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因此,水是人類、生 物以及生態環境重要的資源之一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因此,水是人類、生 物以及生態環境重要的資源之一"

Copied!
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本研究以石門水庫集水區為研究場域,源自於碩一時修習《環境生態學》

課程,汪靜明教授帶領研究生實地探訪石門水庫。在實地勘查過程中,初步了解 到石門水庫近年來環境變遷現象,如:颱風、土石流、崩塌等,對於社會生活、

經濟生產以及自然生態所造成的影響。在往後多次實際踏查石門水庫集水區環境 時,發現集水區內的森林資源豐富且完整且具有多樣的生物資源,但有些區域卻 受到外來種植物入侵而破壞了原始林相;河岸及邊坡地質脆弱,容易產生泥沙淤 積以及山坡崩塌等情形,也引起研究者對於石門水庫集水區環境議題的關注。

對人類來說,水資源是民眾生活的珍貴資源,也是進行生產活動與經濟發展不 可或缺的必要物質。從環境觀而言,水是生物生活與生產的維生資源,也是環境互 動的媒介物及生態因子。在生態系中,水資源可視為一種經由生物地化循環

(biogeochemical cycle)而流動的再生物質(汪靜明,2000a)。因此,水是人類、生 物以及生態環境重要的資源之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指出:到 2030 年,47%的世界人口將居住在用水高度緊 張的地區。一些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的水資源缺乏,將對人口流動產生重大影響。

由於人口增長、飲食結構變化、能源需求特別是生物燃料需求增加等因素,人 類現在對於水資源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大,而且這種需求只會繼續增加。 (環 境資訊中心網站,2009)。

從台灣省自來水公司的資料顯示:台灣由於地狹人稠、山坡陡峻、颱風急促,

大部分的降雨量都迅速流入海裡,因此每人每年實際可分配到的降雨量甚少,只 及世界平均值七分之一,以目前世界標準屬於缺水國。

台灣的降雨分佈來看:台灣降雨量有以下三項特徵:第一,空間分布不均,東 部北部向南部明顯遞減,山區雨量大於平地。第二,時間分布不均,每年五月到十 月,為降雨集中之雨季。北部冬季有東北季風,中南部若遇梅雨不豐或無颱風雨,

(2)

則當年往往發生乾旱缺水情形。第三,短時間內極大的降雨量,加深水資源利用的 困難度 (黃兆慧,2002)。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汪中和(2006)研究指出:整個台灣的平均降雨日數自1940 至2005間的長期變化是持續遞減,然而降雨強度卻是明顯的持續遞增。以區域而言,

降雨強度在北區的降雨強度在豐雨期不但風險高且增加的速度也快,是台灣未來防 治洪澇的優先警戒區。除了六十年來的降雨資料外,我們也可以由百年的氣象資料,

來印證在全球氣候暖化的影響下,台灣的降雨型態或是降雨強度所產生的重大改變。

台灣地區近年來水資源環境更趨複雜,除地球氣候變遷、溫室效應,到國土自 然、地理環境限制之影響外,人為影響亦增,在水資源上游地區,水土保持不良致 集水區涵蓄能力不佳,更釀成土石流災害,致中、下游受到汙染,減低水源之有效 利用(陳伸賢,2004)。

以石門水庫集水區為例,93年艾利颱風於石門水庫平均降雨量達967公釐,造成 大範圍崩塌與土砂災害,水庫總蓄水容量減少9%,水庫庫容剩餘73%,自來水停水長 達17天;94年馬莎颱風於石門水庫平均降雨量達819公釐,水庫淤積量推估新增1,000 萬立方公尺,同樣造成石門水庫原水濁度過高而影響民生與工業用水長達7天(石門 水庫集水區保育治理網站,2008)。由於氣候變遷,在短時間內降雨量過大,不但造 成水資源的運用的困難,也容易產生土石流等災害。

台灣一年的降雨總量雖然不少,可是由於自然的地理因素,再加上人為的河川 污染,使得我們地表河水的利用率偏低,不得不利用河川的中上游所設置各式水庫 來延長河水的流程,幫助水量的蓄積,增加河水的使用量。以2000年來說,由水庫 攔蓄的水量(50 億噸)佔了當年地表可用水量的41%,倘若沒有這些水庫的攔蓄作 用,台灣每年用水不足的壓力就更大了 (汪中和,2003)。因此,水庫在台灣的水資 源運用上,扮演了極重要的角色

從台灣的降雨特徵、河川特性,以及工商業、農業及民生用水的急迫性。因此 在適合的地方興建水庫,成為提供穩定水資源的直接方法了(黃兆慧,2002)。

(3)

庫址已屬不多,而且必須考慮到後代子孫的使用權,日後水庫開發必日益昂貴而且 困難,唯有妥善利用現有的水庫方為上策。因此如何加強對水庫的認識與愛護,亦 是不容忽視(張春莉,1995)。

由於台灣的氣候與自然環境、人為開發等影響,水資源運用困難,早期政府多 以興建水庫來紓緩水資源的問題。近年來,由於興建大型水庫造成社會、經濟、環 境等負面影響,國際間興起反水庫運動,因此興建水庫並非解決水資源問題的最好 方法。珍惜水資源、注重水庫集水區的水土保持及生態保育,減少水源汙染才是解 決問題的根本。

汪靜明教授(1992)認為河川環境的經營管理,係講求以環境科學和生態保育原 理為基礎,應用其他相關學域的知識和技能來經營河川資源,並保持其潛能與多樣 性,以達永續利用之目的。由生態學觀點來看,河川環境的經營管理,應有「尊重 生命」的環境倫理,以及整體生態平衡的理念。

石門水庫從民國五十三年興建完成至今,扮演者供應北台灣水資源的重要角 色,也孕育了繁榮的農業、工商業等經濟發展,近年來許多風災與旱災對石門水 庫所造成的影響,也讓政府、專家學者、民眾開始關注石門水庫目前面臨的環境 議題。

石門水庫集水區是複雜的環境綜合體,蘊含著豐沛的水土林與生物多樣性,提 供了北臺灣人民與自然生命賴以維生的水資源,而且提供灌溉、發電、防洪、工業 與民生用水的重要功能。

石門水庫從民國五十三年興建至今,由於多次颱風暴雨的侵襲,環境問題逐漸 浮現,立法院民國95年1月13日三讀通過「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特別條例」,以 延長水庫永續經營,維持環境的平衡。由於政府、民間、學術等單位的關注,並於 2006年9月22日召開「石門水庫及其集水區整治計畫-集水區保育治理」聽證會,政 府單位、學術單位、民意代表、環保團體與在地民眾等,表達對石門水庫集水區相 關環境議題的看法。

(4)

以「全球思考,在地行動。」(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的觀點,全球氣 候變遷所造成降雨日數減少、降雨強度增強的情況,使自然災害的增加,因此可以 透過在地的教育與行動,以石門水庫集水區為例,加強集水區水資源環境教育。

本研究以石門水庫集水區水資源議題為主題,運用E-STS(環境-科學-技術-社會) 教學的理念,以我們所生存的台灣島為教學主題,讓學生能認識石門水庫的自然及 人文環境(Environment),關心石門水庫集水區產生的社會議題(Society),融入科 學知識(Science)的學習過程,並透過科學技術的學習,如:搜尋資料、整理資料、

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對於石門水庫集水區水資源議題有具體的概念,並提 出如何維護環境、珍惜水資源的行動方案。

(5)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石門水庫集水區水資源議題環境教育」為主題之E-STS 教學,對於國小三年級學生學習及對教師的專業能力之影響。

基於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之待答問題如下:

一、探究「石門水庫集水區水資源議題環境教育」為主題之 E-STS 課程設計理念及 教學內容為何?

二、探究「石門水庫集水區水資源議題環境教育」為主題之 E-STS 的教學歷程為何?

三、探究實施「石門水庫集水區水資源議題環境教育」為主題之 E-STS,學生在教 學前後,環境覺知、環境知識、環境態度、環境行為改變為何?

四、探究實施「石門水庫集水區水資源議題環境教育」為主題之 E-STS,對教師的 專業成長有何影響?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主題範圍為「石門水庫集水區水資源議題環境教育」進行E-STS教學活動,

以質性研究方法為主,量化為輔的方式蒐集與詮釋資料。研究限制如下:

一、課程設計方面:研究主題探討石門水庫集水區的水資源環境議題,為使研究者 對於集水區環境有較完整的了解,因此在課程的設計上拜訪集水區內小學的教師,

檢視教學活動內容是否符合集水區環境現況,並針對教學內容做修正,本研究之結 果未推論到其他區域或年級。

二、教學模式方面:本次研究所採用之E-STS 教學模式,以石門水庫集水區環境教 育為主,因此研究結果並未推論到其他教學模式。

五、研究結果方面:僅根據研究對象之 E-STS 教學過程,來分析與探討環境覺知、

環境知識、環境態度以及環境行動之研究發現,以及教學活動的資料蒐集與分析,

研究結果未推論到其他學校之情境。

(6)

第四節 名詞界定

一、石門水庫集水區

集水區,是自然與人文交會的生態環境。在水土保持學界定上,集水區是針對 某條河溪而言,在某定點以內匯集該河溪地表水的區域,其常被視為地形與人文環 境分野單位(汪靜明,2008)。

水庫集水區之保護的目標為保護水庫之水資源涵蓄,使之源源不斷提供水資源 之供應,並延長水庫壽命等目的。為此可將圍繞水庫周邊,使水流均能匯入水庫之 範圍劃定為水庫集水區,而在集水區範圍內從事相關之經營方式與必要之保護措施 (歐陽嶠暉,2004)。

石門水庫集水區為石門壩址上游之大漢溪流域,範圍廣及桃園、新竹、宜蘭三 縣,總面積 763.4 平方公里,全區 92.8%為林地,4.8%為農地,其他 2.4%為河川、

道路、建地、露岩荒廢地,居民約 17000 餘人,大多從事農耕與林業。本集水區水 系以主流大漢溪為主,發源於品田山及大霸尖山,自石門起總長約 94 公里。

全集水區由泰崗溪、白石溪、三光溪、卡拉溪、比亞溪、雪霧鬧溪、高坡溪、

義盛溪、霞雲溪、奎輝溪、三民溪、高遶溪、楠仔溝溪等支流匯合而成,支流總數 有 64 條之多,流路呈不規則樹枝狀,總長約 352 公里(陳宗政,2003)。

其興建緣由,主要是因為大漢溪上游陡峻,無法涵蓄水源,延及下游各地區常 遭水旱之苦;政府為解決民困、發展農業、興修水利,自民國四十五年七月展開興 建石門水庫工作,並於五十三年六月完工,歷時八載,參加員工七千餘人,建設經 費約達新台幣三十二億元,水庫總長度為十六.五公里,滿水位面積八平方公里,

有效蓄水量約二億四千萬立方公尺,為一多目標水利工程,具有灌溉、發電、給水、

防洪、觀光等效益(石門水庫網站,2009)。

本研究指的石門水庫集水區範圍包含:玉峰溪集水區、泰崗溪集水區、白石溪 集水區、三光溪集水區、石門水庫庫區等五個子集水區。

(7)

三、水資源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氣象組織 (UNESCO / WMO,1992) 將水資源定義 為:「可用或者能取用的水,能提供質佳量足的水源,還必須在某一地區為滿足 某種需求而能夠供給持續一段時間。」 (Water available ,or capable of being made available, for use in sufficient quantity and quality at a location and over a period of time appropriate for an identifiable demand.) 水資源,是自然界中由水集合成的水體,而有助於土地滋潤、眾生養成的一 種可循環再生的資源。全球的水資源,主要分布在海洋、湖泊、沼澤、溪河、冰 山、雪山以及大氣、生物體、土壤和地層等地方。從水資源利用觀點,自然界常 見的水資源,即泛指地表水(如溪河、湖泊、冰層、沼澤、海洋),以及地下水;

人為蓄集的水資源,則以水庫為代表(汪靜明,2000a),本文所指的水資源為水 庫集水區的水資源。

四、環境議題

環境事件引發種種的環境問題,而當環境問題相關的成員的價值、信念立場不 一致,因而對問題解決的意見無法達成共識而產生爭議時,環境問題就演變成環境 議題。譬如棲蘭山枯立倒木移除事件,在移除作業過程中,造成對周遭生態環境造 成破壞等環境問題,而對問題的解決方案,相關成員的意見,價值信念,立場、利 益…不同,而引發爭議,謂之環境議題。所以懸而未決的環境問題均可視為環境議 題。(陳懿玲,1998)

黃靖惠(1999)認為,環境議題乃因環境問題而起,當環境問題嚴重而引起一 般大眾普遍的關心,即為環境議題。環境議題針對嚴重影響多數人的環境問題進行 研究,其探究過程存有多元的價值判斷,未必有正反對錯的答案。

石門水庫水資源環境議題引起政府機關、學者、民間團體以及當地居民關心,

並曾召開聽證會,故藉由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多元的價值判斷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8)

五、E-STS教學

汪靜明(2000b)從環境教育觀點,建議STS課程概念運用在以環境議題為焦點的教 學上,也可以強調為「環境-科學-技術-社會」(E-STS:Environment-STS)。E-STS課程 的環境教育,是以環境教育為理念基礎,針對社會關切的環境議題,運用科學教育 的STS課程等方案,探討環境與科學、技術、社會之互動關係,並藉以引導學生將所 學習的知識、技能與倫理,應用於生活環保中。

本研究所稱之E-STS 教學,以「石門水庫集水區水資源議題」為主題,引導學 生對於石門水庫環境議題的覺知,透過討論與探究,學習科學知識、技能,並試著 提出解決方案。

(一) 教師以「石門水庫集水區水資源議題」進行教學活動,引起學生動機。

(二) 教師引導各組學生針對「石門水庫集水區水資源議題」探究議題發生的原因,

並提出解決方法。

(三) 各組學生透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並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EPA)與世界衛生組 織(WHO),分別建議飲用水的鉻含量不可高於100 ppb與50 ppb( 10  9 ,即十億分之

語文學習 資源和

中東地區衝突不斷,無情的炮火肆虐,除了國破家碎、民不聊生,也讓在這塊土地上珍貴

閉口端鉛直向上,用水銀柱將一定質量的空氣封在封 閉端氣柱長為 4cm ·水銀柱高為 45cm ·進入封閉端 的水銀柱長

發放一筆過津貼給學校以推廣 STEM 教育。每所學校的津貼

為了讓行動客戶端可以順利地取得所需的資料項,index bucket 必須能夠引 導行動客戶端一步一步的拿到所需的資料項,因此在廣播結構中的

就「通路效益(Channel Performance)」而言,學者 Stern 在 1971 認為組 織間的管理一旦達成,就能達到有效的通路效益,並且能將資源有效地配置 給所有的通路成員;Robicheaux and

達到一定的水質標準,能在一定範圍 內重複使用於非與身體接觸用水、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