2016 年 05 月 16 日 作者:卢晓东 董南燕 信息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中国教育报)

《高等教育通讯简报》编委会

主编 :牛华勇 副主编:宋泽宁 邵明星 崔校宁 责任编辑:左洁 胡慧璟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教育部國教署 2022 年補助全臺 86 所高級中等學校辦理戶外教學,鼓勵學校推 動戶外教育,提供真實情境的體驗,奠定素養導向的教學本質。國教署於

教育局 课程发展处 数学教育组.

教授 电视播音主持 电视播音主持业务 播音主持业务研究 业务研究.. 教授

 学校能考虑教育发展趋势 注三

学校现有教学仪器设备超过1亿元,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125万册,电子图书

鉴于课程发展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实践一日千里,加上教育局课程发展处多 年来透过不同途径,搜集各界对历史课程及教学等方面的意见,课程发展议会于

「內地大學升學資助計劃」(資助計劃)是 2014

假若一位教師只為賺錢或養活自己而工作,他只須完成每日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