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拒絕「怒漢」,期待「金釵」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拒絕「怒漢」,期待「金釵」"

Copied!
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28屆全國學生文學獎「大專新 詩」組的決審委員是余光中先生、向明 先生和我。余、向兩位囑我撰寫這一組 的評審總報告。

擔任評審委員,我深感榮幸;閱讀 今年的決審稿件,我大為失望。決審的 稿件十二篇,題材有個人的、社會的,

頗為廣闊,作者也發揮形形色色的想像 力,這是頗為可喜的。然而,這十二篇 作品,並不是美麗動人的「金釵」,而 多半是「怒漢」(有一部電影名為《12 Angry Men》)。三位評審的看法,

非常接近。我們選出較為溫馴的幾篇,

決定了五個名次:第二名、第三名、佳 作三名;第一名從缺。

對得獎作品的評論

這十二篇作品,我們一致認為〈兒 童節禮物〉最佳。中國古代的文學理論 名著《文心雕龍》認為文學應有「炳耀 仁孝」這類社會教化的作用。〈兒〉為 兒童遭受「愛的折磨」而感可惜,它有 對「世界大同博愛的憧憬」。不過,我 們並非「文必須載道」論者。〈兒〉的

——第28屆全國學生文學獎大專新詩組總評

拒絕「怒漢」,期待「金釵」

◎ 黃維樑

(2)

主題思想固然為我們所肯定,吸引我們 的,毋寧是〈兒〉的寫作手法較為溫 馴,而非桀驁橫蠻。它可解,形象性 強,語言活潑,有幽默感。

第三名的〈老師,我聽不見上課 的鐘聲〉,獲得我們的好感,固然與 其內容有關,也仍然由於它的表現手 法。余光中先生對它有簡要的評語:

「 主 題 是8 8 水 災 中 受 難 最 深 的 村 莊 及國小,三段相續,從校鐘失聲到校 鐘再響,大劫之後不失信心,十分動 人。語言踏實而樸素,有時失之散文 化。」詩末三行是「老師,我終於聽 見上課的鐘聲/就如安魂曲在岸谷間

/終生擺盪」,讓讀者知道詩中說話 者(speaker)原來是被土石流掩埋已 死的學童。此詩內容是超現實的一種 想像,它所用的預示手法,有類於西 方民歌〈故園草青青〉(The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所用的:士兵述 回鄉情景,含有伏筆,為後來將被處 決(士兵是個俘虜) 一事營造氣氛。

佳作一的〈失業、夜班〉寫失業者 的「艱苦心酸」,「場景歷歷如繪」,

用比喻「頗見匠心」。「曾經我也是驪 歌中的鳳凰花」是本篇最好的比喻,不

過,本篇謀篇功夫不足,不夠濃縮,還 有「常識性的偏差」。

佳作二的〈街〉意象繁多,常用擬 人、通感(synaesthesia)手法,「潑墨 水彩畫」的比喻頗佳;然而,我們三人 都讀不出全篇的主題來。

佳作三的〈匿名信到不了的店〉,

「構想十分有趣,語言也巧妙可喜」,

甚至有一種「迷人的氣氛」;然而,我 們把握不到它的主題:余先生說「令人 困惑」,「令人難以解碼」,向明先生 說「不知何所指」。

其他作品:三個評判都讀不懂

餘下來的其他數篇,我們三人幾 乎 一 律 的 評 語 是 : 題 旨 令 人 困 惑 、 內 容 難 以 理 解 。 我 引 述 余 先 生 散 見 於 諸 篇 的 評 語 如 下 : 「 意 象 跳 得 太 快,接不上,甚至互相排斥」、「太 任 意 」 ; 「 晦 澀 」 ; 「 意 象 失 之 零 碎」;「太晦澀」、「實在難懂」;

「主題不明,語言也晦澀難懂,令我 再 三 閱 讀 , 不 得 要 領 」 ; 「 太 雜 太 繁」、「晦澀」、「讀了三遍,仍不 明所以」。

(3)

向明先生的評語如下:「虛幻」、

「異類經驗」;「主題難以掌握」;

「取象怪異,如入洪荒,亂相畢露」;

「詩人一己的主觀私密聯想,實在無法 讓旁人進入」;「非常異類,難尋脈 絡」;「喃喃自語」、「讀者難以找到 理性的通道進入」;「朦朧不清……無 法整理出一條理性的思路」。

我 本 人 完 全 同 意 他 們 兩 位 的 批 判 , 如 要 補 充 , 則 是 進 一 步 對 這 些 「 怒 漢 」 的 怒 斥 : 「 是 一 篇 囈 語?」、「面目模糊!」、「雜亂無 章!」、「亂!」

我不避重複嚕嗦之譏,引述了數 百字的評語,因為這個問題實在太嚴 重。古人說:「詩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評亦然:

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評。我們三人對 上述多篇書寫,實在讀不懂,要把這 樣的心聲發出來。余先生和向明先生 是出色的詩人,又是詩評家,讀過、

評過無數詩篇,余先生更是極資深的 詩學教授。古今中外的名詩我數十年 來也讀過不少。如今三個人各自在家 裡正襟危坐,把每篇作品讀了三遍,

都認為它們雜亂無章、晦澀難明;三

人「 陪 審 團 」 認 定 它 們 在 詩 法 上 有 罪,這應該是個客觀公正的判決。

試析雜亂難懂的原因

我們寫詩,不發表則已,如發表,

就必須能與人溝通,讓人讀懂。如果發 表後無人讀得懂,就失去溝通的作用,

就是浪費紙張油墨,就是不環保。詩作 有讀者可把握的主題,加上形象性、精 鍊性、結構性、音樂性都強,加上題材 有突破、寓意夠深刻,那是佳作以至傑 作了。中國的李白、杜甫,英國的莎士 比亞、濟慈,其詩篇豈不都是這樣的?

以上述的原則來寫詩,是詩的正道。

頗 有 一 些 信 奉 現 代 主 義

(modernism)的人,把「詩」寫得晦 澀難懂、雜亂無章。他們若非詩法不 諳、能力不逮、誤用濫用詩人的特權

(poet's license),就是患了某些人文 學者的自卑症:理工科的深奧著作,人 文學者看不懂,因為缺乏相關的學識、

缺乏聰穎的頭腦;詩人、小說家的作 品,理工科的學者卻看得懂,那麼這些 詩、小說豈不是很膚淺,很沒價值,

很cheap!為了表示詩人這行業也是專 業,也有價值,也高深,於是「詩」就

(4)

變得晦澀難明、莫測高深起來。這樣的

「詩」根本不是詩,這裡根本無詩;而 有些人還在叫好,「有創意呀!」「好 玩呀!」「讀不懂的詩才有偉大的可能 呀!」我們需要揭穿「國王新衣」騙局 的小孩;我巴不得返老還童,做一個高 叫「無詩」的小孩。

想像非亂想,創意要踏實

「 有 創 意 呀 ! 」 近 年 盛 行 創 意 學,創意(creativity,originality)是 什麼?創意與想像有關,其具體表現 是創新。不過,想像不是胡思亂想,

創意不是任意亂闖。研究創意學有年 的 余 佩 珊 教 授 在 其 近 著 《 與 創 意 思 奔》中寫道:「創意就是腳踏實地、

一步步地邁向實現之路。」(頁6)寫 詩重創意,風格無論是浪漫是古典,

是飄逸是沉鬱,詩人寫作的成品,卻 必須是依循詩藝詩法、腳踏實地、一 句句一行行寫出來的詩篇,要可解而 耐 讀 。 唐 代 李 商 隱 的 詩 有 其 朦 朧 色 彩,以至有人認為應有「鄭箋」(對 作 品 加 以 註 解 ) 才 能 讀 懂 。 儘 管 如 此,儘管我們與李商隱相隔千餘年,

我 們 讀 他 的 〈 錦 瑟 〉 、 〈 無 題 〉 等 詩,隔閡並不大;而讀第28屆全國學

生文學獎「大專新詩」組決審階段的 大多數稿件,我們感覺隔得太遠了,

太拒人千里之外了,甚至太可怕了。

我們欣賞親近李、杜、莎、濟,以至 李商隱美麗動人的「金釵」,又畏又 斥上述一個一個的「怒漢」。

二十世紀的現代主義橫掃過全球,

晦澀與怪異為其主要特色。儘管如此,

世上不乏有識之士。就以繪畫而論,拍 賣時價值最高的梵谷、畢卡索名畫,都 不晦澀怪異。今年五月四日紐約拍賣畢 卡索的〈裸體、綠葉和半身像〉,以 一億美元成交。這幅畫有頭有體有綠 葉,是可以讀懂的,更不要說畢氏的

〈拿煙斗的男孩〉之寫實性明顯了。畫 和詩,都要讓人讀懂。

寫新詩:範例和苦諫

五四時期胡適提倡新詩,至今近百 年。近百年的新詩,有很多美麗可親的 金釵。這個文學獎新詩組的評審,向明 先生做了多屆,余光中先生更是從設獎 至今,做足了二十八屆。他們兩位的詩 作,是「金釵」的示例甚至是典範。閱 讀他倆的詩集,參考其詩評,包括歷屆 他們為此獎所寫的評語,青年作者必能

(5)

獲益。讀向明先生的《生態詩觀》詩 群,當能認識詩的生態而非變態、劣 態。到高雄市中山大學附中的「余光中 詩園」參觀,細讀細賞園中二十首詩

(我去年發表過〈余光中詩園導賞〉一 文),當明白新詩應該怎樣寫、什麼才 是新詩的「金釵」。「怎樣寫」指的是 詩法,至於寫什麼題材、表什麼情意,

作者當然是自由的。

迎「金釵」、拒「怒漢」是我們的 共識。上面斥「怒漢」的言論已多,這 裡還要補充,一來表示事態嚴重,二來 表示我們的觀點一以貫之。向明先生的 詩集《水的回想》(1988年出版)後 記,有下面這一段話:

「杜甫不是有『晚節漸於詩律細』

之句麼?這是過程陶冶出來的經驗。我 年輕時也曾語言糾纏不清過。五○年代 新詩論戰時,我是被指名道姓為生澀的 一個。……時間把人的視界擴大,看清 了詩的語言越清明,越簡練,而仍不失 詩趣,是為詩的上乘表達。……每每讀 到古人的詩在那麼嚴謹的格律講求下,

猶能藏百意於片言之中,……對自己所 從事的自由詩,往往婆婆媽媽的說上十幾 行,還道不出古詩一行所包涵的境界,而

興自慚形穢之感。乃力求自己的詩也能句 構單純精鍊,達言簡意賅的效果。」

向明先生在2003年《藍星詩學》春 季號的一篇文章中,建議「對現行新詩或 現代詩失望的人不妨多讀余氏的作品」;

因為余光中「對詩的結構特別講究,極力 維持詩應有的秩序性,而不會自由得支離 破碎」。向、余兩位同齡,今年八十二歲 了;詩翁惺惺相惜,言出肺腑。

余光中先生重秩序、反晦澀的詩學 立場,已維持了半個世紀。去年詩翁和 大陸的郭虹教授談詩,記錄刊於《文藝 研究》2010年第二期,下面是摘錄:

「我在1961年就已警覺西化之失,

並向很多西化作家直言苦諫,更不惜向 虛無與晦澀斷然告別。」(P.48)

「 跟 風 弄 潮 , 原 是 人 之 常 情 , 但 文 學 不 是 風 潮 , 作 家 更 不 是 時 裝 家。」(P.48)

「 感 性 再 美 , 仍 需 要 知 性 來 提 升。」(P.50)

「不幸今日的新詩作者往往濫用迴

(6)

行,乃使節奏渙散,語氣迂迴,讀來零 散不暢。」(P.50)

「五四以來的新詩,只是古典詩淺 短的下游而已,不但三角洲有點淤塞,而 且風景遠不如上游與中游。」(P.50)

「淤塞」、「風景不如」等語,讀 來令人嘆息;其實余、向兩位詩翁所 言,老生常談而已。光中、向明兩位,

其「光明」言論,直接古人的潛德幽 光。清代沈德潛在《說詩晬語》中說:

「詩貴性情,亦須論法;雜亂無章,非 詩也。」古今一理,中外同心。英國浪 漫詩人華滋華斯重情,認為「詩是強烈 感情的自然流溢」,而他的詩句詩情並 不亂竄亂流。華氏接下去說:「詩是平 靜時回憶寫成的。」不論感情如何激 烈,憶寫時心境平靜,依循詩法,當然 不會雜亂無章。

失序失態,老師箴誡

這個文學獎的設立,旨在獎掖後 進,我們本應多說鼓勵的話。然而,除 了名列前茅的幾篇可候選「金釵」而獲 獎飾之外,我們怎能昧著心、沉住氣,

對「怒漢」的亂風、歪風假以詞色呢?

當前報刊上發表的很多「詩」,大概都 既亂且澀;有此認知,我對刊物上的新

「詩」,大多視而不讀。這次擔任評 審,非閱讀且細讀不可,而結果如此令 人失望,而且三人都失望,我怎能不怒 斥「怒漢」呢?莎士比亞在其歷史劇

《朱利亞斯.西撒》中有一片段,話說 有人怒對「劣詩」(bad verses),要 把這些東西撕掉。我的言論還算溫和。

去年洪蘭教授因為大學生上課時失 序失態而生氣,大聲訓話。學生寫詩這 樣失序失態,身為評審,且是老師,不 應該生氣地訓勉嗎?但願「拒絕怒漢,

期待金釵」這番話,聽者讀者能理解其 切責中的深愛。

【後記】

四月杪我評閱的決審稿件有12篇,後 來增加一篇。會後我撰寫總評,仍以12篇 為念。5月20日方秋停老師來電,提醒決 審稿件共有13篇。我在總評中以怒漢和金 釵為喻,如果數目由12改為13,這兩個比 喻就不能用了;牽二喻而動全篇,文章就 要重寫了,是以本文仍用12這個數字(由 此 可 見 妥 貼 比 喻 的 難 覓 , 詩 有 佳 喻 的 可 貴)。5月20日黃維樑誌。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此段文句僅在敦煌本《絕觀論》 P2885 寫本中出現,其他《絕 觀論》版本均未見記載。因此,有學者認為,現存《絕觀論》

中學中國文學課程分為必修和選修兩部分。必修部分的學習材料

在本文第二節中,作者評介五篇關於『教師改變』(teacher change)的研究論文(以 Journal of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刊載的論文為主),分別是 (1) Wilson and Goldenberg

 例如學校設置古詩文單元,透過閱讀唐詩(如《回鄉 偶書》) ,認識中國詩歌的特點;閱讀古文(如《論語》) ,

不僅如此,學者認為司馬金龍本人雖為鮮卑族與漢族的混血兒,但其心底裏卻是篤 信與踐行漢晉文化, 74 墓中的《古賢列女圖》屏風就是最佳的證物。西漢宗室及文學家

著文否認《大乘起信論》為馬鳴所造。在中國,國學大師章太炎最早撰文〈大乘起信論辨〉 [註 4]

教師與學生分享上一節的作文。教師選出幾篇佳作,由學生朗讀

童話 寓言 故事 童謠 童詩 詩歌 散文 戲劇 小說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古詩文 傳記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