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了解孔子 與課程設計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了解孔子 與課程設計"

Copied!
4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論語》的學與教

馮慧心

恒生管理學院中文系講師

(2)

以前任教:中國語文及文化科

最難應付的:卷二 文化題

教學篇章與試題→有關?無關?似有還無?

新高中課程中文科→更難?更易?

考什麼?→ 教什麼?

如2009年高考考題:中庸之道/ 狂者進取→哪 一篇文化篇章?

「變」與「不變」→ 思考 !

現今課程:啟發思考、求「用」?求「考」?

(3)

了解孔子 與課程設計

 「學」與「教」→ 好題目,學先於教

 《論語》所見:孔子何許人也?

 敏感、感性、具有同理心:「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同理心)

 感情豐沛、對人充滿了解、同情:將每一 弟子視為獨立個體,針對其品性、思想感 情,時而嚴厲,時而嘉許,時而批評,時 而幽默

 大陸「批孔運動」:唯心主義者

(4)

感性的孔子

 顏淵死:

 〈先進〉:「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

『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 而誰為?』

 〈先進〉:「噫!天喪予!天喪予!」

 子路死:

 《禮記‧檀弓上》:「孔子哭子路於中庭。

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進使者而

問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5)

課堂設計 – 以「情」切入

吳森〈情與中國文化〉:禮→情

教學策略:以「情」切入,道不遠人

情乃本於人性的自然流露,內在人心,孟子云:

「非由外鑠我也」。

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將心比己,設身處地,理解別人的處境及感受,

而非只著眼於一己的角度

人皆可以為堯舜→學生也可以了解孔子

(6)

講授課題

 課題:「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

 相關課題→【論孝】其中一節:

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

勞而不怨。」(〈里仁〉第四)

 要令學生明白孔子,不若學生化身孔子

 情:同理心、敏感、共感、內在人心、生而 有之、設身處地、不著眼於一己之私……

(7)

教學內容及方法

 教學方法:討論

 全班分成多個小組,學生需要推敲孔子立 場 (「子為父隱,直在其中」) 背後的推論

 給學生的三項提示

 1. 同理心→ 感性切入、設身處地

 2. 敏銳→ 留意細節

 3. 不斷質疑 → 正反立論、真理越辯(辨)越 明

(8)

課堂情況

課堂實況、學生反應:

偏薄古人型:孔子迂腐、不合理,難以「自圓 其說」→放棄

簡單二分型:中國文化重情輕理→毋庸異議

躲懶取巧型:不知道、怕錯、逃避責任、等待 答案→ ??

幸好尚有:力學上進型、靈活變通型、細心敏 感型、挑戰權威型……

教學重點:不只在立場,更在於推論

朋輩討論 = 思考

挑戰老師 = 思考

(9)

閱讀論語的方法

 儒家:靈活,非空談原則,考慮實際情況

 案例細節→關鍵!

 咬文嚼字→ 必要!

 文學方式研讀《論語》:感性聯想、文本 細讀

 教科書定義、註釋:簡單、單一解釋

 古人彙評→ 字詞訓釋、討論辯論、旁徵博 引、儒家體系

(10)

子為父隱

教學活動

(11)

討論問題

 為什麼孔子認為為父親隱瞞罪行是

「直在其中」?試說明孔子的考慮 及理據。

 你又會如何處理?

(12)

子為父隱 – 原文

葉公語孔子曰:「吾黨 (1) 有直躬 (2)者,其父攘 羊(3) ,而子證 (4) 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 異於是:父為子隱 (5) 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1. 黨:古代地方組織的名稱,五百家為一黨。

2. 直躬:遵行正直之道的人。

3. 攘羊:別人的羊到了自己的家而拾遺不報。

(參皇侃:「有因而盜曰攘,他人物來己家而藏隱取 之。」)

4. 證:告發

5. 隱:隱藏,不告發 ( 參鄭玄:「隱謂不稱揚其過 失也。」)

(13)

子為父隱 – 討論提示

 討論注意事項:

 1. 敏銳、留意細節→ 何謂攘?何謂證?何 謂隱?

 2. 同理心、將心比己→ 何謂「直」?如果 那是我的爸爸……?

 3. 質疑、建構、推翻→ 告發=正直?

隱瞞=正直?兩者以外的其他選擇?

(14)

子為父隱 – 討論總結

 孔子提倡徇私枉法嗎?

在此案例中,須考慮的要素—

1) 父親所犯罪行之輕重 2) 兒子與父親之關係

3) 人情→ 順乎人情/ 自然

兒子應如何?

(參考:前節「三年之喪」:

「汝安則為之」)

(15)

子為父隱 – 討論總結

1) 父親的罪行:攘羊

 何謂攘羊?

 鄰人之羊自來而竊取之→拾遺不報

 為小罪頂證父親,對社會公義無甚裨益,

卻嚴重傷害父子之情

 有謂:「大義滅親」(誰說的?孔子?)

 攘羊= 大義?何謂大義?

 失羊者會如何評價兒子的行為? (以「己 所不欲,勿施於人」之原則思考)

(16)

子為父隱 – 討論總結

2) 兒子與父親的關係

 將心比己,你會告發父親嗎?

 父子天性、生育養育之恩 VS 失羊者 (陌生人)

→「親親」

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

(17)

子為父隱 – 討論總結

 孔子未有否定父親犯錯,但讓父親受罰不 應當是兒子的責任 →正名定份 (身份與責 任 – 倫理身份: 父慈子孝)

 孝乃人類根本的良知(感恩報本),如果泯滅 了孝心、良知,則失去精神上的安身立命 之所 (親親→仁民→愛物)

(18)

子為父隱 – 討論總結

3) 人情→ 順乎人性/ 自然 兒子應如何?你會如何?

 父攘羊→ 直躬者與孔子的不同選擇

 直躬者:「證之」→主動告發、舉證父親

 孔子:「隱」→ 隱藏、隱隱不發、隱隱不 言 ( 參鄭玄:「隱謂不稱揚其過失也。」)

 隱:消極否定「證」之舉動,不揭發,不 一定替其掩飾圓謊

(19)

子為父隱 – 討論總結

 兒子不主動告發父親→人情自然

 參前節三年之喪「汝安則為之」→「安」?

 應不應→ 能不能 (感性)

 告發父親,你能做到嗎?

 若否,父親犯罪,你當如何?

 兒子雖未有告發父親,但亦不是坐視不理,

應有所跟進

 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 違,勞而不怨。」(〈里仁〉)

(20)

 「幾諫」→ 諫:用言語或行動勸告別人改 正錯誤 (台灣教育局國語辭典)

 「幾諫」 :微諫 (何晏解釋),「下氣怡色,

柔聲以諫」(皇侃引《禮記》解)→委婉恭敬

 「見志不從,又敬不違」:若父母不聽,

仍保持孝敬,不觸怒父母,不敢勉強亦不 願放棄,等待父母回心轉意

子為父隱 – 討論總結

(21)

子為父隱 – 討論總結

 強調尊卑、恭敬→ 溫故而知新→與之相類 的條目

 「不違」(孟懿子問孝。子曰:「無

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

祭之以禮。」)

 「敬」(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 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2)

子為父隱 – 討論總結

 「勞而不怨」:勞有兩解—

 1. 勞苦:「諫又不從,或至十至百,則己 不敢辭己之勞以怨於親也。」 (皇侃)

 → 不因自己勞苦而怨恨父母

 2. 憂慮:孟子〈萬章〉:「『父母愛之,

喜而不忘。父母惡之,勞而不怨。』勞與 喜相類,亦謂憂而不怨也。」(王引之)

(23)

子為父隱 – 討論總結

 唯心/ 感性一點→「勞」宜解作「憂」

 若言勞苦,終究從一己出發

 憂慮則渾忘己身,始終以父母為重之真切 情感

(24)

子為父隱: 討論總結

回歸討論焦點 /扣題:什麼是「直」 ?

孔子與葉公對「直」有不同理解:

葉公:正直→公平、一視同仁

孔子:直率→真率、人情、特殊取向

「吾黨之直者異於是」→ 何謂「異」?「異」之用例?

√〈先進〉: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

「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

X 〈為政〉:子曰:「攻乎異端,斯害也已!」

(25)

子為父隱: 討論總結

孔子與葉公:不同角度,各言其志 葉公:從公平原則角度看

→無論誰犯罪,皆須受罰

→不別親疏

(26)

子為父隱:討論總結

 孔子:從人情角度看 (著重倫理、人情)

 →「隱」乃順應人情,仁的體現

 (參朱熹:「父子相隱,天理人情之至也,

故不求為直,而直在其中。」)

 (參「以直報怨」)

 「直在其中」→「其中」?

 直在「隱」中

 直在「父子關係」之中

(27)

子為父隱:討論總結

 →「隱」亦衡量事情輕重、人情道理後的 合宜之舉

 (親親相隱亦有限制:《左傳‧昭公十四年》

叔向弟叔魚欺君枉法,接受賄賂,叔向秉 公辦理,判弟以戮尸之刑)

(28)

子為父隱 – 傳統與現代

現今社會重視法治,為親隱諱是否不合時宜?

1. 從現今法理觀之:除古代中國外,不少重視法理 的西方國家,其法制亦考慮「為親隱諱」之原則。

法國、德國、意大利法典:明知近親犯罪而不告發、

故意隱匿自己的親屬、為其作偽證、助親屬逃脫,

都不能認定是有罪。

→非怕他們串通,而是不希望父子親情受到摧殘。

因為倫常親情崩潰,人間溫暖消失,法制再嚴明也 沒有意義

(香港受英美法系影響→為親隱諱權僅限於配偶)

(29)

子為父隱 – 傳統與現代

2. 儒家所推廣的人倫秩序、價值自覺,是發自 內心而非從外強加的→強調個人內省、自覺、

自律

子為父隱:正名定份 (身份與責任) →禮

禮:一方面照顧到每一個人的特殊處境與關係,

另一方面又以建立和維持人倫秩序為目的

禮與法的整齊劃一不同

以禮調節法

(參: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 意義〉)

(30)

子為父隱 – 傳統與現代

3.儒家追求更高的「公平」和更合理的「秩序」

→從有價值自覺的個人推廣出來

「子為父隱」引發竊盜者的「恥」心

法:消極,「禁於已然之後」

禮:積極,「禁於將然之前」

社會不能沒有法律,但法律不能真正解決問題。

要人不犯法,全憑那人的自覺及自律。

(參: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 意義〉)

(31)

子為父隱 – 小結

 法理與人情並非對立,法律不外乎人情

 儒家強調處事靈活適切,權衡人情、事情 之輕重,方作合宜之舉 → 禮及人倫秩序

 子為父隱亦非一成不變的真理,當按案情 斟酌 (細節)

 將之視為唯一法則,陷落「法」(整齊劃一) 之窠臼

 現今法律判刑雖有既定準則,但亦有靈活 調適(量刑、酌情權)

(32)

子為父隱 – 小結

 在法理與人情間取得平衡→ 合情合理

 如何取得平衡?

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33)

子為父隱 – 總結與思考

總結:

情→ 人情 (關係)、真情 (忠於自己的感性)、事情 (輕重、細節)

法律不外乎人情

將心比己、敏銳共感

學生與孔子 – 聖人與我同類也

思考:

若你是故事中的兒子 (如父親在巴士拾得手提電話 而不報),你會怎樣做?

你認同孔子嗎?若你是葉公,你會如何延續這個 討論?

(34)

子為父隱 – 學生追問/質疑/挑戰

 1.攘羊或屬小事,若涉及嚴重罪行又當如何?

如行劫?殺人??

 2. 現今常有「獸父」侵犯女兒之事,又當 如何?

 3. 父子關係,各家不同,若父子之情本已 淡薄,遵孔子之道而行,反屬矯情? (學生 真切感受)

 4. 你認同孔子嗎?你又會如何?

 5. 人人為親隱諱,社會秩序又如何維繫?

(35)

子為父隱 – 課後思考

 1.人情不同,孔子判斷亦有異,學生以不同 案例,反復提問,可見已掌握儒家思考的 方法

 提問 / 思考 = 答案

 反之,以「子為父隱」為唯一選擇→ 自我 推翻

 2. 一本萬殊,事理無窮,對應不同案例,

端視教師準備 (積學以儲寶),因「材」施教

(36)

子為父隱 – 課後思考

 3. 儒家永恆地對?如父親殺人,孟子的看 法亦未必合於情理,更不適用於現代社會

 參「瞽叟殺人」一例,孟子的建議:「舜 視棄天下,猶棄敝履也。竊負而逃,遵海 濱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

 學生追問→ 瞽叟何人?與舜之關係?

 →殺人?!有何跟進?欣然?!樂?!

(37)

子為父隱 – 延伸討論

 是次討論,只完成了一半?

 子為父隱→ 父為子隱?

 若子女犯罪,父母又當如何?

 《論語》未有親子之道? 為什麼?

 現今社會:重視親子關係→怪獸家長?

 《明報》:「富家子藏毒 母大義滅親報警」

(7-12-2013)

 《頭條日報》:「痛心母大義滅親舉報毒 兒」(20-4-2014)

(38)

參考資料

 黃懷信編 (2008)。《論語彙校集釋(全二 冊)》。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余英時〈從價值系統看中國文化的現代意 義〉,載余英時 (2007)。《知識人與中國 文化的價值》。臺北:時報文化。

 楊照 (2013)。《所有人的孔老師──論語》。

臺北:聯經出版。

(39)

論仁

貧賤、造次、顛沛、終食之間→ 不違仁 久處約

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克己 復禮 →為仁由己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 勿動

堅守 仁德

原因:

仁者 安仁 (長處 樂)

仁之 內涵 及

實踐

(40)

論孝 (孝悌為仁之本)

1. 關心父母→ 父母之年,不可不 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2. 敬 (心態、態度)

1.「養」+ 「敬」

2.「無違」:生事之以禮;死葬之 以禮,祭之以禮

3. 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 不違,勞而不怨

內在:

敬 (情)

外在:

禮節 行為

敬、

(41)

論君子

1. 君子坦蕩蕩 (小人長戚戚) 2. 君子不憂不懼→ 內省不疚 1. 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

2.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

信以成之。

3. 過,則勿憚改

4.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5. 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6.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7.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8.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君子 內涵 君子 外在 行為/

實踐

仁者 安仁

為仁 由己 克己 復禮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記錄在電子課本 P.11。.. 播放「不同物料的傳熱速度」影片,請學生觀察實驗過程及 結果,並記錄在電子課本 P.13 上。.. 10. 課後

(A)《論語》 :由孔子群弟子編纂,詳記孔子周遊列國的言行事蹟 (B)《史記》 :司馬遷奉武帝之命修撰,以事為綱,推論歷代興亡

金陵石頭菴學無學僧江夏如愚譔

卻不是恢復封建,而是將其中原來封建結構的理想成分,擴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固指秩序,但 同時也指不同人的份(責任)。言秩序,則

嗚呼!仲以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桓公處幾年矣,亦知桓公之為人

ƒ 有隼集於陳廷而死,楛矢貫之,石砮,矢長 尺有咫。陳湣公使使問仲尼。仲尼曰:“隼

喇沙里、陳廷敬《日講四書解義》:「此一章書是孔門治心之實學也。為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