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甲午戰爭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甲午戰爭"

Copied!
69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甲午戰爭

(2)

甲午戰爭19世紀末發生在中日之間,是一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 鮮的戰爭。

(3)

戰爭爆發的1894年是中國紀年法的甲 午年,因此稱為「甲午戰爭」。

日本稱為日清戰爭,西方國家稱第一

次中日戰爭(First Sino-Japanese War)。

(4)

1868年日本開始「明治維新」,在這場政治運動之初就已經確立了對外擴張 的政策,中國是他們主要的侵略目標。

1874年,日軍侵犯了中國的臺灣,設立「都督府」,向軟弱的清政府勒索了 軍費白銀50萬兩才撤兵。

1879年,日本又以武力吞併中國的藩屬琉球國,改稱為「沖繩縣」。

琉球王國最後的 國王:尚泰王

(5)

中國清朝末期,政治 十分腐敗、人民生活 困苦,國防力量貌似 強大,其實薄弱。

進行了幾十年的洋務 運動有了一些成效,

但是中國沒有從根本

上強大起來。

(6)

清朝的李鴻章倡導洋務運動,主張 軍隊西洋化,積極引進西方先進武 器裝備清軍。

(7)

1887年2月,日本參謀本 部第二局(管西局)局長小 川又次制定「清国征討 策案/しんこくせいと うさくあん」,逐漸演 化為以侵略中國為中心 的「大陸政策」。

第一步是攻佔臺灣,第 二步是吞併朝鮮,第三 步是進軍滿蒙,第四部 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 服亞洲,稱霸世界,實 現所謂的「八紘一宇」。

甲午戰爭是日本實現前 兩個步驟的重要環節。

(8)

小川又次(1848-1909)在1879年曾被派往中國,從事諜報偵查,

明治二十年(1887)向當局提交了《征討清国策案》。

(9)

八紘一宇是大日本帝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時

期的國家格言,日本政府宣傳部門的解釋

是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意思,但在當時

的氛圍下,實質上是服務軍方的侵略擴張

政策,從軍備、政治體制、外交關係、意

識形態等方面進行動員。

(10)

甲午戰爭源於清廷和 日本爭奪朝鮮半島控 制權。

明朝時,朝鮮作為附 屬國併入版圖。日本 一直對朝鮮半島虎視 眈眈。

1875年,日本雲揚號 闖入江華島灣,遭到 守軍開砲,隨後日本

反擊摧毀了江華砲台。

1876​​年朝鮮被迫與日 本簽訂了朝鮮歷史上 第一個和外國的不平 等條約《江華條約》。

(11)

法國漫畫家Georges Ferdinand Bigot 1887.2.15所繪的「魚釣 り遊び」(Une partie de pêche) 諷刺漫畫。

魚是指朝鮮,左邊是日本,右 邊是中國,上方是俄國。

(12)

兩軍攻撃路線圖

(13)

1894年7月25日,日本軍艦在豐島海域偷襲濟遠、廣乙兩艘運兵船,

不宣而戰,揭開了甲午戰爭的序幕。

(14)

1894年8月1日,光緒皇帝發佈「宣戰」諭旨。同日,日本

明治天皇也下了「宣戰」詔書,戰爭正式開始。

(15)

朝鮮戰役

(16)

日本第一軍在朝鮮仁川登陸,混成旅團第21聯隊在 龍山

萬里倉紮營的情景。

(17)

在平壤戰役中被俘虜的清軍

(18)
(19)

兩國軍隊在中國 的藩屬國朝鮮打 了平壤戰役,清 軍失敗,於1894 年9月26日全部 撤離朝鮮,日本 佔領朝鮮全境。

(20)

金州戰役,高家窯南面遺留的清軍士兵屍體。

(21)

幾乎與平壤失陷同時,中日雙 方海軍主力在黃海北部海域進 行了一場戰役規模的海戰,史 稱黃海大戰、中日甲午海戰或 大東溝決戰。

此役中清軍損失軍艦五艘,死 傷官兵千餘人;日本五艘軍艦 受到重創,死傷官兵600餘人。

為了保存實力,直隸總督李鴻 章命令北洋艦隊退入威海衛,

自此清軍失去了黃海的制海權。

(22)
(23)

日本向法國訂製的松島號(Matsushima)

防護巡洋艦。

(24)

甲午戰爭爆發時,松島號防護巡洋艦作為日本聯合

艦隊的旗艦,參加了多次戰役。

(25)

松島號防護巡洋艦設計以小噸位艦艇裝載大口徑火炮,來抗衡當時

清朝北洋艦隊的主力艦。

(26)

日本海軍使用威力強大的火炮向清軍的砲臺射擊。

(27)
(28)

清國陸軍有近百萬人,幾十 萬隻槍械,上千門砲械,以 及規模龐大的近代海軍—北洋 水師。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 成立,在威海衛劉公島設立 大本營。

北洋艦隊是清朝建立的近代 化海軍艦隊,實力在南洋、

福建、廣東水師之上,擁有 清軍最優良的裝備和待遇。

(29)

鎮遠號鐵甲艦是當時北洋水師主力艦,也是亞洲少見的鐵甲巨艦,曾引起日 本國內極大恐慌,從此日軍便以北洋艦隊為假想敵,展開十年的軍事擴張,

最終成功擊敗北洋水師。

(30)

定遠號鐵甲艦是當時北洋主力艦,也是北洋水師的旗艦。

(31)

平遠艦是北洋水師首次自行設計建造的全鋼甲軍艦,也是19世紀末 中國造船工業的登峰之作。(黃海海戰後的平遠艦,艦身彈痕累累,

被擊毀的主砲炮罩還未修復,只能以帆布暫時遮護)

(32)

1894年黃海海戰圖

(33)

繼豐島海戰之後,

清日發生第二次海 戰-黃海海戰。

1894年9月17日,鴨 綠江出海口大東溝,

清日兩國艦隊主力 近30艘戰艦相遇,

北洋水師戰艦12艘,

聯合艦隊11艘,雙 方展開了大規模海 戰。

最終黃海海戰日本 聯合艦隊擊敗清國 北洋水師取得勝利,

日本取得制海權。

(34)

此後,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10月 24日,日軍進犯駐守鴨綠江北岸的 清軍。

清軍的防線很快崩潰。同日,日軍 開始攻擊旅順港,於11月21日攻陷 了這座「東亞第一要塞」。

隨即,日軍製造了旅順大屠殺慘案,

4天之內連續屠殺中國居民,死難 者估計達2萬餘人。

(35)

一份西方報紙登載日軍殘害中 國人的素描。

旅順大屠殺發生於1894年11月 21日中日甲午戰爭期間,日軍 在中國旅順進行大屠殺。

在獨眼將軍日軍第2軍第1師團 山地元治師團長的指揮下,第1 師團下的伊瀬知好成聯隊長率 領的步兵第2聯隊,連同河野通 好聯隊長率領的步兵第15聯隊 第3大隊等一些部隊在旅順屠殺 了約1,000人至20,000人的軍人 和平民。

(36)

1895年,日軍以兩萬五千大軍攻擊北洋海軍的根 據地威海衛。

駐守威海衛的北洋軍隊人數遠少於日軍,清將丁 汝昌等堅守陣地。

此時隨着清軍節節敗退,在清廷內部,主和派已 經占上風。

在主降派將領和洋員的脅迫下,不願投降的丁汝 昌、楊用霖等將領自殺。

丁汝昌

(37)

號稱亞洲最強的北洋水師,這一支擁有25艘艦船、4000餘名官兵

的中國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在威海衛(今威海)全軍覆沒。

(38)

威海衛港口東岸

龍廟嘴砲臺清軍

陣亡。

(39)

3月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40)

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服鴉片自盡殉國,享年59歲。

(41)

1894年8月5日,參加甲午戰爭的日軍勝利凱旋。

(42)

日本民眾在東京日比谷

歡迎勝利凱旋的日軍。

(43)

清廷代表為欽差頭等全權大臣李鴻章和欽差全權大臣李經方,

大日本帝國政府代表為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務大臣陸奧宗光。

(44)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在馬關交涉期間遇刺負傷,最後訂定

《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及遼東

半島並賠償二萬萬兩白銀,因此背上了

賣國賊的罪名。

(45)

3月24日李鴻章在乘坐轎子前往春帆樓途中,

被刺客小山豊太郎開槍擊中左臉,血染官服,

當場昏倒。

一時之間,現場大亂,行人四處逃竄,殺手 趁亂躲入人群溜之大吉,躲入路旁的一個店 鋪內。

隨行的醫師馬上替李鴻章進行急救,所幸子 彈未擊中要害,李鴻章迅速康復。

(46)

日本内閣総理大臣伊藤博文(Ito Hirobumi,

October 16, 1841 – October 26, 1909)

(47)

日本外務大臣陸奥宗光(Mutsu Munemitsu)

(August 20, 1844 – August 24, 1897)

(48)

1895年(明治28年)4月17日,中日雙方代表在日本下關的春帆樓

展開和談。

(49)
(50)

馬關條約(中日講和條約)漢文簽署本(蓋有「皇帝之寶」印)

(51)

在海陸戰爭中大敗的清朝被迫與 日本議和,兩國於1895年4月17日 簽訂馬關條約(中日講和條約)。

條約主要內容包括:中國承認朝 鮮獨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 島及所有附屬島嶼給日本,賠償 日本軍費二萬萬兩,並對日開放 通商口岸等。

(52)

中日講和條約(馬關條約)日本明治天皇核簽本

(53)

馬關條約(中日講和條約)主要內容

• 第一條:中國確認朝鮮國為獨立自主國家,朝鮮對中國的朝貢、奉獻、典禮永遠廢止。

• 第二條:下列地方之城壘、兵器製造所及國有物永遠讓與日本。一、遼東半島。二、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 各島嶼。 三、澎湖群島,即英國格林尼次東經百十九度起至百二十度止、北緯二十三度起至二十四度之間 諸島嶼。

• 第三條:兩國各選派官員依據粘附本約之地圖,共同踏勘並確定遼東半島之劃界。

• 第四條:中國支付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約3億日圓)。

• 第五條:割讓土地內居民能任聽其遷移界外與變賣資產,唯條約批准2年後該地的居民酌宜視為日本臣民。

• 第六條:中國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口岸,及認可日本最惠國待遇。允許日本人在中國通商口岸 設立領事館和工廠及輸入各種機器。

• 第七條:日本在3個月以內撤回中國領土內之日軍。

• 第八條:中國承認日本佔領山東省威海衛三年,待中國還清賠款後才交還,如果費用支付不全,日軍不撤 回,日軍軍費由中國負擔。

• 第九條:中國對日本人俘虜,不可虐待處刑,也不可對協助日軍的中國人士處刑。

• 第十條:條約批准日開始,停止交戰。

• 第十一條:條約由中日兩國批准,日本明治28年(1895年)5月8日,清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生效。

(54)

俄、法、德三國干涉

• 由於《馬關條約》中規定將遼東半島割讓給日本,該約簽署後六天 受俄國、法國及德國的干涉,稱為三國干涉。

• 同年11月8日,中、日雙方又簽訂了《遼南條約》(《中日交還奉天省 南邊地方條約》),日本被迫同意歸還遼東半島,但清廷須繳付三千 萬兩白銀的「贖遼費」作為補償。

• 其後,俄國以「還遼有功」為名,向清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兩港,

將勢力伸入南滿洲,1900年八國聯軍議和後不撤兵,成為1904年日 俄戰爭的原因。

(55)

日本的勢力擴充

• 日本在甲午戰後使朝鮮王朝脫離與清朝的藩屬關係,並扶持朝鮮成立大韓帝國,成為 日本發展勢力的前奏並導致於1910年正式吞併朝鮮,成為日本1930年代起進犯中國東 北,及1940年代起進犯亞洲的侵略戰爭跳板。

• 由於臺灣及澎湖群島的割讓,更增加了中國南方的軍事威脅,並於1898年要求清廷將 福建省永不割讓給他國,成為日本勢力範圍。臺灣則成為日本1941年後太平洋戰爭爆 發後,進犯中國大陸與南洋的中心,有一大部分的戰鬥群是來自臺灣的機場與港口。

• 馬關條約所規定的賠款,是當時日本國家預算8000萬日元的4倍強,相當於3億6000萬 日元以上的銀兩。日本以賠款作為財源完成金本位制度。賠款的支付造成中國更貧乏。

藉由獲取臺灣稻米、茶葉、樟腦、蔗糖、林業開發,日本內地獲得了資本主義所需的 資本運作,使日本在世界經濟體系中從邊陲晉升到半邊陲國家(1868-1900),第二次世 界大戰後從半邊陲晉升到核心(1945-1970)。

• 利用甲午戰爭賠款,將原先設於京都的第三高等學校升格為京都帝國大學。

(56)

中國推動變法及革命

• 1894-1895年甲午戰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令全國震撼,後續1895年的

《中俄密約》,使有識之士明白單靠1850年起自強運動學習歐美船堅 炮利技術並不足以抵抗外敵的入侵,繼而提出政治改革的要求。

• 維新人士康有為及梁啟超在北京發起十八行省與臺灣、奉天的公車舉 人連署簽名,要求清廷拒和、練兵、遷都、變法,史稱「公車上書」,

後續因應1898年的各國強租軍港及劃定勢力範圍於是推動君主立憲的 維新運動,結果失敗,史稱戊戌變法,並成為八國聯軍侵華的原因。

• 另一方面革命分子,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運動也展開,主張推翻滿清,

建立共和政體。

(57)

馬關條約的簽署,代表甲午戰爭的結 束,並導致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半 島予大日本帝國,造成往後50年的臺 灣日治時期,遼東半島割讓後因為俄、

法、德三國干涉還遼未成。

(58)

首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在明治二十八年的諭示

(59)

臺灣總督府是統治臺灣的最高機關

(60)

甲午戰爭是十九世紀中國失敗 最慘重的戰事,《馬關條約》

的簽訂給中國帶來了極大的損

害和恥辱,西方列強更自此掀

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61)

簽約之時臺灣民眾的反彈極大,《清史稿》記載:

「光緒...二十一年,棄臺灣,省巡撫。」「日索 交臺灣益亟,朝旨命臺灣巡撫唐景崧交臺,臺民 洶洶欲變,並引公法力爭。」

(62)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臺灣割讓予日本後,末代臺灣巡撫唐景崧曾出任 短暫存在的臺灣民主國大總統。不久,唐景崧潛回中國大陸,被稱為

「十日總統」,最後終究因臺灣民主國的實力遠不及日本而迅速瓦解,

歷時僅150天。

(63)

馬關條約對臺灣的影響

• 依照馬關條約,臺灣本島及澎湖主權被割讓給日本,在實際與法理上都脫 離中國。之後臺澎就由日本統治50年,至二戰結束始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 統治。間接形成當今臺灣地位歸屬問題、以及臺海兩岸長期分裂分治。

• 期間中國歷經的大變動(例如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軍閥混戰、北伐、

中日戰爭等)臺灣均未受影響,加上之後中華民國政府在內戰中敗退、臺 灣地位歸屬又受到冷戰影響而未能妥善處理;造成今日部分本土臺灣人對 中國大陸認同感薄弱,甚至認為與己無關,成為臺灣內部國家認同、統獨 對立問題的遠因。

(64)

日軍入侵臺灣後,高砂族人為保衛家園與日軍展開了殊死抗爭,成為 日軍瘋狂濫殺的目標。 1896年4月1日,日本臺灣作戰結束。

(65)

半世紀的日本殖民統治促成了臺灣人集體認同出現,使原本在清朝

統治時,各族群之間普遍存在的分類械鬥逐漸消失。

(66)

馬關條約對臺灣的影響

• 日治時期於政治、經濟、教育、醫療、文化等層面皆逐步現代化,與中國在此後有著不 同的發展歷程,因此在戰後臺灣的社會形態與文化已與中國產生一定程度的差異。

• 日本施行如皇民化運動的同化政策影響與二戰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治臺施政,以及臺灣 人與外省人間的價值觀落差,導致部份臺灣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對日治時期產生一 定的懷念。

• 此外也影響了戰後臺灣對國家民族認同、臺灣主體性、族群意識觀念乃至臺灣獨立運動 的興起。臺灣迄今仍對日本相當友好,和中國大陸及香港等其他華人地區,乃至於部分 東亞國家形成強烈對比。

• 1995年,有若干主張臺灣獨立人士在臺北舉辦遊行,紀念與慶祝馬關條約之簽定及臺 灣脫離中國一百週年,認為這是臺灣歷史發展的契機,或作為反對臺海兩岸統一的依據 之一。

(67)

臺灣迄今仍對日本相當友好,和中國大陸及香港等其他華人

地區,乃至於韓國形成強烈的對比。

(68)

清政府的腐敗暴露無遺,亡國滅種的危機加速了「中華民族」意識

的覺醒。

(69)

日本依靠戰爭爆發,軍事和經濟快速發展,成為一個軍國主 義國家,二十世紀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之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第一節 中國和朝鮮的數學交流 第二節

美國人心目中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就是 帶領國家度過南北戰爭難關的總統,你

22 日上午,新北市 5 名青少年前往新店屈尺 壩附近水域釣魚、戲水。8 時 50 分左右,同

北韓,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家。我們熟悉的是它的過去,陌生的是它

大抵能雅而不能美且壯者,職是故也。以繪畫論,則有若國朝之王翬,彼固無藝術上

兩年舉辦一次的慕尼黑漫畫節在本月 20 日揭開序幕,將進行為期四天的展

兩年舉辦一次的慕尼黑漫畫節在本月 20 日揭開序幕,將進行為期四天的展

•利用吃「碗仔翅」的 活動說出人們喜歡吃 魚翅,商人因著魚翅 價格昂貴,於是大量 捕殺鯊魚賺錢,鯊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