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春秋時代「信」之所以受到重視的,則和當時的 政治背景高度相關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在春秋時代「信」之所以受到重視的,則和當時的 政治背景高度相關"

Copied!
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行為-信用問題的分析

111

第六章 結論

「信」作為實質的個人道德行為,是自遠古以來就已經存在的,「人言為信」

表示說出的話就具有可信度。在春秋時代「信」之所以受到重視的,則和當時的 政治背景高度相關。在王綱解紐、禮崩樂壞的情況下,原本在王綱權威下穩定的

「互信」開始動搖,於是需要約誓結盟才能夠維持天下秩序。

從春秋時會盟之頻繁已可得知,守「信」在春秋已經相當強調。雖然並不能 百分之百達到互信,不過由當時會盟的頻繁和對會盟禮節的要求,我們還是能發 現春秋時代依舊是具有尊禮重信的道德風氣。所以對於當時的人而言,強調「信」

不但是一種表現出道德精神的人格特質,也使得春秋時代的政治展現出不同於戰 國時代的風貌。可見「信」在春秋時代的特殊情形,諸子學說以及儒家思想中都 有闡述「信」對於維持社會安定的重要性。

雖然在戰國初年,魏國仍想發揮春秋霸主的道德風度,但是面對競爭更加劇 烈的時代,僅是想以「信」確立地位卻已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當與講求勝利不計 手段的商鞅交手,就發生公子卬被俘虜的事情,至此強調「信」的道德感已無法 有效約束各國行為,完全以利害關係考量,所以詐騙戰禍也就越來越頻繁了。各 國之間因為不能互信所以背盟棄誓的情況不斷發生,會盟約誓已經沒有了約束的 力量。至此各國間的政治往來已經不能互信合作,春秋時代以會盟致信的方式失 效,「信」觀念又再次受到破壞。

因而戰國時代風氣更加狡詐多詭,利用權謀和武力以爭勝,似乎是更加直接 有效的方法,為了製造有利自己的形勢,各國之間也就互相詐騙、反覆無信。既 然談不上「信」,那麼約誓會盟也就形同瓦解,不能互信的結果讓強秦得以倂滅 六國統一天下。

另一方面,各國為了求得國力強盛,則開始強調國家內部的互信,因為國家 團結是國力強盛的基礎,對於戰國時代已經不太具有血緣關係的君、臣、民,三 者,該如何取得互信關係是內部安定的關鍵。而法家「以法致信」的主張成為最

(2)

第六章 結論

112

有實際成果的政策,「信」觀念在被破壞的同時,其實也在走向重建的過程。

春秋戰國的政治發展充分體現了「信」屢遭破壞又再次強調的過程,因為唯 利是圖和害怕強力侵擾,所以有約盟又背盟的行動,導致了「信」的破壞。而其 中縱橫家與兵家的言論,也常是影響互信關係的重要關鍵,春秋戰國外交政治的 發展清楚體現了守「信」態度的轉變,這個現象的形成和兩股新興勢力—縱橫家、

兵家有密切的關係。縱橫家、兵家共同的目標都是要使國家強盛,對他們而言重 要的是如何立於不敗之地,面對現實的政治利害他們是無法堅守「信」的道德內 涵,但也因為他們的行為使得戰國形成不重「信」的風氣。

儘管,戰國時代「信」遭到破壞,但是重信的精神卻並沒有失去其影響力。

在早期儒家的承襲下成為更有體系的思想觀念,和法家的治國理念一起成為往後 一統帝國的統治政策。所以「信」的觀念更隨著秦的統一變成工具性的用途,成 為統治之道,和先秦的不同在於由習慣法維持「信」,轉由成文法來維持。因為 秦是依法立國自然承襲的是法家的道路,法家把「信」當成國家統治的工具,君 主有「信」並非訴諸道德力量而是利於治臣民,這當然也和一統帝國的出現有關。

當然一個社會是不能失序的,「信」既然受到破壞就必須另想辦法重新強調 來維持社會秩序。因此「信」的強調過程也跟隨著由「禮治」走向「法治」的歷 史發展,從「以禮致信」到強調「以法致信」。由「禮治」過渡到「法治」不是 表示「信」觀念只是具有過渡的功用,而是「信」觀念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破壞 重建,尋得最佳的平衡點。從另一方面觀察,盟誓的發展也反映了時代的變化,

由「古者不盟,結言而退」轉變為需要立誓結盟,表示口頭承諾已經無法約束,

必須用文字寫下成為證據並由「神」監視,這與春秋晚期法典的公佈同樣揭示了 新時代的來臨。鄭子產始作刑書,晉國鑄刑鼎,都說明了運用法制才能使得國家 社會的管理更有效率,影響了此後中國刑罰的發展。1也因為有了法律的強制約 束功能,盟誓受到影響退出政治,不過仍對一般民間社會生活產生影響。

當然漢代是一個一統帝國,「信」是拿來建立帝國的法律秩序。不過強調「信」

1 杜正勝,《編戶齊民》,第六章「傳統法典的始原」,頁 229-260。

(3)

春秋戰國時代的政治行為-信用問題的分析

113

的態度使得漢初社會風行游俠精神,「救人於砨,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不既信,

不倍言,義者有取焉」2的行誼,其實也和結盟約誓的風氣相輔相成。游俠的起 源和戰國的養士之風有關,孟嘗、平原、春申、信陵四公子所招攬的賓客其流品 甚雜,但其中有不少任俠之屬。凡招納賓客、藏亡納死者為之俠,而被藏、被招 致者亦得謂之俠。不過這只是貴族的養士行為,到了漢初「閭巷之俠」才真正形 成一股社會勢力,《後漢書•黨錮列傳序》即記載漢初任俠風俗的蓬勃發展:

及漢祖仗劍,武夫勃興,憲令寬賒,文禮簡闊,緒於四豪之烈,人懷陵上 之心,輕死重氣,怨惠必仇,令行私廷,權移匹庶,任俠之方,成其俗矣。3 他們因為重信義然諾,所以前來依附者眾多,形成不小的勢力。太史公舉出朱家、

田仲、王公、劇孟、郭解,評論他們:

雖時桿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潔退讓,有足稱者。名不虛立,士不虛附。

至如朋黨宗彊,比周設財役貧,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游俠亦醜之。4 他們有俠客「信」的精神,運用此種精神互相結交互相約束,所以能形成一股龐 大的社會勢力。

但是在一統王朝之下強大的社會勢力,總是會給朝廷帶來緊張性。對游俠豪 強的態度,從高祖景帝時的放任至武帝後開始打擊抑制,游俠逐漸轉變其組織和 性質走向士族化和官僚化,開啟東漢末到魏晉六朝士族門第的先聲。儘管如此,

游俠重「信」的風氣精神依舊存在,直到東漢末的名士,其社會名聲,彼此結交,

也都和西漢初的任俠之風相近。5當然前後漢的情況不同,但是重「信」的道德 要求是一脈相承的發展。因此以「信」為基礎的約誓與任俠之風相互影響,形成 了漢初的特殊社會發展,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說法或可勾勒出,

任俠與重然諾(從另一面也可說是重約誓)的風氣對漢代民間秩序的形塑有相當

2《史記•太史公自序》,卷一百三十,頁 3318。

3《後漢書•黨錮列傳序》(台北:鼎文書局,1975,新校本),卷六十七,頁 2184。

4《史記•游俠列傳》,卷一百二十四,頁 3184。

5 可參考劉增貴,〈漢代豪族研究—豪族的士族化與官僚化〉,頁 19-23、96-149。林劍鳴,《新 編秦漢史》,頁 363-372。

(4)

第六章 結論

114

重要的影響。6

「信」受到破壞和重新強調的過程,或許也能從另一面來看待春秋戰國的歷 史發展,而且繼續影響著往後的歷史。「信」不僅只是個人修養的德目,同時也 和政治的關係十分密切,但也因為政治利害關係的變化多端,所以「信」觀念不 免被捨棄和破壞,不過最終還是得依靠「信」觀念建立社會的秩序,重新強調「信」

也表示著歷史將有另一波新的發展,而透過對信用問題的探討將更能發現歷史的 多樣面貌。

6 增淵龍夫,〈漢代民間秩序的構成和任俠習俗〉,收於氏著,增淵龍夫,《中國古代の社會と國 家》(東京,岩波書店,1996),頁 526-56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就是 帶領國家度過南北戰爭難關的總統,你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 1949 年建立。建國初期,政府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目標,推 行不同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的規劃與建設;但在 1966 年至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去年九合一選舉的政治獻金高達 1 億 2914 萬元,而當時的高雄市長 競爭對手,也就是現任行政院副院長陳其邁則是收入

年級 教學重點 學科活動 價值觀及態度 三年級 主題:粵劇 中文科:認識粵劇的背景

約千年的時間 二十世紀初及以後 約百多年的時間 中國古代史 中國近世史 中國近現代史. 政治史 文化史

級別 與九一八事變和抗日戰爭相關的學習內容 初中級[中三級] 中華民國的建立及面對的困難1.

至 1960 年代初期,以西歐六國為核心的協作已漸具規模,並已達到一定程度上的軍事和經濟整 合。更重要的是,法國和西德兩國的領袖亦較能通力合作。從 1949

在強化道德的懲戒功能的時候,客觀上,也減低了對信徒的吸 引力。這是一方面。然而,若換一個角度論之,五種姓理論在 心性論方面也有足於啟示後學者,最突出的是將眾生本身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