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荀子哲學專題荀子哲學專題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荀子哲學專題荀子哲學專題"

Copied!
38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荀 子 哲 學 專 題

(2)

二、荀子論非十二子

乘世道不寧,以邪說混淆視聽者大有人在,如 它囂、魏牟(320-240 B.C.)、陳仲、史鰌、墨翟(

約468-376 B.C.)、宋鈃、慎到(約395-315 B.C.

)、田駢

(約 370-291 B.C.)

、惠施(390-317 B.C.

)、鄧析(545-501 B.C.)、子思(483-402 B.C.)、孟軻 (372-289 B.C.)等十二人便是。世間只有孔子(551- 479 B.C.)的學說最為正確,只有舜、禹之治最理 想,故當今聖人要學習他們,去除邪說,以弘揚

「聖王之跡」。是以本篇實際上是對當時各種學 說的評論。

(3)

假今之世,飾邪說,交姦言,以梟亂天下,

矞宇嵬瑣,使天下混然不知是非治亂之所存者 有人矣。

〔注釋〕梟:通「撓」,擾。矞(決):同「

譎」,欺詐。宇:通「譎」(虛),誇大

。嵬(歸):通「傀」(歸),怪誕,怪 異。瑣:委瑣,鄙陋庸俗。

〔譯文〕如今這時代,以粉飾邪惡的說法美化

奸詐的言論來搞亂天下,用那些詭詐、誇

大、怪異、委瑣的言論,使天下人混沌不

知是非標準、治亂原因的,已有這樣的人

了。

(4)

縱情性,安恣睢,禽獸行,不足以合文通治

;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 眾。是它囂、魏牟也。

〔注釋〕它囂:人名,生平無考。魏牟:即戰 國時魏國的公子牟,《漢書‧藝文志》歸 入道家,著錄有《公子牟》四篇。

〔譯文〕縱情任性,習慣恣肆放蕩,行為像禽 獸一樣,談不上合乎禮義,以及和正確的 政治原則相貫通;但他們立論時卻有根據

,解說論點時又有條理,足以欺騙蒙蔽愚

昧的民眾。它囂、魏牟就是這種人。

(5)

魏牟,戰國時魏國人。即魏公子牟,因封於中 山,也叫中山公子牟。與公孫龍(320-250 B.C.) 交好。曾說「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呂氏春秋‧審為》)。荀子在〈非十二 子〉〉中批評他:「縱情性,安恣雎。」《漢 書‧藝文志》著錄

《公子牟》四篇,

早佚。

邯鄲學步橋

(6)

忍情性,綦谿利跂,苟以分異人為高,不足 以合大眾,明大分;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 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陳仲、史鰌也。

〔注釋〕綦(其):《穀梁傳‧昭公二十年》:

「兩足不能相過,齊謂之綦。」即一隻腿瘸 了而踮著走路。谿:通「蹊」,小路。綦谿

:指在人生道路上節制自己而只在小路上行 走。利:通「離」。跂(企):通「企」,

踮起腳跟。利跂:指背離世俗而獨行。苟:

苟且,不正當,指不合禮義。分異人:即「

分於人、異於人」,與別人區別、與別人不 同。大分:指忠孝的大義(楊倞說)。

(7)

〔譯文〕抑制人性人情,偏離大道,離世獨行,

不循禮法,以與眾不同為高尚,不能和民眾 合一,不能彰明忠孝大義;但他們立論時卻 有根據,解說論點時又有條理,足以欺騙蒙 蔽愚昧的民眾。陳仲、史鰌就是這種人。

陳仲

(8)

陳仲,一名陳仲子、田仲、於陵中子等。本名陳定

,字子終,是戰國著名賢士。先祖為陳國公族,避戰 亂逃到齊國,改為田氏,故稱田仲。其兄是齊國的卿 大夫,封地在蓋邑,年收入達萬鐘之多。仲子以為不 義,避兄離母。又先後堅辭不受齊國大夫、楚國國相 等職,隱居長白山中,終日為人灌園,以示「不入汙 君之朝,不食亂世之食」,最終餓死。其學識淵博,

品德高尚,反對驕奢淫逸,提倡廉潔自律,整頓世風

,純潔社會。主張影響很大,齊王請他到稷下學宮講 學。其學說自成一家,被稱為「於陵學派」(於陵係 長山古稱,今鄒平縣臨池鎮境內),荀子曾列為戰國 時六大家代表人物。齊宣王時,孟子來齊,曾高度評 價其為「齊之巨擘」。主要保存於《於陵子》一書中

(9)

不知壹天下、建國家之權稱,上功用、大 儉約,而僈差等,曾不足以容辨異,縣君臣

;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 愚眾,是墨翟、宋鈃也。

〔注釋〕權:秤錘。稱:同「秤」。權稱:即權 衡,喻指法度。上:同「尚」。大:重。僈

:輕慢。墨翟:戰國初魯國人(一說宋國人

),墨家學派創始人,主張節用、節葬,反 對禮樂,主張兼愛、平等。宋鈃(堅):他 書又稱宋榮子,戰國時宋國人,主張禁攻,

認為人的本性是少欲的。

(10)

〔譯文〕不懂得統一天下、建立國家法度,崇尚 功利實用,重視節儉而輕慢等級差別,甚不 容許人與人間有分別和差異存在,也不讓君 臣間有上下的懸殊;但他們立論時卻有根據

,解說論點時又有條理,足夠用來欺騙蒙蔽 愚昧的民眾。墨翟、宋鈃就是這種人。

(11)

尚法而無法,下脩而好作,上則取聽於上

,下則取從於俗,終日言成文典,反紃察之

,則倜然無所歸宿,不可以經國定分;然而 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眾,

是慎到、田駢也。

〔注釋〕紃(循):通循、巡。紃察:來回考察

。倜(惕)然:遠離的樣子,此形容迂闊而 遠離實際。田駢:戰國時齊國人,與慎到同 一學派。

(12)

〔譯文〕推崇法治但又沒有法度,卑視賢能的人 而喜歡另搞一套,上則聽從君主,下則依從 世俗,整天談論制定禮義法典,但反複考察 這些典制,就會發現它們迂遠得沒有一個最 終的著落點,不可以用來

治理國家、確定名分;但 他們立論時卻有根據,解 說論點時又有條理,足夠 用來欺騙蒙蔽愚昧的民眾

。慎到、田駢就是這種人

慎到

(13)

不法先王,不是禮義,而好治怪說,玩琦 辭,甚察而不惠,辯而無用,多事而寡功,

不可以為治綱紀;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 成理,足以欺惑愚眾,是惠施、鄧析也。

〔注釋〕琦:通奇。惠:恩惠,好處。

〔譯文〕不效法古代聖明的帝王,不贊成禮義,

而喜歡鑽研奇談怪論,玩弄奇異的詞語,非 常明察但毫無用處,雄辯動聽但不切實際,

做很多事但功效卻很少,不可以作為治國的 綱領;但他們立論時卻有根據,解說論點時 又有條理,足夠用來欺騙蒙蔽愚昧的民眾。

惠施、鄧析就是這種人。

(14)

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猶然而材劇志大,

聞見雜博。案往舊造說,謂之五行,甚僻違 而無類,幽隱而無說,閉約而無解。案飾其 辭而祗敬之曰:此真先君子之言也。子思唱 之,孟軻和之,世俗之溝猶瞀儒,嚾嚾然不 知其所非也,遂受而傳之,以為仲尼、子游 為茲厚於後世,是則子思、孟軻之罪也。

〔注釋〕然而猶:《集解》作「猶然而」,據宋 浙本改。材:通才。劇:繁多。案:通按。

五行:即五常,指仁、義、禮、智、信。祗

(知):恭敬。子思:戰國時魯國人,姓孔

,名伋,孔子的孫子,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15)

。唱:同倡。孟軻:戰國中期鄒國人,字子 輿,是子思的學生(一說是子思學生的學生

),是孔子之後最有影響的儒家代表人物,

過去一直被尊為「亞聖」。溝瞀(冒):通

「怐愗」,愚昧。猶:語助詞。嚾嚾然:喧 囂的樣子。本書「仲尼」常與「子弓」連言

,這「子游」當是「子弓」之誤。

〔譯文〕大致上效法古代聖明的帝王而不知道他 們的要領,然而還是自以為才氣橫溢、志向 遠大、見聞豐富廣博。根據往古舊說來創建 新說,稱為「五行」,非常乖僻背理而不合 禮法,幽深隱微而難以講說,晦澀纏結而無 從解釋,卻還粉飾他們的言論而鄭重其事地

(16)

說:這真正是先師孔子的言論啊。子思宣導

,孟軻附和,社會上那些愚昧無知的儒生七 嘴八舌地不知道他們的錯誤,於是就接受了 這種學說而傳授它,以

為是孔子、子弓立此學 說來嘉惠於後代。這就 是子思、孟軻的罪過。

子思

(17)

若夫總方略,齊言行,壹統類,而群天下 之英傑,而告之以大古,教之以至順,奧窔 之間,簟席之上,斂然聖王之文章具焉,佛 然平世之俗起焉,六說者不能入也,十二子 者不能親也,無置錐之地,而王公不能與之 爭名;在一大夫之位,則一君不能獨畜,一 國不能獨容,成名況乎諸侯,莫不願以為臣

,是聖人之不得勢者也,仲尼、子弓是也。

〔注釋〕道:《集解》作「古」,據《韓詩外傳

》卷四第二十二章改。順:理(見《說文》)。

奧:屋子裏的西南角。窔(要):屋子裏的東南 角。簟(殿):竹席。佛(勃):通勃。平世:

(18)

政治清明的時代。畜:養,任用。君主任用 臣子,便用俸祿來養活臣子,所以「畜」即 指任用人。一君不能獨畜:這種聖人應該是 天子的輔佐,所以說「一君不能獨畜」。成

:通「盛」。況:比。

〔譯文〕至於總括治國的方針策略,端正自己的 言論行動,統一治國的綱紀法度,從而彙聚 天下的英雄豪傑,把根本原則告訴給他們,

拿最正確道理教導他們;在室堂之內、竹席 之上,那聖明帝王的禮義制度集中具備於此

,那太平時代的風俗蓬勃興起於此。上述六 種學說是不能侵入這講堂,那十二個人是不 能接近這講席。他們雖然沒有立錐之地,但

(19)

天子諸侯不能與之競爭名望;他們雖然只是 處在一個大夫的職位,但不是一個諸侯國的 國君所能單獨任用,不是一個諸侯國所能單 獨容納,他們的盛名比

同於諸侯,各國諸侯無 不願意讓他們來當自己 的臣子。這是聖人中沒 得到權勢的人,孔子、

子弓就是這種人。

(20)

一天下,財萬物,長養人民,兼利天下,

通達之屬,莫不從服,六說者立息,十二子 者遷化,則聖人之得勢者,舜、禹是也。

〔注釋〕財:通裁,控制,安排。

〔譯文〕統一天下,管理萬物,養育人民,使天 下人都得到好處,凡能到達的地方沒有人不 服從。上述六種學說立刻消聲匿跡,十二個 人也棄邪從正。這是聖人中得到了權勢的人 啊,舜、禹就是這種人。

(21)

今夫仁人也,將何務哉?上則法舜、禹之 制,下則法仲尼、子弓之義,以務息十二子 之說,如是則天下之害除,仁人之事畢,聖 王之跡著矣。

〔譯文〕當今講究仁德的人該致力於什麼?上應 師法舜、禹的政治制度,下應師法仲尼、子 弓的道義,以求消除上述十二個人的學說。

像這樣,那麼天下的禍害除去了,仁人的任 務就完成了,聖明帝王的事蹟也就彰明了。

(22)

信信,信也;疑疑,亦信也。貴賢,仁也;

賤不肖,亦仁也。言而當,知也;默而當,亦 知也,故知默猶知言也。故多言而類,聖人也

;少言而法,君子也;多少(言)無法,而流 湎然,雖辯,小人也。故勞力而不當民務,謂 之姦事,勞知而不律先王,謂之姦心;辯說譬 諭,齊給便利,而不順禮義,謂之姦說。此三 姦者,聖王之所禁也。知而險,賊而神,為詐 而巧,言無用而辯,辯不惠而察,治之大殃也

。行辟而堅,飾非而好,玩姦而澤,言辯而逆

,古之大禁也。知而無法,勇而無憚,察辯而 操僻淫,大而用之,好姦而與眾,利足而迷,

負石而墜,是天下之所弃也。

(23)

〔大意〕本段義承上文,對言論進行普遍意義上的評 價。指出多言而善、少言而法是聖人君子之行,而不 順禮義的言論則是奸言,必為天下所棄。

〔注釋〕故:猶「夫」,發語詞。為:通「偽」,詭 詐。辟:通「僻」,邪僻,邪惡。操僻:指「治怪說

,玩琦辭」。淫:過分、放蕩。大:同「太」,過分

,驕奢。之:指代自己。

〔譯文〕相信可信的東西,是確信;懷疑可疑的東西

,也是確信。尊重賢能的人,是仁愛;卑視不賢的人

,也是仁愛。說得恰當,是明智;沉默得恰當,也是 明智。故懂得在什麼場合下沉默不言等於懂得如何說 話。話說得多而合乎法度,便是聖人;話說得少而合 乎法度,就是君子;說多說少都不合法度而放縱沉醉 其中,即使能言善辯,也是個小人。用盡力氣而不合

(24)

於民眾需求,就叫做奸邪政務;費盡心思不以古代聖 王的法度為準則,叫做奸邪心機;辯說比喻起來迅速 敏捷而不遵循禮義,叫做奸邪辯說。這三種奸邪的東 西,是聖明帝王所禁止的。生性聰明而險惡,手段狠 毒而高明,行為詭詐而巧妙,言論不切實際而雄辯動 聽,辯說毫無用處而明察入微,這些是政治方面的大 禍害。為非作歹又很堅決,文過飾非似很完美,玩弄 奸計似有恩澤,能言善辯而違反常理,這些是古代特 別加以禁止的。聰明而不守法度,勇敢而肆無忌憚,

明察善辯而所持論點怪僻不經,荒淫驕奢而剛愎自用

,喜歡搞陰謀詭計而同黨眾多,這就像善於奔走而誤 入迷途、背著石頭而失足掉下,這些都是天下人所拋 棄的啊。

(25)

兼服天下之心:高上尊貴不以驕人,聰明聖 知不以窮人,齊給速通不爭先人,剛毅勇敢不 以傷人;不知則問,不能則學,雖能必讓,然 後為德。遇君則修修臣下之義,遇鄉則修長幼 之義,遇長則修子弟之義,遇友則修禮節辭讓 之義,遇賤而少者,則修告導寬容之義。無不 愛也,無不敬也,無與人爭也,恢然如天地之 苞萬物。如是則賢者貴之,不肖者親之。如是 而不服者,則可謂訞怪狡猾之人矣,雖則子弟 之中,刑及之而宜。詩云:「匪上帝不時,殷 不用舊;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

大命以傾。」此之謂也。

(26)

〔大意〕論述征服人心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修禮和 保持謙遜寬容有節的品德,做到泛愛泛敬,不與人 爭,則天下服心。

〔注釋〕恢然:廣大的樣子。苞:同「包」。訞:通

「妖」,怪異邪惡。引詩見《詩‧大雅‧蕩》。殷:

商,此指商紂王。老成人:經歷多、做事穩重之臣,

像伊尹(商湯之相)之類。大命:指國家的命運,政 權。傾:傾覆。

〔譯文〕使天下人對自己心悅誠服的辦法是:高高在 上、職位尊貴,但不因此而傲視別人;聰明睿智、通 達事理,但不因此而使人難堪;才思敏捷、迅速領悟

,但不在別人面前搶先逞能;剛強堅毅、勇敢大膽,

但不因此而傷害別人。不懂就請教,不會就學習;即 使能力強也一定謙讓,這才算有道德。面對君主就奉

(27)

行做臣子的道義,面對鄉親就講求長幼之間的道德標 準,面對父母兄長就遵行子弟的規矩,面對朋友就講 求禮節謙讓的行為規範,面對地位卑賤而年紀又小的 人就實行教導寬容的原則。無所不愛,無所不敬,從 不與人爭執,心胸寬廣得就像天地包容萬物那樣。像 這樣的話,那麼賢能的人就會尊重你,不賢的人也會 親近你。像這樣如果還不對你心悅誠服的,那就可以 稱之為怪異奸滑之人了,即使他在你的子弟之中,刑 罰加到他身上也是應該的。《詩經》言:「並非上帝 不善良,是紂王不用舊典章。雖然沒有老成之臣,還 有法典可依循。竟連這個也不聽,王朝因此而斷

送。」說的就是這個。

(28)

古之所謂士仕者,厚敦者也,合群者也,樂 富貴者也,樂分施者也,遠罪過者也,務事理 者也,羞獨富者也。今之所謂士仕者,汙漫者 也,賊亂者也,恣雎者也,貪利者也,觸抵者 也,無禮義而唯權埶之嗜者也。

〔注釋〕士仕:與下「處士」對應,當作「仕士」。

下同。樂富貴:《韓非子‧六反》:「富貴者,人臣 之大利也。」荀子贊成當官者應樂富貴。韓非本此。

〔譯文〕古代所說出仕官員,是樸實厚道的人,是和民眾 打成一片的人,是樂於富貴的人,是樂意施捨的人,是遠 離罪過的人,是努力按事理來辦事的人,是以獨自富裕為 羞恥的人。現在所說的出仕的官員,是污穢卑鄙的人,是 破壞搗亂的人,是恣肆放蕩的人,是貪圖私利的人,是觸 犯法令的人,是不顧禮義而只貪求權勢的人。

(29)

古之所謂處士者,德盛者也,能靜者也,修 正者也,知命者也,箸是者也。今之所謂處士 者,無能而云能者也,無知而云知者也,利心 無足而佯無欲者也,行偽險穢而彊高言謹慤者 也,以不俗為俗,離縱而跂訾者也。

〔注釋箸:通「著」,明顯。偽:通「為」。縱:通

「蹤」,蹤跡,指一般人的生活習慣。訾:通「跐」

,走路。離縱而跂訾:與「離跂」同義。一說「縱」

是放縱,「訾」是詆毀,那麼「離縱而跂訾」可譯為

「背離世俗而放任自己、高人獨行而詆毀別人」。

〔譯文〕古代所說的不出仕的隱士,是品德高尚的人

,是能恬淡安分的人,是善良正派的人,是知道天命 的人,是彰明正道的人。現在所說的不出仕的隱士,

(30)

是沒有才能而自吹有才能的人,是沒有智慧而自吹有 智慧的人,是貪得之心永不能滿足而又假裝沒有貪欲 的人,是行為陰險骯髒而又硬要吹噓自己謹慎老實的 人,是把不同于世俗作為自己的習俗、背離世俗而獨 行自高的人。

(31)

士君子之所能不能為。君子能為可貴,不能 使人必貴己;能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 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恥不修,不 恥見汙;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 不見用。是以不誘於譽,不恐於誹,率道而行

,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謂誠君子。

詩云:「溫溫恭人,維德之基。」此之謂也。

〔譯文〕士君子所能做到的和不能做到的是:君子能 夠做到品德高尚而可以被人尊重,但不能使別人一定 來尊重自己;能夠做到忠誠老實而可以被人相信,但 不能使別人一定相信自己;能夠做到多才多藝而可以 被人任用,但不能使別人一定任用自己。所以君子把 自己的品德不好看作恥辱,而不把被人污蔑看作恥辱

(32)

;把自己不誠實看作恥辱,而 不把不被信任看作恥辱;把自 己無能看作恥辱,而不把不被 任用看作恥辱。因此,君子不 被榮譽所誘惑,也不被誹謗所 嚇退,遵循道義來做事,嚴肅 地端正自己,不被外界事物弄 得神魂顛倒,這叫做真正的君 子。《詩經》說:「溫柔謙恭 的人們,是以道德為根本。」

說的就是這種人啊。

(33)

士君子之容,其冠進,其衣逢,其容良,儼 然,壯然,祺然,蕼然,恢恢然,廣廣然,昭 昭然,蕩蕩然,是父兄之容也。其冠進,其衣 逢,其容愨,儉然,恀然,輔然,端然,訾然

,洞然,綴綴然,瞀瞀然,是子弟之容也。

〔注釋〕進:俞樾認為通「峻」,高貌。恀(齒)然

:依賴長者的樣子。訾(姿):楊倞謂與「孳」同,

柔弱貌。「孳」通「孜」,勤勉意。

〔譯文〕士君子的儀容是:帽子高高豎起,衣服寬寬大大

,面容和藹可親,莊重,偉岸,安泰,瀟脫,寬宏,開闊

,明朗,坦蕩,這是做父兄的儀容。那帽子高高豎起,衣 服寬寬大大,面容謹慎誠懇,謙虛,溫順,親熱,端正,

勤勉,恭敬,追隨左右,不敢正視,這是做子弟的儀容。

(34)

吾語汝學者之嵬容:其冠絻,其纓禁緩,其 容簡連,填填然,狄狄然,莫莫然,瞡瞡然,

瞿瞿然,盡盡然,盱盱然;酒食聲色之中,則 瞞瞞然,瞑瞑然;禮節之中,則疾疾然,訾訾 然;勞苦事業之中,則儢儢然,離離然,偷儒 而罔,無廉恥而忍謑訽,是學者之嵬也。

〔注釋〕絻:「俛」,同「俯」。禁:同「襟」、「

衿」,結,系。狄:通「趯」,跳躍。罔:不伯別人 議論。謑訽(洗構):辱駡。訽:同「詬」,罵。

〔譯文〕我告訴你們那些學者的怪模樣:那帽子向前 而低俯,那帽帶束得很松,那面容傲慢自大,自滿自 足,時而跳來跳去,時而一言不發,或眯起眼睛東張 西望,或睜大眼睛盯著不放,似乎要一覽無餘的樣子

(35)

。在吃喝玩樂的時候,就神情迷亂,沉溺其中;在行 禮節的時候,就面有怨色,口出怨言;在勞苦的工作 之中,就懶懶散散,躲躲閃閃,苟且偷安而無所顧 忌,沒有廉恥之心而能忍受污辱謾駡。這就是那些學 者的怪模樣。

(36)

弟佗其冠,衶禫其辭,禹行而舜趨,是子張 氏之賤儒也。正其衣冠,齊其顏色,嗛然而終 日不言,是子夏氏之賤儒也。偷儒憚事,無廉 恥而耆飲食,必曰君子固不用力,是子游氏之 賤儒也。

〔注釋〕弟(頹)佗:頹唐,隕落的樣子。衶襌:通

「沖淡」,平淡。禹行而舜趨:傳說禹治水時,腿瘸 了,只能踮著腳走路。據說舜在父母前總是低頭而趨

(禮貌地小步快走),以表示恭敬。這指子張氏之賤 儒仿效禹、舜走路,故作聖人之態。子張:姓顓孫,

名師,春秋時陳國人,孔子的學生。子夏:即卜商,

春秋時衛國人,孔子的學生。耆:同「嗜」。子游:

即言偃,春秋時吳國人,孔子的學生。

(37)

〔譯文〕帽子戴得歪斜欲墜,話說得平淡無味

,學禹的跛行,學舜的快走,這是子張一派的 賤儒。衣冠整齊,面色嚴

肅,口裏像含著什麼東西 似地整天不說話,這是子 夏一派的賤儒。苟且偷懶 怕事,沒有廉恥之心而熱 衷於吃喝,總是說「君子 本來就不用從事體力勞動

」,這是子游一派的賤儒

(38)

彼君子則不然,佚而不惰,勞而不僈,宗原 應變,曲得其宜,如是然後聖人也。

〔注釋〕佚:同「逸」。僈:同「慢」。

〔譯文〕那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雖然安逸卻不懶惰

,即使勞苦也不懈怠,尊奉那根本的原則來應付各種 事變,各方面處理得都很恰當,像這樣,然後才可以 成為聖人。

〔大意〕對出仕官員、隱士、士君子、學者行為的描 述。指出當今之世出仕與未出仕的人是一些恣睢貪利

、虛偽做作的傢伙;當今的學者是一群道貌岸然,表 面上高深莫測實際上毫無廉恥的人。通過對比,作者 歌頌了士君子的美德。此段實際是對十二子之類人的 批評,反映了荀子對時事的態度。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一般答案 子路的志向需要通過武力去實現的,但戰爭必然傷財、害民。而顏回的志向能使天下自然太平,既 不傷財,又不害民,因此較子路優勝。 (2 分) (說明略欠圓足)..

於是,榮方歸而思之,數日不能得。復見陳子曰: 「方思之不能得,敢請問之。」陳

案: 「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句,論君子之學,需內外兼重;

,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儒效〉)因 此,「君子理天地」係指君子於天地間理成「人

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而極乎聖人之所不能。是以天下無不可學。而極乎聖人之所不

下列文句未使用「倒裝句式」的選項是:﹙A﹚好鳥枝 頭亦朋友﹙B﹚子何恃而往﹙C﹚不患人 之不己知,患

嗚呼!仲以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與桓公處幾年矣,亦知桓公之為人

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習相遠 苟不教 性乃遷 教之道 貴以專 昔孟母 擇鄰處 子不學 斷機杼 竇燕山 有義方 教五子 名俱揚 養不教 父之過 教不嚴 師之惰 子不學 非所宜 幼不學 老何為