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易長觀世音像考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易長觀世音像考"

Copied!
2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引言

2004�旅日台僑彭楷棟捐贈了�批亞洲金銅造像給台北��立故宮博物院,

其中有�尊觀音菩薩立像(圖1A),瓔珞嚴身,裝飾華麗,鑄造極為精美。這 尊觀音眉間有白毫,右手舉至胸前,食指翹起,左手手掌向下,手指扣執淨瓶 瓶口,瓶中插�枝蓮花(蓮花部分殘損)。與�般觀音菩薩像不同的是,這尊觀 音寶冠中出現的不是立化佛或阿彌陀佛,而是五方佛(圖1C、D、E)。此外,其 腹前珠串交叉處有�圓形飾版(圖1F),浮雕著�尊右脇累足而臥的佛像,身 後有兩列弟子,面露悲悽的表情,在臥佛身前的人物則為釋迦佛所收的最後�名 弟子須跋陀羅,無疑是�幅涅槃圖;在小腿間,又浮雕�坐佛三尊像(圖1G),圖 像特殊。可是無獨有偶地,在美��維吉尼亞美術館(The 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和大阪市立美術館的收藏中也各發現�尊觀音菩薩立像(圖2A、3),無 論在持物、手勢、冠飾等方面,祂們皆與��立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觀音菩薩立像 相彷彿,而且腹前也有圓形的涅槃圖飾版,小腿或近膝處也發現�組坐佛三尊 像。這類觀音菩薩像的圖像特徵不見於佛教經典的記載,其尊號為何?值得探 索。

【摘要】目前美國維吉尼亞美術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以及日本大阪美術館各發現一尊觀音菩薩 像,祂們皆左手扣執淨瓶,在祂們繁縟的瓔珞中,於腹前發現一個浮雕著涅槃圖的圓形飾版,在腿 部又有一組坐佛三尊像。根據風格分析,筆者認為這三尊菩薩當分別為大理國前、中和後期的作 品。本研究指出,這種圖像特殊的觀音當稱為「易長觀世音」,目前僅見於大理國的文物中。這種 觀音的圖像與信仰自南詔第十一代主酋�������南後,�十�世����,在南詔、大理國�������南後,�十�世����,在南詔、大理國���南後,�十�世����,在南詔、大理國�十�世����,在南詔、大理國十�世����,在南詔、大理國 的流傳歷久不衰,尤值注意的是其特別受到皇室的重視。又因為這些易長觀世音像的寶冠或出現金 剛界五方佛冠,或出現大日如來,反映南詔、大理國時期,�南也曾有純密的流傳。

關鍵字:南詔�大理國��南�觀音菩薩�易長觀世音��像��密��大理國��南�觀音菩薩�易長觀世音��像��密�大理國��南�觀音菩薩�易長觀世音��像��密���南�觀音菩薩�易長觀世音��像��密�觀音菩薩�易長觀世音��像��密��易長觀世音��像��密�易長觀世音��像��密���像��密��像��密��密�密�

易長觀世音像考

李玉珉*

*��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 研究員��立故宮博物院書畫處 研究員 研究員

(2)

1該像曾於1987�在台北��立故宮博物院「金銅佛造像特展」展出,該次展覽所有的展品 資料皆由收藏者彭楷棟(日名新田棟�)提供。這尊觀音菩薩像的斷代資料見��立故宮 博物院,《金銅佛造像特展圖錄》(台北:��立故宮博物院,1987),頁72圖版玖拾。

2Hugo Munsterberg, Chinese Buddhist Bronzes (Tokyo: Charles E. Tuttle Company, 1967), p. 68; Julia K. Murray,“The Virginia Museum of Fine Arts-the Asian Art Collection,"

Orientations, vol.12, no.5 (May 1981), Fig. 21.

3大阪市立美術館,《大阪市立美術館藏品選集》(大阪:大阪市立美術館,1986),頁163。

4Alexander C. Soper,“Some Late Chinese Bronze Images (Eighth to Fourteenth Centuries) in the Avery Brundage Collection, M. H. de Young Museum, San Francisco," Artibus Asiae, 31:

1 (1969), pp. 32-54; Marilyn Leidig Gridley, Chinese Buddhist Sculpture Under the Liao (New Delhi: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Indian Culture and Aditya Prakashan, 1993);松原三郎,

〈五代より宋代造像への進展〉,收入松原三郎,《中国教彫刻史論》(東京:吉川弘文 館,1995),頁205-215。

台北��立故宮博物院所藏的觀音菩薩立像(以下簡稱台北觀音)高46.7公 分,美��維吉尼亞美術館所藏的觀音菩薩像(以下簡稱維吉尼亞觀音)高45.8 公分,大阪美術館所藏的觀音菩薩立像(以下簡稱大阪觀音)高45.6公分,三 者的尺寸相近。由於上述這三尊觀音像都是傳世之作,出土地點不明,各家的 斷代意見分歧。台北觀音的原收藏者彭楷棟先生認為此像是五代之作,1Hugo Munsterberg和維吉尼亞美術館指出該館所藏的觀音立像是�世紀的遼代作品,2 而大阪市立美術館則主張該館所藏的觀音菩薩乃北宋(960-1127)初的造像。3 從風格來看,台北觀音和維吉尼亞觀音的確�分近似,可是�者卻和大阪觀音 像相去甚遠。這三尊觀音像是否真的都為�世紀的造像?則有待釐清。

此外,�世紀時,中��爭戰不斷,政治動盪,四分五裂。在唐朝滅亡

(907)後的短短五�多�間,黃河與渭水的下游地區,先後有後梁、後唐、後 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的興廢。直到顯德��(960),後周禁軍領袖趙匡胤 代周執政,改��號為宋(960-1279),才結束了紛擾不休的五代。不過,當時在 遼東至河套�帶,有契丹人建立的遼��(916-1125)壓境,雲南地區又有白族段 氏建立的大理��(937-1254)割據�方。目前學界在南北朝和隋唐佛教造像風格 的研究上,成果豐碩,然而迄今只有少數學者關心唐代以後的造像風格演變,4 更遑論�至�三世紀中��佛教造像區域風格特色的探討。上述這三尊觀音菩薩 像的風格差異,究竟是時代不同所致,還是區域有別所造成的?也是�個值得 深思的問題。

(3)

本文擬就上述這三尊觀音菩薩立像的鑄造�代、鑄造地區、尊號、源流以 及這類觀音菩薩圖像的宗教文化意涵等方面,提出�些淺見,以就教於方家學 者。

�代考訂

維吉尼亞觀音像(圖2A、2B)頸短臂粗,頭手的比例略大。面龐圓潤,頰 頤飽滿,曲眉杏目,嘴角略含笑意。身穿右袒式僧祇支,於小腹上方束起。天 衣與珠串自兩肩披掛而下,繞經兩肘,兩端垂掛至足側。下著長裙,腰繫金屬 或皮革式的腰帶。腹前懸�布帛,長及於地,尾端平舖於兩足前方。頂束高髻,

頭戴花蔓寶冠,在頭兩側的冠沿下方還以四個獸首為飾。冠繒和珠串自兩耳上 方垂下,及於上臂。耳璫垂肩,戴臂釧和手環。胸前的瓔珞除了團花和串串珠 飾外,胸口還有�個獸面,每�珠串的尾端尚飾�顆似寶石的綴飾。自兩肩垂 落的珠串在腹部相交,延至下身。全身的瓔珞密匝布排,交織成網,真可謂極 盡華麗之能事。Munsterberg氏言,維吉尼亞觀音的體積感顯著,保存較多唐代 的遺風,故推測為�世紀之作。5此像豐腴的面龐的確保存了唐代的餘韻,高 聳華麗的花蔓寶冠、頭大肩窄的身軀結構,又和四川大足北山佛灣第�五三龕 中的觀音菩薩(圖4)有些類似。內著僧祇支、外披天衣的服裝樣式,以及腹前 垂掛長及於地的衣帶等特徵,也與浙江煙霞洞窟口右側的觀音菩薩像(圖5)雷 同。北山佛灣第�五三龕開鑿於前、後蜀時��(907-960),6煙霞洞的觀音菩 薩像又為�世紀之作,7因此筆者同意Munsterberg氏的觀點,也認為維吉尼亞觀

5Hugo Munsterberg, Chinese Buddhist Bronzes, p. 68.

6參見重慶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重慶出版社編,《大足石刻雕塑全集.北山石窟卷》,圖 52。

7雖然煙霞洞的觀音菩薩像並無題記,可是在窟內岩壁的�六羅漢中,發現了�則「都指 揮使、銀青光祿大夫……吳延爽捨三�千造此羅漢」的題記。吳延爽是吳越王錢弘俶的 母舅,北宋建隆元�(960)因謀亂,被放逐外郡,所以這些羅漢造像的時間應該在建 隆元�以前。而窟口的兩龕觀音像的刻鑿�代也應與之相去不遠,當是五代至北宋初�當是五代至北宋初�是五代至北宋初�、

�世紀的作品。參見丁明夷,〈南��有嘉像繽紛入世眼—南方八省石窟雕刻概述〉,收入 中��石窟雕塑全集編輯委員會,《中��石窟雕塑全集10 南方八省》(重慶:重慶出版社,

2000),頁16;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湖石窟》〈序言〉(杭州:浙江人�出版社,

1986),頁2。

(4)

音像應作於�世紀。

台北觀音像與維吉尼亞觀音像,不只圖像類似,就是在五官面相、服裝樣 式、瓔珞布排等方面,也都相彷彿。只不過台北觀音的臉龐和腰枝略長,身軀

(圖1B)也不似維吉尼亞觀音那麼粗短壯碩(圖2B),大腿部分的瓔珞更為繁 複。推測�代可能較維吉尼亞觀音稍晚,約為�世紀下半葉至��世紀初的作 品。

Munsterberg氏和維吉尼亞博物館都指出維吉尼亞觀音應是遼代的造像,可 是細審遼代造像8(圖6),發現其面圓額窄,眼細眉平,鼻樑挺直,鼻尖略勾,

嘴角下抑,神情端嚴,不苟言笑,其臉型、五官特徵和表情神韻均與上述兩尊 觀音像迥然不同。此外,遼代的菩薩像身體比例亭勻,體態自然,身軀肌理的 起伏處理細緻,衣褶自然流暢。然而台北與維吉尼亞的觀音像卻頭手稍大,姿 勢端嚴,缺乏動感,身軀結構與衣紋都被華麗繁縟的瓔珞所掩,造像觀念顯然 與遼代的菩薩像大異其趣。更重要的是,台北和維吉尼亞觀音菩薩像的服裝和 瓔珞樣式,在遼代造像裡從未發現,因而筆者認為這兩尊觀音像當非遼代之作。

那麼祂們是否可能為五代或北宋初�的作品呢?將這兩尊觀音和大足北山大佛 灣前蜀永平五�(915)第五�三號龕的脇侍菩薩像(圖7)、煙霞洞的觀音菩 薩(圖5),以及日僧以及日僧日僧 然於雍熙��(985)委請台州工匠模刻汴梁(今河南 開封)釋迦瑞像而成的栴檀釋迦立像栴檀釋迦立像檀釋迦立像9(圖8),作�比較,發現維吉尼亞與故 宮的觀音像無論在臉形與五官特徵和瓔珞樣式等方面,都與四川、江南和中原 的佛教造像有別,顯示其是五代���或北宋作品的可能性亦不高,因此推測這 兩尊觀音菩薩像可能為大理��的造像。

根據雲南地方傳說和稗官野史,早在南詔(649-902)建��之初,阿嵯耶觀世音 即化為梵僧,到雲南弘法。在南詔、大理��的文物裡,梵僧觀音像時有所見,10是 中古時��雲南地區特有的觀音圖像。美��波士頓美術館收藏著�件南詔晚��的

8由於本人目前尚未發現遼代金銅的菩薩立像,故只得以遼代下華嚴寺泥塑的菩薩立像與 維吉尼觀音進行風格比較。

9京都��立博物館,《釋迦信仰清涼寺》(京都:京都��立博物館,1982),頁4-6。

10圖見李霖燦,《南詔大理��新資料的綜合研究》(台北:��立故宮博物院,1982),頁97;

李昆聲主編編,《南詔大理��雕刻繪畫藝術》(昆明:雲南人�出版社、雲南美術出版社,

1999),圖107。

(5)

梵僧觀音菩薩三尊像(圖9),兩側的脇侍觀音兩頰豐圓,頭大肩窄,身軀粗壯,

兩足直立,姿勢僵直,祂們的頭身比例、身軀結構、姿勢等都與維吉尼亞和台 北觀音有幾分相似。

此外,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境內的石鐘山石窟是南詔、大理��時��

開鑿最重要的�個石窟群,11大理��時��雕鑿的第七窟主尊觀音菩薩(圖10)無 論是橢圓形的開面、杏眼豐唇以及五官集中等特徵都和台北觀音近似。1979�

雲南省文物工作隊在進行大理崇聖寺三塔的加固與維修工程,在清理該寺的千 尋塔時,發現了幾�尊大理��的佛像,12其中有�尊觀音菩薩立像(圖11),�

手持柳枝,另�手執淨瓶,頂戴寶冠,瓔珞嚴身,天衣與珠串自兩肩披掛而下,

繞肘而過,垂於身軀的兩側。其瓔珞的樣式和披佩的方式都與台北和維吉尼亞 的觀音像如出�轍。此外,台北和維吉尼亞的觀音菩薩所佩戴的耳璫,由�圓 環與沉重的綴飾組合而成,長及兩肩。這種耳璫在遼與宋的造像裡從不曾發現,

而許多大理��的真身觀音菩薩像(圖12)卻佩戴這種耳璫。凡此種種皆顯示,

維吉尼亞和故宮的觀音像極可能出自大理��的藝匠之手。

雖然大阪市立美術館認為大阪觀音(圖3)是北宋初、�世紀的造像,然而 此像與五代與北宋初的造像(圖5、7、8)風格有別,推斷可能也是�尊大理��

的造像。其頭身比例合理,雙頰較平,四肢纖細,身軀扁瘦,與維吉尼亞和台 北觀音像相較,量感明顯減弱,造像�代與維吉尼亞和台北觀音像應不相同。

在千尋塔出土的文物中,有�件大理��晚��的觀音菩薩立像(圖13),其額方 眼細,身形瘦長,胸部較平,造型趨於秀雅,衣紋線條流暢,宋代影響顯著,

這些特徵和大阪觀音像近似,故而筆者認為,大阪觀音應是�件製作於大理��

晚��,為�尊��世紀的造像。13

11石鐘山石窟迄今�共發現�六個洞窟,共有造像�百三�九軀。根據現存造像題記,該 石窟當開鑿於南詔天啟���(850)至大理��盛德四�(1179),是研究南詔、大理��

造像最重要的�批材料。

12考古報告參見雲南省文物工作隊,〈大理崇聖寺三塔主塔的實測和清理〉《考古學報》

1981�2��,頁245-266;姜懷英�2��,頁245-266;姜懷英,頁245-266;姜懷英、邱宣充編著,《大理崇聖寺三塔》(北京:文物出版社,

1998),頁71-80。

13大理��佛教造像風格的研究,參見李玉珉,〈南詔大理佛教雕刻初探〉,收入於藍吉富等 著,《雲南大理佛教論文集》(高雄大樹:佛光出版社,1991),頁347-384。

(6)

易長觀世音

在大理��現存的文物裡,最重要的當屬現藏於台北��立故宮博物院大理��描 工張勝溫所畫的〈梵像卷〉。該畫卷全長1636.5公分,繪製了數百尊佛、菩薩、

明王、天王、護法等,可謂�部大理��佛教圖像的百科全書。在這�畫卷上,

有�幅觀音菩薩(圖14)右手執柳枝,左手持澡瓶,端立於蓮台之上。其頭戴 華冠,身披瓔珞,瓔珞披佩的方式與上述三件觀音菩薩立像雷同,更重要的是,

祂腹前的圓板上也描繪著涅槃圖,而大腿處則有�尊坐佛,這些圖像特徵都與 上述三尊觀音菩薩像相吻合。本幅右上角的榜題為「易長觀世音菩薩」,故維 吉尼亞、台北和大阪的觀音菩薩像當稱作「易長觀世音菩薩」像無疑。由於這 三尊易長觀世音菩薩像的右手手勢與〈梵像卷〉上的易長觀世音菩薩相同,故 這三尊觀世音菩薩像的右手原來很可能也執持著柳枝,只是目前此�持物已佚。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唯有在大理��的文物中,才有易長觀世音作品的發現。

易長觀世音這個稱號不見於經藏的記載。早在六��前,Hellen Chapin便指出,

由於大理���七世主段政興(也作段正興,1147-1172在位)又稱段易長,故其 對「易長觀世音」的名號提出了以下兩個解釋:�、受到當地天王(Devar ja)信 仰的影響,中南半島的柬埔寨和占婆常將統治者的名字,加諸於神名之上。大 理與中南半島毗鄰,受到東南亞文化的影響,所以將大理��主段政興的「易長」

之名冠於觀世音之上。�、《圭峰宗密禪師傳》有「易短為長」之語,易長觀 世音之名很可能即由這個說法演繹而出。14由於圭峰宗密禪師(780-841)與大 理��並無任何淵源,所以以宗密禪師「易短為長」之說來解釋易長觀世音菩薩 的意涵,並不適切。因此許多學者,如李霖燦15、松本守隆16和古正美17等都採 Chapin氏的第�種說法,主張是將大理��主段易長的名號,加諸於觀音之上,

表現佛王�體的觀念。可是以上的研究指出,早在�世紀時,大理��就有易長

14Hellen B. Chapin,“Yünnanese Images of Avalokiteśvara,"Harvard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2 (1944), pp. 176-177.

15李霖燦,《南詔大理��新資料的綜合研究》,頁27。

16Matsumoto Moritaka,“Chang Sheng-wen´s Long Roll of Buddhist Images: a Reconstruction and Iconology" (Ph.D. diss., Princeton University, 1976), p. 245.

17古正美,〈南詔、大理的佛教建��信仰〉,收入古正美,《從天王傳統到佛王傳統:中��中 世佛教治��意識型態研究》(台北:商周出版社,2003社,2003,2003),頁437-439。

(7)

觀世音菩薩像的鑄造,比大理��主段易長的活動�代要早了�百多�,因此從 東南亞天王信仰的基礎上來解釋易長觀世音菩薩的出現,有待商榷。

經查閱觀音經典,在唐不空(705-774)翻譯的《葉衣觀自在菩薩經》中,

發現了�則與「易長」相關的記載,此經提到:

又法若��王男女難長難養,或短壽、疾病纏眠、寢食不安,……則於所居之 處,用牛黃或紙或素,上書��八大藥叉將真言,帖(貼)四壁上,……帖

(貼)真言已,於��八大藥叉將位,各各以香塗�小壇,壇上燒香、雜華、

飲食、燈燭、閼伽,虔誠啟告:唯願��八大藥叉將并諸眷屬,各住本方護 持守護某甲,除災禍、不祥、疾病、夭壽,獲得色力,增長聰慧,威肅端嚴 具足,易養易長,壽命長遠。作是加持已,��八大藥叉將不敢違越諸佛,

如觀自在菩薩及金剛手菩薩教敕,晝夜擁護臥安覺安獲大威德。若有��王作 此法者。其王境內災疾消滅,��土安寧,人�歡樂。18

由此看來,依葉衣觀自在菩薩的��八大藥叉壇法,可以使皇室中為疾病所擾 者,或因病夭壽者,「易養易長」。南詔晚��以來,雲南地區觀音信仰和密教 都�分流行,「易長觀世音」的命名可能就受到了這類與觀音壇法有關的密教 經典的啟發。這點可以從易長觀世音圖像的特徵上,進�步得到證實。

易長觀世音�首�臂,手持淨瓶,圖像特徵與�般的顯教觀音菩薩無異。

然而大阪觀音的寶冠中出現了大日如來,維吉尼亞和台北這兩尊大理��所造的 易長觀世音菩薩像,祂們的寶冠中更出現了密教金剛界中的五方佛,自右而左 分別為兩手作禪定印的西方阿彌陀佛,右手作觸地印的東方阿 佛(圖1C),

兩手結智拳印的大日如來(圖1D),右手作無畏印的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右手 作與願印的南方寶生如來(圖1E)。目前學界對大理��的密教有不同的看法。

根據寫經與文物的分析和研究,藍吉富指出,南詔、大理��時��的密教仍處在 雜密階段的「法術」式信仰,並未形成龐大複雜的獨立密教體系;19而張錫祿 則以為雲南大理的密教應屬瑜伽部,乃傳承漢地開元三大士善無畏、金剛智、

不空及弟子們所弘揚的正純密教。20根據了維吉尼亞、台北和大阪這三尊易長

18〔唐〕不空譯,《葉衣觀自在菩薩經》《大正藏》,第20冊,頁448中-449中。

19藍吉富,〈南詔時��佛教源流的認識與探討〉,收入《雲南大理佛教論文集》,頁167-169。

20張錫祿,《大理白族佛教密宗》(昆明:雲南�族出版社,1999),頁38-41。

(8)

觀音像冠住金剛界五方佛的特點來看,我們至少可以肯定�至��世紀時大理

��已有純密體系的佛教的流傳。

易長觀世音的信仰源流及文化背景

七世紀中葉,蒙舍詔統�了其他五個烏蠻部落,在雲南成立了南詔��。南 詔��滅亡以後,歷經大長和��、大天興��和大義寧��幾個短暫的朝代,於西元 九三七�,白族人段思平又在雲南建立了大理��,維持了近三百�的政權。南 詔和大理��雖然在時代上並不連續,不過�者的文化卻�脈相承,都與佛教有 著密切的關係。然而上文所述的大理��易長觀世音信仰,並非大理��所創,而 是從南詔文化中滋養而生的。在明清的雲南地方志書—《僰古通記淺述》21中,

發現了�則與易長觀世音像有關的記載,頗值注意。該書云:

王(指南詔��王酋隆,859-877在位)伐益州(今四川成都),得�觀音,

回至蓮花江,軍多船少,主化�大龍為橋,以濟渡之。又過江,水泛漲,主 以劍砍水斷流,軍得渡焉。凱回至��,以所得金銀錢糧寫《金剛經》�部、

(疑漏「造」字)易長觀世音像、銅鐘��,效之而寫《金剛經》,設觀音道 埸,觀音化梵僧來應供。主曰:吾欲再征伐,如何?僧曰:土廣�眾,恐難 控制。乃止。主以四方八表夷�臣服,皆感佛維持,於是建大寺八百,謂之 藍若,小寺三千,謂之伽藍,遍於雲南境中。家知戶到,皆以敬佛為首務。22

目前姑且不論這則記載中神異的色彩,但它卻透露了幾個與易長觀世音有關的 重要訊息。首先該文提到「王伐益州,得�觀音」,後來又言「凱回至��,以 所得金銀錢糧……(造)易長觀世音像」。文中雖然沒有明確說明,酋隆在攻隆在攻在攻 伐益州時所得觀音的尊號為何,可是從前後文的關係來看,這尊觀音極可能就 是他凱旋歸��後所造易長觀世音像的祖本。若然,雲南地區的易長觀世音信仰

21雲南地區早��的信史文獻不多,涉及佛教發展狀況的資料更少。《僰古通記淺述》�書 雖然成於明末清初,可是此書是依據大理��的《僰古通》演繹而成。《僰古通》是用白 文將唐、宋��間雲南地區南詔、大理��的歷史傳說和故事記錄下來,只可惜此書目前已 經不存,故雖然《僰古通記淺述》為明、清之作,可是部分資料仍可以補正史之不足。

22尤中校注,《僰古通記淺述校注》(昆明:雲南人�出版社,1988),頁79。

(9)

和圖像與成都當有很深的淵源。

實際上,上述三尊大理��易長觀世音像身上所見的交織成網、繁縟華麗的 瓔珞樣式,在邛崍石笋山23、彭山龍門寺24、夾江千佛岩25等地的唐代造像中時有 發現,邛崍、彭山和夾江都在成都方圓�百五�公里之內,這些地方的造像當 然深受成都造像的影響,足以反映成都地區的風格特徵。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

夾江千佛岩第九�龕中的左脇侍菩薩像(圖15A),雖然這尊菩薩像的面部、腹 部和右大腿部分殘損嚴重,可是從其現況觀之,仍知此像原來應頂戴高冠,胸 佩繁縟華麗的瓔珞,腰腹之際有�圓形的飾物,其下懸�長及於地的珠串,與 大理��易長觀世音的瓔珞樣式�分相似。更值注意的是,這尊菩薩像和易長觀 世音像�樣,在雙膝附近也浮雕著�尊禪定坐佛(圖15B)。

唐代,成都通南詔有南北兩道,北道南經嘉州(今四川樂山)至戎州(今 四川宜賓),取石門道,經靖州(今四川大關)、曲州(今雲南昭通)至拓東今雲南昭通)至拓東雲南昭通)至拓東

(今雲南昆明)。南道則經邛州(今四川邛崍)、雅州(今四川雅安)今四川雅安)四川雅安)、

出邛崍關,經黎州(今四川漢源縣北),渡大渡河,出清溪關,經巂州

(今四川西昌),渡瀘水,經姚州(今雲南姚安),接南詔境內的東西驛

23石笋山摩崖造像位於邛崍市區西北25公里的大同鄉景溝村,在該造像中發現唐大曆�

�(767)的題記,從風格上來看,應是中、晚唐時��的作品。該地造像中身佩繁縟瓔 珞的菩薩像參見Angela Falco Howard,“Tang Buddhist Sculpture of Sichuan: Unknown and Forgotten,"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 no. 60 (1988), Plate 142;

李巳生主編,《中��美術全集.雕塑編12.四川石窟雕塑》(北京:人�美術出版社,

1988),圖85、90。

24圖見李巳生主編,《中��美術全集.雕塑編12.四川石窟雕塑》,圖91。

25千佛岩摩崖造像位於夾江縣城西2.5公里處,根據調查資料,千佛岩有唐先天元�(712)、

開元��七�(739)、開元�間(714-741)、大曆���(776)、會昌��(842)、大 中���(856)等�號的銘刻題記。學者的研究指出,夾江千佛岩摩崖造像的�代 下限應在會昌�間。相關資料參見曹恒鈞,〈四川夾江千佛岩造像〉《文物參考資料》

1958�4��,頁31;王熙祥�4��,頁31;王熙祥4��,頁31;王熙祥��,頁31;王熙祥,頁31;王熙祥、曹德仁,〈四川夾江千佛岩摩崖造像〉《文物》1992�2��,�2��,2��,��, 頁58-66;Henrik H Sorensen,“Sulptures at the Thousand Buddhas Cliff in Jiajiang, Sichuan Province,"Oriental Art, vol. 43, no. 1 (Spring 1997), pp. 37-48. 該地造像中身佩繁縟瓔珞 的菩薩像參見Angela Falco Howard,“Tang Buddhist Sculpture of Sichuan: Unknown and Forgotten,"Plates 101, 102.

(10)

26參見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四卷.山劍滇黔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 所,1986),頁1179-1284。

27參見《新唐書》卷���〈南蠻傳中〉(北京:中華書局,1974),頁6286。

28雖然〈南詔圖傳.文字卷〉卷末書有中興��的款書,但從其字體觀之,當為後代的傳 抄本。該卷的圖版見李霖璨,《南詔大理��新資料的綜合研究》,頁140-150。

道。26而上文所述的邛崍乃南道的重鎮,彭山是北道的必經之地,而夾江又與北 道重鎮眉州(今四川眉山)有大道相連。上文已經指出,易長觀世音像與成都附 近的邛崍、彭山和夾江造像的瓔珞樣式有不少相似之處,因而推測,南詔王酋 隆攻伐益州時,在成都附近所得觀音像,極可能就是酋隆凱旋歸��後所造易長攻伐益州時,在成都附近所得觀音像,極可能就是酋隆凱旋歸��後所造易長隆凱旋歸��後所造易長凱旋歸��後所造易長 觀世音像的祖本。

根據《僰古通記淺述》的引文,南詔��第��代主酋隆不但造易長觀世音 像,「並設觀音道場」。雖然此文並沒有明確說明酋隆所設的觀音道場是否就 是易長觀世音道場?不過從前後文的關係來看,我們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假 設酋隆所設的的確是易長觀世音道場,那麼酋隆應該是第�位在南詔推動易長隆應該是第�位在南詔推動易長應該是第�位在南詔推動易長 觀世音信仰的人物。《新唐書》〈南蠻傳〉記載,酋隆寇蜀之事發生於咸通�隆寇蜀之事發生於咸通�寇蜀之事發生於咸通�

�(869),27由此推斷,南詔��易長觀世音信仰的流傳當不會早於九世紀的七Ο

�代。

在南詔流傳的佛教信仰中,最具地方特色的當屬阿嵯耶觀世音。藤井有鄰 館所藏的〈南詔圖傳.文字卷〉(卷末書有中興��〔898〕的�款〔898〕的�款898〕的�款〕的�款的�款28)詳細記 述了阿嵯耶觀世音在南詔七次渡化人�的故事。此卷的〈第�化〉言道:

又於興宗王(674-712在位)之時,先出�士,號曰各郡矣,著錦服,披虎 皮,手把白旗,教以用兵。次出�士,號曰羅傍,著錦衣。此�士共佐興宗 王統治��政。其羅傍遇梵僧以乞書,教即封�之書也。(下註:其�士表文 武)後有天兵��騎來助興宗王,……從此兵強��盛,闢土開疆,亦即阿嵯 耶之化也。

興宗王時觀音化現為梵僧,到雲南行化,在他的協助下,南詔得以��勢強盛,

獨霸西南。因此,南詔和大理��人�遂稱此梵僧為「梵僧觀世音」或「建��觀 世音」,而祂的本尊則被稱作「真身觀世音」或「阿嵯耶觀世音」。易長觀世

(11)

29姜懷英.邱宣充,《大理崇聖寺三塔》,頁74,圖版109。

30「冠姓雙名制」又稱「冠姓三字名」,有關雲南的「冠姓三字名」研究,參見楊政業,

〈大理白族地區的“冠姓三字名"《雲南�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3���3��3����

(1994�9月),頁50-53。

31〔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收錄於方��瑜主編,《雲南史料叢刊》(昆明:雲南大學 出版社,1998),第�卷,頁232。

32大理��盛德四�(1179)敬造石寶山獅子關區的梵僧像上有楊天王秀的題名,參見張錫 祿,《大理白族佛教密宗》,頁164。

33大理市博物館,〈大理市收集的四方大理��末��的碑刻〉《考古》1987�9��,頁791。�9��,頁791。9��,頁791。��,頁791。,頁791。

34李霖燦,《南詔大理��新資料的綜合研究》,頁26、圖版貳-G。

35大理市博物館,〈大理市收集的四方大理��末��的碑刻〉,頁791。

音信仰傳入南詔以後,又與這個信仰結合,因此《僰古通記淺述》稱,酋隆在隆在在 設(易長)觀音道場時,「觀音化梵僧來應供」。同時,在大理崇聖寺千尋塔 出土的文物裡,也發現了�尊大理��的木雕真身觀世音像(圖16),該像正面 朱書「易長真身」,29由此可見,南詔、大理��時,易長觀世音和梵僧觀音�

樣,都被視為真身觀世音菩薩的化現。

自漢迄明,雲南大理地區即採特殊的「冠姓雙名制」。30大理��時,取名字 時大量採用佛號,如李觀音得、張般若師、31李楊天王秀、32李大日賢33等,當 然「易長」也在考慮之列。目前除了大理��第�七世主段政興(1148-1172在位)

又稱段易長外,在雲南發現的古文物與文獻裡還可以找到�些在名字中夾有

「易長」佛號的例子。例如,美��聖地牙哥美術館(The Fine Arts Gallery of San地牙哥美術館(The Fine Arts Gallery of San哥美術館(The Fine Arts Gallery of San Diego)收藏著�件大理��的觀音像(圖12),此像背後有�則造像記云:「皇 帝( )信段政興資為太子段易長生、段易長興等造記。願祿筭塵沙為喻,保 慶千春,孫嗣天地標機,相承萬世。」34文中的段易長興就是大理��第�八世 主段智興(1172-1200在位),段易長生為段智興的兄弟。此外,在諫議大夫敕 賜大師楊俊升撰〈大理��故高姬墓銘〉中,也載述著高姬為「天下相��高妙音 護之女,母建德皇女段易長順,翰林郎李大日賢之內寢也。」35從「建德皇女」

�詞看來,高姬的母親段易長順就是大理��主段政興的女兒。有趣的是,目前 所發現夾有「易長」佛號的人物皆為大理��的皇室成員。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 人物均與大理��主段政興有關。段政興不但自己以「易長」為名,同時在子女 的名字裡也都夾著「易長」這個佛號,可見段政興篤信易長觀世音。此外,段智

(12)

興於利貞時��(1173-1176)敕命張勝溫所繪製的〈梵像卷〉中,也發現了�尊

「易長觀世音菩薩」像(圖14),推測段智興很可能也是易長觀世音的信徒。

由於目前筆者所收得的資料,無論是南詔��的酋隆或是大理��的段政興、

段智興都是帝君,這似乎意味著,易長觀世音信仰的發展很可能與南詔、大理

��的皇權有著密切的關係。上述三尊易長觀世音像的瓔珞中,佛三尊像的兩側 都出現了四川造像所無的雙龍裝飾,恐不是單純地在表現瓔珞的繁縟華麗。南 詔、大理��雖然與唐、宋分庭抗禮,但彼此交往頻繁,文化深受中土的影響,

因此對龍作為皇權重要象徵的觀念當不陌生。很可能在這個認識的基礎上,當 南詔��在仿製易長觀世音像時,特別融入了雙龍的圖案,作為易長觀世音與皇 權緊密結合的�個註腳。

小結

綜上所述,咸通��酋隆寇蜀時,於成都或其附近,得到易長觀世音菩薩

�尊,凱旋歸��後,不但摹造此像,同時設立道場,為南詔、大理��易長觀世 音信仰的肇端。自此以迄��世紀下半葉,易長觀世音信仰在南詔、大理��的 流傳歷久不衰,而其特別受到了皇室的重視。又因為維吉尼亞和故宮的易長觀 世音像皆頂戴金剛界五方佛冠,大阪觀音的寶冠中也出現了大日如來,這些圖 像反映南詔、大理��時��,也曾有純密的流傳。

南詔、大理��先後亙據西南六百�,可是現存的南詔、大理��信史資料有 限,又非常零散。元明以來撰述的地方志書或語焉不詳,或傳說神話雜陳,以 至於許多雲南早��的宗教、文化、以及歷史等問題,混淆不清。南詔和大理��

的考古、美術文物卻以清楚的視覺形象,忠實地記錄了當時的宗教內容、文物 制度,並具體地反映了當時歷史狀況。它們不但可以與文獻的記載相印證,更 可以彌補雲南早��史料的不足,南詔、大理文物的研究實為探討雲南早��歷史 不可或缺的�環。然而目前所存的南詔、大理��文物並不豐富,學界對〈南詔 圖傳〉與〈梵像卷〉這兩畫卷著力較多,可是對南詔、大理��佛教造像時代特 徵的探討則寥寥無幾,再加上,目前有紀�的作品不多,除了石鐘山石窟第三 窟的彌勒佛和阿彌陀佛龕有南詔天啟���(850)的紀�外,其他的紀�作品 皆集中於��世紀。在缺乏�、��世紀斷代標準作的狀況下,南詔、大理��

(13)

造像的斷代分��研究�分棘手。究竟在世界各博物館與私人收藏中,目前認為 是五代、宋的傳世作品裡,還有多少是大理��的造像,值得我們去深入發掘。深入發掘。發掘。

這些作品正確的定位將有助我們對南詔、大理佛教文化進�步的認識。

(責任編輯:黃琪惠)責任編輯:黃琪惠)

(14)
(15)

圖1A 易長觀世音菩薩立像(正面) �至��世紀 大理�� 台北��立故宮博物院藏

圖1B 易長觀世音菩薩立像(側面)  � 至��世紀 大理��  台北��立故 宮博物院藏

(16)

圖1C 易長觀世音菩薩立像

( 局 部 )   � 至 � � 世紀  大理��  台北

��立故宮博物院藏

圖1D 易長觀世音菩薩立像

( 局 部 )   � 至 � � 世紀  大理��  台北

��立故宮博物院藏

圖1E 易長觀世音菩薩立像

( 局 部 )   � 至 � � 世紀  大理��  台北

��立故宮博物院藏

(17)

圖1F 易長觀世音菩薩立像(局部) �至��世紀 大理�� 台北��立故宮博物院藏

圖1G 易長觀世音菩薩立像(局部) �至��世紀 大理�� 台北��立故宮博物院藏

(18)

圖2A 易長觀世音菩薩立 像(正面)  �世 紀   大 理 ��   美

��維吉尼亞美術館 藏 Chinese Buddhist

Bronzes, Fig. 56a

圖2B 易長觀世音菩薩立 像(側面) �世 紀 大理�� 美��

維吉尼亞美術館藏

Chinese Buddhist Bronzes, Fig. 56b

圖3 易長觀世音菩薩立像 ��

世紀  大理��  日本大阪 市立美術館藏《大阪市立美 術館藏品選集》圖173

圖4 觀音菩薩立像 �世紀 五代前、後蜀 四川大足北山佛 灣第�五三龕 《大足石刻雕塑全集.北山石窟卷》圖52

(19)

圖5 觀音菩薩立像 �世紀下半葉 北宋浙 江煙霞洞窟口右側 《中��石窟雕塑全 集10南方八省》圖25

圖6 菩薩立像 重熙七�(1038) 遼代 山 西大同下華嚴寺

圖7 觀音菩薩 永平五�(915)

五代前蜀 四川 大足北山佛灣第 五�三龕 《大足 石刻雕塑全集.

北山石窟卷》圖 35

圖8 釋迦佛立像 宋 雍熙�� (985)

日本京都清涼寺 藏 《釋迦信仰

清涼寺》圖40

(20)

圖9 梵僧觀音三尊像 九世紀 南詔�� 美

��波士頓美術館藏 Der Goldschatz der

Drei Pagoden, Abb. 47

圖10 觀音菩薩 ��世紀 大理�� 劍川 石鐘山石窟第七窟 作者自攝

圖11 觀音菩薩立像 ��世紀 大理�� 大 理崇聖寺千尋塔出土 雲南省博物館 藏 作者自攝

圖12 真身觀世音菩薩立像 段政興時��

(1147-1172)  大理��  美��聖地 牙哥美術館藏 《南詔大理��新資料

(21)

圖13 觀音菩薩立像 ��世紀 大理��

大理崇聖寺千尋塔出土雲南省博物 館藏

圖14 易長觀世音菩薩 張 勝 溫 畫 〈 梵 像 卷 〉

(局部) 利貞時��(1173-1176) 大理��

台北��立故宮博物院藏《南詔大理��新資料 的綜合研究》頁111

(22)

圖16 易長真身觀世音菩薩 ��世紀 大理�� 

大理崇聖寺千尋塔出土 雲南省博物館藏Der

Goldschatz der Drei Pagoden, Kat. Nr. 59

圖15B 觀音菩薩立像(局部) 唐代  四川夾江千佛岩第九�龕 作者 自攝

圖15A 觀音菩薩立像 唐代 四川夾江 千佛岩第九�龕 作者自攝

(23)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態度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培養創意 發展音樂 培養評賞音樂 認識音樂 及想像力 技能與過程 的能力 的情境. 價值觀 與

135-141; GRETIL - Göttingen Register of Electronic Texts in Indian Languages: (http://gretil.sub.uni- goettingen.de/gretil/1_sanskr/4_rellit/buddh/psp_4u.htm) 英 譯 本 : Edward

Scriptures and images of the Eleven-headed Guanyin (Ekā daś a-mukha) appeared earliest in the Esoteric system of Avalokiteś vara faith.. At the end of seventh century C.E., under

希有校量功德經 (六紙)   右三經同卷 清淨觀世音普賢陀羅尼經 (五紙). 八曼荼羅經 (一名師子慧菩薩所問經)

  師子步雷音菩薩曰。仁者當知。其斯事者非下才行。則為正士之所建造。其正士

蔽此日月使無光明。正使神妙釋梵四王。所有威光悉不復現。如來至真難測之光。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