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目次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目次"

Copied!
30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2)

目次

編輯說明 章節目次

No. 250-A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序 No. 250-B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并序) 科標總題

鈔序解 前文

一通明所受 二總敘能受 三別明所歸 四章疏該博 五別嘆義鈔 六略敘本懷 七通敘挍證 八因敘刊勒 九斟酌取舍 十謙己勉勵 十一朝代年月 隨文要解

鈔一 鈔二 鈔三 鈔四 鈔五 鈔六

疏一末 鈔六末 疏二 鈔七 疏二中 鈔七末

疏二 鈔八 大鈔十三 疏二 鈔八末 大鈔十六 疏三(彌勒章)

疏三(辨音章) 鈔十一 大鈔二十三 疏四(淨業章)

鈔十二 大鈔二十五 絕筆頌

卷目次

1

2

3

4

5

6

7

8

(3)

9

10

11

12

贊助資訊

(4)

編輯說明

本電子書以「CBETA 電子佛典集成 Version 2021.Q1」為資料來源。

漢字呈現以 Unicode 3.0 為基礎,不在此範圍的字則採用組字式表達。

梵文悉曇字及蘭札字均採用羅馬轉寫字,如無轉寫字則提供字型圖檔。

CBETA 對底本所做的修訂用字以紅色字元表示。

若有發現任何問題,歡迎來函 service@cbeta.org 回報。

版權所有,歡迎自由流通,但禁止營利使用。

(5)

No. 250-A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序

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者乃是稱性之顯訣一乘之要軌也詮旨淵玄非言象所測文義隱奧絕二 乘思議大哉覺性圓裹十方因果鎔融真妄交徹然而眾生不覺不知跌踢迷康宛受貧苦縱然 發意欣求者四病紛擾三觀眩惑繇是不能如實證圓覺唯有如來全得其大用乘時啟運利見 天下雖四心等觀而由三根各殊故頓漸悟修之所以別也此經如來入寂光土現受用身與曼 殊剛藏等登真諸大士頓顯如來因地法行及眾生淨覺心源說聽冥符理事究盡實知大乘了 義之經焉圭峰定慧禪師稟南宗之心印預清涼之親聞每翫茲典以為棲神之宅且著疏鈔數 萬言廣略竝行其見法也明玄心獨悟其敘理也圓儁神絕待力事弘宣發揮真要是以聲溢九 州譽飛四海負笈爭趨懷鉛來遠者由水之就下於戲盛哉至矣不可得而稱焉宋有清遠法師 祖述圭峰用力疏鈔楷定眾師之邪正甄別百氏之是非搜索華嚴廣部之說感悟賢首清涼之 旨贊揚圓覺就即折衷凡成十有二卷號曰隨文要解義豐辭約舉至要而無遺解至玅而已盡 所謂耀滄海之驪珠朗碧天之桂輪者其惟隨文要解乎要解之為書未行于世余幸韞櫝有年 于茲屬日龍寶寺實養闍棃來請曰為世之涉獵于圓覺者授梓欲廣其傳嘉其志而遂許諾之 并加訓點以附焉庶幾學者由要解以達疏由疏以通經直契佛意故為之序。

元祿十一龍集戊寅四月佛誕日東大寺華嚴宗長吏室羅筏那沙門道恕書於靈鷲峰下 No. 250-B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并序)

沙門凊遠 述 夫圓覺修多羅了義經者如來入寂光土現受用身為諸登真大士上根凡夫一乘圓頓之機稱 性而說詮露地大白牛車無化城除糞等喻五時難攝圓頓可收苟非大士之闡揚孰契此經之 宗旨有唐開士圭峰定慧禪師疏鈔斯經弘傳今古凊遠猥因宿植獲遇斯文學無常師歷諸名 席服膺諮質覃思研精雖僅免於亡羊終未逃於數寶既登先稟圓觀之門(師諱如寶)遂契以芥 投鍼之旨圓悟如來無上知見顛沛造次履踐於是念念與此相應行住坐臥活鱍鱍底受用無 盡忝於師席貳座兼人凡滯說通蒙師亭毒適允毗陵之命承乏華嚴應緣掃灑之餘為徒敷演 皆此因退席待盡林泉衲子二三相從辦道禪誦之外復闡斯文於是隨文摭要直解疑難備學 者之討論助斯文之流演遂詺之曰圓覺疏鈔隨文要解逾十九萬言成一十二卷詎敢當於達 者姑以被於初機有所不安固難折中冀諸來學為我正諸然纖塵培於華嶽滴流足(子句切)於 滄溟徒設疲勞無增高廣知我罪我其惟斯乎。

旹皇宋嘉定六年龍集癸酉杓建鶉火望日謹序 No. 250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一

(6)

沙門凊遠 述 科標總題即經疏總題也題曰略疏注經則以大疏要略之義直注本經名曰略疏注經如長水 之疏楞嚴亦曰義疏注經科云經疏題目與此義同然則以疏注經經為其主經先疏後賓主已 分雙用為題故云經疏題目若別行抗行之疏則曰疏題非經疏總題也且題目有二冠之經首 則曰經題標於疏前乃曰疏目約就此經大疏言之圓覺是所解之經大疏乃能解之疏取所解 之經目能解之疏也如心經疏之類準此知之或曰此云標總題者乃一疏之總對下別別義章 故或云對下別釋經題故然莊嚴聖教無適不可問行願疏云釋總題與茲何別答彼開二科初 所釋經題二能釋疏目於所釋經題云釋總題乃對下別明品目也於下正釋經題中而云總題 者疏云即無盡修多羅之總名與此略疏亦經亦無相濫問縉雲法師之記心經名曰顯正謂之 總題連珠則曰疏題或曰連珠闇彈顯正或曰不然未知孰是請示旨歸答抗行與注經不同何 彈之有哉彼既移疏注經謂之經疏總題於義無爽如金剛疏長水之移注亦云經疏題目圭峰 移注起信亦云論疏題目若謂顯正之非圭峰豈亦然哉問起信華嚴心經疏存抗行疏題者與 今略疏注經同不答雖存舊題其義無別如起信下有側注云某移疏注論故晉水華嚴移疏注 經亦然(當云標總題却云標疏題目清涼古科又却相反乃校勘之倒置耳)心經移注等疏不改舊題者例此知 之若不加側注者未免小瑕略疏注經取大疏要略之義直注于經下故云耳也疏者疎也決也 謂疎通經文決擇義趣注者或從言或從水從言則訓也解也訓說解釋令文相顯著從水則決 也流也決而流之令無壅滯如水流注不絕之貌大方廣圓覺五字乃所注之經下皆能注之疏 卷上則卷軸之次第然此經之疏凡有五家一上都報國寺惟慤法師疏一卷二先天寺悟實禪 師疏二卷三北都海藏寺道詮法師疏三卷四大唐薦福寺堅志法師疏四卷五圭峰定慧禪師 廣疏三卷鈔十三卷略疏二卷略鈔六卷道場修證儀一十八卷前諸疏解繁略未削有乖經宗 世無傳耳圭峰之作今古同遵四海流通逮今無壅注并序并從也合也集韻作去聲竝也兼也 疏外兼有一序故云并序務從其簡故不別立序題注之於疏題之下以疏題兼目序題耳然序 者敘也謂敘述一經之大旨及製疏之因由也又序者庠序也爾雅云東西牆曰序欲識宅舍之 淺深先觀庠序欲識其人先觀額目欲知作者之意先觀其序終南山即長安之南極名曰終南 亦名太一山上應太一星所居以此得名自古名僧多居此山草堂寺即終南山之別院寺者始 自騰蘭初至止於鴻臚(力居切)寺從徙於佗處別建白馬等寺至今僧舍名曰寺焉沙門即釋氏 之通稱也具云沙門那此云乏道謂除饉乏修正道又云勤息謂勤鍊三業息諸妄想又四十二 章經云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然沙門有四種一污道沙門二說道沙門三活 道沙門四勝義沙門疏主即說道活道二種沙門以本言之大權應世即勝義沙門然西土有外 道沙門或加釋字以簡別之此方既無不必加耳若南山律鈔亦存釋字存亦無妨宗密即疏主 名諱也姓何氏果州西充縣人舍儒從釋英悟絕倫禪遇南宗教逢斯典末見上都華嚴疏主清 涼國師師曰毗盧藏海能隨我游者其為汝乎既而學無常師諸宗備覽提挈毗尼發明唯識四 戰之國也無得而稱焉大和二年慶成節徵(徵音召仁宗廟諱作召呼之大和即文宗朝)入內殿問法要賜 紫方袍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於興福塔院荼毗得舍利數千粒明白潤大宣宗追

諡定慧禪師即華嚴宗教第七祖師也其餘著述行業備在裴相國傳論譔述作者曰聖述者曰

(7)

明今云述而不云作者疏主謙也禮記云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文下襲水土亦猶仲 尼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也科示覺之心體心之覺相然此一序乃一經之樞要 也總分為三謂顯理明教敘疏初顯理於中分二心也者下即示覺之心體萬法虗偽至逈出思 議之表即示心之覺相覺之心體者如圓明之珠乃即相之體心之覺相者如珠之明乃即體之 相然則圓頓之教體相融即為門不同不可混然不分也如下文釋本覺心地云本覺者即心之 覺相心地者即覺之心體以此得知二科不同如云無去無來乃至桂輪孤朗於碧天即心體不 生滅等彌滿清淨乃至皆同一性等即心體之德用也良以一切諸法莫不皆是圓覺妙心中之 德相業用如金之器如鏡之明也然金之器非圓頓教不能當矣故此二科融即言之不得不同 為門言之不可混濫。

〔疏元亨利貞乾之德也始於一氣常樂我淨佛之德也本乎一心〕

此即約果德標指心源果德乃佛之四德心源即一切染淨諸法之本源先推此一心為果德之 本者以對儒教之一氣為乾德之本故然此且約對待言之故云一心為四德之本若稱實言之 而此一心為一切諸法之本源本意欲明圓覺妙心為眾德之本而先舉類云元亨利貞乾之德 也始於一氣故知此但舉類由是總科謂之約果德標指心源以儒教之一氣為陰陽天地之本 故以此例佛教之一心為一切諸法之本也略鈔序鈔外別有一序故云鈔序非鈔家之兼作故 別標云大方廣圓覺經略鈔序也吳門劉熈云吳虞也太伯讓而不就歸封之於此以虞其志也 司馬遷述太伯世家云晉滅中國之虞亦以蘇為中吳也范寗曰太伯太善之稱也周太王之元 子故曰太伯以仲雍小季歷竝賢而太伯讓德深遠雖聖不加之思齊師乃縉雲法師同輩行業 未詳序或分為五或分七今分為十一。

一通明所受

〔修身者何戒律而已矣融心者何圓覺而已矣始嚴戒律終顯圓覺〕

修身者何徵問生起下文也謂行持萬行為修身之道唯戒律而已矣明究覺性融蕩識心唯圓 覺而已矣先戒律而後融心者言所受道之由漸也。

二總敘能受

〔并是二者予猥受於先淨慧大師門焉〕

并者兼也竝也猥幸也鄙也漢書注云積也意謂多幸二者竝受之於淨慧大師門焉師諱善政 行業事迹未詳。

三別明所歸

〔姑以所聞從事兼講指歸途於晚歲樂圓覺為要說〕

(8)

語云君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精義解云入孝而出弟行 謹而言信處眾而汎愛擇友而親仁君子之務此其本也有所未能則勉為之有所未至則力致 之待其有餘也然後從事於文然則在彼則從事乃學文也在此則姑以所聞之道時習之兼以 講演故曰從事兼講又行持戒律修習圓覺兼以講唱又從事戒律兼講斯典也然於此二指晚 置之歸途者樂圓覺為要妙之說耳。

四章疏該博

〔其祖演章句即圭峰定慧禪師略疏二卷略鈔六卷疏以通經鈔以通疏探賾而索隱辭簡 而義博則備之裴相國序〕

繫辭云探賾索隱鈎深致遠也然探取也賾奧也索求也隱微也謂探取求索深奧幽微者圭峰 之章疏也而言辭簡當義理該博羅五千軸之旨趣者備在裴公之序云耳。

五別嘆義鈔

〔道固師是流至于今今之駕說者莫不以茲鈔為司南乎〕

道固師是者學有師而道可宗言有典而事可法今我圭峯祖師既師承之有自疏鈔流芳今古 不泯言駕說者楊子云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注云駕者傳也茲鈔為司南 者司者主也南是離明之方周公時以司南木造司南車如今之定南針之類也又黃帝與[山/

虫]尤神戰蚩尤作大雲霧迷其四方黃帝遂以司南定其方所今之講者得茲鈔無不以之為司 南矣。

六略敘本懷

〔思齊懵昧幸敷斯教常懼聖言紛於水鶴切慮傳者駮於魯魚〕

懵(牟孔切)昧懵亂也迷也昧暗也自謂某懵然暗昧大幸而得敷演斯教而於聖言常切憂懼水 鶴之差深慮傳寫魯魚之駮水鶴者有本作枯涸之涸大莊嚴論云阿難到一竹林聞二比丘誦 偈曰若人生百歲不見潦水涸不如一日生得見水潦涸阿難曰此非佛語當聽我誦若人生百 歲不聞生滅法不如一日生而得解了知二比丘聞已語於師師云阿難老朽言多錯謬但依所 誦阿難嘆曰世尊既滅誰為我證時有一聖宿從空而現乃說偈曰彼者諷誦偈實非諸佛語今 遇歡喜尊而可能依之二比丘方改而誦之駮於魯魚駮者雜也古云筆札久勞寫刀成刁事歷 終古書魚成魯蓋由魯魚二字形勢之相近傳寫之易訛也。

七通敘挍證

〔因與武林法師仲希諮度眾本訪對輿典循尊古卑今之致竊及史闕文之旨〕

(9)

武林即錢唐之山名法師處州縉雲縣人人以縉雲稱之即吾宗之英彥也晉水曾師之製楞嚴 金衡鈔六卷心經顯正記一卷刊略行願鈔四卷現行於世諮度問其裁度也輿眾也尋訪於眾 典不敢率爾也循從也從尊上於古德設疑有說舛處亦不敢輙事筆削竊及史闕文之旨論語 云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正義曰史者掌書之官也執筆左右使 之記事也文者字也古之良史於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能者不敢穿鑿孔子言我尚及見此古 史闕疑之文舉喻喻己有馬不能調良當借人乘習之也亡者無也及見其人如此闕疑至今則 無有矣又夏五不加月聖贒之明誡春秋云夏五月以魯史無月字故仲尼亦闕而不書春秋乃 魯國史記也然今序家亦竊及此旨頗有疑處亦不敢擅改耳。

八因敘刊勒

〔約定元鈔將事刊勒門人子章力摸方板〕

敘刊勒文相可見。

九斟酌取舍

〔僶俛揮振庸詎是非非也不削則削是也乃本其本〕

僶者勤也強也謂強俛揮振耳又毛詩云僶俛同心注云思與君子同心前云與武林法師諮度 眾本今云與之同心揮振評辨是非蓋不自胸臆也庸詎者莊子云庸詎知吾所謂知之非不知 邪注云庸用也常也詎何也未也不也然在此則庸用也詎不也是者用之非者不之即用不是 非之謂也意謂茲鈔苟傳寫之訛謬也古之不削今也削之苟或是也錄其元本之本也。

十謙己勉勵

〔後將斯文而覺世者無以不繼志而罪我乎如志我者則庶幾乎如來圓覺耀無窮矣圭峰 章句導無極矣〕

無以不繼志而罪我者謂校勘不精不能繼志於先覺後之講演覺世羣述者能不以此而罪我 乎如志我者如有志慕我鈔者庶幾此經及與圭峯章句耀法界導羣迷而無有窮極矣。

十一朝代年月

〔時皇宋康定二年辛巳歲杓建鶉咮月望日謹序〕

皇宋皇大也宋古商丘也漢梁國睢陽縣今南京是周武王勝紂封殷之後微子受封於此以為 宋國以太祖皇帝受周之封為宋國公既登九五以所封為有天下之號尋都於東京康定即聖 朝仁宗之代也杓者斗柄也即北斗之第七星也斗柄順四時而轉各指一方夏指其南又分三 位四月鶉尾五月鶉火六月鶉首亦云鶉咮(竹救切)咮即喙也是月斗柄指於南方鶉口正當六

(10)

月也若漢書律歷志云鶉首於夏為五月商為六月鶉火於夏為六月商為七月鶉尾於夏為七 月商為八月十五日為月望以日月相望故十六日為既望既已也言已過於望矣。

〔鈔〕

鈔者抄也記也謂抄寫格言記錄要義防學者之訛謬備尋討之忽忘此則因經有疏因疏有鈔 也。

〔圭峰〕

即終南山之別峯此峯形勢狀如玉圭因以為名焉疏主平居此峰人到于今以圭峰稱之。

〔蘭若〕

具云阿蘭若亦云阿練若此云寂靜處即僧舍之通稱。

〔羣典極於周易〕

易之始起自於虙犧感河中黃龍負圖而出上有八卦萬象萬物之名文王因而重之為六十四 卦仍作卦辭周公作爻辭因是周流起自周代故名周易易者取日月二字交配而成日下從月 以配陰陽取日往月來之義名之曰易然於周時上有卦辭爻辭而已至孔子晚歲好而讀之韋 編三絕於是作傳通之所謂十翼也故周易之書至孔子方畢備矣於是乎處名教之初為六經 之首儒教之深玄極於此矣故云羣典極於周易所以孔子曰五十而學易可以無大過此乃窮 理盡性至命之書也命則生之極也窮其理而至於命則盡其極矣然易之為書既是儒教之深 玄儒流取之為則故得引之以類至覺之理也。

〔餘喻瑣碎〕

餘卦雖皆有四德不堪舉類如坤之四德元亨利牝馬之貞等既云牝馬之貞與佛之四德不相 類故云瑣碎難以喻於真法由是不用餘卦而獨用乾卦耳。

〔注繫辭云乾知太始坤作成物〕

繫者續也辭者說也說其爻象變化名曰繫辭然有上繫下繫此即上繫彼文云天之道不為而 善始地之道不勞而善成天地雷風水火山澤此即八卦謂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此之八卦如次 配屬之。

〔故繫辭云八卦成列象在其中〕

即下繫也謂一氣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者金木水火也土則遍於四象之中兩儀既分四方 位列水居北方坎位生於乾卦金居西方兌位生坤卦火居南方離位生巽卦木居東方震位生

(11)

艮卦是為金木水火之四象生八卦八卦既成列備天下之象故云象在其中故更重之而有六 畫繫辭云易之為書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六者非他也 三才之道也道有變動故曰爻於萬物之象既變通未盡是以重之而有六畫六畫既具萬物之 形象無不備之天地之能事盡於此矣故云備萬物之形象窮天地之能事故六畫成卦此則言 其乾卦之體也餘卦例此可知。

〔此卦六爻皆陽畫〕

爻者言乎變者也略例云爻者適時之變者也又云爻者效也效天下之動者也既以六畫成卦 故設六爻以效三才之動所以爻數有其六矣然此乾卦六皆陽畫餘不然者蓋應其陰陽所成 也天既積諸陽氣而成故以純陽之畫而應之。

〔注曰一長云云〕

陽者奇數也故以一長為陽畫陰者偶數也故二短而相對而為陰畫故聖人當法此自然而施 人事乾卦既有三畫以表三才其為人王者當法於乾道所以王字三畫以表乾卦竪一畫以表 一氣如古人作王字賦云三陽列位配乾道以成三一氣貫中表聖人之得一故知聖人當法天 制用以施人事云為成務而行王道終日乾乾無時懈倦爻辭云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勵 無咎文言釋云乾乾行事也又云終日乾乾與時偕行言天時運動乾乾不息萬物以之生成君 子進德修業失時則廢懈怠則曠當法天制用與時俱行故云因天象以教人事也天行徤君子 以自強不息天以徤為用故云天行徤徤者即運行不息之謂也然以天道言之以運行不息為 用以人事言之君子當以自強不息為用自強不息者勉為之之謂也人人可以為堯舜未有虧 退自屈而得之者也人人可以作佛祖未有自棄自暴而得之者也故知欲為君子當自勉勵 也。

〔文言〕

大鈔云第七翼孔子作十翼第七翼即文言也十翼者謂彖辭象辭繫辭(上三各有二謂上彖下彖大象 小象上繫下繫)文言說卦序卦雜卦是為十也彖辭則統論一卦之義象辭則釋其文辭如云潛龍 勿用陽在下等略例云象者各辨一爻之義者也繫辭則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也文言則 唯釋乾坤二卦也說卦則言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序卦則明諸卦之生起由緒也雜 卦者雜糅眾卦錯綜其義也。

〔注此下釋乾字云〕

或曰前文已廣說乾字今作是注者齊師校勘之謬也以大鈔無此注故或云此乃文言之所注 耳異說云云今謂鈔云羣典極於周易已下出舉周易為類之所以也餘喻瑣碎已下出舉乾德 為喻之所以也總標在前云萬物極於乾道也然元亨利貞已下出先釋乾道之所以也乾者卦 之名已下釋乾卦之名相也謂之卦已下釋卦字之義相也但二畫已下釋乾卦之體也此乾之

(12)

卦已下出乾卦六爻純陽之所以也此既象天已下出不名天卦之所以也文言云已下釋乾字 之義相也元亨利貞已下釋四德也若文言之釋義先釋卦辭次釋文辭末後釋乾字也今鈔釋 乾字置於文前者取於上文義意連續故今出若干所以在前則知此乃圭峰之所注為欲簡別 前文各有所屬故又於此便結云釋乾字竟者即鈔家結彼文言也又亦可通結前文耳。

〔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又云大哉乾乎剛徤中正純粹精也〕

天之用者乾也始能以美利利天下者以運行不息故萬物以之生成也其利天下者大矣不言 所利大矣哉肇論云功高二儀而不仁謂聖人功高天地而不特其仁德也老子云天地不仁以 萬物為芻狗亦斯類也謂視之若芻草狗畜不望其報大哉者即嘆美之辭也在文上則是標嘆 在文下則是結嘆剛徤者言乾之性也中正者言其中正之氣也純粹者言此卦六爻皆陽也如 莊子云其神純粹玄英疏云不雜也謂心神純粹而無間雜餘卦或純陰或陰陽相雜此卦六爻 純陽故云純粹精者精靈也然此乾卦以物象言之純陽也以人事言人君也父也故以剛徤中 正純粹精之七字嘆美其德疏云心也者冲虗妙粹炳煥靈明其義既同故舉之以為類也。

〔元亨利貞者〕

自此已下釋四德先舉卦辭指其功能統唯四德子夏已下指彼傳文釋四德義相言聖人已下 亦彼傳文約人事勉行四德。

〔子夏傳云〕

即卜商字子夏或云卜商不曾解易。

〔聖人亦當法此〕

前已勉於聖人當法乾道以施人事此言四德理亦當然故云亦也文言曰正引文言廣釋四 德。

〔注云此下論乾之四德〕

者簡異前文故又顯文言前說乾字此正論四德故此後更不重結者義無相濫故辨疑誤云前 豈不說四德作此注者何邪今謂前文何甞說四德耶且圭峰之意准疏文次第應先釋四德後 釋乾字也出所以云然元亨利貞既是乾之四德今欲顯四德且先顯乾道既云且先顯乾道則 知前文乃出先釋乾德之所以也。

〔注莊子云〕

即莊憂也若大鈔云莊氏也佛教云造千箇佛圖等皆彼所注。

〔君子行此四德者〕

(13)

就人事言之即五常就天道言之即四時五行謂仁木禮火義金信水也。

〔注牝馬〕

牝牡雌雄也草木亦有牝牡不同陰體凝靜乾則純陽故三畫皆陽坤則純陰故六畫皆陰震則 二陰一陽等。

〔不同涅槃凝寂之體〕

菩提乃即體之智具四德也若約攝用歸體涅槃乃即智之體亦有四德今言佛德故揀彼凝寂 之體耳。

〔逈超凡夫外道二乘境界〕

今此四德本超權小止云超二乘者且就大小對論非不超權也。

〔故易鈎命訣〕

即王弼作。

〔注一氣瞑矇〕

內教乃一真心也若外教指天地未分之前名為一氣文言云天玄地黃今云玄黃未辨故知天 地未分之時名為一氣若圭峰原人論云空界劫中道教指為虗無之道謂彼認世界成住壞空 大劫之中空劫以為混沌耳若儒教以成劫之初空界劫中大風初起以為一氣。

〔注造化權輿之首天道未分〕

權輿者初始也天道未分與玄黃未辨左右稱之耳。

〔轉有五運〕

列子云昔者聖人因陰陽以統天地夫有形者生於無形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 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混 沌混沌即萬物混淪而未相離也一者形變之始也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冲和氣者為 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黃庭經〕

具云太上皇庭內景王經扶桑太帝君命暘谷神王傳授南嶽魏夫人。

〔殊途一會歸要終〕

(14)

大鈔云歸要終一或云略鈔之錯今謂彼經云殊途一會歸要終。

〔脾長章〕

一志久昇虗無(上覩竟)則略鈔為正注云同歸一氣即一會之義耳一之為物叵卒見(玄元章)叵 不可也卒急也。

〔通於一而萬事畢〕

一謂一氣也道家言其氣者虗而待物者也玄道之本無他唯一而已苟通於一則異雖萬殊畢 於此矣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易注云萬物成形謂之象萬物未形謂之文推其爻象始於一氣 即知物理未形之前唯至妙之一氣而已矣。

〔注郭象注至未有物理之形耳〕

由此一氣至玄至妙所起於物理之先故云未有物理之形也。

〔注夫一之所起起於至一非起於無〕

夫一之所起標也釋云起於虗無至妙之一非起於空無也次云非無者玄妙之一氣結也。

〔繫辭云〕

即下繫也。

〔貞夫一〕

貞者正也一者一氣也謂天能恒一其德以適天下動者也。

〔注但幽玄無相〕

道謂之一者寂然無體不可為象至幽至玄出於象係之表故云一也。

〔注孔釋〕

即孔穎達即唐學士也繫辭云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孔釋云在陰為無陰陽以之 生在陽為無陽陰以之成故謂之道(一陰一陽釋道字次釋一云)一者即虗無不可分別之謂也然今 注意但取末後一句耳故老子云冲氣以為和老子上是道經下是德經此即德經具云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然冲氣為和者即列子謂清輕為天濁 重為地冲和氣者為人令河上公注云萬物中皆有元氣得以和柔則以冲和之氣為萬物然人 乃萬物中最靈者也故不相違然彼老子云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注云萬物得陰陽生成 故無不背陰而向陽含養冲氣以柔和而此冲和之氣塞乎天地之間故萬物中皆有冲和之氣

(15)

而得以長生也。

〔肇公云元氣含於大象〕

即肇法師寶藏論云耳法師即羅什之高弟也關中四聖之一也德業備於僧傳。

〔元氣含於大象〕

謂混元一氣包含於大象大象隱於圓形大抄云隱於無形肇論謂大音匿於希聲大象隱於無 形以無形故無所不形名之曰大象故老子亦云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今鈔用寶藏論謂圓形者 天也大象隱在於圓形之中也外教指空為天謂天為圓穹其形如鏊故天圓地方若依標云肇 公當依肇論以義求之依寶藏論亦可通為識物之靈萬物雖同稟此一氣而有人物之殊故此 一氣能為識物之靈也以萬物之中人曰最靈故靈中復有神神中復有身等者然此所明一氣 能生萬物人為萬物之靈乃至形體皆以之為本也若逆而推之此之人物始始於一氣也。

〔疏常樂我淨佛之德也本乎一心〕

前科舉其類例此正明果德以心源為本即世尊三覺理圓證窮極果之德故云常樂我淨佛之 德也本乎一心者即指此一心為四德之本然為對一氣為乾德之本故且指此一心為杲德之 源而此一心即一切染淨諸法之源也故下經云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良由諸法皆無 自體皆依圓覺妙心而生起如幻象無體依巾而有是故一切染淨因果等法皆託真心而起故 指此心為諸法之源耳。

〔一者是佛實體之源故〕

一切凡聖真如自體常樂我淨不待修生故。

〔對揀凡夫妄執常等四倒〕

為凡夫迷故妄執五蘊四大無常之法為常苦計為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為對揀凡夫此之四 種顛倒故說常樂我淨也。

〔翻破二乘無常等四倒故〕

世間諸法本非無常本非是苦本非無我本非不淨為破凡夫執情故說無常等二乘實謂無常 等是為顛倒為破二乘如是顛倒故說常樂我淨也。

〔真如自體相者〕

即論中總標也真如者就性宗言之真謂體無偽妄如謂性無改異故彼起信論云心真如者即 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乃至離言說相離名字相等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16)

然真如有體相用三大之別彼先釋體相二大今所引即是彼文(真如之體即生滅門中本覺以真如門唯 體大故生滅門中本覺即真如故生滅門三大即真如三大耳)文云真如自體者謂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 佛無有增減此言真如自體於一切凡聖平等故凡聖位雖優劣真如自體而無增減從本已來 性自滿足一切功德即總標真如相大具一切功德也不但四德此即總明德相所謂自體有大 智慧光明義故此即別明德相謂真如體上有本覺智明也次云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 自性清淨心義故超間此三句故云乃至。

〔常樂我淨義故〕

者此即顯真如體上性德圓備本來常樂我淨也然茲四德乃真如實體本有之德不待修生故 云性自滿足然論云一切凡夫乃至諸佛無有增減若爾此四德通凡聖也今云是佛實體之德 者在凡夫則隱在佛則顯今就顯說故名為如來藏此即結真如相大隨流闕淨而不減能出生 如來故名曰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此真如相大本具恒沙性德為萬德之依止故亦名如來法 身問今何用生滅門義耶答彼論一心為本於中有心真如心生滅二門心真如門具茲四德生 滅門始本不二亦是四德今用真如門四德却用生滅門義者以真如門唯體故以生滅門中真 如亦本於一心故又真如門其體平等離一切相故生滅門雖有諸義而差別之相等同一味唯 一真如依業識生滅相示故返生滅識相恒沙染法表示真如恒沙性德故。

〔二對揀凡夫二乘〕

者雙標所揀由凡夫迷自己如來藏法身本來常樂我淨故妄計五蘊常樂我淨先揀凡夫色是 不淨妄計為淨受是苦妄計為樂想行無我妄計為我識是無常妄計為常如是四種妄計名為 顛倒是故佛於種種經中令修不淨觀苦觀無常觀無我觀以將對治等以將此四觀對治如上 所執四種顛倒故云對治所執生死五蘊常樂我淨能對治是四觀所對治是妄計所執之病。

〔然猶未顯所迷法身常樂我淨〕

此下顯二乘之過破無常等四倒我計無我凡夫妄計五蘊為我令修無我觀以破其執情二乘 不達此理稟此修行實謂無我亦成顛倒以未達無我法中有真我故計為無我故云我計無我 常計無常淨計不淨樂計為苦五蘊諸法即是真常本來真淨本有真樂准上知之以為煩惱之 所覆故雖生此想不達其義如是四倒自何而有以為煩惱覆真常樂我淨故雖生無我等想不 達無我法中有真我真常等義故。

〔注此上正破二乘〕

等問孔目云菩薩滅倒今此不破菩薩何邪答此唯破小蓋取菩薩達真常樂我淨故如云諸佛 菩薩所有正法又大鈔云智人安徐入水喻佛菩薩即知此中不破菩薩明矣問涅槃四德雖曰 顯性乃是漸宗何以引而為序邪答通序顯理未局於教問華嚴明說一真法界故敘法界為宗 本祖師諸經儀式莫不皆然今此圓覺何處說四德邪答今言四德者且約對乾道之德有四故

(17)

又且依涅槃所說四德對治四病故若此覺心即萬德之總何所不具邪。

〔我者即是佛義〕

上即顯過此正顯德無我法中不迷真我是名如來常者是法身義無常法中不迷真常是名法 身樂者是涅槃義於苦法中不迷真樂即是涅槃淨者是法義不淨法中不迷真淨是無為法。

〔注正顯真實四德〕

此約顯德次文約迷悟。

〔汝等比丘云何言有我想流轉生死〕

責凡夫計常樂我淨四倒。

〔汝等若言我亦修習無常苦無我等想是三種修無有實義〕

責二乘執無常等四倒三修法者彼經哀嘆品云無常苦無我是三修法屬生死故劣然不言空 者以空是正解脫故空非生死故唯三想。

〔注略於不淨但言三者就勝說故〕

清涼云是三修法屬生死故劣以正解脫即是真淨故若爾此云就勝說得不相違否然此四種 雖則俱是二乘所執之病於中此三妄計義勝故空是正解脫即是真淨非顛倒故清涼云劣者 約生死義故今云就勝說者約所執之病勝故。

〔我今當說勝三修法〕

即總標許說次文釋義顯真實四德標亦三者以對前故演義四中具明苦者計樂樂者計苦是 顛倒法云云廣敘凡夫二乘兩重四倒上句凡夫下句二乘。

〔有如是等四顛倒法云云〕

雙結四倒如注云云。

〔世間亦有常樂我淨〕

前文雙責凡夫二乘四倒次許說勝三修法又其次雙結兩重四倒此即正顯世間凡小二種迷 悟世間迷者凡夫妄計常樂我淨是為四倒世間悟者二乘能作無我等四觀對治四倒故出世 亦有常樂我淨此正顯出世間迷悟所謂迷者即二乘所修樂者計苦等猶迷真實四德故悟者 無我法中有真我故。

(18)

〔世間法者有字無義〕

凡夫妄計常樂我淨二乘未悟真實四德故出世法者有字有義以顯真實常樂我淨故。

〔何以故世間之法有顛倒故不知義〕

徵釋世間無義顛倒者即想顛倒心顛倒見顛倒謂苦中見樂樂中見苦等乃至二種四倒因此 三倒而有由是於真實四德不知於義。

〔何等為義〕

徵釋出世有義勝三修法約迷悟以顯真實四德無我者名為生死二乘以五蘊為無我猶迷真 我故名為生死即變易生死我者名為如來謂悟無我中真我即是如來無常者聲聞緣覺迷真 常之理故常者如來法身悟無常法即是真常苦者一切外道二乘以智為雜毒形為桎梏故灰 身滅智全同外道四安樂行中外道因果俱苦二乘因苦果樂菩薩因果俱樂樂者即是涅槃悟 真樂本有是真涅槃不淨者即有為法前約正解脫不屬揀今顯真實四德亦屬所揀以是有為 法故淨者諸佛菩薩所有正法乃至知義悟真淨故即諸佛菩薩無為法顯示不倒以不倒故知 字知義。

〔若欲〕

下結勸離過修德。

〔注云云〕

更有如雲之義而不具書故曰云云彼文具云諸比丘承言請佛住世乃至云汝等當知先所修 習無常等想非是真實然皆結勸之文已上即法說自此下喻說喻說有二一春池失珠喻亦云 春池瓦礫喻二良醫斷乳喻譬如春時乃至得琉璃寶就此喻中曲分三喻一求珠取偽喻喻二 乘證無常苦空無我不真實歡喜持出乃至水中二知偽非真喻喻二乘知先所修非是真實有 一智人乃至得珠三捨偽取真喻喻二乘得真常樂我淨汝等比丘乃至以為真實責其取偽令 知前非汝等應當乃至常樂淨想合前諸人不得方便競提瓦礫結勸令修真實四德復應當知 先所修習四法想者悉是顛倒合前歡喜持出勸令知偽非真大鈔云四法相貌本經忽然此略 抄云四法想者於義頗通大抄於經有據且依大抄欲得真實乃至常樂淨想合前智人善巧出 寶勸修真實四德欲得修習真實四德應如智人善巧方便。

〔注此上約法約喻對二乘四倒重顯四德此下聲聞云云〕

此云此上大鈔云次下此云此下聲聞大鈔云謂聲聞然若據前是春池瓦礫喻此後是良醫斷 乳喻似乎略鈔可取何者此上亦是約法約喻此上此下之言即結前生後也然奈何文云重顯 四德明知重顯之言意屬後喻蓋鈔中略去能喻之文故有聲聞難佛舊醫用乳等言若爾則依

(19)

於大鈔文義相屬甚可取也。

〔注舊醫用乳新醫斷乳後復用乳〕

彼經第二云譬如國王暗鈍少知有一醫師性復頑嚚王賜厚祿療治眾病純以乳藥亦不知病 雖加乳藥而不善解復有明醫曉八種術療治眾病知諸方藥是時舊醫反生貢高輕慢之心是 時明醫即為王說種種醫方方知舊醫無知遂便逐出是時新醫而語王曰願王宣令一切國內 不得復服舊醫乳藥即以眾味和合其藥以療眾病無不得差其後不久王復得病即命新醫云 何當治是時醫者復語王曰應用乳藥(云云)然凡夫執我即舊醫用乳佛說無我即新醫斷乳於 無我中指出真我即後復用乳。

〔後法合云〕

文有四節汝等當知下舉要令知外道言我下合舊醫用乳如虫食木者以偶成字故有字而無 義故佛唱言無我下合新醫斷乳。

〔調生故〕

者為調伏凡夫邪見眾生故說於無我。

〔為知時故〕

者喻中為欲令知時不堪故令其斷乳。

〔說有我者乃至汝當修習〕

合後復用乳。

〔如來說我〕

者非如凡夫外道所計吾我如彼良醫善知方藥為調病故令斷於乳實非斷乳如來亦爾為調 伏眾生故說於無我雖說無我實非無我所言無我者無我法中有於真我汝當如是修習徵 曰。

〔何者是我〕

答云。

〔若法是實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者是名為我〕

此即無我法中說有我也所謂我者即真常主宰性不變者是然猶未顯真我之體非但無我便 名真我也正顯真我者如次引第五云耳又一德互具諸德故云是真是常等也。

(20)

〔第五卷亦云又解脫者名為不空乃至空者不空者〕

等既無諸法不可謂不空如瓶無水也既有真實四德不可謂空善色常樂我淨不動不變顯有 真我之體如瓶色香味觸四塵具故既以四德為實體如以四塵為瓶體即知四德是實體之德 也。

〔解脫者名為不空〕

或謂應云空不空文脫一空字意云文中具空不空義故今謂不然文云解脫者名為不空當知 不空之言屬於解脫也曾親撿經文但云名為不空理無疑也。

〔於非苦中生於苦想〕

此下又引第七者顯四德是一切佛法之本故迦葉迷之便成邪見今悟方名正見彼經具云佛 告迦葉謂四倒者於非苦中生於苦想名曰顛倒非苦者名為如來生苦想者謂於如來無常變 異(二乘謂如來亦屬無常變異)若言如來捨此苦身入於涅槃如薪盡火滅是名於非苦中生於苦想

(二乘謂佛厭苦入滅取於灰斷由是自取灰斷是為顛倒)。

〔注云云〕

超簡苦倒未盡之文又超常倒之文。

〔注餘三例云〕

例字准大鈔乃倒字彼經文亦云謂四倒者鈔中已引苦倒竟合應云餘三倒宜從大鈔倒字為 正三字或云二字以次注唯二故却將次前無常變異之文配常倒之義然此說無理若照經文 次注果脫常倒之文二字無爽若云無常變異之文配常倒者恐妨彼經文以彼經於苦倒之後 連次敘常倒云無常常想常無常想是名顛倒無常者名不修空不修空故知壽促若有說者言 不修空寂得長壽者是名顛倒若然者此等之文超簡在次前云云中也以此推之改三字為二 字頗宜但不可將無常變異之文配於常倒。

〔注世間說我無有佛性〕

等彼經具云無我我想我無我想是名顛倒世間之人亦說有我雖說有我無有佛性是則名為 於無我中而生我想是名顛倒佛法有我即是佛性世間之人說佛法無我名我中生無我想云 云。

〔注如來非雜食〕

等彼經具云淨不淨想是名顛倒淨者常住非雜食身非煩惱身非是肉身非是筋骨繫縛之身 若有說言如來非雜食身等盡是顛倒我今亦說如來藏云云如來先說無我者為除病故令修

(21)

無我非真無我也猶苦味塗乳令子不飲今說如來藏真常等二乘實執前聞不肯領悟猶洗乳 令飲子疑不飲。

〔云云〕

者迦葉又難佛又以額珠喻示等。

〔第三十七卷又云〕

等大鈔云第三十卷以大鈔為正。

〔四念處〕

四謂身受心法念謂念慧此四是念慧所安住處故名四念處亦名念住以慧守境由念得住故 必要四者從麤至細對治四倒故觀四顛倒趣入四諦故。

〔觀身不淨〕

不淨有五謂種子住處自相自性究竟不淨。

〔觀受是苦〕

受有三種謂苦受即苦苦樂受即壞苦捨受即行苦以其情塵生諸受故計之為樂是故觀其苦 受等以為對治。

〔觀心無常〕

觀心念念生滅誰受此樂。

〔觀法無我〕

想行二蘊無有我故已上四觀對治凡夫計淨等四倒然此四念處以身受心法為次者對治之 門從麤至細故色身最麤故先觀之受領外境望身為次心不約境細於前二又以為次法最為 細又為其次其所對治四種顛倒以常樂我淨為次者從重至輕為次故常倒最重故以為初以 計心王為常故生邪見以邪見故無因果善惡故樂為次者但計妄樂未必邪見生過淺故我又 居次者計有主宰不礙修行故淨為最末者計身為淨但生妄貪無大過故。

〔注此通大小乘修〕

此念處觀有二種觀一約相觀世俗通大小乘修二約性觀勝義唯大乘修約相通大小乘修者 但假實異故若小乘觀身不淨不知緣假故若大乘所觀但知緣假不計其實既不觀性空但觀 緣假故云約相觀世俗然據鈔文唯約小乘一重四倒今據注文通大小乘修故作是釋。

(22)

〔又諸法無行經云觀身畢竟空〕

等此約性唯大乘觀性空對治小乘計不淨等四倒觀身既空即無不淨是故小乘作不淨觀亦 是顛倒然前約相此約性若大集經瑜伽論等約大乘性相雙觀等即如上大乘通性相之義若 華嚴疏鈔但大小乘相對性相說之又彼約通別觀之別觀者義見前文其身受心法各別而觀 通觀者以身受心法俱合五蘊五蘊皆身故唯觀於身淨名經云是身如聚沫不可撮磨(若別觀此 是色如聚沫故)是身如泡不可久立(受如水泡)是身如焰從渴愛生(想如熱焰)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實

(行如芭蕉)是身如幻從顛倒生(諸識如幻)然彼經五蘊皆言其身故云通觀然以義求之別觀通大 小乘通觀唯大乘也。

〔唯識論五位中第五究竟位〕

一資粮位(三賢)二加行位(十向之後別立此名為入見道復起加行伏除二取)三通達位(見道初地有三心謂入 心住心出心此是即初地入心)四修道位(從初地住心至金剛無間)五究竟位(金剛心解脫道中盡未來際皆此位 收)然茲五位或開加行為四謂煗頂忍等問唯識四德是權教今何引證耶答但取彼諸佛雖說 無量法門究竟果位為顯四德之義。

〔東方雙乃至北方雙〕

者乃至者超間之辭具足應云南方雙者破於苦獲得於樂西方雙者破於無我而得於我。

〔善男子此中〕

下引事證成。

〔我亦如是乃至入大涅槃〕

出娑羅林滅度之所以。

〔此四雙樹四王典掌〕

東方雙在於佛後西方雙在於佛前南方雙在於佛足北方雙在於佛首佛入滅已東西二雙合 為一樹南北二雙亦合為一樹垂覆如來慘然變白猶如白鶴名為鶴樹亦名娑羅林此云堅固 法以此樹風霜不能改四時莫能遷以況世尊法身金剛之質老死不能變念念不能易故云娑 羅四王典掌喻佛為四王護法故於中入滅也。

〔娑羅雙樹至華喻我果喻樂〕

我是佛義樂是涅槃義喻佛為利二乘故於中入滅也能喻華果利無量眾生所喻唯二乘者且 對小故非不具一切也以四雙正破小乘四倒故。

(23)

〔師子吼言〕

師子吼菩薩請問如來佛言如師子王自知身力牙齒鋒鋩等彼經有師子吼品如來何故二月 涅槃云云問二月入滅之所以答以春陽之月為欲破於常見故。

〔孟冬枯悴云云〕

破於樂故乃至破世我世淨故。

〔言二月者喻於如來二種法身〕

理法身即真身智法身即應身然兩重四倒總成八倒其四念處觀既有性相兩重治於八倒即 成八行凡夫取著生死無常等二乘取著涅槃常等此為八倒無念而知生死無常等涅槃真常 等即是八行然前之凡夫二乘兩重四倒此中鈔意即以四念處觀性相兩重為能治以成八行 繳釋前文實德文相可見權德納耶輸示現不淨在佛即是淨小乘以為不淨餘三例此可知。

〔四枯四榮注文在別譯本中〕

辯疑誤云清涼云枯榮之說大師義立或別有據鮮榮枯悴明法不偏然未知所據理甚昭然又 大鈔云枯榮之說檢經無文或大師義立或別譯別行經本然不知所據明矣今此略鈔不應直 斷云文在別譯本中今謂圭山應後親見別譯有文故作此指如長壽年號鈔云待更撿尋修證 儀則曰長壽二年白馬寺則天皇后統中原皆此類也辨疑誤似覺孟浪。

〔謂法性之色〕

以從法性緣生故一色一切色緣生即空故一切色一色法性中非一非一切非色非不色但是 性空之色故云法性之色既是法性空之色故云法性之色既是法性之色何淨何不淨以實非 是淨凡夫計淨是名顛倒實非不淨小乘計不淨亦名顛倒法性之色據清涼作圓教今釋義為 實教隨祖師之便宜不必局也。

〔今觀色種即空〕

色種者即身念處也大品說一切種修四念處一切種即身受心法也於中先觀身之色種色種 即空空中無淨空觀之中本無於淨云何計淨凡夫取著於淨是所治之病今觀色種即空無淨 可著是能治之法藥。

〔淨倒既破枯念處成色種即假〕

假觀之中色法常淨何計不淨以身為患慮而取灰身滅智謂色不淨是名二乘。

〔不淨倒破榮念處成觀色本際非空非假非淨不淨乃名中道〕

(24)

空枯同前約相破四倒假榮同前約性破四倒此云非淨非不淨即非相非性中道之理又前就 能對治言之謂空謂假今就中道故非空非假以表此中道之理故於中入滅。

〔注觀受心法苦無常無我等例之〕

應云法性之受實非不苦凡夫計樂實非是苦二乘計苦今觀受種即空即假即中道等云云。

〔故疏備舉云佛之德也〕

或本云略舉云大鈔云偏舉云今詳其義大鈔理長。

〔上所引起信論中真如四德之文是云云〕

彼論總立一心為本立義分云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故云總立一 心為本。

〔於中有心真如心生滅二門〕

故彼文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

〔心真如門具常等四德〕

者彼云心真如門即約體絕相義謂非染非淨非生非滅不動不轉平等一味性無差別一切眾 生即涅槃相乃至云真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淨心 義故常樂我淨義故等故知真如自體本具常等四種實德也。

〔心生滅門中始本不二為究竟覺亦是四德〕

者彼云心生滅門即隨緣起滅義所以於如來藏心說有生滅者謂隨薰動轉成於染淨就此門 中有覺不覺二義於不覺中生三細六麤遂至輪轉能反此不覺名為始覺始覺合本始本不二 為究竟覺此之生滅門即是真如隨緣作諸法諸法既無異體還攝真如門當此始本不二之時 與真如門元同一體以二門不相離故如金攝器器無遺故以器攝金金無不盡二門不二全體 遍收與真如自體之四德初無有異故知生滅門亦具此四德也。

〔勝鬘等意皆然〕

等於華嚴等經指廣在華嚴勝鬘經者彼經云自性清淨心不染而染等。

〔疏專一氣而致柔〕

蓋明修心成其果德故先舉專氣至柔心為類例一氣既為陰陽天地之本故專修鍊於一氣功 用既著而致於柔名為成道意云元氣是自然大道元氣以靜默故能生動柔弱故能生剛強就

(25)

人事言之欲為人君當法此靜默柔弱方能合道庶人反此與道相乖以不能安靜默守柔弱故 有乖於道。

〔注靜為躁君〕

老子云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以重能制輕靜能持躁故重為輕之根靜為躁之君柔弱能生剛強 水之至柔金石之至剛擊之既久金石必虧故知柔弱者久長剛強者弗永。

〔注強梁者不得其死〕

強梁者既乖於道故不能保壽命故御注云強梁之人動與物無求益而反損物或擊之故不得 其死。

〔注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富貴者當賑貧憐賤其或不爾反更驕恣必被禍患本文云自遺(去聲)其咎遺者贈也若大鈔云 自貽其咎當依本文注。

〔飄風不終朝〕

具云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飄風疾風也驟雨暴雨也蓋言其疾不能長暴不能久如此者天 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注馳騁畋獵令人發狂〕

精神好安靜其或馳騁呼吸精神散亡故發狂也。

〔保雌守弱綿綿不已〕

活身當如雌牝安靜柔弱萬物以之生故綿綿不已。

〔注令人為而不恃〕

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

〔注長而不宰〕

道能長養萬物不宰割以為器用。

〔注挫銳解紛〕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銳者進也故為道之人欲進取功名當挫(則臥切)而止之紛者擾 也當釋其紛擾以合其大道。

(26)

〔注知白守黑〕

具云知白守黑為天下式故修道者雖自知昭昭明白當復守之以默默如闇昧如是則可以為 天下法式可以合於大道。

〔注勿矜勿伐〕

矜大也聖人不自責大能久而不危伐取也聖人德化流行不自取其美故有功於天下能合於 大道。

〔注若拙若納〕

大巧若拙大辨若訥能抱此淳元一氣者可以為天下之法式。

〔注如嬰兒之未孩〕

怕然安靜於情欲如小兒未能答偶人之時內無思慮外無政事精神不去以全其性也。

〔注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芸芸華葉盛貌各歸其根則萬物無不枯落復歸根而更生也。

〔注歸根曰靜靜曰復命〕

根安靜故不死靜曰復命能安靜則還復性命。

〔注復命曰常〕

能復命則得性命之常。

〔注復歸於無極〕

究竟所歸還復歸於無極大道也。

〔既合於乾道則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也〕

彖辭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乾道變化各正性命注云乘變化而御大器靜專動直不失大和也 雲行雨施品物流形永保無虧為物之首乾道者也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性至柔金 石至堅水能貫堅入剛無所不通而此至柔之一氣先萬物生而不與萬物同殞可謂馳騁天下 之至堅也例同釋氏之一心先天地生而不與萬物同類隨流加染而不染能破惑顯理可謂馳 騁天下之至堅也。

〔當其無有其用〕

(27)

具云埏埴以為器(上音羶下音植)當其無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室之用今撮略其文故云 當其無有其用以此事空虗故各得其用也故大道亦然矣。

〔終不為大〕

具云可名為大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聖人法道忘功終不自為光大故能成光大之 業所謂為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也。

〔周易謙卦〕

上坤而下艮為謙卦坤地也艮山也艮既在下而山藏於地中地道卑而上行地中有山名之曰 謙謙者卑退為義屈己下物也彖辭云謙尊而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終也又云謙謙君子用涉 大川注云謙謙其為君子也用涉大難物無害也故知君子雖謙退居下人歸其德如水謙下而 眾流歸之而成大海蓋柔弱之所致也大道亦爾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谷養也人能養神能至於 長生故名不死是謂玄牝不死之道在於玄牝玄天也深也牝地也母也谷神應物冲用無方深 妙不窮能母萬物故云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御注云深妙靈牝能母萬物萬物由此而出 是謂之門天地之有形資稟此為根本故曰天地根。

〔綿綿若存〕

用之不勤修鍊此氣於呼吸喘息當綿微若可存復若有又復用氣當寬舒自在不當忿疾勤勞 修鍊之法如此久久純熟得氣之和柔至於長生不死吾家所謂成道也。

〔注河上公注云云〕

謂專守精氣使之不亂則形體能應物而柔順也辨疑誤云上下注文皆河上公語何獨於此注 之形顯上下皆非也今謂不然兼以御注之文注之當揀別之耳。

〔心使氣曰強〕

河上公注云心當專一為和柔而神氣實內故形體柔弱。

〔役心使氣〕

已下則御注云心有是非氣無分別若役心使氣則和氣去中是曰強梁之人辨疑誤云當依大

鈔況此所注非河上公之語今謂雙引二家之注合道乖道得失相對注文明若日月鈔釋已下 乃圭峰出彼二家之意何異論之有哉愈顯上下之文非唯河上公之注耳。

〔鈔釋曰〕

者指此當鈔釋注也。

(28)

〔是謂深根固蔕〕

具云有國之母可以久長是謂深根固蔕注云人以氣為根以精為蔕當深藏其氣固守其精則 可以久長如樹根深而枝蔕堅實也。

〔天得一以清〕

天得一故能垂象清明。

〔注地寧〕

地得一以寧地得一故安靜不動。

〔注神靈〕

神得一以靈神得一故變化無形。

〔注谷盈〕

谷得一以盈盈滿不絕也。

〔注萬物生〕

萬物得一以生成。

〔注王候正〕

王侯得一以天下平正。

〔注直則正也〕

其靜也專專則一也其動也直直則正也大鈔云直剛正也然本注是剛字以大鈔為正依此鈔 義亦可通。

〔疏修一心而成道〕

儒道專氣致柔歸根復命與此修心成道大略相似故先舉之今此正明夫萬有之本莫大於一 心善惡二輪苦樂二報凡聖因果等法不離乎一心也心外有法則同邪見然既離此一心別無 諸法則知一切染淨因果等皆以一心為本欲成佛道當修此一心修而久之至於成道故曰修 一心而成道也然先云始於一氣本乎一心此之一氣一心竝通情器釋論云性德圓滿海是也 今約修說降殺一等唯局有情即修行種因海是也。

〔應以智證潔白自心〕

(29)

然據經文乃曰智燈今以燈字為正一心此即一法界心也無二真心故稱為一。

〔大總相〕

者即一真心源論開真如生滅二門論云心真如者即一真心源之體蓋一真心全體作真如門 亦全體作生滅門是故二門各總攝一切法今直指此心真如門是一真心源之體即此經圓覺 妙心也今云不滅不生論亦云心性不生不滅等故知圓覺妙心正同起信一真心源亦同華嚴 一真法界三法體同但義門別故三名之不同耳起信欲究妄本約凡以標心義局終教圓覺意 顯淨源約佛以標覺義局頓教華嚴不逐機宜對待故曰一真法界此即圓教圭山又云若克其 體頓圓修同蓋取三法體一含圓以說然此經又有分圓之義耳。

〔疏心也者〕

前科既標指此心為果德之本又令修此一心以成其果德然心有體相德用欲令修之當明旨 趣故自此之下明此心體本來竪窮橫徧唯此覺心之外不見一法有體以此覺心圓裹三世裹 滿法界因此覺心名為圓覺既具體相德用欲明此心體竪窮橫徧故先標舉謂標舉此心為下 諸科之本也汎言心者總有四種一紇利陀謂肉團心二緣慮名心三質多此云集起心四乾栗 䭾謂堅實心紇(胡結下沒二切)陀(音墮)乾(音干)然此四心前三是妄心後一是真心真心者即如 來藏自性清淨心今此正辨此心也問如來藏自性清淨心多約在纏是終教義今何用之答在 此乃總相心也何所不通且肉團心者即人之心藏也其色赤形如蓮華上有七葉百法中屬色 法所攝其緣慮集起二心體雖是一用不同故分乎二種體同者皆以第八識為體故用別者以 緣慮集起為義不同故。

〔緣慮名心謂八種識俱能緣慮自分境故〕

以所緣之境八種不同能緣之心亦分八種之別性宗則不爾前七但是第八差別功能無別體 也不同相宗各各出體然心意識之三種有通有別通者一緣慮故名心二等無間故名意三能 了別故名識初緣慮名心者八識皆名心以八種識俱能緣慮自分境故第八識緣根身種子器 界所緣之境即相分第七識能緣第八見分第六識能緣一切境前五識如次緣色聲香味觸故 云緣慮自分境二等無間故名意者則八種皆名意以八種俱無間故三了別故名識亦八種皆 名識以俱能了別故了別者分別也然分別有三一自性分別即現量也前五與第八唯有此一 種分別二隨念分別三計度分別六七具此三種分別以起心籌量比度故此約通義解心意識 若約別名則集起解心此唯第八思量解意此唯第七了別解識通前六種以能了別別境故故 心意識三種是八識之通名有此兩勢不同今此不論意與識唯釋其心故約緣慮以明則八種 俱名心也約集起以解心則唯第八識以第八有七種名故一名集起心集諸種子起現行故悟 之即是覺心二名阿陀那此云執持執持種子及諸色根令不壞故三名所知依能與染淨所知 諸法為依止故四名種子識能任持種子故五名阿賴耶此云藏六名異熟識亦名果報識七名 無垢識此皆第八識之名也前六是因位后一是果位又總分三位前四與七是相續執持位此

(30)

通漏無漏一切凡聖位第五阿賴耶是雜染執藏位亦名我愛執藏位具能藏所藏執藏三義正 以執藏為名至八地捨此名此約相宗若終教發心住頓教觀成沒此名第六異熟識是善惡業 果位唯通有漏無記善至等覺捨此名以如來地純無漏善故然集起是第八識之義非是其名 梵語質多此云心此乃心之通名也故靜法苑公將集起心為義例破賢首契經故知質多乃心 之通名問今翻為集起得非屬所破邪答今此鈔意亦以質多為心集起為義以義助名謂之集 起心心既是通名集起是第八識之別義以別助通通亦成別故不屬所破下文(鈔八初)正翻為 心故知集起是義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在於此識起於現行也。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一

(31)

圓覺疏鈔隨文要解卷第二

沙門清遠 述

〔疏冲虗玅粹炳煥靈明〕

大鈔引禪宗空寂知以配之上句是空寂直顯自性之體下句是寂知是即體之用。

〔老子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注云道動出冲和之氣而用生成有生成之功曾不盈滿。

〔疏無去無來冥通三際〕

以此真心三際莫之能易故曰無去無來以無去來今故不離於三際以入三世無跡故三際求 之而不有故曰冥通問經云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既云覺相寧曰無去無來答下經文以約迷悟 說故分能所之相非相貌之相也。

〔疏非中非外洞徹十方〕

謂此覺之心體非內外中間故洞然透徹無所不遍凡有所在即有所不在故楞嚴經佛以神湯 內寫徵破阿難執心在內又以針治內障徵破阿難執心潛在根內又以靈膏反質徵破阿難執 心在外乃至七處徵而無心可得阿難被徵介爾妄心無逃避處妄賊既除真王得顯故知無在 無不在故於是乎洞徹十方也。

〔所謂非是中非謂是非中〕

簡非中道也非謂此心是非中。

〔意顯決穴舉體全徧〕

穴字誤也應作定字。

〔莽鹵〕

上音姆下音魯本出莊子或作蟒呼者非也。

〔疏不滅不生豈四山之可害〕

以心體真常故萬行修起而不生隨流處染而不滅以自體本有不待新生故盡未來際究竟常 住故四山喻四相然四相有二初微細四相謂生住異滅在疏冥通三際中具之果報四相謂生 老病死今則果報四相也然約以麤顯細亦是生住異滅四相不能害也。

(32)

〔起信云所謂心性不生不滅〕

彼文具云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等現見諸法差別相者乃遍計妄 情所作而此真心未嘗生滅也。

〔然不生滅三性不同〕

三性本出唯識論彼云依此三性說彼三無性等然三性空性相三宗說之不同初相宗說三性 者初依他起性以阿賴耶識秉業等種辨體而生根身器界等一切諸法相分有漏無漏皆依他 眾緣而得起故喻中如繩依他麻起然彼宗依他諸所說不同今據祖師常所引者二徧計性能 遍計是六七二識所徧計正唯依他為親緣喻中如計繩為蛇木杌為鬼三圓成實性即二空所 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然彼宗謂遍計是空以計木杌為鬼妄情所計實非鬼故依他圓成決定 是有空有不相即也二空宗說三性則依他性如第二月本無其體依他本月而有亦如空華依 他翳眼而有執為實有即是遍計達此依計皆空即是圓成然彼宗圓成但約依計空理而說亦 無其體但掃長天之雲未顯出月輪也三法性宗所說三性依他如鏡中之影像遍計如鏡中骨 肉妍媸等相此二無體但是圓明之鏡即是圓成謂依計無性即是圓成也故知性宗所說圓成 顯出真體與彼二宗逈然有異謂遍計無體可生可滅如繩上計蛇杌上計鬼生亦無體可生滅 亦無體可滅依他起性即生不生即滅不滅如鏡中像生而本不生滅而本不生滅皆無自性故 圓成實性自體本有不待新生盡未來際究竟常住永不斷滅。

〔自體本有不待新生〕

者如鏡本明不因磨得究竟常住永不斷滅者如金在污壞雖經多劫金性不滅。

〔今即當此自性不生不滅不同前二〕

大鈔云前二如心經不生不滅也心經疏三約義釋不生不滅第三義約觀行對三無性釋云謂 前二不有而非滅觀智照現而不增即依計上釋圓成也連珠指通空性二宗彼意云依計上辨 圓成約依計空處即是圓成即空宗謂約彼依計空理而說也約依計無性即是圓成顯出圓成 實性即性宗今鈔判云今即當此自性不生不滅不同前二意謂此經唯論真性不生不滅於前 二顯不生不滅故簡異心經是依計上顯圓成真性其顯是同初無淺深以彼經教興為破法執 故約諸法上顯圓成此經為離相上根凡夫直顯真性不破諸法故直於自性上說圓成與彼異 也或謂心經諸法上顯圓成故屬無相宗者不然也。

〔離相離性故名中道真性也〕

問前文中道亦亡今何存中道耶答前是對待而中屬於事故今遺之此顯德之中屬於理故存 之。

〔道經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耳聾〕

(33)

若莊子外篇云夫失性者有五謂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五聲亂耳使耳不聽云云。

〔驪龍〕

即黑龍如莊子注脚。

〔照體獨立〕

照體即本覺照寂之體就般若則離念無相之妙慧獨耀而已。

〔疏處生死流驪珠獨耀於滄海〕

上句法下句喻約下凡迷妄說。

〔疏踞涅槃岸桂輪孤朗於碧天〕

上句法下句喻約極果悟者說。

〔非對待始覺之智〕

本覺智即如理智乃即體之智始覺智即如量智乃對待之智。

〔隨緣生起世間一切染淨諸法〕

大鈔云世出世間然既云生起一切染淨諸法大鈔為正生起一切染淨諸法與起信華嚴是 同。

〔後方約次下疏文〕

古大鈔云後方約淨次下疏文顯此心離倒等依大鈔義顯照著然依此義亦可通。

〔性相無礙〕

性即體性之性非理性之性謂諸眾生雖本有此清淨心由無始已來迷之不覺。

〔注論中根本不覺也〕

迷於本覺成乎不覺本覺即此真心也而此不覺為三細六麤之根本故名根本不覺。

〔注即獨頭無明迷真之義〕

不覺即無明也無明者無彼始覺智明故言獨頭無明者十二有支皆有所因唯有無明橫從空 起無有其因故名獨頭無明此即所知障也枝末無明即起種種煩惱障也無明迷真者迷此真

(34)

心皆由無明故華嚴經云皆由無始忽起無明全迷法界即是無明迷真之義約喻者如澄淨之 水為風皷動成其波浪即水為因風為緣也然起信疏有二義一以本覺為因不覺為緣生於三 細二真不起妄即妄託真生以無明迷於真心而起三細六麤之妄則以無明為因真心為緣如 下文殊章中唯以無明為生死根本。

〔注論云謂不如實如真如法一故等〕

彼文云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等即不了真如之理一味故迷 之不覺此正出根本不覺之相也如人不了正方故迷東作西。

〔故妄認四大緣慮為己身心〕

以於本有清淨心迷之不覺故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妄認緣慮為自心相上即迷自此即認他亦 即迷真執妄。

〔佛名經〕

即馬頭羅剎佛名經有十六卷說一萬五千三寶之名大科分三初顯理云云大科有三初顯理 從初至逈出思識之表即顯此經所詮之理二明教自我佛證此至無機不被明能詮教三序作 疏因由自巴歌和眾至序終其後二科易見唯顯理一科異說云云或云通序眾典或云唯序當 經今謂決非通序其祖師作疏自有常規故蘭盆不序一真法界金剛首序本淨鏡心宗旨分明 寧容異說問一真法界圓覺妙心一真心源能起染淨一切諸法則三義皆同三法體一若爾經 序圓覺妙心得非通序乎況次科云我佛證此再嘆奇哉等此即分明通序時教後科既爾前豈 不然耶答華嚴先序一真法界今經唯序覺心乃云心寂而知目之圓覺彌滿清淨中不容他等 科云初示覺之心體二示心之覺相結指所詮以歸當部宗旨分明何嘗相濫苟曰不然何不同 華嚴序結云法界歟又況後科文雖似通意在今經故云頓之類歟也。

〔疏萬法資始〕

乾能資始萬物而不能生萬物也真心亦爾不生諸法即是妄託真生也然此論染法故云資始 若論淨法則可云資生故次下疏文顯此心本具河沙功德妙用等又生滅門中用大能生世出 世間善因果等會妄顯真以標指會妄法無體唯覺性而已以諸妄法本無體性元是無漏法故 科云會妄顯真以標指謂指覺心圓裹三世具恒沙性德等問心之覺相即是本覺何故科云會 妄顯真文相在起信屬始覺之義即是終教今何用之答此云會妄義通諸教若爾小乘則會人 天之妄始教會妄歸識不顯本有真心今此克就經宗則由前科明此心體不守自性作諸妄法 乃至染淨諸法皆依覺心生起今會此妄法本無體性全是圓明覺性於圓照覺中本來不見有 一法可得故於是不同於起信以不說六相十玄故不同華嚴也。

〔厭下苦麤障乃至俱是有漏染業也〕

(35)

至解脫道時四禪八定因俱遣未至此位時善業惡業不動業俱屬有漏何以故猶迷第一義 故。

〔緣有其四謂因緣云云〕

一因緣隨所從生是法名因緣以有親生義故得名因緣緣即因也二等無間緣舊云次第緣如 心識為能生緣前心法雖已謝滅然有引導之力令後心法無間而生故與次第生起諸法為緣 故亦名次第緣三所緣緣以能緣之心緣所緣諸法能緣之心為所緣之緣故四增上緣謂於彼 法有增上勝力能助成故此四前一屬因後三屬緣約心識上說上據門論約大乘義若孔目章 云淨土之緣有四謂本識有其善種為因緣求生淨土之心為次第緣心緣淨土之境為所緣緣 眾善助成為增上緣亦前一是因後三為緣然門論別有觀緣一門正約此四緣之義又復有觀 因緣一門約內外因緣之義辨疑誤云此通局不分前四中因緣初一是親因後三是疎緣其次 內外因緣唯屬於緣雖合疏中緣會而生既標釋不相類應削去前四緣評曰此說不然斷不可 削也且今鈔之意以疏云萬法虗偽緣會而生故釋云緣會而生者緣有四種故標列四緣且就 因緣解者正約因親緣疎之義因能親生緣但助之則知且就之言乃約截之辭也然據教章云 因有力待緣待何緣待因事之因之外增上等三緣此通諸教今鈔云猶對小乘宗說者對疏之 二句正當小乘故釋相以過去已熟之業為因此世父母為緣也次云若究本末者即指注之辭 別通配釋約終教之義次約業識為因境界為緣生六麤即始教之義問何故次文便就終教性 宗說邪答大小對論於大乘中從本起末之義故先終教後方始教耳且約小乘說者四俱是緣 十二因緣却分親疎之別若大乘則四緣十二因緣俱約親疎之義問若爾何故門論四緣十二 因緣各為一門說邪答約所破小乘說故問何故彼論俱約親疎耶答彼約親疎者是大乘故。

〔肇論云一切諸法緣會而生〕

即彼論宗本義文凡聖依正皆藉緣起故。

〔緣會而生則未生無有〕

既假緣會而生則知緣未會時諸法不有也。

〔緣離則滅〕

緣之離散諸法則滅。

〔如其真有有則無滅〕

真心本有不逐緣生既不逐緣生故無滅矣已上第五重以從末至本故。

〔以此而推雖今現有有而性常自空〕

(36)

生滅之法既從諸緣而起以此推度雖今現有不待泯而其性自空矣此即第四重。

〔乃至〕

超間之辭彼有五重超間第二第三也第三云以諸法性空顯其法性第二云法性如是故曰實 相實相自無非推之使無故曰本無本無者在彼論即絕待靈心也以本無對故彼論從本起末 有五重一曰本無即首標一心也二曰實相三曰法性四曰性空五曰緣會五名即從本起末今 此所引即攝末歸本之文却從第五諸法緣會攝本無之一心。

〔又解生法即二執也〕

又解者彼宗本義又別作一解前約諸法緣生無性當體即空故云生法本無今謂我法二執本 空故云生法本無如何得知我法二執本無下應之云以唯識故問既一切本無何以現見諸法 答唯是自己妄想心識所變現故問若離心無境者現有外境何言無境耶答今約攝境歸心義 故如次引二十唯識云如人目有翳見毛月等事(二十唯識即三十唯識也)故云一切唯識若約通說 了別以解識八種俱名識若約別說了別以解識唯前六名識前是分別次是差別今約前通義 此云唯識者唯是第八心識為諸法之本此約始教相宗之義以彼宗不了此心即真心故遂約 妄想心識以說之。

〔注以意識想塵〕

若約通說以等無間解意則八種俱名為意若約別說以思量解意意唯第七今約通義故能想 塵之意識即第八妄想心識又此云意識即六七識以六七識想境不定故簡之云。

〔無定以喻其五識緣五塵亦然〕

於此一切唯識下所注者意顯唯識者唯第八心識非前六七意識也。

〔注或時想無為有想有為無〕

大抄云或時想無而境有或想有而境無然二義皆通只依略抄善勝大抄。

〔故成唯識云彼我法相注我有種種相法有種種相〕

我相者即我執於中有即蘊計我離蘊計我非即非離計我三種不同以不了五蘊即空故計之 以為主宰之義名為我執法相者即法執法執者雖於色心之內不執主宰之義而未於五蘊之 法達之即空猶為法執能執即見分所執即相分我法二執之相者即世間種種諸法故注云我 有種種相法有種種相若知諸法皆依內識之所生起則知諸法本自無體名為法空。

〔皆依內識所變見相而起假說注二分〕

(37)

二分者即相分見分也如翳眼見毛輪二月翳眼即見分毛輪二月即相分約法而說見分即六 七二識相分即我法二執之相凡夫妄計名之為執今此意顯唯第八識二分之名其實假立皆 依自證分所變故云皆依內識所變見相即第八之相分見分俱無實耳又。

〔而起假說〕

者彼我法二執之相皆依第八內識自證分上所變而起假說為相分隨假說之相立我法二執 之假名我法即二分中相分帶能執言之不妨言二分然鈔中之意唯破我法之相注。

〔隨緣相而立假名也〕

緣字之誤元本即假字義亦當然謂隨假說之相立我法二執之假名也。

〔非依離識實有我法〕

離第八內識別無我法注。

〔此有二釋云云〕

一云即安慧唯立一自證分二云即難陀立相見二分。

〔起信論云一切諸法乃至則無一切境界之相〕

即心真如門文彼科云會妄顯真。

〔又云心生則種種法生〕

即相續相中文問既曰顯真與妄識不同此識妄識豈當引證答但證諸法從心識生未分真妄 耳。

〔應一切時一切處乃至餘無色時處則不見邪〕

此即多所見一不齊問云云大抄科云耳彼釋意云幻夢所見之物乃至意即不然十門唯識不 配空宗者以彼心境皆空故今云就無相宗者雙證心境空耳。

〔疏識如幻夢抄云二喻之中且約夢說〕

既云且約夢說見得幻喻含釋在夢喻中故略而不釋如前云且就因緣之義是同也仍就疏外 別約患喻釋之故云若約病患之喻說者也此若正釋疏應但牒云患者云云故知疏鈔之意深 遠幻患夢三義俱備矣辨疑誤要改疏中幻字就患字然將恐失圭峰之意縱大抄十二亦約患 夢用病患者以彼先釋患次釋夢今抄只先釋夢然後乃云若約病患之喻明知幻喻與夢喻大 分相似故含在夢喻中略而不釋耳。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六祖 牛頭 鳥窠 南岳 馬祖 百丈 趙州 雪峯 玄沙 雲門 慈明 楊岐 白雲 圓悟 大慧..

通釋下包廣曰大。三德圓融包括百界故。俱受大名圓融故。俱無二邊之喧動故。皆稱

 粉壇儀式法則等  能了真實十種義   施諸眾生常無畏  恒樂大乘祕密法 

輔行 (二上)(一) 言一行者剪略身儀不兼餘事名為一行非所緣理得一行名若所緣理名一行 者四行莫不皆緣實相 (云云) 經部雖即義通三乘今意在圓不通通別 (云云)

心即修三觀,不待二觀成。」(T46.81a)

  如來一代時教。始自道場。迄乎雙樹。其間頓漸權實之部。偏圓半滿之談。於法

天台沙門釋湛然於佛壟述

1.圓桌武士:亞瑟王的圓桌是聖徒約瑟使用過的一張巨大圓桌。這張圓桌被視為 國寶,共有 250 個座位,可容納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