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以 RFID 支援電腦輔助教學之數位學習系統
─以作業系統課程為例
RFID supported Computer-Based Training System in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系 所 別: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910004 藍文伶 指導教授:張 文 智 博士
中 華 民 國 101 年 7 月
致謝
本篇研究得以順利如期完成,首先要感謝指導教授張文智老師在碩士班兩年來悉 心教導與栽培,感謝老師在此期間提供學習機會,當遇到困難時給予指引並提供充分 的學習資源,而在生活上也給予適當的關心與鼓勵,讓我在挫折時期能夠提起勇氣、
面對問題,使論文能夠如期完成,在此再一次致上萬分的感謝。此外,感謝兩位口試 委員邱川峰教授及闕豪恩教授在口試時適時給予建議及指導,讓本論文更加完善。
感謝碩士班的搭檔阿冰,研究所期間與你一同分擔壓力、並肩作戰,也感謝在實 驗室的各位成員:小飛、YoYo、甜甜、豬,這兩年大家有開心有難過,在面對困難 時互相勉勵及幫助,若是沒有各位的鼓勵與支持,想必這兩年也不會如此勇敢撐過。
感謝碩士班的學弟妹:Apple、阿村、政文、小瑞、邇承,不論是在平時或者是口試 期間,都會時常的關心問候。也感謝已畢業的眼睛學姐、安勝學長及老徐學長,雖然 各位平時工作忙碌卻還是不時的關心及加油打氣。
最後,我將這份榮耀與喜悅獻給我的家人、不斷支持我的阿姨及姨丈、政偉、一 路陪伴我走過的朋友及同學,感謝你們在我最消極想放棄的時候,一路替我加油,不 斷的提醒我「相信自己」,讓我更有勇氣與力量來完成學業,使我感受到最後成功得 到的甜美果實與感動,衷心的感謝你們。
文伶謹致 2012 年 7 月 於中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i
摘要
隨著資訊的快速發展,近年來配合資訊相關工具輔助課程教學已開始逐漸被推廣,
電腦多媒體裝置趨於普及化並且不再是侷限於上網、編輯資料功能,常見國內教學領 域,以戶外教學課程及語言課程搭配多元的輔助教學做為數位學習,故本研究希望能 夠透過電腦輔助搭配課程內容作為學習橋梁。
為促使學習者提升學習成效而形成多元的學習方式,並且希望學習者能夠實際融 入課程內容不僅是只有運用電腦作為瀏覽課程內容來輔助學習,因此本研究選用搭配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又稱無線射頻辨識技術),透過以數位學習將 作業系統課程搭配RFID透過與同學之間的互動,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時能夠增進學習 樂趣適當融入學習知識,以提升學習成效。
參與本研究主要實驗研究對象以新竹某私立大學三年級學生,並且選用搭配課程 以作業系統課程為主,實驗組以搭配本學習系統及RFID技術來學習作業系統課程,
學習系統主要採用問答方式作為學習主軸,並且將學習者以兩人一組方式進行學習活 動;控制組則以自行閱讀書籍來做為學習。本研究透過準實驗研究方法,探討前後測 使用本系統後學習成效差異,經由後測結果發現實驗組使用本學習系統在學習結果相 較於控制組,實驗組學習者在成績上較高並且有顯著差異,並且經由滿意度問卷分析 中發現學習者對於學習成效有大幅度提升。
關鍵字:無線射頻辨識技術、數位學習、電腦輔助教學
ii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information tools have begun to be extended on teaching.
Computer is universal that is not just limited to edit data and visit website. There is teaching at outdoor education courses and language courses with computer as E-learning that is common in Taiwan.
This study hopes that use multimedia devices with the course as a learning bridge.
Order to encourage learners to enhance learning effectiveness, this study selected with RFID technology and E-learning in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Students can enhance learning fun and effectiveness. The main experimental object is a private university in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and Operating System course. The result is that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 learning and motivation by use this system. In this paper, E-learning with RFID technology, learners visit the learning system and use computer with RFID interactive learning. The study enhances learning a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And the learning is not confined to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 RFID, E-learning, Computer-based Training (CBT)
iii
目錄
摘要 ... i
ABSTRACT ... ii
目錄 ... iii
圖目錄 ... v
表目錄 ... vii
第一章 緒論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動機 ... 2
1.3 研究目的 ... 3
1.4 研究限制 ... 3
1.5 研究架構圖 ...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5
2.1 無線射頻辨識技術 ... 5
2.2 數位學習 ... 8
2.3 電腦輔助教學 ... 1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 14
3.1 研究設計 ... 14
3.1.1 自變項 ... 15
3.1.2 依變項 ... 15
3.1.3 控制變項 ... 16
3.2 研究工具 ... 16
3.3 實驗流程 ... 18
3.4 系統滿意度問卷 ... 19
3.5 資料分析方法 ... 19
iv
3.5.1 共變數分析(ACNOVA) ... 19
3.5.2 敘述性統計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 20
第四章 系統展示與實作 ... 21
4.1 系統開發環境 ... 21
4.2 研究設計 ... 22
4.3 系統展示 ... 23
4.3.1 學習者平台 ... 23
4.3.2 管理者平台 ... 29
第五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 35
5.1 問卷信效度 ... 35
5.2 問卷分析 ... 38
5.3 研究結果 ... 45
第六章 結論與未來建議 ... 47
6.1 結論 ... 47
6.2 未來建議 ... 48
參考文獻 ... 49
附錄一:系統滿意度問卷 ... 53
附錄二:實驗活動照片 ... 55
附錄三:練習題庫 ... 56
v
圖目錄
圖 1.1 研究架構圖 ... 4
圖 2.1 D-learning. E-learning. M-learning 相關性 ... 8
圖 3.1 RFID 設備 ... 17
圖 3.2 實驗流程圖 ... 18
圖 4.1 系統操作流程圖 ... 22
圖 4.2 學習者登入畫面 ... 23
圖 4.3 學習者登入警示畫面 ... 24
圖 4.4 學習者登入畫面 ... 24
圖 4.5 學習者登入畫面 ... 24
圖 4.6 練習區單選題 ... 25
圖 4.7 單選題選項 ... 25
圖 4.8 答題正確題目所呈現畫面 ... 27
圖 4.9 答題錯誤題目所呈現畫面 ... 27
圖 4.10 學習者回答狀況總表 ... 28
圖 4.11 後端管理者登入畫面 ... 29
圖 4.12 考卷編輯畫面 ... 30
圖 4.13 選擇考試日期及時間 ... 30
圖 4.14 考卷單選題勾選 ... 30
圖 4.15 考卷順序題勾選 ... 31
圖 4.16 考卷複選題勾選 ... 31
圖 4.17 考卷位置題勾選 ... 31
圖 4.18 考卷題目配分 ... 31
圖 4.19 題目編輯畫面 ... 32
圖 4.20 題目列表 ... 32
vi
圖 4.21 編輯單選題內容 ... 33
圖 4.22 學生成績 ... 33
圖 4.23 RFID 電子標籤列表 ... 34
圖 4.24 編輯電子標籤 ... 34
vii
表目錄
表 2.1 無線射頻辨識技術–自然科學課程案例 ... 6
表 2.2 無線射頻辨識技術–各項課程案例 ... 7
表 2.3 行動學習案例 ... 9
表 2.4 數位學習案例 ... 11
表 2.5 E-learning 及傳統學習方法之差異比較 ... 12
表 2.6 電腦輔助教學案例 ... 13
表 3.1 實驗設計表 ... 14
表 4.1 開發軟體工具 ... 21
表 5.1 信度分析 ... 35
表 5.2 Cronbach α 值與可信度高低對照表 ... 36
表 5.3 效度分析 ... 36
表 5.4 KMO 評定標準 ... 37
表 5.5 四大構面敘述性統計 ... 38
表 5.6 系統滿意度問卷敘述性統計 ... 39
表 5.7 感覺易用性敘述性統計 ... 41
表 5.8 感覺有用性敘述性統計 ... 42
表 5.9 使用態度敘述性統計 ... 43
表 5.10 未來使用意願敘述性統計 ... 44
表 5.11 前測敘述性統計 ... 45
表 5.12 前測成效分析 ... 45
表 5.13 後測敘述性統計 ... 46
表 5.14 後測成效分析 ... 46
1
第一章 緒論
近年來資訊技術不斷的進步,過去學生學習的方式僅侷限於教室,老師在台上講 課而學生在台下聽,現今則是配合各種資訊技術,例如:電子白板、手持裝置及其他 科技產品,來提升教學品質、使得學習更加豐富及多元化。而本研究主要是將作業系 統課程配合 RFID 技術,讓學生達到互動學習的效果,提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
1.1 研究背景
以往傳統上課模式,主要以教師在台上授課搭配投影片或以撥放影片的方式教學 課程,學生在台下聽課並無互動的效果,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同時學習成效也有 限,導致學習效果事倍功半。隨著資訊科技技術不斷的進步,電子周邊產品越來越普 遍,為提升學習興趣學生學習方式也逐漸趨向多元化,常見的有數位學習、行動學習…
等。在傳統的課堂學習中,大多都是以教室中學習為主軸,教學者「傳授」、學習者
「接受」的教學模式,為了促使、引發學習者學習動機,在教學設計上及運用上必須 要有所改變,才足夠因應對於資訊快速成長的需求,培養更具有競爭力的下一代
(Willis B. and Dickson J.,1997)。
為了使學習者學習空間更加寬廣,並非侷限於傳統學習模式,讓學習者配合多種 多媒體教學,使學習者能夠自由學習並自行主導學習過程,以此拓展學習視野促進學 習者學習積極態度(洪琮琪,2002)。經由上述發現,現今社會已開始有多位學者開 始研究及配合各種資訊技術來嘗試提升教學品質,但多數的輔助教材通常使用於基礎 學習課程中,相對於技術性越高的課程,開發所需技術、輔助教材及所需成本也較為 提高,相對的造成搭配輔助教材則較少,因此影響學習者若是想利用數位學習系統學 習課程內容的使用率也降低許多。
2
1.2 研究動機
經由上述研究背景,本研究主要針對較為技術性的作業系統課程,以數位學習電 腦輔助教學搭配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無線射頻辨識系統)作為研究 主體。近年來政府不斷推廣RFID技術,無論運用在生活或學習上,希望能夠透過RFID 技術讓人們能輕易達到「無所不在」。搭配多媒體裝置與RFID技術,學習者可透過 反覆練習題目來增進學習者對學習的印象,藉由反覆的實際演練,搭配書籍提供的知 識,加深對於此科目的印象以及操作流程的熟悉度。為提升學習成效、增進學習興趣,
試著搭配各種科技技術輔助課教學,讓學習不再是乏味的死背書籍,而是能夠實際活 用並徹底理解的知識。
本研究對象主要以新竹某私立大學三年級學生作業系統課程為主,以數位學習配 合無線射頻辨識技術來開發作業系統教學系統,並且希望學習者能夠透過使用此系統 與遊戲結合,以遊戲為基礎的學習系統突破侷限於電腦平台操作學習內容,提供學習 者學習及提升學習成效 (Wen-Chih Chang, Te-Hua Wang , Lin, F.H. & Hsuan-Che Yang, 2009)在本研究當中利用主動式RFID技術,當學習者在使用學習系統時可透過RFID 電子標籤訊號讀取最為答題方式,希望使得學習者能夠實際融入教學內容,透過與同 學之間的互動,加速增進作業系統課程學習,同時在使用此套系統軟體之後,學生能 夠在學習效果上產生明顯的差異。
3
1.3 研究目的
依據背景與動機敘述,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學習者能夠藉由資訊科技技術搭配作 業系統課程,以RFID技術應用並且透過電腦做為系統載具學習課程。希望學習者能 夠藉由電腦瀏覽學習系統支援學習課程內容,並且在反覆練習課程內容加深對於作業 系統課程印象。
一、開發學習系統,以電腦做為載具瀏覽輔助學習課程加深印象。
二、對於學習者使用本學習系統,進行使用者滿意度評估,並根據此加以分析、探討 使用者對於本學習系統使用評價。
1.4 研究限制
本研究限制最主要有三點:
一、 設備不足
本研究主要搭配RFID技術,由於研究可支援之經費不足造成購買設備器材 有限,使得購買實際數量僅讀取器一台及電子標籤數個。因上述電子標籤數量過 少,導致作業系統課程學習系統在學習者使用時,無法確實達到互動。為避免各 回答答案互相干擾造成搭配題數有限,由於讀取器讀取標籤訊號可能因各種自然 因素干擾,造成有時讀取訊號不穩定與無法及時反應、回饋使用者答題狀況。
二、 場地限制
輔助學習教材主要為透過RFID標籤問答作為互動,因讀取器讀取範圍有限,
且為避免影響傳輸必須盡量避免障礙物,若使用於較大空間、較多障礙物時,相 對讀取距離較長影響讀取時間,同時標籤訊號穩定度降低許多。
三、 網段限制
本研究在實驗過程中,RFID Reader必須放置於現場讀取RFID電子標籤訊號。
由於實驗場地選用教室,因為網段使用權限不足無法更改IP導致在校園實驗時,
Reader必須與伺服器連接才可使用,所以造成在使用上諸多不便。
4
1.5 研究架構圖
如圖1.1 研究架構圖所示,參與本研究對象共計52名學生,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
並且研究方法採用準實驗搭配前、後測設計,透過紙筆測驗得知學習者在是否經使用 本學習系統後有提升學習成效。主要研究工具採用本學習系統搭配RFID技術,藉由 多媒體工具瀏覽本系統進行學習。
經由學習者使用系統結束,則開始進行實驗組所填寫之系統滿意度問卷資料分析,
由此得知學習者在本系統使用上是否認同。最後以學習者所得到之測驗成績及資料分 析,推測在系統使用後學習者是否對於學習上有直接影響,並參考學習者所提供之建 議作為未來研究參考。
圖 1.1 研究架構圖 研究工具
研究對象 實驗組:每組 2 人,共十三組,26 人 控制組:每組 2 人,共十三組,26 人
研究方法 準實驗法之等組前後測設計
以多媒體裝置搭配 RFID 技術,藉由瀏覽 系統學習課程內容
資 料 蒐 集 與 分 析
結 論 與 建 議
研究理論 數位學習
5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希望藉由文獻探討中,作為建立研究架構及系統架構的理論基礎。因此在 此部分,對於數位學習、無線射頻辨識技術(RFID)作為主題探討基本概念、應用 及相關文獻。
2.1 無線射頻辨識技術
無線射頻辨識技術已是常見普及的技術,而在日常生活中較常見的例子:悠遊卡,
不僅運用在大眾運輸,省去排隊購票程序,也可使用於超商購物省去零錢總是又多又 重的困擾。而在企業內部的應用,較常見例子則是運用在倉儲管理中,假設倉庫中有 一貨物並且此項物品是已標示電子標籤,當讀取器啟動時則搜尋此空間是否有該物品 存在,依照上述方式則可省去盤點的時間並且也能夠節省多餘的人力。若是將此電子 標籤配合貨物配送,則可隨時追蹤此貨品目前運送狀況及是否已到達目的。在圖書館 的應用,則是以RFID技術結合紀錄讀者在圖書館中的閱讀路徑,並且將此資料記錄 在系統中作為往後書籍推薦參考依據(Ching-bang Yao, 2010)。
對於RFID系統,主要是由無線射頻讀取器(RFID Reader)、無線射頻電子標籤
(RFID Tag)、天線及資料庫(Database)三大部分所組成(陳炳彰、王澤強,2010)。
其中RFID Tag分為被動式標籤及主動式標籤兩種,主動式標籤內有電池可主動自行發 射訊號、發射距離較長,但是體積較大;被動式標籤只能夠經由Reader讀取,體積小、
攜帶性較高、壽命較長,缺點是無法自行發射訊號。本實驗RFID設備部分選用主動 式電子標籤,經由讀取器發送無線射頻讀取訊號,當電子標籤開啟電源時也會自行發 射頻率,當讀取器讀取到電子標籤編碼資訊後,即時將此資訊回傳,經由資訊系統相 關辨識,並連結資料庫將此編碼轉為使用者所需資料達成目的。
現今RFID已是常見的科技技術,不只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悠遊卡及倉儲管理,
在現今教育上也開始有多位學者將此運用在教學活動上,然而對於RFID技術配合學 習方面較為常見的有自然科學課程,學習者攜帶具有網際網路功能之手持裝置,進入
6
已預先設置具有RFID設備關卡的植物園進行學習課程,相關文獻資料如表2.1無線射 頻辨識技術–自然科學課程案例中所示。
表2.1 無線射頻辨識技術–自然科學課程案例
年份 作者 對象與科目 研究設計 研究成果
2011 黃國禎 朱蕙君 施如齡 Kinshuk
34 名 小 學 生,自然課 程
學生利用 m-learning 學習 自然課程,使用 PDA 及 RFID 裝置
訪談及問卷調查,實際 融入學習環境能提高學 習動機、成效及減少教 學工作量,同時能夠更 容易控制課堂秩序 2010 黃國禎
蔡今中 朱蕙君 曾秋蓉
國小五年級 28 名學生,
自然科學課 程
建置一個智慧型無所不在 的學習環境,讓學習者可 以透過實際體會得到更正 確的學內容。並且以自我 學習做為中心,配合適當 的地點及時間,搭配行動 裝置和 RFID 技術進行課 程學習。
將組別分為實驗組及對 照組,其中實驗組平均 分數高於對照組,在學 習態度上實驗組也有所 提升。
2010 朱蕙君 黃國禎 蔡今中 曾秋蓉
國小五年級 57 人,自然 科學課程
透過使用 PDA 搭配 RFID 技術學習自科學課程提供 適性化學習指導,讓學習 者在現實環境中學習課程
研究結果發現透過創新 指導學習方式能夠提高 學習成就及學習動機
2008 伍柏翰 黃悅民 徐聖輝
10 名 小 學 生,自然科 學課程
利 用 手 持 裝 置 搭 配 RFID,進行自然科學習,
利用遊戲式無所不在學習 讓學習者在學習中能夠透 過上述學習課程內容
學習結果發現對照組及 實驗組在成績方面並無 明顯差異,但是對於學 習態度上實驗組則有促 進學習者學習
7
從表2.1中可看出,在自然科學課程學習當中發覺學習者在學習自然科學課程時 對於搭配RFID技術是頗具有興趣的,並且透過此種學習方式提升了許多學習成效。
在自然科學課程學習搭配RFID技術時,此學習成效部分也經由多位學者研究發現,
透 過 手 持 裝 置搭 配 RFID 技 術 學 習 自 然 科 學課 程 能 夠 提 高學 習 成就 及 學 習 動 機 (Hui-Chun Chu , Gwo-Jen Hwang , Chin-Chung Tsai & Judy C.R. Tseng, 2010) 。不僅是 自然科學課程,在其他課程也有許多的例子,例如將RFID技術搭配國小國語課程學 習內容,配合情境感知之研究發現,在提供此學習環境時可提高學習者學習成效及注 意力(Tzung-Shi Chen, Cheng-Sian Chang, Jeng-Shian Lin & Hui-Ling Yu, 2008)。除了上 述各項例子,在表2.2無線射頻辨識技術–各項課程案例中也可看到過去幾年中其他不 同科目搭配RFID技術所達到的學習成效也相當的不錯。
表2.2 無線射頻辨識技術–各項課程案例
年份 作者 對象與科目 研究設計 研究成果
2011 蔡佩珊 蔡今中 黃國豪
22 名資管系 大學生,錢幣 歷史博物館
學生透過 PDA 搭配 RFID 參觀錢幣博物館學習錢 幣歷史
透過多元化學習方式,
有助於提升學生學習表 現,並鼓勵學生可挑選 用更好的方法學習 2010 張文智
王德華 李安勝
91 名資管系 大學生,淡水 歷 史 古 蹟 學 習
學生透過 RFID 情境感知 無所不在學習系統,提供 學習者學習歷史古蹟學 習活動
學習者透過系統學習內 容,經由學習過後發覺 學習者對於 RFID 備感 興趣,因此相對提升對 於歷史學習興趣
2008 陳宗禧 張承憲 林政賢 余惠玲
30 名 小 學 生,國語語言 寫作學習
透過使用手持裝置搭配 RFID 技術建立情境感知 學習環境,以 C-Writing 系統提供學習者適當學 習寫作環境
以問卷調查及評估學習 狀況,發現可以提高學 習成效並吸引學習者注 意力
8
2.2 數位學習
隨著時代的變遷,電腦功能也不在只是侷限於文件編輯、網路瀏覽、收發信件等 功能,透過網際網路技術越趨於成熟的同時,進而以網路方式得到各種不同於過去僅 只能夠在教室中的學習教材,然而透過電腦進行學習,不論是否與網際網路連線同步 或者是不同步,對於學習者在學習上皆有提升學習成效(陳明,2009)。而在資訊較 為發達的國家,包括美國、加拿大、瑞典及日本透過電腦網路教學畫以各種方式,不 論同步、非同步、虛擬教室等進行教學,並且將此大幅度推廣至中小學教育上(王宜 珍,1999)。1982年,國內為配合教育新改革成立資訊課程及設備標準委員會;在1998 年為配合行政院提升國家競爭力,教育部提出「資訊教育基礎建設計畫」並成立「資 訊教育資源推動小組」,來促進全國網路軟體及教材資源,以提供全國師生共享教育 資源(何榮桂,1998)。
圖 2.1 D-learning. E-learning. M-learning 相關性
(Tsvetozar Georgiev, Evgenia Georgieva and Angel Smrikarov,2004)
如圖2.1 內容所示,其中包含三項學習方式:行動學習(M-learning)學習者透 過行動裝置作為學習平台載具;數位學習(E-learning)學習者透過電腦平台,無論
9
是同步或不同步進行學習;遠程學習(D-learning)學習者可自行選擇空間使用資訊 設備進行學習。在西元2004年,三位學者曾提出如圖2.1 M-learning包含於E-learning,
E-learning包含於D-learning中所示,從原有傳統教學方式轉為遠程教學使學生不必在 侷限於教室中聽課進而轉為數位學習、行動學習,使學習者能夠搭配各種課程輔助教 材,達成學習互動的樂趣。在西元2001年,Rosenberg提出數位學習的定義是利用網 際網路技術,用各種的解決方法以提高知識、解決問題。一個好的學習系統,能否吸 引使用者、提高學習效果,取決於內容是否豐富,利用電腦搭配資訊技術可促使學習 者引發興趣(歐石鏡,2003)。而在數位學習下,透過多種不同的媒介做為學習載具,
近年來較為常見的則是以手機或是PDA做為行動載具來進行課程的學習,如表2.3 行 動學習案例。主要以行動裝置作為載具,大多是經由分組後進行學習活動,觀察學習 者的學習成效。
表2.3 行動學習案例
年份 作者 對象與科目 研究設計 研究成果
2011 顏榮泉 李君毅
34 名 大 學 生 ,計 算機 概論
研究中提出結合混合式學 習與行動學習,來讓學生和 教 師 能 共 同 參 與 解 決 問 題,並以聚類分析和內容分 析去探討分組的該組特徵
有 部 分 組 別 同 學 雖 然 大 部 分 時 間 都 使 用 手 機 和 網 路 來 解 決問題,可是實際上 卻缺乏規劃,反而成 效低於其他兩組 2010 黃悅民
林彥廷 鄭淑真
32 名 小 學 生 ,自 然科 學課程
開 發 植 物 學 習 系 統 (MPLS),搭配 PDA 學習自 然科學課程,促進小學生在 植物學課程中能解決學生 遇到的問題以及在課程上 的教學
問 卷 調 查 和 訪 談 皆 表示這種透過 PDA 戶 外 教 學 對 學 習 認 識植物非常有幫助
10
表2.3 行動學習案例(續)
年份 作者 對象與科目 研究設計 研究成果
2010 劉宗瑜 朱玉齡
64 人,平均年 齡 13 至 14 歲,英語聽力 會話
利用手持裝置配合 HELLO 系統及 ARCS 動機理論在校 園內進行英語學習活動,以
“我的校園“為課程題目
透 過 無 所 不 在 遊 戲學習方式,和一 般 學 習 相 較 來 說 成果較好。學習成 果和動機之間,呈 現正向關係 2008 陳國棟
張智凱 王勤業
54 名大學生,
計算機概論
學生利用手持設備學習課程 內容,並將學生學習狀況記 錄學習歷程並分析。發展透 過手持裝置傳送建議,推薦 學生如何學習、執行和誰能 提供幫助解決問題
無 所 不 在 的 學 習 網 站 確 實 可 以 提 高 學 生 學 習 成 效,並完成任務
2008 陳志銘 鍾晴如
15 名大學生,
英語詞彙
設計了一個個性化的行動英 文辭彙學習系統,學習者使 用手持裝置透過網路學習,
根 據 個 人 的 學 習 能 力 和 記 憶,給予建議適當的英文辭 彙用語,輔助學習者對於英 文辭彙的活用和促進學習
此 系 統 採 取 有 效 且 靈 活 的 學 習 模 式,對學生在學習 英 文 上 有 顯 著 的 學習成效
由表2.3 行動學習中,可看出學習者搭配不同以往傳統教學的學習方式,相較於 過去學習方式搭配科技產品提供學習者學習課程內容,對於學習者學習課程內容有較 高的學習成效。表2.4 數位學習中,以數位學習或是再搭配其他科技技術產品也可達 到提升學習成效。
11
表2.4 數位學習案例
年份 作者 對象與科目 研究設計 研究成果
2011 許弼雄 蔡銘修
10 名學生,數 位邏輯課程
透過 E-learning 學習 數位邏輯概論,以腳 色 模 擬 方 式 進 行 學 習, 學習者在學習同 時有獎懲分配
學習者經 由數位 學 習後,學習態度也由 被動轉為 主動學 習 課程內容,改變對於 傳統學習的態度 2010 曾秋蓉
黃國禎 吳志祥
80 名大學生,
電腦課程
開發 CULP 學習系統 學習電腦課程,透過 學習系統在需要時可 透過系統得知課程內 容提示
在實驗組 進行課 程 學習時,可及時獲得 學習平台 所提供 的 協助,因此學習效率 提高並且 學習系 統 使用態度積極 2008 Matthew Kam,
Aishvarya Agarwal, Anuj Kumar, Siddhartha Lal, Akhil Mathur, Anuj Tewari, John Canny
47 名 國 小 學 童,英語課程
透過 E-learning 學習 英文,並將手機作為 學習輔助,與娛樂之 間結合
若學習與 娛樂若 達 到良好的平衡,對於 學習者學 習上是 有 非常大的幫助
2007 謝欣純 陳志銘 洪欽銘
英語課程 透過 E-learning 搭配 無線技術,以行動裝 置進行校園環境情境 感知無所不在英語學 習系統,並已定位功 能配合 PDA 進行情 境學習
在 PDA 及情境感知 英語情境 校園學 習 環境中,隊與具體的 情境協助 提升了 學 習成效
12
由上表2.4 數位學習案例中,實驗組在學習上皆有很大的幫助,對於學習上也較 為主動。然而在數位學習與傳統教學方式相較之下,也可看出若是搭配輔助教材使得 學習者能夠增加興趣於學習中,表2.5 E-learning及傳統學習方法之差異比較。
表2.5 E-learning及傳統學習方法之差異比較(欒斌、羅凱揚、陳苡任,2011)
項目 傳統學習方法
E-learning
教材
制式教材 更新速度慢
無法得知個人需求
個人化教材 更即時、快速 可提供個人所需
資訊擷取 必須在固定時間內執行 快速達成,無時間限制
績效衡量 不易評估 可藉由資訊科技衡量結果
互動性 較差 較佳
重心 以授課為主 以學習為主
表2.5 E-learning及傳統學習方法比較中,可看出傳統教學方式在一般學習教材上 有制式教材,對於學習者於閱讀較可以有一定的範圍而不適像大海撈針般的漫無目的,
但若是對於學習者需在增加創新思考方面則較為侷限。然而在E-learning學習方式,
學習者可自行選擇個人所需同時因此學習者在創新或是實際應用上也較為廣泛及活 用,同時在企業方面近年來區偏向數位學習方式,搭配各種誘因設計來吸引學習者餐 與透過科技產品做為媒介的教育訓練環境,以快速回應及即時提供正確知識是協助學 習者學習阻礙及問題(金泰魁,2007)。
13
2.3 電腦輔助教學
以電腦設備做為學習輔助工具,並且利用電腦設備完成課程學習則稱之為電腦輔 助教學(Computer-based Training,簡稱CBT)。在現今許多公司透過電腦模擬系統、
電腦課程輔助作為員工課程訓練,藉由電腦操作輔助教學,使得教學人力減少更可以 增進學習者實作訓練。如表2.6 電腦輔助教學案例中,學習者透過電腦輔助教學達到 適當的學習指導,並且經由實際操作電腦更能夠加深學習印象。
表2.6 電腦輔助教學案例
年份 作者 對象與科目 研究設計 研究成果
2009 王愛民 夏正
大學 生, 電 腦課程
將電腦相關課程重點內 容並且提供實驗指導、
教材參考等內容,以電 腦輔助教學系統進行學 習,學習者利用電腦學 習電腦課程資訊
學習者透過電腦輔 助學習系統獲得所 需的學習並且適時 得到協助,此輔助 學習系統經實驗結 果是受學習者歡迎 2009 李迪陽
周明順 吳宛青
工程 師, 機 械控制課程
為達到培訓工程師實際 操作能夠易上手,開發 發動機控制系統提供工 程師能夠透過電腦輔助 教學
工程師透過學習系 統,以實際操作了 解機械更詳細的結 構資訊,改善員工 培訓及提高工程師 學習效率
1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本研究開發一套作業系統學習系統,並且配合RFID技術讓學生學習環境產生更 多互動,藉由此互動使得學生對於作業系統學習產生動機及好奇心。此系統提供老師 搭配課程進度而對測驗做適當及適時的出題,藉由學生測驗結果來做為爾後課程進度 調整之依據。
3.1 研究設計
本研究研究方法選用準實驗以前後測結果來觀察學生學習狀況,將同一班級52 名學生分為兩組,分別為實驗組及控制組,以前測成績作為參考分配組別。實驗組部 分,學習者可透過本系統進行反覆練習課程內容;控制組,則以自行閱讀課本書籍。
實驗設計如表3.1,首先在前測部分,在實驗進行前實驗組及控制組先以傳統授 課方式接受課程教學,並且依照學習狀況及學習成績作為分組依據,將兩組程度平均 分配,降低程度差距及影響;而後測部分,實驗組使用本系統兩週,控制組則是以閱 讀書籍翻找資料為主,此實驗部分則預計進行兩週,當實驗第二週結束則給予實驗組 填寫系統滿意度問卷,第三週則是發放考卷進行後測部分。
表3.1 實驗設計表
組別 前測 實驗 後測
實驗組 Y1 X1 Y3
控制組 Y2 X2 Y4
15
Y1、Y2:實驗組與控制組,此兩組發放考卷進行紙筆測驗並將平時學習狀 況納入考量。
Y3、Y4:實驗組與對照組,此兩組發放考卷進行紙筆測驗。
X1:實驗組藉由使用本系統,利用本系統反覆練習作業系統課程內容。
X2:控制組以閱讀書籍來複習作業系統課程。
以下為實驗自變項、依變項與控制變項說明。
3.1.1 自變項
本研究自變項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實驗組透過瀏覽器進入本系統進行反覆練習 課程內容,對照組部分則是以書籍閱讀作業系統課程內容。
一、 實驗組
小組以兩人為一組,為了讓學習者在學習時能夠有效率的溝通及討論,
分組方式主要以學習者平時較為熱絡互動的同學為主,分為十三組共26人,
以小組為單位藉由使用本系統反覆練習並且進行討論來複習課程內容。
二、 控制組
小組以兩人為一組,為了讓學習者在學習時能夠有效率的溝通及討論,
分組方式主要以學習者平時較為熱絡互動的同學為主,分為十三組共26人,
並且以小組為單位閱讀書籍、查閱資料並討論課程內容。
3.1.2 依變項
本研究之依變項為學習者在學習後所得到的後測結果。實驗組與控制組後測內容 主要為藉由傳統紙筆測驗所得到的測驗結果,由測驗結果中觀察兩者之間所得學習成 效。
16
3.1.3 控制變項
一、 前測項目:
實驗組與控制組之前測項目以傳統紙筆測驗方式,將測驗之結果做為前 測依據。
二、 教材內容
在實驗過程中,本研究均對實驗組與控制組授予相同的系統課程內容,
實驗組進行使用本學習系統,控制組則選用自行閱讀書籍。實驗組可透過電 腦以及透過無線網路連線至本系統,利用本系統反覆練習習題並與組員討論;
控制組則是透過自行翻閱書籍並提供考古題,讓組員之間進行討論解答。
三、 學習者背景
學習者為同一班級之大三學生,將此班級分為實驗組及對照組。
四、 教學者背景
此班級的授課老師由一名擁有九年豐富教學經驗,並且在作業系統課程 方面已有教學經驗的教師擔任。
五、 學習時數
共為三週,每週三節課,總共為九節課。
六、 後測項目
實驗組與控制組之後測項目以傳統紙筆測驗方式,將測驗之結果做為後 測進步成效之依據。
3.2 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開發工具主要為本研究所建置的學習系統、RFID 設備及輔助瀏覽本系 統之多媒體載具。本研究所建置之系統包含教師使用端(後端)及學生學習端(前端),
17
教師可利用後端功能編輯學生學習題庫、考試及 RFID 標籤等。RFID 設備部分則是 分為兩大類,包含讀取器(reader)及電子標籤(tag),如圖 3.1 RFID 設備示。
圖 3.1 RFID 設備
由圖 3.1 RFID 設備中,可見配合本研究之工具設備:
1. RFID讀取器:透過此讀取器,可讀取電子標籤條碼,當讀取條碼後可連結資 料庫,取得所需資料。
2. RFID讀取器天線:當使用RFID可將此天線安裝於讀取器上,使得讀取器在讀 取時更加穩定讀取標籤訊號。
3. 標準型電子標籤:當此標籤裝上電池之後,開始不斷自動發射訊號,讓RFID 讀取器能讀取到標籤所屬條碼。
4. 單鍵式電子標籤:標籤正面左下角,當電源開啟時,可看見此處閃爍並且此 處可做為開關標籤之按鈕。
5. 卡片式電子標籤:此標籤可經由按壓卡片中央來開啟或關閉,並且當開啟或 關閉時,此標籤會發出聲響。
1
2
3 4
5
18
3.3 實驗流程
本研究實驗組可利用多媒體裝置或筆記型電腦做為學習工具,並搭配RFID技術 配合作業系統學習教材。在管理端提供給教師使用,教師可藉由管理端對學生學習題 庫做適時的調整,並且可藉由此系統觀察學生答題狀況,在使用者端提供給一般學生 使用,學習者可藉由此系統練習作業系統,配合RFID標籤感應作答,使得學生可透 過此系統對於作業系統學習產生互動、增進吸收。
圖3.2 實驗流程圖
如圖3.2 實驗流程圖中首先以紙筆測驗進行前測,並且依據前測結果進行分組,
將組別分為控制組及實驗組。實驗組進行小組分組及使用學習系統學習課程內容,控 制組則是閱讀書籍並且與同學討論,經過兩週共計六節課時間後,實驗組發放系統使
前測
控制組
書籍閱讀
實驗組
系統操作介紹
系統使用
問卷填寫 後測
問卷分析 後測統計
19
用滿意度問卷並填寫。第三週再行後測紙筆測驗,並將後測結果進行數據分析及是否 使用學習系統之前後差異。並且將系統滿意度問卷統整、分析,利用結果得知學習者 對於本系統使用狀況分析。
3.4 系統滿意度問卷
本學習系統滿意度問卷如附錄一,本問卷主要分為四大構面其中包括感覺易用性、
感覺有用性、使用態度、未來使用意願性,開放性問卷中共有 18 題問項及 1 題問答 題。並且採用李克特量表五點尺度做衡量標準,每題問項選項分為五等第並且受測者 必須根據各題問項分別回答對於問項同意程度,其中非常同意表示 5 分、同意 4 分、
普通 3 分、不同意 2 分及非常不同意 1 分,經由學習者填寫後將此問卷選填結果統整 進行滿意度分析。
3.5 資料分析方法
依據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本研究問卷分析採用 PASW Statistics 18(中文版)作為資 料分析之工具,資料分析方法包括共變數分析與敘述性統計,以上資料分析方法詳細 資料如下:
3.5.1 共變數分析(ACNOVA)
本研究利用PASW Statistics 18(中文版)作為資料分析工具,採用共變數分析將前 後測實際所得分數透過此分析方式,分析在本研究實驗前後結果差異。在本研究中,
前後測兩次測驗並配合共變數分析,首先在前測方面主要為證實實驗組及控制組之間 在原始學習狀況與分數間並無太大差異;而在後測方面主要為確認在使用及非使用本 學習系統後,此兩組之間是否在學習成效中有所差異,並且確立對於實驗組所使用本 系統後是否在學習成效上是否較為優勢。
20
3.5.2 敘述性統計分析(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alysis)
本研究利用PASW Statistics 18(中文版)作為資料分析工具,再經由學習者填寫系 統滿意度問卷,蒐集問卷資料完畢後則開始以敘述性統計分析法開始做分析。敘述性 統計資料主要功能為計算目前資料數量、最小值、最大值、平均數與標準差,所分析 出的結果主要為了瞭解在問卷當中的感覺易用性、感覺有用性、使用態度及未來使用 意願四種構面與學習者使用狀況的相關性,並依照此將滿意度問卷所得資料作為具有 完整性之整理與分析。
21
第四章 系統展示與實作
本章大致主要分為三部分,依序介紹系統開發環境、研究設計及系統展示。其中 系統展示主要分為學習者使用之學習者平台及教師使用之管理者平台。
4.1 系統開發環境
在本學習系統開發時,需要多項工具輔助開發如表4.1 開發軟體工具所示。本研 究系統開發中主要開發平台為Adobe Dreamweaver CS3,選用PHP為主要系統開發語 言,以MySQL為資料庫開發語言。
表4.1 開發軟體工具
開發平台類型 開發軟體工具名稱
作業系統 Microsoft Windows XP Professional SP3 伺服器工具 Apache Web Server 2.2.8
資料庫 MySQL Database 5.0.51b
資料庫管理工具 phpMyAdmin Database Manager 2.10.3 開發語言 PHP Information Version 5.1.6 介面製作 Adobe Dreamweaver CS3
硬體設備
硬碟 250G
記憶體 2GB RAM
22
4.2 研究設計
本研究如圖 4.1 系統操作流程圖中,實驗組透過電腦輔助學習,以電腦瀏覽本學 習系統學習作業系統課程內容,當本系統出題學習者以瀏覽器讀取題目,題目回答方 式以學習者透過 RFID 標籤電源打開進行答題動作,當標籤電源開啟時讀取器讀取到 已開啟電源電子標籤之訊號,系統將會判別所對應之答題項目,並給予學習者適當的 答題回饋。學習者透過電腦瀏覽本學習系統並且搭配 RFID 技術達到學習互動之成效,
使得學習者在學習課程上更添增樂趣。
圖 4.1 系統操作流程圖
在學習者使用本學習系統的同時,本學習系統將會記錄學習者回答狀況,學習者 在結束練習或是測驗後,可以觀看當次練習或測驗結果得知自己所學不足之處,同時 教師也可經由學習測驗結果做為調整課程內容參考依據。
23
4.3 系統展示
本研究建置兩種使用者平台分別為學習者平台與管理者平台,在學習者部分主要 提供學習者一個學習平台,並且搭配使用手持裝置
4.3.1 學習者平台
本研究所建置學習系統可經由透過多媒體裝置連結網際網路瀏覽學習系統,並且 以 RFID 技術輔助學習,幫助學習者學習過程中能夠加強自我學習能力使得在學習上 有所進步。其中學習者使用功能分為測驗區及練習區,以下將介紹本系統功能與展 示:
一、 系統登入
在學習者系統首頁為登入畫面如圖 4.2 所示,當實驗組學習者開始使用系統 時,學習者必須輸入帳號作為登入,本次實驗學習者帳號為學習者學號,當學習 者只要輸入帳號後即可登入學習系統,若是學習者未輸入帳號系統則會跳出警示,
如圖 4.3 學習者登入警示畫面。
圖 4.2 學習者登入畫面
24
圖 4.3 學習者登入警示畫面 二、 功能選項
系統登入成功之後,畫面將會轉至功能選項頁面如圖4.4 及圖4.5 。由於此 系統是藉由多媒體裝置做為瀏覽,所以設計介面上是力求簡單清楚為主,希望學 習者在自行學習及操作使用時可以一目了然。
圖 4.4 學習者登入畫面 圖 4.5 學習者登入畫面
當登入後,進入畫面時可見到兩種狀況,若學習者使用本學習系統當天教師 無安排測驗則畫面會出現如圖 4.4 所示。若當天教師有安排學習者測驗,則畫面 為圖 4.5 多出圓圈所標示的「測驗區」按鈕。在練習區部分,出題方式則以題庫 中的題目隨機出題,而測驗區部分則以教師在管理者部分事先安排出題順序。
25
三、 學習內容
圖 4.6 練習區單選題
當點選「練習區」或「測驗區」功能選項後則會開始進入操作畫面,「練習 區」功能出題以系統題庫隨機挑選出題,題庫內容如附錄三,而「測驗區」則 是以教師(管理者)端事先所預設好的測驗順序出題。當學習者在系統畫面題 目出現後如圖 4.6 練習區單選題為範例,則可開始使用 RFID 電子標籤以開啟 作為答題選項回答方式,RFID 電子標籤選項則如圖 4.7 所示。
圖 4.7 單選題選項
A B C D
26
本學習系統題型共有四種,由上述圖 4.7 可得知本學習系統單選題題型畫 面,而其中題型皆包含單選題、多選題、順序題、位置題四種,以下為各題型 介紹:
單選題
學習者可經由多個 RFID 電子標籤中,選擇其中一個標籤後並按下 標籤開啟鍵做為回答答案。
多選題:
學習者可經由多個 RFID 電子標籤中,選擇其中兩個電子標籤並且 開啟電源做為回答答案。
順序題:
學習者可經由多個 RFID 電子標籤中,依照出題所要求之順序來依 序開啟電子標籤做答。
位置題:
學習者可經由多個 RFID 電子標籤選定中一個,並將此標籤投入指 定的盒子中或依照指示回答該項題目,即可視為作答。
在「練習區」中,當學習者作答結束後,則畫面會即時的回饋給學習者答 題狀況,若答對題目為圖 4.8 所示在題目下方會給予一個小太陽,並且藉此給 予學習者鼓勵。答錯則為圖 4.9 在題目下方給予一個陰天圖示,並且學習者可 選擇在試一次重新挑戰此題型。
27
圖 4.8 答題正確題目所呈現畫面
圖 4.9 答題錯誤題目所呈現畫面
28
四、 使用結束
當學習者使用「練習區」結束練習後,系統將會把學習者練習題目次數及 總花費時間如圖 4.10 學習者回答狀況總表顯示,並且此紀錄可提供給學習者自 行做為參考,根據此表得知所需加強之處。
圖 4.10 學習者回答狀況總表
而在「測驗區」則是在測驗結束後,則會自動跳至結束頁並在結束畫面顯 示學習者答題狀況及使用此系統測驗總花費時間。
題目大綱 答題時間 答題次數
29
4.3.2 管理者平台
管理者平台主要提供教師編輯「練習區」歷屆題庫及「測驗區」考試題目,並且 教師可透過此管理者平台配合課堂學習內容,使學習者以本系統做為輔助教材搭配 RFID 技術及數位學習理念來加強學習者學習效率,提供學習者另一種課後練習及測 驗的方法。管理者平台功能共分為四大項,包含考卷編輯、題目編輯、學生成績查看 及 RFID tag 編輯,各項功能說明如下:
一、 系統登入
在管理者系統首頁為登入畫面如圖 4.11 後端管理者登入畫面。當教師開始 使用編輯管理功能時,必須輸入系統預設帳號及密碼以作為登入,當管理者輸入 帳號密碼後按下登入鍵即可進入管理者系統進行編輯,若是使用者輸入帳號密碼 錯誤時,系統則會跳出提示告知登入失敗。
圖4.11 後端管理者登入畫面
二、 考卷編輯
當使用者登入成功後,系統畫面則會自動轉跳至系統管理者操作平台如圖 4.12 考卷編輯畫面所示。圖 4.12 考卷編輯畫面中,當點選左列功能列「考卷」,
30
右側畫面則會轉換顯示目前已有的考試日期,當點選日期則可看見考卷題目及配 分。此功能可讓管理者快速得知過去及即將實施之考試日期,進而得知考試內容 及題目。
圖4.12 考卷編輯畫面
當管理者欲新增一筆考試,則可以點選圖 4.12 右上角「新增」按鈕進入新 增頁面,新增步驟依序如下圖 4.13 至圖 4.18。首先,由圖 4.13 選考試日期及時 間,接下來圖 4.14 至圖 4.17 由管理者自行勾選所需的題目,勾選完畢進入圖 4.18 將勾選的題目配分,點選「下一步」則會自動完成儲存動作並回到圖 4.12 畫面。
圖4.13 選擇考試日期及時間
圖4.14 考卷單選題勾選
31
圖4.15 考卷順序題勾選
圖4.16 考卷複選題勾選
圖4. 17 考卷位置題勾選
圖4. 18 考卷題目配分
32
三、 題目編輯
管理者平台當使用者點選圖 4.19 題目編輯畫面左側紅色圓圈「題目編輯」
功能,畫面右側列表即轉換為各個題目顯示。畫面右側,題目類別為「閱讀區」, 題型共有四種,此四種分別為:「單選題」、「順序題」、「複選題」及「位置題」。
圖4.19 題目編輯畫面
當使用者選擇「題目編輯」選項,此功能可編輯題目內容同時也可以經由圖 4.20 題目列表右上角「新增」按鈕,來新增所想要的題型及題目內容。當題目 編輯時,使用者可輸入題目並且選擇該題的正確答案及錯誤答案如圖 4.21 編輯 單選題內容所示。
圖 4.20 題目列表
33
圖 4.21 編輯單選題內容
四、 學生成績
當使用者點選圖 4.22 學生成績左側紅色圓圈「學生成績」功能,右側畫面 則轉換為各考試日期列表,經由點選考試日期後,右側畫面則會轉換至學生考試 結果成績。
圖 4.22 學生成績
五、 RFID 管理
如圖 4.23 RFID 電子標籤列表所示,當點選左側「RFID」按鍵,右側畫面即 轉換為電子標籤列表,此處可編輯各電子標籤相對應物品或答案,編輯畫面如圖 4.24 編輯電子標籤畫面所示。
34
圖 4.23 RFID 電子標籤列表
當圖 4.24 編輯電子標籤完成後,點選畫面下方「確認」鈕,此時系統將會 儲存一筆新資料至資料庫並且自動跳至圖 4.23 畫面。若點選圖 4.24 畫面下方「取 消」鈕則會跳過儲存動作,並自動跳至圖 4.23 畫面。
圖 4.24 編輯電子標籤
35
第五章 研究分析與結果
本章主要針對本研究經使用後學習成效差異及學習者滿意度分析,並經由分析結 果探討目的主要為本學習系統是否對於學習者在系統使用滿意度上是否有顯著差異,
本研究採用SPSS(PASW Statistics 18) 統計軟體進行資料分析。以下內容針對使用系 統後,學習者對於本系統滿意度問卷信效度分析、敘述性統計結果分析及相關資料分 析。
5.1 問卷信效度
本研究對於系統滿意度問卷分為四大構面,分別為:感覺易用性、感覺有用性、
使用態度及未來使用意願性。由表5.1 問卷信度分析中,可看出Cronbach α皆高於0.6 以上,可信度是相當高的。
表5.1 信度分析
構面 題數 信度(Cronbach α)
感覺易用性 5 0.772
感覺有用性 4 0.685
使用態度 5 0.743
未來使用意願性 4 0.861
將表5.1 對照表5.2 Cronbach α可信度高低可看出可信度高低依序首先為未來 使用意願性、次為感覺易用性及使用態度、最後為感覺有用性皆於很可信之中,代表 此問卷信度是成立且可信度高的。
36
表5.2 Cronbach α值與可信度高低對照表(吳宗正,2000)
Cronbach α
可信度高低Cronbach α < 0.3 不可信 0.3 ≦ Cronbach α < 0.4 免強可信
0.4 ≦ Cronbach α <0.5 可信 0.5 ≦ Cronbach α < 0.7 很可信(最常見) 0.7 ≦ Cronbach α < 0.9 很可信(次常見) 0.9 ≦ Cronbach α 十分可信
由表5.1信度分析中此四大構面可信度是高的,但是對於擁有信度則不一定可成 立效度,缺乏效度則對於此問卷信度也相對缺乏,所以本研究加入問卷效度分析如表 5.3。在對於本問卷效度分析前,先進行KMO (Kaiser Meyer Olkin,取樣適當性檢定)。
表5. 3 效度分析
題號 因素負荷量
AVE KMO
題號 因素負荷量AVE KMO 1
0.877 0.773 0.667 10 0.823 0.722 0.7282
0.752 11 0.6943
0.734 12 0.7234
0.769 13 0.6545
0.734 14 0.7186
0.828 0.717 0.626 15 0.657 0.705 0.7977
0.739 16 0.6298
0.680 17 0.8249
0.621 18 0.708根據Kaiser (1974) 提出的KMO值的決策標準,以此確定本研究問卷資料分析效 果是否適合進行效度分析,若KMO值低於0.5則表示此研究不適合進行分析(吳明隆、
涂金堂,2009),將表5.3 效度分析KMO值,對照表5.4 KMO評定標準發現,本研究 資料KMO值皆高於0.6以上,以此表示本研究問卷資料是可使用的。
37
表5.4 KMO評定標準(周子敬,2007)
KMO
判斷結果KMO < 0.5 不可使用 0.5 ≦ KMO < 0.6 不太適合使用
0.6 ≦ KMO <0.7 可使用 0.7 ≦ KMO < 0.8 可適合使用 0.8 ≦ KMO < 0.9 適合使用 0.9 ≦ KMO 非常適合使用
表 5.3 共 18 題 問 項 其 中 因 素 負 荷 量 皆 高 於 0.6 以 上 及 AVE (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 ,平均變異數抽取量)皆高於0.7,當因素負荷量大於0.5及AVE值高於0.5以 上,則表示此問卷具有效度。
38
5.2 問卷分析
本研究實驗組使用本系統兩週後,施行發放系統滿意度問卷其選項分為非常同意 5 分、同意 4 分、普通 3 分、不同意 2 分及非常不同意 1 分,經由學習者填寫後將此 問卷選項結果。
表 5.5 系統滿意度問卷四大構面敘述性統計中,可看出在此問卷中四個構面,使 用態度與未來使用意願此兩因素的平均是較低的,根據推測可能是因為系統回應速度 較慢,造成學習者在學習時需要較多時間等待回應,感覺有用性則為平均數 4.10 為 四大構面中最高之構面。
表 5.5 四大構面敘述性統計
構面 平均數 排序
感覺易用性 3.85 2
感覺有用性 4.10 1
使用態度 3.70 4
未來使用意願性 3.77 3
依據表 5.5,將問卷內容各問項列表如表 5.6 統整如滿意度問卷共十八問項之平 均數及標準差,由此表可大略看出最高問項之平均值 4.35、標準差為 0.629,分別有 第一問項「此系統的設計是清楚且簡單的。」及第八問項「我對此系統的活動安排有 印象。」;最低問項之平均值 2.69、標準差為 0.788,第三問項「對於此系統的回應速 度,我感到非常滿意。」。根據此數據表示,本系統還是有需要改善及多加探討部分。
39
表 5.6 系統滿意度問卷敘述性統計
因素 同意程度
項目 平均數 標準差
感覺易用性
1
此系統的設計是清楚且簡單的 4.35 0.6292
此系統所提供的功能,使用起來很方便 3.64 0.8113
對於此系統的回應速度,我感到非常滿意 2.69 0.7884
此系統的操作是很容易學習的 4.31 0.7365
整體來說,此系統的設計是容易理解的 4.27 0.667感覺有用性
6
此系統對於我來說,在作業系統課程上,是個相當好的課程 活動環境3.85 0.732
7
此系統能夠協助我所需要的學習 4.04 0.8248
我對此系統的活動安排有印象 4.35 0.6299
我能記得系統中部份的作業系統內容 4.15 0.675使用態度
10
我對於此系統有很好的評價 3.65 0.62911
我喜歡使用此系統 3.58 0.87512
使用此系統後,可提升我對作業系統課程上的操作印象,與增加使用經驗
4.04 0.599
13
使用過此系統後,可增加我對作業系統課程的學習興趣 3.85 0.67514
使用過此系統後,我能詳細描述系統的內容架構 3.38 0.94140
表 5.6 系統滿意度問卷敘述性統計(續)
因素 同意程度
項目 平均數 標準差
未來使用意願性
15
我願意花更多時間,使用此系統學習作業系統活動 3.50 0.8616
我願意使用此系統來輔助傳統教學方式 3.85 0.78417
在作業系統課程上,我願意選擇使用此系統與參與活動 3.96 0.91618
我會推薦其他人使用此系統與參與活動 3.77 0.815由表 5.6 系統滿意度問卷之敘述性統計中,其中最低平均數於第二問項 2.69 滿 意度是未達滿意的,根據此數據表示出本學習系統部分仍需再多加改進。而根據表 5.6 中,四大構面之詳細內容由以下表 5.7 至表 5.10 依序所示。
41
表 5.7 感覺易用性敘述性統計 感覺易用性(Ease of Use)
尺度
1 2 3 4 5
構面之尺度平均
1
(0)0.00% (0)0.00% (1)3.80% (0)0.00% (0)0.00% 0.76%2
(0)0.00% (2)7.70% (9)34.60% (0)0.00% (0)0.00% 8.46%3
(2)7.70% (13)50.00% (14)53.80% (4)15.40% (3)11.50% 27.68%4
(13)50.00% (8)30.80% (1)3.80% (10)38.50% (13)50.00% 34.62%5
(11)42.30% (3)11.50% (1)3.80% (12)46.20% (10)38.50% 28.46%平均 4.35 3.64 2.69 4.31 4.27 3.85
感覺易用性包含五個問項之答題狀況,根據表 5.7 可以發現本系統的易用性平均 數大多數在 3.6 以上,其中最低值 2.69 為第三題問項為「對此系統的回應速度,我感 到非常滿意。」,此問項中有 9 人不滿意及 1 人非常不滿意。第三題問項平均數為此 構面之中最低,推測影響系統回應速度主要可能原因有以下兩項:
一、伺服器負荷量過大
整體實驗過程中,主機伺服器連接 RFID 讀取器需不斷偵測電子標籤訊號,
同時主機伺服器也需要大量接收及讀取 RFID 電子標籤訊號數據,可能因此造成 伺服器負荷量提升以及資料庫不斷大量接收存取資料,導致伺服器效能逐漸降 低。
二、RFID 電子標籤訊號不穩
在實驗途中,確切檢查各項器材連接,並且在 RFID 電子標籤電源充足下,
RFID 電子標籤不定時產生訊號不穩狀況,以至於 RFID 讀取器無法有效讀取電 子標籤之訊號,影響系統回應速度。
但對於感覺易用性中,最高平均值之問項第一題「此系統的設計是清楚且簡單 的。」,11 人非常同意及 13 人同意顯示出本系統操作是簡單易上手的。
42
表 5.8 感覺有用性敘述性統計 感覺有用性(Perceived Usefulness)
尺度
6 7 8 9
構面之尺度平均
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2
(0)0.00% (1)3.80% (0)0.00% (0)0.00% 0.95%3
(9)34.60% (5)19.20% (2)7.70% (4)15.40% 19.23%4
(12)46.20% (12)46.20% (13)50.00% (14)53.80% 49.05%5
(5)19.20% (8)30.80% (11)42.30% (8)30.80% 30.78%平均 3.85 4.04 4.35 4.15 4.10
構面感覺有用性中,包含四個問項之答題狀況,根據表 5.8 可以看出本學習系統 的有用性平均數皆在 3.8 以上,整體上學習者認為本系統是有用的。第八題問項平均 數 4.35「我對此系統的活動安排有實際操作與問題解決的印象。」,此問項在感覺有 用性當中是較高的,系統使用人數共 26 人,其中有 24 人皆於同意以上,由此數據可 看出有大多數學習者同意此說法。
經由表 5.8 中可看出感覺有用性整體平均數高達 4.10,並且在尺度上可見居於滿 意以上,僅有少數於普通及不滿意,但是於第七問項「此系統能夠協助我所需要的學 習。」中,仍有一位使用者認為不同意,同時在滿意度問卷中一名學習者反應「有時 候會跳重複題」,推測因系統練習區設定隨機出題造成重複出題的狀況及使用學習系 統時間有限,因此影響練習題數,此部分對於往後研究可做為考量之一。
整體而言,此表推測本系統所安排的活動情境對於學習者學習作業系統課程時,
是有用且成效是備受認同的,以及在現場學習與問題解決做為學習輔助工具上,皆可 提昇學習者對於學習的印象。
43
表 5.9 使用態度敘述性統計 使用態度(Attitude)
尺度
10 11 12 13 14
構面之尺度平均
1
(0)0.00% (0)0.00% (0)0.00% (0)0.00% (1)3.80% 0.76%2
(0)0.00% (1)3.80% (0)0.00% (0)0.00% (1)3.80% 1.52%3
(11)42.30% (14)53.80% (4)15.40% (8)30.80% (15)57.70% 40.00%4
(13)50.00% (6)23.10% (17)65.40% (14)53.80% (5)19.20% 42.30%5
(2)7.70% (5)19.20% (5)19.20% (4)15.40% (4)15.40% 15.38%平均 3.65 3.58 4.04 3.85 3.38 3.70
使用態度內五個問項之答題狀況,根據表 5.9 可以看出學習者對於此系統的使用 態度平均數皆在 3.3 以上,表示學習者使用本系統的態度是良好的。在第十四問項之 平均值 3.38 「使用過此系統後,我能詳細描述系統的內容架構。」較其它問項平均 值低,其中有兩位學習者低於不滿意,根據此問項數據狀況表示在本實驗進行前應該 加強使用教學及系統介紹。
對於在開放式問卷上,發現有些學習者認為操作過程中「RFID 電子標籤開啟不 太好操作」,推測可能因電子標籤開啟及關閉不易操作使用,導致影響學習必須花費 多餘時間去開起即關閉電子標籤因此造成學習者的使用態度降低,所以本研究認為在 此問卷上除了詢問學習者對於此系統的看法之外,應該加入對於配合 RFID 技術應 用相關問項,以區別對於學習系統所影響學習態度還是 RFID 操作不夠純熟所影響學 習態度。
在第十二問項平均值為 4.04 「使用此系統後,可提升我對作業系統課程上的操 作印象,與增加使用經驗。」為此構面平均值最高之問項,全數使用本系統之學習者 皆高於普通以上,由此可見本學習系統對於學習者在學習作業系統課程上能夠加深學 習印象,因此提升學習成效。
44
表 5. 10 未來使用意願敘述性統計 未來使用意願性(Behavior Intention)
尺度
15 16 17 18
構面之尺度平均
1
(0)0.00% (0)0.00% (0)0.00% (0)0.00% 0.00%2
(3)11.50% (1)3.80% (1)3.80% (0)0.00% 4.78%3
(10)38.50% (7)26.90% (8)30.80% (12)46.20% 35.60%4
(10)38.50% (13)50.00% (8)30.80% (8)30.80% 37.53%5
(3)11.50% (5)19.20% (9)34.60% (6)23.10% 22.10%平均 3.50 3.85 3.96 3.77 3.77
表 5.10 未來使用意願中,包含四個問項之答題狀況,根據此表可以看出學習者 對於此系統的未來使用意願平均數皆在 3.5 以上,學習者在使用本系統是有意願的。
其中在第十七問項之平均值 3.96「在作業系統課程上,我願意選擇使用此系統與參與 活動。」為最高,由此可看出對於學習者使用本學習系統學習相較於傳統課程,更具 有吸引力。並且由此問項可得知,不僅是活動安排具有較多的吸引力,在本學習系統 及活動安排上對於學習者學習上是可接受的。
在表 5.10 第十五問項中「我願意花更多時間,使用此系統學習作業系統活動。」
平均值 3.50 是屬於未來使用意願構面中最低之問項,有三人學習者表示不同意,同 時在此問卷中發現學習者在開放式問卷上填寫「反應速度過慢」,因為在數據傳輸造 成伺服器效能逐漸減低,推測因為上述原因影響學習者使用意願,此部分需要再多加 改進。
45
5.3 研究結果
本研究利用 ANCOVA 統計分析法對於前測及後測結果進行顯著性分析,依照此 數據探討是否達到研究目的,並分析學習者經由使用本系統是否有所提升學習成效。
在前測施行前全班修課人數共 54 位,在前測紙筆測
驗後為達到實驗結果準確度提升參考學生出席狀況,剔除 2 名缺考學生,結果將 學習者成績依序由高至低排序,並依照奇數排名為實驗組、偶數排名為控制組各 26 名學生。由表 5.11 前測敘述性統計中,實驗組平均 48.96 分、控制組平均分數 48.08 分,數據中可看出實驗組對於控制組分數略高。
表 5.11 前測敘述性統計
組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實驗組 26 48.96 17.30 控制組 26 48.08 15.77
總和 52 48.52 16.54
經上述分組後,數據中顯示前測分數實驗組較控制組高 0.88 分,為達到兩組實 力平均以提升本實驗可信度,將此分數以 ANCOVA 統計分析法計算前測之顯著性比 較,由表 5.12 前測成效分析中,經統計計算顯著性 p 值 0.848 尚未達顯著(p > 0.05),
依照此數據表示此兩組別對於學習程度上差異不大。
表 5.12 前測成效分析
項目
變異數相等 平均數相等的 T 檢定
F 檢定
顯著性T
自由度 顯著性 平均差異前測
假設變異數相等 1.204 0.323 0.193 50 0.848 2.009 不假設變異數相等 0.193 50 0.848 2.009
46
經由表 5.12 前測成效分析實驗組及控制組學生學習程度相當是成立的。本研究 將實驗組分為兩人一組,主要分組依據是由學生之間互動較佳者為優先選擇。本研究 經兩週(一週三堂課,共計六堂課),第三週對實驗組及控制組施行後測紙筆測驗,
並統計實驗組及對照組分數依據分數推測學習成效。
表 5.13 後測敘述性統計
組別 樣本數 平均數 標準差
實驗組 24 18.32 2.91 控制組 25 15.88 3.51
總和 49 17.10 3.21
根據表5.13 敘述性統計中對於後測紙筆測驗部分經由課程老師出題,滿分共計 30分。經由數據統整後,實驗組部分共計2名學生缺考,實際樣本數共24名學生,平 均分數18.32分;控制組部分共計1名學生缺考,實際樣本人數共25名學生,平均分數 15.88分,實驗組對於控制組分數較高。
表 5.14 後測成效分析
項目
變異數相等 平均數相等的 T 檢定
F 檢定
顯著性T
自由度 顯著性 平均差異後測
假設變異數相等 0.690 0.186 2.660 47 0.011 2.012 不假設變異數相等 2.650 45 0.011 2.014
表5.14 後測成效分析中,經ANCOVA統計計算顯著性p值0.011(p < 0.05)為顯著 的,依照此數據表示此實驗組使用此系統與控制組無使用此系統相比後,實驗組學習 成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