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錢穆論孔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錢穆論孔子"

Copied!
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孔子的性格特徵

(2)

周予同論孔子

孔子之所以為孔子,第一,固 在於他自身道德的完成;其次,就 在於教育功能的發揮,而孔子對於 當時和後世的影響,更以教育方面 為最有意義而最成功。

( 《孔子》,《開明中學生叢書》第一種﹝開明書局,

1934﹞, 370)

(3)

錢穆論孔子

孔子在中國歷史文化上之主要貢 獻,厥在其自為學與其教育事業之兩

項。……事隔兩千五百年,孔子之政治 事業已不足全為現代人所承襲,然在其 政治事業之背後,實有其以學以教之當 境實踐之一番精神,為孔子學術思想之 篤實深厚處。

( 《孔子傳》,1974序)

(4)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5)

孔子自言為學的日進無疆

ƒ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 矩。(為政)

此節言學則日進,非誇言自己七十而究明一切,行 不逾矩。

ƒ 加[假]我數年,五十以學,亦可以無大過 矣。"(述而,據魯論)

ƒ 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 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子罕)

ƒ 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陽貨)

(6)

重視學習

ƒ 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ƒ 若聖與仁,則吾豈敢?仰為之不厭,誨人不 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

ƒ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 學也。 (公冶長)

(7)

ƒ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學而)

ƒ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 好學也矣。

ƒ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 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ƒ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 如學也。(衛靈公)

(8)

為學目的

為人與為己之學的分別

(9)

學習為自我完善

ƒ 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

ƒ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

ƒ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憲問)

(10)

更過與文過的分別

ƒ 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 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張》)

ƒ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

ƒ 小人之過必文。(《子張》)

(11)

學志於道

道即命

(12)

儒道的變化

ƒ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 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ƒ 篤信好學,守死善道。(泰伯)

ƒ 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 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ƒ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 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 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13)

梁漱溟

1942年,梁漱溟脫險於日軍炮火後,寫了一 篇《香港脫險寄寬恕兩兒》,說﹕“我不能 死。我若死,天地將為之變色,歷史將為之 改 轍 。 " 此 語 一 出 , 人 皆 目 為 狂 妄 。

梁氏如此看重自己,是因為在他對自 己的要求,己非一人之安樂安危,其 重於己者愈甚,即見其責於己者愈 大。

(14)

ƒ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衛靈公)

ƒ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 乎?"(泰伯)

ƒ 朝聞道,夕死可矣。

ƒ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5)

學而優則仕。

士而懷居,不足以士矣。(憲問)

ƒ 子曰:“三年學,不至於穀,不易得也。"

ƒ 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憲問)

(16)

修己以安人

己欲立而立人

(17)

ƒ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

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已以 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憲問)

(18)

ƒ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 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 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

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

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公冶長)

(19)

子路和子貢都因為管仲沒有以身殉公小糾,懷疑管 仲未達於仁。

ƒ 孔子對子路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 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憲問》)

ƒ 對子貢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 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 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于溝瀆而莫之知也。"

孔子多次稱讚管仲,是因為他憑藉自身的政治才 幹,起到安民的作用。

(20)

ƒ 重己、修己,因為己繫天下安危。所以孔子 才這樣嚴格的要求自己,這樣重視自己,這 樣磨練自己。

(21)

以禮為本

(22)

ƒ 克己復禮為仁

孔子思想體系以仁為中心,而仁的具體實踐 則為禮。

ƒ “人而不仁,如禮何?"

孔子論仁禮

總離不開禮。

ƒ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 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以禮為節

(23)

ƒ 禮即由人類的習慣而累積演化的社會秩序,

可以維持社會和諧的秩序。

ƒ 孔子一生所貫注探索的,是群我之際,而禮 是由人類成長過程中累積而致的維繫群我的 寶貴經驗,故孔子學說,以禮為核心。

ƒ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學而)

ƒ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孝經.廣要道)

(24)

權變

(25)

ƒ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

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鄉黨)

(26)

周予同

討論孔子,要同“儒"、“儒家"和“儒教"

區分清楚。孔子是儒家的開創者……但孔子究 竟只是孔子,他不是其他儒家,如孟子、荀子 等;更不是漢以後的“儒教徒",如董仲舒、

劉歆、鄭玄、王肅、孔穎達、程頤、朱熹、王 守仁、顧炎武、戴震、康有為等。這一大批人 和孔子有同有異,他們和孔子有繼承關係,也 有批判關係,不能將他們的“歷史功罪"硬拉 到孔子頭上。

(27)

清代 戴震、焦循等由文字訓詁到經典

研究再到哲理索的主張和方法,我覺

得在今天仍是有效的“基本功"。

(28)

時賢論到孔子,每舉“克己復禮為仁"一句,這確已抓到核心 問題;但“克"“己"“復"“禮"“仁"五個字便大有文 章,大可以百家爭鳴一番。更其是“禮"字,難道“禮"只是 封建性的詞嗎?難道“禮"不是“教育學"的詞嗎?難道

“禮"一點點“藝術"的意味都沒有嗎?它又為什麼和“樂"

並舉?“禮"本源於原始宗教的祭祀,到了孔子,他怎樣使用 這個詞?“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孔子對“禮"究竟給以 什麼“新"的涵義?《論語.顏淵篇》所說“克己復禮為仁"

和《左傳》昭公十二年說:“古也有志:克己復禮,仁也。"

是否完全相同,是否沒有涵義的發展,也是問題?至於時賢說 孔子志在恢復周禮,因而他是落後,他是反動,他是拉位歷史 車輪後退,真的如此嗎?他說“周"字嗎?“增字解經"的辦 法難道現在已經得到學術界同意嗎?一連串的文字上的問題,

並不簡單!

〈有關孔子的幾點意見〉(《學術月刊》,1962年第7期)

(29)

孔子的時代,書籍尚未普遍,教育皆口授言 傳,弟子直接接聞師說,言教、身教同時進 行,不能分割。故孔子留傳後世的言教,皆 寓當時之身教。今日讀《論語》,必須有此 基本認識,細味其當日師弟問學的處境,才 有真切的體會。

(30)

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 哉!信如君不君,父不父,子不子,雖 有粟,吾得而食諸?"

(31)

景公和後人都以為孔子在維護尊卑。齊景 公會錯意,後人亦會錯意。

■齊景公會錯意,是未理解孔子在若平和 的語氣背後,對問者的規勸。

■後人會錯意,是因為沒有從當時的處境 去理解孔子的說話。

(32)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固指秩序,但 同時也指不同人的份(責任)。言秩序,則 有尊卑﹔若言份,則各有當盡者,不分尊 卑,皆當履行其份。孔子說話的對象是齊 景公,蓋言齊之政,首繫於景公之盡其 份,即君君而後臣臣、父父、子子。孔子 向景公提示的,是先正己而後正人的先後 序次,這正如錢穆指出﹕“孔子之言,乃 告公當先盡己道也"。

(33)

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孔子對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人 之言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如知為君 之難也,不幾乎一言而興邦乎?"(子路)

(34)

孔子曾經說過,“政者正也。"為政,首要 樹立可供依循的典範。必先正己而後人正。

故孔子說﹕“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子 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風必偃。"(顏淵)

“苟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 身,如正人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 從。"(子路)

(35)

子路問政。子曰﹕“先之勞之。"推孔子 之意,為政者必以身作則,起表率的作 用。(《子路》)

張居正向神宗申述此章的意思說﹕“如欲 民親其親,則先之以孝﹔欲民長其長,則 先之以弟﹔欲民之忠,則先之以不欺﹔欲 民之信,則先之以用情。件件都從己身上 做個樣子與他看,則民自有所觀感興起,

而教無不行矣。"

(36)

推薦書目

‧張蔭麟:中國史綱.孔子

‧周予同:孔子傳

‧錢穆:孔子傳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

‧錢遜:先秦儒學

‧錢遜:論語讀本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案: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句,論君子之學,需內外兼重;

[r]

[r]

[r]

,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儒效〉)因 此,「君子理天地」係指君子於天地間理成「人

大抵能雅而不能美且壯者,職是故也。以繪畫論,則有若國朝之王翬,彼固無藝術上

題目設計 ( 總分:26 分 ) 初階提問(18 分)、進階提問 (8

堅毅 尊重他人 責任感 國民身份認同 承擔精神 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