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試論人間佛教的超越性 ――以星雲大師的思想為例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試論人間佛教的超越性 ――以星雲大師的思想為例"

Copied!
3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試論人間佛教的超越性

――以星雲大師的思想為例

李 萬 進

四川師範大學文理學院副教授

中文摘要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世界性的各大宗教都有超越人生與現實的教義與教 理,由此開啟了信眾追求彼岸世界的修行之意志。佛教作為古老的世界性的 三大宗教之一,在超越性方面具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隨著二十世紀以來逐 漸成為一個主流的人間佛教之潮流,在超越性方面也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之 一。星雲大師成功地開創佛光山的人間佛教之弘法模式後,也形成了具有自 我特色的超越性之理論。星雲大師秉承佛陀創教之本懷,結合時代的特色,

在建構人間佛教的超越性理論體系時,從世間法、出世間法的角度來分別予 以詮釋,由此形成世間法層次的超越與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而佛教所追求 的涅槃之境,則是星雲大師所闡釋的人間佛教超越性的最高表現形式。

關鍵字:人間佛教 超越性 星雲大師 世間法 出世間法 涅槃

(2)

A Discussion on “Transcendence” in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Thoughts

Li Wanjin

Associate Professor,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Abstract

From a historical standpoi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all major world religions have doctrines and teachings that transcend life and reality, inspiring practices in pursuit of another world. As one of the three ancient world religions, Buddhism has unique meanings and values in terms of transcendence. Humanistic Buddhism, which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mainstream since the twentieth century, has also become one of people’s focus in terms of transcendence. After having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Fo Guang Shan’s model of propagating Humanistic Buddhism,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s also formed a theory of transcendence that has its own features. He not only carries forth the Buddha’s original teachings in Early Buddhism, but also combines it with contemporary features. He explains his theory of transcendence in Humanistic Buddhism from a viewpoint of mundane and supramundane dharma respectively, from which the transcendence of both the mundane and the supramundane levels are formed. The state of nirvana, which Buddhism pursues, is the highest form of transcendence in Humanistic Buddhism that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expounds.

Keywords: Humanistic Buddhism, transcendence,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mundane dharma, supramundane dharma, nirvana

(3)

一、前言

人世間自形成之日始就是苦與樂並存,並且在佛教看來更是苦多而樂 少,因此佛陀才在兩千多年前創立佛教,以此來解脫人世間的苦難與煩惱。

與世界上其他宗教一樣,佛教這一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老的世界性宗教,

在對於人間的超越方面,及對於彼岸世界的追求上,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

千百年來,人們無不面臨著一系列的人生苦難,在面對人生的困境時,人們 渴求得到解脫與超越,這就是各大宗教得以流傳幾千年,能夠被無數的信眾 所信仰的原因所在。佛教在兩千多年的發展歷史進程中,也是以解脫苦難與 超越苦難而成為數以億計的信眾所尊奉的一大宗教,超越性成為佛教贏得世 人信仰的一大因素。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變化,人們對於佛教信仰的形式也相應地發生了改 變,在二十世紀中國佛教的發展歷程中,產生了人生佛教、人間佛教的弘揚 佛法的新模式。經過近一百年的發展,人間佛教的理念已經成為海內外佛教 信眾的一種共識,佛教界也高舉人間佛教的旗幟來弘揚佛法。但是,由此也 引起一些爭議,就是人間佛教的弘法模式是否偏離了佛陀創教的本懷?是否 違背了佛教的根本精神?要回答這一問題,那麼就需要考察與探究人間佛教 是否具有超越性?這是檢驗人間佛教是否與佛陀本懷相違背,是否偏離佛教 根本精神的一塊試金石。因為「不管我們的科技、商業如何發達,不管我們 從事的現代職業如何先進、精密,人性的培育,心靈境界的提升,人們從實 然的人向應然的人的超越,總是不可替代的」1。所以說,從提升個體的精神 與心靈的境界,將個體從物欲橫流之中解脫出來,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從 而逐漸與佛、菩薩的境界相應,就成了人間佛教弘法與教導信眾乃至於世人 的一個重要之時代話題。

(4)

人間佛教是由太虛大師當年宣導的人生佛教這一模式發展出來的,時至 今日,人間佛教的弘法模式已經有多種,聞名於海內外的台灣佛光山,無疑 是極為重要的一種。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弘法模式是由星雲大師開創的,大師 幾十年來一直致力於人間佛教的建立與弘揚之事業,通過幾十年弘法之努力,

不僅贏得世人的尊敬,同時也創建獨具特色的佛光山之人間佛教的弘法模式。

星雲大師作為佛光山的開山宗長,在幾十年的弘法生涯中,十分重視人間佛 教之超越性這一問題的闡述,認為人間佛教的實質是從佛陀的本懷出發,以 契機契理的精神來弘法。所謂的契機,就是立足於現代的社會背景,所謂的 契理,就是不忘佛陀之本懷與佛教的根本精神,這就是超越性的體現。可以 這樣說,星雲大師所開創的佛光山之人間佛教的弘法模式,是站在現代化的 立場上來審視人間的問題,於此來展開星雲大師本人對於佛教超越性的詮釋:

所謂佛教現代化,目的就是要將佛教慈悲、容忍的精神,提供給 社會參考,希望社會遵循佛教的平等法、因緣法、因果法等真理 原則,使人間臻於至善至美的境地。如果透過佛法的指引,而能 充實世道人心的內涵品質,提高精神層次,那麼佛教對於這個時 代、社會,才有存在的意義,這就是我們所要弘揚的人間佛教。2 在星雲大師的視野中,佛教的現代化之本質是化現代,是要將佛教的慈 悲、平等、緣起等特有的教義與教理,奉獻給當代的世人與社會,以此來淨 化人心與社會,希企以此來建設人間的淨土,這些基本的理念,無不透露出 星雲大師對於佛教特有的宗教之超越性的闡釋。人間,是當今佛教弘法的時 代之背景,是當今佛門中人弘法時不得不去契應的機緣,所以人間佛教的真 實含義在星雲大師的眼中應該是人間――佛教,前者是世間法,後者是出世

2.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系列 • 人間與實踐 • 佛教現代化》,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

(5)

間法,對於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兩個層次的超越問題,星雲大師都有自己的看 法與闡述,這就形成大師在人間佛教超越性問題上獨到的見解。

二、世間法的超越

佛教自佛陀創教弘法之日始,就將宇宙間的一切現象區分為世間法與出 世間法,誠然佛教所追求的根本之道在於出世間法,在於出離生死與解脫生 死,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佛教就一味地否定與摒棄世間法,早在禪宗六祖惠能 傳法之際,就明確指出:「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 兔角」的說法,這一調和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模式,千百年一直是中國佛教 界所推崇的理論。星雲大師作為二十世紀人間佛教的弘揚者,在面對時代與 世人對於佛教的指責時,在面對社會與世人對於佛法的誤解、曲解時,公開 表明了人間佛教的態度,從佛法的世間法與出世間法是圓融不二的模式中,

來闡釋他對於超越性的看法:

佛教,雖然是分在家的與出家的,但在家的信徒在比例上是占多 數;佛教,又分入世的與出世的,但其精神仍然是著重入世;佛 教,又再分現實人生的與來世受生的,但重點也仍是在現實人生。

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

太虛大師也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 真現實。」在佛教裡,人生佛教與在家佛教,是有著極其重要的 地位。3

星雲大師幾十年來的弘法實踐表明,大師開創的佛光山人間佛教的弘法 模式是成功的,而這一人間佛教的弘法模式之所以能夠得到世人的承認,關

(6)

鍵在於星雲大師處理好了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關係,這就是他所說的在家信 眾的數量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如何因勢利導,引導在家信眾逐漸步入佛法的 正軌,就成為現時代對於人間佛教的要求,處理好這一問題,那麼人間佛教 在引導世人對於世間法的超越方面,就會起到巨大的影響與作用,這就成為 星雲大師闡述人間佛教,在世間法層面引導世人趨向超越性的開始。這種對 於佛教世間法層面的超越性之弘揚,在星雲大師看來,就是要讓世人明白,

佛教不是一種只講苦的宗教,更不是消極、無所作為的宗教:

有些人常聽到佛教說苦呀苦呀的話,以為學佛就是學吃苦的,或 者學佛就非要受苦不可。其實這是錯誤的說法,佛教是快樂幸福 之教,我們是為了離苦得樂才信奉佛教。信奉佛教的人,應該先 要認識苦,知道苦,才懂得要追求快樂。如果在苦中不以為苦,

或是在苦中還以為是樂,這樣的人,怎麼肯修學佛法呢?知苦,

就是入道之門。4

星雲大師在這裡主要是針對世人對於佛法的誤解與曲解進行回應,要使 世人明白佛教的宗旨,特別是人間佛教的主旨,就要讓世人知道佛法的本質 是什麼。由於千百年來世人一提到佛教就是空門、苦門之說,這自然使得世 人在聞聽佛法方面形成障礙,星雲大師就是要打破這種障礙。世間法固然是 苦多而樂少,星雲大師對此也沒有予以否認,但是大師卻認為世人應該知道 人們信仰佛教是為了離苦得樂,所以佛教的修行者就要有以苦為樂的心態,

這樣就有了轉變自我心境的態度,這種態度就是從世間法角度提升自我境界 的開始,也就是開始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性。人間佛教是從人生佛教發展而來 的,所以人間佛教弘法的重點還是在於人生,立足於人生,這也是星雲大師 強調的重點:

4. 同註3

(7)

佛教講到時間,有過去、現在、未來的三際;講到空間,有此世界、

他世界、十方無量的世界;講到有情,有佛、菩薩、天、人等的 十法界眾生。佛教所包含的道理雖很廣泛,但佛教所講的還是以 人生問題為主。5

在傳統社會,各大宗教在弘法時多注重於對彼岸世界的宣揚,而自明清 以降,中國佛教更是被鬼神佛教與經懺佛教的形式所綁架。於是到了近代,

世人已經不知佛教的本來面目,反而以鬼神迷信而指責佛教。星雲大師等佛 門大德所極力弘揚之各種模式的人間佛教,就是為了扭轉佛法的這種頹勢,

改變世人對於佛教之誤解。星雲大師認為,儘管佛法在弘揚之時,分為不同 層次,針對不同根機之人也有不同的弘法模式,但人間是佛教弘法的根本所 在。星雲大師在這裡闡述佛教弘法之根本在於人間,既有為佛法去除誤解與 曲解之傾向,同時也為世人在世間法的層次獲得超越的可能性作了一種預設。

這種預設表明,星雲大師其實是在走中國佛教歷史上眾多大德們融匯儒釋道 三教的理論道路,因為在淨化人心、提升社會道德水準這一層面上,儒釋道 三教是有共通處的:

以四大原素和合的我人身體,為什麼要說是苦空的呢?哲學家老 聃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我人的身體,實在就是眾苦積 聚而成,在我們的心上有貪瞋痴煩惱的痛苦,在我們身體上有老 病死的痛苦,在家庭有愁衣愁食及恩愛別離的痛苦,在社會上有 是非鬥爭、怨憎相會的痛苦,在世間上有風災、水災、震災、兵 災等等的痛苦。苦,緊緊跟隨著我們;苦,緊緊的控制著我們,

我們就是在苦中討生活。

(8)

說起人生問題,就會聯想到人生所必須的衣食、育樂、婚姻等等 的問題上去,其實,這些問題雖然重要,但人生最大的問題還是 生死問題。今日大家所標榜的都是在謀求人類的幸福,但科學的 發達,藝術的昌明,文學的優美,政治的進步,並不能完全解除 人類的痛苦,因為科學、藝術、文學、政治只能改善人類的生活,

但不能解脫人生的生死。眾生在三界六道裡輪迴,生生死死,受 著無窮的苦迫,這都是由貪欲引起的。學術進步,物質文明,並 不能叫人少欲知足,欲望多了,苦,自然也就多了。6

儒釋道三教在勸化世人向善與勸導世人行善方面是一致的,這也是歷代 有識之士極為推崇佛教的原因所在。儘管在勸導世人向善與勸導世人行善方 面,佛教與儒道的出發點與歸宿不同,但是並不妨礙世人在這一層面對於佛 法的接受,所以星雲大師看到了這一點,才以此為契機來弘揚佛教。人的欲 望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對於自我的欲望不加以節制的話,那麼就會引火焚身,

最終給自我、他人和社會造成極為惡劣的後果,所以儒釋道在提升世人道德 情操方面,有著一致的主張,這在星雲大師看來就是人間佛教在世間法層面 的超越性之體現。人間佛教的超越性是有層次的,只有對於世間法這一層次 予以超越之後,才能夠過渡到出世間法的層次,而在世間法層次的超越,其 具體的體現,就是提升自我的道德水準,淨化自我的心靈,提升自我的精神 境界。關於此,星雲大師作了較為詳盡的論述,其核心與要點就在於要節制 自我的欲望,提升道德的境界:

蘇東坡說:「人之所欲無窮,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盡。」一切 學術改進人的生活,但也助長人的欲望,所以科學也好,藝術也 好,文學、政治也好,對人類是功罪參半,它增進人類的幸福,

也帶給人類苦惱。

6. 同註5

(9)

欲壑難填的世間,大家爭求著聲色貨利的欲樂,對於欲樂中隱藏 的痛苦,並不畏懼,這都是由於眾生迷失本性,在生死輪迴中,

以苦為樂,積習難返,終日為欲所囚,而不知道向佛法中尋求解 脫。7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一直存在著生產力增長與道德淪喪、歷史主 義與道德主義的二律背反之現象,這在西方近代的思想界一直是關注與討論 的焦點之一。星雲大師作為東方宗教的修行者與宣導者,對於此則有自己獨 到的見解,就是運用佛法的智慧對此問題予以解釋與解決,認為科技與現代 的文明在帶給人類福祉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少問題,這就需要人們本著對於 世俗及世間法的超越之理念來進行反思與反省,因為人類不同於動物的原因 即在於人類是有思想的,是有著精神與心靈之追求的,星雲大師在向世人講 解科技、現代文明帶來的利弊之際,即將佛教在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性展現給 世人,希望世人能夠體會到佛法智慧的殊勝性,由此來逐漸引入佛法的智慧 大海中,這顯示出星雲大師在闡釋人間佛教的超越性時,體現了層次性與次 第性的智慧。特別是世人癡迷於欲望的無止境之滿足中,即沉迷於欲壑難填 的訴求中,這恰恰是佛教在世間法層次需要予以化世導俗的超越性之體現所 在。星雲大師對於此種超越性的闡釋,更多地是著眼於提升世人的道德境界,

約束世人的自我欲望、這與儒道的一些宗旨是互相一致的,同時在約束世人 的欲望、節制世人的欲海,提升世人的道德水準之際,星雲大師不失時機地 將世間法層次的超越,融入了佛法特有的要素:

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的境界就是無欲的境界,人 能無欲,品格自然高尚,苦惱自然減少。你看那些功名場中的人 物,你看那些坐賈行商的眾生,為了求名求利,不惜曲躬諂媚,

(10)

說些花言巧語,大家做著欲望的奴隸,還以為快樂,這是多麼的 悲哀!

當然,佛教並不是絕對要人禁欲的,佛教是要人遵行中道的態度,

對於眷屬、資用、身體等的欲望固然不可縱,但也無法完全脫離,

所以,應該以智化情、以行善法欲而離煩惱欲。翻開印度的歷史,

就知道當佛陀住世的時候,印度社會有一部分在家人是縱欲的樂 行人,「今朝有酒今朝醉」儘量使生活奢靡享受;另一部分是修 習外道的苦行人,是絕對禁欲的。苦行者不但斷絕男女欲,他們 對於衣食住行都是用最刻苦的方法磨鍊自己。對於吃的東西,只 用水中的綠苔,或是草根樹皮花果之類聊以充饑,他們不穿衣服,

終日裸著身體,有的坐在荊棘之上或是懸岩之邊;有的臥在水邊 或是火旁。這些無益的苦行,徒然苦了自己,並不能因苦行而解 脫。捨離了樂行欲,又為苦行欲所囚,這終不是解脫的方法。8 無欲則無求,無求則自然是一種很高尚的美德,星雲大師對此的闡釋是 本著儒釋道三教的共識而進行的。這即意味著,如果從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性 而言,儒釋道都可以起到淨化人心與社會風氣的作用,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 中一直傳承的勸人向善、懲惡揚善的傳統,這一傳統在星雲大師的視野中,

無疑是人間佛教超越性的重要內容之一。不過,談到對於欲望的節制,對於 欲壑難填的對治,佛教儘管與儒道有著一些相通處,但是佛教特有的中道觀 卻是儒道所不具備的,這就是星雲大師在詮釋自己的人間佛教思想時,在談 到人間佛教的超越性問題時,表現出的特殊處。佛陀成道是基於中道的觀念,

佛陀經歷了幾年的苦行與絕對禁欲的修行,並沒有証悟,最終在菩提樹下悟 道即中道。星雲大師通過對於中道理論的闡述,由此來闡明其人間佛教的超

8. 同註7

(11)

越性思想,不走極端,不沉迷於縱欲,不苛求於絕對的禁欲,這樣對於世間 法則自然就沒有執著與分別,這就是對於世間法層次的超越,這就是星雲大 師所認為本著佛陀情懷的人生真諦之路:

所以佛陀成道後,發出他真理的宣言,要修道者遠離苦行( 禁欲 ) 與樂行( 縱欲 ) 的二邊,而遵行中道的修行方式。以慈悲代替貪欲,

以智慧融化情感,不讓心中生起雜染欲,自然就不會「多欲為苦」

了。

俗話說:「欲望不多的人,就沒有失望;欲望越大的人,痛苦越 多。」又說:「知足的人,雖臥地上,猶如天堂;不知足的人,

雖處天堂,亦如地獄。」我們可以從佛陀的弟子大迦葉塚間修行,

從孔子的門人顏回居陋巷,得到證明。從這些道理來看,苦就是 由於多欲而來,多欲就是苦的根源。9

星雲大師在這裡所闡明的「以慈悲代替貪欲,以智慧融化情感,不讓心 中生起雜染欲」,這就是人間佛教對於世間法的超越,就是他所主張的人間 佛教的超越性之具體體現,也可以說是星雲大師所闡釋的人間佛教超越性,

在世間法層次的綱領性的說明。對於欲望的節制,對於欲壑難填的對治,星 雲大師為世人開出一劑良方,這劑良方的實質就是人間佛教超越性的體現。

星雲大師將大迦葉尊者與顏回這兩位佛門與儒家的著名人物之生活模式 予以對照,由此來說明少欲無為,知足常樂,這就是運用人間佛教在世間法 層次的超越性之效果。大迦葉尊者與顏回都是古代的聖賢,而人間佛教則是 當代社會佛教弘法的一種模式,星雲大師在闡釋人間佛教的超越性時,打通 古今時空的觀念,以古代儒佛的聖賢來印證今天人們在實現自我的超越方面

(12)

應該怎樣去做。但是眾所周知的是,欲望不見得完全都是壞的,也有好的一 面,所以星雲大師注意到這一點,並本著佛法對於世間法的含攝與圓融的態 度,來說明世人應該怎樣去運用好欲望,這種對於善用欲望的宣導與肯定,

正是人間佛教不同於傳統佛教的方面。因為在傳統佛教特別是明清以降的中 國佛教,一再否定欲望,這種對於欲望的否定,則使得佛教逐漸偏離世間法 與出世間法相融合的道路,注重於出世間法,這在近代社會的發展中,自然 會引起人們的一些詬病與誤解,所以人間佛教由此入手來消除世人的詬病與 誤解,但是人間佛教為什麼又沒有違背佛陀創教之本懷,偏離佛教之根本精 神,這就是人間佛教所具有的超越性決定,星雲大師所闡述的人間佛教對於 世間法的超越,顯示出了人間佛教的超越性,在某種程度上是與世間法密切 相關的:

我們在前面講過,欲不一定完全是罪惡的,為社會辦福利的善法 欲,不但不會有人反對,還會獲得很多人的讚揚,不過,名利財 色的欲過分奢求,社會輿論也不會同情的。雖然名譽、財利、男 女、欲食等欲,經裡並不要你完全斷絕,事實上也無法完全斷絕,

但經裡要我們「少欲無為」,多欲的人煩惱必多,少欲的人煩惱 必少。少欲者心無諂曲,少欲者心不妄求,心無所欲則剛直,心 無所欲則坦白,少欲無為的人,就不會為根塵牽累,身心自然就 會獲得自在。

艷麗的色相,窈窕的歌舞,美味的飲食,崇高的名聞,給人的誘 惑力極強,每每使人蕩情失志。欲海裡飄流的人生,身心怎麼能 得到自在安樂呢!根本的對策,是遠離煩惱欲海,不要在欲海裡 冒險,提高警覺,不受它的誘惑,以定動慧拔的態度,奉行佛教 的戒學。雖於飲食,但不為貪圖口味而殺生;雖然聚財,但不貪

(13)

圖枉法以竊盜的手段取財;雖行夫婦之事,但不邪淫鬧出多角的 惡情糾紛;雖然說話,但不說妄言綺語;如果對世間能有這少欲 無為的態度,身心固然自在,人間也就沒有紛爭了。10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五戒,這五戒就是佛法化導世俗,引導世人實現自我 超越的不二法門。從佛教的角度來看,五戒所針對的對象的確是屬於世間法 的層次,這種道德之提升,人生之完善,勸導世人向善、做一個好人的教理 與教義,所實現的就是世人在世間法領域的自我超越與自我完善。從社會的 角度來看,如果沒有這一層次的超越與完善,那麼就無從談起社會的安定與 安寧,就無法保證人類社會的基本秩序,所以星雲大師在這裡高舉佛教五戒 的旗幟,以此來闡明人間佛教的超越性,無疑是具有時代的意義,也是最能 夠贏得世人的共鳴,這也是人間佛教能夠為當今世人所信仰的原因所在。世 人從本性上而言,有著不甘沉淪與墮落的本性,這就是佛法所說的一切眾生 本有的佛性,星雲大師對此的闡釋,無非就是要開啟與引導世人的這種本有 之佛性,所以星雲大師在弘法時,反復講到佛教的五戒,除了說明五戒所具 有的世俗的道德意義之外,更將五戒的意義與價值,引導到佛法修行的要義 中,以此來實現佛法的真正超越性之指引。特別是近代以來,世人誤認為佛 教是消極的宗教,是回避世俗社會的宗教,對於此,星雲大師更是運用人間 佛教的超越性這一理論來予以澄清,並進而引導世人認識到真正的佛法是什 麼:

在一般人的觀念裡,認為只有在現實生活中失敗、走投無路的時 候,才會以宗教信仰為精神歸宿。許多宗教,總是教人把希望寄 託於渺不可知的未來,因此宗教遂被一些自許為受過現代科學新 知洗禮的知識份子,嗤為不能解決根本病痛,只是暫時麻醉神經

(14)

的鴉片。其實宗教,並不是叫人逃避現實,躲入未來世界的象牙 塔裡,而是勇敢地面對當前的痛苦,並且找出離苦得樂的方法。

宗教對於未來,雖然有美麗的藍圖,但是更注重現在世界的開發、

完成。11

星雲大師對於信仰宗教之原因與動力的分析,就是為了對治近現代以 來,人們以消極、厭世等不良印象而論佛教的誤解與曲解,這也是人間佛教 這一弘法模式的時代意義所在。由於歷史的原因,佛教在中國社會一直存在 著一種誤解,那就是認為佛教是消極的,是厭世的,是悲觀而無所作為的,

星雲大師在這裡的詮釋,無疑是對這些誤解與曲解的糾正與回應。星雲大師 在說明佛教不是悲觀厭世、不是消極無為的宗教之後,認為佛教是教人向善 與教人向上的宗教,由此闡明佛教在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性,就是要引導世人 善於駕馭與運用自己的欲望,將欲望予以提升,從而使得欲望成為一種成就 世間善法的動力,這樣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性就是引導人向善與向上,應該說 佛教一直都有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性,只是由於鬼神佛教與經懺佛教的不良影 響,使得佛教的形象有所玷污,人間佛教就是要去除這些不良的形象與因素,

將佛教在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性發揮出來,使得世人認識到佛教在社會層次所 具有的教化之作用。同時,人間佛教這種具有時代特色的弘法模式,被一些 人認為與西方歷史上的宗教改革後,產生的新教有著一定的相似處,那就是 在肯定宗教意義的同時,也注重世間事業的成就,更肯定宗教對於世間事物 的指導,星雲大師作為佛光山開山宗長,對此也有自己的見解:

歷史上,佛教曾經舉辦不少義學,禮請名師大德教育失學的人,

為國家作育英才,也提供各種醫療救濟、教育、文化事業,造福

11.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系列 • 人間與實踐 • 佛教現代化》,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

(15)

社會。今後,只要能對國家民生、對社會大眾、經濟利益、幸福 快樂有所增益的事業,如農場、工廠、公司、銀行等,佛教徒都 可以去做,這就是「普濟群生」。現代佛教種種事業,要合乎現 代大眾所需。12

人間佛教在體現出時代意義的超越性時,是將人間與佛教等量齊觀的,

所以星雲大師在闡述人間佛教的超越性時,不是一味地否定世俗的成就、社 會的事業,而是認為世人在從事自己的事業以及社會的事業時,要有佛法智 慧的指導,這樣就不會走歪路,就不會走邪道,而是走與佛法相應的正途。

眾所周知,馬克斯 ‧ 韋伯在《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極為詳盡 地闡述新教對於資本主義發展的意義,星雲大師在這裡闡述人間佛教的世間 法層次之超越性時,也肯定了世人追求事業的合理性,認為人世間需要有佛 法信仰的諸多社會領域的人才與企業家,這與新教主張的社會各界人士按照 新教教義而生活的法則是一致的,都強調世人在過好世俗生活的同時,需要 宗教信仰的引領與指導,這樣就實現了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星雲大師通過對 於超越性的闡述,完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人間佛教弘法模式之建立,可以說從 世間法層次闡述人間佛教超越性的意義,是星雲大師弘法模式的一大創新。

三、出世間法的超越

誠如前面所述,人間佛教既然是與佛陀本懷一致,與佛法之根本精神不 相違背,那麼人間佛教在闡述超越性時,必然要涉及到出世間法的層次,這 是佛教所具有的殊勝之所在。佛教在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性之體現,就是認 識到世間的緣起性空之真諦,從而尋求出離生死與解脫生死之道。星雲大師

(16)

在闡述人間佛教的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性時,是從佛法之教義的角度,去分 析與闡釋對於「世間」這一名詞開始的:

世間,就是時間和空間之謂。說明過去、現在、未來等三世的時 間叫做「世」;指出東、西、南、北、上、下等十方的空間叫做

「間」。所謂世間,就是宇宙的意思。古往今來的時間是「宇」,

上下四方的空間是「宙」。我人生存在這無限的時間、無邊的空 間之中,實有對世間認識的必要。世間,不光是指森羅萬象的大 地,在佛教裡,宇宙和人生,統名之為世間;眾生所依靠的宇宙 國土,叫做「器世間」;眾生由惑造業所感的有生死存亡的色身,

叫做「有情世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因為我們不知道世 間是無常的,而引發對世間錯誤的認識,把世間的一切執為實有,

貪戀、執著,但誰又能戰勝無常呢?13

相對於一般的世間學問而言,佛教對於世間的認識與分析具有一種特殊 性,那就是無常的理論,這是佛教在出世間法層次的獨特之見解。佛教的三 法印之一就是諸行無常,可見無常觀在佛法修學體系中,具有無可替代的重 要位,星雲大師正是從無常入手,來闡述他的人間佛教之超越性。一般的世 俗學問以及其他的宗教,在對世間的認識上,幾乎沒有從苦空的角度來進行 認識與觀照,沒有看到世間諸法的脆弱性,這正是佛法的殊勝性所在。星雲 大師把握住佛法的根本與實質,在闡述超越性問題時,拈出無常這一概念,

由此來展開對於世間的分析與觀照,從而引導世人最終能夠以佛法之智慧來 進行學與修。星雲大師運用佛法的教義來分析「世間」這一概念,完全是從 世間法的緣起性空之真諦來展開,基於此,就是一種出世間法的超越性。世

13. 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講記》,http://www.masterhsingyun.org。

(17)

人儘管可以在提升自我道德方面實現世間法層次的超越,但是在佛法看來還 不是究竟的,究竟之法則是出世間法,只有實現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才能 夠最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之道,這才是佛法的根本之道。星雲大師從世間法 的無常之本質入手來闡述這一問題,無疑向世人證明了人間佛教的超越性,

是與佛陀之本懷以及佛教之根本精神是一致的。這種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即 向世人申明,世間法由於是無常的,所以實不可執著與分別,世人不明白這 一道理,反而將虛幻的世間法執為實有,所以星雲大師才從緣起性空之真諦 的角度,來說明對於世間法實現超越的意義:

《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 作如是觀。」《大智度論》也說:「世間無常,如水月芭蕉,所 作滿三界,無常風所壞。」世間上的富貴榮華,固然像是三更大 夢,就是我們每天盥洗珍惜的身體,究竟又能活上多少年?世間、

身體、心理都在活動,都在變化,都在不停的遷流,「桑田滄海、

滄海桑田」,這世間上的一切,哪一樣有永恆性?哪一樣有實在 性?

「無常」就是世間的真實,一切都好像空中的浮雲,水上的泡影,

鏡中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世間既是無常的,國土是危脆的當然 不用再說。國土不安曰「危」,不實曰「脆」,別項不說,就拿 臺灣及日本的地震來說,每一次大地震,財產的損失,生命的死 亡,都難以數計,像這樣的國土不就是危脆的嗎?14

星雲大師在這裡是通過無常來闡明其對於佛教超越性的看法。為什麼佛 教的超越性具有一種不同於其他宗教與學問的特殊性?這就是佛教特別重視

(18)

世間法的無常性與虛幻性的問題。正是因為世間法的本質是虛幻不實的,所 以僅僅局限於世間法層次的超越,僅僅滿足於自我道德的提升與完善,這些 都是世間法層次的超越,都是其他宗教和世間學問所共有的內容,而佛教殊 勝性,就在於由世間法層次的超越向出世間法層次超越的過渡,並且佛教對 於世間法層次的超越,也是建立在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之基礎上,僅僅停留 於世間法層次的超越,不是究竟之法。而佛教的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則是 與無常、緣起性空密切相關的,星雲大師對此有著極為深切的認識,並且也 是從這一基點出發,來闡述他對於出世間法層次超越性的看法。由於星雲大 師明確闡述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即對於世間法的無常與緣起性空之觀照,

由此證明人間佛教是具有相當完備的超越性之理論體系,而不是僅僅專注於 世間法層次的一種弘法模式,星雲大師在談到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時,還論 及佛教教義的根本――戒定慧三學之修學體系:

在佛教裡,一個初入道的沙彌,又名「勤息」,就是要「勤修戒 定慧,息滅貪瞋癡」的意思。由此可見,人生最強大的敵人「貪 瞋癡」煩惱,需要佛法的「戒定慧」三學才能降伏。戒定慧三學 也就是經律論三藏,經藏詮釋定學,律藏詮釋戒學,論藏詮釋慧 學。所以,修習戒定慧三學,在思想和生活上就能實踐佛陀的教 法。

其實,不只是沙彌需要勤修戒定慧,就是在家信眾也要受三皈五 戒,要研習經論;甚至大阿羅漢、大比丘、大菩薩,也莫不如是,

都要勤修「戒定慧」。乃至佛教的宗派,雖然有漢傳、藏傳、南 傳之分,但是每一個地區的佛教,也都是以戒定慧為本。可以說,

佛教的僧信二眾,都要依三藏經律論、三學戒定慧為學習的主要 內容。

(19)

「人間佛教」既然淵源於人間佛陀的開示,對於戒定慧三學,自 然也定為人間佛教行者根本的勤修目標。乃至人間佛教的傳播,

一方面固然要迎合時代的需要,但也要有傳統的佛法為根據,所 以人間佛教發展至今,不得不把根本佛教的戒定慧提出來,作為 人間佛教的思想依據。15

星雲大師在闡述世間法的無常性與緣起性空之真諦後,旨在向世人說 明,所謂的超越,不僅僅是對於世間法的超越,還要實現出世間法層次的超 越,但是如何才能夠實現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就是星雲大師所闡述的佛教 戒定慧三學之修學體系。如前所述,世間法層次的超越,可以通過自我道德 之提升與完善即可實現,但是要實現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就必須要修學佛 教的戒定慧三學。佛教的戒定慧三學所體現出的特性,就不是世間法的內容 可以含攝的,那是與出離生死、超越生死、解脫生死密切相關的,是佛陀創 教的根本。所以星雲大師認為,戒定慧三學是一切佛弟子的修學指南,是一 切佛門中人的旨歸,只有按照戒定慧三學的內容來精進,最終才能夠實現出 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星雲大師在闡釋戒定慧三學所體現出的出世間法層次的 超越之特性時,最終將論述的落腳點歸結到人間佛教的建設與弘揚上,認為 人間佛教是本著佛陀的本有情懷而建立的,其修學的體系也是以戒定慧三學 為其依據,所以人間佛教在實現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時,是完全與佛陀之本 有情懷以及佛教的根本精神,完全一致。只是由於時代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人間佛教在弘法的模式上,在向世人宣揚佛法的手段上,有些不同於傳統的 佛教之弘法模式。要說佛教在現代社會的發展有什麼不同於傳統的話,那就 是現代佛教的建設問題:

如何建設現代佛教?我們認為應學習佛行,學菩薩行,以人間進

(20)

取的精神,來建設佛教;以樂觀喜悅的說理,觀機逗教,使眾生 同霑法益,悟佛知見;以資生利眾的事業,恆順眾生的需求;以 悲智願行的性格,落實人間,使人間社會達到真善美的境界。16 星雲大師對於人間佛教的闡述,其實質就是以出世間的精神來做世間的 大事,這就是大乘菩薩道的精神,星雲大師所開創的佛光山人間佛教之弘法 模式,不過是將大乘菩薩道精神與現代社會相結合,通過現代人喜聞樂見的 方式來弘揚佛法。但是,星雲大師的這種弘法卻沒有完全屈就世俗,而是在 運用一些世俗的方法中,堅持佛教的根本精神,這在星雲大師開創的佛光山 人間佛教的超越性方面得到了印證。隨著時代的發展與人類生產力的增強,

特別是人類知識日新月異之變化,佛教的弘揚必然會受到一定的衝擊,如果 死守傳統的弘法模式,那麼就會在一定範圍內失去佛教的信眾,所以星雲大 師在闡述人間佛教的超越性時,還談到如何用般若之智來觀照世間法層次的 知識問題:

佛教不是不重理論的宗教,佛教是知識再加德行的宗教。在社會 上,一般人認為學問技能是為了適應生存所需,但有學問有技能 的人不一定生活得愉快,就是通達世間的科學、哲學、文學,對 於宇宙人生仍然是枝末的了知,而不能徹底的明白。

世間的知識是有漏學,佛法才是無漏學;世間的知識利害參半,

像科學,就是一方面在造福人類,一方面也在危害人類。……佛 教的知識是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是去除自私而從內心獲證的 知識,不像世間知識從外在的現象上去了解。17

1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系列 • 人間與實踐 • 現代佛教的建設》,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

17. 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講記》,http://www.masterhsingyun.org。

(21)

星雲大師在這裡所闡述的佛法的般若之智,是內心獲證的知識,這就是 佛教在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性之體現。星雲大師認為一般世俗與世間的學問、

科技以及道德,都不是究竟而圓滿的,關鍵在於這些世間法,或多或少都是 妄執與妄心的產物,而無法像佛法這樣可以達到無執著與無分別的境界,所 以就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性而言,所有世間的學問與道德等,都沒有達到出 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性之境界,這顯示出佛法的殊勝性。佛法在出世間法層次 的超越性,是因為運用般若之智,觀照世間法而證得無上智慧,這種無上正 等正覺的般若之智,使世人在修證佛法之後,可以實現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

顯然,在星雲大師看來,般若智慧十分重要,是實現出世間法層次超越的依 止所在。並且,般若之智是需要世人去真修實證的,而不是僅僅停留於口頭 上,這樣就從實修實證的內心體驗方面,保證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性之實現。

佛法教義體系中,一直強調般若與慈悲的雙重重要作用,星雲大師在闡述人 間佛教的超越性時,在談到般若之智對於出世間法層次超越性的重要意義之 後,將闡釋的重心指向慈悲之心:

大乘心裡面包括了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太虛大師說:「菩 提心為因,大悲心為本,方便心為究竟。」一個菩薩行者發心,

一定要有菩提心、大悲心、方便心,才算是發大乘心。

發菩提心,就是發上求佛道的心。所謂佛道,是要經過三大阿僧 祇劫才能到達的,沒有發無上菩提心,哪能經過那麼久遠的考驗?

經裡說,世間多一個人發菩提心,就多一粒成佛的種子。學佛不 發菩提心,好像耕田不下種;耕田不下種,將來哪裡會有收成?

菩提心就是願心,有願心才有成就。發菩提心,就是發四弘誓願 的心:「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

(22)

發大悲心,就是下化眾生的心。菩薩下化眾生,是要發無緣大慈、

同體大悲的心,把眾生的苦難看做自己的苦難,把眾生的歡樂看 做自己的歡樂,度眾生而不望回報,為眾生工作覺得是應該的。

本經的「願代眾生,受無量苦」,就是大乘的大悲心。18

菩提心是與般若之智相應的,而大悲心則是世人實現出世間法層次超越 性的又一重要保證之法門。仁慈之心屬於世間法層次,這是不少宗教與世間 道德學問所共有,所以由仁慈之心可以實現世間法層次的超越。但是,佛教 所說的大慈悲心,則要普度眾生的悲願,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 離苦」的大願心,這種廣大的悲心與悲願,能夠保證世人最終實現出世間法 層次的超越。般若之智固然重要,但是若沒有具備大慈悲心,沒有具備普度 眾生的悲願,那麼就不符合大乘菩薩道的精神,最終無法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之道,也就與真正的般若之智無緣,這就不是真正的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

星雲大師在向世人闡釋人間佛教的悲心與悲願時,是將般若智慧與慈悲之心 結合在一起,這樣就保證出世間法層次超越性的最終之實現。

四、趨向涅槃

修學佛法的最高追求就是證得涅槃之境,因此涅槃成為佛法修行者的最 高目標。在漢傳佛教體系中,《大般涅槃經》具有無上崇高的地位,而常樂 我淨的涅槃四德,成為漢傳佛教體系修學佛法的一個重要內容。涅槃屬於出 世間法的範疇,是修學佛法的根本與究竟,所以要論及佛教的超越性,那麼 就不能不談到涅槃的問題。從現代世界性宗教的傳教來看,幾乎都涉及到終 極關懷、終極關切的問題,這些問題就是超越性的體現。終極關懷、終極關 切是二十世紀基督教著名神學家――保羅 ‧ 蒂利希重點進行論述的對象,這

18. 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講記》,http://www.masterhsingyun.org。

(23)

表明了超越性是一切宗教所關注的內容。佛教在宗教信仰角度上而言,其超 越性也與終極關懷、終極關切相關聯,而佛教所闡釋的涅槃之境界就是終極 關懷與終極關切的具體化,從這種意義上而言,涅槃之境在超越性上具有崇 高的地位與意義。人間佛教儘管冠之以人間的名義,也在傳法的手段上,人 間佛教更傾向於結合現代社會的一些方式,但是在超越性上,在宗教所具有 的終極關懷與終極關切的問題上,人間佛教並沒有偏離佛陀與佛教的精神。

這與經過宗教改革之後的新教一樣,在救贖這一根本問題上,新教仍然是與 基督教一致的。蒂利希作為新教的神學家,其論證終極關懷與終極關切的問 題,顯然是與此有關,以此來說明新教仍然具有宗教的超越性。而星雲大師 作為當代人間佛教模式的創立者,在闡釋世間法層次與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 性之後,自然將論述的重點指向了涅槃。由於涅槃這一概念,完全是印度佛 教的理論,對於中國人而言,是從未接觸過的,甚至有的中國人還將涅槃誤 解與曲解為死亡,所以星雲大師對於佛教超越性的最高形式――涅槃的闡釋,

就是從破除與糾正中國人對於涅槃概念的誤解與曲解開始的:

涅槃,中國人都將其誤會為死的意思,實在是大錯特錯的事!涅 槃,是萬德圓滿,功德莊嚴的意思!涅槃,是由動亂歸於寂靜的 意思,沒有生死、沒有煩惱,完完全全解脫才是涅槃!涅槃和生 死是相對待的,在佛法裡把生死比做此岸,把不生不死的涅槃比 做彼岸。在此岸受生死的眾生,無常苦迫,憂悲煩惱;在彼岸得 度( 涅槃 ) 的聖者,常樂我淨,安穩自在。涅槃的境界讓人嚮往、

追求,眾生若能駕上佛法的慈航( 乘法身船 ),就可以到達涅槃的 彼岸了。像這樣涅槃的思想,看起來好像是出世的思想,以為這 是逃避世間,逃避現實的,其實,菩薩涅槃以後,還要「復還生

(24)

自己逃了。」菩薩求證涅槃,不是逃走,而是先完成自己的所學,

然後再倒駕慈航,在生死海中度脫眾生。

念佛的人,發願往生西方淨土,也不是不要世間,而是先求得阿 鞞跋致( 不退轉 ),然後乘願再來,廣度眾生。如果眾生未度,

自己一人就想永遠逃走,那不是菩薩的究竟涅槃,而是小乘的行 為。19

星雲大師首先否定一些人誤將涅槃曲解為死亡之義,而是從不生不滅之 體性的角度來解釋涅槃,指出涅槃所具有的圓滿之超越性,因為世間法都是 有生有滅的,既然是有生滅,就是有限的,就是沒有實現圓滿之超越性,而 涅槃卻因為具備常樂我淨四德,因此也就具備不生不滅的體性,這樣就是一 種從有限性超越到無限性的出世間法。世人由於存在著生死與生滅的困惑,

所以人類一直在追求不生不滅的超越生死之道,這也是各種宗教要解決的問 題,佛教在這方面無疑具有獨到的見解。星雲大師對於涅槃的基本概念與問 題的詮釋,完全是本著佛法之根本精神來進行,並且在解釋涅槃之義時,還 注意到人間佛教的弘法模式,那就是為強調涅槃與普度眾生的關係,而不是 認為涅槃是個體的逃避與厭世,是在自己修證涅槃之後,還要回入娑婆,倒 駕慈航,乘願再來,要有度盡世間眾生的大願,這就是大乘佛教的菩薩道精 神。這種對於涅槃的解釋,既注意到涅槃具有的無限制超越性,同時糾正世 人對於涅槃的誤解與曲解,也突出人間佛教的弘法模式,所以星雲大師強調 涅槃與普度眾生的不二關係。這樣來分析星雲大師在涅槃問題上的看法,其 用心在於啟迪世人入涅槃而真正實現自我與眾生的超越性。說到涅槃,可不 是一個簡單易行的問題,世人必須要按照佛法的理論來修行,最終才能夠獲 證涅槃之境,這個修行的過程,星雲大師歸納為就是要有佛法的智慧:

19. 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講記》,http://www.masterhsingyun.org。

(25)

沒有智慧,一切佛法都成了世間法,所以菩薩發心學道,了生死、

度眾生,無論布施也好,持戒也好,精進也好,智慧是最要緊的。

有了智慧,再能精進、行道、慈悲,就可「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了。

法身船是指我們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真如佛性,眾生雖在六道 生死中輪迴,但最後人人都能得度,不致永遠沉淪,就是因為我 們有個法身船可乘。眾生雖然有個法身船可乘,但眾生畢竟是在 苦海中飄泊著,還沒有能脫離苦海,登上涅槃的彼岸。20

在星雲大師的闡述中,智慧特別重要,佛法之根本就是智慧,否則就不 成其為佛法,而是與世間法一般,這樣星雲大師已經指出佛法與世間法的根 本區別,那就是智慧。如果說佛法之根本是對於世間法的超越,那麼要完成 從世間法到佛法的超越,就要靠智慧,所以智慧被星雲大師認為是「乘法身 船,至涅槃岸」的根本保證,是實現真正超越的核心所在。從修學大乘菩薩 道的四攝、六度之內容來看,般若是六度中極為重要的一度,而般若就是智 慧,所以要上涅槃的彼岸而實現自我的真正之超越,智慧是必不可少的,這 也是星雲大師反復強調的重點所在。個體必須通過智慧而開悟後,才能夠不 再沉淪於六道輪迴之中,不再出沒於生死、生滅的苦海之中,才能夠從無常 的娑婆世界、五濁惡世中超越出來,而達到常樂我淨的涅槃之境。當然,佛 法所說的智慧不是世間法與世俗所說的智慧,而是佛與菩薩所獲證的無上正 等正覺的般若之智,星雲大師在闡述涅槃的問題時,在向眾人闡明人間佛教 的超越性時,將闡釋的重點指向了般若之智:

每一個人的自性,其實都本自具足「般若智慧」,只是被煩惱無 明所覆蓋,因此不能顯發;現在如果我們能夠開發自心本性的「般

(26)

若智慧」,以般若的慧眼洞徹世間實相,讓我們生活能夠超越一 切好壞、得失、有無,不被世間的金錢所買動,不受感情的誘惑 而妄動,不因權勢的威迫而盲動,能夠活出自己的尊嚴,過著不 被外境所動的般若人生,時時觀人自在、觀事自在、觀境自在、

觀心自在,那麼人人都能自由自在的生活,自然就是人人都是「觀 自在」了。21

從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而言,就不僅僅是世間法層次的道德之提升與完 善而已,而是要超越二元對立的分別與執著,這就是佛教般若智慧的殊勝性,

星雲大師在闡釋佛教的超越性時,將般若之智引入其中,希望世人能夠從般 若之智的高度來觀照與審視世間法,這樣就不僅僅滿足於做一個道德高尚與 完滿之人的訴求,而是要處理世間,超越世間,最終到達涅槃之境。星雲大 師在這裡談到了「觀自在」之義,這就是學修般若智慧的境界之體現,世人 一般都會有好壞、善惡等二元對立的思惟與觀念,即使是道德高尚之人,也 無法完全超越這種二元對立的思惟與觀念,唯有佛教的般若智慧,才能夠打 破與祛除這種二元對立的分別與執著,才能夠真正實現不分別與無執著的不 二法門之中道,所以星雲大師在闡釋涅槃的理論時,是將般若之智上升到一 個極為重要的高度,以此來向世人說明,要真正實現自我精神的昇華與超越,

必須要有般若智慧的學與修之體驗,這也是人間佛教在弘揚佛法時,在闡釋 涅槃之境時,與佛教精神相一致的表現。根據佛教教義所說,涅槃的實質就 是要體認到自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這也是世人修學般若之智的終極目標所 在,般若之智本身就是佛與菩薩所具有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智慧,這種智慧不 是世間法的範疇,而是屬於出世間法的範疇,僅此而言,般若之智已經具備 出世間法的超越性之性質。而要最終實現與完成出世間法的超越性,趨向涅

21.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http://www.masterhsingyun.org。

(27)

槃之境,那麼就少不了運用般若之智來進行觀照,星雲大師對此作了闡釋,

來向世人說明涅槃之境需要般若之智的修習與體證,這與佛法所說的般若為 智慧之母之義相契應,也表明星雲大師所弘揚的人間佛教之模式與佛陀的創 教精神是一致的:

談到般若,人生有一個很重要的課題,那就是如何找到自己,也 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所謂「本來面目」,就是「般若自性」。

不知道大家是否想過一個問題,佛陀成道時曾經說過:「一切眾 生皆有佛性」,也就是說,凡夫眾生與佛一樣,都具足成佛的性 能,可是為什麼佛陀早已證悟成佛,而我們卻還在生死輪迴呢?

原因就是我們沒有把自己的般若自性發掘出來,就如月亮被烏雲 遮蔽,所以不能放出光明。現在如果我們能找到自己的般若自性,

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那麼在人間生活不僅富貴榮華,更是一種 無上的解脫自在。22

在大乘佛教理論體系中,般若與佛性是極為重要的兩大修學內容,在中 國佛教宗派之中,幾乎都以這兩大理論體系展開各自宗派的理論與修學體系 建構,星雲大師顯然是注意到了般若與佛性兩大理論體系的重要性,由此也 表明人間佛教的本質與根本精神還是與佛法不相違背的。在人類歷史上,「認 識你自己」成為千百年來各大宗教與思想流派的一個重要問題,佛教所說的 本來面目其實就是對於人類自我的認識,要真正認識自我,就需要實現自我 的真正之超越,在超越世俗與世間法的束縛之後,才能夠認識到自我的本來 面目,這也是星雲大師主張以般若與佛性來體認、觀照自我本來面目的修學。

星雲大師在這裡講到解脫自在的問題,就是出世間法層次的超越,就是不生 不滅、不增不減的般若之智與佛性之體現,世間法都是生滅與增減的,都是

(28)

變動無常的,只有出世間法才能夠脫離生死輪迴之苦,只有涅槃才能夠解脫 生死而得大自在,這就是佛教的超越,就是涅槃的實質之所在,星雲大師認 為以般若之智觀照世間法,從而回復自我本淨的佛性,就是一種實現超越的 修行:

般若經講的是我們自己的本來面目,是佛教對宇宙人生的看法。

般若不是知識,不是學問,不是哲學,般若就是我們的法身、真 如,般若是眾生的平等自性。在般若、法身裡,沒有生、佛的名 詞對待,沒有自、他的形象差別。所以經中說:「真如界內,絕 生佛之假名;平等性中,無自他之形相。」

般若甚深微妙,所謂:「般若自性無能喻,凡夫二乘不能測,等 覺菩薩不能知,唯佛世尊獨能了。」般若是諸佛證悟的境界,本 來不可說,也不容易說,但為了便於大家了解,我把它分為四個 層次,即:眾生所能瞭解的般若是「正見」,聲聞、緣覺二乘人 的般若是「緣起」,菩薩的般若是「空」,真正的「般若」只有 三世諸佛知道,也就是要到成佛之後,才能真正認識般若。23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來看,一直都在探索宇宙與人生的本質,佛陀出家修 行最終創立佛教,也是為了解決宇宙與人生的本質是什麼的問題,佛陀在真 正解決這些問題之後,就實現了真正而圓滿的超越,所以星雲大師認為般若 之智與法身、真如是一致的,顯示佛法的自性平等的觀念,這是人間佛教的 超越性得以體現的關鍵所在。世間法與出世間法在本質上是平等而無二質的,

否則世人就不可能從世間法中解脫與超越,就不可能實現由世間法到出世間 法的轉變,更談不上在世間修行而至涅槃之境的可能性。佛陀當年曾經說過,

23. 同註22

(29)

他是於人間得道的,因此人間佛教在闡述超越性時,完全是與佛陀於人間得 道的基本精神一致。從人間乘出發而逐漸按照次第的修行,這之中當然要有 般若之智的指導,要有與佛性、法身、真如等佛法教義的相應,由此就可以 達到涅槃的彼岸,就可以完全實現自我的真正之超越。人間佛教宣導世人要 有學有修,學與修要並重,這就是佛法所說的行與解的並行,只有這樣才能 夠完成自我在出世間法層次與涅槃之境上的超越,星雲大師的看法,無疑就 是對於這種基本觀點的詮釋與說明。在對於真如、法身與涅槃關係的詮釋上,

星雲大師認為世人可以在修學真如與法身理論的基礎上,實現自我的超越,

即到達涅槃的彼岸:

菩薩乘著真如法身的船,到達解脫涅槃的彼岸;然後再回入娑婆 到此世界來受生死,度脫苦海中的眾生。並且要把前面講說的八 事,開導一切眾生,令他們也覺悟到生死是苦,捨離虛假不實的 五欲之樂,修心完成八種聖人之道。假若跟隨佛陀學習的弟子能 誦此八事,並將之記在心中,就能獲得很大的利益,可以於每日 生活舉止動念間,滅除無量的罪業,精勤修持到達佛果菩提,成 就正覺,永斷生死的苦惱,常住於清淨解脫涅槃的快樂!24

大乘佛教菩薩道所主張的超越,所闡述的涅槃,並不是一個自我解脫、

獨自享樂的說法,而是要回入娑婆度化眾生,這種超越性就是前面所說的悲 心與悲願,就是涅槃的真正含義。星雲大師認為,世人既然發願要修學大乘 佛教的菩薩道,那麼就要有菩薩不畏一切苦而度化眾生的精神,當然這種菩 薩道的精神與涅槃之境並不違背,因為無論是自我的超越與解脫,還是度化 眾生,最終都要實現生、死的超越與解脫,所以涅槃就是對於生與死問題的

(30)

解決,這也是幾千年來人類一直在探尋的問題:

生與死是人生兩大課題,也是一般人難以解開的謎。當初佛陀出 家證悟的,正是解答這兩大謎題的真理。今日人間佛教,也不外 乎解決生、死兩大問題。生,就是養與教;死,就是喪葬事宜。

依佛法的觀點來看,生不足喜,死亦不足悲,唯以莊嚴的心態面 對之。25

無論是個人還是整個人類的群體,如果能夠真正做到對於生與死的勘破 與淡然處之,那麼在星雲大師看來就是實現了自我的真正之超越,因為涅槃 就是為了最終要解決人類的生與死之輪迴問題,就是要解決人類的有限性問 題,達到涅槃的聖境,那麼就實現無限性與永恆的超越,人間佛教本著大乘 佛教菩薩道的精神,不僅僅要實現自我的涅槃之超越,還要度化眾生,使得 所有的眾生最終實現達到涅槃聖境的超越,這在星雲大師看來,是人間佛教 的時代使命與責任的重要體現:

我們應該如何把握短暫的時間,去創造永恆的生命呢?……佛教 認為證悟法身,生命即能永遠存在。因為法身盡一切時,遍一切 處,無時無處不在。如佛陀雖然已於二千五百多年前進入涅槃,

但是,他的生命卻留在無盡的時間,遍布在無限的空間裡。時至 今日,大家仍然繼承著他的生命,並且不斷地在發揮著,這就是 所謂生命的永恆。26

佛教,是佛陀因為參悟世間法與人世間的苦海之本質,從而為世間眾生

25. 星雲大師:《普門學報 • 人間佛教的藍圖》,http://www.masterhsingyun.org。

26.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系列 • 佛教與生活 • 佛教與生活 ( 一 ) 》,

http://www.masterhsingyun.org。

(31)

創立的一個解脫的宗教,也就是說佛法是為了使得世人從有限性、無常性以 及諸多的不完滿之中,獲得圓滿之道與解脫之道而打開的方便之門,這與一 切宗教為了解決人類的生死問題的本質是一致的,星雲大師也認為世人應該 從有限性中,通過修行而達到無限性,從而實現超越,獲得永恆。出世間法 層次的超越就意味著對宇宙與人生的真正之體認與悟道,這種開悟就是涅槃 之境界。星雲大師在闡釋涅槃之境時,談到涅槃是對於時間與空間的超越,

就是對於有限生命體的超越,就能夠實現無限與永恆。人類由於有思想、有 精神,這是人類不同於動物的重要區別所在,正因為人類有思想與思考的能 力,所以人類有生與死的意識及畏懼有限性的意識,這就促使人類不得不去 思考超越的問題,去探尋如何才能夠最終獲得永恆與解脫的途徑,這也是星 雲大師在弘揚人間佛教時,針對世人的這一意識所展開的論證。星雲大師本 著佛陀創教的慈悲之情懷,以此來向世人說明佛教的超越性與涅槃之關係,

以此引導世人逐步進入到佛法修學體系中,完成自我生命的昇華與超越。

(32)

學習佛行,學菩薩行,

以人間進取的精神,來建設佛教;

以樂觀喜悅的說理,觀機逗教,

使眾生同霑法益,悟佛知見;

以資生利眾的事業,恆順眾生的需求;

以悲智願行的性格,落實人間,

使人間社會臻於至善至美的境界。

《 人間佛教系列5• 人間與實踐》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行佛」思想的萌芽階段。青年時期的星雲大師深受太虛大師的影

Based on Venerable Yin Shun's overall evaluation in his work,“The Taixu Chronicles", it appears that Master Taixu's thoughts in his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the theories of

玉琳在心裡不覺也暗暗的感歎道:『甚矣哉!女色之為力大也 [註 8]

Borrowing this concept, we think that relevance, skillful means, and the elective affinity among lay practitioners might be able to explain and prove that modernity exists

It better deals with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Buddhism and the contradictions posed by modernity, providing a mode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

這不就是星雲大師改革佛教的成就?過去社會人士大多信仰基督教,經過這些年來人間佛教

As is known, practices of Medicine Buddha correspond to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 of the pure land in the human world; since Master Taixu, Master Hong Yi and Master Yin Shun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