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學生劍道選手運動社會化之影響因素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學生劍道選手運動社會化之影響因素研究"

Copied!
22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學生劍道選手運動社會化之影響因素研究

國立台東大學

洪煌佳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學生劍道選手運動社會化的影響因素,研究對象以參加九十六學 年度第 32 屆全國學生劍道錦標賽的高中及大專學生劍道選手為主,採用專項運動社會 化問卷量表進行施測,共獲得394 份有效樣本。經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及多元逐 步迴歸分析之後,結果發現學生劍道選手的性別、段位、教育程度,和投入時間對運動 社會化具有預測力。獲得四項結論如下:1.學生劍道選手認知影響其運動社會化構面的 高低次序,主要為社區、學校、同儕等影響程度較高,其次才是家庭和媒體等構面。2. 高中以下學生劍道選手,其運動社會化較容易受到同儕、家庭和媒體的影響。但是,隨 著年紀增長和教育程度提升,學校和社區則會逐漸取代同儕、家庭和媒體遂而成為主要 的運動社會化影響因子。3.學生劍道選手的性別、教育程度、段位、練習天數和練習時 間會是影響其運動社會化的重要因素之一。4.高中學生劍道選手的投入時間愈高且劍道 運動經驗愈多,會是影響其往後劍道運動參與的重要關鍵因素之一。未來,建議相關單 位可提供較多的資源與機會,以協助學生選手接觸劍道運動的學習。 關鍵詞:劍道、段位、代理人、社會化

(2)

A Study of Influence Factors of Sport Socialization on the

Student Kendo Players

Abstract

The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influence factors of sport socialization on the student kendo player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he kendo players of college and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ho attended 96th school year, national wide 32 annual kendo tournament. A specific sport socialization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influence, and 394 valid samples were obtained. After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 one-way MANOVA,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analysis, it was found that sport socialization of the student kendo players could be predicted or anticipated from their gender, degree of dan, education degree, and time he or she invest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1. The major perceived influence factor of sport socialization of the student were community, school and peer, family and media lessen in sequence. 2. Sport soci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kendo players who still in senior high school were easier influence by peer, family and media. However, as whose age and education degree increased, school and community gradually replace peer, family and media became prominent influence factor. 3. Gender, education degree, dan, days of practice and time of daily practice may becom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factor of student sport socialization. 4. The more practice time a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invested and more experience he/she had may become a vital influence factor in attend of kendo sport later. Finally, in future, the relevant unit could provide more resources and opportunities to help students to learn kendo.

(3)

壹、緒論

運動參與者接觸一項專項運動並投入時,總是有許多外在和內在的主、客觀條件 來影響。許多人也許是在偶然的外在環境機會下嘗試,也或許是受到內在動機的影響, 其實際原因不一而足。簡單來說,個體的運動學習過程往往受到來自家長、同儕、教練、 環境、文化,及社會等的影響。尤其是參與某一專項的學生運動員,其對於某一專項運 動的喜好與投入程度可能已非短暫促發,亦非一時興起。究其原因,乃是因為大部分學 生都是透過學校教育來學習一項運動,並由此一運動管道來達到升學的目的之一。此一 現象,在觀察台灣頂尖運動員的來源,亦不難發現國家代表隊皆是以學生運動員組成居 多(洪嘉文,2000;黃蘋蘋,2004;劉泰一、彭慧玲,2009)。因此,究竟學生運動員 的養成過程中,除了可以奪牌、獲得獎金、幫助升學之外,學校同儕之外,影響學生持 續並投入運動參與的要素為何?此則是本研究欲對學生運動員作為主要探討對象的發 想原因。 一直以來,運動社會化(socialization of sport)對於學生運動選手的影響議題都受 到相當程度的關注,而運動社會化的理論亦有隨著社會變遷作出調整趨勢。除了對於運 動 社 會 化 則 以 進 入 運 動 的 社 會 化 (socialization into sport) 及 透 過 運動 的 社 會 化 (socialization via sport)作延伸論述為主之外(王宗吉,1996;洪嘉文,2000;Leonard, 1998)。亦有相關文獻針對運動社會化的議題,不僅持續針對暴力及運動員精神的議題 進行社會化檢視(Nucci & Kim, 2005);也對代理人(agent)在學校中的訓練影響作社 會化探討(Mensch, Crews, & Mitchell, 2005),相關成果都提供良好的運動社會化佐證 觀點。同樣地,觀察台灣對於運動社會化的議題研究,陸續有周昌熾(1986)、徐耀輝 (1993)、許銘華(2002)、黃宜萍(2002)、滕德政(2002)、曾彭子光(2003)、鍾怡 純(2004)、王證翔(2007),及郭家彰(2008)等針對性別、種族、同儕、學校、家庭、 媒體、社區等議題進行探討,相關研究成果頗豐,亦提供許多可供參酌的寶貴資訊。 其中,周昌熾(1986)針對大學運動員及非運動員參與運動之社會化因素進行比 較,發現在學校中參與運動主要是受體育教師及同儕的影響;在運動社團中也受同輩影 響;運動員是受周遭場域的同輩影響,非運動員受家庭及同輩影響。而徐耀輝(1993)

(4)

認為大學運動員運動社會化中,性別的差異亦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且曾彭子光(2003) 以國中學生為對象的研究發現,不同族群、性別學生進入運動社會化過程中存在許多差 異,影響的因素除了在早期接觸到本身所屬的文化、生活環境及重要他人;更複雜的是 在成長過程中,持續不斷接觸不同文化與所屬文化的反覆衝擊,並適應外在環境的變 化,和尊重他人的影響。再者,郭家彰(2008)發現參與者在各生命時期的運動社會化 歷程中,各參與者在青年期開始穩定的受到媒體與同儕的影響,媒體與同儕是參與者運 動社會化歷程中,最能持續影響其參與運動的媒介。此外,運動員在運動社會化過程中, 從楷模學習階段到專門化的訓練階段時,不僅只是受到家庭、學校的影響而已,更多是 來自社區俱樂部的影響(Macphail & Kirk, 2006)。至此,雖然相關文獻對於說明運動社 會化的代理人因素已獲有許多重要結果(王證翔,2007;郭家彰,2008;曾彭子光,2003; Hastings, McShane, Parker, & Ladha, 2007)。但是,對於其他關於運動參與者運動行為的 影響因素等論述,在探討與著墨上卻仍有釐清與說明的空間。這些議題諸如學生本身的 性別、年齡及教育程度等背景變項,究竟對於影響學生運動員進入運動社會化的關係為 何?且這些社會化因素又是受到哪些行為者特徵或行為者本身的經驗影響所致?抑或 者是哪些運動項目本身具有較為特殊的影響過程或結果等議題,都會是從運動社會化觀 點進行探討時所關注的焦點。

換句話說,雖然諸多運動社會學者(Fredricks & Eccles, 2005;Giddens, 2006)皆 有提到運動社會化的相關論述,指稱個體透過初級社會化(primary socialization)到次 級社會化(secondary socialization)歷程中,包含學校、同儕、組織、媒體或活動社群 等其他社會化代理人(social agents)會逐漸成為家庭以外對個體影響的主要社會化力 量。然而,Leonard(1998)整理相關文獻歸納提出同儕、學校、家庭、媒體,及社區 等五個面向的社會化代理人探討要素,此一觀點不僅普遍適用於運動場域中,對於聚焦 在影響學生進入運動社會化因素方面更提供了一個簡明且完整的解釋觀點。因此,本研 究認為透過 Leonard 建基在相關研究上的觀點來作為學生運動員運動社會化的理路取 徑,應不失為一個良好的切入方式之一。 而劍道運動的學習,一直被強調的即是劍道學習除了具有知能、技術、情意等教

(5)

育意涵之外,更帶有豐富的倫理、修身教育價值在其中。因為,學習劍道不僅可以通過 持之以恆的武術身體修練的生理素質;更是促進個體培養仁義、敦厚、富有倫理道德的 武德人格,及拓展社交圈等的心理、社交價值(木下秀明,2000;陳義隆,2008;繩田 忠雄,1938)。因而,劍技、劍術並不是學習劍道的最終目的,而是作為提升個人修養 的手段之一。換句話說,學生可以在參與劍道運動中獲得生、心理及社交的價值意義, 亦是劍道運動參與者透過運動社會化所欲涵化的目標。因此,若能釐清影響學生劍道選 手運動社會化的因素,將有助於提供相關單位作為提升運動人口,並研擬強化劍道運動 學習的策略方向。 所以,本研究欲使用Leonard(1998)的觀點,探討不同背景學生劍道選手在運動 社會化的影響情形,並分析其運動社會化的影響因素,以提供相關單位參酌。

貳、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一)預試研究對象 預試對象以台東大學及台東大學附屬體育中學(高中部)的運動代表隊為對 象,各發放160 份及 110 份,共計 270 份問卷。經刪除填答具有明顯反應傾向與漏 答過多的問卷,得到238 份有效分析樣本。 (二)正式實施 正式實施對象以參加中華民國劍道協會舉辦的「九十六學年度第32 屆全國學 生劍道錦標賽」的高中及大專學生為主。該比賽於2008 年 3 月 29 日至 3 月 30 日 舉行,屬於全國性學生劍道比賽層級中的最高級比賽之一。由研究者親赴比賽場地 發放435 份問卷,回收 413 份問卷,經刪除填答具有明顯反應傾向與漏答過多的問 卷,得到394 份有效分析樣本。

(6)

二、研究工具

(一)分析文本 相關研究在編製問卷題目的過程中,有以藉由統整與回顧既有的研究發現(姜 定宇、鄭伯壎、鄭紀瑩、周麗芳,2007),亦有以參考理論模式的經驗方式(李承 翰、李一民,2006),以形成各個重要的概念向度。同時,在形成運動社會化的概 念時,由於需要考量不同的歷史背景,與可能的運動社會化意涵,僅僅去探詢現今 運動員的想法,可能並不足以描繪出運動社會化的完整樣貌。因此,本研究藉由搜 尋不同時間點的不同研究方法的資料,以獲得更為廣泛的理解。

此外,本研究的量表編製主要是以Wilbert Marcellus Leonard II(1998)所著「A Sociology Perspective of Sport」乙書(第五版)所提的社會化代理人(agents of socialization)中包含的「同儕」、「學校」、「家庭」、「媒體」,及「社區」等五項因 素為依據主軸,並參酌其他相關運動社會學文獻後,進行統整而編製「學生參與專 項運動的運動社會化問卷」的指標內容設計,共計20 個題項。 (二)研究程序 藉由概念整理與分析,發展出較為完整的運動社會化概念內涵。在發展概念的 過程中,是由研究者仔細研讀各個參考文獻,並對不同研究者取徑中所發展出的概 念內涵,加以釐清與界定。接著,針對各項概念內涵加以討論,以形成運動社會化 主要概念向度,同時,再針對各個主要概念向度的意涵,決定各個次級概念向度。 (三)研究工具量表的信、效度 問卷初稿經敦請已取得國家級教練證照,且持續參與專項運動訓練多年的運動 社會學、運動教練學領域的四名專家學者審視後,研究者再根據專家學者提供的修 正意見加以修改及調整後,使問卷具有表面及內容效度。緊接著再透過預試問卷的 結果,經由項目分析後發現,並無項目刪除後與總量表相關小於.3 的項目,且極端 組檢驗後t 值皆大於 3.0 以上並達顯著差異,因此保留所有題項。

此外,在建構效度部分,藉由探索性因素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EFA) 來檢視運動社會化量表。進行第一次因素分析,以主軸因子法進行轉軸,旋轉方法

(7)

以含Kaiser 常態化的 Equamax 法;且旋轉收斂於 12 個疊代;經選取因素負荷值在.4 以上的因子,獲得五個因子的解釋變異量分別為11.95%、11.25%、10.27%、10.22%, 及 9.54%,而總解釋變異量為 53.23%,且各題項經符合原設計構面維度;最後量 表各構面及整體的信度的Cronbach’s Alpha 值分別為 .84(家庭)、 .79(社區)、.74 (媒體)、 .75(同儕)、 .74(學校)、.90(整體)(如表 1 所示)。 表 1 運動社會化的因素分析 因素/題目 因素負荷 解釋變異量(%) 累積解釋變異量(%) Cronbach α 家庭 11.95 11.95 .84 有家長的鼓勵 .88 有家長的支持 .86 有兄弟姊妹的鼓勵 .50 有兄弟姊妹的認同 .46 社區 11.25 23.20 .79 因為有團體認同感 .66 有參與比賽的表現機會 .60 可以認識朋友 .56 對相關運動資訊特別注意 .52 有相關資源支持 .45 媒體 10.27 33.47 .74 有欣賞的運動明星報導 .77 對相關運動資訊感到興趣 .70 有媒體的傳播報導 .53 同儕 10.22 43.69 .75 有朋友的鼓勵 .73 在朋友中受到尊重 .68 有朋友在參與 .54 在朋友中顯得特別 .51 學校 9.54 53.23 .74 在學校中有師長指導 .58 在學校中有師長鼓勵 .53 在學校中有社團活動 .46 在學校中有表現機會 .46

三、資料處理方式

(一)描述性統計(descriptive statistics) 針對劍道選手的基本資料(性別、教育程度、年齡)及運動行為(運動年數、 練習時間、練習天數)等進行描述統計。

(8)

(二)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one-way MANOVA)

透過劍道選手的基本資料和運動行為對運動社會化(學校、同儕、家庭、媒體、 社區)進行變異數分析考驗,如果差異分析顯著,緊接著進行LSD 事後比較考驗, 以釐清差異情形。

(三)逐步多元回歸分析(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以基本資料和運動行為作預測變項,分別針對學校、同儕、家庭、媒體、社區, 及整體運動社會化作為效標變項,以預測運動社會化的影響因素。

參、結果與討論

一、基本資料描述

研究對象的基本資料中(如表 2 所示),性別為男性(78.7%)多於女性選手(21.3%); 教育程度以大學以上居多(68.1%)高於高中學生(28.9%);段位則以尚未取得初段佔 多數(60.4%),其次是初段(32.0%)和貳段以上(7.6%);年齡則以19 歲以下居多(62.4%) 高於20 歲以上(37.6%);運動年數大多在5 年下(79.2%),而6 年以上則較少(20.8%); 練習時間則以1-3 小時為多(59.9%),其次為3 小時以上(23.9%)和 1 小時以下(16.2%); 練習天數則以每週 2 天以下居多(37.1%),其次是 3-4 天(36.0%),而 5 天以上較少 (26.9%)。 表 2 基本資料統計摘要表 項目 內容 次數(%) 備註 項目 內容 次數(%) 備註 性別 男 310(78.7%) 運動年數 5 年以下 312(79.2%) 女 84(21.3%) 6 年以上 82(20.8%) 教育程度 高中 114(28.9%) 練習時間 1 小時以下 64(16.2%) 大學以上 280(71.1%) 1-3 小時 236(59.9%) 段位 段外 238(60.4%) 3 小時以上 94(23.9%) 初段 126(32.0%) 練習天數 2 天以下 146(37.1%) 貳段以上 30(7.6%) 3-4 天 142(36.0%) 年齡 19 歲以下 246(62.4%) 5 天以上 106(26.9%) 20 歲以上 148(37.6%)

(9)

可以發現,學生練習劍道的主要時間,每次練習都以1-3 小時為主。而這又與每週 練習天數有極大的相關,由於是學生劍道選手,關注在同儕及家庭代理人上的考量,則 與學校代理人又脫離不了關係。為兼顧學業與運動,每週練習天數集中在 2 天以下和 3-4 天。本研究認為此與學生的課後時間使用有關,因為,當社會化代理人提供充足的 時間給學生練習,則讓學生能有更充裕的機會學習劍道,會強化學生學習的投入程度(王 宗吉,1996;洪煌佳,2002)。因此,學校是否有提供社團或教練等機會來提供給學生, 是否會是影響學生劍道選手運動社會化?則有待後續探討。可以肯定的是,投入時間愈 長、練習天數愈多,則都有助於進入運動社會化(socialization into sport)的影響情境, 也都獲得較佳的運動社會化代理人的支持和支援。 此外,整體學生劍道選手在運動社會化的各構面影響得分,由高至低依序為社區 (M=3.83)、學校(M=3.79)、同儕(M=3.39)、家庭(M=2.95)和媒體(M=2.79)。初 步發現,學生劍道選手受到社區、學校和同儕影響較強烈,而受到家庭和媒體的影響較 不明顯。而相關研究亦提到,學校中學生的教師、教練和同儕對學生參與運動的影響很 大(周昌熾,1986、徐耀輝,1993、許銘華,2002)。反而在社區的影響上,相關文獻 較無發現其影響的強度。此一結果也可能與劍道在台灣的學校體育教學中,並非是屬於 課程綱要中的一個正式課程,且其存在於學校中都是以社團或課外活動的形式存在,往 往需要教師、教練、同儕,或是校外社團教練和師長來引導及影響。然而,也因為劍道 並非屬於學校體育課程中的一環,亦使其受到大眾關注程度較低,連帶使得媒體報導與 資訊較為不足;再加諸受到社會環境對體育運動的不重視,亦使得家長對於歸屬冷門運 動的劍道感到陌生,因而導致學生選手受到家庭和媒體運動社會化的影響較不明顯。

二、不同背景變項在運動社會化的差異分析與討論

不同背景的劍道選手在運動社會化的差異情形,茲分別透過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 分析(MANOVA)來瞭解,從性別、教育程度、段位、年齡、運動年數、練習時間、 練習天數等來考量,以進行其對於運動社會化的差異情形分析(如表 3 所示),茲分別 說明如下。

(10)

表 3 各變項在運動社會化的多變量、單變量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表 單變量 背景變項 多變量 Wilk’s Λ 同儕 學校 家庭 媒體 社區 運動社會化 備註 選手性別 .97 .02 .09 2.08 .16 3.63 .02 教育程度 .83* 14.24* 11.20* 60.44* 31.97* 1.72 31.68* (1>2) (1>2) (1>2) (1>2) (1>2) 1>2 1.高中 2.大學 劍道段位 .94* 2.50 1.54 3.12* 5.26* 5.09* 5.50* (2>1) (2>1) (2>1;3>1) (2>1) 1.段外 2.初段 3.貳段以上 選手年齡 .95* .95 2.32 15.23* 9.73* 1.68 7.90* (1>2) (1>2) (1>2) 1.19 歲以下 2.20 歲以上 運動年數 .97* .27 1.03 6.19* 1.02 5.12* 4.04* (2>1) (2>1) (2>1) 1.5 年以下 2.6 年以上 練習時間 .92* .37 5.21* 2.78 3.86* 6.96* 4.29* (2>1;3>1) (2>1;3>1) (2>1;3>1) (2>1;3>1) 1.1 小時以內 2.1-3 小時 3.3 小時以上 練習天數 .85* 4.03* 8.34* 20.62* 19.62* 5.63* 18.22* (3>1, 2) (2>1;3>1) (2>1;3>1, 2) (2>1;3>1, 2) (2>1;3>1) (2>1;3>1, 2) 1.2 天以下 2.3-4 天 3.5 天以上 *p<.05, ()括弧中為事後比較 (一)性別 不同性別的劍道選手在運動社會化未達到顯著差異(Wilk’s Λ=.97,p>.05)。 顯示男性選手與女性選手在覺知運動社會化的情形並無不同。 (二)教育程度 不同教育程度的劍道選手在運動社會化達到顯著差異(Wilk’s Λ=.83,p<.05)。 其中,在同儕(F=14.24,p<.05)、學校(F=11.20,p<.05)、家庭(F=60.44,p<.05)、 媒體(F=31.97,p<.05)和整體運動社會化(F=31.68,p<.05)上皆達顯著差異, 而高中劍道選手的得分平均數皆高於大學以上的劍道選手。顯示高中劍道選手在覺 知同儕、學校、家庭、媒體和整體運動社會化上皆顯著高於大學劍道選手。 (三)劍道段位 不同段位的劍道選手在運動社會化達到顯著差異(Wilk’s Λ=.94,p<.05)。其

(11)

中,在家庭(F=3.12,p<.05)、媒體(F=5.26,p<.05)、社區(F=5.09,p<.05)和 整體運動社會化(F=5.50,p<.05)上皆達顯著差異。而 LSD 事後比較可以發現其 中家庭、媒體、社區和整體運動社會化是初段選手顯著高於段外選手,且在社區中, 更發現貳段以上選手亦顯著高於段外選手。顯示初段選手在覺知家庭、媒體、社區 和整體運動社會化上皆顯著高於段外選手;且貳段以上選手在覺知社區的運動社會 化上更顯著高於段外選手。 (四)選手年齡 不同年齡的劍道選手在運動社會化達到顯著差異(Wilk’s Λ=.95,p<.05)。其 中,在家庭(F=15.23,p<.05)、媒體(F=9.73,p<.05)和整體運動社會化(F=7.90, p<.05)上皆達顯著差異。而 19 歲以下劍道選手的得分平均數皆高於 20 歲以上以 上的劍道選手,顯示 19 歲以下選手在覺知家庭、媒體和整體運動社會化上皆顯著 高於20 歲以上選手。 (五)運動年數 不同運動年數的劍道選手在運動社會化達到顯著差異(Wilk’s Λ=.97,p<.05)。 其中,在家庭(F=6.19,p<.05)、社區(F=5.12,p<.05)和整體運動社會化(F=4.04, p<.05)上皆達顯著差異。而運動年數 6 年以上選手在家庭、社區和整體運動社會 化的得分平均數高於5 年以下選手,顯示運動年數達 6 年以上選手在覺知家庭、社 區和整體運動社會化上皆顯著高於5 年以下選手。 (六)練習時間 不同練習時間的劍道選手在運動社會化達到顯著差異(Wilk’s Λ=.92,p<.05)。 其中,在學校(F=5.21,p<.05)、媒體(F=3.86,p<.05)、社區(F=6.96,p<.05) 和整體運動社會化(F=4.29,p<.05)上皆達顯著差異。而 LSD 事後比較可以發現, 練習時間1-3 小時和 3 小時以上,在學校、媒體、社區和整體運動社會化上分別顯 著高於1 小時以內的劍道選手。 (七)練習天數 不同練習天數的劍道選手在運動社會化達到顯著差異(Wilk’s Λ=.85,p<.05)。

(12)

其中,可以發現在同儕(F=4.03,p<.05)、學校(F=8.34,p<.05)、家庭(F=20.62, p<.05)、媒體(F=19.62,p<.05)、社區(F=5.63,p<.05)和整體運動社會化(F=18.22, p<.05)上皆達顯著差異。而事後比較結果如下: 1. 在家庭、媒體和整體運動社會化都是 3-4 天顯著高於 2 天以下,且 5 天以上亦分 別顯著高於3-4 天和 2 天以下。 2. 在學校和社區都是 3-4 天顯著高於 2 天以下,且 5 天以上顯著高於 2 天以下。 3. 在同儕上則是 5 天以上亦分別顯著高於 3-4 天和 2 天以下。 具體而言,從上述分析結果可以發現,性別在運動社會化上並無顯著差異,顯見 劍道學習上的運動社會化影響,並沒有因為性別差異而有不同。此與相關研究(徐耀輝, 1993;曾彭子光,2003)結果不同。本研究認為此一結果應該是與劍道運動的學習上並 無強烈的將性別因素考量其中,使得性別在劍道學習上的差異反應不明顯。 其次,教育程度和年齡中,高中階段和19 歲以下學生劍道選手在家庭、媒體和運 動社會化的分析上,皆顯著高於大學階段和 20 歲以上,尤其是高中階段更是受到學校 運動社會化影響明顯。亦都顯示高中階段和 19 歲以下學生劍道選手相較於大學階段和 20 歲以上學生劍道選手而言,比較容易受到運動社會化的影響。參照莊麗君、黃宜萍 (2005)研究指出,不同教育階段因應學生的成熟度、獨立性和學習環境的不同,在高 中階段以下的學校師長會比較貼近學生生活,並像家長一樣照顧生活起居。因此,本研 究認為,學生劍道選手在高中和19 歲以下階段,也因為學習環境相對於大學和 20 歲以 上較為單純,且成熟度和生活資源上受到較多的限制,使得此一階段學生受到社會化代 理人的影響相對明顯。 再者,在運動年數中,劍道選手投入年數愈多,其在家庭、社區及整體運動社會 化上明顯高於投入5 年以下者。此亦說明多年數的投入一項運動,則背後必須有相關支 援,尤其是來自家長及社會資源的支持(Rees, 2007/2008;Scott & Willits, 1998)。本研 究認為這也顯示選手在家庭和社區中獲得支持、鼓勵、資訊和資源,才使得選手得以全 心投入到劍道學習中。

(13)

顯著差異,且都是初段者高於段外者。其中,貳段以上學生劍道選手在社區運動社會化 上亦顯著高於段外者,顯示段位愈高者受到資源較學校豐富的社區、社會的運動社會化 影響更深。此一結果也符合劍道段位晉級,必須符合一些要求,並必須投入相當年數在 劍道運動學習上,尤其是學習包含複雜的認知、態度、技能的劍道運動。諸如在認知、 態度及技能上,必須符合協會對於劍道學習年數的基本門檻規定,並取得劍道高段者的 審查認可或通過資格考試後,才得以取得段位(洪煌佳、楊秀珠、顏坤煌,2008)。因 此,本研究推論劍道學習者為了通過審查並取得段位,則擁有初段的學生選手來自家 庭、媒體、社區及整體運動社會化,肯定要比段外者擁有更多的支持、資訊、表現機會 等影響。最後,相關文獻指稱,高度投入練習時間、次數的運動經驗者,其受到運動社 會化影響愈深的概念(王證翔,2006;林建良,2006;許銘華,2002)。而本研究顯示, 學生劍道選手在每次練習時間和每週練習天數上,愈是高頻率投入時間和天數者,其受 到運動社會化影響愈容易且愈深。

三、劍道選手對運動社會化的逐步多元迴歸分析

本研究以逐步多元迴歸分析,透過性別、教育程度、段位、年齡、運動年數、練 習時間、練習天數等預測變項,對同儕、學校、家庭、媒體、社區及運動社會化等效標 變項來進行預測,茲分別將其結果(如表 4 所示)分述如下:

(14)

表 4 各變項對運動社會化的迴歸分析摘要表 進入變項 R R2 △R2 F 值 模式F 值 B β 同儕 (常數) 3.96 教育程度 .19 .04 .04 14.24 14.29* -.33 -.19 學校 (常數) 3.20 練習天數 .20 .04 .04 16.69 16.69* .16 .18 練習時間 .24 .06 .02 6.10 11.50* .14 .12 家庭 (常數) 4.41 教育程度 .37 .13 .13 60.44 60.44* -.70 -.37 性別 .38 .14 .01 4.69 32.85* -.21 -.10 (男性參照) 媒體 (常數) 2.78 練習天數 .30 .09 .09 39.33 39.33* .24 .21 教育程度 .32 .10 .01 4.36 22.02* -.26 -.13 社區 (常數) 3.11 段位 .16 .03 .03 10.48 10.48* .17 .14 練習天數 .21 .04 .02 7.32 8.98* .11 .11 練習時間 .23 .05 .01 4.24 7.45* .13 .10 運動社會化 (常數) 3.44 練習天數 29 .09 .09 36.35 36.35* .15 .20 教育程度 .31 .10 .01 5.05 20.88* -.19 -.14 *p<.05 (一)同儕為效標變項 預測變項中以教育程度為最佳預測效果,其解釋變異量達4%,而β值為-.19, 顯示教育程度對同儕的影響為負。亦即教育程度愈低者,對於同儕的影響愈高,因 此,高中學生劍道選手比較會受到同儕的運動社會化影響。 (二)學校為效標變項 預測變項中以練習天數、練習時間為最佳預測效果,其解釋變異量分別達4%、 2%,而β值分別為.18、.12,顯示練習天數、練習時間對學校的影響為正。亦即練 習天數愈高、練習時間愈高者,對於學校的影響愈高,因此,學生劍道選手的練習

(15)

天數愈高、練習時間愈高時,則比較會受到學校的運動社會化影響。 (三)家庭為效標變項 預測變項中以教育程度、性別為最佳預測效果,其解釋變異量分別達 13%、 1%,而β值分別為-.37、-.10,顯示教育程度、女性對家庭的影響為負。亦即教育 程度愈低、性別為男性時,對於家庭的影響愈高,因此,學生劍道選手的教育程度 為高中、性別為男性時,則比較會受到家庭的運動社會化影響。 (四)媒體為效標變項 預測變項中以練習天數、教育程度為最佳預測效果,其解釋變異量分別達9%、 1%,而β值分別為.21、-.13,顯示練習天數、教育程度對媒體的影響各為正、負。 亦即練習天數愈高,而教育程度愈低時,對於家庭的影響愈高,因此,學生劍道選 手的練習天數愈高、教育程度為高中時,則比較會受到媒體的運動社會化影響。 (五)社區為效標變項 預測變項中以段位、練習天數、練習時間為最佳預測效果,其解釋變異量分別 達3%、2%、1%,而β值分別為.14、.11、.10,顯示段位、練習天數、練習時間對 媒體的影響為正。亦即段位愈高、練習天數愈高,練習時間愈高時對於媒體的影響 愈高,因此,學生劍道選手的段位愈高、練習天數愈高、練習時間愈高時,則比較 會受到社區的運動社會化影響。 (六)整體運動社會化為效標變項 預測變項中以練習天數、教育程度為最佳預測效果,其解釋變異量分別達9%、 1%,而β值分別為.20、-.14,顯示練習天數、教育程度對媒體的影響各為正、負。 亦即練習天數愈高,而教育程度愈低時,對於整體運動社會化的影響愈高,因此, 學生劍道選手的練習天數愈高、教育程度為高中時,則比較會受到整體運動社會化 影響。 具體而言,透過表 4 結果顯示,同儕、家庭和媒體運動社會化會受到高中教育程 度的學生選手影響,亦顯示出高中學生較大學學生容易受到同儕、家庭和媒體的影響而 參與劍道專項運動;尤其是男性學生選手更是會對家庭運動社會化產生影響,且練習天

(16)

數愈多的學生選手愈會對媒體運動社會化產生影響。此一結果,從大眾的運動與休閒生 命週期(life cycle)觀點來觀察,可以發現高中學生的生活重心在朋友、同儕和家庭之 間,其運動與休閒生活的資源,包含可自由支配的(discretionary)時間、金錢受到家 長和家庭的控制與掌握程度較高之外,其運動與休閒的決策亦會受到同儕影響(洪煌 佳,2002;Kelly & Godbey, 1992)。而大學學生的可支配時間、資源和資訊來源相對高 中學生較為廣泛與多元,反過來說,高中學生生活相較於大學學生的生活而言相對單 純,且男性學生較女性獲得家庭的支持,顯示女性在高中階段還是受到來自家庭較多的 限制。因此,高中學生劍道選手在同儕交往的生活重心及在可自由支配資源和資訊來源 的限制下,則其受到同儕、家庭和媒體的運動參與影響則比大學學生明顯。 再者,學校和社區運動社會化會受到練習天數和練習時間影響,顯示學生劍道選 手投入愈多天數與時間會對運動參與產生正向的影響;其中,尤其是段位愈高的學生, 其對學校和社區運動社會化愈強。此一結果則是符合學生的特質,因為學生的學習環境 以學校為主體,不論是社團、學業學習都在學校,且劍道學習必須投入許多時間和精神。 換句話說,段位愈高,亦代表對於劍道投入的時間愈多、愈深;相對地,學生接觸校外 機會和參與比賽的機會也提升,則生活空間和領域也較為廣泛,此則顯示社區或學校外 的社團或環境對於學生的影響開始影響。而隨著個體生活圈的擴大,學校、同儕、組織、 媒體或活動社群等其他社會化代理人會逐漸成為家庭以外對個體影響的主要社會化力 量(Fredricks & Eccles, 2005;Giddens, 2006)。因此,隨著教育程度愈高或年紀愈長, 則家庭的影響力逐漸弱化,而學校、同儕、媒體、活動社群即成為運動社會化的主要媒 介。且學生受到來自學校和社區的影響,則是隨著投入時間愈多和段位愈高的影響。 最後,整體運動社會化則是受到運動天數的影響,時間投入愈深,受到的社會化 也愈深;尤其是高中教育程度的學生相對於大學以上教育程度接受運動社會化比較深。 顯示學生劍道運動社會化過程中,除了投入時間是一個關鍵因素之外;相對於大學教育 程度,反而在學生的高中階段是一個主要關鍵。此一結果亦符合Scott 與 Willits(1998) 認為青少年的休閒活動經驗,會是影響其成人休閒活動參與的重要關鍵。因此,本研究 亦認為,學生劍道選手在高中階段的劍道運動經驗,會是影響其往後劍道運動參與的重

(17)

要關鍵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學生劍道選手認知影響其運動社會化構面的高低次序,主要為社區、 學校、同儕等影響程度較高,其次才是家庭和媒體等構面。此則傳達出在校內外的劍道 社團、道館和同儕是參與劍道學習的重要資源,但也顯示出家庭與媒體因素的影響強度 有待強化。因此,高中學生在可支配資源、資訊取得等方面較大學學生少與單純,則建 議相關單位可以多強化家庭和媒體方面的影響力,並藉由學校社團、道館及同儕方面提 升學生投入劍道學習的機會。其次,學生劍道選手的教育程度較低、年紀較輕、段位較 高、運動年數較高、練習時間和天數愈多者,則其認知的運動社會化需求較高,顯示除 了性別不會影響其覺知運動社會化的情形之外,其他的基本變項和運動行為皆有影響, 亦即學生劍道選手對於運動社會化的認知會因不同背景變項而有不同。因此,為鼓勵學 生選手投入劍道運動參與,可即早針對高中學生進行鼓勵,以培育更多的學生投入到劍 道運動的學習當中,提升學生劍道運動人口。最後,透過逐步多元回歸分析可以發現, 學生劍道選手的性別、教育程度、段位、練習天數和練習時間等皆會對其運動社會化產 生影響,細究其內容更發現,隨著學生劍道選手的年紀增長和教育程度提升,學校和社 區則會逐漸取代同儕、家庭和媒體而成為主要的運動社會化影響因子。因此,當學生劍 道選手年紀愈高、教育程度愈高,且投入劍道運動愈深,則校內的和校外劍道社團和組 織提供給他們的資源和機會,對於學生的運動社會化影響愈深。

(18)

肆、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一)學生劍道選手認知影響其運動社會化構面的高低次序,主要為社區、學校、 同儕等影響程度較高,其次才是家庭和媒體等構面。 (二)高中以下學生劍道選手,其運動社會化較容易受到同儕、家庭和媒體的影 響。但是,隨著年紀增長和教育程度提升,學校和社區則會逐漸取代同儕、 家庭和媒體而成為主要的運動社會化影響因子。 (三)學生劍道選手的性別、教育程度、段位、練習天數和練習時間會是影響其運 動社會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四)高中學生劍道選手的投入時間愈高且劍道運動經驗愈多,會是影響其往後劍 道運動參與的重要關鍵因素之一。

二、建議

(一)研究結果發現,選手的背景變項亦是影響運動社會化的因素之一,因此,可 以針對學生劍道選手多提供其接觸活動的時間、空間及機會,並隨著性別、 段位及教育程度階段不同而給與適當的指導與資源協助,以利學生劍道選手 的發展。 (二)段位在劍道學習歷程中,是個人劍道能力與修養的另外表現。因此,建議後 續研究可以針對選手的背景變項進行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以釐清學生 選手的外顯變項之間有無交互作用;且對於運動社會化的影響為何。另外, 可繼續針對不同層級劍道選手再進行運動社會化影響比較與變化。

(19)

參考文獻

木下秀明(2000)。由術至道—武道發展的近現代實況。體育文史,1,53-54。 王宗吉(1996)。體育運動社會學(修訂版)。台北:銀禾文化。 王證翔(2007)。社會化媒介對運動行為影響之研究-以台北市國中生為例。未出版碩 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 李承翰、李一民(2006)。國內線航空客運業服務品質量表建構之研究。休閒暨觀光產 業研究,1(1),77-96。 周昌熾(1986)。北部五所大學運動員與非運動員參與運動之社會化因素比較分析。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台北。 林建良(2006)。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與其社會化媒介之關連性研究以宜蘭縣國民 小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 姜定宇、鄭伯壎、鄭紀瑩、周麗芳(2007)。華人效忠主管的概念分析與量表建構。中 華心理學刊,49(4),407-432。 洪煌佳(2002)。家長參與對中小學學生休閒行為影響之探討。學校體育,68,101-106。 洪煌佳、楊秀珠、顏坤煌(2008)。劍道運動簡介。東師體育,14,86-91。 洪嘉文(2000)。社會化與運動關係初探。中華體育季刊,14(2),1-9。 徐耀輝(1993)。大學運動員運動社會化之性別差異。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 大學體育研究所,台北。 莊麗君、黃宜萍(2005)。大學女性體保生運動社會化模式之雛型。體育學報,38(3), 75-88。 許銘華(2002)。大學體育課興趣選項桌球學生運動社會化與選項動機對運動參與影響 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 郭家彰(2008)。運動社會化媒介對足球運動參與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 師範大學運動與休閒管理研究所,台北。 陳義隆(2008)。日治時期台灣武道活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歷史 研究所,桃園。

(20)

曾彭子光(2003)。進入運動社會化之族群差異比較研究以花蓮縣國中運動校代表隊 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系,台北。 黃宜萍(2002)。徘徊在社會體制的十字路口-十八名女性運動員運動社會化與身分認同 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花蓮。 黃蘋蘋(2004)。大專運動員生涯規劃與未來發展之探討。輔仁大學體育學刊,3, 229-237。 劉泰一、彭慧玲(2009)。大專運動員之生涯輔導—畢業後該何去何從?。諮商與輔導, 277,40-44。 滕德政(2002)。「黑白ㄘㄟˋ! 亞當夏娃ㄆㄟˋ?」運動文化的性別刻板印象一個國小 班級躲避球運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花 蓮。 鍾怡純(2004)。八位女性參與混排經驗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觀光 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花蓮。 繩田忠雄(1938)。劍道の理論と實際。東京:六盟館。

Fredricks, J. A. & Eccles, J. S. (2005). Family socialization, gender, and sport motivation and involvement.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 27, 3-31.

Giddens, A. (2006). Sociology (5th ed.).Cambridge, UK: Polity Press.

Hastings, P. D., McShane, K. E., Parker, R., & Ladha, F. (2007). Ready to make nice: parental socialization of young son’s and daughters’ prosocial behavior with peers. The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68(2), 177-200.

Leonard, W. M. (1998).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of sport (5th Ed.). Needham Heights, MA: Allyn & Bacon.

Macphail, A. & Kirk, D. (2006). Young people’s socialization into sport: experiencing the specializing phase. Leisure Studies, 25(1), 57-74.

Mensch, J. Crews, C., & Mitchell, M. (2005). Competing perspectives during organizational socialization on the role of certified athletic trainers in high school settings. Journal of

(21)

Athletic Training, 40(4), 333-340.

Nucci, C. & Kim, Y. S. (2005). Socialization through sport: an analytic review of literature on aggression and sportsmanship. Physical Educator, 62(3), 123-129.

Rees, T.(2008)。社會支持對運動員的影響。載於 S. Jowett & D. Lavallee(編),運

動社會心理學(pp. 269-279)(盧俊宏、廖主民、季力康)。台北:師大書苑。(原

著出版於2007 年)

Scott, D., & Willits, F. K. (1998). Adolescent and adult leisure patterns: a reassessment.

(22)

數據

表 3  各變項在運動社會化的多變量、單變量變異數分析及事後比較摘要表  單變量 背景變項 多變量 Wilk’s Λ  同儕  學校 家庭 媒體 社區 運動社會化  備註  選手性別  .97 .02  .09 2.08  .16 3.63  .02  教育程度  .83* 14.24*  11.20* 60.44* 31.97* 1.72  31.68*  (1&gt;2)  (1&gt;2) (1&gt;2) (1&gt;2) (1&gt;2) 1&gt;2  1.高中  2.大學      劍道段位
表 4  各變項對運動社會化的迴歸分析摘要表  進入變項  R R 2 △R 2 淨 F 值  模式 F 值  B  β  同儕      (常數)  3.96          教育程度  .19    .04    .04  14.24  14.29*  -.33    -.19  學校  (常數)  3.20          練習天數  .20    .04    .04  16.69  16.69*  .16    .18      練習時間  .24    .06    .02  6.10  1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APSM,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special school/special school with primary section that operates six or

An additional senior teacher post, to be offset by a post in the rank of APSM, is provided to each primary special school/special school with primary section that operates six or

Hope theory: A member of the positive psychology family. Lopez (Eds.), Handbook of positive

Finally, based on the experience in the test run period, the operational construction lab will be equipped with more and more suitable construction equipments and safety facilities

(C)John’s love for graffiti began in junior high s chool when his school held a graffiti contest.. (D)John’s love for crows start s in junior high school when he joined

A spiral curriculum whose structure allows for topics or skills to be revisited and repeated, each time in more detail or depth as the learner gains in knowledge, skills,

• Each student might start from a somewhat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and experience the encounters with works of art and ideas in a different way... Postmodern

You shall find it difficult to generate more kinds by varying the inputs, and we will give a formal proof in future le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