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4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礦業轉型觀光產業發展之策略研究 --以猴硐地區為例

Mining restructuring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 A case study in Hou-tong

系 所 別: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505006 葉倩怡

指導教授:胡太山 副教授

中華民國 九十八 年 七 月

(2)

校所名稱: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班

論文題目:礦業轉型觀光發展之策略研究—以猴硐地區為例 畢業時間:2009 年(九十七年度第二學期碩士論文摘要)

研究生姓名:葉倩怡 指導教授:胡太山 副教 授

論文摘要:

礦業產業在台灣早期的經濟發展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但在大量開採下,導致 礦產資源竭盡,加上礦災頻傳,許多礦業公司紛紛宣佈關閉,礦業產業也因而停滯。隨 著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傳統產業的轉型是必然的。目前台灣傳統產業的轉型 大多是與觀光產業相結合,政府也極力推動其觀光之發展。而礦業產業轉型為觀光發 展,國內外學者抱持著贊成的看法,認為礦產雖然是一種耗竭性資源,但礦區觀光卻可 以使此有限的資源化為無窮的資產,拓展礦區遊覽觀光必能為當地經濟、產業帶來幫 助。另外台灣礦業不僅在經濟上有貢獻,在本土文化層面佔有極重要地位,部分與地方 區域發展密切整合,如能妥為規劃加以整合,正可提供最佳觀光遊憩資源。因此將藉由 國內外相關文獻、案例及實地調查的分析,去探討礦業轉型觀光發展的策略及居民的態 度是否影響礦業觀光的發展。

目前國內關於礦業觀光的實案不少,但這些地區的觀光發展在早期並未做完善規 劃,使得地區中經濟發展不均,對觀光品質造成影響,加上過度開發而破壞了許多自然 生態或對居民造成困擾;而瑞芳鎮猴硐地區鄰近金九、平溪地區,但在礦產沒落後其發 展不如金九地區來的興盛,也因此保留許多未受破壞的礦業遺址。近年來當地居民希望 能增進此區的發展,故藉此研究來研擬出適合猴硐地區礦業觀光發展的策略。

本研究中以瑞芳猴硐地區礦業為例,從猴硐礦業的背景,分析其概況與發展條件,

設計居民及專家問卷,由此問卷結果來擬定猴硐地區發展策略,預期達到「透過轉型發 展的方式,振興地方產業文化,活化地方經濟與發展」、「保護自然生態與景觀資源,使 猴硐地區達到永續發展的目標」以及「結合金九、平溪地區礦業特色,建構臺灣北部礦 業文化、休閒生態的旅遊勝地」等三項預期目標。最後藉由發展目標和策略相互結合修 正,將猴硐地區未來之發展目標與策略歸納為「休閒觀光」、「社區」與「生態教育」三 大方向,使猴硐地區不僅在經濟發展方面有所受益,更能提供休閒生活、文化教育等資 源。最後透過猴硐地區個案研究之成果,提供給台灣其他地方產業發展策略研擬之模 式,使各地方之產業發展,能符合需求性,使地方產業能永續經營。

【關鍵詞】:礦業轉型、觀光發展、居民態度、適宜性分析、猴硐

(3)
(4)

Mining restructuring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development strategy A case study in Hou-tong

Student: Chiann-Yi Ye Adviser: Tai-Shan Hu

Chung Hu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hesis

Abstract

The industry of mining industry is playing a quite important role in the early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aiwan, but under exploiting in a large amount, cause the mineral resources to be exhausted, in addition, the ore calamity keeps pouring in, a lot of companies of mining industry claim to close one after another, so the industry of mining industry stays cool too. As Taiwan joins WTO ( WTO) ,The trans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is inevitable. Transition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of Taiwan is mostly combining with tour industry at present, the government does one's utmos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ts one that visits too. And the mining industry makes the transition and develops in order to visit,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cholar clasps the view of agreeing, think though the mineral products are a kind of exhaustion resource, the mining area can make this limited resource turn infinite assets to visit, expanding the mining area sightseeing can bring help for local economy, industry. Not merely there is contribution economically in the mining industry of Taiwan in addition, occupy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position on the culture aspect of native country, some develop and combine with the local area closely, if can combine properly for planning, can offer and visit rest resources and swim. So with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nalysis of relevant documents, the case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is it probe into mining industry is it visit tactics and residents' attitude of development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which the mining industry visited to make the transition to go.

Our country much about real case that mining industry visit at present, but area these is it perfect planning to make in early days to develop to visit, mak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rea uneven, cause influence on tour quality, in addition, whether overexploitation has destroyed a lot of natural ecology or causes perplexing to residents; And Ruei Fang Twon Hou-tong cave area near Jin-Jiou, Ping-shi stream area, lag behind development their not so good as Jin-Jiou prosperity that district come in mineral products, keep a lot of site of mining industry not destroyed s too. Local in recent years is it can promote development of district this to hope, make use of research this is it suit Hou-tong area mining

(5)

industry visit tactics of development to draw up to grind to come.

Take regional mining industry of Ruei Fang Twon Hou-tong as an example in this research, from the background of Hou-tong mining industry, overview its and develop terms, design resident and expert questionnaire, therefore questionnaire result is it draft Hou-tong district development tactics to come, expected to

reach "development way through making the transition, revitalize local industry's culture, activate the local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protect the natural ecology and view resource, make Hou-tong area is it continue“ and “ goal of development combine Jin-Jiou, Ping-shi stream district characteristic of mining industry forever to reach, it build construct Taiwan north the mining industry cultures, recreation ecological tourist attraction" of three items. Mutually combine and revise with development goal and tactics finally, sum up to in order that “recreation is visited", “ the community", “the ecology is educated"

the Hou-tong future development goal and tactics of cave area with three general orientations that, make Hou-tong area not merely benefited to some extent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offer such resources as recreation, culture and education, etc. even more. Through the achievement of monkey's case study of cave district finally, offer other local industry's development tactics in Taiwan to grind the way to draft, make every industry development of place, can accord with demand, is it deal in continuously forever to enable local industry.

Keyword:Mining restructuring、Tourism development、Residents attitude、Suitability Analysis、

Hou-ton

(6)

目錄

圖目錄 ... V

 

表目錄 ... VI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 2 

第三節  研究內容 ...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 6 

第二章 文獻回顧 ... 9

 

第一節  礦業產業相關理論 ... 9 

第二節  觀光發展相關理論 ... 18 

第三節  策略規劃相關理論 ...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 42

 

第一節  研究架構擬定 ... 42 

第二節  研究分析方法 ... 43 

第三節  研究調查計畫 ... 53 

第四節  研究假說 ... 53 

第四章 研究地區調查與分析 ... 55

 

第一節  台灣煤礦產業發展之歷程 ... 55 

第二節  猴硐地區發展分析 ... 57 

第三節  猴硐地區之課題 ... 65 

第四節  猴硐地區問卷調查分析 ... 66 

第五節  小結 ... 73 

第五章 結果分析與礦業觀光策略研擬 ... 75

 

第一節  策略架構建立 ... 75 

第二節  問卷調查結果分析 ... 79 

第三節  小結 ... 8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 85

 

第一節  結論 ... 85 

(7)

第二節  建議 ... 86 

參考文獻 ... 89

 

附錄一:瑞芳鎮發展概況 ... 97

 

附錄二:猴硐地區三里居民數 ... 107

 

附錄三:專家名單 ... 109

 

附錄四:居民問卷 ... 111

 

附錄五:模糊德爾菲專家問卷 ... 113

 

附錄六:階層層級分析專家問卷 ... 121

 

附錄七:猴硐地區基本調查表 ... 131

 

(8)

圖目錄

圖 1- 1 研究時間範圍圖 ... 3 

圖 1- 2 瑞芳鎮猴硐地區位置圖 ... 4 

圖 1- 3 研究流程 ... 7

圖 2- 1 土地再利用計畫發展 ... 10 

圖 2- 2 觀光運作系統五要素 ... 19 

圖 2- 3 觀光政策模式 ... 21 

圖 2- 4 觀光政策、策略研擬和執行的程式 ... 22 

圖 2- 5 永續觀光發展策略、工具與準則 ... 24 

圖 2- 6 永續觀光系統分析 ... 25 

圖 2- 7 環境共生思想再生價值發展趨勢 ... 26 

圖 2- 8 環境共生概念圖 ... 26 

圖 2- 9 遊憩活動對戶外遊憩區環境因素衝擊之關係圖 ... 27 

圖 2- 10 觀光環境管理模式 ... 28 

圖 2- 11 觀光、環境與社區之關係 ... 32 

圖 2- 12 產業結構發展體系圖 ... 34

圖 3- 1 實證研究架構圖 ... 42 

圖 3- 2 傳統德爾菲示意圖 ... 44 

圖 3- 3 平均數一般化模式示意圖 ... 46 

圖 3- 4 決策群體共識三角模糊函數圖 ... 47 

圖 3- 5 三角模糊函數圖 ... 48 

圖 3- 6 AHP 層級關係圖 ... 50 

圖 3- 7 AHP 成對比較矩陣圖 ... 51 

圖 3- 8 AHP 法操作流程圖 ... 52

圖 4- 1 煤礦發展時間 ... 55 

圖 4- 2 猴硐地區平均雨量與氣溫 ... 59 

圖 4- 3 猴硐地區三里居民數比較圖 ... 61 

圖 4- 4 猴硐地區特色資源圖 ... 64

圖 5- 1 策略架構體系 ... 78 

圖 5- 2 策略因素三角模糊函數圖 ... 79 

(9)

表目錄

表 2- 1 土地再造計畫 ... 10 

表 2- 2 廢棄地再發展策略 ... 11 

表 2- 3 礦區更生復育理論 ... 11 

表 2- 4 國內外礦業觀光案例比較表 ... 17 

表 2- 5 觀光面向觀點定義 ... 19 

表 2- 6 中外學者對觀光定義的比較 ... 20 

表 2- 7 多元化策略與措施 ... 21 

表 2- 8 觀光環境的衝擊 ... 27 

表 2- 9 中外學者對生態觀光定義 ... 29 

表 2- 10 中外學者對生態觀光定義(續) ... 30 

表 2- 11 中外學者對生態觀光定義(續) ... 31 

表 2- 12 產業相關定義 ... 33 

表 2- 13 產業轉型相關定義 ... 35 

表 2- 14 屏東縣黑鮪魚文化觀光季相關效益 ... 36 

表 2- 15 策略規劃之定義 ... 38 

表 2- 16 策略規劃之本質分析 ... 39 

表 2- 17 SWOT 矩陣分析配對原則 ... 40 

表 2- 18 SWOT 分析法與問卷調查法之比較表 ... 41

表 3- 1 AHP 法評估尺度意義及說明 ... 49

表 4- 1 猴硐地區命名時間表 ... 58 

表 4- 2 猴硐地區動植物種類表 ... 60 

表 4- 3 猴硐地區特色資源一覽表 ... 62 

表 4- 4 居民年齡分布表 ... 67 

表 4- 5 居民居住年限分布表 ... 67 

表 4- 6 土地及建物所有權分布表 ... 68 

表 4- 7 店家數統計表 ... 68 

表 4- 8 店家平假日收入統計表 ... 69 

表 4- 9 經濟助益統計表 ... 69 

表 4- 10 工作機會統計表 ... 70 

表 4- 11 參與社區活動統計表 ... 70 

表 4- 12 社區投入觀光工作統計表 ... 71 

表 4- 13 居民參加觀光導覽課程統計表 ... 71 

表 4- 14 願意共同配合維護景觀統計表 ... 71 

表 4- 15 願意支持觀光發展統計表 ... 72 

表 4- 16 介紹當地資源統計表 ... 72 

表 4- 17 當地文化與教育結合統計表 ... 73 

表 4- 18 礦業地區串聯為礦業園區統計表 ... 73 

表 4- 19 園區可帶來更多效益統計表 ... 73

表 5- 1 策略因素之三角模糊函數表 ... 79 

表 5- 2 篩選策略因素準則表 ... 80 

表 5- 3 專家問卷整體權重彙整表 ... 81 

表 5- 4 研究假說驗證 ... 84 

(10)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礦業產業在台灣早期的經濟發展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雖然台灣礦產量並不豐 富,但對台灣的工業影響很深,舉凡能源、建材等,對早期開發具有相當大的幫助。而 礦產多是集中在北部、東部地區,且北部地區的礦產種類較其他地區來得多,在日據末,

日本政府將採礦開放給民間經營,但大量開採下後,導致礦產資源竭盡,加上礦災頻傳 之下,許多礦業公司紛紛宣佈關閉,礦業產業也因此而停滯。

隨著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傳統產業的轉型是必然的。目前台灣傳統產業 的轉型大多是與觀光產業相結合,政府也極力推動其觀光的發展。經濟部商業司在民國 84 年開始推動「魅力商圈」的計畫,鼓勵了許多傳統產業轉型再發展的地區。因此有相 當多探討傳統產業轉型策略及研究的相關文獻(劉興台,2002;吳易蓮,2000),將傳 統產業發展為觀光產業的研究也不在少數;而礦業轉型的相關文獻,在國內外皆有在探 討,也有實際的案例可參考(金九、平溪地區,德國魯爾區等)。且礦業觀光發展,國 內外學者抱持著贊成的看法(余炳盛等,2005;曾保忠等,2001)。因此將藉由國內外 相關文獻、案例的分析及實地調查的結果,去思考礦業轉型觀光發展的策略及居民的態 度是否會受影響。

在國內關於礦業轉型為觀光發展中最著名的則是金九及平溪地區,這些地區因觀光 的發展使得當地經濟回升,居民也有不錯的生活發展。但反觀這些地區,雖然已有不錯 的發展,但卻缺乏完整的規劃,顯得相當淩亂,對觀光品質有嚴重的影響。

臺北縣瑞芳鎮猴硐地區介於金九及平溪地區之間,在礦業盛行時期,也是相當著名 的礦區。但在礦業沒落後,其發展卻不如金九地區興盛,卻也因轉型發展較慢而保留了 相當完善的礦業遺址及自然景觀。近年來政府單位在此規劃了猴硐煤礦生活園區,以增 進此區的發展,因此將此區作為研究對象,去研擬礦業轉型觀光發展的策略可提供規劃 單位做為參考。

二、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的動機,地方產業的再生與振興除受到社會、經濟等層面影響外,發展策 略的導向亦影響其興衰與否。因此,本研究將「如何建構具觀光導向之礦業產業發展策 略」為主要的問題面向,試藉由觀光理念為出發點,瞭解礦業地區的特性、需求與趨勢,

續而透過地區觀光理念與策略規劃的結合,並以個案為例,建構一符合社會需求的策略

(11)

研擬制度。

綜理上述,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1. 透過產業轉型與觀光理念導入,使礦業產業發展策略合乎社會的需求,以提升觀光 產業之經濟效益。

2. 試瞭解礦業產業的結構及組成,配合地方自發性活動,重塑地方意識,以凝聚當地 居民之向心力。

3. 以瑞芳鎮猴硐地區為例,透過內外部環境資源分析,瞭解猴硐地區之發展條件,研 擬該地區最適宜之觀光發展策略。

4. 藉由猴硐地區觀光發展之策略,促進該地區觀光,並與金九及平溪礦業地區串聯,

建構北部礦業觀光園區。

第二節 研究範圍

本研究將以礦業發展時間及空間為研究範圍。

一、時間範圍

台灣煤礦業的發展,自一千一百餘年前的凱達文化期開始,但大多是以小規模土法 開採;清光緒年間的礦業發展大多是私人開採,且大多是小型礦區,並未大量開採。到 了日據時期,日本政府大量開採,此時是礦業最興盛時期,到 1945 年日本政府撤台後,

將煤礦開採權轉移民間,此時因礦業發財的礦工比比皆是;到了 1970 年礦產逐漸竭盡,

有些礦區已停止開採,一直到了 1980 年時期,礦業停止了,此時許多人口皆紛紛外移 尋找新的工作謀生,礦業也走進了歷史,成為老礦工的記憶。自從 1990 年台灣觀光業 的興起,帶動了經濟,部分礦區轉變成為觀光勝地,至今仍蓬勃發展,吸引許多遊客參 觀造訪;而猴硐地區在這期間仍尚未轉型發展。因此將會針對猴硐地區礦業沒落後至今 的時間點,其定為 1980-2008 年作為本研究之時間範圍(如圖 1-1 所示)。

(12)

圖 1- 1 研究時間範圍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空間範圍

瑞芳鎮位於臺北縣東北部,其地理位置如圖 1-2 所示。在早期擁有了豐富的礦產資 源,主要以礦業做為其經濟產業,直至礦產資源竭盡以及國外大量進口能源,始至礦業 逐漸沒落,瑞芳鎮盛況不再。近年來,由於電影廣告的推廣,讓瑞芳的經濟又再次活絡 起來,其中以「九份」的產業轉型最為顯著,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帶動瑞芳鎮整 體地方經濟蓬勃發展,也讓礦業產業的觀光發展邁向另一個世紀。

但九份早期並未做完善的觀光發展策略,使得現今九份觀光已達到飽合之狀態,觀 光評價有所損益。而位於九份南邊的猴硐地區,早期是個煤礦聚落,礦業沒落後此區域 並未有新的經濟發展,近年來,當地居民想重新活絡此地區之發展。因此,本研究將以 猴硐地區包含弓橋里、猴硐里、光復里及碩仁里作為主要之研究範圍,藉此地區來研擬 一完善之發展策略,但考量觀光發展會受週邊條件之影響,故以瑞芳鎮作為本個案研究 之影響範圍,針對其整體現況之自然、人文、經濟資源進行調查,以輔猴硐地區觀光發 展策略之研擬。

礦業開始興盛 礦業全盛時期 礦業逐漸衰退 礦業停止開採 觀光產業興起 觀光產業蓬勃發展

1895 1945 1970 1980 1990 2008

礦業經營時期

人口外流時期

觀光發展時期

研究時間範圍

(13)

圖 1- 2 瑞芳鎮猴硐地區位置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14)

第三節 研究內容

本研究之內容共分六章,各章的內容簡述如下:

(一)緒論

旨在說明本研究之動機、目的、範圍、內容、方法與流程,並概略介紹研究方向、

研究性質描述。

(二)文獻回顧

首先藉由探討學者相關研究,並據此為基礎以檢視本研究之可行性或藉此發現問 題。其次依據本研究之目的,從相關文獻中檢視本研究欲探討之主題及其相關概念與理

論基礎。本研究之文獻與相關理論包括「礦業產業理論」、「觀光發展理論」以及「策略 規劃理論」等三個面向。

(三)研究方法與設計

針對本研究之整體架構及實施方法、操作步驟進行研擬與說明,並設計居民及專家 問卷,以敘述統計及模糊德爾菲法等分析方法進行說明。

(四)研究地區現況調查與分析

本研究以瑞芳鎮猴硐地區為研究案例,透過實地調查訪談、資料蒐集以及問卷調查 等方式瞭解地方發展歷程、環境資源特色、課題及居民建議。

(五)猴硐地區觀光發展策略研擬

彙整分析實地調查、文獻資料蒐集做為研擬居民及專家問卷之依據,透過問卷方式 建構礦業觀光發展目標經由模糊德爾菲法統計後,最後藉由層級分析研擬礦業觀光發展 策略。

(六)結論與建議

將研究結果作總結論述,針對研究方法及礦業觀光發展策略後續執行提出建議,以 供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1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所使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研究法、實地調查及問卷調查。首先藉由國內外相 關文獻及案例瞭解礦業轉型後的發展型態;進入田野調查部分,透過實地調查及問卷,

對照文獻中的理論,瞭解猴硐地區礦業轉型的發展流程及策略。

(一)文獻研究法

文獻探討是將與研究問題有關之文獻,做有系統之蒐集、鑑定、歸納與統整;更貼 切地說是把與研究問題有關的文獻,予以探討或評述、綜合與摘述(王文科,2001)。 可藉由文獻回顧的方式,瞭解各項理論、課題的過去背景與現在發展狀況,進而利於訪 談、觀察、調查等各種研究的進行,提高研究的效率與準確性。

藉由國內外相關文獻之專著、期刊論文及研究報告等進行內容分析。本研究之文獻 蒐集主要方向為「礦業產業理論」、「觀光發展理論」及「策略規劃理論」等相關資料,

以作為研究之理論基礎。

本研究主要蒐集有關礦業及觀光發展的相關文獻及資料,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並 針對研究區域做相關的歷史蒐集,整合其發展的過程。透過文獻的整理去評估研究區域 的可行性,針對其可行性去做更深一步的探討。

(二)田野調查

實地探訪猴硐地區,以調查、訪談、觀察與親身體驗等方式,有助於深入瞭解當地 社會環境、歷史、文化及居民生活方式的相互關係,以供後續分析環境資源及未來發展 方向與課題。

(三)問卷調查法

本研究問卷部分將分成居民問卷及專家問卷調查,主要以輔助研究個案發展目標與 影響發展條件之確立,以達到策略規劃中多方參與之過程,使得研究結果更為客觀。專 家問卷之訪問對象包括政府單位(5 人)、地方領袖(3 人)、學界(4 人)及產界(1 人),

共計 13 人,其背景涵蓋產業轉型、觀光休閒、礦業等領域。

(16)

二、研究流程

圖 1- 3 研究流程

文獻回顧研究內容研究設計結論建議

第二次專家 問卷調查

A.H.P 分析 建立研究架構

問卷回收資料分析

專家問卷

田野調查 研究動機與目的

相關文獻探討 研究範圍界定

礦業產業之 相關文獻

觀光發展之 相關文獻

策略規劃之 相關文獻

研究地區相 關文獻 研究方法相

關文獻

猴硐地區礦業觀光因素篩選

結論與建議

猴硐地區觀光發展策略優先順序

結果分析 居民問卷

(17)
(18)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礦業產業相關理論

一、礦業產業相關定義

礦,於康熙字典所釋義為:<<周禮․地官․卝(ㄍㄨㄢˋ)人․注>> “卝(ㄍㄨ ㄢˋ)之言礦也,金玉未成器曰礦";而早期台灣將“礦"這字寫成“鑛",其字義為:

鐵也。又名金璞也。台灣礦產有金屬礦及非金屬礦,例如金九地區所產的則為金屬礦

(金、銅),而平溪、花蓮地區所產的則是非金屬礦(煤、石礦)。

而在此章節所要解釋之礦,主要以煤礦為主。煤:石炭曰煤。<<正字通>>“石炭,

即今西北所燒之煤";煤的顏色黝黑,似石頭,古稱為石涅、石墨、石炭、烏金石、黑 丹等,早期其用途為:裝飾-煤玉(屬特殊品種);燃料-木炭、柴薪缺乏處,常以煤取 暖;冶金-先用煤煉焦,用焦冶鐵(邱雯雯,1986)。

由於本研究地區主要是以煤礦作為其早期經濟的發展,而今將轉型為觀光勢必會針 對煤礦對此地區的重要性及獨特性作為探討研究。

二、礦業轉型相關理論

(一)礦區再生利用

礦產資源之開發與再利用,對於經濟、文化、人類生活品質之提升,有莫大的貢獻 與助益,但在開發與利用過程中,難免對自然、環境、地形、地貌有所改變。台灣平地 少山坡地居多,蘊藏豐富礦產資源,隨著生活品質提升及工業迅速發展,亦使礦業蓬勃 發展;而礦產開發後,應立即與以復育綠化恢復景觀,雖地貌已有改變,但有規劃性開 發地貌可較先前更美觀;更可增加有限土地之利用。一般在進行礦區的土地整復時,主 要工作包含以下幾項(許玲玉,2002):

1.土地再造利用計畫

規劃土地再造利用,可分為三個階段:(1)礦區開發前確立土地最終型式。(2)礦區 開發作業中。(3)礦區停採之後土地再利用的規劃設計。特別是停採礦區在經過復育計 畫後,其成果可達到土地最終利用(土地再造利用),土地再造利用可分為「柔性(soft)

最終利用」與「剛性(hard)最終利用」兩大類(如表 2-1 所示):

(1).柔性最終利用:需要不同程度的生態工法(bioengineering)與生態系統重建、植 物是最終利用主要構成要素(component),柔性最終利用可細分成生產性(productive)

及遊憩為主(amenity)最終利用。

(2).剛性最終利用:具有高度的工程內容,除了人類、生物(commensals)及寄生物之

(19)

外,構成要素中缺乏其他種類生物,如:工業設施、房屋、道路及公共建設的大廈。

土地是一種重複性的資源,透過多重選擇、廢棄地也可重複使用成為一種資源,若 是能付諸行動進行再利用計畫,則土地可恢復使用或進行其他利用(如圖 2-1 所示), 如林業發展、自然保育及遊憩等(HMSO,1986)。

而土地再利用發展有著無限的可能性,無論是在短期或長期策略中,機會是無限的 例如:都市中的廢棄地可回歸成住宅區;已綠化的礦地成為自然保育地;化工業變成高 爾夫球場;煤礦地化身成為森林,多多配合地方的尚未計劃,皆可將腐朽轉化為神奇(如 表 2-2 所示)。

而礦區土地再利用,是必須符合社會性效益,站在公眾利益的立場上,開發者必須 發展出一套具有良好規劃,並能提升土地價值的方案,顯示更生復育所強調的「積極性 的抉擇」,如表 2-3 所示(張馨文、李少甫,2001)。

整體景觀規劃最主要目的,是希望採礦完後的土地再利用能將採礦跡地重建成一個 與四周景觀調和的基地,並希望減少採礦作業期間對視覺及環境造成的衝擊(許玲玉,

2002)。

表 2- 1 土地再造計畫

土 地 再 造 計 畫

柔性

生產性:耕作農業(arable agriculture)、牧草地農業(grassland

agriculture)、林業能源栽培業(energy plantations)、溫室作物與園藝。

遊憩為主:農村公園、自然保留區、教育園區、露營地、都市公園、高爾夫球場 即屬於剛性最終利用發展的景觀地區,皆具有不同程度的保育價值。

剛性 工業設施、蓄水池、房屋、遊樂場、道路、停車場、商業大樓、公共建設大廈。

資料來源:許玲玉,2002

圖 2- 1 土地再利用計畫發展

資料來源:張馨文、李少甫,2001

(20)

表 2- 2 廢棄地再發展策略

廢棄地再利用發展策略 短期 廢棄物處理場、停車場、倉儲區、綠地。

長期

A.生產性:耕種用地、牧場用地、森林、能源性植栽、溫室農作物、小規模的園 藝計畫。

B.大眾設施:國家公園、野生生態區、自然保育區、林業設施、水上運動園區、

運動公園、露營休閒活動、高爾夫球場、都市公園、步道。

C.開發:工業、商業發展、住宅、機關建築用地、遊樂場所、道路、倉儲區、湖 區。

資料來源:HMSO,1986

表 2- 3 礦區更生復育理論

(1)計劃 (2)概念性決策 (3)結果 (4)積極性抉擇 (5)預期成果

理論

( 一 )

景觀復育計劃

(Reclamation Plan)

地貌復原 造林綠化 生態重建

全新之水土保持 農林用地

自然生態教室

所有的決策,必 須本著公眾利益 為出發點。

就景觀復育及再 利用兩者中取得 比例上的平衡 點,即權重上的 分配決定。

就公眾利益而 言,未來相關決 策將是普羅大眾 的生活所需。

( 案例 )

美國田納西東 部在七十年代 間停止煤礦開 採。

經過一連串的規 劃後,礦地所呈 現出既安全又能 表現自然美態的 復育計畫。

就土地成本而言 放棄了經濟層面 上的回收價值。

適度開發,並復 育一部份區域成 為兼具經濟價值 及景觀效益之土 地。

理論

( 二 )

再利用計劃

(After Mining Uses)

均勻發展 大眾用途 經濟導向

變更用途及分配 工商業用途 住宅及休憩用途

按土地適宜性 (地形、地質、坡 度規模)方面嚴 格考慮。

運用周邊地區性 特色,將之納入 相關發展計劃的 內容。

經過篩選後的利 用計畫,將能無 形中提升土地的 附加價值。

運用地方特色的 作用在於爭取地 方上對計畫的認 同感。

( 案例 )

美國維吉尼亞 西部礦區山 頂,經過復育 規劃後所修 復。

面積達 92 公頃,

並於 1995 年開幕 成立之維吉尼亞 州立公共設施。

就保育觀點而 言,是再一步造 成景觀環境的衝 擊。

資料來源:Dietrich,1992

(21)

2.礦區的綠化和整復

礦區綠化就是所謂的「綠化工程」或「生態綠化」,在此綠化工程應包含(水土保 持及生態系復原)兩方面的工作層次。過去工程主要講求安全性、耐久性,失去了環境 最佳的狀態,如此傳統工法必須調整或改良,有關礦區綠化其精神為(許玲玉,2002):

(1).尊重自然、生態環境原有的多樣性。

(2).依照現存的生態條件,建設一個良好生態循環及安全的環境。

(3).創造出良好的生態網,而不只是消極的保護,更應該積極史自然環境再生,國際環 境發展機構(IIED)委託世界企業永續發展協會(WBCSD)執行採礦,礦物和永續發展 計畫(Mining, Mineral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999)其報告提出礦業永續 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礦業發展的主要潮流。

(二)礦業觀光發展

礦業是現代文明的根基,台灣早期礦業發展對於帶動地方繁榮及促進社會進步功不 可沒,由於礦場孕育許多壯麗的自然景觀,而礦業活動本身是一種重要的人文景觀資 源,因此將礦區開發與觀光遊憩相結合是極為可行的。

礦業觀光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且成果非常卓越,除了替礦產業者帶來新的契機,

也為當地政府吸引大量的國際觀光人潮。此外,正面的教育民眾對於礦場的正確知識,

珍惜地球有限的自然資源。

舉凡土地雨水域等自然環境,以及人文歷史景觀於現在或未來可提供人類從事觀光 旅遊活動、滿足其遊憩需求者均為觀光旅遊資源,台灣地區可供觀光旅遊使用之地區或 設施可分為十類:

1.都市公園綠地、2.風景區或風景特定區、3.森林遊樂區、4.海水浴場、5.高爾夫 球場、6.其他戶外遊憩區、7.國家公園、8.歷史文物古蹟、9.產業觀光區(農林漁牧或 採礦、釀酒與其他地方性、民族性的經營者)、10.其他(博物館、動物園等文教設施)。

在國外不乏採礦與觀光遊憩資源整合之案例,國內亦曾選擇欣欣水泥公司礦場進行 土地二次利用規劃或將礦區工作為參觀使用;回顧台灣礦業發展歷史,不僅僅是在經濟 上有所貢獻,更在本土文化層面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若與地方區域發展密切整合,

並妥善規劃可提供作為觀光遊憩資源。

現有礦區開採中之礦場,妥為規劃與觀光遊憩資源相整合,較具有積極性之意義,

因此具備觀光遊憩資源之礦區,除合法性外應具備條件有(曾保忠、張郇生,2001): 1.文化性:與本土傳統文化相整合者。

2.地方性:與地方區域發展相整合者。

(22)

3.整體性:能與鄰近景點相整合者。

4.教育性:能與學校社會專業教育相整合者。

5.特殊性:具有特殊意義或價值者。

雖然礦產是一種耗竭性資源,但礦區觀光卻可以使此有限資源化為無窮的資產,過 去礦區遊覽觀光必能為當地經濟、產業帶來好處,通常詞個規劃優良的礦區景點,約可 吸引觀光客至少駐足二小時至半天以上的時間,對於週遭地區購物、餐飲、旅館等相關 觀光行業的興盛不無幫助(余炳盛、陳逸偵、魏忠堅,2005)。

三、礦業觀光相關案例

由於上述關於礦業轉型進而發展觀光之定義,將針對國內外的礦業空間再生及觀光 部分案例進行探討(如表2-4所示)。

(一)國內部分

目前國內對於礦業觀光部分,分為尚在開採的礦區觀光及已停採的礦區觀光,因本 研究之動機是針對已停採礦區轉型觀光發展的研究,故相關案例將已停採礦區的例子來 做探討。

1.金瓜石、九份地區

臺北縣瑞芳鎮的金瓜石和九份,為北台灣著名的黃金山城。清光緒年間劉銘傳修築 鐵路,一名工人無意間在基隆河發現金沙,從此開啟台灣採金史,金瓜石和九份山城聚 落也躍上黃金舞臺,成為台灣最繁榮熱鬧的小金城。

1932至1943年是九份和金瓜石的黃金時代,因產金量高而有「亞洲金都」之稱,歷 經清朝、日據時代及國民政府時期的開採,金九地區的流金歲月在礦脈逐漸枯竭後走下 坡、人口迅速外移,台陽及台金於1971至1987年結束採金,山城聚落從此由絢爛走向沉 寂。

被遺忘十餘年的金九產業得以轉型發展觀光、媒體、民間藝術工作者、地方居民和 公部門都是重要之作用者。1980年代末期,侯孝賢導演在九份拍攝電影「悲情城市」賣 座,山城氛圍透過電影、電視和平面媒體呈現,打動遊客的心地方居民經營的茶坊及小 吃店增多,引進更多客源讓九份成為必訪景點,促使九份轉型走向觀光。金瓜石的觀光 發展比九份晚了許多,瑞芳風景特定區劃設後文化局籌建黃金博物館於2004年底開放,

黃金產業成了觀光新貴,九份和金瓜石從黃金礦城因緣際會發展,觀光礦業聚落產業也 轉型重現生機(邱淑玲,2005;張雅娟,2003)。

關於金九地區仍有許多學者在作研究,對於金九地區的礦業觀光發展也有不同之見 解。廖美莉(2000),建議九份未來發展應尋「保存聚落特色」與「觀光發展」的原則,

(23)

此建議是建立在市場趨勢與地方發展的基礎上,為避免極端的發展惡果,規劃者需要掌 握的是基地的相關資料,以及傳統聚落對於觀光的市場區隔及發展極限為何,以獲得持 續經營特色資源的機會。吳海獅(1985),以礦業聚落為研究主體,著重於礦業聚落空 間研究,從聚落形成的要素(地形、氣候、人口及產業等),討論九份聚落的興衰過程,

聚落空間意義與礦業的功能及角色,認為礦業聚落喪失礦產優勢後,所面臨的是資源不 足與人口流失的問題,提出聚落應轉型為觀光區、住宅區及製造業的發展建議,作為日 後發展參考,以取代過去的煤礦產業。

2.平溪地區

臺北縣平溪鄉的煤礦開採,於20世紀初即已展開。1919年台灣礦業鉅子顏雲年,花 費三年時間出資興建三貂角至菁桐坑的平溪線鐵路(石底鐵路),這條鐵路將礦業區連 成一脈,從此平溪煤礦迅速發展,1929年日本政府出資收購鐵路為國有,鐵路功能也從 運煤轉為客貨兩用。日治時期,石底煤礦吸引農民和勞工採礦,形成具規模的礦區聚落,

1969年礦業最盛時,聚落已有500戶的大型社區,而平溪鐵路開通後帶動煤礦發展,隨 著礦工湧入鐵路兩側也興起整排商店街,提供居民日常所需。

台灣煤礦快速發展消退也快,1970年則開始沒落,菁桐坑和十分寮煤礦分別於1987 年及1997年停採,聚落人口和規模迅速下滑萎縮。平溪傳統產業轉型,媒體是重要作用 者,1990年中國時報舉辦施放天燈後,發展出平溪的天燈產業,在縣政府支持與中國時 報推廣舉辦及宣傳下逐漸成為年度大型元宵活動,有著「北天燈、南蜂炮」之稱,成為 平溪重要民俗活動,也帶動地方觀光發展。

停採以後的平溪煤礦遺址,在2001年以後,經由媒體報導被塑造懷古氛圍。鄉公所 於2000年提出「平溪鄉天燈煤礦產業文化振興計劃」,在菁桐村建立地方歷史的特色產 業,並由文建會針對平溪及菁桐火車站進行公共環境美化;新平溪則於2002年開放「台 灣煤礦博物館」讓遊客能體驗坐著台車進入坑內的感受(楊尚霖,2003)。

3.其他地區

雖然其他地區的礦業是以石礦為主,但有些礦場停採以後,仍規劃再利用成為新觀 光景點,其成功的過程是值得去參考的。

(1) 亞洲水泥花蓮礦山

亞洲水泥公司礦山植生綠化十年有成,在著手調查礦區曾存在的植物生態,篩選出 九十多棵原生植物培育,並準備在未來開採完畢的礦區進行復育,規劃為植物園區。

亞洲水泥對礦山植生及礦區綠美化非常用心,努力在礦山植生綠化、工廠公園化、

蘇花公路綠色隧道、亞泥花蓮廠前的鳳凰林,也成為花蓮縣著名的觀光隧道。雖然礦區

(24)

還可以再開採二、三十年,在亞泥推動礦區植生綠化後,已開採完畢的礦區植生綠化達 九成,自然生態以在自然演替中,不但植物生態系不斷擴張也出現許多動物,亞泥也請 原住民尋找水源,為礦區的樹種度過乾旱期(聯合報,2001)。

(2) 台灣水泥壽山礦區

目前壽山礦區已全面停採,在植生計劃中將原本的殘壁、裸露石灰岩不適於植物生 長的環境,填土整修成平緩平台適於植物生長的環境。沿途可見登山健行步道,壽山已 不只讓人感受到是爬山、健行的去處,也是高雄生活圈不可或缺的一環。原本荒涼光禿 寸草不生的孤山,現在不僅視野寬闊綠意盎然,且動物群也日益增多。

(二)國外部分

自工業革命及世界大戰,煤礦、鋼鐵業成為世界當時重要的產業,每個國家藉此擁 有足以影響國家之經濟,直到二十世紀為煤礦、鋼鐵業面臨停產及現代化工業,而逐漸 沒落甚至荒廢,各國對於此情形也紛紛投入轉型,希望能為此再造一線生機,以下將針 對各國礦業觀光作一探討。

1.德國魯爾區

德國中部著名的魯爾(Ruhrgebiet)重工業區,曾是二十世紀最富裕、最繁榮的工 業區,二十世紀末全球經濟結構與生產型態改變,使得魯爾區賴以維生的大型重工業被 迫歇業或外移,地方經濟持續下滑魯爾區呈現夕陽狀態,1989至1999年間當地邦政府執 行一項更新計劃,為魯爾區重新找回生機,成為德國永續發展地區。

十九世紀以來魯爾區一直是歐洲重工業和製造中心,卻造成該區嚴重環境污染及雜 亂景觀,此情形自1970年開始受到關注,於1990年的國際建築大展(Internationals Bauaustellung Architecture :IBA)受到重視。並宣佈IBA計劃成立輔導團隊,園區 的轉型重生,對參與的建築師和規劃師是極大挑戰,自然地景嚴重破壞、重污染的採礦 場、鋼鐵廠及各式工廠林立,侵蝕城市原自然景觀,其難題不僅在於一般性的綠化和整 治汙染,更重要的是消除城市間的溝通障礙、重塑自然景觀。

魯爾區有著許多重工業遺跡這些大型廠房和機具,在規劃師巧思下變成藝術品和工 業博物館,為工業發展留下見證,也提供文化活動場所,如杜易斯堡景觀公園即以冶煉 廠復育為景觀公園、利用瓦斯儲放槽改為潛水教練場、煤礦儲料槽化身為攀岩場,成為 工業大自然(Industrienatur)。

魯爾區的凋零係因產業沒落,IBA一開始便以吸引產業如何創造園區就業機會列為 目標,打出「在公園工作」之口號,希望能永續經營(張珩,2001;蔣明新,2004;楊 尚霖,2003)。

(25)

2.澳洲巴拉瑞特礦業小鎮

澳洲維多利亞省墨爾本西郊的巴拉瑞特(Ballarat)小鎮,在1851年發現金礦,成 為全世界淘金者圓夢之地,被譽為「新金山」,巴拉瑞特擁有全球最豐富的黃金礦藏,

表層金礦經過幾年開採很快枯竭,轉而地下挖金坑道深達1100英呎。

維多利亞省因產金致富,巴拉瑞特卻在金礦採盡後走向沒落,巴拉瑞特歷史公園協 會為紀念這段重要採金史,決定將廢棄礦業場疏芬山整建為戶外博物館形式,並於1970 年開放促使巴拉瑞特從礦業小鎮轉型發展觀光。

疏芬山主要展現1851至1861年採金情形,除保留原有建物及屋內傢俱,也維持當時 風貌擺設,每年吸引五十萬名遊客到訪,帶動小鎮觀光發展。

疏芬山最受歡迎的遊程是帶領遊客進入地下千餘英呎的礦坑世界,礦坑內部以蠟像 呈現昔日採金情況,並記錄華人淘金史,管理單位在礦坑利用雷射光束投射礦工身影,

現身敘述自己的淘金血淚故事(黃彩娟,2000)。 3.英國地區

英國是地質學發現最早的國家,更由於古人利用資源的遺跡發現甚多,因此有許多 開挖的礦坑被發現。這些遺址受到普遍的保護,並作為地方性的旅遊和教育資源。

位於威爾斯北方的「大奧姆礦」即保存銅器時代的採礦遺跡,該礦區已建立了「銅 器時代採礦中心計劃」在這礦區遺跡包含一座十九世紀的豎井、開採面、骨製工具及石 製槌子等。在中心展示廳裡,有解說展示、視聽節目、禮品店及茶屋;另有導覽人員帶 隊實地下坑參觀,該礦區除了現場參觀外,也致力於推動教育計劃。

除了大奧姆礦礦區外,緊鄰劍橋大學東北方的米爾頓郡立公園(Milton County Park),是一座以小湖泊為中新的休閒賞鳥景點,當地居民常在此舉辦活動,這座小湖 泊原是一個開採礫石的礦坑,經復墾後成為郡立公園的小湖,也因此發展成為野生物棲 息地、自然公園甚至成為地方上重要的遊憩用地(張馨文、李少甫,2001)。

四、小結

在礦業觀光這方面的相關研究,近年來許多礦業學者皆有在探討,也希望礦業觀光 能朝向永續的發展,但皆著重於現有開採礦區作觀光永續發展,認為在教育及經濟上比 起已停採的礦區而言,更具意義。但現今有許多礦區皆是停採的,對當地而言,運用礦 區遺址作為新的產業發展,使得此區能有新的經濟發展,是本次研究的目的。因此將會 參考諸位學者所提到的觀光策略條件,去思考如何擬定完善的礦業觀光策略。

(26)

表 2- 4 國內外礦業觀光案例比較表

案例 地點 礦業源起 觀光契機 發展特色

國內地區

金 九 地區

台 北 縣 瑞芳鎮

清光緒年間劉銘傳 修築鐵路時,一名 工人無意間在基隆 河發現金沙,從此 展開金九地區之採 金史。

1980 年代末期侯孝 賢導演在九份拍攝 電影「悲情城市」賣 座後,山城氛圍透過 媒體呈現,打動遊客 的心。

老街、茶館與山城、海 景搭配一起,吸引遊客 前往。

平 溪 地區

台 北 縣 平溪鄉

於 20 世紀初即開 始採煤,1919 年顏 雲年興建三貂角至 菁桐坑的平溪線鐵 路,也將礦區連成 一脈。

1990 中國時報在平 溪鄉舉辦天燈施放 後,發展出平溪的天 燈產業。

有著「北天燈、南蜂炮」

之稱,成為每年元宵節 大型活動,吸引大批人 潮。

國外地區

魯 爾 區

德 國 魯 爾 工 業 區

十九世紀以來,此 地區採礦、煉鐵等 廠房開始林立,成 為最富裕、繁榮的 工業區。

於 1989 年至 1999 年間德國邦政府執 行一項更新計畫,為 魯爾區重新找回生 機,成為德國永續發 展地區。

魯爾區有著許多重工業 遺跡這些大型廠房和機 具,在規劃師巧思下變 成藝術品和工業博物 館,為工業發展留下見 證,也提供文化活動場 所。

巴 拉 瑞特

澳 洲 維 多 利 亞 省西部

在 1851 年發現金 礦,成為全世界掏 金者圓夢之地,被 譽為「新金山」。

巴拉瑞特歷史公園 協會為紀念這段重 要採金史,決定將廢 棄礦業場疏芬山整 建為戶外博物館形 式,並於 1970 年開 放

疏芬山最受歡迎的遊程 是帶領遊客進入地下千 餘英呎的礦坑世界,礦 坑內部以蠟像呈現昔日 採金情況,並記錄華人 淘金史,管理單位在礦 坑利用雷射光束投射礦 工身影,現身敘述自己 的淘金血淚故事。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27)

第二節 觀光發展相關理論

一、觀光發展相關定義

(一)觀光名詞定義

目前台灣的觀光趨勢已蓬勃發展,對於觀光的定義中外學者亦有深厚的研究,根據 世界觀光組織(WTO)所認為觀光是由人們為了休閒、商務和其他目的而旅行,停留在 其日常生活環境之外的地點,不到連續一年的時間內從事的各種活動所構成(WTO,

1995a)。而觀光的定義不僅僅只從單一面向來思考,可由其他不同面向的觀點來定義,

如經濟、技術、體驗、心理及整體等觀點,甚至行銷(傳播)的觀點皆可由此層面來思 考觀光,如表 2-5 所示(陳思倫,2003)。

根據中外學者對於觀光所給的定義,綜合整理後發現觀光是結合休閒與遊憩,離開 居所去某地旅行,且不超過一年的動態活動,且此活動能滿足其需求(如表 2-6 所示)。

然而為何要觀光?觀光的目的在於滿足人們達到遊憩、文化、自然、教育及宗教等需求

(薛明敏,1993)。依據這些目的,將觀光項目分為更細,若使觀光發展更為興盛,則 必須有一套完善的運作系統,而在觀光運作系統中包含了五個要素:觀光吸引物、交通 運輸、觀光資訊、推廣促銷、觀光服務及設施(Gunn,1994)。其中在觀光資訊部分主 要目的是讓遊客瞭解與觀光地有關的人、事、時、地、物等說明(如圖 2-2 所示)。在 推廣促銷方面,近年來台灣以「形象商圈」來做為行銷宣傳的策略。而觀光地內外交通 運輸是否完善和服務品質的高低,會直接影響遊客的觀光滿意度及旅遊意願。

(28)

表 2- 5 觀光面向觀點定義

觀點 定義 作者出處

經濟觀點 視針對人們離開住處而所需的住宿和支援服務之需求 和供給,以及產生的花費、收入創造和工作機會等型態 的一門學問。

Ryan,1991

技術觀點 旅行和觀光是參與提供旅客住宿、交通、飲食和娛樂的 龐大事業網路。

Ryan,1991 體驗觀點 是在不受工作或日常居家生活型態限制的情況下,來自

體驗短暫停留的新地點和新情境所獲得的利益。

Ryan,1991 心理觀點 觀光的心理利益是一向動機階段的分析,而此分析能透

露出人們設定觀光目的地選擇的目標之方式,以及這些 目標如何反應在旅行決定和旅行行為上。

Mansfeld,1992

整體觀點 觀光客是來自 Midlands 許多城市的日間旅行者、來自 倫敦夜間前往劇院者、來自世界各地乘坐巴士遊覽者、

各種價格的住宿設施之會議代表和停留較久的顧客,不 論是何原因前來本地的訪客,不管他們停留多久以及利 用何種工具到達本地。

Ryan,1991

行銷/傳播觀 點

觀光可以是「自我表達的一種型式」,就像藝術、寫作 或演講,運用我們在現代社會中所享受的各種自由。例 如:消費自由、遷徙自由、體驗新穎、老舊或其他感覺 的自由;以商業的、景觀的、實體的、虛擬的、真實的、

感性的旅行和觀光決定及行動來表達目前或未來的欲 求。

Nielsen,2001

資料來源:陳思倫,2003

圖 2- 2 觀光運作系統五要素

資料來源: Gunn,1994

觀光吸引物

(attractions)

交通運輸

(transportation)

觀光資訊

(information)

觀光服務及設施

(services)

推廣促銷

(promotion)

(29)

表 2- 6 中外學者對觀光定義的比較

學者 定義

Britton(1979)

觀光與遊憩的區分在於離開家裡前往戶外從事活動,惟二者使用的時 間長短不同,同時從事旅遊距離的遠近亦有差異。至於觀光與遊憩可 能會使用同一地點從事同一活動,使用相同設施。

Burkart & Medlik(1974)

觀光是一種特殊的休閒和特殊型態的遊憩,但不包含各種休閒時間的 使用與各種型態的遊憩。它包含旅遊,但非全部各種形式的旅遊,其 在理念上的差距在於遷徙距離的不同。

Mieczkowski

(1981)

本質上觀光與遊憩是相同的,只是觀光範圍較廣,尚包括商務、專業 或私人旅行的遊憩活動。

Alister(1984) 觀光是人們短暫離開工作與居住的場所,選取迎合其需要的目的地,

做短暫性的停留,並從事有關遊憩活動。

Kelly (1985) 觀光是一種動態的遊憩,離開家裡從事遊憩活動,以尋求某一方面的 滿足。

WTO ( 1991 ) Goelder & Ritchie(2003)

觀光是人們為了休閒、商務和其他目的,離開熟悉的環境去某地旅行,

且停留不超過一年而產生的活動。

Jafari(2000) 觀光是遊客離開熟悉的居所,在各種旅遊需求下透過旅遊設施、設備 和網路,由旅遊客源地至旅遊目的地等諸多現象綜合體。

李銘輝(2002) 為達身心休養教育娛樂及運動等目的,離開其日常生活圈的範圍,作 一定期間的旅遊活動,堪稱為遊憩活動的一種型態。

保繼剛、楚義芳

(2003)

旅遊是在閒暇時間所從事的遊憩活動的一部分,它是在一定的社會經 濟條件下產生的一種社會經濟現象,是人類物質文化生活的一部分。

旅遊的異著點是要離開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暫地到一個目的地進 行活動,同時,旅遊目的地要提供各種旅遊接待設施以滿足其需要。

資料來源:1.李銘輝、郭建興(2000),觀光遊憩資源規劃 2.李銘輝(2002),觀光地理

3.保繼剛、楚義芳(2002),旅遊地理學

4.Goelder. C. R. & Ritchie. J. R. B.(2003),Tourism : Principles , practices , philosophies(9th ed.).

5.Jafari, J.(chief editor)(2000),Encyclopedia of tourism.

(二)觀光策略規劃

藉由觀光運作系統的要素,可思考觀光策略應要如何規劃,在規劃的過程中需考慮 哪些條件,首先可由觀光策略政策模式去思考作一系列的觀光策略會直接受到景點觀光 目標與內外環境的限制條件影響,使得在作策略時必須思考政策是否能回饋影響這些條 件,若能滿足,則政策發展就會趨於穩定(如圖 2-3 所示)。

(30)

而從政策的規劃、策略研擬至執行之過程是有一定的程式,由對觀光的定義階段 到內外部條件分析階段至操作執行階段(如圖 2-4 所示)。這程式運用在任何地區任 何性質的觀光發展策略都極為重要。交通部也於 2002 年提出觀光多元化政策,是以 本土、文化、生態之特色為觀光內涵、配套建設、發展多元化觀光(如表 2-7 所示)。

表 2- 7 多元化策略與措施

策略 措施 策略 措施

1.

結合各觀光資源主 管機關推動文化、生 態健康旅遊

□推動生態觀光

□發展鄉土、文化、

歷史之旅

□推動陸域遊憩活 動

□推動海域遊憩活 動

□規劃建設空域遊 憩活動設施

2.

輔導地方節慶推動 地方工藝增強本土 特色

□提升地方節慶活 動規模國際化

□選擇重點鄉鎮、結 合地方本土特色 發展鄉土遊程

□推動「地方工藝」

資料來源:交通部,2002

圖 2- 3 觀光政策模式

資料來源:Mill & Morrison,1992

直接影響

滿足

滿足

影響

景點需要

觀光目標

內部

觀光政策

(一系列的目的)

計畫或策略

限制條件

● 景點與設施品質

● 當地民眾的使用

● 投資的可獲性

● 土地的可獲性

● 人力資源

● 氣候

● 經濟

● 市場

● 能源

外部

滿足

間接影響

(31)

圖 2- 4 觀光政策、策略研擬和執行的程式

資料來源:Goeldner,2000

觀光規劃的定義最早由 Gunn 在 1979 年所提出的,是為了幫助觀光地區發展之工 具,可達成評估區域需求,提供遊客滿足和資源保育,並為觀光事業帶來財稅收入。而 Getz 在 1987 年也提出對觀光規劃的定義:是在尋求觀光對人類福利和環境品質的潛在 貢獻之最適化。經過許多學者的探討研發,Fridgen(1991)提出對觀光規劃不同之定義;

她認為觀光規劃是一長期性的機制,為觀光發展做準備的程式,來為觀光客建設觀光地 區或改善觀光吸引力,是用來篩選與觀光發展有關的工具。而觀光規劃的目的在於提高 遊客的滿意度,經濟的改善與成功的生意、資源資產的保護及社區與地域的整合(Gunn,

1994)。

根據建設委員會於 1983 年將觀光發展可分為自然、人文、產業、遊樂及相關服務,

而在本研究中將針對永續、社區及產業觀光作一探討。

二、永續觀光相關理論

(一)永續觀光發展定義

永續發展定義是由 Rees 於 1989 年所提出的,認為是正向的社經狀況改變,但不影 定義階段

● 觀光目的地系統的定義

● 觀光哲學的詮釋

● 目的地願景的設定

● 目的地的目的和限制的說明

分析階段 內部分析

● 現行政策和計劃回顧

● 資料稽核

● 策略衝擊分析 外部分析

● 目前和未來需求的總體分析

● 目前和未來需求以及行為的個 體分析

● 具競爭性和支援性的觀光發展 和推展促銷

執行階段

● 目的地發展、規廣和管理策略 的執行

● 政策執行的責任分派

● 支援具競爭力的創舉和管理 計畫所需資金來源的確認

● 政策執行期程安排的說明

操作階段

● 策略結論的認定

● 供需發展策略

● 結論之含意

● 政策和計畫的推薦

(32)

響到整個社會所依賴的生態及社會系統,如欲成功地落實永續發展,便需有經過整合的 政策、規劃及社會學習程式,經由政府、社會機構及私人的活動之運作,才能使永續發 展政策生存下去。但 Gunn 認為此定義是用於觀光規劃之中,也是觀光規劃、策略及實 務上的核心(Gunn,1994)。

就觀光地區的實質結構而言,空間及資源傳統非常重視自然的價值,將環境是為觀 光產品的主要特色。1980 年世界觀光組織馬尼拉宣言提倡將環境因素納入觀光規劃中;

1989 年海牙觀光宣言:一個未受破壞的自然、人文及文化環境是發展觀光事業的基本要 件,理性的經濟使自然環境及文化資產得以保護及妥善開發,以提昇生活水準並提議推 廣觀光整合規劃(integrated planning of tourism)(陳思倫,2003)。

永續發展的概念要如何與觀光作緊密的結合與思考,李素馨提到其理念需要許多因 素來配合,包括地方居民的參與、改變遊客與社會的態度、地方觀光組織的責任感及建 立和諧平衡的共生環境,如此就能做到永續觀光發展。而永續觀光發展的成效則分別對 生態保育、經濟效益與文化等方面將有所助益,強調每個地方環境都有其特色,因此永 續觀光發展策略因地制宜(李素馨,1996)。

永續觀光發展在規劃階段就須謹慎以對,因此將針對永續觀光發展的策略,工具及評 估準則作一介紹,有助於釐清永續觀光發展的意涵(如圖 2-5 所示)。

在瞭解永續觀光發展的策略與準則後,對於觀光地區應如何規劃輔導,以何種方式 開發需一並思考,且在發展觀光的同時,亦考慮如何調和社區發展、生態保育、文化延 續與經濟提升這四方面以達永續觀光發展。林永森運用觀光地區生命週期與評估矩陣的 理論,以及永續觀光發展的概念認為永續觀光發展需要應注意的層面及相關的因應之 道:1.觀光地區生命週期的延續與再興 2.評估矩陣結果應用與管理行銷功能之配合 3.解 說教育溝通對遊客旅遊體驗之影響 4.地方業者與團體在發展觀光產業過程參與之重要 性 5.生態保育與經濟社會發展衝突解決之道 6.經驗交流與形象建立對觀光永續經營之重 要性(林永森,2001)。

永續觀光系統是須經過長期的永續性分析,透過環境影響(EI)、累進影響(CE)

的評估即可接受改變的限度(LAC),遊客衝擊管理(VIM)與遊客體驗及資源保護

(VERP)這些項目分析,以達到經濟、社區、環境為目標,來達到社區經濟、整合環 境經濟及保育,如圖 2-6 所示(Wight,1998)。

(33)

圖 2- 5 永續觀光發展策略、工具與準則

資料來源:李素馨,1996

策 略

1. 合理利用當地環境的特性美質、文化、動植物,提供遊客追尋遊憩體驗。

2. 對地方歷史古蹟與荒廢地復原的新價值觀與利用方式。

3. 以強調地方特色來進行觀光發展的規劃設計

4. 與地方社區結合,以地方之首推動觀光事業的發展。

5. 觀光投資必須支持地方經濟的發展,增加當地居民的收入為考量,避免造 成與地方就業發展的衝突對立。

6. 觀光發展團體應廣泛收集當地資料提供遊客解說與教育的服務,並協助推 廣觀光活動。

工 具 1. 新的思考方式。

2. 知識的充實與擴展。

3. 技術的提升。

4. 機關團體間的整合機制。

5. 提高地方民眾的參與態度。

6. 長遠整體性的決策。

評 估 準 則 1. 生態的完整性。

2. 效率。

3. 公平性。

4. 文化完整性。

5. 和諧的整合。

6. 瞭解發展的潛力。

7. 社區共同參與的意願。

永 續 觀 光 發 展

(34)

圖 2- 6 永續觀光系統分析

資料來源:Wight,1998

(二)環境共生理論

環境是一種空間資源的總稱,亦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場所,是一種非常複雜的體系,

且具有主體與客體相互影響的關係(陳錦賜,2001)。觀察環境產生及存在的特質,則 可發現「共生」是形成環境發展的一種特有力向。換言之,環境共生是環境發展的力量,

環境共生的價值對不同環境系統有不同價值值存在(如圖 2-7 所示)。

環境共生(Environmental Symbiosis)理念主要強調人、環境與自然資源,三者間 和平共處相互尊重,達成一種共存共生的平衡狀態,如圖 2-8 所示(林傑祥,2005)。

社區目標 經濟目標

環境目標

保育 整合環境

經濟

永續觀光 永續性分析

(修正 EIA.

CEA. LAC. VIM.

VERP)

社區經濟

社會承載力 實質及設施

承載力

生態承載力 人文及人

類學研究

傳統的 EIA

(35)

圖 2- 7 環境共生思想再生價值發展趨勢

資料來源:陳錦賜,2004

圖 2- 8 環境共生概念圖

資料來源:林傑祥,2005

而環境共生的意義,陳錦賜針對空間、時間、人類行為及實質環境四個向度來做解 釋:1.空間方面: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共生。2.時間序列方面:為新環境與舊環境的 共生。3.人類行為方面:環境理論之建立,即為四生環境(生存環境、生活環境、生產 環境與生態環境)。4.實質環境方面:為創造理想的生活環境,具共生性、地區性及共同 感情之生活環境(陳錦賜,1996)

從陳錦賜的環境共生理論點來看,觀光若要永續發展環境是不可或缺的項目,而觀 光與環境間之關係,則是藉由遊憩活動項目是否影響自然環境的關係,從圖 2-9 可得知 遊憩活動會直接影響水、土壤、野生動物、地質、植物群與空氣,而這些直接影響因數 也會直接相互影響(Wall & Wright,1977)。

環境 資源

環境共生思想再生價值發展趨勢

無機環境︵物質與能量︶共生帶動無機界循環平衡 有機環境︵生物圈︶共生帶動生物界多樣及繽紛 人類環境︵人類圈︶共生帶動人類發展富裕健康 社會環境︵社會界︶共生帶動社會發展進化穩定 政治環境︵政治界︶共生帶動政治發展民主自由 經濟環境︵經濟界︶共生帶動經濟發展成長繁榮 宗教環境︵宗教界︶共生帶動宗教發展信仰提升

文化環境︵文化界︶共生帶動文化發展多采多姿 科技環境︵科技界︶共生帶動科技發展文明進步 地球環境︵地球圈︶共生帶動地球村能永續發展

(36)

圖 2- 9 遊憩活動對戶外遊憩區環境因素衝擊之關係圖

資料來源:Wall & Wright,1977

當一地區環境成為觀光發展後,必會對環境有所衝擊,但並非所有衝擊皆是負面,

正面衝擊將有助於此地區得到有重要吸引物所需的經費,亦助於改善整體環境品質。有 正亦有負,而負面衝擊則有可能帶來各種之污染(如表 2-8 所示)。為了有效預防環境 衝擊的影響,在策略實施上則必須考慮各種遊憩機會,透過各階層策略的組合,去進行 對觀光客及環境之滿意度指標,是否能達到更好的結果,如圖 2-10 所示(Orams,1997)。

表 2- 8 觀光環境的衝擊

觀光環境的衝擊

正面

1.有助於證明保育那些可作為觀光吸引的重要自然區域和野生物的益處,以及 支付保育所需的經費。

2.有助於證明保育那些可作為觀光吸引物的考古和古蹟據點的益處。

3.有助於改善觀光目的地的整體環境品質,因觀光客喜歡具有吸引力乾淨和無 污染的地點,為觀光發展而改善的基礎公共設施也對提升環境品質有所助 益。

4.當地居民注意到觀光客重視保育並瞭解保護環境的重要性時,就強化了當地 的環境意識。

負面

1.水汙染。

2.空氣汙染。

3.噪音汙染。

4.汽車和行人交通擁擠。

5.視覺汙染。

6.垃圾汙染。

7.自然區域的生態混亂和對野生動植物的幹擾。

8.考古和史蹟據點的破壞。

9.環境危險。

資料來源:陳思倫,2003

土壤

遊憩活動

野生動物

地質

植物

空氣

(37)

圖 2- 10 觀光環境管理模式

資料來源:Orams,1997

(三)生態觀光理論

生態觀光一詞的出現可回溯至 Hetzer 於 1965 年呼籲文化、教育、旅遊業者應再思 考遊憩的意義,並提出生態性的觀光(ecological tourism)(郭岱宜,1999)。

生態觀光第一次被廣泛討論是於 1976 年 Budowski 的文章:「觀光和保育:衝突、

共存、或共生」。在保育觀念逐漸擴散、對大眾旅遊引起的負面衝擊也越來越瞭解後,

生態觀光的雛型就在 1970 年代後期至 1980 年代中期出現(Budowski,1976;Orams,

1995;Honey,2001)。生態觀光的造訪地多為跟隨 19 世紀末美國國家公園設立的腳步 所出現的保護區。到了 1980 年代,保護區的管理應與當地社區結合的概念才開始萌芽

(Honey,2001;盧道杰,2005;陳麗貞等譯,2005)。因此,多在保護區內發展的生態 觀光,也開始重視與當地社區結合之發展。於是在 1990 年代後的生態觀光除了強調減 少對自然資源不當的使用與土地開發方式外,亦開始強調重視當地居民「參與」和重視

環境/資源 遊憩機會序列 型態 I

型態 II 型態 III 型態 IV 型態 V

容易接近 可接近 不易接近 半原野 原野

離人類影 響的距離

管理策略 法規策略 實體策略 經濟策略 教育策略 各種管理策略組合 介入

結 果 結 果 指 標 觀光客 滿意/娛悅

教育/學習

態度/信念的改變 行為/生活型態的改變

更好的結果

觀光環境 將干擾縮小化 改進棲息地保護 對生態系統的長期 健康和活力有所貢獻

更好的結果

(38)

居民的福祉(黃躍雯,2005)。尤其在原本已有住民居住的保護區內,規劃等措施都有 可能影響居民生活,若不納入當地居民參與機制的話,自然會使得彼此關係不佳,甚至 保育相關活動亦無法獲得支持。當保護區內的管理單位鼓勵當地社區參與,將會對區內 的永續發展有所助益(Eagles

et al

.,2001)。

自生態觀光一詞發展以來,由於每個研究者或工作者的立場不同、動機不同,對此 定義有不同的觀點及解讀,例如保育、倫理性、永續性、教育和社區利益等價值取向。

表 2-9 為所整理之各專家學者對生態觀光的定義:

表 2- 9 中外學者對生態觀光定義

作者 年代 定義及意涵 keywords

Hetzer 1965 生態觀光是文化、教育和旅遊業的綜合體,是一種生態 性的旅遊,包括:1.對當地文化最少的衝擊;2.對當地 文化有最大的經濟效益;3.提供遊客最大的遊憩滿足。

環境 衝擊 文化 Lucas 1984 生態觀光是在自然地區享受觀察自然,並強調是較低的

環境衝擊與能夠對當地社會和環境具有貢獻

自然 衝擊 環境 Ziffer 1989 1.一種啟發性的旅遊型式,主要建基於當地自然歷史,固

有文化。

2.遊客扮演一種非消耗性的角色,使用自然資源,欣賞和 提倡保育議題,並且透過勞力或經濟的方式,直接貢獻 於當地保育活動,以及居民的經濟福利或特定需求。

3.是一種國家或地區的經營管理策略,可藉由經費的補 助、立法、當地居民參與規劃方式,進而促進社區的發 展

自然 保育 經濟受益 居民參與 地區發展 環境資源 Kutay 1989 生態觀光是一種遊憩發展的模式,在選定的自然地區

中,針對生物資源部份進行規劃,包括:1.標示出遊憩、

生物資源與社會經濟區域各節之聯繫點;2.妥善的計 畫,且謹慎處理利益與衝突的發生;3.解說活動的設計 與導入;4.提昇當地居民的知識、技能與生活品質。

保育 永續發展 衝突 文化 世界生態

旅遊協會

(TIES)

1991 生態觀光就是一種負責任的旅行,具有環境保育以及維

護當地居民福利的使命。

自然 保育 負責任 澳大利亞

生態旅遊 學會

1992 生態觀光是促進環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賞及保護的生態

永續旅遊

環境 文化 永續 Boyd &

Butler

1993 生態觀光是負責任的自然遊憩體驗,不僅對保育有貢獻

亦能兼顧社區的完整性,同時盡可能的採行與環境和諧 並存的活動

自然 保育 社區 Figgis 1993 生態觀光是為了增加對自然環境與文化遺產的瞭解與欣

賞而到偏遠地區旅行,同時必須避免對環境以及其他人 的體驗產生危害。

自然環境 文化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 Why is it generally a bad idea to “ ./configure &amp;&amp; make &amp;&amp; sudo make install ” in production server?... ● Workstation is

You need to act now plant it in your heart The simple fact of how we can do our part For future generations. Step up and make

- To provide career and life planning education at the junior secondary level to develop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mselves in the context of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The point should then be made that such a survey is inadequate to make general statements about the school (or even young people in Hong Kong) as the sample is not large enough

Midpoint break loops are useful for situations where the commands in the loop must be executed at least once, but where the decision to make an early termination is based on

It is useful to augment the description of devices and services with annotations that are not captured in the UPnP Template Language. To a lesser extent, there is value in

To look at the most appropriate ways in which we should communicate with a person who has Autism and make it.. applicable into our day to

• develop students’ metacognitive skills (e.g. knowledge management skills), which are essential for future studies or work and lifelong learning, by allowing them to take cha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