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小學中國語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小學中國語"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小學 古詩  

甲.

乙.

丙.

可知

「德 行、

學中國語文知識 詩文教學工作坊

.課程目標

透過賞析文 品的興趣 品格。

.中文學習 1. 小學之 2. 文學之 3. 修身之 4. 大學之

.童蒙教育

《論語.雍 知有知識不 德行」、「言

、忠、信」

《周易.

有天 盈也 也。

《說文解

段玉裁(

育,

不从 當作 稚也

識增益系列 

小學中國語

文言作品,

,提高其文

習之不同層次 之道──曉 之道──背 之道──鑒 之道──推 育精神

雍也》載孔 不一定代表有

語」、「政事 中,亦主張

序卦傳》: 天地,然後萬 也;屯者,物

解字》:

(育),養子 1735-1815

養子使作善

从子而从倒子

《唐書》,說 也。」故《史

語文知識增

增進學員對 文言閱讀能力

曉讀曉寫,通 背誦佳篇,鑒 鑒古通今,見 推己及人,經

子謂子夏曰 有品德。為學 事」、「文學 張讀「文」乃

萬物生焉。盈 物之始生也

子使作善也

)《說文解字

善也。

《孟子 子者,正謂不

說在〈禾部 史記》作「

1

增益系列

(一) 緒論

對古詩文教學 力,並增進其

通讀文意,

鑒賞文意,

見賢思齊,

經世致用,

曰:「女(汝 學,應以品

」四科,即 乃為修「德

盈天地之間 也。物生必蒙

也。从𠫓,肉

字注》曰:

子》曰:「中 不善者可使 部〉。

敎育子

敎稚子」。

:古詩文教

學的認識,

其對文學、

培養語感 辭藻優美 知行合一 止於至善

汝)為君子儒 品德為本。《

即以「德行 德行」,具體

間者唯萬物 蒙,故受之

肉聲。《虞書

中也養不中 使作善也。…

,《堯典》文

2

教學工作

藉以培養學 文化的認識

儒,無(毋)

論語》載孔

」為先。孔 體表現則為

,故受之以 之以〈蒙〉;

書》曰:「教

,才也養不

……

《虞書

文……《釋

謝向榮 2017 年 6 月

作坊

學生學習文言 識,具備良好

)為小人儒 孔門四科十哲 孔門四教「文

「忠」、「信

以〈屯〉;屯者 蒙者,物之

教育子。」

不才。」

从𠫓 書》曰

,《虞書 釋言》曰:「育

榮編著  17 日

言作 好的

。」

哲,

文、

信」。

者,

之稚

𠫓

, 書》

育,

(2)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丁.傳統蒙學圖書 1. 《百家姓》

2. 《三字經》

3. 《千字文》

4.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

5. 《二十四孝》

6. 《龍文鞭影》(原名《蒙養故事》)

7. 《幼學瓊林》(原名《幼學須知》/《成語考》)

8. 《唐詩三百首》

戊.古籍選材與研讀態度

《三字經》論「勤學」(懸樑刺股): 頭懸梁1,錐刺股2。彼不教,自勤苦。3 如囊螢4,如映雪5。家雖貧,學不輟。

       

1 後晉李瀚《蒙求集註》「孫敬閉戶」句下,宋徐子光注曰:《楚國先賢傳》:孫敬,字文寶,常 閉戶讀書,睡則以繩繫頭,懸之梁上。嘗入市,市人見之,皆曰閉戶先生來也。辟命不至。」 

2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

去秦而歸。羸滕履蹻,負書擔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紉,嫂不 為炊,父母不與言。蘇秦喟歎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 之罪也。』乃夜發書,陳篋書事,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

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市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 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3 傳本《三字經》「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句,清車鼎賁重訂《三字經》與王晉之、

張諧之重訂《廣三字經》,均改作「衡鑿壁,瑩藏火。彼不教,自勤苦」,指漢人匡衡「鑿壁偷 光」與北魏祖瑩「藏火偷讀」的故事。《西京雜記》(舊題晉葛洪撰,一說劉歆作)卷二:「匡 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又唐李延 壽《北史》曰:「瑩年八歲能誦詩書,十二為中書學生,耽書。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

常密於灰中藏火,驅逐僮僕,父母寢睡之後,燃火讀書,以衣被蔽塞窗戶,恐漏光明,為家人 所覺。由是聲譽甚盛,內外親屬呼為『聖小兒』。」 

4 《晉書.車胤傳》:「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

以夜繼日焉。」 

(3)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3

《二十四孝.埋兒奉母》6

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

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妻不敢違。巨遂 掘坑三尺餘,忽見黃金一釜,上云:「天賜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 得奪。」有詩贊曰:「郭巨思供給,埋兒願母存。黃金天所賜,光彩照 寒門。」

晚清名臣左宗棠(1812-1885)曰:

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 處事接物時,又細心將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是如 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見,古人道理始出。

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

(二)專題一:誠信 甲.學習重點

1. 導讀與「誠信」相關之古詩文,結合學生之生活經驗,使其認識「誠信」

為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

2. 培養學生誠實無欺之品德,使其信守承諾,知行合一,建立正面之價值 觀。

乙.篇章導讀   

《論語》三則

       

5 《文選.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至乃集螢映雪,編蒲緝柳」句下,唐李善注曰:「孫康家 貧,常映雪讀書,清介,交遊不雜。」明廖用賢《尚友錄》亦曰:「孫康,晉京兆人。性敏好 學,家貧無油,于冬月嘗映雪讀書。少清介,交遊不苟。後官至御史大夫。」 

6 案:除郭巨「埋兒奉母」外,《二十四孝》如老萊子「戲彩娛親」、吳猛「恣蚊飽血」、王祥「臥 冰求鯉」、庾黔婁「嘗糞憂心」等故事,也頗堪商榷。魯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評曰:「其 中最使我不解,甚至於發生反感的,是『老萊娛親』和『郭巨埋兒』兩件事。……(老萊娛親:)

正如將『肉麻當作有趣』一般,以不情為倫紀,污衊了古人,教壞了後人。老萊子即是一例,

道學先生以為他白璧無瑕時,他卻已在孩子的心中死掉了。……(郭巨埋兒:)我最初實在替 這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鬆。然而我已經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

並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家境正在壞下去,常聽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親 竟學了郭巨,那麼,該埋的不正是我麼?如果一絲不走樣,也掘出一釜黃金來,那自然是如天 之福,但是,那時我雖然年紀小,似乎也明白天下未必有這樣的巧事。」 

(4)

 

1.

2.

3.

簡介

《論語》

語行事,文 關於「論語 孔子應答 夫子卒,門 為「語言 之「論」, 从亼从冊 必依其次 次第,是 次成帙,

原文 曾 子 朋 友 子 曰 無 友 子 張 邦 ,

──

注釋 (1) 曾子

《說

(前 世稱 之主 人,

經》。 (2) 吾:

(3) 三【

示多 詳參

全書共二十 文辭淺白簡 語」之書名 答弟子、時人

門人相與輯 言」,「論語」

,當借為「侖 冊。」「从亼 次弟,求其文

之謂侖。…

斯曰『侖語

1 曰 :「

友 交6 而 不 曰 :「 君 子 友 不 如 己 張16 問 行1

行 矣 ; 言

《論語.衛靈

子:曾參【○ 說文》曰:「森 前505-前 435 稱「曾子」。

主角,後世尊 字子輿。少

。死於魯。

我。《說文

saam3 忏 多次之意。古 參汪中《述學

十章,記載 簡約,內容含 名,東漢班固 人及弟子相與 輯而論纂,故

」就是把「

侖」【○ lo

(集)从冊 文理。」章

……《論語 語』。」 

2 日 三 不 信7 乎 子9 不 重 則

14, 過

17。 子 曰 言 不 忠 信

靈公》

sam1 森 森,木多皃 5),字子輿

為人謙恭 尊稱為「宗 少孔子四十

文》:「吾,我 忏,粵音亦 古籍中屢以

學.釋三九

着聖賢孔子 含意深刻,

固(32-92)

與言而接聞 故謂之《論語

夫子之語」

oen4 輪;○ 冊」,段注改 章炳麟曰:「

》為師弟問

34 吾 身

? 傳 不 習 則 不 威10 過 則 勿 憚

:「 言 忠

, 行 不 篤

森;○ shēn 皃。从林,从 輿,春秋末年

,以孝著稱 聖」。《史記 六歲。孔子

我,自稱也 亦可唸平聲

「三」、「九 九》。黃懷信

子(前551- 富有哲理

《漢書.藝 聞於夫子之語

語》。」據此

」「論纂」起

lún】。《說 改為「从亼

論者,古但 問荅,乃亦畧

身 : 為 人 習8 乎 ? 」

; 學 則 不 改15。 」

信 , 行 篤 篤 敬 , 雖 州

。案:或讀 从木,讀若 年魯國人,孔 稱,為《二十 記.仲尼弟子 子以為能通孝

也。」

:○ saam1 九」等數概指 信《論語彙校

前479)與

,開語錄體 藝文志》曰:

語也。當時弟 此,「論」即

起來的意思 說文》:「

」,並云 但作侖,比

畧記舊聞,

人 謀 而 不

──《論語

不 固11。 主

──《論語

篤 敬18, 雖 州 里20, 行

讀作tsaam1 若曾參之參

孔子七十二 十四孝》中 子列傳》:「 孝道,故授

1 衫;○ sā 指次數之多 校集釋》以

與若干學生的 體散文之先河

:「《論語》者 弟子各有所

「論纂」,「語 思。案:「論

(侖),思也

:「聚集簡 比竹成冊,各

散為各條

5 乎 ?

語.學而》

12 忠 信1

語.學而》

雖 蠻 貊19 行 乎 哉 ?

「攙」,非

(所今切)

二賢弟子之一 中「齧指痛心

「曾參,南武 授之業。作

ān】:虛數 多,均非實指 以為:「(三

的言 河。

者,

所記,

語」

論語」

也。

, 各就

,編

3

9

非是。

。」】

一,

心」

武城

《孝

,表 指,

)謂

(5)

小學 古詩  

學中國語文知識 詩文教學工作坊

每日 事,約 當改 (4) 省【

云:

謂之 (5) 忠:

施令 之操 文》

此與 (6) 交:

也。

引子 (7) 信:

文信 信者 (8) 傳不 概指 (9) 君子 特指 曰:

(10) 不重 儀,

《法 可謂 則有 (11) 學則 固』

敦重

『固 明須 認為 意外 案:

十見

識增益系列 

所省者三事 約屬巧合。

改作「吾日省

sing2 醒

「省者,察 之『省中』, 敬,指盡心 令處;下从 操守,引申而

多「盡心曰 與『愼』訓

相處交往。

」由本義雙 子夏曰:「與

誠實可靠。

信。」段注云 者,故从人言 不習乎:傳授

複習。

子:儒家理想 古代君王。

「君子,謂 重則不威:重

引申又指威 法言.修身》

謂之人。』曰 有法,行重則 則不固:此句 者,其說有 重,則無威嚴

』謂堅固,

須敦重也。」

為不知自重者 外在表現,務 個人外表莊 見,除用作副

事,非日三 若句中「三 省者三」,與 醒;○ xǐn 察也。察者

師古曰:『 心敬事。金

「心」,會軍 而有敬意。《 曰忠」四字

『謹』同義

。金文字形 雙腿相交,

與朋友交言而

。《說文》: 云:「信,誠

言。……訫 授,動詞作名

想人格,形

。《禮記.曲 謂人君也。」

重,厚重,引 威嚴。《論語

》:「或問:『 曰:『何謂四 則有德,貌 句歷來頗有 有二:孔安 嚴。又當學先

言人不能敦 諸家多謂 者,其所學亦 務須內外一 莊重與否,

副詞者外,

5

次或多次也 三」乃定指以 與〈憲問〉

ng】:反省

,覈也。漢 言入此中者 金文字形作

軍人忠於號

《說文》:「忠

。段注云:「 義。」

形作 ,象人 引申而指一 而有信。」

「信,誠也 誠也。《釋詁 訫,古文信

名詞用,指傳

形容才德出眾 曲禮上》:「

」自孔子起 引申指莊重 語.述而》:

『何如斯謂 四重?』曰 貌重則有威 有歧解,邢昺

安國曰:『固 先王之道以 敦重,既無

「不重則不 亦必不固,

一致,知行合 似未必完全 他如〈述而

也。」恐非 以下三事,

篇「君子道

。《說文》:

漢『禁中』(

者皆當察視

,上「中 號令之意。本 忠,敬也。

「敬者,肅也

人雙腿交叉 一切相接交

也。从人,从 詁》:『誠,信

,言必由衷 傳授的內容

眾的人。「君 故君子式黃 起,亦用以尊 重、尊重,與

「子溫而厲 之人?』曰

:『重言,重

,好重則有 昺疏曰:「『君 固,蔽也。』

以致博聞強識 無威嚴,學又 不威」、「學則

,點明君子除 合一。

全關於學養 而〉:「子曰

2

。文中所反 依《論語》

道者三」句

「省,視也 榮案:指天 視,不可妄也 中」象旗鼓 本指臣下聽 从心,中聲 也。未有盡

叉貌。《說文 交錯之事。《

从言,會意 信也。』…

衷之意。」

容。習,包括

君子」本指 黃髮。」孔 尊稱品德高 與輕浮淺薄 厲,威而不猛 曰:『取四重

重行,重貌 有觀。』」

君子不重則

』言君子當 識,則不固 又不能堅固 則不固」兩 除追求學問

養。考《論語 曰:奢則不孫

謝向榮 2017 年 6 月

反省者剛好為 時代之句法 句同。

也。」段玉裁 天子居住之 也。』」 鼓,指軍中發 聽令,順從君

聲。」唐本 盡心而不敬者

文》:「交,交

《論語.學而

意。……訫

……人言則無

括溫習、實習

指地位高的人 孔穎達《正義 高尚的人。

薄相對。威 猛,恭而安 重,去四輕 貌,重好。言

則不威,學則 當須敦重,若 固蔽也。一曰 固識其道理也 兩句一氣連貫 問外,亦應當

語》「固」字 孫,儉則固

榮編著  17 日

為三 法,

裁注 之地)

發號 君上

《說 者,

交脛 而》

,古 無不

習,

人,

義》

,威 安。」

,則 言重

則不 若不 曰,

也。

貫,

當注

字共 固。」

(6)

 

〈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憲問〉:「孔子曰:

非敢為佞也,疾固也。」「固」均顯有貶意。據此,筆者頗疑此句所論,

並非一氣連貫,而應有兩個層面:一方面,君子應當敦厚自重,注意外 在言行,樹立自身威嚴;另一方面,君子亦應致力求學,追求內在涵養,

避免固陋無知。如此,文意通順自然,亦與前述「內外一致」、「知行合 一」之說相合。

又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另立新說曰:「學與重不重無涉,蔽固或學 不堅固與威不威無關。無威之人,學未必不能堅固其義理。諸說似皆非。

愚謂『學』上脫『不』字,固,謂堅固其身,正與『威』相對。」其說 僅為臆論,既未有確證,暫不予置評。

(12) 主:宰,指主要原則、宗旨。此猶「以……為主」之意,詳參楊逢彬《論 語新注新譯》。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主,主客之主,意動。……

『主忠信』,謂以忠信之人為主而以己為客,即聽從於忠信之人。」恐 非。

(13) 忠信:忠敬與誠信,俱由心而發,《論語》屢將兩者並稱,如〈公冶長〉: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述而〉: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顏淵〉:「子曰:主忠信,徙義,崇 德也。」〈衛靈公〉:「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 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又〈憲問〉曰:「子曰:不逆詐,不億不信。」亦可補充「忠信」之意 義。君子待友,應當從心而發,自身信實可靠;同時,亦須真心相信朋 友,推己及人,不妄測存疑,如此方可建立互信關係。《論語.雍也》: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里仁〉:「德不孤,必有鄰。」《孟 子.離婁》:「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 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又曰:「君子以仁存心,

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

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 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 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 憂,無一朝之患也。」皆可為注腳。

(14) 無友不如己者:無,沒有,此句意謂沒有朋友完全不如自己。一說,「無」

通「毋」,有禁止之意,句意謂不要結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朱熹《論語 集注》採後說,楊伯峻《論語譯注》、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亦 從之;魯迅《雜憶》則評此說為「勢利眼」。

案:古書「毋」、「無」多通用,所謂「毋友不如己者」,亦未必即指禁 交不如己之友也。陳天祥《四書辨疑》引蘇軾曰:「世之陋者樂以不己

(7)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7

若者為友,則自足而日損,故以比戒之。如必勝己而後友,則勝己者亦 不與吾友矣。」認為「只結交優於自己者為友」之交友原則,根本邏輯 不通,南懷瑾《論語別裁》、李澤厚《論語今讀》並從其說。

此外,「不結交不如己者」之說,亦與聖賢思想不符。考《論語》所載,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 改之。」〈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明謂君 子不論面對賢與不賢者,均可使自身增益,似並無拒交不如己者之理。

又〈泰伯〉載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

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子張〉載子張曰:「君子尊賢而 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 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亦不以問於不能者為恥,而此思想,似亦當 承於夫子所傳,類近於〈八佾〉、〈鄉黨〉載「子入大廟,每事問」之事。

一說,《論語.季氏》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

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又〈子張〉載云:「子夏之 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可者與之,

其不可者拒之。」』」可見孔子及其弟子亦按道德標準來判斷益友或損友。

據此,所謂「無友不如己者」,僅指不結交道德不如己者為友,而非泛 指其他能力不如己者。邢昺疏云:「『無友不如己』者,言無得以忠信不 如己者為友也。」亦近此論,可備一說。

(15) 過則勿憚【○ daan6 但;○ dàn】改:過,過錯。憚,畏懼,有所顧忌。

《說文》:「憚,忌難也。」

又「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句,亦見於〈子罕〉,惟未 載前面「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句。毛奇齡、江聲皆謂「主忠信」

以下別為一章,黃懷信《論語彙校集釋》從之,認為「君子不重則不威」

與「主忠信」句義不諧,疑為錯簡致誤。

案:「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句,論君子之學,需內外兼重;「主 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句,則論朋友相處之道,大意謂君 子應當盡心互信,不可自以為是,不能驕傲,須知沒有一個朋友是樣樣 不如自己的,人人都各有自己的優點、缺點,故要由他人之長,看到自 己的不足,然後改正過失,不斷遷過向善。前後兩句,文意連貫,似無 分成兩章之理。《論語稽》曰:「毛奇齡、江聲皆謂『主忠信』以下別為 一章,然〈子罕篇〉固有之,上有『子曰』字,則自為一章。此章則『主 忠信』三句明明連上文為一氣,斷無分成兩章之理。蓋記者非一人,彼 記略而此記詳也。」當是。《論語.學而》首章謂:「學而時習之,不亦 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先論「學」而後言「友」,與本章 類同。

(8)

 

(16) 子張:顓【○ dzyn1 專;○ zhuān】孫師(前 504-?),複姓顓孫,名 師,字子張,春秋戰國時期陳國人,孔門十二哲之一。唐開元二十七年

(739 年),唐玄宗追封其為「陳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年),宋 真宗加封為「宛丘侯」;南宋咸淳三年(1267 年),宋度宗進封為「陳 國公」,不久又稱「陳公」;明嘉靖九年(1530 年),又改稱「先賢顓孫 子」。《史記.仲尼弟子列傳》:「顓孫師,陳人,字子張。少孔子四十八 歲。」

又《論語.子張》載:「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 思哀,其可已矣。』」《太平御覽》卷 915:「子路,勇且力;其次,子 貢為智,曾參為孝,顏回為仁,子張為武。」子張為人勇武,故孔子屢 勸其待人需謹記「忠信」,慎言慎行。《論語》除本章外,相關記述還有

〈為政〉:「子張學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 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顏淵〉:

「子張問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義,崇德也。』」「子張問政。

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陽貨〉:「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

『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17) 行:通行,形容放諸四海皆通之道理。皇侃【○ hon2 罕;○ kǎn】疏

曰:「云『子張問行』者,問人立身居世修善若為事,而其道事可得行 於世乎。」邢昺疏曰:「言可常行之行也。」《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他 日從在陳蔡閒,困,問行。孔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國行 也;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知子張此問之語境,

乃孔子及其弟子受困於陳蔡之時,故尤其關心「行」之問題。

《論語.衛靈公》曰:「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 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又《史記.孔子 世家》曰:「孔子遷于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于城父。聞孔子在 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孔子賢者,

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 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 弦歌不衰。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孔子曰:『君子固窮,小人 窮斯濫矣。』」皆可為注腳。

又《論語.為政》:「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 ngai4 危;○ ní】,小車無軏【○ jyt9 月;○ yuè】,其何以行之哉?』」〈子 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樊遲問 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衛

(9)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9

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亦與本章文義近同,可以互參。

(18) 篤敬:忠厚老實,謹慎認真。篤,假借為「竺」,厚也。《說文》:「篤,

馬行頓遟。从馬,竹聲。」段注云:「古叚借篤爲竺字,以皆竹聲也。」

《說文》:「竺,厚也。从二,竹聲。」段注云:「从二,加厚之意。」

邢昺《論語》疏曰:「『篤敬』者,心存乎所行之事以致謹,非但外之求 詳於度數也。『敬』亦謹慎之謂,非儀容之莊也。」

《荀子.修身》曰:「體恭敬而心忠信,術禮義而情愛人;橫行天下,

雖困四夷,人莫不貴。」又《說苑.敬慎》曰:「顏回將西遊,問於孔 子曰:『何以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為身。恭則免於眾,敬 則人愛之,忠則人與之,信則人恃之;人所愛,人所與,人所恃,必免 於患矣,可以臨國家,何況於身乎?』」與此文義近同,可為注腳。

(19) 蠻貊【○ mak9 墨;○ mò】之邦:蠻指南蠻,貊指北狄,均指古代尚 未開發、沒有文明之邊遠地區。《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 不率俾。」《詩經.魯頌.閟宮》:「至于海邦,淮夷蠻貊。」陸德明《經 典釋文》「蠻貊」下出注云:「貊字又作『貉』。」《說文》曰:「蠻,南 蠻。」又曰:「貉,北方豸穜。从豸各聲。孔子曰:『貉之爲言惡也。』」 (20) 州里:古代以二千五百家為州,二十五家為里,此將州、里合稱,泛指

地方鄉里。

4.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否盡心竭力?與朋 友交往,是否信實可靠?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已經複習?」

孔子說:「君子不知自重,就沒有威嚴;通過學習,便不致固陋無知。

要時刻以忠敬誠信為旨,(盡心待人,當知)沒有一個朋友是樣樣都不 如自己的,(所以要懂得欣賞別人之長,發現自己)有了過失,就不要 畏怕改正。」

子張問行事通達的準則。孔子說:「言語忠誠老實,行為忠厚認真,即 使到了落後的邊遠地區,亦可通達無礙;相反,言語不忠誠老實,行為 不忠厚認真,即使在本鄉本土,能行得通嗎?」

5. 重點

(1) 君子問學,即學做人,以修身立德為旨,並需時刻複習,力求內外一致,

知行合一。同理,教學,亦不應只求灌輸課本知識,待人處事的德行與

(10)

 

智慧,其實更加重要。

(2) 君子做人,凡事盡心,態度認真,言行時刻守正,不因對象或場所而改 變態度。

(3) 君子待人,同樣盡心,認真謹慎,誠實可靠,並時刻反省,改正己過。

(4) 朋友相處,從心而發,貴乎誠敬互信,彼此切磋學習,見賢思齊,勇於 改過,自強不息。

6. 思考題

(1) 曾子每天均以三事反省自身行為,同學呢?請分享三件你認為最需要提 醒自己努力做到的事。

(2) 朋友請求你幫忙的事,你有盡心完成嗎?老師教導的知識,你有用心複 習嗎?試舉例說明之。

(3) 你有沒有試過從朋友身上學到新的學問?朋友互相鼓勵、互相討論、互 相學習,是否比獨自讀書來得更加快樂?

(4) 你曾試過因不信任朋友而犯錯嗎?當時你的感受如何?事後有否道歉 和解呢?

(5)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某一方面的表現總比不上朋友,你會如何做?為甚 麼?

(6) 你試過做了合理的事卻遭到指責嗎?當時你的感受如何?結果如何?

請分享說明之。

7. 補充

(1) 與交友或待友態度相關的童蒙材料甚多(如《反斗奇兵》、《海底奇兵》

等),教學時不妨援以為例,加深學生印象,培養興趣,並引起反思。

(2) 關於「求學」、「交友」、「修德」之關係,可參《論語.學而》:「學而時 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 乎?」

(3) 關於交友態度,《論語》中載有子夏與子張之辯,或可參考。〈子張〉載 云:

子夏之門人問交於子張。子張曰:「子夏云何?」對曰:「子夏曰:

『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張曰:「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 賢與,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11)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11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曾子殺猪)

 

1. 簡介

《韓非子》,中國先秦時期法家重要論著,由戰國末期韓國貴族韓非(約前 280-前 233)所撰。韓非與李斯同師荀子,為先秦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其 人口吃,不善言談而善著述,尤好以寓言說理,能近取譬,洞達人情。《史 記》載秦王見韓非《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 遊,死不恨矣!」可知秦始皇對韓非之推崇。現存《韓非子》共55 篇,內 容包括「法」、「術」、「勢」、「君道」等之論述,所論多峻峭犀利,敘事生動,

邏輯周密,說理透闢。 

2. 原文

曾 子1 之 妻2 之 市3, 其 子 隨 之4 而 泣 。 其 母 曰 :「 女 還5, 顧 反6 為 女 殺 彘7。 」 妻 適 市 來 8, 曾 子 欲 捕 彘 殺 之 , 妻 止 之 曰 :「 特9 與 嬰 兒 戲10 耳 。 」 曾 子 曰 :「 嬰 兒 非 與 戲 也 。 嬰 兒 非 有 知 11 也 , 待 12 父 母 而 學 者 也 , 聽 父 母 之 教 。 今 子 欺 之 , 是 教 子 欺 也 。 母 欺 子 , 子 而 不 信 其 母 , 非 所 以 成 教 也 。 」 遂13 烹 彘 也 。

3. 注釋

(1) 曾子:曾參(前 505-前 435),字子輿,春秋末期魯國南武人,孔子七 十二賢弟子之一,世稱「曾子」。詳參前注。

(2) 之妻:(曾子)的妻子。之,助詞,表示連屬關係。清人顧廣圻《韓非 子識誤》疑此二字當衍,非是。

(3) 之市:往市場去。之,動詞,往。

(4) 隨之:跟隨她(母親)。之,代詞,指代孩子的母親。

(5) 女【○ jy5 汝;○ rǔ】還:女,古同「汝」,你。還,返回。

(6) 顧反:回來,指從市上回家。「顧」,《說文》釋為「還視」,即回頭看之 意。「反」,通「返」,返回,回歸。

(7) 彘【○ dzi6 自;○ zhì】:豬。《說文》:「彘,豕也。」

(8) 適市來:剛從市集上回來。適,剛才。《群書治要》引「適」上有「妻」

字。

(9) 特:只是。

(10) 戲:嬉戲,戲言。

(12)

 

(11) 知:知識。

(12) 待:依靠。《商君書.農戰》:「國待農戰而安,主待農戰而尊。」

(13) 遂【○ soey6 睡;○ suì】:副詞,於是。

4. 譯文

曾子的妻子將往市場,她的兒子跟在後面哭鬧。孩子母親說:「你回去!

等我回來,殺猪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曾子打算把猪捉來殺掉,

他的妻子阻止說:「只不過是和小孩說着玩的。」曾子說:「不可以和孩 子說着玩。小孩所知不多,要靠父母來學習,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 欺騙他,也就是教兒子學會騙人。母親欺騙孩子,孩子就不再相信母親 了,這不是教育兒子的方法。」於是(他們)就把猪給殺掉煮了。

5. 重點

(1) 守信是每個人都均遵守的道德底線,不因身份而改變。身為長輩,身為 家長,亦應遵守對孩子的承諾。

(2) 君子慎言,說話應知分寸,不能隨便戲言。孔子謂一言可以興邦,亦可 以喪邦,即如是故。

(3) 身教言教,才能讓孩子信服,有助促進父母與子女的溝通。

(4) 結合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思考日常與家人、老師、同學、朋友等相處時 的態度,讓他們明白做人做事都要言出必行、誠實守信,才能獲得別人 的信任與認同。

(5) 讓學生代入處境,討論與思考日常生活中如遇上類似情況,應該如何處 理?又應當如何與父母溝通。

6. 思考題

(1) 曾子的妻子為何向孩子說回家後要殺豬?

(2) 曾子堅持要殺豬的理由為何?你認同他的做法嗎?

(3) 如果你是曾子的兒子,你會堅持要媽媽殺豬嗎?試談談你的想法。

(4) 如果隨便對別人許下諾言,卻沒有遵守承諾,會帶來甚麼後果呢?試舉 例談談你的看法。

7. 補充

(1) 本篇為法家作品,今借用以宣揚儒家之教,詮釋時宜加注意。

(13)

小學 古詩  

《史

  1.

2.

3.

學中國語文知識 詩文教學工作坊

史記.商君

簡介

《史記》

天人之際 至漢武帝

《太史公 漸成了「

編年體不 多所發明 此篇〈商 孝公變法 妾所生,

之孫稱公 成為秦相

原文 令 既 都 市 敢 徙 五 十 令 行 數。

將 法 虔 ,

注釋 (1) 具:金

完備 (2) 布:

布、

(3) 已:

(4) 輒【

識增益系列 

君列傳》 (徙

,本為古代 際,通古今之

太初年間共 公書》、《太史

太史公書」

不同,分以〈

,獲魯迅譽 君列傳〉所 法之事。商鞅 以國為氏,

公孫」(《論衡

,因破魏有

既 具1, 未 市 南 門 , 徙 。 復 曰 十 金 , 以 行 於 民 朞 於 是8 太 法 太 子 。

11 其 師

金文作 備之意。《說

本指麻布,

散佈之意。

副詞,不久

dzip8 接

徙木立信)

代史書通稱 之變,成一家

共三千餘年 史公傳》、《太

」的專稱。

〈本紀〉、〈表 譽之為「史 所述,即戰國 鞅為戰國時代

,故又稱「衛 衡.感類》)

有功,獲封

未 布2, 恐 募 民 有 能

「 能 徙 者 明 不 欺

5 年 , 秦 太 子 犯 法。

太 子 , 君 師 公 孫 賈

,象雙手捧 說文》:「具

,名詞;作動

。 久。

接;○ zhé

13

。西漢時期 家之言」為 年之歷史;其

太史記》、《

《史記》首 表〉、〈書〉

史家之絕唱 國時期衛人

代法家代表 衛鞅」;又根

),衛鞅之祖 封商地十五邑

恐 民 之 不 信 能 徙 置 北 者 予 五 十

。 卒 下 令 秦 民 之 6

。衛 鞅 曰 君 嗣9 也 賈 。 明 日

捧着鼎器之形

,共(恭)

動詞用,則

】:副詞,

期,太史令 為旨,編寫出 其書本無固定

《太史公》等 首創以「紀傳

、〈世家〉、

,無韻之離 人商鞅(約前

表,其祖本姬 根據古禮,

祖爲衛國君 邑,號為商

信 , 已3 北 門 者 予 十 金 」。 有 令 。

國 都 言 初

:「 法 之 不

, 不 可 施

, 秦 人 皆

形,表示準 置也。」此 則取布之散開

立即。

2

(太史公)

出一部史書 定書名,或稱 等,三國時期

傳體」方式

〈列傳〉五 離騷」。

前390-前 3 姬姓,因為

「諸侯之子 君,故又稱 商君,故世稱

乃 立 三 丈 十 金 。 民 有 一 人 徙

初 令 7 之 不 不 行,自 施 刑 , 刑 其

皆 趨12

備食物,引 此指準備就 開、鋪展義

謝向榮 2017 年 6 月

司馬遷以 書,記載自黃

稱《太史公記 期起,「史記 式撰史,與傳 五個主題敘事

338 年)協助 為由衛國國君 子稱公子,諸

「公孫鞅」

稱「商鞅」

丈 之 木 於 民 怪 之 , 之 , 輒4

不 便 者 以 上 犯 之。

其 傅10

引申而有具備 就緒。

義,引申而有

榮編著  17 日

「究 黃帝 記》、 記」

傳統 事,

助秦 君姬 諸侯

;後

於 國 莫

4

以 千

。」

公 子

備、

有頌

(14)

 

(5) 朞【○ gei1 姬;○ jī】:「期」字異體,此指一年。《說文解字注》:「期,

會也。會者,合也。期者,要約之意,所以爲會合也。叚借爲期年、期 月字。」《尚書.虞書》:「朞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

(6) 之:動詞,往。《玉篇》:「之,適也,往也。」

(7) 初令:新法令。《史記索隱》:「謂鞅新變之法令為『初令』。」

(8) 於是:在這時。是,代詞,此,指此時。

(9) 嗣【○ dzi6 自;○ sì】:繼承者。《說文解字注》:「嗣,諸侯嗣國也。

引伸爲凡繼嗣之偁。」《爾雅》:「嗣,繼也。」

(10) 傅、師:均指古代天子的老師,太傅主要負責監督行為,太師則負責傳 授知識。《大戴禮記.保傅》:「天子不論先聖王之德,不知國君畜民之 道,不見禮義之正,不察應事之禮,不博古之典傳,不閑於威儀之數,

詩書禮樂無經,學業不法,凡是其屬,太師之任也。天子無思於父母,

不惠於庶民,無禮於大臣,不中於制獄,無經於百官,不哀於喪;不敬 於祭,不信於諸侯,不誡於戎事,不誠於賞罰,不厚於德,不強於行,

賜與侈於近臣,鄰愛於疏遠卑賤,不能懲忿窒慾,不從太師之言,凡是 之屬,太傅之任也。」

(11) 黥【○ king4 鯨;○ qíng】:古代一種肉刑,即墨刑。施刑者用刀在犯 人額頰處刺字,再塗上墨,使犯人臉上留下墨字。《說文》:「黥,墨刑 在面也。」《周禮.司刑》鄭玄注:「墨,黥也。先刻其面,以墨窒之。」

(12) 趨:趨向,引申為遵奉。《史記索隱》:「趨者,向也,附也。」

4. 譯文

新法已準備就緒,還沒公布,恐怕民眾不肯信從,於是在國都市場南門 豎立起一根三丈長的大木杆,在民眾中招募能將木杆搬移至北門的人,

獎賞十金。民眾對此感到奇怪,沒人敢搬。再宣布:「能搬移的人,獎 賞五十金。」終於有一個人搬走了木杆,當下就獲賞了五十金,以此表 明令出必行,絕不欺騙。然後才頒布了新法。

新法在民間施行了一年,秦國民眾中,往國都投訴新法不便的人,數以 千計。正在此時,太子觸犯了新法。衛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推行,是 由於在上者也犯了法。」將依法懲處太子。但太子是國君的繼承者,不 能施刑,於是對太子的太傅公子虔施以刑罰,太師公孫賈亦被處以墨刑。

第二天,秦人都遵守法令了。

(15)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15

5. 重點

(1) 《大學》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又曰:「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 是皆以脩身為本。」如前所述,守信是每個人都均遵守的道德底線,不 因身份而改變。不論是誰,都應信守承諾,修身立德,才會得到別人認 同與支持。

(2) 一個國家的法令與施政,如果要獲得人民的信服與支持,必須先立信於 人民,能夠言出必行,與人民建立互信關係,國家才能走向富強。《論 語》曰:「民無信不立。」即如是故。

6. 思考題

(1) 搬動木頭即獲重賞,如此好事,民眾為何不敢相信?

(2) 商鞅下令重賞搬動木頭的人,到底有何目的?

(3) 你認為商鞅這種做法,對民眾有何影響?試談談你的意見。

(4) 這個故事讓你有甚麼啟發?

(5) 如果你是圍觀的民眾,你會去搬動木頭嗎?為甚麼?

(6) 如果你是商鞅,你還會用甚麼方法讓大家相信你說的話?試舉例說明 之。

7. 補充

(1) 戰國初期,秦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遠遠落後於齊、楚、燕、趙、魏、韓 六國。及至秦孝公(前361 -前 338 年在位,共 24 年)當位,積極引進 人才,勇於變法,秦國才得以逐漸富強。

(2) 商鞅推行新法之初,反對者眾,曾遇上不少壓力。但據《史記》所載,

當新法推行十年後,「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民勇於公戰,怯於私斗,鄉邑大治」。由此可見,新法令秦國經濟富足,

人民質素提升,社會漸趨安定,奠定了統一天下的本錢。

(3) 然而,積極推動變法的商鞅,最終卻慘死於自己所立的法令之下,可謂 相當諷刺。此外,秦國變法以後,經濟富強了,但道德質素卻下降了,

被六國視為豺狼之國。由此可見,同一件事,孰吉孰凶,往往難以輕易 論定,做人做事,應當多角度思考,正反互見,靈活應變,不宜墨守成 規。

(4) 1912 年,毛澤東(1893-1976)19 歲,就讀於湖南全省高等中學時,曾 寫下《商鞅徙木立信論》一文(現存最早的毛澤東著作),對商鞅變法 讚不絕口,其文曰:

(16)

 

讀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歎吾國國民之愚也,而歎執政者之煞 費苦心也,而歎數千年來民智之不開、國幾蹈於淪亡之慘也。謂予 不信,請罄其說。

法令者,代謀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 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維持 之,務使達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國民互相倚繫,安有不信之理?

法令而不善,則不惟無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懼,吾民又必竭 全力以阻止此法令。雖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與秦 民適成此比例之反對,抑又何哉?商鞅之法,良法也。

今試一披吾國四千餘年之紀載,而求其利國福民偉大之政治家,商 鞅不首屈一指乎?鞅當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戰事正殷,舉國疲勞,

不堪言狀。於是而欲戰勝諸國,統一中原,不綦難哉?於是而變法 之令出,其法懲奸宄以保人民之權利,務耕織以增進國民之富力,

尚軍功以樹國威,孥貧怠以絕消耗。

此誠我國從來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憚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

吾於是知政者之具費苦心也,吾於是知吾國國民之愚也,吾於是知 數千年來民智黑暗國幾蹈於淪亡之慘境有由來也。

雖然,非常之原,黎民懼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 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東西各文明國民聞之,當必捧 腹而笑,舌而譏矣。烏乎!吾欲無言。

(5) 現時不少童蒙讀物也收載了《徙木立信》的故事,藉以說明商鞅取信於 民的意義。歸根究柢,商鞅變法成功,一方面在於下眾願意信任施政者,

另一方面亦在於上位者身體力行,才能夠上下一心,共同維護法制。其 中,立木取信於民,的確是一大關鍵。但這一種所謂「信」,實非建基 於雙向溝通的「誠信」,而只是一種單向樹立的「威信」,是否適合童蒙 效法,似亦值得探討。

(6) 又本篇與《韓非子》「曾子殺豬」相同,本皆為法家思想,今借用以宣 揚儒家之教,未必盡合,詮釋時宜加注意。如上所言,本篇之重點,在 於「立信」,惟所立信僅為「威信」,誠如《黃石公三略.上略》引《軍 讖》言:「香餌之下,必有死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賞者,士 之所死……賞不倦,則士爭死。」又《商君書.說民》(舊傳為商鞅所 作)云:「民勇,則賞之以其所欲;民怯,則刑之以其所惡。故怯民使 之以刑,則勇;勇民使之以賞,則死。怯民勇,勇民死,國無敵者必王。」

這種「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的思想,旨在以重賞招致勇夫服從,繼而 爭死。樹立「威信」的背後目的,實只求「服從」的結果,至於「信」、

「服」的律令本身合理與否,並非重點。因此,透過篇章導讀,學生未

(17)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17

必能體悟「誠信」的可貴,卻可能受到「重賞」、「威信」等法家思想影 響,務須注意。

 

《呂氏春秋.慎行論.疑似》 (周幽王戲諸侯)

 

1. 簡介

《呂氏春秋》一書,又稱《呂覽》,由秦相國呂不韋及其門人集體編纂而成,

凡26 卷 160 篇。此書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名、法、墨、農及陰 陽等多家學說,取材廣博,乃雜家之代表作。書稿寫成後,呂氏相當滿意,

將之貼於秦首都咸陽之城門上,並公告天下,若有人可增刪書中一字,即賞 賜千金(此即成語「一字千金」的典故)。但礙於呂氏之地位,當時無人敢 於出面。其實,《呂氏春秋》一書,頗有訛誤,其內容多為傳述記錄,對諸 子各家思想作出闡發,但本身並沒有太多新的創見。因此,誠如李慈銘《越 縵堂日記》所言,此書最大貢獻,應在於:「殷周佚說,賴以謹存,尤可寶 貴。」

「烽火戲諸侯」此一故事,大意謂周幽王為博寵妃褒姒一笑,動輒點起求救 的烽火,欺騙各路諸侯趕至,白忙一場。結果,幽王失去諸侯信任,當敵寇 真的來襲時,再也沒有諸侯前來相助,最終自取滅亡。此故事能被後世廣為 傳播,大概得助於《史記.周本紀》記載之功。《史記》是由西漢司馬遷所 編寫的史書,其內容並非憑空杜撰,早在戰國末期,由秦相國呂不韋及其門 人集體編纂而成的《呂氏春秋》中,就有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而自取滅亡之 記載,當即為《史記》「烽火戲諸侯」之創作藍本。惟兩相比較,內容又略 有不同。

2. 原文

周 宅 酆 鎬1, 近 戎 人 。 與 諸 侯 約 , 為 高 葆 禱2 於 王 路3, 置 鼓 其 上 , 遠 近 相 聞 。 即4 戎 寇5 至 , 傳 鼓 相 告 , 諸 侯 之 兵 皆 至 救 天 子 。 戎 寇 當6 至 , 幽 王7 擊 鼓 , 諸 侯 之 兵 皆 至 , 褒 姒8 大 說9, 喜 之10。 幽 王 欲 褒 姒 之 笑 也 , 因 數 擊 鼓 , 諸 侯 之 兵 數 至 而 無 寇 。 至 於 後 戎 寇 真 至 , 幽 王 擊 鼓 , 諸 侯 兵 不 至 。 幽 王 之 身 , 乃 死 於 麗 山 11 之 下 , 為 天 下 笑 。

(18)

 

3. 注釋

(1) 宅酆【○ fung1 風;○ fēng】鎬【○ hou6 浩;○ hào】:宅,居。酆,

周文王時國都,位於今陝西山陽縣。鎬,周武王時國都,位於今陝西省 長安縣西南。《漢書.郊祀志》:「大王建國於𨙸梁,文武興於酆鎬。由 此言之,則𨙸梁豐鎬之間,周舊居也。」顏師古注云:「酆,今長安城 西豐水上也。鎬,在昆明池北。」

(2) 葆【○ bou2 保;○ bǎo】禱【○ dou2 島;○ dǎo】:通作「堢壔」,

土堆,引申指土臺。《說文》:「壔,保也,高土也。」俞樾《諸子平議》:

「『禱』字不可通,當讀為『壔』。《說文.土部》:『壔,保也。』連言 之則曰『保壔』,《九章算術》『今有方堢壔』是也。『堢壔』即『保壔』

之異文。此作『葆禱』,或古文叚借,或聲近而誤也。」

一說,「禱」為衍文,「葆」則通「堡」,指小城。見畢沅《呂氏春秋新 校正》:「《御覽》三百三十八,『葆』作『堡』,無下四字。」又孫蜀丞

《呂氏春秋舉正》曰:「此文不當有『禱』字。『葆』即《月令》『四鄰 入保』之『保』。……《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一兩引此文,並無『禱』

字。」

案:俞說甚確。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堢壔』係疊韻謰語。『壔』

又作『垛』,漢服虔《通俗文》云『積土為垛』是也,與《說文》訓為 保、訓為高土之『壔』音義均同。然則『堢壔』本無定字,乃諧音之名,

則作『葆禱』、『保壔』或『堢垛』均可。審《呂氏》此文、《九章算術》

及《說文》所釋,『堢壔』乃土臺。若刪『禱』字,而讀『葆』為《月 令》『四鄙入保』之『保』,考《月令》字係小城之意,與此文意不洽。

《書鈔》、《御覽》不達其義而妄刪之,不可據也。」

(3) 王路:大路。《廣雅.釋詁》:「王,大也。」

(4) 即:猶「若」,如果。王引之《經傳釋詞》曰:「即,猶『或』也。『或』

與『若』義相近。《越語》曰:『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

係妻孥,沈金玉於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 乎?』言或傷君王之所愛也。《史記.呂后紀》曰:『劉澤為大將軍,太 后王諸呂,恐即崩後,劉將軍為害。』言或崩後為害也。《張丞相傳》

曰:『戚姬子如意為趙王,年十歲,高祖憂即萬歲之後不全也。』言或 萬歲之後不全也。『即』與『則』古同聲,故『即』訓為『若』,亦訓為

『或』。」

(5) 戎【○ jung4 容;○ róng】寇【○ kau3 扣;○ kòu】:寇,形容殘暴 的入侵者。《說文解字注》:「寇,暴也。……此與敗賊同意。」戎,先 秦時期中原王朝對西方部落的泛稱,古籍中又常稱為西戎、犬戎或鬼戎 等。相傳此部族為黃帝後人,居於融父山,父為白犬,故以得名。《山

(19)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19

海經.大荒北經》:「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 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 牡,是為犬戎,肉食。」

(6) 當:嘗,曾經。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當』讀為『嘗』,同聲叚借。

《孟子.萬章篇》:『是時孔子當阸。』《說苑.至公篇》引作『嘗阸』;

《史記.西南夷傳》:『嘗擊南越者八校尉。』《漢書》『嘗』作『當』,

竝其例證。」

(7) 幽王:姬姓,名宮涅(《史記》作宮湦),周宣王之子,西周第十二代君 王,自前782 年至前 771 年間在位,共 11 年,諡號幽王。

(8) 褒【○ bou1 煲;○ bāo】姒【○ tsi5 恃;○ sì】:周幽王寵妃,本為 褒國女子,姒姓。周幽王伐褒時所得。

(9) 說【○ jyt9 悅;○ yuè】:同「悅」。

(10) 喜之:「之」為代詞,惟指代何事,概有二說。一說,「喜」之主語為周 幽王,「之」指代褒姒大悅之事;另一說,則謂「喜」之主語為褒姒,「之」

指代周幽王擊鼓使諸侯趕至之事。今從後說。

(11) 麗【○ lei4 離;○ lí】山:古籍中又作「驪山」,位於今陝西臨潼縣東 南。傳說為古驪戎部族所居之地,韋昭注《國語.晉語一》「獻公卜伐 驪戎」曰:「驪戎,西戎之別在驪山者也。其君男爵,姬姓。」今為國 家AAAA 級旅遊區,鄰接傳說為女媧補天處之「老母殿」(《路史》:「女 媧,立治於中皇山之源,繼興於驪。」)、秦始皇陵寢,以及唐明皇與楊 貴妃之御用湯池「華清池」等著名景點。

4. 譯文

周建都於酆、鎬,鄰近戎人。(於是)和諸侯約定,修建高大的土臺在 大路上,臺上設置大鼓,使遠近都能聽到鼓聲。如果戎兵入侵,就互相 擊鼓傳告,讓各路諸侯帶兵來援救周天子。戎兵曾經來襲,周幽王擊鼓 求救,諸侯的軍隊如約而至,褒姒見狀大悅,很喜歡周幽王這種做法。

周幽王想要看到褒姒的笑容,於是屢屢擊鼓,諸侯的軍隊亦多次到來,

卻沒發現敵兵。到後來戎兵真的來襲,幽王擊鼓,但諸侯的軍隊不再到 來。幽王於是被殺死在驪山之下,為天下人恥笑。

5. 重點

(1) 互信關係建立誠實,欺騙他人,將失去信用,遭到孤立。

(2) 君子慎言,說話應知分寸,不能隨便戲言。孔子謂一言可以興邦,亦可 以喪邦,即如是故。

(20)

 

(3) 要獲得別人信任,首先要學會信任他人。凡事皆應將心比己,你如何待 人,別人也就如何待你,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4) 守信是每個人都均遵守的道德底線,不因身份而改變。即使身為君王,

同樣需要信守承諾。要獲得他人尊重,首要懂得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 的身份與責任。因此,身為家長,應當遵守對孩子的承諾;至於學生,

亦應尊重自己的身份,克盡學生的責任。

6. 思考題

(1) 周幽王用了甚麼方法令褒姒發笑?你覺得這個方法如何?

(2) 當西戎大舉入侵周時,幽王點起烽火,為甚麼諸侯卻不肯再出兵營救 呢?

(3) 「周幽王戲諸侯」這故事告知我們甚麼道理?你從中學會了甚麼呢?

(4) 西周遭入侵而覆亡,你認為誰需要負最大責任?幽王?褒姒?諸侯?犬 戎?試談談你的看法。

7. 補充

(1) 本篇所述道理,與《狼來了》此一寓言相同,導師或可以此引入,並請 學生說出該故事的結局,與本篇加以比較。

(2) 周幽王不愛江山愛美人,為博褒姒一笑,傾國傾城。從此,褒姒成為了 禍國殃民的邪惡象徵,《詩經.大雅.瞻卬》中有「哲夫成城,哲婦傾 城」、「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句,〈小雅.正月〉中更直言:「赫赫宗 周,褒姒滅之!」晚唐詩人李商隱在詩作《北齊》中亦謂:「一笑相傾 國便亡,何勞荊棘始堪傷?」奠下「紅顏禍國」之論。難道,西周滅亡 之罪魁禍首,真的就是褒姒?史家將一個王朝覆滅的責任,強推到一個 女人身上,又到底是否合理?對此,唐甄《潛書》曰:「若妹、妲、褒 入文王之宮,則為窈窕淑女。」袁枚《張麗華》詩曰:「可憐褒妲逢君 子,都是《周南》傳裏人。」(《隨園詩話》亦有記述,首句引作「若教 褒妲逢君子」。)均嘗試為褒姒推翻「紅顏禍水」之論。在《清華大學 藏戰國竹簡(貳).繫年》中,亦有西周滅亡之記載,惟其原因卻與褒 姒無涉,亦無所謂周幽王戲諸侯之事,如有興趣,可以參看。

(3) 「周幽王戲諸侯」此故事能廣被後世流傳,大概得助於《史記.周本紀》

記載之功。考《史記.周本紀》所載,與本篇略有不同,其文曰: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 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之,為數舉 烽火。其後不信,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

(21)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21

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王用之。又廢申后,去太子也。申 侯怒,與繒、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舉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殺幽 王驪山下,虜褒姒,盡取周賂而去。

趙師秀《約客》

 

1. 簡介

趙師秀(1170?-1219),南宋永嘉(今浙江温州)詩人,字紫芝,號靈秀,

亦稱靈芝,別號天樂。宋太祖八世孫。光宗紹熙元年(1190)進士,寧宗慶 元元年(1195)任上元主簿,後為筠州(今江西高安)推官。仕途不佳,晚 年宦游,寓居錢塘(今浙江杭州),逝於臨安,葬於西湖。文學方面,他與 徐照(字靈暉)、徐璣(字靈淵)、翁卷(字靈舒)並稱「永嘉四靈」,開創

「江湖詩派」一代詩風。其詩崇尚白描,淡泊清新,偶有佳句,作法則多效 法唐代詩人賈島、姚合,故將二人尊為「二妙」,編有《二妙集》,收錄姚詩 121 首、賈詩 81 首。

本詩作為七言絕句,押麻韻,收入氏著《清苑齋集》。詩題為「約客」,實則 寫久候客人未至的情景。與人約會而久候未至,心情難免焦躁不安,惟詩人 善於抓住生活細節,語言淺白,對比鮮明,讀來情景交融,感情含蓄清淡,

餘韻無窮。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詩歌前兩句寫景,描繪出一幅江南 夏雨圖,從中又寄寓了作者獨自期客的感情。「家家雨」三字,從視覺上描 繪出鄉村清新靜謐之景象,亦暗示了客人有約不來的原因。「處處蛙」三字,

從聽覺上反襯出夜的寂靜,既烘托出鄉村於梅雨時節下的恬靜和諧氣氛,亦 暗示了詩人落寞孤寂的心境。

「有約不來過夜半」,既呼應詩題,亦上承前兩句,交代夜雨綿綿不斷之因,

導致客人失約不至之果。「過夜半」三字,交代詩人夜深不寐,既暗示其候 客之久,亦足見其殷切期待客至之情。然而,客人始終不至,詩人之盼望與 期待,由是轉化為失望與掃興之情。末句「閑敲棋子落燈花」,將詩人複雜 的心情與神態,描繪得細緻入微,栩栩如生。「閑敲棋子」四字,表達了客 人不至後,詩人孤獨一人,下不成棋,百無聊賴,於是敲打棋子解悶。「閑」

字表面形容閒情逸緻,惟此種「閑敲」之行為背後,則又體現了詩人孤獨苦 悶之情。最後,「落燈花」三字,承接「敲棋」而言,也委婉地表現了燈芯 長燃、待客良久之情況,詩人悵惘失意之形象,由是躍然紙上。

全詩四句,前兩句寫戶外自然景象,後兩句寫室內人物景象,層層遞進,靜 中有聲,景中有情,清新隽永,耐人尋味。

(22)

 

2. 原文

黃 梅 時 節1 家 家 雨2, 青 草 池 塘 處 處 蛙 。 有 約 不 來 過3 夜 半4, 閑 敲 棋 子 落 燈 花43. 注釋

(1) 黃梅時節:農曆四、五月間。江南梅子多於夏季成熟黃透,其時陰雨連 連,故以「黃梅時節」代稱夏初。梅子黃熟而味酸,此處明指下雨時節,

暗點詩人久候多時,心情酸澀無奈,相當巧妙。

(2) 家家雨:形容雨水多,到處都有,家家戶戶皆可見之。

(3) 不來過:「有約不來過夜半」句,依粵語慣讀音言,平仄當作「仄仄仄 平仄仄仄」;若然如此,其中「不」、「過」二字皆出格,致犯三仄腳。

考韻書所載,「不」、「過」二字,古皆有平、仄兩讀,如《廣韻》卷二 下平聲第十八尤韻之「不」為「甫鳩切」,讀如「紑」【○ fau1】,異讀

「浮」【○  fau4】;又卷二下平聲第八戈韻之「過」作「古禾切」,則讀 如「戈」【○  gwo1】。第三字「不」離韻腳稍遠,尚可不拘;惟第五字

「過」由於犯三仄腳,則須讀作平聲。

(4) 夜半:即半夜,又稱午夜、子夜、夜中、夜央等,約指晚上十一時至凌 晨一時。又其時為三更時份(按古代時制,初更為戌時,次更為亥時,

三更為子時,四更為丑時,五更為寅時),故又常合稱為「三更半夜」。

(5) 燈花:古時以油燈照明,燈芯燃盡落下,或凝結成花形,故稱之。古俗 以見燈花為吉祥之兆。一說,燈花指蠟燭。案:古人慣以油燈照明,及 至宋代,蠟燭普及,則兼而用之。惟兩相比較,蠟燭成本當較油燈高昂,

蘇軾《夜燒松明火》詩云:「齊奴朝爨蠟,萊公夜長嘆。海康無此物,

燭盡更未闌。」歐陽修《歸田錄》云:「鄧州花蠟燭名著天下,雖京師 不能造,相傳亦是寇萊公(案:指北宋寇準)燭法。公嘗知鄧州而自少 年富貴,不點油燈,尤好夜宴劇飲,雖寢室亦燃燭達旦。每罷,官去,

後人至官舍,見廁溷間燭淚在地,往往成堆。杜祁公(案:指北宋杜衍)

為人清儉,在官未嘗燃官燭,油燈一炷,熒然欲滅,與客相對清談而已。

二公皆為名臣,而奢儉不同如此,然祁公壽考終吉,萊公晚有南遷之禍,

遂歿不返,雖其不幸,亦可以為戒也。」皆以點蠟為奢華之習慣。宋代 蠟燭成本雖已下降,惟相對仍較油燈要高。以本詩所描繪之情景言,此 當指油燈為是。

4. 譯文

梅子黃熟時節,處處都在下雨。池邊長滿青草,陣陣蛙聲傳至。

時間已過半夜,客人失約未至。無聊輕敲棋子,震落桌上燈花。

(23)

小學中國語文知識增益系列    謝向榮編著  古詩文教學工作坊 2017 年 6 月 17 日  

23

5. 重點

(1) 鑒讀詩作,學習其對仗與修辭手法。

(2) 表達失望之情,實有多種方法,亦有不同的抒發態度。爭吵鬧事,惡言 相向,皆不可取。

(3) 不遵守約定,有約不至,不但會讓人失去信任,亦令對方失望難受。己 所不欲,勿施於人,亟宜警剔在心。

6. 思考題

(1) 香港大約甚麼月份為「黃梅時節」?你喜歡這種天氣嗎?為甚麼?

(2) 你有試過約了朋友而遲到或爽約的經驗嗎?當時那位友人的表現如何?

試描述一下他的言語和行動。

(3) 你有試過與朋友有約而對方遲到或爽約的經驗嗎?你在等候時的心情 是怎樣的?試描述一下你當時的心理與行動。

7. 補充

(1) 粵語有九聲,分別為:(一)陰平、(二)陰上、(三)陰去、(四)陽平、

(五)陽上、(六)陽去、(七)陰入、(八)中入、(九)陽入,可以「三 碗細 牛腩麵 一百碟」口訣記之。

(2) 粵語九聲中,第一、四聲屬「平聲」,其餘皆屬「仄聲」。第七、八、九 為入聲字,韻母必以p、t、k 收尾。學懂粵語九聲,對辨明古詩詞之平 仄,大有幫助。

(3) 除了押韻、平仄、對仗等要求外,作詩還有「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以及避犯「三仄腳」、「三平腳」、「孤平」等原則,此不贅論。

 

丙.延伸作業   

1. 囑學生為自己訂立三項人生目標,編分優先次序,時刻加以反省,將之 銘記在心。

2. 讓學生分享自己的強項,同學間互相交流想法,學習彼此所長。

3. 摘錄與誠信相關之佳句,並將之製成書簽,增強學習氣氛。

4. 設計工作紙,讓學生寫下「我答應父母/老師/朋友要做到的事」,每完成 一項,可獲積點一分;積分最多,可於學期尾換取一份小禮物;積分非 最高,惟達成承諾之難度較高者,亦可予以鼓勵。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貴不以驕人,聰明聖 知不以窮人,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

,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儒效〉)因 此,「君子理天地」係指君子於天地間理成「人

《論語 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固指秩序,但 同時也指不同人的份(責任)。言秩序,則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

喇沙里、陳廷敬《日講四書解義》:「此一章書是孔門治心之實學也。為學

中華基督教會基順學校 方子聰老師 匡智屯門晨崗學校 陳璧君老師 救世軍石湖學校 黃俊珊老師 路德會救主學校 黃慧貞老師. 輕中度智障兒童學校

During the period of Jin Dynasty and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minorities migrated into Central Plain and established different regimes in north China. With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