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中 華 大 學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中 華 大 學"

Copied!
10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題目:傳統產業地區創新生產網絡之研 究—以彰化縣為例

A study on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network in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rea – a case of Changhua County

系 所 別: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班 學號姓名:M09505016 尤淑萍

指導教授:胡太山 副教授

中 華 民 國 九十八 年 八 月

(2)

校所名稱: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班

論文題目:傳統產業地區創新生產網絡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 畢業時間:2009 年(九十七學年度第二學期碩士學位論文摘要)

研究生姓名:尤淑萍 指導教授:胡太山 論文摘要:

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許多的高科技產業生產網絡都集中在成長中的地區,卻 極少注意到傳統產業地區生產網絡創新之重要性。本文將對傳統產業地區創新生 產網絡進行調查與分析,探討傳統產業的創新過程,作為日後產業再發展及產業 政策之依據基礎;進一步藉由彰化縣傳統產業中知識密集較高的產業,來解析傳 統產業創新生產網絡中不同的發展路徑,建構傳統產業創新生產網絡系統模式和 政策方針。

【關鍵字】生產網絡、傳統產業、創新

(3)

A study on 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 network in traditional industries area – a case of Changhua County

Student:Shu-Ping Yu Advisor:Tai-Shan Hu

Chung Hua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Thesis

Abstract

The past researches were found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networks of high tech industries which gathered in growing place; however, only few studies kept their eyes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novative production networks of conventional industries.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forwards innovative production networks of conventional industries that could be based on the policies to redevelop traditional industries. Furthermore, this research analyzed innovative production networks by different developing paths through traditional industries which owned higher intensive knowledge of ChangHua County.

In addition to, the study was also constructed the mode and the policy of innovative production networks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Keywords】

production network, traditional industries

,

innovation

(4)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2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5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

第一節

創新系統相關理論………...8

第二節 地方生產網絡相關理論………..16

第三節 傳統產業相關理論………..22

第四節 小結………..2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架構………..28

第二節 研究訪談設計………..28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31

第四章 彰化縣傳統產業創新生產網絡

第一節

彰化縣產業發展與產業特質……….34

第二節 彰化縣重點產業之創新生產網絡發展形態………..51

第三節 彰化縣重點產業之創新投入產出………..75

第五章 訪談分析

第一節 產業競爭力面向………..80

第二節 網絡的發展關係面向………..85

第三節 未來發展趨勢困境面向………..87

(5)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93 第二節 研究建議………..95

參考文獻

(6)

圖 次

頁次

圖 1-1 彰化縣各鄉鎮示意圖………..3

圖 1-2 流程圖………..7

圖 2-1 Porter 鑽石理論………..12

圖 2-2 創新環境與創新網絡………17

圖 2-3 產業中有效網絡的基本架構………18

圖 2-4 地方生產網絡概念圖………22

圖 2-5 傳統產業的生命週期………26

圖 3-1 理論架構圖………28

圖 3-2 研究假設關連圖………31

圖 4-1 2006 年彰化縣各鄉鎮市工廠家數統計分析圖………34

圖 4-2 彰化縣歷年工廠登記現有家數表………37

圖 4-3 紡織業產業空間示意圖………42

圖 4-4 橡膠製品製造業產業空間示意圖………44

圖 4-5 金屬製品製造業產業空間示意圖………47

圖 4-6 其他運輸工具製造業產業空間示意圖………49

圖 4-7 各產業在各鄉鎮之競爭力表………50

圖 4-8 各產業在各鄉鎮之利潤表………50

圖 4-9 台灣百和主要產品產製過程圖………54

圖 4-10 台灣百和產品生命週期………55

圖 4-11 台灣百和生產網絡圖………57

圖 4-12 正新主要產品產製過程圖………60

圖 4-13 正新產品生命週期………62

圖 4-14 正新生產網絡圖………63

圖 4-15 建大主要產品產製過程圖………65

圖 4-16 建大產品生命週期………66

圖 4-17 建大生產網絡圖………67

圖 4-18 美利達主要產品產製過程圖………72

(7)

圖 4-19 美利達產品生命週期………73

圖 4-20 美利達生產網絡圖………74

圖 4-21 研發經費投入表………75

圖 4-22 彰化縣知識密集產業生產網絡鏈結圖………76

圖 4-23 各案例之生產總值表………78

圖 5-1 自行車生產網絡關聯圖………82

圖 5-2 紡織品生產網絡關聯圖………83

圖 5-3 輪胎生產網絡關聯圖………84

(8)

表 次

頁次

表 2-1 各學者對於創新的定義………..9

表 2-2 Cooke 理論國家創新系統特色……….12

表 2-3 各學者對於區域創新系統的定義………14

表 2-4 各學者對於傳統產業的定義………23

表 4-1 2001-2006 年彰化縣各鄉鎮市工廠登記家數………..35

表 4-2 彰化縣歷年工廠登記現有家數………36

表 4-3 2006 年彰化縣及全國製造業區位商數表………38

表 4-4 2001 年、2006 年彰化縣及全國製造業成長率表………..39

表 4-5 彰化縣紡織業之資料表………40

表 4-6 彰化縣橡膠製品製造業之資料表………43

表 4-7 彰化縣金屬製品製造業資料表………46

表 4-8 彰化縣其他運輸工具製造業資料表………48

表 4-9 台灣百和與上游廠商之主要原料供應狀況表………52

表 4-10 台灣百和各年之營業額、研發經費、產值與員工數……….……53

表 4-11 台灣百和主要產品之銷售地區………53

表 4-12 正新與上游廠商之主要原料供應狀況表………59

表 4-13 正新各年之營業額、研發經費、產值與員工數………59

表 4-14 建大主要原料之供應狀況表………64

表 4-15 建大各年之營業額、研發經費、產值、員工數………….………65

表 4-16 美利達主要原料之供應狀況表………68

表 4-17 美利達各年之營業額、研發經費、產值、員工數………….…………69

表 4-18 美利達主要產品之銷售地區………69

表 4-19 技術合作對象表………76

表 4-20 自有品牌名稱表………78

表 5-1 訪談廠商分類表………79

表 5-2 產業訪談重點整理表………91

(9)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傳統產業在過去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但隨著全球科技進步使得國際競爭力 不斷升高,傳統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已變成產業衰退、空洞化等問題,需及時脫胎 換骨,才能有再生的機會,然而國家產業發展的方向不僅僅受到全球市場需求的 牽引,更深受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影響。

台灣在1980 年開始發展高科技產業,使得整體經濟導向由傳統產業走向科 技創新研發,不但讓傳統產業有轉型的方向,也讓地區產業網絡有了新的群聚與 組合,然而在不同地區會因為外在條件不同而產生創新差異。James(2002)研究 指出由於不同區域中各組成要素的權重與作用方式不同,因此不同地區的創新活 動效果也會有所不同,創新活動有明顯的地區差異。而地區內廠商與廠商之間的 連結會形成新的生產網絡,對創新生產網絡系統而言互動與連結是非常重要的。

以傳統產業為主軸的彰化縣,在產業發展上積極地邁向全球化腳步,但仍面 臨產業轉型及外移的問題,需改善現有傳統產業發展環境,使傳統產業競爭力提 升,透過傳統產業創新生產網絡讓地區的競爭力能逐漸提升轉向知識密集產業,

運用既有基礎,強化彰化縣產業的全球競爭力。

彰化縣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大縣,亦為工業大縣,以金屬製品、紡織業、

塑膠業及機械五金工業發展蓬勃。機械加工、衛浴銅器、玻璃產業、車輛零配件 產業及各式五金零配件廠房林立,健康休閒也相當發達,具有許多特色,上、中、

下游群聚,形成健全的產業鏈,而形成產業鏈的要素是創新生產網絡中最具關鍵 因素。

創新生產網絡中,廠商的創新是一種積累、集體、動態過程的結果,這過程 涉及地區中諸多的作用者,他們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網絡系統。地區的社會經濟環 境是藉由廠商、機構與勞力的各種互動而產生,經由一個共同合作學習的過程,

(10)

降低在技術上變動時的不確定性。另一種是就業人力的流動、供應商之間的連 結、以及因空間鄰近性協助而產生面對面互動所引起的,那些被整合在網絡中的 廠商特質是他們彼此互相依賴,卻又同時各自獨立的,如此表現雖然是密集的競 爭,卻也有著密切的合作。

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許多的高科技產業生產網絡都集中在成長中的地區,卻 極少注意到傳統產業地區生產網絡創新之重要性。本文將對傳統產業地區創新生 產網絡進行調查與分析,探討傳統產業的創新過程,作為日後產業再發展及產業 政策之依據基礎;進一步藉由彰化縣傳統產業中知識密集較高的產業,來解析傳 統產業創新生產網絡中不同的發展路徑,建構傳統產業創新生產網絡系統模式和 政策方針。

二、研究目的

基於上述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目的可歸納於下:

(一) 探討傳統產業創新生產網絡的組成要素,並解析傳統產業中不同產業的創 新過程有何異同。

(二) 探討傳統產業創新生產網絡不同的發展路徑,了解傳統產業的創新網絡和 更多新的間接形式政策方針。

(三) 探討傳統產業創新生產網絡中創新技術如何在更高層次的空間(國家 或全 球)過程中作用,並解析其合作夥伴有哪幾種類型與創新生產網絡有哪些主 要限制。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內容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之研究範圍以彰化縣傳統產業中知識密集產業為主,將以彰化縣地區 台灣百和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建大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正新橡膠工業股份有限公 司與美利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為案例,探討產業的創新生產網絡與創新生產模式 的建構發展是為何。在彰化縣傳統產業分析中利用訪談與相關資料了解產業創新

(11)

網絡不同的發展路徑與空間尺度上之重建。

彰化縣製造業家數在全台灣排名3 位,且有不少知名的成功廠商發跡在此,

鄰近有中科與麥寮台塑,在2007 年天下雜誌所調查的 1000 大製造業中,彰化縣 就占了其中48 家。彰化縣的一級產業產值在全台灣排名 2 位,為何彰化縣的傳 統製造業還是這麼多,值得深入探討。

本研究主要的時間軸將以1997 至 2008 年為主,資料範圍包括彰化縣統計要 覽、經濟部工商及服務業普查統計資料及各案例相關年報資料等。

圖 1-1 彰化縣各鄉鎮示意圖

二、研究內容

彰化縣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大縣,亦為工業大縣,以金屬製品、紡織業、

塑膠業及機械五金工業發展蓬勃。機械加工、衛浴銅器、玻璃產業、車輛零配件 產業及各式五金零配件廠房林立,健康休閒也相當發達,具有許多特色,上、中、

芳苑鄉

二林鎮 鹿港鎮

溪州鄉 彰化市

大城鄉

褔興鄉

埤頭鄉

竹塘鄉

員林鎮 埔鹽鄉

芬園鄉 和美鎮

花壇鄉

社頭鄉

二水鄉 田中鎮 溪湖鎮

大村鄉 伸港鄉

秀水鄉

田尾鄉 線西鄉

埔心鄉

永靖鄉

北斗鎮

Ë

0 2,7505,500 16,500 22,000 Meters

(12)

下游群聚,形成健全的產業鏈。至 2008 年 7 月底為止,全年工業產值近 2,000 億元。

以傳統產業為主軸的彰化縣,在產業發展上積極地邁向全球化腳步,但仍面 臨產業轉型及外移的問題,為改善現有產業發展環境,將傳統製造業逐漸轉向知 識密集產業,運用既有基礎,強化彰化縣產業的全球競爭力。利用全球產業發展 趨勢以及台灣產業發展之優劣勢分析做為彰化縣產業發展之依據,產業發展除須 考量地區特色產業性質外,更須以全球整體產業發展趨勢為前提。

Schumpeter 在研究產業創新活動,將「創新」定義為企業家採取一種可以改 變其生產可能性的新生產程序或生產方法。他特別強調「創新」與「發明」二者 的不同。發明是科學性的活動,而創新則注重在商業利益的經濟活動。

以國家或企業競爭力而言,創新是指將知識轉換為實用商品之過程,所強調 的是在該過程中,人、事、物以及相關部門的互動與資訊的回饋,且創新是創造 知識及技術知識擴散之最主要來源。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區域創新系統理論迅速在世界擴散開來,且成為 分析區域創新能力與績效,及制定創新政策的一種重要方法。在區域創新系統的 概念中,創新被視為是一種互動的過程,廠商為確保在創新過程中獲得效益,更 加依賴關聯性產業之互補知識與技術。為了獲取新知是技術並降低交易成本,關 聯性強的廠商就形成生產網絡。

從彰化縣產業發展型態來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聚落,在全球的競爭力 主要來自於獨特的生產單位,那就是協力網絡的生產單位。以協力網絡的生產模 式取得世界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的取得,從過去20 年發展經驗加以觀察,

是立基於親朋好友自發的社會網絡建立起來,因此稱之為自發性協力網絡。

台灣過去的產業發展,不論是高科技或傳統產業,大多可歸類為代工經濟活 動,不僅缺乏對品牌及最終市場的掌握。在經濟轉型過程中仍需要掌握品牌及最 終市場。中小企業廠商除了可就最兩端的研發與品牌方面發展外,還可整合部分 的設計與產業服務等功能。廠商以跨國供應鏈管樞紐的地位,整合了製造與服務

(13)

的功能,契合了知識密集產業的發展模式。廠商掌控部分的跨國生產網路和關鍵 製造能力等而得以為跨國企業執行運籌管理的業務。

透過有關地區創新生產網絡相關文獻探討,瞭解傳統產業成長趨勢及發展狀 況,探討創新在產業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經由對彰化縣傳統產業進行調查與分 析,了解其與生產網絡之關聯發展,作為產業再發展及產業政策之基礎依據,建 立傳統產業創新發展系統,以提升產業品質與永續發展之可能性。然而地區必須 要有更劇烈的創新改變,才能促使傳統產業成功轉型並提升競爭力,不斷地更新 自己產品結構、技術和經營模式,要有持續的延續效應,才能讓地區創新真正成 為生產網絡,也才能在一個地區創新網絡中脫穎而出。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獻回顧法

藉由對創新與創新系統的文獻回顧了解創新的形成,再將創新與地方性生產 網絡的創新氛圍,分析產業群聚的優勢與潛力。文獻回顧在於輔助本研究探討彰 化縣傳統產業地區創新生產網絡。了解創新的形成,再將創新與地方性生產網絡 的創新氛圍,分析產業群聚的優勢與潛力。

(二)區位商數

區位商數是都市經濟研究中最為廣泛應用的一種方法,可用來衡量在某一特 定時點、某一產業在一地區較具比較利益或相對專業聚集化之程度,並可作為比 較某產業在某一地區之相對重要性與佔全國相對重要性之一種測量方法,其利用 產值或就業人口數量資料,分析地方產業之相對聚集化程度,藉此了解地方經濟 基礎、地方產業資源、地方經濟優勢與產業活動趨勢。

(三)重點產業訪談

本研究採用「半結構式訪談」作為訪談方法,半結構式訪談是介於結構式與 非結構式的訪談之間的一種資料收集方式,在整個訪談進行過程,訪談者不必根

(14)

據訪談大綱的順序,來進行訪問工作。半結構式訪談假設,雖然訪談的問題相同,

但由於受訪者對於問題本身的認知及個人生活經驗不同,往往導致受訪者的反應 會有很大差異。半結構式訪談大綱不太像結構式訪談大綱一樣,需要對每個討論 議題預先設計非常清楚的問題,反而是以半開放方式詢問問題。對採半結構式訪 談的研究者而言,訪談大綱的設計只是為了要讓訪問進行得更流暢,所以在引導 式的問題之後會緊隨著開放說明式的問題,用以詢問受訪者的感受。

二、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主要可分為五個部份(如圖 1-2):

(一)相關文獻回顧:透過文獻回顧創新與創新系統的概念,探討創新與生產網 絡之間的創新氛圍,並了解地方性生產網絡的群聚優勢及潛力。

(二)研究設計與方法:先建構研究架構,尋找研究方法並設計訪談內容。

(三)彰化地區傳統產業創新生產網絡發展分析:收集有關彰化縣傳統產業二手 資料,利用二手資料了解彰化縣傳統產業創新網絡不同發展途徑,作為日 後產業再發展及產業政策之依據基礎。

(四)訪談分析:經訪談了解生產網絡中的競爭力與網絡關係,找出形成創新生 產網絡之要素,並解析傳統產業生產網絡不同的發展路徑。

(五)結論與建議:傳統產業創新生產網絡對於地區的群聚之影響與創新網絡形 成的因素。

(15)

研究動機與目的

研究範圍與內容

相關文獻回顧

z 創新系統相關理論 z 地方生產網絡相關理論 z 傳統產業相關理論

研究方法與設計

產業生產網絡發展路徑差異 影響創新生產網絡形成的要素

結論與建議

廠商訪談

彰化地區重點產業 創新生產網絡發展分析

資料分析 相關資料收集

圖 1-2 研究流程圖

(16)

第二章 相關文獻回顧

在產業的演化過程中產業的生命週期會呈現鐘型曲線,曲線通常可分為四個 階段導入期、成長期、成熟期、產業在期。本研究所探討的傳統產業在導入期時 到成長期會形成有群聚現象;成長期到成熟期會形成地方生產網絡,但漸漸地由 成熟期到衰退期時需要創新的投入,才可使得產業的另一生命週期形成,使得產 業能轉型成為知識密集產業。在文獻回顧中首先了解創新原理,產業在衰退時如 何將創新投入;接著探討地方生產網絡需要的元素有哪些,如何將產業轉變成為 知識密集產業。

第一節 創新系統相關理論

一、創新概念形成與興起

經濟學家Schumpeter首次在1911年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提出「創新」這 個概念。他提出了「創新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動力」,創新就是將各種生產要素加 以「新的組合」。在競爭劇烈的社會中,企業家的利潤會隨時受到新生產方式,

創新而消失,這就產生了所謂的「創造性的毀滅」(creative destruction),也就 是藉由導入新的產品或服務來徹底改變現有的市場結構,並創造財富;他認為創 新是企業有效利用資源,以創新的生產方式來滿足市場需要,是經濟成長的動 力 , 「 創 新 」 簡 單 定 義 一 種 可 以 使 企 業 資 產 再 增 添 新 價 值 的 活 動

(Schumpeter,1971)。企業家為了確保自己的利潤就需要不斷的力爭上游,而這 種力爭上游的壓力正是促進經濟成長的主因(高希均,1983)。

雖然 Schumpeter 認為人類經濟福祉之提高是由於企業家的創新行為及冒險 投資。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不但創新的定義有所演變,而且企業家的創新行 為雖然還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因素之一,但是其他的因素卻也是愈來愈重要了。下 表為各學者對於「創新」的定義。

(17)

表 2-1 各學者對於創新的定義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創新的意涵是很複雜的,各個學者的論點都有分歧。例如Freeman (1987)以 較廣泛的層面定義創新,並說明日本如何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新技術(技術 創新)、公司研發部門如何透過逆向工程以吸收新技術與財團化的組織架構(公司 組織創新)、通產省的技術預測(制度創新)以及教育的普及社會創新等。Lundvall (1992) and Nelson (1993)的創新意涵,則包括技術創新、組織創新與制度創新;

學者 年代 定義與內涵

Schumpeter 1911 創新就是將各種生產要素加以「新的組合」。 Nelson and

Winter 1982 創新是一個學習、搜尋與社會選擇的過程。

Holt 1988 創新是一種運用新的、有用的相關知識或關鍵資訊,而 創造或引導出有用東西的過程。

Porter 1990 創新應該做最廣的解釋,它不僅是新技術,而且也是新 方法或新態度。

Higgins 1995

創新是發明新事物的過程,會對個人、團體、組織、產 業或社會產生極大的價值,透過策略活動可以改善企業 的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也與企業創造競爭優勢密切相 關。

Clark and Guy 1998

創新是指將知識轉換為實用商品之「過程」,且創新是 創造知識及科技知識擴散之最主要來源,也是提升國家 或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Cooke 1998

把新知識轉化成為商業或其他實務應用的社會互動過 程。創新的層面並不單指廠商的技術創新,更包括市 場、組織等層面的作為。

許士軍 1975 創新是指將某些新發明、新觀念或新事物付諸實際採用 的過程。

施鴻志

解鴻年 1993

創新是一種新觀念的開始,經過產品的生產,最後到銷 售的整體過程,包括發明以及活動執行的許多階段,例 如研究、發展、生產與行銷。

胡太山 2003

創新過程在某些意義上具地方化,因為他們植根於具特 定經驗、核心競爭力與特定知識基礎之特定環境背景 中。因此創新是根植於特定社會、經濟、政治與文化之 環境背景中,他們是具倚賴環境背景特性,而且具有系 統性的特質。

(18)

Carlsson and Stankiewicz (1991)強調技術創新,Breschi and Malerba (1997) 則強調 產業創新。

依據2007年台灣經濟研究月刊-檢視我國產業價值途徑與瓶頸指出創新本身 並無具體的定義,而是在創新活動分析上著重於集體的學習。依賴創新機制的有 效運作包括企業個體、產業結構、學研機構、國家政策等。都是扮演著重要的角 色。縱使各個學者對於創新的意涵見解迴異,學者們普遍認為創新的定義是新的 想法產生與產品的產生過程,創造新的觀念和新的發明,開創新的資源供應。

二、國家創新系統

面對全球激烈的競爭,不論是開發中國家或已開發國家都感受到競爭的壓 力;對開發中國家在技術追求或是科技創新上而言,都是希望能與先進國家相互 平衡,已成為永無休止的競賽。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有些國家在某一產業中取 得全球領先的地位,而另一些國家則在其他領域中有所突破,這也就是全球專業 化的形成。雖然專業化的形成是全球競爭的必然結果,但在形成的過程中,國家 創新系統(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不但協助了產業 科技的提升,國家創新系統同時也塑造了良好的創新及市場環境,使廠商能集中 力量來發揮其本國的優勢來加速其全球專業的形成。

國家創新系統的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 19 世紀德國著名經濟學家李斯特 (Liszt),在其 1841 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的國家體系」一書中,李斯特首先提 出了國家體系這一概念,並且分析如何影響一國的經濟發展以及後進國家的技術 政策選擇等問題;之後另一位經濟學者Schumpeter,強調「創新」對經濟發展的 意義,這兩位學者所發表的論述為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奠定了理論基礎。

而國家創新系統最早是由英國產業創新經濟學大師 Freeman 在 1987 年提 出來的,他認為國家創新系統是「透過公部門(政府與大學)與私部門(私人廠 商)的交流網絡連結,來促進、引進、修改及擴散新科技的發展」。基本上,他 是從公部門與私部門構成的國家創新系統制度架構,來探討其中的技術創新活動

(19)

與組織之間的互動。

經 濟 合 作 與 發 展 組 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也以國家創新系統為分析架構,一系列指標來分析各創新 要素在知識的生產、擴散和使用方面的交互作用與效率:

1. 「…是公共、私有部門機構之間的網絡,其各種活動和相互作用對新技術有 啟動、引入、改進和擴散等影響」(Freeman,1987)。

2. 「…在新型、經濟實用型知識的產生、擴散和使用中相互作用的各種因素和 關係……它處於一國國界之內」(Lundvall,1992)

3. 「是一系列科學研究機構,其相互作用決定一國企業的創新績效。」

(Nelson,1993)

4. 「是國家各科學研究機構之獎勵機制和能力,決定著一國技術學習的速度和 方向(或引致變革活動的構成和規模)。(Patel and Pavitt, 1994)

5. 「…是一系列特殊的機構,它們共同或分別對新技術的發展和擴散產生影 響,並能構建基本結構,在此基本結構中,政府形成和所實施的政策會影響 創新進程。如此一來,它就是這樣一個相互連接的機構所組成的系統,能夠 創造、保存、轉化與新技術有關的知識、技能和產品。」(Metcalfe, 1995)

根據 Freeman and Lundvall 等人對國家創新系統(NIS)之定義:在國家創新系 統中,有不同的組織或制度,以合作或單一型式出現以助新技術的發展與擴散,

因而提供政府一基本架構以利政策形成與執行,進而改進創新的程序。NIS 將 焦點主要集中於國家層面之科學與技術機構和科技政策的角色,包括大學、研究 機構、政府部門和政府政策等,不同的學者常採用不同的國家創新系統定義。採 用了一個近年來國際上較通用的定義:國家創新系統是指由一個國家的公共和私 有部門組成的組織和制度網絡,其活動是為了創造、擴散和使用新的知識和技術。

產業競爭能力通常來自於產品的規模經濟、技術的領先和獨特性,然而這些 特性只是競爭力的結果而非原因,競爭力之提升與國家整體環境以及國家如何刺 激產業改善和創新息息相關。為說明良好的國家環境如何形成,Porter 於「國家

(20)

競爭優勢」提出鑽石理論模型。

Porter (1990)提出鑽石理論,認為國家之某種產業在國際競爭中其有競爭優 勢地位之原因,包括「生產」、「需求」、「相關產業和支援產業的表現」、「企業的 策略、結構和同業競爭」四項整體環境因素,加上外在機會及政府的角色。

圖 2-1 Porter 鑽石理論

資料來源:Michael E. Porter, 1990.

Cooke (2004)在研究中提出區域與國家創新系統的特色,將之分為五項指 標,分別是「創新」、「生產力」、「連結」、「市場」、「管理」,各指標之 內容如下表:

表 2-2 Cooke 理論國家創新系統特色

指標 國家創新系統特色

創新 不僅是創新的根本,值得注意的是經濟利益的增加。

生產力 藉由知識的補充及轉換,將科技研究的關鍵轉移到廠商的成長系統。

連結 社會互動成功的關鍵在於網絡的研究。

市場 在廠商的創新成果中,具有創新性的顧客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

管理 創新是線性過程,是一個尋找一制性的學習過程。

資料來源:Cooke,2004

建立國家創新系統之基本定義為國家組織或制度,功能在於加速技術發展與 擴散,包括政府政策工具、科技系統與國家環境等三部分。政府政策的目標在於 強化產業創新系統的功能,主要是由環境面及技術系統所組成,而強化的產業創

(21)

新系統能加速提升廠商之競爭力。發揮國家創新系統的功能我國由於科技發展經 驗尚淺,且國家創新系統及研發體系的建立尚待加強,政府除了以直接介入(供 給面政策)外,更需加強需求面及環境面的改善,如此才能有效地改善我廠商的 創新能力與國家整體的能量。在供給面政策方面,政府介入的準則應是:民間不 能做而不是不願做的研發創新,如:需長期投資且對國家影響深遠的科學技術、

基礎科技、與環保或大眾利益息息相關的課題。

三、區域創新系統

大部分的產業經濟學家只注意到國家的層級,認為創新是發生在特定的狀 態。但是,除了像是全球競爭的商品市場等類似的研究,適合層級較高的聚集體 來研究創新外。並沒有必要將創新系統侷限於國家的範圍,有些問題也許更適合 以較低的層級來分析。當地方環境是重要的且短距離的互動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 色時,特別適合把分析的焦點放在一個區域上(Fritsch, 2003)。Tödtling and Kaufmann(2002)對於區域創新的研究,則顯示地方與區域的因子對於廠商的創新 表現也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在特殊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區域創新系統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的形成。

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最初是由 Cooke 在 1992 年所提出的,之後關於區域 創新系統的研究也逐漸增加,包括區域創新環境、創新支持體系、企業創新行為 的研究等等。Cooke 在這一領域的研究一直有所鑽研,他對群聚內中小企業、

技術政策、創新管理、合作經濟等進行了研究。Cooke(1998)認為,區域創新系 統從某種程度上可說是為了對區域群聚研究分析而提出的新的理論構建,也是對 一些地區實際建設創新網絡的理論參考,同樣也是支撐區域範圍內企業競爭,構 建創新系統的政策工具。Cooke and Memedovic (2003)對區域創新系統的研究,

以發展經濟學的觀點出發,從「區域」、「創新」和「系統」三個方面對區域創 新系統進行界定,並且以此作為基礎分析了金融資本、制度性學習和系統創新的 生產文化對區域創新系統構建的作用。

(22)

在1990 年代末期,區域創新系統學派已被視為產業經濟和區域經濟的研究 重點 (Cooke et al. 1997),然而對於區域創新系統一詞的涵義,已明示地或非明 示地運用在不同的研究領域。區域創新系統之所以崛起的原因,在於反映當地的 管理與技術能力、隱性知識累積和知識外溢效果,對特定區域的創新能力有著顯 著的影響。

區域創新系統學派的研究顯示,某些產業僅位於特定區域,而這些屬於特定 區域內的公司,在創新過程中彼此相互合作,但卻和其它特定區域或其他國家相 互競爭。然而有些產業卻與大型公司在全球性層次上競爭,卻密集地與當地某些 相當專業化的製造商合作。因此,區域創新系統學派認為,不同產業可能會有不 同競爭性、互動性及組織的界限,而這會是超越國界的。

表 2-3 各學者對於區域創新系統的定義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Tödtling and Kaufmann(2002)則提出區域創新系統的要素有區域主要廠商的 產業群聚,包括它們的下游產業。它們是藉由發生在區域內的和外面的世界(供 應商、客戶、合作、資訊網絡)中的相關知識流與互動的各種網絡所構成的。研 究機構(研發組織、大學)像是知識的供應者。它們只有在區域內有影響性,然

學者 年代 定義與內涵

Pavitt 1984 某些產業範疇間,存在著強烈的相互依賴關係。

Breschi and Malerba 1997

由公司、技術及產業所組成的特定群聚,其關係主 要建立在知識流上,該群聚主要的功能在產生與擴 散該特定產業的新技術

Cooke 1998 區域創新系統是產生互動知識與供應新知識到全球 系統、國家系統的次級系統。

Archibugi and Guy 1999 創新系統發展的主要功能為提供系統或產業層級和 廠商創新行為的連結。

Lambooy 2002

區域創新系統是由區域生產中的合作者所組成互動 的動態結構,這些系統能使區域經濟中各主體充分 發揮和擴展其才能,它們也有能力引導那些致力於 建立認知能力和構築企業之間網絡的政府和組織。

Asheim and Coenen 2004 區域創新系統在學習經濟中對於分析區域發展是一 個重要的工具。

(23)

而,假若它們提供適合廠商的需求,就能提升它們在服務或知識的利益。推進的 力量(教育與訓練組織)的能力,不只與研發有關,也與生產、行銷與管理有關。

金融機構應該提供資金支援與風險資本來支援廠商的創新計畫。產業協會與組 織,像是商業創新中心、科學園區、或是技術轉換中心來支持特定的廠商(中小 企業或是年輕的廠商),幫助它們在創新的過程中克服特定的障礙。

Mody (1993) 認為學習是知識連結的關鍵要素,他更以技術和市場觀點,指 出結盟的目的在於發現互補的能力是否實具意義。互動包含兩項構面,一為與夥 伴共同創造知識,另一為競爭和合作的結合。合作是制度上的配置,以使得公司 能有效地運用策略以利公司的學習和創新。再者,結盟乃為一種手段,並發展多 元的認知、常規、工作安排和文化,以使得公司克服組織慣性。最成功的夥伴是

「能夠接受學習」,這是一項優勢,不僅促進水平及垂直的溝通,更進而將個別 的學習轉回到組織本身 (Hamel et al., 1989)。不同於其他的研究者,Williamson (1985) 將交易成本視為分析的基本單位,以市場及組織階層內化視為工業組織 的方式。然而,以市場和階層為機制尚無法充分地解釋引進創新的網絡情境的結 構效應 。

在技術系統或產業創新系統中,產業之間的關係為分析的核心,而跨產業的 關係亦說明了產業聚落形成的重要因素(Porter, 1990)。產業之間的相互依賴主要 來自於知識生產與累積的報酬遞增及技術與產業間的相互依賴關係。

任何系統不僅是各要素的組成,亦包含各要素間的相互關係。單一地分析各 別要素並無法涵蓋整個系統的功能與特性,因此要素間的互動應該予以考量。假 如創新活動被視為互動式的學習過程,那麼參與者之間的互動,提供了創新系統 一系統化研究的起點 (Lundvall, 1992)。換言之,為了充分瞭解創新系統,我們 不應僅考慮系統內主要的參與者/機構而已,更需將組織外系統內參與者之間的 知識連結關係考慮在內。

隨著全球化和國際邊界的消失,從經濟意義上,「區域」的意義逐漸凌駕於

「國家」之上,區域成為真正的經濟利益體。Cooke et al. (1998)研究中也指出雖

(24)

然經濟全球化和外資控股發展迅速,但是這些企業的關鍵性商業連結仍然集中於 區域範圍內。於是,在區域發展理論和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基礎上出現了區域創新 系統理論。

第二節 地方生產網絡相關理論

一、生產網絡

創新環境的網絡方法理論是區域經濟學者於1980 年代中期所發展出來,強 調生產環境並不限制在一區域內,而空間上的接觸頻繁,將增加彼此互動(Castells, 1989;Crevoisier and maillat, 1991)。區域的決定則包括在區域間流通的資本、廠 商間的連結和共同的文化、精神及政治背景所建構的網絡。分析網絡時,有些學 者將之視為Perroux 的成長極理論,然而區域之間的網絡,長久以來被視為是廠 商間的微小經濟體,無法增加說明網絡區域創新的過程。

網絡概念提供一些去解釋地區創新過程的理論。在具有高密度創新的一些區 域氛圍中,新產品與技術由區域利益產生新的網絡(Kamann and Nijkamp, 1990),地方生產網絡的浮現需要地區中一些特定的條件,可証明在地區與創新 網絡間有相互倚賴的一些關係。在生產網絡中主要的作用者包括公部門機構、廠 商與勞動力;因此,那些在區域中可經由政策加以管理的制度條件、對氛圍的創 造性是相當重要的;特別是在技術不確定性與經濟不穩定的時代裏,制度的穩定 性有助於建構創新的網絡(Longhi and Quéré, 1993)。

生產網絡定義為一群擁有正向垂直及水平連結的產業。若產業能清楚劃分為 投入與產出關係,則其發展即屬於垂直方向的。垂直連結可分成向前連結與向後 連結,向前連結是焦點產業與下游產業之間的連結;向後連結是焦點產業與上游 產業的連結。生產網路分為水平網路及垂直網路,其中包含了競爭與合作,以及 彼此之間連結的關係。

(25)

圖2-2 創新環境與創新網絡(兩個區域間之模型)

資料來源:周志龍,2002.

廠商的生產網絡是建構在彼此的信任關係上,網絡是從多年的合作經驗中建 立的,建立信任合作關係的生產網絡對創新具有關鍵作用(Camagni, 1991),個 別廠商若不參與合作,將會減少長期蓄積知識基礎及交換能力,知識創新勢必依 賴 網 絡 作 用 。 而 生 產 網 絡 被 視 為 介 於 市 場 或 科 層 組 織 間 的 非 正 式 組 織

(Williamson, 1975, 1985, 1991;Thorelli, 1986)其基礎為「信任合作」(Sabel, 1992)。

水平連結的網路是需求導向,產業特徵是勞力密集與低技術,相較於垂直整 合的大企業,中小企業傾向於生產高度差異化的產品,再用網路來整合。陳忠榮 及楊志海(1999)認為由於台灣產業垂直分工程度較高,眾多的中小企業以其快 速靈敏的反應與其完整的分包生產網路體系,創造出優異的經濟績效,對中衛體 系的成員而言,透過長期往來的業務關係,會減低廠商進行對外投資時所面對的 需求不確定性,享有穩定的需求和供給,以及成員間訊息流通等利益。

(26)

圖 2-3 產業中有效網絡的基本架構

資料來源:Joseph and Rugman, 1993.

一個網絡是兼具結構與過程,而且能包含廠商及非廠商機構之間的關係與連 結。在創新與技術改變的不同系統方法中,與其他組織互動且連結到其他組織經 常被視為是廠商績效的關鍵。鄰近性對網絡形成與不同方式的互動是重要的,一 些新產業區域會快速成長,其他則緩慢成長或不成長。此階段的關鍵過程在於其 垂直的分工,亦即製程的空間外包至諸多的小型企業,而這些小型企業與母公司 則緊密的相互鏈結。

Johnson and Mattsson(1987)認為,生產網絡是由一群相互依賴、支援的 公司所組成,其中隱含了專業分工的概念,而且彼此之間的溝通、協調是有整合,

透過網絡上的各種互動行為來完成。Harrison(1992)認為廠商透過生產網絡在 本地的鑲嵌對於產業創新尤其重要,Grabher(1993)也認為產業創新與其廠商 和周圍地區內的其他行為者連結成組織網絡息息相關;Castells and Hall(1994)

更以「創新氛圍」來描繪生產網絡作用下地區所彰顯的創新特質。

二、創新氛圍

氛圍是發展的一個環境背景,給創新作用者力量且引導他們以致能夠創

(27)

新,同時與其他創新作用者能夠合作。氛圍本身就是區域中一些作用者的網絡,

因而諸多氛圍理論者運用網絡作為主要組織的暗喻;相對地,網絡所著重的是投 入產出系統、與該網絡在此氛圍中著床、以及氛圍提供網絡成員對合作、調整與 成功創新的所需。

GREMI 對氛圍培植創新缺乏一個明確的經濟邏輯,因而形成因為氛圍而有 創新發生,以及氛圍會存在於有創新之區域中之循環描述。就其詞義來說,為什 麼地方化與空間特定性會促使技術與組織的演化更佳,主張氛圍的歐洲學派並未 揭露區域在創新中之角色扮演;經濟過程基本上係關於知識與資源的創造,亦即 關於在運作網絡上知識生產、取得與分享的議題;而Carrie (2000)對運作網絡中 知識的產生與分享上,藉由二個因子由過去思考有關的廠商網絡、加以延伸到群 聚網絡,即運作知識可被符碼化的範圍、以及運作知識變化的速度。Howells and Roberts (2000)就概念上分析指出,嘗試提升知識系統架構用以補強、而非替代創 新系統,並且此二系統間不僅存有差異、且差異間彼此具相互關聯。

在創新氛圍中,生產網絡在相同廠商中的個體間被建立,以及在不同廠商中 的個體間被建立;網絡是建立在過去一同工作的經驗基礎上,因此網絡內之信任 感就應運而生。Capello (1999)所指,積累與集體的學習過程,經由非正式之資訊 與專殊知識的交換,強化了地區創意與創新的產出。學習經由個人在不同廠商交 換訊息、或個人由一家廠商轉換至另一之各種不同管道而產生。

在創新氛圍的聚群與緊密聯繫的聚群之間存有諸多的類似處,其多是位在都 市地區、高度倚賴一般勞力之技術與知識的中小型企業,換言之,亦即此些廠商 深深的根植於地方。其亦有一些重要的差異處,創新氛圍聚群積極地尋求以提昇 創新、而非僅簡易快速的回應,且同時也積極提昇一般、中度及長期的創新目標。

在創新氛圍聚群中的廠商回應創新過程所形成的威脅,會找尋經由在生產分工上 積極且持續的聯合組織以擴散風險。

(28)

三、空間鄰近性

經濟地理學者運用鄰近性之概念,著重在空間鄰近性是否為互動學習與創新 的先決條件之問題上(Howells and Roberts, 2000);Breschi and Lissoni(2001)

研究指出組織鄰近性與空間鄰近性間可能會有所替代、也可能互補;組織鄰近性 會替代空間鄰近性而做為移轉潛移默化知識的一種方式,組織鄰近性與空間鄰近 性向度被視為是互動學習與創新的基礎。

空間鄰近性所表達的是里程的距離,其在地理空間上區分為兩種單元,亦即 個體與組織/市鎮;首先空間鄰近性相對於運輸方式,是以鄰近性和距離的區分 為基礎,里程距離係受旅行時間和運輸成本予以權衡;鄰近性不僅是一客觀資料

(公里、時間、價格),也形塑自個體對空間距離切割之本質的判斷,此一判斷 含括在影響距離之參數、以及將此些參數轉換成遠近之陳述的過程。這些客觀參 數資料,會因個體之年齡社會背景性別職業等差異,而使其感受認知有所不同;

然而,雖然此具社會與主觀之本質,但空間鄰近性相對於時間上也可能被視為一 種實質的空間資訊,所顯示的是對作用者在發展其行動上的限制(Torre and Rallet, 2005)。而為了分析的目的,基本上對空間鄰近性以嚴謹態度界定,且從其他向 度中獨立出來,例如可區別單純的知識移轉情形是受空間範圍所侷限,然而地方 廠商需有吸收和運用外部知識的能力。

因而理論上,空間鄰近性結合了某種層度的認知鄰近性,方能充分促使互動 學習發生,而其他形式的鄰近性也可能扮演空間鄰近性之替代角色;雖然空間鄰 近性促進互動與合作,但其非互動學習產生的先決條件(Malecki and Oinas, 1999),因為先進的資訊與通訊技術,經由學習所產生之網絡不必然會受空間之 設限。如Rallet and Torre (1999)研究所指,潛移默化知識可藉由其他形式之鄰近 性,將其在較大距離間轉移;其次他們所指,當作用者受一強烈核心勢力(組織 鄰近性)而加以合作,且其具有精確清楚之分工時,空間鄰近性的必要性是相當 微弱的,此同時合作夥伴會共享類似的認知經驗(認知鄰近性)。就此而言,其

(29)

基本上強調潛移默化知識的交換仍需面對面之接觸,然而就長久處在共同區位之 意義上,並不需要空間鄰近性。

綜合言之,空間鄰近性會促進組織間的學習,但其既非必要條件、亦非充分 條件;其非必要條件,係因其他向度之鄰近性於功能上會將之替代,進而解決合 作的問題;其亦非充分條件,緣於學習過程除空間鄰近性考量外,至少需認知鄰 近性的配合。儘管如此,空間鄰近性可能更間接地、主要易受到其他鄰近性向度 的刺激而強化互動學習和創新;而為使內容結構更複雜,空間鄰近性也會引起閉 鎖效應的問題,而此問題需由地理的開放性,使作用者能走入外面世界來加以解 決(胡太山,2006)。然而,同樣地,地理開放性對破除閉鎖情形既非必要、也 非充分之條件;儘管如此,地理開放性可能更間接地、主要易受到其他鄰近性向 度所理解之距離,例如認知距離而強化其互動學習。

基於對地方生產網絡相關理論之探討,本研究獲得以下之概念圖(圖2-4),

圖中生產網絡定義為一群擁有正向垂直及水平連結的產業。若產業能清楚劃分為 投入與產出關係,則其發展即屬於垂直方向的。垂直連結可分成向前連結與向後 連結,向前連結是焦點產業與下游產業之間的連結;向後連結是焦點產業與上游 產業的連結。生產網路分為水平網路及垂直網路,其中包含了競爭與合作,以及 彼此之間連結關係。而在創新氛圍中氛圍是發展的一個環境背景,給創新作用者 力量且引導他們以致能夠創新,同時與其他創新作用者能夠合作。網絡所著重的 是投入產出系統、與該網絡在此氛圍中著床、以及氛圍提供網絡成員對合作、調 整與成功創新的所需。空間鄰近性如同Malecki and Oinas(1999)所指出空間鄰 近性促進互動與合作,但其非互動學習產生的先決條件。空間鄰近性可更間接地 受到其他鄰近性向度的刺激而強化互動學習和創新。

(30)

圖 2-4 地方生產網絡概念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第三節 傳統產業相關理論

一、 傳統產業

Guerrieri and Carlo(2004)指出在許多國家與產業,企業之間的網絡提供了 優越的替代方案透過大量的生產規模去獲得利益並且透過接著發生的規模經 濟。典型中小企業的成長過程在1970 年代至 1980 年代的義大利區域起始經驗已 趨近於尾聲(Carminucci and Casucci, 1997)。新的多樣化成長象徵已被觀察出來,

和選擇的範圍已被擴展試圖去吸引國際。不是共同與單向的發展不再顯示是有效 的,而不同的路徑也被追隨去面對全球化市場與技術的新競爭挑戰。

義大利中部與東北部一帶以中小型家族企業組織為主的小規模工業結構,其 工業發展模式以自發性、小規模、靈活的生產方式、積極拓展行銷市場為其特徵。

觀察「第三義大利」的小規模工業發展經驗,通常可以反映出以下三項要點:非 正 式 經 濟 、 小 規 模 企 業 的 靈 活 專 業 化 發 展 與 高 度 產 業 群 聚 的 經 濟 現 象

(Guerrieriand Carlo, 2004)。

廠商

產出 投入 上游

下游

競爭 合作

投入

產出

廠商

廠商

產出 投入 上游

下游

競爭 合作

投入

產出

空間鄰近性互動 學習、創新、合作

創新氛圍

(31)

第三義大利雖說小企業在資本、生產量,甚至是市場都難以與大型企業相抗 衡。不過,義大利的小規模工業化發展卻能夠生產出高競爭力的產品,在國際市 場上佔有一席之地。Porter(1996)指出廠商的競爭對象事實上不是哪一家廠商,

而是一大群廠商,甚至是一整套的環境文化。同是以中小企業為主體的台灣,義 大利是一個我們深入研究的國家,在中小企業體系的成長過程中典型的一致性。

成長並未有一般化且方向一致之發展型態被證明是有根據的,同時不同的途徑已 被跟進,用以面對因市場與技術之全球化所引起之新的競爭挑戰。

傳統產業在我國產業經濟統計上或是一般民眾的看法,有不同的定義。其 中,由於近年來因為國內股市交易的資金八成集中於電子股,使得民間將資訊電 子業以外的產業,視為「傳統產業」,此現象固然是由於國內資訊電子業快速成 長,使得人們普遍認為資訊電子業為高科技產業,不但忽略精密機械、航太、生 物、醫藥及材料等其他高科技產業發展,也使得傳統產業的定義範圍為之擴大。

表 2-4 各學者對於傳統產業的定義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機構/學者 傳統產業定義

台灣經濟研究院與 行政院主計處

與民生工業有關的傳統製造業為:食品、菸草、成衣與服飾、木 竹製品、家具與裝飾品、非金屬礦物製品及雜項工業製品。

朱正中 (1996)

以勞力密集度高或技術密集的產業,找出學理上比較利益可能進 出口的比列標準,因其他因素未在國內有特別發展,乃至於需要 高度依賴進口,或未有某一程度出口的產業排除,剩下來的產業 即是其所定義的傳統產業。

蔡宏明 (2000)

由產業演化來定義傳統產業,就產業演化過程而言,「傳統產業」

應屬於「產品生命週期理論」中之「成熟期」與「衰退期」,亦 即是產業市場與價格競爭,或是逐漸被新產品所取代的產業。

徐文復與廖文芳 (2000)

傳統產業為與民生(包含食、衣、住、行與行業)密切相關的產業,

如食品業、紡織業、營建業、汽車業(自行車、機車等行業),其中,

也包含了這些行業的上下游產業,如鋼鐵業、石化業、模具業、

機械設備業、塑膠業、建材業等。

王建全 (2001)

傳統產業須具備兩項特質,一是產業的產量、產值及利潤呈現長 期遞減;二是衰退的原因與景氣循環無關。

(32)

二、知識密集產業

在知識經濟時代裡傳統產業不會消失,但是也會有不同於工業經濟時代下的 面貌。知識對經濟的影響可藉由經驗累積可提昇要素生產力,在相同的勞動、資 本投入下,較以往有更高的產出(Lucas, 1988);知識亦可重組多樣性要素投入,

進而達到多樣性投入報酬遞增的效果(Romer, 1990),知識也可以助於生產多 樣性產品,以滿足人類多樣性消費的天性,或滿足個人性消費產品。在專業分工 的社會下,知識亦可重組經營模式從而提昇經濟效率(Yang and Ng, 1993)。

知識本質是無體性,可重複使用,在某些層面上有一定外溢效果的公共財。

透過知識的累積,可創造新的知識,然而知識累積,不必完全出於己身,可經由 交流而獲取。Jovanovic and Rob(1989)指出如果知識交流成本顯著下降,人們 則可取得多樣性知識來源,強化知識創造進而刺激經濟成長。

1996 年 OECD 在發表知識經濟報告中指出知識已代替土地、勞力、資本等 傳統生產要素,成為生產力提升與經濟成長的主要驅動力。隨著技術的快速發展 與高度應用,世界各國的產出、就業及投資,均明顯轉向知識密集型產業。知識 經濟更成為世界各國擬定經濟發展政策的方向,而臺灣也不例外。

從 1980 年代中期開始,臺灣的經濟結構出現極大的轉變,製造業不斷萎縮,

服務業快速擴張。這種結構性變動趨勢與英、美等先進國類似,臺灣在製造業也 面臨結構性變動。資訊電子業快速成長與勞動成本上升,迫使企業主不得不將生 產線移往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及中國大陸,導致國內傳統產業的產出節節衰退。

在國際產業結構的變遷下,知識密集產業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然而由於 各經濟體的條件與發展程度不同,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並不能提供各會員體均等 的發展機會,尤其對於開發中國家而言,知識經濟所帶來的挑戰將不亞於其所提 供的機會。

在台灣傳統產業界定是根據產業所使用技術成熟度以及過去55 年來台灣產 業經濟發展時間作為評斷產業是否應為傳統產業。更普遍的界定是除了農業、高

(33)

科技產業與服務業外,有悠久歷史的製造業稱之為傳統產業。

在過去傳統產業生產產品需要大量的土地與勞力主要要素,但隨著時間的演 變、自身的條件與外在的影響,產業開始出現衰退現象,傳統產業需要逐漸轉型 為適應時代的產業。技術創新以及知識取代為主要生產要素,而品牌創立與行銷 能力,能突破瓶頸,使得產業逐漸走向為知識密集產業。品牌與行銷能力是朝向 知識經濟發展所須致力突破的瓶頸,全球化所造就之生產分散化的趨勢,已使跨 國生產網路逐漸成形。以美國為首的領導品牌廠商僅緊掌握住兩端的研發與品 牌,而中間的價值鏈則幾乎全部外包出去,而形成全球運籌管理的概念。在提升 技術創新能力的前提下,廠商仍有機會迫使跨國企業釋出部分的研發創新功能或 環節,但是品牌部分仍將是一個終極的瓶頸。

在過去工業化發展策略的帶動下,製造業長於專業生產、代工,製造與服務、

硬體與軟體整合的程度偏低。然而根據美國的經驗,含軟體在內之廣義的服務與 製造間存在重要的互動關係,有助於製造活動提升附加價值、開發市場、提高營 運效率、激發技術創新等。因此,知識經濟的一大挑戰在於如何利用製造與服務 經濟活動的互動關係,進行經濟活動的質變與改造,以提升經濟活動的附加價值。

對於任何一家企業而言,知識是相當重要的資源,因任何產品、任何技術都 有可能被複製,唯獨知識是無法複製,未來的產業會漸漸走向知識密集的方向,

創新也是企業生存不可或缺重要因素之一。知識的有效管理與運用頓時成了現今 企業刻不容緩的課題。

三、產業演化理論

產品生命週期理論主要在解釋產品生命週期早期階段由貿易轉變至後期海 外投資的演變過程。Vernon(1966)以企業創新優勢為出發點,加上區位理論的 觀點,說明了企業為何隨時間的經過轉移其生產地點。產品生命週期論原來是一 個單純已廠商或產品為導向的理論,因為競爭環境的日益激烈,產品生命週期的 縮短所帶來的效益也就愈來愈大,Philip Kotler(1994)認為:關於具有生命週期的

(34)

說法一般以四個觀念來說明:

(一)生命是有限的。

(二)在每個階段均有銷售者所需面對的各種挑戰、機會與問題。

(三)在不同的生命週期階段,會升、降。

(四)在不同的生命週期階段,需採用不同的策略。

大多數生命週期會呈現鐘型曲線。這條曲線通常可分為四個階段:導入期、

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就演化過程而言,傳統產業應屬產品生命週期中之「成 熟期」與「衰退期」所以是產業市場與價格競爭,也是逐漸被新產品所取代之產 業。不同產業在各產品生命週期的時間長短不一,且並非遵循單一型態發展並可 預測未來發展。

圖 2-5 傳統產業的生命週期

資料來源:Philip Kotler,1994

1. 導入期(Introduction):係指產品被導入市場後,銷售成長呈現緩慢的時期,在 此階段因為需要相當高的費用來導入這項產品,所以是無利可圖。

2. 成長期(Growth):產品快速地被市場接受,且產品利潤已有顯著地增加的時 期,但新的競爭者會受到大規模生產及巨額利潤所吸引而加入市場。最終成 長速度會由遞增變為遞減;公司需留意開始遞減起點,並採取因應對策。

3. 成熟期(Maturity):為產品銷售成長緩慢的時期,因此時產品已被大多數潛在 購買者所接受。產品的利潤可能趨於穩定;亦可能因對抗競爭者而增加行銷

(35)

支出,使利潤下降。在此時期可能是由品質領導者、服務領導者或是成本領 導者等少數公司所主導。

4. 衰退期(Decline):此時期產品銷售急遽下降,且利潤也可能大幅下滑。在此時 期公司常面臨是否退出市場之選擇。運用適當的策略,可使公司在產品衰退 期減少損失,甚至能提高原來漸漸衰退產品的價值,使企業能脫離衰退期,

而能進入成熟期或成長期。

關於促使產業演化之因素,根據Michael Porter 分析「產業長期成長率的變 化」是導致產業結構變化的主要力量,該變化是由於人口統計因素所衍生對需求 的影響、消費需求型態、互補品相對地位變化、替代品相對地位變化、消費市場 滲透與產品創新等因素所形成。

第四節 小結

Lundvall(1992)提出國家創新系統,認為廠商間關係、政府部門角色、地 區研發活動等是系統中的核心要素。在比較國家創新系統(NIS)及區域創新系 統(RIS)的作用時,提到 NIS 強調國家部門對於產業創新的作為,卻忽視經濟 區域的特殊性,區域在國家裡的結構位置並非一致,區域有區域的優勢及問題,

國家機關並無法制訂一視同仁的區域政策,所以透過區域治理才能滿足區域內個 別需要;Breschi and Malerba(1997)也有相同看法,並指出「區域」應成為經 濟活動研究焦點,而不是國家層級,他們認為「區域」在研究發展和經濟活動,

比「國家」更具動態和彈性取向,亦貼近實際情況,故透過區域系統觀察,比國 家創新系統更具說服力,因此影響產業創新的範圍被聚焦在區域層級的探索。

透過生產網絡的建構,彼此可互享生存資源並追求共同的策略目標,例如可 共同研發新產品或新技術、降低研發成本與風險,其他如共用外部性資源或基礎 建設可有效降低經營成本與費用。這樣的觀念與產業群聚的觀念不謀而合,顯示 產業網絡的理想改變狀態,將是趨向產業群聚的空間集中、垂直整合、水平的合 作與競爭,與共享資源等。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之理論架構,藉由文獻回顧與案例分析,來解析傳統產業中創新投入 形成的產業競爭力與地方生產網絡當中網絡之間的差異分析,並對產業在衰退時 所面臨的發展趨勢困境型態進行探討探,研究形成傳統產業地區創新生產網絡之 組成要素。

圖3-1 理論架構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第二節 研究訪談設計

一、訪談調查目的

本研究設計藉由研究架構來提出研究問題,將提出產業競爭力、網絡關係分 析以及發展趨勢困境相關之問題,來加以釐清。Michael Porter 在國家競爭力中特別 指出具有世界競爭力的產業一定要具備產業群聚的效果。台灣中小企業的發展,

可以看到類似的現象。訪談設計主要針對廠商與廠商之間的互動密度與關連,以 產業競爭力來分析市場的看法與主要競爭為何,並了解廠商在與上下游之間的網 絡關係。許多研究都指出,廠商之間的網絡關係對產業發展是很重要的,網絡的 效用要如何發揮,是本研究訪談主要問題。

二、訪談設計內容

產業競爭力

網絡關係分析

發展趨勢困境

形成創新生產網絡之要素

(37)

(一) 產業競爭力

廠商為了在世界市場中競爭成功,於是調整其結構與運作,而發展出新的地 方聚集之生產系統,此聚集具有順應持續改變、以及稀少、且徹底之各種創新的 能力,使地方達成彈性專業化與即時供應系統之目標。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發展將 影響製造的轉型為服務化時代,將生產延伸至通路或行銷服務,以走向國際市 場。需要熟悉市場之競爭對手,廠商以與國際間廠商聯結為主,但與周邊地區廠 商則採取相關產業水平合作、或垂直整合之關係,以致形成既競爭又合作的互動 關係。廠商的研發多傾向既有產品或技術的再提昇,尋求延長產品生命週期的方 法,較缺乏新技術、新想法對新產品或新製程的引入、或經既有產品或製程的改 善。

亦即面對市場競爭時,空間的鄰近性及平時看似不緊密的地方科技社群,會 彈性調整與重組資源。就如 Porter(1998)所指出廠商群聚於一特定區位的重點即 在於爭取重要的資源與資訊,因而於群聚地區內的廠商開發具競爭價值之資產,

必須憑藉個人人際關係、共同興趣、面對面互動、以及地區社群之認同感,與基 於提昇市場競爭力考量,而進行的合作。

諸多的研究趨向認為,研發是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新活動大多是各種資 源、知識、投入要素以及於特定地區群集所產生之能力組合下的產物,而非一些 個別廠商的產物。在地方生產網絡內,創新與創新廠商是一種積累、集體、動態 過程的結果,這過程涉及地區中諸多的作用者,他們結合在一起而形成生產網絡 系統。地區的社會經濟環境是藉由廠商、機構與勞力的各種互動而生產,經由一 個共同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降低了在技術上變動時的不確定性。另一種是就業人 力的流動、供應商之間的連結、以及因空間鄰近性協助而產生面對面互動所引起 的,那些被整合在網絡中廠商的特質是他們彼此互相依賴,卻同時又各自獨立 的,如此表現雖然是密集的競爭,卻也有密切的合作。

z 1-1 廠商在市場上是具有競爭力

z 1-2 與上下游廠商有密切連結合作關係

(38)

(二) 網絡關係分析

網絡所著重的是投入產出系統、與網絡在此創新氛圍中著床、以及氛圍提供 網絡成員對合作、調整與成功創新的所需,因為投入產出連結激增使他們的外部 經濟成長。包含廠商生產之投入與產出的空間區位分布,進一步探討地區的生產 鏈結。在廠商的生產交易網絡中,包括要素投入與產出銷售二方面,產業投入產 出表來分析台灣本身相關產業的附加價值率趨勢符合市場需求的研發,邁向提高 附加價值的發展路徑。

假設我國對於創新研發的思維聚焦於產品製造技術,然而就未來全球的創新 研發,更多的機會可能是屬於服務層面的需求,這些創新服務需要的是跨領域的 技術整合應用,而不是很高深的新科技突破。

z 2-1 不同產業的生產網絡發展路徑是有差異 z 2-2 創新是影響地方生產網絡形成的因素

(三) 未來發展趨勢困境

廠商向上游進行垂直整合一直是台灣廠商發展的路徑,除了向上垂直整合 外,多角化經營則是廠商另一個突圍之道。就像所有產品發展的軌跡一樣,所有 產品在產業生命週期的循環中,隨者時間的推展,都不免將走上成熟產品的道 路。一旦產品進入標準化及成熟的階段,低價將成為市場大勢所趨,連帶而來的 即是越來越低的獲利。台灣產業為了突破此困境,逐漸朝向以設計以及創新價值 為主體的產業並發展。向上遊的垂直整合及積極多角化經營的腳步仍然不斷,我 們期待未來台灣代工產業在這部分的佈局仍不會停歇。

我國過去一向擅長於量產製造能力,對於創新研發的思維亦聚焦於產品製造 技術,包括「產品設計」「製程改善」等。然而,就未來全球趨勢演變而言,未 來的創新研發,更多的機會可能是屬於服務層面的需求,這些創新服務需要的是 跨領域的技術整合應用,而不是很高深的新科技突破。國內在服務業之創新研發 能力一向較弱,未來如何因應服務創新趨勢,創造新的產業價值,更是未來值得 關注的重要課題。

(39)

z 3-1 廠商在研發創新有面臨阻礙 z 3-2 廠商目前經營上面臨重要問題

基於訪談設計內容,本研究繪製出研究設計關連圖(圖3-2),可看出廠商的 生產網絡有向上、下垂直及水平的連結。在產業競爭力當中廠商在市場上的競爭 力以及與上下游廠商密切連結合作關係是網絡鏈形成的主要元素;然而在網絡鏈 當中不同產業的生產網絡發展路徑以及影響地方生產網絡形成,使得不同產業的 網絡關係發展會有所差異,在產業面對衰退期時廠商在研發上所面臨阻礙與經營 上面臨阻礙,對於未來發展趨勢困境需要哪些要素。

圖3-2 研究設計關連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繪製

第三節 資料分析方法

一、工商及服務業普查

工商及服務業普查係依我國統計法規定,為政府應定期舉辦之基本國勢調 查,舉辦普查之目的係為蒐集工商及服務業營運狀況、資源分布、資本運用、生

2-1

市場 市場

廠商 廠商

廠商

廠商 廠商 廠商

廠商 廠商

廠商

創新 經營 研發

1-2

1-2

2-2

1-1 1-1 1-1 1-1

1-2

1-2 1-2

1-2 2-1

3-2 3-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incapable to extract any quantities from QCD, nor to tackle the most interesting physics, namely, the spontaneously chiral symmetry breaking and the color confinement.. 

• Formation of massive primordial stars as origin of objects in the early universe. • Supernova explosions might be visible to the most

2-1 註冊為會員後您便有了個別的”my iF”帳戶。完成註冊後請點選左方 Register entry (直接登入 my iF 則直接進入下方畫面),即可選擇目前開放可供參賽的獎項,找到iF STUDENT

(Another example of close harmony is the four-bar unaccompanied vocal introduction to “Paperback Writer”, a somewhat later Beatles song.) Overall, Lennon’s and McCartney’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e continuity of learning that is produced by the second type of transfer, transfer of principles, is dependent upon mastery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subject matter …in order for a

™ ™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When ready to eat a bite of your bread, place the spoon on the under plate, then use the same hand to take the

Therefore this research was analyzed the budget inform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including 13 departments) the major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